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月亮代表我的心——浅谈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

时间:2019-05-15 05:34: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月亮代表我的心——浅谈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月亮代表我的心——浅谈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

第一篇: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月亮代表我的心——浅谈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

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论文

浅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 亮 意 象

浅谈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月亮意象

摘要:月亮自古以来就被文人赋予了它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了他们思念亲人、表达志向、排遣寂寞的寄情物。就连一代文豪苏轼也给予了月亮深深地情感。才华横溢的苏轼,一生命运跌宕起伏,遭遇坎坷,面对人生的磨难,他对生活的热情更加坚执、透彻、成熟。苏轼在中秋佳节万家团圆之际,备思其弟,想到亲人不能团聚,乘酒兴正酣,思绪飞扬、文字灵动,于是就有了千古佳作问世。词人最初是想脱离这令他烦恼的人间,但最终他还是回到了现实,面对现实,望月怀人,由中秋圆月想到人间离别,同时感念人生的无常,祝福祈愿亲人健康长寿。全诗紧紧围绕“月”字展开,情感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意思层递进深,在矛盾中归于放旷,胡仔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给人美的享受。

关键词:水调歌头 苏轼 背景 内容 思想 思念 祝福

月亮,地球的近邻,人类的朋友,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它产生了美好的想象和浓厚的探求兴趣,并赋予它丰富的文化内涵,正像北宋大文学家苏东坡所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现在,让我们再一次随着他的思绪,来追问一下这美好的圆月,欣赏一下它所代表的纯洁的意象。

诗词原文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昔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建树的文化巨人,也是很有个性的一代文豪,在唐宋八大家中,他与欧阳修并称“苏欧”,是宋代散文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最能体现宋词的特色,书法上也很有建树,为北宋四大家之一,绘画方面造诣颇深,影响深远,尤其是词作方面,在莺娇燕昵的婉约词林里,开拓出一片豪放派的新天地,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历史上诗文词书画兼长着不少,但没有一个能像苏轼那样,在文学艺术的各个领域全方位的代表一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苏轼虽然满腹经纶、才华横溢,但是他的一生却起伏不定,遭遇坎坷。20岁时考中进士,成为当时才子的美谈,一代文豪欧阳修看罢他的文章,表示要让他“出人头地”,年轻有为的他,极受皇帝宠爱,曾被皇帝和皇后看做是有宰相之才而大加锻炼。但在后来的新旧党争的激烈倾轧中,苏轼秉承独立的政治见解,为新旧两党所不容,屡受排挤,连放外任,一贬再贬,并且陷于牢狱,大半生颠沛流离,最后病死在常州的旅舍之中。甚为令人哀叹。

苏轼的一生尽管有接连不断的坎坷磨难,但是苏轼既能用儒家积极进取的“入士”思想去坚定自己的信念,又能用道家旷达自适的“出士”思想去超脱自己,还能用佛家的梦幻的空无思想去化解自己,他以卓异的心志和丰富的阅历,洞悉世事,悟透物理,看破人情,看空一切,值得注意的是他在看空一切之后,他并没有撒手放弃,他的生活热情并没有因屡遭不幸而减退,而是更加坚执、透彻、成熟。在他被贬黄州时,他不仅写出了光耀史册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而且还别出心裁的吃出了一道名菜“东坡肉”;再贬惠州之时,他乐滋滋的表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这些都以被编入初中教材而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远窜儋州时,他竟然吟唱道:“海南万里真吾乡”远在天涯海角也找到了安身立命的家园。贬谪待罪,再别人是难以忍受的困境,他却能苦中作乐,进退出处、穷通荣辱、离合聚散,在他已经是无往不适,无适不可了,身处逆境中的苏轼身怀经伦、踌躇满志、报负远大,但苦于报国无门,才华无法施展,因而对现实也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满,滋长了一些消极避世的思想感情。但是,贯彻始终的却还是他那种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的乐观精神,使他的人品和作品向明月一样焕发出了璀璨的光芒,展现出了无穷的魅力。

古代诗词的典籍中,月亮在古典文学史上有特殊的重要的地位。就连初中教材中也有大量描写月亮的诗词。归纳起来大致上有以下三点。

(一)借月寄托思念之情:从思念的对有象上说又可分为三类。

①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如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②对朋友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写道:“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③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如李白的《静夜思》“举首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二)借月表达自己志向的高洁:如李白的《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中:“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表达他想飞上九天揽明月的豪情壮志。

(三)通过月亮表现诗人的孤独寂寞。如李白的《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将月和影子拟写成人,更表现了与冷月相对,形影相吊的寂寞和孤独的心境。

展望文化长河中名家特色,尽管他们都有不少的名篇佳作问世,他们都有各自的心境志向,但他们比起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还是少有逊色,近日在教学之余,我又重新拜读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的确令我心潮澎湃、肃然起敬。我觉得它就是一首充分体现苏轼热爱人生、豁达乐观、富有神秘色彩的名篇,它独具特点,脍炙人口。词前小序:“丙辰年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交代了作词背景,“丙辰”即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0年)“子由”即弟弟苏辙的名字,当时他任密州知州。自熙宁四年他因于主张激烈变法的王安石一派政见不合而屡受排挤,因而自请外放,做了好几年的地方官。苏辙在此时也遭外放,被贬到齐州(今山东济南)任职,兄弟两个情深骨肉,谊胜知己,政见一致,极为相得。苏轼曾发出过“与君世世为兄弟,共给前生未了因。”的衷心祈愿,但公务在身,且相距甚远,他和弟弟已是多年不见,身处边远州郡,使奋励有当世志“的苏轼深感政治上无所作为的苦闷。父母俱逝,家山万里,爱妻早卒,儿女幼小,他在人世间的知己唯有一个弟弟,所谓“四海一子由”。两年前苏轼自请从杭州调任密州就是为了与在齐州任职的弟弟离的更近一些,可以有见面的机会,可“咫尺不相见,实与千里同”,兄弟俩因种种原因还是无法晤面,值此亲人团聚的中秋佳节,苏轼痛感困惑,倍思其弟,愁肠干结。也许酒可以消愁,其实苏轼也只有借酒消愁,把酒问天,望月怀人,填词寄愿。“大醉”可以说此情此景,苏轼是“酒不醉人,人自醉。”他需要一种并非沉酣的醉,这可以把自己和他人分离开来,也把他率直的性情从拘谨的生活程式里解脱出来,在一轮明月当中照的中秋夜晚,在“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夜晚,他又 “大醉”了,他达到了一个似醉非醉的境界,在此境界银辉遍地,思绪飞扬,文字灵动,于是面对一轮明月,心潮起伏,想到已和自己七年没有团聚的兄弟,乘酒兴正酣,于是就有了这千古流传的佳作问世。

上阙一开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对月发问,就说月亮吧,他看到的圆月和我们感受到的月亮大不一样,也许我们的心境不同。如今我们整天忙碌奔走,再也没有空顾及这样好看的月亮了,尤其城市的天空被僵硬的楼群割的破碎,又弥漫着朦胧的烟味,月亮现出来的样子也很畏缩而憔悴,而小时候看到乡间的月亮,空旷原野,仰天望月,天还是古人说的“玄”色,黑而虚而深远,月亮是澄明的,很安静又很撩人的悬在天上,给人无尽的遐想,月亮是极平常之物,我们每月都能看到,可它又是神秘的,因为它代表着大地以外的世界,即使我们现在懂得了关于月亮的科学知识,面对圆月也仍然会被它引发出许多奇想,对古人而言,它更是既亲切而又不可理解的,就连唐朝的大诗人李白也发出过这样的疑问,“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举着酒杯询问青天,天上的月亮是什么时间有的,此句充分显露出了作者率真的性格。也隐藏着作者内心对人生的痛惜与伤感。月亮既然跟我们这样熟悉,就像朋友一样,它有责任告诉我们一些跟我们有关系的秘密,同时他也意识到自身与这无穷的宇宙,与这皎洁的明月应该有某种关联,否责追问也就失去了意义。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是问的内容,对比天上宫阙和人间的生活,传言天上一夕,人间

百年,所以虽知人间年月,却不晓得天上是何日子,作者把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之情,更推进了一步。从明月诞生的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去好多年了,不知道月宫里今晚是一个什么样的日子,诗人想象那一定是一个好日子,所以月亮才这样圆,这样亮,他很想去看一看,所以接着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想象自己像神仙一样回到天上,回到月宫,又怕那里凄凉,琼楼玉宇太高了,受不了那儿的寒冷,这是何等奇特的想象,这三句以对温度的感觉,写人的心理倾向,既醉态淋漓,又有所顾忌,不无担虑,这里表达了词人“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情,“乘风归去”说明词人对人间不满,“归”字有神仙自喻的味道,好像他本来住在月宫里只是暂住人间罢了。一“欲”一“恐”显露了词人千思万虑的矛盾心理,真可谓“奇逸之笔”。“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与上文紧密相连,写词人在月光下翩翩起舞,影子也随人一起舞动,但有点孤单。作者在把虚幻的天上与真是的人间进行了对比,否定了天上,虽有琼楼玉宇,也难比人间幸福,还是在皎洁的月光下,在这美好的意境中起舞,和自己的影子嬉戏吧!天上那比人间可爱呢!苏轼虽有道家踏虚出世,蝉蜕浊秽的愿望,但是最终还是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占了上风,对给自己诸多挫折和磨难的,屡不得志的现实,对悲喜苦乐的人间岁月和俗世的生活倾注了更大的热情,也许这里还有一个令自己时时牵挂的骨肉兄弟。

苏轼思绪飘飞、幻想仙境,想回到月宫里去,脱离这让他无限烦恼、令他失望的人间,但是他终究还是面对现实的,面对生活,对人生是热爱的,因此,他亲手抹去了这虚无的画境,令人赞叹他美好的丰富的想象力和承受力。但通过上阙,我们也可感觉到,大抵当人的精神空虚,无所依靠时,他就会向日常的世界周围的事物发问,这也许能帮助我们了解苏轼问月时的心情。

下阙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人生的规律,在“出世”与“入世”的矛盾怪圈中跳出来,专写“人间生活”,小序中“兼怀子由”之意也随之拈来,夜深月移,月光穿过“朱阁”照近“倚户”照在了“无眠”的人身上,这里的“无眠”二字直接涉及到中秋人事,怀弟之意隐约而出,房中的人迟迟未睡,自己在怀念弟弟,而中秋佳节怀念亲人但不能和亲人团聚的人只有自己吗?有多少个像我一样无眠的人呢?作者由个人离别联想到普天下人之离别,月圆人不圆是件多么令人遗憾的事情啊!于是以失眠人的口吻埋怨月亮说:“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明月你总不该有什么怨恨吗?为何你偏要在人们离别的时候才圆呢?这是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却又含蓄的表达出了对于不幸的离别人们的同情。

接着,词人一改悲伤怨恨的心境,把笔锋一转,说出了一番宽慰的话,为明月开脱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人固然有悲欢离合,月也有阴晴圆缺,这是对离合圆缺的矛盾的感叹与思考,苏轼深知人生是不圆满的,人间的悲欢离合就像月亮有时被乌云遮住的时候,又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她也有她的遗憾,它们是矛盾又统一的两个方面,月既不可能常圆,人也不可能长聚,正如月亮“一夕成环,夕夕成缺”一样,人生也常是“聚少离多”自古世上就难有“十全十美“的事,这是一个自古至今,世代皆然,谁也无法避免的永恒的遗憾,既然如此,又何必为暂时的分离而感到忧伤呢?这几句话从人到月,从古至今,作了高度的概括,很有哲理的意味。

面对圆月,面对今晚,团聚既不可能就在眼前,那么就祝愿彼此健康平安,远隔千里共享着美好的时光吧,所以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就是美好的样子,这里指的是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共婵娟”就是共享明月的意思。典故出自南朝谢庄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用但愿领起,情意更为深厚,既然人间的分别是难免的,那么只要亲人长久健在,即使远隔千里也可以通过普照世界的明月把两地联系起来,把彼此的心沟通到一起。“但愿人长久”是要突破时间的界限;“千里共婵娟”是要打通空间的阻隔,让对于明月的共同的爱,把彼此分离的人结合在一起,古人有“神交”的说法,要好的朋友天各一方,不能谋面,却能以精神相通。“千里共婵娟”也可以说是一种神交了!王勃有两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味深长,传为佳话,我看此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另外,张九龄的《望月远怀》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许浑的《秋霁寄远》说“唯应待明月,千里与君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军直到夜郎西”等这些都表现了作者把心愿交付给月亮,把精神寄托给月亮的“神交”思想,正如诗前小序所说,这首词表达了对弟弟苏辙的怀念之情。但是这首词并不局限于此,可以说这首词是苏轼在中秋夜对一切经受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更显视了苏轼豁达的胸襟。

从另一方面,苏轼在承认生活的无奈与不完美的同时,努力去寻求和体味其中的美好的东西,苏轼借助月亮来阐释他的人生观:如果说晴夜的圆月象征着完美,那么月缺的夜晚就代表着遗憾,既然万事万物都难免有缺憾,生命包含的痛苦也是必然的,生命的本质就是如此,与其咀嚼痛苦,人为什么不尽可能品尝快乐呢?这是一个月色清亮的夜晚,与其为仕途的坎坷而怨愤,为兄弟的别离而哀伤,让心情沉闷下去,实不如留恋月色与影徘徊,况且在这月光洒布人间的时刻可以和远隔千里的兄弟共享这月色,也足以慰情了。这种心情伴随了苏轼坎坷的一生,譬如后来他又被贬官岭南惠州时,同样能找到一慰情的方法,有诗为证:“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作为“豪放派”词人代表的苏轼,在这首词中一改往日豪放洒脱的词风,却展现了他细腻婉约的风格。全词风格高旷,风韵清越,情感放纵奔腾,跌宕有致,结构严谨,脉络分明,情景理交融,紧紧围绕“月”字展开,忽上忽下,一会离尘,一会入世,旷达超脱,语句精炼自然,显示了词人高超的语言能力及浪漫洒脱的词风。这首《水调歌头》历来都受到人们的推崇,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认为是写中秋词中最好的一首,此说是一点也不过分的,这首词仿佛是作者和明月的对话,在对话中探讨着人生的意义,既有理性,又有情趣,很是耐人寻味。它的意境广阔,胸怀乐观而旷达,对明月的向往之情,对人间的眷恋之意,以及那浪漫的色彩,潇洒的风格和行云流水段的语言,至今还能给我们一种美的享受,让我们从明月身上看到了很多,思考了很多,得到了很多!

重读苏轼的这篇名作,确实对我的震动很大很深,使我的心灵跟着他再次经受了一次思念之旅、感动之旅。他心胸的豁达、学识的渊博、品质的可贵、积极进取的精神都值得我们很好的学习和借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明月是永恒的,它所代表的意象是清新的、纯洁的、美好的,它是世界上最美好祝福的载体,是文学家永远唱咏的赞歌。

参考文献:

[1]初中语文教课书 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2]中学语文参考书:八年级下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3]中学生阅读.河南教育杂志社,2003,第六期.[4]中学生阅读.河南教育杂志社,2004,第三期.[5]刘福元.唐诗宋词.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6]康震.谈苏轼的一生.百家讲坛.(谢松长最后定稿)

第二篇: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苏轼与辛弃疾词风比较

题目:苏轼与辛弃疾词风的比较研究

摘要:苏轼与辛弃疾:两人都是至情至性之人。苏轼天性忠爱,自如畅达;辛弃疾气势沉雄,豪壮悲愤。苏轼词风旷达,辛弃疾词风豪健。

苏轼的豪放是很洒脱的,是个性使然。因为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弃疾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关键词:苏轼

辛弃疾

词风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词体开拓次境,提高了词的品格,使词摆脱了附庸的地位而蔚为大国,成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词体,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苏词可分为三类:(1)抒情词。苏轼的抒情词具有严肃博大的特点,具体包括从政之情,爱国之情,怀古之情,人伦之情等。(2)咏物词。苏轼词中约有30首咏物词,他的咏物词形神兼备,富有寄托,代表作有《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和《水龙吟》(似花还似非花)等。(3)农村词。苏轼的农村词约有10多首,代表作为《浣溪沙》。

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居士,济南人,早年受祖父辛赞影响,培育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他的词大致可分为三类1:爱国词,主要追忆当年的抗金生活,抒发自己的报国壮志,表达对于沦陷区人民的同情和对投降派的愤懑之情。代表作有《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等。2.农村词,主要描写农村生活和田园风光,以化解现实中的痛苦,代表作有《清平乐》(茅檐低小)等。3.闲适词与言情词,代表作有《西江月·遣兴》和《祝英台近》(宝钗分)等。苏轼与辛弃疾词的内容虽有差别,但都贯串着爱国主义的英雄情怀。

苏轼与辛弃疾两位豪放派大家的作品,总使人有不尽的遐想。在北宋的文学变革中,苏轼则代表着这场文学变革的最高成就。值得注意的是,苏轼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不仅因为他的创作体现了这场文学变革所追求的文化理想,审美趋向,也不仅因为苏轼比其他作家具有更雄大的才力、高超的技巧。而且,甚

至更重要的,是因为苏轼的创作在很多地方突破了这场文学变革的基本宗旨。

苏轼词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风格丰富多彩,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他最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而辛弃疾一生致力词的创作,将词从婉约派的拘限中超越,丰富了词的描写内容与表现手法,拓宽词的境界,使词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能更直接反应社会现实的是辛弃疾。除了大量抒写爱国情怀的词作外,在乡村二十年的闲居生活使他加深对农村的了解,便出现了许多以农村生活为主题的作品。辛词中还有很多的山水词,表现作者宽阔的胸襟和对祖国山河大地的赞美,在词史上辛弃疾苏轼和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代表作家。

在词这一领域中,苏轼对题材、风格、技巧都进行了大胆的开拓与创新,使他的词作与词的传统出现重大的差异,在当时引起了普遍的注意。不少人对苏词,特别对其“以诗为词”的特点提出了批评。如陈师道《后山诗话》说他“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之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李清照则称之为“句读不葺之诗尔,又往往不协音律”(《词论》)。这些意见都是从词的传统标准、传统观念来提出的,而忽视了苏轼使词得到解放,成为与诗文一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功能的独立文学体裁这一重大意义。即便苏词中有些是“不协音律”即不合适演唱的,也未必是什么毛病。脱离音乐的书面化的词和与音乐紧密配合的词,未尝不可同时存在。

而辛弃疾则始终把洗雪国耻、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写出了时代的期望和失望、民族的热情与愤慨。但他作为一个具有实干才能的政治家,曾经获得相当高的地位,他对抗金事业的追求,不像陆游那样主要出于一腔热情;作为一个英雄豪杰式的人物,他的个性要比陆游来得强烈,他的思想也不像陆游那样“纯正”;他的理想,不仅反映了民族的共同心愿,而且反映了一个英雄之士渴望在历史大舞台上自我完成的志向;因此,在文学创作方面,他不喜欢写作诗歌尤其是格式严整的七律,而是把全部精力投入词这一更宜于表达激荡多变的情绪的体裁。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但在“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之后,突然接上末句“可怜白发生”,点出那一切都是徒然的梦想,事实是白发无情,壮志成空,犹如一瓢冰水泼在猛火上,令人不由得惊栗震动。

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

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如“峡束苍江对起,过危楼、欲飞还敛”(《水龙吟》),“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他所采摭的历史人物,也多属于奇伟英豪、宕放不羁,或慷慨悲凉的类型,如“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的李广(《八声甘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刘裕(《永遇乐》),“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的孙权(《南乡子》)等等。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而苏轼他是首次把农村题材写入词中,以清晰的秀丽的语言,生动描绘了农村风光与农事生活,他以抒怀言志,更多的注入自我,多方面表现自我的生活和情怀个性.他以词的慷慨激昂的立功报国豪情,如[江城子].因此,他的词达到了“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意境。

辛弃疾和苏轼在词的语言技巧上都是有力的开拓者。前人说苏轼以诗为词,辛弃疾以文为词。苏轼在语言上一变化是间有词人镂金错采的作风,多有陶渊明、李白、杜甫、韩愈的诗句的吸收,偶然也运用当时口语,给人以一种清新朴素的感觉。辛弃疾比之苏轼,他不仅运用古体近体诗的句法,还吸收了散文、骈文和大量的民间口语入词,不论经史,诸子、楚辞、以及杜甫、李白的诗;韩愈、柳宗元的文,往往信手拈来,糅入词中,形成了新鲜活泼的气息。

辛词有熔铸经骚的语言特色,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运用口语方面。他善用通俗和朴素的口语入词,又常方言土语和儿化名词,如“‘不许儿童会’﹙[鹧鸪天]﹚”。群众语言的使用既增加了词的生动性和通俗性,还给词带来了新鲜活泼的生活气息。二是继承文学语言方面。辛弃疾为力适应抒情写志的需要,一切曾经为文人用各种体裁来表达思想的文学语言,他都能运用入词。这主要表现他常用以散文句法入词.因此,他摆脱苏词的“以诗为词”而主张“以文为词”,为词又开拓了新的境界.虽然如此,但辛词语言最突出的特点还是不在以散文句法入词,而在于“驱使庄骚经使,无一点斧凿痕”。

而苏词的特点是以诗为词,使词的审美价值上升到崇高的境界。生动的景物描写生成雄宏壮阔的画面,所能宣泄的激情与义愤,往往以不可遏阻之势表现理想与抱负,以及理想与抱负难以实现的怅惘,也显得那么自然与雄放。放逸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所体验的人生,常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这种渗透人生感悟的情愫,从激越的冲动终归于深沉的平静。华丽典雅而又高傲不羁的语言风格,以及其背后所隐藏的佛老思想,使其本来故作矜持的态度成为一种自然而然的大度。把喧哗与骚动的人生看作一场大梦的喟叹,超重低音的穿越,打破时空的樊

篱,与遥远的圣哲一起,在宇宙中共鸣。

辛词和苏词都是以境界阔大、感情豪爽开朗著称的,但不同的是:苏轼常以旷达的胸襟与超越的时空观来体验人生,常表现出哲理式的感悟,并以这种参透人生的感悟使情感从冲动归于深沉的平静,而辛弃疾总是以炽热的感情与崇高的理想来拥抱人生,更多地表现出英雄的豪情与英雄的悲愤。辛弃疾也信奉老庄,在词中作旷达语,但他并不能把冲动的感情由此化为平静,而是从低沉甚至绝望的方向上宣泄内心的悲愤,这些表面看来似旷达又似颓废的句子,却更使人感受到他心中极高期望破灭成为绝望时无法销磨的痛苦.而他的英雄的豪壮与绝望交织纽结,大起大落,反差强烈,更形成瀑布般的冲击力量。在意象的使用上,辛弃疾也自有特点。他一般很少采用传统词作中常见的兰柳花草及红粉佳人为点缀;与所要表达的悲凉雄壮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在他的笔下所描绘的自然景物,多有一种奔腾耸峙、不可一世的气派。这种自然和历史素材的选用,都与词中的感情力量成为恰好的配合,令人为之感奋。所以,同属于豪放雄阔的风格,苏轼词较偏于潇洒疏朗、旷达超迈,而辛词则给人以慷慨悲歌、激情飞扬之感。

苏轼词在风格上的突破。苏轼词风可分三类(1)豪放风格。这是苏轼故意追求的理想风格,他以充沛激昂甚至悲凉的感情融入词中,写人状物以慷慨豪迈的形象和阔大雄壮的场面取胜,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2)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3)婉约风格。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辛弃疾虽然也是豪放派的,但是风格却不同,辛弃疾一方面继承了苏轼,高唱“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入虎”;另一方面又“敛雄心,抗高调,变温婉,成悲凉”﹝《宋四家词选》序论﹞,表现为一种悲壮苍凉﹑沉郁顿挫之美.他的艺术风格有独特性但并不等于艺术风格的单一性。在豪放之外,辛弃疾词中还有写得情致缠绵﹑词意婉约的作品,如[祝英台近]《晚春》,词意幽怨缠绵,一网情深,写环境则烟雨凄迷,落红点点,莺啼不已。这正说明辛词风格多样化,在其词集中,还有不能用豪放﹑婉约所能简单包括的其他风貌,如他的自注体中,有“效花间体”的[唐河传],还有“效白乐天体”的[玉楼春],“效朱希真体”的[念奴娇], “效李易安体”的的[丑奴儿近],还有效“用天问体”的[木兰花慢]。可以说辛词是众体兼备﹑无体不工的.特别值得提的是,辛词风貌不仅多姿多彩,而且表现出创新的力才.辛词中无疑洋溢着刚直之气,但他在特殊的政治环境中,又不得不摧刚为柔,所谓“百炼都成绕指”﹙[水掉歌头]﹚,把满腔激愤化为缠绵悲郁的哀怨之音,豪气折入柔情,奇情丽语一齐飞动,正是他刚柔兼济﹑豪婉交融的妙用。

苏轼除了拓展了词境的多样化之外还打破了“庄诗词媚”的传统观念,苏词一扫旧习,以清新雅练的字句,豪迈劲拔的笔力和纵横奇异的气象来写词,使词作仿佛“挟海上风涛之气”。苏轼不仅以诗文句法入词,且多吸收诗赋词汇,兼采用使传等,突破词的音律束缚,以便更充分的表达情意,上词为文学而作,不尽为歌而做。而辛词采用不主故常的手法,善于运用比兴寄托﹑即事叙景﹑使用典的艺术手法。辛弃疾虽有吞八荒之慨,但政治上孤危一身的境地,却使得他不得不在词中借用美人香草等来表现自己的抑郁悲愤和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苏轼以他豪放的感情,坦率开朗的胸怀,改变了晚唐五代词家婉约的作风,开创了豪放词派的风格,辛弃疾又继承发扬了这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词风,创造了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更是生动突兀,笔酣墨饱,气势飞舞。

苏辛词的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有其相同的一面,那就是他们的词中,都饱含着浓烈的奔放的豪情,表达了词人的对生活无比热爱和豁达的乐观态度,以及要求为国家建功立业的理想。正是他们的这种豪情壮志,决定了苏辛词的独特创作个性和艺术风格。由于苏辛词所反映的生活题材的扩展,词的意境的提高和加深,因而词人的生活和思想在词里得到更充分的表现,词人的创作个性和作品的艺术风格也就更鲜明地呈现了出来。例如苏词《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上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和丰功伟绩所构成的宏伟壮观的艺术形象,正是苏轼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性格,以及他那种不因政治上受挫折而丧失生活兴趣的人生态度的充分反映,是他豪放旷迈的艺术风格的集中表现。又如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面对滚滚不尽的长江,追缅往事,遥想将来,心潮澎湃。赞扬杰出的历史人物,讽刺苟安求和者,表示了坚决抗金,收复中原的坚强信念,传达出老当益壮的豪情壮志。词中豪迈激越的艺术风格,与苏词“大江东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作为生活丰富、思想复杂、才华卓越,艺术上成熟并孜孜以求的词人,东坡和稼轩的词的艺术风格是多样化的。除了那些抒发个人豪情壮志的作品豪放奔腾的主流之外,也有许多缠绵潇洒、淡远飘逸之作。苏轼的悼亡词,显得沉痛悲凉;描写农村生活的词,又那样轻快明朗;抒发寂寞情感的词,显得幽冷;描绘复醉三更的词,又那样地飘逸。辛弃疾的词,才兼众体,不拘一格,能刚能柔,纵横如意。他的长调宛转激昂,短调温柔慷慨,或纵横奋厉,或婉丽清畅,他的这种依作品内容而表现出不同的风格韵致,充分体现了词人卓越的艺术才华和高超的驾御能力,以及矛盾复杂的思想感情。

苏辛的词的风格特征的形成,还表现在对作品题材的开拓扩展方面。他们进

一步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旧框子,放大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生活内容。苏轼把过去诗家惯用的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用词来加以反映表达,给词的创作带来更为广阔的领域和勃勃气机。辛弃疾进一步地、充分地发挥词的抒情、状物、记事、议论的功能,融汇诗歌、散文、辞赋的特长,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技巧,正是这种大胆的独创,形成了苏辛词独特的艺术风格。

同样的豪放风格,在东坡词和稼轩词中,又表现出了明显的差别。苏词的豪放风格,跳荡流溢着自由奔放,乐观开朗。他的那种自由挥洒的写作态度和变化不测的篇章结构紧紧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苏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辛词的豪放风格,常常饱含着辛词所特有的豪壮而苍凉,雄奇而沉郁的个性,他所创造出来的比苏词更为雄奇阔大的意境与他生动而夸张的描绘及想象,构成了辛词豪放的浪漫主义的艺术特征。苏轼对生活的乐观,对理想的热烈追求,使他的词总是那种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慷慨激昂,铿锵作响。辛弃疾因国家仇民族恨的长期压抑,使他的词既豪迈奔放,慷慨激昂,热情澎湃,而又忧思悲壮,沉郁苍凉,政治理想和社会现实的矛盾,妥协投降派的排挤打击,决定了他的词没有也不可能有苏轼词的那种空旷洒脱的风致。

苏辛词风格虽然都是豪放派,但却存在迥异的形成原因。苏轼是一个很达观的文人。虽然他的政治生涯一直很不顺达,但是他的学问他的个性,使他始终能够很洒脱很轻松的看待生命中的挫折和不满意,所以苏轼的豪放是从心里自然而然的一种流露,给人的感觉是飘逸和洒脱,如行云流水。辛弃疾的豪放给人的是壮烈是沉郁,因为辛弃疾本身就是一个很传奇的词人,他最大的愿望是收复北方失地。但是南宋是一个懦弱的王朝,大部分当权者是主张苟且偷安的主和派,毫无疑问,辛弃疾的主战肯定会得罪当权者。他英雄一样直爽的性格,使他的愿望一直不能够实现,所以在他的作品里就自然充满了一种冲天的豪放感觉,弥漫着一个爱国战士的悲壮和激情。可是他的不受重用又导致他的失意,这就在豪放之外多了一些杜甫似的沉郁。总起来看,苏轼的豪放是达观者的风采,轻松而迷人;辛弃疾的豪放是壮志难酬的悲壮之音,沉郁而震撼人心。

同样的运用口语,同样的新鲜活泼气息,同样的豪放主调,同样的多样化的艺术风格,把两位杰出的词人连在了一起,后人以“苏辛”并称,并推为豪放词风的代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总之苏词和辛词有同有异,但他们都是词坛史上的飞将和最高成就者,他们开创了宋词的新纪元。

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文学史》<中> 主编马积高﹑黄钧

2004年7月 《苏轼词话》

王仲厚

唐都学刊(西安)1984年 《苏轼初期词简论》高文翔

曲靖师院《语文函授》

1984年

《苏轼的物境与神境》,申秀云,远大学报,1989.04.

《北宋词人创作观念的变化》(上),邓魁英,文史知识(北京),1989.01 7

第三篇:国开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现代汉语量词的色彩意义

现代汉语量词的色彩意义

摘要:词义在表达反映人们对客观事物的理性认识外,还会因人们的主观感受,而表达出对该事物的评价。这种评价就是词的附加意义,又称色彩意义。量词的主要作用是表量、计算,但有些量词还兼有色彩意义。现代汉语量词的色彩意义包括三方面:形象色彩、感情色彩、语体色彩。

一、量词的形象色彩

“词义信息在传达人们对其所称谓事物的理性认识外,往往还会因人们的主观性而表达出对该事物的评价及在情态、格调、形象方面等作出的补充描写。汉语量词的理据,在它具有描绘性和比喻性时,就给人以具体的形象感。这种形象感包含着人的主观意味。量词所负载的这种形象意味,也就是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

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具体有三种形式:

1、量词本身具有的形象色彩

这类量词一般是表示事物的物量词(包括个体量词和集体量词),如:串、座、朵、缕、株、丛、片、颗、团……本身具有形象性,它们和中心词搭配在一起,能引起人的联想和想象,具有生动性和形象性。例如:

(1)他迫使自己打了一串外交式的哈哈。(沙汀《沙汀选集》)

(2)金达莱一大片一大片的。鲜红娇艳。一朵花,一朵青春,每朵花都展开眉眼,用笑脸迎着春天。(杨朔《三千里江山》)

(3)听后,她的脸上闪过一缕木木的,淡淡的哀愁。

(柯如《长夜星光》)

(4)不但是得慢走,还须极小心地慢走,骆驼怕滑:一汪儿水,一片儿泥,都可以教它们劈了腿,或折扭了膝。(老舍《骆驼祥子》)

(5)不论是近百年的和古代的中国史。在许多党员的心目中还是漆黑一团。(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

例(1)中用“串”来写“打的哈哈”很有创意,既有声音又有视觉上的形象感。例(2)中的“一朵花”,“朵”是用来描写“花”的量词,既表量同时可供人想象,在“一朵青春”里,运用了拈连的修辞手法,把本来表示“花”的量词用来表示“青春”的量,使得抽象名词“青春”变得生动、形象,增加了诗韵。例(3)用“缕”同样把抽象的“哀愁”写得逼真、可见。例(4)用“汪”来写“水”。把到处都是水的情景写得很逼真。例(5)用了个量词“团”来写许多党员把那个问题没搞清楚的情况,具体形象。

2、借用来的量词具有的形象色彩

这一类量词主要是借用名词和动词。而且中心词和量词间属于超常搭配。例如:瓣、粒、方、泓、树、点、圆、角、堆、带、钩、星、条、根、柱、丝、道、圈等。

(6)看见岸上歪过来一株柳树,一瓣黄月朦胧。(贾平凹《浮躁》)

(7)忽在那万里波涛的汹涌处,溅起一粒浑圆湿润的清露似的月,滚向蓝丝绒般的天空,给你披上一身洁净清爽的光。(崔合美《海火》)

(8)难得如今好气候,才钓得一方和平,才钓得一泓宁静。(管用和《山行》)

(9)奈何闲人仍继续用一身感慨唱一树凋零,宛如一叶落下就升上一枝愁,为愁而忙……(许达然《也看萧瑟》)

这四个例子中的量词和中心词间都属于超常搭配。超常搭配指把原来修饰甲事物的词语用来修饰乙事物。这种“超脱寻常文字、寻常文法以至寻常逻辑形式,而使语辞呈现一种动人的魅力。”量词这种不寻常的搭配,能创造出浓郁的修辞色彩,给人以形象、鲜明的审美享受。例(6)把本来用在“花”上的量词“瓣”用来修饰“黄月”,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得月的形象更鲜明,而且创造出了深邃的意境。例(7)把本来用于表示颗粒状东西的“粒”用来修饰“清露似的月”,反衬了天海的浩瀚。例(6)(7)用量词“瓣、粒”修饰“月”,这种超常搭配营造了一种冷寂、幽静的意境。例(8)(9)是通过量词和名词的超常搭配,把抽象的“和平、宁静、愁苦”用具有形象感的量词构成数量短语:“一方”、“一泓”、“一枝”去修饰,使之变得具体化、形象化。人们似乎可以感到“一方的和平”、“一泓宁静”,可以体味“一枝的愁苦”。

汉语中量词和名词超常搭配形成的短语很多,例如:“一轮圆月”、“一道山”、“一叶小舟”、“一柱烟云”、“一带吊桥”、“一堆白雪”等。

3、量词重叠后具有的形象色彩

有些量词本身具有形象色彩,重叠后形象色彩更浓厚。如;滴滴、簇簇、点点、道道、片片、丝丝、重重、朵朵等。

(10)右边是幢幢米色的宅地,左边是一座高走的宫殿。(郭小川《塔什干诗抄》)

(11)湖里有十来枝荷花,苞子上清水滴滴,荷叶上水珠滚来滚去。

(吴敬梓《儒林外史》)

(12)如果不是亲见,你真不敢相信这是在他们的房间里,地上、墙上、窗前甚至床边都是绿枝簇簇、鲜花朵朵。(何杰《亚纳斯节》)

(13)刚到四月时分,便下起丝丝的凉雨。(晓河《异国风情》)

例(10)中用“幢幢”把宅地一大片的情景描写得很形象。例(11)用“滴滴”把苞子上的清水写得极其逼真。例(12)用“簇簇”写“绿枝”、用“朵朵”写鲜花,主要突出绿枝、花朵的茂盛。例(13)用“丝丝”写凉雨,写出了雨的凉爽和给人的惬意。

二、量词的感情色彩

量词除了表示对客观事物计量外,还表达了人们对该事物的爱憎意味和褒贬评价。这种主观的意味就是量词的感情色彩。量词的感情色彩有的是静止的。有的感情是由人的主观性在具体语境中i临时产生出来的。

量词的感情色彩有两种形式:

1、在具体的语境中,量词产生的感情色彩

这一类主要指量词的感情色彩活用:即褒义贬用;贬义褒用;中性褒用;中性贬用。例如:

(14)我留上海就做一匹文盲,都比现在好得多。(郭沫若《骑士》)

(15)在证券交易所内,他也算得上一条好汉。(茅盾《赵先生想不通》)

(16)我们的总理不仅堪称是一位战略家,而且堪称是一位哲学家!

(彭子强《筑向太空的长城》)

(17)他就是那位大字不识一个的教书先生。

例(14)中的“匹”本来是用来表示“马”的量词。属于中性词,在这里用来写人,显然有贬义。例(15)中将“条”用于“好汉”,是褒义,虽然将人拟物化了,但它给“好汉”、“汉子”赋予了骠悍、勇猛的气质和特点。“条”本来也是个中性词,在这里是中性褒用。例(16)和例(17)中都有个量词“位”,但在例(16)中的两个“位”用于人,表示敬意,具有赞扬的褒义色彩。“教书先生”是指有知识、有教养的人,一般都用“位”表示量,表达人们对“教书先生”的敬意。但例(17)中的“教书先生”前加了个“大字不识”的修饰语,明显有了讽刺、嘲弄的含义,这里的“位”具有了贬义色彩。

“位”虽然在语境中可以改变色彩,但也并不是随便就能改变的。例如:“一个小偷”就不能说“一位小

偷”;“一个酒鬼”就不能说成“一位酒鬼”。因为“小偷”、“酒鬼”这些词反映的对象是现实生活中不受欢迎的。可见,量词的感情色彩和其后的中心词的意义关系密切。一般情况下,量词的色彩意义要从属于后边中心语的词的词汇意义。如“一个小偷”。量词的感情色彩脱离不了社会。必须符合该社会的全体成员的习俗,即使它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可以超常使用,但还要受到一定的限制。如

“一位小偷”无论在什么情况下,认为也不能接受。

2、有些量词重叠后就带上了感情色彩

表示微小量的量词,如:寸寸、颗颗粒粒、针针线线等。例如:

(18)他现在知道他的宝贝儿的确死了……那时候,真是连纺出的棉纱,也仿佛寸寸都有意思,寸寸都活着。(鲁迅《明天》)

(19)“你什么都不记得了,那你就看看碗里的饭,颗颗粒粒都是农民种出来的。‘汗滴禾下土’啊f”父亲声音哽咽了。(柯如《溪流长》)

例(18)中的“寸寸”明显带有喜欢、喜爱的感情色彩。例(19)中的“颗颗粒粒”有珍惜的感情色彩。

三、量词的语体色彩

“词的构词理据、寓意背景、所在语体等等因素不同,从而形成词特定的意趣和风格,这种意趣和风格,就是格调风格。”量词的格调是由于人们出于不同的交际目的,在不同的交际场合。通过选用不同格调的词语来表情达意形成的。量词的格调就是量词的语体色彩。

量词的语体色彩具体表现为两种:一是书面语色彩:二是口语色彩。

1、量词的书面语色彩

有些量词典雅、严肃,经常用在书面语中,具有书面语色彩。具体又可以分为4类:

A、具有文学色彩的书面语量词。例如:“簇、抹、幢、缕、幅、掬、丝、泓、盏、钩、丛”等。

B、具有政论色彩的书面语量词。例如:“任、所、具、等、步、部、宗、起、项、户、军”等。

C、具有古代文体色彩的书面语量词。例如:“调羹、巡、钧、乘、樽、吊、贯、阕、仞、斛”等。

D、具有科技色彩的书面语量词。例如:“微米、千瓦、码、磅、加仑、人次、公里、公升”等。

2、量词的口语色彩

有些量词通俗、随意,经常在口语中出现,具有口语色彩。例如:“茬、溜、摞、窝、疙瘩、辈、舀”等。

人们一般认为,量词是汉语的一个特点,是汉语独有的,其实,量词的主要特点是表量的,而且表量的词都具有形体特征,这一点汉英语言都有。汉语量词的形体特征也正如吕叔湘先生指出的“是各种语言都有的”,因而不能成为汉语独有特点。而“汉语量词具有的形象色彩,才是汉语独家所有的语言现象。”“汉语量词的形象色彩是汉语量词区别于印欧语系语言的主要特征之一。”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

参考文献

[1]

张德林.怎样评价《边城》[J].书林,1984(1).[2]

沈从文.沈从文说文物(民俗篇)[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3]

沈从文.沈从文全集[M].太原:北岳文艺出版社,2002.[4]

汪曾祺.晚翠文谈新编[M].北京:三联书店,2002.[5]

沈从文.沈从文文集[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6]

俞兆平.中国现代三大文学思潮新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第四篇:国开电大汉语言文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林黛玉的处世态度

论林黛玉的处世态度

内容摘要:《红楼梦》中的人物林黛玉是一个富含悲剧色彩的艺术典型。她出身在一个已经衰微的封建家庭。封建礼教和世俗功利对她的影响十分有限,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及敢爱敢恨,我行我素,不计后果的自恋作风。因父母相继去世,她不得不寄居在声势显赫的荣国府里。环境的势利与恶劣,使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在对待丫头婆子时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对待知己朋友关心体贴,情深意长。在处理爱情关系方面,不仅痴情专一,还能够巧妙的化情敌为朋友。多数人都认为黛玉是最失败的处世者。导致使他无法和宝玉终成眷属,含恨死去。在我看来林黛玉是怀抱纯洁的爱和自我离开了尘世,实现了她的誓言:“质本洁来还洁去”。我认为黛玉在为人处世上是深藏不露,自有一套。

关键词:

自恋

才情

林黛玉

处世态度

自我完善

林黛玉这个艺术形象虽然是曹雪芹在18世纪中期距今二百五十年前为我们塑造出来的,但是卓越的艺术典型总是有它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细细品味林黛玉的为人个性,有些东西至今仍然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有人说读《红楼梦》者,分四重境界:喜钗而憎黛者,俗而庸者也;喜黛而憎钗者,尖而僻者也;至若无喜亦无憎,世之达者也;皆喜而不憎,人之觉者也!这似乎有些大而化之了。但是关于《红楼梦》的论说,其中最多,最普遍的说法,莫过是这样的:“在贾府,最会为人处事的有三:宝钗,王熙凤,花袭人;最不会做人的也有三:宝玉,黛玉,晴雯。”从人际交往方面,可以概括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会做人的宝钗,王熙凤,花袭人,无一例外的得到封建大家长阶层的厚待和重用,在大观园之内如鱼得水。反观最不会做人的三个:宝玉是有名的“富贵闲人”,因“衔玉而生”而倍受宠爱,就招致莫名的陷害;晴雯更是被上下的主子奴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还落了个狐狸精的骂名,最后惨死于井中;林黛玉在大观园没有和宝玉终成眷属,还被现代人列为人际关系失败者,最不能为人妻的人选,美丽如她,可爱如她,气质如她,才情如她竟成了“眼泪”,“柔弱多病”的代名词。其实不然,她保持着纯真的天性及敢爱敢恨,我行我素,不计后果的自恋作风。她忠于自我的心,是朝着幸福奔跑的女子。她自矜自重,警惕戒备;在对待丫头婆子时用直率与锋芒保卫自我的纯洁,免受轻贱和玷辱。对待知己朋友,关心体贴,情深意长。在处理爱情关系方面,不仅痴情专一,还能够巧妙的化情敌为朋友。由此看来,黛玉在人际关系方面是深藏不露,当刮目相看的。

一、花样才情奇女子,自恋自哀事有因

自恋在国外有一个关于水仙花的传说.这是来自一个古希腊神话:美少年厄索斯在水中看到自己的倒影,便爱上了自己,每天茶饭不思,憔悴而死,变为一朵花,后人称为水仙花.这是心理学上的自恋,属于病态的自恋,和我们这里说的自恋不是一回事.你可以爱自己,从头发丝到脚后跟。但是如果你觉得你的脚后跟值得人人去爱的话,你就是有病了。林黛玉爱自己,但不要求所有的人都爱自己,由此可见林黛玉的自恋是健康范围的自恋。林黛玉不仅是人见人爱,而且也没有不爱自己的道理。“颦而才貌世应稀”。林黛玉的美貌,自贾雨村口中的“怪道我这女学生言语举止另是一样,不与今日女子相同,度其母必不凡,方得其女。”2

林黛玉的母亲是贾母最疼爱的小女儿,林黛玉又是其父林如海中年得女,“故爱如珍宝”。黛玉自幼就聪明清秀,林如海更是为她请了家庭教师--贾雨村来教她读书识字,可知黛玉自小就气度非凡了,难怪此处有脂批:写美人是如此笔仗,看官怎得不叫绝称赏!更有聪明如王熙凤竟也亲口赞黛玉“天下真有这样标致的人物,我今儿才算见了!况且这通身的气派,竟不像象老祖宗的外孙女儿,竟是个嫡亲的孙女,怨不得老祖宗天天口头心头一时不忘。”

这一段虽有凤姐拍贾母马屁之嫌“真有这样标致人物”出自凤口,黛玉丰姿可知。到了宝玉眼中,黛玉是“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露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到底是宝玉细心,不只是见了黛玉的“情”,“娇”,更是连“才”都可以感受得到的,也难怪俩人一见钟情了。如此可见,林黛玉不是一般的徒有花容月貌,更有言谈举止清丽脱俗,气质不凡。

黛玉的才情似海,在入住大观园后,展现的淋漓尽致。黛玉知识的渊博就连贾府的小厮兴儿都知道“我们家的姑娘不算,另外有两个姑娘,真是天上少有,地下无双。一个是咱们姑太太的女儿,姓林,小名儿叫什么黛玉,面庞身段和三姨不差什么,一肚子文章。”宝玉竟称她为“神仙似的妹妹”。笔至此处,一个活生生的“绝美”黛玉已跃然纸上。这便是林黛玉的“外在美”。然而她的“外在美”是“娇袭一身之病”“病如西子胜三分”的病态的美,就象是个“捧心西子”。如此一个可人儿,贾府上下自然喜欢,更有贾母的宠爱有加。人见人爱的林黛玉,不自恋我们反而会觉得奇怪吧?更何况,她还有一个“绛珠仙子“神仙背景-琅苑

仙葩,其自恋的优越感,更是可见一斑。综观黛玉的诗作,《白海棠诗》是借白海棠,惟妙惟肖的描绘出一副娇弱纯洁孤傲多愁的少女形象;《咏菊》又是自我的倾泻,借物写人,描写自己和菊花一样,傲岸不屈;《问菊》俨然也是一副孤傲寂寞的贵族女子形象,借菊自问,借自问而自抒,满篇都是作者黛玉的身影;《菊梦》其实就是黛玉自己的梦境;《唐多令》,《秋窗风雨夕》,《葬花吟》,更是黛玉的满腔愁绪的宣泄和表达。满满的自怜自哀,让欣赏诗作的人也忍不住叹息落泪。自恋的人容易因为理想和现实的巨大落差,而产生抑郁的心理,黛玉无疑是嗜好忧郁的,“春恨秋悲皆自惹”,满腔的气质才情,只为执意围绕着自己的悲伤。黛玉关注的对象是自己,欣赏和眼光还是指向自己。诗做作最能反映人的内心感受。只要读过黛玉的诗词的人,都会被她的气质,才情打动。她的诗情画意,满腔愁绪都缘于她太爱自己了。

二、自我自恋自完善

追求人间真爱在自恋的人都很自我,林黛玉从小就有很强的自我意识。从她刚进贾府的一举一动可以看出:“黛玉常听得母亲说过,他外祖母家与别家不同。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何况今至其家。因此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黛玉一进贾府就立刻把自

己全身心的保护起来,是自我保护,用她的聪明才智,用她特有的心计。她一开始就没打算全部融入贾府的生活中。不比薛宝钗来时就“行为豁达,随分从时”,她是“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所以,林黛玉虽然生活在贾府,居住在大观园,从表面看,黛玉与其他众人,衣食住行都一样,和贾府的小姐一样待遇,作诗,祝寿,听戏,嬉闹……似无一致,实则有天壤之别。怎么判断一个人的自我?可以独处的人,是有自我的。林黛玉就很强调独一无二的自我。约略看来,宝玉,探春,惜春,迎春,宝钗,湘云没有一个不是生活在与他人的世俗纠纷,利益冲突中的。

“茉莉粉替去蔷薇硝,玫瑰露引来茯苓霜”,牵扯宝玉与贾环,赵姨娘的嫡庶之争,探春与双方的错综关系;“儒小姐不问累金凤”“,“惑奸谗抄检大观园”又暴露出主子与主子,主子与奴才,奴才与奴才之间的多重矛盾;“矢孤介杜绝宁国府“,说的是惜春与尤氏交恶,宝钗4

和湘云又与各自的家人互有冲突,这林林总总盘跟错节的利益纠纷,编织出大观园世俗而又沉沦的常人世界。而林黛玉则似乎与这个世界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绝缘体,她生活在人事纠纷的大观园中,然而又始终远离大观园的是非。这就与黛玉的自恋心理有关,一则自恋的人只见自己的思想情感,只关注自我的发展状态,所以也就根本不去理会外界的纷争,二则自恋的黛玉即使知道了这些是非,也不屑于去参加或争论。林黛玉要做的事情,一定是与她自己有关的事情,而不是别人的什么事情。即使聪慧如她,知道了一些外界的纠纷,最多也只是在自己心里感叹罢了。对王熙凤接尤二姐进大观园之事“园中姊妹和李纨迎春惜春等人,皆为凤姐是好意,然宝黛一干人暗为二姐担自担心。”黛玉自然是知道王熙凤的底细的,不免为尤二姐担心,但也只是“暗自担心”。林黛玉不愿意别人闯进自己的世界,也不想自己去干涉他人的生活,林黛玉就像个天生的寄居者,不过借其一角还前生欠宝玉的甘露。黛玉与凤姐,探春们,似极亲密,又似全无挂牵,可以说,黛玉是一个生活在别处的大观园人。黛玉一生展示的是人与自我之间的冲突,融合。她一生都是自己与自己在博命,是一种自我的内在挣扎,她是为了保持自我,求证自我,而主动的与世俗的世界隔绝。为了保持自由的心性,自我的尊严,自我的才智,自我的世界,而固执的选择孤独。正如现在歌词里唱的:我一个人不孤单,想一个人才孤单。宝玉是唯一走进黛玉自我世界的人,但他也只是黛玉反观自己的一面镜子。黛玉的种种小心眼,说话故意冤枉宝玉,动不动就伤心流泪,看似无理取闹,其实大有深意。正如她对宝玉说的:“我难道为叫你疏她?我成了什么人了呢!我为的是我的心。”①对待爱情,黛玉追求的是心灵上息息相通的知己,感情至上。她并不关心自己所爱的男人如何走上仕途,将来自己成为诰命夫人。尊重感情,尊重自己所爱的男子自己的正确选择,本身就是一种重要的选择。也只有这样,爱情才能巩固与持久。这一点在当今这个利

欲熏心、爱情泛滥却贬值、婚姻不时面临危机的时代,仍然是有价值的借鉴。

林黛玉的一生其实不为情,只是忠于自己的一颗心,她对宝玉的种种吵架,怄气,其实只是为了求证一件最真实的东西--她自己。黛玉把自己全部的人格都高举置于不可选择的绝境,如渡天河,渡不渡的过去,就在此一拼了。林黛玉看似爱宝玉,其实是爱自己,爱自己对宝玉的那份美丽的爱情,爱宝玉对自己的态度,宝玉最是好性情体贴人,但只和黛玉吵。其实有时他们也不是真吵,只是吵着吵着,就变成了一种很好的心情。黛玉和宝玉,是一是二,分的清呢。黛玉对宝玉的绝对不肯迁就,亦就是对她自己的绝对不肯妥协。“人生在世不称意”,当然不称意,因为自恋,因为对自己的高标准。黛玉是无法安分的,处处反逆宝玉,原来就是反逆自己。宝玉口拙,每每给黛玉封杀出局。黛玉每次冤枉他,编派他的不是,其实是最最骄纵宝玉的,她对宝玉的爱骄,正是对自己的欢恋呢,因为宝玉是她的一面镜子。黛玉对人自负,对天奢侈,她的吃醋,好哭,小心眼,忽喜忽悲,一半是假的,“莫怨东风当自嗟”。对宝玉,林黛玉都是自恋多于爱情的,他们爱得都是爱情本身的美好。结果也是他们自身的自恋所致。更何况大观园的其他人。让我们来回忆一下:林黛玉执著地追求爱情,但是当

贾宝玉借《西厢记》词语,真正向她表示爱情的时候,她反而要嗔怪他。第一次,林黛玉与贾宝玉共读《西厢记》,她“越看越爱看,不到一顿饭工夫,将十六出俱已看完,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虽看完了书,却只管出神,心内还默默记诵”。贾宝玉趁机向她表示:我就是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林黛玉却气得”带腮脸儿通红,登时直竖起两道似蹙非蹙的眉,瞪了两只似睁非睁的眼,微腮带怒,薄面含嗔,指宝玉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还学了这些混帐话来欺负我。我告诉舅舅舅妈去。”第二次,贾宝玉又借《西厢记》中张生对红娘说的一句话对紫鹃说:“好丫头,‘若共你多情小姐同鸳帐,怎舍得叠被铺床?’”再次向林黛玉表示爱情。而林黛玉呢,“登时撂下脸来”哭道:“你这该死的胡说,好好的把这淫词艳曲弄来了,看了混帐书,还学了这,也来拿我取笑儿,我成爷们解闷的。”并且立即“往外走”。林黛玉这些言行又是多么的矛盾呀!她天天缠着贾宝玉,为得不到贾宝玉的爱情日夜受着痛苦的煎熬,弄了一身的病。但贾宝玉一旦有了表示,她又摆出一个贵族小姐的架式,把内心也认为是“好文章”的《西厢记》,斥之为“淫词艳曲”、“混帐书”,并不惜搬出贾宝玉最害怕的紧箍咒--贾政的权威来压贾宝玉,这不是太“乖张”了吗?其实不然,贾宝玉是贵族公子,身上多少沾染了贵族的坏习气,林黛玉没有看到他的真心以前,是保持着警惕性的。林黛玉所以不能接受贾宝玉逢场作戏式的表达爱情方式,因为她追求的是真爱。

她是忠于自己内心的感受。

三、情敌巧妙化为好友,人际交往自有一套

黛玉虽然自称是“草木之人”,而且她的前身是绛珠小草,属于“草本”,连“木本”都不够,但是黛玉并不缺少坚强。她虽然爱哭,却并不软弱。她有十分执着的一面,这就是她对纯真爱情和“净土”的不懈追求。高鹗设计让王熙凤出面建议的调包计,薛宝钗接受是符合她的性格逻辑的。反过来,如果让林黛玉扮演薛宝钗的角色,她是绝对不会答应的。曹雪芹在潇湘馆里流入一条浅浅的小水沟,这是大观园所有院子里惟一的,意味着林黛玉是所有少女中最杰出的代表。这“水”除了纯洁和柔情万种外,还有老子思想中的柔弱胜刚强的意思。潇湘馆里千百竿翠竹,既美不胜收,又象征着林黛玉宁折不弯的文人气质和坚强内心。

黛玉虽然不喜也不想去处理人际关系,但她毕竟还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世俗纷扰的世界,所以她不得不和各色人打交道。黛玉是自知的,她和宝钗结为金兰之交后,在说到自己的病情时,宝钗建议她每日吃燕窝,她说道:“你方才说叫我吃燕窝粥的话,虽然燕窝易得,但只我因身上不好了,每年犯这个病,也没什么要紧的去处。请大夫,熬药,人参肉桂,已经闹了个天翻地覆,这会子我又兴出新文来熬什么燕窝粥,老太太、太太、凤姐姐这三个人便没话说,那些底下的婆子丫头们,未免不嫌我太多事了。你看这里这些人,因见老太太多疼了宝玉和凤丫头两个,他们尚虎视眈眈,背地里言三语四的,何况于我?况我又不是他们这里正经主子,原是无依无靠投奔了来的,他们已经多嫌着我了。如今我还不知进退,何苦叫他们咒我?”这里有黛玉的伤感,更有自恋的敏感,自我的认识和觉醒。林黛玉有贾母的宠爱,所以这里的算计,倾扎和迫害是轻易不敢冒犯她的。但她知道,是要和这些人时时打交道的,贾母也有想不到看不到的时候,自己最终还是要依靠自己的。黛玉有自己独特的处世方式,就是强调主观个体的存在,决不肯委屈了自己的心性。对那些个丫头婆子管家们,林黛玉虽然不放在眼里,但也知道她们都是不好惹的,所以黛玉平日里说话刻薄,这正是她保护自我的方式呢。这与薛宝钗在周全大局中谋取自我利益的风格不同,如果说宝钗是立恩为策,以小恩小惠全大体的话,那么黛玉则是立威为主,以刻薄言语保尊严。黛玉的禀性绝不容别人轻看或冒犯了她,如宝玉在薛姨妈6

家吃酒一节,宝玉的奶妈李嬷嬷多事说了一句“林姐儿,你不要助着他了。你倒劝劝他,只怕他还听些。”黛玉就冷笑道“我为什么助他?我也不犯着劝他。你这妈妈太小心了,往常老太太又给他酒吃,如今在姨妈这里多吃一口,料也不妨事。必定姨妈这里是外人,不当在这里的也未可定。”李嬷嬷听了,又是急,又是笑说道:“真真这林姑娘,说出一句话来,比刀子还尖。这算了什么呢。”黛玉为什么冷笑?一则李嬷嬷的称呼实在不讨黛玉喜欢,二则,黛玉刚暗自奚落了宝玉不听她劝,反倒是听从宝钗劝,改吃热酒的事,心里正不自在,三则黛玉心高气傲的,李嬷嬷这样的人反来说她,一时真是自尊大伤,出口的话自然是尖锐的,刀子似的。黛玉自有黛玉的脾气,向来是直爽率性的,连大管家周瑞家的在帮薛姨妈送宫花的时候,被黛玉一句“我就知道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抢白的不敢言语一声,黛玉要是不高兴,是一定要让你知道的,管你是有脸的还是没脸的。贾母跟前的大红人王熙凤都被黛玉说成是“什么诙谐,不过是

贫嘴贱舌讨人厌罢了。”

因此,黛玉的嘴巴厉害是上上下下都领教过的,这就不能不使一些人对她心存敬畏了。倘若有人冒犯他,她必是以牙还牙的,这就给她赚了个刀子嘴好刻薄的恶名,连怡红院的小丫头小红都知道

“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有细的”。②但黛玉的目的达到了,她要的就是众人对她的敬畏,即保全了她的尊严,又可以省了多少的世俗的纠纷,至少不会像贾府的二小姐迎春那样,尊严全失,还要整日被丫头婆子们吵个不停。

黛玉的刻薄使她给人冷峻,很难接近的感觉,其实这只是黛玉的保护色,表面现象。黛玉也有很热情的时候。如果你不小瞧她,真心的尊重她的话,她是会把你当成知心的朋友的,并与你坦城相交,热情相处的。大观园的主子小姐也是不少的,林7

黛玉和她们同样的身份,同样的地位,自然是不可以像对待丫头们的方式来处理了,但黛玉始终是自恋的,和自己性情不大相投的,也和自己没多大关系的,黛玉一般是不怎么理会的,礼节上过的去就可以

。但对关系到自己的人,或和自己不相上下的人,黛玉是很密切关注的。在现在的社会里这样的女孩也是很有个性,很受欢迎的。大观园里,和黛玉成为好朋友的有三人,宝钗,湘云,妙玉。这三位都是大观园一等一聪明美丽的女子。换句话说,黛玉很注重交友的质量。自恋的人对自己的精神需求和要求都很高,一切的交往都取决于交往者本身的质量。所以,林黛玉结为好友的宝钗,湘运,妙玉,在才智容貌和身份待遇上是和自己最接近的,更有意思的是,这三位都可算是黛玉的情敌了,由此可见黛玉新颖而又自信的处世态度。

黛玉对宝钗的态度前后变化最大,原因还是在黛玉自己心理心态的变化。黛玉一开始是极不喜欢宝钗的,因为“宝钗年岁虽不大,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对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故比黛玉大的人心。边是那些小丫头子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更让黛玉排斥她的原因的是宝钗带来了“金玉良缘”的说法,在黛玉心里,宝钗是她的头号情敌,所以才有了对宝钗的处处挖苦和讽刺。因为这时候,黛玉对宝玉的爱情还不敢保证,宝玉还没有对她有过明显的表白,更何况薛宝钗又有母亲和哥哥,家里经济基础比较好,待人处世又周全又体贴,又和自己一样才貌双全,所以黛玉因为对亲情的渴望,多少是有一些嫉妒宝钗的。等到宝玉对她诉衷肠,说出“你放心”三字之后,黛玉就完全相信了宝玉的爱情,之后就很少针对宝钗了。何况小时的玩伴湘云又总是夸赞宝姐姐的好,黛玉因为自恋,不轻易接受别人,但与薛宝钗这样优秀的人结为好友或姐妹,是黛玉愿意的,所谓“惺惺相惜”也。薛宝钗的处世原则是随分从时,“只愁人人跟前失于应侯”的,又善察言观色,自然感受到林黛玉态度的转变,于是把握时机,在黛玉行酒令失言第二天就“蘅芜君兰言解疑僻“,黛玉便立刻

接受了宝钗的好意。众人在惜春处讨论画画的事时,黛玉取笑宝钗把嫁妆单子都写出来了,宝钗也并不恼她了,还说“怪不得老太太疼你,众人爱你伶俐,今儿我也怪疼你的了。过来,我替你把头发拢一拢。”二人关系好的紧呢,难怪惹的宝玉在一旁胡思乱想。然后“金兰契互剖金兰语“,二人结为金兰姐妹,速度之快,连宝玉都“暗暗的纳闷”“他们俩个素日不是这样的好,今看来竟比他人好十倍。”为此,还专程去问了黛玉。此后,黛玉更是把薛姨妈也当亲妈待,满足了自己从小对亲情的渴望。对宝钗,黛玉是有意结交,姐妹情深。史湘云是性情遭遇最和黛玉相似的,二人同是自幼父母双亡,同是寄居亲戚家,湘云是大说大笑的男孩子的豪爽脾气,而黛玉自幼也是被父母“假充养子之意“对待的,因此,黛玉很是欣赏湘云的男子气概,从小又常一起吃住玩乐的,论理是该最早成为朋友的,可是史湘云每每多赞宝钗,让黛玉心里很不受用,加上黛玉心高气傲,二人又都是性情率直的,自然口角就多了。到宝玉得了金麒麟后,黛玉更是

“心里忖度着,近日宝玉弄来的外转野史,多半才子

佳人都因小巧玩物上撮合。今见宝玉已有麒麟,便恐借此生隙,同史湘云也做出那些风流佳事来。”“因而悄悄走来,见机行事,以察二人之意。”不想却再一次听到了宝玉有关“混帐话”的肺腑之言,一翻感叹之后,再也不对史湘云起疑心。史湘云是最不将儿女私情放在心上的,她对黛玉其实是很关注的,湘云每每说话不给黛玉留情面,正是因为了解

黛玉。黛玉一旦决定和她交好,自然是锦上添花之事。所以到写菊花诗时,二人更是互相赞赏。林黛玉夺魁首,却先赞起了湘云的诗句是“据我看来头一句好的是'圃冷斜阳忆旧游'这句背面傅粉。'抛书人对一枝秋'已经妙绝,将供菊说完,没处在说,故翻回来想到未折未供之先,意思深透。”

而湘云也认为黛玉的诗句“携谁隐”“为底迟”“真个把菊花问的无言以对”。二人是诗情往来,彼此欣赏。及至中秋夜“凹晶馆联诗悲寂寞“,二人同起身世之叹,湘云更是关心宽尉黛玉要好好保养,“你是个明白人,何必作此形象自苦。我也和你一样,我就不似你这样心窄,何况你与多病,还不自己保养。可恨宝姐姐,姊妹天天说亲到热,早已说今年中秋要大家一处赏月,必要起诗社,大家联句,到今日便弃了咱们。自己赏月去了,社也散了诗也不作了。”且不说宝钗平日对人好是什么目的,可是连湘云都说她的不是了,可知此时,湘云从先前的了解黛玉转向理解黛玉了。所以黛玉也不肯负她做诗的豪兴,二人联出了“

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奇绝诗句。对湘云,黛玉是同病相怜,互相欣赏。

妙玉是大观园请的带发修行的道姑,人品相貌也是一流的。不过她很少参加大观园众多的活动,但她的一举一动都泄露了她的心思,她是暗恋宝玉的。黛玉自然是最先感觉到的,但是黛玉却不怕,甚至在众姐妹想要赏红梅写诗时,主动让宝玉一人去找妙玉乞红梅,说“人多了,反不得”。黛玉对宝玉和妙玉的关系是放心的,因为她知道一个女尼是跟本就不可能成为宝二奶奶的。假如是叫宝玉单独去宝钗处,那情况就大不一样了。黛玉深知,妙玉是不可能成为她的情敌的,而且,黛玉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妙玉的知己。妙玉悄悄请黛玉和宝钗吃梯己茶,黛玉问了一句“这也是旧年的雨水?”妙玉就道“你这么个人,竟是个大俗人,连水也尝不出来。这是我五年前在玄墓蟠香寺住着,收的梅花上的雪,共得了那一鬼脸青的花瓮一瓮,总舍不得吃,埋在地下,今年夏天才开了。我只吃过一回,这是第二回了。你怎么尝不出来?隔年蠲的雨水那有这样轻浮,如何吃得。”黛玉知他天性怪僻,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过茶,便约着宝钗走了出来。此出有一脂批:黛是解事人。黛玉很明白妙玉的性情,而且可以说是很体贴妙玉,稍坐一会儿,就“约了宝钗走了出来”,偏留了宝玉在内。黛玉的心理很是奇妙,总归是自恋的,是对自己无比的自信,是对宝玉极度的信任。所以并不担心宝玉和妙玉共处。黛玉和妙玉的处世态度也是很相似的,都喜静,都有洁僻,都自恃甚高,都是“世难容”--不懂迎合世俗,不懂适者生存,不懂摧眉折腰,不懂趋炎附势。二人可谓是同类。相似的人总是很容易看出彼此,且好沟通的。黛玉和妙玉,可以说是精神层次上的朋友,所以妙玉才为黛玉续诗。对妙玉,黛玉是关照自我,反射内心乃是精神知己。

四、黛玉引领自恋,走向未来时代

黛玉的交友处世,都是从自我的角度和立场出发。是自我,不是自闭;是自强,不是自私。纵观一部《红楼梦》,林黛玉做了什么,我们见她讨好过谁,拉拢过谁没有?没有!我们见她因为自己伤害过谁没?没有。这就是黛玉的自恋心理所造成的,她不会去拉拢什么讨好什么,而只是自我强大,自我满足,自我完善。她的这一心态对后世的作家,特别是女作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代的人,特别是有些才情的女作家,一个个都标榜自恋,认为自恋是一种必要的人生态度,写作态度。台湾女作家吴淡如有一本书,就起名为《自恋总比自卑好》,倡导人人都要自恋

。香港知名女作家张小娴更是在自己的书中强调“其实我是很容易爱上自己的人”,提出一种观念,所谓爱人就是爱己,就是自恋。现当代的众多的小资女性(或知性女性)所崇拜的偶像大都是三毛,张爱玲,安妮宝贝。而三毛十一岁接受红楼梦的启蒙,最爱黛玉,在三毛的文字里,红楼魂魄和水浒笔法是交相呼应,水乳交融的。和黛玉一样,三毛的作品讲述的都是她自己的心迹,她们都是又冷峻难接近,又热情体贴人的,因为自恋,她们是同类。张爱玲,更是把晚年的时间都花在了《红楼梦》上,并且对其有着独特的见解,不得不令我们刮目相看。对待爱情更是爱了就爱的低到尘埃里,不爱就要一点关系也没有。她离群居索,无疑也是自恋,强大的代表。安妮宝贝自己喃喃自语,字里行间也是表达着自己独特的心路历程和情绪感受。她也是自恋者的代表。

随着自恋与女人关系的日益亲密,这个词语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含义:自我欣赏、自我爱惜、自信、自尊、自傲、自立,自我感觉良好,自己疼爱自己。而黛玉的自10

恋式交际心理和处世态度,也越来越多的被知性女子所接受,黛玉可谓是自恋者的先驱了。自恋也唤起了很多积极方面的影响,现代的科技日新月异,进入的是知识暴炸的E时代。人们所承受的压力也不言而喻。特别是对于女性来说,感情,事业,家庭,等等带来的压力,令他们轻则内分泌失调,重则自虐自杀,听着就令我们不寒而栗。由此可见现代社会是需要自恋的。热爱生活的前提就是好好爱自己,欣赏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自恋的前景和市场也是无比辉煌的。在此不禁也对自恋先驱林黛玉充满了除了怜惜疼爱之外的崇敬之情。

参考文献:

[1]

曹雪芹、高鄂.红楼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年.[2]

吴淡如.自恋总比自卑好.桂林:漓江出版社,2000年.[3]

周雷.红楼梦诗词解析.吉林文史出版社,1984年.[4]

俞平伯、胡适.细说红楼梦.北京:蓝天出版社,2006年.

第五篇: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试谈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

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

试谈《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

姓名:

学校:

学号:

指导教师:

定稿日期:2014年2月

【内容摘要】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我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长期以来就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劳动人民所喜爱。作者吴承恩所刻画的一个个人物形象,鲜活而又有特点,使书中唐僧师徒四人成为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其中,孙悟空是全书中最吸引人的英雄人物。他热爱自由,勇于反抗;他见恶必除,除恶务尽,不畏艰险,有着顽强的斗志。他不趋炎附势、不畏神权,可谓是一个完美的艺术典型。对于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长期以来有着许多不同看法。有人说是农民英雄,有人说是起义叛徒,还有人认为是理想的奋斗者和改革的英雄。其实,无论是大闹天宫时的英雄气概和叛逆精神,还是西天取经时屈服的嫌疑和造福于人群,都是他人生成长的阶段,是一个人实现其人生意义与价值的历程。因此,研究孙悟空的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孙悟空 勇敢 顽强

目录

一、人性和神性的完美结合(1)

1孙悟空的人性(1)

2孙悟空的神性(2)

二、不畏神权、顽强斗争的英雄形象(2)

1蔑视权贵,桀骜不驯(2)

2勇于斗争、坚韧不拔(2)

三、孙悟空是一个爱憎分明、有胆有识的江湖好汉形象(3)

1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3)

2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有胆、有才、有识。(3)

四、孙悟空形象对后世的深远启发(3)

1他有英勇果敢、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可以作为永远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3)2他敢于同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3)3他有着高度的事业心和顽强的斗志。这对于从事任何事业的人来说,都是富有启发和教育意义的。(4)

4他有大志,有情操,不为狭隘物欲所囿,有坚定的信念。有志向,有崇高追求,才会有无比的动力,才能激发自身的潜能。(4)

5孙悟空形象的典型意义还有着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内容。(4)6孙悟空的形象不愧为我们伟大民族力、智、勇的结晶。(4)

参考文献(7)

试谈《西游记》中孙悟空形象

《西游记》其中蕴含着无穷的文化资源。此书描写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悟净保护唐僧西天取经的传奇故事。作者通过虚幻的世界,塑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其中,主人公孙悟空的形象更是具有重大意义。孙悟空是一只破石而生的猴子,无父无母,在那水帘洞中,铁板下发现了一个“洞天福地”,领着群猴过着“不伏麒麟辖,不伏凤凰管,又不伏人间王位所拘束”的自由生活。因不受天禄,大反天宫,惹了一场灾难。为消灾脱难,转拜佛门,终成正果。他的故事分两个阶段:一是从花果山称王到大闹天宫,;二是护卫唐僧西天取经。前后两个阶段的斗争对象不同,性格基本一致,那就是在困难面前,他不畏艰险,机智勇敢,顽强斗争,善于应付各种妖魔鬼怪。西天取经路上,他立下汗马功劳,可以说唐僧离了他就寸步难行。作者成功地塑造了孙悟空这个不朽的艺术形象,让我们看到了一个英雄成长的形象。

一、人性和神性的完美结合1.孙悟空的人性

作者塑造的孙悟空这一艺术形象,完全具备了人的性格品质,心理特点

(1)他追求自由,敢于反抗,勇于奋斗。他历尽千山万水,出海访仙学道,希 望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为了不让阎王老子暗中管着,保持长生永久,他闯进地府索取生死薄,勾销猴类名字,又打出“齐天大圣”之旗,要做一个与天地山川“齐寿”的大王,更要做一个与天地神佛齐平的大圣。

(2)秉性骄傲,争强好胜,略显无赖虚伪。面对如来佛祖的发问:“你除了长生变化之法,再有何能,敢占天宫胜境?”他认为十万天兵天将都耐何不了自己,何妨如来,便道:“我有七十二般变化,万劫不老长生。会驾筋斗云,一纵十万八千里。”(七回)殊不知这些功夫在神佛上界也不过是个雕虫小技。每遇到妖怪,他先把自己大闹天宫的“丰功伟绩”炫耀一遍,再称对方或是妖怪,或是晚辈,奈何不了妖魔鬼怪时也容不得别人小看,争强好胜的性格表露无遗。入住水帘洞后,众猴们都陶醉于快乐之中,他却一人端坐在上,“列位啊,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何不拜我为王?”这种名至实归的背后掩盖不住的是他的逞强好胜,好出风头的顽劣性。在遇见妖怪厉害时,孙悟空暗想:“„„且我照顾八戒一照顾,先着他出头与那怪打一仗看。若是打得过他,就算他一;若是没手段,被怪拿去,等老孙再去救他不迟。却好显我本事出名。”(三十二回)可见他有时怕战不过妖怪,坏了自己的名声,不惜牺牲别人的名誉,内心的虚伪大大超越了兄弟之间的情义。孙悟空靠着泼皮胆量掌管着许多虎狼豺豹,坐上了花果山大王的座位,他和真正的市井无赖一样不愿接受任何约束。在龙宫索要如意金箍棒后,又要披挂一副,龙王说没有时,他却说“‘一客不犯二主。’若没有,我也定不出此门。”当龙王让他到其他地方寻寻,他又道:“‘走三家不如座一家。’„„”,“真个没有,就和你试试此铁!(三回)”本来受人宝贝,就该说声谢谢,可孙悟空不但不说,反而索不到还要动粗,浑然一个无赖形象。

(3)聪明机智、勇敢调皮。在对付妖怪时,他有很巧妙的方法,就是钻到妖怪肚子里,打滚、踢腿、上窜下跳,疼得妖怪满地打滚,不停求饶。等他决定出来的时候,知道妖怪乘机要咬,便机

警地用金箍棒探路,反叫它迸碎了门牙,使它无能为力,束手就擒。这些都活脱脱地展现了悟空的机警和聪明,悟空的这些性格特点都体现了人调皮、泼辣的本性。

2.孙悟空的神性

孙悟空是神,他战胜困难,克敌制胜,大都是凭借着七十二般变化,和手上使的那根要大就大,要小就小,重达一万三千五百斤的如意金箍棒,还有他那十万八千里的筋斗云。他蔑视貌似强大的天国威严,敢在玉皇大帝面前傲立,自称“老孙”,叫玉帝为“玉帝老儿”;为报复王母娘娘不请他参加蟠桃大会,就来了个“乱蟠桃”,醉酒误入兜率天宫,在太上老君丹房中大嚼金丹,不屈十万天兵天将,打烂太上老君的炼丹炉,又是一场大闹,使得“九曜星闭门闭户,四大天王无影无踪”;甚至白骨精变成女子、老太太、老翁,三次戏耍唐三藏,都没能逃过悟空的火眼金睛,被他一 一识破。这些事情,决不是一个平常的凡人所能做到的,也正是靠着神通,孙悟空才能闹得天宫,才能除妖降魔,才能取回真经。所以,孙悟空是一个人、神二者完美结合的艺术典型。人,表现了他的社会性;神,表现了他的传奇性,是一个被理想化了的神话英雄。在取经路上,悟空与妖魔的斗争,不仅凭的是神通,还凭借着机警和聪明,反映了劳动人民要铲除世上一切恶势力的美好理想和强烈愿望。同时也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这个形象一直备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

二、不畏神权、顽强斗争的英雄形象

孙悟空在每一成长阶段的艰难险阻面前从不退缩,失败面前从不气馁,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意志和充沛的战斗热情。

1.蔑视权贵,桀骜不驯

孙悟空本是在东胜傲来国花果山上的一个天生石猴,他出世之后,就在仙山福地、古洞神川过着不服麒麟辖,不服凤凰管,不服人间五国所拘束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孙悟空对天神们常常出言不逊。在龙宫得了“如意金箍棒”,打转水晶宫,唬得老龙王胆战心惊,小龙子魂飞魄散;在执法如山,铁面无私的幽冥界,勾魂鬼把他的魂锁去,被他打成肉酱,“唬得那些牛头鬼东躲西藏,马面鬼南奔北跑”,阴间天子十代冥王,判宫连忙捧笔,饱添波墨任凭他把猴子之类一概勾去,十殿阎王只好躬身作揖。无奈老龙王与幽冥教主地藏王菩萨只好向玉帝进表参奏一番。

对人间之王,他更是蔑视。他对乌鸡国国王说:“老孙若肯做皇帝,天下万国皇帝都做遍了。”朱紫国国王生病,他用马尿和药丸给国王治病。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体现了孙悟空敢于挑战权威的反抗精神。什么玉皇大帝,什么神仙佛祖,在孙悟空眼里,都比他高贵不了多少,他和他们没什么高低贵贱。从大闹天宫到被压五指山下,到金箍套头,这时候的孙悟空在追求个人自由和幸福,他更像一个理想主义者,不屈服于任何权贵和腐朽规则的束缚和压抑。金箍套头限制了他自由的本性,在最后封为“斗战胜佛”时,最关心的还是观音菩萨的金箍,而不是封号,他对唐僧说:“趁早儿念个《松箍儿咒》,脱下来,打个粉碎,切莫叫那甚么菩萨再去捉弄他人”。

他只是想捍卫自己“齐天大圣”的美誉,拥有他自己的天地,但不小心惹怒了天神权威,遭受到了个人主义的惨败。但他依然没有放弃自己的抗争,五百年的高山压顶,他没有丝毫屈服和退让,不惜用自己生命捍卫着自由和尊严。

孙悟空的这种对神佛桀骜不训的作风,是一种对自由的捍卫精神,是一种对人权的维护精神。黑暗势力再强大也不能阻止他追求自由的理想。

2.勇于斗争、坚韧不拔

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他的不妥协,不放弃,永远战斗的精神就更愈发强烈。取经路上,孙悟空一路降妖伏魔,对这些残害百姓,兴妖作怪的妖魔毫不留情,面对受苦受难百姓敢于解救,是百姓心目中的“救世主”。

在乌鸡国和朱紫国,救治了两位国王。在凤仙郡,他不厌其烦不辞辛苦,求助玉帝降雨,解救了全郡的百姓。

在灭法国,救下了一万个和尚的性命。在比丘国,又救下了一千多个小孩的性命。在祭赛国,杀死了祭赛国国王,替两代和尚伸了冤,报了仇。小说中就通过书中人物之口,赞美孙悟空“专救人间灾害”,“与人间报不平之事”。孙悟空嫉恶如仇,为百姓谋福祉的英雄举止,使之最终修成正果,为天下人所敬仰。

去西天取经,这本来就是一件为民造福的事业,佛祖传三藏经于世,正是为了渡化众生。在这样一件伟大的事业中,孙悟空获得参与的资格和他实际的参与,已经是在为人民造福了。而之后路上的一切除害行为,不只是为了铲除阻碍自己取经的妖怪,也是造福人群的延续性行为。孙悟空已经脱离了专为自己斗争的性质,而是为了受苦受难的老百姓、为了弱者而斗争。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对唐僧总是委曲求全,哪怕是自己受尽委屈,对取经的事仍然竭忠尽力,对唐僧也一如既往地爱护关心。对猪八戒,他虽然不时挖苦讽刺,有时也捉弄一番,却是善意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取经队伍团结。可是他对害人的妖精,却毫不留情。三打白骨精时,尽管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头痛难忍,为了保护唐僧,唐僧用断绝师徒情义的手段来阻止,仍然动摇不了他除恶务尽的决心。孙悟空形象这一特点,寄托了古代人民要彻底铲除邪恶势力的强烈愿望,表达了广大人民要求团结斗争,争取自身解放的坚强决心。

三、孙悟空是一个爱憎分明、有胆有识的江湖好汉形象

首先,他仇恨一切兴妖作怪,残害人民的妖精魔怪,他对受苦受难的群众和一切善良的人们却有着深厚的感情。

其次,孙悟空还具有超凡的智慧,卓越的才能,洞察一切的眼力和清醒的头脑,有胆、有才、有识。在菩提祖师处学得了七十二变和翻筋斗的高明本领,在太上老君的炼炉中,炼就了火眼金睛,在龙王处讨得如意金箍棒,于是,他具有了降妖伏魔的神通。但他不因为自己神通广大就放松警惕,或不动脑筋,相反他能够在异常复杂的情况下敏锐地发现疑点,寻根究底,揭穿妖魔的伪装。他善于观察了解,经常找当地山神土地查询情况,或用火眼金睛观察动静,或变成各种小飞虫到魔洞内部去探听虚实。他还善于运用各种巧妙的战术来战胜妖魔,或钻进妖魔肚皮,或变成妖魔的亲友,或夺取他们的法宝,或捣毁他们的巢穴。什么妖魔鬼怪,什么美女画皮,什么刀山火海,什么陷阱诡计孙悟空都逃不过火眼金睛的孙悟空。尽管这些妖魔形态不一,变化多端,有着各种各样的社会背景,最终还是被孙悟空凭着那双炼就的火眼金睛识破他们,被打的落花流水。他的胆量是超人的,明知山有妖,偏向妖山行,任何刀山火海,隐洞暗穴,他都是视若等闲。他在比丘国,悟空得知妖怪要用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小儿的心肝煎药,而悟空却要取妖怪的黑心煎药,降伏了妖怪,解救了一千一百一十一个孩子的性命。

四、孙悟空形象对后世的深远启发

《西游记》的成功,得益于孙悟空形象的塑造,而孙悟空身上“最闪光”之处集中在“英雄性格”这一内在灵魂之上,是时代精神与社会现实碰撞的产物。

首先,他有英勇果敢、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这可以作为永远鼓舞我们前进的力量。在他身上反映了人民征服自然困难的顽强的意志、无穷的智慧和不可抗拒的巨大力量。孙悟空这个形象的可贵,在于他总是鼓励人们不停地地与自然灾害和妖魔鬼怪恶势力进行斗争,摒弃唐僧、猪八戒一类人身上的缺点,给人以鼓舞,值得人们喜爱。

其次,他敢于同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的大无畏的献身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同邪恶势力作坚决斗争时,一方面既要与之严格划清界限,特别是思想上要划清界限,保持高度

警惕,既不能随波逐流,更不能同流合污。在斗争策略上,不能逞匹夫之勇,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孙悟空在除妖降魔的过程中经常与猪八戒,沙和尚合作且配合),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尤其是人民群众的力量不能忽视,从而达到最有效地打击邪恶势力。一方面要与恶势力作坚决,彻底斗争,无所畏惧,不能屈服妥协。对于他们我们既要准备“最狠的心”,又要把握住“最利的刀”,只有在斗争中求得胜利,不能在屈服中求得生存。

第三,他有着高度的事业心和顽强的斗志。这对于从事任何事业的人来说,都有着很大启发和教育意义的。孙悟空真正的顽强,是倾注在克服一切艰难险阻,扫荡一切妖魔鬼怪,实现他那国泰民安的社会理想和长生不死的人生理想上。这才是他之所以有高度的事业心和顽强的斗志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孙悟空不管遇到什么困难,总是勇往直前,百折不回,积极动脑筋,战胜妖魔。只有像孙悟空那样,有为国为民除害的高度事业心和顽强的斗志,才能求得生存和前进,才能担当起完成伟大事业的重任。他那种高度的事业心、顽强的意志和不惜献身的精神,值得我们引为借鉴。

第四,他有大志,有情操,不为狭隘物欲所囿,有坚定的信念。有志向,有崇高追求,才会有无比的动力,才能激发自身的潜能。但任何理想的实现,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要经受住时代与社会的考验。有时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是血的代价(孙悟空大战红孩儿时,差点送命),有时要抵挡住各种诱惑,特别是权势,美色,金钱,要做到“坚如磐石”,心不被外物所役使。这一点,孙悟空身上就体现的很好。没有坚强的意志与超人的毅力是办不到的,这就需要调整自我,改变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不断修身养性,完善升华自己的人性与人格。我们要靠一种心灵之美,精神之光去赢得自己的未来与生活。

第五,孙悟空形象的典型意义还有着多方面的、极为丰富的内容。例如他那机灵、乐观、诙谐、英勇、豪迈的性格,既可以给我们以思想上的启迪和教益,又能够使我们从中得到生动的愉悦和美感的享受。

总之,孙悟空的形象不愧为我们伟大民族力、智、勇的结晶,《西游记》堪称是我们伟大民族无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慧的宝藏。在它的身上有很多闪光点值得我们赞赏和学习。可以说不但在我国文学史上,即使在世界文学史上,孙悟空也是具有永久魅力的伟大的艺术典型。

[参考文献][1]刘勃.小话西游[M].北京:京华出版社,2007: 106

[2]苗怀明.梦断灵山:妙语说西游[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7: 253

[3]吴承恩.西游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4月第一版: 265

下载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月亮代表我的心——浅谈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word格式文档
下载电大汉语言本科毕业论文:月亮代表我的心——浅谈苏轼和他的《水调歌头.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