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蒙牛牛奶最新事件:进一步夯实就业这一民生之本
进入中粮时代的蒙牛牛奶,开始了全面战略升级的步伐。蒙牛牛奶除了品质战略的全面升级和产业链优化以外,在营销宣传上,蒙牛牛奶牛奶也更加注重与消费者“点滴情感的沟通”。之前的蒙牛牛奶一直给人以草原硬汉形象,但新蒙牛牛奶将塑造一个更加温柔和顺的形象。
蒙牛牛奶的客服微博“蒙牛牛奶微客服”已于上线。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自媒体平台的增多,消费者的问题简单、直接的暴露在公众面前。“蒙牛牛奶微客服”的作用更多的是疏导蒙牛牛奶消费者的情绪,让消费者在遇到问题时,能够得到蒙牛牛奶及时的关怀与积极的处理。
蒙牛牛奶官方微博也发起了“蒙牛牛奶自由开放日”开放参观活动,旨在践行蒙牛牛奶“高尚、阳光、责任、透明” 的新理念。蒙牛牛奶新任老总孙伊萍在蒙牛牛奶新包装的发布会上表示:“新蒙牛牛奶的转变不只是单纯外在的视觉转变,而是蒙牛牛奶对企业使命和核心价值观的回归和重温”。蒙牛牛奶的“点滴改变”都是对消费者承诺的实践,也欢迎社会各界的监督,新蒙牛牛奶正在以公开、透明的姿态迎接着每一个消费者的审视。
回顾这半年来蒙牛牛奶的“点滴改变”,无论是国际化的战略合作,还是“全产业链”各个环节的具体举措,都展现了蒙牛牛奶品质体提升的决心。从蒙牛牛奶新形象包装发布开始,无论是品质优化,还是面对公众的沟通姿态,蒙牛牛奶都在践行 “只为点滴幸福”的承诺。
蒙牛牛奶在努力做强的新征程中,正全力推进产业链各环节的整合升级,蒙牛牛奶除强化国际合作、改革运营管理模式外,蒙牛牛奶还在努力落实奶源供应转型升级、乳制品安全管控等多项举措,切切实实为消费者创造点滴幸福。
相关数据显示,蒙牛牛奶十多年发展历程中,作为中国乳品行业领军企业,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立生产蒙牛牛奶基地30多个,总资产211.7亿元。累计收购鲜蒙牛牛奶2641.8万吨、向农牧民发放奶款747.6亿元。超百万奶农从中受益,蒙牛牛奶被誉为西部大开发以来“最大的造饭碗企业”。
蒙牛牛奶在产业链升级道路上一个关键之举,是加强奶源基地建设、深化全国性奶源布局。蒙牛牛奶致力于将奶源供应由传统奶站模式,逐步向现代化牧场模式转变,蒙牛牛奶要从源头上确保牛奶品质,让消费者喝上放心奶。预计2015年前,蒙牛牛奶将全面实现奶源集约化、牧场化。
此外,蒙牛牛奶在做大、做强自身的同时,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方也始终保持互惠共赢的战略伙伴关系。蒙牛牛奶通过与合作伙伴的强强联合、资源共享互补、上下游产业整合等多项举措,与各利益方共同成长,积极开拓行业、产业链与消费者的多赢局面。蒙牛牛奶认真兑现承诺,将‘点滴幸福’带给所有合作者、消费者。
通过产业链的辐射、带动作用,蒙牛牛奶也一如既往地助力地方经济的发展,进一步夯实就业这一民生之本,让老百姓的“腰包”一天天鼓起来,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第二篇:蒙牛牛奶最新公益事件
蒙牛牛奶与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合作,开启“生态行动 助力中国”2012年的序幕,号召大家一起用绿色行动为环境改善献力,参加“地球一小时活动”。
2011年3月19日,蒙牛奶爱心井民生工程启动。蒙牛爱心井即蒙牛乳业集团计划捐赠千万元用于开凿“蒙牛爱心井”,以解决当地居民的饮水问题。这是继2009年出资捐建内蒙古“母亲水窖”活动之后,蒙牛再次大手笔投入,解决当地百姓水源问题。
2011年6月23日,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纪念日来临之际,蒙牛携手人民网联合发起的“关爱红军老党员”活动,为延安革命圣地的敬老院老人们送去牛奶等慰问物资。
2011年9月,由蒙牛牛奶支持并联合内蒙古长调艺术交流研究会发起的“蒙牛杯”“天骄之声 唱响校园”系列活动走进内蒙古财经学院等高校,为民族文化遗产长调的推广出力。
“爱心礼物行动”是蒙牛奶携手中国儿童少年基金会、中国牛奶爱心基金共同发起,旨在为爱心人士与偏远、贫困地区的孩子之间搭起一座桥梁。通过该平台爱心人士可以了解孩子们的心愿,认领孩子们的愿望,并将爱心精确直达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孩子。同时可以通过自发报名和互动参与的方式成为志愿者亲临活动现场,或者通过志愿者的双手推荐贫困学校、提报孩子的心愿,让更多的孩子被知晓和关注,帮助更多的少年儿童圆梦。
2011年,爱心礼物行动再度创新,与新浪合作建立爱心礼物行动平台,将活动变成一个长期、开放、稳定的网络公益平台。志在凭借企业自身的公益行为和号召力,带动整个社会、各个基层的人一起投身公益事业.为了纪念南方3000孤儿落户内蒙古50周年,在内蒙古自治区相关部门大力支持下,蒙牛乳业集团联合内蒙古、上海、江苏、安徽等地权威媒体组成“寻亲媒体联盟”,推出“蒙牛传情 草原圆梦”系列活动,由南方孤儿代表组成的“跨省寻亲团”在安徽马鞍山、江苏宜兴、苏州和上海等地进行大型寻亲活动。近日,蒙牛传来喜讯,已有8位“国家的孩子”找到疑似亲人。
第三篇:就业是民生之本
(1)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 就业是民生之本 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3)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各项改革事业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生产决定消费。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4)促进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5)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之一。
(6)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之一。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提供信息服务; 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
3、维权问题
意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措施:①党和政府首先要发展经济 首先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同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②用人单位:要增强法律意识,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合法诚信用人。③劳动者: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以合法手段、法定 程序维护权益。
第四篇: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从法律的层面阐述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内容;寻求权利保护对策,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权益受侵害现状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中 ,由于就业法律法规不健全、用人单位的观念、就业权益救济渠道不畅等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形屡见不鲜。2005年12月,CCTV与智联招聘网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了一个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有 74%的求职者遭遇过正当权益被侵害事件。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表现:
1.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
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户籍歧视,例如,有些地方公务员招考中排除外地生源报考。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的性别歧视,有关调查显示:55.8%的女生认为自己找工作时遭遇了性别歧视,63.7%的女生和47.6%的男生认为当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是存在着“很歧视”或“比较歧视”女生的现象。另外还有身高歧视、健康状况歧视、婚姻状况歧视、血型歧视等。
2.大学生就业中遭遇合同陷阱现象
有些单位违反《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无条件的延长试用期;收取各种名目的押金、培训费;更有甚者毫无资质,招聘大学生搞传销或限制大学生人身自由从事非法活动。
3.用人单位随意违约或不兑现用人协议书的条款
由于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导致随意更改就业协议内容、不实际履行就业协议条款,甚至随意解除就业协议。例如,个别单位对毕业生承诺了很多优惠待遇,但当毕业生上岗后,这些待遇不兑现或不完全兑现,损害了毕业生的权益。再比如,很多企业违反国家规定,不给大学毕业生交“五险一金”,使得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主要内容
1.大学生毕业生享有平等就业权
平等就业权渊源于我国宪法,是劳动权和平等权共同派生的一个权利,平等就业权综合了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人权特征,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的重要权利。大学毕业生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宪法上规定的基本权利。宪法第 32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 42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两条规定是平等就业权的宪法依据。我国《劳动法 》第12条对该权利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因此,当大学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时,完全可以法据理力争。
2.大学生毕业生享有民法上规定的民事权利
大学生毕业生作为年满18周岁的公民、作为就业协议书的一方,其权利受民法原则以及《合同法》的保护。民法的平等、自愿和等价有偿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对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有重要意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就业协议书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用人单位不能凌驾于毕业生之上,签定带有“霸王条款”的用人协议。按照诚实信用原则,毕业生有知情权,用人单位必须如实介绍自身的真实状况。就业协议书本质上是一种合同,它一经双方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对合同双方都有约束力。当用人单位违约或不按照合同兑现义务时,毕业生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用人履行合同或者承担违约责任。
3.大学生毕业生享有就业过程中的受教育权
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教育对象,理应享有受教育权。这种权利来自我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高等学校除了传授大学生具有的专业知识外,还有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平等推荐毕业生;积极联系就业信息;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等义务,以保证大学生
顺利就业。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当作学校发展的重点问题,当作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因此,作为高校毕业生应该享有获取就业信息权、接受就业指导权、被公平推荐权。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措施
1.建立、健全保护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立法保护。
目前,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中规定得都不够明确,当平等权受到侵犯时,缺乏有效、及时地救济;在我国,对侵犯平等就业权的行为也缺少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监管。因此,平等就业权仍处在应然状态,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7年8月3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是,纵观全文,笔者认为该法过于原则和笼统,特别是对于用人单位实施就业歧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裁措施,很难使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落实到实处,笔者建议尽快制定《大学生权益法》,把大学生就业权益作为单独章节加以规定,明确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劳动法》,拓宽其对就业歧视范围规定过于狭隘的状况,使其和国际人权文件接轨;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配套的实施细则。达到充分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目的。
2.国家设立专门的平等就业保障机构。
国外很多国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纷纷建立起促进就业机会平等的机构。这些机构中,有的是完全的政府机构;有的是完全的非政府组织。1964年美国的《民权法 》(草案)还提出了设立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该委员会成立四十多年来,平均每年处理超过 70万件就业歧视案,至于其为受害人所争取之补偿金额,为数相当可观。笔者认为:在我国,根据我国国情,此机构可以设在劳动人事部门,作为其内部的一个专门的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就业歧视问题进行调研,提出立法建议;接受就业歧视举报,对实施就业歧视行为的单位进行处罚等。
3.高等学校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维权、服务部门。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职能。也随着高校学生事务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高校应该成立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与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权益保护教育、个案咨询、就业权益指导、就业维权等。这必将为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就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权益服务中心,它是北京地区最早成立的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学生组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笔者认为,通过在高校内部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维权、服务部门,可以使大学生接受快捷、及时地帮助,极大促进就业权益的保护。
4.大学生就业权益受侵害时,寻求司法救济
英美法国家有句法律格言“无救济则无权利”,司法救济是权利的法律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根据我国的司法传统,我国没有宪法诉讼,致使很多侵犯平等权的案件得不到受理,使公民的平等权得不到有效保障。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7年8月3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了“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该法的颁布实施,使得法院在审理侵犯平等就业权的案件时,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当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因就业协议产生纠纷时,因为就业协议书具有合同的性质,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合同法》、《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到法院起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四川大学 98级学生蒋韬状告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招录行员“身高歧视”案,被媒体称为宪法平等权第一案;公民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招录公务员“乙肝歧视 ”案,在全国也引
起较大反响。蒋韬、张先著敢于拿出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就业权利,其勇气可嘉,所以,当大学生就业权益受侵害时,不应选择沉默和逃避,而应该举起法律这一正义之剑。
第五篇:申论:就业是民生之本
申论范文: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解决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就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
这几年人们普遍感到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即使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或者海外留学归来,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并非易事。究其原因,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加之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而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都要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人员。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劳动力供过于求在10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正因为有困难,才需要我们来解决;无论如何困难,总能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在贷款和税收政策上,可考虑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包括社区服务业的扶持力度,这些领域的繁荣发展可以提供数量很大的就业机会;可考虑对录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一定规模和一定使用期限的企业,由政府给予就业补助,以鼓励企业录用下岗失业人员;可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农民工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以解决部分劳动力因缺乏技术而无法就业的问题;针对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教育部门和各院校应重视岗位需求的调查,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比例,同时政府可提供青年志愿者岗位,实行鼓励大学毕业生支边支农下基层的政策;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注重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为科技人才提供就业岗位。政府还有一个当务之急,就是对“零就业家庭”给予就业援助,尽快做到让目前每一个“零就业家庭”至少能有一个人实现稳定就业。
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创业环境、创业条件。这就要求政府把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努力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提供就业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激发更多的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从就业者来说,也应当从实际出发,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不能眼睛只盯着机关、外企、高收入单位和轻闲的工作,自主创业、弹性就业、到农村和基层工作,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以后如遇到合适的机会,依然可以进行调动、竞聘和再就业,以取得更理想的工作岗位。
“民以食为天”,而食的获取靠就业。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这个问题上用再大的心思、花再大的心血、下再大的功夫,都是应该的。当然,促进再就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而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推进。相信只要各方面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我们就能够把失业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让广大群众各得其所、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