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蜀道旅游价值研究
古蜀道旅游价值研究
冯明义,唐光辉,李巧义,邓小兰,林永坚
(西华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四川 南充 637002)
摘 要:古蜀道是古代蜀国和秦国之间进行政治、经济联系和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同时它也是联系西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重要通道,在沟通四川盆地和中原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方面发挥过重要作用.蜀道沿线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旅游价值巨大,其旅游价值集中表现在三国文化旅游价值、宗教朝觐旅游价值、饮食文化旅游价值、军事文化旅游价值和科学考察及生态旅游价值等方面.深入开展古蜀道旅游价值研究,有助于促进蜀道沿线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关键词:古蜀道;旅游价值;研究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四川西部由于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少数民族风情浓郁,已经成为四川的旅游热点地区和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九寨沟、黄龙分别以“童话世界”和“人间瑶池”闻名于世,峨眉山、青城山分别以“天下秀”和“天下幽”驰名中外.然而已经存在了2 000多年并有“天下险”之称的古蜀道却旅游冷清,虽然该旅游区风景比不上九寨、黄龙,但若要论历史,论人文,四川很多纯自然风光景区都不能与之相比,难怪有人曾这样说:要了解四川,要了解四川的历史,您不能不看一看被李白称为“难于上青天”、纵贯半个四川的古蜀道.发掘蜀道文化潜在的人文价值和精神价值,弘扬蜀道文化,让蜀道文化为地方旅游经济和文化建设服务,已成为时代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1 蜀道的历史渊源
广义的古蜀道南起成都,过广汉、德阳、梓潼,翻越大小剑山,经广元出川,在陕西褒城附近向左,沿褒河过石门,越秦岭,出斜谷,直通八百里秦川,全长约1 000余km.按古时的划分,古蜀道可分为2段,从关中通过秦岭通达汉中的道路,古称“褒斜道”(因取道褒水、斜水两河河谷而得名),是来往于秦岭南北的重要通道;从汉中穿越秦岭、巴山余脉而直达成都的道路,称“金牛道”,相传战国时,秦王欲伐蜀,因山道险阻,作五头石牛,言能日屙千金,以欺蜀王,蜀王命五丁开道引之,后秦军沿五丁所开道路入蜀并灭蜀,此道因此而得名“金牛道”或“石牛道”.狭义的古蜀道仅指四川境内南起成都,北止于广元七盘关的路段,全长约450km,在四川省境内古蜀道与108国道基本重合.20世纪30年代后,古蜀道又称为川陕路,由民国政府修建;1949年后,政府对道路进行了扩建和改造;20世纪末及21世纪初期,很多路段被改造成高速公路,成为连接川陕两省的快速通道.本文所指古蜀道为狭义的蜀道.古蜀道旅游价值
蜀道是2000多年来进出川陕最重要的通道.秦岭巴山连绵起伏,峭拔险峻,构成了川陕交通的一大屏障,自古即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著称于世.沿线地势险要,风光秀丽,名胜古迹众多.从梓潼石牛堡至广元七盘关,素以山高谷深和众多的名胜古迹吸引游客.数百里古蜀道上,峰峦叠嶂,峭壁摩云,雄奇险峻,壮丽多姿,具有非常重要的旅游价值,古蜀道的旅游价值集中表现在三国文化旅游价值、宗教朝觐旅游价值、饮食文化旅游价值、军事文化旅游价值和生
态旅游价值等方面.2.1 三国文化旅游价值
三国文化是中华文明在全世界宣传最持久、影响最深远、普及最广泛、基础最好的一个分支文化.三国文化的主题思想是儒家文化与兵家文化的高度结合,计谋诡诈中辩慈惠宽严,刀光剑影下见忠义仁孝.一个时代能将二者紧密结合,这在我国古代是罕见的[1].三国文化的精髓集中体现在“义、智、仁、勇、信”5个字上,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它仍然是我们为人、经商和处世的基本准则.古蜀道是蜀汉的存亡之道,刘备得蜀的战役大多发生在金牛道上.刘备取蜀,从汉中到成都,曾历经涪水关之战、白马关之战、雒城之战等战事.刘备建业成都后,“东和孙吴,北伐曹魏”,从北伐的军事需求出发,长期经营此道.张飞沿路植 柏,诸葛亮北伐中设驿站,修桥铺路,架设剑阁栈道,修整明月峡栈道,使兵家商旅在金牛道上车马不绝.建汉后,为对付北方的曹魏,刘备在汉中建立北伐军事基地;为打通军输要道,在四川与汉中之间修整或开通了4条主要道路,金牛道是其中最重要的1条,另外3条是今陕西境内的子午道、傥骆道、褒斜道.蜀汉大军从成都北伐,选择了进入中原的古蜀道,即金牛道.后来,西晋司马氏灭蜀平天下也历经此道.古蜀道沿线留下了众多的三国遗迹,蜀汉的都城在成都,三国的精华也在成都,到成都探索三国之谜,是三国文化爱好者的最大心愿.成都郊县的三国景点也不少,龙泉有洛带镇:相传刘禅在此落玉带于井;黄龙溪相传刘备称帝时此地出现黄龙;大邑县有赵云墓和赵云庙;邛崃火井是诸葛亮取天然气煮盐炼铁的地方;青白江弥牟镇有八阵图(俗称旱八阵);德阳黄许镇与罗江镇之间有白马关、落凤坡、换马沟、庞统祠墓以及保存较好的三国古驿道;绵阳有送险亭、剑泉、富乐山、西山、扬雄读书台、西蜀子云亭、蒋琬墓祠、卧龙山“孔明泉”;绵竹市区有诸葛瞻父子墓祠、广元的三国遗址有张飞战马超的战胜坝,姜维扼魏将钟会的姜维城,钟会故垒、张飞柏及蜀魏两国之战中的明月峡栈道、武侯坡、孔明碑、点将台、武连驿、古葭萌关等.蜀道上的这些三国景点和遗迹如一串璀璨的明珠缀连在曾经难于上青天的古蜀道上,“踏遍剑门蜀道,胜读半部三国”,游览古蜀道可寻访三国英 雄足迹,探寻三国文化精髓.2.2 饮食文化旅游价值
古蜀道具有重要的饮食文化旅游价值.“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旅游活动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中“吃”位于第一位.在蜀道开展旅游活动,可以满足游客“吃”的需求,而且蜀道沿线不乏各种美食,尤其是名特小吃品种繁多,美味佳肴令游人叹为观止.古蜀道得天时地利之便,自然条件优越,物产丰富,为沿线的名特小吃的出现提供了物质条件.蜀道沿线饮食文化丰富多彩,为在该沿线开展旅游活动提供了“食”的保障,游客在蜀道游览既可饱眼福又可饱口福.成都是中国西部的“休闲之都”,集巴蜀名小吃于一城,名特小吃历史悠久,品种丰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年四季成都小吃也不断变换,春天可食“三大炮”,“凉粉”,“春卷”;夏日小吃有“绿豆沙”,“冰粉”,“凉糍粑”等;秋季可品“三合泥”,“锅盔”,“土豆饼”;冬日品尝“羊肉汤”,“油茶”等,此外,还有历史悠久的担但面、龙抄手、赖汤元、夫妻肺片、麻婆豆腐、钟水饺、韩包子、三合泥、二姐兔丁、卤肉锅魁、叫花鸡、鸳鸯火锅等品种.德阳有回锅鱼片、孝泉果汁牛肉、中江银丝挂面和八宝油糕、连山回锅肉、什邡荞面、罗江豆鸡;绵阳有梓潼酥饼、梓潼片粉、菜豆花,席凉粉、罐罐汤、锅魁;广元的“核桃饼”、“蒸凉面”和“酸菜豆花面”最出名,被誉为“广元小吃三朵花”,而最值得称道的是剑门关豆腐.剑门 豆腐,历史悠久,颜色雪白,质地细嫩,韧性极强,味道鲜美,剑门人把豆腐制作技术与三国文化结合,不断创新发展,制作的“火烧赤壁”、“水淹七军”、“孔明书箱”和“姜维守险”等200多个品种的豆腐宴席,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剑门豆腐成为蜀道上的重要美食.游览古蜀道,既可领略大自然神奇雄秀的山川美景和兴味盎然的民俗风情,又能品味蜀道上的饮食文化,常令游人流连忘返.2.3 宗教朝觐旅游价值
古蜀道沿线宗教旅游资源丰富,品位高.尤以佛教、道教旅游景点数量多、分布广.其中最为著名的有千佛崖、七曲山大庙、宝光寺和青羊宫.千佛崖是四川境内规模最大的石窟群.1961年4月被国务院列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千佛崖摩崖造像始于北魏时期,此后,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各代都有石刻造像,雕造时间长达1 500多年,以唐代最多,元、明、清较少,每个朝代的造像都有自己的独特艺术风格,对于研究美术史和中国古代雕刻艺术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据清咸丰四年(1854年)碑文记载,全崖造像达“一万七千有奇”,现存龛窟400多个及大小造像7 000余躯.全崖造像以大云洞为中心,分南北两段.大云洞居于千佛崖中心位置,规模最大,共计造像234尊,左右两壁雕有148尊莲花观音像,窟正中一大佛立像为弥勒佛,据说该尊弥勒佛是武则天的化身像.位于翠云廊南端的梓潼七曲山闻名遐迩,山上的七曲山大庙乃文昌祖庭,海内外文昌皆发源于此,七曲山是中国道教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世有“北有孔子,南有文昌”之说,文昌文化的内涵主要包括:“主孝亲,敬老怜贫;敬兄信友,抚爱弟妹.薄利交易,济人所需.修桥补路,以利众行.买卖放生,莫烧山林.莫毒鱼虾,莫射飞禽.挖塘储水,五谷茂盛.吏止公道,薄赋首行.”史昌文化有两个重要的方面:孝敬、行善和科举.新都宝光寺为全国佛教重点寺院,南方四大丛林之一,是我国保存最完整的禅宗寺院.宝光寺始建于东汉,毁于明崇祯年间,清康熙九年笑宗印密和尚重建,为长江流域“四大丛林”之
一.寺院坐北朝南,结构严谨,布局宏伟,保存了中国早期佛寺“寺塔一体、塔踞中心”的典型布局,是我国历史悠久、结构完整、文物众多的佛教禅宗寺院,又称宝光禅院.1983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汉传佛教重点寺院, 200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宝光寺罗汉堂是我国现存的四大罗汉堂中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寺以塑像奇巧闻名,汇聚南、北两大流派风格.门窗、檐拱或塑飞禽走兽,或雕瓴毛花卉,做工精细,技艺高超,宝光寺的建筑、雕塑充分体现了佛教建筑艺术特色.宝光寺文物众多,著名的有南朝梁武帝大同六年(1540年)的千佛碑;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的施衣功德碑,唐僖宗行宫遗础,元代金银粉书《华严经》、明永乐年间的“尊胜陀罗尼”石幢,清代《大藏经》、玉佛和石刻舍利塔,以及被称为“镇寺三宝”的舍利、贝叶和铜优昙花等.各殿堂拄金匾176块,嵌碑刻24通,石柱刻楹联76副,陈列古代工艺品和名人字画400余件,烘托了宝光寺的历史文化氛围.青羊宫历史悠久,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宫观,西南地区最大的道教宫观.公元880年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唐僖宗仓皇逃到成都,曾驻观内.后来即下沼改观名为青羊宫.宽敞雄伟的三清殿,供有三清塑像,左右各配6位真人.殿前有一对清代雍正年间从北京运来的铜羊,其中一只单角铜羊将十二生肖的特征汇聚一身,造型奇特,身体各部位为鼠耳、牛鼻、虎爪、兔嘴、龙角、蛇尾、马脸、羊须、猴颈、鸡眼、狗腹、猪臀,为研究道教文化的重要文物.每年农历二月十五,老子生日这天都要在此举行花会.2.4 军事文化旅游价值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蜀道上栈多、关多,这些栈道、关隘常常成为军事要塞,剑山是蜀北屏障,西川咽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古为兵家争夺之地,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蜀道上的栈道依附悬崖峭壁,云缠雾绕;凌踞于急流湍河,十分险峻,历代将蜀道称为“飞阁”、“云栈”,形容为“栈道连云”.千里蜀道和万里长城、大运河一样,是中国古代的伟大创造,中华民族勤劳的见证和智慧的象征.蜀道上的关隘,可谓险上设险,画龙点睛.南起成都北至汉中,有绵竹关、白马关、涪关、瓦口关、剑门关、白水关、葭萌关、天雄关、飞仙关、朝天关、阳平关、七盘关等.每道关隘都有三国蜀汉悲壮的故事和遗迹,都成为今天旅游者凭吊古人的重要场所.绵竹关地处川西平原北部尽头,临近山区.魏将邓艾偷渡阴平入川,诸葛亮之子诸葛瞻、孙诸葛尚在蜀汉最后一道关口抵御邓艾军,双双战死.成都无险可守,蜀汉灭亡.白马关,又名鹿头关.刘备取西北时,军师庞统与刘备换白马在攻关时被刘璋部将张任射死.今有庞统墓、祠和落凤坡,张飞点将台古迹;罗江附近还有张任墓,“孔明定计捉张任”的战场.涪关位于富乐山和大
银山之间,刘备取西川,与刘璋涪城会.涪关附近三国遗迹多:有富乐山、富乐堂、蒋琬墓祠、营盘嘴(姜维屯兵之处)、旗堡梁(诸葛亮屯兵及操练水军之处)、五里堆(张飞屯兵之处)、饮马渡(张飞饮马之处).瓦口关位于梓潼县城北5公里的古金牛道“陡去平来”送险亭下.张飞领兵至此,关前留有他的两道脚印.剑门关在剑阁县北.大剑山七十二峰在此中断,两峰对峙,形成天然狭窄隘口,远眺宛如城门.古道沿线有姜维墓、邓艾父子墓、武侯坡、武侯桥、“翠云廊”、张飞柏、张飞井、阿斗柏等.葭萌关以昭化城为关.费祎继蒋琬之后主持蜀汉朝政屯兵于此,设置府邸,被人刺杀后就地安葬;关外鸭浮村有关羽第三子关索之妻在此屯兵筑城,抗击魏将庞会战死,有鲍三娘墓.天雄关位于昭化城外牛头山腰,有关羽庙,实为刘、关、张三人的合祀庙.七盘关位于广元北59km,为古代秦、蜀交界处,金牛道穿关而过,现存“西秦第一关”岩刻,关门遗迹可辨.朝天关在广元北25km朝天镇,古名朝天峡,有老虎嘴、清风峡、明月峡栈道,地势险要.2.5 生态旅游价值
七曲山既是翠云廊的起点,又是景区精华的集中体现.山上现存有全国最大的纯古柏林,二万余株,被誉为“蜀道奇观”,列为国之珍宝.七曲山国家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4.2%.整个景区林木葱郁、空气清新、清宁幽静、鸟语花香,是理想的休闲、疗养、科学考察的好去处.世界奇观翠云廊,俗称“皇柏大道”、“张飞柏”,是近万株苍翠的行道古柏组成的绿色长廊.位于剑阁县境内,分布在150余km的古驿道上.虽经千古沧桑仍然生机盎然,是世界罕见的人工植造的古老行道树群,被誉为世界奇观,蜀道灵魂,它北起广元龙潭、昭化,经剑阁到梓潼,东南至阆中,有“三百里程十万树”之说.蜀道两旁,古柏参天,浓荫蔽日,郁郁葱葱,亭亭如盖,行其道上,夏不知热,冬不晓寒.翠云廊现存古柏8 000余株,相传蜀汉大将张飞行军至此,因山路崎岖难以辨认,令士卒于蜀道两侧“植柏表道”,留下“张飞柏”的美谈.今古道绿荫森森,恰似一条绿色的翡翠长廊,形成“翠云廊”奇观.翠云廊不仅是科学考察、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地,而且也是爱国主义教育和环境教育的理想场所.结 语
古蜀道是古代四川与中原联系的主要通道,是中国交通发展的历史见证,更是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通道,自古以来在联接中原文化与蜀文化、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打通对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今天古蜀道仍然具有巨大的旅游价值,蜀道沿线旅游资源价值的发掘和开发将对古蜀道两侧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起到更好的促进作用.参考文献:
[1] 罗开玉.成都城市品牌与“三国圣地”研究[J].四川文物, 2003,(4): 8-12.[2] 黄枝生.文吕祖庭探秘[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3.[3] 蜀道上有多少关隘? http//www.xiexiebang.communication of economy and culture between the above areas.The tourist resources are rich along this road.The cullture is deep and thick.And its tourist values are tremendous, especial the Three Kingdom culture tourist values, religious tourist values, food culture tourist values, military tourist val-ues, scientific exploration tourist values and ecological tourist values.But the tourist values have not been fully ex-plored and the tourist industry along the road develops slowly.To research the tourist values will deeply promote the swift tourist economical development in this area.Key words:the ancientShu Road;touristvalue;research
第二篇:城市设计价值研究
城市设计价值研究
【摘要】城市设计作为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及其他工程设计之间的衔接,它有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文从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之间的区别,以及城市设计过程中涉及的诸多要素和要求来探讨城市设计的价值。
【关键词】城市设计;差异;要素;价值。
当代任何一个城市规划者,都必然要认真的考虑目前日趋严重的城市环境问题。现代城市设计就是作为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在西方率先崛起的。
城镇规划的基本目标,始终是为人们创造优化宜人的生存环境。它通过城市规划的不同阶段、层次和各项专项规划加以体现,其中包括城市设计和各项城市基础设施的工程规划和设计,同时,还要依靠建筑设计和园林设计等来相辅构造。城镇是物质的实体。城镇的环境是由具体的、人造的物质环境构成,它又要和自然环境得到尽可能完美的结合。因此,规划设计层面的大量问题,又要与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建筑学、造园学、美学、经济学、管理科学等相联系,是一种综合性、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科学技术,需要多种专业的人员来共同完成。
目前,我国城市设计的发展各地还很不平衡,认识程度和专业理解也有差距,同时还与现行规划和建筑管理体制存在深刻的矛盾。从实践方面看,今年许多城市相继开展了不同规模的城市设计工作,但工作中出现的一些不良倾向值得关注和反思。如远远超过正常尺度和实施可能的城市设计,纯粹追求单一景观效果而不顾实际生态效益的城市设计、为房地产经济利益包装炒作而编制的城市设计等等。客观上这些“城市设计”既未能表达社会的需要、公众的一致和审美的理想,也没有很好地与城市规划相协调一致。在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背景下,目前我国许多城市的建设和发展速度仍然与这种“规划的指引”不相协调,使得城市设计未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未能全面的、完整的表达出城市设计的价值。
一、城市设计的定义及相关知识
(一)城市设计的定义
城市设计(又称都市设计,英文Urban Design),很多设计师和理论家对这一名词的定义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现在普遍接受的定义是“城市设计是一种关注城市规划布局、城市面貌、城镇功能,并且尤其关注城市公共空间的一门学科”。相对于城市规划的抽象性和数据化,城市设计更具有具体性和图形化;但是,因为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实务上的城市设计多半是为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提供指导和参考架构,因而与具体的景观设计或建筑设计有所区别。城市设计的复杂过程在于以城市的实体安排与居民的社会心理健康的相互关系为重点,通过对物质空间及景观标志的处理,创造一种物质环境,既能使居民感到愉快,又能激励其社区精神,并且能够带来整个城市范围内的良性发展。
(二)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
城市设计的研究范畴与工作对象在过去仅局限于建筑和城市相关的狭义层面。但是,与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较有历史传统的范畴类似点,城市设计这一范畴在二十世纪中叶已经开始变化,除了城市规划、景观建筑、建筑学等范畴的关系日趋绵密复杂,也逐渐与城市工程学、城市经济学、社会组织理论、城市社会学、环境心理学、人类学、政治经济学、城市史、市政学、公共管理、可持续发展等知识与实务范畴产生密切关系,因而是一门复杂的综合性跨领域学科。其衍生出来的城市设计理论主要专注于城市公共空间的设计实践和理论发展。
(三)古代的城市设计
中国古代有大量的城市设计的优秀实例,例如明清北京城以位于中心轴线的宫殿建筑群,同在其西侧“三海”(北海、中海、南海)为主的水面、绿地相结合,创造出帝王都城既严谨雄伟又生动丰富的空间环境,是城市设计的杰作。在中国许多古代城市中,诸如建筑、街道、广场、影壁、牌坊、寺塔、亭台等,在空间布局、视线对景、体型比例等方面都经过精心的设计,构成各具特色的城市空间环境。古希腊的卫城、古罗马的城市广场,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些城市所创造大型宫廷花园以及独具风格的城市建筑同道路、广场、喷泉、雕塑等的完美结合,也都是古代城市设计的范例。现代城市的出现,带来了城市功能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促使城市设计的指导思想和设计方法发生重大变化。现代城市所进行的城市设计,在内容、规模、技术水平以至形式、风格的丰富多彩等方面,都是前所未有的。20世纪开始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各国在城市设计上进行了丰富的实践。例如现有城市中心区、成片旧城区和旧街道的重建和改建,各种类型的新城(包括卫星城镇)、新居住区、城市广场和公共活动中心、大型交通运输枢纽、大型绿化地带(包括河滨、湖滨、海滨绿带等)的建设,都是经过城市设计建立起来的。
二、城市设计其他城市规划活动的差异比较
城市设计不同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它可以广义地理解物质要素,诸如地形、水体、房屋、道路、广场及绿地等进行综合设计。包括使用功能、工程技术及空间环境的艺术处理。城市建设常常由于在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及其他工程设计之间缺乏衔接环节,导致城市体形空间环境的不良,这个环节就需要做城市设计,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从城市空间总体构图引导项目设计。城市设计的重要作用还表现在为人类创造更亲切美好的人工与自然结合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促进人类居住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提高。
(一)城市设计与控规的差异比较
城市设计要在三维的城市空间坐标中化解各种矛盾,并建立新的立体形态系统。
城市设计侧重城市中各种关系的组合,建筑、交通、开放空间、绿化体系、文物保护等城市子系统交叉综合,联结渗透,是一种整合状态的系统设计。
城市设计具有艺术创作的属性,以视觉秩序为媒界、容纳历史积淀、铺垫地区文化、表现时代精神,并结合人的感知经验建立起具有整体结构性特征、易于识别的城市意象和氛围。
控制性详细规划的重点问题是建筑的高度、密度、容积率等技术数据,依然是数据平衡问题,例如底层架空奖励容积率的做法就是一种典型的规划做法,而城市设计的重点是建筑高度(不同于规划中的高度规定)、室外空间、街墙界面、人车分流的解决方案、整体材质色彩等等,例如深圳城市中心区城市设计中的“街墙”、南京河西新城区中心地区城市设计中的“绿轴”等。
(二)城市设计与建筑设计之差异
城市设计处理的空间与时间尺度远较建筑设计为大,它处理街区、社区、邻里,乃至于整个城市(虽然当代都市设计绝少至一整个城市的范围,除非城市规模较小),其实现的城市设计多半设定在十五年至二十年间。相对于建筑设计,仅需处理单一土地范围内的建筑工作,建筑物完工至多仅需三或五年,城市设计在空间时间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尺度差异。
城市设计所面对的变量也较建筑设计为多。一般城市设计的工作范围涉及都市交通系统、邻里认同、开放空间与行人空间组织等,需要顾及的因素还包含诚市气候、社会等,变量众多,这使得城市设计的内容较为复杂,另外加上实现城市设计案所必需的漫长时程,其结果是,城市设计方案与实现成果之间充满著高度的不确定性。
事实上,也由于城市设计涉及因素的复杂性,城市设计的手段较为间接,不像建筑设计可以对个别建筑物进行直接掌控。也因此,城市设计这门专业中,所应用的工具与策略与建筑设计差异极大。
(三)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之间的差异
在城市空间规划设计实践上,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虽然都处理城市空间问题,但是,两个领域在实践中所产生的效能差异非常大。
当代城市设计的主要处理对象是“城市的一部份”。非常常见的情形则是,城市设计工作被镶嵌在更大范围、更长期的城市规划工作之中。当城市规划将城市区域中的各种主要机能区域(商业区、住宅区、文教区、自然或历史保存区等)予以选址之后,城市设计专业便得以接手城市规划未能更为详细处理的工作,在各个特定区块之中,建立其空间组织与其所属建筑量体的整体形构。
城市规划所处理的空间范围较城市设计为大。城市计划工作的空间尺度,不仅超越城市中的分区,还涉及整个城市的整体构成、城市与周边其他都市乡村的关连。城市计划工作经常需要考虑都市在更大范围中的定位,此处所指更大范围,可以指涉都市群、区域(以区域计划专业角度所认定的区域)、省、邦、国家,甚至国际政经网络,而这些往往是都市设计较少着墨的问题。
举例而言,在处理城市交通系统时,城市设计所面对的问题经常是公交车站或轨道与社区的关系,例如社区居民如何便利安全地往返于住家与公交车站、公交车站在社区生活中的服务功能与其他社会意涵,轻轨轨道与社区景观如何和谐地共构、公交车辆行驶对社区生活的妨碍与防范等;相对的,城市规划专业经常需要考虑大众运输路线所延伸服务的其他城市、郊区或乡村,以及这些地区透过大众运输路线与城市所串连而产生的整体社会现象。
城市设计与城市规划还在其他几个方面有所差异:城市设计不需要在互相冲突的城市机能之间决定城市内各分区的土地使用问题,这是城市规划的核心工作。城市设计专业者比城市规划专业者较少涉入城市政策制定的政治过程。城市规划专业者与城市设计专业者,都需要面对相当广泛的社会、文化、实质空间规划设计议题,其差别主要是在于对象、尺度、程度等的差异。
三、城市设计的目标价值取向
(一)城市设计的目标
现代城市设计的目标是为人们创造舒适、方便、卫生、优美的物质空间环境。城市设计是对一定地域空间内的各种物质要素,在实现预定统一目标的前提下进行综合设计,使城市达到各种设施功能相互配合和协调,空间形式的统一、完美,综合效益的最优化。具体做法有两种:一种是在统一领导下进行多专业的总体设计;另一种是在统一设计纲领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专业设计,然后进行综合。这样就要求从事城市各种工程设计的人员,都自觉地按照城市设计总体意图进行各自的工程设计。
进行现代城市设计除了学习、借鉴传统的和现代的优秀实例以外,尤其应该深刻理解现代城市生活所产生的各种问题,并用现代的技术和手段予以解决。重视功
能,包括人的流动和交往,是城市设计的重要课题。城市的物质空间是人们进行各种活动的“舞台”。正如设计舞台必须了解戏剧一样,设计城市必须熟悉和研究城市生活,并对理想的城市社会有所探索的追求。适应时代,是城市设计的另一个重要课题。汽车时代的道路景观设计与马车时代不可同日而语;群众性活动的公园、广场与为少数人享用的古代私宅园林,在设计方法上也迥然不同。城市设计者要创造与时代相适应的城市体型环境。
(二)城市设计的客体要素构成1、建筑形态及其组合建筑是城市空间最主要的决定因素之一。
城市中建筑物的体量、尺寸、比例、空间、功能、造型、材料、用色等对城市空间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建筑物的高度和空间应与人本比例有一定关系,令使用者感到方便、易于适应,并认同其设计。其主要手段是透过不同空间、园景美化和街景的综合利用来改善公共屋和私人屋苑的设计,同时在建筑群中加入一些设计独特的建筑物和枢纽区。城市设计虽然不是直接设计建筑物、但却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建筑形态的组合、结构方式和城市外部空间的优劣,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环境的评价,尤其是就视觉这一基本感知途径而言。
城市空间环境中的建筑形态至少具有以下特征:
建筑形态具有支持城市运转的功能;
建筑形态具有表达特定环境和历史文化特点的美学含义;
建筑形态与人们的社会和生活活动行为相关;
建筑形态与环境一样,具有文化的延续性和空间的相对稳定性。
2、交通与停车
从城市设计的角度出发,城市设计还必须解决停车问题和机动车交通路线的视觉景观问题,应提供一个舒适的行人环境,以确保行人可以充分享。
停车因素对环境有两个直接作用:一是对城市形体结构的视觉形态产生影响;二是促进城市中心商业区的生存。通常可采用:
1、在时间维度上建立“综合停车”规划,2、集中式停车,3、采用城市边缘停车或城市人流汇集区的外围边缘停车方式,4、在城市核心区建立限制停车数量和时间为基本的控制手段。
道路景观亦十分重要。当它与城市公共道路、步行街区和运输换乘体系连接时,可直接形成并驾驭城市的活动格局,限定城市形态。
3、街景
街景一词泛指街道的整体外貌及在街道上所见的一切景物,涵义甚广。就城市设计而言,街景有以下几个重要目标:
尽可能确保街道的所有组成部分无论在设计、用料和建造上均素质优良; 尽可能在核心区开发以行人为本并能吸引行人的空间;以及配合人本比例的设计及残障人士/长者的需要。
街景与一个地方的整体性是有关连的。凡在街上所见的景物及所获得的体验,均涵盖在内。
(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改造
城市有丰富的文化遗产,既有欧陆式的建筑物,传统的中式建筑设计,亦有各种文物(例如堡垒、石刻、墓穴、纪念碑、古等)及古树。这些文化遗产是城市的重要地标,影响地方性以至中型规模的整体城市设计。这些尚存的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并通过有效的城市设计创造一个适当的四周环境。主要有如下措施:
1、将文化遗产改作新用途
城市设计中对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改造的措施之一是鼓励保存具历史意义、建筑特色及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并将相关的建筑物翻新和改变用途,使其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达到环境、建筑、色彩统一。
2、依据历史文物的环境为主调,统筹考虑城市设计
单独或群组形式存在的历史文物,是重要的组景元素,在城市设计中应对其环境或布局予以配合:(1)在可行的情况下,保留和扩阔眺望历史文物的景观,毗邻新建筑物的高度应朝历史文物的方向渐次降低;(2)为尽量减轻毗邻新建筑物对历史文物的负面影响,较大型的应该远离文物,较小型的则较近文物。新建筑物采用梯级式及园景平台的设计,务求在规模上或甚至连风格上也与历史文物融汇一致。新建筑物(特别是较低楼层)的规模、比例、色彩、用料或建筑设计,均应尽量与历史文物相协调。
四、现阶段我国城市设计存在问题
(一)城市设计的操作主体存在分歧
城市设计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主要通过两种途径来实现:一是通过直接设计具体的城市建筑物及其外部空间,其操作主体是建筑师;二是通过拟订城市设计指导大纲对具体的空间设计提出建议或规定,其操作主体是规划师。因此,将不可避免地涉及这样两个问题:
1、建筑师设计城市空间,如何超越建筑专业本身的视野,克服无系统性,使之不流于建筑空问的简单相加;
2、规划师拟订的城市设计指导大纲,如何才能在实践中得到相对具体的贯彻落实。
事实上在具体实践中,不同的专业角度必然会使得建筑师和城市规划师在从事城市设计研究中有着各自的相对局限性。对于建筑师而言,单纯从建筑角度出发设计城市空间,往往流于建筑空间本身的自然膨胀,各个建筑单体之间往往缺乏有机的联系,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切割的片断,被动的形成,而非有意识的主动创作。在目前大量缺乏城市设计的状况下,建筑整体效果的成败,往往寄希望于建筑师的素质,建筑师的视野。这种完全依靠建筑师的方式毕竟是一种冒险的选择,何况建筑师可以对现状的建筑和地形作出判断,却难以了解今后规划的情况,即今后规划对该项目的形体要求。从这个意义上讲,建筑师在实践中很容易将城市设计狭隘地“建筑化”,城市设计的范围也就此被硬性地缩小。另一方面对规划师而言,相对广阔的知识背景使得他们往往把城市看成是一个由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在空间的综合立体投影,从而能够从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来把握城市,做出的城市设计往往更能够在整体上突出城市这个复杂统一体的大致轮廓。但由此形成的城市空间有时仅仅停留在虚空、形而上的层面上,细节的缺乏常常使得城市空间显得苍白、空疏、无着落。无疑,在这里,大量的经济学、社会学等方面的术语仍有待建筑形态层面上的具体化。于是常常会看到,建筑师和规划师相互诉说对方的不是,前者说后者空对空,不着边际,后者则讥讽前者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可最终却无任何结果。
(二)城市设计存在的问题
当前城市设计普及的热潮下,随着研究实践的深入和城市功能的日益复杂化,以前许多被忽略的问题逐渐显露出来,成为制约我国城市设计研究进一步深化、降低城市设计实效性的主要原因。
一个设计究竟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外部空间设计还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有无一个相对明确的城市设计大纲的引导是一个关键环节,而我国相当一部分建筑
师从事的“城市设计”实践恰恰是在大纲欠缺或大纲的内容尚不十分明确的情况下进行的,所以他们的实践至多只能算是建筑的外环境设计,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城市设计。
我国的城市规划仍未摆脱物质规划的束缚,从“城市规划设计”的用语中即可见一斑。在实践中,规划和设计往往融合在一起,在大多数的详细规划中,或多或少地包含了城市设计的某些内容,如控规制定的关于建筑形体的一些指导性指标,而总体规划中的一些分项,如城市景观、城市风貌的规划也类似于城市设计。
在大规模建设过程中,传统规划轻三维形态的工作方法显现出弊端,城市设计因三维整体形态的模型或图纸展示易使人产生直观感和新鲜感而受到推崇。但是将来一块块分而开发的基地如何与漂亮的设计模型取得一致,规划管理如何实施等核心问题没有得到解决。
第三篇:犹太旅游文化资源价值研究论文
一、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的优劣势分析
1.优势分析
(1)开封犹太文化旅游资源的独特性高。首先,开封犹太人于北宋年间开始定居于中国,比哈尔滨、上海犹太人定居中国要早800多年时间。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社会制度的影响下,一部分犹太人开始走上了科考致仕的道路。其次,犹太民族是一个民族意识和内部凝聚力极强的民族,世界上大多数犹太人一直保持着犹太血统的纯正。但是,开封犹太人却在北宋至清朝中后期的800多年时间内逐步融入了中华民族之中,这在世界犹太人范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最后,开封现有的犹太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犹太碑、犹太会堂、南北教经胡同“万福楼”金店等有形遗址、犹太人家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等无形文化与习俗所组成,资源类型丰富,且与其他旅游资源的配合度较高,很有吸引力。
(2)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经济潜力巨大。开封犹太文化绵延不绝发展了800多年,保留了许多古犹太文化的精髓,这使得开封犹太文化在国际学术界知名度较高,成为世界上许多犹太学者的重要研究对象。此外,开封本身是一座七朝古都,中华文化底蕴深厚,在国际上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对于国际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如果对开封犹太文化资源进行深入发掘和开发,可以在国际上打造出开封“犹太文化古城”的旅游名片,让更多的潜在游客了解开封,吸引更多的国际游客来开封参观,这便是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经济价值的巨大潜力的体现,这既能增加开封在国际社会的知名度,更能推动开封经济的发展。
(3)开封的旅游基础设施完善。开封市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具有良好的整体大环境旅游氛围。在高度重视发展开封旅游业的政策下,开封市的旅游基础设施相对比较完善。首先,开封市内拥有1家5A景区(清明上河园)、6家4A景区(开封府、龙亭、大相国寺、铁塔公园、翰园碑林、包公祠),旅游景区之间的资源整合度相对较高。其次,开封市内各个景区(点)的距离相对较近,并且可进入性较好,交通方便、快捷。再者,开封市内各个级别的酒店、饭店、宾馆齐全,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游客的住宿和餐饮需求,接待能力较好。
2.劣势分析
第一,开封犹太文化旅游资源虽然丰富,但是大多数是以未开发的形式存在,仍然属于潜在的旅游资源范畴,并没有真正走上“体验旅游”“、文化旅游”的发展道路。第二,在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如何让社区居民接纳汹涌而来的旅游者,这是旅游开发者还未解决的一个很重要问题。第三,阴影区影响也是开封犹太文化旅游发展缓慢的影响因素之一。开封犹太文化旅游资源与其他旅游资源,尤其是与北宋文化旅游资源、宗教旅游资源之间的整合度不够高,拥有较小的市场份额,市场占有率较低。
二、主要旅游产品
1.开封犹太会堂遗址
即开封犹太清真寺遗址,位于开封市中医院附近的南教经胡同21号。开封犹太会堂是在特定时间、特定背景下的产物,其建筑风格为中国古代传统宫殿式建筑风格,与上海、哈尔滨的犹太会堂的近代建筑风格有明显区别,因此具有较高的资源独特性。
2.南北教经胡同
南北教经胡同现位于开封市解放大道开封市中医院旁。它曾经是开封犹太人的聚居地,目前还居住着一些犹太人家,保存了较好的犹太宗教氛围,包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保留着较好的原始风貌。
3.犹太人家
现在的南北教经胡同内,仍然居住着一些犹太人的后裔,他们家中依然保持着民族装饰布置,也保持着一些原始的风俗习惯。
4.碑刻碑文
开封犹太碑,尤其是现存的“弘治碑”、“正德碑”和“祠堂述古碑”是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开封古犹太人的历史演变。
三、开封犹太文化资源的价值以及意义
自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美国运通旅行社、以色列环球旅行社等一直在组织以到开封参观游览开封犹太人历史遗迹为主要内容的旅游活动。中国国际旅行社总社等旅游企业曾专门前往以色列等犹太人较集中的国家和地区,推销以开封犹太人历史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旅游路线,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根据以色列旅游部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以色列来华旅游的人数大幅增加,从2003年的2.2万人次跃升到2009年的5万多人次。随着开封犹太文化体验旅游的发展,尤其是在犹太人中影响的扩大,会促使一些旅游者专程到开封游览,能够在开封犹太人当年生活过的地方得到一些启发和心灵慰藉。在这些游览、参观、凭吊、朝圣等活动进行的同时,还能加强经济和文化的方面的交流,从而会为开封带来更多的外商投资,带动开封经济的发展。
第四篇:布达拉宫旅游价值浅析
主要内容简介:
在旅游被人们喜爱并广泛推崇的今天,从外国传来的佛教经融合本地宗教特色以后也成为了中国人信仰与传承的文化,藏传佛教就是最具特色的教派。同时人们建立了专门珍藏并研究藏传佛教的神圣宫殿—布达拉宫。布达拉宫收藏有最全面最珍贵的藏传佛教文化文物,连同它的建筑也体现着典型的藏文化特色。有了布达拉宫我们在宗教文化的研究就更加方便,而且浓厚的宗教文化色彩是全世界人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本文主要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写了布达拉宫的地理位置和它的发展史;第二部分写了布达拉宫的建筑构造;第三部分写了它与茶马古道的对比并写了如何更好的进行开发利用;第四部分总结,表达了对藏传佛教文化和布达拉宫发展的期望。
一个庞大的民族一定有多彩的文化,它应该是一个文化的熔炉。藏传佛教蕴藏着博大精粹的佛学文化,它凝聚着中国人民的智慧,而布达拉宫则很全面的保存和反应了藏传佛教的这一优秀文化。我们有需要把这么独特的文化介绍给全世界,让更多的人来到布达拉宫,来到西藏,了解中国文化。这是本文的目的。
布达拉宫旅游价值浅析
内容摘要:布达拉宫号称“世界屋脊上的明珠”,它是一座建筑艺术与佛教艺术相互融合的博物馆,也是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它凝结了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蕴含着藏传佛教最精髓的文化并收藏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是勤劳勇敢地藏族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是我国和世界认同的极其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布达拉宫,建筑艺术,藏传佛教
走进西藏心花怒放,走进西藏神采飞扬。西藏自治区是中国西南边疆藏族主要聚居区。简称藏。它位于海拔4000米的具有世界屋脊之称的青藏高原上,北连青海和新疆,东南与云南毗连,西和南分别与克会米尔、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缅甸等国家和地区接壤,东以金沙江为界与四川相邻。地域辽阔,总面积达122多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面积的1/8,仅次于新疆,居全国第二。人口236万,其中藏族人口约占自治区人口的95.5%。共辖6地区。自治区首府为拉萨市。由于西藏境内分布有东西向、南北向两组高大山脉,山势雄伟壮观,因此又素有“地球第三极”之称。而布达拉宫这朵艺术的奇葩就盛开在神秘的西藏。并用它的独特与神圣向全世界展示藏族劳动人民超前的智慧和汉藏文化巧妙的结合。
一、布达拉宫的地理位置与发展史
布达拉宫坐落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中心的红山上,东经91°2′和北纬29°7′的文汇点。东西长360多米,山下海拔3650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宫堡式建筑群,是藏族古建筑艺术的精华。
布达拉宫(英文译音:the Portola Palace)在梵语中译为舟岛,或者说“普陀罗”“普陀”。原指观世音菩萨所居之岛。另一种音译为“普陀珞珈” 意为“佛教圣地”,同时它所处的红山山形酷似浙江普陀山,所以布达拉宫俗称“第二普陀山”。布达拉宫始建于公元7世纪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为远嫁西藏的唐朝文成公主而建,当时称红山宫。整个宫堡规模宏大,外有三道城墙,内有千座宫室,吐蕃王在此划立行政区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号令群臣、施政全藏,派遣、迎送来往于周边各国的使者,或与邻邦结成姻亲关系,加强吐蕃与周边各民族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吐蕃社会的繁荣。布达拉宫成为当时吐蕃王朝统一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显赫。但后来因宫殿遭雷击引起火灾和战乱,公元九世纪,吐蕃王朝解体,红山宫逐渐废圮。公元9-17世纪八百年中,由于西藏长期的政治割据,以及历代的萨迦,帕竹,噶玛政权都未曾迁都拉萨,红山宫一直未能重兴,成为一处重要的宗教活动场所。17世纪中叶,蒙古和硕特部首固始汗领兵进入西藏,推翻了噶玛丹琼旺布政权,于公元1642年,由五世**喇嘛建立了甘丹颇章政教合一政权。拉萨又成为西藏政治、宗教、经济及文化的中心。公元1645年,五世**喇嘛重建布达拉宫,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宫为主体的建筑群,并将政权中心移至布达拉宫。从此布达拉宫成为历代**喇嘛居住和进行宗教政治活动的场所。五世**喇嘛圆寂后,第司.桑结嘉措于1690年至1694年主持修建了以五世**喇嘛灵塔殿为主的红宫配套建筑群,基本形成布达拉宫的建筑规模。十三世**喇嘛在位期间,又在白宫东侧增建了东日光殿和布达拉宫山脚下的部分附属建筑。1933年十三世**喇嘛圆寂,1934至1936年间修建十三世**喇嘛灵塔殿,与红宫结成统一整体。从17世纪开始的布达拉宫重建和增扩工程至此全部完成。反复重修的布达拉宫已经具有鲜明的藏式风格,依山垒砌,群楼重叠,殿宇嵯峨,气势雄伟,有横空出世,气贯苍穹之势,坚实墩厚的花岗石墙体,松茸平展的白玛草墙领,金碧辉煌的金顶,具有强烈装饰效果的巨大鎏金宝瓶、幢和经幡,交相映辉,红、白、黄三种色彩的鲜明对比,分部合筑、层层套接的建筑型体,宫中收藏了无数的珍宝,堪称是一座艺术的殿堂。1961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颁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布达拉宫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二、布达拉宫的结构布局
布达拉宫的设置,布局,材料,工艺和装饰物均保存了自公元7世纪始建以来,历次重大增扩建和重建的历史原状,真实性很高。布达拉宫的建筑成就与其建筑一样举世瞩目。布达拉宫依山建造,由白宫、红宫两大部分和与之相配合的各种建筑所组成。众多的建筑虽属历代不同时期建造,但它各宫殿的修建都十分巧妙地利用了山形地势,使整座宫寺建筑显得非常雄伟壮观,而布局又十分协调完整,在建筑艺术的美学成就上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创造了一项世界土木建筑工程史上令人惊叹的天才杰作。它给人最为直接的感受,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宫宇叠砌、迂回曲折、同山体有机地融合。布达拉宫现占地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宫体主楼13层,高115米,5座宫顶覆盖镏金铜瓦,金光灿烂,气势雄伟,被誉为高原圣殿。从它坚固华丽的结构造型来看,布达拉宫整体为石木结构宫殿外墙厚达2~5米,基础直接埋入岩层。墙身全部用花岗岩砌筑,高达数十米,每隔一段距离,中间灌注铁汁,进行加固,提高了墙体抗震能力,坚固稳定。屋顶和窗檐用木制结构,飞檐外挑,屋角翘起,铜瓦鎏金,用鎏金经幢,宝瓶,摩蝎鱼和金翅乌做,脊饰。闪亮的屋顶采用歇山式和攒尖式,具有汉代建筑风格。屋檐下的墙面装饰有鎏金铜饰,形象都是佛教法器式八宝,有浓重的藏传佛教色彩。柱身和粱仿上布满了鲜艳的彩画和华丽的雕饰。内不廊道交错,殿堂杂陈,空间曲折莫测,置身其中,步入神秘世界。再者,布达拉宫的建筑艺术,是数以千计的藏传佛教寺庙与宫殿相结合的建筑类型中最杰出的代表,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是绝无仅有的例证。如此的设计与装饰确是独一无二的,它体现着藏族特有的古建筑迷人的特色,表达藏族人民的杰出智慧。布达拉的建筑艺术是一堂一生都学不完的博大的欣赏课程。只有来到这座宫殿,你才会感到它令你震撼之处。
作为汉藏宗教艺术的宝库,布达拉宫当之无愧。布达拉宫内部绘有大量的壁画,构成一座巨大的绘画艺术长廊,先后参加壁画绘制的近有二百人,先后用去十余年时间。壁画的题材有西藏佛教发展的历史,五世达喇嘛生平,文成公主进藏的过程,西藏古代建筑形象和大量佛像,金刚是一部珍贵的历史画篆。布达拉宫中各座殿堂中保存有大量的珍贵文物和佛教艺术品。五世**喇嘛的灵塔,座落在灵塔殿中。塔高14.85米,是宫中最高的灵塔,塔身用黄金包裹,并嵌满各种珠宝玉石,建造中耗费黄金11万两。其它几座灵塔虽不如**喇嘛灵塔高大,其外表的装饰同样使用大量黄金和珠宝,可谓价值连城。落拉康殿中有大型铜制坛城,坛城是佛教教义中世界构造的立体模型,也是佛居住,说法的讲坛。造型别致,装饰华丽。萨松郎杰殿中供奉有用藏、汉、满、蒙四中文字书写的康熙皇帝长命牌位和乾隆皇帝画轴。表现了历代**同中央政府的隶属关系。在一些殿中还悬挂有清朝皇帝的匾额。在**居住的宫殿中还有大量豪华陈设、服饰。另外宫内还收藏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历史文物,如释迦牟尼的舍利子;108函2500余卷经书;特别是金字缮写的甘珠尔、天竺等地的贝叶经;以及明、清以来中央政府关于西藏的各种封敕**喇嘛的金册、玉册、金印和乾隆皇帝御赐为挑选**转世灵童而设的金本巴瓶。还有布达拉宫内设置的八座灵塔,最大的是为五世**喇嘛修建的,耗黄金3721公斤,上万颗宝石。这些灵塔包以金皮、镶嵌大量珠宝,塔内安放着历世**喇嘛的肉身。还有藏族匠师制作的各种金银器物,镶嵌珠宝的法器、供器和民族工艺品,琳琅满目,价值连城;布达拉宫还珍藏着大量书籍,从佛教经典到医学、天文历算,十明(十类学问)学科无所不有。这些文物对于研究西藏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都具有重大的价值。这么庞大的收藏证明了西藏历史以来集宗教、政治、历史和艺术诸方面于一身的科学价值与文化价值以及悠久的历史价值。
布达拉宫是藏传佛教的圣地,是研究藏传佛教和藏文化的宝库。在布达拉宫无处不所透露着藏传佛教在其中的融合,渗透。先从绘画艺术看起,最富有藏族特征得一个画种—-唐卡,它是用彩缎装裱,画在绢、布或纸上的卷铀画。主要以宗教人物、宗教历史事件、教义为内容,也涉及到西藏天文历算、藏医药等题材。布达拉宫保存有近万幅唐卡,最大的可达几十米。再看雕塑融合了汉、印度和尼泊尔等佛教艺术技法,宫内集中了大量珍品.有泥塑重彩、木雕、石刻,而金银铜铁等金属塑像数量最多,作品造型精美,高大者可达十余米,小的仅几厘米。还收集了大量具有浓厚宗教色彩和藏族艺术风格的工艺品,如藏毯、卡垫、经幡、华盖和幔帐等刺绣贴缎织物。[1 ]公园7世纪,松赞干布将佛教传入西藏与本地的苯教相结合,形成具有藏族特色的藏传佛教。那时起,佛教对藏族社会的影响就是全方位的,无处不在,甚至可以说宗教信仰就是生活。[2 ]在族人的价值观念就是藏传佛教的信念,或者说佛教学说是藏族价值观的核心和基础。布达拉宫无论是从外在建筑或是内在馆藏样样诠释着藏传佛教的神圣与博大,这里就是藏文化的缩影。
三、布达拉宫与茶马古道的对比以及开发利用
在这块雪域高原上精彩的佛教节日特多,但是最让人留恋与敬仰的却属布达拉宫的朝圣活动。每年的佛庆节期间,来自全国各地的佛教信徒都会云集到这里。为过去忏悔向未来祈福。朝圣者们都由山脚的无字石碑起,开始顶礼膜拜,这是佛教最高的拜礼。他们一阶一阶爬过曲折石铺斜坡路,直至爬到绘有四大金刚巨幅壁画的东大门,并由此通过厚达4米的宫墙隧道才进入大殿。如果你亲眼目睹了如此虔诚的朝圣活动,那你定会感慨万千。在他们踏入布达拉宫的台阶时,你就可以从他们的表情里看到一种解脱,释然。好像灵魂已经完全沉浸于佛界。他们的专注源自于信仰。他们吧所有愿望全寄托给了佛祖。这种信仰深刻反映藏传佛教对藏族人民生活的莫大影响,也反映了布达拉宫在他们心中的地位。如果有机会,千万别错过观看一场壮观的朝圣活动,或者自己做一名朝圣者,感受一下心灵净化的愉悦。
布达拉宫,藏族人民心中的普陀山,梦的天堂。布达拉宫重重叠叠,迂回曲折,同山体融合在一起,高高耸立,壮观巍峨。宫墙红白相间,宫顶金碧辉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是拉萨城的标志,也是西藏人民巨大创造力的象征,是西藏建筑艺术的珍贵财富,也是独一无二的雪城高原上的人类文化遗产。不论是就其石木交错的建筑方式,还是从宫殿本身所蕴藏的文化内涵来看,都能感受到它的独特性,神圣性。它号称“世界屋脊上的明珠” 其金属冶炼、壁画、彩画、木雕 等各方面均闻名于世,它的各部分装饰设计、装饰风格、装饰(雕刻、壁画、彩画等)艺术都体现了以藏族为主,汉、蒙、满各族能工巧匠高超的技艺和艺术水准「3」。布达拉宫的建筑恢宏博大,气度非凡,布达拉宫的壁画、彩画、雕塑独树一帜;300余年来,布达拉宫又长期作为西藏“政教合一”政权的中心,布达拉宫是历世**喇嘛的冬宫,也是过去西藏地方统治者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从五世**喇嘛起,重大的宗教、政治仪式均在此举行,同时又是供奉历世**喇嘛灵塔的地方;布达拉宫在整体建筑艺术上如此创造性的突破,而且在装饰艺术上也拥有令人叹为观止的成就仅此地而已。布达拉宫凝结藏族劳动人民智慧又目睹汉藏文化交流。它已经以其辉煌的雄姿和藏传佛教圣地的地位绝对地成为了藏民族的象征。它被列为国家重点保护单位,世界十大土建筑之一。布达拉宫所展现的已经远超“西藏历史博物馆”这一简单的限定了。与其遥相呼应的茶马古道更是详尽的展现了藏传佛教的深远文化。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不仅如此,藏传佛教在茶马古道上的广泛传播,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和友谊。沿途上,一些虔诚的艺术家在路边的岩石和玛尼堆绘制、雕刻了大量的佛陀、菩萨和高僧,还有神灵的动物、海螺、日月星辰等各种形象。那些或粗糙或精美的艺术造型为古道漫长的旅途增添了一种精神上的神圣和庄严,也为那遥远的地平线增添了几许神秘的色彩。从久远的唐代开始,直到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滇藏、川藏公路的修通,历经岁月沧桑一千余年,茶马古道就像一条大走廊,连接着沿途各个民族,发展了当地经济,搞活了商品市场,促进了边贸地区农业、畜牧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沿途地区的艺术、宗教、风俗文化、意识形态也得到空前的繁荣和发展。第二、茶马古道从来都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藏族史诗《格萨尔》说“汉地的货物运到藏区,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藏汉两地人民的心连在一起罢了”,这是藏族人民对茶以及茶马古道最深刻的理解。西北游牧民族同样如此。第三、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发源于青海的澜沧江,流经西藏,入云南,最后从越南奔向南茶马古道之路海。正是在澜沧江流域出产的云南大叶种茶叶的远征,联动了中外民族之间的经济以及文化交流,我们可以从中找到诸多文化的渊源。尽管中国西南和西北地区茶马古道上有众多的民族,但这些民族的第二语言统一在西南官话下,这是世界文明传播史上罕见的实例,无疑是茶马古道又一大贡献。第四、茶马古道是佛教东传之路,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商品承载着文化,茶马古道同时也是一条宗教道路,教徒与商人相伴而行,为这些区域带来了不同的信仰。比如通过藏传佛教在滇西北的传播,进一步促进了纳西族、白族和藏族的经济及文化交流,增进了几个民族之间的友谊。
如此浩瀚的旅游文化我们应该怎样进一步更好的利用与挖掘呢。当前,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有限的资源面临着旅游市场迅速扩张的巨大压力。而重复建设和盲目粗放式开发更加重了资源供需失衡;资源开发从人文景观资源转向自然生态资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就成为一对难解的矛盾;城市建设与旅游事业的发展也因“两张皮”而导致不可再生的文化生态资源的浪费;旅游经济高速增长与僵化陈旧体制并存,开发机制有待转换,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首先按照特色性原则,再次共生性原则,最后网络化原则。第二就是加强旅游景点的保护。1 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消极的,已是被实践所否认的。为保护而保护,这是文物部门的职责,而不是地方政府目的,特别不是旅游业的目的。
2、为开发而开发。这是盲目的,就像农民在水乡养猪、河里养点鱼一样,养大了卖出去,取得个人利益,而对水体造成的污染则全都不管。还有的地方把非常好的景观地带搞成墓地,根本不考虑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发展,实际上是毁了聚宝盆去讨饭。
3、为保护而开发。如果这个景观是唯一的、独特的、不可再生的,必须是通过保护来开发的。<四> 结语
目前旅游业蒸蒸日上的同时我们一定要规划好旅游产品的前景,保证优秀的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只有开发与保护相结合,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宗教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才能体现一个国家的团结稳定,才能促进国家经济的繁荣昌盛。尽管现在是一个科技发达的经济时代,但我们更要大力发展旅游文化,把传统的历史悠久的文化永远保存。比如令世人惊叹的秦兵马俑,举世瞩目的万里长城,神圣美丽的布达拉宫,等等。无不体现着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悠悠。华夏民族的智慧与勤劳。中国能将外来佛教融汇的如此完美,这就证明中国人的宽广与大度当然更多的是智慧。藏传佛教在布达拉宫内陈列物品上的融会贯通已经表明佛教文化在中国文化中的深远影响。我们中国信仰宗教的观念是兼容并收。所以博大的藏传佛教和精彩的藏文化需要我们大家不断探索与研究。这样才能把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中国推向世界的前列。
参考文献:[1 ]王尧,西藏宗教游一书[M],中国藏学出版社,2008 [2 ]才让,藏传佛教与信仰[M],民族出版社,2006 [3 ]图奇,普陀洛伽•布达拉宫[M],中国人文地大发现书系之喜马拉雅丛书之一,2008
第五篇:古玉研究书目
中國玉器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玉器全集》,臺北,錦繡出版社,1996.古方主編,《中國出土古玉全集》,上海,科學出版社,2005.10
中國美術全集編輯委員會,《中國美術全集/玉器》,臺北,錦繡出版社,1994
北京故宮博物院,《故宮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全集.玉器》,香港商務印書館,1996
文物出版社、光復書局,《中國考古文物之美》,北京,文物出版社,1994
趙朝洪,《中國古玉研究文獻指南》,科學出版社,2004
吳棠海,《認識古玉》,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1994
趙永魁,《中國玉石雕刻工藝技術》,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
趙美,《滇國玉器》(北京:科學出版社,2003年),頁12。
許曉東著,《遼代玉器研究》,紫禁城出版社,2003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器全集(上中下)》,河北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黃宣佩主編,《上海出土唐宋元明清玉器》,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浙江省文物局編,《良渚古玉》,浙江人民美術出版社,1996
南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編,《南陽古玉擷英》,文物出版社,2005
楊伯達主編,《玉緣-德安堂藏玉》,文物出版社,2004
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編,《淩家灘玉器》,文物出版社,2000
張明華著,《中國古玉發現與研究100年》,上海書店出版社,2004
上海博物館編,《中國隋唐至清代玉器學術研討會論文集(P)》,上海博物館,2002
張正明.邵學海主編,《長江流域古代美術-玉石器》,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傳熹年著,《古玉綴英》,香港中華書局,1995
天津市藝博館編,《天津市藝術博物館藏玉》,兩木、文物出版社,1993 震旦美術館,《古玉選粹1-震旦藝術博物館》,震旦文教基金會,2003
林 巳奈夫 著&楊美莉譯,《中國古玉研究》,藝術圖書,1997
薑濤.王龍正.喬斌著,《三門峽虢國女貴族墓出土玉器精粹》,眾志出版社,2002
安徽省文物局,《安徽省出土玉器精粹》,眾志美術出版社,2004
鄧淑蘋著,《群玉別藏》,故宮博物院,1995
鄧淑蘋 著,《群玉別藏續集》,故宮博物院,1999
呂丹烈,《南越王墓與南越王國》,廣州,廣州文化出版社,1990。
那志良,《謙謙君子-玉器的欣賞與鑒定》,臺北,書泉出版社,1992。
張廣文,《玉器史話》,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2。
俞美霞,《戰國玉器研究》,南天書局有限公司,1984年。
楊伯達,〈中國古代玉器面面觀〉,《古玉考》,徐氏藝術基金會,1992年。
吳棠海編,《中華五千年文物集刊--玉器篇四》,1995年10月。
劉良佑,《古玉精萃》,尚美出版社,1992
論文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與鑒考》,紫禁城出版社,2002
楊伯達主編,《出土玉器鑒定與研究(P)》,紫禁城出版社,2001
楊伯達主編,《中國玉文化玉學論叢續編》,紫禁城出版社,2004
楊建芳著,《中國古玉研究論文集》,眾志美術出版社,2001
鄭建,《江蘇吳縣新石器時代遺址出土的古玉研究》,考古學集刊.3,1983年
聞廣,《中國古玉研究的新進展》《中國寶玉石》第4期,1991年
吳棠海,《揭開古人論玉的神秘感》《中華文物學會》1991年刊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聞廣,<中國古玉地質考古學研究>,《考古》,第11期,1991。
聞廣,《古玉的受沁》,《故宮博物院院刊》,1994年,總134期
楊伯達,《傳世古玉辨偽綜論》,北京:故宮博物院院刊,1997年,第4期。
錢憲和,《古玉之礦物學研究》,《東亞玉器二》香港: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1998年
吳棠海,《古玉的製作工藝與鑒賞》,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2000年5月。
殷志強,〈中國古代四種特殊的琢玉技法〉,《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2001
蔡慶良:〈試論製作工藝在玉器研究中的應用〉,《古代文明》第二卷,北京大學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2003年
吳棠海,《中國文物學會1991年刊》,中華文物學會,1991
鄧淑蘋,〈百年來古玉的回顧與展望〉,《考古與歷史文化》,正中書局,1989
尤仁德,《玉趣-中國古玉謎題破釋》,臺北,眾文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5。
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南越王墓玉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求知雅集、兩木出版社,1991。
錢憲和、譚立平主編,《中國古玉鑒》,臺北,地球出版社,1998。
錢憲和客座主編,《海峽兩岸古玉學會議論文集Ⅰ》,第32期,臺北,國立臺灣大學理學院地質科學系,2001。
六.中文論文:
隆堯縣文物保管所,<河北隆堯縣出土刻花貼金玉片>,《文物》,第4期,1992。
楊建芳,<南越王墓玉器之研究>,《故宮文物》,臺北,第12卷第9期,1994。
楊建芳,<戰國兩漢的越式璧>,《故宮文物》,臺北,第9卷第7期,1991。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徐州獅子山西漢楚王陵發掘簡報>,《文物》,第8期,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