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师范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师范类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1.2.本科最低毕业学分:176分(最高可修满180分)。3T 学分体系(理论,验证和创新 TheoryTestTry)
3.理论学分的构成:
① 通识理论平台的课程学分:(23分)
Ⅰ中国近现代史刚要2P
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3P
Ⅲ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3P
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 6P
Ⅴ大学体育 1.2.3.44P
Ⅵ大学计算机基础3P
Ⅶ形势与政策2P
② 校级公共选修课修满10学分。
③学科专业必修学分(14分)
Ⅰ 心理学3P
Ⅱ 教育学3P
Ⅲ 现代教育技术 2P
Ⅳ 学科教育学3P
Ⅴ 普通话与口语表达 1.5 P
Ⅵ 三笔字训练 1.5 P
Ⅶ 学校管理学 1.5 P
Ⅷ 音乐与舞蹈 1.5 P
④ 学科专业理论学分(85分)
△ 专业必修课(77分)
1.英语语音2P
2.英语国家概况2P
3.英语语法2P
4.基础英语1.2.3.424P
5.英语听力 1.24P
6.英语阅读1.24P
7.英语口语1.2.3.48P
8.英语写作 1.24P
9.第二外语 1.2.38P
10.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译汉)2P
11.高级英语 1.28P
12.英语语言学4P
13.英国文学2P
14.翻译理论与实践(汉译英)
15.美国文学2P
16.论文写作1P
△ 专业选修课(8分)
1.英语听力3.44P
2.英语阅读3.44P
2P
3.英语视听2P
4.外报报刊2P
5.中国文化概论2P
6.欧洲文化入门2P
7.英语口译2P
8.英语小说选读2P
9.英语散文选读2P
10.导游英语2P
11.英语词汇学2P
12.跨文化交流学2P
△ 专业方向选修课(6分)
1.英语测试理论与方法2P
2.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2P
3.应用语言学2P
4.英语学习策略与技巧2P
5.英语教学理论与方法2P
6.英语教学策略2P
7.外语教育学2P
△ 体系教学学分(31.5学分)
1.理论体系中的课程实验6.5 P
2.英语口语比赛1 P
3.英语演讲赛1P
4.英语作文比赛1P
5.英语朗读比赛1P
6.英语辩论赛1P
7.英语词汇比赛1P
8.英语歌曲比赛
9.英语综合知识竞赛
10.英语戏剧比赛
11.英语角活动
12.师范微格训练
13.军训、入学教育
14.公益劳动
15.就业指导
16.毕业论文
17.毕业实习
△ 创新体系学分(8学分)
1.专业竞赛
国家级
省部级
校级
2.科研分
1P1P1P0.5P15次2P1.5P0.5P1.5P8P8P5,4,3,2P(特,一,二,三)4,3,2,1P 3,2,1,0.5P
国家级负责人 5P参研人 2.5P
省部级负责人 4P参研人2P
校级负责人3P 参研人 1.5P
院系级负责人 1P参研人 0.5P
3.发表论文学分
六大检索收录第一 4P第二 2P
核心期刊第一 2P第二 1P
普通期刊第一 1P第二 0.5P
4.各种证书学分
省部级资格证书1――3P
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1――2P
计算机等级证书1――2P
讲座0.2 P 人次
英语自主学习0.5 P15人次
专业四、八级证书1---2P
重庆市师范生定岗实习支教2P
考研上线1P
考研录取1P
全国、重庆市各类专业比赛1—2P
院系及以上社团活动、社会实践0.2P 人次
学生处认定的其它创新学分1P
团委认定的创新学分2P
注: 1.此部分至少修满8学分,多修的学分可以顶替理论体系中的选修学分。
2.六大检索包括:SCI,EI,ISTP,SSCI,AHCI,ISSHP
3.每学期学分上限为30分。多修一学分需要交纳60元。
第二篇:全面落实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北京语言大学教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
为贯彻落实《高等学校信息公开办法》和《教育部关于公布<高等学校信息公开事项清单>的通知》有关精神,按照教育部办公厅《关中共教育部党组关于认真落实中央巡视组反馈意见整改任务的通知》有关要求,结合2015-2016学年北京语言大学工作实际,北京语言大学教务处编制了教学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全文内容包括概述、本科教育基本情况、师资队伍情况、教学基本情况、教学建设与改革、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教学信息公开工作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等。统计数据的时间为2015年9月1日至2016年8月31日。
2015-2016学年,北京语言大学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和“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全面深化学校各领域综合改革,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为目标,搭建 “北语书院”、“一带一路”与国别研究、“中国道路”传播等学校事业发展新平台,推进学校事业又好又快发展。学校的信息公开工作紧紧围绕学校改革发展大局,坚持“以公开为常态、不公开为例外”的原则,创新信息公开方式,公开信息的全面性、及时性、准确性得到进一步提升,社会公众和广大师生员工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得到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工作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得到有效提升。
一、本科教学基本情况
北京语言大学以语言教学与研究为特色和优势,注重中文、外语及相关学科协调建设与发展。在人才培养目标上,我校坚持“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模式,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实践能力、专业过硬、外语突出的优秀拔尖复合型人才。
(一)专业设置及调整情况
2015年,学校按照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内在统一、相互协调的原则,动态控制规模,优化结构,共设有英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俄语、朝鲜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葡萄牙语、翻译、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新闻学、国际政治、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数字媒体技术、金融学、会计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特殊教育、绘画,以及面向国际学生开设的汉语言、汉语国际教育等28个中外本科专业,涉及文学、经济学、法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教育学7个学科门类。其中,特殊教育专业于2015年开始招收首批本科生。在我校传统专业中,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汉语言文学、英语、法语、日语、阿拉伯语专业是教育部特色专业,汉语言专业本科教学团队和汉语国际教育(原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学团队是国家级教学团队。
学校人才培养以国际化、复合型为特色,并紧密结合语言教学这一传统优势。除个别专业外,大多数本科专业毕业生具备专业英语四级或八级水平,语言信息处理实验教学中心是教育部重点建设的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项目,信息技术实验教学中心和对外汉语教学实验中心是北京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校现设有三个学部、六个直属学院(教学部),分别是汉语国际教育学部(下设汉语学院、汉语进修学院、汉语速成学院、预科教育学院、孔子学院事业部、国际汉语教学研究基地)、外国语学部(下设英语学院、高级翻译学院、应用外语学院、东方语言文化学院、西方语言文化学院、中东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部(下设汉语教育学院、人文学院、政治学院、国际关系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中华文化研究院),信息科学学院、艺术学院、商学院、体育教学部、网络教育学院和培训学院等教学单位。语言科学院于2015年开始招生本科生,成为我校又一具有语言特色的教学单位。
(二)专任教师及本科分科类在校生数及占比
2015年-2016年,我校共有专任教师650人,男女比例为194:456。在此期间我校共有在校生26129(其中学历生19107人,非学历生7022人)人,其中本科生为17225人,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比例达65.92%,其中国际学生7728人(其中学历生4090人,非学历生3638人)。学校按照以普招为主,特殊批次为辅的多元化生源选拔机制,在全国及港澳台在内的32个省市和地区为学校选拔优质生源。
二、师资队伍情况
师资队伍建设是打造一流本科教育的重要保障。师资队伍质量的高低,是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师资队伍建设的成效如何,是学生培养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学校坚持以“人才强校”战略为主线,以提高创新能力为核心,加强师资队伍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师资队伍的可持续发展,为本科教育提供源源不断的人力资源。
目前学校共有长江学者5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3人,新世纪优秀人才30人,北京市青年英才计划入选者32人,专任教师人数业已达到650人次。专任教师从职称结构来看,具有教授级职称人数8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12.31%;具有副高级职称的教师人数为211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2.46%;具有助理研究员人员13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2.00%;具有讲师职称人数308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7.38%。从年龄结构来看,35岁及以下教师人数为190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29.23%;36岁至45岁教师人数为247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8.00%;46岁以上教师人数213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32.77%。可以看出,我校该结构比例较为合理,数据呈正态分布。2015年,我校教师队伍中拥有博士学位者达到297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4.38%;拥有硕士学位者为277人,占专任教师比例为45.43%。在完善师资结构的基础上,学校一直将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完善教师的学缘结构作为专任教师队伍建设的重点工作之一。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北京语言大学提升教师学历层次、完善硕士、博士培养管理办法》等文件,鼓励教师提升学历层次和专业素质。由于北京语言大学是一所中国语言文学和外国语言文学互相支撑的特色型大学,因此语言和文学作为学校的主流学科在学科建设、学术研究、师资队伍、学生培养上都独具优势与特色。在我校本科教学专任教师中,语言和文学学科教师总数为244人。经济学、工学、法学、艺术学、管理学等其他学科共86人。
学校大力推进人才强校战略,注重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和选拔,通过自身培养和外部引进,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2015年,学校通过了《北京语言大学新任教师教学成长基金项目实施办法》,旨在促进北京语言大学新上岗专任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岗位,熟悉教学环境,满足教学需要,提升教学能力,并分别于6月和9月资助2014年新入职教师8人、2015年新入职教师22人。《北京语言大学“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2011-2015年)》提出“形成以专任教师为主体、合同制教师、兼职教师、储备教师、外籍教师有机结合的教师队伍”。目前,除专职教师之外,我校还建立了一支结构合理的外聘教师队伍。这支队伍共计104人,其中聘请境外教师人数为83人。外聘教师队伍作为我校专任教师队伍的重要补充,为学校的教学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教学基本情况
(一)持续推动教授上讲台,多项举措推进课程开设
2015年全校共开设了1006门课程,其中教授主讲的本科生课程为153门,占课程总门次数的比例为15.21%。2015年,主讲本科生课程的教授有70人,其中主讲低年级本科生课程的教授有39人,占全校总教授比例的48.75%,使更多本科生能够充分享受教授授课等优质教学资源。
目前学校通过多种举措扩展在线开放课程,形成了以北语模课为特色的多门类资源28门,其中开放课程12门(中国文化概论、初级日语、中外文化交流史、对外汉语教学语法、英语语音、英语电影赏析、韩语视听说、综合韩语、日语口译、经济应用文写作、生活汉语、情景商务汉语);北语模课视频公开课5门(中国现当代女性文学、英语写作、创业基础与实训、中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法国文化和法国历史);北语模课微课程11门(中国茶文化、看星星学韩语、中国文化、生活西班牙语课程、汉语语法课堂、汉语语法速成、Business English I、Business English II、English Public Speaking、初级汉语语法微课程、高级商务汉语综合)。
(二)加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学校一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并明确将实践教育体系作为改革的重点之一,沿着校内、校外两条主线,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实验室建设、社会实践、毕业实习、毕业论文各培养环节为依托,以开展本科生学科竞赛计划、本科生研究训练项目计划为标志,全面建构了本科生实践教育体系,大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综合素养。目前已初步形成了以校内实践为主体,以学科竞赛等创新教育活动为强化,以社会实践、实习为补充的实践教学体系。
(1)在实践教学方面,各专业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较为合理。其中,外语及非通用语种各专业的实践教学学分比重保持在20%(英语专业)至41.6%(法语专业)之间,工学类专业如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的实践教学比重分别为25.6%和34%,面向来华留学生的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这一比重为35%。由于专业特点不同,管理学、经济学和法学相关专业这一比重基本保持在10%至12%之间。2009年开始,教务处每学期组织留学生学院编辑出版《学汉语 行中华:留学生长途实践报告精选集》。该报告集记录留学生学院学生长途教学实践活动情况,把学生的优秀作品编印成册,并下发学院和学生,作为重要的教学档案。每年出版春季卷和秋季卷两册。目前,已编辑出版12册。此外,教务处每学期都根据生均数提供中外学生校内外教学实践活动经费,标准是中国学生60元/学期/人,留学生150元/学期/人。2014,共资助了94次教学实践活动,2015,共资助了103次教学实践活动。
(2)在教学实践实习方面,学校现在有校外、校内实习基地及校内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基地三个层面储备。2015年-2016年,学校共组织了10批2300余名中外学生前往基地开展实习实践活动。此外,学校鼓励各学院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比如国际商学院金融系与华夏银行、天相投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新闻传播学院与京华时报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信息科学学院与悦成公司合作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等等。
学校共拥有三个校外教学实习基地,分别是湖广会馆(2010年),老舍茶馆(2011年),中国文字博物馆(2012年)。此外,学校鼓励各学院建立与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相应的校外实践基地,比如国际商学院金融系与华夏银行、天相投资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人文学院新闻系与京华时报合作建立实习基地,信息科学学院与悦成公司合作建立人才联合培养机制等等。
学校的校内实习基地情况主要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与汉语言专业都是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点,学校充分挖掘校内资源,联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根据各自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开展中外学生联合实践活动。2名中国学生与3名外国学生组成5人小组,设计不同类型的语言任务,以中外学生分组调研,合作完成任务的形式开展语言实践活动,并形成报告交流;中国学生参与外国学生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等;每位中国学生可以在实习期间随堂观摩不少于4课时的课堂教学,这一时间应能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环节(一般应为完整的一课)。人文学院和汉语学院分别安排指导教师全程参与项目的讨论、交流和汇报。
校内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在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共同指导下,采用前期创新训练项目(或创新性实验)的成果,提出一项具有市场前景的创新性产品或者服务,以此为基础开展创业实践活动。2015年,为了配合“北语模课”建设的深化和推进,并提高新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能力和水平,由人文社会科学学部新闻传播学院主导建立大学生创业实践训练基地。基地将在学院教师指导下,借鉴超星公司的实际经验,组建一支以北语学生为主的专业模课制作队伍;保质保量承担“北语模课”摄制任务;通过产学研一体化发展方式,培养学生“模课”及视频制作能力,提供就业技能及就业对接接口。
(三)结合专业特色,以专业选修促进个性化学习
2015年,学校在双学位、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试点的基础上,遵循《北京语言大学双学位、双专业管理办法(试行)》和《北京语言大学双学位、双专业实施方案(试行)》,结合学生学习需求和社会需要,面向我校中国本科生开设五个辅修专业以及汉语国际教育、英语、金融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四个双学位双专业。
为了对学生进行个性化人才培养,学校通过增加双语课程、选修课程、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教学课程、教授主讲低年级本科课程等,丰富教学内容。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开设校内校际选修课21门次,共有1571名学生选修;第二学期开设校内校际选修课32门次,共有3106名学生选修。2015-2016年,学校共开设双语课程67门,占课程总门数的比例为6.7%;开设设计性实验教学课程39门,占课程总门数的比例为3.9%。从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来看,汉语言文学专业为25.1%,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为24.2%,新闻学专业为29.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30.3%,会计学专业为20.6%,人力资源管理专业为24%,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为29.7%,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为29.7%,金融学专业为21.8%,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23.7%,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专业为26.8%,国际政治专业为27%,绘画专业为12.1%。而外语类专业的专业选修课占比较低,大多数非通用语种专业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不到10%。
四、教学建设与改革
(一)逐年提高本科教学投入,加强教学条件建设
学校充分整合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等建设资源,有力地推动了数字化资源、实践教学、语音实验室等教育教学资源与条件支撑平台建设,将教学经费投入作为重点加以保障。
2015年,学校在办学经费方面优先保障并加大中外本科生的教学经费投入,很好地满足了中外本科生的培养需要。2015年,本科教学日常运行支出约18922.7万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约1560.14万元;本科实验经费约92.54万元;本科实习经费约153.66万元。在教学条件改善方面,学校不断加大对教学硬件建设的投入力度。2015年,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4446.81万元;现有教学行政用房总面积110827.8平方米;实验室面积1025平方米。
学校图书馆采用现代化集成系统管理图书,为师生提供优质服务。2015年,学校中外文图书总数为95.5576万册;另有纸质期刊1044份,电子图书57029种,电子期刊11411种。所有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都可以在校园网范围内免费浏览、检索、借阅或下载。数据库总数为33个,几乎涵盖了所有的数据库类型,除电子图书、电子期刊外,还包括报纸、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科技报告、法律法规、参考工具等多种类型。为方便师生借阅,图书馆引进的数据库大多为全文数据库。此外,学校图书馆继续通过“馆际互借”和“文献传递”服务为全校师生提供更加丰富的文献资源,有利于本科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型学习,进一步优化了我校育人环境。
(二)专业建设与改革
我校共有4个北京市特色专业,分别是对外汉语专业(现更名为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汉语言专业、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共有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分别是对外汉语专业、汉语言专业、英语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日语专业、阿拉伯语专业、法语专业;共有10个校级特色专业。此外,我校还有两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分别是汉语言专业本科教学团队和汉语国际教育(原对外汉语)专业本科教学团队。
2012年,为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推进素质教育,优化教学资源配置,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新型人才的需求,学校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首先在中国本科生中推行双学位、双专业培养机制试点工作。经过两年的试点,已经有汉语国际教育、英语、金融学等三个双学位、双专业招收了两届学生。2014年下半年,为了推动中外学生融合教育,根据中外学生需求,率先实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双学位中外学生共同学习的试点工作。至今,已有四个专业参与了双学位、双专业的培养工作,学校将继续尝试放开更多专业参与这项工作,并根据国际学生特点,逐渐增加更多适合中外融合教育的专业参与双学位、双专业的试点工作。
(三)课程与教材建设
2015年全校共开设847门课程,其中,包括双语课程69门,选修课程38门,教授讲授本科课程数量为126门,教授主讲低年级本科课程数量为62门,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学课程为43门。目前我校共有北京市级精品课程3门,分别是“第二语言教学概论”、“语言学导论”、“法语高级口译”;拥有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分别是“初级日语(1)”和“中国文化概论”。此外,教务处共资助重点建设课程26门,评选出校级精品课程16门。2012年,我校“中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获得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称号。
为加强中国本科生的通识教育,开设全校公共选修课近50门,并于1999年加入学院路教学共同体,成为创始成员校,每年为我校学生提供大约120门课程作为校际公共选修课程。为结合人才培养需要推进课程建设,解决课程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鼓励教师开展课程教学创新与改革,教务处从2002年起实施“新开课和教学实验课”项目,至今共资助新开课137门,教学实验课180门。目前资助金额为立项3000元,结项时由专家评审决定追加1000至3000元不等经费。
(四)教学改革成果
为提升我校人才培养水平,切实促进我校教学发展与改革,教务处从2001年起实施“教育教学改革项目”,每两年组织一次,至今共资助校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48项,其中2015年立项的教改项目包括9项重点项目和14项一般项目,一般项目又分为A类和B类,资助额度分别为5万元、2万元、1万元。自2005至2015年,我校共获得北京市教改立项15项。
为促进青年教师教学技能水平的提高,打造一流的青年教师队伍,我校工会、教务处、人事处等单位组织自2005年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至今已组织了六届。2011年,第四届优秀教学奖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4名。2013年,第五届优秀教学奖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11名。2015年,第六届优秀教学奖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8名。
我校自1995年开展青年教师优秀教学奖评选工作,至今已组织了十一届。2009年,第八届优秀教学奖评选出一等奖6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7名。2011年,第九届优秀教学奖评选出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7名。2013年,第十届优秀教学奖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8名,三等奖10名。2015年,第十一届优秀奖的评选工作正在开展。
五、创新创业教育工作
为贯彻落实《普通本科学校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推动高校全面提高创业教育质量,促进更多大学生自主创业,学校于2015年制定了《北京语言大学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提出,学校的目标是到2017年取得重要进展,形成科学先进、广泛认同、具有我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制度成果,使创新创业教育在我校得到普及。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
(一)全面修订培养方案,打造多样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质量逐渐成为衡量大学教育质量的核心标准。北京语言大学一直致力于探索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成效为导向的教育模式,结合各专业具体情况制定了中国本科生培养方案,每3--4年对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一次重大修订,并结合实际情况每年进行微调。培养方案中对总的课程结构、学分、学时等设置提出了基本要求,各院系在基本原则的框架内可以进行适当调整。
2015年,在整体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下,学校按照“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教学信息化手段、突出个性培养、均衡课程安排、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总体原则,与各专业负责人反复沟通交流,启动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不同专业对总学分提出了不同要求:(1)各本科专业课程教学学分总数应在135-150学分之间,实践学分8学分;(2)非通用语种专业课程教学学分可适当放宽至155学分。即调整后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中,一般各专业总学分不超过158学分,非通用语种专业不超过163学分。新版培养方案中除总学分有所缩减外,还从学生选课、线上教育、考评方式、人才培养目标等方面进行了全面修订。经过修订,新版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灵活,更能够适应学生多样化自主选择的需要。
(二)以本科教学工程为驱动,推进协同育人情况
学校注重吸收和借鉴世界一流大学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方法、教学管理模式和评价方式,引入课程、教材等海外优质教学资源,探索开设旨在增强学生跨文化理解力和国际交往能力的专门课程。深入推进与国际知名大学多种形式的合作办学,学校开展了以“2+2”、“1+2+1”、“1+1+1+1”等形式的中外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充分发挥合作双方各自的学科和资源优势,形成优势互补的局面,从而为中国学生提高专业素养、开阔国际视野、提高就业竞争力等提供有力的支持,事实证明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在外语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上,学校积极拓展合作办学模式,比如2011年新开办的葡萄牙语专业,实行的是“1+1+1+1”模式,招收的中国本科生第一年在北语学习,第二年到澳门理工学院学习,第三年到葡萄牙雷利亚理工学院学习,第四年回到北语学习,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走出去,真正实现了国际化培养。类似的还有日语、法语、朝鲜语等专业,现在每个外语类专业的学生都有这样出国学习的机会。
(三)以高水平课程建设为依托,完善本科生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基于对“课程是教学诸关键要素的载体”的认识,学校以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为抓手,以“受资助新开课和实验课”项目为基础,每年均会立项建设相关学科基础课程,为培育精品课程铺路,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建设与改革。2015年,学校组织申报了“校级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共收到立项申请33项。经过校学术委员会教学专门委员会专家评审,最终资助项目为23项,其中包括重点项目9项,一般项目14项,涉及留学生汉语教育、学科基础课程建设、英文教学等多个领域,资助总经费达67万元。
根据《北京语言大学关于对新开课和教学实验课资助的有关规定》,学校继续支持并资助教师开设新开课和教学实验课。2015年,通过专家网络评审,学校决定给予“高级俄汉翻译”等6门新开课和“经贸洽谈”等11门教学实验课资助。同时,利用课程资源共享平台和教学项目经费查询系统,使学校立项的课程得到动态管理,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课程考核方式也不拘泥于期末考试一种,将平时作业、课堂交流、相关学术活动、期中期末考试成绩纳入综合考评范围,使学生由教学活动的参与者逐渐变为组织者。另外,针对学生多国化、多元化的特点,学校重点建设了中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和外国文化英文系列讲座作为选修课程,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增强学校文化传承的功能。2015,学校继续开展教学出版基金项目。根据教师个人申报情况,经相关专家审稿和校教学专门委员会评议后,学校最终资助了10本出版物,其中7本为教材,共资助经费30万元。
(四)搭建教师创新创业平台,推进教师创新创业教育教学能力建设 鼓励教师加强创业教育理论研究。学校教师对创业教育的研究已从最初对抽象概念的探索过渡到对具体经验的设计,形成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为开展创业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2015年,北京语言大学继续全面落实“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并取得许多新的成果。2015年,我校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设包括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北语模课”工程二期建设项目、教师教学发展提升项目、学生助教项目等。其中,2014-2015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共立59项,每个项目的建设经费为1万元。项目验收后,学校对20%的优秀项目进行了表彰,并给予每个优秀项目500元的奖励。在此基础上,学校还建立了大学生创新基金,共资助了120余项中国本科生专业课程学术活动和79项社会实践及创业行动。“北语模课”工程二期项目主要包括四大项目,即“课程制作团队项目”、“MOOC项目”、“专业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和“一期工程深化项目”,进一步充实了我校在线教育资源。教师教学发展提升项目则是通过实施“新任教师教学成长基金项目”为我校2014年和2015年入职的30位新教师提供支持,资助总经费为30万元。学生助教项目则是通过为中外本科生课堂的任课教师配备学生助教,进而提升本科生课堂教学质量。
(五)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建设
学校学生就业创业指导与服务中心充分利用“就业信息平台”、并引入微信、手机短信等定期发布就业信息,制定并公开有关促进毕业生就业的政策措施和指导服务,整理、编制成《北京语言大学大学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并予以公示。其中,就业信息平台本累计发布校园招聘会信息12000余项,为毕业生提供有效需求岗位信息17万项。
六、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始终把提高质量作为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不断深化质量保障工作内涵,创新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近年来,在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的同时,通过落实本科教学督导、学生网上评教、领导巡视与听课、学生信息员制度等,构建了多元化质量评价机制;通过编印本科教学简报、督导简报,建设学生评教结果网上实时查询系统等,完善了质量评价反馈机制;通过实施专项教学检查制度,改进工作模式,主动适应教育教学改革需要,提高了质量保障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取得了良好成效。我校的教学质量保障工作分为学校和教学单位两个层面运行,学校负责对全校的教学状态和教学质量的宏观监控、管理和评价;教学单位主要从微观层面进行监控和管理,发现并解决教学中的具体问题。
(一)校级领导干部听课情况 学校领导一贯对教学督导工作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2015-2016学年,校领导深入教学一线听课近70学时,与教学单位的相关负责人和一线师生进行了充分的座谈交流。
(二)完善教学工作激奖励体系,激励教师投入教学
教学激励与表彰有助于激发教师教学积极性,挖掘教师教学潜能。2015年,学校继续组织开展优秀教学奖、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本届优秀教学奖评选活动全校共有9个教学单位的21名教师参评。评选工作严格按照评奖程序和评奖细则,经评审专家组专家认真评审教案、听课和评委会综合评议,共评出一等奖4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2015年4月至7月,教务处组织了第二届北京语言大学教学名师奖评选工作。经个人自荐、单位推荐、现场授课、专家组综合评议、投票表决等评审环节,共有7名教师获此殊荣。
2015年,学校还组织了北京语言大学2014—2015学年教学表彰会。颁奖会上公布并颁发了相关奖励。其中,分别给予北京语言大学第十一届优秀教学奖的一、二、三等奖以10000元、5000元和3000元的奖励,并在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给予6分、3分和1分的加分奖励;给予第二届北京语言大学教学名师奖获得者每人10000元奖励,并在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给予6分的加分奖励;分别给予北京高校第九届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第六届“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北京赛区)中我校获奖教师(一等奖)以15000元奖励,给予比赛指导教师以5000元奖励;给予2014年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以3000元奖励。此外,为进一步突出教学工作的核心地位,改善教师办公环境,学校于2015年对校内7间教师休息室进行修缮和改造。改造后的教师休息室均统一配备了桌椅、电脑、打印机、饮水机、微波炉等相应设备,努力为教师教学发展打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教师发展培训
学校历来重视教师的发展培训工作,积极拓展各种渠道保障教师的发展道路。2015年-2016学年,启动并实施“新任教师教学成长基金项目”,并分别资助2014年和2015年新入职教师8人和22人次,为新晋教师的成长发展提供良好的助力;同时,随着Internet+时代的到来,我校非常重视教师的网络教育及培训,先后组织我校教师参加2015年下半年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计划、学生助教培训工作(参训助教约300人),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同时,我校为提高教职工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组织新入职教师和部分“教学名师”、“优秀教学奖”获得者进行素质拓展培训活动,参加“第二届MOOC、SPOC与大学教学改革发展高峰论坛”,促进新老教师进行更多有益交流。为支持教师个人教学发展或教学团队建设,我校于2016年启动并实施“教学名师支持计划”,学校为入选者提供10万元的教学建设及教学研究项目经费,积极组织我校教师参加2016年“北京市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化能力发展专题研修班”,各种举措并举为教师教学发展提供强大助力支持。
(五)转变督导工作模式,有的放矢促发展
教学督导组对学校教学行使监督、指导、评价和咨询的职能,通过听课及听课后的交流指导,检查教学大纲和教案,抽查考试试卷和巡考,旁听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和抽查论文,与教学单位领导和师生交流,参加学校和院系的教学研讨、评奖评优活动等方式,在学校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发挥着积极作用。督导组定期召开例会,交流工作开展情况及所发现的问题,并与教务处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推进工作的思路。督导组定期把工作情况、发现的问题和建议编成《校教学督导组工作简报》,通过校园网向全校公布。
2015-2016学年,校第六届教学督导组先后在人文社会科学学部、外国语学部和汉语国际教育学部等全校各教学单位听课,先后听课261学时,覆盖50余位老师;听课之余,校督导组与各单位教学领导、一线教师和学生进行了广泛座谈和交流,参与两次期末考试巡视工作,先后调阅了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及部分小语种专业的试卷和成绩,查阅了近百本2015届本科生毕业论文,编辑教学督导简报2期。此外,参加了第十一届优秀教学奖观摩课以及汉语学院青年教师录课,参与十多项科研和教学研讨活动。2015年12月,督导组成员参加了在北京交通大学举办的第七届北京地区高等院校教育教学督导交流会,与其他高校的督导组专家进行了深入的交流。2016年5月,学校修订了《北京语言大学教学督导工作条例》,2016年7月12日,学校举行了第六届教学督导组工作汇报暨第七届教学督导组聘任会,来自5个学部(院)的12位教学督导接受聘任,并将于2016年全面开展工作。
(六)教学评估
课堂教学质量评估是学校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003年以来,每个学期都由学校教务处统一组织实施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根据专业和课程特点,学校将评价指标分为三种:语言教学类(留学生)、语言教学类(中国学生)、非语言教学类。2008年以来,本科生学院所有教师、所有课程全部采取网络评估,短期培训类教育采用填涂评估卡方式评估。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全校共有约2500人次教师、2500门次课程参加了课堂教学质量评估。评估分数在90分以上的课程达到83.7%,80分以下课程占2.8%。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90分以上的课程达到83.5%,80分以下课程仅占3.7%。学生还通过网络评估提交了约63000条主观评价意见,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对教师的肯定。从学生的评分情况和主观评价可以看出,我校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满意度是比较高的,广大教师的专业知识、个人学识修养、教学水平、教学方法和敬业精神等都得到了学生普遍认可。每学期学校都将教师的评分结果和学生的意见建议,及时反馈给各单位主管领导和教师本人,对评估优秀的教师予以奖励,对评估分数靠后的教师,学校要求学院领导与教师本人共同寻找问题出现的原因,并帮助教师切实改进和提高。学校把评估结果作为教师职务评聘的依据之一。
七、教学信息公开工作的主要经验、存在问题和改进措施
2015年-2016年,北京语言大学在大部制、学部制改革的基础上,结合教育领域的综合改革,在专业与课程建设、人才培养、师资队伍、教学改革、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全面提高。我校在本科教学质量整体建设中成绩显著,在本科教学工作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取得了丰富的办学经验,并逐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但我们必须看到,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相比,与学校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相比,我校的本科教学工作仍然存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和差距,特别是先进的教育理念、高水平的办学条件、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存在一些较为突出的问题亟待解决。2017年,学校将着重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以发展教学能力为核心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依托教师教学发展中心,以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强化课堂教学过程管理为核心,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同时,以迎接教育部审核评估为契机,加强教学管理基本制度建设,建立更加精细的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环节制定更明确的要求。加强对教学大纲、教学进度安排、教学内容、教材选用情况的掌控,建立课程教学资源融通机制,推动课程规范化建设,建立课程质量监控机制。落实各项基本的教学管理制度,促进全员重视质量,进而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二)进一步落实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制度
从更为宽泛的政策引导、制度设计以及文化建设等方面入手,立体式、多层面地为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创设共识的氛围与优良的条件,例如:加强学校公共政策的协调性;探索新的管理模式和评价体系,激发院系作为办学基本单位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从学校文化建设的高度认识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积极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三)全面落实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学校于已经集多方之力在全面反思的基础上修订了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本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进行铺路。然而,如何将培养方案落实为全校各部门的行动方案,如何构建满足不同专业多元化、多层次的人才培养需求的专业培养方案,仍然需要在深入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落实。针对这一情况,学校应在保持原有专业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应该更加关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理解“育人”与“育才”可分割的关系,充分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
2017年,北京语言大学将继续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以建设世界一流语言大学为目标,建立优质资源集聚人才培养的新机制、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统一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和促进质量持续提升的内部质量保障新体系,努力把学校办学优势转化为人才培养质量优势,夯实基本面,彰显能见度,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打造一流本科教育。
第三篇: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专业代码:B041
1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师范类)人才培养方案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数学和教师素质,具有具备数学科学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能够运用数学知识和使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等知识,初步具备应用数学研究能力及教学技能,能够从事数学教学研究工作以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学生通过学习数学和应用数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计算机应用和外语基础知识,受到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和计算机的基本原理和运用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初步掌握数学科学的基本思想方法,其中包括数学建模、数学计算、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等基本能力;
2、有良好的使用计算机的能力,能够进行简单的程序编写,掌握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够对教学软件进行简单的二次开发,并能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
3、了解近代数学的发展概貌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数学科学的若干最新发展,数学教育领域的一些最新成果和教学方法,了解相近专业的一般原理和知识,学习文理渗透的课程,获得广泛的人文和科学修养;
4、掌握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得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并有一定的科研能力;
5、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本专业外文期刊的能力,并能通过相应的等级考试;
6、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和班级管理能力,具备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和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熟悉教育法规,掌握并初步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以及数学教学理论;
7、并通过教育理论课程和教学实践环节,形成良好的教师素养。培养从事数学教学的基本能力和数学教育研究、数学科学研究、数学实际应用等基本能力。
三、主要课程
空间解析几何、数学分析、高等代数、常微分方程、大学物理、抽象代数、高等几何、概率论、数理统计、复变函数论、实变函数论、教育学、心理学、数学教育学等。
四、学制四年
五、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六、学分要求
学生应修完本专业所有必修课程(通识必修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教师教育必修课),获得133个学分;必须修满应修选修课程(通识选修课和专业类选修课),获得26个学分;必须完成教育实习、毕业论文和其它集中实践性环节,获得47个学分;总计修满206个学分,方能毕业。
七、教学计划表
第四篇:教务处召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会议
教务处召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论证会
11月15日上午,教务处在立德楼201召开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论证会。各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参加了会议,会议由教务处处长胡凯主持。
会上,教务处处长胡凯就本次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思路及完成情况情况进行了说明和通报,并指出为促进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将重点加强实践、实验教学环节和创新创业课程的实施。同时,各学院结合本学院各专业特点、教学需要和存在的现实问题,针对原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修订后培养方案的安排和解决方法进行了探讨和论证,并对各专业课程内实验教学课时数的确定及分配、专业选修课、创新创业课程、综合素质选修课的安排等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最后,教务处处长胡凯对下一阶段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做了详细安排和部署,并强调各学院要进一步参照教育部本科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核心课程安排,借鉴其他较好同类院校同类专业的培养方案,规范课程设置,明确培养目标,突出专业特色。
教务处
二〇一二年十一月十九日
第五篇:201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南京财经大学关于调整
201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为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明确人才培养目标,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切实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学校工作部署,学校拟实施新一轮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工作。现对调整2010级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改革目标与工作重点
(一)指导思想
本次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指导思想是:主动适应社会需求,自觉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将科学发展观内化为学校的办学观、质量观和人才观,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要求,整体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持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实施国际化、信息化、一体化三大发展战略不动摇,坚持规范与创新相统一,进一步统筹兼顾,系统推进,因材施教,拓宽选择,在新的起点上不断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二)改革目标
本次调整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达到以下改革目标:
1.夯实基础。立足学生实际,适应社会需求,切实把握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进一步强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扎实基础、发展后劲和未来潜力。
2.明确导向。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坚持宽厚的基础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在分析、比较的基础上,进一步彰显专业特色。
3.加强整合。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着力解决好课程设置的交叉与知识结构的复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空间和更宽的选择路径,进一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4.强化实践。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从“三商并举、五能并重” 的要求出发,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把能力培养系统化落到实处。
(三)工作重点
围绕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思路,本次调整人才培养方案拟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进一步深化通识教育课程改革。
2.大力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的一体化建设。3.切实加大公共基础课程改革力度。4.着力实施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改革。5.进一步完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二、培养目标与培养模式
学校本科各专业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定位是:在坚持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应用的前提下,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优化,具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各专业应根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针对社会需求、学科领域、职业指向以及学生面对的就业层次等,在综合考虑、严格论证的基础上,提出各自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目标,尤其要认真研究并明确各专业的培养规格,坚持宽厚的基础与明确的就业导向有机结合,既与学校的总体要求相统一,又彰显专业特色,突出比较优势。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充分体现学校倡导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基本内涵,进一步完善“2+2”分流培养的方案、路径与举措,实现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集中讨论与相互交流相结合,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专业教育,切实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课堂讨论、实验实践、科研训练等培养环节,着力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复合知识结构、综合素质以及实践能力。
三、具体要求
(一)主要内容
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应包括: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主要课程设置、实践性教学环节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安排、修业年限、授予学位、教 学计划进程表、课程结构分析表、必要说明等主要内容。
(二)学分分配
四年制本科各专业总学分一般控制在175学分左右。其中课程教学160学分左右(必修课程118学分左右,选修课程42学分左右);实践性教学环节、第二课堂活动等15学分左右。
(三)课程设置 1.通识教育课程
按照“通、宽、厚、透”的要求,依据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科学素养、综合类知识等四大模块分类设置,由教务处统筹,从第二学期到第七学期开设,要求学生修满12学分。
2.职业发展教育类课程
(1)必修课:《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2学分,第二学期、第七学期开设。
(2)选修课:《职业探索与职业化素质》,1学分;《创新思维与素养》,1学分;《KAB创业基础》,2学分;《创新与创业》,1学分;《大学生心理学》,1学分;要求学生修满2学分。
3.公共基础课程
(1)“两课”:保持现有基本框架不变,开设4门,计12学分。(2)大学英语课:继续实施“平台+模块”的教学改革,其中“平台”课程第一、二学期开设,计8学分;“模块”课程第三、四学期开设,计4学分。
(3)数学公共基础课:按照不同要求,实施分层分类教学,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计16学分(法、工、文、理类各专业结合专业实际设置数学课程)。
(4)计算机公共基础课:实行统一目标下的多维度考核,重点进行教学内容改革,强化应用,计10学分(其中1学分计算机基础模块课程学生需通过“自学+辅导+机试”的方式获得;其他课程各专业与信息工程学院相互协商,取得共识后由信息工程学院负责开设)。
(5)大学语文课:从提高学生的文学艺术鉴赏能力、沟通能力、写 作能力的要求进行改革,3学分。
(6)体育课:第一、二、三、四学期开设,每学期34学时1学分,计4学分。
4.专业课程
(1)专业基础课:经管类专业按照基本维持“2+2”培养模式总体框架不变,前两年相对统一,坚持打通培养的原则,设置14门左右,42学分左右;法、工、文、理学类专业参照经管类专业的模式设置,要求在各自学院内基本打通培养。原《学科导论》的相关内容纳入《职业发展与就业基础》课和相关专业课程中。
(2)专业主干课:按照“主、精、特、复”的要求,设置最能反映专业精髓及特色的课程6—8门,21学分左右,时间可以提前至第四学期起开设。
(3)专业选修课:按照分类选修和任意选修的不同要求分别设置,强调交叉复合,要求修满24学分左右。为满足学生的选择要求,应提供数量充裕的选修课程;为避免选修课程类别过多,跨学科类选修课程暂不单独设置,纳入任意选修课程。
5.实验课程
(1)基础实验纳入正常教学,不另行单独计算学分。
(2)课程实验由各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合理确定,循序渐进。
(3)综合性实验各专业至少设置1个,2学分;有条件的也可以设置1个学生选修的综合性实验课程,进行网上实验。
6.实践性教学环节
(1)认知性实践:第三学期前暑期设置,1学分。(2)文献综述:1学分。(3)毕业实习:2学分。
(4)毕业论文(设计):3学分。7.第二课堂活动
按照“三商并举”、“五能并重”的要求,设置社会实践、社会工作 与社团活动、演讲沟通、综合写作、参加讲座、读书活动、科技文化活动等7个模块,要求学生修满6学分。
8.创新学分
各专业总学分是学生毕业的最低学分或毕业资格学分。学校鼓励学生多修学分,特别是鼓励通过各类创新活动获取学分,具体办法另行制定。
(三)有关说明
1.工商管理(环境商务,中加合作)专业和会计学(中英合作)专业的培养计划应按照加拿大和英国合作学校的要求设置相关课程,重点是确保英语教学有的放矢,满足需要。
2.相关专业要为“专转本”学生专门设置第五至第八学期的课程,基本要求是夯实基础,加强专业,注重训练,适当降低毕业论文要求。
3.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分流培养的方案及实施细则需进一步明确和规范,具备针对性、可行性和操作性。
四、组织实施
(一)按照学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总体安排,教务处提出调整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意见。
(二)专业负责人(系主任)作为专业建设第一责任人,直接负责各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工作;在本院领导下,统一认识,集思广益,讨论研究,充分论证,必要时应组织校外专家咨询审核。
(三)各学院负责指导本院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整、修订,并加强与相关学院之间的交流、沟通和合作;教务处具体负责组织、协调、统筹工作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的整理、汇编工作;学校教学委员会审定后由教务处组织实施。
附件:
1.南京财经大学通识教育课程改革实施方案
2.南京财经大学关于推进职业发展教育、创业教育、第二课堂活动一体化建设的实施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