雒树刚: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精选5篇)

时间:2019-05-12 02:28:1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雒树刚: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雒树刚: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

第一篇:雒树刚: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

雒树刚: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

雒树刚

2012年12月03日08:19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审议并通过的《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保持了党章基本内容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体现了党的十七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反映了全党同志的共同心愿,对于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的重要内容和精神实质,深刻领会其中体现的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更加自觉主动地遵守党章、贯彻党章、维护党章,更加卓有成效地推进党的事业和党的建设。

一、把科学发展观写入党的指导思想,体现了党的十六大以来理论创新的最新最重要成果

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确立为我们党的行动指南,并充实了党的十六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特别是科学发展观的定位的内容,明确了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可以说,这是这次修改党章的最大的亮点和最突出的历史性贡献。

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都发生了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当人类社会跨入21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发展呈现出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这些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国际环境等方面呈现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根据新的发展要求,深刻认识和回答了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指导思想。

科学发展观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了涵盖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的科学理论。科学发展观提出以来,经历了一个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理论内涵不断丰富,实践成效不断显现,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各个领域得到全面深入的贯彻落实,发挥了强有力的指导作用,显示出强大的真理力量,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科学发展观得到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衷心拥护,列入党的指导思想的时机和条件已经成熟,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因此,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把科学发展观列入党的指导思想,既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必将对全党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过程和党的建设各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二、充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论述,体现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新丰富

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在强调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中,增写了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容,反映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此后,在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中,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作了明确界定,创造性地提出并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011年,胡锦涛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论断。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必由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个相互联系的组成部分,其中,道路是实现途径,理论体系是行动指南,制度是根本保障,三者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党领导人民在建设社会主义长期实践中形成的最鲜明特色。党的十八大党章修正案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完整表述,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内涵的全面把握,对于全党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进一步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二篇:党的“十八大”的理论创新和体会

通过收听和收看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经过初步分析比较,我个人觉得其理论创新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报告对科学发展观进行新定位。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道,列为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最大的理论创新和历史贡献,对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二、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阐述。报告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不断发展。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牢牢把握八个基本要求,即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必须坚持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坚持走共同富裕道路,必须坚持促进社会和谐,必须坚持和平发展,必须坚持党的领导。这是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新的理论概括。

三、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作出新发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对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进行了全面部署。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就由“四位一体”拓展成为“五位一体”,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内涵。“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丰富发展的结果,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

四、报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24字新概括。党的十八大报告,对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作出了新的全面部署。按照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施芝鸿的解读,这个概括是分别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进行的。从国家层面看,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从社会层面看,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从公民个人层面看,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和24字新概括,深化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五、报告对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突破。十八大报告提出一是“把握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这条主线”。二是提出建设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这是报告关于党的建设目标的重要创新和显著亮点,对于加强执政党建设,实现执政方式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三是提出要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这次针对党的自身建设明确提出这四种能力,反映了党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自身建设规律性的认识,体现了党对自身建设的高度自觉。提高这四个方面的能力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关键。四是明确提出加强党的建设要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十八大报告传递出的“务实”新风,其实也是在要求和告诫全党同志,务必要始终保持“务实”的作风,务必要始终具备“实干”的精神,在实践中改革,在改革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不空谈,不浮夸、不务虚,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开拓创新,脚踏实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不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共同创造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

第三篇: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

人的思想是了不起的,只要专注于某一项事业,就一定会做出使自己感到吃惊的成绩来。那么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关于思想宣传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思想宣传范文】一

内容提要: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是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开创新局面、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改革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强调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更加重视顶层设计的作用,同时仍然重视用好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对社会主义改革、对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模式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习近平同志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指出,40年来,中国人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现解放思想和改革开放相互激荡、观念创新和实践探索相互促进,充分显示了思想引领的强大力量。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的一条宝贵经验。深刻理解并运用好这一宝贵经验,对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40年改革开放积累的宝贵经验

在改革开放40年的今天,回看走过的路,可以明确地说:没有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没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我们就不可能开启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78年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关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邓小平同志严肃指出:“‘两个凡是’不行”“这是个重要的理论问题,是个是否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1978年12月13日,邓小平同志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重要讲话,是一篇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他在这篇重要讲话中尖锐地指出:“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带来了思想大解放,人们对国家的未来充满期待,改革开放由此启航。我国改革首先从农村突破,既有必然性又有偶然性。说有必然性,是“因为中国人口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贫困的基础上”。说有偶然性,是指农村改革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形式上突破,并不是事先设计的。此后,农村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也是事先没有想到的。农村改革的效果非常明显。同样是那些土地,同样是那些农民,同样种的是庄稼,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不到5年时间就解决了农村温饱问题,根本原因就是农村改革把8亿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

我们党是一个善于总结经验的党。在总结农村改革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党中央决定适时把改革推向城市,在城市进行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的全面改革。可见,我国改革开放一直是通过总结经验、采取新的措施而不断推进和深化的。我国5个经济特区就是在改革由农村推向城市后的那个时期先后建立的。我们党在总结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形成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也是重大理论创新。

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发表南方谈话,这是我们党进一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澄清和回答了当时思想理论上很多大是大非问题,也把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推进到一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开放征途上披荆斩棘,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和财税体制改革等,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成就。实践证明,正是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使我国改革开放不断开创新局面。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改革开放也进入了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举改革开放旗帜,以更大的政治勇气和政治智慧推进改革开放,通过进一步解放思想谋划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这条宝贵经验。

鲜明提出全面深化改革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之初必须强调解放思想,改革改到今天越来越难,应该求稳,不必那么强调解放思想。这种认识显然是不对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实践发展永无止境,解放思想永无止境,改革开放永无止境。”进一步解放思想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的前提,思想不解放,改革就无从谈起。习近平同志指出:“冲破思想观念的障碍、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解放思想是首要的。在深化改革问题上,一些思想观念障碍往往不是来自体制外而是来自体制内。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习近平同志多次指出,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年前。“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大解放,就不会有改革大突破。”

更加重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改革攻坚期和深水区,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重视改革理论对改革实践的指导作用。首先,明确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就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了这个总目标,就明确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其次,强调坚定信心、凝聚共识、统筹谋划、协同推进。坚定信心,就是要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不能因为好改的都改完了,剩下都是难改的,就产生畏难情绪,停滞不前。凝聚共识,就是要形成推进改革开放的合力。在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后,虽然不可能做到对改革认识完全一致,但要追求认识上的最大公约数。统筹谋划,就是要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各个领域,要运用战略思维、创新思维、辩证思维、法治思维、底线思维等进行改革决策。协同推进,就是要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新时代新起点上的改革,只有注重协同推进,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再次,更加重视顶层设计的作用。我国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进一步深化改革,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此,需要进一步发挥顶层设计的作用。党的十八大后,中央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这个顶层设计机构,并在党的十九大后改为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充分发挥顶层设计作用。

继续强调并坚持摸着石头过河。有一种观点认为,改革开放已进入新时代,不能再像以往那样强调摸着石头过河。这种看法也是不对的。摸着石头过河既是很接地气的说法,又是富有中国智慧的改革方法,符合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我国改革开放就是这样走过来的,是先试验、后总结、再推广不断积累的过程,是从农村到城市、从沿海到内地、从局部到整体不断深化的过程。”当年我们决定创办经济特区就是把它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的重要平台,今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创办经济特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方法论”。当前,在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仍然要坚持摸着石头过河这个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党的十九大以来,在党中央出台的支持有关省市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和《关于支持海南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指导意见》等决定中,仍然提倡要用好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在新时代推进全面深化改革,我们要按照已经认识的规律办事,并且要从全面深化改革实践中提炼新的规律。当然,全面深化改革是系统工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谋划,需要加强各项改革的关联性、系统性、可行性研究。这与摸着石头过河不但不矛盾,而且是相得益彰的。摸着石头过河是改革理论和改革实践良性互动的典范。

中国在改革方面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改革是所有国家在发展中都要面临的重要课题。社会主义国家需要改革,资本主义国家也需要改革;广大发展中国家需要改革,西方发达国家也需要改革。中国改革开放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这一宝贵经验具有普遍意义,是在改革方面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对社会主义改革思想的独创性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有过深刻论述。恩格斯有句名言:“所谓‘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但是,马克思、恩格斯没有经历过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更没有遇到过社会主义囯家改革所面临的大量复杂矛盾和问题。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不久就去世了,尽管他生前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改革问题,并且在实践中创造性地提出并实施了一些政策举措如新经济政策,但没有来得及深入探索和实践。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搞社会主义建设、搞改革开放,是异常艰巨的事业。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功。习近平同志指出:“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要有这样的理论自觉,更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改革方面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的原创性贡献。

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贡献了中国智慧。现代化是世界潮流。由于西方发达国家先于发展中国家走上现代化道路近200年之久,还由于制度和价值观的原因,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认为其现代化模式是最成功的,世界各国现代化都应效法“西方模式”。然而,人们看到的现实是:一些发展中国家照搬西方现代化模式如西方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结果陷入社会**,人民流离失所。历史、现实和理论都告诉人们,现代化决不是只有西方现代化一种模式。“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照搬别人的道路不会有好结果。习近平同志指出:“中国人民的成功实践昭示世人,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不止一条,只要找准正确方向、驰而不息,条条大路通罗马。”中国改革开放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良性互动,成功走出符合自身国情的现代化道路。这一宝贵经验对于其他国家改革和广大发展中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思想宣传范文】二

中央纪委恢复重建40年来,共召开了64次中央纪委全会,全景式展现了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工作40年的恢弘篇章。回首砥砺奋进的40年,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纪律检查机关围绕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忠诚履职、勇于担当,以改革创新精神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为保证全党的团结统一、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护航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成科学有效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始终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学习和自觉运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实践,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新措施新办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全面从严治党,就新时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进行了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探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立场、目标任务、治理结构和战略布局等重大问题,并根据新的实践对正风肃纪、党内监督、纪检监察等各方面工作作出理论分析和政策指导,形成了一系列新的重要思想观点。这是新时代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基本遵循、行动指南和根本保证。

形成了科学的领导体制。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管党治党政治责任,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制度优势。1982年十二大党章明确规定纪委“协助党的委员会整顿党风”。1998年11月,《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颁布实施,规定“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要坚持党委统一领导”。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党委负主体责任”。十九大党章总纲规定“强化管党治党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从“领导责任”到“主体责任”,体现了党中央对管党治党规律认识的深化,要求各级党委必须责无旁贷地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领导者、执行者和推动者,一级抓一级,层层传导压力,换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确定每个历史阶段的目标和工作重点。从形势和任务出发,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确立目标、突出重点,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重要特点。改革开放初期,针对党的组织、党员的党性观念、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遭受严重破坏的严峻形势,邓小平同志强调,纪律检查工作“更重要的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把我们的党风搞好”。1980年11月,时任中央纪委书记陈云提出“执政党的党风问题,是有关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抓作风建设是当时纪检工作的重中之重。党的十四大提出坚持“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战略,纪律检查工作提出重点抓“三项工作格局”,即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纪违法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十五大以后,党中央逐步加大治本和预防工作力度。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部署,纪检监察工作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破题,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明确了坚决遏制腐败蔓延势头,纠正“四风”的目标任务,着力解决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使党的面貌焕然一新。根据新的形势,党的十九大明确了新时代反腐败斗争的目标,通过不懈努力,夺取了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

实现了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的有机统一,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治理结构。改革开放以来,反腐败机构设置几经变化,反腐败工作力量不断增强。1979年下半年,最高人民检察院设立经济检察厅,开展对贪污、贿赂、挪用公款等经济犯罪的打击。1987年7月监察部重建。针对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在监督对象上具有很大的重合性,以及职责不清、办事重复、相互脱节、不够协调等问题,1993年2月党中央作出中央纪委、监察部合署办公的重大决定,极大地增强了监督合力。但是我国反腐败机构众多,职能分散,难以形成监督合力等问题并未从根本上解决。党的十八大以后,适应全面从严治党新任务新要求,为进一步整合反腐败资源力量,形成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反腐败体制,党中央决定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探索对所有行使公权力的公职人员监察全覆盖。党的十九大以后,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国家、省、市、县四级监察委员会相继组建,同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合署办公,实现党内监督和国家监察有机统一。这是推动党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大举措,是推进反腐败的重大里程碑。

标本兼治,构建长效机制。深化规律性认识,深化标本兼治,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工作机制。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多措并举、标本兼治,党的十五大强调,开展反腐败斗争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不断推动方法创新,要求把纪律挺在前面,克服“违纪只是小节、违法才去处理”的不正常状况,用纪律管住全体党员。要求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防微杜渐。要求抓住“关键少数”,加强对党的领导机关和党员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要求以零容忍态度惩治腐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擘画了我们党夺取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的战略路径。

完善法规制度体系。建立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运行有效的反腐倡廉法规制度体系,这是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的制度保证。1985年10月,邓小平同志在谈到如何解决少数人贪污、腐化和滥用权力的现象问题时指出:“我们主要通过两个手段来解决,一个是教育,一个是法律。”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提出“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实现纪法分开”,这是思想认识的一次飞跃,是管党治党的理念创新。在法规建设方面,党内政治生活制度、党内监督制度、廉洁行为规范制度、违纪行为惩戒制度、纪律检查工作制度不断健全完善。在法律建设方面,作为反腐败国家立法,监察法颁布实施;刑事法律体系完善了惩治腐败犯罪的法律规定;行政法律体系约束规范行政权力的行使;公务员法等明确了公职人员行为准则及惩戒规定……由此,一系列基础性、主干性法规制度基本建立。

切实履行党章赋予的神圣职责,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保证全党令行禁止

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证党中央权威,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是纪律检查工作的天然职责。邓小平同志在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上就指出,“各级党组织,每个党员,都要按照党章规定,一切行动服从组织的决定,尤其是必须同党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这一点现在特别重要……党的纪律检查机关要把这一点作为当前的重点”。党的十二大将“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作为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要任务写入党章。自党的十四大以来,党的历任总书记每年参加中央纪委全会,共26次,向全党部署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纪律检查工作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履行监督责任,不折不扣贯彻落实党中央决策部署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加强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保证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在全党贯彻落实,汇聚起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力量。

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改革开放之初,针对党内政治生活不正常、党员党性观念薄弱的严峻形势,1979年1月召开的中央纪委第一次全会就拟定了《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草稿)。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深刻认识到,党的观念淡漠、组织涣散、纪律松弛,管党治党宽松软,归根结底在于党内政治生活不严肃、不健康。十八届六中全会聚焦党内政治生活、强化党内监督,全面从严治党再部署再出发。纪检监察工作加强对党内政治生活状况、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情况监督检查,净化党内政治生态。十九大党章总结历史和实践经验,鲜明提出纪委“协助党的委员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这就要求纪检机关切实担负“助手”职责,当好党章党规“守护者”、政治生态“护林员”,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政治纪律是最重要、最根本、最关键的纪律,是维护党的团结统一的根本保证。严明党的纪律,首要的就是严明政治纪律。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始终高度重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坚持加强党的政治纪律教育,严肃查处违反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问题和行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解决无视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的“七个有之”问题,十八届五年间共立案审查违反政治纪律案件1.5万件,处分1.5万人,其中中管干部112人。党的十九大把党的政治建设纳入党的建设总体布局,这是党的建设的重大创新。

纯洁党的组织和队伍,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

持之以恒严明党纪。纪律是党的生命,党的十二大将“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重要的规章制度”作为纪律检查机关的主要任务写入党章。十八大报告在党内重要文献中第一次提出了“党的纪律建设”概念,纪律建设作为全面从严治党的治本之策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根据中央纪委历年全会工作报告统计,改革开放以来,纪律检查机关处理群众来信来访上亿件。1979年至2018年上半年,共给予党纪政纪(政务)处分600多万人,其中2018年上半年处分24万人(党纪处分20.1万人);自党的十三大以来至2018年上半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处分县处级以上干部21.01万人,其中2018年上半年处分1万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2012年有8500万党员,全国查办案件15.5万件次,处分16.1万名党员;到2017年底,全国党员人数为8900多万,立案52.7万件次,处分党员人数44.3万人。在党员基数不断增长背景下,党员受处分率从1.8‰上升到5‰,深刻体现中央严明党纪、纯洁干部队伍的坚定决心。

锲而不舍抓作风建设。协助党委抓好党风始终是纪律检查工作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二大将纪律检查机关“协助党的委员会整顿党风”写入党章。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纠正“四风”到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党的作风建设从立规、践行推向纵深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截至2018年10月31日,全国共查处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254808起,处理党员干部349552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06428人。作风建设取得重大成效,探索了成功经验,解决了许多过去认为不可能解决的问题,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发生了全面深刻、影响深远、鼓舞人心的变化。

坚定不移惩治腐败。腐败是党执政面临的最大威胁,严重侵蚀党的执政基础。我们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首次将“反腐败斗争”作为重大战略写入工作报告,“党坚持不懈地反对腐败”写进党章。1993年8月召开的十四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在党的历史上首次提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概念,并作出“反腐败斗争的形势是严峻的”重大判断。中央多次强调,要从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认识反腐败斗争的重大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依然严峻复杂的反腐败斗争形势,以力挽狂澜的气魄和胆识,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作出了坚决打赢反腐败这场硬仗的战略决断,“打虎”“拍蝇”“猎狐”,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反腐败力度最大的时期,书写了一个百年大党“自我革命”的崭新篇章。

不断厚植党执政的政治基础,赢得了党心民心

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邓小平同志早就强调,“做几件使人民满意的事情。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更大胆地改革开放,另一个是抓惩治腐败”。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工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群众反对什么、痛恨什么,就坚决防范和纠正什么。人民群众痛恨“四风”,我们揪住“四风”不放;人民群众痛恨腐败,我们就与腐败作坚决斗争;人民群众痛恨“苍蝇”,我们就“老虎”“苍蝇”一起打。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感受是真切的,获得的实惠是实实在在的。从2012年到2017年,群众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满意度分别为75%、81%、88.4%、91.5%、92.9%、93.9%,实现了“六连升”。上行的曲线背后,反映出人民群众对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信心、信任和信赖,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了不起的政治成就。

守护社会公平正义。改革开放以来,纪律检查工作坚守责任担当,维护社会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得罪千百人,不负十三亿”,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打破利益固化的藩篱,触动了一系列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调动起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多财力也用于民生公益,党中央作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等重大决策,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切实履行职责,保障中央决策贯彻实施。

重塑社会价值观。优良的党风政风对社会价值观具有十分重要的引领作用。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同志就指出:“端正党风,是端正社会风气的关键。”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工作引导党员领导干部树立良好道德风尚和家风。十八届中央纪委多次强调,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要弘扬传统文化。十八届中央纪委七次全会将“坚定文化自信,弘扬党的优良作风,推动社会风气好转”写入2017年工作部署。中央纪委所属网报刊相继推出《中国传统中的家规》《廉洁文化公开课》《系列重要讲话中的历史文化源流》等专栏。干部戒奢以俭,社会兴起了“光盘行动”,一些高端餐饮纷纷转型平民化。公款节礼被禁,带动节日消费回归理性、社会交往回归正常。清正廉洁、公平正义等理念逐步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价值取向。

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保证

为改革开放除淤浚污。1980年召开的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明确提出,“要把纪律检查工作的重点……进一步转移到保证党的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和四化建设上来”。针对改革开放初期一些人坚持的“经济要搞活,纪律得松绑”等错误思想,中央纪委及时进行了批评和纠正。1984年10月,陈云同志指出,“党性原则和党的纪律不存在‘松绑’的问题,没有好的党风,改革是搞不好的”。40年来,纪律检查工作始终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拥护者、维护者和捍卫者,保证了改革大船破浪前行。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以顽强意志品质正风肃纪、反腐惩恶,消除了党和国家内部存在的严重隐患,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政治保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2012年到2017年,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支出分别为74.25亿元、70.15亿元、58.8亿元、53.73亿元、48.25亿元、43.6亿元,实现了“六连降”。

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1993年8月,十四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指出,“把反腐败寓于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之中来进行,起到维护政治稳定,保证和促进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进行的作用”。实践充分表明,反腐败工作不仅没有影响改革和建设,而且保证了中国经济40年来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反腐败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持续健康发展的正能量已越来越显著。反腐败净化了经济发展环境,激发了生产力,调整了生产关系,使市场竞争环境更加公正、阳光、透明。一个廉洁的政府和风清气正、规则公平的市场,是最好的投资软环境。美国彭博社的调查亦显示,17位经济学家认为反腐将在2020年使中国GDP提高0.1%至0.5%。

为深化改革推波助力。40年前,改革开放的春雷唤醒了中华大地的蓬勃生机,纪律检查工作犹如一台强劲的引擎,为助推改革提供了持久而澎湃的动力。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以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带动全面深化改革,改革全面发力、多点突破、纵深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纪检监察工作为深化改革提供有力保障,用机制创新推动标本兼治,努力从源头上减少腐败问题的发生,推动形成更高层次改革开放新格局,纪检监察工作越来越成为保证改革顺利推进的一把利剑。

【思想宣传范文】三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理论的指导作用,重视理论的发展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理论,是由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中国革命和党的建设的实践中创立的。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其中就包括了党内监督理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期间,强调充分认识改革开放条件下党内监督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加强改革开放条件下党内监督理论的探讨。关于党内监督重要性、必要性的论述主要有:一是加强党内监督,是避免重犯党的历史上出现的个人专断、背离民主集中制、个人凌驾于党组织和党员之上的错误所必需的,是新时期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健全党内政治生活、严肃党规党法的需要。二是为了保证全党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实现党在新时期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实现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作用,必须加强党内监督,严肃党的政治纪律。三是为了预防和纠正党内、特别是领导干部中滋长的特权思想,以权谋私、官僚主义和违法违纪行为,保证权力的正确运用,必须加强党内监督。四是加强党内监督,是健全社会监督体系的核心和关键,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五是搞好党的建设,提高党员素质,端正党风、廉洁从政,加强组织纪律性,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必须加强党内监督。

关于怎样加强党内监督论述主要有:一是要靠教育靠制度,搞制度靠得住些。要逐步完善党规党法,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二是党内监督不搞群众运动,但必须依靠群众。“我们需要实行党的内部的监督,也需要来自人民群众和党外人士对于我们党的组织和党员的监督。”三是党内监督要从高级干部抓起。“高级干部能不能以身作则,影响是很大的。现在,不正之风很突出,要先从领导干部纠正起。”四是在各种监督形式中,“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五是必须使党内组织生活正常化、民主化、制度化,监督才能真正发挥作用。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党的十六大期间,强调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党内监督体制

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一系列有关党内监督体制、机制、政策、法规和管理的措施相继出台,明确了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指导思想、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以及三项任务工作格局。关于党内监督的主要理论观点有:一是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一个执政党,如果管不住、治理不好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后果不堪设想。监督是关键,越是改革开放,对领导机关、领导干部越要加强监督,越要把权力运行置于严格、有效的监督之下。二是抓住突出问题,加强党内监督。保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全面正确地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各项政策,遵守和维护党的政治纪律;保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正确运用权力,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保证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严格遵守和维护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制度,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从事何种工作,都要摆正自己在党内生活中的位置,绝不允许自视特殊,违反党章。三是重点抓好对领导干部的监督,强化领导集体内部的监督作用。各级领导班子要切实负起责任,带头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及时纠正各种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四是把党组织的严格监督与党员干部的认真自律结合起来。每个党员干部都要时刻想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按照党章和党内的各项规定对照检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五是把注重制度建设同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党员干部的党性和政治觉悟来保证制度的贯彻落实。六是拓宽监督渠道,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监督作用。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一定要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真诚和主动地接受监督。

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八大期间,强调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发展了党内监督理论。其主要论述有:一是我们党是执政党,党内监督在各种监督中起着基础和核心的作用。党内监督搞不好,党外监督就很难展开。二是党内监督的重点是领导干部。广大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要模范地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模范地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三是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发展党内民主、保障党员权利是实现党内监督的基础。努力营造党内不同意见平等讨论的环境,鼓励和保护党员讲真话、讲心里话。切实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四是逐步推进党务公开,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和参与党内事务。五是把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相结合。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提出建立健全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六是把推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作为党内监督的重要内容。督促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坚决防止和纠正违背科学发展观的错误行为。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理论在继承中发展、在实践中创新、在总结中不断提高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既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基本原理,又紧密结合新时代党建工作实际,深入探索党长期执政条件下强化党内监督的基本规律和有效途径。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阐述了党内监督的性质、地位、作用和制度措施,为新时期强化党内监督指明了方向。其重要论述有:一是党的执政地位,决定了党内监督在党和国家各种监督形式中是最基本的、第一位的。党内监督的任务是确保党章党规党纪在全党有效执行,维护党的团结统一。强化党内监督,就是要促使党的领导干部做到有权必有责、有责要担当,用权受监督、失责必追究,以党内监督引领和带动国家监察和社会监督,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监督体系,促进依规治党和依法治国相得益彰,提高党和国家治理能力。二是坚持党内监督没有禁区、没有例外,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让日常管理监督与党员领导干部如影随形、不留空当。三是坚持民主集中制是强化党内监督的核心。党内监督是全党的任务,第一位的是党委监督。四是做好监督体系顶层设计,既加强党的自我监督,又加强对国家机器的监督。抓住“关键少数”,破解一把手监督难题。五是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加强日常管理监督,抓早抓小、防微杜渐。信任不能代替监督,积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加强内部监督。六是不断创新党内监督制度和方式,加强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特别是党委监督和纪委监督,推进巡视全覆盖和派驻全覆盖,使党内监督不留死角、没有空白,不断增强党内监督实效。

改革开放以来加强党内监督的基本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监督,一方面,坚持了我们党历史上行之有效的党内监督好理论、好制度、好方法;另一方面,坚持与时俱进,给党内监督注入新的时代精神和实践活力,使之更加适应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需要,适应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创造了一系列新的经验。

根据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总体形势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适时提出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方针。坚持这一战略方针,是新时期加强党内监督的重大举措。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全党要清醒认识到,我们党面临的执政环境是复杂的,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因素也是复杂的,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实践证明,越是加强全面从严治党,党内监督就越有成效。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坚持党统一领导。中国共产党是实行集中统一领导的党,不论是党的建设的哪一个方面,还是党的事业的哪一步发展,都必须在党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这是我们党近百年来一贯的传统,也是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得以不断发展的重要经验。党内监督作为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理所当然要在党统一领导之下。改革开放40年来的实践表明,只有坚持党统一领导,党内监督才能在党的建设大局中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正确确定监督的方针、政策、策略和重点对象、重点内容,才能使党内监督的专责机关正确进行组织、协调工作,也才能使党内监督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推进党的事业中充分发挥保证作用。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以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改革开放以来,党内监督工作之所以始终坚持正确的方向,取得显著成效,就是因为我们坚持了正确的思想路线和理论指导。40年来,我们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产生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四大理论成果,系统地回答了“在改革开放条件下为什么要加强党内监督,怎样加强党内监督”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党内监督理论。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紧紧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和中心任务来进行。党内监督的根本任务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得到正确贯彻执行,实现党的政治纲领和目标。40年来,党内监督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一党的中心工作来进行,服从服务于全党工作的大局。就党内监督的重要方面——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来说,坚持政策制定、工作部署,都以服从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经济建设统筹谋划,将防治腐败寓于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重要决策和措施之中;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重点的确定、各项措施的实施,都放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进程中来把握,与改革发展的实践相适应,与改革发展的重要步骤相一致,与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相配套;正确处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发现和解决在党风政风方面的突出问题,既旗帜鲜明地保护广大党员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又严肃查处干扰破坏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的违纪违法行为,有力保证了党的基本路线的贯彻执行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顺利发展。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坚持教育先行,增强党员干部监督和接受监督的自觉性。思想教育是加强党内监督的中心环节。40年来,不断加大党内监督重要性、紧迫性教育,使全党同志认识到,监督是对党的爱护、对党员干部的爱护;只有加强监督,才能使党不犯或少犯错误,才能使党员干部不犯或少犯错误。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致力于党内法规制度建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从历史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解决党内矛盾和问题,不能用阶级斗争,必须在党章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制度,通过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方法来解决,其中尤其要注重法规制度建设。重在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使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要从决策和执行等各个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充分发挥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的作用。纪委是我们党内专责监督机关。40年来,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的领导下,各级纪委忠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从监督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到监督党内组织生活,从查办各种违纪案件到保护党员权利,从纠正党内不良风气到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从教育党员干部廉洁自律到制定党内法规制度,在党内监督中发挥了独特的、其他监督难以替代的作用。实践证明,在改革开放条件下,特别是在体制转换、腐败现象易发多发时期,充分发挥纪委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的作用是完全必要的。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坚持自上而下的监督与自下而上的监督相统一。党内监督既离不开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又离不开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离开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党内监督就会软弱乏力;离开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党内监督就会失去群众基础和生机活力。在两者关系中,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处于主要方面,重视和发挥上级组织对下级组织和干部的监督是党内监督的关键。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正确处理自上而下组织监督与自下而上民主监督的关系,应该坚持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与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的内在统一,突出自上而下组织监督的主导地位,坚持自下而上民主监督的基础地位与作用。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同党外各种监督形式相互配合。在我们党处于执政党地位的情况下,搞好党内监督对于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极其重要。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不断加强党内监督的同时,按照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原则,积极发展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并使之与党内监督紧密配合,更加有效地加强了对党的监督和对党员干部的监督。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构建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把党内监督同国家机关监督、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贯通起来,增强监督合力。

加强党内监督,必须以改革创新精神,不断为党内监督注入新的活力。改革创新,是推动一切工作包括党内监督的强大力量。40年来,我们党在坚持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政治优势、优良传统不变的同时,顺应时代的发展和实践的要求,与时俱进,积极主动地改革那些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思想观念、领导体制、执政方式以及组织形式、活动方式、管理办法等。正是因为坚持改革创新,我们党才有效地保持和发展了党的先进性,增强了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也使党内监督力量日益强大。

【思想宣传范文】四

在管党治党中,我们党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坚持纪严于法、纪在法前,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强化日常管理监督。图为2015年至2018年8月,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实践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情况。

我们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从成立之日起,就十分重视党的纪律和党内监督工作。党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纲领和路线之所以能够得到有效贯彻,党内监督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的党内监督,是在极其复杂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条件下展开的。

党内监督受到高度重视,并把它列入党的工作重要议事日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明确提出要加强党内监督。十一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指出,必须采取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相结合,党内和党外相结合的方法,加强党组织和群众对党的领导干部和党员的监督。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把党内监督作为建国以来的十大经验教训之一加以强调。十三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同人民群众联系的决定》第一次提出,要制定党内监督条例。十四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建设几个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党员无论从事何种职业,担负何种领导职务,都要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自觉接受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机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重点加强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主要领导干部的监督,加强对人财物管理和使用的监督。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保证把人民赋予的权力真正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内监督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增强党自我净化能力,根本靠强化党的自我监督和群众监督。要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加强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

加强专责机构建设,从组织上保障党内监督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党内监督,“最重要的是要有专门的机构进行铁面无私的监督检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选举产生了以陈云同志为第一书记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按照中央的要求,地方各级纪委和各部门纪检机关相继建立。纪检机关在全党范围内逐步形成了从中央直到基层的完整系统,做到凡有党组织的地方、单位和部门都有纪检机构或纪检干部。从党的十二大开始,改变了八大党章关于“党的监察委员会由同级党的委员会选举产生”的规定,决定中央纪委和地方各级纪委由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地方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并向其报告工作,这就增强了纪检机关监督的权威性。1993年初,根据党中央的指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和行政监察机关实行合署办公。党的十八大后,各级纪委实行两个“以上级纪委为主”,即查办腐败案件以上级纪委领导为主,线索处置和案件查办在向同级党委报告的同时,必须向上级纪委报告;各级纪委书记、副书记的提名和考察以上级纪委会同组织部门为主。与此同时,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创新,落实“两个全覆盖”,即全面落实中央纪委向中央一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实行统一名称、统一管理;改进中央和省区市巡视制度,做到对地方、部门、企事业单位全覆盖。2018年,中央和地方纪委与依照宪法、监察法成立的同级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40年来,中央纪委和地方各级纪委忠实履行党章赋予的职责,积极开展工作,党内监督工作逐步走上了健康轨道。

加强党内监督的制度建设,党内监督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健全

40年来,党中央和中央纪委把党内监督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放在突出位置。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于1987年制定了《关于对党员干部加强党内纪律监督的若干规定(试行)》,规定了党内纪律监督的任务、原则、对象、内容和途径等。党的十四大以后,《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试行)》《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试行)》《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等一系列有关监督体制、机制、政策的法规制度和措施相继出台。1996年,党中央作出关于加强党内监督五项制度的规定,旨在对高中级领导干部和各级党政机关主要负责人加强监督。1998年底,党中央颁布《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在全党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监督体制。2003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颁布实施,这是中国共产党有史以来第一部系统规范党内监督工作的基本法规。它明确规定,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特别是领导班子主要负责人,是党内监督的重点对象;遵守党章,遵守宪法、法律,廉洁自律和抓党风廉政建设的情况等七项内容,是党内监督的重点内容。党的十八大后,我们党制定或重新修订了《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等一系列党内法规,在监督原则上更加强调坚持党的领导、强化责任担当,在监督内容上将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等情况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党的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印发《中央党内法规制定工作第二个五年规划(2018-2022年)》,着眼于到建党100周年时形成比较完善的党内法规制度体系,对今后5年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进行顶层设计。2018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正式施行;2018年8月,党中央颁布新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时至今日,以党章为核心、以党内监督条例为主干、以配套规定和其他监督规范为重要补充的党内监督法规制度体系已经形成。

加大党内监督工作力度,党内监督取得显著成效

加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党的政治纪律。党内监督的首要任务是保证党的政治纲领和政治目标顺利实现。各级纪委始终把维护党的政治纪律放在党内监督的首位。深入开展党的政治纪律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增强党性观念,始终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和政治观点,在“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上毫不动摇。在改革开放的不同历史阶段,坚决反对任何否定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抵制各种否定改革开放的错误思想倾向,坚定不移地查处严重违反党的政治纪律的案件,有效地保证全党在指导思想、奋斗目标、大政方针和重要工作部署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领导干部教育和廉洁自律工作不断深化。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把思想建设放在重要位置,结合不同时期改革开放的实际,大力开展理想信念和党性党规党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廉洁从政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有机结合,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发力,既注重解决思想问题、拧紧“总开关”,固本培元,又注重解决制度问题,上紧制度规矩发条,释放制度蕴含的力量,强化刚性约束。全党开展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等,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推动全体党员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严肃查办违纪违法案件,有效遏制了腐败案件增长的势头。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注意研究新形势下党员干部违纪违法的特点和规律,不断探索查办案件的新思路、新方法,加强对查办大案要案的组织协调,提高依纪依法查办重大案件和复杂案件的能力。重点查办了领导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贿赂、腐化堕落、失职渎职的案件,查办利用人事权、司法权、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谋取私利的案件,查办官商勾结、为黑恶势力充当“保护伞”、严重侵害群众利益的案件,对涉嫌犯罪的及时移送司法机关。改革开放以来,全国纪检监察机关总共查办各类违纪违法案件约400多万件,给予600多万人以党纪政纪(政务)处分,其中一批腐败分子依法受到严惩;通过查办案件,为一批受到诬告错告的党员干部澄清了是非。

下大力气纠正各种不正之风,有效地保护了群众利益。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针对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和领域的实际情况,针对不同时期的任务和要求,开展一系列集中清理和专项整治,把一些涉及国计民生的问题、直接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纳入监督和治理范围,有力地纯洁了党的组织,维护了纪律的严肃性。2012年12月,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党中央率先垂范、以上率下,从作风建设入手为全面从严治党破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强化监督执纪问责,狠抓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落实。党的十八大后,各级纪检监察机关针对作风方面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党内正气上升、社会风气持续向好。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刹住了许多人认为不可能刹住的歪风。

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不断强化对权力行使的监督制约。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恢复重建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明确根本任务是“维护党规党法,切实搞好党风”。1982年党的十二大通过的党章,对纪委的职责权限、产生方式、领导体制等作出重大修改,明确职责范围从“检查处理违纪案件和受理党员控告、申诉”扩展到“维护党章党规,协助党委整顿党风,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1986年,党中央决定恢复并确立行政监察体制,设立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部。1993年,为适应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需要,党中央作出关于中央纪委、监察部合署办公的决定,实行一套工作机构、两个机关名称的体制,履行党的纪律检查和行政监察两项职能。党的十六大修改的党章把纪委“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修改为“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经常性工作从三项增加到五项。党的十七大把巡视制度写入党章,成立中央巡视工作领导小组,将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更名为中央巡视组;推进派驻机构改革,将派驻机构领导体制由中央纪委监察部和驻在部门双重领导改为中央纪委监察部直接领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作出深化国家监察体制改革的重大决策部署。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领导,党的纪律检查工作双重领导体制不断完善;推进国家监察体制改革,在开展试点基础上将试点工作在全国推开,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和监察法,组建国家监察委员会,与中央纪委合署办公;坚持内涵发展,推动纪检监察机关调整内设机构,推进巡视和派驻监督全覆盖。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把稳中求进作为基本方针,聚焦监督这个基本职责、第一职责,强化监督执纪问责和监督调查处置,深化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实现了纪律监督、监察监督、派驻监督、巡视监督四个全覆盖的权力监督格局。

40年来的实践充分说明,党内监督是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党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手段,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对于执政党来说,依靠自身力量预防和纠正错误的机制越健全,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措施越有力,党的生机和活力就越强。越是改革开放,越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越要加强和健全党内监督。

【思想宣传范文】五

内容提要:改革开放始于解放思想。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构成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的基本逻辑。理论发展的动力在于提出和解决问题。党的创新理论都是在敏锐把握、深刻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创立和发展的。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实践标准与人民标准、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是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

改革开放40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发展的40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理论创新的40年。作为改革开放的伟大理论创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引领中国共产党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让中华民族以崭新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在于其科学性和真理性、人民性和实践性、开放性和时代性。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大发展,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新形态,蕴含着理论创新不断推进、逐步深化的逻辑脉络。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形成了以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为核心的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解决思想落后于实际、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矛盾。解放思想,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实现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真正统一。正是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我们党从中国国情出发,破除教条主义、僵化思想的束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

改革开放始于解放思想,基于重新确立党的思想路线,由此开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征程,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其中所要解决的矛盾问题、所要克服的阻力障碍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既没有现成道路可以借鉴,也没有现成理论可以照搬;既不能丢“老祖宗”,又要敢于说新话,必须以开创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言前人之所未言,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改革开放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深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为改革开放伟大实践提供科学理论指导。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等创新成果,都是我们党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指引下取得的,是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结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中国与世界发展大势,有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勇于推进理论和实践创新,围绕重大时代课题,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进行艰辛理论探索,取得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8个明确”“14个坚持”的核心内容,既是理论跟上时代、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的理论创新,也是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改革开放的行动指南。

坚持实践标准,实现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

一个哲学命题承载一段壮阔历史,一场哲学讨论改变一个国家命运。改革开放从论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破局,从解决思想路线问题入手解决政治路线问题,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也开辟了一条理论创新道路。这条道路坚持实践标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坚持理论先导,以理论创新引领实践创新,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改革开放新颖、丰富、深刻、复杂的实践基础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和真理性日益彰显,指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不断开拓前进。实践之树常青。实践标准的确立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源泉,赋予强大生命力。

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只要我们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勇于坚持真理、修正错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是对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党坚持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的经验总结。可以说,实践与理论相互促进,实践创新与理论创新良性互动,构成改革开放以来理论创新的基本逻辑。这保证了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具有深厚的实践基础、强劲的实践动力、科学的实践标准和高度的科学性真理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活动,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实践源泉,彰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有机统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重大战略思想,又是重大战略部署和战略实践。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全方位开创性成就、发生深层次根本性变革,正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实现的。实践证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成为新时代“中国号”巨轮乘风破浪、行稳致远的思想罗盘。

坚持问题导向,在回答和解决重大问题中推进理论创新

理论发展的动力在于提出和解决问题,理论体系的构建要围绕问题,理论创新的逻辑起点是坚持问题导向、强化问题意识。这就要求理论创新从具体实际出发,从客观存在的矛盾出发,从解决矛盾和问题出发。正如习近平同志所强调的,“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以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重大问题、关键问题进一步研究思考,找出答案,着力推动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一系列突出矛盾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创新理论都是在敏锐把握、深刻回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中创立和发展的。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重大问题,形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路线方针政策,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化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认识,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和回答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形成了科学发展观。事实证明,正是在提出和回答重大问题过程中,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大理论成果,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与时俱进。

新时代产生新课题,新课题催生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系统回答重大时代课题中形成的科学思想。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重大时代课题,是思考和筹划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使命、基本方略、战略安排、重大部署等重大问题的基石与依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理论体系紧紧围绕重大时代课题展开,集中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推进理论创新的辉煌成就。

坚持人民立场,确立理论创新的根本价值追求和评价准则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理论创新,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理论与人民的关系看理论创新,理论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这是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创新上的重要体现。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就要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贯彻到理论创新整个过程之中。理论创新依据实践标准,而社会实践标准的根本原则是人民认同不认同、支持不支持、践行不践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真理标准与价值标准、实践标准与人民标准、认识路线与群众路线是高度统一、相辅相成的。

改革开放40年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为了让广大人民群众摆脱贫困,从解决温饱、达到小康到建成全面小康,进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党的先进性归根到底体现在党在推动历史前进中的作用,其中包含着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我们党提出发展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针对的就是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尚未根本扭转、仍存在相当数量的城乡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等现实问题。谋划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再到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安排,实质上就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四篇: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读书思廉

中国共产党反腐倡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读书思廉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

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关系国家发展全局、关系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关系社会公平正义与和谐稳定。坚决惩治腐败和有效预防腐败,大力加强廉政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的一贯主张。

新中国成立之初,先后设立国家检察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和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等法律法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体制机制初步建立。为保持新生人民政权的纯洁性,中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和反对行贿、反对偷税漏税、反对盗骗国家财产、反对偷工减料和反对盗窃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通过这些措施,坚决打击贪污腐败行为,惩处一批腐败分子,形成了风清气正、蓬勃向上的良好局面。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开放是一个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社会大变革的过程,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激发了社会活力。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消极腐败现象。面对新的考验和挑战,中国坚持一手抓发展经济,一手抓惩治腐败,开展以打击走私、套汇、贪污受贿等严重经济犯罪活动为重点的专项斗争,设立审计机关,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等一批法律法规,进一步完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制度,探索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依法有序开展反腐败的途径和办法。

20世纪90年代,中国开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新旧体制转换过程中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情况,中国作出加大反腐败斗争力度的决策,确立领导干部廉洁自律、查办违法违纪案件、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反腐败三项工作格局。明确提出坚持标本兼治,教育是基础,法制是保证,监督是关键;通过深化改革,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反腐败制度体系。在检察机关设立反贪污贿赂部门、反渎职侵权部门和职务犯罪预防部门。作出军队、武警部队、政法机关一律不得经商等重大决策。推进行政审批、财政管理、干部人事等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实行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等制度。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走上标本兼治、综合治理、逐步加大治本力度的轨道。

进入21世纪,中国把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确立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制定建立健全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这一反腐败国家战略,整体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在工作部署上,强调要严肃查处违法违纪案件,认真解决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突出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制定完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规制度,扎实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成立国家预防腐败局,统筹各方面的预防腐败工作。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廉政文化建设,推动社会公众树立崇尚廉洁的价值理念。推进农村、企业、学校、公用事业单位和城市社区廉政建设,推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方向更加明确、思路更加清晰、措施更加有力,总体呈现出良好发展的态势。

经过坚持不懈的探索,中国在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上认识不断深化,实践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促进了经济较快发展和社会稳定。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03年至2010年,中国公众对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成效的满意度平稳上升,从51.9%提高到70.6%;公众认为消极腐败现象得到不同程度遏制的比例,从68.1%上升到83.8%。国际社会也给予积极评价。

二、反腐败和廉政建设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

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领导体制与工作机制,是由中国的国体和政体决定的。在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实践中,中国探索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纪委组织协调、部门各负其责、依靠群众支持和参与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高度自觉地把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摆在十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制定了一系列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工作战略、方针和政策。自1993年以来,中共中央每年通过中央纪委全会向全党全国部署反腐倡廉工作。国务院每年都召开廉政工作会议,对政府系统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作出部署。中共中央、国务院还先后颁布和修订了《关于实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的规定》,明确要求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在抓好业务工作的同时,抓好职责范围内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对违反规定的,进行责任追究。全国各地区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把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寓于各项改革和重要政策措施之中,同改革发展工作一起部署、一起落实、一起检查、一起考核,保证了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扎实有效地向前推进。

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反腐败和廉政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基础。各社会团体、新闻媒体和广大人民群众,在建言献策、参与监督、揭露腐败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职能机构,主要有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国家司法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和审计机关以及国家预防腐败局。

中国共产党的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是依据《中国共产党章程》设立的党内监督的专门机关,由同级党的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开展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维护党的章程和其他党内法规,检查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议的执行情况,协助党的委员会加强党风建设和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其经常性工作是:对党员进行遵守纪律的教育,对党员领导干部行使权力进行监督,查处违犯党纪的案件,受理党员的控告和申诉,保障党员的权利。党的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党的中央委员会领导下进行工作。地方各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基层

纪律检查委员会在同级党的委员会和上级纪律检查委员会双重领导下进行工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是依据中国宪法设立的司法机关,分别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不受行政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干涉。人民法院是国家的审判机关,依法承担包括贪污贿赂渎职等腐败犯罪在内的各类刑事案件的审判工作,及时、公正地对检察机关提起公诉的贪污贿赂渎职等案件作出判决,依法惩治腐败犯罪。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担负着依法追究刑事犯罪、侦查国家工作人员贪污贿赂和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预防职务犯罪、代表国家向人

民法院提起公诉等职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还通过司法解释等方式,对贪污贿赂渎职等腐败案件的审判、检察工作进行指导。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侦查、审判案件过程中发现引发职务犯罪的重要问题,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单位提出检察建议和司法建议。

政府监察机关是依据中国宪法设立的行使监察职能的机关,依法对国家行政机关及其公务员和国家行政机关任命的其他人员,对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公共事务管理职能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对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委托从事公共事务管理活动的组织及其从事公务的人员执法、廉政、效能情况进行监察。审计机关是依据中国宪法设立的审计监督机构,依法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财务收支等进行审计监督。中国还建立了经济责任审计制度,对国家机关和依法属于审计对象的其他单位主要负责人进行审计监督。

国家预防腐败局是中国政府为统筹预防腐败工作而专门设置的机构。其主要职责是:负责全国预防腐败工作的组织协调、综合规划、政策制定、检查指导,协调指导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中介机构和其他社会组织的防治腐败工作,负责预防腐败的国际合作和技术援助。

公安、金融等其他有关部门和机构,也在自身职责范围内依法承担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相关工作。

上述具有不同职能的机构,在反腐倡廉各项工作中既相对独立、各司其职,又相互协调、密切配合。中国共产党的纪律检查机关在掌握党员违纪线索之后,经调查认定为违犯党纪的,对其作出相应的党纪处分;对其中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政府监察机关对于违反政纪的监察对象,作出相应政纪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公安、审计、行政执法机关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有违法违纪行为的,根据具体情况分别移送司法机关或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政府监察机关处理。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发现犯罪嫌疑人涉嫌违犯党纪或政纪的,将有关证据材料移送党的纪律检查机关或政府监察机关处理。

中国从事反腐败工作的机构承担着开展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大责任。近年来,这些机构采取一系列措施,对执法执纪干部队伍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切实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加强内部管理和制度建设,完善制约监督机制,督促执法执纪人员秉公用权、严格自律;通过推行权力公开透明运行、廉政监督员等制度,督促执法执纪人员牢固树立接受监督意识、自觉接受各方面监督,不断提高执法执纪能力和水平,为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提供组织保证。

三、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中国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重视发挥法律法规制度的规范和保障作用,不断推进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制化、规范化。以中国宪法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反腐倡廉法律法规;以中国共产党章程为依据,制定了一系列中国共产党党内制度规定,逐步形成内容科学、程序严密、配套完备、有效管用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律法规制度体系。

为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中国共产党制定了一系列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建立健全防止利益冲突制度。1997年开始试行、2010年修订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党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若干准则》,明确提出严禁党员领导干部违反规定私自从事营利性活动、利用职权和职务上的影响谋取不正当利益等,比较全面地规范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党员领导干部的廉洁从政行为,成为规范党员领导干部从政行为的基础性党内法规。针对权钱交易案件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2007年颁布《中共中央纪委关于严格禁止利用职务上的便利谋取不正当利益的若干规定》,明确了对党员干部在经济和社会交往中可能出现以权谋私等8种行为的处理办法;2009年颁布《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廉洁从业若干规定》,明确提出严禁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利用职权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利益以及损害企业权益等行为。为规范领导干部廉洁从政行为,颁布了《关于对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国内交往中收受礼品实行登记制度的规定》,明确要求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不得收受可能影响公正执行公务的礼品馈赠;制定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要求领导干部如实报告本人收入,本人及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房产、投资,以及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制定了《关于对配偶子女均已移居国(境)外的国家工作人员加强管理的暂行规定》。这些规定,对维护国家利益、依法依纪加强对党员和国家工作人员的管理,提高领导干部廉洁从政意识,具有重要作用。

为确保公共权力的正确行使,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制度,以加强对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2007年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以法律形式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加强对同级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行政权、审判权、检察权的监督作出规定。还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监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法律,建立了行政监察、审计监督、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加强对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中共中央制定《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及《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关于对党员领导干部进行诫勉谈话和函询的暂行办法》、《关于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的暂行规定》等一系列规定,对党内监督的各项具体工作进行规范和完善。

为依法依纪惩治腐败,中国制定并不断完善包括刑事处罚、党纪处分和政纪处分在内的惩处违法违纪行为的实体性法律法规。在刑事处罚方面,通过制定和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了贪污罪、受贿罪、行贿罪、失职渎职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等腐败犯罪的刑事责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了相关司法解释,使之成为惩治腐败犯罪的重要法律依据。在党纪处分方面,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及其配套规定,具体规定党员违反廉洁自律规定行为、贪污贿赂行为、违反财经纪律行为等违犯党纪行为及其量纪标准,明确警告、严重警告、撤销党内职务、留党察看和开除党籍5种党纪处分。在政纪处分方面,国家颁布《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具体规定政纪处分原则、权限以及各类违纪行为及其量纪标准,明确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6种政纪处分。

为保证以上实体性法律法规的执行,中国注重程序性法律法规建设。国家立法机关、司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监察机关调查处理政纪案件办法》等法律法规,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案件检查工作条例》等规定,对违法案件和

违纪案件的受理、调查、审理和申诉工作予以规范,并建立证人和举报人保护制度、案件移送和协调配合制度以及被告人和受处分人权利保障制度。

中国还制定了一批与预防腐败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规范行政许可的设定和实施,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有效实施行政管理。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规范公务员的管理,加强对公务员的监督,促进勤政廉政。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垄断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规范行政自由裁量权,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有效防止腐败行为的发生。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检察官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警察法》,明确规定司法工作人员的任职条件、管理方式和监督措施,强化了廉洁司法的要求。中国各地区各部门也依据宪法和国家法律,制定了与反腐败相关的地方性法规、地方政府规章和部门规章,完善了中国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中国今后将更加注重法律法规制度的贯彻实施,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继续制定新的、修订原有的反腐败和廉政建设法律法规制度,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

为反对腐败,加强廉政建设,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作出了巨大努力,取得

了明显成效。几十年来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是符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是符合中国各族人民意愿的,是符合反腐败和廉政建设规律的。我们坚信,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和法律制度体系的逐步完备,以及社会、文化等各方面事业的不断进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完全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把腐败现象减少到最低程度。中国反腐败和廉政建设的前景是光明的。

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治是全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世界各国政府和政党面

临的共同课题。加强反腐败国际交流与合作是中国政府的既定政策。中国将在国际和地区性反腐败交流与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与世界各国一道,为建设一个公正廉洁、和谐美好的世界而努力奋斗。

机关党委办公室

二〇一一年五月十二日

第五篇:建党90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研究Microsoft Word 文档 (范文模版)

建党90年以来党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研究

我们党已经走过了90年的光辉历程,为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建立了不朽的功绩。前28年是为夺取全国政权、建立新中国而奋斗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与国内外敌人进行了殊死斗争,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后几十年,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取得了各项事业的巨大成就。告别2010迎来2011,2011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学习我党之前的理论知识和总结历史经验已成为我们迎接新时期到来必须做好的准备工作,通过对历史经验的研究再结合我党的实际情况,创造出更加符合我党的新理论,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在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打下坚实稳固的基础!

一.毛泽东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毛泽东思想是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多方面的内容,它以独创性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其主要内容集中体现在以下不同时期: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创新及历史经验

毛泽东从中国的历史状况和社会状况出发,深刻研究中国革命的特点和规律,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创立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点在于:

第一,提出了无产阶级、农民阶级、城市小资阶级、民族资产阶级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新民主主义与社会主义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第二,将中国资产阶级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即大资产阶级、官僚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指出前者是革命的对象,后者是革命的动力。据此确立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对资产阶级的政策和策略。

第三,科学分析了中国农民阶级中的各个阶层,指出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无产阶级最可靠的同盟军,确立了建立巩固的工农联盟的思想。

第四,指出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形式,土地革命是中国民主革命的主要内容,农村根据地是中国民主革命的战略基地,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中国民主革命胜利的惟一正确道路。

第五,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

基本武器”,加上中国共产党自身的建设,就成为中国革命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创新和经验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依据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而造成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治条件,从中国实际出发,形成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这一理论的基本点是:

第一,创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学说。

第二,制定了从新民主主义转变到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

第三,提出了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思想,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进行了初步探索。

第四,创立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为社会主义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思想观点。

第五,提出了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着重阐明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主题的思想,并提出了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第六,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和逐步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历史任务,提出了走中国工业化道路的思想,以及一整套经济建设方针。

二.邓小平理论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揭开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序幕。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深刻认识和把握中国国情,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创立了邓小平理论,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中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化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

(三.)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初期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第一,在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上,强调走自己的路,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外国模式,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二,在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上,作出了中国还

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强调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很长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

第三,在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问题上,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强调现阶段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必须把发展生产力摆在首要位置,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第四,在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问题上,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经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为主要内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同经济、政治的改革和发展相适应,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为目标,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外部条件问题上,指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必须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有利的国际环境。强调实行对外开放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当吸收和利用世

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

第六.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问题上,强调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这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保证,又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获得新的时代内容。

第七.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战略步骤问题上,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分三步走。在现代化建设的长过程中要抓住时机,争取出现若干个发展速度比较快、效益又比较好的阶段,每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同步富裕又是不可能的,必须允许和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以带动越来越多的地区和人们逐步达到共同富裕。

第八.在社会主义的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问题上,强调作为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党必须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不断改善和加强对各方面工作的领导,改善和加强自身建设。执政党的党风,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必须依靠各民族人民的团结,必须依靠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建

设社会主义的重要力量。

第九,在祖国统一的问题上,提出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一国两制创造性构想。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按照这个原则来推进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完成。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江泽民同志2000年2月25日在广东省考察工作时,从全面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和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出发,首次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提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因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为实现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懈奋斗。人类又来到一个新的世纪之交和新的千年之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如何更好地做到这“三个

代表”,是一个需要全党同志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深刻思考的重大课题。”

可以说,“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不仅是党的建设的重大课题,同时,它事关改革开放和两个文明建设的成败,事关全党全国工作大局,事关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四.科学发展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接着,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中的“以人为本”,是指发展的目的,“全面发展”是指发展的内容,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发展的原则。科学发展观解决了何为发展、为谁发展、发展什么、如何发展、怎样评价发展的问题。作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执政理念,科学发展观成了2005年政治生活中的重大政治命题和理论课题,国内理论界在这方面取得了丰厚的成果。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内在要求

(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阶段的理论创新和历史经验

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着眼于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理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而提出来的,是对我们党关于发展的理论的继承、丰富和发展。

第二.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对发展本质的新揭示、发展主体的新阐述、发展内涵的新界定、发展规律的新探索、发展目的的新认识,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与创新。

第三.科学发展观深刻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指导思想的重大发展,是统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根本指导思想。

第四.科学发展观进一步丰富了党的执政理念,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富民安邦的行动纲领。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是实现中华民族复兴奋斗目标的良好开端,立肩负着振兴中华、强国富民的历史使命。新中国成立后,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执政都在为实现这个伟大目标而奋斗。为解决中国的发展问题进行艰辛探索,对发展的认识经历了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粗放到集约、由把握精要到更加科学全面的过程。不断的在理论上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赋予党的发展理论以新的时代内

涵和实践要求。胡锦涛同志指出:我们的伟大目标,是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只要继续坚持创造性地探索,回答前进中的各种问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作者:方爱东出版社:安徽大学出版社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作者:柳礼泉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邓小平思想研究》作者:邓小平思想研究丛书编审 出版社:国防大学出版社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作者: 《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读本》编写组 编 出版社: 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下载雒树刚: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精选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雒树刚:体现党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成果(精选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