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阿黛尔的生活观后感
阿黛尔的生活观后感
看了电影《阿黛尔的生活》,很喜欢,又追看了豆瓣上的很多剧评,现在尝试着就感触比较深的地方写写自己的感受。
电影完整展现了阿黛尔和艾玛之间感情的来和去,大致可以分为四部分:
一 爱情迷人
阿黛尔和艾玛有过很美好的爱情,从街头初遇、酒吧再见、公园写生、草地约会、欢乐游行、肉体交缠,互见家长,再到深情作画,电影用许许多多的镜头和场景给我们展现了她们的爱情。
街头初遇时,虽只擦肩而过,却像街头响起的奇异美妙的音乐一样,拨动了两人的心弦。
酒吧里,阿黛尔失神落魄,直到看到那一抹蓝,眼神交汇,就再也移不开了。艾玛也在注视这个女孩,她走过来给阿黛尔解围,两人初次交流,建立了联系的纽带。
公园写生,算是初次约会吧,艾玛给阿黛尔画素描,阿黛尔极其配合,并且想确认艾玛是不是总给认识的人画素描,好在艾玛说不经常。阿黛尔是要确认自己在艾玛心中的位置。艾玛走的时候,两人起身,对视,不自觉地靠近,阿黛尔渴望亲吻,可最后艾玛只轻吻了阿黛尔的脸颊,然后离开,又转身,对着站在原地的阿黛尔粲然一笑。阿黛尔略显失落。
草地约会很美。草地上的梧桐树高高的,阳光下的树荫又浓又密,枝叶随风摆动,相接又分离,像恋人之间亲昵的碰触。艾玛和阿黛尔吃了东西,满足地躺在草地上,吸烟,对视,微笑,然后慢慢地靠近,亲吻。一切都美好而又自然地发生了。
之后每一个会面的场景都会有一场床戏,酣畅,激烈、默契,诉说着彼此的需要。
艾玛非常率性,眼神专注,笑容迷人,面对喜欢的人,她主动,明确,并且有着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准则。
阿黛尔在这场感情中,属于被动的一方,完全被自己的欲望推着走,她在生理上和情感上享受着欢愉,但在心理上却不敢认同自己,更不敢对外界承认自己的性取向。所以,我们看到艾玛的率性、坦然、快乐,阿黛尔的茫然、矛盾、眼泪。
二 矛盾显现
激情过后,归于平淡,两人的差异与不和谐渐渐显露。
艾玛是个出柜画家,富有个性,崇尚自我,目标坚定,敢于追求。艾玛举办pARTY,阿黛尔不能融入艾玛的朋友圈,完全没有共同的话题。艾玛希望阿黛尔能写作或者培养自己真正的兴趣或爱好。
而阿黛尔是个平凡普通的女孩,不敢承认自己同性恋身份,对生活对工作都没有什么目标和追求,她得过且过,只希望做着现在的工作,呆在艾玛的身边,保守同性恋的秘密,让一切维持现状。
至此,我们看到了艾玛和阿黛尔之间有着充满激情光环的爱情,但当这爱情绚丽的光环褪去,当两人共同生活,事实上除了同样的性取向,存在太多不可调和的差异和矛盾。
丽丝出现了,丽丝的形象与阿黛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丽丝也是一个同性恋画家,但她敢于面对自己的身份,并且勇敢地做了母亲,她成熟,大方,勇敢,独立,富有才华和母爱。艾玛被她吸引了。
三 背叛分离
艾玛先在精神上疏远了阿黛尔。阿黛尔无可排遣,追随自己的欲望与男同事发生了关系,在肉体上背叛了艾玛。
当艾玛发现时,质问阿黛尔,阿黛尔开始不承认,后来迫于艾玛的压力坦诚了一切。当艾玛赶她走的时候,情绪瞬间崩溃。阿黛尔说她寂寞,但她爱艾玛,不愿意失去艾玛。她企图维持和艾玛的关系,却选择了最错误的方式,不承认自我,不正视两人之间出现的问题,反而外出堕落。
在艾玛看来,阿黛尔软弱,不敢正视自己的感情,对爱情不忠,不能自控,撒谎,缺乏真诚,平庸,没有才华,她不再是那个让她怦然心动的女孩,所以决绝地将阿黛尔扫地出门。
爱情是理想的,生活是现实的。爱情来的时候,可以不问所以。但选择生活在一起,却需要考量很多现实的因素。
四 重逢告别
两场重逢。
先是阿黛尔发起见面,希望挽回和艾玛之间的关系,两人都表露了心迹,也达成了谅解,但艾玛流着泪拒绝了阿黛尔的“邀请”。不是不爱,但情难再续,分别三年,艾玛已经和丽丝组建了家庭,当年的大肚丽丝生下了小孩,已经三岁。艾玛有了必须要承担的责任,她有自己的价值观和准则,虽有旧情,但远不到推倒现在家庭的程度。两人都流着泪,克制,却又想努力保持微笑的样子非常动人,告别爱,真的是一件很揪心的事情。
接着艾玛邀请阿黛尔参观自己的画展,阿黛尔作为艾玛的前任女友出现在展出的画上,只可瞻仰和怀念。更像一种确认,确认艾玛现在的归属,确认两人之间的世界没有重叠,确认感情画上了句点。最后,阿黛尔选择了离开,阿黛尔孤单离开的背影,落寞,动人。
电影着力撷取了阿黛尔寻求爱情的经历,要展现是阿黛尔的人生及困惑。阿黛尔因为自己生活环境及个性的原因,始终不能自我认同,不能坦然地面对自己和他人,不能大胆地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些性格和心理上的弱点造成了她爱情的悲剧。阿黛尔接下来的人生之路会怎么走,电影给了我们一个未知的开放的结局,也留给我们很多关于人生的思考。
第二篇:阿黛尔的生活的剧情介绍
《阿黛尔的生活》预告—法国—电影—七米六电影网,视频高清在线观看—又名:《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La Vie D'Adèle》
导演:阿布戴·柯西胥
上映:2013-10-09
备注:正片
评分:7.4
主演:蕾雅·赛杜 AdèleExarchopoulos
地区:法国
时间/分:179
故事主角是15岁的女孩阿黛尔,她有一个帅气的同学男友托马斯,但托马斯并没有走进她的心。某晚她在街头意外遇到一个美丽的蓝发女孩艾玛后,第一次体验到小鹿乱撞般的怦然心动。而当阿黛尔忐忑不安的走进一家同志酒吧,发现艾玛就在那儿等着她了。女孩们的彼此靠近让阿黛尔的青春期变得复杂起来…...《阿黛尔的生活》改编自法国女作家朱莉·马洛的情欲漫画《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即英文片名),讲...故事主角是15岁的女孩阿黛尔爱要有你才完美,她有一个帅气的同学男友托马斯,但托马斯并没有走进她的心。某晚她在街头意外遇到一个美丽的蓝发女孩艾玛后,第一次体验到小鹿乱撞般的怦然心动。而当阿黛尔忐忑不安的走进一家同志酒吧,发现艾玛就在那儿等着她了。女孩们的彼此靠近让阿黛尔的青春期变得复杂起今生无悔来…...《阿黛尔的生活》改编自法国女作家朱莉·马洛的情欲漫画《蓝色是最温暖的颜色》(即英文片名),讲述了女孩阿黛尔一段如火如荼的同性爱情。3个小时的片长长而不闷,充满各种情趣元素,而在性爱内容上又惊人的大胆。影片最可贵之处,是没有将同性恋做为热点话题加以投机,而是以同性之爱作为承载,寄托人类最美好也最伤感的初恋情怀。主角从发现自己的性取向,到一步步找到真爱,又一步步失去爱人,整个过程就如繁花盛放又归于荼蘼,让观众看得如痴如醉。查看更多
第三篇:阿黛尔的儿童创意摄影欣赏
阿黛尔的儿童创意摄影欣赏
芬兰一位名叫阿黛尔的母亲将刚学会走路和说话的儿子文森特·埃纳森的各种睡姿用手机拍摄下来,并通过想象力在照片上添加各种图形来配合儿子的睡姿,照片中,文森特或站在DJ台旁“头戴耳机”,或陶醉地“演奏小提琴”,其中最受关注的还是文森特“趴在篱笆墙上”看着某个方向。#创意摄影##摄影#。
爱乐活文化艺术创意摄影。
DJ台旁趴在篱笆墙上
演奏小提琴
爱乐活——有态度、正能量的品质生活社区。
热爱生活,乐于分享的各类达人聚在这里,分享消费攻略,激发生活灵感,发现城市最IN的角落。在这里,有爱,有乐,有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尽在爱乐活】
文章来源:http://i.leho.com/post/50a4140a375edd26f19e73d7?from=wenku/?from=wenku
第四篇:影评《阿黛尔的生活》:关于代入感、故事、女主和其他
《阿黛尔的生活》:关于代入感、故事、女主和其他
最近才知道看完片问自己为什么喜欢或不喜欢是一个好习惯。为了理解电影多一点,也为了理解自己多一点;还可以让喜欢的故事,至少是细节,在记忆里停留的时间长一点。
只是有时候要清晰的分辨自己喜好的缘由也不是一件太容易的事情。
比如此片。喜欢吗?喜欢!真心喜欢!为什么?看完三天,还是没有想出成套的所以然。怕再不写就全忘了。所以硬着头皮记一笔。想到侯孝贤在自己的纪录片里一直说:拍故事就是要找到一个合适的距离。这个故事给我最突出的印象就是充满现实感的近距
离,三个小时看得莫名沉浸。第一次看戏的时候感受到那么明确的代入感。每一个段落结束,都晃神觉得自己刚才好像是在故事里,像一个隐形人以非常近非常近非常近的距离观察了人物的一言一行,看得分外真切。是因为镜头拉得够近吗?频繁的特写镜头把观众和角色的距离也拉近了?无解。就像看魔术一样,感受到了奇妙,但是不解缘由。或许只有自己当过魔术师才能更好的分辨他人戏法里的奥妙吧(这也是近期很困惑的一个问题,是否需要实践经验才能更好地理解电影?否则永远隔着一层?)。
算了,还是来说故事吧。以下,剧透开始。
读高二的阿黛尔在街头偶遇Emma(大四的艺术系学生),一见钟情,终于确信自己是拉拉。周遭朋友和同学略有察觉,态度不一,有接受的,也有些言语激烈的,阿黛尔在经历最初的内心挣扎后,终于在Emma的带领下慢慢地找到了真实的自己。故事前半段对有同样困惑和挣扎的青少年应该会有积极的引导作用。(此片因为大段直白的性爱镜头被定级NC-17(17岁以下不得观看),但据说北美有独立院线给了“特赦”,接受未成年人入场,理由是青少年有权了解他们自己的生活。这也算业界良心吧!)
但是故事到了下半段,同性题材被弱化,转而慢慢发展成了一个彻头彻尾的爱情故事。一个细微真实、关于真爱来了又走的故事。爱情来的时候很美好,两人坐在长椅上、躺在草地上聊文学、哲学、艺术和爱,镜头很美,暧昧四溢;爱情走的时候很伤神,两个人哭得那么伤心,却又不知道要怎么挽回,Emma那句You have my infinite tenderness all my life太有杀伤力,才发现原来是那么相爱,莫名戳到哭点。没有轰轰烈烈,讲故事的人把爱放在了平淡的细节里和鲜有的情绪爆发里,反而愈发觉的是真爱。
爱情为什么走了?因为精神世界的差异。阿黛尔的精神世界基本就只围着Emma转,住在Emma家,为Emma办party,认识Emma的朋友,听Emma讲哲学,做Emma的创作灵感,从事一份无所谓喜欢和不喜欢的工作,甚至连社交都可以不需要,只要在一起就可以(Emma希望她更快乐,鼓励把写作的爱好发展成事业,她说在一起就已经很好了,不用把快乐寄放在其他事情上)。Emma则相反,对生活一直都很有主见,有自己的生活圈、喜欢的绘画事业和理解自己的家人,在精神上她可以自给自足,她爱阿黛尔,但是不用依赖,自然也不会时时都陪在阿黛尔身边。于是,一个人的时候孤独和猜忌成为了阿黛尔不会面对的问题,她找了个垫背来填补空虚,最后被Emma发现了。故事终了,阿黛尔还是没有从失去Emma的阴
影里走出来,看着她离开的背影,略替她唏嘘。经历了挣扎、付出了勇气,居然最后不是一个完美的结局。(可是谁说勇敢的争取和完美的结局就一定划等号?)
喜欢阿黛尔。姑娘很貌美,素颜也经得住反反复复的特写镜头。青春年少时的欲望胆怯幸福寂寞欢乐伤心都是赤裸裸的真实,如同她在镜头前笑得开心哭得伤心大口吃饭疯狂做爱,都不带一丝扮演的痕迹。各种音容笑貌应该会在我脑子里停留很久吧。如果冥冥之中一切自有安排,愿故事还没有结束,愿还有真爱在等她。回头想,仍然觉得是一个充满暖意的故事。可能因为有真爱。写这篇的时候一直在听The Velvet Underground,忽然觉得I’ll be your mirror很适合故事里的这段爱情,完美的爱情大概就是歌词里的样子。
第五篇:电视连续剧《阿娜尔罕》观后感
电视连续剧《阿娜尔罕》观后感
一扇亮丽的窗口
——电视连续剧《阿娜尔罕》观后感
电视连续剧《阿娜尔罕》在全国观众眼前打开了一扇表现新疆文化艺术、维吾尔民族歌舞的亮丽窗口。新疆文化艺术和维吾尔民族歌舞的神奇、神秘、神妙,尽在其中展现。因而它成功了,超越了同类题材的表现手法,编剧、导演和剧组演职人员的初衷得以生动实现。该剧上映之前,笔者的朋友编剧程万里先生说:“„阿娜尔罕‟既是新疆沉甸甸的记忆,更是民族记忆的保存者和发散者。”这些很有分量的话,告知人们编剧的初衷和视角,在于忠实于历史和生活的原貌,不做图解与说教;要把维吾尔民族生活的原汁原味艺术地呈现出来,他总体上做到了。凭着他在南疆和田生活了几十年;凭着他对新疆各民族文化艺术的热爱;凭着他几十年如一日地搜集、积累民族生活素材;还凭着他多年来从事剧作的艺术经验和创造性实践。
在新疆的发展得到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支持三周年的今天,该剧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映,一定能够把它所承载的丰富内涵尽情发散,做到家喻户晓。汉族剧作家写出了地道的民族生态,不仅符合新疆的生存实况,更是值得提倡和推崇的。已经有不少知名作家们在做着努力,并初见成果,《阿娜尔罕》应当是其中一部优秀之作。
编剧依照生活的逻辑,把社会变型时期各种人物生死存亡利益的博弈,演绎得比较真实。为了一己之私的权力阶层,往往会不择手段地反人道、反人民、反变革、反宗教;而处在社会底层不得温饱、毫无生存保障的阿娜尔罕、库尔班们,就会成为权力博弈的筹码和牺牲品。等待他们的不是甘心受奴役,就是拼死一搏的命运。而处在新疆和平解放历史转折节点上的不同势力的人们,才有了截然不同的命运的戏剧性变化,这正是剧本的主旨所在,也是令人信服的铁定事实。而且反历史、反人民、反人道、反宗教的民族分裂分子、恐怖主义分子,和境外的敌人相勾结,企图颠覆现存社会秩序,而且绝对以失败而告终。这不正是历史惊人地相似么!因此该剧给人发人深省之处也在于此。
该剧让我们眼前一亮的是,一大批维吾尔族老中青艺术家较为成熟的表演艺术才能吸引了观众的眼球,尤其是风味地道、风情浓郁、特色各异的民族歌舞和乐器演奏,美轮美奂,令人回味无穷。
在主要人物库尔班和阿娜尔罕身上,坚贞爱情、迎击苦难、不屈争斗都很真实感人,但是他们强过父辈之处,还应有生活的智慧、相应的策略,这方面表现少了;乌斯曼伯克和艾山恰巴克嚣张作恶,肆意妄为,可恶至极,但性格缺少变化,故而人物稍欠丰满。然而依明、吐娜古丽、肉孜伯克等人物就有多个层面,相对立体化。尤其是依明这个人物,对本民族的歌舞艺术无比热爱,慧眼识珠,发现了阿娜尔罕身上独具的阿曼尼莎汗气质。虽然他也有满足一己之私的一面,但是这个人物不仅起着穿针引线的情节发展作用,而且性格复杂多变,有两面性,丰富了反派人物画廊。剧情结构还可以紧凑些,吊打、鞭刑、石刑的场面,苦熬苦度的岁月,都是翻身解放必要的铺垫,然而显拖沓。该剧的开头和结尾颇具功力,称得上“凤头”和“豹尾”。
无论见仁见智,都要为程万里先生新的成功尝试祝贺,为反映新疆历史文化的《阿娜尔罕》能上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喝彩,让更多的人来关注新疆,了解新疆,为新疆的稳定发展聚力加力,为正能量的积聚给力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