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生是就业之本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新论

时间:2019-05-12 12:46:5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民生是就业之本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新论》,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民生是就业之本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新论》。

第一篇:论民生是就业之本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新论

论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 ——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业民生方略的几点思考

张 燕1,2,3王友文2,3

(1南京大学 南京市2100092伊犁师范学院新疆伊宁835000

3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新疆 伊宁 835000)

摘 要:本文从五个方面科学归纳了十八大关于就业是民生之本重要论断的理论创新;对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论断在新疆的实践中运用现实情况进行了系统分析;根据新疆就业严峻局面提出了新疆深度实施高质量就业方略的新思路和三个方面的对策措施。关键词:就业民生之本理论创新实践探索

作者简介: 张燕 1982.9-,女,山西晋城人,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讲师,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科技哲学、政治学、伊犁学研究。

王友文1949.11-,男,陕西蓝田人,研究生,伊犁师范学院伊犁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合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伊犁西部生态科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学、伊犁学研究。

基金成果:本文系新疆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新疆实施生态建设和改善民生联动战略研究》(批准号:11BJY028)阶段性研究成果。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第十二部分“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中,用较大篇幅论述了党的民生思想新理论,特别是进一步强调了“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的重要方针,对“就业是民生之本”的科学论断进行了理论创新,在民生建设理论和实践中都具有重要地位。

一、十八大对就业是民生之本论断的创新

(一)十八大报告对就业是民生之本论断的创新点

认真分析党的十八大报告与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对“就业是民生之本”这一论断和就业方针、政策的异同,在研究比较可以看出,十八大报告是在十六大、十七大报告基础上对就业是民生之本论断进行了以下五个方面的理论创新:

一是首次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就业是民生之本”的新目标和新要求。能不能实现高质量的就业,是解决就业能不能真正成为民生之本的关键性问题。低工资、不稳定、无社保的就业岗位,难以解决失业待业人员的一切民生问题。十八大报告提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的新理论新方针,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具体目标,提出了更高的充分就业和民生改善标准。

二是首次提出了“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践证明,就业是民生之本涉及到政府、企业、市场、劳动者、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鼓励创业”四位一体的方针,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方针的全面落实构建了新的合力和动力机制。

三是首次提出了“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实践证明,就业是改善民生的基础,是解决一切民生问题的总开关、总钥匙。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就是将国民就业问题摆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优先安排的战略地位来部署和实施;同时提出的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虽然比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只多了“更加”两个字,但说明了党在解决就业这个民生之本重大政治问题中与时俱进、高度负责的政策取向和重视态度。

四是首次提出了“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的十分明确、务实具体的就业工作重点。为各级党委、政府和人力资源部门确定了落实就业是民生之本方针的重点人群和重点领域,将指导全社会在这四个方面取得高质量就业攻坚战的突出成果。

五是首次提出了落实“就业是民生之本”多功能保障体系和机制。部署了“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增强就业稳定性”;“健全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失业保险对促进就业的作用”;“健全劳动标准体系和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争议调解仲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等多方面的新任务,为就业是民生之本方针的落实和高质量就业目标的实现上了“双保险”。

由此可见,党的十八大关于保就业促民生的新理论、新方针、新战略、新政策,是我们党对就业是民生之本重要论断和重要战略方针的再认识,进一步理顺了发展是第一要务与“就业优先”的关系,高举以人为本旗帜,体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进步。

(二)就业是民生之本论断产生的实践依据

从就业对民生的影响来看。一方面对个人而言,作为劳动者就业是谋生的手段,是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可以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并且进一步得到社会的认可与尊重。就业中每一个劳动者都凭借自己的劳动能力取得报酬,不仅维持了生计,并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做

出贡献,同时提升了劳动者的幸福感。另一方面对国家而言,中国是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就业问题尤为突出。十八大中明确指出要在2020年建成小康社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昭示,解决民生是重点,确保就业是关键。就业问题解决得好,失业率随之降低,人民收入提高,消费水平提升,就会有力拉动全国和区域性内需,减轻世界经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促进经济持续增长,可以实现国家经济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促进就业对改变我国西部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一是有利于西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就业能够广泛调动各族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性,推动西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西部之所以保持了较高的年经济增长率,关键是正确处理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与促进各族人民就业的关系,通过发展西部二、三产业不断扩大了就业空间。二是有利于社会公平和西部长治久安。促进就业,事关亿万劳动者及其家庭的切身利益,事关千家万户的安居乐业,事关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国家和西部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精心制定和力主实施促进西部就业特别是少数民族失业人员就业的各项政策,完善服务体系,妥善处理好各方利益关系,达到社会公平,为西部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二、新疆以就业为本的民生改善实践

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的召开标志着新疆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崭新阶段,为新疆各族人民谋福祉的民生建设提上重要日程。“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在新疆民生问题已经从物质层面提升到精神层面,从单纯的经济问题提升为政治问题。自治区党委、政府把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牢固树立“群众第一、民生优先、基层重要”的理念,坚持预算安排优先考虑民生、资金优先保障民生、新增财力向民生倾斜,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特别是2011年新疆的“民生建设年”中,实施了22项重点民生工程,取得了重大成就。

(一)就业再就业工程作为新疆民生之本战略取得了重大成就

自治区党委、政府把解决就业问题作为新疆改善民生问题中的重点。2010年,自治区财政共拨付就业专项补助资金19.57亿元,自治区共计消除零就业家庭40242户,其中全年新产生的零就业家庭21902户及时实现动态消零。2011年自治区突出解决毕业3年以上历届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就业问题;城镇将实现就业再就业40万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实现就业12万人。加强了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工作,全区农牧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180万人次;转移区内城镇就业66万人次,转移区外就业14万人次。自治区21个创建创业型县(市)率先建立农民工返乡创业园,并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给予支持。2012年末全区就业人员993.38万人,比上年增加40.04万人,增长4.2%。全年通过各种途径实现城

镇就业再就业46.73万人,其中,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7.10万人。消除“零就业”家庭

4.35万户,帮助实现就业4.9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4%。

(二)新疆其他民生改善问题也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是实施了“安居富民”,切实改善农民居住、生活环境。全年新疆安居富民工程完成19.1万户,完成了30万户农村安居房建设任务。二是以牧区水源工程带动实施“定居兴牧”工程,切实改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的27项定居兴牧水利工程全面施工建设。三是实施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天然气利民工程、光明工程切实提升了群众生活质量。全年总投资80124万元,受益人口达到120万人。四是实施了“住房保障”工程,提升了居民幸福指数。全年投入资金231.88亿元,建设了 34万套保障性住房。五是提升了城乡社会保障水平,加大了社会保障力度。投入14.78亿元,实施了新农保试点补助,城镇居民医保、养老补助,农村贫困残疾人家庭危房改造补助等民生工程。六是改善了基本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切实提升了各族群众医疗、生活质量。自治区将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00元,拨付新农合补助资金12.22亿元。七是大力发展了文化教育事业。全年全疆教育财政拨款313.84亿元,比2009 年增长30.8%;拨付资金1.7亿元实施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免费开放、农家书屋建设、农村文化产品惠民工程。

三、新疆深度实施高质量就业是民生之本方略的新思路

(一)对新疆严峻的就业形势情况分析

近几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为落实好民生之本这个战略任务,采取了很多积极政策和措施,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目前新疆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业再就业问题仍然是当前新疆改善民生工程的头等大事。

以伊犁州为例,2011年,自治州直属县市新登记失业人员60030人。其中:少数民族33068人,占52.04%,女性30784 人,占48.44%;实现稳定就业人员17709人,灵活就业人员45840人;城镇失业人员登记失业率3.7%。2012年1-8月,州直新登记失业人员50494人。其中,少数民族29274人,占58.5%,女性25757人,占51.47%;实现稳定就业人员15669人,灵活就业人员34374人。2012年末,城镇安置就业人员6.55万人,其中大中专毕业生0.46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城镇就业23.59万人。登记失业率3.7%。全年伊犁州直县市城镇新登记失业的50494人,据了解实现稳定就业人员15669人,是在一个企业或岗位工作3个月以上的人员;灵活就业的34374人,实际上就是在一些企业临时打工的人员,其工作、收入、生活和“三金”都是没有保障;伊犁州直属县市失业人员9439人,他们的工作岗位、个人收入、生活费用和医疗费用都是靠父母提供。实际上失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共43813人,就是城镇现有的失业和半失业人员,由于他们的失业和半失业就造成了4381

3户城镇居民家庭平均生活水平的大幅度下降。

(二)减免中小企业税收负担建立高质量就业平台的对策建议

造成新疆就业形势依然严峻的主要原因很多。有就业者的择业就业理念陈旧的原因;有就业标准期望值过高,千军万马挤国家机关和事业单位独木桥的原因;有就业渠道不宽、就业岗位过少的原因等。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新疆各地州中小企业这一吸纳和安置就业再就业人员的实体主体较弱,尚未发展壮大起来,吸纳和安置就业再就业人员规模不大、能力不强和质量不高。笔者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政府和税务部门应把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改善民生第一要务。建议自治区各级政府和税务部门要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和“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新疆是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因语言等因素造成少数民族失业人员就业能力较弱,城乡就业压力大。如果政府和税务部门在征税中将可收可不收的不收,可多收可少收的少收。不以征税为目的,而是以养税做大企业扩大就业为目标,通过减免税收,支持中小型企业把用来缴税的费用,用于提高工人的工资和社保福利待遇,就能增强企业接纳就业能力和对员工的吸引力。可见,提高中小企业吸纳安置就业能力,充分实现就业目标是新疆各级政府和税务部门改善民生的第一责任。

第二,税务部门要树立民生优先的税务工作指导思想。建议自治区各级国税局和地税局要把贯彻党的十八大提出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等重要方针政策,作为税收工作走上“促进就业、改善民生”正确轨道的指导思想。彻底纠正自治区各级税务部门只管条条征税,不管块块民生改善的“为征税而征税”的不科学做法。

第三,新疆应制定提高中小型企业吸纳就业能力的优惠政策。建议各级政府大胆实施超常规的税收优惠政策,大幅度减免中小型企业税收。坚持在新疆目前中小企业生存环境困难的现阶段,实行征税与养税相结合,以养税为主,藏富于民的特殊政策,促进中小企业3—5年内做大做强,达到扩大中小企业就业规模和培养未来税收大户的双赢目标。建议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和建立税收减免与安置就业联动体制机制,将中小企业税收减免与安置就业的数量质量挂钩,扩大企业用工的资金储备和市场需求,提高中小企业用工待遇。使中小企业能够担负起较多员工月薪2500元以上和包交“三金”的高质量就业。

(三)构建政府、企业、劳动者合力解决高质量社会就业新机制

第一,建立促进高质量就业的政府政绩考核体系。切实将促进高质量就业作为政府及各职能部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建设的首要目标,加大对少数民族失业待业人员的语言和技能培训力度,提高各民族劳动者整体就业能力。

第二,充分发挥中小企业的就业主体功能。重点是要充分发挥新疆各地小微型企业吸纳就业优势,建立完善企业(单位)与员工的利益共同体。建立合理的劳动力工资增长机制和社会保障监督机制,形成和谐劳动关系,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

第三,加快经济发展拓宽劳动者高质量就业渠道。要积极实现新疆的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变,加速新疆各地以绿色经济为主的产业升级,加大对创业带动就业的支持力度,切实为大学生、复原退伍军人和城镇待业青年创办小企业提供补贴资金、减免税收、便利贷款等扶持政策,为各类失业人员和待业青年创造宽松的创业环境。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大报告《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学习出版社.2012-11-19。

[2] 党的十七大报告《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http://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7-10/24/content_6938568.htm,新华网,2007年10月24日

[3] 党的十六大报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http:///newscenter/dyxjx/sldbg.htm,新华网,2005年1月16日。

[4] 温家宝.促进就业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J].就业与保障.2012.08。

[5] 周凌云.民生视野下大学生就业对策初探[J].教育与职业,2011,(12).[6] 新疆统计年鉴.2011.中国统计出版社.2011.08.[7] 新疆统计年鉴.2012.中国统计出版社.2012.08.[8]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疆经济报.2013.02.28.作者联系方式:

张燕电话:***

地址:伊宁市解放西路298号伊犁师范学院

邮政编码:835000

第二篇:就业是民生之本

(1)就业是民生之本、安国之策,是人民群众 就业是民生之本 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改善生活的基本前提和基本途径,是由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和共同富裕的目标决定的,是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保证,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2)增加就业岗位,帮助困难人员再就业,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3)努力扩大就业,有利于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于各项改革事业的进一步深化;有利于缩小城乡差别,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3)生产决定消费。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有利于扩大消费需求,进而拉动经济增长。

(4)促进就业是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5)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之一。

(6)促进就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措施之一。

国家加强宏观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提供信息服务; 加强政策支持和就业指导,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中西部地区和中小企业就业

3、维权问题

意义: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是保障劳动者主人翁地位的前提,是充分调动和发挥劳动者积极性、创造性的保证。

措施:①党和政府首先要发展经济 首先要发展经济,这是解决就业问题的根本措施;同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建立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②用人单位:要增强法律意识,保证自己的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遵守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加强劳动保护,改善劳动条件,合法诚信用人。③劳动者:自觉地履行劳动者的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我国实行劳动合同制度,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当自己的权益受到侵犯时,可以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途径加以维护,而不能采用非法手段施加报复;劳动者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以合法手段、法定 程序维护权益。

第三篇: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大学生就业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大学生就业过程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的现象比较普遍,影响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因此,从法律的层面阐述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内容;寻求权利保护对策,就显得非常有意义。

一、大学生就业中的权益受侵害现状

在当前大学生就业市场中 ,由于就业法律法规不健全、用人单位的观念、就业权益救济渠道不畅等原因 ,大学生的就业权益受到侵犯的情形屡见不鲜。2005年12月,CCTV与智联招聘网对大学生就业权益保护问题进行了一个网上调查,结果显示,有 74%的求职者遭遇过正当权益被侵害事件。具体说来,有以下三种表现:

1.大学生就业中的歧视现象

这种现象比较普遍,主要有户籍歧视,例如,有些地方公务员招考中排除外地生源报考。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受到的性别歧视,有关调查显示:55.8%的女生认为自己找工作时遭遇了性别歧视,63.7%的女生和47.6%的男生认为当前用人单位在录用大学生是存在着“很歧视”或“比较歧视”女生的现象。另外还有身高歧视、健康状况歧视、婚姻状况歧视、血型歧视等。

2.大学生就业中遭遇合同陷阱现象

有些单位违反《劳动法》的相关规定,无条件的延长试用期;收取各种名目的押金、培训费;更有甚者毫无资质,招聘大学生搞传销或限制大学生人身自由从事非法活动。

3.用人单位随意违约或不兑现用人协议书的条款

由于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导致随意更改就业协议内容、不实际履行就业协议条款,甚至随意解除就业协议。例如,个别单位对毕业生承诺了很多优惠待遇,但当毕业生上岗后,这些待遇不兑现或不完全兑现,损害了毕业生的权益。再比如,很多企业违反国家规定,不给大学毕业生交“五险一金”,使得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

二、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主要内容

1.大学生毕业生享有平等就业权

平等就业权渊源于我国宪法,是劳动权和平等权共同派生的一个权利,平等就业权综合了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基本人权特征,是一项具有社会性的重要权利。大学毕业生作为中国公民,享有宪法上规定的基本权利。宪法第 32条第二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第 42条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劳动的权利和义务。”这两条规定是平等就业权的宪法依据。我国《劳动法 》第12条对该权利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劳动者就业,不因民族、种族、性别、宗教信仰不同而受到歧视。”因此,当大学在就业过程中受到歧视时,完全可以法据理力争。

2.大学生毕业生享有民法上规定的民事权利

大学生毕业生作为年满18周岁的公民、作为就业协议书的一方,其权利受民法原则以及《合同法》的保护。民法的平等、自愿和等价有偿原则与诚实信用原则对毕业生就业权益保护有重要意义。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是一种平等的民事关系,双方法律地位平等。就业协议书是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签订的,用人单位不能凌驾于毕业生之上,签定带有“霸王条款”的用人协议。按照诚实信用原则,毕业生有知情权,用人单位必须如实介绍自身的真实状况。就业协议书本质上是一种合同,它一经双方签订就具有法律效力,对合同双方都有约束力。当用人单位违约或不按照合同兑现义务时,毕业生可以到法院起诉,要求用人履行合同或者承担违约责任。

3.大学生毕业生享有就业过程中的受教育权

大学毕业生作为高校的教育对象,理应享有受教育权。这种权利来自我国的《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的有关规定。高等学校除了传授大学生具有的专业知识外,还有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指导;平等推荐毕业生;积极联系就业信息;保护大学生就业权益等义务,以保证大学生

顺利就业。教育部周济部长在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高校党政领导要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把毕业生就业当作学校发展的重点问题,当作学校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就业指导课程建设,把就业指导课列入必修课或必选课。因此,作为高校毕业生应该享有获取就业信息权、接受就业指导权、被公平推荐权。

三、大学毕业生就业权益的保护措施

1.建立、健全保护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法律法规,完善立法保护。

目前,大学生的平等就业权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中规定得都不够明确,当平等权受到侵犯时,缺乏有效、及时地救济;在我国,对侵犯平等就业权的行为也缺少一个专门的机构来监管。因此,平等就业权仍处在应然状态,在实践中没有得到很好的维护。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7年8月3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这是一个可喜的进步。但是,纵观全文,笔者认为该法过于原则和笼统,特别是对于用人单位实施就业歧视缺乏有效的监督和制裁措施,很难使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落实到实处,笔者建议尽快制定《大学生权益法》,把大学生就业权益作为单独章节加以规定,明确用人单位的法律责任;进一步完善现有的《劳动法》,拓宽其对就业歧视范围规定过于狭隘的状况,使其和国际人权文件接轨;尽快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配套的实施细则。达到充分保障大学生平等就业权利的目的。

2.国家设立专门的平等就业保障机构。

国外很多国家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纷纷建立起促进就业机会平等的机构。这些机构中,有的是完全的政府机构;有的是完全的非政府组织。1964年美国的《民权法 》(草案)还提出了设立平等就业机会委员会(EEOC),该委员会成立四十多年来,平均每年处理超过 70万件就业歧视案,至于其为受害人所争取之补偿金额,为数相当可观。笔者认为:在我国,根据我国国情,此机构可以设在劳动人事部门,作为其内部的一个专门的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就业歧视问题进行调研,提出立法建议;接受就业歧视举报,对实施就业歧视行为的单位进行处罚等。

3.高等学校设立专门的大学生维权、服务部门。

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高等学校要落实“以人为本”的理念,强化服务职能。也随着高校学生事务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高校应该成立大学生就业权益保障与服务中心等专门机构。其主要职能是:对大学生进行就业权益保护教育、个案咨询、就业权益指导、就业维权等。这必将为维护大学生的合法权益起到重要作用。例如,北京联合大学就成立了大学生就业权益服务中心,它是北京地区最早成立的维护大学生就业权益的学生组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笔者认为,通过在高校内部设立专门的大学生就业维权、服务部门,可以使大学生接受快捷、及时地帮助,极大促进就业权益的保护。

4.大学生就业权益受侵害时,寻求司法救济

英美法国家有句法律格言“无救济则无权利”,司法救济是权利的法律保护的最后一道防线。但根据我国的司法传统,我国没有宪法诉讼,致使很多侵犯平等权的案件得不到受理,使公民的平等权得不到有效保障。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2007年8月30日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明确规定了“实施就业歧视的,劳动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该法的颁布实施,使得法院在审理侵犯平等就业权的案件时,有了明确的法律依据。当大学生和用人单位因就业协议产生纠纷时,因为就业协议书具有合同的性质,大学生完全可以根据《合同法》、《劳动法》的相关规定,到法院起诉,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例如,四川大学 98级学生蒋韬状告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招录行员“身高歧视”案,被媒体称为宪法平等权第一案;公民张先著诉芜湖市人事局招录公务员“乙肝歧视 ”案,在全国也引

起较大反响。蒋韬、张先著敢于拿出法律武器捍卫自己的就业权利,其勇气可嘉,所以,当大学生就业权益受侵害时,不应选择沉默和逃避,而应该举起法律这一正义之剑。

第四篇:申论:就业是民生之本

申论范文:就业是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维持生计和进一步改善物质精神生活的基本途径。解决群众的就业再就业,就是解决民生的根本问题。

这几年人们普遍感到找工作的难度越来越大了,即使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或者海外留学归来,找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也并非易事。究其原因,是我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三碰头”,使本来就存在的就业困难更加突出。加之企业改制减少用工、采用高新技术等原因,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而与此同时,随着改革的深化,农民进城的门槛不断降低,进城农民工日益增多,从而给城镇就业进一步增加了压力。今后几年,全国城镇每年都要新增劳动力1000万人,另外还有1400万下岗人员。到2010年全国劳动力总量将达到8.3亿人,城镇新增劳动力供给5000万人,而劳动力就业需求岗位只能新增4000万,劳动力供过于求在1000万人左右,就业形势十分严峻。

正因为有困难,才需要我们来解决;无论如何困难,总能找到解决办法。比如,在贷款和税收政策上,可考虑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包括社区服务业的扶持力度,这些领域的繁荣发展可以提供数量很大的就业机会;可考虑对录用下岗失业人员达到一定规模和一定使用期限的企业,由政府给予就业补助,以鼓励企业录用下岗失业人员;可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加强农民工培训和职业技术教育,以解决部分劳动力因缺乏技术而无法就业的问题;针对大学生、研究生就业难,教育部门和各院校应重视岗位需求的调查,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招生规模和专业比例,同时政府可提供青年志愿者岗位,实行鼓励大学毕业生支边支农下基层的政策;在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要注重技术研发和产业升级,为科技人才提供就业岗位。政府还有一个当务之急,就是对“零就业家庭”给予就业援助,尽快做到让目前每一个“零就业家庭”至少能有一个人实现稳定就业。

创业是最积极、最主动的就业。给钱给物,不如给一个创业环境、创业条件。这就要求政府把营造有利于创业的社会环境作为自己的重要职责,努力创造公平的就业环境,规范劳动力市场秩序,提供就业服务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激发更多的人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从就业者来说,也应当从实际出发,转变就业观念,降低就业期望值。不能眼睛只盯着机关、外企、高收入单位和轻闲的工作,自主创业、弹性就业、到农村和基层工作,都是可以考虑的选择。以后如遇到合适的机会,依然可以进行调动、竞聘和再就业,以取得更理想的工作岗位。

“民以食为天”,而食的获取靠就业。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在这个问题上用再大的心思、花再大的心血、下再大的功夫,都是应该的。当然,促进再就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而需要社会方方面面共同推进。相信只要各方面群策群力、共同努力,我们就能够把失业数量减少到最低限度,让广大群众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第五篇:就业是民生之本

为什么说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安国之策?

失业率这个词在很多国家代表着这个国家发展的好坏.我来说说我对失业率的理解.一个国家如果失业或者待业的人口太多.第一:国家必须支出相当一部分财政经费来养活这些对社会完全没有贡献的人.第二:他们无所事事会导致社会的不安定因素激增(如抢劫强奸案的增加,没有工作的人找异性朋友相对困难).第三:失业率高国家的税收就低,这是个长久的影响.因为上班拿到的工资是要交税的.而不上班或者不正规的上班,灰色收入都会影响税收.影响税收就势必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这对国家的影响很长远.所以每个国家首要任务就是解决失业率问题.就如同一个人患病就必须看好一样道理。失业率高的国家绝对不是个正常的国家

我国是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劳动力丰富,民生是党工作的重心,而解决民生问题的目的,就是让人民能够过的好一点,让每个人能够有一份安定的工作,解决就业问题,就能够降低失业率,有利于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进步。所以说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安邦之策。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就业是民生之本”。这是我们党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业理论、方针、政策的高度概括。

两会期间,大学生就业又成为代表、委员和社会舆论所关注的焦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统计,截至去年年底,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到87.4%,圆满完成了既定的目标任务,为促进金融危机下的大学生就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回顾近几年来两会的建议、提案,去年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代表、委员对大学生就业给予的关注是空前的。仅教育部就收到关于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建议、提案达200多件,涉及完善配套政策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鼓励大学毕业生参军入伍、服务外包企业吸纳毕业生、强化就业创业指导、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等多个方面。去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把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放在突出位置,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农村就业并提出多项鼓励政策。

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克服国际金融危机不利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稳中有升。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截至2009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4%,与2008年同比略有上升。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多次在不同场合强调高校毕业生就业的重要性,并深入有关省市、高校视察,鼓励广大毕业生到基层一线经受锻炼、发挥才干;要求各地和高校大力开展就业服务,帮助毕业生了解政策,掌握信息,疏通就业渠道,加强困难群体帮扶,使毕业生尽快实现就业、创业。去年年初,国务院先后召开常务会议和电视电话会议,专题研究部署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出台促进毕业生就业的重大政策,并推动各地和有关部门抓好政策落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成效显著。高等学校通过开展就业教育、创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毕业离校教育等方式,充分做好毕业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全力整合各方面资源,积极开拓就业市场。截至去年7月,全国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共举办毕业生现场招聘活动1万余场,提供岗位信息300多万条。

2010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30余万人。今年两会代表委员仍十分关注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河南、安徽等代表团和九三学社中央都表示要将大学生就业创业作为重点提案提交会议审议。据悉,中央有关部门正在抓紧制定2010年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新政策,力争在鼓励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到社区就业、到基层农技推广站点、乡镇医疗机构就业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就业是每个大学生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只有认清自身优势与劣势,科学分析环境,结合相关政策,用积极的心态,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就业道路。

那么在这么多严峻的形势下,我们大学生应当如何应对挑战呢?我认为:

1.提升自身“硬件”与“软件”。对于大学生职业发展而言,自己唯一可控的就是自己的就业能力。外在环境的变化,使学生可以充分认识到就业的艰难,进而通过各种手段提升自身“内功”,最终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

2.改变旧有的择业观念,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人生观、价值观。在这样一个大环境下,学生可以拓宽自己的就业面,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我相信每一个过来人也都经历过就业的困惑,有了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加上我们自身、用人单位观念的转变,每一个年轻的朋友都能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心仪的职业。

我坚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们的未来是美好的!值此佳际,作为中国新时代的大学生和入党积极分子,关注时事,再学“三个代表”,并落实到平时的学习与生活中,当是我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责任。

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新世纪的大学生担负着新的历史任务。忆往昔峥嵘岁月,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为了祖国的独立繁荣,披荆斩棘,奋斗一生,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看今朝泱泱中华,“三个代表”为我们的成功和成材指明了前进的方向。相信年轻的我们在党中央的领导下,通过不断完善自己,一定能成长为能够肩负起历史赋予振兴中华的神圣使命的年轻一代!

——————————————————————————————————————————————

下载论民生是就业之本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新论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民生是就业之本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新论.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