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析民俗的旅游价值
浅析民俗的旅游价值
专业:
工商企业管理
年级:
08级
层次:
专科
班级: 03
姓名:
杨番
学号: 200818630333 内容摘要:本文针对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的复杂性、模糊性等问题,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在专家知识、主观经验和游客感知的基础上,使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有效结合,提高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客观性。并以重庆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为例,为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提供方法和依据。
关键词:民俗旅游资源 综合价值 模糊评价
目前对民俗研究集中于民俗的旅游开发、保护等方面,而对民俗旅游资源价值量化评价研究相对滞后,且已有研究仅限于民俗旅游资源价值定性的描述与说明。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研究是民俗旅游研究重要内容之一,其目的在于正确地、客观地以可度量的标准为基础,判定民俗旅游资源的品位、丰度、开发条件和发展潜力。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是一个多层次、多目标的评价问题,评价指标受考评者知识水平、认识能力和个人偏差影响,客观上要求分层次进行综合评价。本文以重庆民俗旅游资源为例证对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进行定量评价。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是建立一个民俗旅游资源评价因子模型树。模型树的建立实际上是将民俗旅游资源的复杂问题分解成若干层次。然后以人们的主观判断加以量化处理,是一种综合整理人们主观判断的客观评价方法。具体方法是邀请相关学科专家,以填表方式判断模型树中各个级别的权重,并对每个同一层次中的各因素相对于上一层次某项因子相对重要性给予判断,提出个人意见。然后用计算机整理,最后给出结果。以100分根据权重赋予每个因素以分值,就可以得到一个民俗旅游资源定量参数表,即每一个项目和每一个因子在100分中占据多少分值。
采用模糊评价法评价的关键在于正确规定模糊评判的论域和合理构造模糊评价矩阵。评判等级论域U实际上是确定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的评价等级。设评价等级有n个,其评价等级论域U可表示为:U=(u1,u2,......,un)={I,II,.....,N}。假设有m个评价因素,评价因素论域V表示为:V=(v1,v2,....vm),在规定好评价论域后,可根据评价等级U和评价因素论域V之间存在的模糊关系,建立模糊评价矩阵R。然后,将模糊评价矩阵与因素权重值相乘,然后赋予分值。
民俗旅游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的确定
本文采用AHP法(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因子权重。制定问卷,采用专家调查法进行权重值的调查。本研究邀请地区旅游局、文化局、史志办、高等学校的旅游、环境、地理、民俗等相关专家50人,向其发出征询回答问卷。
基于以上分析,建立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如表1所示。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价方法
(一)评分标准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受多个因素的影响,很多问题难免会带有模糊性与主观性,因此设计关于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分标准,向有关专家、游客、一般群众进行调查(如表2所示)。
(二)模糊评价矩阵
对单因子进行评价,单因子评价矩阵R中的元素rij就是第i个因子中属于第j个评价的评价次数占调查问卷总数的百分比。假如在民俗旅游字眼美感度中旅游者作“很好”评价的所占的比例为0.534,那么r11=0.534;作“好”评价的比例为0.362,那么r12=0.362;作“一般”评价的比例为0.104,那么r13=0.104;作“不好”评价的为0,那么r14=0。同理对各个因子进行评价,可得到综合模糊评价矩阵
R=。
根据层次分析法确定的民俗旅游资源价值评价指标权重W=(w1,w2,..,wn)及由调查得到的模糊评价矩阵R,进行如下计算:
B=W•R=[W1,W2,…,Wn]•R
==[B1,B2,…,Bn]
(三)评价定量化
常用办法是各个等级实行记分制,如“5分制”,或“100分制”。现按100分制,定量化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等级。等级Ⅰ:评价很好,评分100-90分;等级Ⅱ:评价好,评分89-75分;等级Ⅲ:评价一般,评分74-60分;等级Ⅳ:评价不好,评分59-30分。
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评分的计算公式为:
W=B×CT=×[b1’b2’b3’b4’]×
重庆民俗旅游资源价值评价结果
重庆市民俗旅游资源综合价值最高(I等)有7个,是:川剧、悬棺葬、秀山花灯、重庆火锅、土家族“哭嫁”、川菜、苗族“赶秋”,综合评价指数分别为:96.34,94.67,92.55,89.53,87.21,86.37,86.32。
重庆市民俗旅游资源高(II等)有9个,是:苗族踩山节、苗寨、土家族“过年”、重庆曲艺、丰都名山香会、宝顶香会、土家族“摆手舞”、重庆蜀绣、梁平竹帘画,综合评价指数依次分别为:82.56,81.94,81.44,80.67,78.35,78.12,77.81,76.38,75.34。
重庆市民俗旅游资源较高(III等)有9个,是:民歌、赶年、山城吊脚楼、重庆滑竿、土家族服饰、开县绸扇、三峡石砚、苗族服饰、荣昌折扇,综合评价指数依次分别为:74.35,72.38,72.14,71.27,69.84,69.55,68.24,67.56,65.38。
重庆市民俗旅游资源较低(IV等)有以下几个:三月会、古栈道、山城“棒棒军”等其它民俗,综合评价指数依次分别为:58.37,50.21,49.38。
参考文献:
1.金勇兴.温州楠溪江古村落民居的文化价值[J].中共杭州市委党校学报,2002 2.许树柏.层次分析法原理[M].天津大学出版社,1988 3.冯保成.模糊数学实用集萃.建筑工业出版社,1991
第二篇:民俗旅游作业
举例说明陕北民俗旅游的文化特征,并谈谈对民俗旅游的设想和建议 答:
一、陕北的民俗旅游资源丰富,这里我浅谈一下陕北民歌作为其中一项民俗旅游资源所体现的文化特征。
陕北民歌是陕北这一地区特有的歌唱艺术形式,其种类很多,其中高亢、豪迈、嘹亮是它的典型特征!它是陕北劳动人民精神、思想、情感的结晶。展现的是世世代代陕北劳动人民的文化内涵。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是黄土高原文化的反应:地理环境作为人类生存的基本空间,在很
大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独特的黄土高原的高
原文化,形成了陕北民歌苍茫、恢宏而又奔放的演唱风格;而陕北
民歌独特的演唱风湿和情感表达又恰到好处的突出了地方的风格和
特色。
2、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陕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交融带,陕北民歌的形成和发展是有一定的历史文化内涵的,它是华夏名额的发祥地之一,它是一种我国传
统的民间艺术文化。
3、是陕北劳动人民的精神文化写照:贫瘠的土地、艰辛的生存环境,磨练出了陕北人的诚实豁达、宽厚实在,而陕北民歌用它那纯朴明
快的音乐表达出了陕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执着追求。它是陕北人民
创作的最贴近百姓心灵的文化形式,它勾勒出的是陕北人民一代又
一代的乡情、恋情和风情。
4、是陕北民俗文化的记载和生动情景的描述:在陕北民歌中,可以明
显的发现其所歌唱的与陕北民俗之间的密切联系。如“干哥送干妹”体现了其反应的岁时节令等等。
5、反应了陕北特有的语言文化:陕北方言。
总体来看:陕北民歌是陕北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陕北民歌那悠长的歌声、回肠荡气的音调,有无尽的沧桑、绵延的情思与豁达爽直的艺术魅力。无论走到哪里,唱起了陕北民歌,都能使人的精神受到激励,情感得到升华!
二、我对民俗旅游的设想和建议:
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人们的旅游需求日益趋向于个性化,而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以越来越难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旅游需求,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研究开发新的旅游产品以满足广大旅游消费者的旅游需求。而民俗旅游它体现的则是某一旅游地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为了进一步研究和开发不同类型的民俗旅游资源,我有以下的设想和建议:
我的设想:开发民俗类旅游资源立足的是文化发展的战略高度,因此,搞好了这一项事业,将有利于促进地方社会文化建设、弘扬民族精神、促进不同地区的文化交流、凸显不同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文化内涵。从经济层面讲,又会壮大文化产业,实现当地经济增长。
我的建议:
1、从个人角度:要善于发现并保护和宣传当地民俗类旅游资源,让自家的文化走出去。
2、从旅游企业角度:加强与旅游专家学者的合作,研究和制定民俗旅游资源开发战略。
3、从政府角度:要给以政策的支持,积极配合旅游企业,同时也要加强当地民俗旅游资源的保护工作。
第三篇:发展民俗旅游
发展民俗旅游
民俗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
民俗即民间风俗习惯,是广大中下层劳动人民所创造的民间文化,包括饮食、服饰、居住、节日、民间歌舞等各方面的民俗风情。旅游学的理论一般把旅游资源分为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两大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构成我国民俗旅游开发的丰富资源,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
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由于它满足了游客“求新、求异、求乐、求知”的心理需求,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岭南文化、客家文化和连南瑶族风情的旅游开发,都是目前的关注热点。发展民俗文化的旅游已成为一个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坚持文化保存原则
旅游开发一方面本身存在着扭曲的反映文化与真实的反映文化的差别,更重要的是,它必将干扰民俗文化原有秩序和发展过程,使落后地区受到旅游者的外来文化的冲击。当地居民思想行为的混乱和盲目仿效追随将淡化原有文化的特征,进而在长远角度上破坏了旅游资源特征。民俗文化是没有优劣高下之分的,都是世界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经济发展、文化交流的同时,更应保护自己的文化传统,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失却自己的民俗文化特色,也就基本失去了旅游生命力,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坚持经济效益原则
低效益甚至负效益的旅游开发是不可取的投资行为,对于民俗文化旅游开发而言,其经济效益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饮食、住宿、购物、交通、就业、招商引资等带动地区经济,而是项目自身的经济效益。前者一般只有程度上的差别,后者才是决策关键。人口活动大的区位选择是关键。
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凡有人群聚集的地方就有民俗文化存在。但在全国范围之内几乎找不到一处相同的民俗文化。这就说明各个角落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正好作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
宗教旅游。宗教活动是民俗活动,牵动着中外男女的视线,宗教活动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手段。中国著名的佛山道观以及各种庙会,吸引着千万名旅游者的心。田园式旅游。对于烦腻了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都市生活的城市人来说,通过田园式旅游,来调节一下精神生活。田园式旅游把劳动、生活、科技、文化、知识融为一炉的最好的实践与体验,不仅极富情趣、教益,而且也很浪漫、清雅。发展民俗文化旅游要因地制宜,发掘特点,不能千篇一律,大同小异。应就地取材,深度挖掘当地的民俗资源,并展现当地的生活现实。这才是民俗文化旅游的根本之道。
第四篇:节日民俗旅游
节日民俗旅游
今年选择了“中国民俗旅游”这门公选课程学习,从衣食住行各方面了解民俗与旅游的关系,课后查了一些资料,在这里谈谈节日民俗。
首先,节日是一种具有民俗意义或者纪念意义的社会性活动的日子,一般有固定的日期,有特定的主题,有群众的广泛参与。在中国有许多常见的节日,包括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春龙节(龙抬头)、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中秋节、重阳节、腊八节、小年、除夕等,现代节日如三八节、五一劳动节、六一儿童节、八一建军节、国庆节等,外来民俗节日如情人节、母亲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还有伟人的诞辰和忌日、国际组织规定的活动日等等。其次,节日包含民俗节日、节日民俗,民俗节日必然有节日民俗内容,但节日与民俗节日的范围广狭有所不同。节日有民俗节日,也有非民俗节日;节日的内容可以是民俗内容,也可以是非民俗内容。民俗节日则是具有民俗性的节日,是节日的主体。民俗节日和节日民俗一个强调节日,一个注重节日中的活动内容。
纵观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它的形成受以下四个方面的影响:
一、节日所处的时空位置的影响,“时”是指节日在历法中的日期,“空”是指节日流行地区的地理条件,它们是影响节日民俗构成的基础;
二、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以生产性节俗来说,从事农业生产的民族的节日习俗受农事活动的影响,如春季有迎接春耕的节日典礼,秋季有庆贺丰收的节日典礼。社会生活对节日民俗形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在我国古代社会,鬼神迷信思想盛行,求神拜佛、问卜占卦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因而在我国传统节日中有大量这方面的习俗。另外,我国长期以来受儒家思想的影响,重视人际交往,每当逢年过节都会走亲访友,登门贺岁,这些都显示了社会生活在节日民俗形成中的重要影响。
三、历史事件与传说的影响,历史事件与传说也是影响节日民俗形成的因素之一。如端午节的来历,有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青说、纪念东汉孝女曹娥说。种种传说多数是后人添加上去的,可是在民间流传最广的却是纪念成原的说法;于是在端午节就形成了祭祖屈原、赛龙舟的风俗,它显然受到历史传说的影响。
四、文化传播的影响,一种是通过自然的文化传播形成的节日民俗,如汉族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许多少数民族也有这些节日。另一种传播是人为的,主要是宗教性的节日传播。在我国,通过人为途径传播的宗教节日主要是小乘佛教节日和伊斯兰教节日。以上节日民俗的形成原因在实际情况下往往互相渗透、互相影响,共同对节日民俗的形成发生作用。
节日民俗也有其自身的特征,一、节日民俗事象特别丰富,具体体现在时代跨度大、数量多、内容丰富;
(二)体现主体文化精神,具体表现在重亲情重人伦、注重人际交往、群体意识较强 ;
(三)起到调节社会生活的作用,包括改善和调剂人们的物质生活、改善和调节人们的精神活动。
按民俗节日的分类标准的不同,可以分成几类不同的节日。按节日的来历分类,可以分成传统民间节日如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火把节、古尔邦节等,外来民俗节日如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新兴节日如潍坊风筝节、青岛啤酒节、合肥的龙虾节;按节日的族属分类,可以分为单一民族的民俗节日如藏族洗澡节,跨民族的民俗节日如春节、端午节、火把节等;按节日的时代分类,可以分成历代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及节日民俗如春节、元宵节、端午、重阳、中秋等节日,历史上曾经出现、现在已消失或渐趋衰亡的民俗节日,现代新兴的民俗节日和节日民俗;按节日的主体分类,可以分成农事类节日如傣族泼水节、中秋节、火把节等,宗教、祭祀类节日如浴佛节、开斋节等,纪念类节日,文化游乐类节日如那达慕大会,庆贺类节日如春节,商贸类节日如白族的三月街、现代的啤酒节、美食节等,生活社交类节日如哈尼族姑娘节、苗族芦笙节。
时近端午,以端午节为例,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
五、重
五、端阳、中天、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 ;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渡则用的是龙舟。竞渡与古代吴越地方的关系尤深,况且吴越百姓还有断发纹身“以像龙子”的习俗。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风俗,这应当是“像龙子”的纹身习俗的遗迹。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由此可见,节日民俗形式种类多样,节日是旅游的载体,也因为节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节日期间人们有较多的闲暇时间、节日期间人们的消费观念异于平日,所以节日是最吸引旅游者的旅游佳期,旅游也促进新兴节日产生与发展。
第五篇:吉林省民俗旅游开发
吉林省民俗旅游
——以满族为例
满族民俗文化作为吉林最具特色的文化,是吉林旅游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开发满族民俗文化旅游,打造满族民俗文化精品,必然会推动吉林省旅游产业的发展。此文采用SWOT分析法(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分析法)分析吉林省满族民俗文化旅游。
(一)旅游开发优势(S)
1.一个满族民俗文化旅游节:在8月至10月举办中国·叶赫满族民俗旅游节,扩大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的重要载体,全力打造叶赫旅游品牌,提高叶赫知名度,大力发展满族民俗旅游。
2.两个满族民俗中心景区:四平市的叶赫风景名胜区,叶赫,是吉林省开放较早的民族旅游区,满族历史文化遗产独具特色。其中,开发了两大景区,“古城文化区”和“转山湖风景游艺”。伊通满族自治县境内的牧情谷风景区,以展示萨满文化为特色,以开发生态旅游为依托的综合性风景区。其中,萨满风情园以实物的方式,展现古老文化神秘的“萨满文化展览馆”,“满族民俗村”等旅游景点。
3.一个神秘宗教——萨满教。吉林省是萨满文化的遗存保留最完整、内容最丰富的地方。吉林省的萨满文化是“萨满文化研究的活化石”。作为吉林的一张文化“名片”打出去,也许会形成西南有云南东巴,东北有吉林萨满的民族、民俗文化旅游的新格局。
4.满族民俗体验:白天可安排游客参观满族民俗风情展览,考察满族民俗事象,购买地方手工艺品和土特产品, 让女士游客穿旗袍,戴“旗头” , 穿“花盆鞋”等。晚上,可以为游客演唱满族歌舞、表演满族的游戏。在游客观赏歌舞游艺表演的同时,还可为游人提供各种满族风味食品满族的特色点心“驴打滚”、“萨其玛”、“豌豆黄”、“艾窝窝”和粘豆包等,还可让游客自由走访满族农家,住满族的“口袋房”,睡满族的“万字炕”,吃满族的“农家饭”,还可让游客亲手包制粘豆包。这些满族的民俗文化对旅游者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刺激”性,能满足国内外旅游者的好奇心,使游客多一种体会,多一份感受。
(二)旅游开发劣势(W)
1.缺乏旅游精品。吉林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中没有闻名世界的世界文化遗产,加之,景点的文化内涵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旅游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因此没有突出的满族民俗资源鲜明的个性特色。
2.整体开发层次有待提高,部分旅游资源可开发性不高。目前,满族民俗旅游资源缺乏深层次的开发,满族的民俗文化旅游开发不仅要体现满族的民族特色,还应在开发中关注与满族所在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过程,凸显城市的文化底蕴。地理和位置交通不占优势。
(三)旅游开发机遇(O)
1.大旅游社会气候的形成。随着生活水平改善,假日增多,国际民俗文化旅游的快速发展和国内少数民族文化旅游不断升温,这些都将为吉林满族民俗旅游的进一步开发提供机遇。
2.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加强。近些年, 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依托满族丰富的民俗旅游资源, 以沈阳、长春、哈尔滨三省会为龙头,大力开发东北地区满族民俗旅游资源,建设满族民俗旅游点,并把各地的满族民俗乡、满族专项旅游项目、满族风情旅游线等相衔接,形成沈阳——长春——哈尔滨——牡丹江的满族民俗旅游直线,辐射周边地区开花的旅游圈,再往南可以联合北京的满族民俗馆,扩大满族民俗的影响力。
(四)旅游开发威胁(T)
1.吉林周边省旅游的迅速发展和同类资源的激烈竞争都从一定程度上分散了客流。尽管吉林省的满族民俗旅游资源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但总体来讲知名度、产品的规模、质量都有一定的欠缺,在区内外竞争力都不算很强。
2.民俗旅游人才匮乏。要发展吉林满足民俗文化旅游,不仅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基础的专业知识,还要对满族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有一定的了解。目前,从旅游管理部门到旅行社,都存在着专业人员数量不足、素质不均的严重隐患,缺乏创新意识和能力。
经过以上分析,对于吉林省满族民俗旅游发展,有以下对策:
1.挖掘特色,加大宣传,民俗旅游广告宣传以内容真实、特色鲜明、形式多样为基点,可以利用“明星效应”,寻找代言人。
2.将民族小学除了对外界开放,让游客了解当地民俗外,在教学中还应根据民族地区具体情况,在某些教育内容中体现民族特色。还可以加强旅游地居民参与有关旅游知识的教育培训来提高其旅游意识和环保观念。
3.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提高服务质量,加强培训。利用高校和专业的旅游培训中心构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基地,同时可引进一些高级管理或经营人才以满足民俗旅游业发展对人才的全面要求。
4.完善民俗景区景点服务设施,建立旅游信息咨询和反馈体系。这样,可以及时受到游客的意见和要求,进行归类和总结,及时处理突发问题,满足游客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