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进校园 风土人情进校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随着我国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校本课程的开发已成为我国课程改革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我校依据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实施计划,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决定以校本课程的开发为突破口,依托古城自然人文资源,进行校本课程的研究和实践,逐步形成基于古城风土人情和学校特色相融合的学校课程活动教育,以此带动学校各方面的发展,全面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
二、课程设计的创意
(一)开发校本课程教育功能,充分挖掘古城风土人情教育活动的教育价值,弘扬民族精神,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校本课程能营造校园良好的研究氛围,为每一位教师的成长搭建舞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
(三)以古城风土人情教育特色提升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
三、课程目标设计
(一)课程开发的学生发展目标
课程开发的学生发展总目标 :通过校本课程古城的风土人情的设计,引导学生走进承德:用眼去观察;用耳去聆听;用脑去思索;用手去创作。使学生认识古城、熟悉古城、喜爱古城、保护古镇城。从而增强古城后人的自豪感,进而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具体目标有:
1、了解承德古城浓厚的文化底蕴,感受丰富的水乡文化,激发学生主动了解、探索家乡风俗的意识和实际行动。
2、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学会交往与合作,在不断的探究性学习中,批判地继承古城民俗的优良传统,体现立志为家乡服务的伟大志向。
3、培养自信乐观的生活意识,不断地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逐渐认识本土文化资源的丰厚,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二、实施目标:
1、校本课程要体现基础性:
基础教育要重视基础,校本课程将立足于打好学生文化基础、品德基础、身心基础为目标。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促进学生对学科知识的综合和运用。
2、校本课程要体现发展性:
根据学校实际状况,兼顾到每个学生的发展需要,树立着眼于学生发展的教育价值观,把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作校本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
3、校本课程要体现现实性:
校本课程是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而开设了课程,在开发过程中主要依靠学校的自身力量来完成,目标不能远离实际。
4、校本课程要体现主体性:
校本课程的主体性体现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需要,教师的充分参与,在课程的开发和实施中要重视教师的主动精神,要发扬团结协作的精神,使校本课程得到更大的开发。同时,还要充分了解和反映学 3 生的实际,重视学生参与,注意学生的反馈信息,不断根据学生的需要完善优化校本课程。
四、校本课程研究内容和范围
研究对象的总体范围主要指千年古城——包括独特的家乡风光,幽静的自然环境;也包括淳朴的民风,底蕴深厚的文化。实践活动型校本课程主要内容具体是:
第一类环境文化
(一)民间艺术-----承德轮花
(二)人间社火-----主要有杂戏、杂耍、武术表演。
(三)名胜古迹——避暑山庄、外八庙等。第二类民俗文化
(一)概述——地理环境、名优特产。
(二)历史故事——慈禧太后
(三)风俗习惯——祭神、祭祖、婚嫁等。
(四)古庙会——庙会习俗、庙会上的拴娃娃、庙会音乐 第三类传承文化
(一)泥塑艺术——泥塑制作的过程、怎样制作成泥塑的技艺以及制作的技巧。
第四类 生态文化
(一)关注环境、关注环保——针对身边的各种环境问题和生态危机,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主题班队活动、黑板报、知识竞赛、社区活动等)。
(二)关注古城旅游事业——由学校少先队带领“雏鹰导游团”同学,利用节假日为游客做小向导;积极发动学生为古镇旅游出谋划策。
五、校本课程的具体实施
(一)课程的开发
校本课程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组成部分,搞好校本课程的开发是落实新课程的需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给学校的发展、教师专业的发展、学生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舞台。所以我校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学特色及古城浚县的资源优势,认真做好校本课程的开发与研究。
1、教师开发课程的过程
(1)认真学习校本课程开发的有关资料,统一认识,明确目标,加强理论学习,积极参与课程的开发。
(2)收集有关古城浚县文化方面的资料:古城自然环境、古城的名胜古迹、古城丰厚的文化、古城的人文风情、古城风俗习惯。
(3)确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确定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主题——“古城的风土人情”。古城的资源我们要好好利用,编写教材时我们一是将用学生的习作来介绍古城,激发起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二是我们充分利用古城的资源开展教育活动,在教材编写时融入多种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多方面兴趣爱好。如摄影、小导游、环保小卫士等。教材使用对象:中学。
2、学生开发课程的过程(1)召开学生动员大会,宣传建设校园文化的意义和目的,让学生对古城风土人情有初步的认识。
(2)发动学生收集有关古城文化方面的资料,以班级为单位进行整理。
(3)成立学校研究杨桥古城文化活动兴趣小组,将古城文化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机结合,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范围。
(二)课程的实施
1、成立校本课程开发小组。
2、成立编委会。
古城文化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研究——《走进古城—浚县》
3、课程开发的规划
① 准备阶段,确定校本课程开发方案,收集资料。② 拟定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工作。③使用编写的教材,并征集意见。
④完善、修改校本教材,并正式定稿。
4、制定计划,确保课时。
学校按照上级要求将校本课程的实施纳入了具体的课堂教学计划,每2周安排一课时,时间确定在周三下午的第三节课,要求课程活动与班队活动相结合,由班主任老师担任这门课程的教学。
5、探索课程评价机制。(1)教师评价。
评价内容 ①对教师的备课笔记、教学研究情况进行客观的评价。②对教师实施过程的中动态生成性资源及其创新行为进行激励评价③对教师完成课程计划的情况进行评价。
评价办法①教师自我评价。②学生民主测评。(2)学生的评价
评价内容①学生参与活动。②学生能力的提升情况③情感体验情况。④获得成果的情况,包括收集信息的数量、质量、创造性成果。
评价办法①学生自评互评。②教师对学生评价,采用书面知识和实践活动成果相结合③家长助评,采用“家长助评表”,让学生家长根据各项内容对子女各方面表现进行星级评定,最后对如何教育孩子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或意见。
六、课程开发的初步成效和发展预想
1、构建校本课程。在充分挖掘古城资源基础上,学校发挥全体师生的智慧,大胆实践、探索,以“环境文化、民俗文化、传承文化”等为主要内容的校本课程基本形成,并确立了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实施内容和评价方法。
2、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科研能力得到提高。
我们以“传承优秀古城文化的教育思想”为指导,四位教师都参与了古城文化教育活动方案教材的编写任务,每位教师都承担了方案实践指导任务,“以人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在教师的头脑中逐步形成,教师的指导能力也在朝科学化方向发展。
3、开阔学生视野,综合素质得到发展。
校本课程的活动带来了学生多方面的变化:
1、它充分引导学生 与社会、社区接触,学生有了课堂上得不到的多种生活体验,各种能力也都得到和谐的发展,每逢节假日,小导游们活跃在古城的景点、街头,带领游客领略水乡的风貌神韵。他们用真诚的态度、生动的语言骄傲地向游客介绍古镇的景点和风土人情,述说一个个动人的故事。
2、小记者的作品也充分展示了古城的自然环境.人文风情、、„„同时学校也准备出版了全部由学生作品汇集的《走进古城—浚县》一书。学校“小记者”、“小导游”队伍的发展,更是增强了宣传的古城文化的力度。
4、发展预想:规范校本课程,创建学校特色。
今后我们要进一步把校本课程融入办学目标和工作思路,要让我们的校本课程能成为学校的亮点、品牌,得到学校每个人,社会各界人士的认可、赞赏,逐步形成学校办学特色。我们必须得规范课程的进一步开发,在“古城风土人情”上做足文章,让它能健康有序地成长。同时我们也期望得到各界、各部门更多的重视扶持,以求得更多的“古城人”共同关注我们的家园——古城的发展。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校本课程只有根植于生活的土壤中,立足于反映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才能开出娇艳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芳香。
第二篇: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姜屯镇马厂小学
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来自于时代、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进步发展的深刻关心与思考,承载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指出,今后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要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武术等课程,以加强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胡锦涛主席在美国耶鲁大学演讲时指出:“一个民族的文化,往往凝聚着这个民族对世界和生命的历史认知和现实感受,也往往积淀着这个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基于以上认识,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加强小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的特长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各科教学、融入校本课程、融入少先队活动、链接闲暇教育等方式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国画、书法、篆刻、天文、武术、象棋、戏曲、舞蹈、民族乐器和古乐欣赏等活动。各单位要充分认识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此提升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二、我们的思考
1、重要性
“盖幸运者最能显露恶德,而厄运最能显露美德。” 当今中国的青少年,他们生在和平年代,长在太平盛世,没有经历战争、**、饥荒和瘟疫等艰难困苦,在阳光雨露中成长。改革开放以后,社会进入转型时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东西文化剧烈碰撞,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上物欲横流,这一切都构成了不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背景,使得部分青少年丧失比较和鉴别能力,极易迷失方向。如何有效地教育好孩子,是我们面临着的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青少年是社会的未来,树德立志问题是压倒一切的教育核心问题,是教育工作者长期的奋斗目标。国家间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西方国家早就瞄上了中国的人才资源,他们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不惜重金,抢挖我们的精英人才。西方精神文化产品的进入,实际上就是文化渗透,用他们的价值观来影响我们的青少年。在这场关系国运兴衰的斗争中,我们并非束手无策,我们除了要继续坚持用各种常规思想教育手段外,还必须拿起得天独厚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武器,不懈地教化和熏陶我们的后代。
2、丰富的内涵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它的博大精深早已令世界折服。今天它仍在国家建设和社会生活中发挥作用,也为世界各国所借鉴,这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是绝无仅有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核心的东方文明领先世界数千年,这是不争的事实,更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与骄傲。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是唐诗、宋词和元曲,它还涵盖了哲学、政治、经济等所有的社会领域。它教给人们道德伦理、风俗礼仪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从中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礼守信、热爱和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中国传统文化不仅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的文化宝库,它也是取之不尽的思想宝藏。面对如此无价的民族瑰宝,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充分发掘它来教化子孙,塑造新时代龙的传人。
当然,中国传统文化也得在批判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要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与发展。
三、目标与内容 目标:
1、传承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明;
2、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表现形式;
3、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习有关的传统文化;
4、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对提高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性。内容:
1、中国书法艺术
2、中国传统戏剧(京剧、沪剧、越剧)
3、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国画)
4、中国陶瓷文化
5、中华民族服装
6、中国茶文化
7、中国酒文化
8、中国传统文学艺术(唐诗、宋词)
9、中华民族音乐(含民族器乐)
四、我们的设想与做法 设想: 针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的需要,除思想品德课外,我们觉得还应对语文等课程、教材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突出重点,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教学形式应力求生动活泼,注意实效。可精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专题视听资料(或反映有关中国历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或展现祖国壮美山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资料)加以编辑整理,形成系列教材,有计划地纳入德育课堂。此外,学校要利用各种形式,有目的地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让我们的学生做一个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
做法:
1、结合课程改革,开设拓展课与探究课,开发校本课程。
2、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如学校文化布置、举行中国传统文化节(书画展、茶艺节、民族服装表演、唐诗宋词吟颂比赛、民族音乐表演等)
3、组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班主任、语文教师、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音乐美术、拓展课探究课教师组成。通过校本培训、外聘教师等途径培训教师。
4、通过《学校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的实践研究》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让孩子打好传统的根基。
第三篇: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材料
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连绵五千年,积累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正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化着世世代代的炎黄子孙,铸就了中华民族勤劳勇敢、朴实无华、明礼守信、热爱和平、不畏强暴、自强不息的民族秉性。
岫岩满族中学坐落于闻名遐迩的岫玉之乡,是全县唯一一所满族学校,也是迄今为止省内规模最大的一所满族学校。始建于1947年,至今已走过了69年的光荣历史。今天的满中,已然成为全县规模最大、师资力量最强的初级中学,学校占地面积29511平方米,建筑面积11635平方米。现有32个教学班,学生1764人,98%是满族;教职工174人,94%都是满族。在我校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意义深远。
我校着眼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人文素质教育,努力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加强学生的特长培养,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坚持以引导激励为主、多方面渗透熏陶的原则,采取结合各科教学、融入校本课程、融入团队活动、积极开展古诗文诵读、传统美德和礼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活动,以此提升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一、营造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氛围,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
(1)、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创设经典诵读环境。
校园内突出以“经典诗文诵读”为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和布置,突出传统文化气息,注重厚德载物、大气沉静的校园文化建设。
1、学校利用橱窗、走廊、墙壁等空间和角落,或用印制的精美诗文图画,或用孩子们充满灵性的“诗配画”加以装饰。
2、校园黑板报上,都刊出一些经典诗文.3、各教室环境布置要求体现班级特色,除了诗画、诗文,每个班级都开辟诗园,内容或是学生阅读古诗文的活动成果,或是古诗书法展、读后感,或手抄报等。
(2)、德育工作贯穿于学校各方面工作之中,坚持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以丰富多彩的课内外活动为载体,创新性的将中国传统文化渗透到一系列德育工作中:
1、组织各班开展以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为主题的手抄报比赛,营造宣传氛围。
2、学校德育处利用清明、七
一、国庆等节日,开展缅怀革命先烈,热爱伟大祖国等多种活动。学校还充分利用广播、板报、专栏、橱窗、班队会等宣传阵地,在全校大力宣传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事例。学校还通过道德讲堂通过诵经典,谈体会等提高学生的道德觉悟,逐步渗透传统文化。
(3)、组建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主要由班主任、语文教师、品德与社会课教师、音乐美术、拓展课探究课教师组成。通过校本培训、外聘教师等途径培训教师。2012年,我校专门聘请新疆师范大学的书法教师来我校对全体教师进行书法培训,为后期的书法教学的开展打好了基础。
二、创新性的开发校本课程,将中国传统文化有机融入。
(1)、开展书法课:书法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文化及艺术形式。中国书法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独特风貌。书法是一种高雅的艺术,是人类的艺术瑰宝,对传承中华民族精神,培养持之以恒、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良好品德有重要意义。为营造良好的文化艺术氛围,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水平,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我校开展了书法课,每星期开展一节,保证孩子写字、练字的时间。通过长期开展,学生对书法艺术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提高了同学们的书法水平、艺术鉴赏水平和想象能力。
1、切实加强基本笔画的训练。
无论是书法尖子生,还是刚开始学习书法的新手,基本功是贯穿整个书法学习过程的必备条件。我们要求老师从教学和复习基本笔画入手,用生动有趣的教学方式结合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效果进行教学。学生学得有趣,教师教的轻松,效果非常好。学习后,要求学生进行大量的练习,并在每次练习字前先写一写基本笔画,时刻不忘基本笔画的书写。
2、发挥书法尖子生的示范作用。
在一个班级里,充分合理发挥好尖子生的示范作用,可以带动其他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帮教师对他们进行书写辅导。我们将书法尖子生和其他学生进行结对,让他们坐在一起,在平时的练习和学习中,让尖子生监督和帮助他们的书法学习,适时进行提醒和指导。在平时的教学中,我经常把他们书写的作品给全班学生欣赏,让学生有个学习的榜样,促进全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这一措施,一些平时很随便又很懒的学生变得自觉而认真了,书写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3、加强书写方法和书写习惯的训练,提高学生书写的能力和习惯。
每次书法教学,老师特别注重对学生分析、观察能力的训练。经常让学生进行分析字形结构的练习,让学生仔细观察,发表自己的看法。在练习中也同样要求学生先对自己所写的字进行笔画、字形结构以及排列位置等方面的分析,书写完后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或同桌检查,并进行修正。
4、利用课余时间,坚持不懈练习。
经过坚持不懈的书法教学活动,总体上学生的书写能力有所上升,学习习惯也得到了强化。学生能从“认真、仔细、耐心”的学习态度上进行书法学习和练习,并能积极主动进行学习。同时,也激发了更多有兴趣的学生参与书法训练活动中,学校也呈现了一派“热爱书法,欣赏书法、书写书法”好景象。
(2)、在美术课中,逐步渗透中国传统绘画艺术,通过鉴赏国画,让学生对传统国画艺术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我校开展了少儿国画班,培养学生对传统国画的艺术鉴赏及绘画技巧。(3)、成立少儿诵读班,逐步培养学生对古诗歌的积累与欣赏。
三、通过课题的开展,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积淀他们的文化功底。2010年11月我校申报的“ 主题阅读与学生阅读习惯、阅读意识、阅读精神形成的研究”国家级课题正式立项。由于我校是一所以维吾尔族学生为主的民汉合校,维吾尔族学生占学生人数的90%,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及思维方式的不同,学生缺乏文化底蕴,学习汉语缺乏语感,阅读理解能力受到制约。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以上认识,我校申报了课题“主题阅读”,主题阅读采用“一主两翼”教材体系和单元教学法体系,这一课题实验无形中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量,在不同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主题阅读年级组利用30分钟的午读时间开展经典诵读和新语文主题阅读。我校为了激发学生诵读古诗文的积极性,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持之以恒,并形成了自己的特色。2011年6月我校借助“六一”文艺汇演的契机,由三四年级组组成的百人诵经典,成为文艺汇演的一大亮点。
2013年4月,开展了“诵古典之风 品庄雅之兰”的以班级为单位的经典诵读比赛。
学生慷慨激昂的朗诵,掀起诵读经典的高潮,学生在民族文化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感染下,阅读和理解水平不断提高,浓郁的读书氛围弥漫了整个校园。
四、我们的思考
针对小学生的特点,我们觉得还应对语文等课程、教材做相应的改革和调整,突出重点,强化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教育。教学形式应力求生动活泼,注意实效。可精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题材的专题视听资料(或反映有关中国历代杰出人物的生平事迹,或展现祖国壮美山河、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的资料)加以编辑整理,形成系列教材,有计划地纳入德育课堂。
此外,学校要利用各种形式,有目的地强化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的认知,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小学生了解祖国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有助于增强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的情感。让我们的学生做一个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中国人。
以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为契机,以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为抓手,传承中华文化,发扬中华美德,一定会一步一个脚印地扎扎实实地走下去,让中华传统文化在我们十九小学扎根,让中华传统文化深入孩子们的心灵,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
第四篇:中华传统文化进校园申报材料
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规划
课题申报书
重庆市荣昌区大成小学——朱昌茂
一、课题名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课题研究
二、课题负责人:朱昌茂
三、课题主要成员:大成教育研究院 德育组长 教科室主任 语文学科组
四、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014年教师节前夕,总书记在北师大看望师生时,曾态度鲜明地说,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的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我觉得“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应该把这些经典嵌在学生的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
早在2014年3月,教育部就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那么,中小学如何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长期从事传统文化研究的北京大学教授张联荣说:“中小学语文、历史、德育、艺术等学科教学,对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精神要有准确把握,这是传统文化的最核心部分,不能不看历史背景、不分良莠全盘吸收。”
杭州师范大学教授倪文锦认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核心工作的回归,“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该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核心,以家国情怀教育、社会关爱教育和人格修养教育为重点,完善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健全人格”。
“胡适、鲁迅、郭沫若等,都是四五岁开始熟读古文经典,这是他们走向大家的起点。”已是耄耋之年的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童庆炳说,“孩子15岁之前,应该大量阅读、背诵古文经典,增加积累,其次要从中学做人的道理,最终目的就是传承优秀文化的基因。”
除了古文经典,中秋、重阳、清明、春节等文化传统节日及习俗,传统戏曲戏剧,传统礼仪,等等,都是目前学校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短板”。“要适当加强乡土观念和地方乡土文化教育。”北京大学教授漆永祥深有感触地说,“现在农村的孩子对家乡的历史、文化不了解,对故乡感情越来越淡薄,到城市上学、工作后,过年过节都不愿意回家。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2013年3月7日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庆祝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华民族伟大崛起首先是文化、精神在世界上的认可、追随和崛起。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我国五千多年文明发展历程中,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出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2014年04月02日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制定本指导纲要。提到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推动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途径。
(3)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基础。
(4)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须正视面临的一系列困难和挑战。
大成教育集团提出“做最好的成长教育”办学使命,我们也对“做最好的成长教育”做了较具体的诠释,即最好的成长教育应该是围绕“认识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开发生命与圆满生命”而展开的全程生命教育;最好的成长教育是让孩子生命有根有魂、有灵性、充满智慧的教育;最好的成长教育应该是唤醒沉睡的大脑、唤醒生命、唤醒灵魂的教育;最好的成长教育就是用爱和智慧破译孩子生命潜能的密码,使其活出真我;最好的成长教育,是帮助孩子找到他(她)自己的“生命价值”和“最佳生命状态”的教育;最好的成长教育不能脱离民族文化,不能缺失圣贤经典的滋养,不能背离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根和魂;最好的成长教育应该是为孩子一生的幸福和发展做准备的教育;最好的成长教育既需要以人为本,又需要传承和创新。真正的教育应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最好的成长教育, 应该是大道至简的教育,一言一概之, 应该是最大限度地开发人性的教育。要“做最好的成长教育”,绝离不开经典国学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
荣昌教育离不开经典国学和传统文化教育。荣昌县自唐乾元元年建县以来,至今已经有1250多年的历史,我们的先辈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生息繁衍,造就了不少仁人志士、墨客文人,同时也形成了独特的荣昌历史文化和人文精神,助推着全县统战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一千多年来,积淀了许许多多鲜活、生动的文化资源,这些资源有的得到了传承发展和利用,有的正处于濒危状况,有待我们发现、挖掘、传承和利用。为了荣昌文化保护和文化传承,学校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响应荣昌区统战部、宣传部和教育局相关文件精神,通过大成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研究和实践,为传统文化进校园在荣昌教育行业内树典型和榜样作用,为荣昌教育做出应有贡献。
五、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一)经典诵读如何进校园
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典诵读,是一项大工程,在教材的选用、诵读的理念研究、诵读方式及教学方式的研究、课程设置、如何与现代语文教学有机结合、如何克服课时数不够、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课程评价等,都需要作深入细致的学习和研究。
(二)如何用传统文化打造校园文化
学校文化分显性和隐性文化,文化是学校办学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办学和立校之本,是区别于其他学校的显著标志,是学校内涵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对外可彰显个性,对内可影响师生成长。用传统文化来打造校园文化是大成小学的重要办学举措,学校将深入细致的开展相关工作。
(三)如何将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地方文化融入到学校文化中去
荣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丰富,也面临着传承和传播,学校是传承和传播传统文化的一支必不可少的重要力量,大成小学如何将荣昌折扇文化、陶瓷文化、夏布文化、地方戏曲等文化传承,面临着考验和挑战,大成小学也将深入研究,同时也需要社会广泛支持。(四)如何开展传统文化活动,来推动传统文化进校园
开展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活动是推动传统文化和影响师生的重要手段,传统文化活动的有效性,是开展传统文化必须深入思考和实践的重要内容。比如开展孝亲活动,传统节日活动,孔子活动月活动等,将是大成小学要全力做的工作。
六、本课题国内研究的现状、预计有哪些突破
(一)传统礼仪教育在当代学校里几乎是空白,失去了从行为方式上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一个有力的抓手。
目前的“国学热”对于普及传统文化是有促进作用的,但是如果学校不能成为进行传统文化主渠道的话,那么热很快就会变冷的。
(二)传统教育师资不足,教师本身的国学素养对传承传统文化造成致命的影响。
国学以儒学为主导,主张仁知统一,知行合一,即学问与道德的统一;学知的过程也是得到修养的过程。但目前应试横行,功利心横行,造成教师不学国学,自身无道,哪能传道。
(三)传统文化传承以点带面,不系统,不深入,代功利
目前传统文化进校园,大多是背背《弟子规》,开展一些感恩活动,给父母洗洗脚,读读经典,开展些传统书画,没有抓住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核心,不系统,不深入。比如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孝敬之心的培养,经典国学熏陶,家国情怀培养,身心和谐,至善之心培养,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说好中国话,连最起码让学生感受中国汉字的魅力的教育都没有做到。目前很多学校开展传统文化就是走秀成分较多,没有深入细致,有层次,有主次,系统推进,没有真正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四)预计会取得的突破
1.我校经深入研究国学及传统文化的性质特征,深入学习习主席对传统文化的讲话精神和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完成我校传统文化进校校园的规划方案及经典诵读的课程标准并经相关专家验证。
2.完成我校课程规划设置和校本教材编制。
3.广泛学习目前在国学研究方面和经典诵读方面取得的现有成果,拿为己用。
4.形成独具特色的适合我校校园建设的显性文化建设。
5..形成我校独具地域特色的地方非物质物化传承课程。
6.系统开展核心精髓文化的传承和传统,比如汉字课程,让学生感受汉字之美,汉字历史和汉字文化,培养孩子对中华文化的自豪感和崇敬感。
7.提升师生道德素养和国学素养,大大减轻教师的职业倦怠感和提升教师职业幸福感。
七、完成本课题的条件分析(包括人员构成、资料准备、科研手段和经费保障)
1.统一认识,广泛营造氛围。
成立以学校牵头,董事会推动,大成教育研究院协助,各部门分头行动和落实,全体参与的积极氛围。下设子课题组,广泛开展行动研究,并统一管理,统一指导。印制传统文化学习教材,习主席讲话文档材料及视频;教育部关于传统文化教育的相关文件材料;台湾大学教授王财贵相关经典诵读理念及方法介绍视频及材料;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徐健顺吟诵理念及方法介绍;特级教师陈健素读理念介绍;经典诵读教材四书五经学习等氛围营造,使全校教职工统一认识传统文化开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搭建平台,助推传统文化建设。
聘请传统文化专家和教授来校讲学,通过专家对传统文化深入的理解和实践,让师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促进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学校成立广播站,学校电视台,qq群,微信群等平台,广泛交流学习体会和感受,形成一种强烈的学习氛围,助推传统文化建设。
3.研训合一,成就本校传统文化。
认真组织参加各类培训,学校组织经典诵读展示课、研究课、同课异构、撰写学习心得、集体调研、晒课、观摩课等手段,形成研究和实践统一,使研究具有有效性。
4.开展多种形式活动,使活动成为传统文化催化剂。
传统文化的一个重大特点就是文化属性,活动让文化具有传播性、感染性、体验性和工具性,对文化的影响和传播具有独到的作用。
5.教育集团下拨专项资金,确保传统文化开展顺利进行。
大成小学定位双语教学和传统文化,这是学校发展之道,是学校内涵发展所必须,也是大成教育发展纲要所做的规划。所以,集团领导高度重视,会全力支持。
6.开办孔子学堂,国学班,起到示范引领作用。
大成小学是中国孔子基金会在西南地区授权批准的第一块孔子学堂,以“写好字、读好书,做好人”作为办学宗旨。我们将按这一办学宗旨办有特色的孔子学堂和国学班,将以国学为办学特色,在确保国家课程的前提条件下,把国学作为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
八、课题组分工情况
组长:朱昌茂
负责课题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培训工作兼理论研究工作
副组长:何久明 负责课题的研究策划和指导工作
成员:叶昌利
负责课题的课堂建设及秘书工作
张军
负责课题的对内对外培训工作的开展
李欢
负责课题的活动开展
于春潮
负责后勤保障工作
九、主要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动员启动阶段(2016年6月6日——2016年7月6日)目标:领会课题启动的意义和价值,明确课题研究方向,制定实施方案,清晰课题组成员各自的研究方向和职责要求。
第二阶段:课题培训阶段(2016年7月1日——2016年7月31日)目标:通过培训,达成共识并确定传统文化开展的可操作性。第三阶段:课题实践阶段(2016年8月1日——2017年2月28日)目标:通过实践,取得阶段性成果。
第四阶段:经验总结,整理成果(2017年3月1日——2017年5月1日)
目标:形成大成小学特有的传统文化进校园的系统资料(含文档、图片、视频、教案、教材、经验总结)
十、成果形式
1.学校传统文化进校园方案文档材料; 2.经典诵读课程标准; 3.经典诵读教材和教案; 4.孔子学堂方案及课程设计; 5.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和要求; 6.校园显性传统文化布置; 7.传统文化活动方案及视频。
申报人:大成小学 朱昌茂
申报时间:2016年6月8日
第五篇: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传统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文化作为人类活动的结晶,集中反映了民族精神、民族生活和民族经验。每一部伟大的作品都来自于时代、民族、国家以及整个人类进步发展的深刻关心与思考,承载和传递着民族的血液和精髓,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现,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忧国忧民、以德化人、和谐持中等思想,对当前的素质教育有借鉴意义。各班要充分认识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进课堂”活动的重要意义,以此提升小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今期,我校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围绕传统文化进行重点教育,引导他们品味、感知、接受优秀传统文化。
三、工作措施
各班要以开展这学期主题教育为抓手,推动学校德育工作,推进素质教育,促进青少年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
1、广泛宣传,制定方案。
高度重视并认真研究部署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工作,要通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利用升旗仪式、广播站、黑板报、大字标语等
多种形式,广泛发动,大张旗鼓地宣传主题教育的重要意义,动员全体师生积极参与,共同推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的深入开展。
2.分步推进实施。
9月1日——9月7日为宣传发动阶段。通过宣传发动,使得师生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及经典内容,知道活动开展步骤。
9月8日——年1月4日为全面提升阶段。围绕创“文明少年”品牌,开展文明好少年系列推广活动。每周一个小主题、一次活动,每月一个大主题,持续开展,循序渐进。
年1月5日为总结表彰阶段。汇总材料,在各班推荐的基础上,结合一学期以来传统文化开展情况,评选出优秀学生、教师、班级进行表彰,树立榜样。
3、活动载体
一是读书,开展“读经典文句、与圣贤为友”活动。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语故事》、《唐诗三百首》等为主要内容,利用每天诵读(早7:40——7:50,午2:40——2:50或者2:10——2:20或者1:40——1:50)、每周传统文化课等时间,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并通过读书会、心得体会交流会和读书荐书主题班会等活动,引导广大青少年爱书、读书,自觉接受传统美德。二是宣,开展“处处皆文化”活动。
利用学校的墙壁宣传传统文化,设立班级“国学经典”专栏。此外,利用走廊、教室、橱窗、黑板报、广播等阵地,布置有关中华传统美德的图画、警句、诗词歌赋等,营造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三是演,开展“演诗文人物、品人生哲理”活动。
通过诵读经典、演经典中的小故事等方式,促进儿童对传统优美诗文的学习、理解和感悟。四是写,开展“学经典、写人生、强素质”征文活动。
在对“仁”、“信”、“礼”、“孝”、“廉”等传统文化的学习基础上,结合每月教育主题,组织主题心得征文活动,以文抒怀。五是赛,开展“比一比、赛一赛,谁的经典学得好”活动。
分层次(学生赛、教师赛、小组赛、班级赛、年级赛等),组织多形式的传统经典诵读比赛、书画比赛、演讲比赛等活动,寓教于赛,以赛促学。学校拟定于第15周开展以班为单位集体参与的诵读比赛。六是评,开展争当“文明好少年”活动。
紧扣活动主题,围绕“四个一”标准,(每天自查一次不雅行为;每周帮父母(或长辈)做一件事;每月为学校或班级做一件力所能及的好事;每学期主动参加一次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围绕“四止”(止语,止傲、止躁、止恶)标准,评选“班十佳”、“校十佳”,并通过学校板报阵地等进行宣传,以典型的示范影响他人,提高传统文化影响力。七是课,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就是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其中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歇后语、礼仪、武术、中医等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为此,学校结合这些内容每周开设传统文化课,由专门的课任老师在学校统一的安排下授课,提前备课,授课内容由学校统一确定,每位执教老师在此基础上可结合实际情况开发、拓展、延伸。
此外,今期要成立“快乐妈妈读书会”,家校共育学经典,取得家长的理解和积极配合,形成合力,成立家长学校、校办国学讲堂、“快乐妈妈读书会”,建立家长读书机制,定期开展读书分享会,亲子共读经典,引领家长改变家庭教育观念,达到家校共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