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2.5.2寨头小学2011至2012年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寨头小学2011至2012年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还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贯彻落实省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意见》和省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通知》,我校于2010年起,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做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方面尽了绵薄之力。下面就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情况简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寨头素有“千里苗疆门户”之称,包括寨头村、上坪村。现有1488户5280人,是除雷山西江外的全国第二大苗族村寨。这里苗族文化底蕴丰厚,民间民俗淳朴。这里的传统芦笙、盘古歌、情歌、酒歌、童谣、儿歌、独特的服饰布、桃花刺绣、民间民俗、民族饮食等有些项目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寨头小学现有17个教学班级,800多名学生,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在讲苗语。根据省委发[2006]29号《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文物保护的立法工作,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和省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寨头小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不容推卸。
二、工作开展情况
2010年寨头小学领导班子整顿后,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把民族文化进校园列入学校重要工作内容来抓,根据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自编地方苗文课本。2010年9月起做三年级开设苗文课,聘请苗文老师进行苗文教学,现在已做三、四、五年级铺开。只有掌握了民族文字,1
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2.创建校园芦笙操。此操曾获得三穗县教育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三
等奖。通过芦笙操,让学生认识传统芦笙曲,掌握简单芦笙舞步。2010年成功举办了“寨头小学第一件芦笙操表演赛”在各班表演芦笙操当中穿插了自编自练的8个民族舞蹈,受到来宾的高度赞赏。
3.编排芦笙舞。学校编排的芦笙舞在“三穗县教育局”2010年举行的民族
文化进校园活动比赛中获得“特等奖。芦笙舞的创建,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大众芦笙舞打下了基础,相继培养了20多个小芦笙手。
4.开设剪纸、刺绣班。学生的剪纸刺绣作品80多件,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
好,为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承点燃了希望之光。
5.成立苗歌合唱队。2011年寨头“二月二”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开幕式上,苗歌合唱队200多人登台演唱,得到高度评价。同年5月参加三穗县宣传部举办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荣获合唱唱法二等奖。
6.把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引进课堂。我校购置高脚马(高跷)20付、板鞋竞
技15付供学生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练习。这两个项目学生非常喜爱。
7.购买万昌胜同志搜集的反映苗族民间文化的书籍《寨头风情》和《芦声
神韵》等供40册,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了解寨头苗族民间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存在问题
1.经费匮乏
我校尚未列入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S学校,没有享受专项经费扶持,所以在聘请辅导老师、购置设备和开展活动等方面都十分困难。
2.教师时间紧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重,投入时间有限,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设施紧缺
我校目前是陈列室、办公室、器材室三合一,拥挤不堪。开展工作很不方便。
四、今后努力方向
1.继续积极地创造条件,争取申报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成功,期
盼得到上级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专项资金,确保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常开展。
2.加强师资培训。目前我校有苗文教师3人,掌握传统芦笙吹奏教师3人,基本会唱苗歌的教师4人,剪纸刺绣教师1人。我校民族文化辅导老师尚可自给。但是都已年龄偏大,接近退休,所以师资培训部容忽视。此外还要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向民间艺人学习,向在这方面工作做得好的兄弟学校学习。
3.努力做好做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一年至少开展一次民族民间文
化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示。总之,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深感到此项工作的艰难,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辅导教师和民间艺人的工作积极性,群策群力,进言献策,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
第二篇:2012.5.2寨头小学2011至2012年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寨头小学2011至2012年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还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为了贯彻落实省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意见》和省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通知》,我校于2010年起,成立工作领导小组积极开展民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做传承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方面尽了绵薄之力。下面就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情况简述如下:
一、基本情况
寨头素有“千里苗疆门户”之称,包括寨头村、上坪村。现有1488户5280人,是除雷山西江外的全国第二大苗族村寨。这里苗族文化底蕴丰厚,民间民俗淳朴。这里的传统芦笙、盘古歌、情歌、酒歌、童谣、儿歌、独特的服饰布、桃花刺绣、民间民俗、民族饮食等有些项目被列入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寨头小学现有17个教学班级,800多名学生,百分之九十九以上在讲苗语。根据省委发[2006]29号《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强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和文物保护的立法工作,加大对民族地区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抢救力度......”和省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通知》的精神,寨头小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不容推卸。
二、工作开展情况
2010年寨头小学领导班子整顿后,成立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领导小组,把民族文化进校园列入学校重要工作内容来抓,根据地方特色和学校实际情况,我们做了以下工作:
1.自编地方苗文课本。2010年9月起做三年级开设苗文课,聘请苗文老师进行苗文教学,现在已做三、四、五年级铺开。只有掌握了民族文字,才能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2.创建校园芦笙操。此操曾获得三穗县教育局“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三等奖。通过芦笙操,让学生认识传统芦笙曲,掌握简单芦笙舞步。2010年成功举办了“寨头小学第一件芦笙操表演赛”在各班表演芦笙操当中穿插了自编自练的8个民族舞蹈,受到来宾的高度赞赏。
3.编排芦笙舞。学校编排的芦笙舞在“三穗县教育局”2010年举行的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比赛中获得“特等奖。芦笙舞的创建,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为传承民族民间优秀文化——传统大众芦笙舞打下了基础,相继培养了20多个小芦笙手。
4.开设剪纸、刺绣班。学生的剪纸刺绣作品80多件,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民族民间工艺文化的传承点燃了希望之光。
5.成立苗歌合唱队。2011年寨头“二月二”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开幕式上,苗歌合唱队200多人登台演唱,得到高度评价。同年5月参加三穗县宣传部举办的“多彩贵州”歌唱大赛中荣获合唱唱法二等奖。
6.把民族传统运动项目引进课堂。我校购置高脚马(高跷)20付、板鞋竞技15付供学生体育课和课外活动练习。这两个项目学生非常喜爱。7.购买万昌胜同志搜集的反映苗族民间文化的书籍《寨头风情》和《芦声神韵》等供40册,供学生课外阅读,让学生更好更深刻地了解寨头苗族民间文化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存在问题
1.经费匮乏
我校尚未列入民族文化进校园项目S学校,没有享受专项经费扶持,所以在聘请辅导老师、购置设备和开展活动等方面都十分困难。
2.教师时间紧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重,投入时间有限,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
3.设施紧缺
我校目前是陈列室、办公室、器材室三合一,拥挤不堪。开展工作很不方便。
四、今后努力方向
1.继续积极地创造条件,争取申报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项目学校成功,期盼得到上级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专项资金,确保我校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正常开展。
2.加强师资培训。目前我校有苗文教师3人,掌握传统芦笙吹奏教师3人,基本会唱苗歌的教师4人,剪纸刺绣教师1人。我校民族文化辅导老师尚可自给。但是都已年龄偏大,接近退休,所以师资培训部容忽视。此外还要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向民间艺人学习,向在这方面工作做得好的兄弟学校学习。
3.努力做好做实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一年至少开展一次民族民间文化竞赛活动,激发学生的爱好和兴趣。让学生学有所用,学有所示。总之,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深感到此项工作的艰难,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辅导教师和民间艺人的工作积极性,群策群力,进言献策,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
第三篇: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思南县第五中学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们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我们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意见》和省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通知》,以及县教育局文件精神,从2008年起,学校组织了“体育大课间”,成立了以校长秦重军为组长的领导小组,教师分组到学生中监督并参与大课间活动。活动主题: 我阳光 我运动 我健康 我快乐;活动时间:上午第二节课下后课间操30分钟;活动内容主要分为:蛇形跑、队形变换、徒手操、分组活动、放松操等。针对我校所处地区民间文化底蕴丰厚,地域分布较广,民族文化异彩实际和学校情况,将学校教师分成二十三个组,重点围绕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本土民族中较为久远文化教育,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了散落在四村八寨的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风俗、民族饮食、民族英雄人物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几年来,我校为了传承发展我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
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学校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宣传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时间,搜集资料,查缺补漏,用好每周两节民族文化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我校民族特色,为深层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气氛,为学校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积累了很多资料,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现对我校这几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民族特色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紧紧围绕县传统文化,并在教学中去传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教育不脱离人民群众,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几年的努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品牌。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各级领导以及民间艺人都深刻认识到,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校根据实际,结合上级部门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
各项活动,进行宣传发动工作。2011年6月18日,由我校老师组织学生自编自导的《茉梨花舞》参加“多彩贵州”选拔赛中获县“二等奖”。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文艺表演再次受到思南县内各地来宾和各级领导以及全乡民众的高度评价。我校以才艺汇演的方式三次成功地向县人民展示了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活动成果,为深入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校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贫困户进行对口帮扶。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许多民间艺人积极主动献计献策。为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弥补了开展此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每个,根据活动需要,我们都通过精心预算,购置了活动所需的一系列乐器、服装。这项投入,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为开展此项活动保障了物质基础,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校
本教材开发组,这两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为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创造了条件。
5、地方党政全力支持,几年来,县委宣传部、政协、团县委、县民宗局等部门领导多次到我校调研,观看了我校大课间活动,充分肯定了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取得的成绩。为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特色创建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和社会环境。
6、编辑了一本反映县民族地区文化特点的校本教材《土家花灯》,得到了县政协、县委宣传部、县文联和县民宗族领导的高度好评,为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二、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多数老人行动不方便,很多民间文化内容掌握在脑海当中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全收集到手。
3、师资不到位
尽管在教师中,有多数是少数民族,但经岁月的洗礼,都已汉化,对深入了解,研究,传承保护带来很大困难。
三、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舞蹈,体育与制作,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民间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调整作息时间,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民族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民族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大校本教材的重新编排力度,开展民族音乐的编辑,舞蹈的编排,体育的开发和工艺制作的传承,使其有机地与学校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地方特色,安排调整课时计划。保证我校民族文化凸显本土特色。保证我校教育为地方发展融为一体。
4、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除了争取县委宣传部、县民宗局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外,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除了将少数教师派出进行专门的短期培训外,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村寨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5、加强后勤保障,确保活动开展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一项费力费时而又花钱的工程,对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所需经费进行科学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根据《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和工作开展实际情况,确保资金到位。
6、成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研机构,加强课题申报和研究确保民间
文化进校园出成果。
回顾一年来的工作,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虽然取得了较好成绩,获得很多的殊荣,但离上级的要求差值甚远,按学校的规划和领导的要求还没有圆满完成任务,所以我们在不断的总结和回顾。如今,虽然我们在工作中遇到了很多的困难,包括学生的泄气,一些老师的埋怨等,但相信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通过我校全体师生的不懈努力,在未来前进的道路上,我们一定会将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做得更好,逐步提高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绝不辜负上级领导对我校的信任和厚爱,争取在今后的工作中取得更好更优秀的成绩。
第四篇: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总结
民
族
民
间
文
化
教
育
工
作
总
结
紫云自治县宗地民族中学
紫云县宗地民族中学位于贵州省紫云县城东南隅,地处麻山腹地。
这里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人民都是苗族,有少部分的汉族和布依族,这也是亚鲁王的故乡。
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社会各界人士和全乡人民的关心和支持下,全校教职工风雨同舟、荣辱与共、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俭创业、开拓创新,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了大批合格人才。
目前,学校正在以科学发展观创新办学思路,以独到有力的管理措施、严谨的教风、求实的学风和文明的校风努力创造一所让学生安心、让家长放心、让社会满意的农村民族中学。同时,在民族民间文化的教育工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民族民间文化是一种区域文化,是一种大众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校园文化的重要源泉和基础。把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不仅是对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也是创建特色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随着素质教育的日益推进,新课改的不断深入,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学校只有在平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自觉地实现文化传承,养成实现文化传承的意识和能力,使学校的教育更好地体现出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社会习俗和宗教信仰特色。为了认真贯彻落实省委、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民族工作,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意见》和省民委《关于做好民族文化进校园方案的通知》,我校从2012年起,成立工作作领导小组针对苗族文化底蕴丰厚,地域分布较广,民族文化异彩实际和学校情况,将学校教师分成几个组,重点围绕苗族的历史文化,人情风俗,文化活动内容及开展的形式等方面内容,重点搜集了散落在紫云县境内的民族体育、民间歌谣、民间戏曲、民间风俗、民族饮食、民族英雄人物(亚鲁王)以及民间工艺制作等原始资料,几年来,我校为
了传承发展我县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民族团结,加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培养和提高青少年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意识,紧紧围绕项目学校要求,充分利用学校教育的优势,调动广大师生的学习宣传积极性,积极争取上级投入,全体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在工作小组的领导下,有组织的多次走访乡内的各个村寨、民间艺人,搜集资料,查缺补漏,用好每周1节民族文化课和课外活动时间,扎实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系列活动,校园文化氛围突出体现了我县民族特色,为深层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气氛,为学校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为申报省级民族民间文化项目学校积累了很多经验,积累了很多资料,为挖掘、抢救、保护和传承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现将这几年来学校在这方面的教育工作中取得的成绩总结如下:
1、丰富了校园文化建设的内涵
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爱国爱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材料,也是创建特色学校,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课题。我们紧紧围绕乡村传统文化,并在教学中去传承民族地区的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教育不脱离人民群众,真正体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通过几年的努力,民族民间文化教育已经成为我校特色教育的重要部分。
2、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随着此项工作的深入开展,凡是参与此项活动的老师,各级领导以及民间艺人都深刻认识到,很多民族民间文化精髓随着岁月流逝,渐渐被人们淡化或遗忘,学校必须要紧紧抓住机会,通过各种途径去挖掘整理,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在社会上营造良好的氛围,唤起全民意识,为此,在这几年的工作中,我校根据实际,结合上级部门的安排,积极组织,开展各项活动,多次组队走村入寨,进行宣传发动工作。就如何挖掘、保护、传
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了友好交谈。为深入开展此项工作创造了条件,同时也为我校精神文明建设长远健康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3、增进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间的友谊,为学校工作打开了新局面。在开展此项活动中,我们紧紧抓住教育质量这一中心,把学校工作与传承优秀文化相结合,与老百姓最关心的子女教育相结合,在访查,深挖的同时,不忘本职工作,把深挖资源与家访结合起来,收集老百姓对学工作的各项意见和建议,同时对留守儿童和单亲家庭子女,贫困户进行对口帮扶。这一做法,既收集到了我们所需要的资料,又帮助了老百姓,更难得的是得到了社会的赞誉和认可,无形之中提升了学校的社会名誉,为更好地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创造了条件,大大地调动了全社会挖掘,传承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积极性,许多民间艺人积极主动献计献策。为我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既节省了时间,又拓宽了空间。
4、拓宽了视野,调动了学生,改善了条件
在开展此项活动的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部门的资金投入,弥补了开展此项活动经费不足的问题,每个,根据活动需要,我们都通过精心预算,购置了活动所需的一系列乐器、服装。这项投入,吸引了一大批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中,为开展此项活动保障了物质基础,同时,在活动中,我们根据工作需要,我们适时调整工作计划,成立了资料收集整理组,校本教材开发组,这两个小组的建立,为了解,研究我乡民族文化特色提供了大量的原始依据,为实施素质教育开辟了捷径,通过广大教师的收集,整理与编排,提高了教师进行校本研修的能力,为我校开展校本教研创造了条件。
5、地方党政全力支持,几年来,安顺市民宗局,紫云县委宣传部、政协、团县委、市、县民宗局等部门领导多次到我校调研,观看才艺汇演,充分
肯定了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取得的成绩。为我校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特色创建营造了浓郁的社会气氛和社会环境。
6、积极响应县文体广局开展调研的亚鲁王文化的各种活动,组织学生积极参与,为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活动奠定了基础。
三、存在的问题
1、教师时间紧,阶段性任务强
开展此项工作,绝大多数时间教师是利用课外时间,教师都是兼职的,教学任务紧,没有多少业余时间投入到深层的收集,整理与节目编排中,不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投入到此项活动之中。不能够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2、老百姓时间紧、能够传承民族民间文化的都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作为老百姓与教师,作息时间是不尽相同的,他们没有多少时间来配合学校开展此项工作。多数老人行动不方便,很多民间文化内容掌握在脑海当中我们没有充足的时间去完全收集到手。
3、师资不到位
尽管在教师中,有多数是少数民族,但经岁月的洗礼,都已汉化,对深入了解,研究,传承保护带来很大困难。
四、下一步的打算
1、结合学校学科特点,重点抓好民族音乐,舞蹈,体育与制作,使其与学生的日常学习活动紧密结合。
2、抓紧深入开展民间文化内容的深入搜集,调整作息时间,抓紧收集原始资料,因为熟悉民族文化的多数是年越古稀之人,让民族文化精髓不因人员的流逝而消失。
3、加大校本教材的重新编排力度,开展民族音乐的编辑,舞蹈的编排,体育的开发和工艺制作的传承,使其有机地与学校各项实践活动有机结合。根据地方特色,安排调整课时计划。保证我校民族文化凸显本土特色。保证我校教育为地方发展融为一体。
4、加强专业引领,提升教师执教水平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除了争取市、县民宗局,县委宣传部等部门的支持指导外,对教师的培训是必不可少的,传承和发扬民族民间文化,单靠教师在师范院校学的那点儿知识是不够的,在此活动中,除了将少数教师派出进行专门的短期培训外,最主要的是要走出校门,走进村寨和田间地头向民间艺人学习,对难度较大的要将民间艺人请进校园坐堂授艺,培训教师,这才有助于在校园内开展民族民间文化学习教育活动。
5、加强后勤保障,确保活动开展
将民族民间文化引进校园是一项长期的工程,是一项费力费时而又花钱的工程,对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学校必须将所需经费进行科学预算,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根据《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实施方案》和工作开展实际情况,确保资金到位。
6、成立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教研机构,加强课题申报和研究确保民间文化进校园出成果。
总之,在开展此项工作中,我们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深感到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但要真正做好此项工作,还需要上级主管部门和各级领导的支持与重视,在此基础上,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和民间艺人的工作积极性,全策全力,进言献策,传承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一定会在我校蓬勃发展。
第五篇:小学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黄平县新州镇罗朗小学工作
简
报
黄平县罗朗小学
第八期
2014年9月25日
罗朗小学开展“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
——弘扬和传承民族民间传统文化
开学以来,我校充分考虑留守儿童的实际情况,利用民族民间文化资源丰富的优势,深入挖掘班级文化资源,以班会、队会及课间文化为载体,以继承和弘扬民族民间文化为契机,以抢救和挖掘民族民间文化为目标,让民族民间文化真正进入课堂。同学们以踢毽子、跳绳、踩高跷、滚铁环、竹竿舞等形式展示了本民族的家乡文化,丰富了学生的文化生活,培养了学生的兴趣爱好、陶冶了情操、培养了技能,多方面激发少年儿童热爱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弘扬和传承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