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苏州市出台规范学校管理深化素质教育三项规定
苏州市出台规范学校管理深化素质教育三项规定
为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管理规范》,近日,苏州市教育局研究制订了《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
一、丰富校园生活
苏州市提出要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还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小学每天下午3:20后、初中每天下午4:00后要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规范办学行为
苏州市要求所有公办小学和初中的学生一律免试入学,任何学校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准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民办小学和初中不得采用笔试或变相笔试的方式选拔学生。公办、民办中小学不举办各种形式的重点班和实验班,公办、民办小学,初中非毕业年级不准组织任何形式的节假日集体补课。初三年级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可利用周六和不超过寒暑假期三分之一时间,开展提优补差活动,每天时间为半天。
三、不搞有偿家教
苏州市要求广大中小学教师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切实提高教育效率。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坚决反对在职教师任何形式的有偿家教行为,严禁在职教师在工作日从事有偿家教,严禁对本校学生从事有偿家教。
为保证三项规定能够实施到位,苏州市建立了“三项规定”落实情况调查联系制度,由市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全面负责“三项规定”落实情况督查工作。其他局领导通过到联系点调查研究,通过总结成功经验、发现问题,推动“三项规定”的有效落实。苏州市教育局还将“三项规定”的落实情况与评先、评优以及教育现代化学校评估结合起来,并要求各市、区制定本地区“三项规定”的实施方案,建立“三项规定”落实情况督查联系制度。
苏州市要求辖区内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必须依法强化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市教育局和各市区教育局要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本规定执行落实情况;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学校执行课程计划、学生学业负担、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的专项督查,通报批评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规现象;教育研究部门要加强教学业务指导,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各中小学校校长要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依法治校,带领教师自觉执行各项规定,大力开发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各类兴趣活动菜单,全面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和体育设施设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学生参加活动。苏州市还向社会公布了举报电话,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及时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示学校执行本规定情况,主动接受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二篇: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
苏州市深化素质教育,丰富校园生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三项规定
一、丰富校园生活
学校要创设生动活泼的育人环境,还学生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小学每天下午3:20后、初中每天下午4:00后组织学生参加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科技、体育、社会实践和团队班会等活动,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规范办学行为
公办小学、初中学生免试入学,任何学校任何机构任何个人不准组织任何形式的入学选拔考试。民办小学和初中不得采用笔试或变相笔试的方式选拔学生。公办、民办中小学不举办各种形式的重点班和实验班,经批准的艺术与体育特色班除外。
公办、民办小学,初中非毕业年级不准组织任何形式的节假日集体补课。初三年级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在学生自愿的前提下,可利用周六和不超过寒暑假期三分之一时间,开展提优补差活动,每天时间为半天。
三、不搞有偿家教
教师要遵章守纪,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认真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学生和组织课外活动。切实提高教育效率。尊重学生人格,不歧视、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维护学生的合法权益。
坚决反对在职教师任何形式的有偿家教行为,严禁在职教师在工作日从事有偿家教,严禁对本校学生从事有偿家教。
为保证本规定实施到位,必须建立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依法强化对中小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市教育局和各市区教育局要经常深入学校检查本规定执行落实情况。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定期开展学校执行课程计划、学生学业负担、学生在校活动时间、学生参加校园活动的专项督查,通报批评与严肃查处各类违纪违规现象。教育研究部门要加强教学业务指导,提高课程实施水平。学校校长要端正办学思想,坚持依法治校,带领教师自觉执行各项规定。为确保学生参加各类活动,各学校都要大力开发校内外各种教育资源,向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各类兴趣活动菜单,全面开放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房和体育设施设备,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精心组织合理安排学生参加活动。各级教
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及时通过各种形式向学生、家长和社会公示学校执行本规定情况,并设立举报电话,安排专人接听电话,主动接受学生家长、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的监督。
第三篇:教育部出台教代会规定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有章可循
教育部出台教代会规定 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有章可循
教代会是以教师为主体的教职工行使民主权利、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基本形式,而长期以来,在教育系统推行教代会遵循的仅是一部1985年颁布的“暂行条例”,其内容在很多方面已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民主管理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经商中华全国总工会同意,于日前出台学校教代会新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据悉,《规定》已由教育部第32号令颁布,并于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新规定将为教职工带来哪些好处?有哪些亮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参与制定《规定》的中国科教文卫体工会副主席陈志标。
“暂行”了26年的条例退出历史舞台
提起职代会,一般为人熟知的是企业职代会,其依据有国务院颁发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条例》。事业单位可参照执行。然而,由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在一些方面难以“照搬”企业职代会条例。“《规定》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国事业单位中唯一一个以国务院部委名义下发的有关职工代表大会的正式部门规章。” 陈志标说。
以教代会为基本形式的学校民主管理制度是教育系统基层民主政治的具体实现形式,是学校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陈志标认为,《规定》是贯彻落实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根本指导方针、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好学校指导思想的具体举措,是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是对学校管理改革的重大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了新形势下做好党的职工群众工作的运行机制,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重要内涵。《规定》的颁布实施,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对学校民主管理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对广大教职工政治民主权利的高度尊重。与学校的其他民主管理制度比较,教代会制度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性、一定的权威性、比较完备的工作制度和组织体系、明确的法律地位,并且在我国经受了30年的实践检验。由此确立了教代会作为教职工依法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基本形式的地位。
然而,在《规定》颁布之前,各级各类学校推行教代会主要依据的是教育部和原中国教育工会于1985年联合颁发的《高等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暂行条例》。这个《条例》迄今已“暂行”26年。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教育领域发生了许多变革,《条例》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学校民主管理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有的地方和学校的文件在一些重要问题上存在规定不统一、程序不完善、运作不规范等问题,有些学校的民主管理重形式而轻内容,有些学校的党政领导对加强教代会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还没有把这项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中统筹部署,等等。在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扩大和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推进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新形势下,有必要研究制定新的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规定。” 陈志标说。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教育部和全总及全国教科文卫体工会经过广泛调查和多次研究,经过近20年的努力,这一规范、指导和推进各级各类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的《规定》终于出台。
与《条例》相比,《规定》不再是“暂行”,而是正式规定,在刚性、规范性方面更强,也更具可操作性。在适用对象上,《条例》主要针对高等学校,《规定》则适用于中国境内公办的幼儿园和各级各类学校,涵盖范围大大扩大。
“三大职权”确保教职工民主权利落到实处
《规定》明确了教代会的各项职权,陈志标将其归纳为三个方面的职权——
讨论建议权。主要包括听取校长工作报告,讨论审议学校发展、建设、改革重大事项,满足广大教职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
讨论通过权。主要包括凡是学校内与教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事项,都要经教代会审议通过,如,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福利、校内分配实施方案以及相应的教职工聘任、考核、奖惩办法。
评议监督权。主要是指按照有关工作规定和安排评议学校领导干部。
“这三项职权都很重要,‘讨论建议权’是基础,‘讨论通过权’是核心,‘评议监督权’是关键。”陈志标说,教代会的讨论建议权,可以使学校党政的决策更加符合本校实际,更加民主化和科学化,更加具有群众基础;教代会的讨论通过权,能有效保证《教师法》规定的“教师的聘任应当遵循双方地位平等的原则”以及《劳动法》所规定的劳动关系的确立“应当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体现了教代会与行政领导相互支持、平等沟通、协商一致的“共决”原则。如果教代会通不过,就不能实行。碰到这种情况,行政方需要进一步与教职工进行沟通、协调,对方案加以改进、完善,使之更具科学性和民主性,更加反映教职工意愿,有效避免损害教职工合法权益和妨碍学校健康发展的“恶规”出现。例如,在一些义务教育学校,有关教职工绩效工资的分配方案必须经过教代会讨论通过,才能上报给上级主管部门审批;教代会的评议监督权,是在新形势下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加强学校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的一项有力保证。陈志标认为,没有这三项职权,教代会容易变“虚”,空有架子而流于形式,难以保障教职工合法权益。
“特别是在学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中,对于学校行政方提出的与教职工利益直接相关的事项,必须提交教代会讨论通过。”
针对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民主管理发展的新情况、新问题,《规定》提出了相应解决办法。
在人们的印象中,公办学校建立教代会制度理所当然。然而,伴随着改革开放进程,大量出现的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有必要推行教代会制度吗?该如何推行?
“我们一直在做这方面的努力,但是由于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大多规模小,分散,流动性强,其组织领导体制、运作机制与公办学校相比有其特殊性,对我们的工作是一个较大的挑战。目前我国已有98%以上的各级各类公办学校建立了教代会制度,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教代会建制率达到40%。”陈志标说。
《规定》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应对之策,明确“民办学校、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参照本规定执行”,无疑为教代会在该领域的推进又加了一把劲。
近年来,劳务派遣人员、代课教师等群体备受关注。《规定》第九条规定:“凡与学校签订聘任聘用合同、具有聘任聘用关系的教职工,均可当选为教职工代表大会代表。”这意味着,不仅是学校劳务派遣人员、代课教师,非在编人员只要与学校签订聘任聘用合同、具有聘任聘用关系,也可当选为教代会代表。
《规定》还明确教师在教代会中的主体地位,规定教师代表不得低于代表总数的60%。
此外,陈志标还介绍,各级各类学校结合实际探索出了教代会的4种组织方式,除了教职工大会、教职工代表大会,还包括针对特殊情况的二级教代会和区域性、行业性教代会。二级教代会大多是规模较大的学校在其下属单位如院、系建立的教代会,行使教代会的职权。区域性、行业性教代会则针对规模较小的学校,如将一个地区的数个乡村小学联合组成一个教代会,使教代会制度更加适应实际需要,更利于促进学校的发展,维护教职工合法权益。
第四篇:苏州市外来流动人员管理规定
苏州市外来流动人员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外来流动人员管理,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秩序,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外来流动人员(以下简称外来人员),是指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跨希在本市居住的人员。
港、澳、合同胞和境(国)外人员进入本市的,按国家有关规定办理。第三条 苏州市人民政府领导本市外来人员的管理工作,县级市(区)人民政府领导本辖区内外来人员的管理工作。各级公安、劳动、卫生、工商、房管、计划生育、民政以及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是外来人员管理工作的职能部门,应当各司其职,协同配合,定期检查,落实措施,共同做好外来人员的管理工作。
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做好辖区外来人员的治安防范、计划生育、卫生防疫、市容环境、集贸市场、服务业、租赁房屋和从事家庭劳务的指导、管理工作。
第四条 外来人员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外来人员应当自觉履行法定义务,遵纪守法,尊重社会公德。
第二章 暂住登记
第五条 外来人员拟在暂住地居住三日以上的,应在到达之日起三日内到暂住地公安派出所或者受其委托的组织申报暂住登记。年满十六周岁拟在暂住地从事各种职业,居住一个月以上的,应同时申领《暂住证》。
探亲、投靠亲友、寄养寄读、就医等外来人员申报暂住登记,不发《暂住证》。
在县级市行政区域内跨镇居住人员的登记管理参照本条第二款的规定执行。
第六条 外来人员申报暂住登记,应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公安机关出具的其他合法有效身份证明;申领<暂住证)的,应提供《房屋租赁证》或其他合法居住场所证明。公安机关对申领《暂住证》的,应当及时审查,符合条件的,自受理之日起七日内发给《暂住证》。
第七条 《暂住证》是外来人员在暂住地合法居住的有效证明,有效期为一年。
暂住证遗失或者暂住证登记项目需要变更的,应当向原发证机构申请补办或变更手续。离开暂住地不再返回的,应当申报注销暂住登记并缴销《暂住证》。
禁止涂改、转借、买卖、伪造《暂住证》。
第三章 租赁房屋
第八条 租赁房屋,出租人与承租人应当签订书面租赁合同,并在合同签订之日起三十日内向租赁房屋所在地的房管部门或者受其委托的机构登记备案,申领《房屋租赁证》。
第九条 向外来人员出租房屋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出租的房屋应当符合房管、规划、治安、卫生、环境保护管理的有关规定,并具有基本的卫生设施;
(二)向房屋所在地的公安派出所申领《房屋租赁治安许可证》;
(三)出租房屋,应当查验承租人的有效证件,填写由公安部门统一制作的登记表或者登记簿;
(四)向承租人进行必要的安全、卫生等宣传,督促承租人及时办理暂住登记或者申领《暂住证》,办理婚育证明验证手续和接受卫生防疫健康检查;
(五)督促承租人维护出租房屋内外环境整洁;
(六)发现承租人有违法行为的,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七)遵守房屋租赁的其他规定。第十条 承租人应当遵守以下有关规定:
(一)承租房屋时,向出租人出示本人的有效身份证件;
(二)不得承租不具有<房屋租赁治安许可证)的房屋;
(三)不得擅自将承租屋转租、转借他人或改变房屋用途;
(四)不得利用承租的房屋违章搭建。
第十一条 房屋中介机构办理外来人员房屋租赁手续应查验其身份证件,并填写由公安机关统一制作的登记表,定期报单位所在地公安派出所。
第四章 治安管理
第十二条 外来人员管理实行“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用人单位和业主是外来人员管理的责任人。使用外来人员的责任人,应与公安机关签订外来人员治安管理责任书。
第十三条 水上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本市水域内外来人员及其船舶的管理,及时制止并依法处理违法违章行为。
第十四条 外来人员遇有公安、管理人员查验《暂住证》时,应当主动出未,不得拒绝。
第十五条 外来人员不得进行各种违法犯罪活动或包庇犯罪,发现违法犯罪线索、人员时应当及时报告公安机关。
第十六条 禁止外来人员露宿街头、桥洞以及从事拾荒、乞讨、卖艺、封建迷信等活动。
对流浪街头乞讨、露宿街头生活无着落,或者无正常居正当生活来源的外来人员,由有关部门依照国家规定予以收容遣送。
第五章 卫生防疫和市容环境
第十七条 外来人员必须接受卫生管理和监督,遵守卫生法规,维护生活、生产、工作环境卫生,预防控制和消除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外来人员卫生防病工作由本辖区内的卫生防病机构负责。第十八条 外来人员从事食品、饮用水等与健康相关产品生产、销售以及在旅馆、理发美容等公共场所工作的,必须按规定进行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后方可参加工作。
健康证有效期为一年。
第十九条 来自疫区的外来人员应当在取得《暂住证》之日起十五日内,到县级市(区)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进行卫生防疫健康检查,发现患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传染病,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立即采取防治措施,并通知其暂住地的卫生防疫机构做好疫情处理。疫区的认定由市卫生行政部门界定。
第二十条 未按国家规定免疫接种的七周岁以下的外来儿童,应到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疗卫生机构接受免疫接种。
第二十一条 聘用或使用外来人员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应当落实下列卫生防病措施:
(一)开展卫生防病的宣传教育;
(二)设立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并督促下属部门指定卫生管理人员;
(三)提供的生活饮用水和饮食场所,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四)生活和工作场所建有公共卫生设施,保持环境卫生整洁;
(五)聘用或使用外来人员五十人以上的,于用工之日起七日内,向用工单位所在地的卫生防疫机构报告用工人数、来源、健康状况及卫生设施、防疫措施。工作场所在不同地点的,分别向所在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
第二十二条 用工单位、个体工商户和房屋出租人发现外来人员患传染病或疑是传染病的,应当及时向居住地卫生防疫机构报告,按要求落实防疫措施。
第六章 计划生育
第二十三条 外来人员暂住地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对已婚育龄外来人员计划生育的日常工作管理,并纳入当地计划生育管理。
第二十四条 外来人员应当遵守其常住户籍所在地的计划生育规定。需要在本市分娩的,应当持有关证件向暂住地的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申领外来人员生育联系。
第二十五条 成年外来人员办理暂住证或营业执照时,应当持有其现居住的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查验过的婚育证明。
禁止伪造、出卖或者骗取婚育证明。
第二十六条 成年外来人员到暂住地后,应当向现居住地的镇人民政府或街道办事处交验婚育证明。现居住地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组织有关单位向育龄夫妻提供避孕节育、生殖保健服务,对符合生育政策的外来人员,应给予生育安排。
第七章 务工经商
第二十七条 外来人员在本市务工,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法定的务工年龄;
(二)持有本人身份证、《暂住证》、健康证件、婚育证明等有效证明,其中国家规定实施准入控制的工种还应持有职业资格证书;
(三)符合市人民政府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二十八条 外来人员在本市务工,由用工单位向本市各级劳动就业管理机构办理《苏州市外采人员就业证》。来取得《苏州市外来人员就业证》的人员不得在本市务工。
禁止涂改、转借、买卖、伪造《苏州市外来人员就业证》。 第二十九条 单位使用外来人员,按有关规定办理用工手续,并参加社会保险。禁止擅自招用外来人员。
第三十条 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的,必须符合《江苏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规定的条件,到所在地县级劳动社会保障部门登记,申领《职业介绍许可证》,并依法办理工商、税务等有关手续后,方可从事职业介绍活动。禁止从事非法劳务中介活动,不得擅自扩大收费范围和提高收费标准。劳动社会保障部门应当对劳务中介活动进行劳动监察。
第三十一条 外来人员在本市从事个体、私营经营活动的,应当事先向经营地的工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或者临时营业执照,并向税务部门办理税务登记,其中申请登记依法需要取得许可证明的,还应当办理许可手续。
第八章 外来人员权益保障
第三十二条 外来人员的人身权、财产权和其他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禁止侮辱、歧视外来人员。
外来人员认为单位有侵犯其合法权益行为时,有权请求有关主管部门依法处理或按国家有关劳动争议处理的规定办理。外来人员的合法权利受到不法侵害时,有关部门应当及时处理,依法维护。
第三十三条 使用外来人员的单位应当与劳务输出机构签订劳务合同,或者与外来人员签订劳动合同,遵守下列规定:
(一)为外来人员提供食宿等基本生活条件;
(二)依法保障其在合同期内获得劳动报酬、享受休息等有关权利和待遇;
(三)依法做好外来人员的劳动保护工作;
(四)对从事有毒有害的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
(五)外来人员发生工伤事故时,应当及时组织救治,按照有关规定承担工伤事故医疗费用和做好善后工作;
(六)对外来人员进行法律知识、职业技术、劳动安全、社会公德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第三十四条 对外来人员中暂无监护人的流浪少年儿童送民政部门流浪儿童保护教育中心,采取保护性的教育措施,适时依法遣送。
第三十五条 公安、劳动以及其他有关部门应当督促并指导使用外来人员的单位对外来人员进行法制、劳动安全等方面教育,预防伤亡事故、职业病和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外来人员申办有关证照符合规定条件的,有关部门应当在法定的期限内及时办理,不得拖延。
第九章 罚 则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公安机关予以处罚:
(一)外来人员不按规定申报暂住登记或者不中领《暂住证》,或者涂改、转借、过期使用《暂住证》的,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并处五十元以下罚款。
(二)雇用未申报暂住登记或者未申领《暂住证》;以及无身份证件、来历不明外来人员,经教育不改的,对用人单位、外地驻苏机构、外来成建制单位的负责人以及个体工商户业主,按照外来人员数每人处以五十元罚款。
(三)违反房屋出租治安管理规定的,按照《租赁房屋治安管理规定》处罚。
(四)留宿未申报暂住登记或者无暂住证外来人员的,对留宿人按被留宿人数每人处以五十元罚款;留宿明知犯罪人员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五)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和线索不加以制止或者未及时报告公安机关,或者包庇犯罪、提供违法犯罪活动场所的,根据情节轻重,对用人单位、房屋出租人处以警告,并可处二千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违反第十一条规定的,按照未登记的外来人员数每人处以一百元罚款。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予以处罚:
(一)违反第十九条规定的,责令其限期补办有关手续。逾期不补的,对用工单位处以每聘用、使用或者留宿一人一千元罚款;
(二)违反第二十条规定的,责令家长送孩子接种,并可以处一百元以上伍百元以下罚款。
第三十八条 凡违反公安、劳动、卫生、工商、房管、计划生育、民政等部门法律、法规和规章的,由有关部门予以行政处罚。
第三十九条 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应当秉公执法,不得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对违反本规定的,由其所在单位予以批评教育或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章 附 则
第四十条 本规定自二○○一年七月一日起施行。一九九五年四月十日苏州市人民政府第9号令《苏州市外来人口管理规定》同时废止。
第五篇: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出台
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出台
严禁入学升学考试 均衡编班不设重点
《 人民日报 》 2014 年 8 月 7 日 12 版
记者6日从教育部获悉:日前,教育部制定印发了《义务教育学校管理标准(试行)》,并确定北京市海淀区、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江苏省泰州市、山东省威海市、湖北省宜昌市宜都市、四川省成都市蒲江县、贵州省贵阳市7个地市、区县为管理标准实验区。
标准指出,根据国家法律法规和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规定,落实招生入学方案,公开范围、程序、时间、结果,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与非重点班。实行收费公示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关于义务教育免费的规定。
标准要求,建立“控辍保学”工作机制,学校需主动联系辍学学生家长,积极帮助学生返校。加强教师管理和职业道德建设。要求教师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不收受学生或家长礼品,不从事有偿补课。
7个实验区的实验时间初步定为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