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社区资源优势 做好老干部
依托社区优势
做好老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
-----西湖区进贤仓社区离退休老干部“四就近”工作汇报材料
进贤仓社区地处南昌市象山南路2号,属西湖区南浦街道管辖。辖区东至前进路241号、南至站前西路408号、西至犁头咀1号旁、北至象山南路28号。面积0.08平方公里。常住户有1120户,总人口4134人,辖区有南昌市第三医院、江西省水文总站、西湖法院单位宿舍等。
社区办公楼由南昌市印刷十六厂厂房改造而来。座落在地藏庵32号,占地面积168平方米,建筑面积200平方米。社区集办公、多功能服务于一体,为社区居民提供及时、便利、娱乐、优质的服务。
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高度重视居家养老工作,2006年开始试行在进贤仓社区试点。为了将社区居家养老工作做好,街道在财力紧张的情况下,将原来的南昌市印刷十六厂厂房再次进行改造,从而将社区居家养老活动中心扩大到目前拥有近200平方米的老年人活动中心。根据社区实际,依托驻区单位南昌市第三医院的优势,建立了南昌市第三医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同时相继有江西省红十字会护理服务中心、华东交通大学电气专业学生党总支志愿者服务协会、社区“南浦飞云”艺术团;社区还相继成立了阅览室、警务室、法律服务室、市民学校、健身房等便民、利民服务体系。如今,社区建设正朝着“管理有序、服务便利、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安祥、人际关系和谐”的方向发展。
随着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政府对老年人的关爱日益重视,关爱老人、服务老人成为我社区的日常一项重要工作。目前我社区共有离、退休干部7名,平均年龄70多岁。辖区老人普遍进入高龄、高发病期;个别离休干部生活行动不便。针对这一情况,我社区以社区服务为基础,利用社区服务网络优势,依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积极探索离退休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的新模式、新途径,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一、为老干部、老年人提供就近医疗服务
为方便老干部就诊和康复保健的需要,本着小病不出社区,健康保健日常化的原则,充分利用南昌市第三医院服务平台方便老干部就医,从而减轻老干部挤车、排队、取药,耽误治疗和日常健康保健无人问津的现状。
社区把爱护老干部、关心老干部、服务老干部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一个重要内容,在政治、生活上、健康上提供了就近得到学习、就近参加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的服务平台。自2006年以来,依托三医院的资源,专门委派一名护理医生樊小凤每天坐诊社区义务为辖区的老人测量血压、听心律、现场为居民讲解医学知识、定期为辖区居民举行科普知识讲座,健康咨询。同时还对辖区术后卧病在床的居民实行了跟踪随访服务。
三院的离休老院长、医生范明理,还利用自身专业技能,经常性地义务为社区老年人治疗高血压、心血管等老年常见病;多年来,累计接诊近1000人,形成了“范明理义诊时间”。今年九九重阳节我社区还联合南昌市第三医院在社区居家老养活动中心举行了九九重阳节“关爱老人,关爱健康”大型文体,义诊活动。活动的当天社区还邀请了全国敬老、爱老模范邱娥国同志出席并与辖区部分高龄老人共庆节日。活动内容有:送祝福、歌舞表演、保健操表演、为老人过生日等。三院领导特意派出医院唯一的博士生为老年人义诊、上门为南昌市印刷二厂的退休95岁高龄卧床老人徐同和义诊。活动的举办受到了辖区居民的交口称赞,居民有问必答、有病必访。
二、为老干部、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
牵手夕阳,社区与华东交大学生志愿者签定了长期的学生实践活动协议,定期为辖区老干部、高龄老人提供精神慰藉服务;大学生们节省生活开支自愿筹款成立了“牵手夕阳、爱心基金”,为辖区12位老人一年三节,送去节日的慰问金、慰问品并自购食品与老人共进午餐,清理房屋居室卫生,为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精神慰藉、健康护理服务。陪同、聊天、心理疏导等服务。做到有事必到、有难必帮、有问必答、有病必访、有故必送。大学生们通过这些活动既开阔了眼界、锻炼社会实践能力、在社会中认识自我,又增强了学生的自身的综合素质和社会责任感。
目前辖区老干部多为高龄人员、有些甚至生活不能自理,鉴于此情况,社区还以辖区党员、团员骨干为主体,成立了社区“关爱服务队”。紧紧依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努力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等问题。主要的服务途径有:社区志愿者与老干部结对服务,如提供精神慰藉,协助解决家政等问题,逢老干部生病或家遇特殊情况,随请必到。同时,社区还确立了“四送”工作法,即为每位老干部送上健康文明书籍,为70岁以上老干部送上蛋糕祝寿,对辞世老干部敬献一个花圈表示哀悼,对生病住院的老干部送上水果进行看望。
三、为老干部、老年人提供文化娱乐服务
充分发挥老干部的政治经验优势。为取得老干部对社区工作的配合和支持,实现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社区为掌握辖区老干部特长、技能。对老干部进行了认真摸底调查、做到“六个一”即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坐,一杯茶水暖心,一腔热情接待,一片真诚相助,一声再见相送。建立健全了老干部个人信息档案,对老干部的家庭情况、健康状况、生活需求及爱好、特长等做了详细的了解。尽可能创造条件,不断满足老干部个性化需求。
社区党支部定期组织辖区老干部学习,通报社区工作情况及上级党委政府的政策措施,并就社区重大活动和重大事项事先征求老干部意见、建议,同时取得老干部的支持、帮助。每年党员培训、“七一”党员活动日及党员大会等重要活动,都会主动邀请老干部党员参加。
在丰富辖区老干部文化生活方面,社区阅览室全天免费对辖区的老年朋友开放,下棋、看书、看报,极大地激发了社区老干部的学习热情;依托社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如每周一至五社区“南浦飞云”老年人艺术团在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活动,精心策划编排的节目并经常性的深入社区楼院为辖区的居民群众表演,极大地丰富了辖区老年人的晚年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了社区与老干部之间和谐互动的良好氛围。实现了“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四、积极引导,发挥余热,让老干部为民之心常在。
老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积极引导他们更好的利用自身优势,为社区服务献计献策。一是精心组织政治学习。加强老干部政治思想建设,确保他们工作退休,思想不退休。立足实际情况,制订老干部学习教育制度,以“自学为主、组织辅导,集中讨论”为原则,精心安排组织生活,创新学习方式方法,把老有所学真正落到实处。二是开展我为社区献计出力。定期召开会议,向老干部通报情况,传达上级党委政府的重大决策措施,引导他们认识其作用和意义,并梳理老干部建议意见,通过相关途径向上级部门反馈,引导老干部为社区建设献计出力。三是充分参与社区建设。社区利用老干部在社区中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优势,鼓励他们自觉融入社区建设,老干部发挥余热的积极性不断高涨。汶川地震灾区捐款活动中,老干部们纷纷慷慨解囊,奉献爱心,体现了社区老干部心系灾区、心系祖国的崇高境界。
当然,社区老干部工作在深入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和瓶颈:部分老干部对社区服务了解不多,归属感不强,融入社区、享受服务的意识亟待增强;部分服务人员对“四就近”工作认识存在偏差;部分老干部对参与社区活动热情低迷。上述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区推进“四就近”工作的难度。
下步打算
以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为平台,进一步拓展社区老干部服务体系。根据社区许多老干部年高体弱的实际情况,增加家务料理、打扫卫生、精神陪聊等无偿服务。建立老干部家政服务联系网,为更多的老年朋友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西湖区南浦街道进贤仓社区
2011年3月11日
第二篇:依托社区做好老干部工作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老干部工作纳入社区管理的步伐也日趋加快。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中组发[2008]10号)文件,离退休干部就近学习、就近活动、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则成了老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我区目前的老干部也和其它县区的情况一样,进入了双高期,且居住分散。因此如何依托社区资源,真正把老干部“四就近”工作落到实处,是当前我区老干部工作需要认真思考的课题。
一、现阶段我区“四就近”工作的现状
1、老干部基本情况。
目前全区属老干部局管理的老干部共有人,其中离休干部人,县处级以上退休干部人。近年来,我们通过对老干部生活、学习、医疗、心理等方面的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发现,的老干部希望参加各类知识的学习;近的老干部表示最担心的问题是生活中无所事事、生病住院、生活孤独;近的老干部离退休之后主要精力用于家务和打麻将;仅占左右的老干部对精神文化生活表示满意。的老干部认为其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超过以上的老干部表示愿继续有所作为,实现自身的价值或未完成的心愿,处于日常生活少有人照料状态的近;近的表示“身体
健康,心情愉快”;在居住方面,与子女同住的占独居的占。超过的老干部认为在身体不适时,最好的就诊方式是到离家较近的医院。调查表明,老干部在进入“双高期”后,迫切需要全方位的整体服务。
二、我区老干部“四就近”工作存在的问题。
1、认识不深。
首先是有的老干部认为,进社区是将他们当作“包袱”推向社会,因而与原单位脱离了关系,成了“社会老人”。二是有的社区认为,社区服务主要是针对社区弱势群体和社会老人,而老干部待遇较高,无须提供服务,再者为老干部服务是老干部工作部门和原单位的事,与社区无关。三是领导的认识不够到位。认为老干部工作政策性强,只要不出问题就是做好了老干部工作。因而老干部工作很难纳入各级领导的决策范围。包括社区的工作人员同样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社区主要工作大多为上级各个部门布臵的硬性任务,包括劳动、卫生等,涉及到社区居民生活各个方面。在人员少,任务繁重、经费不足的情况下,有些工作人员对老干部工作认识不强。通过调研,有些社区党委书记、主任甚至不知道什么是老干部工作“四就近”。更不要提一些更具体的东西了。因此,提高各级领导干部以及社区工作人员的思想认识,是当前极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制约“四就近”工作的最大障碍。
2、管理服务不全面。
我区社区管理服务老干部工作当中,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服务管理项目不多。对老干部管理服务的内容主要体现在生活照料等家政服务方面,对象多为高龄、多病、无法定赡养人的老干部群体。这对于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还有一定的差距。二是服务管理形式不多。主要是依托社区现有的活动室、图书阅览室等,或通过社区工作人员和设立的家政服务中心为老干部服务。大部分老干部对社区的服务管理难以认同。通过问卷调查,我区老干部对社区服务的满意率不足50%。资源整合利用率较低。三是服务管理经费不足。很多社区表示,经费缺乏是社区老干部工作难以深入开展的主要原因。以大学路桃园社区为例,该社区通过各种渠道,在困难帮扶、发挥作用、就近医疗等方面工作都相对比较扎实,但因为社区条件和场地以及经费等各种原因,老干部活动场地则相当简陋。因此老干部就近活动、就近学习方面则相对困难,难以纳入其工作议题。
3、发挥老干部的作用不明显。
“四就近”工作的一个主要方面,就是如何积极发挥老干部在经济建设、社区建设以及城市发展的作用。但是在这一方面我们的社区做的还是明显不够。一是受市场经济影响和各种利益的驱动,大部分老干部多取向劳动报酬,无偿为社区服务的老干部,只占很少的一部分。二是社区为提供老
干部发挥作用的平台很少,只在一些示范性的社区建设中,建立了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成立了各种老干部自娱自乐的队伍。三是得到社区的重视与支持不够。社区工作千头万绪,老干部工作难以列入社区工作的议事日程,在组织动员、人员经费、机构的建立等方面,难为老干部发挥作用提供有效平台。
4、制度不够完善
我区大部分社区“四就近”工作的相关制度都不够完善。包括党建、就医、便民服务、就近学习娱乐以及考评等相关方面。这就直接导致了很多社区工作也做了,辖区内的老同志也认可,但就是缺少相关的文件资料等信息。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被动的局面。
二、改进和加强社区“四就近”工作的思路和对策
1、提高认识,认真贯彻实施有关政策法规。
中组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离退休干部工作是党的组织工作、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做好离退休干部工作的要求,落实离退休干部政治、生活待遇,发挥离退休干部作用,不断完善工作制度、健全工作机制、改进工作方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不断开创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新局面,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创造良好条件”。河南省委组织部《关于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四就近”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指出,“发挥社区优势,利用社区资源为离退休干部晚年生活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务,是离退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延伸和补充,是做好新形势下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有效途径,是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广大离退休干部的迫切需要。”中央、省、市的文件精神充分说明了老干部工作是新形势下的一项重要工作。
一是召开全区老干部“四就近”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各乡、镇、办分管老干部工作的领导和专干以及社区书记参加。会上宣读省、市关于“四就近”工作的文件精神,使全区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形成合力,构建党政领导、老干部工作部门牵头、老干部原单位和社区办理,相关单位支持参与共建的工作格局。二是要依托社区,加大对老干部“四就近”工作的宣传力度。使老干部适应管理体制的转变,从传统观念中解放出来,做到与时俱进,尽快适应社区服务、融入社区生活。
2、在社区老干部管理服务方面,可以借鉴兄弟县区的经验
市委老干部局在 月 日 在上街区老干部活动中心组织了关于全市老干部工作“四就近”的交流观摩会,会上上街
区老干部“四就近”工作就有很多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该区健全的“四就近”管理服务制度以及试点参考模式等,对我区的社区老干部工作有很高的参考价值。
多组织社区党支部书记或老干部工作人员深入到先进的兄弟社区参观交流,借鉴经验,取长补短。
3、完善各项制度,使老干部“四就近”工作纳入年终考评 3.1、完善各项制度,使社区老干部工作有所依据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因此,完善社区老干部工作的各项制度是让老干部“四就近”工作上升到另一个高度的重要手段。首先老干部局要出台包括老干部就近学习、就近得到关心照顾、就近发挥作用、就近参加活动以及联系老干部、走访慰问老干部、社区老干部队伍自身建设等等一系列相关制度并下发到各基层,基层社区再根据自身的软硬件情况制订付合该社区条件的社区老干部工作制度。
3.2、将“四就近”工作纳入到年终考评
年初将老干部“四就近”工作纳入到全区目标考评细则进行千分量化并下发到办事处,今后“四就近”工作将成为我区老干部工作的考核重点。以区委组织部的名义对基层加强考核力度,对做得好的社区实行加分,年底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可以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同时,鼓励社区发
挥主观能动性,探索老干部工作的新举措,营造各具特色的老干部工作新局面。
老干部“四就近”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广,工作量大,需循序渐进,稳步推进。作为我们,一定要积极主动做工作,实实在在做工作,确保老干部“四就近”工作的顺利推进。
第三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固原市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
一、立足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抢抓历史机遇,推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大众化旅游消费时代的迅速到来,旅游市场规模加速扩大,市场消费不断丰富,中国旅游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六盘山区列入‚全国重点实施扶贫开发攻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大力度扶持,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将奠定更好的基础。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固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把旅游业作为固原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大了对‚六盘山红色生态‛旅游板块的支持力度。‚精心打造‘生态文化山城’,加快建设集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一体的宁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使固原旅游业在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区市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抓手。固原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许多自然禀赋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六盘山集雄、奇、峻、秀于一体,既具北国风光之雄,又兼江南水乡之秀,是消夏避暑、森林探险、生态观光、科学考察和生态教育的良好场所;中国工农红军四次经过六盘山地区,使六盘山成为胜利之山。固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枢纽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石窟艺术六大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固原又是宁夏回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了独特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回族宗教文化、婚丧嫁娶、节庆习俗、饮食服饰、民间艺术等民俗旅游资源特色十分突出,是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固原又处在宁东‚能源金三角‛和‚西兰银‛‚关中—天水‛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自治区建设‚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聚集固原的‚人气‛,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旅游消费需求的提高,旅游的经济含量将进一步增大。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对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提速,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一般性消费相比,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性、可重复性、可持续性消费的特点,是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和恢复能力较强的消费,对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我市近年来‚农家乐‛旅游服务项目的不断发展,不仅探索出了旅游扶贫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经营旅游服
务项目的积极性,对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品,倾力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壮大
文化和旅游结合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内容融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能丰富旅游的内涵、提升旅游的层次。要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按照‚逐步挖掘,重点突破,打造精品,提升形象,促进繁荣‛的思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科学规划管理,优化发展布局。科学规划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保证。要按照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目标的要求,邀请权威部门、高端专家学者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修编《固原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2011年至2015年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提出和储备一批今后五至十年旅游开发建设的大项目。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实现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多形式、复合型的旅游产品体系。按照这些规划,将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文化企业为支撑,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撑产业,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变、文化旅游景区向文化产业聚集区转变。
突出品牌建设,打造精品线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红绿六盘〃文化固原‛整体形象,着力打响‚高原绿岛‛‚长征圣地‛‚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旅游品牌。精心打造四大
旅游区: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园、单家集、乔渠革命遗址和任山河战役纪念园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区,以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野荷谷、老龙潭、胭脂峡、白云寺为重点的生态观光、消夏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区,以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震湖为重点的地质观光旅游区,以固原博物馆、须弥山石窟、须弥山博物馆、萧关遗址文化园为重点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区。大力培育精品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红军长征‛和‚万里长城‛三条国家旅游线路,不断完善‚清凉六盘消夏之旅‛‚长征圣地体验之旅‛‚丝路重镇文化之旅‛‚回乡风情探秘之旅‛四条精品线路。构建以固原为中心,辐射陕甘宁蒙的‚中国西部地区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
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旅游产业链。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加强旅游通道和城市服务功能建设,构建和谐优美的旅游大环境,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按照4A级景区标准,加强景区主入口、游客中心、停车场、厕所、安全警示和引导标识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扶持代表城市形象的四五星级酒店和度假村,鼓励发展二、三星级酒店和经济型宾馆,积极支持‚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开发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刺绣、剪纸、书法、绘画、草编、泥塑和野菜、野果、中药材等旅游商品,培植一批经营有特色、服务有品位的名吃、名店、名街区。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要开展精准营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精准营销成为实现旅游业集约化、低成本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基本营销策略。坚持在巩固传统旅游市场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细分化市场策略,精心策划一批高质量的营销活动,积极培育新市场。精心做好‚红绿六盘〃文化固原‛整体形象的包装,实施文化旅游宣传‚五个一‛工程(制作一套旅游景区系列宣传品,出版一套景点导游讲解丛书,摄制一套旅游系列宣传片,打造一台高水准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演艺节目,拍摄一部以六盘山为题材的影视剧),精心谋划举办全国性、地区性大型节会,提升和扩大六盘山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壮大,政策是导向,机制是保障。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组建六盘山文化旅游集团公司,用足用好‚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实行统一规划管理、统一项目管理、统一宣传促销、统一行业管理、统一优惠政策的‚五统一‛管理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的界限,明晰责权利,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调整加强固原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完善县区领导机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定期研究解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要加大产业投入。解决好政策措施和投入问题,营造全方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论证储备今后五至十年的文化旅游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完善文化旅游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对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文化旅游业政策,配套完善固原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税费减免、贷款担保、注册登记和奖励等具体办法,给予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者最大的优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力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立文化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文化旅游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四要加强人才培养。鼓励社会教育资源合作,调动相关院校培育旅游人才的积极性,重点培养综合型旅游人才和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专业人才。自治区安排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促进就业专项资金,要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旅游行业人才培训。加强对在职、在岗管理人员的培训,选派管理骨干到旅游大省、旅游专业院校进行学习深造,提高管理、经营能力。定期举办导游员(讲解员)培训班,培养一支熟悉固原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旅游服务队伍。建立旅游行业资格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完善旅行社导游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旅游行业队伍的稳定性。
第四篇: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胜地
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胜地
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乡长王开富
摘要:本文从黄桑旅游区实际出发,结合黄桑旅游发展的现状,经过考察调研,提出了发展黄桑旅游的几点思路。一是树立科学的产业发展观,加强整体科学规划;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三是精心策划,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四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开交通瓶颈;五是实施精品战略,推出黄桑生态旅游精品。主题词:旅游、基础设施、规划、保护、促销。
生态旅游产业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越来越大众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与此同时,也有逐步由城市观光向生态旅游转移的趋势。生态旅游业因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而成为各地政府和投资者青睐的产业。为顺应这一发展变化,许多地方都把打造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宣传推介地方特色的重要方式之一。黄桑坪苗族乡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如何深度挖掘、整合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黄桑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乡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全乡经济科学跨越崛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黄桑生态旅游资源的概述
黄桑坪苗族乡地处绥宁县南端,与城步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交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上堡古国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独特民族民俗风情。
(一)丰富的森林资源。全乡森林总面积1259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6%,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有木本植物7000多种,其中珍稀树种193种,古老孑遗的树种36种、我国特有树种18种,观赏植物166种,有大灵猫、云豹、大鲵等58种,其中珍稀动物18种。该区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1982年,湖南人民政府批准黄桑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2005年该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美丽的生态自然景观。其境内重峦叠嶂,溪谷幽深,流水潺潺,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四季芳香,五彩缤纷。景色迷人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著名景点有六鹅洞、白水洞、龙宫洞、铁杉林、鸳鸯岛、红军路、九溪冲、上堡古国等,千姿百态,天造地设。此地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3℃。生态环境清
新优雅,有“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的美妙意境,被誉为无污染、无公害、冬暖夏凉、安神健体、清心养颜的天然森林氧吧、森林疗养院和旅游度假胜地。
(三)深厚的上堡古国历史文化及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明末清初期间,苗王李天保率领苗民3万余人揭竿而起,波及三省十八县,自封为武烈王,建立了上堡国,定都上堡,修建金銮殿,建制界溪省、巴流府、雪陵州、赤板县。古国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但留下了金銮殿、校马场、点将台、忠勇祠、旗杆石、套马树等历史遗迹;古国的苗民们仍聚居在这美丽大山里休养生息,繁衍后代,传承着苗族文化,将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留传至今。四月八姑娘节、苗家服饰、苗家吊脚楼、苗家婚嫁习俗、耍龙灯、舞狮子、傩舞、苗歌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2007年黄桑苗族四月八姑娘节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黄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黄桑生态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还处于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品牌还处于正在开发、定位状态,各方面的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来此旅游、观光、休闲的游客逐年增加。据统计,2010年,游客多达10万人次。为了顺应黄桑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势,抓住发展机遇,黄桑坪苗族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将发展黄桑生态旅游产业作为转变黄桑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战略来实施。
(一)黄桑生态旅游品牌基本形成。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充分挖掘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利用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底蕴,从每一细微之处着手,把景区最美的主题彰显出来。打造了曲幽谷、六鹅洞、铁杉林、九溪山庄等美丽的生态自然景观;加快龙宫洞景区建设进程,建成国内第一家原生态的溶洞观光品牌景区;进一步挖掘上堡古国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对整个村寨进行危房改造,“清理庭院、美化家园”,突出文化特色,打造生态旅游古村寨;完善漂流设施,建立了黄桑生态漂流中心;基本形成了以美丽的生态自然景观与人景观相结合的黄桑生态旅游品牌。
(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0年,全景区累计投入资金2千多万,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投资800余万元的六鹅洞游步道已完成,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从赤板至源头山铁杉林全长4.5公里旅游公路已正式通车,投资150多万元的红军路已建成,投资40余万元的鸳鸯岛景点改造工程现已全面完成,;投资600多万元的黄桑苗庄已正式营业,扶助发展了农家乐10家,修建准星级宾馆1家。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发展黄桑生态旅游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黄桑生态旅游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乡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一是通过举办民俗节日和民俗文化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每年通过举办四八姑娘节、巫傩文化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今年更是邀请到国内旅游界的专家亲临黄桑参加“2011中国黄桑原生态旅游发展峰会”,不仅得到了专家的把脉指导,更是达到宣传黄桑生态旅游的效果;二是充分利用多家影视单位在我乡成功拍摄多部影视剧的影响力。2010年,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组对美丽的黄桑上堡古国进行了现场采风,接着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以黄桑独特的风景民族风情在我乡拍摄了《警察也有家》、《老婆不在家》,进一步地宣传了黄桑生态旅游,使黄桑生态旅游品牌在北京、长沙等城市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已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制约黄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因素
黄桑坪苗族乡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创新意识的缺乏、资金投入的不足、宣传力度的不够、旅游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与旅游发展水平等因素一直制约着黄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一)生态旅游开发创新意识缺乏。目前从我乡的生态旅游开发现状来看,几乎还停留在初步和效仿开发阶段,创新意识缺乏,“跟着别人脚步走”现象很严重,看到别人搞漂流、农家乐,我们也跟着效仿,而从来没有认真思考和给自己定位,从中反映出了我们的生态旅游开发创新不足,抄袭很严重。当然,在这里我并没有反对搞漂流,我赞成的是我们要搞出与众不同的黄桑漂流、黄桑农家乐,开创具有黄桑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
(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我乡生态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景区和旅游资源丰富,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特点突出、管理完善、服务优良、知名度和美誉度高、吸引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景区景点。由于投入不足,导致了旅游设施、设备档次低,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饭店、商场及住宿、购物场所档次较低,仅靠黄桑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商务宾馆已无法承担大量游客的接待任务;景区“吃、住、行、娱、购、游”的旅游六要素不配套,功能不全,旅游项目单一,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交通设施成为黄桑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由于进出黄桑的主要通道在市—黄桑公路、佘家--黄桑公路路况差、弯道多,加上景区公路路面窄,每逢节假日交通拥堵现象严重,许多游客只有望而却步了,同时也致使许多旅行社虽然对黄桑景区景点很感兴趣,但目前还没有将黄桑作为理想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推介。
(四)旅游对外宣传促销相对滞后。成功的旅游产业离不开互联网与其他媒体宣传,可黄桑生态旅游目前尚未在互联网上进行系统宣传。在生态旅游宣传促销方面黄桑乡虽做了大量工作,但明显滞后于当前的发展形势。由于经费紧张,黄桑生态旅游景区天气预报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至今仍未在邵阳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进行播放。
(五)体制机制的制约依然严重。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依然存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还未成立统一管理部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乡生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旅游业实行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促进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完备,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保障和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四、发展黄桑生态旅游产业的创新思路与对策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形象”定位非常重要。当前,有全国和湖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良好外部环境;有借助崀山申遗成功的发展机遇;有绥宁境内的包茂高速和武靖高速连接线进入黄桑的交通区位优势;有国家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的政策倾斜;有全乡人民已经形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共识,黄桑的生态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 “黄金时代”。我们要抓住机遇,举全乡之力,集全民之智,深度挖掘、整合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快速发展黄桑生态旅游产业。今后一段时期,黄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完善六鹅洞、鸳鸯岛、铁杉林、九溪冲、楠木林等景区景点配套功能,重点对上堡古国、黄桑生态漂流中心综合休闲项目进行精心打造和策划包装,使之建设成为一个集民俗体验、休闲观光、激情漂流、露天游泳、水上游乐、综合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山水体验项目,在旅游产业中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黄桑特色竞争优势。同时,加宣传营销力度,发挥交通区位便利优势,真正形成大投入、大产出的生态旅游项目效益,带动全乡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使黄桑生态旅游产业引领绥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产业发展观,加强整体科学规划。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既要正确认识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要认识到生态旅游在现代旅游业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既要考虑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更要考虑区域的生态自然和人文生态承载力。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原则。因此,黄桑要尽快启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营林场的建设项目,扩大公益林面积。这样可以减少黄桑林木的砍伐量,有效的保护黄桑的生态环境,同时要严格科学规划黄桑生态旅游景区,任何建筑物应体现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特色以及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品味,对景区的农户建筑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合理设计,统一规划,错落有致,突出黄桑特色。尤其是对上堡古国遗迹恢复,要力求还原古国原貌,尽力做到使周边的景点、农户建筑与古国建设相协调,体现上堡古国原有的特色。
(二)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
政府主导,即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引导、规范各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以实现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达到或接近最优状态。事实上,从国内外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经验中可发现,该产业在发展的各个环节上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协调。生态旅游产业不仅是一项新兴产业,更是一项综合性强、外部经济性明显、经济部门跨度大、对生态环境条件要求高的产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环境保护问题、市场秩序整顿问题、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跨区域规划协调问题等等,都有赖于政府的推动和实施。目前,在黄桑履行管理职能单位就只有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黄桑坪苗族乡人民政府,在管理上,这两家单位既要通力合作、相互协调,又要各司其职,将黄桑生态旅游产业管理好,使之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三)精心策划,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酒香也怕巷子深”,发展旅游,包装和宣传非常重要,不能让潜在旅游资源和项目“养在深闺人未识”,应当舍得花大力气、下大力度进行宣传推介。就当前黄桑的实际,可以邀请知名专业机构进行旅游宣传策划;可以邀请媒体拍摄风光片,进行系统全面的宣传报道;可以组织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如“四八”姑娘节、国际森林节;可以制作精美的黄桑旅游手册进行宣传,以扩大黄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总之,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宣传推介黄桑,进一步提高黄桑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开交通瓶颈。
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关键。如果没有足够的旅游承载能力,那么旅游产业是无法发展起来的,也只能停留在小规模的层面上。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的游道,完成坪溪村楠木林、大小龙潭、上堡村老龙潭瀑布、六鹅洞、铁杉林、九溪冲原生态游步道,红军路提质建设;二是打破交通瓶颈,争取武靖高速连接线建设项目,扩(改)建好在市-黄桑公路、佘家-黄桑公路;拉通上乌公路,加快建设黄坪公路。通过交通区位优势,使黄桑生态旅游融入到崀山--城步南山—黄桑—怀化通道—桂林的大旅游圈,从而借助外围将黄桑生态
旅游推介出去。
(五)实施精品战略,推出黄桑生态旅游精品。
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中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就是要发挥地方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提高品位。通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把发展生态旅游的科学理念贯彻到发展中去,在努力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和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深层次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挖掘其自然和文化特色。特别要立足地方特点,注重发挥生态旅游区的比较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黄桑也不列外,黄桑必须要立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景观、上堡古国的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打造具有黄桑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只有这样,黄桑生态旅游才能在众多的旅游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黄桑这颗“绿洲明珠”才能走出绥宁,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第五篇:关于依托燕山石化资源优势工业建议
关于依托燕山石化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我区石化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的
可行性分析与工作建议
房山区是国家特大型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企业燕山石化公司的所在地,依托燕山石化资源及规模优势,发展石化新材料产业已被确定为我区实施工业强区战略的重要方向,下面就如何加快发展石化新材料产业聚集区进行可行性分析并提出工作建议。
一、房山区发展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1、产业定位的优势。
北京市的规划为我们长期内充分利用燕山石化公司的资源、产业优势,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将燕房地区确定为规划中的11个新城之一,发展方向为现代制造业、新材料产业(石油化工、新型建材)等。《北京市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在推进基础产业调整升级的目标中将石化新材料作为第一项内容提出:“十一五”期间,北京石化产业要按照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产业发展的全局,遵循产业集聚发展的客观规律,坚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利用产业基地建设的有利契机,调整现有存量,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布局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步伐,突出发展石化新材料,到2010年,使北京石化工业总产值达到15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北京市十一五产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调整规划》指出,要以加快建设产业基地为抓手,扩充石化新材料产业,基本建成以高端产品为主、特色鲜明的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基地和现代化精细化工产业基地。这些市级规划颁布实施为我区发展石化新材料产业
提供了明确的产业定位优势。
2、石油化工原材料的优势。
燕山石化公司拥有生产装置88套,辅助装置71套。原油加工能力为1000万吨/年,乙烯生产能力达80万吨/年,可生产欧Ⅳ标准的清洁汽油、柴油、航空煤油、石蜡、乙烯、聚乙烯、聚丙烯、苯酚、丙酮、顺丁橡胶、丁基橡胶等120种494个牌号的石油化工产品,其中树脂及塑料、合成橡胶、基本有机化工产品是国内最大的生产商之一。还拥有独立的供水、供电、供汽等公用工程供应系统。今年将新投资30亿用于改善装置生产能力、优化产品结构。同时燕山石化公司在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提出了总体发展思路:一是充分发挥炼油化工一体化的产业结构优势,实现资源优化利用;二是化工系统要加快发展核心业务,力争完成乙烯三轮改造(乙烯能力达到131万吨/年),做大做强优势产品,使合成树脂生产能力达到200万吨/年,继续保持国内最大地位,合成橡胶生产能力达到40万吨/年,位居世界第2位。届时,化工特种原料的供应量将会有更大幅度的提高。
此外,燕山地区一直以来把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以及综合性深加工、高分子材料加工、化工贸易及石化生产性服务业作为产业主要发展方向,经过多年的积淀,已逐步成为具有较高产业集中度、较强技术水平的化工材料基地。
3、物流、仓储的优势。
据石化业内专家分析,国内化工产品本地化销售交易量基本不会低于产值总量的35%。房山地区2008年石油化工行业的实际产值为650亿元以上。因此,当地销售交易量有可能会达到或超过200亿元。同时,如以燕山石化及房山地区化工企业生产所需原、辅料的需求来测算,也 2
有一个非常大的需求量;而这些原、辅料的进出,必将形成巨大的物流、仓储量,也是发展物流、仓储供应链的基本条件。
4、化工专用公共基础配套工程的优势。
燕山石化这几年来,推进技术进步,大力节能降耗,努力提高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环保治理水平,在产品总量做大的同时,各种消耗显著降低,资源利用水平大幅提高,基本形成了成熟的化工专用管网配套工程及供水、供电、各类专用工业气体和污水处理系统。为确保化工企业的污水处理需求,2009年改造后的回用装置产水能力可由目前每小时500吨提高到1300吨,形成相对富余的污水处理能力。
5、化工人才集聚和技术成果转化的优势
燕山石化这样的特大型化工企业,经过长期的培养、储备、开发建设,已形成了具有国际、国内一流化工专业人才和研究院所的优势。公司拥有一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自有技术,二百多项技术成果获国内外专利权,开创了我国成套石化技术出口的先河。目前掌握并储备了一批具有相当技术含量和市场前景的石化产品项目等待转化为生产力。
综上所述,燕山石化目前年产1000万吨油和80万吨乙稀的生产规模,将对许多企业构成一个供应链的关系;物料的平衡和再分配,化工专业原料的再加工,均是形成物流、延伸化工产业链的良好基础。燕山石化作为大化工企业不仅有巨大的化工原料资源,还有着显著的技术资源。大化工企业在自身发展中,不断有新的产品研发出来,不断有新的技术成果转化为产品。这种因化工工艺专业特殊性而形成的化工产业链,是发展“产学研”,“科工贸”一体化的最雄厚基础。因此,无论从建设化工上游产业链、下游产业链,还是技术产业链来说,3
房山都有着十分优越的条件。
二、近期依托燕山石化资源及规模优势发展石化新材料产业已经建成、正在建设以及即将建设的部分项目情况
1、全力支持扶持北京燕山威立雅水务公司实施东区污水净化装置改造工程。该公司属合资企业,注册资金1.4亿元,法国威立雅水务公司和燕山石化公司各占50%股份,主要从事水处理业务,从业人员450人左右。经过与市国税局的多次积极协调,本应在北京涉外分局纳税的该公司实现了燕山属地纳税。
2008年,在我们的鼓励与扶持下,该公司董事会决定增加投资1.3亿元,对合资公司东区水净化装置进行改造,增加现有超滤和反渗透装置,新建原水预处理、二级反渗透和HPD蒸发结晶装置,改造后的东区水净化装置污水处理能力可由目前的平均500m3/h提高到1300m3/h。该项目属于“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实施后可为燕山石化公司节约新鲜水473~596万吨/年,大大缓解燕山石化公司用水紧张状况,同时减少污水外排水量75万吨/年,减少盐分排放量4380吨/年,为企业年增利税600万元。预计2009年底交付使用。随着橡胶事业部嗅化丁基等装置上马,威立雅水务公司还将对西区的水净化装置进行改造,污水处理量由目前平均1000m3/h提高到1200m3/h。该公司东西区扩容,均为针对特殊化工产品生产排污采取的扩容方式,企业在大幅度提高自身经济指标的同时也为石化产业聚集区企业的生产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排污集中处理基础。
2、利用燕化公司的老旧生产线,引进外资成立了华美聚合物有限公司,实施年产6万吨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项目。该公司注册资本35636.36万元,其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以现有设备 4
19600万元人民币投入,占注册资本的55%;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以现金16036.36万元人民币投入,占注册资本的45%。该项目总投资5.6亿元,EVA的年产能为6万吨,达产后将年创收入12亿元、利税1.56亿元,预计安置就业人员80人。目前企业正在利用合资方——杜邦公司开拓产品市场,在一期工程运作成效较好的前提下,将继续加大投入,再改造两条高压聚乙烯生产线,EVA的年产能将达到20万吨。一期项目预计今年8月投产。
3、充分利用燕山石化公司炼油厂排放的废气,引进合资企业湖南凯美特气体公司,成立了北京燕山凯美特气体有限公司,正在实施炼厂气变压吸附分离装置建设项目。北京燕山凯美特气体公司由湖南凯美特气体公司出资60%、燕山石化公司技协出资20%、集联化工公司出资20%成立,该项目总投资1.5亿元。为吸引该公司在我区登记注册,财政今年将投入近300万元为该公司修缮厂区道路。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利用炼厂废气通过变压吸附分离及提纯,生产高纯度液态二氧化碳气,主要用于食品和碳酸饮料,年设计生产能力达到20万吨/年;另外将生产6480万立方米/年解析气;3600万立方米/年氢气。投产后预计年产值3亿元,利税8000万元。目前项目正在进行装置基础的土建施工,计划2月25号开始安装装置,解析气和氢气分离装置5月25日投入使用,同时进行二氧化碳分离设备安装,09年8月份投产使用。预计增加从业人员90人。
4、利用燕化公司的原料,全力引进年产15万吨双酚A(一条生产线)和6万吨聚碳酸酯(两条生产线)项目。该项目投资总额22亿元,由燕山石化公司和日本三菱化学投资株式会社各出资50%,合资50年,项目达产后将实现双酚A年生产能力15万吨,聚碳酸酯,年 5
生产能力6万吨,年创收入60亿元、利税10亿元(双酚A装置产品中的5.38万吨/年用于聚碳酸酯装置的原料,9.62万吨/年作为商品出售。聚碳酸酯装置全部6万吨/年产品作为商品出售,包括光盘级、注塑级、管材级和瓶材级)。目前,该项目已于2008年10月30日获得国家环保部的批复,计划2009年3月取得国家发改委的项目核准,4月份获商务部设立批准,5月份成立合资公司,2010年7月装置建设完成。预计安置就业人员120人。
5、利用燕山石化公司基础油加氢改造项目,引进了长城润滑油燕山分公司的包装油生产项目。长城润滑油燕山公司是中石化长城润滑油的分公司,原注册在海淀区,经燕山办事处的积极协调,燕山分公司于2007年底回迁燕山,并于2008年实现收入18亿元、利税1000万元。回迁后,该公司在巩固现有规模的基础上,燕山办事处积极与该公司协调,充分利用燕化加氢改造的契机,计划扩建30万吨包装油项目,项目总投资2.5亿元,达产后将为企业增收30亿元、创利税3亿元。预计安置就业人员300人。
6、与中石化催化剂奥达分公司达成了在燕山工业区建设年产200吨聚丙烯催化剂项目的意向。该项目总投资3亿元,投产后年产值约为3.2亿元,预计实现利税3100万元。目前,燕山工业区正在进行项目拟用土地的整合工作,预计2010年将开始开工建设,并新增约150人的就业岗位。
7、计划引进中港合资的燕联化工公司。该企业计划以内资扩股的形式将注册资本扩大到3500万元、投资总额扩大到5000万元,利用燕化公司的聚烯烃原料,实施年产2万吨塑胶地板原料及1万吨塑胶地板项目的生产。该项目年创产值6.8亿元、利税1亿元。预计新增 6
30人就业。
8、引进中石化催化剂燕山分公司在研究院新上银催化剂项目。该项目总投资3000万元,年产300吨银催化剂,达产后年创产值7000万元、利税1400万元。目前项目已经进入场平,年底可完成一期工程项目。预计新增就业人员25人。
9、东方化工厂的搬迁改造。东方精细化工厂实施了9万吨VAC搬迁改造,并扩大到18万吨,以此为龙头,改造5万吨VAE并扩能至10万吨,改造4万吨EVA、2.7万吨PVA,项目总投资约16亿元(其中设备投资8亿元)。预计今年年底可以投产,达产后将实现年产值25亿元、利税4亿元。燕山办事处正在积极与有关方面协商企业的注册和纳税事宜。预计新安置就业人员600~700人。
10、积极帮助燕山石化改制分流企业——集联公司实施化工产品生产能力扩建项目。燕山石化公司于2007年改制分流化工辅业成立了集联公司,该公司将原东方有机化工厂的乳胶装置整体搬迁至地毯厂,在安装建设的同时投资550万元对原有工艺设备进行改造,使其生产能力增加到1.5万吨、年产值1亿元,年利税2000万元。同时,积极帮助集联公司运作年产15万吨水煤浆项目,该项目达产后将年创产值1.8亿元、利税2000万元。原水煤浆生产由公司下属的水煤浆公司生产,年生产能力8万吨,集联公司拟将资源进行整合并扩能至15万吨。(由于该项目涉及煤炭资源,在整合过程中需要发改委的煤炭生产许可证。)
11、全力协助聚菱燕公司增资建设广东佛山分公司项目,并将项目的新增所得税合并在燕山缴纳。聚菱燕公司是中日合资主营汽车专用塑料的企业,目前在国内日系汽车占有超过10%的市场份额,2008 7
年公司实现产值4.8亿元。2008年聚菱燕公司投资380万美元在广东佛山建设分厂,通过我们的大量工作,将分厂的新增所得税协调在燕山缴纳,探索了在土地资源紧缺情况下企业扩大再生产与地方税收增长双赢的新模式。预计该项目达产后年产2万吨/年汽车专用塑料合金材料,年新增地区税收近1000万元。
12、开展高盟化工上市回迁工作。高盟化工是依托燕山石化公司的原料优势生产专用黏合剂的高新技术企业。为扶持企业在高新技术板块上市,我们采取特殊优惠政策,同意企业转到中关村科技园区注册三年,满足上市条件后再回迁。该公司今年将在实施上市后回迁燕山,实现地方工业上市的突破。上市后该企业预计将实现年产值2.4亿元、利税3300万元。目前,燕山办事处正在与企业协商上市后企业新的投资方向及项目归属,预计“十二五”期间,该企业产值将达到10亿元,利税3.5亿元。
以上我们已经引进正在建设或正在引进的项目建成达产后,将增加地区的工业产值100多亿元、利税20亿元,新安置就业约1000人,项目建成投产后既壮大了地区的工业经济实力,也为利用燕山石化公司的资源优势、加大与中石化的合作、发展地方工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三、吸收借鉴成功经验,稳步推进石化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的建设 上海、浙江等外省市建设石油化工产业园区的成功经验表明,园区的建设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政府、企业、科技和市场的主导作用。
第一、要建设发展具有一定规模与影响力的石化产业聚集区。在现有管理体制下,离不开中石化总公司的认可与支持,因此仅靠区县一级的行政资源是很难顺利推进的,必须在市一级领导与主管部门的 8
大力支持下实现与中石化总公司的有效沟通与协作,在此基础之上才能实现依托燕山石化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与整体推进。例如在上海化工园区的建设过程中,就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市各主要行政部门主要领导参与的领导小组,统筹调动资源、形成共识、凝聚合力、实施科学规划与建设,高水平管理与服务。因此我区建设石化新材料聚集区要积极争取市委市政府、中石化及市主要部门的真正关注与实际支持,尤其是要从重政府政策导向的高度给予我们相对宽松的政策环境,使我们可以在聚集区建设中立足高起点、实施新理念、实现活机制。
第二、聚集区的规划、开发、建设要立足长远、着眼未来,引入世界级大型化工区的“一体化”先进理念,通过对区内产品项目、公用辅助、物流传输、环境保护和管理服务的整合,实现“五个一体化”。“产品项目一体化”,即在聚集区内落户的主体项目以上、中、下游的化工产品为纽带连成一体,实现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有序建设。“公用辅助一体化”,即根据区内主体项目对水、电、气等的需求总量,统一规划、集中建设,形成供水、供电、供热、供气为一体的公用工程“岛”,实行区内能源的统一供给。“物流传输一体化”,即通过区内与各个化学反应装置连成一体的专用输送管网以及仓库、铁路和道路等一体化的物流运输系统,将区域内的原料、能源和中间体安全、快捷地送达目的地。“环境保护一体化”,即通过在生产过程中运用环境无害化技术和清洁生产工艺,并通过对废水和废弃物的统一处理,形成一体化的清洁生产环境,使化工区达到生产与生态的平衡、发展与环境的和谐。“管理服务一体化”,即为入驻化工区的业主提供政府“一门式”办公,寓管理于服务中,使来自不同国家、不同属性、不同规模的企业在园区都能得到全面、优质的服务。同时还参照国际惯例,9
结合市场经济手段向各业主提供后勤“一条龙”服务,使各生产单位集中全部精力进行其核心生产活动,达到各化工装置间的高效运作。从而真正做到专业集成、投资集中、效益集约。
第三、在聚集区的开发建设中要注重运用市场化的手段,积极吸引核心企业特别是燕山石化主体的投资入股,形成实质参与和利益共同体、实现合作共赢。例如上海化学工业园区在成立园区建设开发公司中就积极引进了上海石化、高桥石化等核心企业入股参与并占大股,由上海石化主要领导担任开发公司董事长,形成央企、地方在园区建设中的利益共同体,从而使园区建设既实现了企业化运作、良性循环、滚动开发,又充分调动了核心企业的积极性,为引进大项目、好项目创造了条件。我们应成立专门的工作和开发机构,明确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便于石化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的建设发展。
第四、聚集区的建设开发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过程,大化工产业链的形成需要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培育过程,因此必须本着放水养鱼,精心孵化的原则,克服急功近利的短期思想,着眼长远,切实保证前期投入足额到位、优惠政策扶持到位。要有打好持久战的心理与物质准备。
第五、需要注重正面宣传、形象重塑,切实树立全区对于石化产业发展的正确认识与科学态度,真正形成支持石化新材料产业、服务石化新材料产业的良好氛围。
石化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按照传统产品规模化、非传统产品前沿化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污染、引领行业发展方向的项目招商原则,变引资为选资,用10~15年的时间,建设成体系完善、布局合理、适度规模、环境优美、设计超前、高度开放、具有国内先进水 10
平的“绿色、环保”型现代石油化工新材料产业聚集区。
关于对石化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的规划,初步设想应以燕山作为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在核心区毗邻区域划出一定空间,分别设置五个产业发展功能区,为聚集区的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空间:
A区,即聚集区的核心区,为目前燕山石化公司的生产区。要通 11
过整合现有的石化老区,将聚集核心区的居住区进行合理的调整搬迁,尤其是凤凰亭地区、向阳地区,有效拓展燕山石化的发展建设空间,为扩大燕山石化公司的炼油能力和乙烯、丙烯、树脂、橡胶等核心产品的生产能力提供条件。
B区,为聚集区的塑料加工和精细化工区。该区域以现有的燕山东流水工业区为基础,向周边扩充,东至燕房东北环线,西至丁东路,北至燕山东流水村北、南至大件路;占地约400公顷,包含现有燕山东流水自然村及前后朱各庄所在区域。产业定位在高附加值、高科技含量、有一定污染物排放并能进行后续处理的精细化工产业以及塑料加工行业,便于利用燕山石化公司的化工污水处理能力,对各种污染物进行集中处理;重点发展催化剂、改善燕山石化公司产品性能的各类添加剂(如抗氧剂、增塑剂等)、油品深加工、涂料、黏合剂以及工程塑料和功能性塑料、改性树脂、塑料深加工、橡胶深加工等产业。
C区,为聚集区的石化产品深加工区。该区域西至燕房东北环线(南段为依山路),东至窦大路,北至京良路西延线,南至京周路;占地约2000公顷,主要为工业用地(房山工业园、桥梁厂、大石河仓库等)、农用地、河流保护带。
D区,为聚集区的商贸物流区。该区域北至大件路,南至京周路,东至依山路,西至城关镇西外环线和迎洪路,主要为建筑用地和居住用地。产业定位在为石化新材料园区包括燕山石化公司在内的生产企业提供服务的石化产品仓储、物流、金融、保险、法律咨询等行业,以及为地区居民提供服务的商贸服务业、房地产业等,为园区企业提供完善的服务和坚实的保障。
E区,为聚集区的远期发展备用区。该区域北至京周公路、南至 12
长周路、西至农林路、东至窦大路;主要为工业用地(化四等)、农用地、居住用地等。
近期目标:利用1~2年的时间,完成石化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发展规划的编制,建立配套的工作机制、积极争取市级支持,并初步建成针对燕山石化化工产品,研究开发深加工和拓展应用领域产品的科研平台。进一步加快A区范围内近期新引进项目的建设与投产进程,新增产值100亿元、利税20亿元。
中期目标:用5年左右的时间,完成新材料产业聚集区B区的开发建设和项目引进,完善D区的功能。
远期目标:用10~15年的时间,完成聚集区C区的开发建设和项目引进,使聚集区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000亿元,利税100亿元。
四、加快建设石化新材料产业聚集区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
1、与燕山石化公司建立深度互信的政企协作机制问题。切实提升区委、区政府与燕山石化的合作关系与合作等级,建立充分互信与默契,共同研究制定石油化工新材料聚集区的发展规划,共同争取北京市及中石化总公司对于我区石化新材料产业发展的支持与项目引进,将区域经济的发展与燕山石化的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真正实行合作双赢。目前可以说是我区与燕山石化建立战略协作关系的最好时期,要切实将“创新服务举措,加强沟通协调,全力解决好燕山石化公司等驻区中央市属企业经营中的实际困难”落到实处,建立起真正能够发挥作用的协调机构与机制,对燕山石化公司的实际困难实行一站式服务,限期办理式服务,通过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来累积互信,为深层次合作创造基础与条件。
2、发展空间问题。石化产业类的企业建设对原料的供给、生产辅 13
助要素的需求以及环保处理的要求很高,无论投资主体是谁,对其而言最优化的选择都是考虑“大树底下好乘凉”,即下游企业建设毗邻核心企业,借助地利优势使原料及辅助要素得到充分保障,三废得以完全处理,从而使建设及运营成本降到最低。即所谓的基础设计一体化、公用工程一体化、环保处理一体化、物流一体化。因此这种产业类型的企业都愿意在紧邻核心企业的半径内获得发展空间,但目前就燕山核心区而言,无论是自身投资上项目还是合资、合作上项目,可利用的土地空间已非常有限。要多方争取政策,解决燕山核心区即规划中A区内部遗留问题,为燕化生产区联片及实现有效集约化创造条件,也尽快研究启动燕山石化公司周边工业预留地即规划思路中B区的搬迁工作,为下游产业链开发,实现与核心企业群的一体化规划、建设、无缝对接创造出空间。当前重点是解决岗山、燕房等城中村以及前后朱各庄、东流水村的搬迁并实现工业用地的一级开发。
3、基础设施建设问题。要充分利用国家、北京市加大政府投入扩大内需的政策环境和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快产业聚集区范围内道路、水、电、气、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下一步开发建设奠定基础。目前迫切的是要做好燕山东北环线建设,打通现有物流瓶颈,有效提升聚集区B区土地的开发利用品位。
4、项目审批程序及管理模式的问题。近年来,随着国家土地、规划、环保等相关管理的日益严格与规范,石化类企业建设所需的资金成本与时间成本越来越大。据部分相关企业测算,在我区投资建厂每亩土地的综合成本在40万元左右,而仅办理开工前的各项相关手续时间就需要1~2年的时间,建设周期按一年计算,这样企业从项目实施到初步投产正常时间都需要两年以上。而石油化工行业具有明显的市 14
场化特征,对于市场价格变化、供需变动的敏感度很高,其基本建设及项目投资追求的是低成本、高速度、需要快速捕捉市场反应。产业聚集不仅需要核心大企业,也需要相当数量的配套中下游小企业。而现在高额的地价以及快则两年,多则三年的化工项目常规审批及相关手续办理周期不仅使大多数中小企业望而却步,也会让即使燕山石化这样的大企业在上项目的问题上陷入两难。因此在石化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的建设中,必须探索新的产业用地有效利用方式,探索建立产业集群项目建设审批管理绿色通道,切实减轻产业聚集区新建企业负担与阻力,解决项目落地所面临的各项手续瓶颈,切实降低企业的投资成本与时间成本。
五、建设石化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的工作建议
1、建立石化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平台。加强与燕山石化公司的协调与沟通,及时掌握燕山石化公司的新产品生产动态,组织专门队伍加强与有关科研机构和大专院校的合作,建立石化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平台,研究如何利用燕山石化公司生产的化工新产品和扩能的化工基础料,延伸地区的塑料加工等石化产品深加工产业链条。中石化看中燕山石化公司新产品开发能力,已经批准向燕山石化公司投资30亿元,用于扩大低压聚乙烯生产能力和建设燕山石化公司研发的化工新产品生产线,这些产品都有较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如何敏锐性的利用这些产品延伸聚集区的化工产业链条就是我们应该做的引导工作,如双酚A、EVA。研发平台还应该针对市场需求热点和未来趋势,将研发的重点放在石油化工产品深加工终端产品的研究开发上,提高燕山地区石化产品深加工行业的档次,高标准、高起点的形成地区链条合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的石油化工深加工产业特色,逐步形成地区石化产品 15
深加工产业在行业发展中的引领示范地位。
2、加强与国家、北京市塑料工业协会的协调、沟通与合作,加强与发达地区和友好协作地区的沟通与合作,拓宽产业发展、政策环境、市场变化、产品技术变化趋势等信息来源渠道,强化招商引资力度。
3、加强与北京市政府及有关部分的协调与沟通,最大限度的争取产业发展政策和扶持资金,加速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为聚集区的快速发展提供良好的硬件设施;有效整合燕山石化公司周边的土地资源,最大限度发挥土地资源的综合效应。
4、关于制订聚集区投资吸引政策的建议。研究制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入区企业建设成本、增强入园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提高政府工作效率的土地优惠政策、税收优惠政策、人才引进政策、招商引资奖励政策、企业上市扶持政策、企业创新扶持政策、项目建设审批收费政策等。对政策中涉及国家规定的,既可通过提高基地的级别自然获得,也可单独向市政府申请;对国家没有明确限定的,由区政府研究制订。
5、建立我区与燕山石化人员交流、联系、沟通与合作的新机制与新渠道。抽调一批中青年干部到燕山石化进行三个月以上的挂职锻炼,培养一批熟悉化工生产、技术管理与企业运营的行政管理人员,为双方合作发展培育感情、建立人脉、做好人才储备。
燕山办事处 2009年2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