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
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
讲述老师自己的教育教学故事——我想每个老师肯定有很多。虽没有那么多的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情节,但也有印象深刻和意义深长的故事情景。
当我接手教三年级时,班上有一位这样的小男孩。他是个留守儿童,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一年到头很少回家,一直跟着年迈的奶奶生活。上英语课时,我发现他总是习惯地趴在桌上,手中一直摸索着什么东西,根本就没听课。我故意叫他起来回答一个最简单的问题,我用英语说“hi”,你会怎么说,他说“hello”全班都为他鼓掌了,他开心的笑了,他也会回答一两个像样简单的问题,这一点让我知道了他并不笨,能学好。这时我发现了新的突破点,那就是随时关注他,让他自己充满自信心。首先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然后才能提高学习成绩,成绩提高了自然对学习有兴趣。我经常给他的家长打电话,建议他们多关注孩子的学习,规范一下他的学习行为。在班上我又开展了‘纪律行为’加分。根据课堂上的表现进行加分、扣分。他听了,重重的点了点头。没想到这一招一出,激发了他的学习兴趣。每堂英语课上,他都积极举手发言,哪怕是回答错了,我都趁机表扬了他,还给他加了10分。看到他那高兴劲,我的心也高兴得像花儿一样。紧接着我就测验了单元试卷,发现了他的成绩有了很大的进步。我又趁机打电话给他的父母。希望他们一定要配合我一起鼓励他、教育他。后来,这个男孩好像变了一个人,各种行为习惯变好了,期末考试成绩也提高了许多。
我深深体会到,老师要做到善于观察,勤与思考,注意发现学生身上闪光的品质,心中隐秘的活动,脸上露出的神情,生活中出现的异常行为,这一切就是刚刚露出的端倪,不会引起成人的注意,也应成为老师捕捉的对象。或是因势利导,并用自己创造性的劳动来影响教育的进程,规范学生的行为。
第二篇:我和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
我和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
留守儿童,这个曾经离我很远甚至完全陌生的名词,兰西县长岗二中的孩子们为我诠释了这个词:父母为了生计,不惜离开家乡、离开孩子,去外地打工,而这些被父母留下的孩子们,要么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一起生活,要么跟叔叔婶婶一起生活,甚至自己独自生活。这些孩子与同龄的孩子相比有一定的特殊性,需要我们给予更多的关爱。
四个月前,我来到了长岗二中,带着梦想、责任和热情,准备在这片土地上干出点儿成绩来。可是,我有一点很担心,我能和我所教的学生处理好关系吗?在大学里,虽然学习了教育心理学,但是那只是理论,从没实践过,真正遇到问题时该如何处理,心里真的没底。所以,我很担心我的课堂上出现调皮捣蛋的学生,现在回想起那时的想法真的有些幼稚,在初中课堂上的学生是不可能不出问题的,尤其是那些留守儿童,他们为了引起你的注意,在课堂上经常闹出问题来,因为他们害怕被忽略,想方设法的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
在我所教的班级这样的学生就有好几个,其中有一名叫李晓雪的女孩子,最先引起了我的注意。在我上第一节课的时候就发现,班级最后一排坐着一个女生,总爱和其他学生说话,我很生气地批评了她,她却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这是我加气愤,心想怎么会有这样的女生,受到了批评还高兴。在接着的几天里,我上课时她还是那样不停的与别的同学说话。开来我那天对她的批评没起作用,我决定先向班主任老师了解她的情况,知己知彼方可百战百胜嘛。从班主任老师那得知,原来,李晓雪同学的亲生母亲在几年前就去逝了,父亲又娶了个妻子,并且现在她的父母也没有在她的身边,去了哈尔滨打工,留下她和她叔叔婶婶一起生活。知道了她的家庭情况后,觉得这孩子好可怜,于是我在心中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多关心她。
有一天,又是我的课,她还是老样子,上课说话,没有书,我决定找她来谈话。开始,她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问她什么都不说话,拒人于千里之外。后来,我说:“咱俩别在办公室呆了,跟我来!”我把她带到了操场上对她说:“现在就咱俩,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当我这话说完时,特意观察了她的表情,她显得很惊讶,虽然没有说什么,但我知道她一定是在想,“老师不是来批评我的吗?怎么要给我讲故事?”。我怕她察觉我在观察她,就自顾自的讲起了故事并且偷偷的观察她的表情变化:“我有位大学同学,在他上小学时,他的母亲就去逝了,父亲又娶了个妻子,后来他的后妈坚决不要他,父亲就狠心的丢下他,不许他再进家门,邻居们看他可怜就帮助他,逢年过节送来好吃的,但在他幼小的心灵中永远都抹不去被抛弃的阴影,他开始与人打架、逃课,曾经学习成绩优异的他,成绩一落千丈,他也自暴自弃,后来他的老师不断的关心他,给他补习,总去他家照顾他,让他有了家的感觉,他开始努力学习了,很快成绩又像以前一样了,他和他的老师也成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时她看了看我,眼神中带有一些激动,欲言又止,我笑笑说:“我也想和你成为那样的朋友,你想吗?”她没回答,这时上课铃响了,我说:“回去吧,你欠我一个答案,想告诉我了就说一声。”她向教室跑时又回头看了我一眼,我向她笑了笑。心里却七上八下的,她能明白我的意思吗?会成功吗?心中画了N个问号。
第二天,在上课时,我发现她不再说话了,开始学习了,我很欣慰,看来我的方法管用了。在接下来的一断时间,各科老师上课会来后都反映她开始学习了,而且,还能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态度很认真,在这些老师说她的变化时,我心里很高兴,可是为什么她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不想和老师交朋友吗?我不够真诚吗?我百思不得其解。转眼期中考试到了,当成绩发表时,我特意看了一下她的成绩,由原来的倒数第几上升到班级的第十名,这是多么大的进步啊,真为她高兴。下班后,我发现我的桌子上有个纸条,打开一看我的眼睛湿润了,纸条上写着:老师谢谢你,在你讲故事给我的那天我就把你当成是朋友了,所以,我努力学习不想让你失望,今后我还要更努力的学习,将来也考上大学,我也要像你一样。我被感动了,没有华丽的词藻、没有抒情的语句,只是一个学生对老师的一句心里话,这就够了,这就是一个老师最想要的东西。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突然有一天,我发现李晓雪没来上课,学生说她病了,可是,又过了两天她还是没来,我问班主任老师怎么回事儿,班主任老师说她不念了,已经退学了。听了这个消息我很惊讶,“学习不是上来了吗?怎么还不念了呢?”我想。在班主任老师那里找到了李晓雪的地址,我拉上了跟我一起来长岗二中支教的同学,去家访。
李晓雪住在她的叔叔家,我们走了四十多分钟的路才找到了李晓雪的叔叔家,这时只有李晓雪和她的婶婶在家。做了自我介绍之后,她的婶婶很热情地把我们让到了屋里,屋子布局很简单,看得出来家里并不富裕,李晓雪看我们来了很高兴,可是当目光看向她婶婶时,笑容一下就没了,年轻的面容上多了几分忧愁。我转向李晓雪的婶婶,询问李晓雪不上学的原因,她婶婶说:“这孩子命苦,自小儿就没了妈,她爸自打娶了别人就没回来过,一个月寄那么点儿钱,也不够养活她的,这几天家里活多忙不过来了,就让她下来了,一个小姑娘念那么多书也没用,过两年找个好人家嫁了就得了。”我看了看李晓雪,委屈的靠着墙站着,低着头一声不吭,我知道她想上学。转过来对她婶婶说:“你这种想法就不对了,现在的女孩子有多少考上大学的,这孩子有不是不学习,这段时间学习非常努力成绩突飞猛进,将来肯定能考上大学,到时候人家不都得说你这婶婶教育的好啊,这孩子没摊上好父母,但有你们这样好的叔叔、婶婶也算有福气,这孩子有心,将来有了出息一定能报答你们。”李晓雪的婶婶听了这话就笑了,说:“这孩子好,我知道,不让她念书我也挺不忍心的,可是眼下这么忙我也没个帮手。”我说:“咱得往远看不是,为了这眼下的这点儿活,咱不能把孩子的一辈子都搭上啊,是不是,要不我们来帮你干,让这孩子上学吧。”李晓雪的婶婶一听我们这么说,赶紧说:“不用,不用,哪能让老师给我家干活呀,明天就让晓雪上学去,家里也没啥大活。”李晓雪一听她婶婶这么说,马上抬起了头,问:“真的,婶儿,明天真让我上学?”得到了肯定后,高兴得跳了起来,我们相互看了看都笑了。
从李晓雪叔叔家出来后,我们一路说笑着回到了学校,心情特别的好。我挽回了一个走在失学边缘的孩子,希望她能在求学的路上走的更远。
第二天,李晓雪真的来上学了,我从心里感谢她的叔叔、婶婶,从他们的身上看到了中国农民的特质:善良、纯朴。李晓雪再次来到课堂上,这次她更加努力了,她紧紧地抓住这次来之不易的上学的机会。我们的关系就更亲了,课下,她亲切的叫我姐姐,我也为我有着样的妹妹感到骄傲。
四个月,一百二十天,我与一个留守儿童,从相互敌对,到互为朋友,再到姐妹相称。这个过程,我为一名留守儿童付出了真心,也收到了回报,换回的是真心的一声“老师好!”“老师你走了我们回想你的”。要走了,真的有些不舍,在这里留下了感情,带着一份牵挂,同时,也带着一份义务,我深切的体会到了,一个留守儿童的艰辛生活,我有义务用我的嘴、我的笔,去说、去写,去呼吁更多的人关心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幸福的港湾。十几岁的孩子,正是应该享受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的年龄,然而,社会却给了他们本不该有的负担,还孩子们一个安定的生活环境吧,那是他们理所应得的。
经济管理系历史专业
赵静
第三篇: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
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
现在的留守儿童有很多,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不惜离开家乡、离开孩子,去外地打工,而这些被父母留下的孩子们,多半跟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一起生活。有些留守儿童很消沉,不爱动,话也少。有的留守儿童则相反,他们在课堂上经常闹出问题来,因为他们害怕被忽略,想方设法的引起老师和同学的注意。王风玲便是这样。
那是多年前,我接二年级的一个新班,第一堂课就发现坐最后一排的一名叫王风玲的女生,总爱和其他同学说话,我很生气地批评了她,她却表现出很高兴的样子。我更气愤,心想怎么会有这样的女生,受到了批评还高兴。在接着的几天里,我上课时她还是那样不停的与别的同学说话,我的批评没起作用,我决定向原班主任了解她的情况。从原班主任老师那得知,原来,王风玲同学的父母在她3岁的时候就一直去海南打工了,留下她和爷爷一起生活。父母寄回家的钱不多,她和爷爷的生活很清苦。知道了她的家庭情况后,觉得这孩子好可怜,于是我在心中暗暗下决心一定要多关心她。
有一天,又是我的课,她还是老样子,上课说话,作业没做,书也不拿出来,我决定和她好好谈谈。开始,她还是一副满不在乎的样子,我问她什么都不说话,拒人于千里之外。后来,我说:“这办公室真闷人,跟我来!”我们到了操场上,我说:“现在就咱俩,我给你讲个故事吧……”当我这话说完时,特意观察了她的表情,她显得很惊讶。我怕她察觉我在观察她,就自顾自的讲起了故事并且偷偷的观察她的表情变化:“我有位同学,在他上小学时,他的妈妈就去逝了,父亲又娶了个后妈,后妈不喜欢他,爸爸受了后妈影响也对他不好。他开始与人打架、逃课,曾经学习成绩优异的他,成绩一落千丈。后来六年级的时候,他遇到了一位姓李的新老师,李老师很关心他,给他补习辅导,送了很多书给他读,他慢慢变了,开始努力学习了,很快成绩又像以前一样了,后来考上了大学,他和李老师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这时她看了看我,眼神中
带有一些激动,欲言又止,我笑笑说:“我也想和你成为那样的朋友,你想吗?”她没回答,这时上课铃响了,我说:“回去吧,你欠我一个答案,想告诉我了就说一声。”她向教室跑时又回头看了我一眼,我向她笑了笑。心里却七上八下的,她能明白我的意思吗?会成功吗?心中画了N个问号。
第二天,在上课时,我发现她不再说话了,开始学习了,我心里也暗暗地高兴。在接下来的一断时间,数学老师也反映她开始学习了,而且,还能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态度很认真。我心里很高兴,可是为什么她没有回答我的问题呢?不想和老师交朋友吗?我不够真诚吗?我百思不得其解。但是,从此后她的表现进一步令我吃惊,经常朗诵课文,作业也会认真去完成,真为她高兴。一次下班后,我发现我的桌子上有张折着的纸条,打开一看我的眼睛湿润了,纸条上歪歪斜斜写着:老师,在给我你讲故事的那天,我就把你当成是最好的朋友了,所以,我要努力学习,将来考大学。
我被她的心里话深深感动了,这是我一直想要的呀。
一个月很快就过去了,王风玲的成绩和脸上的笑容都让我享受着当教师的快乐。突然有一天,我发现王风玲没来上课,学生说她病了,可是,第二天她还是没来。她家没有电话,我决定去家访。走了四十多分钟的路才找到了王风玲的家,她的爷爷很热情地把我们让到了屋里,屋子布局很简单,看得出来家里并不富裕,王风玲看我们来了很高兴,可是当目光看向她爷爷时,笑容一下就没了,多了几分忧愁。我转向王风玲的爷爷,询问王风玲不上学的原因。她爷爷说:“这孩子命苦,自小儿就没了妈,她爸一直在外没回来过,一个月寄那么点儿钱,这几天家里栽包谷秧,活多,就让她也去栽几窝。”我看了看王风玲,委屈的靠着墙站着,低着头一声不吭,我知道她想上学。转过来对她爷爷说:“风玲这孩子现在很爱学习,这段时间学习非常努力成绩突飞猛进,将来肯定能考上大学,到时候人家不都得说你这爷爷教育的好啊,这孩子没摊上好父母,但有你们这样好的爷爷也算有福气,这孩子有心,将来有了出息一定能报答你们。”王风玲的爷爷听了这话就笑了,说:“这孩子好,我知道,不让她念书我也挺不
忍心的,可是眼下这么忙我也没个帮手。”我说:“咱得往远看不是,为了这眼下的这点儿活,咱不能把孩子的一辈子都搭上啊。”王风玲的爷爷一听我这么说,赶紧说:“明天就让玲玲上学去上学。”王风玲一听她爷爷这么说,马上抬起了头,问:“真的,爷爷,明天真让我上学?”得到了肯定后,高兴得跳了起来。
从王风玲家出来后,我心情特别的好。
第二天,王风玲真的来上学了。她更加努力了,成绩越来越好。
后来,我调离旧县小学,那天,王风玲眼含泪水对我说:“老师你走了,我会想你的。”那天,我也真的很有些不舍。我与这个留守儿童,从相互敌对,到互为朋友,这个过程,我为她付出了真心,也得到了她真心的认可。留下了真挚的感情,带走了永久的牵挂。现在,她读初中了,成绩也很好。
我常常不由地想起她来。从王风玲那,我深切的体会到了,一个留守儿童物质和精神生活的艰辛、贫乏、不易。
八、九岁的孩子,正是应该享受无忧无虑的快乐童年的最美时光,然而,现实却给了他们本不该有的沉重负担,让他们的童年未曾活泼就开始压抑。前不久,还在网上看见,有留守儿童为了爸爸妈妈回来看他,烧了院子的房屋,还有自杀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去关注这些留守儿童。不是要讲很多的道理,而是我们自己应当是纯真的孩子,才能进入他们孤独寂寞的内心世界,帮助他们驱逐内心深处的寒冷,让他们感受到这世界春天般的温暖,从而自然流露出阳光般灿烂的笑。
第四篇:一个留守儿童与流浪狗的故事
一个留守儿童与流浪狗的故事
合肥市华府骏苑小学
王洪玲
“叮铃铃”午间检查铃声响了,郑子杨同学抱着书包气喘吁吁地从外面跑进教室。按照常规,检查完学生的个人卫生后,我要检查学生的中午练字作业。嗯?怎么又是郑子杨没写?老毛病又犯了?我大声喊道:“郑子杨,你站起来!中午作业呢?”
“我„„我„„”他低着头,声音越来越小,“我”不出来,不用再问,没做!
看见董老师拿着课本已经站在教室门口,我稍微调整了一下心情说:“同学们,拿出科学书,准备上课。”同时又补了一句:“郑子杨,你坐下,下课后到我办公室来。”说完狠狠地瞪了他一眼。
这个郑子杨,被我称为我班的留守儿童之一。虽然父母都在身边,但起早贪黑出去打工,根本无暇管理自己的一双儿女。女儿郑小阳比较争气,学习自觉,已经以优异的成绩考上省重点高中读书,中午在校吃饭,父母很省心也很放心。可就是这个郑子杨虽然聪明就是玩性太大,作业马虎,写字潦草,有时甚至不写作业。为了这个儿子,父母这学期硬是把房子租在我校附近,中午就叫儿子自己热饭吃。其实,按他们家的情况,父母安排得还比较合理,要是能像姐姐那样自觉就好了,可他三天两头生事,前几天还把同学带回家吃饭,害得家长到处找,他们几个却快快乐乐玩了一中午。哎!
下课了,郑子杨来了。看着眼前这个头发乱蓬蓬,衣服脏兮兮的小男孩,我的气也消了一半。他的脸又黑又瘦,两只眼睛还是很亮的,穿的衣服也小了,今年的冬天还特别的冷,可是他的衣服却敞着,两只小手不停地搓着拉链头。
“衣服敞着不冷吗?拉上!” “不冷。” “不冷,也要把衣服穿好!”我一贯要求学生穿着整洁。“说说,你中午为什么不写作业?”
„„
沉默了好长时间,他终于开口了:“我中午给狗洗澡。” “嗯?!你家养狗了?”
“中午在放学路上捡的,是一只流浪狗。”他有些兴奋,用手指了指窗户外面。
“那你的家人同意你养吗?”
“他们还不知道。”他撅着嘴,若有所思地摇摇头。“哎,你父母连孩子都没时间管,哪有时间管狗啊?” “我有时间呀!我来管呀!”他头一歪,振振有词地说。“那你今天的作业都没写,怎解释?” “老师,就今天一次了,下次不会了。”
我摇摇头,不信任地看着他,没多说什么,叫他把作业补上放他走了。
第二天,我饶有兴趣地问:“郑子杨,你家人同意你养狗吗?”他沮丧地说:“不同意。” “那只流浪狗呢?”
他鬼笑地说:“爸爸叫我送走,我把它放在楼下王爷爷家暂存着。” 哎,这个冠有班级“象棋高手”、“跑步健将”的郑子杨,鬼点子就是多。
一天天过去了,我都淡忘了这件事。忽然有一天大课间活动时,我正在和学生一起做游戏,郑子杨跑过来兴奋地对我说:“王老师,我爸爸同意我养狗啦!我还给狗起个名字叫雪宝。”
“那好呀!不过不能影响学习呀!”
“是,我也向爸爸保证啦!”说完就跑走了。看着他欢呼雀跃的背影,我想:郑子杨,郑子杨,你什么都还好,就是学习再认真些,成绩再好点就好了。
但第二天,发生了一件与狗有关系的事。
第一节语文课都上了一半,郑子杨才慌慌张张张地跑来。“怎么迟到了?”
“我睡着了。”班上同学听了都在窃笑。
“你姐没喊你吗?”我知道,他父母一般都是五点半出门,早晨是姐姐负责喊他。
“小狗昨天在我姐床上尿尿了,她生气不理我了,非叫我把狗抱走。”全班同学哄堂大笑。
后来听他妈妈说,他硬是把姐姐床单洗干净了,姐姐才肯让他把狗留下。
哎,郑子杨,你要是学习有这样执着该多好呀。
一天中午,我看郑子杨同学和同学聊天,说中午给狗打了4个鸡蛋吃,我很惊奇:“你自己舍得吃4个鸡蛋吗?”“我舍不得。”他回答得干脆。
是的,我相信他说的是真话。哎,为了这只流浪狗,他做的出来。有一天下午,我带同学们做“鸡蛋浮起来”的实验。做完试验后,请同学们当堂写下这次实验过程。其他同学都在奋笔疾书,可坐在第一排的郑子杨却抓耳挠腮。我灵机一动轻轻地说:“郑子杨,只要你当堂能完成这次作文,我就把这两鸡蛋奖励给你家的小狗吃。”
“真的?”他的眼睛更亮了。
“那还能假!我这鸡蛋还是土鸡蛋呢,非常有营养哦!”只见他立刻埋下头来,刷刷地写起来……放学时,他捧着这两个鸡蛋,眼睛眯成一条缝。
期末复习时,我又从家里带两次鸡蛋,都是奖励他学习上有进步。果然,他在期未考试取得了好成绩。
新的学期又开始了,报名的第一天,他就高兴地对我说:“老师,我把小狗带回老家过年了。临走时,爸爸叫我把小狗留在老家,让它陪伴我的爷爷、奶奶。”
“你真懂事!放署假了,你可以去看它呀!”
“是的,五一放假,我就回去看它,看爷爷、奶奶。点点头,脸上挂着灿烂的笑容。
”他使劲地
第五篇:一个留守儿童的内心独白
我是一个留守儿童,同时也是一名教育工作者。也可以这样说,我曾经是一个留守儿童,很多年我都不想承认这个事实,就在我上大学期间我也不愿意说出我是留守儿童。似乎这个词对于我来说是一种耻辱,隐藏着巨大的自卑与不堪。
毕业之后我将是一名教师,我深知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重要性,抛开现在教育严重忽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偏重机械学习,作为留守儿童,我们要自立自强,怎能妄想从社会获得甚至在学校中获得关爱与心理指引。
也对,从小被说你是姐姐要让着妹妹,你不该这么不懂事,难道不懂父母的苦衷辛苦吗?之类的话长大,几乎完全丧失了自己的主观意愿,被迫顺应,压抑天性。我童年快乐吗,感觉已经很遥远快要忘记了。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学习成绩很好,老师要求写一篇文章来说说自己的父母。这是我开始思考,该怎么写呢,我对于父母的印象极度缺乏。我自认为我文采一般,可是我没想到,我的作文被拿来作为范例在全班面前读出来,甚至还在其他班朗读,当时。我心里是无比骄傲与自豪。可是我很困惑,我认为我写的很普通怎会有如此大的认可。很多年以后,我才明白这个道理,那年我写的作文是父母离开家去外地的情景以及我心里的感受。那种情景我一年至少经历一次,在我所有童年记忆中经历了无数次当时我认为撕心裂肺的离别。
我慢慢习以为常却被老师认可,也许感动了她们,我才明白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像我一样没有父母的疼爱。还有很多孩子过着我日思夜想的美满的家庭生活,她们不需要离别。不需要哭泣。不需要感动无助。而我对于留守儿童已经适应了。
童年对于父母印象最深的就是在火车上,因为要坐火车找妈妈。那就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最痛苦的还是离别。每次分离我的眼泪就刷刷地往下流,可是我却看不到父母的眼泪,从来也没看到过。
和妈妈在一起的日子很开心,她会满足我很多需要,买好吃的,买新衣服,买玩具。而这些都是我在家里享受不到的。还记得给前男友说过一些我小时候的事情,事后他对我说,那时,我就发誓要让你过上好日子。好像写偏了,回到正题上吧!
初二那年的夏天,发生了一件很温暖的事情,那年暑假和往常一样去父母那里然后暑假结束再坐火车回来,可是一路上我的眼泪怎么也止不住,当时我和爷爷妹妹也没有手机,我就在车站公共电话上给妈妈打电话,电话接通了我还是一直哭,边哭边喊妈妈,我记得奶奶总是对我说不要浪费电话费,长途很贵,我就不敢多说,挂了之后已经哭地快窒息了,可是我也怕别人看到我哭,公共电话的老板对我说,不用掏钱了,我没敢看他就走了。当时心里感觉挺温暖的,那个老板是个好人。
还有一年冬天,那年冬天,雪下的可真大,寒风凛冽,妈妈第二天就要走了,我闹着要去市里吃火锅,我们家离市里不远,而且我们家只有一辆摩托车,其实我很清楚我并不是想吃火锅,我只是舍不得,舍不得妈妈走,我会想她的,我还怕她走了就再也没有人带我去吃火锅,这下又得等到她明年回来。我讨厌漫长的等待,我很拗,容易钻牛角尖,他们同意带我去,我只是有时候也想任性。
他们走的时候我在后面追着跑,跑不动了追不上了我就回家了。然后默默地躲厕所哭,原来我很小的时候就学会了默默的哭。我哭的时候并不想让别人看到,我只想宣泄。因为我知道没有人可帮我。没有人懂我心里的苦。
从小我就怕孤独,可是却一直孤独,我几乎不和爷爷奶奶交流,家里来人了我很会开心,我舍不得他们走,他们走了家里又冷静了。
我和奶奶都期盼姑姑带来的肉,因为奶奶几乎不买肉,我一年也吃不上几块肉。上小学的时候我就厌恶家里,我厌恶那个环境。然后我就选择住宿,不想回家。这一住就是十多年。甚至有时候我觉得学校比家里好,至少学校有好多菜好多肉。学校有伙伴。我从小对。了()家的概念很淡薄,我不喜欢那个所谓的家,我想快点长大,用自己的能力得到一些东西。上初中的时候最想父母,慢慢长大上了高中也就不想了,越来越独立了。但是成绩越来越不好,可能是叛逆期或是心理问题。自卑贯穿了我的童年,在高中同学都早恋的时候我也渴望,但是没有人会喜欢我,我丑我胖我成绩不好而且无比自卑,心理问题越来越严重了,整个成长期我几乎没和我父母交流过内心,他们也没问过我,我对他们依赖性很小。他们对我作用很小,就像有没有他们都一样,我成绩越来越差了是全班倒数。高三那年,妈妈回来陪读,我破天荒考上了大学,原来我还是有人爱的,无法想象那年经历的所有。
现在我是一名学生。考的是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在教室里一天学不进去了,写了点东西,关于留守儿童的问题,我已经慢慢不再回避了,希望能用自己微薄的力量为同样需要呵护与爱的儿童帮助和温暖。这个世界儿童需要的不只是知识技能,更是爱与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