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学导论名词解释

时间:2019-05-15 05:27:0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舞蹈学导论名词解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舞蹈学导论名词解释》。

第一篇:舞蹈学导论名词解释

&舞蹈:“舞蹈”是由“手舞”和“足蹈”构成的&自娱舞蹈为自得其乐而跳的舞蹈,如原始舞蹈、早期的民间舞和交谊舞等,属于自娱舞蹈的范畴。

&表演舞蹈分为娱神舞蹈和娱人舞蹈,娱神舞蹈是为取悦神灵而跳的舞蹈,如部分巫舞、祭仪舞等宗教性的舞蹈,娱人舞蹈是为给他人带来愉悦或教益而跳的舞蹈,如在广场、剧场、电影、电视中表演的舞蹈,都属于表演舞蹈的范畴。

&抒情性舞蹈甴在气质、条件、能力和技术上更擅长抒发感情的舞者所表演的舞蹈。&炫技性舞蹈甴在气质、条件、能力和技术上更擅长炫耀技术的舞者所表演的舞蹈。&玛祖卡:是一种波兰的民间舞。、&爵士舞:爵士舞是包括白人在内的整个社会公认的美国民间舞,是以黑人切分音型为基本特点的。

&萨尔萨:最初是在北美都市的西班牙人居住区里引人注目的,1980到1990年在拉丁美洲的散居者和加勒比海的音乐舞蹈中,成为首屈一指、万众共享的身体语言,并在世界规模上成为一笔不可估量的经济资源。

&摇滚舞:在英文中,“摇滚”实际上是“摇和滚”。

&摇摆舞:摇摆舞几乎与摇滚舞同时出现,其动作的主要特点是双肩摇摆,臀部旋转,男女舞伴之间的动作虽然相同,但身体已互不相接触。

&嬉蹦舞:因其上下颤动的动律而被俗称为“屁颠儿舞”,是街舞的一种。最初指1980年代出现在纽约街头的一种连说带唱。载歌载舞的RAP,则后成为整个街头文化的总称。

&芭蕾:起源于15世纪的意大利,成型并兴盛于16——19世纪的法兰西,鼎盛于19世纪的俄罗斯和丹麦,并于20世纪初从俄罗斯走向世界各地,陆续形成了意大利、法兰西、俄罗斯、丹麦、美国、英国共六大流派。

&席间芭蕾:15世纪意大利和法国的宫廷宴席上,舞者们在等待各道大菜时插空表演的舞蹈。这种节目故而又有“甜食”的美称,并都安排在各道大菜上桌之间,由此产生了“席间芭蕾”的称呼。

&幕间芭蕾:起源于15世纪意大利和法国的宫廷演出中,幕与幕之间常常插空表演的舞蹈。&歌剧芭蕾:是融歌唱、舞蹈和豪华布景为一体,并迅速成为一种时尚的表演形式。“歌剧芭蕾”是在“喜剧芭蕾”基础上的一种质的飞跃。

&芭蕾歌剧:“芭蕾歌剧”最初仅指那些在早期的“歌剧芭蕾”中,舞蹈在比重上同歌剧并驾齐驱,甚至远远大于歌剧的作品。

&戏剧芭蕾:特指以舞蹈表现故事或戏剧情节的芭蕾,亦称芭蕾舞剧,通常以一条或几条情节线索贯穿始终,有大、中、小型三中规模。

&心理芭蕾:特指芭蕾于20世纪上半叶产生,并逐渐发展完善的一个新品种。

&交响芭蕾:特指用现成的交响曲或其他音乐为基础而创作的芭蕾,动作的展开需要严格遵循音乐的旋律、节奏、配器、和声、对位、结构、逻辑、情调与主题,而群舞的设计则需要调用不同性别、年龄、体格与数量的舞者,去对应和表现音乐的不同声部及其音色与结构。在交响芭蕾创作上成就最为显赫者,非美籍俄国编导大师巴兰钦莫属。

&巴尔塔扎-博若耶:法籍意大利编导家、小提琴演奏家和作曲家,1581年编导了史称“世上芭蕾第一部”的《皇后喜剧芭蕾》,而被芭蕾史学家们誉为“法国芭蕾舞剧编导第一人”,并给《吉赛尔》、《天鹅湖》等后世芭蕾舞剧杰作的诞生铺平了道路。

&皮埃尔-博尚: 贡献是将芭蕾流传至今的五个手脚位置加以规范。

&《皇后喜剧芭蕾》:1581年,巴黎卢浮宫波旁宫的巴黎殿,编导:B-德-博若耶。故事情节选自古希腊神话中关于美丽女神喀耳刻的传说。

&《仙女》:法国“浪漫芭蕾”时期舞剧的处女作和早期代表作,也是芭蕾史上开脚尖舞之

先河的里程碑之作。编导:F-塔里奥尼。仙女:M-塔里奥尼。将脚尖舞的技术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为浪漫芭蕾时期开创了“白裙芭蕾”这种轻盈飘逸的舞风。

&《吉赛尔》:法国“浪漫芭蕾”时期舞剧的悲剧代表作、巅峰之作和中期代表作,1841年由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首演。&编导:科拉利和佩罗。将浪漫芭蕾那种“仙凡之恋”的题材和轻盈飘逸的动感发挥到了极致。

&《葛蓓莉娅》:法国浪漫芭蕾舞剧的喜剧代表作和后期代表作。历史意义:它在题材上,为正在衰落的欧洲浪漫芭蕾舞剧开辟了一个以木偶形象和动律为主体的崭新天地。

&《拿波里》:又名《渔夫和他的新娘》,是丹麦浪漫芭蕾舞剧的代表作。1842年,丹麦皇家芭蕾舞团首演于哥本哈根皇家歌剧院。&编剧与编导:A-布农维尔。纵情讴歌了世俗生命中的阳光灿烂与男欢女爱。

&双人舞:由法国芭蕾大师马里于斯·佩蒂帕最终定型的两大舞蹈模式之一,按照 A B A的三段式结构来表演。双人舞一直是各大国际芭蕾比赛的基本内容,可全面展示男女演员各自的身体条件、肌肉能力、动作技术、音乐感觉和彼此默契。

&大双人舞:指男女主演在有全体舞者伴舞的宏大场面中,为整部大戏压轴的双人舞,通常由大团圆的结局来收尾。

&性格舞:由法国芭蕾大师马里于斯~佩蒂帕最终定型的两大舞蹈模式之一。

&马里于斯·佩蒂帕:俄国“古典芭蕾之父”,但是他确实法国的编导大师。在职34年,重编了17部法国浪漫芭蕾舞剧,并未35部歌剧编排了插舞,为古典芭蕾舞剧确立了“双人舞”和“性格舞”这两大模式。

&列夫·伊凡诺夫:1834年生于俄国莫斯科,创作了《天鹅湖》、的第二幕和第四幕和《胡桃夹子》这样的常演不衰的经典舞剧。

&《舞姬》 :俄国古典芭蕾舞剧的早期代表作,1877首演。是佩蒂帕创作中期最为成功的作品之一,在编舞史上,可谓真正开了芭蕾舞剧交响编舞罚之先河,比《天鹅湖》早了17年。

&《胡桃夹子》 :是俄国古典芭蕾舞剧的中期代表作。1892年上演,编剧佩蒂帕。根据美国《舞蹈杂志》这家世界权威专业刊物的评选,《胡桃夹子》在1990年代十大芭蕾舞剧排行 榜上高居榜首。

&《阿波罗》 :《阿波罗》是一出两场芭蕾,属于俄国现代芭蕾的早期代表作,编导巴兰钦。由1928年由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首演于巴黎。巴兰钦在这部作品中,大胆地打破了学院派芭蕾的程式化语言,抛弃了各种装饰性的动作,适当吸收了现代舞语汇的特征。《阿波罗》的诞生,标志着“新古典主义芭蕾”诞生,芭蕾从此告别了“戏剧芭蕾”一统天下的僵局,进入了“交响芭蕾”的崭新领域,有此丰富了20世纪的芭蕾面貌。

&《波莱罗》 :是一出独幕的交响芭蕾,属于法国现代芭蕾的晚期代表作,编导莫里斯·贝雅。由于编导家超乎寻常的身体感觉和高度慎密的理性逻辑,故而称为贝雅舞团的看家剧目。&《婚礼》 :四场芭蕾舞剧,俄国现代芭蕾的早期代表作,编导尼金斯卡。用芭蕾这种抽象的动作艺术再现了俄国传统的婚俗与礼仪。

&《玲珑剔透》 :两段式芭蕾,英国现代芭蕾的中期代表作。这部作品的问世使得英国皇家芭蕾舞团逐步进入“世界六大一流古典芭蕾舞团”的行列。

&《斯巴达克》 :是一部气势恢宏的芭蕾舞剧,属于苏联现代芭蕾舞舞剧的晚期代表作。编导尤里·格里戈洛维奇。由于大型男子群舞的规模之巨,气势之大,为彻底改变芭蕾舞台上积重难返的阴盛阳衰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奥涅金》 :德国现代芭蕾舞剧的晚期代表作,成功之处在于将古典芭蕾的技术与现代舞的观念完美地融成一体,充分体现了“为情造舞”的编舞原则。

&《卡门》 :属于法国现代芭蕾的晚期代表作,编导罗朗·佩蒂。

&《火鸟》:1910年 佳吉列夫俄国芭蕾舞团首演于巴黎歌剧院。编剧:M-福金。作曲:I-斯特拉文斯基。它的成功首先得归功于佳吉列夫的独具慧眼。

&《小夜曲》:四乐章的交响芭蕾。1934年 恩斯的FM沃尔伯格庄园,编导:G-巴兰钦。童年12月8日,康涅迪格州哈特福德市的阿弗里纪念剧院首次公演。1935年3月1日 美国芭蕾舞团首演于纽约的阿德菲剧院。&当代芭蕾:芭蕾发展史上的第五个时期。开始于1970年代的中后期,即捷克芭蕾编导大师J-基里安1977年出任荷兰舞蹈剧院这个当代芭蕾最重要舞团的艺术总监之际。形成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终结于基里安1999年退居二线之时,尽管其代表人物至今依然在不断推出自己的新作,此时,第二阶段的新生代编导大师已渐成气候,并且成为更具活力的创造者。

&《多少悬在半空中》:独幕芭蕾、美国当代芭蕾第一阶段的代表作。1987年 巴黎歌剧院芭蕾舞团首演于该剧院。编导:W-福赛斯。主演:S-吉扬。

&《烟》:以“电视舞蹈”的形式而问世,主演:西尔-维吉扬编导:马茨-埃克。&《天鹅之歌》:独幕芭蕾舞剧,属于英国当代芭蕾第一阶段的代表作。

《罗密欧与朱丽叶》:当代芭蕾舞剧,1996年 蒙特卡洛芭蕾舞团首演,编导:J-C-马约。(经典重编版)

&《红色吉赛尔》:两幕芭蕾舞剧,1997年由圣彼得堡的鲍里斯-艾夫曼芭蕾舞团首演,选用柴可夫斯基、苏钦科和比才的乐曲。编导:鲍里斯-艾夫曼。表现一个芭蕾舞蹈家的真是故事,现实题材的芭蕾舞剧。

第二篇:《舞蹈学导论》读书笔记

由吕艺升教授编写的《舞蹈学导论》作为舞蹈理论学习的基础性知识它拓宽了我自己对舞蹈艺术认识的视野穿梭于立体、多维的舞蹈世界中收获颇多。

翻开此书题目为“一种引动社会震荡的文化现象”的绪论立即吸引了我。从“文化现象”入手揭示舞蹈的存在与发展隐含了舞蹈艺术同其他姐妹兄弟艺术一样共生于社会历史、文化的根源并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着社会文化现象;从“引动社会震荡”角度看此书把舞蹈艺术融入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中预示着即将为我们带来底蕴丰厚、包罗万象的舞蹈艺术盛宴。

《导论》从不同角度诠释了舞蹈艺术本体以及它在不同时空、系统下的定位和价值并于每章结尾都提出了较有价值的思考题供读者反思、梳理而不断探寻。

“不同视域的舞蹈”以古今中外学者对舞蹈本质的定义为引导解读了时间性与空间性对于舞蹈的重要意义。引言之后分别从人类生命的情调、情感的抒发、舞蹈的动态性以及社交礼仪几方面对舞蹈艺术进行剖析。从中可以看出舞蹈的时空性决定了舞蹈是一种“流动的雕塑”舞蹈姿态虽易辨别其形象属性而“动态”在舞蹈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已被全世界舞者广泛认同。吴晓邦先生在《新舞蹈艺术概论》中提出:“凡借着人体有组织、有规律的运动来抒发情感的都可称之为舞蹈。”因此“动态”是舞蹈艺术的前提有了“动态”后才能提及舞蹈艺术的综合性。

“舞蹈本质的追索”提出舞蹈学研究的首要任务是弄清它本质属性及本质属性的特征。本章首先否定了“美”为舞蹈的本质特征认为“美的指向含混不清不能作为二级种类的特征与其他艺术构成矛盾关系”。此后文章沿着舞蹈艺术发展历程借各时代艺术家的理论分析了芭蕾舞和现代舞的表现特征将其抽象为“再现”、“表现”及“形式”三个概念道出舞者们在求索舞蹈本质时由最初的模仿性、联想式舞蹈——表现性、抽象式舞蹈——纯粹的、形式化舞蹈的发展历程。当“进入本体的切入口”时吕教授指出“能否进入艺术深层的本质研究关键在于能否发现舞蹈自身的规律”。在此他提出了舞蹈科学家鲁道夫·冯·拉班为代表创建的“人体动律学”列出了“人体动律学”中的重要内容如:“运动四大因素:重力(轻与重)、时间(快与慢)、空间(直接与延伸)、流畅度(限制与自由)”等。通过了列举德国现代舞奠基人玛丽·魏格曼和中国现代舞先驱吴晓邦使我们认识到该理论对全世界舞蹈艺术的深远影响。

“舞蹈作为一个子系统”力图从科学的角度将舞蹈定位于宏观的社会意识形态中使它与同等的因子相互对立、相互依存;从舞蹈艺术的微观角度来看将舞蹈置于一个合适的空间地位并明了该系统的目的性、层次性以及它的动态规律。当理解“系统中的舞蹈”时文章提出舞蹈理论系统与社会系统应当是一致而实际中因为王朝跌宕、王室的重视与否等确使舞蹈系统在表面上与社会系统显得不太一致。在“舞蹈中的系统”中书中列出了已经出现的不同视角的艺术分类:艺术的存在方式、艺术展现特征、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艺术的美学原则。在对舞蹈艺术进行划分时吕教授告诉我们:“舞蹈的系统分类并不是一件一劳永逸的事。首先时对现有舞蹈中雷的理论认可是实践的直接总括其次划分要取什么角度这是由研究目的所决定的。”

“舞蹈邻界的模糊地带”介绍了舞蹈艺术与音乐、杂技、戏剧、美术等相关艺术之间的关系。其中“音乐是否是舞蹈的灵魂”这个为舞蹈业内人士时常讨论的话题在此也纳入了作者关注的视野。书中认为“灵魂”一词最初出现时只是句比喻性词语而并非一个定理。真正的“灵魂”只有通过动作与生命互换的形式时灵魂便得以显现。这就是说舞蹈的真正灵魂时人体动作具有生命意识时也就是它在表现人的情感、思想与与生命情调时舞蹈的灵魂才附体。在谈到舞蹈与音乐的关系时吕教授从两个层面进行了解释:

1、音乐作为一种时间的因素进入了舞蹈本体它已是舞蹈的一部分而非体外物;

2、即两种姐妹艺术的合作。在谈到舞蹈与杂技之间的界限问题时作者通过宗白华先生的《美学散步》找到了舞蹈与杂技的模糊界限即“时、空、力”这个舞蹈的三大要素在杂技中同样存在。而“难、奇、谑”与“情感、美感”成为舞蹈与杂技的本质区别。

“舞蹈艺术门类与形态”从种类上将舞蹈划分为民间舞、芭蕾舞、古典舞、现代舞、亚舞蹈与新品种。对于人们对“中国古典舞”这一名称含混不清作者认为产生于40年代末50年代初的中国古典舞自然会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如与西方芭蕾舞训练体系的关系及与保留下来的中国戏曲、武术、杂技、民间舞等。但中国古典舞继承古代的首先仍是典范性。典范性、模式化精神及带有极大传统美学继承性的严禁性。其次而“禅”的精神已深入到中国的哲学与艺术境界并促使中国各种传统艺术的互相借鉴如:舞蹈与书法、舞蹈与绘画等。最后“身韵”的产生是“中国古典舞”摆脱了戏曲的羁绊。作者在本章结尾处谈及舞蹈的综合性时指出舞蹈艺术的边缘性综合是独立性艺术的需求。因为首先舞蹈艺术的本体容(动作思维)量并不为全部人所理解它具备以我为主体的综合必要性和综合可能性。其次随着人类审美逐渐走向高级阶段生活动多样性使人们的审美变得丰富多彩而舞蹈本体的抽象一位使它离人类生活越来越远。

第三篇:法理学导论——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法理学:是研究法和法律的一般原理、基本的法律原则、基本概念和制度以及这些法律制度运行的机制的法学分支学科。

2、法学:是研究法律现象或法律问题的学问或理论知识体系,是一门关于社会生活的规范科学。

3、法学体系:是法学各个分支学科构成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它的中心问题是关于法学内部各分支学科的划分或法学学科的分类

4、法学理论体系:是建立一定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的法律理论观点、思想和学说体系。

5、法:1)马克思认为法由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觉得的,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施行行为规则的总称。

2)法是可以判断人们是非曲直进行公正的裁决,具有公平正义等价值取向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行具有普遍性反复适用的行为规则的总称。

6、法律:由国家立法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的行为规范的总称。具有规范性、意志强制性、普遍性、程序性。

7、法的形式:就是指法的内容要素的外在结构和组织形态。包括法条、规范性法律文件、规范性法律文件体系。

8、法律权利: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题可以自主决定做出某种行为的许可和保障手段。包括自由权、请求权、诉权。分为基本权利和普通权利,绝对权利和相对权利。

9、法律义务:是国家通过法律规定对法律关系主体的行为的一种约束手段,是法律规

定人们应当做出和不得做出某种行为的界限。有限制义务、被请求义务、被诉义务。分类基本义务和普通义务;绝对义务和相对义务。

10、法律要素:是和系统相对而言的,是指那些联系和作用的构成规范性文件内容

的要素、规则、原则和法律术语。有独立性、差异性、关联性的特点。

11、法律规则:是对一定的实施状态赋予明确的法律意义,并确定具体法律后果的准则,具有独立性、可预测性、一般性的特点。由假定、行为模式、法律后果构成。分为授权性规则和义务性规则;确定性规则、委任性规则、准用性规则;控制性规则和构成性规则。

12、法律原则:是指能作为规则的来源或基础的综合性、稳定性的原理或准则。具有不确定性、衡平性、强行性。分为公理性原则和政策性原则;基本原则和具体原则;实体性原则和程序性原则。

13、法律术语:是指具有法律性质或专门法律意义的用语概念。具有明确性、规范性、名词解释

统一性的特点。

14、法律渊源:是指效力渊源,一般地说,制定法是现代国家主要的法律渊源,即不同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在中国的正式、法源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性法规(及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特别行政区的法律、经济特区的规范性文件、国际条约八种。另外还有习惯、判例、政策三类非正式法律渊源。

15、规范性文件:全称规范性法律文件。是有权制订法律规范的国家机关所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律文件。属于法的渊源。具有国家意志性、包含行为规则或模式、普遍性。

16、规范性文件的系统化:是指对已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进行较系统的整理、分类或加工。包括法律汇编、法律编纂两类。

17、法律汇编:是将规范性法律文件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排列汇列成册。

18、法律编纂:是指对属于某一部门法或某一类法律的全部规范性文件加以整理、补充、修改,或者在这些的基础上编制一部新的系统化的法律。

19、法的分类:是指从不同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将法律规范分为若干不同的种类。一般分类包括:国内法和国际法;根本法和普通法;一般法和特别法‘实体法和程序法;成文法和不成文法。特殊分类包括:公法和私法;普通法和衡平法;联邦法和联邦成员法。

20、法系:是根据法的历史传统对法所做的分类。主要分为民法法系,普通法法系,社会主义法系等。

21、民法体系:又称大陆法体系、罗马法系、法典法系、罗马—德意志法系。是以罗马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22、普通法法系:又称英美法系、英国法系,是以英国中世纪以来的法律,特别是它的普通法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法律的总称。

23、法的效力:广义的法的效力泛指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狭义的法的效力,则指由国

家制定和颁布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包括法的效力层次和法的效力范围。

24、法的效力层次:是指在一定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中,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等不同,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主要依据立法主体;立法依据;效力范围为划分标准。中国的法的效力层次包括:最高层次宪法,第一层次基本法律,第二层次法律,第三层次行政法规,第四层次地方法规。

25、法的效力范围:是指法在什么时间、什么地域、对什么人和什么事项有效:从而发挥法的约束力和强制力。包括时间效力、空间效力、对象效力和事项效力四种。

名词解释

26、法律的时间效力:是指法在何时开始生效,何时终止效力,以及法律对其颁布实施以前的事件和行为是否有溯及力的问题。生效方式包括公布之日起生效;具体规定本法的生效时间;比照其他法律;自试行之日起生效;到达之日起生效。废止方式包括:新法取代旧法;新法宣布之日旧法失效;有效期届满;宣布废止;历史任务完成自行失效。

27、法律的空间效力:是指法律在哪些地域范围内发生效力的问题。分为在全国范围内生效、在局部地域区生效、在域外生效。

28、法律的对象效力:是指一个国家的法律对哪些人有效的问题。其中对自然人的效力分为“属人主义”、“属地主义”、“折衷主义”、“保护主义”四种。

29、法律的事项效力:是指法律在实施的过程时,对于法律所规定的事项发生效力发生效力的问题。有法律明文规定原则、一事不再理原则、一事不二罚原则三个基本原则。30、法律体系:又称法的体系,是指一国的部门法体系,即将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法范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划分成不同的法律部门,并由这些法律部门所构成一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整体。局限性、现行性、总括性、相关性、发展性。具有主观性、客观性、发展性。

31、法律部门:又称部门法,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原则对一国现行全部法律规范所作的分类。常凡是调整同一类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即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部门。按照调整对象为主,以调整方式为辅的“主辅标准通”,我国现行法律体系划分为宪法、民法、刑法、行政法、经济法、诉讼程序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环境法、军事法九大法律部门。

32、法律关系:是在法律规范调整社会关系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们之间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合法性、意志性、权利和义务指向性。可分类调整性法律关系和保护性法律关系;纵向法律关系和横向法律关系;单务法律关系、双务法律关系和多务法律关系;第一性法律关系和第二性法律关系。

33、法律关系主体:是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一定权利的享有者和一定义务的承担者,包括公民、组织、国家。

34、权利能力:又称权义能力,是指能够参与一定的法律关系,依法享有一定权利和承担一定义务法律资格。

35、行为能力:是指法律关系主体能通过自己的行为实际取得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能力。

36、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法律关系主体之间的法律权利和法律义务。具有特定性、实有性、个别性。

37、法律关系客体:是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和义务所指向的对象。包括物、人身、精

名词解释

神产品、行为结果。

38、法律事实:是指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前提条件。是法律规范所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客观情况或现象。包括法律事件、法律行为。

39、法律责任:是指违法行为或违约行为,也即未履行合同义务或法定义务,或仅因法律规定而应承受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分为侵权行为、违约行为、法律规定。具有法律依据性、国家强制性的特点。由主体、过错、违法行为、损害事实和因果关系五个方面构成。分为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行政责任、国家赔偿责任与违宪责任;过错责任、无过错责任和公平责任;职务责任和个人责任;财产责任和非财产责任。

40、法律责任的竞合:是一种常见的法律现象。由于某种违法行为,常常符合多种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从而在法律上导致多种责任并存或相互冲突的现象。

41、法律规范的竞合:是指同一法律事实的出现引起的两种以上的法律关系的产生,符合数个法律规范的要件,导致数个规法都适用的现象。

42、归责:即法律责任的归结,是指对违法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进行判断、确认、追究以及免除的活动。必须遵循责任法定原则、因果关系原则、责任相称原则、责任自负原则。

43、责任方式:即法律责任的实现方式。是指承担或追究法律责任的具体形式,如刑事处罚、行政罚款、赔偿损失等就是这种责任方式的具体化。包括制裁(民事制裁、刑事制裁、行政制裁、违宪制裁)、补偿(民事补偿、行政补偿、司法补偿)。

44、立法:1)狭义:是专指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及其常设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法律这种特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2)亦称法的制定,是指有权制定、补充、修改、废止和认可法律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和程序制定、补充、修改、废止或认可法律、法规的活动。

45、立法原则:亦称立法基本原则,是指在立法活动中所要遵循的主要准则。包括民主性原则、科学性原则、统一性原则、适时性原则。

46、立法程序:是享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及其组成人员在制定、补充、修改、认可或废止法律或其他具有法的性质的规范性文件的活动中所必须遵循的法定步骤和方法。我国的立法的程序: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案的审议、法律案的表决和通过、法律案的公布。

47、法的实施:是指通过执法、司法和守法等途径,把法律规范具体运用于社会生活,使法作用于社会关系的活动和过程。分为不一定要通过具体的法律关系就能直接实现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和通过具体的法律关系实现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

48、执法:即执行法律,亦称法律执行或法的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贯彻、执行法律的活动,执法主体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名词解释

行政部门;授权组织。有执法主体特定性、执法内容行政性、执法活动单方性和主动性、执法范围的极广性四个特点。遵循依法行政原则、公平合理原则、注重效能原则三个原则。

49、司法:也称法的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具体应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门活动。具有主体法定刑,活动程序性,理念正义性三个特点。有正确、合法、及时三个要求。遵循平等司法原则、依法司法原则、独立司法原则和责任司法原则四个原则。

51、司法的基本原则:是指规定在我国《宪法》、《人民法院组织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和其他一系列法律中的法律适用的基本原则。

52、法律行为:是指人们所实施的一切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这种行为是人们所实施的能够发生法律上的效力,产生一定法律效果的行为规定的总称。具有社会性、法律性、意志性三个特点。包括行为、手段、结果三个客观要件、行为意思(需要、动机、目的)、行为认知两个主观要件。分为单方行为和多方行为;自主行为和代理行为;合法行为和违法行为;消极行为和积极行为;意志行为与事实行为;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

53、守法:亦称法的遵守,指人们按照法律规定,正确地行使法律权利,切实履行法律义务的活动。包括守法者的政治意思、法律意识、文化知识水平、伦理道德观念、个性心理素质五个主观条件,社会政治情况、经济情况、法制情况、社会风尚状况四个客观条件。

54、违法:亦称违法行为,指具有法定责任能力的主体由于主观上的过错所实施的违反法律规定并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依照现行法律应当予以追究的行为,分为违宪行为、刑事违法行为、民事违法行为、经济违法行为、行政违法行为。

55、法律解释:是指由特定的机关、组织或个人,根据国家的立法意图、法理原则和政策观点对现行的法律或者法律条文的内容、含义以及所使用的概念、术语、定义等所作的必要说明。具有准确性、关联性、目的性三个特点。分为包括正式解释(立法解释、司法解释、行政解释)和非正式解释(学理解释、任意解释);字面解释、限制解释、扩充解释;语法解释、逻辑解释、系统解释、历史解释。我国实行以全国人大常委会为主导,国家机关分工配合,部门领域内集中垄断的解释停止。

56、法律推理:是指以法律与事实两个已知的判断为前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规则,为法律适用结论提供正当理由的一种逻辑思维活动。包括形式法律推理(演绎推理、归纳推理、类比推理)和实质法律推理。

57、法律监督:广义是指一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对各种法律活动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督,狭义是指国家专门的法律监督机关——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法的实施所进行的监督,旨在保证国家法律的正确、统一实施。具有权利性、外在性、强制性。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对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的监督和对社会组织及公民的监督;事前监督和事后监督。其体系包括国家监督(权力机关、行政

名词解释

机关监督、司法机关监督)和社会监督(社会组织监督、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

58、法的实现:是指通过执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过程,达到法律设定的权利和义务的结果。

59、法律秩序:是指通过法的实施和法的实现而建立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有条不紊的状态。

60、法的物质制约性:是指法是由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61、法的作用:是指法对人们的行为和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功能。

62、法的价值:是法这种客体对人、阶级、社会的积极意义。是法的存在、作用和变化对这些主体需要的满足及其程度。

63、效率:是指社会或个人给予一定的投入而获得收益最大化的比率。

64、人权:1)人权是一种道德意义上的权利,属于应有权利的范围,是指作为人应该享有的权利。2)人权就其实质而言,是国内法管辖的问题,又是 一种法律权利。3)人权作为一种道德权利与法律权利,必须是一种实有权利。

65、法的历史类型:是按照法的经济基础和阶级本质对法所作的基本分类,凡是建立在相同经济基础之上,具有相同阶级本质的法就属于同一种历史类型。66、法制:是法的制定、执行、司法、守法和法律监督的总称。

67、法治:是指统治阶级以法对国家权力的限制和制约,以有效地制约和合理运用公共权利,使已经制定的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

68、法的继承:是指不同类型之间在法律内容,法律形式上的某些联系。分为同质继承和异质继承。其内容包括科学性内容的法律条款、民主性的法律条款、有关处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法规。

69、法的移植: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异国异地的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原则的引进、接收、迁移的表现和行为。

70、法律意识:是指人们关于法律现象的观点、思想、心理和知识的总称。分为法律心理和法律思想;个人法律意思和社会法律意识。

第四篇:新闻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

(一),历年真题

07:

纯新闻:即客观报道,迅速报道在短时间内发生了什么,向读者提供一个有价值的纯粹事实

新闻失实:新闻失实的最突出表现:1无中生有,凭空捏造;2添枝加叶,层层拔高;3要件残缺,隐瞒事实;4偷梁换柱,移花接木;5因果不符 新闻失实性质的分类:故意性失实、非故意性失实

故意性失实:明明知道自己所写的新闻与实际情况不符,却明知故犯,造成新闻失实,其原因比较复杂,由新闻队伍内部的问题,也有社会原因

非故意性失实:在采编新闻过程中,作者并没有觉察到自己报道的事实与实际情况不符。(原因:轻信,采访不深入,编辑不慎,校队不严)

炒新闻:无中生有,小题大做,以假乱真,以耸人听闻的新闻混淆视听 合理想象:是从已知的事实去推测记者没有采访到而可能发生的“事实”,并作为事实来报道 “合理想象”和“扩大宣传效果”对新闻真实性造成有害的影响。

二级传播:美国著名传播学者拉扎斯菲尔德及其同事在1940年伊里调查中的意外收获。研究人员发现,那些接触传播媒介较多、热衷选举、关心政治问题的人能够在人际交流中对周围选民态度产生影响。这些人被称为“舆论领袖”。研究人员由此第一次提出了“二级传播”的假设:概念往往先从无线电广播和报刊流向舆论界的领导人,然后再从这些人流向人口中不那么活跃的部分。这种由“大众传播——舆论领袖——受众”构成的传播过程被称为“二级传播”。

新闻策划:广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传媒的形象策划,它包括传媒发展战略策划、传媒营销策划、内部管理机制策划、广告策划以及媒体的风格和定位策划等;

狭义的新闻策划是指新闻采访策划,即新闻业务中的“战役”策划,指新闻传播工作者在一定时期内,为了达到某种传播效果,对具体的新闻事实的报道所作的设计与规划。也就是指记者对将要采访的题材重大的新闻事实所作的事先谋划或筹划。

08:

舆论: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其基本要素为主体,客体,本体,载体;特点有公开性,公共性,急迫性,广泛性,评价性。

“最小效果论”: 中期的弱效果理论(40~60年代)观点:“最小效果论”或“无效果论”。新闻媒介所产生的效果是有限的,甚至是微弱的 例证:约瑟夫.克拉珀 《大众产播的效力》1960 中的说明 大众传播本来并不是对传播对象产生效果的一种必要和充分的因素,而是通过中介因素的影响来起作用;2 这些因素向来只赋予大众传播以辅助的代理者的作用,而不是唯一的因素 背景:40年代末开始,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有了新的发展,产生了新的理论,尤其是心理学研究中的个人差异研究,社会学中的社会类型及其行为研究。新闻指导性:是通过报道新近发生的事实来宣传一定的观点,影响受众的思想,把受众引导到既定的目标上去。对我国的新闻事业来说,是指新闻工作者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用党的方针、政策来影响、指导受众的思想和行动,帮助受众明白形势,明辨是非,明确利弊,引导人民群众同心同德,共图四化大业。核心竞争力:新闻传媒的核心竞争力是指处于该传媒整体能力的中心地位的独特的优势资源和能力的总和。具体说来有两个基本特点:一是这种资源和能力在传媒的发展中处于中心地位,发挥重要作用;二是这种资源和能力具有独特性,是其他传媒难以具有的。独特性有的是传媒与生俱来的,有的则是靠传媒经营管理者培育开发的。

(二)章节重点

绪论:

新闻学:是以人类社会客观存在的新闻现象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的重点是新闻事业和人类社会的关系,探索新闻事业的产生、发展的特殊规律和新闻工作的基本要求。

新闻学的中心议题:客观社会的诸条件对人类新闻活动的决定、支配作用以及新闻活动对社会的反作用。

第二章:

新闻:1.新闻是新近发生事实的报道。(形式)2.新闻是新近事实变动的信息。(实质)

新闻本源:先有事实,后有新闻;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变动产生新闻,变动是新闻之母)

新闻来源:指新闻从何处获得,所以又称新闻出处。交待新闻来源的最大目的是让受众了解该新闻的权威性、可靠程度。新闻来源一般有三条途径:一是记者采访他人;二是记者在现场亲眼目睹;三是查阅有关资料或信函。

突发性新闻:对出乎人们预料而突然爆发的事件的报道。延缓性新闻:对逐步发生变化的事情的报道。

硬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必须迅速,越快越好;还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软新闻:关系到国计民生以及人们切身利益的新闻。有极严格的时间要求,必须迅速,越快越好;还要尽可能准确,信息尽可能量化。

第三章:

信息:广义信息:所有对象在相互联系作用过程中呈现出来的各自的属性。一般信息:与人类认识过程和传播活动相关的知识积累。狭义信息:能够消除受信者随机不确定性的东西。信息的最基本特点:包含新的情况、新的知识、新的内容。信息其他特点:共享性,扩缩性,组合性,多角度性,相对性。

噪音:是对信息流通的干扰,减低信息明确性,甚至会造成信息混乱,出现于信息流通的各个环节。

深度报道:依据信息可扩缩的特点,对信息进行深加工,即抓住一个社会现象,穷根溯源,一层一层地开掘下去,直到找出事情发生的直接原因或根本原因

综合评述:作者把一个事情相关的各个方面加以综合,从而显示事情的社会影响,揭示其发展趋势

客观报道:即“用事实说话”,就是用事实说理。实际是一种宣传方法,以客观的外表掩饰主观的宣传动机。

第四章:

宣传:宣传是运用各种有意义的符号传播一定的观念,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引导人们行动的一种社会行为。

第六章:

报纸:以刊登新闻为主的定期连续向大众发行的印刷品

广播: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电视:以无线电波所传送的声音和图像为媒介的大众传播工具

第七章

新闻体制:是指新闻事业的所有制性质、决策机构的构成、新闻事业的结构和社会对新闻事业的制约机制等。

消息:迅速、准确、简要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

通讯:详细报道一个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一个新闻人物的所作所为

社论或本报评论员文章:代表本报编辑部对国内外重大事件或社会问题加以分析,并阐述本报的立场、态度和观点

短评(时评):配合报上发表的新闻,简明扼要地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影响、事件的性质

编后语、编者按:三言两语、或借题发挥,或一针见血地点明事件的要害,或对新闻作补充性说明

新闻特写:新闻和文学的杂交。像电影中的特写镜头,抓住新闻事件中的一个富有特征的片断,或一位新闻人物活动的片断,采用文学笔法加以细致地描绘,使读者身临其境,如见其人,从而获得具体的印象。亲切、具体、形象是其长处

新闻述评:新闻和评论的杂交。把新闻事件的起因,在一段时间内的发展情况加以综述,在综述过程中加以分析、评论,预示其发展趋势、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后果。记者来信、采访札记也属新闻述评。

调查报告:新闻、历史、评论的杂交。围绕一个新近发生的事件或人们关心的某方面问题,全面地、系统地、精确地报告其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并力图揭示其本事或问题的症结

报告文学:新闻、文学、评论的杂交。用文学笔法来描述新闻事件或新闻人物,使读者从具体生活图画中获得对现实的深刻认识

杂文:文艺性的评论,是文学和评论的杂交

解释性报道:即新闻分析,围绕读者有疑问、社会有争论的事件或社会问题,提供大量背景材料,揭示其发生原因,较隐蔽地表达记者的观点或倾向

调查性报道:即揭丑报道,用大量事实揭露一件丑闻或秘密交易,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或倾向

特稿:抓住新闻事件的特征、细节,用优雅的、幽默的笔调加以详细地描述

第八章

新闻媒介的共性(共同特点):真实地、及时地反映世界新进变动的大众传播工具

新闻媒介的特性: 1从所有制方面看:民营、公营、国营 从与政府或执政党关系看:独立的新闻媒介、官方新闻媒介、半官方新闻媒介 3 从阶级性方面看:无产阶级新闻媒介、资产阶级新闻媒介 4从办报方针看:商业性、政治性、政企合一型 5从媒介内容看:严肃的高级报纸(硬新闻,评论)、大众化通俗报纸(娱乐,服务新闻)

新闻媒介的个性:媒介在内容选择、编排方式、行文风格上的与众不同之处

新闻事业的双重属性:新闻事业具有上层建筑属性和信息产业属性。“事业性质,企业管理”是双重性质在当前我国新闻媒体中的外在表现,即政治上必须恪守党性原则,经济上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运行。

新闻媒介产品的商品性:在整个社会主义时期,报纸、广播电视节目是商品,这一属性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新闻事业的阶级性:报纸、广播、电视在反映客观世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立场、思想和观点,它们客观上有利于某个阶级的利益。新闻事业具有阶级性,是不以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事实,任何新闻事业都有阶级性,但不同新闻媒体阶级性存在强弱之分。第九章

新闻媒介的传播效果:新闻媒介所传播的信息对受众的思想、态度和行为所产生的实际影响

早期强效果理论(1940年以前)观点:“魔弹论”或“靶子论”。即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人们认为新闻媒介具有横扫一切、难以抵御的传播威力,而受众则处于被动挨打、不堪一击的地位。新闻媒介的宣传就是“魔弹”,而受众只是应声而倒的“靶子”

背景:两次世界大战前后的宣传战和围绕它进行的大量宣传研究

适度效果理论(70年代开始)

观点:主要来自于崛起与英国的批判学派 应重视广大受众的利益需求,因为他们具有选择、分析、判断信息的能力 2 效果研究必须和社会各种因素联系起来

背景:进入70年代以后,西方传播学者开始修正传统观点,探讨新闻媒介与整个社会历史变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关系,着重研究媒介长期的、无计划的、间接的以及对机体产生的影响

魔弹论:早期效果研究的代表性理论,受心理学中机械的“刺激-反应”论的影响,认为新闻媒介发送信息一经命中目标,就必须产生传播者预期的效果

选择性理论:受众心理倾向性势必导致受众对传播者和传播信息的选择。包括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三个阶段

使用与满足模式:以“受众”闻中心,以受众利用媒介的动机和目的是否满足来衡量媒介效果的理论。

含义论:把行为当作内心理解的产物,即个人行为是个人对我们文化具有共同解释的符号、形象或事件的意义理解的产物。含义论倡导者认为有三种“世界真实”,客观世界真实,媒介通过连续不断报道呈现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受众内心存在的世界真实一方面来自对客观世界的亲身感受,另一方面深深受到媒介的影响。在现代社会中,媒介对现实的描绘在含义的确定、延伸、替换和稳定四方面发挥了主导效应

模式示范论:大众传播能够描述模式化的行为,即媒介内容对受众的行为具有模式化的示范效果

议题设置理论:议题设置:是指新闻媒介选择并突出报道某些内容,从而使这些内容引起公众的注意和重视。主要观点:在当代社会,大众传媒参与了“社会现实”的构建”,影响了人们头脑中对社会现实的构想。大众传媒从每日每时所发生的客观事实中挑选出极少数加以广泛传播,从而影响到受众对社会事务轻重缓急的考虑。事件在大众传媒中出现的频率,是受众来一判断该事件重要性的主要依据 创新扩散理论:主要研究大众传播对新技术、新观念推广所发挥的作用。1973年,美国传播学家罗杰斯和休梅克在《创新的传播》一书中对该理论的研究进行了总结,提出了四个阶段的说法:知晓:个体意识到创新存在,并对创新功能有所了解。劝服:个体对创新形成一种赞成或反对的态度。决策:个体从事于对采纳或拒绝创新做出选择的行动。证实:个体谋求加强已作出的创新决策。西方学者一般认为,大众传播在“知晓”、“劝服”两个阶段可以发挥相当的影响力;而对“决策”、“证实”影响力很小。所以,为了推广新技术、新观念,必须把大众传媒和亲身劝服结合起来。

第十章

受众:受众:在传播学上,泛指媒介信息的接受者。在大众传播领域,是指大众传播媒介信息的接受者,是整个新闻传播活动最活跃的决定性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指三大新闻媒介即报纸的读者、广播的听众和电视的观众

受众定位:即确定媒体整体和所设栏目的明确的传播对象,解决向谁传播的问题。新闻媒介的受众定位主要包括:一家媒体的整体受众定位和媒体的各个分设栏目、频道等的特定受众定位。

第十一章

新闻真实性:指的是在新闻报道中的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

新闻群众性:新闻事业群众性的含义:1 在内容上:新闻事业应该尽量满足群众的需要;2在工作路线上:新闻工作应该走群众路线,坚持全党办报、群众办报;3 在形式上:新闻、评论的表现形式应该尽量为群众所喜闻乐见。

新闻战斗性:为捍卫党和人民利益而无所畏惧地斗争,为传播真理而不倦地探讨。从一定意义上说,我国新闻媒介的战斗性就是指新闻媒介的揭露、批评性报道,指新闻媒介的舆论监督作用。

新闻党性:是马克思主义新闻思想的精髓。是否坚持党性原则决定了党的新闻事业的成败与优劣,从而也影响到党的宣传工作的成败与优劣。

第十二章

新闻选择:对现实生活中发生的事实加以鉴别,选出新闻媒介值得传播的事实。

稿件的分量:新闻稿中事实的重要程度,“有分量”是指新闻稿所提供的事实重要,可以放在显要的位置发表。

新闻敏感:迅速判断事实的价值的本领,善于选择事实的本领

新闻定义: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选择事实,一要真实,二要新鲜。

新闻价值:事实本身包含的引起社会各种人共同兴趣的素质。包括:时新性、重要性、接近性、显著性、趣味性。其考虑的仅仅是新闻是否能引起受众共同兴趣地为题,并不考虑新闻社会效果问题。

新闻的价值:由宣传价值和新闻法规这两个概念来解决。比如政治价值、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等

宣传价值:事实本身所包含的有利于传播者、能够证明和说明传播者主张的素质。包括:与新闻媒介所持政治主张、价值标准的一致性、针对性、普遍性、典型性、时宜性。

新闻法规:某一事实在政治上、法律上容许不容许公开的传播的标准。

新闻的“共同兴趣”:是指新闻要反映社会大众关心的事实,不是个别人关心的事实

第十三章

国家安全法:新闻媒介不得以任何形式危害国家安全,这是各国新闻法规不可或缺的条文。

新闻诽谤:1)诽谤的对象:个人、某个特定团体、企事业单位所生产的产品;2)西方国家诽谤罪确认标准:一是特定的对象、可以让他人确认的对象,不是泛指;二是歪曲、夸大、捏造事实;三是必须含有恶意;四是公开传播,造成对象的名誉损害;3)我国判定媒介侵害名誉权的标准:一看报道是否真实;二看是否有借机诽谤诋毁的内容;4)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在新闻报道中,真实性是防止触犯诽谤罪的最主要手段。

隐私权:分类:一是闯入原告的私人禁地;二是公开私人物件,使原告的正常社会生活被破坏;三是在公众面前将原告置于错误位置;四是未得本人同意,利用原告的姓名、肖像等进行商业活动。

规模经济:指企业达到一定生产规模以实现最佳的投入产出效应。报业广电集团化目的之一就是为了实现规模经营。

第十四章

新闻职业道德:新闻工作者自立的行为准则,它借助于舆论力量促使新闻工作者自觉地遵守。新闻职业道德标准:职业理念、职业态度、职业纪律、职业责任。

职业理念:涉及新闻工作的宗旨和“为什么”、“为谁”从事新闻工作。

职业态度:新闻工作必须严肃、严谨、认真、踏实。

职业纪律:“只用公平方法获得新闻、照片和资料”“对秘密获得的新闻来源,应保守职业秘密”

职业责任:竭尽一切努力,以确保新闻的真实、全面、客观、公正。

第十五章

媒介生态环境:媒介是一种社会子系统,是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其他子系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的总和就是媒介生态环境。

第十六章

新闻自由:是政治民主观念在社会信息系统的反映,只有真正建立了民主制度的现代社会,新闻自由才能实现。

第十八章

流行:现代社会的普遍现象,可以看作是当代文化最明显的一种社会效果,在其中其主要作用的是大众传媒。

1所谓流行是一种事物、行为或观念等在短时期内、在较为广大的人群中传播开来,并为人们接受、认同和仿效。流行这一现代神话的制作者正是大众媒介。大众媒介在短时期内反复、大量传播某种符号,使之成为一种人人皆知的现实,渐渐地人们视其为理所当然,开始以此要求别人并设定自我。3 在流行形成的过程中,大众的基本心理状况是从众和害怕孤独。流行实际上是大范围从众行为的结果。随着大众媒介的跨地区、跨国家、跨文化传播的实现,流行正在成为一种全球化现象。

4流行也是大众文化追求即使效果的集中体现。流行从来都是排斥永恒的,大众媒介传播快速的特征契合了流行的特质。

5事实上,流行和大众媒介相辅相成,流行必须依赖大众媒介才能实现,而大众媒介也需要以不断变换的流行重做自己的传播内容,并在流行潮中一次又一次地赢得大众的瞩目。

符号化:大众媒介通过传播赋予商品以某种意义,这即是将商品符号化了。大众媒介大范围内的持续传播,使大众普遍认可了大众媒介所提供的商品与符号之间的关系,并且接受了媒介提供的解码方式,商品的符号化就这样完成了。大众媒介是符号意蕴的构建者,更是将这一模式进行社会化实施的重要推动者。

偶像崇拜:大众文化最为奇特、最为引人注目的一种景观。

1偶像:使大众文化产品的制作者们根据市场需求,针对大众心理精心炮制的一种特殊文化商品。制作偶像使大众文化工业的最重要环节之一。这就是当代社会的“明星制”。偶像即是明星。大众媒介是“明星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3 “明星制”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众媒介。

1)明星之所以能以适应市场的虚拟面目——“公众形象”示人,有赖于大众媒介这个中介。大众媒介位明星创造虚拟形象提供了可能的空间。

2)明星效应的取得还有赖于大众媒介反复大量的传播。这与大众媒介的“授予身份”功能有关。即传媒报道意味着一种特殊身份,频繁在大众媒介中出现的人物更有可能被指认为名人。传媒曝光率与人物的知名度呈正比关系。文化帝国主义:1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最近又增添了更复杂的社会背景。在文化传播中,作为载体的大众媒介的影响力越来越突出,以至于成为一个关键性的环节。“文化帝国主义“理论集中的焦点,也正是文化的国际性大众传播。此理论一经提出,立即引起发展中国家的共鸣。在传播领域中,确实存在着传播者之间的不平等问题,由此引发出关于信息流通社会后果的研究。信息市场上的商品流通有其特殊性,因为它们有文化意义甚至意识形态色彩,属精神产品类。“文化帝国主义”特指发达国家有意或无意地控制发展中国家的媒介系统和文化生活。4,这一理论的提出基于一些基本认知: 1)世界传播模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世界力量结构密切相关

2)由国力相差悬殊的国家为主体形成的世界力量结构,显然不可能是强弱均等 3)在此影响下的世界传播模式也必然呈现某种倾斜态势,也就是发达国家在传播中的主导性与发展中国家的被动性

5,文化霸权的形成,除了一部分有意识的宣传外,有很多是出于无意识状态,其中最大的驱动力是商业原则。无论是大众文化产品的制造,还是大众媒介的构建运作方面,发达国家凭借其雄厚的综合国力占据了绝对优势。6,“文化帝国主义”并非刻意针对某个国家,其要点主要指向文化传播中的不平等现象。其可能产生的范围: 1)弱国与强国之间的文化传播;

2)少数民族与所在国主要民族之间的文化传播; 3)土著社会与外来文化的文化传播

“文化帝国主义”理论关注的,是那些处于劣势的一方在传播过程中遭受的负面影响。7,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文化帝国主义”意味着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发达国家的文化传播内容大都与本国传统文化相冲突。因此,如何在承受发达国家文化传播的巨大冲击力的现实情形中,保持并发展本国、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燃眉之急。

第五篇:社区护理导论 名词解释

社区卫生服务:是以基层卫生机构为主体,全科医生为骨干,合理使用社区资源和适宜技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家挺为单位,社区为范围,需求为导向,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为重点,以解决社区主要卫生问题,满足基本

卫生服务需求为目的,融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为一体的,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基层卫生服务。

社区护理:是将公共卫生学与护理学理论相结合,用以促进和维护社区人群健康的一门综合学科。社区护理以健康为中心,以

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以促进和维护社区内个人,家挺及人群的健康为主要目标。

护理计划:一种由多方合作的,体现优先顺序并经历循环往返的程序以达到预期护理目标。

护理专业伦理准则:是依据专业所认定的价值确定的,专业的成员必须认同专业的价值,通过内部控制保证服务质量,获得

社会的认可。

社区护理过程评价:重点是测量社区日常护理活动和功能,强调及时收集和分析资料,以指导收集和分析护理活动的不断完

善。

结果评价:指针对护理活动的近期和远期效果进行评价。

社区护理记录格式:采用PIO格式,问题加护理措施加结果的书写格式。

社区分析:社区护士对所获资料进行检查,归类和判断。

生命价值论:以人具有内在的与外在的价值来衡量生命意义。

临终关怀:是对频临死亡病人的照顾,它是现代医学一个新兴领域,由多学科相互协作。

社区护理伦理准则:是表明社区护理专业的基本价值,以及社会所赋予及专业所应承担的职责。

护理研究:是在护理实践中发现问题,然后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索研究,从而获得新知,解决问题或评价现存护理措施的有效

性,再用以指导护理实践的过程。

随机:有随机抽样和随机分组,是指实践对象抽样抽到或分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的机会相等的方法。

健康管理:指对个体和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对已知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适当

干预的全过程。

健康风险:指人的生命过程中,环境,社会等外部环境和人自身的内部因素威胁或损害健康的各种可能性。

风险管理:是在对风险进行识别,量化,评价的基础上,运用风险管理策略或技术,对风险实施有效控制的管理过程。健康风险评估:是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状态和健康危险因素导致待定疾病和或死亡的频率以及潜在的健康损失程度的描述和

估计。

社区健康管理:是指在社区开展的健康管理,以居民健康档案和规范的健康体检为基础,以健康风险评估及健康促进指导为

手段,以多渠道的健康教育为辅助,以持续性多元化的诊疗服务为保障,以提高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素质,节约医疗费用支出,维护健康为目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的连贯的多方位的健康保健服务。

社区健康促进:是指通过健康教育和环境支持改变个体和群体行为,生活方式和社会影响,降低本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

健康传播:是通过研究与应用传播策略来告知,影响以及激励公众,社区,组织机构人士(政府、非政府组织、社会团体、私人机构)专业人员及领导,促使相关个人及组织掌握健康知识与信息,转变态度,采纳有利于健康的行

为并做出促进健康的决定。

护理健康教育:主要由护士进行的,针对教育对象开导的具有护理特色的健康教育活动。

护理健康教育程序:指一种有计划,有目标,有评价的系统教育活动。

个人健康行为习惯:包括吸烟,饮酒,饮食,体育锻炼几个方面。

社区健康教育监测:是指有计划地对社区人群和社会环境连贯性的观察、客观地收集资料,切实掌握人群卫生知识、卫生习

惯、卫生行为和生活水平的现状和变化情况,探讨开展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效果,并对上述客观指标进

行综合分析与评估总结。

POMR:即以问题为导向的病历记录,是全科医疗中对个人健康问题所采用的一种记录方式。

家系图:是以绘图的方式来描述家庭结构、家庭成员疾病间的遗传联系、家庭关系及家庭重要事件等,它使医生快速地掌握

大量信息,评判家庭成员的健康状况,家庭生活周期、家庭功能以及在家庭资源等资料的最好工具。

下载舞蹈学导论名词解释word格式文档
下载舞蹈学导论名词解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舞蹈学导论有感2(共5则范文)

    《舞蹈学导论》读书笔记 (二) “动作与语言”分析了舞蹈动作的内涵价值、动作的生成与构筑、舞蹈的力量性及情感性的问题。在动作的内涵价值中提到,从生活动作到舞蹈动作需要经......

    外国舞蹈史名词解释

    外国舞蹈史名词解释 舞蹈 广义的舞蹈指的是凡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经过组织美化、具有节律的动态的人体文化现象,均可看做是舞蹈或亚舞蹈,它既可以表现人们的思想感情,也兼有其......

    合成化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

    合成化学导论名词解释总结第一章 1. 合成化学;2. 化学键;3. 活力论;4. 尼龙;5. 多肽固相合成;6. 超分子 第二章 1.交叉偶联反应;2. Heck反应;3. Heck反应的中性催化循环和阳离子催......

    教技导论-名词解释[最终定稿]

    名词解释 1. AECT1994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对有关的过程和资源进行设计、开发、利用、 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2. AECT2005教育技术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

    劳动教养学名词解释

    1. 劳动教养:在我国是一个专有名词,它特指我国于20世管理所外就地负责管教的一种执行制度 21. 所外就医:指在劳动教养管理所执行的劳动教养人员因患有严重疾病或有严重损伤,劳动教......

    监督学名词解释

    监督学名词解释 1. 【层级监督】是基于行政系统上下级隶属关系而实行的自上而下的监督,这是行政监督中最经常、最主要、最有力的监督形式。 2. 【党内监督】指中国共产党的各......

    监督学名词解释

    监督学名词解释 1.监督是指各种监督主体依法对国家公权力机关和国家公职人员行使公共权力的活动所进行的监察、督察活动以及对滥用公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各种行为的纠正活动。......

    交通运输学名词解释

    名词: 1、机车车辆限界——是机车车辆横断面的最大极限,它规定了机车车辆不同部位宽度、高度的最大尺寸和底部零件至轨面的最小距离。 2、列车——铁路车辆按规定重量、长度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