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传统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特色化

时间:2019-05-15 05:29: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挥传统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特色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挥传统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特色化》。

第一篇:发挥传统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特色化

发挥传统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特色化

发挥传统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特色化

——关于我市花木产业发展情况的思考和建议

推进农业特色化,是“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近来年,我市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政策为驱动,注重发挥传统优势,把花木生产作为促进农民增收渠道,常抓不懈,初步形成了以××*国道为

轴线,鄢陵县—许昌县—魏都区连片开发的格局,种植面积达到了××万亩,成为全国最大的花木生产基地,为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了较为有力的产业支撑。在年初召开的全市领导干部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至“十一五”末全市花木面积要发展到××万亩力争××*万亩的宏伟目标,既为花木产业指明了发展方向,又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发挥传统优势,切实解决制约花木业发展的突出因素,促进产业上档升级,成为必须面对的问题。

〖hth〗

一、当前花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ht〗

随着花木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和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我市花木产业的发展也遇到了一定困难,许多深层次矛盾逐渐显现,引发了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着花木产业的健康发展。

1、种植结构不合理。花木品种“多、乱、杂”和“小而全”现象突出,大路货多,高档名贵花木和大规格苗木少。主要原因是花农追求科技进步的内在动力不强,产品更新换代慢,在品种选择上缺乏对市场前景的分析和论证,盲目跟风,致使个别花木品种面积盲目扩大,造成产品滞销,效益下滑。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全市花木龙头企业绝大部分刚刚起步,正处于自身发展阶段,带动能力不强,与花农联心连利的程度低,仅仅是买与卖的关系,在新品种引进、科技培训、信息传递等方面没有与花农结成紧密的利益共同体。

3、标准化程度低。由于大部分花木企业和花农在选种、栽培、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还是沿袭传统的农业管理模式,在自然状态下生产,没有按标准化生产程序组织生产,不能满足市场对花木产品的优质化、标准化要求,很难与销售区建立相对稳定的供货关系。

4、产品科技含量低。一是科技投入不足,专项用于花木产业课题研究、引种试验推广、人才培训等方面经费投入不足,与省内外花木龙头企业的联系不强,导致培育或引进适销对路的花木新品种步伐不快。二是对花农技术培训力度不大。许多农民丢下锄把,拿起剪刀,直接由种粮变为种花,缺乏必要的修剪、嫁接等技术,制约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三是科技人才缺乏,待遇低,生活环境差,不利于专业人才安心创业。

5、销售服务体系不健全。全市没有功能齐全的大型花木专业市场,大多是场园内交易、田间地头交易和以村组为单位的花木经纪人交易模式,花木交易规模小,操作也不规范,不能较好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现有的花木经纪人,大都缺乏全面的专业知识和营销策略,没有资格证。部分经纪人素质不高,职业道德差。

〖hth〗

二、实现花木产业上档升级的有利条件〖ht〗

尽管花木产业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出现了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总体来看,这些困难和问题都是暂时的,随着国家退耕还林、循环经济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我市花木产业必将迎来一个新的春天,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必将进一步显现。

1、传统优势。我市鄢陵有上千年的花木种植历史,许多农民有传统的种花养花习惯。目前,长年在全国各地的鄢陵花工有××××多人,积累了丰富的栽培技术和经验,形成了具有鄢陵特色的园艺技术。

2、科技优势。目前,我市建立了鄢陵锦花组织培养中心、鄢陵园林植物工程技术中心,承担了国家林业局林木优良无性系快繁基地建设、国家农业综合开发科技推广示范、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等重点项目,完成了对蜡梅、樱花、红叶石楠、芦荟、三倍体毛白杨、四倍体刺槐、二乔刺槐等近××个品种组培技术的研究和组培苗的生产,其中二乔刺槐的研究列入国家“××*计划”。去年,由鄢陵县承担的“优质种苗工厂化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国家科技攻关项目,获得重大突破,解决了工厂化育苗中的关键技术,将高分子树脂培养器、组培苗无糖培养、led光源应用于工厂化生产,实现了优质花卉种苗低成本、规范化生产。

3、品牌优势。鄢陵蜡梅具有花期长、蜡质厚、色泽艳、香味浓等特点,素有“鄢陵蜡梅冠天下”的盛誉,古桩蜡梅盆景造型奇特、修剪得体、名称恰当,在全国历届梅花腊梅展中先后获××个金奖。鄢陵桧柏造型主要包括动物造型和静物造型两大类,形象栩栩如生、惟妙惟肖,1999年被选送到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参展并获大奖。另外,“鄢陵花木”集体商标注册工作正在加紧实施,注册成功后对于全市整个花木产品档次的提升和知名度的提高,都将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

4、地理自然优势。我市东部属黄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雨量适中,光照、热量

第二篇: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

发挥中医药特色和优势,不断提高中医药服务水平

贯彻落实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公立中医医院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县级中医医院改造建设,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功能建设。加大中药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导。扎实推进“治未病”健康工程,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医药服务项目试点工作。以补偿机制改革为切入点,落实县级公立中医医院体制机制综合改革任务。继续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应急能力以及中医药防治新发突发传染病应急体系建设。贯彻《全国民族医药工作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10-2012年)》。加强中医药继承创新科技体系建设,推进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和中药资源普查试点工作。开展基层老中医临床经验继承项目,加强中医药职业教育以及中医药重点学科建设。建设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体系,做好宣传教育基地建设和中医药知识宣传普及,推进中医药服务深入基层以及中医药科普宣传工作。加强中医药标准化支撑体系建设。深化中医药国际交流与合作,发展中医药服务贸易,充分利用海外孔子学院等平台,着力开展中医药对外文化宣传工作。

第三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品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品

一要加快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开展水稻,玉米,小麦等高产创建活动,不断调优品质品种结构,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引导农村土地加快流转,推进土地向大户集中,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效益,打造四川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二要加快做精特色农业。大力扶持蔬菜,银杏,油橄榄,葛根,水果,生猪,水禽等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扩大几滴种养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带动特色农业做强做精,打造川渝结合部特色优质农展品生产加工基地。三要加快突破新兴农业依托秀美的山水风光,迷人的田园景色,结合四川省乡村旅游师范县创建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兴,体验型,休闲型,度假型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活动,打造成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和达州,万州等城市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要推进基地规模化,进一步推广蔬菜,银杏,油橄榄,葛根,水果,蚕桑等基地面积。以农业四区建设暨特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为抓手,、高标准打造普安,广福,长岭和新街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农产品集中加工和现代牧业规模养殖小区,加强农业园区,产业基地的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着力提升园区,基地的形象层次。二要推进经营产

业化。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招商金子力度,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四篇:中国高校必须强力推进特色发展

中国高校必须强力推进特色发展

——研读潘懋元先生高校特色发展理论之感悟

韩延明

摘 要: 高等学校特色发展问题,是当今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决定高等学校的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要素。目前,我国不少高校由于办学发展定位不明确,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不合理,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等因素,致使特色发展褪色或缺失。潘懋元先生的高校特色发展理论表明:科学分类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前提;理性定位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关键;凝练办学理念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引擎;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学科特色是高校特色发展的核心;分类评估是高校特色发展的保障。

关键词: 高校;特色发展理论;特色发展策略

高等学校特色发展问题,是当今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重点问题,是决定高等学校的水平、优势、竞争力和生命力的关键要素。温家宝总理对制定《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示:“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高校办得好坏,不在规模大小,关键是要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1]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高等学校根据自身类别的历史使命,在“有所为,有所不为”中彰显特色。高校发展没有特色,就没有个性,就没有创新,也就没有高等教育整体的高水平提升。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学创始人潘懋元先生以一颗对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炽热之心,以教育家的视野和情怀,把脉我国高校发展,以专著、论文、学术沙龙、报告、演讲、座谈等各种形式,多次阐释其高等学校特色发展理论。作为他的弟子,我深受教益和启迪。在高等教育面向市场经济背景下,研读潘先生的高校特色发展理论,对我国在新世纪建成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高等学校,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学习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高校特色发展的内涵解读

从对比的视角分析,特色就是立足于同种事物的独特差异性及其美誉度,就是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人特我高。高校特色发展,是指一所高校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持久、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师生与社会普遍认同的、具有独特品格和较高美誉度的发展特征。高校特色发展,体现了一所高校的优质发展特征,是其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校管理水平的综合反映,是其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源泉,是通往创建国内外知名大学的必由之路。“大学只有各具特色,各发其音,高等教育事业才能奏出动人的乐章”。[2]通过研读潘先生的高校特

色发展理论,可以看出,高校特色发展集中体现为以下基本特征。

1.独特性和美誉度

高校特色发展,是一所高校明显有别于其他高校的独特办学风格、鲜明的个性展示和较高的美誉度与公信力,独特性是高校特色发展的核心要素,其实质是创新,即“人无我有”。不同高校总有区别,但区别本身并不等于特色,只有这种区别具有较高的美誉度,且这种美誉度达到其他高校短期内难以企及的程度时,才构成一所高校的特色,即“人有我优”。

2.层次性和稳定性

高校特色发展的层次性,是和一所高校的办学定位、教育理念和文化传统,尤其是和高校的基本功能密切关联的。唯此方可凝炼特色,社会方能予以认可。高校特色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内涵丰富,其内容呈现多元化,各个层面的特色建设彼此联系、相得益彰,存在着一种内在的、必然的逻辑关系,共同构成高校特色发展建设的综合性目标体系。高校特色发展不是一种暂时、局部、突如其来的发展现象,而是在长期的健康的办学过程中,依据其办学传统

和文化传承,在一以贯之的办学理念引领下,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逐步形成的,而且一旦形成即具有相对稳定性。

3.现实性和认同性

高校特色发展,反映了高校在办学过程中的价值取向,并对办学主体和学生行为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它像“隐形的翅膀”,支配着高校内部各种资源的优化配置,并吸引优质教育资源流向最能体现和突出高校特色发展的领域和项目。高校特色发展是高校的“名片”,影响广泛,也是高校被社会认同或赞誉的焦点和亮点。

4.发展性和创新性

高校特色发展,不仅是对过去办学经验的理性延伸,更是对高校未来发展的远景前瞻。它是一个与内外环境相适应、与特色时空相联系的动态系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内外部办学环境的改变,高校特色发展也被不断赋予新的内涵。同时,高校特色发展需要办学主体面向未来的发展远景不断加以改进和创新,与时代同步,与文明共进,凸显人类进步和

大学精神。

二、高校特色发展褪色的原因检视

2010年1月26日,温家宝总理在征求对《政府工作报告》的意见时讲到:“一所好的大学,在于有自己的独特的灵魂,这就是独立的思考、自由的表达。千人一面、千篇一律,不可能出世界一流大学。”高校特色发展,“正如一支交响乐团不能没有小提琴,也少不了大提琴。大学一定要定位准确,注重办学特色,如果所有高校都追求‘大而全’,中国就不会诞生世界一流大学”。[3]但从目前发展状况看,我国高校特色的丧失和追求的趋同日盛,以至于不少高校已毫无特色可言。有专家戏称:没有特色是当前中国高校最大的特色!许多新建本科院校的基础比较弱、建校历史比较短,出现了明显的盲目模仿和追赶时髦现象,表现出一种不切实际、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不少高校热衷于“移植”,盲目地生搬硬套国外和国内一些高校的理念和制度,最终搞得不伦不类,在模仿中失去了自我,在追风中丢掉了根本。同样,有些建校时间较长的高校也在逐渐丧失曾经独树一帜的校园文化特色,名校特色日益消退。基于高校内因的思考,造成我国高校特色褪色或缺失的原因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1.办学发展定位不明确

黑格尔曾说过:“位置就是一种性质”。决定高校发展的首要因素,就是高校的“位置”。换言之,即高校的“自我定位”。但由于受市场经济因素的影响,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不少高校盲目求高、求大、求全,较为严重地存在“错位”、“缺位”或“失位”问题。正如潘先生所说:“定位不明,是当前中国整个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令人困惑的问题。”[4]由于思想准备不足、理论研究滞后、政策引导不力,我国高等学校目前出现了分类不清、定位不明、目标趋同现象。导致大多数高校是一个办学模式、一条发展路径、一种培养规格,按照传统精英教育模式培养学生,造成了“千校一面”、“千军万马争过独木桥”的低效局面。

2.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

高等学校的首要职能是人才培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是衡量一所高校办学水平的核心指标。当今,许多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不清晰,不能较好地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需求之间的关系、通才教育与专才教育之间的关系、学生全面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的关系。正如潘先生指出的:“现在存在的突出问题是: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类型的,而高等学校对人才的培养却是单一化的甚至是盲目无序的。这种单一化的发展方向与多样化的人才需求的矛盾,导致了精英教育的发展方向与大众化教育的发展方向混乱不清的状况。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解决,将会直接影响到我国未来高等教育的健康、良性的发展,直接阻碍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迈进。”[5]

3.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不合理

当前,我国高校的学科建设一方面不能与时俱进,按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的需求以及学科的内在规律及时调整,另一方面,在学科布局中盲目求新、求热,不考虑学校自身的积淀基础,一味追求不切实际的学科拓展目标。就专业设置而言,一方面,专业设置带有浓厚的市场色彩,盲目以市场为导向,体现出随意性、应急性、粗放性。学校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办学条件盲目争设热门专业。由于师资力量、图书资料、教学设施、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远远不能与所开设的专业相匹配,从而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导致规模效益低、造成资源浪费,人才培养难于达到培养目标和专业规格要求。另一方面,高校热衷于申报新专业,而开办后的新专业管理难以到位。部分高校倾向于外延拓展,过度开发,不讲条件地申报新专业,而专业批办之后,却忽视新专业的基本条件建设。有些学校专业设置数量较多,而图书资料、师资条件、仪器设备、实践条件等方面办学实力又严重不足。再者,专业设置与学校办学定位不相吻合。不同院校未能从自身性质、层次、功能、任务出发实行错位竞争,培养的学生规格、类型、特色不突出。此外,专业设置与学科建设不能有机结合,导致专业不能很好地支撑学科的发展,学校资源不能得到有效利用,形成了学科建设与专业设置“两张皮”现象。

4.高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一方面,现行的高校资源配置方式,在客观上刺激了高校追求“大而全”。目前,政府投入依然是学校经费来源的主体部分。但高校要想得到政府的资助,必须迎合政府制定的标准和条件。而从目前情况来看,政府制定的标准存在过于狭窄和“一刀切”的弊端,恰如一个限制高校特色发展的“紧箍咒”或“瓶颈”。[6]自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体制以来,学费收入成为我国高校筹措办学经费的主要部分,按照现行经费拨款政策,办学规模决定着高等学校的学费收入。在此经济利益驱动机制的影响下,高等学校普遍求全求大。与此同时,社会资源的流动体现出明显的“马太效应”,资源总是流向高、大、强、全的群体。受益最大的往往是那些办学层次高、学科门类全、师资力量强、在校生人数多的综合性大学,这客观上加剧了那些尚未“达标”的高校争专业、争合并、争升格、盲目扩招的趋势。此外,由于学费成为学校经费的重要来源,高校为了增加经费,纷纷举办自考班、高职班、独立学院,大量招收自考生、专科生,形成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院校哄抢生源的局面,以致高校的办学层次越来越多,专业越来越杂,办学目标越来越模糊。

另一方面,高校功利性行为日益凸显。不少高校的改革与发展急功近利、短期行为,缺少远景规划,拓展新校区、争硕士点和博士点、争省部级国家级教学科研基地等等。而对在短期内难见成效且难以量化的工作,如加强学科内涵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科研团队建设以及校园文化建设等对学校的长远发展有直接影响的深层次问题,则不去考虑或无暇顾及。

三、高校特色发展的策略选择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发展任务》中明确强调:到2020年,高等教育结构更加合理,特色更加鲜明,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整体水平全面提升,建成一批国际知名、有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若干所高校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高校水平,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然而,如何创建“有特色高水平大学”,潘先生语重心长地对大学校长说:“特色不是上面封的,不是专家定的,特色只能是你们自己搞出来的,从认识到行动自己搞出来的。特色必须是自己内在生发出来的,外在的不能代替你定特色。”[7]高等学校为了办出特色,形成自己的办学理念和风格,应当认真研究客观环境(经济、文化、生源)、社会需求(类型、层次、专业)、自身特点和优势(文化积淀、社会声誉、师资力量与特长以及校风),在各自层次和类型上凸显特色。[8]

1.科学分类:高校特色发展的前提

科学合理的高校分类体系,不仅有利于建立高等教育新秩序、促进高等学校之间的有序竞争,而且有利于高等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特色、促进高等教育多样化生态系统的形成。鉴于此,潘先生参照国际教育标准分类,结合中国高等教育实际,将我国高等学校分为三种基本类型。[9]

第一种类型是学术型大学。也就是传统的综合性高校或“研究型”高校,其培养层次为:本科(学士学位)———硕士(学位)———博士(学位)。以学习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的基本理论为主,研究高深学问,培养硕学闳才。在我国,以“985工程”高校和部分“211工程”高校为主体。

第二种类型是应用型本科高校。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其培养层次为:本科(学士学位或专业文凭)———专业硕士(学位或专业文凭)———专业博士(学位或专业文凭)。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的专门知识为主,将高新科技转化为生产力(包括管理能力、服务能力),培养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专门人才。主要包括一部分“211工程”高校、一般部委属院校、地方高校、民办本科院校以及独立学院。

第三种类型是职业技术高校。也可以是多科性或单科性的院校,其培养层次为:专科(副学士学位或职业技术文凭)———职业技术本科(学士学位或职业技术文凭)———职业技术硕士(学位或职业技术文凭)。主要以学习各行各业职业技能为主,培养不同层次的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技能型人才。从经济发展与社会需求来看,这一类型的院校,当前应当以培养专科层次的人才为主,但随着生产集约化、现代化程度的提高,将逐渐延伸为本科层次乃至研究生层次,也可转入应用型本科继续学习。同时,潘先生认为,三种高校类型的区别,主要在于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不同,并无层次高低之分,更无社会地位优劣之别。[10]每一所高校都应在高等教育的分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发展方向与战略,突出自身特色,为社会培养高素质、高水平的人才。

2.理性定位:高校特色发展的关键

大学发展的动力,来源于自身不同的定位。高校的理性定位,是高校特色发展的关键。正如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工业大学校长左铁镛所指出的:“谈到特色,必然要涉及高校的定位问题。定位决定了高校的发展目标、发展战略和发展格局。科学定位是高校制定规划、配置资源乃至发挥优势和办出特色的前提”。[11]高校必须站在战略发展的高度,结合自身的实际,按照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在充分论证和反复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共识,选准所处的“位置”和扮演的“角色”,为高校特色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由于高等教育结构的复杂性和学科科类的多样性,高校定位的战略选择必须进行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思考,努力在各层面坐标的交汇点上选择最准确、最科学的定位。

首先,要从高等教育的层次结构上科学选择高校定位。高校应审慎选择以本科教育为主还是以专科教育为主,是办成学术型大学还是办成应用型本科高校或职业技术高校。高校在办学层次上定位准确,就能在该层次高校中“独树一帜”。正如潘先生所言:“每一类型都应该有重点高校,都可以培养不同层面的拔尖人才、一流人才,都可以成为国内(省内)知名、国际(国内)有一定影响的一流大学”[12]。如果高校在办学层次上定位不准确,就可能在办出特色上走弯路。宁波某高校是一所新建地方院校,建校之初曾以“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为目标,后在实践中深感目标与现实差距太大,由此高校重新定位“面向浙江:,紧贴宁波,以为地方服务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为主,以特色创一流,把高校建成位居全国新建院校前列的新型高校”。

其次,要从高等教育的区域结构上科学选择高校定位。我国的高校,有的是面向全国的国家重点高校,有的面向大区,有的则以面向高校所在省级行政区域为主,相当一部分则是面向省级政府所属地区(市)或中心城市。面向地方的高校,在办学定位和办出特色上必须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和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这样才能得到地方政府和社会的鼎力支持,从而在高校之林彰显自己的办学优势与发展特色。

再次,要从高校所处的科类结构上科学选择高校定位。在高校的科类结构上,有综合性高校、以某学科为主的多科性高校及单科性高校等。在单科性高校中又有农林、医药、财经、政法、石油化工等科类。高校只有在各自所处科类结构层面上准确选择自己的定位,明确自己的办学理念和个性特征,才能真正卓有成效地实现特色发展。以某学科为主的多科性高校,如果盲目追求“综合性”、“大而全”,就会因失去高校原有的主科优势和特点而褪“色”。同样,单科性高校盲目追求“多科性”、“综合性”,搞“小而全”、“多而杂”,也会“舍本逐末”,丧失学科特色和优势。

3.凝炼办学理念:高校特色发展的引擎

潘先生认为:“高校实现特色发展,创建世界一流大学,要有自己的理念。这个理念应是在发展过程中证明行之有效的,有利于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的。如果学校没有自己的理念,只看统一的、规范的排名榜,然后跟着排名榜的指挥棒转,为建立一流大学而建立一流大学,那你永远建不成一流大学。”[13]“所谓理念,是指人们对于某一事物或现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观念体系。”[14]高校办学理念,就是人们对高校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观念体系。高校办学理念是高校特色发展的灵魂,这已为国内外诸多名校的办学实践所证明,它对于一所高校具有全局性的深远影响。独特的办学理念,是创新教育与教育创新的完美结合。高校一旦形成独特的办学理念,就能在其引领和激励下克服重重困难,用创造性劳动推进高校的特色发展。同时,办学理念具有宏观的规范性,约束和制约着高校的教育活动与办学行为,使高校沿着特色发展的路径开拓前行。

4.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高校特色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提出: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尊重个人选择,鼓励个性发展,不拘一格培养人才。促进人才培养目标多样化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潘先生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具有外部关系基本规律和内部关系基本规律。外部关系规律就是教育的社会关系规律,也就是说,教育必然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不能离开社会的发展确定自己的人才培养目标,因为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结构必须主动与现代经济、社会的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多层次、多类型、多规格的。[15]

(1)调整课程结构。为促进多样化人才培养目标,高校课程应注重各科目之间的统一性,加强与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课程宜强调学习方法和思维方法的掌握,而非知识的灌输。应由学科专家、任课教师、企事业部门以及学生共同参与课程的设计。课程安排应增加选择的弹性,以方便学生学习。要在高校课程中注入为学生将来投入工作和实际生活作准备的知识元素,把学生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业、不断发展自身能力、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合格人才,而不是仅仅偏重于训练学生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种专业实践。要通过课程的改革与创新,帮助大学毕业生在谋求职业时有最大限度的流动性和选择性。

(2)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模式要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为目的,使课堂教学焕发出和充盈着生命的活力。要转变教学观念,以先进的理念引领教学。要从传授知识型教学向开发智能型教学转变,从固态封闭型教学向动态开放型教学转变,从教师主导型教学向学生主学型教学转变,从培养单一型专才向培养综合型通才转变,从灌输式教学向启发式教学转变,从统一培养向因材施教转变。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专业特点等因素,选用讨论式教学、发现式教学、情景式教学、探究式教学、案例式教学等教学模式。

(3)加强实践能力培养。高校特色发展的突出特征,就是“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强调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紧密联系,把实践教学过程当作掌握理论、强化应用、拓展知识、锤炼技能的过程。通过教学计划的安排,有组织地进行实践教学,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16]这是高校特色发展的一个重要特质。

(4)在各类高校之间架设“立交桥”,满足不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对此,潘先生如是说:“第三种类型高校的学生,可以补修若干理论课程而考转第二种类型高校以至第一种类型高校;第二种类型高校以至第一种类型高校的学生,也可以补修若干职业技术课程考转第三种类型高校;第一种类型高校与第二种类型高校之间也是如此。为了方便学生根据自己的性向或就业的需求选择专业,应尽可能让学生自主选择而不必强求划

一、过多限制。在当前金融危机导致就业困难的境况下,这种“以生为本”的措施可以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17]因此,中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背景下的人才培养方略,既需要培养具有国际一流水准的拔尖人才,也需要培养大批普通的实用技术人才。

5.强化学科特色:高校特色发展的核心

潘先生认为,高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应当“加强各类高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18]首先,学科建设是高校特色发展的“龙头”,在高校特色发展中起核心作用。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学科建设是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基础,教学质量是评价学科建设的主要指标。高等学校教学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校的学科建设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学科建设,有助于推动和深化专业、课程建设。加强学科建设,能够为课程提供优质资源,改善课程结构,形成精品课程,优化和丰富课程体系,推动和深化课程建设。同时,加强学科建设,有助于促进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学科建设是科学研究的基础和推动力,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前提和拉动力。只有高水平的学科,才能聚集一批高水平的专家、学者,形成浓厚的学术氛围;只有高水平的学科和一流的科学研究队伍,社会才能对其产生认同感、信任感,因而才能提升整体研究能力和创新水平。

其次,在学科的内涵发展方面要形成自身的特色。无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都包括理论与应用两个方面,也可以分为知识的原创型和知识的应用型两个方面。其中,应用一定的知识解决某个领域的问题并取得成果,进而转化为生产力或新产品,应当是学科特色发展的重要体现。

再次,强化学科特色,需要加强学科梯队建设。强化学科梯队建设,是形成学科特色的根本举措。应当建立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学科结构、学缘结构等合理的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学科梯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充分发挥他们的核心作用和引领功能。

6.分类评估:高校特色发展的保障

高校评估机制,是对高校特色发展进行调控的重要手段,是促进高校特色发展的有效方法。目前我国高校评估,主要是教育部组织的“普通高等学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在评估指标体系中,有意识地将“办学指导思想”作为一项首要指标,用以引导高校重视“学校定位”和“办学思路”,并突出特色发展。在本科教学评估中,“特色项目”被列为一级指标,并且明确规定,没有鲜明的特色不能评“优秀”,“良好”的必须有特色项目。

但是,理性思考几年来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不难发现我国高校教学评估自觉或不自觉地带有追求一流、向名牌大学看齐或攀比的倾向,评估方案大多按照重点院校标准设定,使得一些地方、部门院校及办学层次不高的院校不是失去信心就是盲目攀高。从原有评估指标体系来看,如果在评估中试图对所有被评院校在“办学特色”方面都以相同的指标进行评价,很容易出现一个悖论,即,我们期望通过评审“特色”,促进高校特色发展,但是结果可能是高校的“特色”趋同,或者不是生长出来的“特色”,而是文字上编制出来的“特色”。在笔者参加的几次高校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突出的印象就是特色不“特”,特色无“色”,缺乏鲜明的特质,不能得到全校教职员工及社会的广泛认同。许多高校反映,自评报告中最难写、也最令校长头疼的部分就是学校的“特色项目”。这一问题亦引起了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在教育部2008年4月召开的“规范评估工作提高评估质量”研讨会上,副部长吴启迪第一次公开表示,评估方案对不同高校的分类发展指导性不够,目前高校教学评估存在着形式主义和弄虚作假现象。[19]针对评估中存在的问题,潘先生早在2003年就提出:高校评估要进行“分类评估”。“应当按不同类型高校制订不同的评估指标,至少应按三大类型制订三种或更多的分类评估指标,使各类高校各安其位开展公平的竞争。”[20]美国之所以成为世界高等教育强国,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美国高等学校依据卡内基基金会制定的大学分类表进行分类发展,并在各种评估体系中,都以卡内基的分类为基础对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进行不同层次、不同标准的评估。因此,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都可以争取“优秀”,这样可以促进高校的特色发展,增强高等教育的竞争力和生命力。

潘先生富有真知灼见的提议,得到了有关教育专家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与认同,并予以实施。有专家提出:“对不同类型的高校,要采取不同的评估模式;评估结果只在同类之间比,不搞排名;评估结论以定性为主,重在促进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认为:“上述评估方法便于操作,导向明确,可以避免攀比心理,远离功利行为;同时还能充分体现高校的主体地位,突出以教育质量为中心的重点,减轻高校不必要的压力。”[21]近闻江苏省设立了“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探索建立科学的高校分类评价机制”,具体要求是:“根据高校不同类型、目标定位和办学要求,建立高校分类评价体系,政府对高校实施绩效考核和拨款制度,试行委托社会中介机构或非政府组织对高校评价制度。完善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考评、教学质量评价、社会评价高校工作等机制。建立高等学校质量报告发布制度。”[22]

特色发展内涵提质的高校读本字号

欢迎发表评论02012年11月08日05:22 来源:重庆日报

纠错|收藏我要推荐将本文转发至:转发到和讯微博转发到新浪微博转发到搜狐微博转发到腾讯微博转发到QQ空间转发到人人网转发到豆瓣网转发到手机网 学校灵湖风景。

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

冶金技术与设备综合实践教学平台。

垃圾焚烧发电研究院中试基地。

重庆市大学生党员宣誓活动暨“高校党旗领航行动计划”启动仪式在学校举行。

核心提示

8年,从专科教育到本科教育,再到研究生教育试点,从老校区办学到整体入驻大学城办学,从规模扩张发展阶段到内涵建设发展阶段,重庆科技学院完成历史性的三大跨越。

8年,在校本科生人数从781人增长到18000余人,增长了23倍;年科研经费从不到500万元增长为7500万元,增长了14倍;学校净资产从不足3.5亿元增长为超过22亿元,增长了7倍;学生获得了420余项省市级以上奖励,学生初次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在重庆市普通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8年间,年轻的重庆科技学院演绎出令同行惊叹的发展速度。如今,面对第二战略发展期,学院正按照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强本建硕、打造学科、合作开放、造就名师、文化建设”的任务要求,大力发扬“创业、创新、创优”的“三创”精神,实施“特色立校、文化兴校、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蓄势谋远,团结奋进,努力朝着创建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宏伟目标奋力迈进。

特色立校 做强本科人才新品牌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从能否考上大学转为如何能考上好大学。面对激烈竞争,一所年轻的高校该何去何从?

“高校发展的出路在于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而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在于特色发展。”重庆科技学院党委书记魏世宏介绍,通过展开人才培养大讨论,学校确定了深化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在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上打造特色,在特色上塑造本科生品牌的发展战略。

人无我有,人有我强。按照这一思路,学校依托行业性、地方性、开放性、应用型的办学定位优势,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校管理等方面走特色发展之路。

以服务“两业两域”彰显学科特色。学校综合分析自身发展历史和机遇,提出立足石油冶金行业、安全领域和重庆地域等“两业两域”,围绕行业产业链、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学科生态,着力构建特色学科群。在不断凝练和建设中,学校已形成了以石油与化工、冶金与材料、机械与电子、安全与环保为引领的近20个一级学科和50多个学科方向。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电子工程、安全技术工程已成为重庆市重点学科。

在夯实本科教育学科基础的同时,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的突破。2011年,学校成为首批“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试点工作单位,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安全工程两个领域获准招收硕士研究生,学校进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行列。

以合作教育培养特色应用型人才。学校立足行业、服务需求,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开设有石油工程、冶金工程等39个本科专业。广泛吸纳社会和企业的专家参与人才培养方案的论证和制定、课程体系的设计,重点解决好企业如何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问题。与石油冶金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立了130多个实习实训基地和200多个就业基地。与中石油联合建立的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实践教学基地,与重钢集团联合建立的冶金工程实习实训基地已成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重要支撑。学校获批为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试点高校。

以特色管理激活优势资源提升人才质量。学校全面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探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的有效途径和办法,着力增强二级学院的办学活力。通过深入、系统和配套的改革,学校正努力探索和初步建立起一套适应现代大学制度、符合高等教育发展规律、体现学校校情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一步营造了适应高水平特色科技大学的制度文化环境。

学生为本

打造阳光自信新形象

如何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成才也成人?学校认为,关注学生全面发展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就业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学生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内在源泉。

近年来,学校树立了“以学生为本,全面发展,遵循规律,依法治校”的工作理念,构建了“ESM”工作模式,充分发挥广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主体作用。

为此,学校实施了理想信念教育、人文精神教育、科学精神教育、文明养成教育、社会实践教育“五大”主题教育,打造学生健全人格。为了给学生营造健康成长环境,学校又实施了阳光关爱工程、大学生就业促进工程、素质培养工程、能力培养工程、四进公寓工程“五大”服务工程。

在学生最为关心的就业出路方面,学校搭建了大学生职业指导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心、大学生外语教学体验中心、大学生法律援助中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大学生公务员考试培训中心、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七大”服务平台。

“阳光、自信、包容、进取”这就是重庆科技学院大学生给外界的良好形象。

据了解,近年来,学校涌现出了舍己救人英雄李恒太烈士、重庆市道德模范胡幸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机器人大赛、“挑战杯”竞赛等课外科技竞赛中连续多次获得一等奖和二等奖,女子足球队3次蝉联重庆市大学生足球赛冠军,荣获全国大学生足球赛亚军、季军。近年来,毕业生一次签约率高达90%以上,在重庆市本科院校中名列前茅。

人才强校

助力转型发展新动力

人才队伍是高校教育发展的主力军,建设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高校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

近年来,学校大力实施名师造就工程,以“一德两化三能力”为抓手,大力实施“团队培育计划”、“科苑人才计划”、“特聘教授计划”、“卓越学者计划”、“能力提升计划”和“青年教师三种经历计划”,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显著提高。从2011年开始,学校每年公派30名中青年教师出国学习深造,连续选派5年。合校以来,学校专任教师增加到1010余人,专任教师中正副教授达481人,博士180多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达90%。

依靠优秀人才,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建成了重庆高校石油天然气工程研究中心、垃圾焚烧发电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6个科研平台,承担了国家863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研究。近5年来,全校共主持国家级课题46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8项、国家哲学社科基金项目9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子课题6项、国家863项目子课题1项、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项目1项、国家科技部重大软科学课题1项;各类省部级纵向课题258项;2011年科研经费突破7000万元。全校共发表科研论文2000余篇,其中SCI、EI、SSCI、ISTP等各类检索和收录论文800余篇。获批专利100余项。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技奖励20余项。建立了省部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及重点实验室4个、重庆市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学校分批次投入1000万元培育了60余个创新团队,其中2个团队入选重庆市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开放办学

点燃地方经济新引擎

开放办学是学校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增强自身社会贡献力的重要途径。

“通过主动探索校企合作、政校合作、院所合作等育人的路子,把建设高水平产学研合作平台作为深度融入和服务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全力打造产学研合作品牌。”重庆科技学院院长严欣平说。

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构建了学校、政府、企业间的互惠共赢模式,建立了产学研合作的长效机制。助推市政府与三大石油公司签署了共建重庆科技学院的协议;与政府部门、三大石油公司、武钢、西南铝、重钢等80余家大型国有企业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与重钢集团、重庆市科委共建了重庆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与重庆市安监局、中国安科院联合共建了重庆安全工程学院、重庆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运载火箭研究院共建了“航空航天功能材料与元件研究中心”。学校被誉为产学研合作的成功范例。

据了解,井控技术培训基地被中石油领导评价为“达到了国际水平”;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研究院参与国家行业标准制定,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得到推广应用,被评为“全国工人先锋号”;与中石油合作研发的深海钻井设备被成功应用于981海洋钻井平台;航空航天功能材料与元件研究中心研制的磁性元件被用于神舟系列„„这些颇有分量的成果,无不彰显出开放办学的显著成效。

深入推进国际交流合作,与美国、英国、加拿大、墨西哥、韩国等14个国家和台湾、香港地区的高校和企业开展了联合办学、合作科研等多形式的交流合作。美国卡万塔能源有限公司出资430多万美元与学校联合共建垃圾焚烧技术中试基地,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关键技术研究;惠普公司与学校合作建立了大学生创业教育基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与学校联合共建地球工程中心中国分中心;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UIUC)与学校共建生物材料与活细胞影像技术研究所;墨西哥维拉克鲁斯大学与学校联合开办了语言课程,成立了墨西哥与拉丁美洲研究中心。

党建保障

推动教育科学发展

高校党建工作关系到高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学校以“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为抓手,不断提高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全力推进学校第二战略期科学发展进程。

学校始终高度重视思想理论建设,启动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行动计划”,实施和谐之家成才导航、自主学习成才导航、社团成才导航等五大成才导航计划等,连续3年获评重庆市教育系统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先进集体。

注重抓好组织建设,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五下基层三走进”活动。创新性开展了基层党组织每学期一次党课、一次党日活动等“四个一”活动,深入开展了“创先争优”及“一讲二评三公示”活动。抓党建经费的专题化,制定了《基层党组织建设专项经费管理办法》;抓基层党建工作的规范化,颁布了《重庆科技学院党支部工作条例》,编印《党支部工作流程》等;抓党建研究的项目化,制定了《重庆科技学院党建科研项目管理办法》;抓基层党建活动常态化,举办了学生党员专题轮训班,开展丰富多彩的党的基础知识竞赛,“深入抓党建强力促三风”活动已打造成学校党建工作品牌。

以制度建设促进学校民主管理。坚持依法治校,推行校务公开,民主管理能力不断增强。教代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制度、教代会民主评议及质询学校重大事项制度的建立,使教代会暨工会会员广泛参与了民主管理和监督。坚持民主党派双月座谈会制度,充分发挥参政议政作用。共青团、学生会和关工委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学校被评为“重庆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重庆市民主管理示范学校”及“全国教科文卫体系统模范之家”。学校共青团工作连续两年获重庆市共青团工作目标考核特等奖、关工委获评“教育部关工委先进集体”。

此外,学校还不断深化抓党建促三风建三高,使创先争优活动体现重在实践重在发挥作用,坚持不懈地解决师生员工关注的现实问题。

文化引领

构建师生共同精神家园

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重庆科技学院高度重视大学文化建设,坚持“文化兴校”战略,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激励全校师生为实现民族复兴、国家强盛和教育振兴而团结奋斗。

近年来,学校从观念形态文化、制度行为文化、物质形态文化和行为文化四个层次大力推进文化建设,以“树学术之风,长大学之气,扬人文之道,展艺术之美”的理念培育校园文化。强化校史宣传教育,着力培育师生的行业情结、红岩情结、重科情结3种情结。大力研究和宣传学校校训、校风、学风、办学理念及“三创”精神、三大战略、发展思路等办学治校文化。

学校形成了文化艺术节、科技创新节、体育文化节和民族传统文化系列、现代大学文化系列的“三节两系列”校园文化品牌,大力开展大学生社会调查、志愿服务、带薪实习、“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红五月·青年成才”主题系列活动、英语演讲比赛、计算机技能大赛等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与此同时,学校健全完善支持文化理论研究和文化精品创作的机制,建设稳定的文化队伍;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展示了学校文化特质,培养了师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大大提升了学校影响力。

上海市加强统筹分类指导推进高校特色发展

教育部简报〔2012〕第37期

编者按: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近一年来,各地各高校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围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创造了很多好经验、好做法。2012年3月22日,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在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同志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精神,进一步总结推广经验,促进各地各高校坚定不移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特编发“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工作专辑”,供参考。

上海市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清华大学百年校庆重要讲话精神,高等教育工作重心由外延扩展向内涵建设转型,进一步加强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实行分类指导,引导高校特色发展。

加强市级统筹,推进综合改革。一是建立市级统筹机制。充分发挥部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会商机制作用,建立市级教育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统筹全市资源,促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大力推进27项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二是转移经费投入重点。“十二五”期间增加140亿专项资金推进教育改革和发展,其中70%用于高等教育内涵建设,地方高校内涵建设资金的70%用于人才培养。投入重点由注重校园、设备等硬件建设向注重人才培养和师资队伍等内涵建设转移,由注重具体的分散性项目向注重高校自主发展能力提升的整体性项目转移。三是统筹学科专业布局。依托部属高校,建设上海数学中心、上海高级金融学院和上海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力争跻身国际一流水平;支持地方高校重点开展“现代都市工业学科专业群建设”等21项本科院校内涵建设计划,重点建设护理、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等200个高职高专专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坚持分类指导,引领特色发展。推进高校分类指导、分类管理改革,促进高校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一是创一流,共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大力支持部属高校发展,优先配置土地、校舍等资源,在“985工程”、“211工程”等建设中,给予1:1配套资金支持,促进其在服务国家和上海战略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和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步伐。二是重应用,促进地方院校特色发展。引导地方院校结合社会需求,在特色学科专业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注重品质提升。与国家海洋局、交通运输部共同支持上海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建造教学科研试验用船;建设44个市级重点和示范性校外实习基地,强化实践育人环节;连续5年实施“大学生创新活动计划”,着力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三是增投入,引导民办院校提高质量。每年设立2亿元专项资金,对民办院校分类给予财政专项支持,促进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完善体制机制,强化评估督查。一是建立合作机制,创办研究型大学。与美国纽约大学合作建设具有鲜明国际化特色的上海纽约大学,与中科院合作筹建一所教育、科研、创业融合的研究型大学。二是加强校企合作,提高教育质量。联合下发加强校企合作,提高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质量相关文件,建立校企合作机制,积极探索政府主导、行业引导、校企合作、市场运作的办学体制和育人机制,支持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与世界顶级企业成立联合学院。三是强化评估督查,保障持续发展。建立高校专业预警机制,向社会公布就业率持续偏低的专业名单,并相应调减招生计划。建立教育财政专项重大项目绩效评价制度和跟踪问效机制,逐步扩大财政绩效评估范围。

竞争中赢主动 办出特色是高校发展必然选择

2007-02-1

2中国教育新闻网

唐景莉 杨晨光

字体大小:小 中 大

加强高校管理 提高教育质量

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靠的不是简单的规模和学位层次

办出特色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编者按:在“十一五”期间,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战略决策和部署。高校结合各自的实际,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和部署,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特别要围绕质量这个中心,在加强管理上下功夫,在办出特色上做文章。

为配合和推动高校抓质量的工作,本报从今天起推出“加强高校管理、提高教育质量”系列报道,探讨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理念,介绍一些高校的经验和做法,希望能起到相互交流和启迪的作用。

“特色就像空气,看不见,摸不着,但离开它,你就会窒息而死。”一位大学校长这样感慨。

不久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国务院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向与会的6位大学校长和教育专家,提出了“高校如何办出自己的特色”的问题,总理的关注在高等教育界引发了深入的讨论。

在教育部工作会议上,在直属高校咨询会上,从教育部领导到高校的书记校长们,大家已经形成共识,大学办得好不好,关键是看优势、看特色,各高校只有根据自身实际,确定各自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办学特色,才能提升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水平和竞争力。

特色迷失,一些高校正在失去自身优势

日前,广东唯一具有本科航海类专业的高等院校、省属重点建设院校——广东海洋大学组织了一场学生招聘会,30余家航运企业来校,该校航海学院2007届学生223人参加招聘会,当天就有81.1%的学生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坚持特色发展使广东海洋大学在规模、学科、人才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但是,在进一步发展的过程中,该校领导也发现,办学的海洋特色逐渐被日益膨胀和扩大的非海洋专业所冲淡,学校赖以存在与发展的生命线———办学特色正面临严峻考验。学校党委书记刘卫国说,作为行业特色很强的学校,为了防止和避免办学特色的迷失,我们必须坚持海洋特色、海洋使命,这样才拥有了有别于其他学校的东西,才能打响自己的品牌,只有坚持海洋特色,学校才能“前途无量”。

大学办学特色是指高校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发展方式和被社会公认的独具个性、优良的办学风格和办学特征,主要体现在办学思想、目标定位、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校园文化等方面。大学办学特色是大学发展的关键,有特色才有生命力,有特色才有竞争力。

“十五”期间,在国家“985”工程、“211”工程的推动下,高校的规模和层次普遍得到提升。但目前部分新建高校贪大求全、盲目攀比的心态以及千校一面的现象依然存在,有的高等职业学院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但是学校总是把前途寄托在“升格”上,兴奋点都转到办本科上面,结果学校变成了本科的“压缩饼干”,也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

中国政法大学党委书记石亚军说,一些学校正在慢慢失去自身应有的办学特色,作为高等教育的管理者和实践者,我们必须直面高校办学特色迷失的问题,必须科学认识大学办学特色的现实意义。

不同类型的大学有不同的功能,一个国家需要一些世界知名大学,但绝不需要所有大学都变成有名的大学。“任何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必须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一样保持多样性。坚持办学的多样性,实行分类定位,是国民高等教育体系协调发展的需要,是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和社会分工的必然选择。”中国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院士如是说。

特色立校,才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曾经在1998年到2000年间连续获得3个诺贝尔奖,如今这所学校在美国已经是公认的一流大学了。但是20多年前,它在加州大学的9个分校中也是二流的。成功的关键在于该校化学系选择了当时比较冷门但是有自己特色的研究方向进行研究,而没有选择当时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等都在研究的热门方向,终于获得了成功。如今,这所学校已经成为美国化学和物理学界学者都很希望能够去访问的地方。

应当说,大学的办学特色是一所大学在长期办学历史中积累形成的有别于其他大学的办学特点和风格。这种特点和风格在一定的时期或范围内形成了其他大学难以企及的比较优势,并以此确定了学校的地位和影响。在当前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态势下,一所大学要在竞争中赢得主动权,靠的不应该是简单的规模和学位层次,而应该是办学特色和教育质量。

我国人文社会科学领域高等教育的“排头兵”——中国人民大学在建设过程中不是趋同式地把自己发展成为综合程度更高的大学,而是实施了差异性的发展战略,不贪多、不图全,有选择地追求卓越。一方面,建设较为齐全的大文科,另一方面也按照“有基础、相关联、高起点、入主流,力争高水平”和“少而精”的原则发展,发展了少量理工学科。人大校长纪宝成指出,确立和实践特色发展战略,走特色强校之路,应当成为我们大学发展的本质追求和必然选择。

北京邮电大学校长林金桐认为,任何一所大学都必须以特色立校,以特色兴校,以特色强校。学校在确定战略目标时,要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走规模适度、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的发展道路。一流大学并不是学科越多越好,办学规模大不等于办学水平高。我们不去拼规模,而在乎特色与优势,学科不在乎有多全,而在乎有多强。

据悉,教育部在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的评估指标体系中,将特色项目与七个一级指标单列,充分体现水平评估对特色项目、办学指导思想等有关办学特色的高度重视和科学引导。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特色纷呈的高等学校都是国民高等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

学科特色,是学校办出特色的关键

连续三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三年跻身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纺织类论文被SCI、EI、ISTP(即科学引文索引、工程索引、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收录的数量,连续三年居世界同类院校之首,并于2005年第一次超过世界其他9所著名纺织院校的总和。东华大学的发展很具有说服力。

东华大学的综合实力比不上国内一流的综合性大学,但是该校纺织学科群的实力在全国乃至世界都享有良好的声誉,具备了全面冲击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和实力。学校对优势学科的有力托举,使一批标志性成果喷薄而出,如“无毒轻质内层防护材料”、“仪表特种玻璃”、“宇航员排泄物收集装置”等科研成果,为“神舟五号”、“神舟六号”作出了重要贡献。东华大学在此领域的优势和对国家及社会发展的作用也是国内其他大学在短期内难以替代的,这就是学校存在的社会价值。正如东华大学校长徐明稚所说,我们不追求学校学科发展中的“全能冠军”,我们的首要目标是特色学科不仅要做全国的“单项冠军”,还要冲刺世界的“单项冠军”。

一流的大学一定要有若干个一流学科,世界上的一流大学也并不是所有学科都居世界一流,它们往往是在某些学科领域处于世界最前沿,形成特色,在优势学科领域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由此产生广泛的社会影响,从而提升和确立学校的国际地位和知名度。

“学科特色是大学特色中最主要的标志,是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张锦高表示:“学科是大学的基本元素,大学在国内外的学术声望主要取决于学科的发展水平。一流的大学首先是因为它有一流的学科,一流的学科才能吸引和培养一流的学者,才能出高水平的学术成果和科技成果,才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才能在国内外产生重要影响。因此,任何学校都要集中精力建设有自身比较优势的学科和特色学科。”

只有一大批高校的优势、特色学科的水平高了,才能形成中国高等教育的高水平。只要每一所学校都根据自己的办学传统、资源条件和特色优势等,确定更高的目标,形成各安其位、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局面,就能脚踏实地地为国家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

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是什么?2012年06月14日

浙江在线·教育频道

http://edu.zjol.com.cn问:学校的人才培养特色是什么? 答:我校通过实施特色本科战略,主动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立足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紧密结合创业教育,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了“4+1”、“3+2”的双学历或双学位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各类特色班,促进交叉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加强与地方企业、行业的合作,强化专业内涵建设,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建设覆盖文理、教师教育、工科与商科的若干特色与品牌专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才培养特色

学校建有启新学院,设立“理工实验班”,为“理工实验班”的学生配备学习导师,共同确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因材施教,培养复合型拔尖人才,并确保考生在专业分流时可以申请在理科招生的专业中任选一次。

学校实行学分制,采取灵活的自主选课制、弹性学制,学生可以提前或延迟毕业;设立创新学分,建立创业基金,鼓励学生创新创业。

学生入学后共有5次机会可申请转专业,在第一学期或第二学期末,可申请跨学科门类转专业;在第三学期或第四学期末,可申请转入本学科门类内的其他专业;第五学期末可申请转入二级学科门类内的相近专业。

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际需要修读辅修专业。达到要求的学生可同时获得辅修专业毕业证书。

学校参与长三角高等教育合作优秀人才培养项目,每年选拔优秀学生赴浙江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等高校交流学习。

建设特色专业 培养特色人才(图)http://www.xiexiebang.com

2011-06-24 13:46

教授指导学生实验

天津商业大学作为一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高等学校,始终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着力建设特色专业,培养商学素养与专业能力结合、知识学习与实践能力并重、诚信做人与创新能力兼备的复合型创业型、应用型人才。

多年来,天津商业大学主动适应现代商业发展对专门人才的需求,在加强专业建设、培养特色人才方面,进行了积极地改革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旅游管理、热能与动力工程、金融学、财务管理4个专业被评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等10个专业被评为“天津市品牌专业”。目前,天津商业大学的特色专业建设又向纵深发展,开办了会展经济与管理、高尔夫经营管理等新专业,并成立了天津商业大学——光大期货研究院,标志着校企合作专业向研究生教育和广泛的课题研究方向拓展。

人才培养的定位是一所学校形成办学特色的关键环节。天津商业大学校长刘书瀚认为,学校的发展要与社会发展和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相符合;要与本校的历史积淀、学科优势和校园文化相符合,打造特色专业则是培养特色人才的有效途径。

在专业建设中,天津商业大学坚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办学理念,主动适应天津现代服务业的发展需求,把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注重研究社会需求和人才市场,充分实现职业和岗位要求与专业人才培养的“对接”,抓住特色专业这个载体,凸显人才培养特色,使毕业生择业和创业之路越走越宽。

发挥优势——

提升特色专业建设水平

近年来,天津商业大学不断调整专业结构,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优化配置办学资源。构建了具有商科院校特点的“基础课程平台+专业课模块+商学素养模块+创业教育模块”的课程体系,搭建学科基础课平台,并且加大英语、法律、数学、计算机等基础课的比重,为学生成才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建设,实施职业资格证书认定制度,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商业道德贯穿于人才培养方案中,多种途径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聘请具有突出创业业绩的企业家组成具有较高水平的创业教育兼职教师队伍,通过举办企业家论坛、加强校内外创业实践基地建设等措施,对学生实施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强强联合——

拓展中外合作专业领域

天津商业大学始终坚持研究和践行教育思想的开放性,确立了“三个引进”的国际化办学发展战略。一是引进优势的教育品牌。2002年,天津商业大学与美国东密歇根大学合作举办人力资源管理硕士班项目,联合培养具有国际先进理念和创新精神、扎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管理专业知识和丰富管理实践技能的高水平、国际化人力资源管理人才,受到了广泛的好评。二是引进先进的教育资源。在教学上采用国外最新的原版教材和教学方法,在师资力量上引进优秀的师资力量,国际合作项目的专业课教师队伍都是由中外双方组成,70%的课程都由外教授课。三是引进先进的管理模式。2004年,该校与美国州立佛罗里达国际大学合作培养酒店及旅游管理人才,借鉴美国酒店管理专业的教育经验,创新专业培养方案与教学模式,学生毕业时授予中美双方学士学位。目前的三届毕业生都供不应求,在校生近千余名。经过近6年的探索,这个国际合作项目已经形成了优质的教育资源、优质的办学条件、优质的生源、优质的业界支持和优质的教师队伍鲜明的办学特色,并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2007年获教育部一类特色专业称号;2008年顺利通过美国南方教育委员会的评估并获得好评;2009年获天津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同年被教育部确立为国际酒店管理人才创新实验区。

优势互补——

加强校企合作专业建设

在特色专业建设中,天津商业大学把提升服务社会的能力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各专业根据自身实际,通过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建设实训实习基地等方式办出专业特色,培养特色人才。该校机械学院与LG集团联合培养制冷方向本科生。商学院宝石及材料工艺学专业与深圳爱迪尔珠宝首饰有限公司建立合作办学关系,对珠宝专业学生实行“订单式”培养。学校依托商学优势,在培养学生珠宝鉴定及加工的基本技能基础上,特别注重学生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在校期间,珠宝专业学生不仅要掌握宝石鉴定、加工、款式设计、首饰评估等方面的基本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分析和解决珠宝企业管理与营销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

在特色专业教育教学中,天津商业大学还充分发挥优势,广泛扩展中国经济学的留学生教育。为了让广大留学生更好地、更系统地了解和学习中国经济,开设了面向留学生的中国经济学专业,并根据留学生的不同需求设置了四种学制的课程班和学历班,使留学生熟悉中国经济、适应中国市场环境,提高他们运用汉语进行经贸活动的实际能力。目前,天津商业大学正在筹划建立新加波、韩国教学基地,从教材到专业课程全力打造中国经济学。

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天津商业大学特色专业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同时带动了学校其他质量工程建设项目。目前,学校“热能与动力工程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际酒店管理人才职业能力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被评为“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建设项目”。

第五篇: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势

2016语文网络学习资料汇集

不可忽视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

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知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在此基础上逐步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使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学模式可以定义为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师和学生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方式。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反映了不同的教学理念和社会客观条件。传统课堂教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在很多方面发展的都已经比较成熟。传统教学模式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优势,经过几千年的厚重沉淀,积累了很多课堂教学经验。在人类发展史上,为促进知识传播、推动社会进步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在一些方面有着相当的优势,它的教学组织形式是比较能够适应人们学习知识的方式,也为古今中外的不同历史阶段培养了无数优秀人才,有力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因此,传统课堂教学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是不可能被其它教学形式所替代的。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在社会中大量普及和应用,网络教学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出现在我们的面前。但是,这种教学形式存在着它的缺点和局限性,所以我们要对比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网络课堂模式的优缺点,在网络课堂教学中发挥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

一、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1、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二十世纪后半叶美国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的“学与教”理论。它的内容很丰富,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先行组织者”教学策略和“动机理论”。

接受学习的前提是进有意义学习,教师只有把具备潜意义的学习材料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联系起,才能采取相应的有意义学习。奥苏贝尔[1]认为有意义学习是指:当前所学的新概念、新知识与学习者已有认知结构中的某个方面之间建立起非任意的实质性联系。只要能建立起这种联系就是有意义学习。

“先行组织者”能根据先前的验抽出已形成的认知结构,有助于当前的学习材料形成有机的联系,给学习材料提供适当的联结点,以便学习初期易于同已有的知识结构相整合,使学能从借助“组织者”将学习内容的本质部分渗透到已有的认知结构去,舍弃非质的内容。奥苏贝尔根据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熟悉程度”,将“先行组织者”分为两类。一类。学生对新知识完全陌生,教师可设计采用“陈述性的组织者”策略。二类,如果学生对新知识不完全陌生,新知识能认知结构中的适当观念联系,但由于有具体或特殊的联系性,旧知识问的差别有可能被相似性所掩盖,使得学生正式学习进可能把新旧知识混淆起来。这教师可采用“比较性的组织者”策略,它能帮助学生事先分清旧知识间的异同,以增强旧知识间的可辨别性。从而将概括性观念渗入学生认知结构,有利于正式材料的学习。

奥苏贝尔讲动机理论分为三种,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指要求获得知识、了解周围世界、阐明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欲望与动机,与通常所说的好奇心、求知欲大致同义。这种内驱力是从求知活动本身得到满足。自我提高内驱力是指儿童希 望通过获得好成绩来提高自己在家庭和学校中地位的学习动机。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意识增强,他们希望在家庭和学校集体中受到尊重。这种愿望也可以推动儿童努力学习,争取好成绩,以赢得与其成绩相当的地位。自我提高内驱力强的学习者,所追求的不是知识本身,而是知识之外的地位满足,这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附属内驱力是指通过顺从、听话从父母和老师那里得到认可,从而获得派生地位的一种动机。这种动机也不是追求知识本身,而是追求知识之外的自尊满足(家长和老师认可),也是一种外在的学习动机。

2、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理论基础

网络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其主要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的学与教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网络课堂是在传统课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计算机网络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它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把抽象的概念和内容具体形象化,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这样一种交互方式对于教学过程具有重要意义,它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从而形成学习动机。从学生的认知学习理论来看,人的认识不是外部刺激直接给予的,而是外部刺激与人的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产物。为了有效地认知,外部刺激是需要的,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的内部心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才是认知的主体,必须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才能获得有效的认知,这种主动参与性为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从而使学生能真正体现出认知主体作用。

二、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与网络课堂教学模式的优势和劣势

1、传统课堂教学的优点和缺点

传统课堂教学经过几千年的演变进化,逐渐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模式。它按学生年龄或知识程度固定编班,教师同时对全班学生授课,按照课程规定的内容和固定的时间表实施教学。这样的好处是单个教师可以同时对一批学生进行教学,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大幅降低了教学成本和学习费用。将学生固定编班按计划进行教学,学习目标明确,进度有序可控,有利于实行规范的教学管理,成规模地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提供良好的集体环境和学习氛围,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启发和竞争,培养集体主义的精神,有利于学生健康人格、正确道德观、世界观、人生观以及正常人际交往的培养,有利于培养师生间的感情。

传统课堂教学的长处包括:

(1)单个教师可以同时对多名学生进行教学和辅导,一个班级可以同时有几十名学生甚至更多,既提高了教学效率,也有效降低了教学成本和学习费用。

(2)便于管理,将学生固定编班按学习计划进行教学,学习目标明确,教学进度有序可控,有利于实行规范的教学管理,成规模地开展教学活动。

(3)有利于提供良好的集体环境和学习氛围,增进同学间的交流、培养正常的人际交往,培养集体主义的精神,有助于培养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世界观。

(4)促进师生情感交流,学生学习知识更系统,扎实的掌握基础知识,才能创新。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着一定的不足:

(1)教学质量与授课教师的个人素质直接相关。由于地域经济、生活习惯、教育水平以及其它一些师资条件方面的限制,很难实现在大面积范围内,都由优秀教师任教,从而使得不同班级、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之间的教学质量,从教师的因素上就形成了较大的差异。

(2)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学生只是听众和配角。传统课堂教学往往只注重分数,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学生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和记忆,这就容易导致学生失去学习兴 趣、产生厌学情绪,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不利于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实践能力,还可能造成学生的偏科。

(3)课堂教学的进度是统一的,教师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都难以顾及全体学生在知识程度、学习风格、性格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只能适应部分学生的需要,不利于因材施教,不能单独对全班每一个学生进行辅导,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发展。

(4)现代知识更新较快,课堂教学一味地按照教材死教,而教材本身更新也较慢,许多知识可能已经比较落后,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跟不上时代先进的步伐,使得学生即使学会了也无法运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

2、网络教学的优点和缺点

网络教学形式的优势在于:

(1)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网络上各种教学资源,集中优秀的教师和课件,进行大面积范围的教学。

(2)学习者不受年龄、时间和地域的影响,任何人都能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单独地进行任何课程的学习。

(3)学生可以自由选择学习进度和内容,而不需要等待按部就班的授课,可以极大限度提高学习效率。

(4)若有需要练习实践的,可以即刻实践。

(5)突出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学习的主动性,适合个性化学习,适宜培养创造性人才。

网络教学存在的问题:

(1)网络教学形式的本质特性决定了师生之间、教与学之间的时空分离状态。在目前的技术条件下,教与学的过程中还缺乏有效的监管办法,教学过程的管理相对比较松散。对于那些自律能力不强的学生,很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情况,不利于提高学习成绩。

(2)很多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还习惯于传统课堂教学的形式,尚未体会到和掌握网络教学所具有的优越性,不能很好地开发和利用网上的各种学习资源。

(3)目前有不少网络教学其实只是传统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简单变换,网上的教学内容也就是教师日常课堂上的内容,授课的形式只是由面对面的教师上课,变成异地讲课。学生被动接受的地位没有改变,影响了学习效果。

(4)教师和学生脱离现象严重,不能很好的形成师生间的双向沟通,不能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从而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改变教学方式,也不能及时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的情况,没有良好的互动平台,不利于教学的形成。

(5)在网络环境下忽视了教师的主导地位。

(6)教师只忙于电脑平台的操作,对学生学习的状况“无暇兼顾”。

三、发挥传统课堂教学的优势,提高网络课堂教学的效果 1 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减少网络迷航

网络课堂的学习资源多采用非线性超文本方式组织,这使得学生学习随意性很大。当学生自主学习的自由度过大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被忽视,这样往往容易偏离教学目标,造成网络迷航,使学习过程最终失去教师的控制。现实中发现,利用网络课堂教学往往不能很好地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大多与网络迷航有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网络课堂教学过程的主导与控制,是实施网络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与学生是 面对面的交流,这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有利于系统的科学知识的传授。在网络课堂教学中,从技术上加强教师对学习过程的主导作用,加强对整个课堂的监控作用,缩小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和心理距离,对网络课堂教学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精心布置网络机房,缩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物理距离;灵活运用网络教室软件中的网络监控、遥控等功能来控制或主导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可以通过增加传统的面授课,作为网络课堂的适当补充。注重师生情感交流,变人机交互为师生交互

课堂教学的本质是师生互动。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也是情感交流和学生人格形成的过程。网络课堂的交互一般是通过网络实现的,网络课堂教学是“师生分离”的过程,容易忽视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师的言传身教、人格魅力被削弱了。因此,应重视师生之间的交流问题,不断从技术上设法弥补师生交流的不足带来的负面影响。如:提高网络学习的交互性,完善师生之间的交流系统,变人机交互为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灵活运用网络教室中的语音讨论、语音广播、电子举手等功能来加强情感的交流。3 教师还是要更系统的给学生讲解基本知识

在网络课堂教学中,教师经常只注重计算机操作或者实践练习,忽视了系统知识的讲授和传达,那样就会导致学生不能系统的学习和掌握基本的知识和理论,从而不能很好的理论应用于实践、理论指导实践,那样就谈不上创新了。所以适当的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的课堂中,教师要巧妙的讲授系统而基础的知识。4 努力为大家营造集体的学习氛围。

大家在网络课堂中不能有亲身的交流,相当于被隔离的教学主体。所以教师要为学生营造集体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结合实际,利用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进行广泛的交流与合作。通过小组合作,每个小组成员都会有具体的任务。在完成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相互沟通的能力,提高信息素养。一般来说,学生的交流与合作可以通过网络平台来实现,可以是同步的,也可以是异步的。既可以是在在线讨论,也可以通过飞Q或QQ来完成。

四、结 论

通过对于网络教育和传统课堂教学的理解,我清醒地认识到,在关注网络教育的优势以及它和传统教育的区别的时候,决不能忽视以学校教育为主的传统教育的优点,网络教育作为传统教育的一种延伸,不可能取代传统教育。二者在相互借鉴着彼此的优点和长处,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学校教育现在越来越多的将网络教育技术整合到课堂教学中去,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和效果,而网络教育也在曲折的前进过程中吸收了传统教育的优点,在考试组织、课件设计、教学交互等方面放弃了原有的理想模式,越来越多地向传统教育靠拢,在考试组织方面,理想 的完全基于网络的考试直到现在也没有实现,网络教育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采用传统的考试方式,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也并没有在网络教育中消失,网络教育研究者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传统教育中情感交流的重要性,并试图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将教师和学习者整合到一个虚拟教室中去,以弥补其情感教育和人文教育上的不足。我们可以看到,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各有优缺点,在实际的应用当中应该把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全面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深度融合

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使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以及课程实施等融为一体,从而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并提高学生的信息获取、分析、加工、交流、创新、利用的能力,更好地培养其协作意识和自主能力。可以说,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是一个改革教学结构、使教与学达到最优化效果的过程。面对深度融合的要求,在实践中探索,借助开发资源、创新教学模式、开展网络教研等一系列举措,取得了不错的成效。

一、依托360云盘,开发微课资源,变教学资源为学习资源。

在以往的资源建设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但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这些资源的局限性愈加明显:一是不能满足不同教师对资源的个性化需求;二是这些资源大多属于课件资源,主要为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方式服务,难以满足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微课的兴起,为信息化教学打开了新的视野。微课资源容量小,便于在不同的终端上使用,且微课开发的门槛低,方便教师掌握。

因此,可以让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修团队的老师先行先试,尝试开发微课资源,通过他们培训和吸引全校教师共同来参与这项工作,同时将教师微课开发与校本研修学分考核挂钩,有效地保证了微课制作的质量。我校开发的微课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视频和自主学习检测单三个部分。经过一年多的尝试,我们认为开发微课是一种很好的校本研修方式,对教 师的专业成长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同时,新的资源观倡导智慧拥有云资源,因此我们利用360云盘的文件共享群功能,建立全校资源共享群;利用360云盘的文件分享功能,轻松实现了从“云端”为学生提供微课资源。学生可以灵活方便地将微课资源从云端下载保存到自己的终端设备,实现移动学习,我们发现这样的学习方式让同学们真真实现了自主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校还新建了“华中微讲台”网站,将全校教师制作的微课按学科分年级全部放到了“云端”,方便学生在家自学,受到了家长学生的欢迎。

二、借助为知笔记,实践智慧课堂,变先教后学为先学后导。

微课程,开启了“融合”新时代。受翻转课堂的启发,学校在开发微课程资源的同时,积极尝试智慧课堂的实践探索,规定各教研组每月必须开出一节智慧课堂研究课,并向全校展示。

我们的智慧课堂借助“为知笔记”实现了资源共享和网上协作,具体包括四个基本环节: 第一,网络观课,自主学习。课前利用为知笔记的群组功能为学生提供微课程资源,包括自主学习任务单、微课和自主学习检测单。学生按照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要求在家中进行自主学习,不懂之处可通过网络请教同学和老师。

第二,预习检测,提出疑问。利用VBA开发的自主学习检测单具有即时反馈功能,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可以在家中进行学习效果检测。我们设计了三种梯度的检测单,可供学生自主选择。学生在自学过程中如果存在疑问,可以将问题发布到讨论群组中,并由教师精选汇总后上传到为知笔记,供课堂上讨论解决。

第三,小组合作,研究解决。主要包括两次小组合作。第一次是3人小组,合作解决经教师精选后的学习疑问,在合作过程中可有学生扮演小教师角色帮助解决,也可将问题提交到讨论群组由其他小组或老师帮助解决。第二次是6人小组,合作解决由老师布置的课堂探究任务,该合作探究任务更具挑战性,需要组内合作交流或组际协作交流,在此期间,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自学反馈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辅导。

第四,巩固练习,小结提升。学生可以利用测试平台自主完成巩固练习,并能得到及时反 馈,同时老师也能利用测试平台及时掌握学生的练习情况并作出必要的指导。此外,学生还可利用为知笔记进行课堂小结,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为知笔记不仅是一种教学平台,它还让我们的学生真真实现了“人人通”,使学生在“云端”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私人空间,许多学生开始在老师的引导下对自己的个人知识进行管理,需要时又能将自己的个人知识共享给老师和学生。

三、建设研修平台,实践网络教研,变封闭研修为开放研修。

通过建设教师专业成长研修网(http://msgzs.hssyxxedu.com),开展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五步课例研修”活动。课例研修特色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以数字校园为支撑;与智慧课堂、微课程等探索相融合;根据教与学中所反映的实际问题确定研修主题;采用团队研修形式。具体操作步骤为①预案上传。开课团队由三人组成,其中开课者、同学科协作者和信息技术教师各一人;接到开课任务后,通过网络协作或面对面的形式,共同完成教学设计;提前一周在研修网“教学设计”上传信息化教学设计。②团队磨课。研修团队各成员针对开课教师上传的教学设计提出修改建议,并通过发表评论的方式上传研修网,开课团队汲取同伴建议后完善教学设计,并将信息化教学设计修改稿上传研修网“教学设计”栏目。③观课评课。开课一般在两个信息化专用教室进行,要求研修团队各成员到现场听课,其他教师可以采用网上听课的形式。听课教师可现场通过手机等无线终端上网即时发表评论,或课后到研修网上发表评论。④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反思是一种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途径,要求开课者认真参考各位同伴的评课建议,两天内写出教学反思、一周内整理出一篇高质量的教学案例并上传研修网,供同伴参考,各同伴也可再次提出修改建议,提升教研深度。⑤视频上传。视频内容包括开课者说课、课堂实况、协作同伴点评3个部分,要求在三天内上传视频,让开课者自观课堂,引发反思;同时也让其他教师网上观课,发表评论。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支撑下的“五步课例研修”有利于教师不断学习,有效实现知识管理,促进其专业发展。

1、培养了一批骨干教师,点燃了“星星之火” 学校于2011年专门成立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研修团队,每学科3人,通过培训,使他们了解和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并在专家教师的引领下,积极开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实践。在实践中,他们掌握了技术、积累了经验,整理了一些案例,近两年中,有关深度融合的论文发表在国家级、省级刊物上发表百余篇,开出市级以上深度融合公开课15节,专题讲座9个。绍兴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展示暨研讨会在我校召开,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上所取得的成绩,得到了与会领导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2、提高了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实现了“优质轻负”

开发微课成为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新途径。一是制作微课也是一个微研究的过程,教师发现身边问题,通过“想办法,解决,梳理,制成微课”的过程,帮助教师解决身边最关心、最棘手的问题,简单实用,人人可以做,人人都会做。二是制作微课,也是一个反思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反思促进教师提升自己的课堂教学水平。三是微课便于传播,为教师交流学习提供便利,从而实现教学观念、技能、风格的模仿、迁移和提升。四是微课便于将专家教师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总结、传播,引导和帮助年轻教师提升课堂教学能力。五是通过开发微课有效提升了学校的教学质量。在开发微课的同时,我校逐步形成了“华中微讲台”,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微课有效地帮助一些学困生达成学习目标,提高了各学科及格率。

3、促进了学教方式的转变,形成了“智慧课堂”。

智慧课堂实践有利于培养教师新的教学素养,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观念,促进教师的转型。一是改变了教师原来认为学生不会自学的看法。信息化教学前移,可以更好地发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供更多的内化知识的课堂教学时间,从而为教学创新提供新空间。在课堂上,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商讨难点,帮助学生内化知识,学会协作学习,发展人际交往能力,收获学习成就感。二是发展了教师的教学新素养。在智慧课堂实践中,除了传统的教学功底之外,还要求教师在信息化教学、可视化教学、视听认知心理学、视音频技术、艺术修养和批判性思维等方面有一定修养。这些新的教学素养与传统教学素养融为一体,增强了教师实施教学最优化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素养新提升。三是养成了常态化反思习惯。智慧课堂学习方式要求教师事先 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和制作教学视频,便于教师播放、审查和修改,实现教学反思常态化,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四是从“演员”到“导演”,教师新职能开始显现。在智慧课堂学习方式下,要求教师精心设计自主学习任务单,认真制作教学视频,积极设计课堂创新学习形式,有针对性地指导学有困惑的学生,拓展学习深度。因此教师职能的重心从讲课向设计、组织、帮助与指导转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之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才会取得成功。但我们坚信,在各级领导专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我们会紧抓机遇,开拓创新,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摸索更适于学生健康发展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把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现状

1.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内涵认识存在偏差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就是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融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有些教师认为在课堂上运用了多媒体课件教学就是融合了,在理解上有偏差,不全面。

2.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开展存在懒惰、畏惧的心理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开展首先需要学科教师不断探索和研究如何进行有机融合。有些教师不想动,在思想上存在着懒惰的心理;其次在课堂教学实施过程中,需要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的支撑,教龄偏大的教师对新技术的使用缺乏信心,不愿使用。

3.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需掌握的技术操作有待提高

信息技术是进行融合的工具,技术不到位,融合就不能有效顺利地进行,对于非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而言,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也是面临的一个实际问题。

二、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的对策

1.学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

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是一把手工程,学校领导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决定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程度。学校要根据应用的需要推动信息化设备的配备,这是进行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深度融合重要支持性物理环境,其次要给予行政上的支持。对于在课堂上开展信息技术教学融合方面研究的教师和提供技术支持信息技术教师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2.信息技术与教师专业化发展相结合(1)更新教学理念

教师要从思想上更新教学理念,转变观念,通过理论学习讲座、亲身实践体验认识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深度融合改变了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从而增强教师运用信息技术开展与课堂教学融合的研究和实践的信心。

(2)加强对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

学校要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培训。一是培训教师熟练掌握通用教学软件(如,PPT和Word等)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用好常用的学科软件;二是提高计算机的操作技能,把计算机作为备课、上课和组织学生的工具;三是对电教设备使用培训,让教师了解设备的性能、用途与使用方法,以便在教学中更好地应用。

(3)鼓励教师钻研,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的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对推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工作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学校要鼓励教师在这些方面的专题研究,要着重探讨融合的方式、方法,探索出一条科学高效的途径。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融合案例

1.主题学习网站

主题学习网站是依据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科教材内容建立主题网站,并通过该网站进行资源的上传和下载,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主题学习网站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学习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教师与学生实现教与学的有效互动,创新了课堂的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活动。

2.班级网络学习空间

基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在课堂教学”和“班级授课制”长期存在的事实,建立班级网络学习空间,它依托于省的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以班级为单位构建而成,教师可以在网络班级空间开展教学,学生学习强调小组交流与协作,是班级全体师生共同参与建设的个性教学资源中心和互动协作空间。

3.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学习

基于“云计算”环境的翻转课堂构建了“学生白天在课堂完成知识吸收与掌握的知识内化过程,晚上回家学习新知识”的新型的课堂教学结构,它不仅创新了教学方式,而且翻转了传统教学结构、教学模式,建立起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创设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只有抓好学校教学工作,才能把握学校教学工作的重点。以课堂教学为突破口,深入探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下载发挥传统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特色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挥传统优势强力推进农业特色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工作简报

    中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工作简报为了进一步加强医院内涵建设,坚持以中医药为主的办院方向,保持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和学术水平,使医院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综合实......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中医医院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 1. 创新思维模式,丰富拓展中医阵地 ,现代的诊断治疗设备既可以与西医结合为西医服务,也可以与中医结合为中医服务。手术、注射等治疗方法既......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工作方案5篇

    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工作方案 为了更好运用中医药,发展我院的中医事业,为医院发展提供可靠的依据及思路,特制定本方案。 一、 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病人为本,转......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措施

    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措施 (1)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体现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 制定了《阿克苏市中医医院十二五发展规划》。规划纲要中重点对传承和发扬祖国传......

    发挥窗口优势 体现工会特色

    发挥窗口优势 体现工会特色 四川省总工会在“三好两争”为民服务创先争优活动中,把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作为服务社会、服务职工的重要窗口,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宗旨意识、服务意......

    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立足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 杨 一 中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是新时期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任务。辰溪作为一个山区农业县,要加快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转变、传统农业向......

    15(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国务院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若干意见解读之十五突出发展特色优势农业《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若干意见》)定位我省农业发展战......

    发挥政协优势推进协商民主

    马克思主义强调,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探究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民主形式,是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2006年2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