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水产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博湖县因拥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而得县名。县辖五乡两镇,驻县单位有巴州种畜场、农二师25团、27团种马场、宝浪油田项目开发经理部等,总人口5.66万人,由汉、蒙、维、回等18个民族组成。全县总面积380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现为16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3.2%。县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水产、芦苇、旅游、石油为主的资源优势,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湖内有鲤鱼、池沼公鱼、草鱼、鲢鱼、赤鲈等30多个淡水鱼类品种,是博湖县优势和特色的集中体现。
近年来,博湖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水陆并进”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以博斯腾湖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加大水产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推进水产产业化进程,把作大作强水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充分认识培育水产支柱产业的重要性
博斯腾湖具有良好、无污染的水域环境和丰富的饵料资源,适合鱼类生长繁衍。博斯腾湖水产业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过程。80年代前利用原始渔业资源;80年代后建立渔政管理体制,实行渔业许可制度,走以法治渔的道路;90年代以后进入渔业捕捞、加工经营新阶段;到目前的养殖、捕捞、加工、销售综合经营的产业化初级阶段。博湖县水产产业化体系虽已初步形成和建立,但产业链条不健全,产、供、销一条龙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发展机制不健全。博斯腾湖目前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其巨大的资源极不相称,巨大的资源开发空间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条件。
“九五”期间,自治州提出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博湖县在对博斯腾湖经过多年开发利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提出了“水陆并进”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强化管理抓水产”的思路,博湖水产业日益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2001年县第六次党代会上,将水产业做为我县的五大支柱产业提出,并做为当前首要扶持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提出了“湖泊经济”的发展口号。近几年,我县经过对水产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利用,水产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到2002年,博斯腾湖水产品产量达到4090吨,直接经济效益达1200余万元,比建县初期增长了一倍多。
二、积极创造水产业发展的优越环境
为进一步挖掘博斯腾湖水产资源潜力,博湖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出水产业发展步伐。一是加强水产养殖开发的组织领导。2001年底成立了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水产养殖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对沿湖滩涂、沼泽地和被淹没土地进行实地勘察,初步划出了4万亩适宜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地带,由县人民政府统一规划进行实施。二是积极制定水产发展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了《博湖县水产养殖开发带优惠政策》(博党办[2001]142号)、《中共博湖县委员会、博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博党发[2003]7号)、《关于博斯腾湖围栏养殖管理的实施意见》(博政办[2003])60号)等一系列文件,采取水产养殖政府每年贴息50万元,大湖苗种投放资金政府每年保证不少于100万元,配齐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以及水、电、税收、水产基地建设和水产市场开发等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县内外水产发展投资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积极建立与水产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与技术交流。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水产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县在多年的水产合作过程中,与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学院等水产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并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我县进行授课和实地考察。同时聘请了本地多年从事水产工作的3名退休高级工程师共同研究开发博斯腾湖水产资源。
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水产品种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无污染的天然绿色水产品前景广阔,名、特、优水产品的发展潜力也日益增强。为此,我县一是在稳定天然捕捞量的同时,采取一年四季活鱼上市的方式,保证天然野生鱼类的均衡上市。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湖滨水产养殖的自然优势,大力引进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引导渔民和农牧民打破常规传统的养殖方式,精养名特优水产品种,以无公害产品为主,主养赤鲈、云斑鮰、虾、蟹、乌鳢等。减少鲤、鲫、鲢、鳙鱼等常规鱼类养殖。目前沿湖水产养殖户已达70余户,面积达5000余亩,其中名特优品种占到了30%以上。三是通过不断探索水产开发的新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水产发展理念、经验和技术,多渠道快速实现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经过对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多年开发、管理、利用经验,2003年,经自治区水产专家组论证同意,我县对博斯腾湖西南小湖区整体承包经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开招商,引进了浙江绍兴市多年从事水产发展的投资商。通过浙江发展水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方式以带动和发展沿湖的水产发展,尽快扭转我县传统土地为本的发展观念,真正实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快速推动我县经济的发展步伐。目前,我县已吸引内地3名大户来博湖县投资开发水产养殖,他们成功精养的蟹、虾等名特优品种,极大地带动着我县农牧民发展水产养殖的信心。这是外来户的加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而且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通过西南小湖区整体经营承包的成功运作,使我县与浙江绍兴市越城区成功缔结为友好县区,这将为联合开发博斯腾湖水产等自然资源,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不断发挥水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我县在建立水产业龙头企业之前,一直以捕捞鲜鱼,出售冻鱼的传统生产方式缓慢发展,年产量停留在2000—2200吨左右,渔业生产工具原始而单一,经济社会效益很低。80年代,初步建起了鱼制品企业,开始生产商品鱼罐头,但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使鱼制品产销量很低,水产渔业效益低下。随着池沼公鱼资源的迅速壮大,1998年在原有的鱼罐头食品厂、水产饲料加工厂、水产供销中心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了以水产产业化为目标的水产龙头企业---蓝翔水产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抓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实施对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完善设备,建设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积极与国内先进省区市进行横向技术交流和合作,实现了加工技术的顺利嫁接和有效跨越,拥有了自己的水产品牌—“斯腾”,取得良好效益。1999年,蓝翔公司生产的水产加工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也由原来年产量250吨的鱼制品厂发展到年产3000吨的现代综合水产企业。形成了冻烤系列出口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其中池沼公鱼制品在日本市场被评为特a产品。池沼公鱼产品出口也填补了新疆鱼类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一项空白。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2002年初,我县以内引外联的方式引进辽宁丹东诚丰公司,组建成蓝翔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企业整体产权出让,使企业进一步适应市场,做强做大。公司拥有罐头厂、养殖场、烤鱼车间、急冻车间,以池沼公鱼深加工为主,年生产能力在3000吨左右,产值在1500万元以上,年出口创汇200—300万美元。主要产品包括公鱼系列和鱼制品罐头食品,其中公鱼系列散烤公鱼、带卵气烤公鱼、油炸公鱼、水煮公鱼、单冻公鱼、串烤公鱼、鲫鱼串、烤麦穗鱼、河虾串等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深受欢迎。目前,在各种水产品的出口的同时,国内各省区都有“斯腾”品牌的产品。2001年公司所产的辣味鱼罐头被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公鱼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腾湖”水产品被评为新疆农业名牌产品。公司采用绿色环保加工工艺,开发绿色特色水产食品,已取得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正在积极申报naccp认证。2002年,企业经自治区外经贸厅审批获得产品直接出口权,实现了为当地直接创汇的能力。蓝翔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在不断地调整博斯腾湖水产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龙头带动作用。
五、继续强化水产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不断强化提高两个渔场和一个养殖场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确保苗种供给、捕捞这一基础性水产经营环节的正常运转。通过养殖场多年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逐步实现了养殖品种向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目前养殖场已经成为我县一个重要的优质特色养殖基地。自2001年以来,我县已完成本地野生名特优品种赤鲈、云斑鮰的人工繁殖及人工驯养科技攻关,2002年实现人工繁育赤鲈苗100万尾,云斑鮰20万尾。2002年,成功完成了南美白对虾、云斑鮰、赤鲈、翘嘴红舶、加洲鲈、螃蟹、湖藕等7个项目的科技攻关,为今后大面积规模化养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发建设博斯腾湖水产苗种早繁基地。该工程已于2003年4月开工建设,计划年底竣工。早繁基地主要是利用博斯腾湖特色优良鱼类品种及国内外名特优品种建设年产早繁良种鱼(虾)苗1—2亿尾,培育大规格优良鱼类品种100吨,供应本县养殖开发带、大小湖资源增殖及南北疆市场所需的优良品种,示范养殖部分名、特、优商品鱼的综合良种生产基地。基地的建成,将为博斯腾湖乃至新疆的渔业发展起到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工建设的博斯腾湖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也将于今年完工,该中心将集科研、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生产以及保护动物经营于一体,3—6年可实现博斯腾湖流域水生野生动物放流及鱼类生物学、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饲料、鱼病防治的关键技术,极大地改善博斯腾湖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三是加大水产品牌宣传促销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和原产地保护意识,积极申报博斯腾湖野生鱼类绿色水产品认证。建立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申报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加大“博斯腾湖牌”、“斯腾牌”、“西海牌”商标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扩大博湖水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今年采取了设立博湖鱼销售专营网点,县财政补贴网点建设经费10万元的方式,建立建全营销网络,保证常年供应博湖鲜活鱼、冻品鱼和软包装半成品鱼,通过产品均衡上市,树立博湖鱼的品牌,把博湖绿色水产品更好地推向了市场。
六、做好技术推广和服务
良好的水产技术服务是发展水产养殖必不可少的条件。针对我县水产养殖起步晚,农牧民发展水产养殖顾虑较多等因素,我县在积极扶持鼓励和大户带动的情况下,在水产养殖开发工作的重点乡、镇配备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或挂职。基本上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使每一个养殖村都产生了1—2名养殖技术骨干。同时渔业科技人员每年到乡、镇举办3至4期养殖技术培训班,年底统一举办养殖技术研讨会,促进农民养殖技术提高。通过加强渔业科技部门和养殖户的结合,参与或带领养殖户举办水产专业协会等服务组织,在农牧民养殖户中推广应用渔业科技部门及时总结制定重点养殖品种的规范化养殖技术,定期向养殖户提供技术资料和市场信息资料,更好地促进生产和销售。
七、积极推进水产资源整体开发经营步伐,加快水产产业化体系建设
按照整体整合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目标,大力实施水产产业化经营战略,根据目前湖区水产渔业资源由我县统管的经营管理现状,加快资源整合和生产经营优化组合步伐。充分利用博斯腾湖资源优势,实现博斯腾湖资源的增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水产产业化体系建设,实现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产业化整体经营目标。通过主攻大湖增值与保护,发展湖滨、湖湾养殖,提高大湖产出能力,规范小湖生产经营,搞活流通加工,树立品牌形象,强化以法治渔,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做大做强水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
到2005年,实现水产业(含芦苇业)占农业总产值由目前的13%提高到18%;到2010年,实现水产业(含芦苇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5%。通过整合实现全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体经营,实现水产业的飞跃发展,力争把我县建成疆内乃至西北最大的集水产苗种繁育、水产品加工、生产、批发、销售为一体的水产基地,把水产业做成博湖县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为推动博湖乃至巴州的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二篇:依托资源优势 打造特色水产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
****县因拥有全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博斯腾湖而得县名。县辖五乡两镇,驻县单位有巴州种畜场、农二师25团、27团种马场、宝浪油田项目开发经理部等,总人口5.66万人,由汉、蒙、维、回等18个民族组成。全县总面积3808.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积现为164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43.2%。县内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水产、芦苇、旅游、石油为主的资源优势,是新疆最大的渔业生产基地,湖内有鲤鱼、池沼公鱼、草鱼、鲢鱼、赤鲈等30多个淡水鱼类品种,是博湖县优势和特色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博湖县委、县人民政府按照“水陆并进”的经济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以博斯腾湖资源开发利用为中心的发展思路,加大水产资源开发力度,积极推进水产产业化进程,把作大作强水产业作为富民强县的重要措施来抓,取得了较明显的成效。主要做法是:
一、充分认识培育水产支柱产业的重要性
博斯腾湖具有良好、无污染的水域环境和丰富的饵料资源,适合鱼类生长繁衍。博斯腾湖水产业经历着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过程。80年代前利用原始渔业资源;80年代后建立渔政管理体制,实行渔业许可制度,走以法治渔的道路;90年代以后进入渔业捕捞、加工经营新阶段;到目前的养殖、捕捞、加工、销售综合经营的产业化初级阶段。博湖县水产产业化体系虽已初步形成和建立,但产业链条不健全,产、供、销一条龙运行机制没有形成,发展机制不健全。博斯腾湖目前产生的经济效益和其巨大的资源极不相称,巨大的资源开发空间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了充足的基础条件。
“九五”期间,自治州提出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博湖县在对博斯腾湖经过多年开发利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1998年,提出了“水陆并进”的经济发展战略和“强化管理抓水产”的思路,博湖水产业日益被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在2001年县第六次党代会上,将水产业做为我县的五大支柱产业提出,并做为当前首要扶持发展的重要产业之一,提出了“湖泊经济”的发展口号。近几年,我县经过对水产资源的不断深入开发利用,水产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到2002年,博斯腾湖水产品产量达到4090吨,直接经济效益达1200余万元,比建县初期增长了一倍多。
二、积极创造水产业发展的优越环境
为进一步挖掘博斯腾湖水产资源潜力,博湖县委、县人民政府采取了多种措施推出水产业发展步伐。一是加强水产养殖开发的组织领导。2001年底成立了主管副县长为组长的水产养殖开发工作领导小组,对沿湖滩涂、沼泽地和被淹没土地进行实地勘察,初步划出了4万亩适宜进行水产养殖开发地带,由县人民政府统一规划进行实施。二是积极制定水产发展优惠政策,相继出台了《博湖县水产养殖开发带优惠政策》(博党办[2001]142号)、《中共博湖县委员会、博湖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水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博党发[2003]7号)、《关于博斯腾湖围栏养殖管理的实施意见》(博政办[2003])60号)等一系列文件,采取水产养殖政府每年贴息50万元,大湖苗种投放资金政府每年保证不少于100万元,配齐技术推广服务网络,以及水、电、税收、水产基地建设和水产市场开发等给予一系列的优惠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县内外水产发展投资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三是积极建立与水产科研院所的长期合作与技术交流。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的开发利用离不开水产科研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指导,我县在多年的水产合作过程中,与上海水产大学、大连水产学院等水产院所建立了长期的交流合作关系,并多次邀请专家、学者来我县进行授课和实地考察。同时聘请了本地多年从事水产工作的3名退休高级工程师共同研究开发博斯腾湖水产资源。
三、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优化水产品种结构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水产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野生、无污染的天然绿色水产品前景广阔,名、特、优水产品的发展潜力也日益增强。为此,我县一是在稳定天然捕捞量的同时,采取一年四季活鱼上市的方式,保证天然野生鱼类的均衡上市。二是大力发展特色水产养殖。充分利用湖滨水产养殖的自然优势,大力引进养殖新模式、新技术,引导渔民和农牧民打破常规传统的养殖方式,精养名特优水产品种,以无公害产品为主,主养赤鲈、云斑鮰、虾、蟹、乌鳢等。减少鲤、鲫、鲢、鳙鱼等常规鱼类养殖。目前沿湖水产养殖户已达70余户,面积达5000余亩,其中名特优品种占到了30以上。三是通过不断探索水产开发的新模式,积极引进先进的水产发展理念、经验和技术,多渠道快速实现名特优水产养殖品种的引进和推广。经过对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多年开发、管理、利用经验,2003年,经自治区水产专家组论证同意,我县对博斯腾湖西南小湖区整体承包经营在全国范围内进行公开招商,引进了浙江绍兴市多年从事水产发展的投资商。通过浙江发展水产业的成功经验和方式以带动和发展沿湖的水产发展,尽快扭转我县传统土地为本的发
展观念,真正实现“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快速推动我县经济的发展步伐。目前,我县已吸引内地3名大户来博湖县投资开发水产养殖,他们成功精养的蟹、虾等名特优品种,极大地带动着我县农牧民发展水产养殖的信心。这是外来户的加盟,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管理经验,而且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带动作用。特别通过西南小湖区整体经营承包的成功运作,使我县与
浙江绍兴市越城区成功缔结为友好县区,这将为联合开发博斯腾湖水产等自然资源,促进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四、不断发挥水产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我县在建立水产业龙头企业之前,一直以捕捞鲜鱼,出售冻鱼的传统生产方式缓慢发展,年产量停留在2000—2200吨左右,渔业生产工具原始而单一,经济社会效益很低。80年代,初步建起了鱼制品企业,开始生产商品鱼罐头,但以手工操作为主的生产方式,使鱼制品产销量很低,水产渔业效益低下。随着池沼公鱼资源的迅速壮大,1998年在原有的鱼罐头食品厂、水产饲料加工厂、水产供销中心的基础上,合并组建了以水产产业化为目标的水产龙头企业---蓝翔水产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在抓生产经营的基础上,不断实施对企业的技术改造。通过完善设备,建设标准化质量保障体系,积极与国内先进省区市进行横向技术交流和合作,实现了加工技术的顺利嫁接和有效跨越,拥有了自己的水产品牌—“斯腾”,取得良好效益。1999年,蓝翔公司生产的水产加工品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企业也由原来年产量250吨的鱼制品厂发展到年产3000吨的现代综合水产企业。形成了冻烤系列出口产品,深受市场欢迎。其中池沼公鱼制品在日本市场被评为特A产品。池沼公鱼产品出口也填补了新疆鱼类产品出口国际市场的一项空白。
为进一步增强企业活力,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2002年初,我县以内引外联的方式引进辽宁丹东诚丰公司,组建成蓝翔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完成企业整体产权出让,使企业进一步适应市场,做强做大。公司拥有罐头厂、养殖场、烤鱼车间、急冻车间,以池沼公鱼深加工为主,年生产能力在3000吨左右,产值在1500万元以上,年出口创汇200—300万美元。主要产品包括公鱼系列和鱼制品罐头食品,其中公鱼系列散烤公鱼、带卵气烤公鱼、油炸公鱼、水煮公鱼、单冻公鱼、串烤公鱼、鲫鱼串、烤麦穗鱼、河虾串等产品出口日本、韩国深受欢迎。目前,在各种水产品的出口的同时,国内各省区都有“斯腾”品牌的产品。2001年公司所产的辣味鱼罐头被国际农业博览会评为名牌产品,公鱼产品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绿色食品,“腾湖”水产品被评为新疆农业名牌产品。公司采用绿色环保加工工艺,开发绿色特色水产食品,已取得ISO9001:2000质量体系认证,正在积极申报NACCP认证。2002年,企业经自治区外经贸厅审批获得产品直接出口权,实现了为当地直接创汇的能力。蓝翔水产食品有限公司的不断发展壮大,在不断地调整博斯腾湖水产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提高水产品附加值,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的龙头带动作用。
五、继续强化水产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不断强化提高两个渔场和一个养殖场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确保苗种供给、捕捞这一基础性水产经营环节的正常运转。通过养殖场多年发展积累的丰富经验和技术,逐步实现了养殖品种向高产、高效、优质的方向发展,目前养殖场已经成为我县一个重要的优质特色养殖基地。自2001年以来,我县已完成本地野生名特优品种赤鲈、云斑鮰的人工繁殖及人工驯养科技攻关,2002年实现人工繁育赤鲈苗100万尾,云斑鮰20万尾。2002年,成功完成了南美白对虾、云斑鮰、赤鲈、翘嘴红舶、加洲鲈、螃蟹、湖藕等7个项目的科技攻关,为今后大面积规模化养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是开发建设博斯腾湖水产苗种早繁基地。该工程已于2003年4月开工建设,计划年底竣工。早繁基地主要是利用博斯腾湖特色优良鱼类品种及国内外名特优品种建设年产早繁良种鱼(虾)苗1—2亿尾,培育大规格优良鱼类品种100吨,供应本县养殖开发带、大小湖资源增殖及南北疆市场所需的优良品种,示范养殖部分名、特、优商品鱼的综合良种生产基地。基地的建成,将为博斯腾湖乃至新疆的渔业发展起到非常积极重要的作用。同时开工建设的博斯腾湖水生野生动植物救护中心,也将于今年完工,该中心将集科研、濒危水生野生动物救护、生产以及保护动物经营于一体,3—6年可实现博斯腾湖流域水生野生动物放流及鱼类生物学、人工繁殖、鱼苗鱼种培育、饲料、鱼病防治的关键技术,极大地改善博斯腾湖流域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
三是加大水产品牌宣传促销力度。转变观念,树立品牌意识和原产地保护意识,积极申报博斯腾湖野生鱼类绿色水产品认证。建立无公害水产品养殖示范基地,申报无公害水产品认证。加大“博斯腾湖牌”、“斯腾牌”、“西海牌”商标宣传促销力度,不断扩大博湖水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占有率。今年采取了设立博湖鱼销售专营网点,县财政补贴网点建设经费10万元的方式,建立建全营销网络,保证常年供应博湖鲜活鱼、冻品鱼和软包装半成品鱼,通过产品均衡上市,树立博湖鱼的品牌,把博湖绿色水产品更好地推向了市场。
六、做好技术推广和服务
良好的水产技术服务是发展水产养殖必不可少的条件。针对我县水产养殖起步晚,农牧民发展水产养殖顾虑较多等因素,我县在积极扶持鼓励和大户带动的情况下,在水产养殖开发工作的重点乡、镇配备水产专业技术人员任职或挂职。基本上建立健全了县、乡、村三级网络体系,使每一个养殖村都产生了1—2名养殖技术骨干。同时渔业科技人员每年到乡、镇举办3至4期养殖技术培训班,年底统一举办养殖技术研讨会,促进农民养殖技术提高。通过加强渔业科技部门和养殖户的结合,参与或带领养殖户举办水产专业协会等服务组织,在农牧民养殖户中推广应用渔业科技部门及时总结制定重点养殖品种的规范化养殖技术,定期向养殖户提供技术资料和市场信息资料,更好地促进生产和销售。
七、积极推进水产资源整体开发经营步伐,加快水产产业化体系建设
按照整体整合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目标,大力实施水产产业化经营战略,根据目前湖区水产渔业资源由我县统管的经营管理现状,加快资源整合和生产经营优化组合步伐。充分利用博斯腾湖资源优势,实现博斯腾湖资源的增值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进一步完善水产产业化体系建设,实现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产业化整体经营目标。通过主攻大湖增值与保护,发展湖滨、湖湾养殖,提高大湖产出能力,规范小湖生产经营,搞活流通加工,树立品牌形象,强化以法治渔,以科技为动力,以市场为导向,做大做强水产业,带动农牧民增收。
到2005年,实现水产业(含芦苇业)占农业总产值由目前的13提高到18;到2010年,实现水产业(含芦苇业)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25。通过整合实现全博斯腾湖水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整体经营,实现水产业的飞跃发展,力争把我县建成疆内乃至西北最大的集水产苗种繁育、水产品加工、生产、批发、销售为一体的水产基地,把水产业做成博湖县名副其实的第一支柱产业,为推动博湖乃至巴州的经济作出积极的贡献。
第三篇: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打造白马特色名校
依托自身资源优势
打造白马特色名校
——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争创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情况汇报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
大家好!
下白石中心小学本部地处风景秀丽的白马河畔,属海西环三战略前沿,是福安市重要对外开放窗口。学校创办于1944年,原名“黄岐国民中心学校”,是一所历史悠久、规模较大的农村小学。学校拥有一支充满朝气活力、教育教学经验丰富,极具亲和力和爱心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93人,大专以上学历87人,学历合格率100%;福安市级以上骨干教师27人,具备信息技术初级证书82人,学校建筑面积达到9159㎡,占地面积9140㎡,教学班26个,学生1552人。
近年来学校多方筹措资金建设校园,办学条件有了很大改善,现代教育设备大量充实。目前建成使用了多媒体网络办公体系,各功能室齐全,拥有多媒体阶梯电化教室、电子备课室、电子图书阅览室、综合实践室、科学活动室、音乐、美术、信息室等专用教室。德育展厅、卫生室、心理咨询室、广播室配备齐全,18个班级配齐了先进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学校基本实现了 “办公自动化、备课网络化、教学多媒体化”的目标。
围绕“办学条件标准化、教育思想现代化、学校管理精细化、学生素质优良化”的办学目标,我校积极构建学习型组织,打造研究型教师,形成各项工作创一流、超一流的良好氛围。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与特长培养,努力让每个学生成功,教育硕果累累。近年来,学校先后被授予宁德市级的“军民共建先进单位”、“文明学校”、“第三届军民共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工作先进单位”、“师德建设先进集体”、“少先队红旗大队”和福安市授予的“素质教育先进校”、“平安校园”、教育教学质量“优良单位”等光荣称号。今年,学校又顺利通过了福建省“双高普九”和“宁德市第十一届文明学校”的验收,申请创建工作受到检查组领导的肯定与表扬。
在上级主管部门和下白石镇两委的大力支持领导下,学校致力于省级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着力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水平,以促进学校整体办学实力的全面提升和发展。下面就我校创建“福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作如下汇报:
一、政府重教,大力提升教育事业水平
历任市委、市政府领导高度重视福安教育。今年八月,市政府出台了《福安市贯彻福建省和宁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意见》。为确保“双高普九”、“福建省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顺利通过验收,今年,我市财政累计投入教育资金1300万元,用于配置各校理、化、生实验室及体、图、音器材和教室多媒体等设备;积极改善教师福利,让教师享受同等公务员的工资待遇,对农村特岗教师实行特殊津贴补助,并解决了特岗教师的中高级职称聘任难题。切实为教育办实事、为教师办好事。这样,教师队伍稳定了,教师积极性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自然得到大大提升。
二、理念先行,引航省标准化学校创建
理念引领是根本。学校办学首先是要用先进的思想、先进的理念来办学。我校始终注重先进的教学思想引领教师,并内化为教师生动的教学实践,确立了全面育人的教育观、全面成才的学生观、全面发展的质量观,把创建标准化学校作为立校之本。
1、坚持学生为本的育人观:遵循“木桶原理”,让每一名学生享受成功。
学校要求教师确立一个共同的目标是让所有的学生都能享受成功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主动、和谐发展,把尽可能多的学生培养成优秀人才;要求所有教师都有博爱的一种情怀,不分学生成绩的好差、经济条件的优劣,一视同仁,平等地对待每一名学生,倾注同样的热情和关爱;要求教师掌握一套因人而异、行之有效的方法,分层要求,因材施教。我校遵循“木桶原理”让每一位学子都能享受成功。
2、坚持团结协作的队伍观:“不求拥有一流的球星,但求拥有一流的球队”。
下白石中心小学有着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为了做好教育教学工作,大家齐心协力,集思广益,无论是年段、年级还是教研组、少先队,都能看到这种团队协作的喜人局面。年级与年级之间、学科与学科之间、班级与班级之间成了一个团结和睦的“大家”,形成了“工作苦点甜点不计较、担子重点轻点不计较、待遇高点低点不计较、荣誉多点少点不计较”的良好氛围。积极开展“新老结对、互学共进”青蓝活动,每周的集体备课,老教师与新教师共同切磋;老教师的每堂课都对新教师开放,新教师的每节新授课,老教师都亲自“把脉”,加速了青年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3、坚持追求卓越的创业观:“细节成就大事,把细小的事做到极致就是奇迹”。
“把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号召全体教师做任何事情都追求更好、追求最好。这不只是学校领导的意志,也不只是优秀教师的信念,更重要的是让它真正地、全面地深入到每一个“学人”的心灵深处。
4、坚持讲求科学的发展观:“精神+勤奋+科学=成功” 发展要靠科学,科学就是尊重规律。“能吃苦方能求进步”,但“吃苦”是要讲科学的。我校始终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坚持执行国家课程计划不动摇,学生休息时间不挤占,学生文娱和文化生活不打折,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不放松,绝不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来追求所谓的高质量。
三、硬件升级,努力打造信息化教学
学校的办学条件如何,是衡量其标准化程度的重要依据,而完善的设备设施是高质量地完成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也是教育持续发展的物质保障。我校依据当地实际,谋划“东部一强两大,西部两点辐射”的发展格局。中心校整体规划已经成形,近三年学校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近六百万元,积极改善办学条件。仅今年一年,中心校就投入建设资金250万元,新建了两栋教学综合楼和教学楼与综合楼的连廊建筑。它们建成投入使用后,拆撤旧办公楼,新建塑胶跑道150米塑胶环形跑道运动场和中心校、中心园大门。届时错落有致的花园式校园必将成为白马江畔的一道亮丽风景线。目前学校已建成多媒体网络办公体系,拥有电脑115台。其中计算机网络教室1间,面积84㎡,并设有计算机管控中心;多媒体功能室达到21间(其中一个多功能厅,面积达200多㎡;多媒体室1间,面积达80㎡;音乐室1间,使用面积110㎡,并配备钢琴1部,电钢琴2台及其他乐器;18间班级配齐了先进的教学软硬件设施,其中白板5间,触摸1间,液晶电视12间);教师电子备课室1间;电子图书阅览室1间,面积160㎡,分师生阅览室,藏书20865册,报刊种类42种,其他类别文献25种,生均17册;美术室、美术教具室、科学仪器、准备室、教学仪器室、综合实践活动室、体育器材室、心理咨询室、卫生室各一间,总面积达到374㎡。各室设施设备齐全,达到《福建省完全小学教育技术装备标准I(试行)》基本要求。各室财产实行专人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使用制度,并抓好落实,设备使用率高。这些设施为学校教育教学提供了完善的硬件设施和畅通的信息渠道,学校基本实现办公自动化、备课网络化、教学多媒体化。信息化教学设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激活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促进学校整体教学成绩水平的提高。
四、强化“三风”,争创高素质教师团队
为人师表更是推动学校长期发展的重要组织保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唯有老师的人格高尚,才有学生品德的美好;唯有教师的学问广博,才有学生知识的丰厚。
在争创省级标准化学校建设中,我校始终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结合福安市教育系统师德师风建设年和强“三风”建设活动,以师德、师风建设为两翼,提倡做一专多能,师德高尚的研究型教师,实现师德、师风建设无死角:一是树立正确价值观。要求教师要以教育这一特殊的职业作为自己终身追求的事业;以自己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思想道德风范教育和感染学生;以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卓有成效的工作赢得学生的尊敬和爱戴。二是树立自律意识。我校建立了教师约束机制,严格师德考核,坚决杜绝教师违纪现象。三是要求德能并重。开展“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评选活动,营造“以德促能,德能共进”的发展氛围。积极开展岗位大练兵活动,在教师考评、课堂教学、科研培训、常规管理等方面寻求突破。在教师评价中,坚持一评教师师德;二评教学能力;三评教学质量。定期开展“读书心得”、“师德论坛”、“公开课”、“样板课”、“研讨课”、“教学反思”、“特殊学生教育案例”等活动。促进学习型教师团队的形成,教师整体素质明显提高。
五、以情育人,稳步推进“五有”新人培育
我校不断探索先进的德育工作管理模式,创新情感化教育手段和途径,彰显学生个性,展现学生价值。在德育工作中,学校不断加大情感教育力度。强化“两个团队”建设。一是拓展值周生、校园广播站等学生工作团队,增强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与实践能力。二是通过自我推荐和选拔,开展大队委竞选,组建乐器弹奏、绘画、田径、篮球等学生特长班。通过特色团队的建设,开发了学生的潜能,彰显了学生的个性,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校对学生在上学放学、早自习、课间、两操、仪表着装、文明礼貌等方面开展养成训练,在学生中树立“走进校园,你是学校的主人;走出校园,你是学校的名片”的自信意识和自豪感。开展小学生守则、日常行为规范、法制教育、安全教育等系列教育讲座;依托升旗仪式、团队活动、课间操进行情感教育;在重大节日、活动日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如“学雷锋做好事”、“送温暖、献爱心”、“师生美化校园”等系列活动;安全日开展“安全伴我行”等,积极营造德育教育氛围,形成多维情感德育教育空间。强化班主任队伍建设,要求班主任用慈母般的爱心去教育学生,影响学生,采取教师与学生结对子同伴互助等方式,决不让一个孩子掉队。学校定期组织班主任交流、研讨教育教学及班级学生管理的新思路、新方法,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每个学生的成长记录袋里都记录下学生校园生活的点点滴滴,为每一个学生留下一段快乐、美好、多彩、难忘的小学回忆。
六、提升质量,探索教育教学之新思路
秉承“以科研先导、德育为先、课堂为主、育人为本、教学相长、全面发展”的办学宗旨。在实施素质教育,探索快乐教学,构建有效课堂的过程中,我校加强了教师对教学流程的精心设计,制定了检查督促制度,构建了个人自检、教导处检查的备课流程;形成了有效备课、有效教案、有效课堂、有效作业、有效批改、有效教研的教学流程。制定了互听互评课制度,组织开展了引领课、示范课、观摩课、公开课、同组同课等一系列展示活动,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积极性。涌现出了在教育教学中取得了出色的业绩的刘爱华、钟纯安、陈凌芳、王加双等30多名教师。学校积极开展“教师论坛”、“教学反思”、“教学案例”等活动,并通过积累信息资源、学习前沿理论、参与课堂实践等多种方式扩大培训范围。青年教师是学校的希望,学校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教师结对子等形式,为他们搭建了展示自我的平台。阮帮禄、雷爱萍、郭赛娇、郑赛娇等30多名青年教师成为教学骨干。为了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科学评价学生,不断完善多元评价机制。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捕捉学生的闪光点,树立学生求知的信心,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通过“庆六.一展才艺、展特色”、“美术作品展”、“我运动、我健康、我成长、我快乐运动会”以及白马少年军校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团队意识、竞争意识、协作意识,不断完善多元性评价机制。几年来,我校在全市小学毕业统考中都名列榜首,受到上级领导、家长及兄弟学校的认可。
七、规范管理,营造安全和谐型校园
学校制定了《福安市下白石中心小学各项规章制度汇编》,使每个工作环节都有章可循,推动学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为创建省级标准化学校构建了完善的制度体系。为提高管理效能,学校充分调动教师、学生和社会各界人士的积极性,凝聚力量,管理学校,极大的提高了各项工作效能。为充分动用社会力量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充分发挥名誉校长、边防所、地方派出所和驻地海军的作用,为学校管理提供支持。在评优晋职、选拔推荐等方面持续推进校务、政务公开,强化学校管理的民主化、法制化。通过座谈、家访等形式,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和建议,充分调动教师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校高度重视校园安全工作,明确人人都是安全责任人,建立健全各项安全规章制度,签订安全责任状,完善学校安全预警机制和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和应急培训,提高自救和互救能力,采取“三联”(与边防所、地方派出所、海军官兵建立执法长效机制)、“三防”(人防、物防、技防)、“四到位”(教育到位、责任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营造安全和谐的校园。
八、依托资源,打造特色亮点校园文化
学校充分利用当地资源,自83年开始与驻地某部海军管理所联合创建远近闻名的海军白马少年军校。共建共育活动成为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防教育的途径,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大亮点,成为我校办学的一大特色。“海军白马少年军校”至今已成功举办13期。它采用全封闭与半封闭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办班,学员们吃、住在部队,体验军人严谨的生活作风。开展的活动有部队官兵到校对学生进行队列、军体拳、旗语等军事训练,“一日小海军”活动、听国防讲座、观看录象、参观舰艇活动等,办班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近三年来由学校选送的《唐古拉风》、《军魂》、《白马少年军校——少年雄鹰》等军校系列节目参加福安市艺术节汇演,均获得了一等奖。由于共建共育成绩显著,学校多次受省、地、市表彰,中央电视台、福建电视台、福建日报等多家媒体予以采访报道。学校少先队被授以“全国红旗大队”光荣称号,为09年下白石镇获得全国双拥模范镇做出积极贡献。本学期第13期白马少年军校开展了为期20天以海军官兵进校为学生的军训和军体拳、旗语教学等一日小海军活动,为明年暑期全封闭军校活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各位领导,一年多来,我校不断加大创建省级标准化学校力度,把素质教育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教育教学的中心位置上,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我校深知,本次验收检查是促进我校一次工作的全面反思、总结和提高的过程,是学校办学的又一个新起点。我校坚信,在专家们的精心指导和权威评估下,在各级领导的关心和支持下,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一定会再上新台阶。
最后,谨让我代表下白石中心小学的全体师生,对省评估验收专家组成员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下白石中心小学
2011年12月8日
第四篇: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胜地
依托森林资源优势打造生态旅游胜地
绥宁县黄桑坪苗族乡乡长王开富
摘要:本文从黄桑旅游区实际出发,结合黄桑旅游发展的现状,经过考察调研,提出了发展黄桑旅游的几点思路。一是树立科学的产业发展观,加强整体科学规划;二是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三是精心策划,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四是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开交通瓶颈;五是实施精品战略,推出黄桑生态旅游精品。主题词:旅游、基础设施、规划、保护、促销。
生态旅游产业是以生态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设施为基础,为生态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活动创造便利条件并提供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综合性产业。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越来越大众化、个性化和多样化,与此同时,也有逐步由城市观光向生态旅游转移的趋势。生态旅游业因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和发展的可持续性而成为各地政府和投资者青睐的产业。为顺应这一发展变化,许多地方都把打造生态旅游产业作为发展地方经济、宣传推介地方特色的重要方式之一。黄桑坪苗族乡拥有丰富的森林生态旅游资源和深厚的少数民族文化底蕴。如何深度挖掘、整合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突出黄桑特色,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打造乡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全乡经济科学跨越崛起,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黄桑生态旅游资源的概述
黄桑坪苗族乡地处绥宁县南端,与城步苗族自治县、通道侗族自治县交界,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上堡古国历史文化资源以及独特民族民俗风情。
(一)丰富的森林资源。全乡森林总面积12590公顷,森林覆盖率达86%,森林资源非常丰富,有木本植物7000多种,其中珍稀树种193种,古老孑遗的树种36种、我国特有树种18种,观赏植物166种,有大灵猫、云豹、大鲵等58种,其中珍稀动物18种。该区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1982年,湖南人民政府批准黄桑为省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2005年该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二)美丽的生态自然景观。其境内重峦叠嶂,溪谷幽深,流水潺潺,古木参天,郁郁葱葱,四季芳香,五彩缤纷。景色迷人的自然风光让人流连忘返。著名景点有六鹅洞、白水洞、龙宫洞、铁杉林、鸳鸯岛、红军路、九溪冲、上堡古国等,千姿百态,天造地设。此地气候宜人,年平均气温15.3℃。生态环境清
新优雅,有“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的美妙意境,被誉为无污染、无公害、冬暖夏凉、安神健体、清心养颜的天然森林氧吧、森林疗养院和旅游度假胜地。
(三)深厚的上堡古国历史文化及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明末清初期间,苗王李天保率领苗民3万余人揭竿而起,波及三省十八县,自封为武烈王,建立了上堡国,定都上堡,修建金銮殿,建制界溪省、巴流府、雪陵州、赤板县。古国被历史的车轮碾碎,但留下了金銮殿、校马场、点将台、忠勇祠、旗杆石、套马树等历史遗迹;古国的苗民们仍聚居在这美丽大山里休养生息,繁衍后代,传承着苗族文化,将独特的民族民俗文化留传至今。四月八姑娘节、苗家服饰、苗家吊脚楼、苗家婚嫁习俗、耍龙灯、舞狮子、傩舞、苗歌等具有浓厚的民族文化特色。2007年黄桑苗族四月八姑娘节被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黄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目前,黄桑生态旅游产业尚未形成规模,还处于发展阶段。生态旅游品牌还处于正在开发、定位状态,各方面的配套设施正在逐步完善。但其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景观以及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吸引了众多游客的眼球。来此旅游、观光、休闲的游客逐年增加。据统计,2010年,游客多达10万人次。为了顺应黄桑生态旅游的发展形势,抓住发展机遇,黄桑坪苗族乡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将发展黄桑生态旅游产业作为转变黄桑经济发展方式重要战略来实施。
(一)黄桑生态旅游品牌基本形成。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充分挖掘丰富的生态自然资源,利用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底蕴,从每一细微之处着手,把景区最美的主题彰显出来。打造了曲幽谷、六鹅洞、铁杉林、九溪山庄等美丽的生态自然景观;加快龙宫洞景区建设进程,建成国内第一家原生态的溶洞观光品牌景区;进一步挖掘上堡古国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对整个村寨进行危房改造,“清理庭院、美化家园”,突出文化特色,打造生态旅游古村寨;完善漂流设施,建立了黄桑生态漂流中心;基本形成了以美丽的生态自然景观与人景观相结合的黄桑生态旅游品牌。
(二)生态旅游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10年,全景区累计投入资金2千多万,进一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提升生态旅游综合服务功能。投资800余万元的六鹅洞游步道已完成,投资100多万元修建了从赤板至源头山铁杉林全长4.5公里旅游公路已正式通车,投资150多万元的红军路已建成,投资40余万元的鸳鸯岛景点改造工程现已全面完成,;投资600多万元的黄桑苗庄已正式营业,扶助发展了农家乐10家,修建准星级宾馆1家。旅游基础设施的完善为发展黄桑生态旅游产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黄桑生态旅游已享有一定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乡党委、政府通过各种渠道加大生态旅游宣传力度。一是通过举办民俗节日和民俗文化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每年通过举办四八姑娘节、巫傩文化研讨会等一系列活动,今年更是邀请到国内旅游界的专家亲临黄桑参加“2011中国黄桑原生态旅游发展峰会”,不仅得到了专家的把脉指导,更是达到宣传黄桑生态旅游的效果;二是充分利用多家影视单位在我乡成功拍摄多部影视剧的影响力。2010年,中央电视台乡土栏目组对美丽的黄桑上堡古国进行了现场采风,接着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以黄桑独特的风景民族风情在我乡拍摄了《警察也有家》、《老婆不在家》,进一步地宣传了黄桑生态旅游,使黄桑生态旅游品牌在北京、长沙等城市和广东等沿海地区已享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制约黄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因素
黄桑坪苗族乡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但由于创新意识的缺乏、资金投入的不足、宣传力度的不够、旅游基础设施严重滞后与旅游发展水平等因素一直制约着黄桑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
(一)生态旅游开发创新意识缺乏。目前从我乡的生态旅游开发现状来看,几乎还停留在初步和效仿开发阶段,创新意识缺乏,“跟着别人脚步走”现象很严重,看到别人搞漂流、农家乐,我们也跟着效仿,而从来没有认真思考和给自己定位,从中反映出了我们的生态旅游开发创新不足,抄袭很严重。当然,在这里我并没有反对搞漂流,我赞成的是我们要搞出与众不同的黄桑漂流、黄桑农家乐,开创具有黄桑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
(二)旅游基础设施不完善。我乡生态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虽然景区和旅游资源丰富,但至今还没有一个功能齐全、设施配套、特点突出、管理完善、服务优良、知名度和美誉度高、吸引力强、经济效益明显的景区景点。由于投入不足,导致了旅游设施、设备档次低,景区景点配套设施建设滞后,饭店、商场及住宿、购物场所档次较低,仅靠黄桑自然保护区管理处的商务宾馆已无法承担大量游客的接待任务;景区“吃、住、行、娱、购、游”的旅游六要素不配套,功能不全,旅游项目单一,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严重制约着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三)交通设施成为黄桑生态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由于进出黄桑的主要通道在市—黄桑公路、佘家--黄桑公路路况差、弯道多,加上景区公路路面窄,每逢节假日交通拥堵现象严重,许多游客只有望而却步了,同时也致使许多旅行社虽然对黄桑景区景点很感兴趣,但目前还没有将黄桑作为理想的旅游目的地进行宣传推介。
(四)旅游对外宣传促销相对滞后。成功的旅游产业离不开互联网与其他媒体宣传,可黄桑生态旅游目前尚未在互联网上进行系统宣传。在生态旅游宣传促销方面黄桑乡虽做了大量工作,但明显滞后于当前的发展形势。由于经费紧张,黄桑生态旅游景区天气预报和美丽的自然景观至今仍未在邵阳电视台和湖南电视台进行播放。
(五)体制机制的制约依然严重。发展生态旅游业的管理体制还没有完全理顺,依然存在部门分割、多头管理的问题,还未成立统一管理部门,严重影响和制约了我乡生态旅游产业“二次创业”的发展和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旅游业实行公司化经营、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的要求存在很大差距。促进生态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政策措施不完备,缺乏可靠的资金投入保障和有吸引力的招商引资政策,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开发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四、发展黄桑生态旅游产业的创新思路与对策
发展生态旅游产业,“形象”定位非常重要。当前,有全国和湖南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良好外部环境;有借助崀山申遗成功的发展机遇;有绥宁境内的包茂高速和武靖高速连接线进入黄桑的交通区位优势;有国家对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的政策倾斜;有全乡人民已经形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共识,黄桑的生态旅游产业迎来了发展 “黄金时代”。我们要抓住机遇,举全乡之力,集全民之智,深度挖掘、整合域内丰富的旅游资源,快速发展黄桑生态旅游产业。今后一段时期,黄桑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思路是:进一步完善六鹅洞、鸳鸯岛、铁杉林、九溪冲、楠木林等景区景点配套功能,重点对上堡古国、黄桑生态漂流中心综合休闲项目进行精心打造和策划包装,使之建设成为一个集民俗体验、休闲观光、激情漂流、露天游泳、水上游乐、综合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山水体验项目,在旅游产业中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黄桑特色竞争优势。同时,加宣传营销力度,发挥交通区位便利优势,真正形成大投入、大产出的生态旅游项目效益,带动全乡生态旅游产业发展,使黄桑生态旅游产业引领绥宁旅游经济的快速发展。
(一)树立科学的产业发展观,加强整体科学规划。
在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既要正确认识到旅游业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更要认识到生态旅游在现代旅游业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在生态旅游开发中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既要考虑旅游资源的综合利用,更要考虑区域的生态自然和人文生态承载力。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对旅游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坚持“保护优先”、“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原则。因此,黄桑要尽快启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二期建设项目,积极争取国营林场的建设项目,扩大公益林面积。这样可以减少黄桑林木的砍伐量,有效的保护黄桑的生态环境,同时要严格科学规划黄桑生态旅游景区,任何建筑物应体现少数民族民俗风情特色以及与原生态的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品味,对景区的农户建筑要进行必要的指导,合理设计,统一规划,错落有致,突出黄桑特色。尤其是对上堡古国遗迹恢复,要力求还原古国原貌,尽力做到使周边的景点、农户建筑与古国建设相协调,体现上堡古国原有的特色。
(二)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管理。
政府主导,即在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进一步强化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积极引导、规范各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健全现代市场体系,以实现生态旅游资源配置达到或接近最优状态。事实上,从国内外的生态旅游产业发展经验中可发现,该产业在发展的各个环节上都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协调。生态旅游产业不仅是一项新兴产业,更是一项综合性强、外部经济性明显、经济部门跨度大、对生态环境条件要求高的产业,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涉及到的许多重大问题,如环境保护问题、市场秩序整顿问题、基础设施配套问题、跨区域规划协调问题等等,都有赖于政府的推动和实施。目前,在黄桑履行管理职能单位就只有黄桑国家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和黄桑坪苗族乡人民政府,在管理上,这两家单位既要通力合作、相互协调,又要各司其职,将黄桑生态旅游产业管理好,使之步入健康的发展轨道。
(三)精心策划,大力开展旅游宣传促销。“酒香也怕巷子深”,发展旅游,包装和宣传非常重要,不能让潜在旅游资源和项目“养在深闺人未识”,应当舍得花大力气、下大力度进行宣传推介。就当前黄桑的实际,可以邀请知名专业机构进行旅游宣传策划;可以邀请媒体拍摄风光片,进行系统全面的宣传报道;可以组织开展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如“四八”姑娘节、国际森林节;可以制作精美的黄桑旅游手册进行宣传,以扩大黄桑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总之,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全方位、多角度、多形式宣传推介黄桑,进一步提高黄桑生态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打开交通瓶颈。
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是发展旅游产业的关键。如果没有足够的旅游承载能力,那么旅游产业是无法发展起来的,也只能停留在小规模的层面上。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景区景点的游道,完成坪溪村楠木林、大小龙潭、上堡村老龙潭瀑布、六鹅洞、铁杉林、九溪冲原生态游步道,红军路提质建设;二是打破交通瓶颈,争取武靖高速连接线建设项目,扩(改)建好在市-黄桑公路、佘家-黄桑公路;拉通上乌公路,加快建设黄坪公路。通过交通区位优势,使黄桑生态旅游融入到崀山--城步南山—黄桑—怀化通道—桂林的大旅游圈,从而借助外围将黄桑生态
旅游推介出去。
(五)实施精品战略,推出黄桑生态旅游精品。
在发展生态旅游产业中实施精品名牌战略,就是要发挥地方生态旅游资源优势,突出特色,提高品位。通过实施精品名牌战略,把发展生态旅游的科学理念贯彻到发展中去,在努力保护好生态旅游资源和保护原汁原味的基础上,深层次开发生态旅游资源,挖掘其自然和文化特色。特别要立足地方特点,注重发挥生态旅游区的比较优势,培育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旅游精品。黄桑也不列外,黄桑必须要立足于良好的生态环境、美丽的自然景观、上堡古国的历史文化以及独特的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打造具有黄桑特色的生态旅游产业。只有这样,黄桑生态旅游才能在众多的旅游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黄桑这颗“绿洲明珠”才能走出绥宁,走出湖南,走向世界。
第五篇:依托三江资源优势发展县域特色经济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是十六大明确提出的要求,是我们党经过实践总结出来的一个大思路、大举措,加快县域经济的发展,对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重大的战备意义。三江县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基础差,底子薄,总量小,农民增收渠道少,增速慢,三江县要加快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在资源优势上求突破,在特色开发上求发展,把着力点和立足点放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上,依托资源,突出特色,面上市场,因地制宜,做好县域特色经济文章,是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一、三江县经济发展基本概况
(一)三江县基本情况
三江侗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北部,地处湘、黔、桂三省(区)交界,东连桂林市龙胜县,西接贵州省从江、黎平县,北贯湖南通道县,南通融安、融水县,枝柳铁路贯穿县境南北,209、321国道呈十字形从县城穿过,县城距柳州市203公里,距桂林市167公里。全县人口34.71万人,境内居住侗、壮、苗、瑶等少数民族28.78万人,其中侗族占总人口的56.76%。三江是广西唯一的侗族自治县,全县共辖13个乡3个镇,166个村民委。三江境内属丘陵山区,全县总面积2454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面积1.46万公顷,农田有效灌溉面积0.91万公顷,山地面积占77.2%,林业用地为73.97%,境内盛产茶油、松杉、毛竹、茶叶和糯米等。矿产资源较为丰富,主要有重晶石、钒、铁、锰、铅锌等。境内有浔江、溶江、苗江等主要河流,水资源十分丰富,理论蕴藏量54.24万千瓦。旅游资源极为丰富,既有浓郁的侗族苗族风情,又有秀丽的山水自然风光,更有享誉中外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风雨桥和独峒岜团桥。
(二)经济发展情况
~年全县完成国内生产总值75177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4.2%;全县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22974万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减少21.2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885万元,同比增长9.17%;财政收入4869万元,同比增长6.12%;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74万元,同比增长2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11元,增长4.79%;农民人均纯收入1450元,同比增长6.07%;城乡居民各项存款余额46611万元,同比增长9.3%,各项贷款余额52583万元,同比增长39.0%。
二、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一)县域内的资源优势还没有培育成支柱产业,优势产业尚未形成。
三江的茶叶、茶油、肉牛、竹子资源丰富。是广西第二产茶大县。目前全县茶叶总面积已达6.7万亩,其中可采摘茶园面积4万多亩,每年按递增1万亩的速度发展。茶叶产品主要有白云银针、曲毫、碧螺春、天池绿剑、碧舫等,茶叶以形、色、香、味俱佳而深受区内外消费者青睐,具有优质和强劲的市场竞争力。今年在全区开展“桂茶杯”比赛活动中,“三江天池绿剑”和“三江碧舫绿茶”获特等奖;“三江白云银针”获得二等奖。中国油茶之乡。三江具有悠久的种油茶历史,是全国茶油重点生产基地,被国家林业部授予“中国油茶之乡”,全县共有油茶林面积69万亩。三江肉牛品质盛名区内外。三江黄牛以天然牧草饲养,肉质细嫩、蛋白质高、脂肪低,产品畅销区内外市场及至港澳地区。全县牛存栏12万头,~年我县投入130多万元专项资金进行黄牛品改,在16个乡镇建立26个“西门达尔”良种牛人工冻配点和7个本交点。到目前为止,全县共进行黄牛品改2940头,产下99头杂交牛。毛竹是林业大县的重要组成。目前全县毛竹面积达8.4万亩,在原有竹林面积的基础上,继续扩大种植面积,正在抓竹子的低产改造工作。
三江的茶叶、茶油、肉牛、竹子生产已具有一定规模,但从量和质上都还没有形成大的产业支柱。一是规划布局不尽科学合理,分布比较分散,区域优势不够明显。二是经营管理比较粗放,集约化经营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三是企业规模小,缺乏龙头企业带动,产业牵引乏力。四是生产投入不足,品种单一,单位产量、产值低,加工、包装档次低,没有形成响亮的品牌。
(二)三江县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没有深入开发,蕴含的潜力没有被挖掘。
三江县环境优美,气候宜人,三江程阳桥侗族文化风情旅游区是国家西部地区旅游投资规划贵州----三江----龙胜----桂林----贵州----广州跨省旅游线路中的重点项目之一,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北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被纳入桂北山水民俗风情旅游线路,旅游区内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程阳风和岜团风雨桥,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持保护单位――马胖古楼;还有高定侗寨、独峒斗牛、良口三王宫、产口古榕、曲岭瀑布等景点。旅游区内侗寨依山傍水,鳞次比的吊脚楼和鼓楼与风雨桥及水车等完美丽的风景。其精湛的民族建筑,侗族民居曾被称为少数民族建筑史上的“活化石”,三江县侗族风情浓郁,其民族节庆、生活、婚恋、饮食等习俗独具特色,是理想的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圣地,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的向往。但由于地方经济较落后,财政收少,对改造旅游区的投入太少,致使旅游业发展缓慢,蕴含巨大的旅游潜力未挖掘出来。一是交通与内外设施建设落后,到景区的公路等级低,通行能力差。二是旅游服务设施落后,服务化程度低。三是旅游产品结构单一,品牌未打响。四是景区风貌与环境没有得到有效保护。
(三)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建设力度不足,民营经济发展缓慢,县域内缺乏农业龙头企业带动。
全县民营企业60多家,总注册资本5421万元,其中县外投资24家,资本3818万元,年创税近300万元。全县共有木材加工、竹器加工、茶叶加工厂等各小型企业2560个,年总产值达12373万元,年上缴税金377万元。但因招商引资软硬环境建设缓慢,招商力度不足,引进大企业来投资办厂少,没有能带动优势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农产品流通渠道少,增值困难,农业产业化经营没有形成应有规模,农民致富门路不多。造成的原因:一是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经济不发达,影响外商进来投资。二是优惠政策难兑现,一些优惠政策缺乏连续性,加上部门争利严重,协调难,导致优惠政策难执行。三是招商引资机构自身建设滞后,没能深入开展工作。四是投资软环境不够完善,为投资者提供服务意识比较差。五是项目储备的相关资料不齐全,前期服务不够。
(四)农村富余的劳动力没有得到有效转移,人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利用。
三江县劳动力资源丰富,全县富余劳动力7.5万人,以劳务输出方式开发,但稳定性差,收入与付出比差过大,每年的劳务输出带来的收入不多,人力资源优势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一是劳务市场建设滞后,劳动就业渠道和劳动者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二是农民工综合素质低,只能从事廉价的工作。三是劳动力转移就业层次低。
(五)蕴藏的水能资源没能得到开发。
三江县水能理论蕴藏量为25.54万千瓦,其中浔江河的三级开发装机容量可达5.59万千瓦,~年6月止,全县水电装机容量只达到4.55万千瓦,仅占可开发量的32.1%。
三、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
(一)依托生态资源,做大“绿”经济
发展绿色食品产业,可以促进传统农业直接向生态农业跨越。三江县优势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为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提供了优势资源。一是要必须继续实施“四个一”发展思路,紧紧围绕生态富县战略,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为核心,以农业生态环境为基础,通过先进技术和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控制对产品和环境的污染及不良影响,建立茶叶、油茶、肉牛、竹林四大生产基地。二是建立完善包括产品开发体系、质量标准体系、市场流通体系在内的、科学的、完整的绿色生产体系,使产品远离污染,无毒、无公害,成为绿色产品。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制止任何破坏环境污染活动。
(二)依托旅游资源,做响“休闲旅游”经济
依托着丰富民族旅游资源,三江县必须要抓住机遇,发挥旅游资源优势,进一步整合资源,构建特色鲜明精彩纷呈的三江民族风情之旅,做活“休闲旅游”经济。一是把三江定位成“区域性休闲消费中心”,所有的建设开发项目均围绕这个中心。二是用“大旅游、大产业、大发展”的思维来优化三江县内人力、物力、财力、土地等资源配置,所有产业和建设都围绕旅游支柱产业的培育来进行。三是按高起点、高水平、高质量要求进行景区景点的规划和建设。四是搞好旅游产品的开发及产业群建设,围绕旅游景点,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建设,形成产业群。五是总结前两届三江县旅游节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把“多耶程阳桥”文化旅游节输出特色,打出品牌。六是鼓励和引导外资参与旅游开发。七是建立健全旅游企业和行业管理及业务指导,大力抓好旅游市场秩序和整顿和接待质量的提高。八是以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立、东盟博览会等到一系列机遇为契机,加大品牌宣传和营销力度,不断扩大“侗族风情看三江”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做强民营经济
民营经济的发展是县域经济壮大发展的力量,把民营企业培育成龙头企业,龙头企业上连市场、下连基地和农户,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火车头”,既是生产中心、加工中心,又是信息中心、服务中心、科技中心,可对全县实施全方位带动。三江县必须在优化环境上下功夫,构筑民营经济发展平台。一是积极开展“为纳税人办实事”活动,营造良好的投资软环境。即营造宽松的政策环境、良好的~环境、优质的服务环境、有力的治安环境。二是要营造浓厚的民营经济发展氛围。加大对民营经济的宣传力度,在县主要的媒体上开辟专栏,宣传民营经济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宣传民营经济的政策措施,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好典型、好经验,使干部群众思想上有一个大解放,观念上有一个大更新,形成有利于民营经济发展的“小气候”。三是进一步规范收费行为。对各部门的收费项目、收费标准、收费范围要进行不定期清理,凡明确取消的要坚决停收,降低收费标准的项目要坚决减收。要认真开展整治,抓好行风评议活动,由民营业主给执法执纪部门打分。对于破坏经济环境的人和事,要严查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挪位子,摘帽子。要通过环境整治,使外来客商及民营业主感到舒心、顺心、放心,从而大胆投资、放手干。
(四)依劳动力资源,做活劳务经济
大力抓好农村劳务经济的发展,是目前三江县促农民增收的工作重点,三江必须把劳务经济提升为县域经济重要产业来抓。一是建立健全劳动力市场和劳务输出信息网,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二是加快农村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即加快小城镇建设,就近就地消化一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吸纳一批;发展劳务输出输运一批。三是加强农民工的培训,引导农民从“洗脚上田”向“~进城”转变。四是建立民工保护机制,善待民工,切实维护民工的合法权益。
(五)依水力资源,做响水经济
三江县有着丰富的水利资源,如何充分发挥本县水利资源优势,是我们抓好县域经济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做好水电开发,充分利用好用尽水能资源。目前应争取早日建设洋溪水利枢纽工程和木洞水利枢纽工程,做好白云山、晒江、龙潭等小水电站的开发与建设。二要完善经营管理体制,做好水电站的管理经营。目前做好梅林、西坡、纯德、归能、同乐5个小水电站的租赁承包经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