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的读书笔记[样例5]

时间:2019-05-15 05:31: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的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的读书笔记》。

第一篇:《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的读书笔记

《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的读书笔记

摘要:苏共的失败是一个悲剧。90多年前,俄罗斯哲学家恰达耶夫在自己的《哲学信札》中作了一个惊人的预言:“我们是被以某种方式开除了的名族。我们属于这样一种类型的民族,这类民族不在人类之列,他们的存在只是为了给世界提供某种重要的教训。当然,我们提供的教训不会被人抛弃的,但是又有谁能说得出,我们何时才能成为人类的一员,我们究竟要经受多少磨难才能完成我们的使命?”苏共的失败,是这个民族为世界、为政党政治提供的又一个重要的教训。它给我们许多深刻的启示。

关键词:党政不分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 党的创新能力党自身的现代化

启示之一:必须跳出党政不分的怪圈

讲到苏联模式的失败,苏联学者利比茨基有一句话说得不失深刻:“斯大林模式的寿终正寝与其说是强力摧毁的结果,不如说是它耗尽了内在的潜力。”我们同样可以认为,苏共的失败,与其说是由于外力的摧毁,不如说是由于内力的消耗殆尽。

党直接掌握国家权力,以党代政,把党的力量强化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最后结果却是党本身失去力量,这看上去似乎是一个悖论。其实,这一结果,有着它内在的逻辑。可以说,苏共全部症结的核心在于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模式。这种模式是与政党运作的一般规律相违背的。它不是巩固了党的执政地位,而是销蚀了党的力量。

从最初执政,直到20世纪80年代,我们看到,苏共始终没有把执政党和政府区分开来,没有能够跳出党即是政、政也是党的框架。这导致了政治体制诸因素之间法理关系的混乱:党的机关未经授权而行使立法、行政和司法的权力;政府名义上接受人民授权而实际上听从党的机关负责;官员行使人民授予的权力而只向任命他们的党的机关负责;人民是主人而不具有主人的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罢免权;等等。当融入国家机器,带来的一个最大消极后果就是国家机器失去监督和制约,当脱离了它赖以存在的基础,变成了高高在上的力量。历史上各种各样成功的和不成功的政党执政模式已经证明,不管什么性质的政党,不管什么类型的政党体制,如果政党凌驾于国家之上,往往会使国家机器的运作规律收到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就无法避免所有国家权力机关都具有那些弊端:官僚主义,脱离民众,效率低下,贪污腐败等。政府活动不正常、低效率,反过来执政党也难辞其咎,党执政的合法性几百处就会因此遭到消弱。苏共的全部执政实践,画出的就是这样一条轨迹。它告诉我们,执政党应当掌握政党执政的一般规律,并且努力适应和遵循、而不是违背这些规律,凭主观意志行事,而在于它具备按规律办事的最大可能性。离开了这一条,优势就会变成劣势,优点就会变成缺陷。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苏共的教训即在于此。

启示之二:从机制上保证党和群众的密切联系

社会主义国家无一例外地都宣布自己是无产阶级(后来称工人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但是,实际上,无产阶级不可能整个阶级都坐在体现统治的职位上。例如在一个国家中,政府首脑只能有一个人,行使决策权的也只是人口中的极少数。这就产生一个问题:这么庞大一个阶级,如何才能体现自己的统治阶级身份?怎样才能保证作为领导者的党和作为被领导者的人民群众之间的和谐和一致?苏共,包括同时期的几乎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执政党,都没解决好这个问题。以往对这一问题的解释是不周延的。例如人们习惯于这样的观念:工人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共产党来实现统治;共产党能代表工人阶级,因为它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求解放的理论,是工人阶级的“圣经”;马克思主义理论之所以能成为工人阶级解放的指南,是因为它的科学性:它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替代的规律。从原则上说,这些观念都没有错。然而,共产党是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应由谁来判断?工人阶级听从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什么途径来体现?工人阶级选择共产党的领导,通过什么途径来体现?工人阶级选择共产党体自己掌权,又是通过怎样一种形式来授予这种权力的?所有这些问题,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回答。就是说,在理论上,苏共是人民的代表;在实践上,苏共和人民之间代表和被代表关系的机制和渠道并没有解决。作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党和人民群众群众的关系,体现在两个基本方面:一是党应当充分代表和反映人民的利益;二是党支持人民做国家的主人。如果在这两个方面都缺乏科学的体制、机制和渠道,党群关系的融洽便无从谈起。

苏共的问题,也恰恰出在这两个基本方面。它们导致了党和它所代表的群众之间的矛盾和隔阂。苏共的党群联系和沟通机制难以充分反映它声称所要代表的那些阶级和集团的利益,也没有从制度上支持和保证人民的民主权利,保证人民群众的国家主人翁地位。

启示之三:不断提高党的创新能力

社会主义是前所未有的事业,必须不断创新。在党内建立能够促进发展和创新的机制,使共产党总能适应要求,成为一个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党,是党的建设要解决的首要的、根本性任务。领导现代化的政党,自身应当是一个有创新能力的党。怎样才能建设一个具有创新精神的党,一个首要问题,就是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苏共内部许多问题的争论,表面看是非在问题本身,实际上是一个科学、辩证地对待马克思主义,还是僵化、教条化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一点,在关于新经济政策的争论中表现的最为明显。当时,反对列宁主张的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经济政策使农民繁荣,会损害建立在重工业基础上的计划经济,因为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传统观念,农民作为小私有者,是社会主义的天然敌人。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上层建筑是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如果现在吧经济基础变成自由市场、繁荣的农业与轻工业,那么政治上层建筑或早或迟会发生与经济基础相对应的变化。随着资本主义(即自由市场)的回复,资本主义的政治实体就会取代社会主义。不难看出,就理论逻辑而言,这两种观点都有它的道理,但其共同缺陷都是从理论出发来谈论问题,要求用理论检验实践,而不是用实践来检验理论、修正理论。它说明,苏工党内“左”的东西是有深厚根源的。把马克思主义僵化、教条化的所有起点都在这里。而有了起点后就没能停下来或改过来。

思想僵化、教条主义化给苏共带来了严重的后果。首先,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极大地削弱了党的免疫力,使广大党员失去了分辨是非的能力,不能抵制错误思想和思潮的侵袭。其次,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助长了“左”的倾向,强化了投机心理,造成了党员心理、道德和

思想素质的严重下降。再次,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使党失去创新精神和革命政党的锐气,虽然提出改革却又不能领导改革,在同党内外的“民主派”和反对派的竞争中丧失领导权。此外,党员对于党的领袖的盲从,在对待党的历史方面走到否定一切的极端,也都反映出苏共在长期的思想建设中存在的严重问题。苏共长期以来没有放弃过党的思想建设,但这种建设却是不成功的。它试图用一种先进的思想和理论来武装全党,结果是,在机械地维护了这个理论的每条原理的同时,却丢掉了这个理论的精髓和活的灵魂。这使整个党在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面前显得极其落后、无能。党实际上变成了一个没有思想、没有主心骨的党。

启示之四:努力推进党自身的现代化

一个执了政的党,怎样变革和调整自身的体制和机制,才能适应领导国家和社会以较快的速度发展,是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十分重大的课题。综观苏共执政的历史,我们看到,正是由于没有解决这个课题,苏共才变的越来越阻碍、而不是推动苏联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和进步。苏共在整个执政过程中都缺乏现代化的意识。它长期停留在领导革命暴动时期的那套模式上,用“革命——斗争”的在野党思维看待整个社会,规范党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始终没有完成从领导革命暴动的党向领导,始终没有完成从领导革命暴动的党向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党的转变。它不愿意接受制度的约束,相反试图按自己的模式来塑造国家。它不自觉地维护着在掌权过程中形成的既得利益,造成了党和人民的严重隔阂。它在人们的民主意识不断觉醒的情况下,仍然紧紧地抓住去权力不放,由争取民主的党蜕变成了坚持专权的党。这样的一个党,其思想失去吸引力,其能力受到怀疑,其活动跟不上时代步伐,其地位发生动摇,都是情理之中的事情。改革的失败不过是为此提供了契机,这和地震为摇摇欲坠的大楼提供了倒塌的契机是一个道理。这一事实告诉我们,执政党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条件和任务的要求,努力建立科学的党内运行机制,推进党自身的现代化。

第二篇:《一个苹果》读书笔记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个苹果》这篇课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被文中那种浓浓的战友间的关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

《一个苹果》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上甘岭战役中发生在一个防空洞里的故事。在防空洞里有八位志愿军战士,在缺水几天的恶劣环境下,得到了一名火线运输员克服艰难险阻捡来的一个苹果。但这颗来之不易的苹果,在极度需要补充水分的战士面前竟然失去了诱惑!连伤病员都不忍心去碰这个苹果!最后在连长的命令下,一人咬一口,当苹果再次传到连长手中时,竟然还有大半个!

一个小小的苹果,连我这个小学生一口气都能吃下两三个。而八个大男人,竟连一个小小的苹果也没吃完!不是他们吃不下,而是他们想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把生存的希望留给战友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呀!由此我想起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要犹豫半天;在路上,有老人摔倒,还要找人拍照才敢把老人扶起来;在学校,有同学出丑了,大家哈哈大笑,却没人去安慰他;同学间弄丢了玩具和课外书,竟索要三倍、四倍的赔偿;有些人尽情享受着父母的爱,却不曾问过:“爸爸、妈妈,你们累了吗?工作很辛苦吧?”有些人看到父母年老,不能再帮助他了,就将他们逐出家门,流浪在街头……

这就是现在的有些人,对自己的家人,对最亲近的人,竟然是这样的一种冷漠无情,难道他们的心中就没有一丝爱心吗?想想那些上甘岭的战士,在那样的环境下依旧团结互助,这种精神不正是现在的有些人所缺失的吗?

不要再为让座这种小事犹豫不决、大打出手了;不要再对同学不闻不问、冷语相向了;不要再让父母发出“父母的心在儿女身上,儿女的心在石头身上”的悲伤感慨了。想想《一个苹果》的故事吧,我们应该像这八位战士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更美好!

第三篇:《一个苹果》读书笔记

《一个苹果》读书笔记

《一个苹果》读书笔记1

一个苹果,很普通,可是防炮洞里的队员却谁也不肯吃,因为他们都在互相关怀着。

我在语文自读课本《千纸鹤》中读过一篇类似的文章,题目是《嚼一片苹果皮》。文章讲的是两个孩子没有吃过苹果。一次,他们从太婆那里得到两个苹果,但都舍不得吃。妈妈让他们把苹果给太婆吃,他们照做了。但妈妈让他们吃了苹果皮,苹果皮很甜,哥哥却说苦。于是妈妈吃了一片,很甜、很香。

这两篇课文都说了一个道理——好事要与大家分享。第一个故事是讲队员们互相关心;第二篇故事是讲哥哥用善意的谎言,让妈妈也吃上了香甜的苹果皮。所以,我们要记住,只有你懂得与别人分享,别人有好事才会与你一起分享。

拓展阅读:《苹果小人儿》读书笔记

红的'、绿的,大的、小的,酸的、甜的,富士、黄元帅、国光、乔纳金等等,各种颜色、各种口味的苹果我都爱吃。因为苹果里有很多—维生素,天天吃苹果对身体有好处,所以我就更喜欢吃苹果了。

寒假到了,我和妈妈到书店去买书,我一看到了《苹果小人儿》这本书,我就迫切要求让妈妈买下这本书。到了家,我就开始阅读起来。

这本书讲述的是苹果小人儿是从玎玎画的画里跳出来的。她和玩具尖尖嘴、绒绒狗在一起玩。他们遇到了蛙鸟、风筝蓝鹰。他们到了怪怪树上蛙鸟的家。尖尖嘴吃了三杯白云冰激凌,结果飞得无影无踪。绒绒狗为了救尖尖嘴,也吃了三杯白云冰激凌,也飞得无影无踪。苹果小人儿为了找他们,坐上了蓝鹰风筝。后来她发现尖尖嘴被一只秃鹫叼在嘴里,绒绒狗正在和秃鹫战斗,蓝鹰也参加了战斗。最后,秃鹫打不过他们,摔死了,尖尖嘴也被救了出来。他们在这儿遇到了很多很多苹果小人儿,这时玎玎也过来了。他们在一起玩到天黑,各自回到了原来的位置。苹果小人儿想变大一些,于是她跟着其他的苹果小人儿上了树,和他们一起长大。

我觉得这本书很好看,苹果小人儿很可爱,尖尖嘴很滑头,还有好心肠的绒绒狗,及勇敢的蓝鹰。《苹果小人儿》这是一部具有超级想象力的童话,它告诉了我们:只要团结,就能够战胜一切。

《一个苹果》读书笔记2

最近我们学习了《一个苹果》这篇课文,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被文中那种浓浓的战友间的关爱之情深深地感动了。

《一个苹果》这篇课文讲述的是,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上甘岭战役中发生在一个防空洞里的故事。在防空洞里有八位志愿军战士,在缺水几天的恶劣环境下,得到了一名火线运输员克服艰难险阻捡来的一个苹果。但这颗来之不易的苹果,在极度需要补充水分的战士面前竟然失去了诱惑!连伤病员都不忍心去碰这个苹果!最后在连长的命令下,一人咬一口,当苹果再次传到连长手中时,竟然还有大半个!

一个小小的苹果,连我这个小学生一口气都能吃下两三个。而八个大男人,竟连一个小小的苹果也没吃完!不是他们吃不下,而是他们想把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把生存的希望留给战友们,这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呀!由此我想起了发生在身边的一些事:公交车上,给老人让座要犹豫半天;在路上,有老人摔倒,还要找人拍照才敢把老人扶起来;在学校,有同学出丑了,大家哈哈大笑,却没人去安慰他;同学间弄丢了玩具和课外书,竟索要三倍、四倍的赔偿;有些人尽情享受着父母的`爱,却不曾问过:“爸爸、妈妈,你们累了吗?工作很辛苦吧?”有些人看到父母年老,不能再帮助他了,就将他们逐出家门,流浪在街头……

这就是现在的有些人,对自己的家人,对最亲近的人,竟然是这样的一种冷漠无情,难道他们的心中就没有一丝爱心吗?想想那些上甘岭的战士,在那样的环境下依旧团结互助,这种精神不正是现在的有些人所缺失的吗?

不要再为让座这种小事犹豫不决、大打出手了;不要再对同学不闻不问、冷语相向了;不要再让父母发出“父母的心在儿女身上,儿女的心在石头身上”的悲伤感慨了。想想《一个苹果》的故事吧,我们应该像这八位战士一样,互相帮助、互相关怀,让世界充满爱,让生活更美好!

《一个苹果》读书笔记3

我读了一篇很感人的课文——《一个苹果》。

那是在抗日的时候,一个火线运输员在半路捡了一个苹果,给了连长,连长不肯吃,把苹果让给了步话机员小李。小李也不吃,把这个苹果给了伤员小蓝,小蓝望着这诱人的.苹果,咬了咬牙,给了连长。连长顺手递给了司号员,司号员觉得卫生员快不行了,就把苹果递给到卫生员手里,卫生员又把苹果给了小蓝。转了一圈,苹果又回到了连长手里。连长出了一个主意,让大家咬一口,一起吃了这个苹果。苹果从大家手中传着,每人都咬了一小口。苹果再次传到连长手里时,还有大半个没有吃。连长正愁呢,只见大家眼中闪着泪光,连长一下子懂了,望着这个传递人间真情的大半个苹果,迸出了骄傲的泪花……

我读到这里,感动不已。那几个吃苹果的人心中一定在想:我吃得少一点,让其他人多吃点,人人都这么想。这是多么团结、多么友爱的团体!我想到一首歌: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家园。朋友们,让我们都来献出自己的爱心,让我们用爱心去温暖别人吧!

第四篇:一个征文的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一个征文的启示

作者:宋殿儒

来源:《闽南风》2013年第04期

多年前美国有家报纸刊登了一则园艺征文。征文向社会征求纯白金盏花。在当时的美国除了有金色的和棕色的金盏花外,根本就没有纯白的金盏花。金盏花是美国人较熟知的一种花卉,所以看了这则征文的人都当做是一次游戏,并把它抛到了九霄云外。

可是,20年后的一天,这个发征文的园艺所却突然收到了从美国遥远的西部寄来的一粒纯白金盏花种籽。寄种子的原来还是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老人在信中说,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爱花人。当他20年前偶然间看到那个征文后,便不顾八个儿女的反对,义无反顾地干了起来。他撒下了一些最普通的金盏花种子,并精心侍弄。一年之后,金盏花开了,他就从那些花中挑选颜色最淡的留作种花。第二年,把这些选出来的花种播下,然后再继续挑选颜色淡的花作为花种留下让其自然生长到老……老人就是这样一直坚持着年年遴选颜色最淡的花种。一直到20年后的一天,他的金盏花园里真的开出了银白如雪的金盏花儿。

老人用二十年的坚持与执着,实现了连专家都实现不了的意愿。

老人当年种下的那粒花种,也许很多人的手中都曾留过,可是这很多人都没有像老人那样给予它一个纯白的希望。因而也就错过了一次最美丽的人生绽放。

我们村有个从小就右手残疾的孩子。全家人几乎都认为,这孩子将来一定是最无希望的一个,将来一定要受尽人间苦难。因而就放弃对他的培养和投入。可是那一年他在台湾的二爷回来了,看到聪明而又伶俐的残疾孙子,就不由感到难过。最后走时就带走了这个残疾孩子。被带到台湾的残疾孩子,被老人送到了一家公立贵族学校。老人把全部家产都拿出来培养孩子,并把它送到美国学习。最后终于把这个残疾孩子培养成为美国哈弗大学毕业的核物理博士。这些故事告诉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人做事为何半途而废,其中最主要一个原因,往往是因为我们放弃了希望。在人生旅途中,只要我们心中充满希望,就没有做不好的事。希望能带来美好。社会的进步一大部分功劳来至于对人的希望,是希望才让人为之思考,为之奋斗、拼搏。是希望才让我们在为之奋斗的过程中看到了成功。

第五篇:一个巴掌的启示

一个巴掌的启示

一个巴掌,它不但是给你警告,更重要的是它将指引你走向成功的舞台。

——题记

“啪”,一声清脆的音调,一个响亮的巴掌,直接把一个小女孩打倒在地,一名妇女正怒气冲冲的瞪着她。这是我前几天在报纸上看见的实况转播:一名小学六年级的女生早上乘坐B605路公交车去上学。上车的时候,她和一名老奶奶同时看到了一个座位。由于那时早班车人很多,好不容易有一个空座,于是两个人连忙冲了上去,都想抢到这个位置。小女孩跑得比老奶奶快,于是先来到了座位旁,但是看见那个老奶奶也要坐这个位置,便犹豫了一刹那。正想坐下时,那老奶奶抓住刹那间的机会,一屁股坐在了那个位置上。那名女生不由得火冒三丈,但她也不能对老奶奶动手啊!但她觉得不能这么放过老奶奶,就暗骂了一声:“老年痴呆!”这句不敬之语刚好被旁边的一名中年妇女听到了,怒不可喝,情急之下一个耳光扇了过去,于是便有了上面的这一幕„„

这篇文章发表后,立即引起了网友的批量转发,点击量超过1000万次。由于越来越多的人都看到了这则报道,于是便形成了“两大宗派”:一派是认为这位中年妇女做得很对,像这样的“坏”学生,就是该打,让其好好的清醒清醒!另一派则认为这巴掌不该打,虽然这名女生说的不对,但是也不能打她呀!听到了这件事后,我也有了自己的观点。不过在陈述我的观点之前,我要给大家讲一个故事„„这也是一个在长途公交车上发生的事。那时候是春节,所以大家都匆匆忙忙赶着回家,希望能够早点儿到家。所以,这趟长途公交车上挤了不少人。也是一名小女孩,因为买票的时间太晚了,所以只买到了一张站票,所以只好和她的爸爸站十三个小时。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三个小时过去了„„四个小时过去了„„终于,这名小女孩坚持不住了,又因为她的个子太矮,她的爸爸被挤到了一边,拿不到行李箱里面的水,眼看就要虚脱昏倒。正在这时,一个大哥哥站了起来,对那个小女孩说:“小妹妹,你坐我这个位置吧!”她正想拒绝,可却发现自己一个字都无力说出,只好瘫坐在椅子上。看到她渴的不行了,那个好心的大哥哥又拿出自己的水杯递给那个女孩。看着大哥哥疲倦的双眼和因为极度缺水而不断滚动的喉结,那个女孩感动的热泪盈眶,说一定要写一封感谢信给他。但是到了站后,那名大哥哥无声无息的走开了,连他家住在哪里,他在哪里上学,这些信息都没留下。但是那个大哥哥瘦高的背影深深地印刻在了小女孩的心中„„

同样的开始;同样的地点;相似的人物,而得到的却是截然不同的结果:一个巴掌——脑海中不忘的背景。导致结果反差如此巨大的是什么?是小女孩的心灵!要是社会上的每个人都能够学习第二个小女孩和那个不知名的大哥哥,那这社会,将会是一片爱„„

下载《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的读书笔记[样例5]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共:一个大党衰落的启示》的读书笔记[样例5].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一个格言的启示

    例文一:一句名言的启示(1)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名言是用来激励或者提醒人们的警句。如果你问我挑哪一句做为自己的座右铭,我会挑“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是的......

    钓鱼的启示读书笔记

    钓鱼的启示读书笔记 钓鱼的启示读书笔记1 今天学了《钓鱼的启示》我觉得道德只是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但是实践起来却很难。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十一岁那年钓到了一条大鲈鱼,......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笔记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笔记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笔记1 昨日语文课上,孙教师讲了《滴水穿石的启示》,我听了感触很深,受益匪浅。《滴水穿石的启示》主要讲了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

    胡雪岩的启示读书笔记

    胡雪岩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可能很多人会认为他一定有什么成功的秘诀,或是常人不具备的过人之处。其实没有。童年的生活,塑造了胡雪岩一些很朴素的性格,而这些也是我们每个人都做得......

    《胡雪岩的启示》读书笔记

    《胡雪岩的启示》读书笔记 胡雪岩出生贫寒,生于1823年,死于1885年,终年62岁.只读了两年的私塾,他所具备的条件是我们每一个所具有的。一生最大的功绩是帮助左宗棠收复新疆,这是现......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笔记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笔记 滴水穿石的启示读书笔记1 学完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一课,我得到的启发就是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来自反对派的启示—苏共垮台、苏联亡国的原因(5篇)

    10年前的7月中旬,我从中共中央党校理论部(现改为研究生部)毕业回乡,暂住在一位亲戚家里,等待分配工作。从北京托运回来的东西一时还到不了,随身携带的书二三天就看完了。此时,对于......

    《只有一个地球》读书笔记

    《只有一个地球》读书笔记 《只有一个地球》读书笔记1 在灯光下我一口气读完了只有一个地球这篇文章。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地球这位母亲的美丽和伟大,她无私地为人类默默奉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