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一年来,我乡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区委提出的“13522”工作思路,实施“甘蔗富民,煤炭强乡”的发展战略,以加快发展为目标,以服务“三农”,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民增收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业
和农村工作,扩大招商引资,经济取得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下面,我给各位领导简单汇报我乡今年工作及明年的工作打算。
一、2005年主要工作及其成效
(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一是充分利用宜州糖业企业对甘蔗生产的奖励扶持政策,大力发展甘蔗生产,做强做大甘蔗这一支柱产业。2004/2005年榨季,全乡甘蔗总产量达8.4万吨(其中进怀远糖厂6.1651万吨,进小糖厂约1.3万吨,群众自留种0.98万吨),总产值达1680万元,2005/2006年榨季全乡甘蔗总产量预计达7.5万吨,由于2006年蔗价涨至每吨247元,所以我乡甘蔗总产值仍可达1800多万元,二是利用靠近东江、金城江蚕茧加工企业的有利形势,引导群众发展种桑养蚕业,通过外出学习和举办培训班来提高群众种桑养蚕的技术。扶持德兴、德合村“整村推进”实施种桑养蚕项目,举办培训班两期,培训人员200多人。由于蚕茧价格上涨,群众种桑养蚕积极性进一步高涨。2005年,全乡种桑面积1800多亩,比上年增加800亩,蚕茧销售收入达220多万元。三是继续打造“白土蜜瓜”品牌,不断巩固和发展白土西瓜产业。2005年,白土西瓜种植面积1000多亩,西瓜销售收入达80万元。
(二)推进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投资6万元动工改建德地加栋至拉等3公里屯级路、岜香路口至三脑3公里屯级路,目前这两个工程已通过验收;投资6万元动工新建德荣立新至加旁2公里屯级路;投资20万元改建德地村拉腊至作肯1.5公里屯级路;硬化德明太平、计料、辅洞等屯级路,德里村甘洞屯1.5公里屯级路硬化也在动工当中;德里村150多户村民装上了固定电话,使全乡通固定电话的村达到6个。动工建设白土乡自来水(明渠改管涵)工程,一期工程投资160多万元,目前工程进展顺利,预计今年12月底完工,工程完工后可解决白土乡7500多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投入6万多元维修蔗区公路16条,切实做好2005/2006年甘蔗砍运等协调工作。继续扶持群众修建沼气池,目前已完工85个,做好德合村四级路动工前的准备工作。做好德合村、德兴村整村推进项目规划上报工作。今年我乡部分村屯遭受重大水旱灾害,我乡全力作好灾民安置工作,共发放救灾粮食13吨,救济特困灾民185户520人,安排水毁民房重建资金11户11400元。
(三)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推进项目建设,增加财政收入。
我乡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积极改善投资软环境,年内加大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招商引资工作,上了几个大项目。据初步统计,目前我乡已引进资金609万元,完成1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5个,分别是:白土林场承包项目、金城江区矿业公司白土煤矿的3~6号井的煤炭开发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对增加白土乡财政收入发挥了主导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我乡务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白土乡出现了运输车辆多、摩托车多的新气象。
我乡通过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财源建设,使财政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今年,全乡财政收入达131万元,占任务的103.31,(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白土矿区的非法小煤井是我乡最大安全隐患。今年以来,我乡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联合区直有关部门对矿区开展了多次安全整治活动,共出动工作人员1000多人(次),进行矿区巡查120次,关闭炸封非法小煤井210个(次)。二是加强水陆交通安全宣传和整治,实施交通安全社会化管理。对春运班车实行跟班检查,圩日安排工作人员上路巡查交通。今年以来,全乡境内没有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五)集中精力,抓好春季计生集中宣传服务月活动。
在服务月活动中,抽调区、乡工作队员84人,车辆12部,投入经费0.3万元,开展宣传服务工作,完成结扎任务51例,放环35例,征收社会抚养费3.2万元,计生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六)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5月下旬至7月上旬,我乡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抽调工作人员89人,投入选举经费1.9万元,11个村(社区)的选举均一次性成功,8个村(社区)党支书、主任实现“一肩挑”,“一肩挑”比例达72.72,村(社区)“两委”交叉任职达81.8,均达到了区委的要求,为更好地开展今后村屯的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一些村屯常年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农民增收的项目较少,增收缓慢;
(三)矿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困难等。
三、2006年的工作打算及具体措施、意见。
2006年,我乡的工作仍要紧紧围绕区委“13522”工作思路,加快经济和社
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继续将甘蔗生产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增加甘蔗面积和产量。利用糖业企业发展甘蔗生产的优惠扶持政策,努力完成今冬明春新种1550亩甘蔗种植任务。二是继续实施良种良法,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鼓励农民用好田地来种植甘蔗,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使甘蔗生产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真正把这一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三是做好甘蔗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切实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宣传,防止甘蔗外流。
2、扩大种桑养蚕规模,提高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我们要充分抓住东桑西移,蚕茧价格上涨,众多蚕丝企业落户我区的良好机遇,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种桑养蚕,加大养蚕技术培训和桑苗品种改良,明年力争再扩种桑200亩,使全乡桑园面积达到2000亩。
3、继续实施白土蜜瓜品牌战略。扩大西瓜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优化西瓜品种和品质,做好科技信息指导和流通服务,让白土西瓜更有名气,“走”得更远。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主要抓好一批村屯道路建设、重点是完成建设德合村5.6公里四级路改建工程,完成德地村作肯至拉肯1.5公里屯级路改建工程,动工建设德兴村四级路工程,建设白土乡新农贸市场。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建设来进一步推动白土乡经济发展的步伐。
5、做好部分受灾村屯的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在生产物资上和技术上给群众一些扶持,使受灾群众摆脱困境。
(二)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要不断改善投资软环境,协调和处理好招商引资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协调好投资方与群众的关系,做好招商引资服务工作。要充分挖掘资源优势,多层次、多渠道招商,要积极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依托煤炭资源,重点做好煤炭开发项目的招商引资工作,对白土矿区(除属国营矿区外)重新规划,搞好详查,引进有技术有资金的单位勘探或依法开采;对现有的白土林场进行改造,引资建立木林加工厂。总之,要通过招商引资,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2006年要力争完成招商引资230万元以上,完成财政收入170万元以上。
(三)加强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我们要继续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加大对矿山和水陆交通安全的整治力度,努力消除各种事故隐患。重点加强对矿区非法小煤井的整治,建立起矿山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及时调处各类纠纷,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是加大对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步发展。四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政府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转变,努力构建人民满意型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2006年,我们决心在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顺利实现明年工作目标,为开创白土乡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做强支柱产业加快乡经济发展
各位领导、同志们:
和农村工作,扩大招商引资,经济取得了持续、健康、协调发展。下面,我给各位领导简单汇报我乡今年工作及明年的工作打算。
一、2005年主要工作及其成效
(一)紧紧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种养,做强做大支柱产业。
(二)推进基础设施和项目建设,切实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三)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推进项目建设,增加财政收入。
我乡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积极改善投资软环境,年内加大以煤炭生产为龙头的招商引资工作,上了几个大项目。据初步统计,目前我乡已引进资金609万元,完成1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的项目5个,分别是:白土林场承包项目、金城江区矿业公司白土煤矿的3~6号井的煤炭开发项目。这些项目的开发对增加白土乡财政收入发挥了主导作用,也极大地推动了我乡务工业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白土乡出现了运输车辆多、摩托车多的新气象。
我乡通过扩大招商引资,积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强财源建设,使财政收入有了较快增长,今年,全乡财政收入达131万元,占任务的103.31,(四)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安全生产整治取得阶段性成果。
(五)集中精力,抓好春季计生集中宣传服务月活动。
(六)顺利完成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一些村屯常年遭受自然灾害侵袭,农业发展后劲不足;
(二)农民增收的项目较少,增收缓慢;
(三)矿山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整治困难等。
三、2012年的工作打算及具体措施、意见。
会各项事业的发展。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好农业和农村工作,加快农民致富奔小康的步伐。
1、继续将甘蔗生产这一支柱产业做大做强。一是要增加甘蔗面积和产量。利用糖业企业发展甘蔗生产的优惠扶持政策,努力完成今冬明春新种1550亩甘蔗种植任务。二是继续实施良种良法,加大科技培训力度,鼓励农民用好田地来种植甘蔗,提高甘蔗单位面积产量,增加总产,使甘蔗生产由规模型向效益型转变,真正把这一支柱产业做强做大。三是做好甘蔗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工作,切实解决生产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加强宣传,防止甘蔗外流。
2、扩大种桑养蚕规模,提高种桑养蚕技术水平。我们要充分抓住东桑西移,蚕茧价格上涨,众多蚕丝企业落户我区的良好机遇,引导和扶持群众发展种桑养蚕,加大养蚕技术培训和桑苗品种改良,明年力争再扩种桑200亩,使全乡桑园面积达到2000亩。
3、继续实施白土蜜瓜品牌战略。扩大西瓜种植面积,提高产量,优化西瓜品种和品质,做好科技信息指导和流通服务,让白土西瓜更有名气,“走”得更远。
4、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主要抓好一批村屯道路建设、重点是完成建设德合村5.6公里四级路改建工程,完成德地村作肯至拉肯1.5公里屯级路改建工程,动工建设德兴村四级路工程,建设白土乡新农贸市场。通过实施这些项目建设来进一步推动白土乡经济发展的步伐。
5、做好部分受灾村屯的灾后恢复生产工作,在生产物资上和技术上给群众一些扶持,使受灾群众摆脱困境。
(二)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努力培植财源,增加财政收入。
(三)加强社会环境综合治理,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和良好的社会环境互相促进,相辅相成。我们要继续加强社会环境的综合治理,努力营造一个安全、稳定、健康、和谐的社会氛围。一方面要加大对矿山和水陆交通安全的整治力度,努力消除各种事故隐患。重点加强对矿区非法小煤井的整治,建立起矿山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及时调处各类纠纷,化解各种矛盾,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三是加大对科技、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的投入,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同步发展。四是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载体,提高政府机关效能和干部作风转变,努力构建人民满意型政府。
各位领导、同志们,2012年,我们决心在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抢抓机遇,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为顺利实现明年工作目标,为开创白土乡更加美好的未来而努力奋斗!
本文章共2页,当前在第2页上一页
[1]
[2]
第三篇: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应代明
2010年第1期 ——文化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精神,荆州市将积极推进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努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中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学习“10·24英雄集体”为切入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感动全国的“10·24英雄集体”,是荆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领导的批示要求,大力组织“学英雄、见行动、树正气、促发展”和以“热爱祖国、热爱荆州、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到“三大文明创建”的各项活动之中,坚持和完善“荆州好人”、“十佳公仆”等评选活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力争用两年的时间,把荆州建设成“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二、以构建现代传媒新格局为着力点,巩固和发展主流思想舆论。一方面,支持主流媒体做大做强。支持荆州报业集团办好《楚网》、《手机报》,实施报业印务产业园、名人馆等项目建设,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在全市形成以市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加大《垄上行》、《江汉风》等品牌栏目的开发力度,加快广电数字化和高清化进程,着力提升荆州电视台在鄂西生态圈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媒体。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各种传播手段,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使广播影视节目通过多种网络传入千家万户。加大荆州新闻网等门户网站的建设力度,充实拓展网上外宣内容,打造一批对外宣传的网络文化精品,全面展现新荆州的独特魅力。积极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加强网络管理,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三、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落脚点,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春秋垄上行”、“消夏文化月”、“荆江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对教育、科技致富信息、文化娱乐生活等基本文化需求。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项扶持基金,加强鼓盆歌、马山民歌、荆河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加强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的研究,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促进荆州文学、美术等文艺创作发展壮大,不断提升文化荆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以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点,增强文化发展实力。积极开展与北京华力集团、北京锦辉集团、鄂西圈投公司和文物部门的合作,继续抓紧抓好十大项目:①熊家冢楚墓遗址博物馆。此馆要按照省领导提出的“国家一流、湖北品牌、地方珍宝”的要求建成建好。②荆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力争把荆州博物馆打造成鄂西生态圈内历史文化的地标。③楚故都纪南城遗址公园。高起点规划,使之成为中国楚文化的遗址参观区、精品展示区和考古体验区。④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努力把八岭山公园打造成休闲娱乐、探奇观光的旅游胜地。目前,已完成了三通一平、山门等基础工程,修建起仿古长城、餐饮、住宿和娱乐等旅游休闲设施。⑤海子湖旅游目的地。依托海子湖生态景观资源,以江汉民风民俗为基础,把海子湖建成集食、住、娱、购、游于一体的一流度假胜地。⑥洪湖岸边是家乡。努力把洪湖岸边建设成为休闲度假区、湿地生态体验区、中高档生态宜居区、生态农业产业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等多样性的湿地生态旅游新城。目前,规划设计、征地等工作已全面启动。⑦荆州关公文化园。合作双方已组建开发公司,完成了旅游规划设计。⑧长江水文化园。目前已完成了移民搬迁、土地收购,正在与投资方中国水务集团作更深入的项目洽谈。⑨川主宫水上民众乐园。目前正在与澳门崇源国际拍卖公司洽谈投资事宜。⑩游客集散中心。此项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正在着手征地、建设。同时,在剧目方面,着力打造 《荆楚风情》、《楚庄王》等一批具有浓厚荆风楚韵特色的精品剧目,促进旅游与楚乐楚舞、民间曲艺、现代演艺等艺术形式的结合,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
五、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点,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是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二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投资扶持政策、文化税收扶持政策和文化用地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三是设立四个基金,即文艺创作基金、新闻奖励基金、旅游发展基金和文物保护基金,奖励先进典型和项目,培植发展后劲。四是坚持“三个结合”,即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相结合、自主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科学管理与大胆使用相结合,推行“双聘制”,完善“公开招考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作者系中共荆州市委书记)
第四篇:做强乡村休闲产业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做强乡村休闲产业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中共黄陂区委 黄陂区人民政府
(2011年11月10日)
近年来,我区立足北部生态林区和南部近郊农区两大资源优势,发掘木兰文化、盘龙文化和“二程”文化三大文化品牌,围绕现代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积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按照“政府主导、企业主角、农民主体、行业主管”的思路,助推乡村休闲产业集群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体现在:
——乡村休闲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经过近些年的开发,我区乡村休闲产业已成为黄陂重要的支柱产业和兴农富民的新型产业。据统计,2010年,全区共计接待游客4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5.4%;创旅游综合收入8.2亿元,比上年增长35.3%,占全区农业总产值的11%;乡村休闲专业户达到1465家,从事乡村休闲产业的农民达到4万多人,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比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7950元高出1.5倍以上。今年1—10月,我区接待游客455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9.1亿元,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35.3%和36.1%。
——乡村休闲板块建设形成规模。在北部山区,已建成木兰山、木兰湖、木兰天池、木兰古门、木兰清凉寨、木兰草原、木兰云雾山和锦里沟等八大重点景区。在南部近郊,已建成台湾农民创业园、武汉生态农业园、谦森岛庄园、农耕年华农业
一、坚持政府主导,引领乡村休闲产业科学发展。区委、区政府坚持把发展乡村休闲产业作为省、市大旅游的有机组成部分,作为区级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抓手,作为武汉后花园、休闲园、农业多功能开发园的试验区,毫不动摇地把黄陂乡村休闲游产业做大做强。在组织领导上,区、乡两级都成立了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政府主职任组长,分管副职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为成员单位,同时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对乡村休闲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在规划编制上,先后聘请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和相关权威规划设计单位,完成了全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各景区景点旅游规划等三个层面的规划。在推进方式上,近几年,我区共整合各类涉农资金3.8亿元,支持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把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老区扶贫开发、水利建设、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各类园区建设等和乡村休闲游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对升级改造乡村休闲游交通、环保、卫生、通信、绿化等基础设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土地、税收、信贷、奖励等方面对景区创A、饭店创星、农家创业等予以政策支持,同时对45户新开办农家乐的每户给予1万元奖励,对创3A、4A景区的也分别给予资金奖励。在对外宣传上,积极搭建平台,多形式、全方位宣传黄陂的休闲产业,其中黄陂成功举办了11届中国武汉木兰旅游文化节,有力地提高了我区乡村休闲游产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坚持企业主角,带动乡村休闲产业加快发展。发展乡村休闲游,资源是基础,景区是依托,企业是主角。一是依托资源谋划景区。对大山大水、好山好水,区、乡领导主职都亲自抓在手上,组织各方面进行考察论证,制定科学开发规划。
现乡村休闲产业的提档升级,必须坚持行业主管。一是优化配置,搞好建设。为了加强区乡村休闲游产业办公室的建设,我们在领导配置、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办公条件、交通工具、经费使用等都采取了倾斜政策,确保了有专职领导管事、有专班人员理事、有专项经费办事、有系统保障成事。二是明确职责,搞好服务。主要是在指导规划、产品开发、从业农民培训、整体宣传推介、星级评定、行业规范管理、安全生产、当好政府参谋等方面给区乡村休闲产业办公室交任务、压担子,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更好地服务于休闲产业发展。三是协调各方,齐抓共管。发展乡村休闲产业涉及面广、任重道远,仅靠行业主管单位远远不够,为此我们同时组织各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按各自有关职能职责,都积极参与发展乡村休闲游的大合唱。
第五篇: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陡水旅游产业 文档[范文]
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陡水旅游产业
周赟婕
刚进入陡水镇,立刻被秀丽的山川、美妙的湖泊所吸引。映入眼帘的,是群山环抱的陡水湖。湖面开阔,高峡平湖;波平如镜,烟波缭绕;湖岛相间,湖内藏湾;远处山峰起伏,泉水、瀑布遍布。置身此地,犹入人间仙境,不能不发出由衷的赞叹:确实是一方得天独厚的旅游胜地。
既然上天给了陡水这方宝地,陡水人毫无疑问要凭借资源优势,做大做强旅游产业。笔者尚未作深入的调查考证,仅就发展陡水旅游产业谈点肤浅看法。
陡水地处赣州西部山区,离上犹县城仅20公里,离赣州市区也只有60多公里,且有赣丰公路和厦蓉高速公路直通赣州,行车在一个小时之内。随着赣州大城崛起的千载难逢机遇,陡水应定位于打造赣州市的“后花园”和旅游休闲基地,大力发展旅游休闲产业。
陡水有高山、有好水。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陡水应该着力做好山水文章,利用山水资源做大做强旅游产业。
首先说山。主要是开发陡水湖周围的奇峰异景、瀑布、溪流,增加些人造景观,修建好车道、游览道和林中小径,使自然风貌与人造景观融为一体,打造一块独特的人间仙境。根据山区风光秀丽、气候宜人、空气清新、生态环境优美的特点,还可考虑建
设中低档次的避署山庄。虽然目前该地已有桂竹山庄、京明度假村等类似场所,但档资较高,一般中低收入人群消受不起。为吸引这类众多的人群,可设立一些山区风味的农家小屋,大力发展农家乐、乡村游,让中低收入人群来避暑纳凉,享受天然氧吧的惬意生活。
其次说水。陡水的高峡平湖远近闻名,现已开发出一些旅游项目,还需进一步扩展。根据湖区岛屿众多的特点,要充公开发利用湖中岛,可在岛上建设一批游览景观,也可建一批休闲娱乐场所、设立农家风味的餐饮服务业,如渔家餐馆、风味小吃、钓鱼岛之类。港湾处建设可观赏的水产养殖业,如珍珠、大闸蟹、龙虾、甲鱼等。增设一些小游艇,让游客穿行于湖岛之间。
再说圩镇建设。圩镇是陡水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游客的集散地,要在陡水镇建设客家风情街,开辟旅游休闲场所,发展服务行业。鉴于陡水电站是五十年代的产物,当时的一些具有时代特征的标志性建筑要保留、修缮,维护当时的历史风貌。
资金问题是制约旅游业发展的瓶颈。为破解这一问题,除吸引外商投资、银行借贷之外,最好的办法是组织当地群众集资入股办旅游。既能加速旅游产业发展,又能带领群众共同致富,使山水优势造福于当地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