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羧酸循环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
课程名称:三羧酸循环
教学对象: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二年级 课
时:20分钟
一、教材分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人卫版《生物化学》(第六版)第四章《糖代谢》第一节《糖的有氧氧化》中的部分内容。此节段虽然放在糖代谢途径中讲授,但其内容三羧酸循环实际为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通路,也是物质转化的重要枢纽,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对于整个课程第二篇章《物质的代谢》都极其重要。教学重点:
1.三羧酸循环的过程;
2.三羧酸循环的意义; 教学难点: 三羧酸循环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三羧酸循环的过程、关键酶; 2.掌握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三羧酸循环的过程,掌握三羧酸循环过程中的中间代谢物,也是与其他物质代谢联系的关联物;通过三羧酸循环生理意义的学习,理解此循环是营养物质彻底氧化分解的共同通路,也是物质转化的重要枢纽自毁容貌症的生化机制,在物质代谢中有重要地位;通过学习三羧酸循环的研究背景,了解科学家科研设计的思想。
三、学生特征分析
教学对象为五年制临床医学本科二年级学生,一方面已开始接触与临床更相近的专业基础课,表现出对临床知识的渴望,一方面对于抽象难懂的生化,表现出困惑和倦怠,尤其进入代谢部分,繁琐的反应过程,陌生奇怪的专业名词,给教与学都提出了挑战。
四、教学策略 教学思想:
遵循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在课程组织上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思维习惯和认知水平。通过三羧酸循环研究的实验还原科学家从事科学研究的现场,情景教学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联系基本化学反应原理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推理,逐步完成教学内容,避免简单的知识传授和堆砌。注意课程段落间的逻辑性和自然过渡。教学实施:
引入:以呼吸、摄入食物的去路引入,增加趣味性和探究兴趣。
主体:1.三羧酸循环研究背景:给出当时已有的研究成果,还原鸟氨酸循环发现者Krebs所面临的问题,设计实验,根据实验结果逐步勾勒出鸟氨酸循环,调动学生兴趣,启发科研思维。
2.三羧酸循环的过程:联系基本化学反应原理引导学生探究、思考、推理,逐步完成循环过程,及时总结归纳全过程及特点,借中间产物不增不减的特点设问“这是否是一个封闭的循环”。由此引出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3.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简洁提炼出生理意义,此处不必过细,后面讲其他物质代谢途径时,自然能显现出三羧酸循环的意义所在。
思考题:提出思考指出预习内容,给出参考书目。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举例、疑问、归纳等多种教学方法。2.充分利用板书及多媒体、动画教学。3.推荐参考书目作为阅读材料。
五、教学安排 1.引入
2.三羧酸循环研究背景 3.三羧酸循环过程 4.三羧酸循环的生理意义 5.思考
1min 5min 11min 2min 1min
第二篇:for循环 教学设计
FOR循环语句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掌握循环语句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学会使用VB编写循环控制结构的简单程序。
设计思路:循环是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循环过程中各种控制因素。按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只在黑板或PPT上讲解FOR语句格式,学生没能直观地经历、感受循环的控制过程,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理解得不透彻,学习效果不佳。由于讲解的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不能很专注地持续地保持自己的思维同步于老师的思维。本节设计意图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经历FOR语句相关知识的发现过程,在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过程中,多角度的刺激,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轻松地理解FOR语句中各要素的含义,并及时加以应用,让抽象难懂的循环思想、FOR语句应用溶于简单易懂的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
(1)在一个接一个小问题的引导和老师的适时追问下,在实践过程中尝试、观察、思考,感受FOR循环的在程序中的控制作用,逐步理解FOR语句的循环变量、初值、终值、步长、循环体的含义,同时形成规范书写FOR语句的良好意识;
(2)能够分析、读懂简单FOR语句代码,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3)深入思考,勇于挑战自我,灵活应用FOR循环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信心。
教学准备:电子教鞭、白纸50张、操作文件、PPT课件、扩音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流程图、IF语句
(5分钟)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偶数
(让学生在白纸上写,老师查看书写情况,以便及时抓出问题)
X=3 If x mod 2 = 0 then
Print x
End if
二、问题引导实践,逐步深入地感受循环思想,并逐步清晰FOR语句格式及其含义
(学生实践,再抽问学生,促使学生专注于教师引导的学习过程中)
准备工作: 打开“for循环实践”-“工程1.vbp”,打开窗体,找到“输出”按钮 1.在窗体上输出一个笑脸
:
Print “ ^_^ “;
2.输出5个笑脸?(哪些方法? 手动输?那如果要输出1000个* ?)输出10个笑脸呢?
For i=1 to 5
Print “ ^_^ ”;
Next i
追问: 要输出10个*呢?(让学生去模仿、尝试修改代码,促使他们自主去解读语句,初步感受FOR语句对循环的控制作用)For i=1 to 10
Print “ ^_^ ";
Next i
3.输出1到10的数字呢?
输出10到20的数字呢?
(感受FOR循环语句中循环变量、初值、终值对循环体执行的灵活控制作用、观察循环变量的变化规律)
For i=10 to 20
Print i;
Next i
分析: i经历了哪些数,符合循环条件(不超出终值)?
i为21时不符合循环条件,结束循环。
师(板书): for 循环变量=初值 to 终值
Next 循环变量
„变化规律是 +1
4.输出10到20之间所有偶数?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老师查看学生代码)
方法1:if语句实现
方法2:提示:让循环变量的变化规律从加1变为加2 For i=10 to 20 step 2
Print i;
Next i(理解步长对循环变量的控制作用)
追问: 输出20、18、16„„10 ?
For i=20 to 2 step-
2Print i;
Next i
老师讲解: 判断条件“超出”的含义,视步长的正负而定,步长为正,则“超出”指大于终值时停止循环,步长为负时,“超出”指小于终值时停止循环。
三、应用知识,读程序:(突出:循环条件判断、循环变量的变化规律、循环体)S=0 For i=1 to 10 S=s+i Next i
‘(1)说出循环变量、初值、终值、循环体,循环次数? Print s ‘(2)输出什么? Print i ‘(3)输出什么?
‘(4)若加step 3 后又怎样
强调for语句格式的循环思路(作为知识的小结)
四、应用知识,写程序,解决问题:
935
提示: 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同时能被5、11、17整除。
思路:循环初值
?终值?
步长?
循环体?
(同学间相互帮忙调试!)
第三篇:羧酸酯教学反思
羧酸 酯教学反思
羧酸、酯是两种重要的烃的含氧衍生物,在日常生活中应用广泛。羧酸和醇的酯化反应规律“酸脱羟基醇脱氢”更是高考命题的热点,尤其是羧酸和酯的相互转化,是有机合成题中的常考点。要求学生.认识乙酸、乙酸乙酯的组成和结构特点;明确羧酸、酯的分子式通式、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及书写;掌握羧酸、酯的化学性质,明确二者转化规律。
第四篇:循环控制教学设计(范文)
《循环的嵌套》教学设计
《循环的嵌套》是清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C程序设计》第三次修订本中第六章第六节的内容,现就教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过程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循环结构是建立在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基础上,既是教材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循环的嵌套是循环结构中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循环结构的for两种语句形式的基础上的深化,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对循环嵌套的应用。循环的嵌套在教材上属于扩展内容,但是等级考试把这部分作为重点考查内容,因此,还是要把循环的嵌套作来重点来讲解。教材关于循环的嵌套只有一个例题,且呈现有点突兀,学生要掌握难度较大,我在处理时把例题进行逐层分解,由最基本的输出一个星号、一列、一行、矩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图案再到菱形,一步一个阶梯,便于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台阶,最后达到顶峰,此时,学生才有“一览众山小”的傲然之势,以此增强学生成功的自豪感和学习编程的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综合班的学生,通过前面循环结构的for语句形式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学习循环嵌套的基础。学生不容易理解循环嵌套的执行过程。
2、学习心理上: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类课不感兴趣,学生上课时易分散注意力,不易接受,教师应注意到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节内容。
3、学生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职高的学生与普高学生是有区别。故我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从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因为学生在完成一个比较有趣的学习教学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在这次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创新的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针对学情,我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教学目标和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出总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循环嵌套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使学生初步了解FOR循环嵌套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B、使学生初步建立嵌套的算法概念,C、使学生初步掌握文本作图的程序设计算法
2、智能力目标:
A、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思维迁移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编程能力
3、情感目标:
A、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答题时获得成功时,体验了成功的感受,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增加了学习主动性
B、鼓励学生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C、通过完善和编写程序,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程序设计算法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格式来套用程序的方法来编写程序的水平上,而程序设计本身内核即算法却还未真正把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的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重点:FOR循环嵌套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依据:根据配套大纲要求,循环嵌套知识尤其是FOR循环嵌套是整个循环嵌套的核心,它与后续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此内容教学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程序设计的全局,对是否能达到整个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2、教学难点:
A、难点:循环嵌套语句的应用——文本作图。B、依据:本课程教授对象是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对专业课没有程序设计基础,并且缺乏课程中需要的算法分析知识;再加上这些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课堂上很难集中思想来观察、想象、思维;而教学内容中的文本作图的画法正需要集中思想用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任务驱动法,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由于语言类课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编程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文本作图的例题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某种算法。形成了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方法:讲解、启发、演示
2、学法:
自主探究、模仿、实践、协作
上机实践:因为编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百讲不如一练”,光讲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在对知识进行讲解后,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学用具:微机房多媒体演示系统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我在本节学习中以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从文本作图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从文本作图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问:如何使用一般FOR循环语句实现简单文本作图? “*****”
二、[新课内容]:(40分钟)
再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从最简单的文本作图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一行星会画了,那么有没有同学思考过
如果有五行星那如何画呢?(如右图)
第二步:讲解格式及执行过程
由上一问题的引出FOR循环嵌套的格式,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它的执行过程。第三步:由浅入深,设置任务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四个梯度的任务,每梯度的任务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任务就迎刃而解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由任务
一、引出对FOR循环嵌套中内循环变量的值的探究 由任务
二、引出对FOR循环嵌套中步长及循环变量的探究
由任务三、四引出在内外循环之间如何控制作图坐标的探究,并巩固任务一和二
由以上四个梯度任务不仅在教授了学生FOR循环嵌套的格式和执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任务的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归纳小结](3分钟):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教师归纳总结,同时在本节课所教授的主要内容;循环嵌套是个难点,要求学生结合文本作图多看、多想、多比较、不断实践,逐步提高循环程序设计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思考]:(2分钟)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思考一 思考二
(垂直对称文本作图的算法)(水平对称文本作图的算法)
(此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嵌套的格式的理解,以及对文本作图的掌握,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加以巩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简单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应用自己理解的知识由简单到复杂,沿着台阶状的问题步步上升、层层深入,在生生、师生讨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到达顶峰,体味“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成功的自豪感和学习编程的自信心。学生全程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主动探究与建构,使问题得到解决,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体系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在本节课中,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地方去应用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教师的任务是如何恰当地引导,使学生准确地领悟思想,从而较好地掌握基本方法并能恰当应用。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对〈循环嵌套〉这一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妥之处,请指正,谢谢。
第五篇:FOR循环语句教学设计
FOR循环语句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使用教材: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算法与程序设计》(选修)。循环结构是程序设计的三种基本结构之一,是程序设计的基础。这节课是循环语句的第一部分内容,教材只是通过一个应用题引出了循环结构,并应用for循环结构实现了程序和编写,没有给出其语句格式和执行过程。我认为这样会导致一些学生进行简单模仿,而不是真正的掌握和理解。学生只有熟练掌握了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理解循环执行过程,才能在实际应用中游刃有余。因此本部分内容分二节课完成,这节课主要讲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及其执行过程,下节课再讲实际应用。
二、学生分析:教学对象为高二的学生,在高一下学期数学课上学过程序设计三种方法及流程图的画法,但没有上机实践。通过前面的学习对VB程序设计已有了一定的认知并且刚学习了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
三、教学目标及确立依据: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特点,结合学生现有知识水平,确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
1)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 2)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3)能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 4)能用for循环结构编写简单的程序。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使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四、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依据: 学生只有掌握了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理解了其执行过程,才能在实际应用中得心应手。
教学重点:
1、掌握FOR循环语句的基本格式;
2、理解FOR循环语句的执行过程;
教学难点:根据实际问题,确定程序中的循环变量、循环条件和循环体。教材处理:教材上没有讲for循环语句格式,也没讲它的执行过程,直接讲了它的应用。若直接按教材上的来讲,学生不容易接受。很容易造成学生的简单模仿,而不是真正的掌握。所以先用一节课的时间讲for循环语句的语句格式,执行过程。下一节再讲其实际应用。
五、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无网络)
六、教学过程:
自我评析:这是我评教学能手时设计的案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对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无论是引入课题还是对本节课的重点、难点,我都没有直接讲解,而是通过启发引导、提出问题、巩固练习等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在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中掌握新知识、消化本节课的重点、难点。从反馈情况来看,这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当然也有不足之处,希望同行们批评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