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探索的主题。胡锦涛同志7月23日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高度和宽广视野,精辟分析了我国面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科学阐述了事关党和国家全局的若干重大问题,深刻回答了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具有很强的政治性、理论性、指导性。准确把握领会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关键就是要密切联系这些年来改革、开放和建设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联系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联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和步骤,进一步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认识。
一是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丰富内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体。党的十七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集中概括为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一个内涵丰富、逻辑严密的整体。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同志第一次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提,作为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加以阐述,形成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旗帜统领下的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三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框架。在这次专题研讨班上,胡锦涛同志系统总结我们党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理论和实践成果,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更加完整、更加系统的概括,强调党和人民90多年奋斗、创造、积累的根本成就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应该说,这就深刻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逻辑、内容逻辑和发展逻辑,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富有旺盛生机活力的根源,指明了继续坚
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努力方向,是富有新意、值得我们深入研究思考的“特色论”,充分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是深刻学习领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成果的集中体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新阶段党和国家发展的必然要求。应该说,10年来我们经历了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幻和国内社会的深刻变革,讲话指出:“综观这10年,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我们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战胜一系列严峻挑战,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讲话分析了我们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历史性成就和进步,“最重要的就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应该说,这些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但是也要看到,真正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到科学发展轨道上来,是一场涉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许多领域的深刻变革,涉及思想观念、体制机制、利益格局的深度调整,特别是我国发展仍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所以讲话特别强调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我们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真正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强大力量。
三是深刻理解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奋斗目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的奋斗目标就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设计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蓝图,这就是: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国民生产总值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00年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
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上个世纪末在第二步战略目标即将实现的时候,十五大对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作了进一步规划,明确提出了“小三步走”的发展目标,即:到20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20年,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21世纪中叶新中国成立10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在此基础上,十六大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就是要通过20年的努力奋斗,把我国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建设成为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十七大顺应形势发展和人民意愿,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同时,把“和谐”作为现代化建设目标的重要内容,明确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更加全面、更加丰富。这次讲话立足新的历史起点,强调在未来5年为到2020年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进而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而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以鲜明的时代内涵和现实意义,增强了我们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自觉性和紧迫感。
四是深刻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体布局。现代化是涵盖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彼此联系又有各自发展规律,互为条件、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实现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目标,要求我们继续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一的目标来把握,作为统一的工作来部署。这次讲话的一个突出亮点,就是进一步阐述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意义、基本内涵、目标任务、实现途径和部署要求。大家知道,十七大报告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一节阐述了生态文明,这次讲话
则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统一的高度,强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原则、目标等深刻融入和全面贯穿到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这段话虽然短,但内涵十分丰富,表明经过这五年的认识和实践,党已经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重大课题来认识、来研究、来部署,这说明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提法显著提高了。
五是深刻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国家一项根本政治原则,党的建设是党领导的伟大事业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看到,我们党已经是一个拥有400多万个基层党组织、8260多万名党员、在一个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长期执政的党,特别是在新形势下,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执政条件、党员队伍组织结构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至关重要。这次讲话深刻分析党的建设面临严峻形势和挑战,强调“来自外部的风险前所未有,党的建设方面特别是党员、干部队伍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给人强烈的忧患意识。我们一定要清醒认识到,当前党所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更加突出,所面临的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更加凸显,保持全党理论和实践上的先进性纯洁性,切实增强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迫在眉睫。这就要求全党要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继续围绕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纯洁性建设,围绕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认真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全面推进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着力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着力加强和改进群众工
作,深入探索执政党建设规律,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六是深刻理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遵循。讲话描绘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宏伟蓝图,对进一步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新的部署。强调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要完成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可以说,这是这次重要讲话的主题,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党和国家全部工作的基本思路。解放思想,就是要进一步增强贯彻党的思想路线的自觉性,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破除那些不适应形势发展、不符合人民要求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不断推进理论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努力做到思想上不断有新解放,理论上不断有新发展,实践上不断有新创造。改革开放,就是要把改革创新精神贯彻到治国理政和党的建设的各个环节,推进各方面体制改革创新,加快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动力和体制保障。凝聚力量,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拧成一股绳,坚定笃行。攻坚克难,就是要深刻认识我国面临的发展关键期、改革攻坚期、矛盾凸显期,紧紧抓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在发展和前进中,切实解决经济社会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信心百倍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困难和风险,不断提高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水平,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目标顺利实现。
思想解放永无止境,改革探索未有穷期。只要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毫不动摇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毫不动摇地推进改革开
放,就一定能不断获得发展进步强大动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境界新高度。
第二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
核心要点: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继承、创新和重大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理论指导、思想基础和学理支撑。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要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国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理论体系,包括价值理论思想、制度规范理论、实践运行操作理论、相关关系理论几个部分。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刻回答了我国法治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走什么道路的重大问题,以及总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强调,要“围绕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推进法治理论创新,发展符合中国实际、具有中国特色、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为依法治国提供理论指导和学理支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道路指引、理论支撑和制度保障,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法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决定》明确提出,要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全方位占领高校、科研机构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阵地,加强法学基础理论研究,形成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
《决定》还在其他不同的部分和主题下使用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直接相关的一些概念或者提法。例如: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文化的支撑作用;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坚持把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作为树立法治意识的关键;对特权思想严重、法治观念淡薄的干部要批评教育;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使每一项立法都符合宪法精神;强化官兵法治理念和法治素养,加强军事法治理论研究;汲取中华法律文化精华,但决不照搬外国法治理念和模式,等等。这表明,《决定》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观念更新和理论发展方面有许多新观点新建树。
《决定》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基本原理,在借鉴吸收古今中外人类法治文明有益成果的基础上,从当代中国国情、现代化建设和依法治国的实践出发,深刻总结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沉痛教训,逐步形成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法律观的继承、创新和重大发展,是推进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理论指导、思想基础和学理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核心要义,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中国实践为基础的科学理论体系,它由以下主要部分构成。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价值理论思想。涉及政治哲学、法哲学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有关范畴和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学说,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观、政党观、民主观、法律观、法治观、人权观、平等观、正义观和权力观,马克思主义法学思想等;(2)社会主义法治精神、社会主义法治意识、社会主义法治观念、社会主义法治价值、社会主义宪制和法治原则、社会主义法治思想、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社会主义法治学说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理论体系、学科体系、课程体系等;(4)公民和国家公职人员的法治态度、法治心理、法治偏好、法治情感、法治认知、法治立场、法治信仰等;(5)关于法和法治的一般原理、价值、功能、原则、学说、方法和知识等的理论。
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制度规范理论。涉及法治的基本制度、法律规范、法律体系、法治体系、法治程序、法治结构等范畴和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1)关于国家宪法和宪制的理论,如宪法规定的社会主义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理论,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基本社会制度、基本文化制度的理论,社会主义民主选举制度、人权保障制度、立法体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等的理论;(2)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理论,如宪法实施监督体系、法律法规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体系、法治保障体系、党内法规体系等的理论;(3)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依法行政和行政执法制度的理论,司法权、司法体制、司法程序、法律监督体制、公正司法制度、依法执政体制等的理论;(4)关于法治的一般制度、体系、程序、规则、规范和架构等的基本原理。
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实践运行操作理论。涉及法治原理的应用、法治行为、法治实践和法律制度运行等范畴和内容,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1)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法治建设各个环节的理论;(2)依法治国、依法行政、依法执政、依法治军、依法办事等法治实施各个方面的理论;(3)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法治经济、法治政治、法治文化等法治发展各个领域的理论;(4)执政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领导立法、保证执法、支持司法、带头守法等依规治党和依法执政的理论;(5)关于法治运行实施的一般规律、特点、机制、行为、方式等的基本理论。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的相关关系理论。涉及法治存在发展的外部关系,涉及法治与若干因素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共同存在等现象及其内容,主要包括七个方面的关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从严治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系;(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先进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关系;(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纪律、政策、党内法规、习俗、乡规民约、社会自治规范等其他社会规范的关系;(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民主、自由、人权、平等、公正、安全、秩序、尊严、和谐、权威、平安、幸福等的关系;(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促进发展、维护稳定、构建秩序、化解矛盾、解决纠纷等的关系;(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政党、宗教、以德治国、依规治党、国家治理现代化、良法善治等的关系;(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与人类法治文明、西方法学理论、中华法系文明、国际法治理论、全球化法治进程等的关系。
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意义重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是服务和支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直接理论依据,是引领和指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话语权的重要体现,是构建国家法治软实力、硬实力和巧实力的重要学理支撑。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其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刻回答了我国法治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性质和方向的重大问题。我国的法治和依法治国,是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保证政治文明、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始终不渝地坚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正确方向,始终不渝地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依法治国的政治领导、组织领导和思想领导,把党的领导贯彻到依法治国的全过程和各方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内在要求和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时代使命和理论品格。
其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刻回答了我国法治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走什么道路的重大问题。总书记指出,道路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道路决定命运,道路决定前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回答了我国法治体系的根本性质,指明了我国法治的前进方向,标识了我国法治发展的基本道路,保证我国法治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和道路顺利前进。我国的法治体系建设和依法治国事业,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中国国情和实际出发,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治。我们建设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而绝不照搬照抄西方国家的法治理论和法治体系;我们走的是一条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而绝不照搬照抄西方的宪政制度和法治模式。
其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深刻回答了我国法治建设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任务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决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等依法治国的重大理论命题进行科学界定和阐释。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有利于自觉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坚持从中国实际出发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等基本原则,有利于正确理解和处理依法治国与坚持党的领导、法治与德治、依法治国与全面深化改革、依法治国与依法执政、依宪治国与依宪执政、从国情出发与学习借鉴等重大关系,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强有力的学理支撑,不断引领和推动依法治国的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实践创新,努力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新局面。
(作者: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法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
第三篇: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邓小平说过: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新时期。改革开放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30多年来,从十一届三中全会起步,我国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改革,从增量改革到存量改革,从国内经济发展到对外开放,从重点突破到全面改革,整个改革开放历程波澜壮阔、气势恢弘。改革开放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加快了国家现代化进程和人民富裕幸福步伐,推动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目前,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我国经济总量已稳居世界第二。我国主要农产品和工业品产量已居世界第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成果不断涌现,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水利、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胡锦涛总书记“6·25”重要讲话强调:“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创新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的必然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必须坚定不移地加以推进。”这正是对我国改革开放方针的肯定。
回想30多年来的历史实践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第四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摘要:
习近平在新进中央委员会的委员、候补委员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关键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实事求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应时代要求和人民期待,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推进改革开放,并明确提出必须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邓小平同志指出:“我们的经验教训有许多条,最重要的一条,就是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正因为这样尖锐地提出问题,才有了邓小平同志对这些重大问题的深入探索和开创性科学回答。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作出“历史决议”,标志着党胜利地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1982年,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上发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响亮号召。经过实践探索,党进一步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深刻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深刻总结历史经验和新鲜经验,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社会主义、如何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用新的思想观点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1956~1978年是中国探索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时期。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阶段,这就是后来我们确认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起点。从这时起,到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标志的建国以来共和国历史的伟大转折,期间长达22年,这是我们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没有自觉其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时期。这期间,也是共和国这艘巨大的航船在风浪中前进,在挫折中奋进的历史时期。1955年,毛泽东在中国共产党内率先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大问题。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正是提出了探索中国这会主义建设道路的任务。1956年9月的中共八大正确分析了国内形势的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的根本任务,并制定了党在经济,政治,组织等方面的基本方针和政策。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学说和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劳永逸。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进程。在民主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发展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的理论,指引党和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伟大胜利。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新中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之大门的时候,在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刚刚开始的时候,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直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初步实现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在新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在当时国内外形势下,中国共产党别无选择地选择了苏联模式,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苏联模式毕竟不是至善至美的,更不是为新中国度身订做的。1953年3月斯大林去世后,苏联国内和党内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揭示出苏联模式的一些弊端,如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等。1956年2月苏共二十大召开,赫鲁晓夫作了关于斯大林问题的秘密报告。在面对如何对待斯大林、如何对待苏联经验的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时,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发表了《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和《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两篇文章,系统地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在讨论这两篇文章期间,毛泽东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提出了许多重要思想。他阐释了国际共产主运动中的共同道路和民族特点的关系问题,指出中国共产党人反对全盘否定斯大林,反对否定十月革命的基本原则,同时要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自己的路;强调在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则的同时,必须要注意本国的具体情况,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各自的问题,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要有自己的创造”的共识。在1955年下半年和1956年上半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中央各部门和全国各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广泛而深入的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毛泽东和刘少奇等中央领导在如何对待包括苏联在内的外国经验问题上形成了共识。从1956年起,毛泽东领导全党开始了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艰难曲折的历程。1956年4月,毛泽东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提出了 “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针;阐述了如何正确处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在经济、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等十个方面关系的问题。《论十大关系》成为全党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先声。1956年9月,中共八大举行,八大正确分析了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国内形势和主要矛盾的变化,提出了党在今后一个时期的中心任务;总结了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经验,坚持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这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着重提出了执政党建设的问题,强调要坚持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制度,反对个人崇拜,发展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加强党和群众的联系。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1957年2月,毛泽东发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学说和社会主义社会两类不同性质的社会矛盾的学说;并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提到了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所有这些,都是在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所取得的积极成果,它们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宝库增添了许多新鲜内容。正是在对“苏联模式”的利弊进行反省和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初步总结的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始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的伟大工程,创造性地提出了以苏联经验为鉴戒、走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思想。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第五篇:实践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实践与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尊桥小学 方慧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中的具体道路。它是改革开放新时期开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之路,需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的深化和拓展。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是经过长期探索,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开创的我国工会发展的唯一正确的道路。
民主革命时期,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会开辟了中国特色工会的革命发展道路,为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工会又开始对自身建设和发展道路进行探索,尽管走过弯路,但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党的领导下,在新的实践和认识的基础上,我国工会又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强有力地推动了新时期工会事业的新发展。
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发展。
19世纪40年代,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恩格斯,围绕工人解放的主题,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关于工人阶级的经济斗争与政治斗争,关于工人阶级组织与政党的关系,关于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等原理,揭示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的规律,为工会组织和工人运动的健康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在列宁的领导下,俄国布尔什维克党和人民不仅开辟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道路,而且形成了非常丰富的社会主义工会思想,包括: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工会存在的基础和条件的理论;关于工会是党联系群众的纽带和桥梁,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和支柱,是共产主义的学校的思想;关于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组织,承担着维护无产阶级国家整体利益和广大工人群众的具体利益职能的思想,等等。这些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继续深化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工会理论与中国工会运动相结合,领导我国工人阶级坚定不移地走出一条适应时代要求、符合中国国情、体现工会性质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
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回答了新时期建设什么样的工会、怎样建设工会的基本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几届党中央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新时期的工会建设和发展,有一系列重要指示。各级工会组织和广大工会干部在实践中不断解放思想、开拓探索,在工会建设方面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成果。2005年7月全总十四届六次主席团会议通过的《关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决
议》中,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指导思想、政治保证、根本任务、职能作用、组织体制、对外交往、内在动力等作出全面概括,初步回答了在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工会和怎样建设工会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始终坚持党对工会的领导,保持工会正确的政治方向。北京市委高度重视工会工作,市委常委会每年定期听取市总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涉及职工群众和工会工作的重大问题。围绕党和国家的工作大局,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近年来,首都工会动员职工以“当好主力军,建功„十一五‟,创新促发展,建设新北京”为主题,广泛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在推进首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中充分发挥工人阶级主力军作用;在奥运会筹办过程中,各级工会围绕奥运工程建设、奥运服务、奥运保障、文明观赛等任务,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为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的奥运会作出了积极贡献。
切实抓好工会组建和会员发展工作,扩大覆盖面、增强凝聚力。力争到2012年,全市所有规模以上企业基本建立起独立的基层工会;对无法建立独立基层工会的企业和其他社会组织,通过区域性、行业性工会联合会或街道乡镇工会服务站等形式。
以科学理论为指导,不断以理论创新推进工作创新、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是中国工会十四大以来工会工作最突出的一条基本经验。其最鲜明的标志,就是适应党的理论创新要求,以新的实践发展为基础,提出了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体系,指明了中国工会工作的发展道路,开辟了中国工运事业的新境界。
做好新形势下的工会工作,必须把加强工会理论的学习研究与实践运用作为政治责任,积极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断提升做好工会工作的能力。那我们又应该怎样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呢?
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必须坚持在推进工会干部理论武装上下功夫。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组织引导各级工会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更加重视学习、更加勤奋学习、更加善于学习,通过各种形式,倾力于对中国工会理论学习研究,倾力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精神实质的科学把握,同时要积极探索建立理论学习的长效机制,确保学习全员化、常态化、自觉化,使工会工作更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主动性,努力掌握和运用科学的新思想、新知识、新经验,确保知识不老化、思想不僵化、能力不退化,努力使自己成为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行家里手。
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必须坚持在推进理论应用上下功夫。理论是行动的指南。科学理论的生命力来源于它的实践性。要善于把加强工会理论学习作为工会工作的创新支撑,善于与深入基层调研解析难点问题相结合,善于把规律性的认识作用于实践,并推动实践向前发展。今年我们着眼工会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与团省委、省妇联共同开展了专题大调研,形成了专题调查报告,深度分析、正确研判了我省劳动关系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并把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作为新时期工会工作的主要任务,相继推动省委省政府召开了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工作会议和推进会议,以及工青妇工作会议,得到了省委和全总的充分肯定和高度重视,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为辽宁工会工作创新发展赢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必须坚持在推动工会工作创新上下功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来源于工会的创新实践,又为工会更好地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作用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运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会实践的最重大的意义,就是探索和实践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工作的新格局,就是要以工会工作的创新实践去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理论。今年以来,我们针对劳动关系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找准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的关键点,探索出了工会协调劳动关系的有效途径。在总结我省工会多年工作经验基础上,集全会智慧,形成了“把握一条主线、健全三个体系、完善三个机制、维护六项权益”构建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安全网”总体工作思路,赋予了工会维权工作新内涵,全会上下形成了广泛共识,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辽宁工会工作的重要实践遵循。正是因为我们重视理论学习研究与创新实践的有机结合,今年以来,在省委和全总正确领导下,新一届省总领导集体团结带领全省各级工会、广大干部和职工,凝心聚力,乘势而为,开拓创新,实现了工会工作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创造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进入社会主义时期以后,我们党又进行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领导全国人民开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探索,虽然走了一段弯路,并为此付出了沉重代价,但是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取得了一些重大成果。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转折点,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我们党先后创立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党的十七大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了包括“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目标的全面概括。其中,基本路线是总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遵循;总体布局是基本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展开;发展目标是宏伟蓝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目的指向。这一概括表明党和人民对发展道路的认识更加成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条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胜利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它不仅是我们30年改革开放一切成功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之所归,还是我们团结奋斗、高举旗帜、科学发展的根本之所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总道路和具体道路之分。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由诸多具体道路构成的我国发展的总道路”,“这些具体道路,都需要我们在新的实践中继续探索和发展,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总道路”。胡锦涛总书记的这段话,为我们科学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探索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道路,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道路规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大方向和基本路径,具有决定全局的指导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道路是具体目标、具体方向和具体路径。一方面,我们一定要科学认识,全面把握和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道路,在坚持总道路问题上要“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决不能离开总道路去探索、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另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积极探索和创新来丰富具体道路的内涵和形式,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我国发展的总道路,自觉地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出自己的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