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自然灾害论文
一、调研背景重大自然灾害历来会使国际资本市场造成波动,甚至产生严重不利影响,威胁到资本市场乃至国民经济的健康稳定发展。单以地震对股票市场的影响为例,从全球范围来看,2004年12月印尼发生地震海啸,亚洲股市在随后几个交易日内普遍下跌。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地震发生当天,股市尾盘出现跳水。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9.0级大地震,亚太主要股市多数收跌,A股也受到拖累,跌幅0.79%。其后续由于地震造成的福岛核辐射泄露加重了股市不景气。我国沪深两市在外围市场大跌下亦难幸免,两市小幅低开后一路震荡探底。从种种事例可以看到,重大自然灾害,尤其是地震、海啸等在给人们生产生活带来极其恶劣影响的同时,也时时影响着资本市场,引起资本市场的重大动荡,加剧风险,恶化经济。因此,及时分析总结出因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损失从而建立起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来及时出台相应的宏观调控政策是完全必要的。
二、调研目的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的影响涉及我国资本市场的波动问题。为了更准确了解当前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的现状,进一步分析出重大自然灾害是如何给国民经济造成损失,从而证明出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整体经济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并且为探究我国政府对此的宏观调控效力,为构建我国资本市场对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及防范机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三、调研对象长沙市国信证券公司、华融证券公司、华林证券公司和方正证券公司的股民、经理和相关工作人员。
四、调研方式发放调查问卷,随机采访
五、调研时间2011年9月至12月
六、调研内容 1.以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投资者对重大自然灾害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影响的认识,以及对国家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的看法以及对自己的投资调整情况。2.以随机采访的方式对整个资本市场受到重大自然灾害后的冲击后造成的损失以及由国家及时出台的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效果进行全面了解。
七、调研结果本次共发放了1000张问卷,收回868张,经过筛选得到有效问卷791张。
现将这次通过调查问卷所获得的重要信息报告如下:
(一)国内外重大自然灾害对资本市场的影响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国内外的重大自然灾害给国民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在影响企业营运状况的同时也把社会弄得人心惶惶,从而对我国资本市场有较大的影响。不过,
第二篇:自然灾害论文
如何应对地震灾害
摘要:大自然一次次的向人类展示了他的威力,在自然灾害面前我们人类是显得多么的渺小。近些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汶川地震,玉树地震,云南盈江地震等都给国家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面对难以预报和不可控的地震我们一次次的无奈与无助,我们一次次的为丢失的家园欲哭无泪,既然我们无法改变地震灾害带给我们的难以衡量的损失,那么面对地震灾害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有效的减轻灾害的危害呢?本文主要讲人们应该形成完善的地震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灾后救助途径来减轻灾害带给我们的损失。
关键词:自然灾害地震响应机制预报预警灾后救助
(一)概述
地震是地球内部发生的急剧破裂产生的震波,在一定范围内引起地面振动的现象。地震就是地球表层的快速振动,它就像海啸、龙卷风、冰冻灾害一样,是地球上经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大地振动是地震最直观、最普遍的表现。地震是极其频繁的,全球每年发生地震约550万次。地震常常造成严重人员伤亡,能引起火灾,水灾,有毒气体泄漏,细菌及放射性物质扩散,还可能造成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次生灾害。
近两年来,我国地震灾害频发,四川汶川8.0级特大地震,青海玉树7.1级地震等,据地震专家研究表明,我国进入了地震的活跃期。由于地震灾害表现出的不可预见性和不可控性,灾害的突发性、破坏性使人们在灾害面前措手不及,应变能力还不够强。
(二)响应机制
地震应急响应机制是我国各级地震应急预案的核心内容,分级响应是地震应急响应机制的重要特点。以《国家地震应急预案》为例,地震应急响应分为四个等级,响应等级是与地震灾害事件受灾程度相对应的。预案中将地震灾害事件分为特别重大、重大、较大、一般四个级别。对地震应急响应启动等级的判定实际就是对地震灾害事件级别的判定,其判断标准是死亡人数、震级、震区人口是否稠密、是否造成一定程度的经济损失等。破坏性地震发生后,根据地震灾害的规模确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等级。
地震灾害事件发生后,地震发生后地震部门立即估计灾情规模,按照经验依据响应等级启动条件对应急响应等级做初步判断,按预案内容立即行动、尽早救援。地震台网中心作为国家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将震情、灾情快速评估简报和震区基本情况上报中国地震局;灾区所在省(市、自治区)地震局负责快速获取震情和灾情,上报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与中国地震局;中国地震局负责汇总灾情、社会影响等情况上报给国务院及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成员单位;灾区所在省级人民政府了解震情和灾情,确定应急工作规模,报告国务院并抄送中国地震局及其他相关部门;国务院及抗震救灾指挥各成员单位根据掌握的灾情,结合本部门所制订的应急预案响应等级判定标准,启动相应等级应急响应,按照预案实施救灾工作。
地震应急响应包括信息报送和处理、通信、指挥与协调、紧急处置、人员抢
救与工程抢险、应急人员的安全防护、次生灾害防御、地震现场监测与分析预报社会力量动员与参与、地震灾害调查与灾害损失评估、信息发布等工作内容。在不同的应急响应等级下,地震应急工作的组织、各部门职责、救援任务等指挥协调工作内容也是不同的。初判后的响应等级并不是不可更改的,随灾情的不断收集人员伤亡逐渐明朗化,可视情况调整应急响应等级,对响应等级做出正式判定,并相应的调整应急内容。
(三)预报预警措施
地震预报方法主要有地震统计法、地震地质法、地震前兆法。但三者必须相 互结合、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地震预报分类 :
长期预报——指对未来l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的预报。
中期预报——指对未来一二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短期预报——指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临震预报——指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震后地震趋势预报——指地震发生后,对地震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的分析,包括震后的无震预报,也包括对震后强余震或更大地震的预报。
将长期预报和中期预报合称为中长期预报,将短期预报与临震预报合称为短临预报。
(2)预 警
地震预警有三种基本技术途径:一是利用地震波和电磁波传播的速度差异;二是利用地震波本身在近处传播时纵波(P波)与横波(S波)传播速度的差异;三是利用致灾地震动强度阈值。
举例来说,墨西哥西海岸7级强震发生时,震中附近的西海岸地震台将首先收到地震波,并通过比地震波快数倍的电磁波向墨西哥城发送信号(电磁波的传播速度是每秒30万千米,而地震波最快的传播速度约每秒6千多米),使得电磁波比地震波“抢先”抵达墨西哥城,墨西哥城立即拉响警笛或采取切断电源、关闭气阀等措施,减轻了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相当于科学家们在两地之间打了一个关于地震波与电磁波的“时间差”。
除了“时间差”,科学家们还可以利用地震波最先到达的纵波与主要致害的横波和(表)面波之间的“走时差”,同样达到对工程项目的预警。因为横波造成的地震灾害要比纵波大得多,而传播速度又比纵波慢,正好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时间差。不过,纵波与横波传播速度的差异较小,纵波约每秒6千米,横波约每秒3.3千米,可利用的时间差很小,大约几秒到十几秒内,离震中越近时间差越小,发出预警信息就更难。
第三种震时预警方法是经常被核电站所采用,通过建立地震动监测系统,当地震动幅度超过给定的阈值时,监控器报警并采取紧急措施,安全停堆,防止核泄漏。
虽然地震预警的时间非常短,往往只有几秒、十几秒或数十秒,但是如此短的时间仍然可以挽救很多生命,减少很多损失。在目前地震预测、预报还很不成熟的情况下,为了应对突发性和毁灭性的地震灾害,最大限度地降低损失,进行地震预警非常必要,也很有意义。
(四)灾后救助途径
地震发生时,至关重要的是要有清醒的头脑,镇静自若的态度。只有镇静,才有可能运用平时学到的防震知识并判断地震的大小和远近。近震常以上下颠簸开始,之后才左右摇摆。远震却少上下颠簸感觉,而以左右摇摆为主,而且声脆,震动小。一般小震和远震不必外逃。由此可见,地震,虽然目前人类还不能完全避免和控制,但是只要能掌握自救,互救技能,就能使灾害降到最低限度。
避震要点:
震时是跑还是躲,我国多数专家认为: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地方,是应急避震较好的办法。避震应选择室内结实、能掩护身体的物体下,开间小、有支撑的地方,室外开阔、安全的地方。身体应采取的姿势:伏而待定,蹲下或坐下,尽量蜷曲身体,降低身体重心。抓住桌腿等牢固的物体。保护头颈、眼睛,掩住口鼻。避开人流,不要乱挤乱拥,不要随便点明火,因为空气中可能有易燃易爆气体。
自救方法:
(1)发生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
(2)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美国国际搜救队长道格卡普提出,不要躲在桌子、床铺下面,而要以比桌、床高度更低的姿势,躲在桌子床铺的旁边,从而使得掉落物不致直接撞击人身,形成一块“生存空间”,增加存活机会,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3)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4)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5)手机和充足电的电池放在身边备用。
(6)利用手头的哨子、音乐设备或敲暖气管等发出信号
心理救助:
没有亲身经历过灾难事件的人可能很难想象灾难、尤其是像大地震这样的强 破坏性事件对幸存者的心理影响之深、持续时间之久。
首先,灾难事件由于相应的物理刺激强度通常都很大,它会立即在当事人的大脑中留下深深的“印记”,而且这个印记这辈子再也不会消失。之后当类似的情境再次出现时,大脑就会立即唤起这个印记,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比如,某人被地震的废墟掩埋一段时间后获救,那么今后任何时候只要他再处于狭小的、黑暗的空间里,他在废墟里的“印记”就会被唤醒,从而出现惊恐、呼吸困难、绝望、逃离现场等强烈的应激反应。
其次,灾难的强破坏力往往在短时间内带来生命、财产的大量损失,从而导致人们的无力感、挫败感和脆弱感。尤其强烈地震,房屋夷为平地,否认(不相信眼前的事实)、脆弱(人是多么不堪一击)等各种情绪反应将会出现。第三种最常见的情绪是负疚感。幸存者对从自身边逝去的亲人自己却无能无力的无奈与内疚。
理论上说,卷入灾难事件的所有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区别只是在于程度的轻
重。这就要求整个社会形成一个能让幸存者把负面情绪顺利宣泄、释放、接纳的氛围。我们中国人在情绪表达方面本来就比较压抑、委婉,我们平时劝人时也爱说“别哭、别哭”。恰恰相反,我们应该让幸存者把悲伤、痛苦、甚至是攻击情绪发泄出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绝对不是软弱、不坚强的表现。
相比而言,灾难事件对孩子造成的心理创伤更为严重,不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他们今后出现强恐惧症、焦虑症等各种心理问题的概率会很高。
也许有一天,第一批到达灾难现场的队伍中除了救援人员、医疗工作者、新闻工作者,还有心理工作者。
灾后救助往往还要做好灾区的卫生防疫工作,特别是是一些流行疾病的预防控制。还有就是控制好饮用水的卫生标准,和饮用水源卫生的控制。
(五)地震灾害的减轻
虽然地震的准确预测还是非常困难,甚至许多国家已经放弃这方面的研究。但是减轻地震灾害还是可以采取许多措施的:
在减轻灾害地工程建设方面要注意三点:
工程建设是“百年大计”,一定要把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放在工程建设首要考虑的问题中去;尽量利用现代科学技术,依靠科技,降低成本;提高抗灾能力,要因地制宜。
工程建设尽量避开地震危险区;房屋等建筑物根据基本烈度,今后一个时期,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来采取加固等措施。房屋布置要增设安全角,一旦发生地震,要利用关键的12秒(也有人称20秒)躲进安全角。制定救灾预案,普及地震知识,学习救灾技术,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
结 语:人类在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面前是显的多么的弱小,一场场灾害给我们国家以及人民都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和难以愈合的心理创伤,形成完善的灾害响应机制、预报预警措施以及灾后救助途径就会使我们在大灾面前不会显得那么被动无助,同时也可以减轻灾害带来的危害。
参考文献:
[1] 苏桂武,高庆华.自然灾害风险的行为主体特性与时间尺度问题.自然灾害学报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2] 陈江驰.中国应急救援.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3.
[3] 常梦飞,防震.请借鉴历史经验[N].检察日报,2008.[4] 韩振海.试论震性会商制度[J].国际地震动态,1991.[5] 徐德诗.地震应急.北京:地震出版社,2004
6] 王英.防灾博览.北京:地震出版社,2006
[7] 陈颙 史培军.自然灾害.北京:北京师大出版社,2007
[8]宋志平,张国民,刘杰.全球地震灾害信息目录.北京:地震出版社,
第三篇:家乡自然灾害论文
钦州市自然灾害
摘要:自然灾害是指由于自然异常变化造成的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社会失稳、资源破坏等现象或一系列事件。对人类社会所造成的危害往往是触目惊心的。它们之中既有地震、火山爆发、泥石流、海啸、台风、洪水等突发性灾害;也有地面沉降、土地沙漠化、干旱、海岸线变化等在较长时间中才能逐渐显现的渐变性灾害;还有臭氧层变化、水体污染、水土流失、酸雨等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灾害。这些自然灾害和环境破坏之间又有着复杂的相互联系。钦州市地处沿海,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区,常因季风进退失常造成降雨和气温变率大,旱、涝灾害和倒春寒、寒露风以及台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发。特别是近几年来,降雨过于集中,造成雨季多洪涝,春、秋多干旱,给我市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关键词:钦州 经济 洪涝 干旱 台风 对策
1、地理环境及自然灾害基本情况
钦州地处祖国西南沿海,位于北纬20°54′至22°41′,东经107°27′至109°56′之间。背靠大西南,面临北部湾,是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钦州北邻广西首府南宁,东与北海市和玉林地区相连,西与防城港市毗邻,现辖二县四区,即灵山县、浦北县、钦南区、钦北区、钦州港经济开发区和钦城管理区,小岛屿303个,陆地海岸线长520.8里。钦州市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具有亚热带向热带过渡性质的海洋季风气候特点。太阳年辐射量104.6~108.8千卡每平方厘米,年日照时数为1633.6~1801.4小时,年平均气温21.4~22℃,年总积温7800~8200℃。历年平均无霜期329~354天。年平均降雨量1649.1~2055.7毫米。
自然灾害的多发性和严重性是由其特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并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密切相关。由于钦州地处沿海,属于南亚热带季风区,所以常因季风的进退失常而造成降雨和气温变率大,旱、涝灾害和春寒、寒露风以及台风、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发。特别是近几年来,降雨过于集中,造成雨季多洪涝,春、秋多干旱,给我市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2001年钦州市旱涝灾害损失折合人民币6.0905亿元,占当年GDP的4.7%是建国以来钦州市灾害损失较为惨重的一年。
2010年4月钦州市气温较往年有所偏高,降雨偏少且分布不均,造成了钦州市局部地区出现了干旱天气,影响了春耕生产的顺利开展。据农情部门统计,至5月10日止,全市农作物受旱面积51.12万亩,成灾面积5.7万亩,粮食作物因灾减收1020吨,造成农业经济损失188万元。
2010年7月22日19时至22时,今年第3号强热带风暴“灿都”中心经过广西浦北县,大风雨使得大树折断和许多物体被掀翻等造成较大的风雨灾害。2010年7月23日23日,受到台风“灿都”的影响,钦州连降暴雨,8时至10时两个小时内,降雨量达到71毫米。中午12时钦州市城区部分路段地势较低,造成路面积水严重,交通堵塞,影响了市民的出行。北部湾广场向阳路中段位臵,积水高过行人的膝盖,过往车辆被堵塞,难以前行。
2、防灾减灾对策
面对自然状况的异常而发生的自然灾害,我们应该从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方面来进行防灾减灾。
2.1工程措施:
2.1.1防洪减灾工程措施
防洪工程措施主要有兴建调蓄洪水库、整治河道(疏浚清障)、修筑提防、开辟蓄滞洪区、抽水排涝系统、水土保持工程等,达到调蓄洪湖水量、削减洪峰、分洪、滞洪、抵御洪水等,减少洪涝灾害损失范围和程度的目的。水土保持工程。根据浦北的现状主要在流域上中游采取生物(植树种草),减缓降水在地表的汇流速度及减少地表径流量与含沙量,是防洪减灾的根本措施。(1)调蓄洪水库。可以在流域的中上游兴建大型水库,有效地拦蓄洪水,能削减洪峰,拦截泥沙,是全流域减轻洪涝灾害最有效的工程措施之一。另外,拦蓄的洪水还可以为春秋干旱的时候进行调用,减少干旱的灾害。(3)堤防工程。堤防工程能抵御防洪标准以下的洪水,是一项在一定条件下效益十分显著的工程。钦州市共有海堤工程130处,总长335公里,海堤保护人口123万人,保护耕地面积48万亩,盐场面积1万多亩。其中保护耕地面积1万亩以上的堤围工程共5个。然而,由于受当时施工条件的限制,这些海堤大部分只属于5年一遇堤围,每逢台风袭来,海堤险象环生。台风暴潮和洪水对沿海农田、村庄、养殖场进行无情洗劫,堤内人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惨重,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的发展。(4)河道整治。包括河道清障和裁弯取值等措施。河道清障包括开挖空心天然沉积体,边滩、心滩等,严禁向河床排土,堆垃圾及废渣等,拆除行洪河滩上的建筑物,娱乐船只等,保证有足够的断面面积渲泄洪水。总而言之就是设法拓宽过水断面,加快行洪。
2.1.2防旱减灾工程措施
对于春秋旱的减灾工程措施有通过水库、山塘及水柜来蓄水;其次,通过拦坝、修建灌溉渠道来引水;另外还可以通过大力推广应用抗旱品种、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和保水剂、节水灌溉等节水农业技术等。
2.1.3防台减灾措施
对于台风的防台减灾对策,首先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其次,进行台风灾害的风险评价。台风风险的评价主要从台风的频率、空间分布、台风强度及易灾区经济水平等几方面进行评价。具体来说,台风风险主要取决于:台风登陆的年均次数、与台风风源的距离、岸坡深度、岸线类型、经济类型的易损性、灾后恢复难易程度、经济实力、抗灾能力(包括堤防、防护林、红树林等)。最后,加强易受灾区的管理规划。根据评价等级来规划沿海地带的开发利用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根据风向风暴潮高度、撤退路线、安臵场所等确定房屋抗灾等级、街道布局、防护林及红树林布局等。
2.2非工程措施:
非工程措施是在充分发挥工程作用的前提下通过法令、政策、行政管理、经济手段和直接控制的工程手段以外的其它技术手段,以减少灾害损失的措施。
2.2.1建立统一综合的防灾减灾组织保障体系及队伍建设
设臵统一的具有危机管理性质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构,负责对整个市的防灾减灾工作的大政方针做出决策,逐步实现从部门为主的单一灾种管理体制向政府和部门联动、条块结合的综合应急管理体制转变。加强科技主管部门与涉灾管理部门的协同,形成跨部门、跨地区、跨学科、多层次、分布式的协同管理职能和机制。成立集合各灾种、各专业及相关管理部门专家的顾问团体;建立防灾减灾决策的专家咨询系统,为政府防灾减灾决策提供智力支撑。在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的基础上,大力培训一线工作的防灾减灾技术人员及管理人员,改善基层技术人员的工作生活条件;通过科研项目、激励措施、分配制度、考核选拔等吸引和稳定人才队伍,培育有竞争力的研究群体,加强创新团队建设;培养防灾减灾后备人才,逐步开办防灾减灾专业教育。
2.2.2 完善防灾减灾科技进步政策与创新机制
制定科技支撑防灾减灾办法与政策,增加科技投入,在科学研究、技术开发、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培养选拔等方面给予支持;将防灾减灾科普知识纳入素质教育体系和工作计划,提高全民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在大中小各级学校教育中适当引入防灾减灾课程及读物。建立高效、合理的防灾减灾科技创新资源配臵机制、科技投入机制、成果转化机制、政策激励机制与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研究,开
展关键技术、共性技术联合攻关;加快科技成果在防灾减灾领域的推广应用。例如,农业部门加大先进农技的推广力度,大力推广应用抗旱品种、地膜覆盖、增施有机肥和保水剂、节水灌溉等节水农业技术,指导群众依靠科技开展抗旱保春耕工作,增强农民抗旱救灾的能力。并及时组织发动群众抗灾自救。市农业局组成工作组分赴灾区了解受灾情况,实地指导群众抗灾自救。
2.2.3加大防灾投入促进防灾减灾科技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
借助全国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建设,通过制定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整合各灾害管理部门的分类灾害信息资源;以网络技术为纽带,积极推广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遥控系统(RS)、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技术,建设覆盖至全市各乡村的主要灾害实时监测预警系统;充分应用数字化技术及网络技术,综合集成防灾减灾各单位上报的灾情信息,构建包括灾害应急响应、灾害信息分析、灾害救援决策、救援信息反馈等在内的防灾减灾技术及信息资源平台。
2.2.4加强国内外防灾减灾科技交流与合作
鼓励防灾减灾科研机构、管理部门开展国内外交流合作,获得先进的应用技术及管理经验,追踪最新技术。在跨国、跨区域的防灾减灾工程建设中,政府应积极协调,为项目实施提供帮助和保障。
参考文献:
【1】 叶汝坤.广西钦州市旱涝灾害特点与成因分析[D].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2003 【2】 韩渊丰、张治勋.中国灾害地理[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3 【3】 广西钦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钦州市志[M].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 【4】 吴润富.钦州市全力以赴防御第3号台风“灿都”[EB].钦州市水利局,2010.7 【5】 曾令峰.广西洪涝灾害与减灾对策,北京:地质出版社,2005.5 4
第四篇:福建自然灾害调查论文
福建自然灾害调查论文
董心梦
自然灾害,包括人造灾害,都是人们最大的敌人,自然灾害种类频繁,分布广,破坏性极强,且发生频繁,损失严重.比如:地震,台风,洪涝,干旱,水土流失,温室效应等都对生产生活造成巨大影响.比如我的家乡闽侯位于东南沿海地区,自然条件优越,但由于位于沿海地区,夏季受台风影响大,是我国受台风影响较重的省份之一。台风登录集中在7-9月份,台风灾害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破坏力极强,印象范围广,尤其对建筑物和庄稼破坏最大。由于台风所带来的降水有时会诱发滑坡,泥石流等一系列自然灾害。
随着经济的发展,自然灾害也越来越严重。经济的发展和自然灾害呈相关关系,自然灾害阻碍了经济的发展,而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牺牲了环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
1.工厂废气,废水随意排放,会造成温室效应,酸雨等灾害。
2.废气金属随意丢弃,导致土壤污染严重。
3.过度砍伐树林,导致植被破坏严重,增加了水土流失,泥石流,山体滑坡发生的几率。
虽然,自然因素决定了我省自然灾害发生的强度,时间等。但绝大部分是人为因素诱发的。所以我们要加强防灾,减灾,抗灾的意识,加强对环境的保护,减少人为因素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将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强度降到最低,使损失也降到最低。
第五篇:自然灾害
四川汶川地震旅游业的影响
专业:自然地理学 姓名:
粟君莲
学号: 2010020004 导师:
何政伟
2010-12-19 1 四川汶川地震旅游业的影响
1.1四川旅游资源概述
四川历史文化悠久,山川景色秀美,文物古迹星罗棋布,有“天下山水之观在蜀”的美称,是中国旅游资源大省,全国风景名胜最多的省份。其独特的山川地貌、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多彩的名族文化构成绚丽多彩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历来是游人向往的地方。
四川的世界自然文化遗产有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乐山4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有如剑门蜀道、四姑娘山、青城山-都江堰、西岭雪山等1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如九寨沟(如图1-1)、唐家河、卧龙等17处;国家级森林公园如都江堰龙池森林公园、天全二郎山森林公园等25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如康定、汶川、大邑、松潘古城等7座;佛教、道教宗教胜地如峨眉山、青城山、鹤鸣山等;还有如古文化遗址如江油太白公园、少数名族风情藏、彝、回等、历史名人如大禹、李冰父子、诸葛孔明、则天女皇、诗仙李白和诗圣杜甫等。
图1-1 四川九寨沟
2.震后灾变景观
2.1 地震灾变景观
地震灾变景观是由于地震对原有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产生重大影响而遗存的景观。
地震往往会给自然或者社会环境带来深刻影响,同时还会给人类带来一 定的心理创伤,加之地震过后的重建家园行动,使保存的灾变景观具有非常强烈的独特性、重大历史纪念意义以及科学研究价值。汶川地震的发生,给人类带来了很大的灾害和破坏。通过这次灾难,让我们重新认识了这里的一座座山、一条 条河、一个个村落、一道道景观,比如青川绝壁巨型人头像、悬湖、飞来峰、北川县城、堰塞湖、映秀镇、地震壁画、巨型汉字“青川”等等少有的灾变景观。通过这些不仅展现了特殊时期的自然现象,对于未来也是宝贵的知识财富和遗产。
2.2 地震灾变景观的旅游功能分析
2.2.1独特的观赏性
地震是属于突发性的灾难事故,在形成过程中由于释放极大的能量,使其具有极强破坏力,往往形成一些非常态的景观类型,此类景观属于天作之合、非人力所能为。这些灾变景观具有稀缺性等自然属性,与常态景观遥相呼应,成为景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因而地震灾变景观也就极具观赏性。2.2.2科学研究功能
地震灾变景观是具有稀缺性特点的非常态景观。地震的发生对整个地球环境都可能产生重大影响,地震的发生地就成为调查事故发生原因、研究防灾减灾措施的惟一线索来源地。灾变景观往往成为探索大自然奥秘的一把钥匙。2.2.3科普教育功能
灾变景观不仅具有稀有性特征和一定的美学价值,而且还具有考古、生态学、历史文化价值。“5.12汶川大地震”的地表震中位置映秀镇牛圈沟,300多万方的山体碎屑物瞬间将牛圈沟底填高了几十米;北川老县城的王家岩大型滑坡及北川新县城的新北川中学大型崩塌导致了上千人的死亡;具有历史见证意义的绵竹市汉旺镇东汽总部钟楼的时钟受地震影响定格在14:
28、汉旺镇镇政府大门的拱形结构反映了拱形结构的抗震能力;地震形成的唐家山堰塞湖、青川绝壁巨型人头像、悬湖、飞来峰、地震壁画、巨型汉字“青川”等等,这些都记录了5.12汶川大地震的地质构造特点、地震破坏强度等特征,加之地震灾变景观本身的神秘性特征,地震灾变景观往往可以成为难得的科普教育场所,有助于青少年树立科学的世界观,让他们铭记地震的灾害性和研究地震知识的重要性,这种直观的、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和纯粹的课堂相比更易激发学生探索未知世界、崇尚科学的激情,以及树立热爱环境、珍惜资源的观念[5]。
3.震后四川旅游资源
汶川地震后除了未受损的旅游资源之为,还催生了许多新的、具有很高国际知名度的旅游资源。
3.1 新的人文旅游资源
3.1.1 人文活动
重大事件:胡锦涛总书记指挥抗震救灾、温家宝总理在地震灾区及感人语录、三军将士立体大救援、八方援助,抗震救灾等;
典型事迹:都江堰向峨乡党委书记先进事迹、都江堰“拐杖书记”王晋先进事迹、都江堰英雄少年王国东、“铁军”战士武文斌先进事迹等;
艺术作品:建川地震博物馆“5.12遇难者遗像墙”(如图3-1)等。图片来源于百度搜索
图3-1建川地震博物馆“5.12遇难者遗像墙”
3.1.2 地震遗址
事件发生地:龙门山镇胡锦涛总书记慰问地点、温家宝总理鼓励都江堰新建小学被困学生地点、温家宝总理在彭州通济镇和小鱼洞镇抗震救灾地点等;
建筑垮塌遗址:都江堰市中医院遗址、阳平观遗址、白鹿镇遗址(图3-2)等;
图3-2白鹿镇遗址
遇难者纪念遗物:银厂沟大龙潭遇难者婚纱等;
交通地震遗址:都江堰龙池公路遗迹、都江堰高原大桥遗址;彭州小鱼洞大桥遗址(图3-3)等。4
图3-3彭州小鱼洞大桥遗址
3.1.3 建筑与设施
综合人文旅游地:龙门山国家(地震)地震公园;
活动场馆:都江堰体育中心、彭州抗震救灾指挥部、空军物资转运中心、最大抗震学校——彭州龙门山镇中心学校等;
归葬地:谢家店地震灾害遇难者纪念碑(图3-4)。
图3-4谢家店地震灾害遇难者纪念碑
3.1.4 地震纪念旅游商品
地震纪念邮票(图3-5)、明信片、纪念画册等。
图3-5地震纪念邮票
3.2.新的自然资源
3.2.1 地震灾害遗址
滑坡:青城山后山滑坡、小鱼洞大桥山体滑坡、谢家点滑坡、白鹿镇后山滑坡等(图3-6);
图3-6 一个典型的滑坡
泥石流:龙池八一沟泥石流(图3-7)、大、小龙潭泥石流、白鹿镇三河店玉娘观两侧等;
图3-7龙池八一沟泥石流
地裂缝:都江堰景区玉垒山裂缝(长70米,宽13-15厘米,深度8米)等; 塌陷:龙门山镇东林寺社区塌陷、都江堰二王庙地基塌陷(图3-8)等。
图3-8都江堰二王庙地基塌陷
崩塌:沙子坡一号崩塌、大龙潭崩塌(图3-9)、小龙潭崩塌、白鹿镇黑凤槽崩塌、龙门山镇黄土大坝崩塌等。
图3-9大龙潭崩塌
3.2.2水体景观
堰塞湖:都江堰窑子沟堰塞湖(图3-10)、都江堰关门山堰塞湖、回龙沟燕子堰塞湖、回龙沟三岔河堰塞湖等。
图3-10都江堰窑子沟堰塞湖 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造成的损失和影响
此次地震破坏区主要局限与阿坝州,故在这些旅游资源中,九寨沟、黄龙、峨眉山与乐山大佛等景区没有受到地震太大影响;只有都江堰、青城山,因距离震中较近受到波及,一些地面建筑被毁,但青城山山体、都江堰形制均属完好。由此看来,四川主要旅游景区受地震破坏不算太严重,主要是交通道路和服务设施受损,核心资源仍然存在。损毁景区建筑只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复建,就能重新接待游客。
4.1 景观方面的损失
这场浩劫不仅使震中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重大损失,更使汶川周边的景区遭到重创。据了解,截至5月20日,汶川地震已造成四川旅游业损失达624亿元,相当于2007年四川省全年总收入的一半。据四川省旅游局数据显示,在此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4000多个旅游景区被损坏了568个,累计损失达278.40亿元。四川两处世界遗产地都江堰——青城山(见图3-12)、大熊猫栖息地卧龙景区受到了严重的损坏。都江堰景区二王庙等大部分古建筑倒塌,而通往卧龙景区的所有道路全部断裂受阻。还有很多景区在此次地震中受到了毁灭性的破坏,彭州银厂沟、什邡欢乐谷、平武猿王洞、北川小寨子沟和安县千佛山等景区[4]。
图4-1 汶川地震震后的青城山
4.2 旅游服务性企业方面的损失
据了解,在这次汶川地震中,四川省旅行社损失累计达2.83亿元,宾馆饭店损失达95.35亿元,旅游城镇接待设施损失99.14亿元。如在著名风景区九寨沟附近的“九寨天堂”国际会议度假中心,目前几乎没有住店游客,空出1000多间客房,与过去5月旅游旺季时酒店需要提前预定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同时,由于省外和境外各大旅行社暂停了所有赴四川的旅游线路,此前报名的所有成都团队也全部取消,全省旅行社遭遇大规模退团,绝大多数旅行社关门歇业,40余万直接从业人员中,至少有30万人处于无事可做状态;旅游景区除城郊未受损的乡村旅游点外,基本歇业关停;灾后一周内酒店平均入住率不到25%,特别是[4]重灾区酒店基本关门。
4.3 地震在交通方面的影响
汶川是重要的旅游交通点。汶川东部和南部与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和 大邑县接壤,是前往“熊猫之乡”卧龙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干道,也是前往九寨沟、黄龙寺这两个世界级“自然与文化遗产地”“国际生物圈保护区”的旅游公路九寨环线中线的必经之道。县城距成都市146公里,距都江堰90公里,距九寨沟也只有289公里,是非常重要的四川旅游交通点,这次汶川地震,造成山体滑坡、隧道塌方,大桥移位、道路中断(图4-2)。这给旅游的交通环节带来重大的影响。
图4-2 中断的道路
4.4 对游客心里的影响
这次汶川地震带来的生命财产的损失让人触目惊心,加之地震时有游客受困,这无疑使人们对汶川、对四川会产生恐惧的心理。
参考文献
1、崔慧敏.浅论突发性自然灾害对旅游业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关注.2008:112
2、马俊.旅游业危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初步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4.3、张强.SARS对我国政府危机管理的警示[J].国际技术经济研究.2003(3):19-24.4、刘春玲,孙庆军,吴丽云,彭海静,范夕霞.突发性危机事件对旅游业发展的影响及旅游业应急机制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5.7(3):61-64.5、陈春艳.汶川地震灾变景观旅游开发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26(6):43-45.6、贾建中,束晨阳,邓武功,陈战是.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恢复重建研究
(三)——总体思路与认识[J].中国园林.2008(10):60-65.7、王小兰.“汶川大地震”对四川旅游经济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区域经济.2008.:203-204.8、贾建中,邓武功,陈战是,高甲荣,赵廷宁.汶川地震灾区风景名胜区灾后恢复重建研究(二)———恢复重建技术导则[J].中国园林.2008(8):13-18.9、温秀.我国旅游业突发性危机影响_诱因及预警机制建构研究[D].西北大学.2004(5).10、王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问题与对策[J].全球环保绿化.2008:475-479.11、魏小安,曾博伟.汶川地震后中国旅游形势分析与判断[J].旅游学刊.2008.23(8):1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