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循环畜牧业 推进新农村建设
夏清阳
〔内容摘要〕 以循环经济的理念发展“草-畜-沼-肥”畜牧业,对于推进新农村建设有积极作用。〔关 键 词〕 新农村建设 畜牧业 研究
〔作者介绍〕 六盘水市畜牧局 高级畜牧师
畜牧业是边远农村的支柱产业,饲养农户建小型户用沼气池、规模养殖场建大中型沼气池,处理粪便,生产能源,既发展畜牧经济,又不污染环境。“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就是种植优质牧草饲养牲畜生产畜产品,养畜过程中排泄的废弃物(粪便)作为再生资源进入沼气池,经厌氧发酵生成再生能源沼气,生产沼气过程中产生的沼液和沼渣又是种植农作物和追施牧草的优质肥料。以发展循环经济的理念推进畜牧业发展,对于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建设目标,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生态链中的牧草
牧草在“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处于起始位置,选择种植好牧草对整个生态链有着很重要的意义。目前世界上种植的牧草有许多,而以豆科作物苜蓿为优。
1、牧草的选择。苜蓿是世界上栽培利用最广泛的牧草之一,适应性广,耐干旱,抗寒力强,易栽培管理,被誉为“牧草之王”。苜蓿产品是养畜的好饲料,富含各种养分,适口性好,所含粗蛋白多为过瘤胃蛋白,可不经瘤胃分解而直接进入皱胃吸收,发挥较高的蛋白效果,可以代替部分精料使用,易消化,各种家畜均喜食。开花初期收割制成的干草粗蛋白含量达17-18%(其中叶片含有23-28%、茎杆10-12%),氨基酸占6%,赖氨酸、色氨酸、胱氨酸等含量比玉米相应高3-5倍,并且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在饲养方面由于生物学价值高,素有“牧草皇后”之称。适时收割加工的优质苜蓿草粉、草颗粒等产品,国际市场需求量大,价格较高,经济效益是种植粮食作物收入的2-3倍,故又被人们誉为“金钱作物”。
2、苜蓿品种的选择。苜蓿秋眠性因品种的不同而不一样,秋眠性与产量关系极为密切,选择适宜的秋眠级品种种植,是进一步提高苜蓿碳积累和生物产量的有效方法。在温暖地区引进秋眠品种,会因光能利用不足而减少产量,在寒冷地区引进非秋眠品种,会导致越冬死亡或降低草丛持久力。我们通过基地试验测产表明,六盘水市区域内适宜种植半秋眠和非秋眠苜蓿品种,由于我市地理和气候的复杂性,在引种前还需因地制宜的进行必要的试种筛选。
3、种植苜蓿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种:一是“林-草”套种。苜蓿是豆科作物,实施林-草套种地中的苜蓿能把游离氮活化成氮肥供给幼树,能显著提高树苗的存活率,同时在幼林地内种植苜蓿,每年每亩可收鲜草6000公斤,从而实现生态协调发展。二是“粮-草”套种。实施玉米、苜蓿套种,能充分利用苜蓿、玉米生长的空间差和时间差,调节空气,增加二氧化碳流通,增强边际效应,充分合理利用土壤水分和光合作用,用地和养地相结合,达到稳粮增收的目的。
通过“林-草”、“粮-草”结合,种植示范,引导推广,逐渐达到用种粮土地改种苜蓿,生产优质苜蓿饲草饲喂商品牲畜,可实现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增收,一般情况下,种植苜蓿配达适量其它饲草饲料饲养普通商品牲畜,效益是种粮收入的2-3倍。
4、苜蓿的加工。苜蓿叶片含蛋白质丰富,占全株总重含量的75-80%,通过加工处理,可提高利用率,实现旺季补淡季,丰年补欠年。一般采用塑料袋青贮和加工草粉储存使用。
二、生态链中的牲畜
畜是“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的转化加工厂,以养猪为例。用优质牧草适当配搭其它饲料养猪,在喂养转化过程中,产出的废弃物(粪便)作为再生资源,是生产沼气的原料。
优质牧草养畜,可降低成本,提高畜产品质量和效益,据养殖推算,种植苜蓿喂猪,可减少精料60%,饲养一头肥猪出售,节约精料成本150元、煮熟成本60元,饲养周期缩短30天,效益约是种粮收入的3倍,高的可达5倍,同时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三、生态链中的沼气池
沼气池,是“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生产再生产品中的发酵生产厂。把养畜排泄物(粪便)作为再生资源,进入沼气池生产清洁能源(沼气),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沼液、沼渣)变成再生产品。
现在利用沼气的方式有农村小型户和养殖场建大型沼气池。小型沼气池是解决农村处理粪便,生产能源,提高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农村户用小型沼气技术已经成熟,建议国家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满足广大农民需求,解决治理畜禽粪便污染和燃料问题。通过沼气池的建设,把厕所、畜圈连接起来,人畜粪便进入沼气池,既治理了环境污染,又生产了能源和肥料,同时也能达到“村容整洁”的目的。大中型沼气池是大型养殖场处理禽畜粪便的有效途径。建议国家把发展大中型沼气列入发展计划,制定扶持规模养殖场建沼气池的优惠政策,调动他们处理粪便、生产能源的积极性,促进污染环境的治理。养殖场生产的沼气可输送供应附近村民,沼液可滴灌追施牧草,沼渣可卖给农民改良土壤。
四、生态链中的肥
肥是“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中的再生产品,它既是整个生态链的终端,同时也是另一次生态链的开始。
在一次“草-畜-沼-肥”循环中会产生沼液和沼渣。沼液是发酵生产沼气过程中的消化液,富含可溶性N、P、K,是优质肥料。沼渣是发酵生产沼气过程中的消化污泥,主要成份是菌体、难分解的有机残渣和无机物,是一种优良有机肥,有改良土壤功效。
五、“草——畜——沼——肥”生态循环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一是养猪收入,按一户农户种植0.5亩苜蓿,建一口10立方米沼气池,养4头猪计算:农村传统方法养猪,一头可获利100元,种草养猪与传统饲养方法相比,出栏一头可节约精料、煤钱等210元,降支增收计310元。年出栏3批12头,可获纯利3720元。二是能源节支,一口10立方米的新型高效沼气池,年可产沼气400立方米,可解决农村4-5口一家人的生活燃料和照明能源,节煤2000公斤,节电240度,合计节省开支920元。三是节省农药和化肥开支,施用沼液、沼渣可节省购农药、化肥等费用500元。三项共计可降支增收5140元。
2、生态效益。在“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一口10立方米的沼气池生产的沼气作燃料,年可节柴2000公斤,相当于3.5亩薪炭林或6亩林地的年林木蓄积量,保护了森林植被,减少了水土流失。产生的沼液、沼渣是优质肥料,长期使用沼肥的土壤,有机质、氮、磷、钾等营养元素含量明显增加,土壤酶活性增强,土壤物理性状得到不同程度改善,加强作物对营养的利用和吸收,显著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农业持续增产。另外,人畜粪便是许多疾病的传染源,在“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运行过程中,用沼气池处理人畜粪便,可杀虫灭菌,减少疾病发生。据贵州省卫生部门调查,由于沼气能集中灭杀蚊蝇和寄生虫卵,凡是集中连片建沼气池的村庄,蚊虫减少了70%,农民消化系统疾病减少了8-10%。
3、社会效益。推广“草-畜-沼-肥”生态循环经济模式,可把妇女从繁重的厨房劳作和起早摸黑找猪草、煮猪食的劳动中解放出来,抽出时间从事庭院环境美化,有利于提高农村人口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
第二篇: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市加快畜牧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
“十五”期间,**市突出优势畜产品区域发展布局,强化科技,狠抓重大动物疫病防制,畜牧业生产呈持续健康发展态势,获得连续26年增长,构建了新农村建设平台。一是畜禽存栏、出栏稳步增长,畜产品产量、产值增加。2005年生猪存栏 46.4万头,大牲畜存栏18.2万头,羊存栏5.8万只,同比分别增长1.3%、0.2 %和5.9%。猪、牛、羊、禽出栏分别达40.8万头、4.3万头、3.9万只和163.2万羽,同比分别增8.8%、8.9%、22.3%和22.3%;猪、牛、羊出栏率分别达90.0%、30.9%、78.1%,同比分别增4.4、2.5和15.8个百分点。肉类总产量达4.33万吨,同比增加0.35万吨,增长8.8%。禽蛋产量3288吨,同比增加7吨,增长0.2%。牛奶产量885吨,同比增加484吨,增长120.7%。蜂蜜产量165吨,同比增加4吨,增长2.5%。畜牧业产值
3.85亿元,同比增加0.34亿元,增长9.7%。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30%。在畜产品价格相对下滑的情况下,畜产品外销保持良好势头,在农民家庭收入中,畜牧业仍然是增收的主渠道之一。
二是基地建设实现产业化、专业化、标准化和良种化。奶水牛基地产业化。目前,已有摩本杂一代母牛 5000 余头,二代摩本杂母牛 800余头,建立奶水牛养殖合作社,奶水牛
饲养专业户100余户,存栏奶水牛1000余头,调教奶水牛 500 余头,建良种繁育场1个,存栏牛100余头。扶持组建**市艾爱摩拉牛乳业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水牛奶能力10000 吨的生产线1条。通过“政府引导、公司运作”的办法,养殖户有组织地成立养殖合作社,建立了章程,并与公司签订鲜奶收购合同,建立了企业与农户共担产业风险的机制,从提高进农民养殖积极性。饲养3至5头奶水牛的农户收入突破万元。
肉牛基地建设专业化。培植养牛大户、专业户1433户,其中:饲养5-10头的有940户,饲养10-20头的有389户,饲养30头以上的有104户,饲养200头以上的有户5户,饲养500头以上的有1户。在大户、专业户中实施优质肉牛生产品种组合模式筛选及标准化生产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引入婆罗门冻精1200支,BMY冻精200支,完成婆本配种79头,婆西本配种31头。
生猪基地建设标准化。建立了五个标准化养猪示范村,建卫生厩5460m2,安装红外线灯221个,安装饮水器670个,建永久性青贮池100m3,引进二元杂母猪共110头;通过标准化养猪示范村建设,预计每年多产优质仔猪600头以上,出栏率提高30%以上。市良种猪场不断转变经营机制,进行资金技术重组,制定了技术路线,以培育LY和杜保良种母猪为重点,建立标准化养殖示范区,更新母猪,进行标准化
生产。
肉羊基地建设良种化。建立肉羊养殖示范村,实施黄山羊品种选育提质及科学养殖示范。组建核心群3群,其中:增重核心群选育2群,双羔核心群选育1群;扩繁群8群。每群的规模为良种适龄公羊2只,良种能繁母羊50只。确立目标和实施方法,建立科技示范户11户,引进种公羊8只。
三是畜牧科技含量不断提高。加大畜禽品种改良力度,从省良种猪场、肉牛中心、龙陵等引进一批良种猪、肉牛、肉羊等优良品种,提高了良种覆盖率。全年完成肉牛冻改8016头,猪杂交改良5万窝;山绵羊改良1.5万只。
加大饲料开发,推广青贮氨化料13万吨,农田种草3万亩,种植饲料玉米 1000亩。为筛选适合我市推广种植的牧草及高效栽培技术,共引种牧草品种36个,对其中18个品种116天生育期的亩产量进行测试。一些养殖大户向农民租赁农田种植,或与农户签订合同,“订单”收购牧草,农田种草提高了冬季农田种植的亩收益,效益明显好于种植其它作物。
加大科技培训,完成科技培训2万余人次,其中邀请省农大、省肉牛中心的专家到我市进行专题培训1期,爱训人员60人。
加强疫病防治,猪、牛、羊、禽死亡率分别控制在3%、1.5%、2%和7%以内。
四是养殖专业合作社取得新进展。分别成立了“**市**养殖专业合作社”、“**禽蛋专业合作社”、“**水牛养殖合作”。合作社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原则自发组织成立,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服务、民主管理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其宗旨是:通过社员的合作与联合:一方面为社员提供养殖服务,维护社员利益,促进社员增产增收增加效益,提高社员生活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保证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为推进产业化打下基础。
五是畜牧产业化发展得到扩展。扶持组建**市**牛乳业有限公司,建成年加工鲜奶能力10000 吨的生产线1条,保鲜奶、果味奶已投入正常生产,产品供不应求,现正在与省农大食品学院研制水牛乳酪的加工。公司与养殖户签订了鲜奶收购合同,按照“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发展,建立较稳定的生产基地和产业链,促进了产业化发展,产业化雏型初步形成。自2005年4月投产以来,产值突破100万元。同时请省农牧工程设计研究院编写《**市水牛奶业开发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并通过省级论证。
六是畜禽疫病控制及兽医执法得到加强。今年以来,多次召开了全市重大动物疫病防制工作专题会,传达贯彻了上级相关会议精神和安排布置了全市重大动物防制工作,明确了责任和目标。市抽派相关科技人员到乡指导防疫工作。全
年共进行猪瘟免疫851983头,免疫密度达95%,完成W病免疫985203头(只),应免疫密度均达100%。在育雏鸡苗销售户和部份养禽大户实施D病的强制免疫,累计免疫家禽183003羽;为防止羊痘传入我市,对重点养羊的7个乡镇的羊群进行了免疫,发放羊痘疫苗8250头份,免疫羊4743只。同时开展了W病、D病、猪瘟、新城疫、奶牛结核病、布病、马传贫、猪伪狂犬病的实验室监测。
加强禽流感防控工作。依靠科学,群防群控,认真落实24字方针。成立防控工作领导小组,修定应急预案,组建应急分队,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控机制,落实人员,贮备应急物资等,同时政府拔出防控专项经费19.3万元,加强防控工作。对城郊结合部、水网地区、公路沿边沿线、边境地区、养殖密集区的禽类进行禽流感疫苗免疫注射工作。认真组织开展疫情监测、监督、检查,严防外来疫源传入。对各养禽大户、禽类和禽产品营销户到市外购入禽类及产品严格实行申报制。强化疫苗管理。严格按照农业部公布的经过GMP质量认证的9个厂家生产的禽流感疫苗进行免疫注射,杜绝假冒疫苗的流入,并对购入疫苗渠道严格控制。禁止各养禽户从外地私自购入疫苗。对养禽大户饲养的禽类开展禽流感抽样检测。利用新闻媒体、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进行禽流感科学防制技术的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2万余份。
七是启动畜牧科技进村入户工程。去年以来,畜牧系统
组织57名(其中:市级安排12人、乡镇安排45人)畜牧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入企,进行挂钩帮扶。建立了五个标准化养猪示范村,两个肉牛养殖示范村,两个奶水牛养殖示范村和1个养羊示范村,确定了**牧业发展有限公司、**市**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为挂钩帮扶龙头企业。确定了 90 户养殖大户、专业户,辐射带动各类养殖户200余户。建立的示范村、示范户畜牧收入明显增加,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第三篇: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 推进我县新农村建设
(古丈县人大向功金 古丈县畜牧水产局 向贤利 罗贤辉)
现代畜牧业是现代农业的产业基础。发展现代畜牧业就是用现代发展理念指导畜牧业,用现代设施装备畜牧业,用现代科技改造畜牧业,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发展畜牧业。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对于促进我县农民增收,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我县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现状:古丈县地处武陵山区,是一个集“老、少、边、穷、山、库”于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全县总人口13.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1.3万人,财政收入仅3000多万元。但古丈县是一个资源大县,全县国土总面积1297平方公里,有草山草坡160万亩,人均草场占有量14.1亩,居全省之首,自然草场载畜量达148万个山羊单位,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条件得天独厚。此外古丈水面资源丰富,拥有大水面4.2万亩,水质清新无污染,是无公害水产品生产理想基地。
前些年,我县畜牧业发展比较缓慢,养殖规模小,养殖大户少,养殖品种单一,养殖总量低,群众养殖水平落后,养殖科技含量低,养殖经济效益不高,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不大。近年来,在各级各部门以及县委、县人大、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县始终把发展畜牧业作为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通过人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项目拉动、龙头企业及大户带动、加大科技培训、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禽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督和管理,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和以网箱养殖斑点叉尾鮰等名特优鱼为主的水产养殖业两大支柱产业。全县畜牧水产业得到长促发展,山羊、牛饲养量由2001年不足5万只,不足3万头分别上升到2006年16万只和6万头;网箱养鱼由2001年的400口发展到2006年的1800口;畜牧业产值由2001年的1800万上升到2006年7800万,其占农业总产值比重也由28%上升到35%。仅2007年上半年,全县山羊饲养量13.33万只,牛饲养量5.66万头,网箱养鱼1700余口,牧渔业产值4800余万。畜牧水产业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发展农村经济的骨干支柱产业之一。
(二)措施和成效
1、草食牧业发展迅速,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
我县草场资源十分丰富,立足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已形成了共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发展政策和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从而使草食牧业迅速发展。到2006年底,全县山羊饲养量达16万余只,牛饲养量6万头,人工种草1.2万亩,仅草食牧业产值就达6000余万元,已成为湖南省重要的山羊生产基地,被国家农业部确定为山羊优势特色产业基地县之一。通过近年的发展,涌现了中科生态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群博公司、湖南神宝牧业等一批草食牧业龙头企业、山羊养殖基地和种草养畜大户,带动了大批农户依靠种草养畜脱贫致富,以山羊为主的草食牧业已真正成为古丈县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产增收的骨干支柱产业。
2、名特优水产养殖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我县拥有2.6万亩养殖水面,水质清新无污染,是生产绿色无公害水产品理想基地。近年来,渔业生产稳步增长,网箱养渔发展势头强劲,已发展网箱养鱼1800余口,水产品产量2000余吨,在养殖品种上,提倡高密度精养名特优鱼美国班点叉尾鮰为主,养殖经济效益不断提高,成为我县农民增收又一大特色产业。
3、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不断得到改善。
随着我县冷链体系建设、乡镇动物防疫队伍建设以及动物防疫长效机制建设、《古丈县天然草原恢复和建设项目》、《良种羊繁殖场建设项目》等生产基础建设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我县畜牧业建设物质装备条件,提高了我县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4、畜牧业增长方式,养殖观念正发生转变。
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变化,使我县畜牧业增长方式,养殖观念等发生根本改变,已由传统畜牧业向现代畜牧业转变,由传统的依靠耗粮型畜牧业增长方式向现代节粮型草食牧业转变,山羊冷鲜配技术、青贮技术等新技术、新科技的应用与推广,促进了畜牧业增值增效,提高了科技含量。在养殖观念上由自给自足走向市场,实施龙头企业、养殖大户带动,建立养殖小区,提倡无公害健康养殖。养殖方式上由传统放牧向半牧半舍和种草圈养方式转变。﹪
5、产业结构调整更趋合理。
一是畜牧业占农业比重增加。按照现代农业发展规律,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必须大力发展产业关联度高、比较效益大的畜牧业。发达国家现代农业的主导地位是畜牧业,畜牧业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的比重超过50%,我县畜牧业在农业中比重正逐步提高,已达到35%左右;二是从畜牧业内部结构看,立足资源实际,发展以山羊养殖为主的草食牧业已成为我县养殖发展新方向,在畜禽养殖中比重已占到了70%左右;在养殖品种方面,三是在水产养殖方面,由养殖常规品种逐步被以斑点叉尾鮰为主的名特优鱼网箱精养所代替,从而使畜牧业内部结构更合理。
6、科技创新,服务推广体系逐步在理顺
近年来,我县通过实施《财政科技扶贫种养畜项目》,改变传统饲养方式,大力推广和普及种草圈养新方式和运用畜牧业新科技、新技术为生产服务,建立了县、乡、村三级技术服务推广体系,同时,通过大力引进和投放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优良新品种,改良地方品种,极大的提高了我县畜禽良种品质和良种覆盖率,从而从整体上提高了畜牧业养殖科技含量。
7、开展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养殖水平
随着现代畜牧业的发展,我县已不局限于对农民进行新技术,新科技推广,而更注重对农民畜牧养殖技能的培训,通过培训、技术指导、技术咨询、送科技下乡活动、开展技能培训等,培养了一批养殖能手,养殖科技二传手,通过他们的“传、帮、带”,大大提高了我县农民整体养殖水平。
二、存在问题
一是现代畜牧业产业投入严重不足
我县畜牧业基础较薄弱,乡镇技术推广及动物防疫站等办公条件极差,产业投入的各种资金缺乏,龙头企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而近几年来,我县投入畜牧业产业发展的资金,除近两年来防疫资金纳入财政预算逐年增加(仍不足)外,基础建设等资金,主要是靠争项目,依靠项目的拉动,而财政缺乏投入保障机制,与现代畜牧业发展不适应。
加上县级财政困难,部门争取的产业发展项目,其配套资金难以落实到位,使部门争资金积极性不高,加上前期跑项目费用不落实,要个人垫资,财政报帐体制太死板,在很大程度上挫伤了部门争项目、跑资金积极性,与现代畜牧业发展更加不适应。
二是缺乏加工龙头企业,产业增值弱,工业化水平低。
产业要发展,必须实行产业化,产业化首先必须是工业化,而我县缺乏畜牧业加工龙头企业,产业不能形成增值,产业化水平低,如神宝牧业肉羊加工厂项目,虽完成了三通一平,但由于缺乏资金,不能如期建成投产,发挥效益。
三是在财政补贴政策范围小。
农业的化肥、粮种等补贴纳入了财政支持政策,而畜牧业良种补贴被忽视,也不适应现代畜牧业发展。
四是群众养殖技术水平低,养殖业缺乏风险保障机制。
我县农民的养殖水平,虽经过近几年普及和培训,但由于培训资金缺乏,其整体水平不是很高,群众缺乏科学养殖技术和疾病防治技术,使养殖效益不高,加上养殖业风险大,缺乏风险保障机制,成为我县现代畜牧业发展一大制约因素。
三、现代畜牧业发展基本对策
现代畜牧业发展,在指导思想上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这个主题,以提升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按照“集约、节约、生态、安全、高效”要求,调整和优化畜牧业结构,突出培育和壮大草食牧业和网箱养鱼两大支柱产业,进一步拓展畜牧业功能,提升产业层次,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使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
1、加大对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建立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和发展长效机制。
①加大基础建设的投入。县财政每年投入畜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应不少于100万,并且随着产业发展,应逐年追加,不断提高畜牧业的设施装备水平。②加大对标准化养殖小区的财政奖补。对按照现代畜牧业发展要求建立起业的规模养殖场,按照年出栏数量进行补贴,财政每年列入预算,形成长效机制。③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龙头企业在现代畜牧业建设中具有很大的示范带动作用,同时也能缓解养殖风险,因此,应加大对我县中科生态牧业有限公司、湖南神宝牧业有限责任公司、湖南群博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三家草食牧业龙头企业重点扶持,在项目、税收、基地建设以及贷款贴息等方面应予重点倾斜。④高度重视对母畜养殖的大力补贴。鼓励农户饲养优良母畜,对养殖母畜应按照数量给予资金直接补贴。
⑤建立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由政府牵头,建立现代畜牧业建设风险基金,在养殖户、规模养殖场、龙头企业等遇到不可抗力的风险时,给予补贴,减少养殖损失,使之尽快恢复生产。
2、发展特色畜牧业,走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之路。
应立足我县丰富草场资源和水面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草食牧业和以网箱养殖为主的水产业,突出特色、形成优势,培育草食牧业、水产养殖主导产品,优化养殖区域布局,推行一村一品发展,建立养殖业专业村、专业乡镇,形成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从而形成产业化。
3、大力扶持龙头企业,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产业化经营是引导农民实现产品进入市场,参与经济大循环,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畜牧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产业化经营必须依靠龙头企业来实现,所以必须培育和状大龙头企业,在政策、资金等给予重点扶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开拓市场、引导基地、加工增值、科技创新、标准化生产等的示范带动作用,增强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同时还应积极支持畜牧业经济合作组织和专业协会,提高农民进入市场,抗拒市场风险的组织化程度,从而提高畜牧业产业化经营水平。
4、提高畜牧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发展循环、生态畜牧业。要重视畜牧业品种资源保护,推行“种草养畜—畜粪产沼气---沼渣还田”的循环利用生态养殖模式。同时,大力发展草地畜牧业,加强草原的保护和建设,坚持“生态、经济、社会目标并进,生态优生”的原则,实现草地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5、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转变畜牧业增长方式
科技进步是提高行业整体素质和效益的决定因素,是畜牧业发展根本出路,发展现代畜牧业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一是要加大畜牧业科技投入力度,建立多渠道的畜牧业科技投入机制;二是深化畜牧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其成果转化,引进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畜牧业生产水平;三是稳定畜牧业技术推广机构和队伍,推广和应用新产品、新技术,增加畜牧产品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四是加强对农民教育和培训,实施畜牧业“科技入户工程”,推广科学饲养方式,提高畜牧良种覆盖率和饲料转化率,由政府提供平台和出资金,对农民,特别是青年农民进行畜牧业现代技术、现代管理理念、现代经营理念培训,培养现代新型牧民,发展畜牧业生产力。
6、加强畜产品监管和动物疫病防控,发展健康养殖业 健康养殖直接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因此,必须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做大做强畜牧产业。一是按照“预防为主,关口前移”要求,积极推进标准化生产,规模化健康养殖,加强饲料、兽药安全监管,从源头上把好养殖业投入品质量安全关。
二是加强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加大防控投入,加强基层兽医队伍建设,健全重大动物疫情监测和应急处置机制。建立和完善动物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
三是在水产养殖上,实行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推广名特优品种,加强病害防治,提高健康养殖水平。
第四篇:推进畜牧业发展
振奋精神解放思想着力推进畜牧业发展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这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经验的总结,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事在变化、经济在发展,观念也在转变,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观念的变化要落后许多,这就要求我们推进观念的转变,解放人们的思想,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在社会生活活动中,尤其是农村工作。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正视农村农民困难和差距,大力破除制约农村发展的思想障碍,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必须联系工作实际,深入基层、深入农村,结合实际地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进行再认识、再思考、再立促,更多地关心农民、支持农业,促农村农民经济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我县属山区半山区,国土面积3208平方千米,95%山区,其中荒山林地279万亩,耕地面积54.08万亩,来木林覆盖率达38.6%,总人口33万多人,其中农业人口30万多人,是典型的山区农业县。为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因势利导,以当地资源优势为支撑,以科技推广为着手,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产业化进程,强力培育壮大蔗糖、烤烟、茶叶、林果、畜牧、1
矿电六大支柱产业,尤其是在畜牧产业的发展,始终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来抓,切实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项目。2007年,全县牛、羊、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1.6万头、7.41万只、42.77万头和100.34万只,全县畜牧产业呈现出稳中有增加的良好趋势。肉、蛋产量递增率超过10%,人均占有量逐渐提高,人民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得到较大改善,畜牧业总产值占农业产值的比重稳步上升,全县从事畜牧业生产的劳动力约有5万多人,畜牧业收入占农民纯收入的35%以上,畜牧业已经从农村家庭副业一跃成为农业中最有活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门路之
一。据统计,畜牧业产总值2亿元以上,山区农村40-70%的现金收入来自于畜牧业。但目前我县畜牧业的发展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发展环境不够宽松,一是部份领导干部对发展畜牧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重视不够,与当前大力发展畜牧业的形势任务不相适应,口头重视多,实际行动少政策不到位,措施不力,养成流于形成,没有真正去很好地落实。二是基础设施薄弱,服务体系不健全,村级兽医室未能健全,工资待遇低,畜牧兽医工作相脱节,开展工作难度大。三是资金缺乏,政府和金融部门不能及时对困难户进行扶持,总爱“结富亲”,出现了“有钱的不愿干,想干的没有钱”的现象。四是治安条件差,牲畜被盗现象有时发生,农民缺乏安全感。
2、产业
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目前全县的畜牧养殖业仍是以农村散养为主,规模化养殖比重偏低,没有形成完善的科学饲养管理体制,饲养、管理、防疫、治疗水平低,对防疫工作重视不够,疫病时有发生,挫伤了农民养殖的积极性,给畜牧业发展带来隐患。产业化程度和科技含量偏低,缺乏对畜禽产品的进一步精深加工,产业链条不长,多限于自产自销,抗风险能力差。
3、畜牧品质不过硬。多数养殖户仍重用传统的饲养方式,难以适应市场需求。
4、防治体系不够完善,特别是对大的疫病和畜产品质量监测预报还跟不上。一些重大疫病还时有发生。
据粗浅的了解,结合县委、政府的总体工作要求,我认为我县今后一个时期畜牧业发展的思路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推动我县畜牧大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积极调整优化畜牧业结构,加大发展规模力度,强力推动畜牧产业化进程,实施科技兴牧战略,提高畜牧业科技含量,力争经过3至5年的努力,使全县畜牧产业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0%以上。
为此,我认为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优化发展环境,营造良好发展氛围
良好的发展环境,是畜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基础。应注重从舆论、政策、执法、资金等方面,加大对畜牧业的支持
和保护,为其提供全方位服务,营造良好的发展氛围。
2、强化服务体系建设,增强服务功能
一是完善品种改良体系。不断增加品种改良网点,加大品种改良服务力度,进一步优化畜禽品种结构,提高改良覆盖率。二是完善疫病防治体系。建立健全规范的防疫服务网络,积极探索新的疫病防治服务形式和运行机制,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和流行。三是完善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县畜牧局要建立畜牧服务网络平台,开辟国内外信息网络的通道和窗口,及时反馈县内、外市场信息。四是完善购销体系。积极组建专业养殖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在供种和销售上为养殖户提供便利。五是完善科技服务体系。狠抓畜牧技术培训,采取科技下乡、专家讲座、现场指导和办班培训等形式,加强同农业科技部门和科研院所的合作,有效促进畜牧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3、制订优惠政策,培育龙头企业
按照“政府引导,企业运作,农民带动,滚动发展”的精神,结合我县实际,采取多种形式,组建、扶持养殖专业协会和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加快市场化进程,充分发挥中介组织在牧业生产中的作用。通过实施政策扶持、信贷投入、招商引资等措施,力争3—5年时间内培植1—2个加工销售龙头企业。同时扶持有一定规模,集养殖、贩运为一体的专业大户。在经营机制上,强化龙头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
制,形成“公司(专业大户)+基地+农民”、“市场+饲养+农户”等经营模式,促进畜牧产业化进程。
4、发展牧草种植,优化产为结构
牧草种植可以推动种植业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转变,增加土地产出率、利用率;促进以牛、羊为主的畜牧业发展,优化畜牧业内部结构,降低饲养成本,提高畜产品品质。一是宣传发动。大力推广明朗种草养畜的经验,推进永康、德党、大雪山新植人工牧草面积,广泛宣传草养畜的意义和效益,提高群众种草养畜的积极性。三是搞好服务。举办专题培训班,对乡镇基层干部和种养大户进行集中培训;畜牧部门组织技术人是巡回到乡镇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举办牧草种子购销洽谈会,国内知名草种子公司与种养大户签订合同,确保草种质量和今后服务;乡镇政府和村负责协调种草的土地,帮助群众解决连片种植的问题。三是种植结合。种草一定要与养畜相结合,因地制宜,因畜发展,以养畜带种草,以种草促养畜,走农林牧一体化开发的生态型养殖模式,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四是积极实施林权制改革后发挥效益,推广林、果木下种草,拉长畜牧养殖链条。在林木下种草,果树下种草,舍饲圈养,既可以确保良种牛、羊养殖的饲草需要,又可保护林木、果树和荒山,还林苗木不受牛羊损害,同时还可以带动草业发展,是解决林牧矛盾,促进林牧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五是狠抓秸秆开
发利用。围绕养牛和养羊小区、养殖场,推广秸秆青贮氨化等先进技术,提高秸秆利用率,降低养殖成本。
5、突出规模饲养,大力发展订单畜牧业
一是立足实际,建立养殖基地。按照“小群体、大规模、高科技、高效益”的要求,大中小场一齐上,以场户带群体,以群体保规模,不断扩充饲养总量。二是加强规模饲养场建设。坚持发展民营畜牧企业,支持、鼓励农户采取独资、合资等方式建设饲养场。三是加快小区建设,改变过去分散饲养的模式,兴建各类养殖小区,壮大养殖规模,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的格局,提高畜牧产业化经营水平。养殖小区全部达到“四统一、四配套”,即统一规划、统一模式、统一品种、统一服务,环保、生态、市场、公益设施四配套。四是十一五期间加大畜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优惠政策扶持,龙头企业的发展,实现我县畜产品加工升值,从而推动畜牧产业的快速发展。
第五篇: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发展特色产业推进新农村建设
——南郑县黄官镇水井村发展藤编业富民富村情况调查
水井村地处南郑县以南17公里的浅山丘陵地带,全村共7个村民小组、450户,总人口1450人,有耕地面积585亩,人均耕地0.4亩。改革开放以来,该村立足山区优势,把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藤编业做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现已形成了一个由龙头支撑、大户带动、农户参与、产供销一体的藤编工艺品生产基地。2005年全村藤编工艺品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村民人均纯收入1850元,极大地促进了村民就业和增收,为构建和谐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坚定的产业基础。
“一花”引来“百花开”
水井村的藤编业起源于70年代初期。最初由该村村民李汉福从四川引进藤编技术,带领5户村民编织藤椅。随着土地联产承包到户和农村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村两委统一思想认识,认真分析研究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决定通过典型引路和示范带动,把藤编做为全村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动员和组织老百姓人人学技艺、户户搞藤编,建设藤编工艺品专业村。通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使藤编工艺品这个家庭“小副业”发展成为全村经济的主导产业和村民的“摇钱树”。现在全村从事藤编工艺品生产的专业户380户、从业人数750人,分别占全村总户数、总劳动力的84%和85%,其中专业 -1-
大户16户、专业公司3个,被县政府授予“藤编专业村”称号,被省乡镇企业局、中小企业促进局授予民俗工艺品“十大旗帜村”称号,成为全市的脱贫致富示范村。
促协作抓销售搭建创业致富平台
为了促进该村藤编业快速发展,更好地解决农村劳动力就地转移问题,有效增加村民收入。村两委对农户逐户分析,针对各自情况,落实村委会成员工作责任,实行包户责任制。同时要求党员带头创业、率先致富,开展“一帮一”“一带三”活动。全村32名干部、党员和大户共落实帮扶对象75户,协调资金10余万元,帮助购进原料500吨,累计帮助销售产品2000万元套(件),使全村村民都学起来、干起来、富起来。为了提升藤编业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扩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村委会成立了“藤编协会”,形成了产供销一体化服务体系。通过有效的组织和分工协作,建立了销售网络,在村内组织了15人的专业销售队伍,还在汉中及西北地区开辟了3个专业市场,把小山村的藤编工艺品推向市场,走出国门。藤编工艺品现销售西北12个城市和日本、美国、荷兰、英国及东南亚各国,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万元,其中出口交货值580万元。
抓技术促创新,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为了增强藤编工艺品的市场竞争力,黄官镇政府组织技术培训50场(次),接受培训2000多人(次)。还组织大户到外地考察学习,引进外地的能工巧匠到水井村传授技术,进行工艺创新和新产品开发。现在,全村已由过去的手工生产转为半机械化生产,产品由原 -2-
来单一的藤椅发展到精编藤桌、凳、茶几、屏风、沙发、躺椅等13个系列,花色也发展到菊花、胡椒眼、二龙戏珠、龙凤呈祥、仙女散花等100多种工艺品。“龙凤藤编厂”聘请浙江师傅开发的精品,有的一套价值上万元,成为高档市场和外销的主打产品。通过有效组织、培训技术、开拓市场等措施,水井村的藤编业实现了“三个转变”,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由分散经营向集中经营转变,以大户牵头,典型引路,形成公司带农户的发展模式;二是由传统工艺向现代工艺转变,不断适应新时代发展和市场需要,大力开发新品种、新款式;三是由分散销售向联合销售转变。组建专业销售队伍,不断开发新市场。通过“三个转变”,大大降低了产品成本,实现了产品增值,提高了经济效益。
水井村藤编业使村民的腰包鼓起来了。该村四组的余德忠是当地脱贫致富的典型。去年实现产值16万元,其中藤编工艺品860套(件),产值12万元,纯收入达到5.8万元。藤编大户郑富学,仅去年就编藤椅800套(件),产值10万元,纯收入3万元,他还帮助郑富礼去年生产藤椅150套(件),实现产值5.5万元,纯收入达到2万元。
建设新农村,旧貌换新颜
藤编业的快速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找到了产业支撑点,也使水井村的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近年来,在镇政府的领导下,村两委按照新农村规划的要求,分别对村内主干道及人行道实施了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对村内住户的房屋实施了饰面改造。截止目前,已累 -3-
计投资64.2万元,打通新村内长730米的街面水泥路,完成人行道硬化4125平方米,粉饰刷新房屋73户280余间,砌筑挡墙护坡230米。建成公共休闲绿地两处,约350平方米,安装路灯21盏。全村有360户新建楼房1100间,占总农户的80%以上。农户住宅内供水、排水、有线电视、卫生厕所等设施齐全。一个村容整洁、村民富裕、和谐发展的新农村正在水井村形成。(市乡企局李毅)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