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名词解释作业
冷战
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及以美苏为首的两个世界体系和国家集团(通称东西方)之间除采用世界性战争和美苏直接交战之外的全面对抗。战后初期,东西方冷战以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大阵营的对抗为表现形式。20 世纪 60 年代后,由于两大阵营的分化或瓦解,冷战主要表现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全球争霸。20 世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随着东欧剧变、德国统一、苏联解体,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原来意义上的东西方冷战也宣告结束。
杜鲁门主义
战后初期美国对外政策的总称。1943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向国会发表国情咨文,以希腊、土耳其问题为诱发点,视苏联为集权政治,主张以强硬的姿态遏制苏联。1947年5月,正式实施,历史长达20年之久。杜鲁门注意以意识形态的词藻掩饰其全球扩张的企图,也标志着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和冷战的全面展开。
第三次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继蒸汽技术革命和电力技术革命之后科技领域里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它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空间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空间技术和海洋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这次科技革命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人的现代化向更高境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第三次科技革命是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影响最为深远的一次科技革命,是人类文明史上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事件。新边疆
1961年新上任的肯尼迪总统提出了要开拓美国“新边疆”的口号,企图重振美国国威,所谓“新边疆”,并不是地理概念,而是指新领域和新的挑战,开拓“新边疆”是指利用美国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大的经济势实力去开拓新的领域,迎接新的挑战,为此提出了登月方案,反经济衰退计划,资助教育、民权法案等,标志着国家更深的干预经济生活
新东方政策
联邦德国勃兰特政府推行的改善与苏联、东欧关系的外交政策。1969年勃兰特出任总理,放弃哈尔斯坦主义,正式推行新东方政策。其主要内容是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承认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国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愿意以和平方式谋求国家统一。“新东方政策”对70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起了重要的作用,新东方政策虽然立足于西方,但却自主地发展了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这是联邦德国在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重新发挥重要作用的开端和标志。
万隆会议
为了促进亚非各国之间的友好合作与睦邻关系;商讨与会国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问题;研究有关民族主权、反对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促进世界和平等问题。在印尼等国的倡议下,1955年4月18—24日,亚非会议(万隆会议)在印尼万隆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亚非29个国家和区的政府代表团,共340名代表。会议高举反帝反殖大旗,肯定了中、印、缅三国总理共同倡导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各国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十项原则。亚非会议是亚非历史上第一次在没有西方殖民主义国家参加的情况下举行的国际会议。它反映了亚非人民团结反殖反帝、争取民族独立、维护世界和平、加强各国人民之间友好和合作的精神,这就是通称的“万隆精神”。亚非会议是二次大战后新兴政治力量登上国际关系舞台的重要标志,它宣布新独立的国家要求奉行独立自主、和平中立的外交,这种要求终于成为强大的国际政治潮流,随后又发展为非集团的不结盟运动,并形成第三世界力量。
里根主义
指里根执政期间逐步形成的美国对第三世界推行的总体战略,其目的是要与苏联在这一地区争夺阵地,谋求夺回苏联已取得的政治和军事进展,巩固和扩大美国的影响。这一政策集中反映在1986年3月14日里根向国会递交的题为《自由、地区安全与全球和平》的对外政策的咨文中,其主要内容:第一,对第三世界的争夺,从消极遏制转为积极排挤。表现为在新条件下采取积极措施,以遏制苏联的扩张;对亲苏左翼政权,应加强对当地的反政府武装提供军事援助;对亲美独裁政权,则采取灵活政策;对其他第三世界国家,应区别不同情况,通过提供武器、安全援助、经济援助等方法,稳定局势、缓解困难,以防苏联趁机渗透。第二,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从数量竞争转向质量和技术竞争。里根主义加剧了美苏在第三世界地区的矛盾和斗争。
中东战争
第一次中东战争: 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委任统治,同日,犹太复国主义者宣布成立以色列国。15日,阿盟国家军队进入巴勒斯坦,巴勒斯坦战争正式开始。
第二次中东战争:
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于1956年10月29日,对埃及发动了突然袭击,这就是第二次中东战争,又称苏伊士运河战争。
第三次中东战争:
1967年6月5日早晨7时45分,以色列出动了几乎全部空军,对埃及、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一切机场进行了闪电式的袭击。空袭半小时后,以色列地面部队也发动了进攻。
第四次中东战争:
又称十月战争,阿拉伯国家称“斋月战争”,以色列称“赎罪日战争”或“十八天战争”。1973年10月,埃及、叙利亚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被动局面,向以色列开战。
第五次中东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其驻英国大使被巴勒斯坦游击队刺杀,而出动陆海空军10万多人,对黎巴嫩境内的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游击队和叙利亚驻军发动了大规模的进攻,只用了几天时间,就占领了黎巴嫩的半壁江山。这是继第四次中东战争以来,以色列和阿拉伯国家之间最大的一次战争,称为“第五次中东战争”。
欧洲共同体
1958年1月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联营成立后,同1952年7月成立的欧洲煤钢联营共同设立欧洲议会和法院。1965年4月,法、西德、意、荷、比、卢6国把三个组织的部长理事会和委员会统一起来签订了条约。1973年起,英国、爱尔兰和丹麦正式加入后,欧洲共同体成员增加到9国。1975年起,希腊、葡萄牙和西班牙先后向欧洲共同体正式提出申请加入,希腊已于1979年5月28日签署加入共同体的协定,从1981年元旦起成为成员国,其他两国也正在就参加问题与共同体进行谈判,欧洲共同体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布拉格之春
捷克斯洛伐克的“布拉格之春”是20世纪60年代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最引人注目的事件。捷克斯洛伐克党制定了行动纲领,系统而深刻地阐明了改革方针,提出建立一种十分民主的、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模式。在经济方面,主张实行权力下放,扩大企业自主权;运用市场机制,鼓励竞争;企业实行民主管理,职工自治。在政治方面,改革党的职能和领导方式,消除权力过分集中和党直接管理行政的现象;保障国家行政机构、代议机构和书法机构的独立性;改革选举制度,确保公民的选举权等。这一改革触犯了以勃列日涅夫为首的苏共领导集团,1968年8月20日,苏联领导华约五国悍然侵入捷克斯洛伐克,迫使其放弃改革。波兹南事件
1956年波兰发生的一起工人示威游行的重大政治事件。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对波兰产生重大影响,党内外就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波兰党政领导所犯的政治、经济错误以及应负什么责任等问题展开激烈争论。1956年6月上旬,波兰西部重要工业城市波兹南的机车车辆制造厂工人因对生活现状不满,提出增加工资和降低赋税等要求。对此波兹南省委无法作出决定。于是工人推选出30人代表团去华沙机械工业部请愿,但遭到拒绝。消息传来,群情激愤。6月28日,波兹南上万工人举行示威游行。工人要求市政当局接见,但遭拒绝;同时谣传去华沙的代表团已被捕,于是示威秩序大乱。一些蓄意扩大事态的破坏者也乘机煽动(当时国际博览会正在该市举办)。示威者与警察发生严重冲突,据报道有数10人死亡,200多人受伤,数百人被捕。事件发生后,在波兰各地引起骚动。同年7月波兰统一工人党召开七届二中全会,认为此次事件的发生一方面是工人群众对党和政府与工人阶级间的“不正常关系”的抗议;另一方面是敌对分子利用工人不满情绪的结果。
第一次柏林危机
又称“柏林封锁”,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苏联封锁西方占领区通向西柏林的通道而引起的国际危机。根据二战期间苏美英法四国的协议,四国分区占领德国及柏林。柏林位于苏占区,东柏林为苏占领,西柏林为美英法占领。美英为了进一步分裂德国,在西占区实行货币改革,发行“B”记马克。随后苏联针锋相对,在东柏林发行“D”记马克,并作为整个柏林的流通货币。西方其后下令将“B”记马克引入柏林西区。国际局势顿时紧张,爆发了“柏林危机”。此后,苏联切断西占区和柏林之间的水陆交通,西方国家对西柏林实行空中运输
供应,封锁失去实际意义。双方经过长期斗争后,苏联做出主要让步。1949年5月12日封锁结束,“柏林危机” 渐趋缓和。柏林局势虽然没有走向冲突,而是通过谈判解决危机。但是,大柏林的分裂却成为现实。
第二次柏林危机
围绕西柏林地位问题苏美之间发生的第二次冲突事件。1949年9-10月,东西德分别成立了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与德意志联邦共和国。西柏林驻有英法军,在政治经济上与联邦德国关系密切。西方国家利用西柏林特殊的地理位置,不断地对民主德国和东欧国家进行渗透。西柏林成为东西冷战的”前哨城”。1958年末,赫鲁晓夫提出要巴西柏林变成非军事化的”自由城市”,限定西方三国在 6 个月内撤军。艾森豪威尔毫不退让,形势一度紧张,出现新的”柏林危机”。1959年3月,赫鲁晓夫决定收回 6 个月内解决西柏林问题的期限,危机暂告平息。
不结盟运动
战后第三世界不结盟、联合自强的运动组织。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亚非地区民族解放运动在不断发展同时,开始出现联合斗争的趋势。1961年9月1~6日,25个国家在南斯拉夫首都贝尔格莱德举行了第一次不结盟国家和政府首脑会议,正式宣告了以独立自主、不结盟、非集团为基本宗旨的不结盟运动正式形成。第三次不结盟运动会议后,决定每隔三年召开一次首脑会议,根据形式的发张和中小国家的共同要求确定会议的内容和主题。不结盟运动兴起以来,坚持了反帝、反殖、反霸以及反对种族主义的斗争方向。支持被压迫民族的解放斗争。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举起的重要标志之一,是第三世界发展的里程碑。
水门事件
是迫使美国总统尼克松辞职的政治丑闻,由于发生于华盛顿的水门大厦,故名。1972年6月,尼克松所在共和党派人到民主党总部水门大厦窃取情报,被当场抓获。随着此后一系列调查的进行,尼克松在时间前后的一系列违法行为引起了国内的强烈不满。最终尼克松被迫辞职。水门事件是民众利用宪法权利制约总统非法行为的成功范例。
尼克松主义
尼克松总统制订的收缩美国全球义务,调整国际关系的外交新方针。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苏冷战加剧,第二世界力量增长、尤其是第三世界崛起,美国陷入越南战争,以及国内多种危机进发,尼克松主义应运而生。1967年10月,尼克松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越南战争之后的亚洲》一文,达这个主义的萌芽主张。
新思维外交
戈尔巴乔夫执政时期推行的外交调整政策。其核心思想是“全人类价值高于一切”,其基本目标是为了苏联国内改革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缓和国际紧张局势,并保持其超级大国的地位。戈尔巴乔夫外交的“新思维”所带来的撤军、裁军,停止对亚非拉扩张,一些国家实现双边关系正常化等等,对缓和国际局势、改善苏联的国际形象和处境大有益处。但是由于指导思想的错误,戈尔巴乔夫的外交实践造成了一系列对世界和自身不利的后果。东欧剧变就与戈尔巴乔夫的这一政策有关,其实行标志着苏联奉行的争夺世界的政策遭到了严重失败,苏联在外交上开始沦为“二流国家”。东欧剧变
东欧剧变,又称 苏东剧变、东欧大革命、东欧民主化。西方社会也称为1989年革命。指从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东欧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发生根本性的改变,是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最终演变为西方欧美资本主义制度的剧烈动荡。最先在波兰出现,后来扩展到东德、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保加利亚、罗马尼亚等前华沙条约组织国家。这个事件以苏联解体告终,一般被认为标志着冷战的结束。东欧剧变的实质是东欧各国的政治体制和社会性质发生改变。八·一九事件
1991年8月19日清晨,苏联电台播发《苏联领导的声明》宣布,戈尔巴乔夫由于身体原因而将总统权移交副总统,由亚纳耶夫等八人组成“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管理国家,引起了苏联民众的恐慌,21日叶利钦主持俄罗斯最高苏维埃会议,派代表去克里米亚将戈尔巴乔夫接回。这是一场由苏联高层领导策划的政变,目的是想夺权,阻止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挽救处于崩溃的苏联,但由于没有周密的计划,又没有人民的支持,最终叶利钦得利,不仅没能阻止联盟的解散,反而加速了苏联的解体。
30、卢沟桥事变
日本为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于1937年7月7日在北平西南宛平县(今属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制造的军事冲突。又称卢沟桥事变。日军挑起事端、进而发动大规模侵华战争后,中国军队在平津地区奋起抗击日军侵略的作战,称为卢沟桥抗战。中国人民进行的八年抗日战争从此开始。、戴季陶主义
1925年6、7月间,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等职的戴季陶发表《孙文主义之哲学的基础》、《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以阐述三民主义为名,提出一套比较系统的反对容共政策的理论。戴季陶主义的出现,是革命高潮到来之际资产阶级力图分裂统一战线的征兆。它不仅促使国民党新右派形成,为其反共夺权作了理论与舆论上的准备,而且助长了国民党老右派的反革命活动,并从思想上把国民党的新老右派联合起来,对革命统一战线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作用。戴季陶的反动观点受到共产党人的猛烈抨击。
11、西山会议派
中国国民党内的一个反对孙中山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派别。代表人物有谢持、邹鲁、林森、张继、居正等。1925年11月23日,谢持、邹鲁等在北京西山碧云寺非法召开“国民党一届四中全会”,因而得名。会后在上海成立“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广州国民党中央相对抗,并在北京等地设立地方分部。西山会议派的分裂活动遭到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及各级地方党部的强烈反对。1927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政变后,通令取消打倒西山会议派等口号,恢复了谢持、邹鲁的党籍,西山会议派从而与蒋介石集团合流。
12、两广事变
在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1936年6月,两广地方实力派打出“抗日救国”的旗号,发动了两广事变,进行反蒋活动。蒋介石调集大军,准备一举进占两广,内战一触即发。由于全国舆论纷纷反对内战,两广事件遂告和平解决。
13、中原大战
1930年春爆发的中原大战是中国近代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军阀混战。1930年3月,阎,冯,桂三派蒋领联名通电反蒋,4月蒋介石下讨伐令,空前规模的军阀混战在中原地区全面展开.到9中旬,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率军入关,11月初,中原大战以反蒋各派的失败而告终.14、改组派
南京国民政府初期,政府内部的主要反对派。1928年下半年成立于上海。主要发起人为陈公博、顾孟余等。1927年“四“一二”政变与“七”一五”政变后,国民党内各派之间的权利之争更加激烈,其中以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的矛盾最为尖锐。1928年国民党二届四中全会后,汪精卫集团在争夺南京国民政府最高统治权的斗争中遭到失败。同年5、6月,陈公博、顾孟余在上海创办《革命评论》、《前进》杂志,以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为号召,重新制订纲领,改组国民党。改组派是南京国民政府初期影响较大的一个政治反对派,在削弱蒋介石集团的统治力量方面起了某些作用。
15、整理党务案
蒋介石策划中山舰事件后,1926年5月15日,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二届二中全会。蒋介石在会上提出整理党务案。主要内容是: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各高级党部的委员比例不得占1/3以上;共产党员不得任国民党中央各部部长;国民党员不得加入共产党;共产党须将其加入国民党之党员名单交国民党中央保存;第三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指示以及中国共产党对加入国民党的共产党员的指示,均须先交国共两党联席会议讨论通过等。“整理党务”即国民党右派为限制共产党人在国民党内的正当活动,破坏国共合作采取的组织措施。整理党务案被通过,一些国民党右派分子取代共产党人充当国民党的部长,蒋介石也乘机任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会主席、组织部长和军人部长等职。至此,蒋在掌握国民革命军第一军以后,继而篡夺了党权、政权和军权。
16、遵义会议
一九三五年一月,党中央政治局在长征途中举行的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并且在在这以后能够战胜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胜利地完成长征,打开中国革命的新局面。这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17、一二“九运动
在日本帝国主义加紧侵华,民族危机严重关头,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抗日救亡的旗帜下,以极大的民族义愤投入了抗日救亡运动。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发表了《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即八一宣言。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中共继续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对日作战,挽救民族危机。中共的抗日救国主张,有力地推动了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而1935年12月在北平爆发的”一二九“爱国运动,推动了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标志着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18、西安事变
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南京国民政府一意孤行,继续调集重兵入陕,并逼迫张学良、杨虎城”剿共"。在进退两难的情况下,张、杨毅然实行兵谏,于1936年12月12日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经过中国共产党等多方力量的努力,西安事变遂告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为实现第二次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创造了必要的前提条件。
19、三二○事件
中山舰事件亦称“三二○事件”。1926年3月18日,蒋介石为了排斥共产党人,夺取国民革命军第一军的军权,指使欧阳格以黄埔军校驻广东省办事处的名义,命令海军的代理局长、共产党员李之龙调派中山舰到黄埔候用。第二天,中山舰开到黄埔。蒋介石却诬指中山舰擅自开入黄埔,是共产党阴谋暴动。20日,蒋介石以此为借口,命令逮捕了李之龙。扣押中山舰,包围省港罢工委员会,收缴工人武装,拘留第一军第二师中的左派党代表和政工人员四十多人,宣布广州全市戒严,还包围苏联顾问团住处。对这次事件,毛泽东、周恩来等人主张依靠工农群众,坚决进行反击,打击蒋介石的反动气焰。但是,由于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采取退让政策,以周恩来为首的全体共产党员退出第一军,蒋介石夺取了第一军的军权,三名反对蒋介石的苏联顾问被解聘回国。中山舰事件是蒋介石打击共产党、篡夺领导权的开始。
22、广田三原则
“广田三原则”是日本外相广田弘毅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对中国驻日大使提出的所谓“对华三原则”,(一)中国应先彻底取缔排日,并应抛弃倚赖欧美政策,采取亲日政策;
(二)中国终应正式承认满洲国,暂时可对满洲国为事实上之默认„„;
(三)来自外蒙之赤化,为日满支三国之共同威胁„„ 应依日方„„之希望,作各种协力„„ 广田三原则”实质就是要求中国停止抗日活动,接受日本的侵略“提携”,承认日本对华北的权益 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1、日本在中国占领区是如何进行残暴的殖民统治的?(1)对台湾的殖民统治自1895年开始,日本对台湾50年的殖民统治。日本驻台湾总督掌握立法、行政、司法、军事权。(2)对东北的殖民统治九一八事变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实行了14年的殖民统治。1932年3月建立的伪“满洲国”听命于关东军司令部,次长都由日本人担任。(3)扶植汪伪政权1938年12月,中国国民党副总裁汪精卫叛国投敌。1940年3月,在日本的操纵下,汪精卫在南京成立伪“中华民国国民政府”。上述地区实质上成为是日本的独占殖民地。
2、简述一二九运动及其意义?
起因:华北事变后,中华民族危机加深,中日民族矛盾激化。
过程和口号:1935年12月9日,北平学生在中国共产党救亡图存、全民抗战的号召和中共北平临时工作委员会的领导下举行抗日游行。喊出“反对华北自治运动”、“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一致对外”(代表性口号)等口号。游行队伍遭到国民党军警镇压。12月16日,北平学生和市民1万多人在天桥召开市民大会,反对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
意义:(1)打击了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并吞并华北的计划。(2)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3)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
3、简述西安
事变的发生: 1936年12月12日,在中国共产党抗日主张影响下,张学良、杨虎城毅然实行“兵谏”,扣留了前来督剿红军的蒋介石,提出了改组南京政府、停止一切内战、召开救国会议等八项主张,这就是西安事变。
和平解决及意义:中国共产党审时度势,从民族利益出发,确定促成事变和平解决的基本方针,并派周恩来等组成中共代表团赴西安谈判。经过和平谈判,终于迫使蒋介石作出了停止“剿共”、联合红军抗日等六项承诺。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为时局转换的枢纽,十年内战的局面由此结束,国内和平基本实现。
4、简述战略防御阶段国民党正面战场的作用及其溃退的原因
作用:国民党领导的正面战场始终是中国抗战的重要战场,在全民族抗战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战略防御阶段,但是,这些抵抗没有达到维护领土的目的,国民党正面战场溃败、中国迅速丢失大面积国土。
原因:(1)中日国力和军力对比的悬殊。(2)蒋介石集团实行的是片面抗战的路线,将希望单纯地寄托在政府和正规军的抵抗上,(3)国民政府在战略指导方针的失误。在战略战术上,没有采取积极防御的方针。
5、相持阶段到来后,国民党蒋介石集团的内外政策发生了哪些变化?
国民党在重申坚持持久抗战的同时,其对内对外政策发生重大调整和变化。
(1)1939年1月,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决定成立“防共委员会”,确定了“防共、限共、溶共、反共”的方针。
(2)对抗战在全局上逐渐趋向消极,保存实力;同时又限制、打击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制造了反共“磨擦”事件。
(3)对外蒋介石将抗战到底的含义解释为“恢复到卢沟桥事变以前的状态”。这标志着国民党由片面抗战逐步转变为消极抗战。
6、抗日战争中形成了哪两个战场?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
(1)中国抗日战争形成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
(2)两个战场是战略上的相互配合的关系。
7、简述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1)八路军、新四军采取“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作战方针。抗日游击战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2)在战略防御阶段,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国民党正面战场的。阻止了日军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促使战争转入战略相持阶段。
(3)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敌后战场,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这种全面的消耗日军,便赢来了战略反攻。
8、怎样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的含义
(1)含义: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是既统一,又独立。
(2)具体运作: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
(3)目的和实质:目的是保持并发展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实质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第二篇:名词解释1作业
尚书:《尚书》又称《书》、《书经》,为一部多体裁文献汇编,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史书。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今文尚书:汉初由济南伏生口授,晁错记录,西汉初存二十八篇,用当时通行的隶书书写,即《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相传汉武帝时在孔丘住屋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已佚。今文经学:以儒家今文经书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学派 古文经学:以儒家古文经书为研究对象而形成的学派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11篇,又称《诗三百》。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表现手法上分为赋、比、兴。
今文诗:又称三家诗,是《齐诗》,《鲁诗》,《韩诗》的合称,齐诗鲁诗韩诗为三个解说《诗经》含义的门派,属今文经学,均用汉代通行的隶书文字写成
春秋三传:解释春秋的传有五种,即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邹氏传,夹氏传,前三种保存下来,后两者早亡,流传下来的三种就是春秋三传。左传:原名为《左氏春秋》,汉代改称《春秋左氏传》,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它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悼公十四年(前453年),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国语《国语》是中国最早的一部国别史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上起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西征犬戎(约前947年),下至智伯被灭(前453年)。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国语的作者是谁,自古至今学界多有争论,现在还没有形成定论。司马迁最早提到国语的作者是左丘明(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和策略,展示了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西汉末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
世本:又作世或者世系,世表示世系,本表示起源。是一部由先秦时期史官修撰的,主要记载上古帝王,诸侯和卿大夫家族世系传承的史集。全书可分为《帝系》,《王侯氏》《卿大夫氏》,《氏族》《作篇》和《居篇》及《谥法》等十五篇 汲冢书:西晋武帝时在汲郡的一座战国古墓中发现并出图的一批竹简古书,经晋代学者荀勖是,束皙等人多年释读经过整理,最终写定先秦古书约十余种,共七十五篇,有《竹书纪年》12篇,但原简早已不传,用蝌蚪文书,即战国古文字写成。
第三篇:模块8作业答案 名词解释 教学设计成果
模块8作业答案 城关幼儿园 罗婉匀
一、名词解释
教学设计成果:
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有效的教学。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核心。确切地说,教学设计成果就是教师根据教育教学规律,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编制的一份有利于实施教学的教案。也可以是一种新的教学方案,也可以是一套新的教学材料,如教科书、教学录像、计算机课件等。说课:
就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说课活动由解说和评说两部分组成,重点在解说,评说则是针对解说而进行的评议、交流和研讨。“说课”是深化教育改革、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的手段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科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的一项重要活动,在新课程标准要求下,“说课”更是一种交流经验的好方法
二、简答题
1.教学设计成果评价有哪些重要原则?
答:(1)完整性和规范性(2)可实施性(3)创新性(4)媒体资源的支持性
2.说课的目的和原则有哪些?
答:说课的目的则是想听众介绍一节课的教学设想,使听众听懂。是让教师以语言为主要表述工具,在备课的基础上,面对同行、专家、系统而概括地解说自己对具体课程的理解,阐述自己的教学观点,表述自己具体执教某课题的教学设想、方法、策略以及组织教学的理论依据等,然后由大家进行评说。说课是一种教研活动,具有教研活动的一般性质。
原则:(1)理论联系实际原则(2)科学性原则(3)创新性原则(4)可行性原则
3.应从哪些方面对说课进行评价?
答:(1)突出教学理念。从说课内涵看,教学理念是整个说课的灵魂所在。没有教学理念的说课,说课便没了分量。
(2)诠释教学思想。从说课表达形式看,它不是教案的复述;不是对上课的预测和预演,它是在兼有上述两点的基础上,更加突出地表达授课教师在对教学任务和学情的了解和掌握情况下,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策略运用的教学思想方法,注重的是对教育理论的诠释。(3)体现教学能力。从说课过程看,说课促使教师的教学研究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化,促使教师由教书匠向教育家转化。因为教学思想的阐发,能够使教师明确教育教学观,展现教学设计,反思教学设计的预测或现象,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升华教师的教学境界。(4)展现教学境界。教学具有创造性。体现在说课者对于教学准确而独到的见解,对于教学环节独具一格的安排,对于教学策略独具匠心的理解和独特的运用技巧。
(5)展示演讲才华。从说课技能上看,它具有演讲特点。它集中体现在说者的心口相应的协调和面对同行演说的技巧。让听者明白你所要进行的课的内容、目的、策略、手段及其效果的评价,明白你的教学思想及行为所引起的效应。说的好的课具有说服力和吸引力 4.请简要介绍教学录象课的评价维度?
答:教学结构的转换;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效果;教师教学方式和效果。:(1)学生学习行为维度,包括学生情绪、学生个体参与和学生的交往行为。(2)教师教学行为维度,包括教师讲授行为和探究行为。(3)师生互动行为维度,包括师生问答行为和讨论行为
5.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应注意哪些问题?
答: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灵活调整教学环节;抓住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深入探究;关注不同形式群体的发展;创造性地设置任务。
三、实践题
将您自己的教学设计成果付诸实践,用“教学实施效果评价量表”来评价您的教学实施,写一份教学反思。教学反思
今天上午我执教了大班语言活动——《我们的祖国真大》在课的开始,我就带领大家看了祖国风光的图片,孩子们都纷纷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感受到了“祖国真美”“祖国真漂亮。”也感受到了南北方的四季特征,了解了南北方的气候差异,从而理解了儿歌的内容。同时我感到电脑带来的方便,自己可以根据孩子的活动情况适时播放图片。在观看南北方景色的时候,我就让孩子们看了好几遍,让幼儿充分感受南北方景色的差异。
第四篇:《小企业管理》-名词解释十个关键词12年小企业管理网上作业
名词解释
1、小企业:是指劳动力、劳动手段或劳动对象在企业中集中程度较低,或者生产和交易数量规模较小的企业。
2、不完全市场:是既非完全竞争亦非完全垄断,而是二者的混合,即不完全竞争(或垄竞争)的市场。
3、交易费用:是指在市场上为了达成一笔交易而花费的成本。包括信息成本、谈判成本、拟定成本和实施契约的成本、界定和控制产权的成本、监督管理的成本和制度结构变化的成本等。观环境的变化与发展趋势,从而发现和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机会,趋利避害,获取竞争优势。
4、差异化战略:指企业对其生产或提供的产品和服务进行差异化以避开直接竞争,创造市场差别优势。也有学者把该竞争战略称为“别具一格”战略或差别化战略。小企业的差异化战略要求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在除成本之外的其他方面与众不同,而不是靠成本取胜。
5、目标市场营销:是指企业向具有相似统计特征、相同爱好和用户或顾客,由若干相互依存的组织或机构组成的系统。
7、促销组合:是一种组织促销活动的策略思路,它主张企业应把广告、公共关系、销售促进、人员销售等基本促销方式组合为一个策略系统,使企业的全部促销活动相互配合、协调一致,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效果,从而顺利实现促销目标。
8、商业广告:是广告住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以付费的方式和营利为目的进行的有关商品、劳务、观念等的说服性信息传播活动。
4、小企业管理:是指小企业的管理者根据小企业自身的特点,运用一定的职能手段来协调组织成员的活动,使其与管理者一起高效率地实现小企业发展目标的活动过程。
1、政治环境:主要包括国家的政权性质和社会制度,以及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和法规。
2、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的经济发展水平和速度,国民经济结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和计划,人们的生活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市场供求状况以及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
3、市场调研:是以科学的方法了解市场发展变化的活动。它通过系统地收集、记录、整理与分析有关目标市场供求方面的资料,掌握潜在市场和显在市场的情报和数据。
4、企业登记注册:是确认企业法人资格或营业资格,行使国家管理经济职能的一项行政监督管理制度。
5、税务登记:是纳税人履行纳税义务向税务机关办理的必要的法律手续,是税务机关依据税法的规定,对纳税单位和个人的生产活动进行登记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
6、纳税申报:是纳税人和扣缴义务人为履行纳税义务和扣缴义务,就有关事项向税务机关进行书面申报的一项制度。
1、特许经营:是指特许经营人将自己所拥有的商标、名称、产品、专利和专有技术、经营模式等以合同的形式授予被特许经营人使用。被特许经营人按合同规定,在特许经营人统一的业务模式下从事经营活动,并向特许经营人支付相应的费用。
2、特许经营协议(特许经营合同):是特许者与被特许者(受许人)之间签定的包括了所有关于双方合作的约束条款的法律文件。
3、单体特许:是指特许人赋予受许人在某个地点开设一家加盟店的权利。特许人与加盟者直接签订特许合同,受许人亲自参与店铺的经营。
4、区域开发特许:是指特许人赋予受许人在规定区域、规定时间开设规定数量加盟网点的权利。
5、家族企业:指在企业发展过程中,由一个家族控制该企业的大部分股权,拥有企业的所有权并且参与管理的企业。
6、家族企业文化:指家族企业其独特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1、个人独资企业:也称个人业主制(单一业主制)企业,是指由一个自然人投资,财产为投资者个人所有,投资人以其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经济实体。
2、合伙企业:是指由两个以上的合伙人订立合伙协议,共同出资、共同经营、共享收益、共担风险,并度合伙企业债务承担无限责任的营利性组织。
3、公司:即公司制企业,是依照公司法组建并登记的以营利为目的的企业法人。
4、战略联盟:是指两个以上的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风险或成本共担、优势互补等特定的战略目标,在保持独立性的同时,通过对股权参与或契约联结的方式建立较为稳固的合作伙伴关系,并在某些领域采取协作行动,从而取得“双赢”效果的合作形式。
5、虚拟企业:是指企业在组织形态上突破有形的界限,虽然有生产、设计、经营、财务等完整职能,但企业体内却没有完整地执行这些职能的组织。换句话说,仅保留企业中最关键的功能,而将其他的功能虚拟化,目的是在镜子中最大效率地发挥企业有限的资源优势。
1、商业计划:是创业者或企业为了实现未来增长战略所制定的详细计划,主要用于向投资方和风险投资商说明公司未来发展战略与实施计划,从而取得投资方或风险投资商支持的一份商业计划报告,同时也是展示自己有实现战略和为投资者带来回报的能力及拥有资源实力的商业计划报告。
1、企业的竞争优势:是企业能比别的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顾客的需要,即以较低的成本提供同样的产品或服务或以同样的价格提供较高价值的产品或服务并获得收益。
2、行业的寿命周期:是指一个行业从诞生、发展、衰退直至退出历史舞台所经历的时期。
3、PETS法:就是通过对影响小企业经营的政治法律环境、经济环境、技术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单独分析与综合分析,及时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精神,了解国内外宏
需求的特定消费者群体提供一组或一种特定的产品的营销活动。
6、利基与利基市场营销:利基是英文单词“niche”的音译,原意是指壁龛,缝隙,合适的位置、工作等。在市场营销中,利基市场是指这样一种细分市场:市场空白——该市场被别的企业所忽略,或者该市场存在没有被满足的需求,在该市场上开展营销活动预期会为企业带来客观的经济利益并树立企业的竞争优势。
利基市场营销就是指,企业通过调查研究,发现适合企业资源条件的市场利基,进而在该细分市场上开展营销活动,以树立竞争优势并获取经济利益。国内有的学者也把利基市场营销叫做“缝隙市场营销”或“补缺营销”。
1、“创业家型”经营者:是指通过市场调查、筹集资金、筹备基本设备、招聘员工等而使一个新企业付诸于现实,并运用自己的智慧与管理技能等经营企业的经营者。
2、小企业的经营理念:是指在小企业的经营发展过程中,能够反映其基本的价值观、精神、信念或者行为、行动准则的观念。
3、小企业的经营方式:是指小企业在各种分析的基础上选择的可以实现其自身发展目标的谋划方案和经营形式。
4、小企业经营战略:是指小企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着眼于未来的生存和发展,根据对目前和未来企业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及可取得资源的情况,为求得企业的生存和长期健康、持续发展,对达到企业发展目标的途径和方法的总体性规划和一系列措施。
1、资产负债表:是一种静态报表,可以反映企业在报表日的财务状况,长期和短期偿债能力,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结构情况,以及企业资本结构状况等财务信息。
2、利润表:或叫损益表,用来反映企业在某一特定期间(月份、)内的利润(或 亏损)总额。
3、现金流量表:是以现金为基础编制的财务状况变动表,用来反映企业在内资金的来源和运用情况以及各项流动资金的增减变动情况。
4、内部财务分析:又称为财务分析,是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利润分配表为基础,为了解企业的变现能力、负债能力、获利能力和资产管理能力等而进行的分析。
5、小企业的资产管理能力:是指有效的管理小企业的各项资产——包括流动资产、固定资产和总资产,以获得尽量大的利润的能力。
6、流动比率:是流动资产与流动负债的比值,表明企业在短期内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
7、资产负债率:是指企业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的百分比。该比率表明负债融资占总资产的比重,可以用来衡量企业在清算时保护债权人利益的程度。
8、销售净利率:是净利润与企业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百分比,反映了企业每一元主营业务收入带来的净利润是多少。
9、应收账款周转率:是指内应收账款转化为现金的平均次数,它表明应收账款的流动速度。
10、总资产周转率:是指主营业务收入与平均总资产总额的比值,它反映了企业总资产的管理能力。
11、商业信用:通常是指供货商(卖方)将商品卖给购货企业,买方开立一个应收账款帐户记录应付金额,一定期限后再付款。
1、顾客满意:是指一个人通过对某一产品的价值在使用过程中的可感知效果(或结果)与他之前的预期价值比较后,所形成的愉悦或失望状态。
2、产品:是能够提供给市场用来满足某种需要和欲望的任何东西。
3、产品组合:是一个制造商或经销商所提供给顾客的一组产品。它包括若干产品线或产品品目。
4、产品生命周期:是指产品从投入市场到退出市场所经历的全部过程。
5、新产品:凡是消费者认为是新的、能从中获得新的满足的、可以接受的产品都属于新产品。
6、分销渠道:是为促进产品/服务通过交换被顺利转移给最终
9、销售促进:各种鼓励购买或销售商品和劳务的短期刺激。
1、电子商务:广义电子商务是一种现代商业方法,这种方法通过改善产品和服务质量、提高服务传递速度,满足政府组织、厂商和消费者降低成本的需求。狭义电子商务主要是指以“点子”的方式进行商业交易。
2、网络营销:网络营销是指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交互技术等,使企业在创造和提供顾客价值上,获得在传统营销中所不具有的一些独特优势而开展的电子化营销。
3、企业资源计划:(ERP),是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集合企业内部的所有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和控制,以获得最大效率和效益的集成管理系统。
4、供应链管理:(SCM),就是应用系统的方法,对从原材料供应,到工厂制造,到物资储运,再到产品分销和顾客服务的整个信息流、物流、服务流和资金流进行集成(整合)化管理的过程。
5、客户关系管理:(CRM),一般被描述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等,使客户、产品、服务等要素协调运作并实现整体优化,以便有效开发和提升客户资源价值的一种信息化、智能化和自动化的管理系统。
1、人力资源:是指一国或地区基本已经开发的、具有劳动能力的总人口数,对于企业来说,就是指那些有正常智力、能够从事生产活动的体力或脑力劳动者。
2、人本管理思想: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力资源管理思想,讲究人文关怀和情感因素对发挥人力资源的能动性进而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全部效能的影响与作用。
3、职务分析:是指通过观察和研究,确定关于某一工作的任务和性质,以及需要什么类型的人来从事这项工作。
4、小企业的人力资源规划:是指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根据企业发展需要和内外条件,运用科学的方法,对小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需求和供给状况进行分析和估计,确定未来需求和供即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为小企业未来的人员配置、教育培训、薪酬管理和员工的职业发展制定规划。
1、技术创新:是指企业将新的知识与技术用于企业的生产经营之中,以创造和实现新的经济价值和企业利润为目标的活动。
2、管理创新:是指为了更有效地运用企业内外资源以实现企业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活动或过程,或者说,是从提出或采用一个新的管理思想到付诸实施,并取得预期效益的创新过程。
3、产品创新:是指企业首次向市场提供在技术上有某些改变的新产品的过程。技术上的改变,可以是原有产品质量的改善,性能的提高,外观的改变,也可能是完全不同的全新产品。
4、服务创新:是指企业首次向市场提供在技术上有某些改变的新服务的过程。
5、技术工艺创新:是指生产(或服务)过程产生技术变革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又称为过程创新。
6、管理制度:是指要求企业所有的人都要共同遵守的工作规程或行动准则。
1、资产规模是指企业现有的总资产额或者固定资产额,随着企业的发展,企业的资产规模会有所增加。危机经营风险财务风险市场退出70.资产规模: o2、危机:就是一个会引起潜在负面影响的具有不确定性的大事件,这种事件及其后果可能对组织及其员工、产品、服务、资产和声誉造成巨大的损害。
3、经营风险:主要是指企业的生产经营受到企业内部、外部因素的影响,给企业的发展带来不确定性而产生的风险。
4、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利用财务杠杆收益而进行负债投资时增加破产机会或普通股利大幅变动而带来的风险。
5、市场退出:是为了实施某种市场战略而暂时或永久性地退出某一区域或产业并结束市场活动的过程。
1、税收: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照法律预先规定的标准,参与社会产品和国民收入的分配,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一种主要形式。
2、节税:又称为税收筹划,是指纳税人通过合法的手段以纳税最优化为目的,在纳税决策中所做的决策。
第五篇:行政组织学名词解释形成性作业2答案
形成性作业2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功利组织:功利性组织是以金钱、物质、利益诱导作为权威基础,即以功利或物质报偿的方式作为管理和控制部属的主要手段。
2、棱柱模式理论:所谓“棱柱子模式理论”将社会形态划分为三种基本模式,即农业社会、棱柱社会、工业社会,然后分别比较各自的特征以及社会环境对行政制度的影响。
3、内部环境:内部环境指的是组织界限以内与组织的个体决策行为直接相关的自然和社会因素。
4、权力性影响力:权力性影响力又称强制性影响力,它主要源于法律、职位、习惯和武力等、权力性影响力对人的影响带有强迫性、不可抗拒性,它是通过外推力的方式发挥其作用的。
形成性作业4答案
一、名词解释 1.单向沟通 P190 单向沟通是指在沟通时,一方只发送信息,另一方只接受信息,双方无论在语言和情感上都不要信息的反馈。如作报告、发指示、下命令等都属于单向沟通。2.主文化 P228 主文化是行政组织中上层管理人员或者领导人员所主导和支持的,与组织中正式的规章制度、组织战略和政策有较为紧密的联系的文化。它体现的是一种核心价值观,它为组织中绝大多数成员所认可和共享,在组织中占据着主导地位。组织中的主文化是组织文化的代表,通常展现了一个组织特有的精神气质和风格心态.3.单环学习P212 单环学习是将组织动作的结果与组织的策略和行为联系起来,并对策略和行为进行修正,以使组织绩效保持在组织规范与目标规定的范围内。而组织规范与目标本身则保持不变。显然,单环学习只有单一的反馈环,它是在当前的系统和文化框架下提高组织能力,完成已确定的目标或任务。这种学习的目标是适应环境,取得最大效率,学会如何在相对稳定的环境下完成组织任务。4.敏感性训练 P281 敏感性训练,又称敏感度训练或“T组训练”(T-group training),是一种在实验室进行的训练方式。所谓的敏感性训练就是通过群体间相互作用的体验,提高受训者的社会敏感性和行为的灵活性,帮助提高受训者对自己、他人、群体和组织的认知能力和理解力,并掌握如何处理这些社会关系的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