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教学证明

时间:2019-05-15 05:50: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循环教学证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循环教学证明》。

第一篇:循环教学证明

循环教学证明

兹证明XXX老师于2005年9月至2006年7月负责本部初一(2)、(5)班英语教学工作,于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负责本部初二

(2)、(5)班英语教学工作,于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负责实验部初三(3)、(4)班英语教学工作,于2008年9月至2009年7月负责实验部初一(8)班英语教学工作,于2009年9月至2010年7月负责实验部初二(8)班英语教学工作,于2010年9月至2011年7月负责实验部初三(2)、(8)班英语教学工作,于2011年9月至2012年7月负责初一(1)、(3)班英语教学工作,于2012年9月至2013年7月负责初二(1)、(3)班英语教学工作。

特此证明!

xxxxx

二〇一三年七月二十日

第二篇:for循环 教学设计

FOR循环语句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掌握循环语句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学会使用VB编写循环控制结构的简单程序。

设计思路:循环是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循环过程中各种控制因素。按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只在黑板或PPT上讲解FOR语句格式,学生没能直观地经历、感受循环的控制过程,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理解得不透彻,学习效果不佳。由于讲解的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不能很专注地持续地保持自己的思维同步于老师的思维。本节设计意图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经历FOR语句相关知识的发现过程,在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过程中,多角度的刺激,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轻松地理解FOR语句中各要素的含义,并及时加以应用,让抽象难懂的循环思想、FOR语句应用溶于简单易懂的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

(1)在一个接一个小问题的引导和老师的适时追问下,在实践过程中尝试、观察、思考,感受FOR循环的在程序中的控制作用,逐步理解FOR语句的循环变量、初值、终值、步长、循环体的含义,同时形成规范书写FOR语句的良好意识;

(2)能够分析、读懂简单FOR语句代码,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3)深入思考,勇于挑战自我,灵活应用FOR循环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信心。

教学准备:电子教鞭、白纸50张、操作文件、PPT课件、扩音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流程图、IF语句

(5分钟)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偶数

(让学生在白纸上写,老师查看书写情况,以便及时抓出问题)

X=3 If x mod 2 = 0 then

Print x

End if

二、问题引导实践,逐步深入地感受循环思想,并逐步清晰FOR语句格式及其含义

(学生实践,再抽问学生,促使学生专注于教师引导的学习过程中)

准备工作: 打开“for循环实践”-“工程1.vbp”,打开窗体,找到“输出”按钮 1.在窗体上输出一个笑脸

Print “ ^_^ “;

2.输出5个笑脸?(哪些方法? 手动输?那如果要输出1000个* ?)输出10个笑脸呢?

For i=1 to 5

Print “ ^_^ ”;

Next i

追问: 要输出10个*呢?(让学生去模仿、尝试修改代码,促使他们自主去解读语句,初步感受FOR语句对循环的控制作用)For i=1 to 10

Print “ ^_^ ";

Next i

3.输出1到10的数字呢?

输出10到20的数字呢?

(感受FOR循环语句中循环变量、初值、终值对循环体执行的灵活控制作用、观察循环变量的变化规律)

For i=10 to 20

Print i;

Next i

分析: i经历了哪些数,符合循环条件(不超出终值)?

i为21时不符合循环条件,结束循环。

师(板书): for 循环变量=初值 to 终值

Next 循环变量

„变化规律是 +1

4.输出10到20之间所有偶数?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老师查看学生代码)

方法1:if语句实现

方法2:提示:让循环变量的变化规律从加1变为加2 For i=10 to 20 step 2

Print i;

Next i(理解步长对循环变量的控制作用)

追问: 输出20、18、16„„10 ?

For i=20 to 2 step-

2Print i;

Next i

老师讲解: 判断条件“超出”的含义,视步长的正负而定,步长为正,则“超出”指大于终值时停止循环,步长为负时,“超出”指小于终值时停止循环。

三、应用知识,读程序:(突出:循环条件判断、循环变量的变化规律、循环体)S=0 For i=1 to 10 S=s+i Next i

‘(1)说出循环变量、初值、终值、循环体,循环次数? Print s ‘(2)输出什么? Print i ‘(3)输出什么?

‘(4)若加step 3 后又怎样

强调for语句格式的循环思路(作为知识的小结)

四、应用知识,写程序,解决问题:

935

提示: 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同时能被5、11、17整除。

思路:循环初值

?终值?

步长?

循环体?

(同学间相互帮忙调试!)

第三篇: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循环结构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理解循环结构概念。

②把握循环三要素: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的终止条件。③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2)能力目标

通过由实例对循环结构的探究与应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到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

(3)情感目标

①感受算法思想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的意义,提高算法素养; ②经历体验发现、创造和运用的历程与乐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③培养学生形式化的表达能力,构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程序化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循环结构的三要素。

难点:循环三要素的确定以及循环执行时变量的变化规律。

三.教学方法:问题探究式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抽象概念

情景引入:北京取得2008奥运会主办权的过程。国际奥委会对遴选出的五个城市进行投票表决的操作程序:首先进行第一轮投票,如果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一半,那么这个城市取得主办权;如果没有一个城市得票超过一半,那么将其中得票最少的城市淘汰;然后重复上述过程,直到选出一个城市为止。

[设计意图]新颖引入激发学生兴趣。教师抛砖引玉,学生积极举例循环现象,其思考举例过程实为自主构建循环结构概念过程,体现了自主获取知识的新课标理念。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中哪些是重复进行的步骤,令其举例说明社会、生活和数学中的循环现象;引导学生从循环现象中抽象出循环结构概念)循环结构概念:算法中按照一定条件反复执行某些步骤的结构。

(二)提出问题,分析研究

例1:设计算法求1×2×3ׄ×100的值并画出框图。(学生思考后小组讨论算法的设计,并将成果展示出来)

[设计意图]由学生历经提出解法,尝试,受挫的过程,引发其认知冲突,为新算法的产生奠定基础。

问题①:学生展示算法步骤中优劣各是什么?

(三)循序渐进,深入探究

问题②:递推求积中,每步中重复的操作是什么,变化的是什么?有何变化规律?100个变量的值当中哪个是最终输出的量?

——每一步中重复操作的是乘法运算,变化的只是参与运算的; 每一步均可描述为:第n步结果第(n1)步结果n(n2,3,,100); 最终只需输出s100,而s1至s99中数据无需保留。

开辟变量s存放每次累乘结果(累乘变量),s的初值为1; 变量i用于追踪从2至100的变化(计数变量),i的初值为2。

ssi教师引导学生得到循环体:

ii1

问题③:如何理解ssi与ii1?算法中“等号”与“变量”的涵义等同于数学中的相应涵义吗?

问题④:循环体如何结束?

引导学生分析循环体执行的最后一步:

ss100i101

当i100时执行循环;当i101时结束循环,即为循环终止条件。[设计意图]问题②至④环环相扣,层次递进,使学生历经问题的抽象过程和新算法的构建过程,培养其归纳抽象能力,逐步形成算法分析,算法设计到算法表示的程序化算法思想。

归纳循环结构三要素:循环变量赋初值、循环体、循环终止条件。循环三要素确定过程:首先确定循环体,再由循环体第一步确定变量初值,由最后一步确定循环终止条件。

根据刚才的分析画出程序框图,从中提取出当型和直到型框图,并给出一般形式,引导学生对这两种循环结构进行区别和转化。

直到型:先执行一次循环体,再判断条件,若不满足,继续执行循环体,直到条件满足,跳出循环。

当型:在每次执行循环体前判断条件,若满足,则执行,否则跳出循环。

(四)变式探究,深化理解

变式1:在例1当型框图中修改循环三要素,学生回答算法功能。

11变式2:改造例1程序框图,求1351的值。999(组织学生分组活动,继续改造例1的循环体,比比看哪组的改造创意最丰富,得到的新算法最多。)

[设计意图]学生在自主改造循环体过程中体验创造喜悦,深化了对循环结构理解,且体会了此算法的普适性(解决了有规律数列的求和积问题)。

探究①:若更改例1中循环体顺序,即由

ssiii1 变为

ii1ssi

程序功能变化了吗?

若有变化,须如何修改初值和终止条件方能使功能不变? 探究②:若去掉例1中判断条件i100程序如何执行?

学生从变式及探究①中体会三要素对于循环结构的影响,并再次体会三要素确定过程:先确定循环体,再由循环体第一步确定初值,由最后一步确定终止条件。

[设计意图]探究①意在通过类比使学生意识到循环体语句顺序对算法的影响,及初值、终止条件的确立依据。探究②说明不能出现死循环,循环结构中定含条件结构。

(五)课堂小结,回顾提高

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即数学思想方面进行小结:

知识与方法: ①循环结构的构建过程和循环三要素的确定。

②当型和直到型循环结构的区别和转化。③循环要素的改变对程序功能的影响。

数学思想:程序化算法思想;算法思维与数学思维的区别。[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梳理知识能力。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常规作业:P20习题1.1B组第2题。

拓展作业:查阅“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典故,设计算法求士兵总数,并给出两种框图表示。

[设计意图]巩固课堂知识。且拓展作业在应用知识的同时开阔了学生视野,将课堂内涵延伸到课外。

第四篇:FOR循环教学设计2

课题名称:for循环教学设计

教师姓名:黄恒一 学生年级:理工科大学一年级 课时:30分钟 教学内容分析:

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这节课是for循环语句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理解循环执行过程,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游刃有余。因此我们通过认真学习了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及其执行过程,认真理解才能更好的这将本节课for语句进行程序设计。

学生分析:

教学对象为理工科大学一年级的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对程序设计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刚学习了顺序结构、分支结构以及while循环结构。对于循环有一定的认识,但是由于大学一年级,学生以前没有程序设计的基础,缺乏编程的思想,所以对于教学内容的难易必须把握好,由浅入深,点到为止,学生的兴趣培养是首要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 2)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3)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 4)能用for循环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概念讲述、习题讲解、应用实例,讲述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for循环;方法是主要结合PPT及程序流程图进行详细讲解本节知识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1、for 语句的一般格式

2、for语句的执行过程

教学难点:1.for 语句的综合利用 教学策略的选择与设计:(1)创设情境: 让同学们用我们所学过的循环知识,首先探讨如何引导大家利用C语言程序设计引导大家计算我们期末考试的成绩,激发大学的学习兴趣,也引导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2)概念讲述:

讲解FOR语句的格式、各种形式的作用范围和特点,加强学生领悟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

(3)习题讲解

通过习题讲解加强学生理解FOR循环的执行过程,加深本节知识点的理解和巩固。

(4)归纳总结: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归纳本节的主要知识点,探讨for循环语句可能出现的几种形式特点。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1.教师的教学资源网络资源的丰富,学校图书馆的各种书籍,学校实验室网络机房可以便于形象生动的讲述,主要结合PPT进行讲述,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室的教学电脑对于关键的知识点进行描述;

2.学生在大一时有一定的计算机基础,学过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学习工具而言大部分学生具有自己的一台笔记本,没有笔记本的学生也可以利用学校开放的免费机房进行学习。

教学过程

(二)教学过程

1、写出本节课要介绍的for语句的一般格式 for(表达式1;表达式2;表达式3)循环体;

2、掌握:基本格式和各个表达式的功能和特征

强调:for语句中的所有表达式和while语句中的表达式所完成的功能是相同的。

表达式1:循环变量的初始化(初始值)表达式2:循环条件(终止值)表达式3:循环变量自增

3、for语句的执行过程

for(int i = 0;i < 10;i++){ printf(“我最棒”);}

4、for语句中常见问题(1)表达式1省略(2)表达式2省略

(3)表达式

1、表达式3同时省略(4)表达式1、2、3 全部省略

5、for语句例子讲解 用for循环求1+2+3„+100 #include main(){ int i,s=0;for(i=1;i<=100;i++)s+=i;printf(“%d”,s);} 说明:

第一步:执行 i=1;第二步: 判断i<=100? 第三步:当为真则执行s=s+i;第四步: i++;第五步:回到第二步如果为真,则重复执行3、4两个步骤。如果条件为假则跳出循环,执行语句 printf(“%d”,s);6.课程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循环结构中的for循环语句。学习对for循环条件、循环变量的设置,以避免无限循环的产生。能过使用for循环结构解决问题。

7.布置作业

1、求100以内偶数之和。

2、求100以内3的倍数之和。教学评价:

1.教师而言,可以随即抽取学生回答问题,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评价自己的教学效果。

2.学生而言,可以动手实操训练,评价自己对知识的领悟水平。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循环结构中的for循环语句。学习对for循环条件、循环变量的设置,以避免无限循环的产生。通过本节的教学设计希望可以锻炼学生能够使用for循环语句结构来解决生活中问题。

第五篇:四环节循环教学

附件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基本内容和指导原则

四环节循环教学是指课堂上教师传授新知、学生学习新知的四个重要环节,即自学质疑、合作探究、展示评价、巩固深化。

第一环节:自学质疑。是指围绕教学目标,设置具体问题,大胆放手让学生预习。(5——8分钟)。

自学质疑环节要点:培养学生自学习惯和独立探求新知的兴趣。自学质疑环节的基本内容:

1、学科特点,激发求职欲望,新城问题氛围。

2、自学目标。由教师围绕教学重难点直接出示,也可以先由学生发散性提出,然后师生归纳梳理后提出。目的旨在要让学生做到三个明确:一要明确本次自学内容和范围;二是要明确自学的方法,例如看书,是边看书边类比回忆,还是边看书边练习;三要明确自学的要求,即用多长时间,应达到什么要求,届时如何检测等。

3、检查、反馈自学情况。

第二环节:合作释疑。是指通过师生或生生互动的教学方式突破本课重难点的过程。(15——20分钟)

合作释疑环节要点:培养学生合作分享精神和质疑问题的态度。合作释疑的基本内容:

1、合作:生生合作。小组合作、师生合作。通过合作对文本在咀嚼。小组长要发挥主导作用。

2、自主探究。做检测题,发现问题后,小组内要互帮互助,有检查,有反馈。

3、教师讲解:通过谈论探索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要予以讲解、点拨。讲解的原则是:学生自学和讨论后还不理解的问题和易混易错的问题、学生质疑后其他学生仍解决不了的问题,教师才讲。学

困生已会的,在学生没做之前或小组没有合作的,教师一般不讲。第三环节:展示评价。是指在自学、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运用书写、口头表达的方式充分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和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展示评价环节的基本内容:1学习成果、学习经验、学习方法交流、生成问题探讨。2展示时要关注学困生。让学困生鼓起勇气、找到自信。

3、展示时要关注合作小组学习的作用。4小组自我评价、教师给予评价。

第四环节:巩固深化。是指对双基只是的巩固和对新知识的拓展延伸。(8——10分钟)

巩固深化环节的基本内容:1强化巩固训练:强化基本知识、基本技能。2拓展运用训练: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反馈矫正训练:正确熟练掌握重难点知识。

四环节循环教学模式指导原则: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题,训练为主线,思维为核心,能力为目标。

下载循环教学证明word格式文档
下载循环教学证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VB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篇一:vb程序设计fornext循环结构教学设计《vb程序设计for„next循环结构》教学设计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现代教育技术组 吴涛一、 教学目标设计 本课内容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已......

    循环控制教学设计(范文)

    《循环的嵌套》教学设计 《循环的嵌套》是清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C程序设计》第三次修订本中第六章第六节的内容,现就教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过程三方面加以说明。 一、......

    FORNEXT循环语句教学设计

    FOR/NEXT循环语句教学设计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教学设计案例 一、课前分析 教学内容:FOR/NEXT循环语句。 1、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和地位:程序设计是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循环......

    DO循环语句教学设计

    DO循环语句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分析】 注重实例分析,将程序设计语言作为解决问题的工具,充分利用VB的特点,从实际需要出发,围绕实例进行DO循环语句教学并上机实践程序代码的编写......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大全)

    《循环结构》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循环结构》是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编著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数学3(必修)》(A版)中§1.1.2的第二课时的内容。(1)算......

    三羧酸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三羧酸循环 教学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二年级 课时:20分钟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卫版《生物化学》(第六版)第四章《糖代谢》第一节《糖的有氧氧......

    saratch教学【重复循环语句】

    Scratch编程—画旋转图形 ——重复(循环)语句的嵌套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重复循环语句的相关执行命令,掌握其基本编写方法;学会利用重复循环语句的嵌套来绘制不同的旋......

    教学证明

    附件2 教学证明(模版) 同志自 业教师 年。 年 月至 年 日(或至今)在我校担任 专学校名称(签章)年 月 日学校主管部门(签章) 年 月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