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浅谈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有效途径
苗族传统文化是本民族的根基和特征的体现,是苗族内部认同、外部区别的标志。苗族传统文化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传统文化主要包含苗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歌谣、服饰、民间舞蹈、绘画、刺绣、社交礼仪、民间体育、民间音乐、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节日、苗族习俗、民间活动等等诸多方面。
自古以来,苗族人民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对晚辈进行施教,代代相传,从而使苗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既保护了苗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守护了苗族的精神家园。
在现代化突飞猛进的今天,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异彩纷呈的苗族传统文化面临冲击、淡化、失传的状况触目惊心,令人担忧。如何保护、传承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苗族传统文化走向失传已经出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着装苗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在雷山县,苗族村寨除妇女们着苗族服装外,男子都基本已改装,不少外出务工回村后的青年人还穿上了西装。除西江民族小学65%的学生仍着苗族服装外,雷山民族中学、雷山民族职业技术学校、西江中学、大塘民校、望丰民校、达地民校、方祥民校等以苗族学生为主体的青少年也不着苗族服装了,所有苗族村寨学校的学生都已改着装了。
2.苗族民间歌舞及乐器正在逐渐失传状况已显现出来。
例如西江千户苗寨自古就有“歌舞海洋”之称。婉转的“情歌”,以悠扬清脆的芦笙曲,构成苗族歌之海的主旋律,那刚劲有力的“木鼓舞”,庄重肃穆的“铜鼓舞”,婀娜多姿的芦笙舞。昔日那里的苗族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而现在能唱苗歌、会吹芦笙的人越来越少,甚至不少的苗族村寨除了欢庆活动、迎接来宾外,平时根本听不到唱苗歌和芦笙声了。
3.苗族姑娘能刺绣的已不多见。
七八岁的幼女就开始投师学艺,向奶奶、外婆、妈妈或姐姐学绣花、挑花、剪纸艺工艺,女孩心灵手巧,长大后个个是绣花能手。可现在苗族村寨的少女能绣花的已不多见。
4.苗族文化重要载体的苗语已开始发生变化。
雷山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84%,调查表明,1990年以前操苗语的苗族村寨为100%,2000年为95%,到2005年降到90%,这方面青少年尤为突出,这与目前苗族村寨农民文化结构发生变化有直接关系,有文化的一代父母也越来越多,他们为了让子女接受早期汉文化教育,为未来学好汉文化知识打下基础,所以从幼儿起便教子女说汉语。杂居的民族村寨,操苗语的人也越来越少,这些是造成苗语在苗族村寨流失的主要原因。
5.相当部分的苗族山寨吊脚楼结构已遭改变。
苗族山寨的吊脚楼建筑营造技艺以其古朴典雅、古香古色的独特景观,直观地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近年来,由于受城镇化建设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和污染、外来文化的变化及侵袭等因素,致使部分村寨的民居改成了砖木结构楼房,那些砖木结构、钢筋水泥的建筑补缀在苗家吊脚楼的村寨上,实在令人心忧。
6.苗族民间体育也潜藏消亡的危机。
苗族民间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这些独具风土人情的多姿多彩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丰富着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苗族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里,造就了多彩的传统体育,这些民间体育活动多与生产和生存相关,民间体育有一定的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具有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和就地取材的特点。苗族民间体育登山、摔跤、斗牛、爬树、扭扁担、扳手劲、摆秋、踢毽子、坐翘板、射箭、斗鸟、钓鱼、打格罗、骑雪马、游泳、投石、爬绳、跳棒、跑步、玩弹弓、翻跟斗等。如今除只有少数苗族村寨开展这些项目活动较为广泛外,多数面临失传。
7.在苗族聚居区开展的苗文教学断断续续,特别是苗文推广工作很难开展,而且开展“苗-汉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用苗语作辅导学好汉语。
从实际来看,学校教育对苗族传统文化的漠视阻塞了青少年学习的渠道。现在的学校教育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汉文化为背景的教育,这种教育从根本上忽视了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思维多样性的基本规律。无论是普通教育或是职业教育现行的教材中,基本上没有关于乡土知识的内容,更没有民族民间的历史文化知识。其结果是,青少年们基本上学不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由于没有本民族的文化背景作支撑,汉文化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到头还是很难学好。
8.打工潮的兴起,制约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动的开展。
每年全县约有五六千名农民外出务工,他们虽然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便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许多苗族村寨传统节日也逐渐冷清,有的本应由青壮年承担的活动项目不得已而只能靠五六十岁以上的人担当。有的地方虽然有传统文化活动,但青壮年已外出,他们失去了学习机会,有的地方甚至由于无人参与而无法举办各种民间民俗活动。
为保护和传承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和经济社会发展,根据国家关于做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精神和《贵州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以及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的基本要求,为使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适应旅游业发展需要,我们应该做好以下工作:
1.切实提高对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及其进校园的重要性的认识。
苗族传统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社会、经济、人类学等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苗族文化,是对人类文明的历史性贡献;要充分认识到苗族文化目前所处的困境,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历史责任感,提高保护、传承、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尊重民族感情、维护民族团结基本国策提出的政治要求,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他们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使民族文化后继有人,是我国各民族和睦友好,共同繁荣的根本要求。在中小学校、职业技术学校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2.要把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职业学校和中小学教育内容。
将这些喜闻乐见的苗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传统手工艺等引进教学课堂活动中来,使中小学生和职业学校的学生能够从小受到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热爱他们自己的民族。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要注重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把苗族文化教育与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民族平等观念,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优良、胸襟宽阔、多才多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继续实施“双语”教学工作。
20世纪80年代雷山县曾经开展过“苗汉”双语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师资缺乏等原因,此项工作未能坚持开展下来。目前首先要想办法解决师资问题,继续在有条件的学校实施“双语”教学,并逐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让苗族学生既能在日常生活中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又能用普通话顺利地完成学业。在制定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时,要把对“双语”教师的要求作为重点来考虑,制定长期的培养培训计划。要组织力量对“双语”教学进行专门研究,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4.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在开设苗族文化课程时,要坚持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使之生动有序。要结合课外活动,开展各种兴趣小组、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施教,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本领,增强他们弘扬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自尊心。实践证明,开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建浓
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学生说苗语、唱苗歌、吹芦笙、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着苗装。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应考虑苗族文化的融入与参与;每所学校都要组建民族文艺表演队,大型学校可以组建2个以上各具特色的民族文艺队。特别是巴拉河沿线及雷公山旅游景区景点的中小学校各职业学校都应组建具有本民族特色的文艺表演队,加强具有苗族传统文化特色节目的挖掘和编排。这样既丰富了苗族文化教育教学内容,又为开展苗族文化旅游增添了光彩,起到直接为旅游业服务的作用。这样做不但强化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对苗族文化旅游的开发必将产生深远影响,从而实现对苗族传统文化的保护、继承与发扬,为民族旅游的发展提供可靠、丰富的资源保障。每年由文化、教育、民族事务、旅游、共青团等部门组织全县中小学和职业学校进行1次苗族传统文化进课堂交流、研讨,开展职业学校、中小学苗族传统文化表演比赛活动。积极组织学校的民族文艺表演队参加县内外的各种文艺演出活动,要多方位宣传雷山丰富多彩的苗族传统文化,进一步促进全县传统文化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开展。对在宣传、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工作表现突出的中小学校或个人,县委、政府要给予表彰和奖励。发挥苗族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5.为开展苗族文化教育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首先要建立保障机制。
教育部门应组织力量编写苗族文化课所需的教材,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中,要改变应试教育一统天下的局面。民族地区的职业学校及普通中小学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必须有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要从经费、教材、师资等方面(可以聘请民间歌师、艺人和能工巧匠等方式解决师资问题),为民族文化教育创造必要条件,为保证开设苗族文化教育课达到预期效果,应将其作为教育教学评估评体系的内容之一和考核校长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之一。要改变过去搭建苗族语言是通向学习汉语桥梁的弊端。要坚持尊重和保障苗族学生使用本民族语言接受教育的权利。对于报考民族院校的少数民族考生,可用少数民族语言成绩取代或部分取代外语成绩。高等院校录取少数民族学生加分办法,可以考虑作适当调整,不能一刀切。对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的少数民族地区考生给予较大的政策倾斜。可对少数民族考生加试民族文化知识、技艺的考试和考核,并依据成绩划分不同的加分档次,借此形成民族文化进学校的激励机制,同时也是让民族文化在职业学校和普通中小学占有一席之地。苗族文化作为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必须与其他学科一样对待,同样进行考试、考核评定成绩。
6.加强领导,落实措施,明确职责,确保苗族文化教育工作得以实施。
按照《贵州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所规定的“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工作实行保护为主,合理开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长远规划、分步实施、形成合力”的工作原则,确保传统文化进学校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成立苗族文化进学校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抓出成效。认真制定实施工作方案,精心组织实施,狠抓各项措施的落实。所谓“政府主导”,是因为文化建设属于政府的三大建设即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中的一项,也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另外,为公民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保护好苗族传统文化遗产也是政府的重要责任。政府主导,不光要拿钱,还要进行指导和规划。具体实施苗族文化保护、传承工作,涉及文化、财政、教育、公安、民族、宗教、科研、工商、建设、规划、旅游、环保、体育等有关单位和部门。
因此,在工作中要明确各自的职责,分别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认真履行职责,做好苗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工作,并且要协调配合,形成合力,提高效率。学校是传承苗族文化的重要阵地,传统文化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作为学校的校长和教师,要高度负责,不能可有可无,时紧时松或不重视,要狠抓落实,克服在开展苗族文化教育过程中的实际困难,解决教学活动中的问题,发挥主观能动性,抓好抓实。不断加大苗族文化进学校的宣传力度。强化家长和社会各界对苗族文化进课堂的意识,确保传统文化进学校工作扎下根,并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第二篇:浅谈共和片区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浅谈共和片区苗族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必要性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麻江县龙山镇共和片区地处凯里经济开发区边缘,处于茫茫的武陵山区。这里少数民族交错聚居,古风民俗浓郁神奇,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交融,历史文化与本土文化结缘,苗族文化在每年的正月十五黄土寨芦笙节展示淋漓尽致。
-苗族传统文化是珍贵的人类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苗族传统文化主要包含苗族语言、民间文学、民间曲艺、民间歌谣、服饰、民间舞蹈、绘画、刺绣、社交礼仪、民间体育、民间音乐、苗寨吊脚楼营造技艺、苗族芦笙制作技艺、苗族银饰锻制技艺、苗族节日、苗族习俗、民间活动等诸多方面。
自古以来,苗族人民采取言传身教的方式对晚辈进行施教,代代相传,从而使苗族传统文化得到传承,既保护了苗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守护了苗族的精神家园。
在改革开放的今天,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受到了空前的挑战。积淀厚重、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独特、异彩纷呈的苗族传统文化面临冲击、淡化、失传的状况触目惊心,令人担忧。如何保护、传承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苗族传统文化走向失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着装苗族服饰的人越来越少。
在麻江县,苗族村寨除少数妇女们着苗族服装外,男子都基本已改装,不少外出务工回村后的青年人还穿上了西装。所有苗族村寨学校的学生都已改着装了。
2.苗族民间歌舞及乐器正在逐渐失传状况已显现出来。
例如共和苗寨自古就有“歌舞海洋”之称。婉转的“情歌”,以
悠扬清脆的芦笙曲,构成苗族歌之海的主旋律,那刚劲有力的“板凳
舞”,婀娜多姿的芦笙舞。昔日那里的苗族男女老少人人能歌善舞,而现在能唱苗歌、会吹芦笙的寥寥无几,甚至不少的苗族村寨除了欢
庆活动、迎接来宾外,平时根本听不到唱苗歌和芦笙声了。
3.苗族姑娘能刺绣的已不多见。
过去七八岁的幼女就开始投师学艺,向奶奶、外婆、妈妈或姐姐
学绣花、挑花、剪纸艺工艺,女孩心灵手巧,长大后个个是绣花能手。可现在苗族村寨的少女能绣花的已不多见。
4.苗族文化重要载体的苗语已开始发生变化。
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教育,加上有文化的一代父母越来越多,他们
为了让子女接受早期汉文化教育,为未来学好汉文化知识打下基础,所以从幼儿起便教子女说汉语。杂居的民族村寨,操苗语的人也越来
越少,这些是造成苗语在苗族村寨流失的主要原因。
5.相当部分的苗族山寨吊脚楼结构已遭改变。
苗族山寨的吊脚楼建筑营造技艺以其古朴典雅、古香古色的独特
景观,直观地展现了独具特色的苗族文化。近年来,由于受城镇化建
设的影响、旅游业的发展和污染、外来文化的变化及侵袭等因素,致
使部分村寨的民居改成了砖木结构楼房,那些砖木结构、钢筋水泥的建筑补缀在苗家吊脚楼的村寨上,实在令人心忧。
6.苗族民间体育也潜藏消亡的危机。
苗族民间体育是我国体育事业的一部分,这些独具风土人情的多
姿多彩的民间体育娱乐活动丰富着苗族人民的文化生活。苗族生活在特殊的自然环境里,造就了多彩的传统体育,这些民间体育活动多与
生产和生存相关,民间体育有一定的群众性、娱乐性、竞技性,具有
因地制宜、不拘形式和就地取材的特点。苗族民间体育登山、摔跤、斗牛、爬树、扭扁担、扳手劲、摆秋、踢毽子、坐翘板、射箭、斗鸟、钓鱼、打格罗、骑雪马、游泳、投石、爬绳、跳棒、跑步、玩弹弓、翻跟斗等。如今除只有少数苗族村寨开展这些项目活动较为广泛外,多数面临失传。
7.在苗族聚居区开展的苗文教学断断续续,特别是苗文推广工
作很难开展,而且开展“苗-汉双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用苗语作辅
导学好汉语。从实际来看,学校教育对苗族传统文化的漠视阻塞了青
少年学习的渠道。现在的学校教育是以汉语为载体,以汉文化为背景的教育,这种教育从根本上忽视了民族文化多样性和思维多样性的基
本规律。无论是普通教育或是职业教育现行的教材中,基本上没有关
于乡土知识的内容,更没有民族民间的历史文化知识。其结果是,青
少年们基本上学不到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8.打工潮的兴起,制约了苗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动的开展。
农民外出务工,虽然增加了经济收入,改善了生活条件,但对苗
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极其不利的影响。许多苗族村寨传统节日也
逐渐冷清,有的本应由青壮年承担的活动项目不得已而只能靠五六十
岁以上的人担当。有的地方虽然有传统文化活动,但青壮年已外出,他们失去了学习机会,有的地方甚至由于无人参与而无法举办各种民
间民俗活动。
为保护和传承苗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精神文明和经济社会发
展,根据国家关于做好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的精神和
《贵州省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条例》,以及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
宗教事务委员会《关于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的基本要求,为使苗族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适
应旅游业发展需要,共和片区的学校有必要做好以下工作:
1.切实提高对保护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及其进校园的重要性的认识。
苗族传统文化遗产在历史、艺术、社会、经济、人类学等方面有
着非常重要的价值,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苗族文化,是对人类文
明的历史性贡献;要充分认识到苗族文化目前所处的困境,增强紧迫
感、危机感、历史责任感,提高保护、传承、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的的自觉性、主动性和积极性;保护与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是尊重民族
感情、维护民族团结基本国策提出的政治要求,认真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国家长治久安,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
学校是传播文化的重要阵地。青少年是承上启下的一代,在历史的关键时刻,对他们加强民族文化教育,使民族文化后继有人,是我国各民族和睦友好,共同繁荣的根本要求。在苗族集聚区学校开展苗
族传统文化教育是做好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的一项重要措施。
2.把苗族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学校教育内容。
将这些喜闻乐见的苗族民间音乐、绘画、舞蹈、体育、文学、传统手工艺等引进教学课堂活动中来,使学生能够从小受到苗族优秀传统文化熏陶,了解和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和技能,培养热爱他们自己的民族。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时,要注重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把苗族文化教育与民族法律法规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培养学生民族平等观念,加强民族团结意识,把学生培养成为品质优良、胸襟宽阔、多才多艺、“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3.继续实施“双语”教学工作。
20世纪80-90年代共和片区曾经开展过“苗汉”双语教学,取得了初步成效,但由于师资缺乏等原因,此项工作未能坚持开展下来。目前首先要想办法解决师资问题,继续在有条件的学校实施“双语”教学,并逐步提前到学前教育阶段,让苗族学生既能在日常生活中用本民族语言交流,又能用普通话顺利地完成学业。在制定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时,要把对“双语”教师的要求作为重点来考虑,制定长期的培养培训计划。要组织力量对“双语”教学进行专门研究,不断提高“双语”教学质量。
4.要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
在开设苗族文化课程时,要坚持传统文化教育形式灵活多样,使之生动有序。要结合课外活动,开展各种兴趣小组、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等。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苗族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进行施教,把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有
机结合起来,不断增强青少年学习和掌握本民族文化的本领,增强他们弘扬和传承苗族传统文化的自尊心。实践证明,开展苗族文化教育,创建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应鼓励学生说苗语、唱苗歌、吹芦笙、开展民间体育活动、着苗装。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应考虑苗族文化的融入与参与,发挥苗族传统文化在学校的主阵地作用。
第三篇:传统文化进校园
征文——传统文化进校园
我校紧紧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一主题,挖掘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寻找传统文化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点,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知礼、懂礼、习礼在校园蔚然成风。目前已开设了戏剧表演、武术、经典诵读等传统艺术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融入学校美育过程中,吸引众多学生参与其中。
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传统文化与生活紧密相连,孩子们只有在生活中了解它、喜欢它、使用它,才能成为传承传统文化的参与者和推动者。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校生活,是学校传承历史、开展素质教育、塑造学生人格的重要途径。
“戏曲文化进校园”就是要通过这种最具民族文化特色的艺术载体给予学生们唱念欣赏、身段体验、表演互动、色彩内涵、服饰文化、历史知识、道德教育的传递和普及。
首先可以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素养。具体体现在戏曲脸谱和服装上。脸谱的颜色、图案象征人物的善恶、好坏、性格;服装上的花纹、色彩缤纷,同样使学生加深对戏曲的理解和认识。再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力。几个龙套走几圈圆场就是千军万马行过了万里疆场,这种虚无主义的传神表演能够让学生培养一种创造性思维。最后戏曲可以宣扬传统美德,教化群众。如《穆桂英挂帅》、《四郎探母》展示了杨家三代人精忠报国的英雄事迹和优良家风。这种精神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都教育着千千万万的中国人。
经典诵读课程中让学生在诵读语言凝练、富有韵律、朗朗上口的国学经典使学生徜徉于国学经典之中,感受着祖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在诵读吟咏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播种国学文化的种子,培养健全人格,用传统文化做生命的底色,为学生的人格发育奠基。
武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不仅能强身健体,还可磨练人的意志。孩子们穿着统一的武术服,随着音乐的节拍,喊着响亮、清脆的口号,一招一式彰显武术的神韵气度,上托、叉掌、架按、震脚,个个像武术行家,武出了武术操的阳刚气势与自信。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意存高远,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学生时代正是一个人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启蒙时期,通过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培养学生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健全人格的宝贵资源。围绕传统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德育主题实践活动,让学生们对领悟的优秀传统文化能够学以致用,在生活中加深对优秀传统精髓的感悟,在行动中重植民族根本,让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学生之心、外显于学生之行。
第四篇:传统文化进校园
沙河二中传统文化进校园工作汇报
弘扬传统文化
构建和谐校园
一、指导思想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礼守信、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因此沙河二中各学科课程都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我校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创建”活动,让传统文化走进沙河二中,努力把沙河二中创建成为弘扬传统文化的特色学校。
二、具体工作
(一)开设传统文化课程,让每一个孩子都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我校高度重视并积极响应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活动。为此开设书法、绘画、武术、太极拳、民族舞蹈、剪纸、笛子、葫芦丝、古筝、篆刻、象棋、围棋、茶艺等课程,以提高广大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将传统文化逐步渗透到教学中去。美术、舞蹈为我校特色课程,不但在教学中让学生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更是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每年更是有不少同学以美术、舞蹈为特长升上大学。我校聘请国家级书法家张瑞峰老师作为书法校外辅导员,由省级著名青年书法家张乾老师开设软笔书法课,目前书法课在我校已经达到学生参与率百分之百。另外我校在初中部开设剪纸艺术兴趣班、高中部开设笛子、葫芦丝、武术、篆刻、古筝、茶艺等兴趣班,让学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同时能够接触到传统文化,使学生有条件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二)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
为实现传统文化进校园,我校秉承物尽其用的原则,使校园的每个设施都 能发挥最大作用,让校园每面墙都会说话,每个角落都传递着传统经典的声音。整个校园就是传统文化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我校收集传统礼仪故事、中华传统历史格言、名人名言制作成文化长廊,以此丰富学生的传统文化知识。
充分利用每个班的文化墙和黑板报,展示学生的书法、美术作品。每个班级形成各具特色的班级文化。
让校园广播成为宣扬传统文化的主力军,通过广播大力宣讲中华传统礼仪故事,播放经典诗文吟诵等等,让中华传统文化真正走进校园,以提高学生文明礼仪素质。
(三)校本课程
我校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各科教学、融入校本课程的方法,使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课堂,走进学生。充分发挥思想品德课、语文及班会等课程、教材对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作用。结合各学科教学,精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专题视听资料渗透传统文化教育。此外,学校还专门开发了相关的校本课程,如毛笔、钢笔、粉笔书法课,民族乐器和古乐欣赏,国画欣赏等课程,从而让学生感受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以达到传承灿烂传统文化的目的。
(四)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
为把我校创建成为传统文化特色学校,努力营造浓郁的书香校园氛围,我校成立了“朗诵社”、“文学社”“棋艺社”等社团,开展多种活动,将传统的道德教育渗透到学生的心灵中去,逐步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例如,我校要求学生课前进行宣誓、唱国歌,培养学生们的爱国情操,对学生进行励志教育。并且要求各班在跑操前进行古文诵读,语文课前进行《弟子规》的诵读和学习,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古人倡导的“温、良、恭、俭、让”的 好行为在我校逐步掀起。
为了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情感,每年国庆节、五四青年节我校都会组织开展以爱国为主题的演讲比赛以及革命歌曲比赛。另外我校以我国传统节日为契机,在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举办相应的活动,让学生在节日的气氛中深入感受传统文化。
同时,我校还举办形式多样的比赛,如经典诵读诗歌朗诵比赛、汉字听写大赛、中华好诗词比赛、成人仪式等,调动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积极性。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我国传统诗词文赋的精神内涵和审美韵味。
三、今后发展方向
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对中国几千年来所积累的文化精髓的传承,在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尤为重要,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应该始终响应国家十一五文化发展纲要的号召,下一阶段,我校将把更多的传统文化例如戏剧等带入校园,同时也更加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计划将仅存在沙河的传统民俗文化“藤牌阵”带入二中、发扬光大,使传统文化艺术在二中发芽、生根。
在今后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工作中,我校将始终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组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班主任、语文教师、政治课教师、音乐美术课教师组成。通过校本培训、外聘教师等途径培训教师,使我校传统文化进校园的实施工作专业化和规范化。
几分汗水、几分收获、几多付出、几多收获。我校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构建融合校园工作已经迈出了可喜的一步,学校还将不断努力,继续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提升校园文化实力。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贡献我们二中人的一份力量。
第五篇:传统文化进校园总结
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总结
霍北学校
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和区域文化精髓,进一步完善学校德育体系,培养广大青少年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高尚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使传统文化精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继续深入落实学习、践行《弟子规》活动实施方案,学校经研究决定重点围绕传统文化中的“仁”、“信”、“礼”、“孝”、“廉”五方面内容,我校于2017年3月份开始在学生中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系列宣教活动,现将活动总结如下:
一、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有效开展。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闫丽娜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多次召开会议明确职责分工,由教导处和少先队共同完成好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确保了此次活动的顺利开展,并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开展丰富的学习践行活动。
1、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弟子规》的学习、践行活动
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由少先队统筹安排,在全校学生中开展《弟子规》的背诵活动。一二年级的学生认知水平有限,背诵量达到一半即可,在升入三年级之前争取达到全部会背;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要求在班主任的组织下达到人人会背。三至六年级的学生进行了《弟子规》的践行活动,“给父母洗一次脚”、“为父母沏茶”等践行活动让孩子们懂得了行孝的美德。2017年11月份要求各班召开了《弟子规》诵读班会,12月5日举行了《弟子规》背诵比赛,一系列活动强化了《弟子规》的学习效果。
2、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活动 由教导处统一安排,每天早自习班主任安排学生进行20分钟的诵读经典活动;每周开设一节诵读课(班主任自行安排);每月安排一次诵读为主题的班会(少先队统筹安排),通过这样系列的诵读活动,让学生们在诵读中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文化的优秀品质。
除此之外,2017年10月学校利用多媒体设备,利用主会场的直播,进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题讲座,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从而树立好好学习的志向。
12月20日,我校召开了第二届科技艺术节活动。活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载体,展出了绘画、硬软笔书法、剪纸等优秀作品,用多样的活动形式展示了学生的特长,彰显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3、推行孝信雅行的教育活动
利用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为重点,在学生中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和道德体验活动,凸显教育的实践性和生活化特征,让学生认知传统、弘扬传统,增进其爱祖国、爱家乡、爱他人的情感。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等节日开展“感恩父母 践行孝心”的实践活动;以劳动节、教师节、重阳节为契机,组织开展“感恩老师”、“感恩社会”、“关爱长辈”的教育活动。一系列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师长,孝敬父母,在实践中学会行孝感恩、尊重他人,从而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11月20日少先队组织全校学生观看了文明礼仪主题班会,对全校学生提出了文明礼仪方面的要求,让学生明白了文明礼仪的重要性,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少先队以发诚信倡议、讲诚信故事等多种形式,将诚信教育引向学生家庭,并广泛开展“争做诚信少年”系列活动,积极引导学生从小养成诚信美德。
4、积极开展特长教育,推进艺术素养培育工程。
我校本着积极发展学生特长为原则,2017年10月份开始了特长教育活动。特长教育活动在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下,精选特长教师,给学生创造展示特长的机会,让学生能够学有所长,德识长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从学校的实际出发,积极为学生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完善图书室、班级图书角,利用板报、橱窗宣传、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营造“以人怡人、以文塑人、以文化人”的浓郁氛围。同学们畅游在书的海洋,汲取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
总之,我校在校长的高度重视下,统筹安排,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载体,积极为学生创建良好的学习环境,以丰富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努力让他们成为祖国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