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彭水工商局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打造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08:19: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工彭水工商局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打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工彭水工商局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打造》。

第一篇:工彭水工商局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打造

彭水工商局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打造

农产品商标特色品牌

近来,工商局积极树立商标兴农意识,坚持商标宣传“三到”、商标实施“两抓”的工作思路,充分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打造农村经济特色品牌。

商标宣传“三到”,即:宣传到政府,研究制定了《彭水县“十二五”期间培育驰名、著名、知名商标工作推进方案》和《彭水县“十二五”期间培育推荐驰名、著名、知名商标规划》,先后在有彭水县经济工作会议和协调会上予以贯彻和落实。宣传到企业家协会和行业协会,组织人员深入到各级协会组织,与多家企业和农村食(药)用菌、土特产品、农产品、餐饮、大葱、草莓等协会组织代表谈资源、谈发展、谈前景,使他们产生了强烈的商标兴农责任感、紧迫感。宣传到社区、到乡镇、到群众,利用“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宣传周、“3.15”送法下乡等活动及新闻媒体,先后在县繁华街道10余次集中进行宣传。

商标实施“两抓”,即:抓龙头,加强深入农产品专业合作社集团这一些龙头企业,与企业一同设计勾画商标兴企蓝图,促使企业率先形成了构建企业品牌文化的全新发展理念。通过不懈努力,将郁山、苗妹香香、都濡等商标推介为市著名商标。又将郁山、迈新商标推介到国家工商总局商标

局申报涉外商标。目前,郁山品牌也越来越突显它的优势、特色和影响,抓规模。彭水县郁山苕粉是南方食用粉的主要产区,2002年以来,着手立足于这一规模产业,形成独特的规模产业品牌。迅速抓住新产品新技术这一发展契机,决定使用“郁山”名称打造自己的商标品牌。

通过坚持商标宣传“三到”、商标实施“两抓”工作思路,彭水县工商局全力发展壮大农产品商标,围绕农产品、矿产品、旅游产品等农村经济增长点,对前进的山野菜、林蛙、天岗的花岗岩、郁山古镇的三鲜、阿依河、郁山古镇、摩围山、苗王城、苗妹山寨的旅游产品等农村经济品牌进行了全面开发。目前,实有注册商标已达187件,其中农产品商标68件,已经申报待批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3件,市著名商标5件,县知名商标8件,初步形成我县农村经济商标品牌经济发展新格局。(商广科供稿)

第二篇: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胜地

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胜地

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乡长王开富

摘要:本文从黄桑旅游区实际出发,结合黄桑旅游发展的现状,经过考察调研,提出了发展黄桑旅游的几点思路。一是树立科学的产业发展观,加强整体科学规划;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三是精心策划,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四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开交通瓶颈;五是实施精品战略,推出黄桑生态旅游精品。主题词:旅游、基础设施、规划、保护、促销。

生态旅游产业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越来越大众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与此同时,也有逐步由城市观光向生态旅游转移的趋势。生态旅游业因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而成为各地政府和投资者青睐的产业。为顺应这一发展变化,许多地方都把打造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宣传推介地方特色的重要方式之一。黄桑坪苗族乡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如何深度挖掘、整合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黄桑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乡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全乡经济科学跨越崛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黄桑生态旅游资源的概述

黄桑坪苗族乡地处绥宁县南端,与城步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交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上堡古国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独特民族民俗风情。

(一)丰富的森林资源。全乡森林总面积1259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6%,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有木本植物7000多种,其中珍稀树种193种,古老孑遗的树种36种、我国特有树种18种,观赏植物166种,有大灵猫、云豹、大鲵等58种,其中珍稀动物18种。该区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1982年,湖南人民政府批准黄桑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2005年该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美丽的生态自然景观。其境内重峦叠嶂,溪谷幽深,流水潺潺,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四季芳香,五彩缤纷。景色迷人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著名景点有六鹅洞、白水洞、龙宫洞、铁杉林、鸳鸯岛、红军路、九溪冲、上堡古国等,千姿百态,天造地设。此地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3℃。生态环境清

新优雅,有“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的美妙意境,被誉为无污染、无公害、冬暖夏凉、安神健体、清心养颜的天然森林氧吧、森林疗养院和旅游度假胜地。

(三)深厚的上堡古国历史文化及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明末清初期间,苗王李天保率领苗民3万余人揭竿而起,波及三省十八县,自封为武烈王,建立了上堡国,定都上堡,修建金銮殿,建制界溪省、巴流府、雪陵州、赤板县。古国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但留下了金銮殿、校马场、点将台、忠勇祠、旗杆石、套马树等历史遗迹;古国的苗民们仍聚居在这美丽大山里休养生息,繁衍后代,传承着苗族文化,将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留传至今。四月八姑娘节、苗家服饰、苗家吊脚楼、苗家婚嫁习俗、耍龙灯、舞狮子、傩舞、苗歌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2007年黄桑苗族四月八姑娘节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黄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黄桑生态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还处于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品牌还处于正在开发、定位状态,各方面的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来此旅游、观光、休闲的游客逐年增加。据统计,2010年,游客多达10万人次。为了顺应黄桑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势,抓住发展机遇,黄桑坪苗族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将发展黄桑生态旅游产业作为转变黄桑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战略来实施。

(一)黄桑生态旅游品牌基本形成。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充分挖掘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利用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底蕴,从每一细微之处着手,把景区最美的主题彰显出来。打造了曲幽谷、六鹅洞、铁杉林、九溪山庄等美丽的生态自然景观;加快龙宫洞景区建设进程,建成国内第一家原生态的溶洞观光品牌景区;进一步挖掘上堡古国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对整个村寨进行危房改造,“清理庭院、美化家园”,突出文化特色,打造生态旅游古村寨;完善漂流设施,建立了黄桑生态漂流中心;基本形成了以美丽的生态自然景观与人景观相结合的黄桑生态旅游品牌。

(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0年,全景区累计投入资金2千多万,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投资800余万元的六鹅洞游步道已完成,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从赤板至源头山铁杉林全长4.5公里旅游公路已正式通车,投资150多万元的红军路已建成,投资40余万元的鸳鸯岛景点改造工程现已全面完成,;投资600多万元的黄桑苗庄已正式营业,扶助发展了农家乐10家,修建准星级宾馆1家。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发展黄桑生态旅游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黄桑生态旅游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乡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一是通过举办民俗节日和民俗文化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每年通过举办四八姑娘节、巫傩文化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今年更是邀请到国内旅游界的专家亲临黄桑参加“2011中国黄桑原生态旅游发展峰会”,不仅得到了专家的把脉指导,更是达到宣传黄桑生态旅游的效果;二是充分利用多家影视单位在我乡成功拍摄多部影视剧的影响力。2010年,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组对美丽的黄桑上堡古国进行了现场采风,接着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以黄桑独特的风景民族风情在我乡拍摄了《警察也有家》、《老婆不在家》,进一步地宣传了黄桑生态旅游,使黄桑生态旅游品牌在北京、长沙等城市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已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制约黄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因素

黄桑坪苗族乡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创新意识的缺乏、资金投入的不足、宣传力度的不够、旅游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与旅游发展水平等因素一直制约着黄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一)生态旅游开发创新意识缺乏。目前从我乡的生态旅游开发现状来看,几乎还停留在初步和效仿开发阶段,创新意识缺乏,“跟着别人脚步走”现象很严重,看到别人搞漂流、农家乐,我们也跟着效仿,而从来没有认真思考和给自己定位,从中反映出了我们的生态旅游开发创新不足,抄袭很严重。当然,在这里我并没有反对搞漂流,我赞成的是我们要搞出与众不同的黄桑漂流、黄桑农家乐,开创具有黄桑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

(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我乡生态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景区和旅游资源丰富,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特点突出、管理完善、服务优良、知名度和美誉度高、吸引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景区景点。由于投入不足,导致了旅游设施、设备档次低,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饭店、商场及住宿、购物场所档次较低,仅靠黄桑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商务宾馆已无法承担大量游客的接待任务;景区“吃、住、行、娱、购、游”的旅游六要素不配套,功能不全,旅游项目单一,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交通设施成为黄桑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由于进出黄桑的主要通道在市—黄桑公路、佘家--黄桑公路路况差、弯道多,加上景区公路路面窄,每逢节假日交通拥堵现象严重,许多游客只有望而却步了,同时也致使许多旅行社虽然对黄桑景区景点很感兴趣,但目前还没有将黄桑作为理想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推介。

(四)旅游对外宣传促销相对滞后。成功的旅游产业离不开互联网与其他媒体宣传,可黄桑生态旅游目前尚未在互联网上进行系统宣传。在生态旅游宣传促销方面黄桑乡虽做了大量工作,但明显滞后于当前的发展形势。由于经费紧张,黄桑生态旅游景区天气预报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至今仍未在邵阳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进行播放。

(五)体制机制的制约依然严重。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依然存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还未成立统一管理部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乡生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旅游业实行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促进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完备,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保障和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四、发展黄桑生态旅游产业的创新思路与对策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形象”定位非常重要。当前,有全国和湖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良好外部环境;有借助崀山申遗成功的发展机遇;有绥宁境内的包茂高速和武靖高速连接线进入黄桑的交通区位优势;有国家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的政策倾斜;有全乡人民已经形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共识,黄桑的生态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 “黄金时代”。我们要抓住机遇,举全乡之力,集全民之智,深度挖掘、整合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快速发展黄桑生态旅游产业。今后一段时期,黄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完善六鹅洞、鸳鸯岛、铁杉林、九溪冲、楠木林等景区景点配套功能,重点对上堡古国、黄桑生态漂流中心综合休闲项目进行精心打造和策划包装,使之建设成为一个集民俗体验、休闲观光、激情漂流、露天游泳、水上游乐、综合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山水体验项目,在旅游产业中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黄桑特色竞争优势。同时,加宣传营销力度,发挥交通区位便利优势,真正形成大投入、大产出的生态旅游项目效益,带动全乡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使黄桑生态旅游产业引领绥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产业发展观,加强整体科学规划。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既要正确认识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要认识到生态旅游在现代旅游业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既要考虑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更要考虑区域的生态自然和人文生态承载力。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原则。因此,黄桑要尽快启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营林场的建设项目,扩大公益林面积。这样可以减少黄桑林木的砍伐量,有效的保护黄桑的生态环境,同时要严格科学规划黄桑生态旅游景区,任何建筑物应体现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特色以及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品味,对景区的农户建筑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合理设计,统一规划,错落有致,突出黄桑特色。尤其是对上堡古国遗迹恢复,要力求还原古国原貌,尽力做到使周边的景点、农户建筑与古国建设相协调,体现上堡古国原有的特色。

(二)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

政府主导,即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引导、规范各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以实现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达到或接近最优状态。事实上,从国内外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经验中可发现,该产业在发展的各个环节上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协调。生态旅游产业不仅是一项新兴产业,更是一项综合性强、外部经济性明显、经济部门跨度大、对生态环境条件要求高的产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环境保护问题、市场秩序整顿问题、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跨区域规划协调问题等等,都有赖于政府的推动和实施。目前,在黄桑履行管理职能单位就只有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黄桑坪苗族乡人民政府,在管理上,这两家单位既要通力合作、相互协调,又要各司其职,将黄桑生态旅游产业管理好,使之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三)精心策划,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酒香也怕巷子深”,发展旅游,包装和宣传非常重要,不能让潜在旅游资源和项目“养在深闺人未识”,应当舍得花大力气、下大力度进行宣传推介。就当前黄桑的实际,可以邀请知名专业机构进行旅游宣传策划;可以邀请媒体拍摄风光片,进行系统全面的宣传报道;可以组织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如“四八”姑娘节、国际森林节;可以制作精美的黄桑旅游手册进行宣传,以扩大黄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总之,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宣传推介黄桑,进一步提高黄桑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开交通瓶颈。

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关键。如果没有足够的旅游承载能力,那么旅游产业是无法发展起来的,也只能停留在小规模的层面上。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的游道,完成坪溪村楠木林、大小龙潭、上堡村老龙潭瀑布、六鹅洞、铁杉林、九溪冲原生态游步道,红军路提质建设;二是打破交通瓶颈,争取武靖高速连接线建设项目,扩(改)建好在市-黄桑公路、佘家-黄桑公路;拉通上乌公路,加快建设黄坪公路。通过交通区位优势,使黄桑生态旅游融入到崀山--城步南山—黄桑—怀化通道—桂林的大旅游圈,从而借助外围将黄桑生态

旅游推介出去。

(五)实施精品战略,推出黄桑生态旅游精品。

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中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就是要发挥地方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提高品位。通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把发展生态旅游的科学理念贯彻到发展中去,在努力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和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深层次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挖掘其自然和文化特色。特别要立足地方特点,注重发挥生态旅游区的比较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黄桑也不列外,黄桑必须要立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景观、上堡古国的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打造具有黄桑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只有这样,黄桑生态旅游才能在众多的旅游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黄桑这颗“绿洲明珠”才能走出绥宁,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第三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打造白马特色名校

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打造白马特色名校

——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争创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下白石中心小学本部地处风景秀丽的白马河畔,属海西环三战略前沿,是福安市重要对外开放窗口。学校创办于1944年,原名“黄岐国民中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农村小学。学校拥有一支充满朝气活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极具亲和力和爱心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3人,大专以上学历87人,学历合格率100%;福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7人,具备信息技术初级证书82人,学校建筑面积达到9159㎡,占地面积9140㎡,教学班26个,学生1552人。

近年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建设校园,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现代教育设备大量充实。目前建成使用了多媒体网络办公体系,各功能室齐全,拥有多媒体阶梯电化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图书阅览室、综合实践室、科学活动室、音乐、美术、信息室等专用教室。德育展厅、卫生室、心理咨询室、广播室配备齐全,18个班级配齐了先进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学校基本实现了 “办公自动化、备课网络化、教学多媒体化”的目标。

围绕“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精细化、学生素质优良化”的办学目标,我校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研究型教师,形成各项工作创一流、超一流的良好氛围。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努力让每个学生成功,教育硕果累累。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宁德市级的“军民共建先进单位”、“文明学校”、“第三届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少先队红旗大队”和福安市授予的“素质教育先进校”、“平安校园”、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单位”等光荣称号。今年,学校又顺利通过了福建省“双高普九”和“宁德市第十一届文明学校”的验收,申请创建工作受到检查组领导的肯定与表扬。

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下白石镇两委的大力支持领导下,学校致力于省级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着力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以促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全面提升和发展。下面就我校创建“福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一、政府重教,大力提升教育事业水平

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福安教育。今年八月,市政府出台了《福安市贯彻福建省和宁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为确保“双高普九”、“福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顺利通过验收,今年,我市财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300万元,用于配置各校理、化、生实验室及体、图、音器材和教室多媒体等设备;积极改善教师福利,让教师享受同等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对农村特岗教师实行特殊津贴补助,并解决了特岗教师的中高级职称聘任难题。切实为教育办实事、为教师办好事。这样,教师队伍稳定了,教师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自然得到大大提升。

二、理念先行,引航省标准化学校创建

理念引领是根本。学校办学首先是要用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理念来办学。我校始终注重先进的教学思想引领教师,并内化为教师生动的教学实践,确立了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全面成才的学生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把创建标准化学校作为立校之本。

1、坚持学生为本的育人观:遵循“木桶原理”,让每一名学生享受成功。

学校要求教师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和谐发展,把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要求所有教师都有博爱的一种情怀,不分学生成绩的好差、经济条件的优劣,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倾注同样的热情和关爱;要求教师掌握一套因人而异、行之有效的方法,分层要求,因材施教。我校遵循“木桶原理”让每一位学子都能享受成功。

2、坚持团结协作的队伍观:“不求拥有一流的球星,但求拥有一流的球队”。

下白石中心小学有着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无论是年段、年级还是教研组、少先队,都能看到这种团队协作的喜人局面。年级与年级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成了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形成了“工作苦点甜点不计较、担子重点轻点不计较、待遇高点低点不计较、荣誉多点少点不计较”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新老结对、互学共进”青蓝活动,每周的集体备课,老教师与新教师共同切磋;老教师的每堂课都对新教师开放,新教师的每节新授课,老教师都亲自“把脉”,加速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坚持追求卓越的创业观:“细节成就大事,把细小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奇迹”。

“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号召全体教师做任何事情都追求更好、追求最好。这不只是学校领导的意志,也不只是优秀教师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让它真正地、全面地深入到每一个“学人”的心灵深处。

4、坚持讲求科学的发展观:“精神+勤奋+科学=成功” 发展要靠科学,科学就是尊重规律。“能吃苦方能求进步”,但“吃苦”是要讲科学的。我校始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不动摇,学生休息时间不挤占,学生文娱和文化生活不打折,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不放松,绝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追求所谓的高质量。

三、硬件升级,努力打造信息化教学

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何,是衡量其标准化程度的重要依据,而完善的设备设施是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我校依据当地实际,谋划“东部一强两大,西部两点辐射”的发展格局。中心校整体规划已经成形,近三年学校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六百万元,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仅今年一年,中心校就投入建设资金250万元,新建了两栋教学综合楼和教学楼与综合楼的连廊建筑。它们建成投入使用后,拆撤旧办公楼,新建塑胶跑道150米塑胶环形跑道运动场和中心校、中心园大门。届时错落有致的花园式校园必将成为白马江畔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目前学校已建成多媒体网络办公体系,拥有电脑115台。其中计算机网络教室1间,面积84㎡,并设有计算机管控中心;多媒体功能室达到21间(其中一个多功能厅,面积达200多㎡;多媒体室1间,面积达80㎡;音乐室1间,使用面积110㎡,并配备钢琴1部,电钢琴2台及其他乐器;18间班级配齐了先进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其中白板5间,触摸1间,液晶电视12间);教师电子备课室1间;电子图书阅览室1间,面积160㎡,分师生阅览室,藏书20865册,报刊种类42种,其他类别文献25种,生均17册;美术室、美术教具室、科学仪器、准备室、教学仪器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卫生室各一间,总面积达到374㎡。各室设施设备齐全,达到《福建省完全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I(试行)》基本要求。各室财产实行专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使用制度,并抓好落实,设备使用率高。这些设施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畅通的信息渠道,学校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备课网络化、教学多媒体化。信息化教学设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成绩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三风”,争创高素质教师团队

为人师表更是推动学校长期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唯有老师的人格高尚,才有学生品德的美好;唯有教师的学问广博,才有学生知识的丰厚。

在争创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中,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福安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年和强“三风”建设活动,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两翼,提倡做一专多能,师德高尚的研究型教师,实现师德、师风建设无死角:一是树立正确价值观。要求教师要以教育这一特殊的职业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二是树立自律意识。我校建立了教师约束机制,严格师德考核,坚决杜绝教师违纪现象。三是要求德能并重。开展“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营造“以德促能,德能共进”的发展氛围。积极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在教师考评、课堂教学、科研培训、常规管理等方面寻求突破。在教师评价中,坚持一评教师师德;二评教学能力;三评教学质量。定期开展“读书心得”、“师德论坛”、“公开课”、“样板课”、“研讨课”、“教学反思”、“特殊学生教育案例”等活动。促进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形成,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五、以情育人,稳步推进“五有”新人培育

我校不断探索先进的德育工作管理模式,创新情感化教育手段和途径,彰显学生个性,展现学生价值。在德育工作中,学校不断加大情感教育力度。强化“两个团队”建设。一是拓展值周生、校园广播站等学生工作团队,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二是通过自我推荐和选拔,开展大队委竞选,组建乐器弹奏、绘画、田径、篮球等学生特长班。通过特色团队的建设,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对学生在上学放学、早自习、课间、两操、仪表着装、文明礼貌等方面开展养成训练,在学生中树立“走进校园,你是学校的主人;走出校园,你是学校的名片”的自信意识和自豪感。开展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系列教育讲座;依托升旗仪式、团队活动、课间操进行情感教育;在重大节日、活动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送温暖、献爱心”、“师生美化校园”等系列活动;安全日开展“安全伴我行”等,积极营造德育教育氛围,形成多维情感德育教育空间。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要求班主任用慈母般的爱心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采取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同伴互助等方式,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交流、研讨教育教学及班级学生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里都记录下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为每一个学生留下一段快乐、美好、多彩、难忘的小学回忆。

六、提升质量,探索教育教学之新思路

秉承“以科研先导、德育为先、课堂为主、育人为本、教学相长、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快乐教学,构建有效课堂的过程中,我校加强了教师对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制定了检查督促制度,构建了个人自检、教导处检查的备课流程;形成了有效备课、有效教案、有效课堂、有效作业、有效批改、有效教研的教学流程。制定了互听互评课制度,组织开展了引领课、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同组同课等一系列展示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涌现出了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出色的业绩的刘爱华、钟纯安、陈凌芳、王加双等30多名教师。学校积极开展“教师论坛”、“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活动,并通过积累信息资源、学习前沿理论、参与课堂实践等多种方式扩大培训范围。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教师结对子等形式,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阮帮禄、雷爱萍、郭赛娇、郑赛娇等30多名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科学评价学生,不断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求知的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庆六.一展才艺、展特色”、“美术作品展”、“我运动、我健康、我成长、我快乐运动会”以及白马少年军校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不断完善多元性评价机制。几年来,我校在全市小学毕业统考中都名列榜首,受到上级领导、家长及兄弟学校的认可。

七、规范管理,营造安全和谐型校园

学校制定了《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各项规章制度汇编》,使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为创建省级标准化学校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提高管理效能,学校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凝聚力量,管理学校,极大的提高了各项工作效能。为充分动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充分发挥名誉校长、边防所、地方派出所和驻地海军的作用,为学校管理提供支持。在评优晋职、选拔推荐等方面持续推进校务、政务公开,强化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通过座谈、家访等形式,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明确人人都是安全责任人,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签订安全责任状,完善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应急培训,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采取“三联”(与边防所、地方派出所、海军官兵建立执法长效机制)、“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四到位”(教育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

八、依托资源,打造特色亮点校园文化

学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自83年开始与驻地某部海军管理所联合创建远近闻名的海军白马少年军校。共建共育活动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途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成为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海军白马少年军校”至今已成功举办13期。它采用全封闭与半封闭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办班,学员们吃、住在部队,体验军人严谨的生活作风。开展的活动有部队官兵到校对学生进行队列、军体拳、旗语等军事训练,“一日小海军”活动、听国防讲座、观看录象、参观舰艇活动等,办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近三年来由学校选送的《唐古拉风》、《军魂》、《白马少年军校——少年雄鹰》等军校系列节目参加福安市艺术节汇演,均获得了一等奖。由于共建共育成绩显著,学校多次受省、地、市表彰,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采访报道。学校少先队被授以“全国红旗大队”光荣称号,为09年下白石镇获得全国双拥模范镇做出积极贡献。本学期第13期白马少年军校开展了为期20天以海军官兵进校为学生的军训和军体拳、旗语教学等一日小海军活动,为明年暑期全封闭军校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位领导,一年多来,我校不断加大创建省级标准化学校力度,把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校深知,本次验收检查是促进我校一次工作的全面反思、总结和提高的过程,是学校办学的又一个新起点。我校坚信,在专家们的精心指导和权威评估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再上新台阶。

最后,谨让我代表下白石中心小学的全体师生,对省评估验收专家组成员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下白石中心小学

2011年12月8日

第四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固原市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

一、立足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抢抓历史机遇,推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大众化旅游消费时代的迅速到来,旅游市场规模加速扩大,市场消费不断丰富,中国旅游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六盘山区列入‚全国重点实施扶贫开发攻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大力度扶持,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将奠定更好的基础。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固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把旅游业作为固原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大了对‚六盘山红色生态‛旅游板块的支持力度。‚精心打造‘生态文化山城’,加快建设集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一体的宁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使固原旅游业在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区市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抓手。固原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许多自然禀赋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六盘山集雄、奇、峻、秀于一体,既具北国风光之雄,又兼江南水乡之秀,是消夏避暑、森林探险、生态观光、科学考察和生态教育的良好场所;中国工农红军四次经过六盘山地区,使六盘山成为胜利之山。固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枢纽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石窟艺术六大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固原又是宁夏回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了独特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回族宗教文化、婚丧嫁娶、节庆习俗、饮食服饰、民间艺术等民俗旅游资源特色十分突出,是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固原又处在宁东‚能源金三角‛和‚西兰银‛‚关中—天水‛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自治区建设‚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聚集固原的‚人气‛,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旅游消费需求的提高,旅游的经济含量将进一步增大。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对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提速,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一般性消费相比,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性、可重复性、可持续性消费的特点,是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和恢复能力较强的消费,对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我市近年来‚农家乐‛旅游服务项目的不断发展,不仅探索出了旅游扶贫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经营旅游服

务项目的积极性,对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品,倾力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壮大

文化和旅游结合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内容融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能丰富旅游的内涵、提升旅游的层次。要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按照‚逐步挖掘,重点突破,打造精品,提升形象,促进繁荣‛的思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科学规划管理,优化发展布局。科学规划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保证。要按照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目标的要求,邀请权威部门、高端专家学者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修编《固原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2011年至2015年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提出和储备一批今后五至十年旅游开发建设的大项目。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实现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多形式、复合型的旅游产品体系。按照这些规划,将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文化企业为支撑,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撑产业,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变、文化旅游景区向文化产业聚集区转变。

突出品牌建设,打造精品线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红绿六盘〃文化固原‛整体形象,着力打响‚高原绿岛‛‚长征圣地‛‚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旅游品牌。精心打造四大

旅游区: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园、单家集、乔渠革命遗址和任山河战役纪念园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区,以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野荷谷、老龙潭、胭脂峡、白云寺为重点的生态观光、消夏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区,以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震湖为重点的地质观光旅游区,以固原博物馆、须弥山石窟、须弥山博物馆、萧关遗址文化园为重点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区。大力培育精品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红军长征‛和‚万里长城‛三条国家旅游线路,不断完善‚清凉六盘消夏之旅‛‚长征圣地体验之旅‛‚丝路重镇文化之旅‛‚回乡风情探秘之旅‛四条精品线路。构建以固原为中心,辐射陕甘宁蒙的‚中国西部地区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

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旅游产业链。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加强旅游通道和城市服务功能建设,构建和谐优美的旅游大环境,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按照4A级景区标准,加强景区主入口、游客中心、停车场、厕所、安全警示和引导标识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扶持代表城市形象的四五星级酒店和度假村,鼓励发展二、三星级酒店和经济型宾馆,积极支持‚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开发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刺绣、剪纸、书法、绘画、草编、泥塑和野菜、野果、中药材等旅游商品,培植一批经营有特色、服务有品位的名吃、名店、名街区。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要开展精准营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精准营销成为实现旅游业集约化、低成本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基本营销策略。坚持在巩固传统旅游市场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细分化市场策略,精心策划一批高质量的营销活动,积极培育新市场。精心做好‚红绿六盘〃文化固原‛整体形象的包装,实施文化旅游宣传‚五个一‛工程(制作一套旅游景区系列宣传品,出版一套景点导游讲解丛书,摄制一套旅游系列宣传片,打造一台高水准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演艺节目,拍摄一部以六盘山为题材的影视剧),精心谋划举办全国性、地区性大型节会,提升和扩大六盘山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壮大,政策是导向,机制是保障。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组建六盘山文化旅游集团公司,用足用好‚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实行统一规划管理、统一项目管理、统一宣传促销、统一行业管理、统一优惠政策的‚五统一‛管理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的界限,明晰责权利,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调整加强固原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完善县区领导机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定期研究解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要加大产业投入。解决好政策措施和投入问题,营造全方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论证储备今后五至十年的文化旅游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完善文化旅游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对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文化旅游业政策,配套完善固原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税费减免、贷款担保、注册登记和奖励等具体办法,给予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者最大的优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力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立文化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文化旅游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四要加强人才培养。鼓励社会教育资源合作,调动相关院校培育旅游人才的积极性,重点培养综合型旅游人才和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专业人才。自治区安排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促进就业专项资金,要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旅游行业人才培训。加强对在职、在岗管理人员的培训,选派管理骨干到旅游大省、旅游专业院校进行学习深造,提高管理、经营能力。定期举办导游员(讲解员)培训班,培养一支熟悉固原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旅游服务队伍。建立旅游行业资格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完善旅行社导游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旅游行业队伍的稳定性。

第五篇:安明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湖北名牌产品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湖北名牌产品

----宜都市安明有机富锌茶业公司申报

湖北名牌产品综述

宜都市安明有机富锌茶业公司位于宜都市茶叶生产大乡潘家湾土家族乡境内,是宜都市唯一一家以有机富锌茶为主导的宜昌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天然富锌有机茶在湖北省目前独一无二。安明有机富锌茶业公司是一家集茶叶专业合作社、龙头加工企业、基地、茶农为一体的现代加工企业,该公司现有加工厂房1800平方米,加工设备45台套,加工技术人员37名,网络加工基地1.6万亩,其中无公害高效茶园1.5万亩,自有有机茶叶生产基地1850亩,惠及茶农30000多人,拥有固定资产1090万元,2008年该公司实现销售收入2040万元,利税480万元。

一、生产环境优越,产品优势明显

潘家湾土家族乡是宜都市最大的产茶乡镇,现有茶园面积24000亩,茶业已成该乡的特色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1989年宜都市茶叶科技人员利用潘家湾乡独特的土壤富锌优势(含锌量92.8-119mg/kg),在原浙江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张堂恒教授指导下开发研制的“天然富锌茶”含锌量高达80±5mg/kg,比日本茶叶平均含锌量34.6mg/kg、斯里兰卡35mg/kg以及我国茶叶平均含锌量40.6mg/kg高出一倍,填补了我省保健茶空白。“天然富锌茶”以其条索紧直挺秀,匀整显毫,色泽翠绿油润,栗香

持久,滋味鲜爽回甘,汤色绿亮且含锌丰富而成为保健茶精品。多年来,行销北京、武汉、杭州、宜昌等大中城市,深受消费者喜爱并获得多项殊荣:1991年获湖北省人民政府“优质产品”称号;1995年获第二届中国农业博览会金奖;多次被评为 “宜昌市十大名茶”,2009年获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商品,宜都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富锌茶”产业的发展,已将“天然富锌茶”品牌确定为全市农业的重要特色品牌。

“饮博士”牌天然富锌茶选用富锌茶区域绿色有机生态茶园的优质鲜叶精工焙制,产品条索细秀,毫香馥郁,汤色嫩绿,滋味甘爽,含锌量高达80±5mg/kg,超过一般茶叶含锌量一倍左右。是一种自然健康的保健饮料。产品在加工过程中不添加任何保鲜剂和防腐剂,采取易拉罐包装,防潮、防光线、防高温效果好,贮藏期长,保质保鲜效果独特,符合无公害茶叶质量标准,市场竞争优势十分明显。

二、技术力量到位,品质保障可靠

一是无偿开展技术培训全面,科技服务扎实有力。乡农业服务中心充分发挥服务“三农”的职能,利用农民田间学校、党员轮训、农民科技培训等活动开展富锌茶无公害标准化技术培训,加大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有关政策、法规、标准和技术的宣传力度,经常深入田间地头,特别是在病虫大发生或生产受灾等关键环节及时的进行技术指导,使生产者逐步树立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品牌意识。近5年来,我们和政府部门联合加强资金和

技术投入,先后聘请省市、华农大教授等到茶叶生产基地进行技术讲座达50多场次,累计培训茶农3余万人次。同时根据农事和季节,定期印发《潘湾科技》技术资料每年12期20万份,指导农户进行环节生产管理,有效保障农户生产的适时需要。

二是技术更新与时俱进。为了统一技术标准,促进产品标准化生产,2005年我们聘请宜昌市有关专家制定了《宜昌市天然富锌茶地方标准》,编写了《天然富锌茶生产技术规程》2万册免费发放给茶叶生产户,为富锌茶标准化生产提供了严格的质量和技术要求。

三是基地管理水平增强。2008年投资120万元,建立了500亩茶叶高效示范园,制定了“七个一”的技术措施,“八统一”运作模式,高效茶园管理技术进一步成熟。频振灯、诱蛾黄板、测土配方施肥等生态、无公害新技术的应用,使茶叶鲜叶内质得到了质的飞跃,经过高标准改造管理,示范园内亩平茶叶产量达到200公斤,名优茶比例达到40%以上,亩平收入达到4000元,高效示范园建设成效明显。通过推行物理化防治、专业化生产、标准化管理,基本上形成了生态农业生产链,提高了病虫综合防治效果,保证了茶叶品质。2007年公司网络的茶叶基地被确定为全国第五批无公害茶叶标准生产示范区。

四是企业加工自主创新研发能力增加。现有加工专业技术人员37名,其中高级技术人才1名,中级技术人员4名,拥有水

份、灰份等茶叶检验设备6台套。同时公司还聘请中茶所.省农业厅,宜昌市、宜都市农业局4名茶叶专家为技术顾问。加工设备为浙江最新研制成功投放市场的名优绿茶加工成套连续设备,加工工艺将采取传统工艺和现代工艺相结合。近5年来,公司先后开发出“饮博士”系列富锌有机茶品种5个,天然富锌茶3个,公司生产的“饮博士”系列茶叶,全部通过了QS认证。2009年我公司将,将进一步壮大网络基地的规模,与农业技术部门合作,推广无公害茶叶生产技术和实用技术,提高原料的品质;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将生产车间扩大到3000平方米,更换增加生产设备10台套,新增茶叶蒸气杀青机,热风干燥机等先进设备,力争将公司建成一流的茶叶加工企业。

三、品牌市场建设,品牌效应日益明显

一是市场建设卓有成效。天然富锌茶因其含锌量高达80±5mg/kg,成为我省开发最早的保健茶,同时也是市场上的俏销产品。项目业主从1993年以来,先后在宜都陆城、武汉、洛阳、深圳等地办起了8个销售窗口,并和武汉市茶业公司联营,在中百仓储设立销售网点23家,销售价格逐年提高,产品供不应求。

二是品牌形象宣传到位。应用各种宣传手段、载体,大力宣传“饮博士”牌有机富锌茶,包括在宜都设立了户外广告宣传牌,投资15万元在潘家湾土家族乡设立了富锌茶形象宣传一条街,每年在三峡日报,楚天都市报上宣传。还以“奥陶纪石林”旅游为阵地,将富锌茶形象在旅游宣传画册上展示,“饮博士”牌富

锌有机茶深入人心。该公司生产的“饮博士”牌系列天然富锌有机茶曾荣获中茶杯金奖、省茶叶学会金杯奖、湖北省消费者满意商品等多个奖项,有机茶连续五年通过国家级认证,2007年宜都天然富锌茶已被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注册为集体商标,是湖北省第七个地理标志商标。

三是品牌管理到位。2008年依托集体商标,成立了宜都天然富锌茶叶专业合作社,公司为法人代表社员单位。为了进一步利用好该集体商标,我们实行茶园管理技术标准统一、加工生产流程和技术指标统一、包装统一的“三统一”的管理方法,实现了茶叶品质的统一,保证了富锌茶的市场信誉。

茶叶是世界性饮料,也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六大保健饮品之一,饮茶者遍及世界各地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饮茶人数超过30亿人,从国内看,国内消费从前五年的人均350g增长到2008年的440g,增长28%,我国茶叶出口量近几年一直呈增长态势,2005年出口28.66万吨,占总量的32.9%,出口金额4.85亿美元,出口量、出口额分别比上年增长2.29%、10.91%。

目前同类产品企业的布局相对广泛,但精品、特色产品偏少,纯天然的无公害茶叶和保健茶叶受资源限制生产企业为数不多,产品仍处供不应求状态,富锌有机茶有着良好的市场拓展空间,通过努力也能打造成地方性特色产品。近几年来,随着宜都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步伐加快,以天然富锌茶为主导品牌的茶业已逐步成为全市农业四大优势特色产业之一。随着种茶面积的增长

和茶叶产量的增加,我们将进一步打造品牌开拓市场,把“天然富锌有机茶”产业做大做强。

总之,品牌即“命牌”,名牌产品更是企业的生命。将“饮博士”牌富锌有机茶打造成省级名牌产品,不仅有利于我公司的发展壮大,更有利于带活一个产业,富一方百姓。

下载工彭水工商局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打造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工彭水工商局依托资源优势全力打造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品牌――溧阳旅游资源现状_图文.

    2((7年第29期考试周刊 依托资源优势打造旅游品牌 ——溧阳旅游资源现状 邰 艳 (溧阳市第三中学,江苏溧阳213300 摘要:溧阳。一座秦代设县历史悠久的千年古邑.一颗 镶嵌在锦......

    依托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水产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县因拥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而得县名。县辖五乡两镇,驻县单位有巴州种畜场、农二师25团、27团种马场、宝浪油田项目开发经理部等,总人口5.66万人,由汉、蒙、......

    依托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水产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博湖县因拥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而得县名。县辖五乡两镇,驻县单位有巴州种畜场、农二师25团、27团种马场、宝浪油田项目开发经理部等,总人口5.66万人,由汉、蒙、......

    依托社区资源优势 做好老干部

    依托社区优势做好老干部“四就近”服务工作 -----西湖区进贤仓社区离退休老干部“四就近”工作汇报材料 进贤仓社区地处南昌市象山南路2号,属西湖区南浦街道管辖。辖区东至......

    依托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名村

    依托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名村 大悟县新城镇江冲村 2010年7月2日 尊敬的各位领导: 我今天汇报的题目是‚依托新农村建设全力打造旅游名 村‛。 我是大悟县新城镇江冲村......

    全力打造

    全力打造“主动·有效”课堂,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 ——崇东中学“主动·有效”课堂工作总结根据《崇明县中小幼“主动·有效”课堂新一轮达标与提升工程的实施意见》以及《......

    关于依托燕山石化资源优势工业建议

    关于依托燕山石化资源优势 加快发展我区石化新材料产业聚集区的 可行性分析与工作建议 房山区是国家特大型炼化一体化石油化工企业燕山石化公司的所在地,依托燕山石化资源及......

    发挥资源优势 打造生态旅游精品景区

    生态旅游是一种正在迅速发展的新兴的旅游形式,也是当前旅游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生态旅游是针对旅游业对环境的影响而产生和倡导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业。有关人士预测,在不久的将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