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 读后感
《哲学家都干了些什么》从苏格拉底的追问方式奠定了哲学及哲学家的根本怀疑精神,到哲学和宗教藕断丝连还互相矛盾的关系,到近代哲学的出世、康德的统一、黑格尔的完善,还有理性的陷落即对科学价值的思考,最后留给人们对非理性认识的无限遐想„„这些都可以给人以无尽的启示,加强了人们对哲学这门“没用”学科的理解——其实它没那么“高深”,更并非那么“不接地气”,也诚实地告诉了人们我们在认识事物上的问题。这就是《哲学家》的主线。
其中,作者以幽默风趣的文笔,把一个个理论,人物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我们面前,妙趣横生地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哲学画卷。其中,理论说明深入浅出却不失严密,人物及历史事件的评价风趣却不失客观。
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一个部分关于哲学基本精神的开端,以对苏格拉底之死的评说结束。苏格拉底的死昭示了哲学基本的追问精神——即“怀疑”。希腊人希望用死的威胁让苏格拉底放弃他随意质疑和发问的权利,但那却是苏格拉底及其“后人”死也不愿放弃的东西。用了一章来介绍这个一下这个故事和苏格拉底其人。
从中看出他是个勇敢顽强的战士,后来则以教育青年为己任,被当做教唆犯处以极刑,他遵循自己知行合一的原则,为自己的道德感而献身,成为公民的典范,也成为后世哲学家的典范。他是“爱智慧者”而不是有智慧者,前者指追求真理的哲学家,后者指靠炫耀知识赚钱的智者。他自称是针砭时弊的神圣牛虻。“认识你自己”“德行是知识”他在教育过程中运用启发式教育,让人们自己找到真理。
第二篇: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 读后感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林欣浩
想要了解一门学科,你必须了解其历史,才能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如果你对哲学,尤其是对西方哲学感兴趣的话,我推荐的书目除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剩下的估计就是这本书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通过西方学者的视角介绍了西方哲学数千年的历史,而本书则是作者十余年兴趣阅读后的厚积薄发,用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视角用通俗易懂、诙谐幽默的语言讲述了那些西方哲学中的大师们以及其研究成果从而让你在轻松之中了解数千年的西方哲学史。本人亲测,认真阅读本书一个下午的时间是足够的。书虽不长,但是会让你对哲学有一个较为深入的了解。这本书适合对哲学或者对哲学史感兴趣的人。
作者从开篇就表明了其著书的目的,追问人生的意义和寻求个人的幸福。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我想我会一直追问下去,或许到某天就不会再问这个。但关于寻求个人的幸福,谈到这个我就想到当年明月在《明朝那些事儿》的末尾写的那句话“成功只有一个——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度过人生。”个人认为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生活,必将获得个人最大的幸福。当然我所指并不是一味放纵自己的欲望,充分满足自己的物质享受等。我所说的是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度过人生,并不是让你不顾他人,自私自利,只是寻求一种相对自由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过,获取个人最大的幸福。关于人生的意义,个人觉得是为改变世界。而怎么去改变,我觉得英国著名的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地下室的墓碑林中的无名氏墓碑的碑文做了很好的回答。这块墓碑上所刻的文字是这样的: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 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当我年轻时,我的想象力从没有受到过限制,我梦想改变这个世界。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 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 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But it, too, seemed immovable.当我成熟以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于是我将目光缩短了些,决定只改变我的国家。但是,我的国家似乎也是我无法改变的。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those closest to me,but alas,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当我进入暮年后,我发现我不能改变我的国家,我的最后愿望仅仅是改变一下我的家庭。但是,这也不可能。
And now as I lie on my deathbed,I suddenly realize: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and who knows,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当我躺在床上,行将就木时,我突然意识到:如果一开始我仅仅去改变我自己,然后作为一个榜样,我可能改变我的家庭。
在家人的帮助和鼓励下,我可能为国家做一些事情。然后谁知道呢?我甚至可能改变这个世界。
哲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不是万能,这世界没有什么是万能的,很多问题也没有标准答案,尤其是在哲学里,这也造就了哲学史可以说是一部大师自我折磨的历史,这是一部以死脑细胞为乐趣的“奢侈”活动,也是一部智力较量的运动,从人类文明出现苏格拉底的疑问开始这场大火愈演愈烈,照耀着人类的文明之路。曾经我们以为哲学的问题是有一个普遍的答案,以为哲学到此终结,但是现实总会讲我们一巴掌扇醒,告诉我们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是踏上了万里长征的征程,而不是到了终点。我们已经以一种更谦卑的态度,更加努力的向前,不为别的,只为了个人的幸福。而关于幸福,答案并不是固定的,它也随着这个世界的变化而有所不同,我们应该与时俱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大圣贤说的这句我很赞同,我们应该一直保持开放的态度,避免独断论,不妨走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结合的路子,寻找那个更符合问题的答案。
第三篇:《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读后感
文-申琦瑶
-壹-
合上书,一直以来我对战争传统的看法被颠覆,没有哪一门课告诉过我,战争带来的有利因素,如果一定要强拉进来一条,那就是它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
因着亚历山大铁骑的入侵,希腊的哲学著作得以传播,免于消亡。战争往往是导致文化断层的第一推手,而这次战争却给了希腊哲学宝贵的生存空间。如果没有这次战争,希腊哲学就必定消亡或者极有可能会消亡的重要因素之一是宗教势力。这是中外历史截然不同之处。
中国成吉思汗的铁骑也几乎踏遍了亚欧大陆,却没有什么重要思想传播到世界。孔子,庄子,老子等的学说也是后来才慢慢被一些外国人了解到。除了成吉思汗来自蒙古族受自身文化、认知等水平的局限外,造成这样的局面的一个原因就是战国百家争鸣时代一过,中国历史上便出现一个猛人,秦始皇,他焚书坑儒,采取了愚民政策,很大程度上统一了人民的思想。这使得后代的君王,不论是独尊儒术还是崇尚老庄,对于人民的思想都要相对好控制得多。大多数人都放弃了思考,选择让儒家的顺从等纲常思想在基因中根深蒂固,同时这也要归功于中国一千二百多年的科举制度。从这个角度来看,秦始皇是一个可信者,而亚历山大则是一个可爱者。
-贰-
中国古代没有出现过极端的宗教主义,更没有因宗教主义出现过大面积屠杀事件,很大程度上避免了“种族”仇恨。在中国历史上除了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的人民起义,平民几乎没有机会成为夺走别人生命的刽子手的可能,欧洲的历史让我们看到,当人民被赋予权利,他们并不会比统治者手软多少,而且这种被宗教信仰裹挟的暴行将仅存的一丝罪恶感蚕食,对哲学的迫害也更加肆无忌惮了。
任何宗教或理论一旦与政治相结合,权利赋予人的狂热意志便会用于维护宗教神秘主义带来的绝对权威。创始之初的宗教是用来寄托底层人民在疾苦生活中美好心愿的乐土,()至此变成了新的压迫人民的工具。自古以来如果有哪个统治者青睐于某个宗教,只不过是因为它更有利于统治者统治和控制人民。在这个控制的过程中,人命往往宛若草芥。宗教拒斥思考的性质和不得不被民族问题裹挟的无奈,让战争的阴霾至今还存在于中东等地区。
但是同样也是因为执政者奉信的宗教的不同,欧洲国家的政权更迭反而有机会成为缓和人民生存环境和流传知识的宝贵契机。对于知识来说,宽容即光明。
教会也曾烧书,但是教会开始烧书时,印刷术和纸已经传到了欧洲。而且书上的文字更加适用于百姓阅读,教会即使是烧人也扼杀不了哲学疯狂生长的苗头了。
此后,在绝大多数知识分子心里,宗教和哲学的斗争,终于以哲学胜利落下帷幕。
-叁-
这本书中提到的哲学思想大致有: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二元论,唯我论,机械论,决定论,唯心主义,悲观主义,实用主义。这些思想被提出来,无一不挑战了当时的权威,旧的思想理论不断被驳,新的不断出现,形成蔚为壮观的哲学大厦。这种敢于质疑的精神使得包括哲学在内的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很大发展。
叔本华提出了生命意志这个概念,受着生命意志的驱使,我们才不至于行尸走肉,同时理性对生命意志的克制,又使我们不至于庸庸碌碌。这里的庸庸碌碌是相对而言的,对普通人来说在生命中做有意义的,让自己开心的,有益于少部分人的事,即为非庸碌。对于智力超群,对于自我要求甚高的伟人来说,为全人类做出贡献,创造巨大价值才是非庸碌。由此可见,人生的意义没有标准答案。在一定程度上,每个人的人生都是有意义的。
记得高中物理老师说过,研究物理和数学的终极阶段就是哲学。大多数未学过哲学和看过哲学书籍的人大概会把思想政治与哲学之间画等号。看完这本书,我大约明白了,也许是因为笛卡尔,牛顿,莱布尼兹或者更多的人用数学公式推理得出了一个个哲学问题。使得哲学不再是满口空谈,而是有理有据,实实在在的。
书中机械论一章中说,人类可以按照这些公式,设计出一个完美的社会。《基地三部曲:银河帝国》中就有一个神通广大的教授:哈里·谢顿。他用公式推测出川陀会在三个世纪内毁灭,也推测出自己会被捕。他能用数学公式推测出许多要发生的事,这不正是机械论的体现吗?就像福尔摩斯靠观察细节来推理一样,谢顿靠他的心理史学以及大量的公式运算。难以理解的是谢顿预见了整个银河帝国的灭亡,却不加以干预,只是交代盖尔利用好政府派给他的两万人编写《银河帝国百科全书》,尽可能保留人类的知识和文化体系。也许在历史的潮流面前,任何人都无能为力吧。这里又闪现着实用论的影子。
根据墨菲定律如果事情有变坏的可能,不管这种可能性有多小,它总会发生。那么谢顿教授的行为也可以解释为尽可能缩小事情变得更坏的可能性。这时我们的谢顿教授又巧妙地避开了虚无主义。
第一次看《银河帝国》,认为它是一本充满想象力的科幻小说,再看便察觉出哲学的意味。人越读书越懂得自己的无知,第一次把这句话理解得如此透彻。那么《银河帝国》系列在科幻小说界无人可撼动的地位就有理可据了。
-肆-
本书金句频现,比如这句“我们说服别人用的是理性吗?大多数的时候靠的不是理性,而是利益。”利益来源于人的欲望,欲望来源于生命意志,生命意志是作为人或动物的本能,掌握了这一点,天下好像没有谁不能被我们说服了,但是还有少部分的时候,比如一个商人拿着钱和美女去贿赂一名两袖清风的清官,但是这位清官用他的理性克服了生命意志。这位商人意外地失败了。这里提到的理性源于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和承诺,源于崇高的理想信念。理性此时便体现出对一个人,一个社会的巨大作用和意义。
“四维空间里是什么样子有什么东西,我们永远可能永远不可能知道。”书中如是说。就像生活在平面世界里的蚂蚁绕过一个正方体时越过一条棱,怎么也理解不了刚刚那面看到的东西怎么好像不太一样了。网络上有一个动图展示了一维到四维的示意动图,一维是一条直线,二维是两条相交的线形成一个面,三维是三条线互相垂直形成一个空间,四维是这样展示的:左边是一条竖直的线,上面有一个球,右边是一条斜放的线也有一个球,两个球表面上看来通过竖直方向的距离是相等的,所用时间也是相同的,实际上右边球的速度要明显比左边球的速度快。在相同的时间点,人类直观的感受是球在左图的某个位置,实际上球却不在那里,也许是右图那样,也许是各种可能位置,所以我仍然无法理解四维空间是怎样的。就像《摆渡人》中死去的灵魂不知道在那条通往另一个世界的道路上展现的是并不是亲眼看见的样子,那里真实的模样是火红的,有无数发光球体的,有无数魔鬼的荒原。眼前景不是景,眼前人却是心上人。所有的一切所见所感,包括灵魂的摆渡人都是自己内心映射出的影子。这不知是否可以看作是唯心主义的一种。那么,是否可以推测我们虽然无法感知真实的世界,但眼前的遭遇和情景却都是内心的映射。内心决定了我们待人接物的方式和态度,别人对于这种态度的反应一点点造成了当前的境遇。内心也决定了我们对待自己的方式,从而决定了接下来我们会去哪里,从事怎样的事业,进一步反馈给自己怎样的心境,所以说性格决定命运。这有些像唯我论。
最后只有一点可以确定,无论是蚂蚁还是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乐此不疲,不会因为无法感知世界的真实面貌而无法生活。我们都一样,认为自己每天都过的快乐而充实。
-伍-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呢?一言兴邦。他们不仅指引了许多制度和国家的前路与繁盛,也指引了无数迷途中的人从怀疑中找到自己,因为哲学们早就把能够怀疑的都怀疑了个遍,我们只要从最简单的道理中得到人生意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就不枉人生一场苦旅。
文字-申琦瑶
第四篇: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有感
读《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有感
吴琴琴
在接触此书前,个人认为哲学那是高大上的神物,我这样的凡夫俗子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说起接触此书源于一次百度阅读的推荐,大概意思是说:此书是一本非常有趣的书,也是一本人生必读的书目,同时还是一本在百度上免费的书籍。“有趣”、“必读”、“免费”这几个关键字吸引了我。读了此书以后,内心非常喜悦。喜悦对于人生、对于哲学、对于世界、对于哲学家们似乎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名垂青史的家伙们
这本书里面介绍了很多的名人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亚历山大、马丁路德、腓力二世、保罗、威廉、笛卡尔、斯宾诺莎、洛克、莱布尼茨、牛顿、休谟、康德、伽利略、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达尔文、高斯、爱因斯坦、罗素、维特根斯坦、波普尔等。有人可能会有疑问,那么多的伟大人物,每一个人都是一本书他能介绍的过来?可作者通过哲学发展之光将这些人很好的连接了起来。虽然人物繁多,却引人入胜、耐人寻味。
二、哲学家们的理性之路
他将全书分为上篇:理性的崛起和下篇:理性的损落。作者将一切外表高深的知识转化为简单的逻辑,用最浅白的话讲清楚最复杂的道理。例如上篇从苏格拉底的“怀疑精神”一直到黑格尔的“绝对精神”,这些哲学家们都试图利用理性的精神去研究和看待哲学问题。下篇从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利意志”罗素的“逻辑实证主义”再到波普尔的“实证主义”,这些哲学家们都发现理性的构造哲学,最终的结果却是失败的。最后作者认为科学必须坚持两个原则:第一经验主义原则。换句话说,理论好用不好用,必须眼见为实,拿出大家都承认的证据来。第二实用主义。理论还得有实用价值,不实用的价值再诱人也没有意义。
三、人生的意义
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有时你会不会突然想人生短暂,未来等待我们的只有虚无与死亡;有时当你体验一次纵欲之后,会不会觉得人生就算再有钱再成功,欲望满足后剩下也只有痛苦和空虚;有时你会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非常的平庸与无聊,有一种的强烈的欲望想要摆脱平庸;有时你会不会觉得自己正陷入生活的泥泞当中,人生是一场无休止的苦役,永远没有出口。当你遇到这些问题时,你可能需要追问人生的意义。而作者的大妈式回答留给我深刻的印象。大妈说:“怕啥啊!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为啥不乐呢。人活着得有个爱好啊,你瞧我,天气一好就到广场上跳舞,身体好,还交不少好朋友,多快乐!我听不懂啥叫平庸,平安是福,知足常乐。健健康康、没灾没病的,这日子不挺好的吗?这个苦这东西,轮到你吃,你就得吃。反正吃苦总有个头。”大师在人间啊!追求快乐,关注眼下可以摆脱对死亡的恐惧;拥有爱好、锻炼身体和朋友相伴不就可以避免孤独、空虚;平常生活并不平凡;苦尽总有甘来。
可能有人还会问,我还是对人生的意义很迷茫。不要着急,作者还有行之有效的方法,那就是直接逼迫自己面对死亡。问自己:“我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不立刻自杀?”假如你有答案,这就是你现在人生的意义。
这本书不仅带给我无限的遐想和乐趣,还带给我智慧与力量。看来读一本好书犹如与一位高尚的人对话,聆听他的研修,汲取他思想的火花,最后丰富我的灵魂,激荡我的心灵。
第五篇:我旷课究竟都干了些啥之思想汇报
生命中接二连三的过客,他们的区别在于,谁留下又长又美的轨迹,而谁只是空留一串回音,我旷课究竟都干了些啥之思想汇报。每一颗流星都有划过天际的震撼,都有生命绽放却短暂的绚烂。他们都伴随着或苦涩或无奈的故事,或美好或短暂的愿望,下一秒便消失在无垠的天际。有时候,不能怨我的决绝。适可而止,两全其美的办法。我自己不联系便不惦记,不惦记便不牵挂,不牵挂,我便可以好好地过我自己的生活。曾经喜欢过,也曾经埋怨过。曾经牵肠挂肚,也曾经黯然垂泪。我一个人料理完后事——掩埋了尸体,处理了遗留,销了户籍,和一切告别,然后上路。一个人独自看着路旁的风景,不采野草,不留恋任何路人,因为我心里清楚,他们不属于我。我不会认为打上了所属标签的花花草草会比那些自由身更加优秀更加难得,也不会觉得没打标签的花花草草有多么不堪入目。无聊的时候便窝被子里,孵孵蛋,烙烙饼。四年的有效期,我已凭空安然过了两年,剩下的两年又何须担忧,只消两个春节便该告别。这里的人和物,风和土,雨和雪,这里的感情和牵挂,眼泪和欢笑,悲伤与离别,我统统带回介休,带回到一个鲜有人识的地点。这里的一切终将成为生命里的过客,带不走却又留不下,思想汇报《我旷课究竟都干了些啥之思想汇报》。姐姐已经大四,毕业相当于明天的事。搞不懂一向开明的爸爸为何那么热衷于一个占卜,一个早在20年前的算命结果。无语。高三一年把我磨得没了棱角,我已经失去了那曾经的昂扬斗志,那所谓的理想抱负。既然日后定然会为柴米油盐伤神,为一本日历那么厚的日子车马劳顿,如今我仍然坐在机房,睡在宿舍,便只是父母对我的恩赐。但这种恩赐,我却需要用尽一生来偿还。不是我不满中国的伦理制度,我也不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去试图挑战他,只是这些爱太过厚重,重到我扛不起来。我承认,能陪自己走到齿摇发落的只有血缘上的那一串,但是,算了,这不是现在该考虑的问题。我现在该想想,我该怎么做才不给爸妈添乱,怎么做才能不给这个山雨欲来风满楼的家拆梁卸柱。除了自己家的这么几苗苗人,谁会对我们这个家理睬。。奶奶?她眼里只有亲生的俩女儿,我们和她只是好一点的亲戚。呵,真他母亲的可笑。生在这么个乱七八糟的家庭,谁敢怪我冷血,有本事你去试试,十年前的侯家,怎么个活法。我活生生的活到了21岁高龄,全托了我爸妈的福。不然,诸位今日见到的,或许只是一堆腐肉。21,太小,没有资格言爱。但我有权利决定,有义务对以后负责。恋爱不是不能谈,对象不是不能找,但,谁有把握和我走到毕业,甚至更远。我不是古板,只是不敢,也不甘心。无疾而终是我心里的结,也是禁区。触犯者,杀无赦。时间不早了,该遛弯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