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对新时期艰苦奋斗的认识
对新时期艰苦奋斗的认识
如今,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有所抬头。很多人认为艰苦奋斗精神已经过时了。那么艰苦奋斗真的不需要了吗?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下面是我的看法。
胡主席曾强调青少年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其中就有“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由此可见,艰苦奋斗的精神不仅没有过时,而且应当继续发扬光大。
一、艰苦奋斗是我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
取得革命胜利的一大法宝。艰苦奋斗是作为一个积极生活的人总要有的最起码的一点精神,一点而已,人人应该有之,人人能够有之。对于我们在校大学生而言,就是在学习上要刻度
钻研,勤学苦练,勤于理性思维掌握建设祖国的本领;在工作上,就要积极进取,奋发图强,吃苦耐劳,善于拼搏,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在生活上,就要始终保持艰苦朴素,勤劳节俭的生活习惯,反对奢靡之风,珍惜劳动成果。对于共产党人来说,艰苦奋斗是一种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工作生活作风、伦理道德规范和人生价值取向,是一种创业、进取、奉献的牺牲精神。
二、艰苦奋斗不仅是个人的思想作风和品的修养问题,而且还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新的时期赋予了金库奋斗新的内容,艰苦奋斗也要与时俱进。当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一个丧失了金库奋
斗精神的民族,尽管他暂时可能很强大,但却是一个没有前途和希望的民族。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和富裕创造精神的民族。虽然在历史上有过许多的艰难曲折,在近代史上有遭受过严重的外来侵略和压迫,然而,我们中华民族精神不但没有丧失,而且更加振奋;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不但没有涣散,而且更加巩固。这不就是因为我们始终秉承艰苦奋斗的精神吗?
三、我认为当代大学生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
去做:首先,树立艰苦,勇于拼搏,反对享乐的思想。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的生活条件有了一定的改善。但要杜绝奋斗过时的思想。其次,树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生活作风。我们是创业者、奋斗者,而不是守业者,享乐者。
所以必须发扬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作风。再次,树立坚忍不拔、奋发向上的意志品质。
我也会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不断提醒自己,在点滴中培养艰苦奋斗的作风,力争培育自己一名合格的党员应有的素质和品质。希望每名青年都能牢固树立金库奋斗的意识,努力拼搏,奋发图强,为和谐社会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第二篇:新时期如何理解艰苦奋斗精神分析
新时期如何理解艰苦奋斗精神
首长、同志们,大家好。今天,我们要讨论的话题是“艰苦奋斗”。大家一看到这个题目,都会说没新意。的确,自从我们踏入军营的第一天起,艰苦奋斗这个话题就一直与我们为伴。我一直认为,艰苦奋斗的道理大家都懂,也不用总去唠叨了。现在工资比以前高了,很多官兵花钱大手大脚,有的还互相攀比购买一些高档商品,有一部分同志还认为艰苦奋斗过时了。那么,艰苦奋斗到底有没有过时呢?
一、艰苦奋斗是否过时
战友小王疑问:“现在时代不同了,我们的生活条件比以前好多了,不能总像过去一样‘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再说了,就连国家都在鼓励扩大消费。据我所知,咱们不少同志买房,就是贷款买的,这不就是一种超前消费吗?所以我认为,现在谈艰苦奋斗是有点过时了。”时代在发展,生活在变化,那些艰苦的岁月似乎已经离我们很遥远了,难道说,艰苦奋斗真的已经过时了吗?
(一)艰苦奋斗是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
古代文学家李商隐有一句话:“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就是说,纵观历史,不论是一个家庭,还是一个国家,艰苦奋斗才能成功,骄奢淫逸必然导致失败。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教训,就可以证明这一点。起义初期,李自成的军队治军严谨,爱护百姓,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当时,有一句民谣叫做“开城门,迎闯王,闯王来了不纳粮”。在群众的支持下,李自成很快推翻了明朝的统治。当他率领四十万大军浩浩荡荡进入了北京城时,百姓们都宰杀牛羊,夹道欢迎闯王进城。但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当李自成穿了龙袍,坐了龙椅,当了皇帝,他和他的军队已经忘记了起义的初衷,也开始欺压百姓、收刮钱财。百姓不再拥护他们,李自成很快就兵败,只带领18名骑兵狼狈地逃离了北京城,只在龙椅上仅仅坐了42天。后来,郭沫若先生写了《甲申三百年祭》一书,对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失败教训,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最根本的原因是李自成和他的军队,在胜利后丢掉了艰苦奋斗精神,贪图享乐、骄奢淫逸,最终才导致了覆灭。
我们这支人民军队,是依靠艰苦奋斗的精神取得了革命的胜利,同样是面对胜利,人民军队却始终保持本色,不断成长壮大。毛主席非常精通历史,而且善于总结吸收古人的经验教训,他清醒认识到,是否坚持艰苦奋斗精神关乎党的生死存亡。在中国革命胜利的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上,毛主席提出了“两个务必”,告诫全党同志,“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2002年12月5日,党的十六大刚刚闭幕,胡锦涛就率领中央书记处的全体同志,来到西柏坡学习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号召全党牢记“两个务必”,要求全体党员“居安思危,增强忧患意识”。今年1月22日,总书记在十八届口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抓改进工作作风,各项工作都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坚持和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三个月后又在五四讲话中指出;我们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就越需要广大青年锲而不舍、驰而不息地艰苦奋斗。”
“以史为镜,可知兴替”。历史告诉我们,艰苦奋斗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兴旺发达的重要法宝,不论是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艰苦奋斗精神一刻也不能丢。
(二)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永远不会过时
“艰苦奋斗”这个词语,是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奋斗”,“艰苦”只是一个附加词。所以说,“艰苦奋斗”主要体现了一种甘于吃苦、不断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能简单理解为吃苦受累。
2006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一部电视剧,叫《石破天惊》,是反映工程兵部队的。某部为了完成为某新型导弹筑巢的紧迫任务,部队官兵们加紧进行施工,非常辛苦。到了晚上天气又特别炎热,很多官兵睡不好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进度。部队首长发现这个问题后,就准备为官兵宿舍安装空调。这件事引起了很大争议,一部分人认为,“这样不是丢掉了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作风了吗”?后来,经过部队党委研究,还是为官兵宿舍安装了这些空调。因为,使用空调并不是为了贪图享受,而是要保证官兵睡眠质量,官兵休息好了,战斗力自然也就提高了,这样做并不违背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
这件事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随着生产力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面对的物质生活条件已经大不一样了。我们发扬艰苦奋斗的方式是不是也应该发生一些变化呢?如果总是把艰苦奋斗的传统原封不动地“供奉”起来,肯定是不行的。前面同志所说的艰苦奋斗过时,也主要指这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形式已经过时了,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否定艰苦奋斗本身的精神实质。
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是一种甘于吃苦、开拓进取、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既然是一种精神状态,它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肯定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比如说,革命战争时期的“长征精神”和“南泥湾精神”,建国初期的“雷锋精神”和“两弹一星精神”,新时期的“抗洪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我们仔细看看,它们当中是不是也都体现出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呢?所以,艰苦奋斗的传统不应当是静止的雕塑,而应该是流动的河流。我们应该始终牢记艰苦奋斗的精神实质,并结合实际勇于进行创新,这样才是对艰苦奋斗传统最好的继承。由此可见,艰苦奋斗精神不但没有过时,还需要我们创新地继承下去。
二、艰苦奋斗是否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战友小张曾提出疑问:“我认为,艰苦奋斗不一定就能取得成功,也可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现在成功的途径有很多,尤其是在地方,有的人特别聪明,一个好的创意可以赚到几千万,有的人运气特别好,花2块钱就能中上500万大奖,不用艰苦奋斗也能成功。”
(一)勇于冲破逆境才能成功
我分析,小张提出的这段话主要有两个疑问。第一个疑问是如果可以通过其它捷径取得成功,为什么一定要艰苦奋斗呢?我们先来看看这个问题。《孟子》中有这样一段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这反映了古人对于成功与吃苦之间的关系具有深刻的认识,挫折与苦难都是成功之前必须要经历的一个过程,是为成功所做的准备。有一家研究机构,对纽约华尔街的亿万富翁们进行了一次调查,意外地发现,他们中多数人是运动员和军人出身。这是为什么呢?难道是他们的智商比别人高或者运气比别人好吗?通过研究发现,运动员和军人的AQ指数通常要高于普通人。IQ代表智力商数,EQ代表情感商数,AQ也是代表一种商数,它是逆境商数。逆境商数,主要体现不同人面对逆境时产生的不同反应。很多事实可以证明,逆境商数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成败。运动员要提高成绩,我们军人要练就过硬的军事本领,都必须经过长期反复的训练,这种训练往往又是枯燥和苦涩的,汗水、伤痛、挫折也如同家常便饭一样。特别是我们军人,不但要面对生活和环境的艰苦,更多的还要忍耐孤独。正是这些,造就了我们军人不屈不挠、果敢坚毅的性格,让我们不论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向困难低头。如果仅仅是依靠一时的聪明或者运气好,我们在这一刻,可能取得了一些小小的成功,但在下一个地点,很可能就会被接二连三的困难击倒在地。其实,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人生也免不了困难和挫折。所以,只有那些经历过艰难困苦,并且仍然能坚强地走下去的人,才会获得真正的成功。
(二)成功需要苦干加巧干
小张还有一个疑问,是艰苦奋斗也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为什么还要艰苦奋斗呢?我分析,导致失败的原因无外乎有两点:一是遇到挫折,自己就中途放弃了;二是方法不对头,怎样执著也没有效果。爱迪生曾说:“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所以,要想成功,苦干加巧干都是必不可少的。
《千手观音》这个舞蹈节目,很多人都看过,特别漂亮。但大家知道吗,这个节目竟然是由一群聋哑人表演的。舞蹈,是人们随着音乐节奏舞动的一种运动,没有音乐的舞蹈是很难想象的。《千手观音》这个节目,对于队员之间的配合要求特别严格,问题在于,聋哑人是听不到音乐节拍的。他们之间是怎样才达到如此默契的配合呢?答案就是一个字“练”。就是这样一群生活在无声世界里的人们,为了梦想执著地奋斗着,他们付出了比常人多十几倍甚至是几十倍的汗水,正是这些汗水,让他们距离成功的目标越来越近。
刘翔,曾经是奥运会110米栏的冠军,这个项目世界纪录的保持者,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短跑项目,一直以来都是黑人选手称霸的天下。刘翔是如何从中杀开一条血路的呢?《千手观音》成功的秘诀在于“练”。这回,是不是只要苦练就能解决问题呢?110米栏这个项目比较特别,不但要求运动员要有很快的奔跑速度,还要有很好的过栏节奏。如果刘翔只是通过苦练,同黑人选手拼奔跑速度,胜算不是太大。我们来看看,他是怎样通过巧练提高过栏节奏的。在刘翔身后,除了一个教练,还有一个由很多运动学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他们对训练录像认真分析,对每一个跨步大小和每一次过栏时的摆腿角度都仔细进行研究,找到了一种最适合刘翔的过栏节奏。刘翔再通过反复训练,将这种节奏逐渐稳固下来,不断提高成绩。通过这种苦练加巧练的方式,刘翔最终夺得了世界冠军。
刚才,我们一直都在讨论怎样才能取得成功的问题。我觉得,可以把成功过程归纳为四个步骤:第一步是要树立一个正确的目标,第二步是开始为目标执著地奋斗,第三步是在经历多次失败后,总结经验教训,找到正确的方法,第四步就可以等待收获成功了。不难看出,艰苦奋斗是成功的必由之路。
三、艰苦奋斗是否是快乐的
战友小李的疑问:“艰苦奋斗”,顾名思义就是在艰辛和苦难中奋斗,整个过程谈不上什么快乐,如果艰苦奋斗不能成功,我们的付出不更是白白浪费了吗?所以,艰苦奋斗是不快乐的”。我不赞同小李的观点。我认为,艰苦奋斗是快乐的。
(一)体味收获的喜悦。
艰苦奋斗可以让我们体味到收获的喜悦。每年,中央电视台都要举办《感动中国》的颁奖典礼。在2004年,《感动中国》的特别奖授予了“中国女子排球队”。我们看看,她们是怎样感动了13亿中国人的。在八十年代,中国女排赢得过五连冠的辉煌,但从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后,却经历了长达20年的寒冬。在此期间,中国女排经历了太多的挫折和失败,队员也换了一批又一批,但“顽强拼搏、锲而不舍”的老女排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她们前进,终于在20年后的雅典奥运会,女排姑娘又一次登上了最高领奖台。有一首歌叫作《阳光总在风雨后》,是女排姑娘最爱唱的一首。她们相信,风雨过后肯定会有绚烂的彩虹,只要永不言弃,一定能够等到胜利来临的那一刻。当老将张越红大力扣球得到比赛最后一分后,所有的女排姑娘都激动的泪流满面,这幸福的泪水使整个中国都为之感动。这巨大的快乐仅仅是一次夺冠的喜悦吗?我觉得不完全是,这更是女排姑娘20年来所有的付出和默默的坚守。打一个比方,我们可以把艰苦奋斗看作是积累快乐的过程,那么胜利的一刻,就是快乐喷发的时候。如果没有艰苦奋斗这一个积累的过程,我们就无法体味到收获的喜悦。
(二)找到艰苦奋斗过程中的快乐
刚才我们谈到,一个成功的结果可以让我们快乐。那么艰苦奋斗的过程是不是快乐的呢?有人对于快乐总结了这样一个公式:“快乐=物质享受÷欲望”。一个人的物质享受,毕竟是有限度的,欲望却是没有界限的。如果人的欲望无限扩大,即使有再多的物质享受,也不会感到真正快乐。所以,快乐并不完全取决于金钱和物质享受的多少。快乐,只是人们内心的一种感受。
这有两张图片(显示图片)。左边这一张,是2007年,习近平任浙江省委书记到庆元县屏都镇考察,为养老院老人们做饭留下的;右边一张,是去年习近平同志考察南海舰队时与士兵在餐厅共进午餐。他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大国的主席,身上肯定承受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巨大压力。但是,每当主席和我们老百姓一起、与我们基层官兵一道简朴生活时,主席脸上都会流露出内心的喜悦。这种喜悦是名和利能够带给他的吗?绝对不是!这种快乐,是源自于主席对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对艰苦奋斗的执着。
我们现在可以思考两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在艰苦奋斗中总是无耐地忍受痛苦?为什么有的人在艰苦奋斗中却能体会到无尽的快乐?苦与乐,就在亦正亦反之间,究竟是什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这时我想到两个字——“意义”。大家都看过《士兵突击》这部电视剧吧。主人公许三多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台词:“有意义就是好好活,好好活就是做很多有意义的事。”我们作为一名军人,军人就意味着牺牲奉献。咱们在这大山深处看守导弹阵地,生活条件艰苦,信息闭塞,工作也很平凡。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做的事情是没有意义的,那么无论成功或失败都不会带给我们真正的快乐。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献身事业的真正意义,快乐就不再只是一个地方,而是一个方向,我们就能够在为理想奋斗的过程中找到更大的快乐。
第三篇: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
对新时期学校文化建设的认识
学校文化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加强学校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必然选择,是加强学校内涵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要求,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统领,大力弘扬“是高远、开放、包容的高原情怀,坚定、担当、务实的云南精神”,发挥优势,创造特色,持之以恒,建设平安、健康、文明、生态、和谐的校园,推动学校形成健康向上的校园文明风尚,构建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文化,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全面融入学校教育,文化兴校、文化育人的理念普遍树立。学校文化活动普遍开展,应呈现“重要节庆有主题、常规活动有品牌、校园文化有特色”的新局面。
学校文化建设内容:第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思想;第二,学校的管理制度和措施;第三,学校的物化环境和设施;第四,学校的文化活动和氛围。
学校文化建设主要表现的方面:
校长文化。在现实学校中,校长更多地被视为权力和利益的化身,校长运用法定权可以去惩罚某些人和事,可以
去奖赏某些人和事,教师的行为和行事观念一般与校长的指挥相顺应,教师的价值观被同化在校长的管理思想之中。从校长的角度可以这么说,学校文化是一个校长在长期对学校的经营中积淀、倡导、扬弃下形成的作风、行为方式及价值观念。
学校制度文化。学校制度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实践中所凝结起来的一种师生员工认可的、价值的、制度的、人文的和精神的文化氛围和管理环境,是广大师生员工所认同的道德规范和行为方式,优良的制度,可以成就优秀的学校文化品位。目前我们学校的管理,由于受各方面的影响(包括社会的、体制的),人治的现象较重,有些制度也不尽科学合理,在形成和重建良性学校文化上还不够理想。我们需要在传承旧有良性学校文化的同时,通过学校改革和制度创新,达到重建学校文化的目的。
学校管理文化。管理的三大职能是激励、服务、控制。因此,学校管理者常常应摸清大部分教师的需求,经常研究教师、解读教师的教学行为,并运用有效的服务和艺术性的工作帮助和激励教师(其中包括物质的和精神的),从而使教师焕发出最大的工作热情和创造精神。学校的制度要靠管理者去实施,管理者对制度的认同度,对制度的理解和解释,对制度表现出来的执行态度,对制度检查、督促方式和艺术,都对师生的思想和教学行为有着重要的影响,都对学校文化起
着捍卫和重建作用。
特色文化。特色区别于特长。学校的办学特色,不仅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重建和发展学校文化的基本源点。办学特色,是体现在学校日常的教育、教育学、管理以及课堂内外各个环节中的教育内容,对学校的教育质量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明显地区别于其他学校的做法,被全体教师和教育行政部门所认可。
校园环境文化。学校环境文化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物质环境是指学校的物质场所和物质供给。优美的校园环境和幽雅的办公环境对学生和教师有很大的教育作用,还可规范某些习惯,进而影响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精神环境包括文化气息环境和人际关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能反映出浓郁的文化气息,校长的亲切,教师的热情,让人感受到师生的文明和朝气,都能代表着学校浓郁的学校文化。
学校发展的灵魂(或学校的魅力)。
在学校文化的建设当中,不论是校园建筑的布局、还是规章制度的制定乃至办学目标的确立,都应该明确地反映出这所学校所倡导的学校精神。它对于师生陶冶情操、砥砺德行、磨练意志、塑造自我具有重要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学校精神是一个学校发展的灵魂,学校的魅力就来自于学校的校园精神。
何谓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指一所学校在一定的社会历史
条件下,为谋求生存和发展,在传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根据现在的办学条件,提出符合自己实际的教育目标和发展目标。她的核心是在这一目标的指导下,经过学校长期的校园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形成广大师生员工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传统、学术风范和行为准则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
校长是学校文化和精神的播种者、培育者和收获者,也是校园文化和精神的带头体现者。
学校文化建设应注重凸显的功能
1、教育功能。学校是教育机构、育人之地,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是区别于其他组织文化的一大特色。教书育人、服务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文化的育功能充满校园时空。学校文化的教育功能首先在于它制造了一个陶冶人们心灵的场所,以校风、学风、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人际关系等方式表现出来的一个高度的观念形态,对学校各个方面起指导作用。其次,与其观念体系相适应的优美、整洁、有秩序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环境,又对生活于其中的校园人起着陶冶情操与规范行为的作用。
2、凝聚功能。学校的文化氛围特别是共同的价值观念、校园精神能够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对学校目标、准则的认同感和作为学校一员的使命感、自豪感、归属感,形成强烈的向心力、内聚力和群体意识,从而将个体目标整合为学校总目
标。
3、激励功能。激励和强化广大师生员工的工作和学习动机,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校成员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发进取的精神。
4、控制功能。校园文化能释放出强大的心理制约力量,使学校成员接受必要的约束,使个体行为符合共同准则。
第四篇:谈新时期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新时期大学生的艰苦奋斗精神
艰苦奋斗精神自古就有。流传至今,历来为知识分子和有志之士所推崇,然而随着时代的改革和发展,人们的生活观和价值观渐有改变,而艰苦奋斗这个历来提倡的字眼,也逐渐被淡化。
正如先驱恩格斯所说:不同的时代自然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元素,也就必然被赋予不同的理念和精神。
而今我们身处的时代早已不再是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体味艰苦的特殊时期,也不再是提倡埋头苦干的改革开放时期,取而代之的是一个物质充裕而精神意志日益匮乏的多元化时代。
说起艰苦奋斗,自然会联想那些家喻户晓的典范——埋头苦干,努力钻研哥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陈景润;不畏艰险,勘探油田的铁人王进喜;寒冬坚持扔手雷,拉单杠的好楷模雷锋。他们身上所体现出来的艰苦奋斗精神,就是全身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奋斗目标中,不畏沿途的困难艰险,持久的坚持完成目的,实现理想。
艰苦奋斗精神使人具有持久的耐力和坚强的意志,催人奋进,从而也造就了中国历史上诸多的学术大家和伟人。春秋时孔子就有“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就而有道而正焉”的主张,而其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在困窘中依然钻研学问;战国说客苏秦以锥刺股,发奋读书三年足不出户,终于佩戴六国相印,执天下牛耳;越王勾践自会稽战败,率五千残兵回越地,痛死前耻,卧薪尝胆,终于灭掉吴国;晋朝文学家左思虽面容秽陋,然而闭门钻研十年之久,作成《三都赋》,一时间洛阳纸贵;北宋散文家苏洵年届三十方才幡然醒悟,遂闭门著作,终成一朝巨擘。
同样,现当代也有许多通过艰苦奋斗而终成伟业的事迹。
作家张恨水自小刻苦读书,十四岁前已背完四书五经,古文观止等文集,终于写成《金粉世家》、《啼笑因缘》登经典著作;开国总理周恩来立志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留学日本后,虽然家境贫困,依然刻苦读书,努力奋斗;无独有偶,散文大家林语堂立志到世界一流大学读书,尽管出生平凡农家,凭着刻苦读书终于走进哈佛大学。这一系列的鲜明典范,充分说明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
然而,随着时代与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也悄无声息的发生了巨大改变。同时,人们对于成功的意义也产生了新的观念。
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他们大多出身于生活充裕,平稳安定的和谐家庭。由于父母出自本能的关心和爱护,他们竭尽所能使子女在比较轻松氛围中成长,而“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成长模式导致学生本身在成长过成长中缺乏面对负担和压力的能力和意识,更没有挑战困难的精神和坚毅意志,也就导致了大学生缺乏面对困难时自主面对的能力和适应复杂社会的基本素质。加之90后的大学生从孩童时期便接触来自日本和欧美外来文化的熏染。同时,传统的那些工作模范或人民英雄的论调已经淡化,他们不知道王进喜,雷锋这些艰苦奋斗的杰出代表,而只关心日本的《火影》《海贼王》等动漫以及欧美的当红影星歌手。而这些外来的现代元素大多带有功利性和盲目流行的特点,从而在潜移默化之中引导他们形成安于享受,不思进取奋斗的懒惰心理,最终与中国历来弘扬的艰苦奋斗精神渐行渐远。
而同时,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生却展现出主动勤奋,活跃上进的精神面貌。因为欧美家庭的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采用薪酬的方式来教育子女,即鼓励子女从事劳作,做家务活,父母会根据其工作成果给予报酬,而不是中国式地随意给子女零花钱,或者就是鼓励孩子打零工,例如发报纸,卖可乐,到运动场捡高尔夫球,即使是家境优越的家庭也会让孩子体验这种经历,从而培养子女自小能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性格和素质,此外,欧美国家另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挑战项目和体验活动,由此为他们营造磨砺自身意志,敢于直面挑战和困难的社会背景,在这样的家庭情况和社会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自然会具有艰苦奋斗,积极面对困难的素质。
而与欧美国家大学生形成巨大反差的是中国大学生中日趋严重的“富二代”现象,近年来诸多的富二代事件和一些深刻的评论,使得公众不得不深思当代青
年的观念和价值问题,而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大学生们从未接受磨砺自身的活动,没能具备艰苦奋斗的精神。
许多大学生自以为艰苦奋斗的精神大可不必,可谁又知道,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在创业之前已经连续编程七年之久,学时达五千小时以上;俞敏洪在新东方之前已经在北大当了五年的助教,在民办培训机构干了三年,更是花费两年时间背完一部牛津字典。倘若没有艰苦奋斗的努力,没有坚强的意志,他们如何能取得成功?
尽管当前大学生出现很多问题,但国家也在努力地构建良好的大学生培养环境,例如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ACM程序设计大赛,国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来加强大学生的面对困难,处理问题的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艰苦奋斗精神。
由此可见,艰苦奋斗精神可以增强大学生的自主能力,培养大学生的处理困难的心理素质,也是追求理想目标的阶梯。
我坚信,通过国家和各大学的一系列项目和培养计划,当代的大学生必定养成良好的艰苦奋斗精神,定能担当起国家的重任,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第五篇:对新时期女性成长理念的认识
对新时代女性成长的认识
摘要:作为一个出生在八十年代,成长在世纪之交的现代女大学生对自己成长的反思和对当今女性发展所面临的问题的认识,主要从四个方面来谈,表达了对自己和新时代女性成长的形成和发展的希望和信心。
关键词:女子不如男,淑女,青春,美丽,遭遇恋爱,前言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了女人和女孩的概念区分,很不习惯听女人二字,因为总觉得那个词离我们还有一段距离。在古老的印象里,什么样的人才可以称为女人呢?就是那些结了婚,生了子,起码有30多岁模样的女士。可是,新时代却把她们称之为妇女,而女人与女孩的距离仅以一层膜区分。
自从上了女性学,引起了我对自己成长历程的深深思考,同时也对时代女性有了一点自己的认识。文中的观点或许偏激,也或许有错误之处,仅代表个人的思想观点,还望老师加以指正,谢谢!
一、谁说女子不如男
八十年代的社会里,重男轻女的观念不免还在很多家庭中存在。我的家庭也不例外,当父亲知道第一胎是个女时,脸色沉了好久。虽然重男轻女的现象偶尔会在我家出现,但老一辈的古老思想,我还是可以理解的。好在自己也很努力,在学习上不曾让父母失望过,更为父母争了不少光。可有人说,女孩子学习好有什么用,将来也是人家的,要是男的,就光宗耀祖了。好在父母明理不封建,对姐弟俩读书都是大力支持的,母亲说的“女的怎么了,一样养老!”
现在回忆起来,也没有因为自己是个女孩子而感到有什么约束,却还充满着“谁说女子不如男”的自豪感。自古以来就有“男强女弱”的传统观念,但木兰从军是“谁说女子不如男”的典型例子,为了实现这句话,从古到今,有多少女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昭君出塞,西施灭吴,武则天称帝。尽管如此,历史上,功业与女人无关,政权与女人无关,唯独亡国与女人有关,这是责任与权利的不相当。“谁说女子不如男”在某些时候就成了男人推卸责任的理由。
二、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关关雎鸠,在河之舟,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初中时背得非常流利,但对其中的深刻含义却没有理解。大多的人都会认为君子都喜欢追求窈窕淑女,这看起来确实有点肤浅。但至于窈窕淑女是什么样的,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见解。而男同胞们眼中的淑女:高而苗条的身材,穿着迷你短裙,长发飘飘,相貌娇好,举止轻柔缓慢。也许这样的女生很吸引人,但其实诗歌中的“淑”字的解释是“善良”,淑女就是善良的女子。如今的人,都把淑女的意思给曲解了,把文静,内敛,既漂亮又苗条,举止优雅缓慢,不随便大声说笑的看成是淑女的形象,尤其是在男生众目睽睽之下,本来活泼爱笑也变得笑不露齿,语不惊人了。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多少女孩子失去了她们的本色,天生活泼开朗却非得强迫自己去扮演一番淑女形象;又有多少男人在交朋友的时候更看重淑女形象,要求他们的女朋友温婉柔顺。虽说如今的社会是个性张扬的时代,但也看到了许多女性在走自己的路,做有个性的自己,可是她们也顶着压力,冒着风险在走,好在如今也有了许多有个性的男士不在以传统的目光去看待女性了。“萝卜白菜各所爱”给了许多女性不在刻意装扮淑女的理由。
三、女人的青春与美丽
曾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文章,谈如何将女人的年龄用国家来比喻:
15到20岁的女人像非洲,一半还是旷野,纯纯的;20至30岁的女人像美国,拥有成熟女人的味道;30至35岁的女人像印度和日本,很成熟很博学,非常迷人;35至40岁的女人像法国,被战争摧毁了一半,但一直很性感;40至50岁的女人像德国,失去战争却没有失去希望;50至60岁的女人像俄罗斯,土地很广阔也很静谧,但是没有人去那;60至70岁的女人像英国,有着光辉的过去,却没有未来,70岁以后的女人像西伯利亚,大家都知道那,却没有人要去。
这一段话非常明显的向我们揭示了女人的两样财富-青春与美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失去了。仅凭我这10几年的成长学习,暂时似乎还不能完全体会。只是觉得如果每个女人都有这一点自信,那么年龄对她来说,或许就不是什么烦恼了。
如今的女生,已经开始会保养了,天天都在用洗面奶、面膜、收缩水、保养液等等,而且投资很大呢,什么S-KII、资生堂、玫琳凯、雅芳、法莱玲斯、小护士、大宝一系列的“牌子”。“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谁不希望自己更加美丽,可是,这打扮的代价暂且不说,成本却很高,就看对打扮的一些说法:20岁为吸引异性注目而打扮;30岁为工作打扮;40岁为努力留驻青春而打扮;50岁为面子而打扮;60岁为让自己好看些而打扮;70岁为舒适得体而打扮。只有老了才是真正为了自己而打扮。打扮,对于一个女人来说从来都是重要的,但是我们很多时候是在为了别人,也是在别人的要求和同化之下而打扮的。尽管许多女性的学历越来越高,可是并没有把拥有丰富的内涵作为重要的追求美丽的途径。我想这是女人的悲哀。
四、当女孩遭遇恋爱
恋爱本是一件幸福的事,为什么是遭遇呢?
看过香港文坛爱情天后张小娴的散文集,里面对于男女间的爱情分析的很透彻,同时也看到男人和女人的不同的爱情观。在男人眼里,女人的幸福是嫁得好,爱情美满。嫁得好,爱情美满,当然是幸福,但不是全部的幸福。很多女性,在今时今日,除了憧憬爱情之外,也憧憬事业。很同意张小娴的观点:求仁得仁,又不后悔的,便是幸福,要爱情的有爱情,要事业的有事业,真是百分百的幸福。
可在校园里也流传着这样的话,“女大学生毕业不如先找个好老公,在考虑就业”,这就是就业压力带来的“幸福”。现代年轻人择偶的条件是不是变了许多呢?女孩更看中的是什么?家庭背景,相貌,学历,责任心,性格等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女孩要找的好老公是什么样的呢?可能是他得先养得起你,如果他没有钱,没有事业,你怎么办?“嫁个有钱人”对很多女孩来说这无疑是一条最短时间达到目的的捷径,可是这种幸福是最终的幸福吗?虽说男人还是更多以貌取人,但也看到今天的男性理智的多了,因为他觉得自己的层次高了,所以你也不能太差了。
一个中国政法大学的女生说“找男朋友不找本班的,不找高中同学,文科女生一定要找理科的男生,最好是比自己大一届的,学校最好也是名牌的”,这些条件听得我瞎眼了,如果我是男生,大概也不敢找这种女生了。
当女孩谈了恋爱,不仅是有男朋友的要求,还有来自你的同学和家人的指点。而大多数的女孩子也就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因为你爱你的男朋友,所以他要求你按照他喜欢的方式去打扮穿着,还可能不希望你太逞强,这些你就都照样做了,可能你认为这也是理所应当的。同学可能还要告诉你些经验或是在一旁说你的闲话,家人则要提醒你看清楚,更要为了女儿将来的幸福,顺便关心一下那个男生的学历啊,家庭情况啊。所以说女孩恋爱是快乐的也是痛苦的,如果她是个女权主义者,恰好爱上了一个大男子主义的人,那她就更是惨了。结果可能也不会怎样吧。当然我们都嫁给一个主张女权主义的丈夫,以后的生活就有待考察了。
看到今天许多要独立的女性,其实真的应该替她们高兴,希望她们不仅在金钱上独立,也要在精神上独立,这样可能在你遭遇恋爱时你的快乐更多。
后记
写了很多自己的感想,其实还是有很多迷茫的地方,我想随着自己的不断成长,或许明白的东西也会更多,作为一个现代的女大学生,我们既感到骄傲也感到这个社会带给我们的更多的挑战,我们也要自信地走好人生的路,追求自己的理想,自己的爱情,自己的事业和家庭。我想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人生,纵然不可能十全十美,但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