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山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最终版]

时间:2019-05-12 16:49:4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托山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最终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托山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最终版]》。

第一篇:依托山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最终版]

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上经济”

平阳县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1年12月6日)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平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难点,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平阳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有70多万人口是农民,其中有三分之二乡(镇)分布在山区,586个村中有153个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如何根据山区农村的资源优势特点,解决山区群众的创业、就业、移民、环境改善等关键问题,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是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大力发展扶贫移民经济。近年来,我县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为核心,做好“特、迁、走”三篇文章,改善我县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加大扶贫政策支持和引导。2011年出台了《平阳县来料加工项目管理办法》、《平阳县扶贫农业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等扶贫产业开发文件,草拟了《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工作意见》、下 1

发《关于抓紧落实下山搬迁省补助资金的通知》,修订和完善了《平阳县下山移民搬迁五年规划》;二是加快下山移民的搬迁步伐。严格按照《平阳县欠发达地区下山移民整体搬迁规划》和《平阳县下山搬迁实施办法》(平政办[2010]74号)组织实施下山搬迁工作。抓紧落实下山搬迁补助资金,在省扶贫办下达我县三批下山搬迁资金的基础上,严格督促各乡镇抓紧落实下山搬迁补助资金,专门下发《关于抓紧落实下山搬迁省补助资金的通知》(平扶字[2011]9号)。目前,三批下山搬迁补助资金已发放24572000万元,资金报账1153.04万元。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就近安臵”的原则,以整村搬迁为主要形式,引导高山、远山、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人口向中心村或是周边中心镇集聚搬迁。加快下山移民小区建设,新建续建下山移民小区(点)19个,已建成移民小区(点)16个,实现下山移民搬迁1968户8390人;今年新建移民小区3个(山门镇移民小区、闹村乡桥头村移民小区、桃源乡低收入农户集中(移民)小区),续建移民小区3个(腾蛟龙尾移民小区、山门、维新),已搬迁523户2220人;三是实施下山移民致富开发项目。针对下山移民户大多数文化程度低、掌握技术少、致富能力差的现状,启动实施了下山移民户致富开发项目,在政策、资金、技术等三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掌握一种养殖技术,形成一项致富产业,彻底解决好下山脱贫户的异地搬迁脱贫问题,做到使山区村民移得下、留得住、富得起。积极扶持生态农业,新成立专业合作社19家,新建农业基地3815亩。来料加工产业稳步发展,新创办了来料加工点32个(累计179个),新增就业人数1333人,其中低收入农户就业494人,已经发放工资2106.1万元。新发展农家乐2家,累计达37家,营业收入达662.5万元,增加就业54人。据今年3月

份的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712元,比上年增加797元,增长16.2%,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高3.8个百分点。人均收入比全市的平均水平多208元。

二、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一是大力发展“农(渔)家乐”经济。根据农村的地理位臵和资源产业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以“农(渔)家”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是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捷径。目前,我县已创建了一批“农(渔)家乐”特色点、村,如西湾乡跳头村(渔家乐)、南雁堂基村(乡村旅游及婚纱摄影基地)、怀溪洋底村(番鸭)、晓坑杭坑村(冬泳基地)、水头龙涵村(水上娱乐)等,有效促进了所在村群众就业增收。据统计,全县累计发展农家乐村(点)132个,其中省市级示范点、特色村分别有2个、9个,2011年共接待游客172.2万人,营业收入2915万元;二是发展山区小水电产业。近年来,我县积极挖掘山区的资源优势,整合小水电分布格局,采取村集体、农户以林地、山地资源或资金入股的方式,积极鼓励村集体、农户参与当地山区小水电开发,从而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山门、晓坑、维新、吴洋等地共有股份制小水电20座,年增加村集体、农户经济收入约300万元;三是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充分挖掘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坚持把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来料加工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来料加工企业把来料加工服务网点建设到“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重点吸纳低收入农户中富余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业,从而实现山区富余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据统计,全县已累计设立来料加工点179个。2011年新增就业人数1333人,其中低收入农户就业494人,已经发放工资2106.1万元。来料加工已经成为我县实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渠道;四是抓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根据山区资源优势和就业市场形势需要,组织举办种养及专业劳动技能培训,解决农户脱贫致富和外出务工经商过程中遇到的“无技能、无技术”问题,使更多农民掌握一至多门农业技术、劳动技能,增强致富能力,增加劳动就业机会,提高劳动收入。2011年已培训5327人,完成任务数4900人的108.7%,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和资格证书5103本,发证率95.8%,培训后转移就业人数2008人,就业率达83.7%。

三、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强力推进城乡统筹改革。今年来,根据市委1号文件要求,我县强力推进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中心镇建设为平台、农房集聚建设为切入点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一是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我们采取统一步调、倒排时间、明确节点,快速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报批和实施。根据方案要求,在4月底前将全县29个乡镇调整为11个镇乡,其中4个为省级中心镇、4个功能区。同步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通过“转、并、联”等模式将全县606个村(居)调整为66个组团式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二是全面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出台《平阳县加快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平阳县万全镇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宅基地臵换实施细则》等文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拆旧搬新、梯度臵换,整合资源、自求平衡”的原则,全面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目前,全县已开工或即将启动的农房集聚点项目达13个以上;四是推进中心镇和功能区发展。我县高度重视中心镇培育工作,建立了县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全县区划调整后有10镇1乡,其中昆阳镇、鳌江镇、水头镇、肖江

镇(新增)等4镇已确定为省级中心镇,全县计划打造6个以上市级中心镇。在区划调整过程中,我们同步考虑功能区设臵问题。目前,市委市政府已批复同意我县昆阳中心城区、鳌江新区、万全现代产业新区等3个为都市型功能区,北港5镇为北港休闲生态旅游区。全县4个功能区涉及范围9个镇乡、面积957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域面积的91%,人口75.8万、占全县88%。下步将进一步完善对中心镇改革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四、全面实施“优美乡村”行动。努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以建设整洁美丽的系农村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农村社会建设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基本建立城乡互补互促的体制机制,使我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示范县。今年来,积极实施“优美乡村”行动”。首批25个优美乡村创建村项目建设推进工作进展顺利。3月,我办牵头农业局、十百办、环保局等13个部门联合对25个创建村进行了考核验收,共有18个村分别被评为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下达奖励资金235万元。2011年创建村工作已开始,共有昆阳镇雅村等38个村申报创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创建村各类项目建设及创建指导工作。

五、立足二、三产业布局特点,实现劳动力转移促增收。一是发展城镇产业经济。近年来,平阳县通过突出城镇传统二、三产业的优势特点,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乡镇大力发展城镇当地特色的产业经济,培育了水头皮革、郑楼礼品、萧

江印刷包装、鳌江机械制造、南雁顺溪旅游等一批城镇产业经济,为当地群众及周边山区群众转移就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发展城镇服务经济。服务行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且范围广、品种多,就业门槛底,不同的人群容易找到自己合适的位臵,发展城镇服务经济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在全县各中心镇大力发展镇城餐饮住宿、交通旅游、保姆等服务行业,出台服务企业、个体经营户在招收农村务工人员方面的政策扶持政策,广泛吸收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服务员、三轮车工、保姆、保安等职业。同时,我们还通过下山移民、县内人口迁移等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山区农村群众离开他们的“一亩三分地”向中心小集镇转移,到城镇谋求新的就业增收渠道。三是发展农产加工经济。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把一产向二产延伸,调整一产的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户附加值,促使大量农户加入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中来,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目前,全县已有规模农业加工企业20多家,下步,我县将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更多的农业企业从事农产加工领域,带动农户就业增收;四是强化农民就业服务。做好农民就业增收服务平台和机构建设,在基层政府建立健全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的专职机构,并有一支热心于为农民就业增收服务的队伍。目前,全县11个镇乡已全部成立农民就业服务中心,有的镇乡将服务机构进一步延伸到村,在村级设立就业信息窗口(点),直接服务于农民。

第二篇: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省、市、县也作了大力调整,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县作为山区农业大县,立足县情,解放思想,按照“坝区农业做精、山区农业做特”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培育蔬菜产业。实现蔬菜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由小市场向大市场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绥阳县地处黔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幅员广阔,有4个万亩大坝和15个5000亩大坝,交通便利,水利设施相对齐备,几乎无污染,为我县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特色产业奠定基础。我县通过长期探索和一系列的示范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走出了一条蔬菜产业之路。2002年,我县实施夏秋反季节蔬菜,2004年获得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点蔬菜生产合格县,2005年创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同年获农业部验收,2010年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绿色果蔬之乡》。虽然我县蔬菜种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蔬菜种植规模不大,种植杂乱,无区域性和产业(龙头)带动不明显的问题。2011年,通过下大力气抓规划,调结构,抓规模,重引资等措施,做大、做强、做优我县蔬菜产业。我县今年计划种植蔬菜10万亩,沿S207省道和S303省道沿线,按区域布置,建常规蔬菜产业带,北部山区建设以白菜、甘蓝、萝卜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目前已种植蔬菜7.62万亩,新引进投资1000万元的绥阳县大成食品有限公司1家,培育屿步等蔬菜专业协会15个。

二、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措施

(一)加强规划,促进蔬菜产业较快发展。我县总面积2566平方公里,耕地41.5万亩,东西宽56公里,南北长75公里,境内地形西北面较高,群峰连绵,多为山地峡谷,中部成鼻状隆起;东南地势开阔,丘陵盆地,交相错杂,最高海拔1802米,最低海拔540米,全县平均海拔950米。多样的地形地貌,使我县的气候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我县合理利用自然优势,种植蔬菜提出了要求,因此,我县提出了蔬菜产业规划:沿S207省道和S303省道沿线,建常规蔬菜产业带,北部山区建设以白菜、甘蓝、萝卜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在总的规划下,根据土质、水源等又划分了不同的种植园区,比如,洋川就在种植常规蔬菜上,又规划几十个园区,在不同的园区内分别种植了萝卜、蕃茄、白菜、黄瓜、大葱、西瓜、生姜、西葫芦、辣椒、马铃薯、甜玉米、南瓜、莲藕等等。通过规划,使我县蔬菜得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二)政府引导,推动蔬菜产业发展。今年,县政府拿出200万元资金对连片种植蔬菜100亩以上的大户或蔬菜专业合作社,每亩补助200元现金。同时,乡镇一级政府出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对蔬菜园区水利设施建设进行补贴,对沟渠清理进行补助等。政府的这些措施,进一步激发了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对蔬菜的种植起导了有效的引导作用。

(三)加强技术服务,保障蔬菜产业建设。在蔬菜连片种植区域,明确了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明确了技术标准,还向蔬菜种植户发放了技术服务卡,方便蔬菜种植户的联系和咨询,加强了技术指导。我们还根据蔬菜的不同时节,进行了专题培训,共开展专题培训40多期,培训2000多人次,发放资料4000多份,达到了蔬菜种植节水、省肥、苗壮苗齐、不务农时和移栽返青期短的效果,同时还推广了生物、物理除虫除害技术,保证蔬菜种植的生态、优质、安全、高效。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蔬菜产业发展。2011年,我县引进投资1000万元的绥阳县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建成热风干燥蔬菜生产线两条,可提供300个就业岗位,需各种新鲜蔬菜原料60000吨(主要以甘蓝菜为主),年产热风干燥蔬菜产品4000吨,公司生产工艺技术成熟先进,生产成本较低,与

国内大型的方便食品企业顶益(康师傅)集团、统一企业等签订供货合同,正在争取出口韩国、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公司采用“公司+协会+农民+政府(协调)”或“公司+种植大户+农民+政府(协调)”的模式已发展春甘蓝8000亩,年可发展甘蓝2万亩以上,力争3年发展甘蓝种植10万亩。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可带动近2万户农户户均增收800—1000元/年。2011年,我县培育的蒲场镇屿步蔬菜专业合作社与贵阳老干妈签订合同,每年为老干妈公司生产雪里蕻和鲜辣椒半成品,年需要种植雪里蕻上万亩和鲜辣椒5000亩以上,带动了全县蔬菜种植。

(五)部门协调,土地流转,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要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必须采取“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种植,因此,必须改变以前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模式,采取土地流转,发展大户生产,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我们采取部门协调的方式,帮助农户实行土地流转,实现了蔬菜种植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积极引导发展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社员的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合作社分红,扩大规模种植,提高种植效益。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6万多亩。

三、我县发展蔬菜产业的启示

(一)依托自然优势,选择主导产业是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分工更加精细,区域布局更加明显,因此,区位优势非常重要,我县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独特的区位优势,按照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要求,在蔬菜生长适宜区种植蔬菜,省时、省力、减少投资、节约成本,还可保障安全,因此,我县规划了蔬菜产业带。在蔬菜的生产上,我们走“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道路,这样既符合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又能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实践证明,我县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也深信我县蔬菜产业能做得更大更强。

(二)培育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是动力。大市场,需要大手笔,既要保证量,又要保证质,以前一家一户生产的模式,既不能保证量的供给,也不能保证质的优良,所以,必须要有企业或协会来发挥纽带作用,一头联系市场,一头联系生产,按标准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样既保障了市场,又规范了生产,同时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科学种植管理,是保障。蔬菜种植,必须实行规范种植,科学管理,才能保障蔬菜种植的“高效、低残、生态、安全”,否则生产出的蔬菜不是品质不优,没有市场竞争力,就是产量不高,效益低下,不能保障增收。我县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示范,总结出我县蔬菜种植、管理经验,再结合国内外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在蔬菜产业上取得了较好效果,蔬菜种植大户就蔬菜收入每亩在4000元以上。

(四)政府引导,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活力。政府用资金进行补贴,一是可以适当解决一点资金困难;二是给大户或企业以信心;三是激发大户或企业种植的积极性;四是让大户或企业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引导产业发展的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无害化保障。

第三篇:依托三江资源优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要求,是我们党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战备意义。三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农民增收渠道少,增速慢,三江县要加快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资源优势上求突破,在特色开发上求发展,把着力点和立足点放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上,依托资源,突出特色,面上市场,因地制宜,做好县域特色经济文章,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三江县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一)三江县基本情况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东连桂林市龙胜县,西接贵州省从江、黎平县,北贯湖南通道县,南通融安、融水县,枝柳铁路贯穿县境南北,209、321国道呈十字形从县城穿过,县城距柳州市203公里,距桂林市167公里。全县人口34.71万人,境内居住侗、壮、苗、瑶等少数民族28.78万人,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56.76%。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全县共辖13个乡3个镇,166个村民委。三江境内属丘陵山区,全县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46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91万公顷,山地面积占77.2%,林业用地为73.97%,境内盛产茶油、松杉、毛竹、茶叶和糯米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重晶石、钒、铁、锰、铅锌等。境内有浔江、溶江、苗江等主要河流,水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54.24万千瓦。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既有浓郁的侗族苗族风情,又有秀丽的山水自然风光,更有享誉中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风雨桥和独峒岜团桥。

(二)经济发展情况

2003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517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2%;全县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22974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减少2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885万元,同比增长9.17%;财政收入4869万元,同比增长6.12%;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74万元,同比增长2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1元,增长4.79%;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同比增长6.07%;城乡居民各项存款余额46611万元,同比增长9.3%,各项贷款余额52583万元,同比增长39.0%。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县域内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培育成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尚未形成。

三江的茶叶、茶油、肉牛、竹子资源丰富。是广西第二产茶大县。目前全县茶叶总面积已达6.7万亩,其中可采摘茶园面积4万多亩,每年按递增1万亩的速度发展。茶叶产品主要有白云银针、曲毫、碧螺春、天池绿剑、碧舫等,茶叶以形、色、香、味俱佳而深受区内外消费者青睐,具有优质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今年在全区开展“桂茶杯”比赛活动中,“三江天池绿剑”和“三江碧舫绿茶”获特等奖;“三江白云银针”获得二等奖。中国油茶之乡。三江具有悠久的种油茶历史,是全国茶油重点生产基地,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油茶之乡”,全县共有油茶林面积69万亩。三江肉牛品质盛名区内外。三江黄牛以天然牧草饲养,肉质细嫩、蛋白质高、脂肪低,产品畅销区内外市场及至港澳地区。全县牛存栏12万头,2003年我县投入130多万元专项资金进行黄牛品改,在16个乡镇建立26个“西门达尔”良种牛人工冻配点和7个本交点。到目前为止,全县共进行黄牛品改2940头,产下99头杂交牛。毛竹是林业大县的重要组成。目前全县毛竹面积达8.4万亩,在原有竹林面积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正在抓竹子的低产改造工作。

(五)蕴藏的水能资源没能得到开发。

三江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5.54万千瓦,其中浔江河的三级开发装机容量可达5.59万千瓦,2004年6月止,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只达到4.55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量的32.1%。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依托生态资源,做大“绿”经济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可以促进传统农业直接向生态农业跨越。三江县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提供了优势资源。一是要必须继续实施“四个一”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生态富县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先进技术和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对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及不良影响,建立茶叶、油茶、肉牛、竹林四大生产基地。二是建立完善包括产品开发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在内的、科学的、完整的绿色生产体系,使产品远离污染,无毒、无公害,成为绿色产品。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制止任何破坏环境污染活动。

(二)依托旅游资源,做响“休闲旅游”经济

依托着丰富民族旅游资源,三江县必须要抓住机遇,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三江民族风情之旅,做活“休闲旅游”经济。一是把三江定位成“区域性休闲消费中心”,所有的建设开发项目均围绕这个中心。二是用“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维来优化三江县内人力、物力、财力、土地等资源配置,所有产业和建设都围绕旅游支柱产业的培育来进行。三是按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要求进行景区景点的规划和建设。四是搞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及产业群建设,围绕旅游景点,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建设,形成产业群。五是总结前两届三江县旅游节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输出特色,打出品牌。六是鼓励和引导外资参与旅游开发。七是建立健全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及业务指导,大力抓好旅游市场秩序和整顿和接待质量的提高。八是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东盟博览会等到一系列机遇为契机,加大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不断扩大“侗族风情看三江”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强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壮大发展的力量,把民营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和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既是生产中心、加工中心,又是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科技中心,可对全县实施全方位带动。三江县必须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构筑民营经济发展平台。一是积极开展“为纳税人办实事”活动,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即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舆论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有力的治安环境。二是要营造浓厚的民营经济发展氛围。加大对民营经济的宣传力度,在县主要的媒体上开辟专栏,宣传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好典型、好经验,使干部群众思想上有一个大解放,观念上有一个大更新,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小气候”。三是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对各部门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要进行不定期清理,凡明确取消的要坚决停收,降低收费标准的项目要坚决减收。要认真开展整治,抓好行风评议活动,由民营业主给执法执纪部门打分。对于破坏经济环境的人和事,要严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挪位子,摘帽子。要通过环境整治,使外来客商及民营业主感到舒心、顺心、放心,从而大胆投资、放手干。

(四)依劳动力资源,做活劳务经济

大力抓好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是目前三江县促农民增收的工作重点,三江必须把劳务经济提升为县域经济重要产业来抓。一是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务输出信息网,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二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即加快小城镇建设,就近就地消化一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一批;发展劳务输出输运一批。三是加强农民工的培训,引导农民从“洗脚上田”向“洗脑进城”转变。四是建立民工保护机制,善待民工,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依水力资源,做响水经济

三江县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如何充分发挥本县水利资源优势,是我们抓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水电开发,充分利用好用尽水能资源。目前应争取早日建设洋溪水利枢纽工程和木洞水利枢纽工程,做好白云山、晒江、龙潭等小水电站的开发与建设。二要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做好水电站的管理经营。目前做好梅林、西坡、纯德、归能、同乐5个小水电站的租赁承包经营工作。

第四篇:依托三江资源优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要求,是我们党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战备意义。三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农民增收渠道少,增速慢,三江县要加快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资源优势上求突破,在特色开发上求发

展,把着力点和立足点放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上,依托资源,突出特色,面上市场,因地制宜,做好县域特色经济文章,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三江县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一)三江县基本情况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东连桂林市龙胜县,西接贵州省从江、黎平县,北贯湖南通道县,南通融安、融水县,枝柳铁路贯穿县境南北,209、321国道呈十字形从县城穿过,县城距柳州市203公里,距桂林市167公里。全县人口34.71万人,境内居住侗、壮、苗、瑶等少数民族28.78万人,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56.76。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全县共辖13个乡3个镇,166个村民委。三江境内属丘陵山区,全县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46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91万公顷,山地面积占77.2,林业用地为73.97,境内盛产茶油、松杉、毛竹、茶叶和糯米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重晶石、钒、铁、锰、铅锌等。境内有浔江、溶江、苗江等主要河流,水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54.24万千瓦。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既有浓郁的侗族苗族风情,又有秀丽的山水自然风光,更有享誉中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风雨桥和独峒岜团桥。

(二)经济发展情况

2003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517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2;全县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22974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减少2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885万元,同比增长9.17;财政收入4869万元,同比增长6.12;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74万元,同比增长2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1元,增长4.79;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同比增长6.07;城乡居民各项存款余额46611万元,同比增长9.3,各项贷款余额52583万元,同比增长39.0。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县域内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培育成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尚未形成。

三江的茶叶、茶油、肉牛、竹子资源丰富。是广西第二产茶大县。目前全县茶叶总面积已达6.7万亩,其中可采摘茶园面积4万多亩,每年按递增1万亩的速度发展。茶叶产品主要有白云银针、曲毫、碧螺春、天池绿剑、碧舫等,茶叶以形、色、香、味俱佳而深受区内外消费者青睐,具有优质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今年在全区开展“桂茶杯”比赛活动中,“三江天池绿剑”和“三江碧舫绿茶”获特等奖;“三江白云银针”获得二等奖。中国油茶之乡。三江具有悠久的种油茶历史,是全国茶油重点生产基地,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油茶之乡”,全县共有油茶林面积69万亩。三江肉牛品质盛名区内外。三江黄牛以天然牧草饲养,肉质细嫩、蛋白质高、脂肪低,产品畅销区内外市场及至港澳地区。全县牛存栏12万头,2003年我县投入130多万元专项资金进行黄牛品改,在16个乡镇建立26个“西门达尔”良种牛人工冻配点和7个本交点。到目前为止,全县共进行黄牛品改2940头,产下99头杂交牛。毛竹是林业大县的重要组成。目前全县毛竹面积达8.4万亩,在原有竹林面积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正在抓竹子的低产改造工作。

三江的茶叶、茶油、肉牛、竹子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从量和质上都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支柱。一是规划布局不尽科学合理,分布比较分散,区域优势不够明显。二是经营管理比较粗放,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三是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牵引乏力。四是生产投入不足,品种单一,单位产量、产值低,加工、包装档次低,没有形成响亮的品牌。

(二)三江县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没有深入开发,蕴含的潜力没有被挖掘。

三江县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三江程阳桥侗族文化风情旅游区是国家西部地区旅游投资规划贵州----三江----龙胜----桂林----贵州----广州跨省旅游线路中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纳入桂北山水民俗风情旅游线路,旅游区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风和岜团风雨桥,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持保护单位――马胖古楼;还有高定侗寨、独峒斗牛、良口三王宫、产口古榕、曲岭瀑布等景点。旅游区内侗寨依山傍水,鳞次比的吊脚楼和鼓楼与风雨桥及水车等完美丽的风景。其精湛的民族建筑,侗族民居曾被称为少数民族建筑史上的“活化石”,三江县侗族风情浓郁,其民族节庆、生活、婚恋、饮食等习俗独具

第五篇:依托三江资源优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要求,是我们党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战备意义。三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农民增收渠道少,增速慢,三江县要加快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资源优势上求突破,在特色开发上求发展,把着力点和立足点放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上,依托资源,突出特色,面上市场,因地制宜,做好县域特色经济文章,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

一、三江县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一)三江县基本情况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东连桂林市龙胜县,西接贵州省从江、黎平县,北贯湖南通道县,南通融安、融水县,枝柳铁路贯穿县境南北,209、321国道呈十字形从县城穿过,县城距柳州市203公里,距桂林市167公里。全县人口34.71万人,境内居住侗、壮、苗、瑶等少数民族28.78万人,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56.76%。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全县共辖13个乡3个镇,166个村民委。三江境内属丘陵山区,全县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46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91万公顷,山地面积占77.2%,林业用地为73.97%,境内盛产茶油、松杉、毛竹、茶叶和糯米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重晶石、钒、铁、锰、铅锌等。境内有浔江、溶江、苗江等主要河流,水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54.24万千瓦。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既有浓郁的侗族苗族风情,又有秀丽的山水自然风光,更有享誉中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风雨桥和独峒岜团桥。

(二)经济发展情况~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517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2%;全县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22974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减少2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885万元,同比增长9.17%;财政收入4869万元,同比增长6.12%;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74万元,同比增长2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1元,增长4.79%;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同比增长6.07%;城乡居民各项存款余额46611万元,同比增长9.3%,各项贷款余额52583万元,同比增长39.0%。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县域内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培育成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尚未形成。三江的茶叶、茶油、肉牛、竹子资源丰富。是广西第二产茶大县。目前全县茶叶总面积已达6.7万亩,其中可采摘茶园面积4万多亩,每年按递增1万亩的速度发展。茶叶产品主要有白云银针、曲毫、碧螺春、天池绿剑、碧舫等,茶叶以形、色、香、味俱佳而深受区内外消费者青睐,具有优质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今年在全区开展桂茶杯比赛活动中,三江天池绿剑和三江碧舫绿茶获特等奖;三江白云银针获得二等奖。中国油茶之乡。三江具有悠久的种油茶历史,是全国茶油重点生产基地,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油茶之乡,全县共有油茶林面积69万亩。三江肉牛品质盛名区内外。三江黄牛以天然牧草饲养,肉质细嫩、蛋白质高、脂肪低,产品畅销区内外市场及至港澳地区。全县牛存栏12万头,~年我县投入130多万元专项资金进行黄牛品改,在16个乡镇建立26个西门达尔良种牛人工冻配点和7个本交点。到目前为止,全县共进行黄牛品改2940头,产下99头杂交牛。毛竹是林业大县的重要组成。目前全县毛竹面积达8.4万亩,在原有竹林面积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正在抓竹子的低产改造工作。三江的茶叶、茶油、肉牛、竹子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从量和质上都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支柱。一是规划布局不尽科学合理,分布比较分散,区域优势不够明显。二是经营管理比较粗放,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三是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牵引乏力。四是生产投入不足,品种单一,单位产量、产值低,加工、包装档次低,没有形成响亮的品牌。

(二)三江县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没有深入开发,蕴含的潜力没有被挖掘。三江县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三江程阳桥侗族文化风情旅游区是国家西部地区旅游投资规划贵州----三江----龙胜----桂林----贵州----广州跨省旅游线路中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纳入桂北山水民俗风情旅游线路,旅游区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风和岜团风雨桥,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持保护单位――马胖古楼;还有高定侗寨、独峒斗牛、良口三王宫、产口古榕、曲岭瀑布等景点。旅游区内侗寨依山傍水,鳞次比的吊脚楼和鼓楼与风雨桥及水车等完美丽的风景。其精湛的民族建筑,侗族民居曾被称为少数民族建筑史上的活化石,三江县侗族风情浓郁,其民族节庆、生活、婚恋、饮食等习俗独具特色,是理想的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圣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向往。但由于地方经济较落后,财政收少,对改造旅游区的投入太少,致使旅游业发展缓慢,蕴含巨大的旅游潜力未挖掘出来。一是交通与内外设施建设落后,到景区的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二是旅游服务设施落后,服务化程度低。三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未打响。四是景区风貌与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三)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建设力度不足,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县域内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全县民营企业60多家,总注册资本5421万元,其中县外投资24家,资本3818万元,年创税近300万元。全县共有木材加工、竹器加工、茶叶加工厂等各小型企业2560个,年总产值达12373万元,年上缴税金377万元。但因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建设缓慢,招商力度不足,引进大企业来投资办厂少,没有能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渠道少,增值困难,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应有规模,农民致富门路不多。造成的原因:一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不发达,影响外商进来投资。二是优惠政策难兑现,一些优惠政策缺乏连续性,加上部门争利严重,协调难,导致优惠政策难执行。三是招商引资机构自身建设滞后,没能深入开展工作。四是投资软环境不

下载依托山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最终版]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托山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最终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托三江资源优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要求,是我们党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战备意义......

    桂平紫荆镇大力发展山区经济

    桂平紫荆镇大力发展山区经济 桂平市紫荆镇依靠丰富的山区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大力发展山区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以竹笋种植加工为龙头,带动八角、茶叶、果树生产等特色山区种......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固原......

    依托清江资源优势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5篇)

    依托清江资源优势 发展县域特色经济赵英俊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要求,是我们党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解决农业、农村、农......

    严勇: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5则范文

    严勇: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访沐川县委常委、副县长严勇 来源: 沐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森林覆盖率71.5%。享有“中国竹子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

    依托社区资源优势 做好老干部

    依托社区优势做好老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 -----西湖区进贤仓社区离退休老干部“四就近”工作汇报材料 进贤仓社区地处南昌市象山南路2号,属西湖区南浦街道管辖。辖区东至......

    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胜地

    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胜地 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乡长王开富摘要:本文从黄桑旅游区实际出发,结合黄桑旅游发展的现状,经过考察调研,提出了发展黄桑旅游的几点思路。一是树......

    关于依托燕山石化资源优势工业建议

    关于依托燕山石化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我区石化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的 可行性分析与工作建议 房山区是国家特大型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企业燕山石化公司的所在地,依托燕山石化资源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