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教学(地理论文)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教学
地理学是研究人类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其思维方式的特点在于研究立意注重“人地关系”,研究角度上偏重“空间结构”,因果分析上注重“综合性”。因而,地理科学素养兼有自然科学素养和人文科学素养。当前,中学地理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全面提高每一个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而科学的核心是探究,故提高中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离不开研究性学习,我国现行的高中地理新大纲也将“研究性课题”列入必修、选修教材,那么,什么是研究性学习,它的基本思想是什么,高中地理教学中如何开展研究性学习以及研究性学习对中学地理教师的素养提出什么要求等问题摆在我们面前,本文就以上问题谈一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与内涵
关于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目前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见解,主要归纳起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看,研究性学习泛指学生在各类学习活动中,用于探索、研究问题,寻找解决问题办法的学习,正如《地理教育国际宪章》提出的“鼓励学生采用质疑或探究的方式进行学习”;从狭义上看,教育部《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提出的研究性学习含义比较全面,它认为“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它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组成部分。
无论广义还是狭义的含义,研究性学习的方式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都有本质的区别: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研究性学习的基本思想是让学生在“重新发现”和“重新组合”知识的过程中进行探究学习,鲜明地体现出当代“创新学习”的本质,它兼顾了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和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既可表现为“专题研究学习”为中心的综合实践活动,又可表现为学生在学科课堂学习中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方法来掌握知识、培养技能。
2、研究性学习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它凸显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它表明了研究性学习是在学校教育和集体教学的环境中进行的,与学生个人自学过程中自发的、个体的探究明显不同。再者,它反映了教师在学生学习中的“导”的作用,即学生需要的是“指导”或“帮助”,而不仅仅是教师的“传授”或“教导”。教师的地位是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其主要职责是帮助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和学习的途径。
3、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性很强。它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践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社会,亲身参与社会实践。它要求学生以个体或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经验,并在解决问题的探究过程中养成科学的治学精神,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养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从而提高综合运用科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国内外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概况:
注重研究性学习,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趋势,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地理学在研究范围、方法与技术上经历了重大的变革,识别、获取、分析以及使用地理信息的能力成为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的主要目标。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取更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多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国外研究学习的开展
研究性学习在国外称为项目课程、主题研究、专题研究、专题研习等,是西方国家比较推崇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中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研究性学习开展的模式比较成功,引起世人的关注。
美国积极提倡地理研究性学习方法论,提出了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野外,学生应当像地理学者那样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培养能力,特别是创造力。日本也比较重视研究性学习,近年修订的学习指导要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给学生更多的主动考察,分析地理问题的机会,使其获得思考和主动探究的经验。如选择生活中垃圾回收和处理的专题,通过让学生了解资源回收现状,然后让学生收集、整理、分析相关的资料,从而认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等等。
国外的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十分突出,它体现了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为目的,着眼于给学生终身受用的知识与能力,反映适应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2、国内研究性学习的开展
中国的教育受传统文化影响深重,长期以来,形成了“教师教学生学”,重记忆、重学术、重知识的传承,学生学习的质疑精神被抹杀。近二十年来,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加深,求变、求新的教育改革方兴未艾。在99年的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中明确提出“在高中阶段应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2000年教育部制订的《地理教学大纲》第一次规定高中地理课每一学期至少要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求学生做一次专题研究,并具体列出了26个课题供学生选择或参考,每个专题学生可独立完成,也可合作完成;对研究的目的、课题、方法、步骤、结论作了提示。特别是近两年上海的高考试题中还出现了考查学生对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简单设计理念等,从而引导广大师生重视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与国外开展的研究性学习相比,我国目前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尚处于起步阶段,成功经验和突破性进展还比较少,实际的困难也比较多。究其根源,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学内容陈旧,有的甚至与社会生活和生产实际相去甚远,地理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学生知识能力结构不够合理,教师的素养还不能满足当前教改的需要等等。因此,开展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那么如何在中学教学的课堂实践中提高教师的素养,如何把研究性学习引入课堂教学中,则是目前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三、把研究性学习引入中学地理教学的实践探索
把研究性学习引入中学地理教学,首先要求教师的角色要发生转变,在师生之间建立起和谐、民主、宽松的新型教学关系。我国传统的师生关系,实际上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绝对权威,教师是课堂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指定者和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者。他们在课堂上按照统一的模式、统一的思想要求学生,虽然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见解,有创造性,但是不太规范、不太全面。而研究性的学习则强调了学生主体的角色定位,增强了学生独立学习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度定位是引入研究性教学的关键。新的教学理念对地理教师专业素养的构建提出更高的要求: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1、重视当代教育理念的具备。当代教育理念有很大的变革,它涉及教育价值观,学生观和教育活动观三个层面,观念是行动的先导,以新的教育观念武装广大中学地理教师,使他们的教育思想、教育素养随时代的前进、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而与时俱进,是将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课堂教学的关键。我们地理教师要努力促使自己变革教育观念,构建专业素养,并将教育观念付诸行动。我们要学习多学科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特别是教科研素养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职业能力。当然,教师的素养的提高还要求有关的教师培训机构要加强教师的职后教育,确定继续教育的正确策略。
2、教师角色重新定位。我们的教师不仅满足于做一个地理知识的传播者。在课堂教学中,不能以自己的意志和思路左右学生的学习,而应成为学生学习地理的研究者、开发者、指导者和合作者、参与者。在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以正确的方法,沿着正确的方向探索;当学生的研究出现偏差,陷入困境时,教师应及时给予指导,从而引导学生摆正方向、摆脱困境,从失败中总结教训,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创造一个有利的情境和途径。
3、教师间要更加紧密合作,加强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在传统模式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只靠一个人的力量解决课堂上的所有问题,而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具有广泛性、迁移性和多学科综合性。因此,依靠一个教师个人所掌握的知识难以有效地对研究性课题进行正确的指导,而是需要多个学科的教师共同指导。这就要求指导教师能与更多的人,在更大的空间,用平等的方式从事工作,这就要求教师之间更加紧密地合作,既有主次之分,又能相互配合,从而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有效地、正确地指导开展研究性学习。如“福州旅游资源的调查”课题,它涉及地理、历史、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只有多学科教师互相配合,对涉及到的问题互相协商讨论,多方查阅资料,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才能促进课题的顺利开展,当然,这也可增进教师间的团结协作。否则,开展的课题调查只局限于社会调查的性质,与真正意义的研究性学习相去甚远。
4、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改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教师的角色一旦定位,很少或不再涉猎其他学科的知识,并经常以“隔行如隔山”来作为借口,回避知识面的拓展;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课题的内容极为丰富,范围极广,教师有限的知识必然会造成指导研究性学习的“瓶颈”。因此,教师要不断改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除了专业知识外,还要涉猎其他科学、艺术等多领域,从而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也只有具备比学生更丰富的知识、更详尽的资料,才能对学生的研究具有发言权,才能真正成为研究性学习的“参与者与指导者”。
5、把研究性学习引入地理教学实践,我们仍要重视地理课堂的探究活动,明确在中学地理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途径和设计要求。依据中学地理研究学习内容和形式的不同,可以分为课堂探究、课外或野外探究,课题探究。课堂探究的问题性是研究性学习内容呈现的主要形式。地理课堂研究性学习仍需依托相应的地理课堂载体,需要通过探究性提问、探究性讨论等途径来完成,对课堂活动的设计提出新的要求,赋予新的内涵。
(1)探究性提问
课堂学习是围绕“发问”开始的。高水平的富于探究性的提问是课堂教学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的精髓,它易于激发和维持学生主动探究学习,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发散思维。因而,提出高水平的问题,激发学生进行高水平的思维活动成为课堂探究不可缺少的内容。当然,教师的提问不应是一些记忆的问题或对具体的地理事实只须用简单的“是”或“否”来回答。探究性的提问要能引起学生的积极参与和独立思考,需要学生通过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高级思维活动才能回答。否则,“满堂问”的误区只会导致学生的课堂思维混乱,抓不准探究的方法,达不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我认为,将教学内容激活并转化为一系列有一定梯度的“问题”,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探究性提问是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关键。我们要设计的问题应达到:①问在有疑之处。学生有疑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②问题的难易适度。学生对探究性提问的理解,不能脱离教学内容和学生生活的实际孤立进行,而要符合他们知识与能力的储备特点;③问题要有启发性。启发性提问能帮助学生打开思路,发展创造性思维;④充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按新课程计划,按照地理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新教材,基本为已提供了一些探究性的问题,如课后的智能训练、案例探讨等,这对设计研究性提问起到了指导作用。
(2)探究性讨论
与一般课堂讨论相比,判断是否符合探究性讨论要具备:①讨论的问题具有开放性。它允许学生对讨论的问题做出多种可能解释或结论。因为具有开放性的讨论主题,会剌激学生萌发富有新意的联想,从而促进他们创造性思维及解决地理问题能力的发展;②以培养学生的探究技能为主要目的。学生讨论的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问题往往在教材上找不到现成的答案,通过教师的指导,引发学生对问题的各种揣测,然后通过进一步收集和处理相关资料,最后学生有所发现,得出自己探究的结论。参与讨论的过程就是学生探究知识,探究能力得以培养的过程。
成功的探究性讨论,对教师的素养提出较高的要求,它有赖于教师精心设计讨论题、恰当的指导和帮助。即选择什么问题作为讨论的主题关系到讨论能否取得理想的结果。所以讨论内容的安排,一要看学生是否具备相关知识和技能,二要看学生能否理解或科学上是否有定论,三要看所选问题是否有利于与其他学科的综合和培养学生的“共通”能力。
总之,地理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十分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地理的方式,特别对调动学生学习地理的积极性,让地理学丰富的内涵及社会应用研究价值呈现在社会的面前。从长久的意义上看,它还有利于提高国民的素质,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另外,让广大中学生参加地理学的初步研究,本身也从另外一个角度丰富了当代地理学的研究内容。换言之,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是课程改革和发展的一个新内容、新形式、新探索。它给我们教师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机遇。我们只有把握机遇,找准位置,提高素质,才能带领学生步入“研究性学习”新的课程改革的殿堂。
高考学习网-中国最大高考学习网站Gkxx.com | 我们负责传递知识!
第二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 素质教育与地理教学
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素质教育与地理教学
摘要:推行素质教育,得到广大地理教师的普遍认同,由于各人基础不同,在具体实施时采取的方法也各异,但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必然要经历一个复杂的由宏观到微观的过程,否则,素质教育将流于形式。本文通过教师理论水平的提高、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素质的提高、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及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阐述了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关键词:素质教育 地理教学 教师地位 更新观念素质教育是21世纪教育发展的重要课题。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实施素质教育,是当前我国教育改革的基本任务。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广阔的视野、开放的教育观念和创新精神是非常必要的,其在国民素质教育中的作用是必不可少的。他事关国家民族的存亡。
一、注重理论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依据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尊重受教育者主体和主动性精神,注重开发发展潜能,注重形成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
推行素质教育,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并在教学中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教师对现代教育理论学习得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认识不深、理解不够,使得素质教育难以落实。加之某些教师头脑中固有的地理学科为次要学科的观念的影响,使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如有的教师理解素质教育就是让学生多活动、多回答问题,有生硬地安排许多无意义教学环节,有的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些所谓的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事与愿违,使本来简单的教学复杂化,轻松的学习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理论,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用心爱心专心 1
第三篇: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
—————日食的变化及影响
指导老师:曾呈进
组长:夏烨
组员:李扬,周思伟,林端强,叶庭帧,叶建飞,徐孙庆
学校:福鼎市第一中学
一 课题研究背景09年7月22日的世纪大日食深深震撼了我们,使我们对日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怀着
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因此本研究小组对此进行了调查研究。二 课题研究意义
通过这次课题研究,了解日食各方面的情况,认识到日食对人类生产,生活等方面的影
响,同时也对课内学习的日食的知识系统进行扩展,使我们能课内外结合,对日食的知识有
更加深入的了解。
三 课题研究过程
1、小组成员通过互联网搜索和去图书馆查阅有关日食的资料
2、整理收集到的资料,并一同观看09年世纪大日食的记录影像
3、对影像内容和资料进行分析,再经过小组成员的认真讨论研究,得出大体结论
4、对于不懂的部分请教有关专家或地理老师,并验证已得出结论的正确性
5、对研究成果进行修改完善
四 课题研究成果
(一)日食形成的原因:日食一定发生在朔,即农历初一当日。此时月球位于地球和太阳之间时,但因太阳轨道
(黄道)与月球轨道(白道)成5°9′交角,故并非每次朔日皆有日食发生,而日食发生时,日月两者皆一定在“黄白交点”(升交点或降交点)附近发生。
简单的说,月球把太阳遮挡住,也就是月球的影子落到地球上,这就是日食。
另外,月球的公转轨道平面和地球的公转轨道平面不重合,而是有一个大约5度的夹角,因此只有当太阳、月球、地球三者在一条直线上,且月球位于两个平面的交点附近时才会发生日食。所以不是每个月都有日食和月食。
当月球正好转到太阳和地球中间,而三者又在一直线上时,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被月球挡住,又因为月球比太阳小得多,它的直径大约是太阳直径的四百分之一,而月球与地球间距离也差不多是太阳与地球间距离的四百分之一,所以从地球上看,月亮与太阳的圆面大小差不多相等,因而月球下面的黑影落在地球上,地球上被黑影笼罩的地区,就看不到太阳了,或者只看到一部分,这就是日食。
(二)日食的过程
初亏
由于月亮自西向东绕地球运转,所以日食总是在太阳圆面的西边缘开始的。当月亮的东边缘刚接触到太阳圆面的瞬间(即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西边缘相外切的时刻),称为初亏。初亏也就是日食过程开始的时刻。
食既
从初亏开始,就是偏食阶段了。月亮继续往东运行,太阳圆面被月亮遮掩的部分逐渐增大,阳光的强度与热度显着下降。当月面的东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内切时,称为食既。此时整个太阳圆面被遮住,因此,食既也就是日全食开始的时刻。
食甚
食既以后,日轮继续东移,当月轮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时,就到食甚。
生光
对日偏食来说,食甚是太阳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时刻。月亮继续往东移动,当月面的西边缘和日面的西边缘相内切的瞬间,称为生光,它是日全食结束的时刻。在生光将发生之前,钻石环、贝利珠的现象又会出现在太阳的西边缘,但也是很快就会消失。接着在太阳西边缘又射出一线刺眼的光芒,原来在日全食时可以看到的色球层、日珥、日冕等现象迅即隐没在阳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阳光重新普照大地。
复圆
生光之后,月面继续移离日面,太阳被遮蔽的部分逐渐减少,当月面的西边缘与日面的东边缘相切的刹那,称为复圆。这时太阳又呈现出圆盘形状,整个日全食过程就宣告结束了。
(三)日食的种类
1、日食共有三种:
日偏食:太阳一部分被月球的阴影遮盖,但另一部分仍继续发光叫日偏食。
日环食:月球只遮住太阳的中心部分,在太阳周围还露出一圈日面,好象一个光环似的叫日
环食。
日全食:太阳光球完全被月亮遮住,原本明亮的太阳圆盘被黑色的月球阴影遮盖。
2、形成不同种类的原因:
这三种不同的日食的发生跟太阳、月球和地球三者的相互变化着的位置有关,并且也决定于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变化。
地球公转和月球公转轨道都是椭圆,不论是太阳与地球间距离,还是月球与地球间距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有时比较远,有时又比较近,因此月球本影的长短也不一样,月球本影最长时有379660公里,最短时为367000 公里,而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最近时为356700公里,最远时达406700公里。如果某个时刻月球本影比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大,地球上被月球本影扫过的地带就可以看到日全食。如果月球本影比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小,月球本影的尖端到不了地球的表面,那么在影尖延长出来的小影锥(叫伪本影)扫过的地带可以看到日环食。被月球半影扫过的地带均可以看到日偏食,在偏食区内离全食区越近,偏食的程度就越大。月球本影和半影没有扫过的地方,根本看不见日食。
(四)日食产生的影响:
1、日食对地球的影响
在现代的原子钟出现之前,天文学家通过对日食的古代记录进行研究,发现日食现象导致地球旋转的周期每个世纪变慢了0.001秒。
日全食发生的前后,一个奇怪的现象会吸引国际诸多科学家和媒体的关注:地球上的重力仪数据出现突然降低。这种现象会发生,是由于在日食期间,月球处于地球与太阳之间,从而减弱太阳的引力场,而月球的引潮力开始起作用。
2、日食对人类的影响
日全食发生时,光线会穿过树叶的缝隙投影出新月的影子。这时,动物常常行为异常,比如飞鸟归巢和蝙蝠等夜行生物会出来活动,而当地的温度通常会下降至少20摄氏度。
发生日食时常会出现几分钟的“黑暗”,这可能会对道路交通、航运、高空和野外作业、建筑施工以及社会治安等带来安全隐患。同时,日全食造成的天体引力、光度等变化,有可能会对通信系统、网络传播、电力输送和使用等产生不确定的影响。且发生日食时伴有强烈的 电磁射线,还可能会危及人的眼睛。
虽然目前没有证据能够证明日食会对人的身体产生影响,但是这种自然现象对人们的心理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几千年来,地球上的几乎所有文明都把日食看成是灾难的预兆,而历史上很多次日食发生时都会引起社会的骚乱。
(五)日食有助于科学研究 1.探索太阳耀斑和日冕物质抛射谜团
古今中外的天文学家还曾经数千次地观测到,在太阳周围的日冕层和较低一点的色球层,有时亮度突然增加,这一现象被称为“太阳耀斑”。大的太阳耀斑爆发时,其瞬间的亮度可以达到平时的几千倍,有的如一条巨龙在太阳上飞舞,有的则像从太阳上发射的绚丽礼花;此外,太阳大气中还有一种活动最为剧烈的现象“日冕物质抛射”,这一现象爆发时,等离子体物质从接近日面的低日冕喷出,就像从太阳发射出的猛烈炮弹一样,瞬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当这些物质和能量传播到地球附近时,可以造成短波通讯中断、卫星工作失常等破坏现象。对“太阳耀斑”和“日冕抛射物质”现象的成因,科学家至今无法解释,更无法
准确预测。
“耀斑是最强烈的太阳活动现象,因为目前对太阳磁场的精确测量只限于光球层。所以人们认为,耀斑是受太阳磁场影响而成,但其实太阳耀斑起源于日冕磁场,日全食的上演可以提供研究的良好观测时机。”
2.寻求太阳黑子的变化原因
太阳黑子是太阳上的小黑点。科学家通过对太阳黑子几百年来的系统观测,发现日面上的太阳黑子的数目具有平均为11.1年的周期变化,这一周期被称为“太阳活动周”。太阳黑子较多的年份,太阳上的活动现象如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等就比较频繁。此外,人们还发现,不仅黑子的数目呈现周期性的变化,它们在太阳表面上出现的位置也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但直至现在,科学家仍然不能解释太阳为什么会产生黑子?为什么在不同的时段、在不同的地点产生黑子?为什么有些黑子的出现会引发太阳活动,而有些黑子则不会引发太阳活动?
目前,国际天文学家普遍认为,要解开太阳的这些谜团,谜底就藏在太阳的磁场中,是磁场控制着太阳上的各种活动现象。而日全食的发生,十分有助于科学家进一步研究太阳磁场。
3.有助开展寻找引力波的探测实验
由于引力波探测是关系到能否打开一扇天文观测窗口的大事。所以上世纪至今,世界少数发达国家倾注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于引力波的实验探测。但是截至今天还没有人宣布直接测量到引力波。而日全食可以为引力波及其他基本物理问题的探索提供机会。我国科学家曾经用高精度微伽重力仪,在日全食的“初亏”和“复圆”时检测到两个“重力谷现象”,这是中国人成功探测到引力波的重大实验。
4.人类在日全食中发现氦元素
19世纪前,人们普遍认为,人类永远不可能知道天体的化学组成,因为人类不可能把星星拿到地球上做化验。但是,19世纪初,科学家发现太阳光谱不是连续的,而是有许许多多的暗线,其叫做吸收线。光谱就像人类的指印,不同的化学元素对应不同的光谱。人们分析光谱就可以知道太阳有些什么元素。
1868年8月18日,在现孟加拉国附近,有一次条件比较好的日全食,法国天文学家让桑在观测日全食的时候,看到日珥光谱里面有一条奇特的黄线。这条黄线跟钠线的位置相似,但不是钠,而是一种未知的元素。
让桑于是写了一封信寄往巴黎科学院,这个信在路上走了两个多月才到达巴黎。无巧不成书,这个时候巴黎科学院收到了另外一封信,是英国天文学家洛克耶寄过去的,也报告了在日全食观测中同样的发现。同样的两封信报道了一样的情况,引起了科学界的高度重视。科学家们给这种新元素起名为Helium(氦),这个词源自古希腊语太阳,意思是“太阳元素”。这时候,人们还没有在地球上发现氦元素。人们为此苦苦探索。终于在18
95年,科学家通过分析太阳的钇铀光光谱发现了氦。
(六)课题研究总结
课题研究不仅让我们了解了许多知识,也让我们懂得了团队中的合作精神,懂得了自主学习,使我们更贴近生活,了解了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和某些问题,使我们见识更加广阔,吸收外界更多的知识,课题研究让我们受益匪浅!
五 参考文献
百度百科
维基天文网
《2009.7.22 日食权威资料 NASA 》(来源自新浪网)
《日食和月食》北京天文馆,上海自然博物馆天文组 /人民出版社
西祠胡同网《日食对人类的巨大影响和安全隐患》
第四篇: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地理课堂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式。它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使学生获得了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同时,在学习中将培养学生一种探究性、开放性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
一、在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原则
如何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体现研究性学习的思想和方法,已经有不少教师作了努力和探索。笔者认为,在这样的教学实践中应遵循三个原则,这就是“互动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和“不唯一性原则”。
关于“互动性原则”,是指在课堂教学中彻底打破教师一言堂的局面,真正做到师生共同参与、共同探究。而不仅仅是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按照教师规定好的思路进行思考,最后得出教师规定好的答案;也不仅仅是把原本由教师讲授的内容改为学生讲述。要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处理好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做到师生平等、共同探究。探究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得出结论,而是重在探究的过程,重在探究过程中掌握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方法。
关于“实践性原则”,我国的基础教育曾走过弯路。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我国基础教育的教材,普遍存在知识陈旧、理论脱离实际等问题,加上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和死板、单一的检测手段和评价标准,使我们培养的学生尽管花费了不少时间,读了不少书,但大多跳不出单一的教科书和广大教师为他们编制的问题范畴。所以说,我国的青少年,在接受12年基础教育的时间里,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实际、接触社会。这不仅使他们所学的知识脱离时代、脱离生活,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而且,使他们错过了培养人格、锻炼品格的最好时机。因此,我们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尽可能多地收集社会现实生活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并把它们运用到日常的地理课堂教学中。
关于“不唯一性原则”,是针对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提出的。在长期的以考试为中心、以教师为核心的教育教学中,我们的学生已经形成了一种思维定式:所有的问题都有答案,并且只有一个标准答案。这和丰富多彩、纷繁复杂的社会生活实际显然是不相符的。例如,对于“宇宙”的范围内到底包括多少天体系统?这样一类问题,人类由于受到观测手段的限制,还没有非常准确的答案。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探测手段地进步,人类对宇宙的认识将会不断扩大和深入。再如,对于“大气保温气体使全球变暖”这一论题,目前科学家还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如果这些问题都用“唯一性”思维定式进行思考,不仅违背实际、违背科学,而且,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不利的,还会极大地抑制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现在,中国基础教育已经站在一个新起点上,以课程社会化、生活化、综合化为趋势,以教材现代化、多样化、个性化为特点的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在全国启动。目前正在执行的课程标准、教学设计和正在使用的各科试验教材,虽然还只是过渡方案,但已经能够比较明显地体现出这一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把各种取之于社会实践的课题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往往可以将上述三个原则综合考虑、综合运用。笔者曾利用英国中学理科革新教材(社会中的科学和技术)中的有关内容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共同探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这是一个厂址选择的问题。教材在给出了大量有关“食盐”及“食盐化工”等背景资料(略)之后,提出:
某公司正考虑在某镇附近建一新的食盐及食盐化工厂。下图给出了某镇的一部分地图以及一些有关的资料。请对照地图和资料,以4人为一组讨论:图中“公司提出的地点”和“议会提出的地点”相比,哪一个方案更合理。4个人扮演的角色分别是:公司法人代表、工厂管理人员、议会代表和社区代表。讨论之后进行大组汇报。
问题提出后,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被极大地调动起来,相互之间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教师巡回到各组之间,以平等的身份、认真的态度参与到同学们的讨论之中,和他们一起学习、共同探究。与此同时,教师有意识地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指导。主要是研究性学习方式和思维方法的指导。重点放在:1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由多因素构成的。因此在考虑问题时,必须进行多方位的思考,要综合已有的知识来解决正在研究的实际问题。这样,同学们掌握的知识就不再是孤立的、互不联系的内容,而是相互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共同发挥作用。2解决问题的方法往往不是单一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比较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的利弊得失,从而优选出最佳方案。这样,同学们的思维就不再是单一的、僵化的,而是活跃的、舒展的,这有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发展。3因为自然环境和人文社会都是纷繁复杂的,而且,任何事物自身都具有它固有的两面性,所以,我们分析任何问题都应该采取科学的、辩证的、全方位的态度和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同学们正确的思维方法的养成,而且,有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世界观。
在第二节课上进行大组汇报,同学们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扮演公司法人代表的同学,从工厂经营必须取得更大利润的角度,希望工厂建在距原工业区较近的地点;扮演工厂管理人员的同学,从方便原料采购和产品销售的角度,建议工厂建在距交通线较近的地点;扮演议会代表的同学,从保护绿化的角度,呼吁新建工厂不能破坏树木,工厂应建在沼泽地;扮演社区代表的同学,从维护社区环境的角度,要求工厂建在与常年风向相垂直的郊外。之后,在自由发言时间,同学们比较了上述意见的利弊得失,一致认为,虽然从他们各自的利益出发,提出的方案似乎都有道理,但是,综合大家的意见,从整体、全面的角度看问题,还是公司提出的地点比较合适。
教师在最后总结时,重点并不放在结论上,而是放在大家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上。重在肯定同学们的参与过程和鼓励、赞扬同学们敢于发表意见,尤其是敢于发表不同意见行为。之后,教师把这种研究性学习方式延伸到课外,一是要求同学们平时更多地关心社会、关心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并把它们和自己所学的知识联系起来思考、探究。二是根据教学内容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第五篇:高中地理教学论文:素质教育与地理教学
浅谈素质教育与地理教学
摘要:提倡素质教育,是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作为一名教师,必须要面对这一现实,只有清醒的认识到中国教育发展的形势,才能真正的实现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中,怎样做才能实现素质教育呢?我从教师专业水平的提高、教学观念的转变、教材在教学中的地位及教育教学方式的改变等几个方面来阐述了地理教学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关键词:素质教育 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
一、注重专业学习,深刻理解内涵
素质教育是根据中国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提高全体国民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加强当代学生素质教育为出发点,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创造性精神,注重学生潜能开发和个性发展的一种新形式教育。
提倡素质教育,已经得到教师们的普遍认同。有相当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正进行有关素质教育的实践工作,由于很多教师受传统应试教育的较深,短时间内无法接受素质教育,对素质教育的相关理论学习不够,所以对素质教育的内涵缺乏认识和理解,使得素质教育难以真正落实。加之教师受地理学科为边缘学科的观念的影响,让素质教育在地理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往往流于形式,有些教师把素质教育简单地理解为留大部分时间给学生活动、多让学生回答问题,安排一些与教学无关的内容,使用大量的教学工具。这就是一些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培养学生能力、强化素质教育的一些做法,结果是适得其反,原本简单的教学,反而变得复杂化;轻松愉快的学习,反而使其沉重化,既违背了教育教学规律,又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素质的提高。因此教师应不断加强理论专业学习,了解我国的教育方针、政策,了解现代教育发展趋势,了解国际国内最新的教育动向,在丰富的教育理论指导下,尽早适应当代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提高自身素质,引领学生发展中国21世纪发展需要靠科技的不断发展,科技的不断发展需要培养大量的人才,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素质教育的实施,素质教育的开展必须通过学校教育来完成,学校教育的好坏关键在于教师,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整个教育,因此提高教师素质是我们当前教育的最主要任务。
(一)德育素质的提高。教育过程是教书育人的过程,也是培养人才的的过程。要实现这一目的,不仅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极强的业务能力,还需要教师具有高尚的师德。因为教师的言谈举止对学生的成长,发展具有极大的感染性和示范性。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树立一个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塑造一个良好的师德形象,要立身立教、为人师表,只有这样才能有力地感染学生,教育学生,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以情操的陶冶和心灵的净化,真正担负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要做到这些,教师就要有甘当人梯和红烛的献身精神,对学生充满爱心,对工作充满责任心,对未来充满信心的精神,真正做到爱岗敬业。
(二)业务素质的提高。
作为一名教师,要经常阅读各种专业的书籍、报刊,积极争取各种培训、研讨、观摩的机会,从中吸纳新知识、新理论,不断充实更新自己的理论知识,使自己的教学理论、教学思想和教学能力与形势发展的需要相适应。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经验后,随着个人要求的提高,往往会发现自己能力上的不足或知识上的欠缺,此时,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方法是向同行学习。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育教学特点和经验,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向他人学习的机会,从听课、观摩、实验、评课中,学习老教师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全面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灵活多变的教学机智,学习年轻教师敢想敢做的创新意识,不拘一格的教学方法。主动听取其他教师对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的评价意见和建议,将自己的感受、体会、想法、疑问与听课人进行交流,共同研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我们可以借助与同行的交流,表达自己的教学思路,倾听、学习他人的教学经验,加深对教育教学
观念的认识。
(三)文化素质的提高。一节好课,与教师深厚的知识功底有密切的关系。作为一名高中地理教师,不仅有丰富地理专业知识,也要对其它学科的一些知识有所了解,还需要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随时关注当代地理学的发展状况,这样才能适应当代地理学发展的需要。这就要求我们地理教师要不断加强学习,注重知识更新,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介中捕捉地理学方面的新知识、新信息,来充实课堂的教学内容,使课堂教学联系实际、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因此,要使素质教育真正实现,教师必须具有较强的文化素质,即具有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学科知识、全面系统的教育科学知识和心理学知识。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做到对学生潜能的开发,让学生成为素质教育的受益者。
(四)心理素质的提高。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人们逐步认识到了优化心理环境的重要性。由于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的地位,因而教师在优化教育心理环境方面起着决定性作用。一个教师有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否有效地优化教育教学的心理环境,直接关系教育教学的效果和学生的成长。一个有着良好心理素质的教师会用自己的行为、语言、情绪创设一种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师生间、同学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用饱满的情绪、热情的话语来鼓励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状态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愉快地接受教育,积极地探究问题。反之,课堂气氛就会显得紧张、沉闷。学生心情压抑,被动应付,积极性受到打击,灵性受到摧残。自然,教学任务也就无法顺利完成。因此,一名地理教师要具有轻松愉快的心境、豁达开朗的心胸、振奋昂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这些对于学生方面的素质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转变教育观念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教师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知识的“传播者”的角色,学生是书本和分数的奴隶,唯师是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师观根深蒂固,教师习惯了过去学生的绝对服从和教师的绝对权威,老师总是高高在上,学生尊敬老师,甚至怕老师,在老师面前他们怕出错,他们不敢大胆地表达自己思想。可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可能会出错,你如果严厉的去呵斥他,去嗤笑他,那会挫伤他的积极性。素质教育要求我们教师要重新调整自己的角色和行为,放下教师至上的尊严,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真正蹲下来看学生,以平常心态和学生交朋友,让教学变成师生共同享有的快乐生活。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演欲望、成功欲望, 可以在课堂上开展各式各样的活动,不断的发自内心的赞赏学生个性化的言行举止,为学生的点滴进步喝彩,让学生享受着被人认可和欣赏的快乐。给学生时间和空间进行自我评价和生与生之间互相评价,让学生在合作中成长,在互助中成长,在表现自我中成长。
地理教师与其它各学科教师一样,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重视学生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课堂上,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我展示的舞台。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能力,加强对他们的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教育以及环境意识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教育。
四、熟悉教材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在传统的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总是根据大纲的要求,挖掘教材,确定培养目标,结果变成了单纯传授课本知识,让学生简单地记忆这些知识为主要目标,这与素质教育不相符合,而素质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还要注重提高公民的素质,这也决定在地理教学中要提高学生的地理素质,所以,仅仅靠传授教材的基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
地理学是一门不断发展学科,地理研究的对象是自然界及人类生存的所有环境。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不断地改变,从而决定了教材内容要不断更新。而目前教材的编写内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这就要求在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要改变原有的教材编写观念,突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教学内容,根据能力培养的教
学需要适当的调整教材的知识结构,让学生改变传统的以记忆为主的学习方法,养成积极探究事物形成过程及成因的习惯。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利用现代信息处理技术编制灵活多样的电视教材、网络教材、多媒体教材,作为现行各种教材的补充。因此,教师要熟悉教材,带领他们转变学习方式。
五、改变教育方式 提高教学效率
在素质教育的新时期,人们转变了教育观念,树立起新的教育思想,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新,如果还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势必与时代的发展不相协调,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启发式”教学已被广大教师接受并应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而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做到文、图、声并茂,让各种教育信息更加生动、直观。地理学科区域性、空间性变得越来越强,一些很难用文字表达的地理知识,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迎刃而解,减少学生所需要记忆的知识点和降低了知识难度,活跃了思维,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效率。
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有利于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志趣,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而且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机会,使学生的各个方面得到锻炼,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野外生存能力。
总之,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作为一名地理教师,必须加强自身专业知识的学习,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方式和手段。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教师的引领下学到更多的知识,学生的各种能力才不断地提高,才更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社会的有用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