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5则范文

时间:2019-05-15 04:45:1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第一篇: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在教学课改中的一项改革是在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意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研究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师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逐渐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随着英特未来教育培训在中国迅速展开,英特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普遍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而这种理念又恰恰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在此我便运用了这种教育模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高二地理下册的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

【教材情况】:

高二地理下册的 “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自然灾害的特征、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然后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以及我国自然灾害区划。根据教材的特点,其中我国有多种主要灾害,而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而且在课本中灾害的直观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但在网上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资源比较多,所以“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这部分知识非常适合学生在网上进行查寻学习,而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可以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情况】:

由于英特未来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先设计有关学习计划,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计划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选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相关的网页或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意在配合在其他学科中大胆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情感方面,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了解,激发学生防治自然灾害的思想,并对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在小组研究时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学习,体验成功。

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3、在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信息的查寻,并把研究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

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

[研究性学习阶段]:

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

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

[交流评价阶段]:

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

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

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5、教师对本次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我国的水旱灾害”

“我国的沙尘暴”

“我国的水土流失”

“我国的荒漠化”

“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教后反思】:

〖存在的问题〗:

1、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小组形式,选题仍局限于课本上的标题,有些学生没有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中去。

2、有的小组任务表留于形式,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组内2~3人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3、本次交流为了体现小组的氛围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没有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

4、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和网页中,有些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够合理。

5、交流时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对研究内容外的知识缺乏自信,所以相互间很少提问,回答有时也不尽如人意。

〖今后的计划〗:

在下一届班级中,选择一个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班级再次实施该学习计划,避免本次实验中存在的弊端,与这次的实验进行比较,不断地改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真正地参与和体会研究性学习,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上空。

【教后体会】:

这种教学模式,更精确地说是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学生主动地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革命。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是促进学生掌握主动学习方法的途径,而且通过交流共享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通过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发现彼此的优、缺点,以便今后相互取长补短。唯一的遗憾是所花的时间较多,不能在课堂中经常性地实施,但就教学的目的来看是值得进行的。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中政治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价格变动的因素及影响”

素质教育逐渐深入,教学课改也如火如荼,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项改革便是在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课程,旨在让学生进行主动学习,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研究性课程的开展,我校师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逐渐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随着英特未来教育培训在中国迅速全面展开,英特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普遍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而这种理念又恰恰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思路,我们便运用了这种教育模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高中政治 《经济生活》中的价格变动的因素及影响这节内容。

【教材情况】:

《经济生活》中的价格变动的因素及影响这节内容,首先介绍价格变动的原因,然后归纳出价格变动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而且在课本中原因有些抽象,难以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望。但是学校附近有市场,可供学生亲自调查,因此,先组织学生分组到附近市场实地调查,然后分组讨论,得出结论,这样,就能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

【学生情况】:

教育要求教师先设计有关学习计划,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计划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选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相关的网页或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意在配合在其他学科中大胆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经济生活中常见价格变动的成因及影响,并找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2、在情感方面,通过对经济生活中常见经济生活中常见价格变动的成因及影响及影响的了解,激发学生经济生活中常见价格变动的成因及影响的思想,并对人们盲目的经济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在小组研究时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学习,体验成功。

3、在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信息的查寻,并把研究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经济变动成因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

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

[研究性学习阶段]:

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经济变动成因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

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

[交流评价阶段]:

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

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

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5、教师对本次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价格变动是季节造成的” “价格变动有地域性” “价格变动受天气变化影响” “价格变动影响生产和生活” 【教后反思】: 〖存在的问题〗:

1、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小组形式,选题仍局限于课本上的标题,有些学生没有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中去。

2、有的小组任务表留于形式,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组内2~3人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3、本次交流为了体现小组的氛围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没有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

4、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和网页中,有些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够合理。

5、交流时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对研究内容外的知识缺乏自信,所以相互间很少提问,回答有时也不尽如人意。

〖今后的计划〗:

在下一届班级中,选择一个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班级再次实施该学习计划,避免本次实验中存在的弊端,与这次的实验进行比较,不断地改进,让学生在政治课堂中真正地参与和体会研究性学习,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上空。

【教后体会】:

这种教学模式,更精确地说是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学生主动地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革命。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是促进学生掌握主动学习方法的途径,而且通过交流共享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通过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发现彼此的优、缺点,以便今后相互取长补短。唯一的遗憾是所花的时间较多,不能在课堂中经常性地实施,但就教学的目的来看是值得进行的。坚持持久,定能取得预期效果。

第三篇: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在教学课改中的一项改革是在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意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研究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师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逐渐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随着英特未来教育培训在中国迅速展开,英特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普遍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而这种理念又恰恰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在此我便运用了这种教育模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高二地理下册的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

【教材情况】:

高二地理下册的 “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自然灾害的特征、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然后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以及我国自然灾害区划。根据教材的特点,其中我国有多种主要灾害,而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而且在课本中灾害的直观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但在网上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资源比较多,所以“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这部分知识非常适合学生在网上进行查寻学习,而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可以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情况】:

由于素质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先设计有关学习计划,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计划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选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相关的网页或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意在配合在其他学科中大胆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

【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情感方面,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了解,激发学生防治自然灾害的思想,并对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在小组研究时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学习,体验成功。

3、在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信息的查寻,并把研究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

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

[研究性学习阶段]:

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

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

[交流评价阶段]:

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

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

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5、教师对本次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

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我国的水旱灾害”“我国的沙尘暴”“我国的水土流失”“我国的荒漠化”“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教后体会】:

这种教学模式,更精确地说是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学生主动地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革命。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是促进学生掌握主动学习方法的途径,而且通过交流共享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通过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发现彼此的优、缺点,以便今后相互取长补短。唯一的遗憾是所花的时间较多,不能在课堂中经常性地实施,但就教学的目的来看是值得进行的。

第四篇: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案例

“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前言】:

在“二期课改”中的一项改革是在学校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意在让学生进行主动性学习,从而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和途径,并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研究性课程的开展,我们师生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从而逐渐地把研究性学习引入我们的学科教学之中。随着英特未来教育培训在中国迅速展开,英特未来教育的教育理念普遍地被广大教师所接受,而这种理念又恰恰符合研究性学习的思路,在此我便运用了这种教育模式来组织学生学习高二地理下册的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教材情况】:

高二地理下册的第六章第二节“自然灾害及防治”这节内容,首先介绍自然灾害的含义和分类、自然灾害的特征、世界自然灾害的分布,然后介绍我国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以及我国自然灾害区划。根据教材的特点,其中我国有多种主要灾害,而课本上的介绍比较条理化,而且在课本中灾害的直观性不强,不能满足学生求知的欲望,但在网上有关自然灾害的信息资源比较多,所以“我国的自然灾害及其防治”这部分知识非常适合学生在网上进行查寻学习,而且对不同的自然灾害类型可以分组进行学习,然后进行交流。

【学生情况】:

由于英特未来教育模式要求教师先设计有关学习计划,完成一个学习计划包,然后学生根据学习计划的要求,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自选内容的研究性学习,在网上查找资料,制作相关的网页或幻灯片并进行交流和评价。在整个学习过程中离不开计算机这一辅助工具,因此我选择了我校的电脑教学实验班——高二(9)班的学生实施教学。该班学生属于我校扩招生,学习基础较薄弱,与其他平行班在各门学科上都存在较大的差距。但学校为该班配备了人手一台笔记本电脑,并加强电脑教学,意在配合在其他学科中大胆地进行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全班30位学生,计算机操作运用能力较强,其中几位学生还在区级以上的电脑作品设计与制作中获奖,他们在高一年级时也开过类似的研究性学习汇报课,在课件制作方面我对他们充满信心,但在内容的选择和组合以及汇报时的表达方面我比较担心。【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在知识方面,让学生了解我国主要自然灾害的类型、分布、危害、形成原因,并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2、在情感方面,通过对自然灾害的危害的了解,激发学生防治自然灾害的思想,并对人类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进行反思;同时在小组研究时发扬团队精神,分工合作完成专题学习,体验成功。

3、在技术方面,要求学生熟练地运用计算机进行网上信息的查寻,并把研究的成果制作成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进行交流、评价。〖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阶段 交流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及制定多媒体演示评价量规,并发放任务表。

学生准备阶段:组成学习小组,确定小组研究学习的内容,制定小组学习计划及任务分工。[研究性学习阶段]:

1、教师安排一节课让学生集体上网搜索自己小组所需要的网上资源,并在教师机上“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的文件夹中建立相应的小组文件夹,把所需的资源下载保存在里面。

2、小组成员根据分工,或继续查寻资料,或对已有的资料进行整理、筛选,讨论交流的形式以及内容的编排,完成交流所用的幻灯片或网页的制作和美化工作。

[交流评价阶段]:

1、教师简单地介绍本次学习的设计思路和目的,回顾师生共同已经完成的学习过程,强调我们所进行的研究性学习最重要的目的在于研究的过程,而非知识的本身,这一点我们已经完成了,而现在的交流评价只是学习成果的展示,但可以反映出我们研究性学习时的态度、我们学习的技能和计算机的应用水平,以及团队精神的发扬,对于这些我们进行评价并予以表扬。

2、学生分小组用幻灯片或网页的形式向其他小组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3、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就研究的知识、计算机应用等方面向展示的小组进行提问、质疑,而展示的小组进行答辩、释疑。

4、其他小组对展示组按评价量规进行评价。

5、教师对本次研究性学习进行总结,进行总体评价,并公布小组评价的结果,对优秀的小组进行表扬。附『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课题』: “我国的水旱灾害” “我国的沙尘暴” “我国的水土流失” “我国的荒漠化” “我国的地质地貌灾害” 【教后反思】: 〖存在的问题〗:

1、分组没有打破原来的小组形式,选题仍局限于课本上的标题,有些学生没有进入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研究小组中去。

2、有的小组任务表留于形式,大部分工作基本由组内2~3人完成,没有充分发挥团队精神。

3、本次交流为了体现小组的氛围选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没有利用网络教室的交互性。

4、学生制作的幻灯片和网页中,有些在内容的编排上不够合理。

5、交流时学生由于基础的问题,对研究内容外的知识缺乏自信,所以相互间很少提问,回答有时也不尽如人意。

〖今后的计划〗:

在下一届班级中,选择一个各方面基础条件较好的班级再次实施该学习计划,避免本次实验中存在的弊端,与这次的实验进行比较,不断地改进,让学生在地理课堂中真正地参与和体会研究性学习,掌握主动学习的方法和途径,自由地翱翔在知识的殿堂上空。

【教后体会】:

这种教学模式,更精确地说是学习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上的灌输式教学,发展成学生主动地研究性学习,可以说是一种学习的革命。这种学习模式不仅能激起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还能发挥学生的团队精神,更是促进学生掌握主动学习方法的途径,而且通过交流共享学到更多的知识,最后通过评价体验成功的喜悦,并发现彼此的优、缺点,以便今后相互取长补短。唯一的遗憾是所花的时间较多,不能在课堂中经常性地实施,但就教学的目的来看是值得进行的。

作者:松江一中 孙庆红

第五篇: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日食的变化及影响

指导老师:曾呈进

组长:夏烨

组员:李扬,周思伟,林端强,叶庭帧,叶建飞,徐孙庆

学校:福鼎市第一中学

一 课题研究背景09年7月22日的世纪大日食深深震撼了我们,使我们对日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怀着

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因此本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二 课题研究意义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了解日食各方面的情况,认识到日食对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影

响,同时也对课内学习的日食的知识系统进行扩展,使我们能课内外结合,对日食的知识有

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 课题研究过程

1、小组成员通过互联网搜索和去图书馆查阅有关日食的资料

2、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一同观看09年世纪大日食的记录影像

3、对影像内容和资料进行分析,再经过小组成员的认真讨论研究,得出大体结论

4、对于不懂的部分请教有关专家或地理老师,并验证已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5、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完善

四 课题研究成果

(一)日食形成的原因: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但因太阳轨道

(黄道)与月球轨道(白道)成5°9′交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发生。

简单的说,月球把太阳遮挡住,也就是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上,这就是日食。

另外,月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不重合,而是有一个大约5度的夹角,因此只有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位于两个平面的交点附近时才会发生日食。所以不是每个月都有日食和月食。

当月球正好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而三者又在一直线上时,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被月球挡住,又因为月球比太阳小得多,它的直径大约是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而月球与地球间距离也差不多是太阳与地球间距离的四百分之一,所以从地球上看,月亮与太阳的圆面大小差不多相等,因而月球下面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地球上被黑影笼罩的地区,就看不到太阳了,或者只看到一部分,这就是日食。

(二)日食的过程

初亏

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西边缘相外切的时刻),称为初亏。初亏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

食既

从初亏开始,就是偏食阶段了。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着下降。当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时,称为食既。此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开始的时刻。

食甚

食既以后,日轮继续东移,当月轮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时,就到食甚。

生光

对日偏食来说,食甚是太阳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时刻。月亮继续往东移动,当月面的西边缘和日面的西边缘相内切的瞬间,称为生光,它是日全食结束的时刻。在生光将发生之前,钻石环、贝利珠的现象又会出现在太阳的西边缘,但也是很快就会消失。接着在太阳西边缘又射出一线刺眼的光芒,原来在日全食时可以看到的色球层、日珥、日冕等现象迅即隐没在阳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阳光重新普照大地。

复圆

生光之后,月面继续移离日面,太阳被遮蔽的部分逐渐减少,当月面的西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切的刹那,称为复圆。这时太阳又呈现出圆盘形状,整个日全食过程就宣告结束了。

(三)日食的种类

1、日食共有三种:

日偏食:太阳一部分被月球的阴影遮盖,但另一部分仍继续发光叫日偏食。

日环食:月球只遮住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好象一个光环似的叫日

环食。

日全食:太阳光球完全被月亮遮住,原本明亮的太阳圆盘被黑色的月球阴影遮盖。

2、形成不同种类的原因:

这三种不同的日食的发生跟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的相互变化着的位置有关,并且也决定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变化。

地球公转和月球公转轨道都是椭圆,不论是太阳与地球间距离,还是月球与地球间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有时比较远,有时又比较近,因此月球本影的长短也不一样,月球本影最长时有379660公里,最短时为367000 公里,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最近时为356700公里,最远时达406700公里。如果某个时刻月球本影比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大,地球上被月球本影扫过的地带就可以看到日全食。如果月球本影比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小,月球本影的尖端到不了地球的表面,那么在影尖延长出来的小影锥(叫伪本影)扫过的地带可以看到日环食。被月球半影扫过的地带均可以看到日偏食,在偏食区内离全食区越近,偏食的程度就越大。月球本影和半影没有扫过的地方,根本看不见日食。

(四)日食产生的影响:

1、日食对地球的影响

在现代的原子钟出现之前,天文学家通过对日食的古代记录进行研究,发现日食现象导致地球旋转的周期每个世纪变慢了0.001秒。

日全食发生的前后,一个奇怪的现象会吸引国际诸多科学家和媒体的关注:地球上的重力仪数据出现突然降低。这种现象会发生,是由于在日食期间,月球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从而减弱太阳的引力场,而月球的引潮力开始起作用。

2、日食对人类的影响

日全食发生时,光线会穿过树叶的缝隙投影出新月的影子。这时,动物常常行为异常,比如飞鸟归巢和蝙蝠等夜行生物会出来活动,而当地的温度通常会下降至少20摄氏度。

发生日食时常会出现几分钟的“黑暗”,这可能会对道路交通、航运、高空和野外作业、建筑施工以及社会治安等带来安全隐患。同时,日全食造成的天体引力、光度等变化,有可能会对通信系统、网络传播、电力输送和使用等产生不确定的影响。且发生日食时伴有强烈的 电磁射线,还可能会危及人的眼睛。

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日食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但是这种自然现象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几千年来,地球上的几乎所有文明都把日食看成是灾难的预兆,而历史上很多次日食发生时都会引起社会的骚乱。

(五)日食有助于科学研究 1.探索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谜团

古今中外的天文学家还曾经数千次地观测到,在太阳周围的日冕层和较低一点的色球层,有时亮度突然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太阳耀斑”。大的太阳耀斑爆发时,其瞬间的亮度可以达到平时的几千倍,有的如一条巨龙在太阳上飞舞,有的则像从太阳上发射的绚丽礼花;此外,太阳大气中还有一种活动最为剧烈的现象“日冕物质抛射”,这一现象爆发时,等离子体物质从接近日面的低日冕喷出,就像从太阳发射出的猛烈炮弹一样,瞬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当这些物质和能量传播到地球附近时,可以造成短波通讯中断、卫星工作失常等破坏现象。对“太阳耀斑”和“日冕抛射物质”现象的成因,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更无法

准确预测。

“耀斑是最强烈的太阳活动现象,因为目前对太阳磁场的精确测量只限于光球层。所以人们认为,耀斑是受太阳磁场影响而成,但其实太阳耀斑起源于日冕磁场,日全食的上演可以提供研究的良好观测时机。”

2.寻求太阳黑子的变化原因

太阳黑子是太阳上的小黑点。科学家通过对太阳黑子几百年来的系统观测,发现日面上的太阳黑子的数目具有平均为11.1年的周期变化,这一周期被称为“太阳活动周”。太阳黑子较多的年份,太阳上的活动现象如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就比较频繁。此外,人们还发现,不仅黑子的数目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它们在太阳表面上出现的位置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但直至现在,科学家仍然不能解释太阳为什么会产生黑子?为什么在不同的时段、在不同的地点产生黑子?为什么有些黑子的出现会引发太阳活动,而有些黑子则不会引发太阳活动?

目前,国际天文学家普遍认为,要解开太阳的这些谜团,谜底就藏在太阳的磁场中,是磁场控制着太阳上的各种活动现象。而日全食的发生,十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太阳磁场。

3.有助开展寻找引力波的探测实验

由于引力波探测是关系到能否打开一扇天文观测窗口的大事。所以上世纪至今,世界少数发达国家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引力波的实验探测。但是截至今天还没有人宣布直接测量到引力波。而日全食可以为引力波及其他基本物理问题的探索提供机会。我国科学家曾经用高精度微伽重力仪,在日全食的“初亏”和“复圆”时检测到两个“重力谷现象”,这是中国人成功探测到引力波的重大实验。

4.人类在日全食中发现氦元素

19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永远不可能知道天体的化学组成,因为人类不可能把星星拿到地球上做化验。但是,19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太阳光谱不是连续的,而是有许许多多的暗线,其叫做吸收线。光谱就像人类的指印,不同的化学元素对应不同的光谱。人们分析光谱就可以知道太阳有些什么元素。

1868年8月18日,在现孟加拉国附近,有一次条件比较好的日全食,法国天文学家让桑在观测日全食的时候,看到日珥光谱里面有一条奇特的黄线。这条黄线跟钠线的位置相似,但不是钠,而是一种未知的元素。

让桑于是写了一封信寄往巴黎科学院,这个信在路上走了两个多月才到达巴黎。无巧不成书,这个时候巴黎科学院收到了另外一封信,是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寄过去的,也报告了在日全食观测中同样的发现。同样的两封信报道了一样的情况,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科学家们给这种新元素起名为Helium(氦),这个词源自古希腊语太阳,意思是“太阳元素”。这时候,人们还没有在地球上发现氦元素。人们为此苦苦探索。终于在18

95年,科学家通过分析太阳的钇铀光光谱发现了氦。

(六)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许多知识,也让我们懂得了团队中的合作精神,懂得了自主学习,使我们更贴近生活,了解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某些问题,使我们见识更加广阔,吸收外界更多的知识,课题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

五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维基天文网

《2009.7.22 日食权威资料 NASA 》(来源自新浪网)

《日食和月食》北京天文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天文组 /人民出版社

西祠胡同网《日食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和安全隐患》

下载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报告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5篇]

    为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能力,高中地理课每一学期要求学生至少做一次专题研究。每一研究课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要明确研究目的,拟定研究题目,采取可行的方法和步骤......

    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案例 〖教学过程〗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教学中研究性学习案例 〖教学过程〗: 准备阶段 研究性学习阶段 交流评价阶段 [准备阶段]: 教师准备阶段:教师设计教学方案,“你对我国自然灾害知多少?”学习计划的设计,以......

    中研究性学习报告

    中研究性学习报告范文 按照自主学习理论之父霍勒克的定义,自主学习能力就是“管理自己学习的能力”。从外语学习的角度来讲,自主学习可以使一个学生在课堂学习时间有限的情......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报告 邯郸一日游(大全)

    邯郸一日游 (李雷:总体设计、整理排版 张建坤、姚星宇:具体景点选择、收集图片杨海珊、肖宁远:非物质文化遗产、饮食特产收集筛选谷金煜 殷世鹏:路程、时间安排,可行性分析) ***......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教学(地理论文)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其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于研究立意注重“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偏重“空间结构”,因果分析上注重“综......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

    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策略 何小圣 一.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目的 课堂教学是教学中的重要一环,因此如何在有有限的45分钟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并且可以调动学......

    浅谈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策略

    浅谈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教学的融合策略 摘 要:现代教学的不断完善和落实要求现代学校内部教学真正体现教学的目的性,与此同时还需注重教学实践研究性,保证教学有效落实到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