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理茶花225亩商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总结
文章标题:大理茶花225亩商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总结
茶花自古以来就是我省主要名、特、优乡土花卉,而大理又是省内最早种植茶花的地区。千百年来,大理人爱茶花、养茶花、育茶花、赏茶花,堪称“家家流水,户户养花”。近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镇建设步伐的加快,花木产品市场需求不断增大,企业和个人投资积极性持续
走高。为推动大理特色花卉产业化发展,云南远益园林工程有限公司在州、市政府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加大投入,充分利用大理茶花杜鹃花协会这一平台,于2006年—2008年,将建成225亩的茶花商品生产示范基地,以年宵盆花和园林茶花为市场基本定位,以“协会 公司 基地 农户”的组织经营模式,带动农户进行大理茶花商品开发。
我公司立足于本地资源优势,以推动大理茶花产业化发展为目标,通过建设225亩茶花商品生产示范基地,示范、辐射带动5000户农户形成1500亩茶花商品生产基地,有利于农户增效、增收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公司利用自己首创花卉漂浮育苗技术,实现了苗木繁育的工厂化,其技术即“花卉漂浮育苗基质、花卉漂浮育苗营养液、花卉漂浮育苗盘”已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专利号分别为“ZL01214018.X、ZL01107071.4、ZL01107070.6”。
目前,我公司在促进茶花的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户增收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现将225亩茶花商品示范基地情况总结如下:
一、前期工作情况:
1、建成57亩云南茶花良种母树采穗区;以市场为导向,选择适宜商品年宵盆花开发的松子鳞、玉带紫袍、玛瑙、雪里红、靖安茶和适宜于园林茶花开花的早桃红、狮子头、大理茶的良种母树采穗园。从民间收集100~200年生茶花大树100余株,定植干径10—15厘米的单瓣云南茶花树桩一千余株,云南茶花品种母树一万余株,并规划到2008年全面完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
2、建成10亩科研与种苗繁殖区;以良种母树采穗园优质茶花品种为接穗,大批生产云南茶花品种种苗。我公司还成立技术研发中心,积极开发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云南茶花部分品种芽接、根接、茶花砧木漂浮扦插等突破性进展,为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通过前期的建设,我公司已经完成了57亩云南茶花良种母树采穗区和10亩种苗繁殖区的建设,并在技术研发上取得突破性进展,各项工作都已经很好的完成,为下面的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后期工作目标
以推动大理茶花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建立集品种收集、试验研究、示范生产、民俗景观、特色农业旅游为一体的225亩茶花商品生产示范基地,我公司将从以下方面来进一步开展工作。
1、将要建设150亩生产示范园区;我公司将开展生产示范和技术培训工作,带领农户,大量生产云南茶花,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主要实施四“统一”,即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公司、协会、农户各尽其职:
⑴协会全面负责监督、协调、组织公司和农户(会员)的生产经营关系,组织带动农户(会员)参与茶花生产。
⑵公司统一按成本价向农户提供品种种苗和免费的生产技术。为带动更多农民发展,对部分困难农民可代垫种苗款1~3年。
⑶农户以庭院经营、小型基地等多种形式参与项目发展。
⑷产品销售:规格化产品以统一的品牌,由公司统一销售,销售价格随行就市,不设统一收购价格,但设分级收购。
⑸利润分配:销售总额扣除销售成本、运输成本后,80归农民,10归协会,10归公司。
2、将要建设8亩管理生活区:包括办公室、产品展览室、产品分级包装车间等。为农户提供更优质的技术服务,搭建更好的销售平台,为生产、销售“一条龙”服务打下基础,使农户真正得到效益,公司不断壮大。
通过该项目的实施,我公司将把该项目建设为以年产规格年宵茶花盆花19万盆,规格园林茶花7500盆,年创产值1182.5万元,利润268.6万元,年创税收35.5万元,并为社会提供150个生产和经营就业岗位的重点工程。为加快花卉产业发展以及滇西中心城市建设,增强苍洱风景区自然魅力添砖加瓦。
《大理茶花225亩商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总结》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大理茶花225亩商品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实施总结。
第二篇:核桃示范基地建设
核桃示范基地建设指南(摘录)
(国家林业局
2011年6月24日 印发)
作者:营林股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557 更新时间:2012-4-26
一、基本要求
(一)建设主体。以核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联户或种植大户等为示范基地建设主体。
(二)建设规模。相对集中连片,适度规模经营,新建核桃示范基地连片规模1000亩以上,抚育和低产林改造连片规模2000亩以上;最小连片面积不少于100亩。
(三)建设基础。交通便利,具备一定配套设施,示范基地主干道硬化,便于作业运输;水、电、路以及防护林体系配套完善,能够做到旱能浇、涝能排;示范基地主干道入口处设立植物检疫警示牌。
(四)确保质量。执行《核桃优良品种育苗技术规程(LY/T1883-2010)》、《核桃优良品种丰产栽培管理技术规程(LY/T1884-2010)》等标准及规范。建立核桃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对产品从生产、流通到消费全过程跟踪,实现对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监管。产地环境要符合国家无公害食品标准的要求,逐步满足国家绿色或有机食品标准要求。
二、建设管理
(一)种苗管理。要把推广应用核桃优良品种放在首要位置,严格实行林木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制度。推行“四定三清楚”制度,即定点采穗、定点育苗、订单生产、定向供应和品种清楚、种源清楚、去向清楚,确保示范基地建设使用优良种苗。
(二)土壤管理。大力推广科学增肥技术,改革传统耕作方式方法,加强树下管理,全面推行增施有机肥。积极推广生草栽培,要求草和绿肥种类与核桃无共生性有害生物,且为浅根、矮秆他非藤蔓类。旱季或冬季提倡树盘覆盖。保持树盘下及周边地表疏松。地表严重板结的,在非雨季适度中耕。
(三)栽培管理。新建基栽植前进行整地,平地采用条沟状整地,沟宽1— 1.2m,深度 0.8 m ;山地采用隔坡沟状梯田整地,沟宽1.5— 2 m,深度 1.2m ;结合整地,施入有机肥,灌透水沉实,填平后待定植;平地行向为南北,山地行向为沿等高线;根据品种特性、环境条件、管理水平等合理确定栽植密度,同一核桃园,品种相对统一,园貌整齐,树势健壮,通风透光,丰产稳产。抚育和低产林改造基地重点进行树上整形修剪、疏花疏果、高接换头,嫁接优良品种,实现品种化栽培;树下进行扩穴施肥、修整树盘。
(四)肥水管理。开展测土测叶营养诊断平衡施肥,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根据核桃不同品种物候期对肥料的需要量他土壤肥力情况,分基肥、追肥和根外追肥等方式进行施肥,力争做到配方施肥。施肥以有机肥为主、化肥为辅,增加土壤肥力及土壤微生物的活性。
(五)树体管理。降低树高,打开光路,提高质量。通过间伐、修剪等措施控制矮化密植园树冠。株间无严重交叉,树冠通风透光良好,无严重枝叶重叠,树冠内有害生物危害的枝条他枯枝少。植株生长整齐,树冠大小、高度、树形基本一致,缺株率≤2%。
(六)有害生物防控。加强有害生物预报,科学使用农药,推广物理、生物等绿色防控技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或其他禁用限用农药。全面应用杀虫灯、性诱剂、粘虫色板等,将有害生物危害控在可忍受经济阈值以下。大力推广安全间隔期用药新技术,加强农药科学使用技术指导,根据农药在不同期的降解规律,确定合理的用药时期,引导果农科学合理用药,减少用药次数和数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在坚果中的残留,提高核桃质量安全水平。
(七)采收。严格执行农药、化肥施用后采收安全间隔期,不合格的产品不得采收上市;根据果实成熟度、用途和市场需求综合确定采收期,杜绝早采晚收。
(八)清园。将病残枝、落叶、箱袋等废弃物有杂草清理干净,集中进行无害化处理,并进行越冬有害生物的防控,保持核桃示范基地清洁。
第三篇:花卉示范基地建设情况汇报
花卉产业是一项前景广阔的新兴产业,发展花卉产业对于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自治区已将花卉产业列入广西十大优势产业,予以重点扶持发展。根据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领导“关于加快南宁市花卉产业发展”的指示精神,以及南宁市 “关于建设南宁市花卉产业示范基地”(南办发【2010】17号)的工作目标要求,南宁市林业局狠抓花卉示范基地建设,现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南宁市花卉示范基地建设思路
充分发挥南宁花卉资源丰富、气候资源优越、面向东南亚区位、航空运输条件良好等优势,以市场化运作为导向,以科技为依托,以增加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为中心,以“基地+农户”为主要生产模式;基地由龙头企业兴绿公司管理,公司负责花卉品种选定、花卉种植示范以及制订生产计划、提供技术标准及销售花卉产品;农户则按照公司的要求种植花卉。通过龙头企业带动,促进花卉行业快速发展,培植南宁花卉品牌、培育花卉支柱产业、增加农民就业、实现农民增收。
二、南宁市花卉示范基地项目概况
南宁市花卉示范基地项目位于江南区吴圩镇的吴圩机场高速路和友谊二级路交汇处,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交通便利。基地总面积1万多亩,总投资1.7亿元,其中一期展示区1133.88亩,计划投资7000万元,建设年限为2010-2012年,建设内容包括:组培中心,大棚种植区和露天种植区,前店后园交易区和花卉批发交易中心,技术培训中心,花卉冷库仓储和分检中心,办公生活区等;二期农户大面积种植区建设年限为2010-2016年。一期工程投产后,年可生产花卉1000万株,盆景50万盆,安排XX多人就业,每年接待旅游观光客人20多万人次,年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
三、基地建设投资构成和资金来源
1.投资构成。总投资1.7亿元,其中一期展示区投资7000万元。包括(1)地租。以每亩每年650元计,建设用地租金为320万元。(2)基础设施投资。水、电、路、花卉物流及仓储、冷库设施投资约3800万元;花卉交易场所投资约需900万元;办公用房(包括营运中心)、生活用房、培训中心用房约需300万元。(3)生产设施。大棚、灌溉设施、组培中心、洗涤设备、消毒设备、炼苗设备、培养车间设备、接种车间设备等需700万元。(4)人才费用。招聘、引进各类人才和管理人员,约需80万元。(5)引进先进花卉品种种苗300万元。(6)流动资金及不可预见的费用为600万元。
2.资金来源。项目实施单位配套资金XX万元,占总投资的28.60%;招商引资XX万元,占28.6%;请求各级政府扶持3000万元,占42.8%。
四、基地建设进展情况
项目已经通过市发改委的立项备案;一期工程土地初步规划已经完成,总评和初步设计、可行性研究报告正在完善中。灌溉系统、电网改造、道路铺设、土地清表及大棚建设工作正在稳步推进。花卉生产已经提前布局。
五、期望政府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扶持
南宁市花卉示范基地是政府的一项长久惠民工程,由于改变农民千百年来的生产方式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单单依靠市场运作,很难达成目标。需要各级政府在计划安排、基地开发、市场建设和科技服务等方面给予支持,尤其是在资金投入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在财政资金中划出支持基地建设专项资金,扶持我市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以带动我市广大农民种花致富,培植南宁名优花卉品牌,尽快形成我市的支柱产业之一。
第四篇:林州市园艺场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建设总结
林州市园艺场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建设
工作总结
按照河南省农业厅、河南省财政厅关于《2012年基层农机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实施方案》的要求,林州作为项目县之一,林州市园艺场承担了项目中“中药材科技试验示范基地”。该基地位于林州市区北5公里的姚村镇南洼村,示范面积不少于30亩,土质为沙壤土,土壤肥力中等,地下水位低,灌溉方便。项目实施单位班子健全,团结实干,科技人员配比合理,具备良好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条件。
一、基地新品种、新技术示范展示
基地新品种选用出口韩国的改良桔梗,不仅产量高,而且品质好。我们在30亩试验示范田实施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统一农机耕作、统一播种、统一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选用优质农家肥和配方肥。
二、基地新技术示范展示
我们针对桔梗种皮较厚,出苗费墒,出苗期长,容易缺行断陇的特点,主要采取了浸种催芽、乘墒播种、定量播种、一播全苗的播种新技术和示范田实施配方施肥技术、定苗技术等新技术,施肥方面才有有机肥、叶面肥新技术,防病治病方面采用高效低毒农药和生物农药新技术,确保产品无公害和绿色化。
三、组织观摩带动周围发展中药材生产
中药材试验示范基地不仅要做好自己的生产管理,而且我们组织对基地及周边、乃至林州山区种植中药材农户开展科技培训,开展田间技术指导、发放科技信息资料。对种植户开展全年集中培训5次,田间技术指导每月10次以上,制作培训幻灯片,发放科技信息资料2000份。
四、基地补贴落实情况
我们在示范基地建设任务下达后,就及早动手,开展了前期工作,垫付了部分资金进行了土地整理和种子购置,等项目资金落实后,进行招标采购并发放到基地示范户手中。
附件:
1、基地物化补贴发放台账
2、培训情况照片
3、观摩情况照片
4、有关培训资料
二〇一三年三月十四日
第五篇:鲁河乡绿色食品建设基地示范总结
鲁河乡绿色食品建设基地示范总结
一、绿色食品开发现状
鲁河乡位于龙江县西北部,生态环境良好,森林覆盖率25%,是全省生态建设示范乡,近年来,我们借助资源优势,面向省内外市场,大力发展外向型绿色农业,绿色食品开发成效凸显。已在申报大米、马铃薯等2大系列10个绿色标志,绿色无公害食品监控面积达19万亩,年产10万吨,实现收入1.46亿元,去年农民人均来自绿色、无公害食品纯收入2540元,占全年人均收入的56%。我们的主要做法可以概括为“四个坚持”:
1、坚持标准化生产,推进科技创新。加强指导、狠抓推进,培育外向型绿色食品基地。一是制定标准,全方位转化科技成果。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吸收相关技术基础上,制定了A级绿色食品水稻等3个技术规程,对品种应用、生产资料使用、基地选址、田间管理以及收获储运等各个技术环节进行了详细规范,总结形成了绿色水稻、马铃薯、玉米等几大作物栽培模式,使绿色食品生产步入规范化、科技化的发展轨道。按照“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要求,在全乡范围内建立了7个标准化种植观测点,组织引导农民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行无公害绿色种植、养殖,并定期监测,跟踪问效。二是强化培训,有效增强农民科技素质。为保证基地农户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进行生产,我们成立由农委牵头,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组成的技术服务小组,围绕种植养殖业养殖等绿色产业,利用冬春时机,组织培训讲师团,针对病虫害防治、农药使用等关键环节开展培训,将标准化的知识有针对性地送到农民手中。共举办培训班21期,培训农民20000人次,全乡参与培训率达95%以上,基本达到户户都有科技明白人。三是调优结构,切实提高产品科技含量。近年来,针对俄方市场需求,我们积极引进和推广绿色优质抗病品种,逐步确立了以玉米、马铃薯、水稻等品种,辟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5处,通过实施标志性示范工程,提升了区域外向型特色主导产业规模档次,促进了玉米、马铃薯、水稻等等绿色产业加速发育。
2、坚持外向化拓展,延伸产业链条。依托优势资源,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不断打造绿色食品外向化、多样化、系列化开发新优势。一是培强龙头,推进加工增值。以提高农业效益和绿色食品附加值为核心,围绕龙头企业建设,加快绿色食品产品的精深加工和系列开发步伐。建成优质米加工厂等绿标加工企业3家,设计加工能力28万吨。积极帮助协调贷款100万元,扶持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3、坚持市场化运作,完善组织措施。实践使我们认识到,加快推进绿色食品产业战略升级,必须以产业化为牵动,解决好绿色食品企业和基地、农户的利益分配问题,在激活市场要素、争创产品知名度上抓好抓实。一是强化利益联接。按照“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原则,通过采取股份合作、签订购销合同等多种形式,引导实力龙头企业,对农村土地实行反租倒包,或与生产大户、农业各类协会联手开发基地,收到显著成效。2011年,全县绿色食品订单面积达10万亩。优质米厂辟建了1万亩绿色水稻,每斤收购价比其它地区高出0.2元,即保证了原料供应,也推进了农民增收。二是打造强势品牌。巩固县域传统农业优势,审定筛选和申请注册新的绿色食品品牌,积极开展宣传攻势和营销策划。三是畅通销售渠道。围绕构筑外向型绿特农产品销售平台,因地制宜建立多处绿色产品专业销售市场。兴建龙头市场。斥资2200万元,4、坚持规范化发展,改进服务方式。围绕绿、特色主导产业,我们从改善环境、抓好服务、落实责任入手,狠抓了绿色食品生产和管理的规范化建设。一是构建训研结合的技术支撑体系。构建与完善县镇推广机构与科研实体相结合的多元化农技推广服务格局。创新科技组织。积极与省内外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吸引民间资本联办民营食用菌研究所,走民营化、市场化、实体化的自我发展之路,灵活开展多形式的无偿、有偿技术服务。实施沃土工程,在全乡范围内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已对1000余户、15000亩耕地进行采样、化验和配方,每亩耕地可节省农资投入20元,增收30元,直接拉动农民增收700万元。推进科技入户。大力推广农村水稻钵体育秧、蔬菜保护地栽培、草食动物规范化用舍饲养等多项安全、高效、实用技术。全乡水稻大中棚钵体育秧率达100%,科技应已用成为农民新的增收亮点。二是构建强有力的服务保障体系。在资金保障方面,我们建立了以企业和农户为主体,引资和信贷为补充的多元投入机制,并积极争取一些大的绿色食品项目在省里和国家立项扶持。县信用联社每年都投入250万元做为绿色产业专项贷款。在政策方面,对发展水稻、玉米、马铃薯等绿色产业的农民在用水、用电、用地等方面优先审批,并组织专业人员上门服务。为发展黑木耳的贫困户赊购菌种和原料,无偿提供技术服务。对适宜摆栽木耳、种植元葱的地块,按照“面积不变位置变,适当调整连成片”的原则进行调整,促进农业资源向优势农户集中,提高了外向型绿色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水平。三是构建科学完善的质量监管体系。依据《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全县统一制定建立了作物和畜禽养殖生产档案、企业生产档案和农户生产手册。绿办随时进行检查和抽查,全程监控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等关键环节,保证了我乡绿色食品产业健康、协调、有序发展。
总之,我乡的绿色食品产业已经成为具有巨大发展潜能的朝阳产业,初步形成了发展氛围全民化,基地建设规模化,生产方式科学化,产业经营集团化,市场开发品牌化的强劲发展态势,但也存在着薄弱的层面和环节,主要是:原字号产品多,深加工产品和品牌效应产品少;特色产品、畜产品和高附加产品开发力度不够,等等,需在今后工作中努力加以完善和发展。
二、下步打算
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的战略部署,我乡将依托县情,立足于绿色食品经济的深度和广度开发,深入实施产业化牵动,走基地规模化、市场品牌化、精深加工系列化之路,全力推进外向型绿色产业发展步伐。
(一)工作重点
一是实施项目牵动战略,突出建好五大外向型绿色食品基地。龙德牌优质米加工改建等项目,进一步增加投入,建好五大绿色食品基地。
二是加强新产品开发,突出做好绿色食品标志申报。抓住国家中心下调绿色食品各项费用的有利时机,大力宣传,让更多企业申办标志,今年在原有绿色食品的基础上,计划申报以绿色食品杂粮为主的系列产品;以绿色食品鸡蛋为主的蛋禽类食品;
三是狠抓精深加工,突出发展壮大龙头企业。龙江县大兴大米厂、龙江县天天米业、马铃薯制品有限公司为销售龙头,系列开发水稻、马铃薯精深加工产品,(二)推进措施
1、完善生产基地标准体系,落实生产标准。一是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标准。水田区建立单排单灌渠系,达到田面平整,逐步实现整地、管理、收获全程机械化和塑料田埂应用面积,旱田区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农机化工程大力更新科技含量高,作业效率化;耕地培肥大力推广根茬和秸杆还田,保证亩施优质农肥3-4立方米。二是完善生产技术标准。绿色食品基地和小区生产严格执行了《绿色食品生产资料使用准则》,选择国家推荐的肥料和农药,实行单品种种植,专品种收购,尽量采用物理和生物措施防除病、虫、草害。三是完善基地标识标准。为增强人们对绿色食品基地的保护意识,基地和小区内按国家统一的规格、字体和形象,设立永久性标识牌。
2、完善多元投入的资金支撑体系,保障产业发展后劲。坚持以农民投入为主体、项目牵动和企业扶持为导向、信贷投入为补充的资金支撑体系。在龙头企业发展上,建立和完善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机制,各种扶持开发资金、企业技改资金、乡企发展基金、科技开发基金等向绿色食品生产企业倾斜,金融部门优化贷款投向支持绿色食品基地和企业建设,通过招商引资、嫁接引联大上绿色食品龙头企业。
3、完善生产资料的保障供应体系,确保食品安全。绿色食品生产资料的使用和供应严格执行《生产绿色食品的农药使用准则》、《生产绿色食品的使用准则》。禁止使用和供应高毒、剧毒、高残留、高生物富集性的农药,加强绿色食品生产所需农药和肥料和管理,建立了严格的准入制度,并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发专用绿色食品肥料。
4、完善市场开发的宣传营销体系,大力拓展市场。一是加大绿色食品宣传力度。采取政府推动、企业配合的强化措施,积极参加国家和省组织的绿色食品室展活动,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进行广泛宣传,重点是在有宣传影响力的国家、省级电视台、报纸上开展宣传;
二是加强市场开发的营销体系建设。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设专人搞营销,并在北京、大连、天津等大中城市设立了营销网点,使我县的绿色食品走向国际、国内市场。
5、完善科学严谨的管理体系,保证品牌信誉。在绿色食品开发工作中,严格执行《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管理条例》,采取统一商标品牌、统一生产标准、统一媒体宣传、统一包装供应、统一基地标识设立的五统一管理办法,切实抓好绿色食品的管理,组织绿办、工商、公安、技术监督等相关部门,定期抽查,严厉打击假冒产品和滥用绿色标识行为,维护绿色食品形象和信誉。
三、需要省里解决的问题和政策
一是绿色食品开发资金问题不足,产业开发缺乏后劲,恳请省里帮助解决。
二是健全绿色食品法制化管理,使绿色标识的申报、开发、应用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三是加强对绿色食品市场的监管,打击假冒伪劣、以次充好行为,保护好绿色品牌的声誉。
四是加大绿色品牌宣传,拓展绿色食品消费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