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5篇

时间:2019-05-15 06:43: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第一篇: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省、市、县也作了大力调整,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县作为山区农业大县,立足县情,解放思想,按照“坝区农业做精、山区农业做特”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培育蔬菜产业。实现蔬菜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由小市场向大市场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绥阳县地处黔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幅员广阔,有4个万亩大坝和15个5000亩大坝,交通便利,水利设施相对齐备,几乎无污染,为我县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特色产业奠定基础。我县通过长期探索和一系列的示范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走出了一条蔬菜产业之路。2002年,我县实施夏秋反季节蔬菜,2004年获得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点蔬菜生产合格县,2005年创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同年获农业部验收,2010年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绿色果蔬之乡》。虽然我县蔬菜种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蔬菜种植规模不大,种植杂乱,无区域性和产业(龙头)带动不明显的问题。2011年,通过下大力气抓规划,调结构,抓规模,重引资等措施,做大、做强、做优我县蔬菜产业。我县今年计划种植蔬菜10万亩,沿S207省道和S303省道沿线,按区域布置,建常规蔬菜产业带,北部山区建设以白菜、甘蓝、萝卜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目前已种植蔬菜7.62万亩,新引进投资1000万元的绥阳县大成食品有限公司1家,培育屿步等蔬菜专业协会15个。

二、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措施

(一)加强规划,促进蔬菜产业较快发展。我县总面积2566平方公里,耕地41.5万亩,东西宽56公里,南北长75公里,境内地形西北面较高,群峰连绵,多为山地峡谷,中部成鼻状隆起;东南地势开阔,丘陵盆地,交相错杂,最高海拔1802米,最低海拔540米,全县平均海拔950米。多样的地形地貌,使我县的气候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我县合理利用自然优势,种植蔬菜提出了要求,因此,我县提出了蔬菜产业规划:沿S207省道和S303省道沿线,建常规蔬菜产业带,北部山区建设以白菜、甘蓝、萝卜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在总的规划下,根据土质、水源等又划分了不同的种植园区,比如,洋川就在种植常规蔬菜上,又规划几十个园区,在不同的园区内分别种植了萝卜、蕃茄、白菜、黄瓜、大葱、西瓜、生姜、西葫芦、辣椒、马铃薯、甜玉米、南瓜、莲藕等等。通过规划,使我县蔬菜得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二)政府引导,推动蔬菜产业发展。今年,县政府拿出200万元资金对连片种植蔬菜100亩以上的大户或蔬菜专业合作社,每亩补助200元现金。同时,乡镇一级政府出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对蔬菜园区水利设施建设进行补贴,对沟渠清理进行补助等。政府的这些措施,进一步激发了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对蔬菜的种植起导了有效的引导作用。

(三)加强技术服务,保障蔬菜产业建设。在蔬菜连片种植区域,明确了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明确了技术标准,还向蔬菜种植户发放了技术服务卡,方便蔬菜种植户的联系和咨询,加强了技术指导。我们还根据蔬菜的不同时节,进行了专题培训,共开展专题培训40多期,培训2000多人次,发放资料4000多份,达到了蔬菜种植节水、省肥、苗壮苗齐、不务农时和移栽返青期短的效果,同时还推广了生物、物理除虫除害技术,保证蔬菜种植的生态、优质、安全、高效。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蔬菜产业发展。2011年,我县引进投资1000万元的绥阳县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建成热风干燥蔬菜生产线两条,可提供300个就业岗位,需各种新鲜蔬菜原料60000吨(主要以甘蓝菜为主),年产热风干燥蔬菜产品4000吨,公司生产工艺技术成熟先进,生产成本较低,与

国内大型的方便食品企业顶益(康师傅)集团、统一企业等签订供货合同,正在争取出口韩国、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公司采用“公司+协会+农民+政府(协调)”或“公司+种植大户+农民+政府(协调)”的模式已发展春甘蓝8000亩,年可发展甘蓝2万亩以上,力争3年发展甘蓝种植10万亩。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可带动近2万户农户户均增收800—1000元/年。2011年,我县培育的蒲场镇屿步蔬菜专业合作社与贵阳老干妈签订合同,每年为老干妈公司生产雪里蕻和鲜辣椒半成品,年需要种植雪里蕻上万亩和鲜辣椒5000亩以上,带动了全县蔬菜种植。

(五)部门协调,土地流转,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要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必须采取“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种植,因此,必须改变以前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模式,采取土地流转,发展大户生产,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我们采取部门协调的方式,帮助农户实行土地流转,实现了蔬菜种植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积极引导发展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社员的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合作社分红,扩大规模种植,提高种植效益。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6万多亩。

三、我县发展蔬菜产业的启示

(一)依托自然优势,选择主导产业是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分工更加精细,区域布局更加明显,因此,区位优势非常重要,我县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独特的区位优势,按照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要求,在蔬菜生长适宜区种植蔬菜,省时、省力、减少投资、节约成本,还可保障安全,因此,我县规划了蔬菜产业带。在蔬菜的生产上,我们走“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道路,这样既符合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又能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实践证明,我县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也深信我县蔬菜产业能做得更大更强。

(二)培育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是动力。大市场,需要大手笔,既要保证量,又要保证质,以前一家一户生产的模式,既不能保证量的供给,也不能保证质的优良,所以,必须要有企业或协会来发挥纽带作用,一头联系市场,一头联系生产,按标准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样既保障了市场,又规范了生产,同时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科学种植管理,是保障。蔬菜种植,必须实行规范种植,科学管理,才能保障蔬菜种植的“高效、低残、生态、安全”,否则生产出的蔬菜不是品质不优,没有市场竞争力,就是产量不高,效益低下,不能保障增收。我县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示范,总结出我县蔬菜种植、管理经验,再结合国内外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在蔬菜产业上取得了较好效果,蔬菜种植大户就蔬菜收入每亩在4000元以上。

(四)政府引导,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活力。政府用资金进行补贴,一是可以适当解决一点资金困难;二是给大户或企业以信心;三是激发大户或企业种植的积极性;四是让大户或企业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引导产业发展的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无害化保障。

第二篇:依托山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最终版]

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上经济”

平阳县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1年12月6日)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平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难点,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平阳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有70多万人口是农民,其中有三分之二乡(镇)分布在山区,586个村中有153个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如何根据山区农村的资源优势特点,解决山区群众的创业、就业、移民、环境改善等关键问题,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是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大力发展扶贫移民经济。近年来,我县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为核心,做好“特、迁、走”三篇文章,改善我县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加大扶贫政策支持和引导。2011年出台了《平阳县来料加工项目管理办法》、《平阳县扶贫农业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等扶贫产业开发文件,草拟了《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工作意见》、下 1

发《关于抓紧落实下山搬迁省补助资金的通知》,修订和完善了《平阳县下山移民搬迁五年规划》;二是加快下山移民的搬迁步伐。严格按照《平阳县欠发达地区下山移民整体搬迁规划》和《平阳县下山搬迁实施办法》(平政办[2010]74号)组织实施下山搬迁工作。抓紧落实下山搬迁补助资金,在省扶贫办下达我县三批下山搬迁资金的基础上,严格督促各乡镇抓紧落实下山搬迁补助资金,专门下发《关于抓紧落实下山搬迁省补助资金的通知》(平扶字[2011]9号)。目前,三批下山搬迁补助资金已发放24572000万元,资金报账1153.04万元。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就近安臵”的原则,以整村搬迁为主要形式,引导高山、远山、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人口向中心村或是周边中心镇集聚搬迁。加快下山移民小区建设,新建续建下山移民小区(点)19个,已建成移民小区(点)16个,实现下山移民搬迁1968户8390人;今年新建移民小区3个(山门镇移民小区、闹村乡桥头村移民小区、桃源乡低收入农户集中(移民)小区),续建移民小区3个(腾蛟龙尾移民小区、山门、维新),已搬迁523户2220人;三是实施下山移民致富开发项目。针对下山移民户大多数文化程度低、掌握技术少、致富能力差的现状,启动实施了下山移民户致富开发项目,在政策、资金、技术等三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掌握一种养殖技术,形成一项致富产业,彻底解决好下山脱贫户的异地搬迁脱贫问题,做到使山区村民移得下、留得住、富得起。积极扶持生态农业,新成立专业合作社19家,新建农业基地3815亩。来料加工产业稳步发展,新创办了来料加工点32个(累计179个),新增就业人数1333人,其中低收入农户就业494人,已经发放工资2106.1万元。新发展农家乐2家,累计达37家,营业收入达662.5万元,增加就业54人。据今年3月

份的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712元,比上年增加797元,增长16.2%,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高3.8个百分点。人均收入比全市的平均水平多208元。

二、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一是大力发展“农(渔)家乐”经济。根据农村的地理位臵和资源产业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以“农(渔)家”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是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捷径。目前,我县已创建了一批“农(渔)家乐”特色点、村,如西湾乡跳头村(渔家乐)、南雁堂基村(乡村旅游及婚纱摄影基地)、怀溪洋底村(番鸭)、晓坑杭坑村(冬泳基地)、水头龙涵村(水上娱乐)等,有效促进了所在村群众就业增收。据统计,全县累计发展农家乐村(点)132个,其中省市级示范点、特色村分别有2个、9个,2011年共接待游客172.2万人,营业收入2915万元;二是发展山区小水电产业。近年来,我县积极挖掘山区的资源优势,整合小水电分布格局,采取村集体、农户以林地、山地资源或资金入股的方式,积极鼓励村集体、农户参与当地山区小水电开发,从而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山门、晓坑、维新、吴洋等地共有股份制小水电20座,年增加村集体、农户经济收入约300万元;三是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充分挖掘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坚持把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来料加工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来料加工企业把来料加工服务网点建设到“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重点吸纳低收入农户中富余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业,从而实现山区富余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据统计,全县已累计设立来料加工点179个。2011年新增就业人数1333人,其中低收入农户就业494人,已经发放工资2106.1万元。来料加工已经成为我县实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渠道;四是抓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根据山区资源优势和就业市场形势需要,组织举办种养及专业劳动技能培训,解决农户脱贫致富和外出务工经商过程中遇到的“无技能、无技术”问题,使更多农民掌握一至多门农业技术、劳动技能,增强致富能力,增加劳动就业机会,提高劳动收入。2011年已培训5327人,完成任务数4900人的108.7%,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和资格证书5103本,发证率95.8%,培训后转移就业人数2008人,就业率达83.7%。

三、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强力推进城乡统筹改革。今年来,根据市委1号文件要求,我县强力推进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中心镇建设为平台、农房集聚建设为切入点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一是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我们采取统一步调、倒排时间、明确节点,快速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报批和实施。根据方案要求,在4月底前将全县29个乡镇调整为11个镇乡,其中4个为省级中心镇、4个功能区。同步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通过“转、并、联”等模式将全县606个村(居)调整为66个组团式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二是全面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出台《平阳县加快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平阳县万全镇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宅基地臵换实施细则》等文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拆旧搬新、梯度臵换,整合资源、自求平衡”的原则,全面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目前,全县已开工或即将启动的农房集聚点项目达13个以上;四是推进中心镇和功能区发展。我县高度重视中心镇培育工作,建立了县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全县区划调整后有10镇1乡,其中昆阳镇、鳌江镇、水头镇、肖江

镇(新增)等4镇已确定为省级中心镇,全县计划打造6个以上市级中心镇。在区划调整过程中,我们同步考虑功能区设臵问题。目前,市委市政府已批复同意我县昆阳中心城区、鳌江新区、万全现代产业新区等3个为都市型功能区,北港5镇为北港休闲生态旅游区。全县4个功能区涉及范围9个镇乡、面积957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域面积的91%,人口75.8万、占全县88%。下步将进一步完善对中心镇改革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四、全面实施“优美乡村”行动。努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以建设整洁美丽的系农村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农村社会建设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基本建立城乡互补互促的体制机制,使我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示范县。今年来,积极实施“优美乡村”行动”。首批25个优美乡村创建村项目建设推进工作进展顺利。3月,我办牵头农业局、十百办、环保局等13个部门联合对25个创建村进行了考核验收,共有18个村分别被评为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下达奖励资金235万元。2011年创建村工作已开始,共有昆阳镇雅村等38个村申报创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创建村各类项目建设及创建指导工作。

五、立足二、三产业布局特点,实现劳动力转移促增收。一是发展城镇产业经济。近年来,平阳县通过突出城镇传统二、三产业的优势特点,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乡镇大力发展城镇当地特色的产业经济,培育了水头皮革、郑楼礼品、萧

江印刷包装、鳌江机械制造、南雁顺溪旅游等一批城镇产业经济,为当地群众及周边山区群众转移就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发展城镇服务经济。服务行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且范围广、品种多,就业门槛底,不同的人群容易找到自己合适的位臵,发展城镇服务经济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在全县各中心镇大力发展镇城餐饮住宿、交通旅游、保姆等服务行业,出台服务企业、个体经营户在招收农村务工人员方面的政策扶持政策,广泛吸收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服务员、三轮车工、保姆、保安等职业。同时,我们还通过下山移民、县内人口迁移等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山区农村群众离开他们的“一亩三分地”向中心小集镇转移,到城镇谋求新的就业增收渠道。三是发展农产加工经济。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把一产向二产延伸,调整一产的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户附加值,促使大量农户加入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中来,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目前,全县已有规模农业加工企业20多家,下步,我县将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更多的农业企业从事农产加工领域,带动农户就业增收;四是强化农民就业服务。做好农民就业增收服务平台和机构建设,在基层政府建立健全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的专职机构,并有一支热心于为农民就业增收服务的队伍。目前,全县11个镇乡已全部成立农民就业服务中心,有的镇乡将服务机构进一步延伸到村,在村级设立就业信息窗口(点),直接服务于农民。

第三篇: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

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黄州区蔬菜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省蔬菜办点击数:165更新时间:2009-5-4

近年来,黄州区立足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确立以蔬菜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实现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新跨越。2008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8.5万亩,蔬菜产值3.03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58%,蔬菜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8.5%。黄州区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作法是:

一、抓招商引资,助蔬菜产业发展之力

黄州区在蔬菜产业发展进程中,遇到过蔬菜产品自销过剩、加工转化能力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规模化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等问题。该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培育和引进加工龙头企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抓蔬菜产业,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难题。2005年引进台商独资企业——黄冈市永通食品有限公司落户黄州工业园,注册资金325万美元,占地规模120亩,建成脱水蔬菜、速冻保鲜和调理食品三条生产线,年蔬菜加工能力3万吨,带动了3000亩蔬菜基地的发展。2007年引进了黄冈市康尔达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36亿元人民币,占地规模200亩,以加工具有地方特色的黄州萝卜脱水、淹制、泡制和饮品系列产品为主,设计年加工能力6万吨,发展黄州萝卜生产基地2万亩。目前,该公司的基建工程正在建设中,已建成500亩黄州萝卜种子生产基地,黄州萝卜已获得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地地理保护标志。同时,还发展了3个民营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带动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黄州区还积极引进蔬菜种植业主,已引进蔬菜种植大户5个,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

二、抓蔬菜协会,建蔬菜营销体系之网

蔬菜生产的千家万户经营模式,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黄州区2002年开始积极探索,引导和扶持菜农建立蔬菜专业协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六福湾村组建了全区第一个蔬菜专业协会,采取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生产投入品、统一产品收购价格、统一订单销售、统一结算方式、农户分户管理的运作机制,会员由开始36人发展到现在428人。六福湾蔬菜专业协会成立后,区政府加大对该村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相继投入近800万元,改善了基地的道路、排灌渠道、大棚设施等生产条件。协会从该村自身实际出发,大力实施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从提高会员的生产技能着手,邀请省内和区内蔬菜专家进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农民搭建起学技术用技术的平台。通过几年努力,该村农民种菜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得到同步提升,种菜收入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700亩,产值1560万元,人均纯收入5255元。全区已发展蔬菜专业协会8个,网络会员3121人,协会组织蔬菜种植面积达6356亩,组织销售蔬菜8000吨,占协会会员蔬菜生产总量的21.2%。

三、抓土地流转,走蔬菜规模发展之路

黄州区在蔬菜规模化生产中遇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一难题,黄州区选择南湖街道办事处进行土地流转尝试。该办事处为国营农垦农场,土地流转工作难度相对较小。2006年南湖街道统一规划、统一调整、统一地租,在做好原土地经营权农工工作的前提下,收回农工的土地经营权,由街道办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区、办事处两级共投资近600万元,建设1200余亩蔬菜生产基地,同时成立蔬菜专业协会,动员和组织36个种植大户实行规模化经营,并作为永通食品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原料基地,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黄州区积极运用土地流转政策,推广南湖街道办实行土地流转、规模发展蔬菜生产的成功经验,迅速掀起了土地流转、规模开发的高潮。黄州区在土地流转中,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农户自愿、有偿转让的办法,将三个乡镇6个村,涉及1163农户的3000亩耕地,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序地流转到5个种植大户进行蔬菜规模化生产,其它农户反聘种地取得务工收入。2009

年2月4日,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同志深入黄州大棚西甜瓜基地现场考察春耕备耕工作,对黄州区实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抓项目整合,融基地建设投资之源

与传统大田作物相比,蔬菜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建设高标准的蔬菜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地方财政投入和农业主管部门努力远远不够。该区用活、用足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政策,一方面对上积极主动争取农业项目,另一方面对内实行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做到基地建到哪里,项目资金投向哪里。近几年将农业、水利、农机、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等涉农项目实行捆绑,集中用于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新建渠道17公里,新建泵站4座,维修泵站3座,新建机井440口,架设农电线路13公里,硬化基地道路25公里,基地防护林栽植2.0万株,新建镀锌钢架大棚520亩,农民购置微耕机120台,大型旋耕机3台。仅2008年就投入资金1151万元,对6个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其中新建基地3个,基地规模扩大2000亩。通过实行项目资金的捆绑使用,有效解决了基地建设的投入,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效果,提升了基地建设标准,扩大了基地规模。

五、抓政策激励,立蔬菜产业发展之制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为了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该区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激励政策,对于蔬菜加工型企业落户黄州的,享受工业招商企业的同等优惠待遇;对于蔬菜种植业主,基地建设到哪里,涉农项目就跟踪落实到哪里,在硬件上保证建设的需要,在软件上实行“保姆”式服务,使老板引得进、留得住、干得欢。二是落实政策性补贴。2007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蔬菜产业化的意见》,明确规定蔬菜种植连片规模达到200亩的基地,对基地种菜农户每年每亩补贴50元;对农户建设永久性大棚设施的每亩一次性补贴600元。同时,将蔬菜办公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工作经费10万元。黄州区对蔬菜产业化建设措施得力,得到黄冈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黄冈城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黄冈城区“菜篮子”实行市、区共建,对黄州区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市、区1:1进行配套奖补,从而使黄州区菜农获得政府奖补资金由每亩50元提高到100元,大棚奖补资金由600元提高到1200元,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该区将蔬菜产业化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对发展成效好的乡、镇、街道、基地村、蔬菜专业协会、种植和营销大户予以通报和奖励。在2009年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对2008完成蔬菜产业化建设目标任务的乡镇,前三名每个乡镇奖励1万元;对实行土地流转,引进蔬菜种植业主的3个村,每个村奖励5000元;对3个优胜的蔬菜专业协会,每个协会奖励3000元;对6个蔬菜种植大户和4个蔬菜营销大户,每户奖励1000元。黄州区通过制定蔬菜产业发展政策,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有力的推动了蔬菜生产、加工和营销,促进了蔬菜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

2011年,我们实验林场在抓好营林生产中心工作的同时,重点围绕立足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做文章,建好公园开辟新经济增长点,抓林下产业带动职工增收致富。为实现林场发展转型升级创造了一个良好开端。在农林系统,林场的处境相对困难,主要是职工多、底子薄,资源匮乏。仅存的部分资源只够职工吃饭,根本无力再谋发展。实验林场在我市八场一圃中,职工人数最多,历史包袱最重,面临的困难也最大。我场现有在册职工 271 人,离退休职工 70 人,遗属19人,管理人员 30 人,每月仅开工资就要12万多元,加上公园建设、营林生产等,资金捉襟见肘、入不敷出。在严峻的形势面前,实验林场一班人选择了保营林生产基础不动摇,依托现有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主攻森林旅游和林下经济,实现以林带副、以副促林,共同发展,让森林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马树森林公园在1997年就已由省林业厅批准设立为省级森林公园,但由于当时多方面原因,直到2003年才开始建设,而且由于资金筹措困难,几乎全部由林场出资,工程建建停停,始终达不到规模。

从2009年开始,场新任领导班子把公园建设列为重中之重,在不影响林业生产大局的基础上,一切资金、力量向公园倾斜。并把场部搬到公园,合并办公,由工作能力强的程显军副场长主抓公园建设。选派得力人员配合,争取让公园一年看到新面貌。

建设工程中,我们一方面制定各种优惠政策,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各方资金投入;一方面不等不靠,自力更生,自筹资金,边建设边运营。09年秋,在滑索工程建设中,为节省资金,场班子成员带领管理人员中的年轻同志,在施工要求允许的情况下,自己动手,能砌砖的砌砖,能抹灰的抹灰,挥汗如雨,埋头苦干一个多月,赶在入冬前完成了滑索的主体工程。为搞好滑索的绿化,大家又在严冬里顶风冒雪,镐刨锹挖,把300余株带着冻坨的松树移栽到滑索下。就这样,我们仅投资10万余元,就建成了四平地区仅此一家的滑索,成为公园的一大亮点。去过我们公园的同志可能注意到了,滑索上站城楼上题写着“好汉城”三个字,两层含义:一是引用毛泽东同志“不到长城非好汉”诗意,因为滑索是仿长城样式的;第二就是为了纪念在滑索建设中默默无闻、任劳任怨、为林场和公园发展挥洒过辛勤汗水的“好汉”们。

不光自己建,还要自己管。我们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专业特长和积极性、创造性,把每个景点的管理都落实到人,制定责任制,增强责任心,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消除等客思想,做到主动服务、微笑服务,让游客在森林公园真正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

建设好了,还要让人们知道这里好。对公园的宣传推广,我们也下了很大力气。我市的广播、电视、报纸、户外广告等各种媒体都出现过森林公园的推介广告。在双辽电视台播放的专题风光片还得到了四平市纪检委姜焕昌书记的好评,推荐到四平电视台播放了一段时间,将推介活动从双辽引向了四平。受此启发,2011年夏季,我们组织了一个流动宣传队到四平、公主岭、伊通、梨树等地走了一圈,发传单、搞活动、造声势。因为旅游不能只靠一个地方的游客,要各个地方的游人都来,才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提高我们的收入,让更多的人知道森林公园。这次宣传活动的效果很明显,不久就有公主岭、梨树的游客组团来游玩,正所谓锯响就有

末,也凸显了宣传、推广在当代营销中的重要地位,酒好更得多吆喝!经过全场上下共同努力,2009年从“六一”开业到“十一”闭园,共收入6万余元,2011年又创收9万余元,效益的逐年攀升,也证明了我们建设公园、发展森林旅游这条路是正确的、有前途的。

林业产业转型升级,要改变固有的靠林吃林的思维方式,不能只把眼光盯在树上,树下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我们现有的林地资源正是最大的优势。森林公园依托的是有限的松树林资源,那么占绝大多数的杨树林能做什么呢?我们的答案是:发展林下经济。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和林荫空间的产业经济,主要是林下种植和养殖。在保护和利用森林资源的基础上构建稳定的生态系统,增加林地生物多样性,保持森林生态平衡。最重要的一点,它投资不高,当年见效,节省劳动力,适合在林区农户中普遍推广。

实验林场发展林下经济,正处在试验阶段,也取得了一定成效,显现出强劲的发展后劲。我们的做法是——三年迈出三大步:

第一步,抓住重点,搞好试验。2010年,以公园为依托,把跑马场承包给场职工李刚经营。在保证旅游服务的同时让其自行发展养殖业,在原有三匹旅游用马的基础上又进了一批马和牛。反正一个羊也是赶,两个羊也是放,林地里有的是草,还省得浪费资源。游人来时既能看到牛马成群,又可纵马驰骋,对公园形象也是很好的宣传。最后还要用效益说话,到秋一算账,李刚不仅完成了公园景点的目标责任制,自己的马、牛收入还有一万多,可以说达到了双赢,这个试点基本成功。

第二步,以点带面,全面开花。在李刚养马的带动下,场里又支持几

户职工养野猪、野鸡、大雁。采取公司加农户的运作方式,由场里购进幼雏交由农户饲养,负责指导饲养、防疫,并承诺到秋托底回收,给农户吃下定心丸。今冬共回收大雁200只、野鸡600只、野猪8头,其余农户的小笨鸡、飞龙等400余只,配之以我们注册商标的“一马树”珍禽礼品箱包装,投放市场后供不应求,既带动了职工增收,又在市场上树立了“一马树”的品牌形象。

养殖业的路子趟开了,种植业也不能落后。我们选派技术人员到吉林农大系统学习了食用菌栽培技术,回来后引种鸡腿菇已取得成功,准备明年扩大规模,吸引更多农户参与。

第三步是最关键的一步,即培育壮大产业龙头,由农户自己打游击变为“公司+基地+农户”抱团闯市场,走产业化经营的路子。鼓励种养户搞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催生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大户,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于林下经济发展。为此,我们申报了省林业产业化项目基地。有了项目资金的支持,2012年,我们将扩大珍禽养殖规模,并争取自繁、自育、自养、自销,摆脱进雏、养成、出售、再进雏的被动局面,把各个环节的效益增长点全都攥在自己手里。

以上是我们场发展旅游和林下经济的一点经验,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困难和阻力还很多,相信有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市林业局的正确领导,有各界朋友的热心帮助,我们这条林业产业化之路将会越走越宽!

第五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固原市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

一、立足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抢抓历史机遇,推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大众化旅游消费时代的迅速到来,旅游市场规模加速扩大,市场消费不断丰富,中国旅游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六盘山区列入‚全国重点实施扶贫开发攻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大力度扶持,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将奠定更好的基础。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固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把旅游业作为固原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大了对‚六盘山红色生态‛旅游板块的支持力度。‚精心打造‘生态文化山城’,加快建设集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一体的宁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使固原旅游业在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区市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抓手。固原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许多自然禀赋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六盘山集雄、奇、峻、秀于一体,既具北国风光之雄,又兼江南水乡之秀,是消夏避暑、森林探险、生态观光、科学考察和生态教育的良好场所;中国工农红军四次经过六盘山地区,使六盘山成为胜利之山。固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枢纽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石窟艺术六大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固原又是宁夏回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了独特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回族宗教文化、婚丧嫁娶、节庆习俗、饮食服饰、民间艺术等民俗旅游资源特色十分突出,是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固原又处在宁东‚能源金三角‛和‚西兰银‛‚关中—天水‛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自治区建设‚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聚集固原的‚人气‛,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旅游消费需求的提高,旅游的经济含量将进一步增大。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对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提速,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一般性消费相比,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性、可重复性、可持续性消费的特点,是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和恢复能力较强的消费,对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我市近年来‚农家乐‛旅游服务项目的不断发展,不仅探索出了旅游扶贫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经营旅游服

务项目的积极性,对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品,倾力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壮大

文化和旅游结合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内容融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能丰富旅游的内涵、提升旅游的层次。要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按照‚逐步挖掘,重点突破,打造精品,提升形象,促进繁荣‛的思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科学规划管理,优化发展布局。科学规划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保证。要按照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目标的要求,邀请权威部门、高端专家学者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修编《固原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2011年至2015年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提出和储备一批今后五至十年旅游开发建设的大项目。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实现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多形式、复合型的旅游产品体系。按照这些规划,将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文化企业为支撑,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撑产业,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变、文化旅游景区向文化产业聚集区转变。

突出品牌建设,打造精品线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红绿六盘〃文化固原‛整体形象,着力打响‚高原绿岛‛‚长征圣地‛‚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旅游品牌。精心打造四大

旅游区: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园、单家集、乔渠革命遗址和任山河战役纪念园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区,以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野荷谷、老龙潭、胭脂峡、白云寺为重点的生态观光、消夏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区,以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震湖为重点的地质观光旅游区,以固原博物馆、须弥山石窟、须弥山博物馆、萧关遗址文化园为重点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区。大力培育精品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红军长征‛和‚万里长城‛三条国家旅游线路,不断完善‚清凉六盘消夏之旅‛‚长征圣地体验之旅‛‚丝路重镇文化之旅‛‚回乡风情探秘之旅‛四条精品线路。构建以固原为中心,辐射陕甘宁蒙的‚中国西部地区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

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旅游产业链。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加强旅游通道和城市服务功能建设,构建和谐优美的旅游大环境,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按照4A级景区标准,加强景区主入口、游客中心、停车场、厕所、安全警示和引导标识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扶持代表城市形象的四五星级酒店和度假村,鼓励发展二、三星级酒店和经济型宾馆,积极支持‚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开发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刺绣、剪纸、书法、绘画、草编、泥塑和野菜、野果、中药材等旅游商品,培植一批经营有特色、服务有品位的名吃、名店、名街区。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要开展精准营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精准营销成为实现旅游业集约化、低成本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基本营销策略。坚持在巩固传统旅游市场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细分化市场策略,精心策划一批高质量的营销活动,积极培育新市场。精心做好‚红绿六盘〃文化固原‛整体形象的包装,实施文化旅游宣传‚五个一‛工程(制作一套旅游景区系列宣传品,出版一套景点导游讲解丛书,摄制一套旅游系列宣传片,打造一台高水准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演艺节目,拍摄一部以六盘山为题材的影视剧),精心谋划举办全国性、地区性大型节会,提升和扩大六盘山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壮大,政策是导向,机制是保障。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组建六盘山文化旅游集团公司,用足用好‚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实行统一规划管理、统一项目管理、统一宣传促销、统一行业管理、统一优惠政策的‚五统一‛管理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的界限,明晰责权利,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调整加强固原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完善县区领导机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定期研究解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要加大产业投入。解决好政策措施和投入问题,营造全方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论证储备今后五至十年的文化旅游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完善文化旅游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对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文化旅游业政策,配套完善固原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税费减免、贷款担保、注册登记和奖励等具体办法,给予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者最大的优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力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立文化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文化旅游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四要加强人才培养。鼓励社会教育资源合作,调动相关院校培育旅游人才的积极性,重点培养综合型旅游人才和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专业人才。自治区安排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促进就业专项资金,要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旅游行业人才培训。加强对在职、在岗管理人员的培训,选派管理骨干到旅游大省、旅游专业院校进行学习深造,提高管理、经营能力。定期举办导游员(讲解员)培训班,培养一支熟悉固原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旅游服务队伍。建立旅游行业资格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完善旅行社导游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旅游行业队伍的稳定性。

下载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繁荣农村经济[五篇材料]

    龙源期刊网 http://.cn 依托资源优势 发展林业产业 繁荣农村经济 作者:王占东 宋嘉君 李 俊 由云生 谢文丰 王晨飞 来源:《新农村》2010年第08期 摘 要:集安市山多、沟深、林......

    依托社区资源优势 做好老干部

    依托社区优势做好老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 -----西湖区进贤仓社区离退休老干部“四就近”工作汇报材料 进贤仓社区地处南昌市象山南路2号,属西湖区南浦街道管辖。辖区东至......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文章)

    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江都市人民政府(2006年6月15日)近年来,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农民增收为中心,加快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全市初步形成......

    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胜地

    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胜地 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乡长王开富摘要:本文从黄桑旅游区实际出发,结合黄桑旅游发展的现状,经过考察调研,提出了发展黄桑旅游的几点思路。一是树......

    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

    文章标题: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加强组织领导加快认证步伐大力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区的无公害、绿色食品产业是从2000年开始抓起的,在全省各县区中起步较晚。几年来,在省、市绿办......

    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莆田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市委讲师团 一、基础与优势 1、地方特色文化影响扩大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造就了莆田极为丰......

    依托三江资源优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要求,是我们党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战备意义......

    依托三江资源优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要求,是我们党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战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