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3暑期征文]苦难——人生的垫脚石——读《各自的朝圣路》有感
[2013暑期征文]苦难——人生的垫脚石——读《各自的朝圣路》
有感
我很有兴致的读完了周国平的《各自的朝圣路》,、作者在不惑之年,生活中却发生了一连串想不到的变故,这些变故促使作者将更多的精力用来思考令人困惑的人生难题。因此写下了这本散文集。作者在,朝圣心路,这一辑中,写到了苦难的精神价值,作者认为苦难是人生的必含内容,一旦遭遇,它也是一种机会。人性的某种特质唯有籍此机会才能得到考验和提高。
我很同意作者的观点。关于苦难,古人早已有所深刻见解,南朝颜延之在《秋胡》中写到:“有怀谁能已,聊用申苦难。”还有清代唐甄的《潜书·劝学》中说道:“道者,其中无苦难之事,有便安之利。”是的,苦难是我们每个人都会去经历的,不过苦难对于不同的人来说,其意义,也就不同,有些时候,它是一块绊脚石,让你消极度日,有时它一块垫脚石,让你走的更远,飞的更高。
法国大作家巴尔扎克说过:“苦难是,对于强者是笔财富,对于弱者却是万丈深渊。”这句话说的甚好,说到底,苦难其实就是上帝给人的一道考题,即使无法写出完美的答案,或是全盘皆输,这都不要紧,重要的是,你对待苦难的态度,你若是积极面对,苦难就会鞭策你一直向前,然而,你若是消极躲避,苦难就会折磨你的精神和灵魂,直到把他们消磨殆尽,而你也早已失去了对生活本该有的那份活力和希望。
我和作者一样,无意颂扬苦难,而是想说明,苦难确确实实,是人生的一笔特殊的财富。
美国盲聋女作家海伦·凯勒,从小双耳失聪,双目失明,一直生活在无际的黑暗和痛苦之中,后来在莎莉文老师的帮助下,海伦凯勒,以顽强的毅力,克服生理缺陷所造成的精神痛苦,并考入哈佛大学,写下了一系列着作。试问,是什么让海伦凯勒成功的?我觉得,有两个方面:首先,是她的导师莎莉文小姐对海伦凯勒的细心教导,另一方面,便是海伦凯勒本身的惊人的毅力,那又是什么激发出了这毅力呢?是的,就是苦难,换句话讲,是苦难给个海伦凯勒力量,让她比其他的人,更加的迫切的想要了解这个世界,想要战胜苦难。苦难也许也是让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一个途径,打开成功之闷的一把金钥匙。其实,到了最后,到了我们凭着顽强的毅力战胜苦难之时,低下头,看看我们的脚下,会发现,我们正踩着苦难堆积成的垫脚石,一步一步的走在我们各自朝圣路上„„
初三:张倩
第二篇:读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有感
朝圣路上的灵魂生活
——读周国平《各自的朝圣路》有感
09行政班 王华峰 11403200903
3当看到周国平在探讨精神生活时,我确信自己找对人,也找对书了。是的,文字可以记录我们的灵魂生活,但灵魂鲜活存在的依据并不只有贫乏的文字,关键在于你是否拥有独立的精神追求。如果你的立场是坚定的,那么你便是走在属于自己的朝圣路上。
我不轻信周国平的文字,而是试图用平等的灵魂对话,寻找我想要的答案。这样的平等的心灵交流让我甚为愉悦,我没有迷失自己,亦没有一无所获。
读一本书,便是结识一位朝圣者。朝圣的心路是私密的,就好比你的灵魂存在于你最私密的空间。然而,当作者坦诚地将自己的朝圣心迹以文字的形式向我们娓娓道来时,我们应明白这是属于纯粹私人性质的谈话,言语中所触碰的既是最柔软、亦是最为坚实的内核——灵魂。
然而周国平告诉我们,一切简单而伟大的精神都是相通的。他既认为每个朝圣者所走的朝圣路是截然不同的,但他也不否认人们所追求的精神根源是相同的,好比是散居于大地的古老部落共同仰望着悬挂于苍穹的旭日,他们只是在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名称呼唤这个神秘光源。但实际上,我们都同受它照耀,我们所走的道路也全然指向它。于是,我明白了所有朝圣者的价值追求都有个最本质的精神根源。
千万别以为我们所谈的精神是一个多么复杂、玄幻的东西。如果你谈的真是精神,那么你就一定能与孩子们谈得通。为什么呢?周国平认为精神是属于人的心灵的东西,而凡是和心灵有关的一切好东西本质上必定是单纯的,是从孩子时期生长起来的。我很欣赏这种定义,事实上,只要你有过完整的精神生活,你也会明白精神、灵魂这东西是很纯粹、很自然的。
悲哀的却是世上有太多的人的灵魂早已枯竭、变得寂寞和空虚,只剩下一具忙碌的躯体。更丑恶的是他们用肉身的追求将生存空间压榨得毫无半点精神空间。人的灵魂没有肉身那样实际,它追求的是真、善、美、信仰、思想和艺术之类的精神价值和理想。
我们在物质面前的确无法真正做到淡然,因为人身上有动物性的存在,这是根除不了的。但我们忽略不了的是我们的神性,我们的情感与思考。当我们看到圣埃克絮佩里笔下的小王子对自己的那株玫瑰的迷恋时,我们也该懂得人的生命中会有些东西是金钱、权力、物欲等无法衡量的。孩子眼中的宝往往是人类最纯真的存在,也是最接近于精神的实质。
读罢周国平的文字,我在这种灵魂对话中,更确信自己的朝圣路并不是孤独,相反它所带来的灵魂生活会让我更为愉悦、充实,而不至于迷失在这晃荡的世界。
第三篇:苦难与人生——读《童年》有感
苦难与人生
——读《童年》有感
人生自有悲与欢,人生自有离与合,人生自有甜与痛。而名著也是丰富人生的重要途径,只因书中自有苦辣酸甜,书中自有悲欢离合,书中自有喜怒快乐。最近,我读了高尔基的《童年》,书中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阿廖沙悲惨的童年生活,我开始思索自己平凡而幸福的生活。
小主人公阿廖沙·彼什科夫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适逢其父病逝,但他年仅五岁,还不懂事,不知道丧父的悲痛。聪明善良的外祖母把阿廖沙和她的母亲接到尼日尼城外的外祖父家中。但母亲很快也离开了。他的外祖父不大喜欢他,两个舅舅更是讨厌他,在冷酷的生活中,外祖母成了他最亲近的人。后来,阿廖沙开始正式上学,他的成绩十分优异,但是他念完三年级后,阿廖沙就永远的离开了学校,不久母亲又离开了人世。于是这个不幸的孤儿告别了饱尝善恶的童年,走向苦难的社会。
其实,阿廖沙就是作者高尔基本人,高尔基借阿廖沙这个人物来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这令我深深体会到那时那个年代的人是多么可恶!
仔细想来,现在的我们多么幸福啊!有学可上,每天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学习知识;有饭可食,每天回家有鱼肉零食等着品尝;有人宠爱,想要什么几乎就有什么。即便如此,还是不断有人抱怨“学习好累啊”“饭菜真难吃”“天天啰里啰嗦”……而在阿廖沙生活的那个年代,或者更确切地说,在沙俄统治下的黑暗社会里,贫苦人们根本没有一点儿家庭的温暖,弱肉强食,尔虞我诈,为争夺财产而争吵打架是司空见惯的事了。是啊,我们现在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珍惜现在拥有的幸福与美好,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
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不会懂得生活的艰辛,世事的无奈。对于苦难中的人来说,只要一天比一天好一点就很知足了,而对于没有经历苦难的人来说,他们也会慢慢走进苦难,然后再一天一天的好起来。
我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从不懂饥饿贫寒为何物。遇到困难与挫折,心里只想着依赖父母,让父母为我遮风挡雨,却忘了自己也要学会成长。是《童年》这本书唤醒了我,教会了我,它让我知道要坚强勇敢的面对人生的苦难与不幸,要学会独立,自力更生。
第四篇:读《坦荡人生无悔路》有感
读《坦荡人生无悔路》有感
徐继华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我国唐朝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文学主张,文章应为时代而写,诗歌应该为时事而作。他强调文学的社会性和政治性。
“为时而著”的“时”,即时代之意也。对于读书人而言,这是他们用文字表达自己对时代的关注的方式,也体现了其对现实社会的体悟,对改造社会、促进社会进步的一种责任和使命。古往今来,做到“为时而著”的虽不乏其人,但终达此境界者微乎其微。
所谓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就是夹起来以为是块肉,咬下去才知道原来是块姜。
被时代洪流裹挟着,泥沙俱下,难免不被迷糊住双眼。想要“为时而著”,就必须清净内心,听时代的足音,呼吸时代的空气,把握时代的脉搏,让自己的心合着时代的节奏一起跳动。
曹凤岐老师就做了这样一件事情,为时而著,金融报国。
2018年不平凡,对外,忽然而至的贸易战正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对内,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地方债务高企、资本市场低迷、经济体制改革进入深水区。社会各界对经济前景唱衰,监管部门对金融风险打着各种组合拳。而我作为一位参与者也在努力在国家金融监管战线“抗洪”。有幸从曾雪云师姐手中接过了曹凤岐老师这本新著《坦荡人生无悔路》,一口气读完第一遍。此后又数次翻阅,看得欲罢不能。仿佛闭上眼睛,就能看到曹老师在时代节点上的角色转变,在他亲历的数次大事件的时候,他为做出艰难决定而忐忑踱步。此后,又参加曹老师读书分享暨经济形势研讨会,听他本人亲自演讲,可谓是一扫焦虑之雾霾,曹老师这本书“为时而著”、“生正逢时”。
《圣经》旧约中,有三种人物最有价值,最值得敬畏:君王、祭司、先知。
君王负责治理国家、祭司安抚百姓信仰、先知对未来进行判断引领种族群体发展方向。卓越的学者,就可以称为现代社会的“先知”。因为有时候,他们的一个思想、一个预判、一个警告,甚至一句话,会如同闪电一般,咻的一下穿透历史沉沉的思想黑夜,拨开暮霭,映照出人类的明天。有道是,“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庸俗的学者虽如过江之鲫并瓦釜雷鸣,唯有苏世独立、洞察天理、如同黄钟大吕的“先知型”学者才会被历史所铭记!
曹老师就是最早提出在中国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推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学者之一。亦参与了《证券法》、《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大时代里,他就是我们的先知!
我的恩师曹老师除了在学术上指导我,生活中我们亦很有缘分。
比如我们同样作为“四野”军人的后代,精神传承之中,似有冥冥天意。我有幸进入北大求学。在光华管理学院求学后,成为“延安之春”班光荣一员。作为他的弟子多次聆听他的亲身教诲,是我求之不得的福气。他是指引我一生不断前行的灯塔。读他的文字,感觉他就是我家庭中的一位长者,将着往事一幕幕娓娓道来。无论遭遇什么,他都能坚持,哪怕外面惊涛骇浪,永不放弃心中学术火焰。为家更为国,贡献自己的智慧力量。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仰慕老师的学术成就,更敬佩他洒脱大气的为人。
在曹老师指引下,我走上了金融监督管理岗位,接过他的接力棒,努力像他一样把自己放入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中积极思索着如何继承发扬前人的事业,为国家的崛起和民族的复兴而探索学习和努力工作。
曹老师不但是中国现当代经济发展与改革进程的见证者,更是参与者推动者。
他在当前形势下出版这本书的初心也是回应当前社会关切,引领社会风气,提振社会信心。一方面针对当前年轻人思想混乱、互联网一些肆意传播的虚假负面新闻,让我们对社会失去信心和信念的严峻现状。曹老师通过这本书对自己成长经历的回顾,教育激励我们年轻人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崛起努力学习,让孩子们不忘初心,不光要学知识更要在学做人上下功夫。通过这本书,我们读到了历史,了解了曹老师那代人是走过了怎样的泥泞道路。我们读到了情怀,他的坚守,他用自己的毕生的热情和心血爱国,报国,真正的为人民做事。书里传达的精神、理念、思想值得后继者追随。而另一方面,作为中国资本市场最早的实践者,针对当前低迷的资本市场,投资者长期看空的悲观情绪,曹老师用自己多年参与中国资本市场立法和改革的经历告诉我们,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度的过程中的确会出现各种问题,但我们克服一次次困难的经验和经济良好的基本面告诉我们,贸易战并没有那么可怕,要有定力去看待中国股市,作为新兴市场的中国,我们要发展多边贸易,集中力量进行科技创新,从长期来看,中国的股市是很有信心和希望的。
当前,国际社会已经进入了核均衡时代,大国之间不敢轻易言兵,可以说金融已成为国与国竞争的核心能力。在现代全球经济体系里,金融的能量大到可以在短时间掠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财富。在过去若干年里,因金融体系被击破,多个国家和区域都惨遭美国等金融强国的吞噬财富的情况并不鲜见。1985年,日本被迫签署的“广场协议”,导致几十年积累的财富灰飞烟灭,经济三十多年增长停滞,无数人破产跳楼。苏联的解体、阿根廷的经济危机、98年的东南亚金融危机和香港金融保卫战,这些都是我们曾亲历过的没有硝烟的金融战争。大国战就是金融战。近代史世界强国的崛起往往背后有强大的金融支撑,当前国际竞争的重要战场就是国际金融市场的博弈,国际金融要素交易市场逐渐成为国家核心利益的角力场。作为一名北大光华人,作为国家金融监管工作者,尤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
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历史的接力棒已经传到了我们这一代人手上,今天的历史机遇期属于我们每个人,属于蓬勃发展的中国。我们要发挥所学,努力增强经济金融竞争能力,提高我国在全球配置资源和提升全球产业分工地位。我们要坚守经济金融战线,坚决保护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坚决维护好国家核心利益。黄金时代,不在我们背后,乃在我们面前;不在过去,乃在将来。
千金易得,良师难求,谨以此文献给我敬爱的曹凤岐老师。今年教师节,心中百感,笔下寥寥,然不敢赠与师知。今之国庆将至,亦只有置于此处,以表学子之敬意。幸会吾师至今,教益良多,无以为报,低吟乱笔,赋诗一首,以明心志。
未觉青春远,何幸立程门!
锦绣光华院,几度桃李芬。
燕园传德艺,楚客忆师尊。
无悔人生路,行来报国恩。
作者简介
徐继华,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 金融学博士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经济学博士。现就职于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有着新闻、法律、经济等多学科背景。曾在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北京市委办公厅等多岗位历练工作。著有《智慧政府---大数据治国时代的来临》、《网络时代的中国文化精神》、《传媒经济学》等畅销书籍。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科技日报》、《宏观经济管理》等国家级核心刊物发表文章二十余篇,参与多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课题,累计出版发表各类作品30余万字。
第五篇:[2013暑期征文]读《朝花夕拾》有感
[2013暑期征文]读《朝花夕拾》有感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十七岁之前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并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在我的印象中,他正如一盏明灯一样,在无尽的黑暗中指引我方向,带给我许多力量战胜一切。
鲁迅先生的《朝花夕拾》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和青年的求学经历,追忆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对往日亲友师长的怀念之情。记录鲁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经历,生动描绘清末生活画面,文笔深沉,是中国现代散文经典之作。在生命的长河里,露曦与朝暮更替交织,在看不清前进方向的时候,拾起脚边下路边的野花,装进思想的背篓。
其中我认为最感人的是《父亲的病》这篇文章,《父亲的病》追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那段往事,描写了几位“名医”所引用的药引均是稀奇古怪、一场罕见而又充满迷信色彩的东西,如什么“原配的蟋蟀一对,经霜三年的蔗,败鼓皮丸”等。这些“名医”实质是巫术医道不分,故弄玄虚,草菅人命。骗取钱财是他们的主要目的。在他们身上,作者清醒地洞穿了医学医道的虚假、荒诞乃至罪恶的本质。
作者为了父亲的病到处奔走,我想他的父亲有他这样的儿子应该很幸福。提起鲁迅先生,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总是那个“早”字。年少时的他,因为父亲的病而迟到后,便在学桌上刻下了“早”字来激励自己,警示自己从此不再迟到。读了《父亲的病》后我觉得,鲁迅刻下的“早”不仅是惜时的早,更是提示中国人:事事都要早,思想、技术、科技、国力,都应该争先于他人,社会才能进步,国家才能富强。但在那个时候,却让鲁迅东奔西走四处求医,最终鲁迅的父亲还是难逃一死。表面上看,是当时医生水平的低下,但实质上应归咎于医学的落后,导致鲁迅的父亲病程拖延,最终撒手人世间,不禁叫人潸然泪下。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鲁迅似乎就是在呐喊着,对当时封建、腐败的社会的批判。
面对我们自己的家人,要孝顺还有关心;面对那样子的庸医,我们要能识别;面对没有科学依据的事情,我们不能相信。我们要像孙悟空一样,拥有火眼金睛,看清所有事物的正反两面,不要心急看病,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浙江绍兴上虞市上虞市华维文澜中学初一:陈安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