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循环与运输》优秀科学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七课
循环与运输
单位:抚宁县石门寨镇石岭小学 王勇
教学设计思想:
以问题的形式引入学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氧气和养料的运输问题,通过观察的插图引导学生用类比的方法进行分析,理解循环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在人体中的重要意义。教学目标:
1、能用类比或联想的方法对所要探究的问题进行假设。
2、能想出2种以上测量和计算心率或脉搏的方法。
3、能初步制定比较完整的探究计划。
4、能将自己的方法或观点与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5、能正确说出心率的定义。
6、能举例说明哪些因素能影响心率的变化。教学重点和难点:
设计实验,验证自己关于影响心跳快慢因素的猜想 教学方法:
课堂讲授与小组合作学习教学媒体:
多媒体,医用听诊器,计时工具。课时建议: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大家都见过蜂窝煤厂生产蜂窝煤的情境,大家还记得蜂窝煤是怎么从机器中运出来的吗?大家去商场,怎么到高一楼层的呢?
学生:皮带运输、电梯„„
教师:皮带、电梯等我们可以用运输来概括。也就是说,一个工厂、一个商场都需要一个运输系统。我们的人体好比一个工厂,也需要一个运输系统,需要把肺吸进的氧气和小肠吸收的养料运到全身各处,也要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运到肺和其他器官,排出体外。那么,人体的运输系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
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人体循环系统图。
学生:观看、认识循环系统的主要器官。相互说一说,加深印象!
教师:是什么力量“推动”血液在我们体内的血管中不停地循环往复流动呢? 学生:观察水泵及食品传送图,从中寻找答案。活动1:测量心率
1.介绍心率及测量心率的方法。
(1)分组制作简易听诊器。测一测自己和同学的心率,将测量结果填入记录表并用曲线图表示出来。
学生交流测量结果。
(2)说一说在测量心率时应该注意什么!怎么测才比较科学准确。2.心脏的工作原理。(1)情景创设
分组活动,让学生用一只手握柱一个较硬的小皮球,在一分钟内用力挤压它,挤压的次数与一分钟内自己心跳的次数相同。
问题1:体验手的感觉。
问题2:用力挤压网球后手的感觉如何?由此联想心脏是如何工作的?(2)教师指导学生用手反复握拳,体验心脏的工作。提问:谈谈你的感受?
讲述:心脏的大小与自己握紧的拳头相似。心脏就像一台强有力的泵,将血液压入血管,推动血液流经全身各部位,从而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满足人体生长发育的需要。教师:我们用简易听诊器听到了自己的心脏跳动,我们还可以用摸脉搏的方法了解心脏跳动的情况。你能用几种方法测量脉搏?
学生:观察后汇报摸脉搏的情况。教师:心跳和脉搏的频率一致吗? 学生:一致。板书设计:
第七课 循环与运输
1.心率及测定 工具:听诊器。
心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2.心脏的作用
心脏跳动——血液进入血管——将养料和氧气输送到全身。
第二篇:for循环 教学设计
FOR循环语句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掌握循环语句的作用和使用方法;学会使用VB编写循环控制结构的简单程序。
设计思路:循环是程序设计中比较抽象难懂的知识,学生很难理解循环过程中各种控制因素。按以前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只在黑板或PPT上讲解FOR语句格式,学生没能直观地经历、感受循环的控制过程,结果是老师讲得很辛苦,学生理解得不透彻,学习效果不佳。由于讲解的内容枯燥乏味,学生不能很专注地持续地保持自己的思维同步于老师的思维。本节设计意图是,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主动经历FOR语句相关知识的发现过程,在动手、动眼、动脑、动口过程中,多角度的刺激,一直保持学习的兴趣,轻松地理解FOR语句中各要素的含义,并及时加以应用,让抽象难懂的循环思想、FOR语句应用溶于简单易懂的实践过程中。教学目标:
(1)在一个接一个小问题的引导和老师的适时追问下,在实践过程中尝试、观察、思考,感受FOR循环的在程序中的控制作用,逐步理解FOR语句的循环变量、初值、终值、步长、循环体的含义,同时形成规范书写FOR语句的良好意识;
(2)能够分析、读懂简单FOR语句代码,培养严谨的学习态度;
(3)深入思考,勇于挑战自我,灵活应用FOR循环来解决实际问题,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提高学习信心。
教学准备:电子教鞭、白纸50张、操作文件、PPT课件、扩音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流程图、IF语句
(5分钟)
判断一个数是否是偶数
(让学生在白纸上写,老师查看书写情况,以便及时抓出问题)
X=3 If x mod 2 = 0 then
Print x
End if
二、问题引导实践,逐步深入地感受循环思想,并逐步清晰FOR语句格式及其含义
(学生实践,再抽问学生,促使学生专注于教师引导的学习过程中)
准备工作: 打开“for循环实践”-“工程1.vbp”,打开窗体,找到“输出”按钮 1.在窗体上输出一个笑脸
:
Print “ ^_^ “;
2.输出5个笑脸?(哪些方法? 手动输?那如果要输出1000个* ?)输出10个笑脸呢?
For i=1 to 5
Print “ ^_^ ”;
Next i
追问: 要输出10个*呢?(让学生去模仿、尝试修改代码,促使他们自主去解读语句,初步感受FOR语句对循环的控制作用)For i=1 to 10
Print “ ^_^ ";
Next i
3.输出1到10的数字呢?
输出10到20的数字呢?
(感受FOR循环语句中循环变量、初值、终值对循环体执行的灵活控制作用、观察循环变量的变化规律)
For i=10 to 20
Print i;
Next i
分析: i经历了哪些数,符合循环条件(不超出终值)?
i为21时不符合循环条件,结束循环。
师(板书): for 循环变量=初值 to 终值
Next 循环变量
„变化规律是 +1
4.输出10到20之间所有偶数?
(学生可能有不同的实现方式,老师查看学生代码)
方法1:if语句实现
方法2:提示:让循环变量的变化规律从加1变为加2 For i=10 to 20 step 2
Print i;
Next i(理解步长对循环变量的控制作用)
追问: 输出20、18、16„„10 ?
For i=20 to 2 step-
2Print i;
Next i
老师讲解: 判断条件“超出”的含义,视步长的正负而定,步长为正,则“超出”指大于终值时停止循环,步长为负时,“超出”指小于终值时停止循环。
三、应用知识,读程序:(突出:循环条件判断、循环变量的变化规律、循环体)S=0 For i=1 to 10 S=s+i Next i
‘(1)说出循环变量、初值、终值、循环体,循环次数? Print s ‘(2)输出什么? Print i ‘(3)输出什么?
‘(4)若加step 3 后又怎样
强调for语句格式的循环思路(作为知识的小结)
四、应用知识,写程序,解决问题:
935
提示: 密码是一个三位数,同时能被5、11、17整除。
思路:循环初值
?终值?
步长?
循环体?
(同学间相互帮忙调试!)
第三篇:《7 循环与运输》教案
《7 循环与运输》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学会不同的方法测定心律,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通过调查了解医学方面的新技术,以培养学生制作探究收集材料等诸多方面的能力。
2、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采用探究交流的方法进行教学。
3、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关注科学动态的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本课的教学是学生学会不同的方法测定心律,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关注科学动态的习惯。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挂图、小黑板、收集到的资料、听诊器、胶管、牙签 学生准备:漏斗、橡皮、牙签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已有认知
1、组织交流人体是靠什么把肺部获取的氧气和消化系统获取的养料运送到身体各处的?学生交流关于血液循环系统的知识。
(二)测量心律
1、讲解什么是心律。
2、测量心律的方法之一——--用耳朵听:出示听诊器让个别学生听心跳的声音(激发学生想听的欲望,指导制作建议听诊器并进行试用,教师计时学生分组听心跳数30秒内心跳次数)。
3、计算心律并与其它组交流,绘出曲线图。
4、计算自己一天的心跳次数交流计算结果与方法。
5、模拟心跳推想心脏是怎样工作的。在一分钟内用力挤压较硬的小球,次数与自己心
跳次数相同,体会手有什么感觉。
6、学生交流。
7、想象心脏是如何工作的。
8、总结讲解心脏工作状况及作用。
(三)体验测定心律的其他方法
1、用眼睛看,指导操作。
2、用手摸,摸手腕部与颈部的动脉。
(四)探究影响心跳快慢的因素
1、讲述:在一天内我们心跳的快慢有时会不一样,那么心跳快慢究竟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2、出示探究提示:想一想,你在什么情况下心跳会加快?通过你的经验你认为心跳的快慢与什么有关?交流自己的精力和看法,教师记录在黑板上。持统一观点的学生分为一组讨论怎样用实验来证明,怎样合理有效的利用时间等。
3、学生使验证自己的假设。
4、交流本组的假设和实验方法、结果和最后结论。
5、组织总结归纳出心跳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
(五)调查新技术在医疗中的作用 各组交流所调查的新技术在医疗中的应用。
第四篇:《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范文
关于举行苏教版小学《科学》优秀教学设计评比的通知
各小学:
为了深入推行小学科学课程改革,进一步促进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江苏教育出版社与《科学》教材编写组考虑在近三年内全面系统地对科学老师进行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分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教学评价三个阶段,以帮助教师扎实走好科学课教学的每一步。围绕第一阶段教学设计主题,江苏教育出版社和教材编写组决定在全国范围内组织针对苏教版《科学》教材的小学科学课教学设计评比活动。我县将先行组织这个评比活动。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活动组织
本次活动分初赛、复赛两个阶段。初赛由各学校组织,大乡镇每校至少上报10篇,小乡镇至少上报5篇。复赛由教研室组织,评出一、二等奖,并择优推荐参加上一级评比。
二、参赛对象
全县小学专兼职科学教师。
三、评选范围
苏教版小学《科学》(3-6年级)教材教学设计,3-6年级上下册内容均可以。四。评比标准
1.对苏教版小学科学教材理解全面而深透;对课程标准解读正确;教案内容表述科学、无误。2.对教学目标理解全面;能制定课程标准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具有较好的课堂教学目标检测手段。
3.教学思路清晰,教学过程安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学生课堂探究活动设计质量较高;能注意处理课前预设与课堂生成的关系。4.对教材重点难点分析准确;教学内容设计能突出本课重点;能有效引导学生理解教材难点。5.教学设计体现新课程理念,能从学生实际出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具有创新性;注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能体现教者的教学个性和风格。
6.教学设计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实践性;对同类学校具有示范性和启发性。
7.教学反思深刻;能认真分析教学设计实施中存在的问题与原因;能针对问题提出比较好的教学改进措施。
8.教学设计文字表述清楚、语言精炼、生动形象,字数在2000字左右为宜。
9.参评教学设计必须是作者独立完成,严禁抄袭。对于内容雷同、有抄袭现象的文章,一经发现,取消比赛资格,并通报全县。
五、教学设计提交程序
1.各校在广泛发动的基础上,严格对照评比标准进行初评,以学校为单位,按规定篇数将参赛作品电子稿发至邮箱zsj6668@126.com.,文本交周守军副主任。邮件名称命名为“××小学科学教学设计参赛作品”。
2.文本和电子稿提交截止时间均为2014年10月23日。
附件:苏教版小学科学课优秀教学设计评比格式要求 1.文章统一在Word格式下输入、编排。
2.教学设计必须包含课题、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准备、教学流程图和具体教学流程、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等基本环节。
3.教学设计题目以二号黑体居中格式,下面写明是教材的哪一册、第几单元、第几课,用四号宋体。
4.正文:五号宋体两端对齐格式;采用单倍行间距,文中章节编号采用三级标准顶格排序,一级标题为1、2、3„排序,二级标题为1.1、1.2„、2.1、2.2„等排序,以此类推,各级标题用黑体,文中计量单位需符合标准。5.教学反思和教材分析过程中如引用他人的原文,一定要注明出处。参考文献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小五宋体。文献的著录格式:(1)书:作者、书名(版次,第一版无需说明)。出版社城市:出版社,出版年,引用的页码;(2)期刊:作者、题目、刊名,出版年份,卷(期),起止页码。一定要注明引用的页码。
6.在正文后面是备注,写清楚需要说明的内容。
7.在教学设计的最后,写明作者姓名、单位、电话号码、邮编,用五号宋体字。
第五篇:循环控制教学设计(范文)
《循环的嵌套》教学设计
《循环的嵌套》是清代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C程序设计》第三次修订本中第六章第六节的内容,现就教材、教法与学法及教学过程三方面加以说明。
一、教材分析:
循环结构是建立在顺序结构和分支结构的基础上,既是教材中的重点又是难点。循环的嵌套是循环结构中第三课时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循环结构的for两种语句形式的基础上的深化,本节课的重点和关键是对循环嵌套的应用。循环的嵌套在教材上属于扩展内容,但是等级考试把这部分作为重点考查内容,因此,还是要把循环的嵌套作来重点来讲解。教材关于循环的嵌套只有一个例题,且呈现有点突兀,学生要掌握难度较大,我在处理时把例题进行逐层分解,由最基本的输出一个星号、一列、一行、矩形、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图案再到菱形,一步一个阶梯,便于引导学生通过一个个台阶,最后达到顶峰,此时,学生才有“一览众山小”的傲然之势,以此增强学生成功的自豪感和学习编程的自信心。
二、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教学对象为高二年级综合班的学生,通过前面循环结构的for语句形式的学习,学生已具备学习循环嵌套的基础。学生不容易理解循环嵌套的执行过程。
2、学习心理上:学生对计算机语言类课不感兴趣,学生上课时易分散注意力,不易接受,教师应注意到这些问题,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节内容。
3、学生生理上:青少年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教师的肯定,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的这一特点,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职高的学生与普高学生是有区别。故我在进行教学任务设计时,从职高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现有的文化知识、认知能力、年龄、兴趣等特点,遵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循序渐进等原则。因为学生在完成一个比较有趣的学习教学任务时,他们会非常专心致志,乐此不疲。在这次任务完成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掌握了应该掌握的知识,而且还培养了创新的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的确立:
针对学情,我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教学目标和内容细化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小任务,通过这些小的任务来体现出总的教学目标。并根据教学大纲对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思想教育三者统一以及循环嵌套知识分层次掌握的要求,加上对教材的分解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个方面,具体如下: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使学生初步了解FOR循环嵌套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B、使学生初步建立嵌套的算法概念,C、使学生初步掌握文本作图的程序设计算法
2、智能力目标:
A、初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B、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举一反三的思维迁移训练,提高学生的观察和编程能力
3、情感目标:
A、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享受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答题时获得成功时,体验了成功的感受,增强了自信心,同时也增加了学习主动性
B、鼓励学生流畅地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C、通过完善和编写程序,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分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考虑到学生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刚升入职高一年级的学生,对程序设计算法的把握程度还只停留在运用格式来套用程序的方法来编写程序的水平上,而程序设计本身内核即算法却还未真正把握,并且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在进一步形成中。根据大纲要求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本课的特点,我确立本文重点及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重点:FOR循环嵌套的格式和执行过程
依据:根据配套大纲要求,循环嵌套知识尤其是FOR循环嵌套是整个循环嵌套的核心,它与后续教学内容紧密相连,此内容教学的成败关系到整个程序设计的全局,对是否能达到整个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要求和实现专业培养目标至关重要。
2、教学难点:
A、难点:循环嵌套语句的应用——文本作图。B、依据:本课程教授对象是职业高中一年级学生,对专业课没有程序设计基础,并且缺乏课程中需要的算法分析知识;再加上这些学生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学习积极性不够高,课堂上很难集中思想来观察、想象、思维;而教学内容中的文本作图的画法正需要集中思想用脑,需要学生有一定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五、教法与学法
1、教法:
任务驱动法,使用探究式教学模式:由于语言类课的层次性和实用性,提出了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编程的知识和技能。让学生在一个个典型的文本作图的例题下展开教学活动,引导学生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一系列教学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系统的知识,在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养成某种算法。形成了具有“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的教学模式。方法:讲解、启发、演示
2、学法:
自主探究、模仿、实践、协作
上机实践:因为编程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百讲不如一练”,光讲的教学方法是行不通的。让学生亲自上机动手实践远比听老师讲要有效得多。通常,教师在对知识进行讲解后,最关键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把握真知、掌握方法。教学用具:微机房多媒体演示系统
六、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5分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故我在本节学习中以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习兴趣为导入新课的指导思想,从文本作图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情境:从文本作图入手,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提问:如何使用一般FOR循环语句实现简单文本作图? “*****”
二、[新课内容]:(40分钟)
再提出问题,给学生搭知识台阶,引学生思维上路,也就是说从最简单的文本作图出发,紧扣教材,由浅入深地设置一连串有内在逻辑性的问题,一环紧扣一环,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经过独立思考或共同讨论,得出每一问题的准确答案,在这里重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故我决定从如下三步着手: 第一步:从“果”入手,切中要害
问题:一行星会画了,那么有没有同学思考过
如果有五行星那如何画呢?(如右图)
第二步:讲解格式及执行过程
由上一问题的引出FOR循环嵌套的格式,并引导学生学会思考它的执行过程。第三步:由浅入深,设置任务
教学过程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训练也应是多层次、多结构的。训练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的巩固练习,而应是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上。教师连贯、准确、富有逻辑论证性的讲述本身就使学生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教师精心设计的思考题、讨论题都是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最重要的是对学生课堂上知识进行形成性训练,及时巩固教学成果。根据本课时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知识基础以及因材施教的原则,我设计了四个梯度的任务,每梯度的任务即为一个高度的台阶,学生每得出一个答案就登上一个台阶,这样任务就迎刃而解了。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任务一 任务二 任务三 任务四 由任务
一、引出对FOR循环嵌套中内循环变量的值的探究 由任务
二、引出对FOR循环嵌套中步长及循环变量的探究
由任务三、四引出在内外循环之间如何控制作图坐标的探究,并巩固任务一和二
由以上四个梯度任务不仅在教授了学生FOR循环嵌套的格式和执行过程,更重要的是通过任务的逐层深入,再采用设问、类比启发并辅之以讨论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归纳小结](3分钟): 引导学生归纳小结,教师归纳总结,同时在本节课所教授的主要内容;循环嵌套是个难点,要求学生结合文本作图多看、多想、多比较、不断实践,逐步提高循环程序设计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后思考]:(2分钟)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思考一 思考二
(垂直对称文本作图的算法)(水平对称文本作图的算法)
(此思考题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嵌套的格式的理解,以及对文本作图的掌握,对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加以巩固,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简单问题入手,引导学生应用自己理解的知识由简单到复杂,沿着台阶状的问题步步上升、层层深入,在生生、师生讨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到达顶峰,体味“一览众山小”的气势,这在无形中增强了学生成功的自豪感和学习编程的自信心。学生全程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通过积极思考、广泛交流、主动探究与建构,使问题得到解决,把新知识纳入旧知识的体系中,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起到主导的作用,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促进者。
在本节课中,学生掌握的不仅仅是知识本身,更重要的是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知道了在什么情况下、在什么地方去应用所学的知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在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之中,最重要的是基本思想和方法的教学,教师的任务是如何恰当地引导,使学生准确地领悟思想,从而较好地掌握基本方法并能恰当应用。
在上述教学中,没有改变常规教学的各个环节,但由于教学过程设计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坚持循序渐进的原则,充分发挥主导和主体的积极性,又以训练为主线,同样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是对〈循环嵌套〉这一教学内容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不妥之处,请指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