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节约能源不是口号,是一种行动力
节约能源不是口号,是一种行动力
节能降耗是企业的生存之本,树立一种“点点滴滴降成本,分分秒秒增效益”的节能意识,以最好的管理,来实现节能效益的最大化是我们每一个宝管人应当履行的义务。
为进一步推进科学发展观主题教育的深入展开,充分认识节能降耗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在热处理分厂屈厂长的带领下开展“节能降耗,从我做起”活动。活动以“从我做起,节约一滴水,节约一度电”为主题,要求分厂员工从实际出发,无论是在生产或生活中,都要注意节能降耗,从每个人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从举手之劳做起。
员工们也提出的一些节能降耗的好做法、好想法,有职工提到:“人离机停、人离灯熄”,“节能出产品,节约出人品。”,“浪费是一个公司最头疼的地方,积少成多,公司的发展也会受到限制”、“节能降耗是公司长期发展的重要工作,节能降耗就意味着增效,只有增效我们的企业才会有更美好的明天”、“要做到从立项就考虑节能降耗的问题。从根本抓起才是最省时省事的思路”,“创造力是节能的源头,我们要抓住源头;规范化制度化是节能的保障,我们必须强化保障;节能意识的树立是实现的基石。”等等一系列思想理念。这充分说明,大家对节能降耗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每一名员工都从自我做起,以不断增强资源忧患意识、节约意识和环保意识,从而提高企业能源的使用效率,节能降耗。让我们节约能源一起来,共创宝管美好的未来!
第二篇:慈善不是口号,而是一种责任(共)
慈善不是口号,而是一种责任
——访徐州市委书记、慈善总会会长曹新平
近4年来,徐州市慈善事业与该市经济发展一样驶入了快车道,市慈善总会本级共募得到帐善款1.8亿元,投向救助群体和国内国际灾难救助的善款达8000多万元,徐州市近15万多人次得到了慈善救助。该市有1个项目、2个单位、5名个人荣获“中华慈善奖”和“中华慈善突出贡献奖”;3名基层工作者荣获“优秀慈善工作者”荣誉称号;6名先进单位代表和个人在人民大会堂受到胡锦涛总书记的亲切会见。全国人大法工委、国家民政部派员到徐州专题调研慈善立法工作。江苏省慈善总会2009年在徐州召开现场会,推广徐州慈善工作经验。
“徐州慈善经验”有哪些呢?怀着这样的仰慕心情,记者专访了中共徐州市委书记、徐州市慈善总会会长曹新平。
曹新平开门见山地说:“我认为,一个充满关爱之心的城市,才是一个现代文明的城市;一个人人承担社会责任的城市,才是一个令人钦佩的城市。慈善事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城市走向和谐的重要标志,是一个社会文明进步的集中反映。因此,自从2006年12月兼任慈善总会会长以来,注重把慈善救助纳入市保障体系和政府民政救助的大盘子来统筹,着力建立和完善慈善宣传、劝募、救助和发展等四大运行机制,努力让徐州成为一座充满关爱的温情之城。
记 者:我们了解到,正是由于您这位“慈善书记”不断向徐州
人注入慈善理念,“雄性徐州”也正在向“温情徐州”大步迈进。徐州首批经慈善组织正式注册的慈善义工达616人,积极参与慈善活动、报名要求加入慈善义工行列的还有2000多人;慈善形象大使近百人,使慈善真正成为人人有责、人人关心、人人自愿参与的事业。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徐州又是怎么样具体操作的吗?
曹新平:从2007年开始,徐州每年春节都由市委、市政府主办一台慈善主题晚会,第一届为“让我们与爱同行”、第二届为“爱的翅膀”、第三届为“不让一个孩子掉队”,通过打造系列慈善品牌,增强全社会的慈善意识,推进徐州慈善事业的发展。
记 者:媒体对您亲自策划、倡导品牌救助项目很关注,特别是“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温暖了残疾儿童和孤儿的心;“不让一个贫困学子进不了校园”园了青年的奋发之梦;“不让一个迁居特困户买不起房”解决了迁居户的住房大事;其中“关爱残疾儿童”目还荣获中华慈善总会2009“中华慈善突出贡献(项目)奖”。您给我们谈谈体会吗?
曹新平:从2007年起,徐州市慈善总会就将“关爱残疾儿童”作为全市性救助活动,三年来累计投入善款834.98万元。“爱心市民自愿结对资助孤儿活动”到今年“六一”,全市1170名孤儿、3112名视同孤儿(一般指父母一方死亡另一方出走无音讯或远嫁他乡的未成年人)得到爱心资助,使他们在享受农村“小五保”或“城乡低保”待遇的基础上,又多了一道生活保障线。
“为了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我们的救助分三个层面。首先是通
过实施“情暖孤残”工程,改善孤儿残儿的生活条件,使他们吃的饱,穿的暖,居有定所,和正常儿童一样生活;第二是康复工程,使他们残疾的身躯得到康复,残缺的心灵得到抚慰。徐州市慈善总会先后拨出800多万元善款,先后实施了实施“情暖孤残”、“聆聪语训”、“健脑助行”、“视力矫正”、“重病救助”、“心慈”配套和“康复基地”六大工程,受助的残疾儿童达1750多人,帮助全市具备康复条件的残疾儿童,从轮椅上站立起来,从病床上站立起来,在社会上站立起来,促进残疾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第三是保证残疾儿童受教育的权利。徐州慈善总会投入善款30万元,实施了“特才培养”工程,鼓励他们发展在体育、音乐、美术等方面的天赋,每人给予1000-5000元的资助,鼓励他们积极成长、努力成才。2008年北京残奥会上,徐州“希望之家”的12名选手取得了6金2银1铜的佳绩,参赛人数和夺牌人数均居全国县(市)之首;参加残奥会开幕式演出的320名聋人姑娘中,就有14名徐州残疾人演员。目前接替邰丽华领舞《千手观音》的程铖,就出自徐州,每到助残日、过年,慈善总会都要去她们家里看望慰问。
记 者:徐州的慈善工作如此细致入微,让人感动。是呀,孩子健康成长离不开教育,徐州市慈善总会一方面关爱孤儿和残疾儿童,另一方面也不忘关怀寒门学子。你们“不让一个贫困学子进不了校园”的品牌项目,让社会和特困群体看到了光明的前景,这方面,徐州又是怎么实施的呢?
曹新平:“慈善助学”是徐州市慈善总会从2007年7月开始实施的慈善救助项目之一,目标是决不让一位手捧大学录取通知书的贫困家庭子女,因缴不起学费而被拒之大学校门之外。我们资助对象主要是,全市当年高考录取的城乡低保家庭子女,或因病因残等致贫的特困家庭子女。三年多来,市慈善总会共拨出善款???万元,资助贫困学子???名。不仅如此,我们还积极引入外地善款,资助本地学生。我在昆山市工作过,就将昆山江苏秉龙慈善基金会引到徐州,他们每年资助徐州80名大学生,20名高中生,直到他们完成大学学业。他们资助的高中生里,今年就有5名分别考入北京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南京大学和河海大学。
记 者:曹书记,最近媒体纷纷报道徐州“棚户迁居助困”项目,兜起了拆迁特困户最底线,使61个棚户迁居没钱的家庭也能买得了住房,创出棚户迁居“徐州模式”。您能谈谈这个项目是怎么运作的吗?
曹新平:2010年3月,徐州市慈善总会推出了 “棚户迁居助困” 救助项目,就是为了“不让一个棚户迁居特困户买不起住房”。
徐州市慈善总会设立“棚户迁居助困基金”,为市区棚户区改造中没有购房能力的低保、特困户提供购房资助。房产使用权归迁居户所有,而产权由迁居户与市慈善总会共有。等受助家庭经济状况好转后,再以原价买回所居房产中市慈善总会的产权部分,真正实现“居者有其屋”。
“棚户迁居助困”项目的启动基金为1500万元,其中市财政专项拨款500万元,参与棚户区改造的投资公司定向捐赠600万元,市
慈善总会投入善款400万元。在实施过程中,各区政府按规定提供三分之一的配套资助金,这样一来,项目实施中实际可用基金可达到2250万元。该项目从2009年底正式启动后,先后分两批资助了61户棚户迁居困难家庭,共计资助购房款共650多万元。
记 者:谢谢您,曹书记。徐州市慈善总会精心打造的以上几个品牌项目,在社会上反响较大,百姓叫好。真正实现了推出一个项目,就培育一个品牌、树立一面旗帜,增强对社会公众的吸引力和感召力。我们坚信徐州有了您这样心系困难民众的“慈善书记”,徐州的慈善事业将会走进城乡千家万户,慈善文化将会改变着徐州人的思想、理念和生活,慈善行动也将会让徐州不仅是一座又好又快发展的活力之城,更是一座充满无限温情的关爱之城。
第三篇: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动力
人生之路没有平铺直叙,总有沟回曲直。
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境至关重要,对亲友和社会都应有感恩之心。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
如果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善于发现事物的美好,感受平凡中的美丽,就会以更加坦荡的心胸、更加乐观的情怀来应对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原本平淡的生活焕发出美丽的光彩。
人生途中难免有风风雨雨,面对困境,要感谢那些滴水相助的人。
感谢他们无私的帮助,感谢他们一个鼓励的眼神,感谢他们一句温暖的话语,感谢他们的携手并肩。回想这些年来,每当工作或生活不顺利或遇到挫折时总是有大家——甚至是陌生人包容与鼓励的温暖。一想到这些,我就会对未来充满信心,用一颗简单纯粹的心来看待世界、人生,以一种宽容的心态去面对所有的一切,心灵将总是充满快乐。
感恩是一种爱,是人类美好的情感,是一种处事哲学,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是一种生活智慧,也是健康人格的体现。
感恩的力量无比强大,它能让自己每天充满激情和活力,让我的工作变成能够体现人生价值的事业而不仅是谋生的手段。
在工作中如果多一点感恩,少一点抱怨,全力以赴而不是尽力而为,这样就会离成功越来越近。以一种感恩的心情工作时,工作也会更愉快、更顺利、更出色。
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用一颗简单纯粹的心来经营生活,也许自己的人生不一定发展得有声有色。
目前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自己合理的安排。感恩是一种美德,也是一种动力。
一个民族,没有感恩的美德,这个民族就缺乏凝聚力。
一个人,没有感恩的情怀,处处计较个人的得失,这个人也会让人畏而远之。中国素来是礼仪之邦,最具有知恩图报的美德。上苍有好生之德,施雨露以大地,滋润万物生长。
万物知其恩情,无法直接回报于上苍,于是以青葱明艳之色,努力装扮身边的山川平原,以使其更加辉煌壮丽。感恩,是力量之源,爱心之根,勇气之本。俗话说:说得好,不如做得好。
心怀感恩,不能心中怀有,言而有声,却声落无行。感恩,需要超然淡泊的情怀,更需要不断补给自身的能量。人生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感恩情怀是每个人应有的美德。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无法抗拒的灰暗,但总会有点点暖色的灯光照亮我们前程。心怀感恩,奋力前行,是内心充实丰盈的表现;也是乐观进取 原文地址:http://
第四篇:自尊是一种动力美文摘抄
屠格涅夫说:“自尊自爱,作为一种追求完美的动力,是一切伟大事业的渊源。”又有人说:“自尊恰恰是现代人极其缺少、内心却又极度渴望的东西。”人有自尊,才能被他人尊敬,才能堂堂正正地自立于世,才能有所作为。
自尊不是别人馈赠的礼品,而是自己靠自爱获得的精神财富。1946年,陈寅恪一家结束流浪岁月,从成都返回北京清华园,住在新林院52号。这时,陈寅恪已经双目失明,是一名盲教授。当时北平的冬天十分寒冷,室内需要生煤取暖。由于当时刚从抗战大后方返回北平,学校一切处于恢复和建设之中,因此,经费十分紧张,学校无法统一解决取暖问题,只能各家自行筹措资金解决问题。陈寅恪一家五口人,仅靠学校支付的工资养家糊口,因而经济比较困窘,再加上他一直身体虚弱,最怕冷,因此如何筹措购煤款就成了当时一家人面临的难题。北大校长的胡适得此信息后,十分心疼,他派人告诉陈寅恪,北大极愿无偿捐给他一笔钱,帮他解决这一燃眉之急。但被陈寅恪婉言谢绝了,他坚定地说:“我不会白要北大的钱,我把我的藏书卖给北大,你适当地给些钱就行了。”胡适接受了这样的做法。
于是双方商定,陈寅恪将自己所有关于佛教和中亚古代语言方面极其珍贵的书籍,全数卖给北大东方语言学系,以买煤取暖。为了使陈寅恪卖书所得的钱不至于那么快贬值,胡适要求北大用美元支付书款。这些藏书,是陈寅恪在国外留学时省吃俭用购回的,弥足珍贵。为了让北大研究东方语言的青年学者有书可读,又为了解决家庭急用,所以陈寅恪并不计较书款多少,售价是否抵值。
陈寅恪在家中陷入亟待解决的困境之中时,宁愿把心爱的藏书卖给北大,也不白要北大的钱,他的懿行很好地诠释了他是一个自尊自重自爱的人,这就是大师的人格魅力。正因为如此,所以陈寅恪倍加受人敬重,更提高了他在学界历久不衰的声望。
自尊是一个人通过不懈努力、取得成就而得到的丰厚回报。对此,妇产科专家林巧稚有深刻的体会:“我所经历的一切都告诉我,唯一的一条可以靠得住的经验就是要勤奋。一勤天下无难事!我的一生就是靠着比别人多消耗一点勤奋的汗水,这才得到今天青年同志们向我提出诸如成才的‘秘密’之类的问题。”林巧稚还说:“我记得,我在念中学的时候,有一次我给同学织发网,校长从我身边走过看见了,他赞不绝口地对我说:‘你的手可真巧,将来一定能够当个出色的外科医生!’这一句话就给了我很大的刺激,从那以后,我就萌生了要做外科医生的念头。我没有多高的天资,家庭的经济条件也不优越,能够靠得住的只有一条,就是刻苦读书。我把别人用来游玩和思虑别的事情的时间,都挤过来用在读书上。用勤勤恳恳和孜孜不倦来安排我每一天的生活。”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勤奋,为林巧稚成为妇产科专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林巧稚看来,努力与勤奋能让人取得成就,能让人拥有尊严,得到别人的尊敬。
自尊是一个人能坚守道德底线的最好奖赏。1991年,一位苏南老板来到画家陈大羽的住处,一见面,他就向桌上摔出几万元钱,财大气粗地对陈大羽说:“你给我画只最好的鸡!有钱能使鬼推磨,我要为搞工程送礼!”陈大羽很诙谐地说:“我的鸡留着自己吃呢,不卖!”那个人只得收起钱,灰溜溜地走了。事后,陈大羽说:“瞧他那气焰,好像钱能买到一切。如果给他画画,不仅败坏社会风气,我岂不也成了他的‘推磨鬼’?”陈大羽禁住了金钱的诱惑,守住了不帮他人干坏事的道德底线。这一守,守住了尊严,守住了人格。
人活在世上,要学会自尊,学会尊重他人。有位西哲说:“把尊重自己与尊重他人结合起来,就会散发出高贵的气质。”人不可少了自尊心,因为它是一个人品质的基础,若失去了自尊心,一个人的品德就会瓦解。自尊关乎品德,关乎人格,关乎前程,关乎命运。
第五篇:挫折是一种动力演讲稿范文
挫折是一种动力演讲稿
宣宇琛
大家好,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挫折是一种动力》。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遇到很多的挫折和坎坷。这些都是人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挫折就是一种历练,是对你的一种磨砺,就好像修仙小说中男主角遭受的一个个打击:家破人亡,妻离子散。小说中的男主挺了过来,然后变得无比厉害。其实现实生活不都是一帆风顺的,有些人受打击之后会很消沉,精神萎靡;可是另一些人不会拘泥于眼前,而是总结经验,并开始新一轮的努力。
在我的身边,或许没有这样的例子,但是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中有这么一段话: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他们都是在自己人生大低谷时完成了这些流传千古的文学佳作,贬谪的屈辱、生活的贫困、肉体的残缺不仅没能迫使他们低头认栽,反而升华了他们的精神,让他们化悲愤为动力,创作出许多文学精华。
还有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大作曲家贝多芬,他为后人留下了《月光》,《第九交响乐》等伟大的钢琴曲。可谁也不曾想到他的一生是多么坎坷,年幼时因贫穷上不了学,十七岁染上了伤寒、天花,二十六岁更是不幸的失去了听觉,在爱情的道路上也是屡屡受挫。在这种极端的条件下,他发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于是他开始潜心作曲,这才有了日后的大音乐家。
南唐后主李煜亡国后一门心思全用在诗词歌赋上,留下了一首首凄婉动人的诗篇,为后人所称道。
一个个活生生的例子,无一不告诉我们,遭遇挫折的时候,不要悲伤,不要心急,也不要忧郁,更不要一蹶不振。日子需要镇静,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我们应该化悲愤为动力,去开辟生命中的另一番风景。所以,我们在遭受挫折时,不要心灰意冷,要记住:挫折也是一种动力,是一种催人奋进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