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网络舆论下的公共领域前景透视

时间:2019-05-15 04:52:4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试论网络舆论下的公共领域前景透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试论网络舆论下的公共领域前景透视》。

第一篇:试论网络舆论下的公共领域前景透视

【摘要】网络传播已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网络舆论,作为对社会事件的一种反应机制,已成为一种强大的力量。但是,网络舆论具体是怎么形成的?它有何弊端?网络能否担当起公共领域的职责?本文从协同学视角对网络舆论的形成进行探讨,指出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并对中国网络环境下的公共领域的前景进行透视性分析。

【关键词】“李刚门”事件舆论场协同学公共领域知识分子

2010年10月16日河北大学发生车撞人事件,造成一死一伤。肇事人李启铭以一句“我爸是李刚”引起网民的纷纷讨伐。网络上立刻涌起一系列“我爸是李刚”的造句大赛、PS比赛、作文比赛,甚至出现“我爸是李刚”的网络歌曲和视频。由网民的狂欢制造的强大舆论使政府对此事采取了坚硬态度,促进了该事件的解决。中国论文联盟编辑。

一、协同学视角下“李刚门”事件舆论的形成与以往的新闻事件相似,网民在网络这一公共平台上掀起了轰轰烈烈的关注、跟踪、追查与监督。网民的力量如此之大,在检讨了河北大学师生沉默的声音之后,又挖掘出来河北大学校长论文抄袭事件,李刚父子共有价值800万的5套豪宅等黑幕,让普通大众目瞪口呆。

从传播学角度看,这涉及到舆论形成的问题。从协同学上讲,任何集体行为的发生是由序参数在起作用。所谓序参数,是使一切事物有条不紊地组织起来的无形之手①。因此说,“李刚门”事件由一件普通的交通肇事事件上升到对公权力的监督,其中的序参数是“占主导地位的舆论”,即大量的意见从多到少的一个压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由于人具有可影响性,有人由于群体压力而保持沉默,有人依附群体力量而强化原有意见,最后只剩下一种占主导地位的舆论。

根据协同学的一般规律,不同意见之间会自动出现竞争,最终有一个成为主流而获胜②。各种意见会相互交错、相互竞争,由无数条意见压缩成几条,最后形成统一的观点,其中序参数有:

1、大众传媒,包括网络媒体对于资料掌握得有限,导致人们认为报道出来的是真实的,而媒体没有报道的是不存在的。加之,媒体在传播过程中限于版面、时间等而做出的把关与筛选,这使人们对于事情的认识有一定的片面性。

2、得益于符号化传播的优势。如果说“李刚门”事件从撞人到权力监督的序参数是对于李刚门的彻底清算的一种舆论,那么在这种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序参数就是“我爸是李刚”这一流行语了。这一简语在人们对于该事件考究之前先入为主,重复传播之后在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一种“刻板印象”。这种传播方式在意见的竞争中往往占有先机,成为支配公众思想情感的代号。

3、人们对于变化着的环境一般会采取与大多数人站在一起,也可以说是一种从众心理,即人是可影响的,这种可影响性是形成舆论的所有集体效应的根源。一旦一种舆论显现出占上风的趋向,那追随它的人会越来越多,反对者越来越少。

二、网络舆论场是一个半封闭的系统

在中国互联网发展中,2003年被学界称为“中国舆论年”。《南方都市报》报道的“被收容者孙志刚之死”,揭露出一起广州执法人员粗暴侵犯公民人身权利致人死亡的案件,在网络BBS论坛上引起巨大舆论反响,这种舆论迅速转化为法学界联名两次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要求审查《城市流浪乞讨人员收容遣送办法》的行动,为底层百姓换取了公民人身权利。随后,网络对新闻事件的监督作用愈演愈烈,刘涌案、黄静裸死案、华南虎照、周久耕腐败案、躲猫猫案、钓鱼案、李刚门等等一系列的事件印证了我国网络“舆论场”已经形成。③传统的传播模式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过程,而网络所运行的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归根结底是一种对公权力的监督。但网络舆论也有其局限性,主要体现在它是一个半封闭式的系统。

首先,网络舆论是一个相对孤立、封闭的系统。网络与报刊、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构成一个系统,网络又是其中的子系统。根据系统论,整体的发展离不开系统内各个部分的互动与联系。在“李刚门”事件报道中,主流媒体保持沉默导致网络媒体在戏谑与嘲弄中把该事件演绎成一场闹剧,导致了网络舆论的相对孤立发展,并没有起到最终的效果。

其次,网络舆论缺乏舆论领袖的领导。安德鲁·基恩在《网民的狂欢》一书中把网民称之为“高贵的业余者”④,区分了市民记者与专业记者的不同。而“舆论领袖”是拉扎斯菲尔德在两级传播中提出的,指在个人与传媒之间比较活跃,对他人的意见会施加影响的人。倘若在“李刚门”事件中,有意见领袖的力量在网民舆论中进行适当的调节和引导,那么这种网民的声音势必会起到负反馈的作用,即进行正确的舆论监督。

最后,网络舆论的正反馈与恶性循环。在控制论中,正反馈与负反馈相对,负反馈是对于目标差逐渐缩小的过程,它可以扩大控制能力,而正反馈相反,它是一个目标差不断扩大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个失去控制的过程⑤。在“李刚门”事件中,对其恶搞远远胜过事件本身的重要性。撞人事件一披露,“我爸是李刚”PS大赛、造句大赛、作文大赛、MTV等不断涌现,网民出于对这句话的戏谑心理而不停恶搞,这完全超出事情本身,甚至转移了人们的注意力。在这个过程中,这些恶搞是封闭系统的一种正反馈,它造成对达到预定目标的控制过程的破坏,最终成了一场没有结果的闹剧。

三、网络成为公共领域是否有可能?

从“李刚门”事件的结果来看,最后判了李启铭几年的有期徒刑,此事便不了了之,这显然不是网民想要的。没有传统媒体的互动,没有舆论领袖的引导,网民的一腔热情化为泡影,那么以网络为构架的网络公共领域是否成为可能?

“公共领域”指那些允许市民之间公开和合理辩论以形成的公众舆论的社会机制。“公共领域”的概念最早由汉娜·阿伦特提出,她把人的活动分为三种:劳动、工作和行动,其中劳动和工作是维持基本的生存需要,属于私人领域,而行动是人类之间的互动关系,属于公共领域。⑥而真正把“公共领域”这一概念发扬光大的是德国社会学家于尔根·哈贝马斯,在《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中,哈贝马斯分析了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成长,并且随着工业革命到来,公共领域,尤其是大众媒介在政治权力、经济利益的诱惑之下逐渐走向瓦解,并呼吁重建公共领域。

笔者认为,从“公共领域”历史来看,现代意义上的“公共领域”的含义与最初的“公共领域”是不同的。其一,最初公共领域是相对于政治来说的,但后来公共领域的功能从政治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逐渐失去了其政治的功能,失去了让公开事实接受具有批判意识的公共监督的政治功能,这意味着公共领域政治功能的消解。其二,理想中“公共领域”的政治功能是集参与性与辩论性于一体的公共事务的议论,它是公开的,且理性的,而我国的大众传媒顶多算是一种监督力,而没有参与权。

网络为公共领域实现提供了一种可能,但也不可能实现公共领域最初的批判、理性的政治性功能。一方面,个体的网民缺乏理性,只是借助网络一吐为快,各自坚持自己的“真理”,很难形成一股有组织的持久性力量,易聚也易散;另一方面,由网民言论集合起来的群体意见具有盲目性,经常以形象、词语、幻觉、经验行事,容易被鼓动,容易冲动、躁动、极端,导致了网络群体的舆论影响力甚微。从这个意义上讲,在我国,让网络担当起公共领域的路还是很艰难的。

四、构建公共领域新模型

为了避免网络群体的非理性的意志对理性、真理的对抗,网络舆论需要一个领袖来引导,这个领袖或是群体内的,或是群体外的。

网络群体内的领袖,理想地说,应该是独立于群体外部的人,他们独立于各个利益阶层

之外,能冷静客观地分析问题,并且能让群体信服,有效地监督和引导网络舆论,在此不得不提到知识分子阶层了。

从公共领域的视角,一个社会结构由国家、社会和公共领域三个单位组成,其中国家单位主要指政府权力机关,社会是由个人、社会团体等组成,公共领域指大众传媒、文学领域等,由此看来,知识分子处于公共领域之内。哈贝马斯所认为的公共领域的衰落是指大众传媒逐渐受到政治、经济的控制而不能独立,而上世纪7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同样从公共领域逐渐退却到专业领域,做专业知识分子,从而放弃了公共话语权⑦,但是随着媒体的发展,也存在着知识分子、学者、专家越来越多的被塑造成媒体的代言人的现象。事实上,知识分子在试图介入媒体的同时也试图规避媒体,媒体强大的支配性权力对“以知识分子的名义”的崇高的冲击使得知识分子陷入了一种围城现象,即入世与出世的艰难选择。

这样说来,把知识分子提高一个社会结构的层次对于一个结构的稳定是有意义的。如此一来,形成国家(政府)—社会(公民)—大众传媒—知识分子的模型,知识分子既可以监督国家机关权力的行使,也可以审视大众传媒的立场,引导普通公民、网络群体的言论与行为。

参考文献

①②[德]赫尔曼·哈肯:《协同学—大自然构成的奥秘》,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年5月③⑥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9月

④[美]安德鲁·基恩:《网民的狂欢》,南海出版公司,2010年3月

⑤金观涛、华国凡:《控制论与科学方法论》,新星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⑦方亚琴,《知识分子死亡了吗》,《渤海大学学报》,2009年3月

(作者:山东大学新闻学研究生)

中国论文联盟 www.xiexiebang.com

第二篇:《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新闻学概论期中作业10300680061管俊彦经济学院

《公共舆论》读书笔记

《公共舆论》出版于1922年,此时的作者李普曼年仅33岁,但在这之前已经出版了《政治绪论》和《趋势与主宰》两部著作,并且经历了一战炮火的洗礼。作者在一战中曾任美国陆军部部长助理,这使得李普曼对战争中公众由于信息匮乏和个人成见导致公众舆论的模糊与脆弱,政府宣传机器遮蔽真相,误导公众以及报纸无法展现事物的真正面目等现象有了深刻的认识,在本书中表现为大量来自战争中的事例和蔓延全书的悲观色彩。

总的来说,本书论述了由于信息不全,个人成见等原因,个人无法认清真相,而领导者操纵、控制、利用舆论,报纸(媒体)由于自身局限性成为引导舆论的工具,最后作者提出他的解决方案。详细来看,全书可分为三节:第一节为书中第一至第四部分,主要论述复杂的外部世界和极其有限的认知范围等外部因素和个人头脑中的固有成见,价值观念以及兴趣,利益等内部因素导致了公众无法认清真相并做出理性决定。第二节为书中五六部分,论述了领导人如何通过模糊的词语,统一的象征制造统一意志乃至公共舆论,并且这样产生的舆论是与民主原则相背离的,通过操纵舆论同样可以制造民主的假象。第三节为书中第七八部分,作者在分析了报纸无力承担“舆论与法庭”的重任的原因并提出了看似完美的解决方案。

下面将具体分析这三节中的观点并进行梳理和反思。

一.个人舆论的局限

书中第一部分“外部世界与我们头脑中的想象”首先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个人头脑中的舆论并不等于真实,原因可分为外部的和内部的。

从外部来看,人们接受到的宣传已经收到国家审查与保密制度的过滤,这就使事实真相和对这一事实的舆论之间存在距离。信息和舆论的数量与质量也受到技术、经济和政治条件的复杂影响,这都影响着观念的传播。通过社交圈紧密联系的社会人会形成这个圈子的公共意识,这种身份的暗示和等级体系的存在使公众舆论与其冲突的可能升高。而且人们对书面上外部世界和公共消息的注意力相当之低。最后,出于追求时效性和方便传播的目的,语言被简化缩略,在反复流通中会有太多的增添和丢失,以致面目全非。

作者认为,人们无法对超出自我经验范围的外部世界产生完整准确的认识,这时人们只能诉诸想象与虚拟。书中对舆论的定义是:“他人脑海中的图像——关于自身、别人、他们的需求、意图和人际关系的图像。”当我们将多样性的事物归结为无生气,集合性的却不完整的名称时,其间充斥的就已经是自我意识关于外部世界想象中的图像了,即被接受的信息楔入人和环境之间的虚拟环境。这种虚拟环境已经不可能是对客观现实“倒影式”的反映,而是事实的碎片,媒介的观点,个人的想象的大杂烩。

从个人内部来说,认识取决于我们的观察习惯与地位。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对与世界的认识往往产生于情感、习惯和偏见,对特定事物持有固定化、简单化的观念、印象和成见。人们看到的是自己期待或想要看到的部分和侧面。我们按照已有的定义,现成的形式去理解,兴趣在我们所意识到得信息尚未经过我们思考之前就把某种性质强加给这些信息,这种先入为主的成见会在想象力中膨胀,倾向于熟悉的事物,从而导致对不符合起原则的观念的排斥,一旦这种兴趣和成见系统固定下来,我们对外部事物做出的判断将是片面而错误的。

二.被操纵的公共舆论

在论述了个体思想的非理性之后,作者在这一部分转而分析:“普通意志,公共舆论,公意是如何在众多分裂的个人和他们稍纵即逝的偶然意向中形成的。” 公众舆论似乎代表一种共识,那么这个共识在李普曼看来是领袖提出意见,一般民众对这一意见说是或否的过程,看似简单的过程,其实深刻揭示了现代民主社会的主要模式,就是少数人决策,代表大多数人意见。因此,公 1

共舆论是极易被操纵的。领导者用模糊不清的词语,中间色调,愚民政策来抹平争执,汇集舆论,将事实简化为想法,描述观念用来代替事实,作为共同感情的纽带。

所谓民主,公意,其核心在于象征。象征来源于一个囊括所有概念的意象,它拥有普遍的适用性,能被每个人个体化的理解。象征是一种工具,它有力量从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观念中抽取情感,使个人意志向公共象征的情感转移。于是象征成为少数寡头疏导控制甚至操纵舆论的工具。

以此为前提,作者动摇了民主理论的基础。民主理论理想中的是简单独立自给自足的乡村式社会,依赖的是每个个体拥有独立完整的对社会的智慧与经验,人人生而具有认识真理的能力,政治学的责任是创造投票和代议制政府。民主主义者将公共舆论限制在每个人直接确定的知识范畴内,实际上是把自主的个人行为设计为简单社会的前提。民主的谬误在于只关注民主的手段而非目的,关注民主表达的起源而非其过程和结果,况且在外在压力和个人成见的影响下,个体意见极易被少数寡头操纵。人们渴望自治并不是为了自治,而是为了得到自治带来的结果。源自正道的政治权利,良好的选举和代表机制不可能完全约束行使权力的过程。美国式的有限宪政民主或是基尔特社会主义建立在工厂代表原则和自愿奉献基础上的民主都是有悖于民主的真正内涵的,他们的最终结果——即使是以民主自居——也依然会成为在民主面纱下的实际上的专制。

三.舆论困境的对策

既然个人会因为复杂的外部环境,成见和兴趣做出非理性的判断,而少数寡头又会利用象征操纵舆论,我们应该怎样走出舆论面临的似乎无法逃脱的困境呢?

人们也许会将以报纸为代表的传媒当作拯救社会的摩西。但作者认为,报纸无法担此重任。报纸寻找自己的受众,寻找属于自己的重视读者。作为接触看不见环境的主要途径,报纸为我们勾画着外部世界,而在“公众——商品广告——报纸”的间接联系中,我们开始审视报纸的责任,作为 “第四权力”。新闻是社会的一面镜子,它的宣告应当承担真相与民主的重量,而不是某一个利益集团的代言。良好的连接起报纸和公众舆论,是一种渴望中的理想模式,那种被广告人过滤过的,被记者编辑掺杂了个人情感倾向的新闻,都影响着舆论的质量和能量。

因此,新闻与真相不是一回事,新闻的作用在于突出一个事件,而真相的作用则是解释隐蔽的事实。新闻不是对原材料的第一手报道,新闻描述的是引起读者兴趣的公开化阶段,是与读者切身利益相关的部分,在经过记者以自己直接经验为基础的格式化后,新闻中同样会充满偏见与谬误。另外,还要考虑经济上来自广告商,财团,读者的巨大压力。因此,新闻界十分脆弱,无法承担对人类生活进行解释的责任,更无法造就公共舆论。新闻应该成为制度的卫士,成为将黑暗曝光给大众的光。

那么什么才能解决有限个人困境从而形成公正有效的公共舆论?作者将这一重任交给了精通某一领域的专家。专家应与决策者保持距离,即将执行者与调查者分离,专家的任务是提供信息。政治和产业部门的专家作为在完全条件下工作的局外人为社会提供大量公正客观的数据材料,从而使舆论真正反映事实。

在分析完作者的观点之后,我想对书中探讨的一个核心问题:个人有限理性与公共舆论的产生提出一些看法。理性这个术语在很大程度上意味着人们在遇见真理尤其是道德真理的时候认识这种真理的能力,而不是一种依据明确的前提进行演绎推理的能力。传统的自然法理论认为,文明制度不是人为可以设计的产物。而培根,霍布斯以及以笛卡尔为代表的新理性主义宣称,所有有用的人类制度都是而且也应当是有意识理性能够可以创造的产物。那么究竟个人理性能否成为公共舆论的基础并作为国家制度的原则之来源呢?这就必须考虑个人理性如何转化为公共舆论。

我们承认,由于个人行动与自我知识,他人知识以及整个文明积累的知识的关系(即知识不是以一种整合形式存在而仅仅是个人掌握的不完全的分散知识),人的理性在社会活动中处于一种“理性不及”的状态。但从另一个方面出发我们会发现,极其复杂但又条理井然的社会生活形式

既不是设计,也不是发明的结果,而是产生于诸多未明确意识到其行为结果的人的各自行动,通过“试错过程”,“赢者生存”,“积累性发展”的方式逐渐形成的“自发秩序”。

从公共舆论的角度看,作者在上世纪20年代提出的个人理性的局限性在当今社会中仍有其现实意义。但作者接下来便对“无知”的个体丧失了信心,转而诉诸所谓的“社会精英”。一方面是由于理性知识的局限,更重要的是作者身处90年前的战争时期,强大的政府具有绝对的领导权,而舆论媒体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的喉舌。但是在媒体实力明显增强,网络等新媒介为公共舆论提供了表达交流的平台的当今社会,个人理性必将逐渐缩减“理性不及”的负面影响,通过“自发秩序”这只“看不见的手”,形成有利于社会利益的公共舆论。而在这个过程中,媒体将是极其关键的中介,是看不见的“自发秩序”的有形外化。媒介将复杂的带有个人成见的有限理性转化为富有个人特征的以契约为基础的自发性公共舆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公共舆论将不再是那么的充满成见与操纵,而将成为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强大力量。

参考书目:

[1]《公共舆论》 李普曼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

[2]《新闻学概论》 李良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

[3]《李普曼传》 罗纳德·斯蒂尔新华出版社1989年

[4]《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古斯塔夫勒庞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8年

[5]《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哈耶克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社 1989年

参考文献:

[1]《 “拟态环境”与“刻板成见” 》 李艳东南传媒2010年第五期

[2]《谁使公众深陷在“舆论"之中》 邱凌新闻爱好者2008年12月

[3]《舆论: 悬在虚空的大地?》 黄旦新闻记者2005年11期

[4]《李普曼政论新闻中的冷战思想探究》林牧茵 新闻大学2010年第二期

[5]《媒介与公众:交流的无奈》 王金凤 青年记者2010年2月中

[6]《 “虚拟环境”与“刻扳成见” 》李娟新闻知识2008年8月

[7]《法、立法与法律中的理性问题》 熊琦法律教育网2005年1月

[8]《知与无知的知识观》 邓正来 剑虹评论网2006年5月

[9]《从哈耶克自发社会秩序理论看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 韦森 《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工作论文》

第一期

第三篇:网络舆论安全

阳城初中维护关键时期舆论网络安全稳定工作

实施方案

为配合上级机关督查实施维护关键时期网络安全稳定工作的要求,加强网络舆论引导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防范网络舆情事件发生及蔓延,支持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占领各种网络信息传播载体,推动我校的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机制形成,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订本“阳城初中关键时期网络舆论安全稳定工作实施方案”,主要做好下面三项工作:

1、制定学校教职工舆论引导措施

2、建立学校网络事件和负面舆论监控和应对措施

3、每日在政教处填写日排查表和日整改表 具体方案如下:

一、学校领导小组 组长: 杜长建 副组长:刘博 刘文举

舆论网络安全具体负责人:贾远征

二、做好监测引导

网络舆论引导要快速反应、组织有力、机动灵活、覆盖全面、适应网络信息传播的特点。我们要在设施配置、制度建设、队伍培养方面下功夫,锁定重点监测对象,把握好重点监测内容,注意舆论引导的方式方法,保证将监测引导工作落到实处。

(一)加强网络浏览监测

我校要每天浏览监测学校舆情有关的信息,经常关注市内外主要门户网站、政府网站、新闻网站和网络论坛等。论坛、博客主要关注天涯社区、猫扑大杂烩网站、搜狐社区(青海苍穹)、新浪论坛等网站;新闻网站重点关注人民网、新华网等;微博类主要关注新浪、网易、腾讯QQ群、微信圈等。

在网页监测浏览中,要注意和我市县有关的敏感的话题。尤其要重点关注和教育、教学、安全、乱收费、体罚学生、恶劣、野蛮、骂人、打人、师德、补课费等关键字相关的问题、诉求建议和信息报道。

(二)做好舆论引导工作

我们除要重视做好日常监测外,还要会用、善用网络传播媒体表达自己的声音。要主动介入,建立好网络表达的实体,通过论坛、QQ、博客、微博、微信参与交流,发布信息。我校网络舆情引导监测信息员要随时掌握网络舆情的内容、走向,收集、分析、跟踪舆情动态。要对网民提出的问题,以及正在形成、有可能产生大范围影响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甄别、筛选。针对网民关注的热点重点话题,要主动开展正面宣传,积极发帖、回帖、跟帖,宣传市委、政府、教育局关注教育、改善教育的重大工作部署和有关政策,及时做好解疑释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的工作,把公众情绪引导到健康、理性的轨道上来,以强化网上主流舆论。

三、工作要求

(一)强化组织领导。我校高度重视网络舆情工作,把网络舆情监测作为我们的一项日常工作。明确网络舆情监测信息员的职责,建立网络舆情值班监测制度,确定舆情监测人员的责任职责。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引导联络办公室负责对我校的舆情监测引导工作进行指导和督导考核工作,及时通报我校舆情监测引导工作落实情况。

(二)认真抓好落实。我校加强舆情信息防控工作的沟通、汇报,每天至少1次对相关指定网站、论坛和贴吧进行浏览和搜索,并做好监测记录。如果在本地已经有敏感事件发生时,对舆情产生的相关网站、论坛进行高频度的浏览和搜索,及时应对网络舆情,形成网络舆情大监测引导格局。我们在利用百度等搜索引擎进行信息收集时,要善于选择关键词,锁定掌握敏感信息发布的源头,整理相关信息资料,分析相关信息的传播走向和舆论的走势演化,积极做好引导工作。我们在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处置中,加强与相关部门的联系协调,不断提升舆情监测引导工作水平。

本方案自2015年12月1日起执行,我们会在舆情监测引导工作上积极努力,严格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认真落实本项工作。

阳城初中 2015年12月1日

第四篇:网络舆论调查报告

湖州市居民对网络媒体舆论的态度与行为调查报告

网络媒体作为第四媒体逐渐在日趋激烈的媒介竞争中,无可争议地获得了自身的地位,其影响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人们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各个方面,成为新闻传播活动不可须臾离弃的手段和方式。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7月20日在京发布的“第十四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上网用户总数为8700万,而上网用户中经常使用游览新闻这一网络服务功能的占62.1%。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使以往在传统新闻传媒上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自由和言论自由得到空前的展现,任何人只要进入网络便可无所不言,畅所欲言,形成了言论的“自由市潮。也正因有这种前所未有的相对自由、极度自如的表达平台和表达方式,因此如何因势利导,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是网络新闻媒体面临的一个严肃的课题和挑战。

在中国,网络舆论主要由网络中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共同反映与形成。由于网络传播的自由性、交互性和开放性,网络舆论的反映和形成呈现出与传统大众传媒不同的特点。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报告指出:“加强对互联网等的应用和管理,理顺管理体制,倡导文明办网、文明上网,使各类新兴媒体成为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阵地。”这既是网络媒体应担负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网络媒体面临的挑战。

近几年来,国内外的每一重大事件,几乎都在网络媒体引起强烈的反响和激烈的辩论,形成了一个言论的“自由市潮。在人民网的“观点频道”和“强国论坛”、新华网的“新华言论”和“发展论坛”、国际在线的“管窥天下”、红网的“红辣椒评论”、千龙网的“千龙评论”、东方网的“东方评论”、中青在线的“青年话题”以及新浪、搜狐等各大网站的新闻跟帖中,网民们每天都会就当下的热点或重大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且对问题的讨论比较深入,进而形成强大的舆论影响。这些来自各网站的媒体言论与论坛(BBS)及新闻跟帖中的具有建设性的看法和观点,甚至对有关部门的决策和施政产生了影响。正如中国社科院网络研究学者闵大洪所说,今天,网友言论之活跃已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不论是国内重大事件,还是国际重大事件,都能马上形成网上舆论,甚至进而产生巨大的舆论压力,达到任何部门、机构甚至公众人物无法忽视的地步。以往只有权势阶层和知识精英拥有话语权,而网络则使普通公众包括弱势群体、边缘群体也拥有了某种话语权。新形势下,要求网络媒体适应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传播党和政府的声音、引导社会舆论的同时,还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及时反映人民群众的呼声、愿望和要求,通达社情民意。这既是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也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要求。如何利用好网络媒体的舆论导向,成为了促进网络媒体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塑造社会主流价值观的重要课题。

网络媒体在“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方面有着特殊的作用,堪称为社会的“防火墙”、“安全阀”和“减震器”。网络媒体为社会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和情绪宣泄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渠道,客观上能起到心理疏导、安抚情绪、缓和矛盾的作用。当然,网络媒体不能只满足于作网民的“出气筒”,而要紧紧围绕网民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问题,针对人们的各种思想疑虑,做好解释说服工作,把目前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实事求是地告诉人民,把党和政府为解决困难和问题所作的努力明明白白地公之于众。在交流中求得理解,在沟通中取得共识,在讨论

中凝聚人心,引导社会舆论沿着理智、建设性的轨道发展。

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互联网还是一个十分年轻的网络媒体,短短十几年的发展历程告诉我们,在走向成熟和理智的道路上,时时处处都呈现出“双刃剑”的两面性。网上正面积极的舆论曾在振奋精神、激扬民气、凝聚人心、增强合力方面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而错误消极的网上舆论也曾扰乱视听,混淆是非,为社会上某些错误或偏激情绪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目前,网上主流话语权比较弱势,网络舆论过于分散和混乱,网络监管存在不少漏洞与“空白”,中国网络媒体在自我净化和完善发展上还面临着艰巨的任务。

因此,研究和分析研究和分析湖州市居民对网络媒体舆论的态度,对发展我国网络媒体有着重要意义。

一、湖州市居民对网络的使用行为和习惯、(1)总体上,居民获取信息的渠道最常用的为网络,手机网络与电视、报纸、广播、杂志次之。以此看来网络舆论对湖州地区居民的影响力不容小觑。不同的人群在使用网络是关注网络舆论热点也不同(见图一),我们发现居民对国内经济问题关注的最多,并且随着收入增加对国内政治问题关注也会随之增加。

(2)网络上有很多煽动性和争议性话题,关于他们制造话题的目的湖州市居民中有很大一部分人认为他们是为了报复个人和社会,但随着被调查者的学历的升高这样的看法逐渐减少。认为他们是为了宣泄不满、抒发郁闷的比例较少。其中认为他们是为了标榜自身个性也占有很大比例。

(3)网络上各种思维聚集,不同的人对事件的看法不同,有些意见与言论有些偏激,关于这一特点,我们也对湖州市居民进行了调查(见图三),结果表明在面对偏激言论时,居民多选择不予理睬,选择向相关部门举报的较少。在遇到认同的偏激理论时选择狂顶并告诉其他人的比较多。

图一

图三 i

(4)针对群众在网络方面对政府的信任这一点,我们调查了湖州市居民当自身利益受到非法侵害时首选的解决方法(见图四),在各种解决办法之中,居民更倾向与赵政府帮助解决,这说明政府在群众心中还是具有很强的权威性的。

二、湖州市居民对各种网络所采取的态度、看法与行为

中国官方公布了一个最新的中国网民数据,截至目前,中国网民已经达到3.16亿,仍保持全球第一大网民数量国家。同时,伴随自媒体、网络社区的蓬勃发展,网民参与社会事件、政府政务的热情与能力大的增强,在典型负面事件发生时,网民的热情参与讨论,对事件中疑点与处理结果提出质疑,形成了强大的网络舆论,并借助网络传播的快速性和广泛性扩展公众舆论,迫使政府重新审视事件,尊重网络舆论的基础上深入调查,最终得到事实真相。

关于政府在大多数网络事件中舆论引导的表现如何,我们针对这点对湖州市民进行了调查了解(见图五),大部分被调查者认为效果一般,其次是比较好,选择效果很不好的人数最少。由此可见,政府部门在网络舆论引导方面所做的工作还是很有效的,但是存在一定缺陷,需要不断的改进。

Pies show counts

图五 i

三、结语

网络舆论是广大网民向政府表达诉求、平等对话的重要工具,是广大网民

抨击时弊,反腐倡廉的重要工具,是广大网民发扬民主,建言献策的重要工具。网络舆论有利于维护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权利,有利于建设高速廉结政府,有利于促建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实现公平正义。针对不同网络舆情热点进行的舆论引导,可以综合运用上述方式,同时也更需要网络媒体的工作者们不断提高自身职业素质,在网络舆情热点出现时随机应变,及时分析应对。

第五篇:农村热点问题透视与舆论引导

农村热点问题透视与舆论引导 王志昭: 【摘要】近年来,党和政府进一步重视和加强“三农”工作,各项惠民政策不断落实,农村地区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凸显出来。农村四大热点问题包括土地矛盾问题、新村建设问题、民主权利问题、农民养老问题,通过对当前农村热点问题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经济内因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不仅有助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理顺群众情绪,而且有助于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全面了解广大农村的真实情况,科学决策,制定对策,推动工作,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关键词】土地流转;新村建设;农民养老;民主权利;舆论导向

【作者简介】王志昭,河南日报农村版记者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党和政府对“三农”工作的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各项富民惠农政策落实,广大农村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耕作条件改善了,粮食单产提高了,种植结构优化了,农民负担减轻了,人均收入增加了,村容村貌整洁了,就医上学方便了,信息交通快捷了„„广大农村的农民群众,确实从中享受到了很多实惠。但是,伴随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一些新的问题和矛盾也日益凸显,直接影响到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当前表现较为突出的是:土地矛盾问题、新村建设问题、民主权利问题、农民养老问题。对这些问题客观分析、深刻透视,从而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不仅有助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理顺群众情绪,而且有助于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全面了解广大农村的真实情况,科学决策,制定对策,推动工作,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一、农村四大热点问题产生和存在的社会经济内因

(一)土地矛盾问题:日益突出

2013年8月12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在一版刊登了南阳市镇平县安子营乡闫庄村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借口,强行征用村里水浇地搞房地产开发,建成的房子不是置换给村民,而是作为商品房公然出售。无独有偶,2014年5月15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又刊登了伊川县白元乡夏堡村村委会将村中南北的主要街道——长600余米、宽10米的“十米大街”私自卖给一些村民作为宅基地,导致“十米大街”成了垃圾场,村民们怨声载道。

近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土地矛盾愈加突出。据某媒体统计,每年农村群众的来信来访中反映土地问题的约占40%。这当中,反映责任田被非法强征强占或征占后补偿不到位、补偿标准低的约占70%至80%;属于宅基地纠纷和房屋被非法拆迁的约占20%至30%。多数学者认为,近几年土地流转违背了自愿性原则,出现了“去粮化”,甚至将基本农田转为非农建设用地,这很可能导致国家宏观调控失效,危害农民土地权益。[1]

近日,河南省农调队对全省20个县的县乡主要领导干部的问卷调查表明,土地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矛盾症结最深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非法征占土地。一些地方政府不与群众商量就强行占地征地,少批多占、以租代征、先占后批。

二是土地手续不规范。根据《土地管理法》,建设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应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实际上一些地方政府以各种理由改变农村土地的使用性质,并未办理征用手续。2013年9月6日,《河南日报·农村版》在一版刊发汝阳县蔡店乡政府强租农民土地300亩,用于企业建厂,且一租就是17年。村民不同意、不签字,就强行将租金打入村民的粮食直补账户。这种违反用地审批程序和《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行为引起当地群众极大的愤慨。

三是征地补偿标准过低或补偿不到位。2014年7月3日,鲁山县群众反映,该县2009年以提升城市品位为由,打造“面子工程”,将露峰办事处叶茂村常庄、叶茂庄、曹庄3个村民组250多亩耕地征用建中央公园。政府征地时向常庄村民承诺,每亩地补偿5万元,并且将公园周边常庄地界上开发楼盘的门面房作为村民今后生活的保障。但4年已过,政府的承诺却成了“空头支票”,数百名村民的生活陷入困境。

(二)新村建设问题:脱离实际

新村建设既关乎农村面貌的改观、乡土文化的传承、农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也关乎广大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生产条件的改善。应该说,近年来为促进新村建设,减少盲目性,使新村建设更符合农民群众的实际生产生活需求,许多地方都加强了村庄规划,而且根据规划建起了农民群众满意的新村新房。

可从实际情况看,一些乡镇政府在推进新村建设时,存在大量的土地浪费现象。要么生搬硬套,不知变通;要么削足适履,强行推进,不顾及本地的实际情况,不但劳民伤财,而且新村建设的成效也不尽如人意。[2]按规定,新村建起后村民迁入,接着拆除旧村,对旧村腾出土地整理复耕,维持耕地的占补平衡。然而据调查,一些新村在占用大片耕地建成之后,旧村根本没有及时腾出进行复耕,由此造成大量的土地浪费。正阳县就存在大量的“空心村”。由于农户新建住宅像摊煎饼一样不断外扩,全县户均宅基地达3亩,是国家宅基地划拨标准的10倍,浪费耕地20万亩。兰青乡杨楼村共2100人,分散在21个自然村,村庄总占地面积达1500亩,中心位置的一个自然村目前仅有20多人居住,严重“空心化”。一些群众这样形容“空心村”:“外面像个村,进村不是村,老屋没人住,荒地杂草生。”

究其原因,新村的新房仍是以商品房形式卖给农民的,价格一般在每平方米800元至1000元左右,有钱的农民买得起,没钱的农民买不起,导致许多村民搬进了新村居住,但仍有不少村民依然居住在旧村。一方面大量新村房屋建好闲置,另一方面不少旧村房屋人去屋空。

河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永苏认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节省土地,进行复耕。但是现在看来,农民的宅基地原来一般都打了地平,有的地方修建了柏油马路,还有很多不愿意搬迁的,所以往往会出现建了新社区,但是原来的村庄拆不掉的现象。远离城市,没有资源,小区也就只能安排些物业、保洁、保安方面的就业,其中大部分人无法就业,就会出现问题。

(三)民主权利问题:矛盾激化

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是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有机整体。

但实际上,许多地方行政机关凌驾于农民集体之上,农民集体“被做主”,违背了村民自治的基本要求,村民自治在一定程度上形同虚设。农民除了享有民主选举权外,其他三项权利基本没有。[3]以村级民主监督为例,其主要是通过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开展民主评议和村务公开来实现,事实上一些村委会定期报告工作只是走走过场;而村务公开既存在公开内容不完整、不真实、避实就虚等问题,还存在公开程序不规范、方式单

一、监督不严格等问题。2011年5月5日,洛阳市村务公开暗访组对孟津县城关镇孟庄村的村务公开工作进行暗访检查时发现,该村存在报账程序不严格,村务公开不全面、不及时,未逐月进行财务公开,村务公开大台历制作不规范,公开资料不完整等问题。

另外,根据群众来信、来访和记者调查,在一些农村不同程度地存在家族势力、宗派势力控制村两委的情况;在个别农村存在黑恶势力控制村两委的状况;更有甚者,由于几个家族、宗派势力相持不下,难以平衡,选举不成,导致个别村多年无村支部、村委会。南阳市张其浩村位于陌陂乡北部,地理位置偏僻,区域内多丘陵,土地贫瘠。多年来,由于家族势力的严重影响,该村积累矛盾较多,历届村级班子软、瘫、散,战斗力不强。1999年—2002年村委换届过程中,该村先后有4人主持过支部或村委工作,但因家族宗派势力滋扰,群众分化严重,村里出现了混乱局面,工作基本处于停滞状态。2004年底和2005年春,在第五届村委会和党支部换届中,尽管党委、政府严格按照选举程序精心组织,强化指导,但村委会再次出现混乱局面。从法律角度看,由于《刑法》还没有把农村基层民主政治权利列为保护对象,像《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等侧重于公民财产权和人身权的保护,村级民主政治权利不在此范围之内。《村民组织法》也只是把村民自治中村级的民主政治权利,界定在群众举报和人大、政府与有关部门的调查处理上,使得一些违法乱纪行为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

(四)农民养老问题:面临挑战

据统计,河南省1998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目前全省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300万人,占全省人口总数的13.8%。在老龄化和独生子女的双重压力下,农村老人养老保障问题日益突出。以家庭为主的养老方式是农村最为普遍的养老方式,可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传统家庭养老模式面临诸多挑战。

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削弱了大家庭的网络联系,“养儿不防老”正成为农村老人不得不面临的事实。[4]越来越多的中青年农村劳动力实现“职业非农化”和“栖居城镇化”,家中只留下老去的父母在夕阳下孤独的身影。农村“留守老人”估计有数千万之众。社会迅速变迁、代际人口居住距离和心理距离的拉大,导致“供养—照料—慰藉”的三重脱离,很多农村老人被边缘化。调查表明,约一半的独生子女父母认为只生一个孩子对父母未来的生活和养老不利。由于孩子因打工或其他原因不在自己身边,许多老人的晚年生活缺少照料,感到孤独。家庭小型化使得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居住方式的代际分离也使健康状况不佳的老人在经济供养不足的情况下,还面临着生活不便、没人照料、精神苦闷等问题。

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老年公共政策研究室主任孙陆军提出,农村几千年的家庭养老传统模式正面临挑战。大量农村中青年人口流入城镇、年轻人不再依靠父母传承生产技能与生产资料、核心家庭的日益普遍化等因素,使农村家庭养老功能严重弱化。

目前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已覆盖全国,河南省也从2012年7月实现了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符合待遇领取条件的农村老人每月均可领取不低于60元标准的养老金,并且陆续有少数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提高了当地财政补贴投入,将基础养老金发放标准提高到每月70元、80元不等。然而,因“新农保”保障能力较弱,“社会养老”也难以独立负担起农村养老的重任。[5]以当前的物价水平,每月几十元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显然无法满足一个老年人日常的生活需求,更跑不过不断攀升的物价,即便是在偏远农村也是捉襟见肘,只能当个零花钱。

二、化解农村热点问题的正确舆论引导

新闻舆论处于意识形态的最前沿。做好舆论引导工作,关系道路和方向,关系人心和士气,关系中心和大局,是新闻宣传工作的重中之重,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舆论监督实践中,主流媒体应当从全局的角度出发,结合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紧扣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建设性的舆论监督。[6]因此,化解当前农村的四大热点问题,以及当前农村存在的其他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对干部群众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通过新闻宣传的正确引导,提高村民政治素质,推进民主化进程,促进农村和谐稳定和社会繁荣。[7]

(一)强化对干部尤其是基层干部的舆论引导

当前,广大农村出现的矛盾和问题,实事求是地讲,都是在农村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出现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需要通过发展来解决。问题出现在农村,答案其实也应该到农村寻找。毛泽东同志早就讲过:“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因此作为新闻媒体,首先应该对各级干部尤其是县乡村基层干部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

正确把握形势,清醒认识不足。引导干部正确把握形势,就是要引导干部正确把握我国农村发展的大局、大势。清醒认识不足,就是要让大家看到当前农村社会经济发展中存在和积累着许多亟待解决的矛盾和问题;看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执行和落实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和矛盾。而要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花很大力气,下很大功夫。

学会换位思考,倾听群众呼声。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丁柏铨认为,一些党员领导干部面对舆论格局的新变化,凸显执政能力中的“短板”,即对社会舆论中的民声、民意、民智缺乏应有的尊重和敬畏。而舆论却在一定程度上是民意、民心的“晴雨表”,舆论引导能力乃至执政能力,说到底是顺应民意和赢得民心的能力,因此,要通过舆论引导干部学会换位思考,站在群众的立场,从群众观点出发思考问题。群众之所以心存疑虑、胸存怨气,到乡、县上访反映情况,甚至赴省、进京越级上访,肯定事出有因。倾听群众呼声,就是要引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农村、深入群众,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领导干部要做群众的先生,必须先做群众的学生。常去贫困地区走一走,常到贫困户家里坐一坐,常同困难群众聊一聊。及时准确了解农民群众的所思、所盼、所忧、所急。决不能坐在办公室主观臆断。

强化为民理念,主动全身融入。社会结构不同,做群众工作的要求自然不同,部分干部以往不会、不敢、不愿做的工作问题突出,造成恶劣影响的群体性事件增多,归根结底,还是党对于新时代的群众结构不够了解,忽视群众的利益造成的。[8]因此,要进一步引导干部强化为民理念,就是要引导干部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时刻把百姓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农村工作做实、做深、做细、做透。正确处理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共同利益、不同群体特殊利益之间的关系,切实把农民利益维护好、实现好、发展好。引导干部主动全身融入,就是要引导干部与农民群众心心相印、同甘共苦、团结奋斗。保持和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保持同广大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群众生产生活遇到了困难,要千方百计加以解决,能解决的抓紧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要创造条件加以解决,让农民群众时刻感受到党和政府在关心着他们,各级干部在牵挂着他们。

科学判断未来,坚定理想信念。引导干部科学判断未来,就是要引导干部在正确把握形势、清醒认识不足的基础上,对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正确对待。科学决策,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不断完善和发展关系农村、农业、农民的政策法规,健全和调整各项惠农政策,纠正和解决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执行和落实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坚定理想信念,就是要引导广大基层干部通过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要义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树立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好地为农村、农业、农民服务。

(二)发挥主流媒体优势,科学疏导群众情绪

胡锦涛在人民日报社考察工作时的讲话中曾指出,新形势下,新闻宣传工作要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更好地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疏导公众情绪,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多宣传人民群众中涌现的先进典型,激励全体人民信心百倍地创造美好生活。

因此,要想解决当前农村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好新闻媒体的正向引导作用,在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的基础上,弘扬社会主旋律,从大局出发,引导群众客观、科学地看待和解决当前问题,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的和谐健康持续发展。

辨清社会主流,历史看待问题。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既要看到问题,又要看到成绩;既要看到支流,更要看到主流。从新中国成立之初到改革开放发展到今天,广大农村面貌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农田水利建设、通村公路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美丽乡村建设等都上了一个新台阶。同时广大农民从中得到的实惠多多。当然,发展中也确实遇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不要把点上的问题看成是面上的问题,不要把个别问题看成是普遍问题,不要把局部问题看成是全局问题,不要把能够解决的问题看成是无法解决的问题。

正视利益得失,合理表达诉求。当前,伴随农村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一些农村地区确实出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这些矛盾,直接影响和损害了部分农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此,一些群众不惜长年上访、集体上访、越级上访。对此,新闻舆论要引导矛盾和问题涉及的农民群众,正视利益得失,抛弃眼前斤两,不要斤斤计较。切身利益确实受到了损失,不要受人蛊惑起哄闹访,一定要通过正当上访途径、法律途径,向各级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合理表达自己的合法诉求。在这方面,党报要发挥自己的独特优势,既要讲政策、讲道理,又要树典型、讲先进,让先进教育大家、引导大家正视客观现实,支持党委政府解决问题。

积极参与改革,着眼长远大局。就是通过讲政策、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及时了解领会中央、省、市出台的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相关政策精神,积极参与各项农村的改革、尝试和探索,依法参与土地流转,积极参与民主管理,合理谋划新村建设等。一定要兼顾眼前与长远、个体与集体、局部和全局的关系,讲大局、顾大局、识大局、为大局。把大家的力量团结起来,把大家的智慧凝聚起来,把大家的热情调动起来,把大家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发挥出来。

继承优良传统,做个良好公民。我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广大农村农民有着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勤劳、朴实、善良、敦厚、勇敢、尊老爱幼、诚信友善这些传统美德,成为支撑华夏子孙一代又一代繁衍发展的精神力量。继承这些优良传统,做个良好公民,新闻媒体就要以动人故事、感人细节予以真实报道,引导广大农民群众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尤其是在当前,全国、全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形势下,一定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敬老孝老。不管社会形势如何快速变化、经济形势如何发展,子女作为老人养老的第一责任人始终没有改变,一定要尽到赡养老人的义务。

做好新形势下的舆论引导工作是一门大学问,不仅需要我们学习新闻理论知识、积累实际工作经验,而且需要我们把握轻重缓急、注意方式方法。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的第一年,让我们将舆论引导的两大特性——旗帜鲜明和润物无声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读者意识,对当前农村存在的热点问题加以正确的舆论引导。多些平等交流,少些居高临下;多些真知灼见,少些不痛不痒;多些深入实际,少些走马观花;多些娓娓道来,少些生硬说教。从而达到“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舆论引导效果。

下载试论网络舆论下的公共领域前景透视word格式文档
下载试论网络舆论下的公共领域前景透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打击谣言背景下的网络舆论新格局

    打击谣言背景下的网络舆论新格局 2013年8月25日,北京市公安局宣布:警方在安慧北里一小区将嫖娼的薛某(男、60岁)和卖淫女抓获,依法行政拘留。薛某即是有1200万粉丝的网络名人薛蛮......

    网络舆论应急预案

    网络舆论应急预案 网络舆论应急预案1 基层人民银行担负着贯彻执行货币信贷政策、维护区域金融稳定、提供金融服务的重要职责,与社会公众、企事业单位、金融部门、地方政府联......

    网络舆论引导方案

    西宁市沈那中学网络舆情监控引导工作实施方案 随着各种应用的不断发展,网络在信息传播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网络已成为新时期开展宣传思想舆论工作的又一阵地,做好网络舆......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网络舆论的利与弊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壮大,基本没个家庭都会有网络方面的接触,因而网络舆论也在不断的发展,人们通过网络的迅速快捷等优势,再加上网上的匿名制和无规则性,导致......

    网络舆论事例分析

    网络舆论事例分析 ------2008.4—2010.4 2008年到2010年,互联网发展的同时,网络舆论监督向人们展示了从未有过的力量。以下事例说明了网络舆论监督的作用和优势。 事件:封杀......

    网络舆论培训体会

    网络舆论培训体会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新闻舆论队伍建设,提高新闻舆论工作能力和水平,我县在12月20日--22日对全县新闻舆论......

    谁在操纵网络舆论

    谁在操纵网络舆论? 今天,中国的3.38亿网民中已经很少有人能逃脱网络舆论的操纵。你每点一次鼠标,都很可能被欺骗——那些你关注的“热点”很多都是精心炮制的。 曾经最民主、......

    网络舆论期末论文

    网络舆论的形成过程与影响——以西安幼儿园喂药事件为例 网络作为“第四媒体”, 兼具着大众传播, 人际传播, 群体传播的功能于一体, 其功能与影响是传统媒体所不能比拟的,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