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共五篇)

时间:2019-05-14 04:31:2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第一篇: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开创龙湾生态文明建设工作新局面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发展森林生态旅游汇报材料

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我省东南部,长白山系龙岗山脉中段,通化市辉南县境内,2003 年 6 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保护区总面积15061公顷。以火山地貌为基础形成的湿地生态系统和湿地生物多样性系统及其优美的自然生态环境为保护对象,成为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资源,保护区内的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于1992年经国家林业部批准建立,总面积8102公顷,其中森林面积6780公顷、水域面积227公顷,是国家AAAA级旅游风景区,公园规划为“七湾、二顶、一瀑、一漂流”十一大景区,即三角龙湾、大龙湾、二龙湾、小龙湾、东龙湾、南龙湾、旱龙湾、吊水壶水瀑布、龙湾漂流、金龙顶山和四方顶山。

龙湾主体旅游资源是古地质年代龙岗山脉频繁的火山运动形成的众多火山口湖、火山锥体以及由此构成的火山地貌奇观和历经上百万年进化形成的森林植被景观,因此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兼具山林风光与火山地貌风光的资源品性,被中外地质学家誉为 “中国空间密度最大的火山口湖群”和“世界最典型的玛珥湖群”。由于景色优美、管理规范、科研价值高,先后被授予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摄影创作基地、吉林省平安旅游景区、全国低碳旅游试范区、吉林省知名品牌、中国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成员、东北优秀旅游景区等荣誉称号,2014年,作为中国国家森林公园的唯一代表,成功入选首批“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生态保护地绿色名录”,成为世界二十四个入选成员单位之一,为龙湾增添了一张亮丽的世界名片。(如领导要了解IUCN的有关情况,可做如下说明:IUCN,即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环保组织,在国际环境公约和政策等方面拥有重要影响力。“绿色名录”是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在全球自然资源及其环境保护领域推出的新倡议,重点推出保护地资源价值和管理保护方面的国际荣誉,也是世界上第一个判定管理良好保护地的国际标准,在自然保护领域有着重要的意义和影响。)

2014年,龙湾景区共接待中外旅客35万人次,旅游直接收入实现1850余万元,旅游相关从业人员达到1500人,旅游业已成长为全局新兴支柱产业,同时极大地带动了关联产业与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林区富余职工和居民就业,基本形成了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三者兼顾并济、相得益彰的良好势头和局面。

在培育和壮大旅游产业中,保护区管理局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动力”,加快旅游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统一规 划、合理开发、科学管理、永续利用”的原则,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突出发展重点,强化发展措施,努力促进旅游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一、龙湾生态旅游发展的成效、现状及特色

(一)科学规划景区、有机整合资源,持续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1999年,辉南县政府聘请北京师范大学编制《辉南县旅游总体规划》,该规划以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为主体,并将公园规划为“七湾、一瀑、两顶”十大景区,遵循该《规划》,我局确立以保护为主的旅游开发建设思路,将旅游景区和旅游服务区分隔开来,斥资100余万元清除了旅游景区内原有的餐饮住宿设施和对环境、水体有污染危害的经营项目,坚持轻体量、生态化、人性化的方式,侧重了对三角龙湾、大龙湾、吊水壶等三个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在近9年的时间内,累计投资近7600多万元,修建和完善了景区旅游公路、园区旅游步道、景观桥涵、停车场、游船码头、休憩区,景区出入口和旅游交通标识、指示标识、安全警示、解说标识以及垃圾箱、垃圾焚烧炉等旅游基础设施。多数设施和建筑广泛的采用了当地石、木材料与轻体量的设计风格,与自然环境协调、融合,反映了“石碍路不移,树挡道不伐”,尊重自然、保护资源和环境的生态旅游理念。得到游客的认同和好评。同时新建和改扩建成玛珥湖山庄、大龙湾酒店、三角龙湾酒 店、金龙山庄等一批高、中、低档旅游接待服务场所;购置了生态环保的游艇、画舫、救生艇、电瓶观光车、雪地摩托等旅游观光设备;开发了青少年素质拓展、实弹射击、溜索等体验项目。使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具备了较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

2008年,我局在省林业厅和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聘请北京达沃斯巅峰旅游规划设计院编制了《龙湾旅游区总体规划暨重要节点详细规划》。本次规划立足于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旅游资源和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周边环境的关系,更加强调了科学保护和开发的原则,将原《规划》中的二龙湾、小龙湾、东龙湾、南龙湾四个已经划归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的景区,定位于严格保护下的区域,不予实施科考以外的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在发展方向上强调了关联产业开发和旅游经济链的延伸,在空间结构、景区布局、产品定位、市场定位、形象定位、项目支撑等方面均体现了现代旅游发展观念,《规划》的广度和深度及可操作性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在本次规划的指导下,我局侧重了景区资源的有机整合,将三角龙湾和旱龙湾组成一个景区,展示火山口湖与湿地景观组合的魅力;把大龙湾和吊水壶景区利用3700延长米的木质栈道相连接,形成一个集流泉、飞瀑、湖泊、森林穿越于一体的生态观光景区;另外,开发了四方顶登山康体游项目和龙湾漂流项目,从整体上提升了景区的品 味与可游性和可参与性,有效的扩大了景区的容量,丰富了景区的游赏内容、延长了游客驻留景区的时间,扩大了旅游消费需求的空间,促进了旅游关联产业的发展。

(二)发挥资源优势、扩大产业规模,惠及职工和社区居民

在开发森林旅游资源,发展生态旅游产业的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开发森林生态旅游,不一定必须依靠所谓的“大山名川”。温和的气候、适中的海拔、优美的林相、良好的生态、普通的溪流、淳朴的民风、独特的物产和美食、甚至是清新的空气,都可视为旅游资源,通过科学的规划、精心的设计和人性化的建设就可以打造出宜人的森林游憩区和游赏线路。目前,龙湾景区已经不仅局限于龙湾国家森林公园,而是在逐渐成为一个更大范围的旅游区概念,并在全省旅游格局中占据了一定的地位。景区规模的扩大、旅游产品的丰富,客流量的递增,促进了旅游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旅游食宿服务业、小商品零售业、交通服务业、农产品加工业及旅游纪念品开发等产业围绕着旅游中的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迅速兴起。景区的开发建设和关联产业的发展明显的缓解了林企改革富余人员以及林区社会的就业压力,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现回聘全局一次性安置职工276人,在景区从事其他服务业的富余职工达740余人,林区社会从事旅游关联产业的人员达3000余人,他们的年均收入达 20000元左右。更为重要的是旅游服务业的发展,逐渐扭转了林区社会中以蚕食林木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为森林资源的保护、林业的休养生息优化了环境。十二五期间,全局的旅游收入已经赶超木材生产的收入,基本实现由“砍树”向“看树”的转变,在转变经营方式中探索出一条崭新和充满希望的发展之路。

(三)强化旅游管理、增强宣传力度,不断开创旅游推介工作新局面

随着旅游规模的扩大,我局在旅游经营管理上不断强化力度。以原来林场管理机构为基础,将公园的各个景区(点)实行统一管理,成立了龙湾旅游公司和龙湾森林旅行社,组建了相应的管理机构,局机关增设旅游管理开发办公室,并安排一名副局长主抓旅游工作,建立起职责明确、层次清晰的管理体系。在管理上连续几年来坚持抓管理人员、职能人员、服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训和服务意识教育,不断强化制度建设,尤其是通过ISO2000和ISO14000管理体系认证,建立健全了旅游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标准,并成为通化市质量监督局建立地方旅游管理和服务标准的依据和基础。通过各项制度的建立和施行,景区以及所辖服务单位的管理和服务逐渐步入规范化。

把景区建设好、管理好、宣传出去,是开展旅游工作的三步曲。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我局不断创新景区旅游产 品和旅游资源的营销、推介形式,总结出一套适合自身实际、重点突出、定位准确、富有成效的营销方式和招徕措施;首先我们确立了巩固以长春市为中心的本省市场,发展以沈阳市为中心的辽沈市场,北辐哈尔滨、南辐京津及长三角地区的市场营销宣传思路。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介及常规形式进行强势推介。利用图文、声像(风光片、画册、彩页传单、张贴画、贺年卡、导游手册、风光扑克等)资料,通过赠送、散发、张贴、销售等形式对景区进行适时宣传。利用电视、干线公路路牌、公交车体等高端媒体广告,打造景区品牌形象,扩大景区的知名度;通过举办节庆活动巩固和提高景区影响力及亲和力,每年5月举办的中国吉林“龙湾野生杜鹃花卉旅游节”,现已经成功地连续举办了八届,借以营造每年的旅游强势氛围,收到了很好启动的效果和宣传效应;利用网络推广拓展终端市场。作为现代传媒手段,我们感觉到互联网络既可以推介宣传景区,也可以开展“点对点”旅游接待商务,是景区低成本走进广阔终端市场的重要途径。我们在2005年就已建立龙湾旅游网站,并通过网络域名链接等方式和措施进行名址推广,通过互联网络与外阜的旅行社建立业务联系,现已与省内外300余家旅行社建立了旅游合作关系,保持了游客总量逐年递增的良好势头。

(四)保护与发展并重、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并存,打造生态文明建设的载体 无论是在景区建设、旅游管理、资源推介,我们始终把保护资源、保护生态的生态旅游理念融入到具体的措施和活动中,把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过程,作为生态文明展示与培育的平台和载体。特别是在每年一度举办 “龙湾野生杜鹃花卉旅游节”的活动中,我们都精心设计一个生态保护主题,宣传景区的特色资源及其保护的意义,引导林区社会居民摒弃 “靠山吃山”随意索取生态资源的陈旧生产、生活方式,以新的资源价值观,来审视和对待旅游景区和保护区内所有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倡导生态、环保、文明旅游行为,培育生态文明新风尚。

正是由于龙湾在保护与发展方面卓有成效的工作,2014年,作为国家森林公园的唯一代表,通过层层审核,成功入选首批“IUCN生态保护地绿色名录”,这不仅是对我们工作的肯定和认可,更多的却是责任和鞭策。

二、开展龙湾生态旅游的探索和突破

一是开发建设,必须要有科学、严谨、规范的总体规划作为指导,旅游总体规划的制定必须以保护区总体规划为基础,工作中必须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二是旅游工作一定要走出去,只有走出去才能开阔眼界,才能学习到优秀景区的管理经验和先进做法,才能做到理念结合实践,为我所用。

三是要根据龙湾生态资源的特色,未来的发展重点应该 向科研考察、科普教育方面倾斜。

三、影响龙湾生态旅游发展的主要问题

自从2012年开始,龙湾旅游业增速整体放缓,旅游直接收入始终在2000万左右徘徊,分析根本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素成为了龙湾旅游业发展的桎梏:

(一)旅游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

一是林业系统没有专门列支的旅游建设专项资金,无法得到系统内部的专项资金支持;二是龙湾自身产业赢利程度不强,主要是人员多(原因是为缓解林区富余职工就业压力),没有富余资金投入旅游产业;三是招商引资力度不够,无法得到社会优良资金的注入(景区在保护区内项目落实受到保护政策及法规的限制)。因此,龙湾景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只能以“滚雪球”方式发展,速度不快,目前,景区内许多基础设施,都已达到了使用周期和超过使用年限,更新和维护的费用比较大,尤其是以下三个方面成为迫在眉睫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旅游公路建设。高速抚民出口(龙湾公园大门至龙湾主景区)旅游公路全长36.2公里,使用年限已经达到了13年,加之因修高速公路运料,路面被重车碾压而破损严重,部分路段已经失去了维修的价值,修建旅游公路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二是旅游生态停车场硬化建设工程,五个分景区停车场建设面积35000平方米,建设资金1000万元(最低也需520万元);三是旅游公共厕所建设项 目,按照国家旅游局对旅游公共厕所设施的标准要求,景区内仅有两座达标,仍有16个厕所需要重新建设,建设资金800万元。上述旅游业发展的核心基础设施建设所需资金,仅凭我局一己之力实难承负。

(二)林业和土地政策制约发展

由于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位于吉林龙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验区内,凡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就会涉及到土地用途改变、保护政策禁止等问题,从而造成不建设就满足不了旅游接待的需求,建设就违规的现象。例如:停车场拓宽硬化、旅游公共厕所建设、旅游服务接待场所建设等等。

(三)缺乏有效的资源整合和战略指导

龙湾群国家森林公园属于林业系统内的产业,又位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很多旅游设施特别是旅游接待设施场所的建设项目在生态保护措施越来越严厉的形势下,很难落地景区内,所以龙湾旅游产业的发展需要保护区以外的发展空间,需要一个区域性的总体发展规划,以整合资源解决发展空间及产业、产品布局的问题。

森林旅游作为我省旅游的主要成分和优势,应当得到政府的战略性组合及战略性指导,以避免同类竞争和短期行为及无序开发。

目前,我们正在探讨和尝试,通过旅游经营管理体制的改革,试图组建内部股份制,效仿长白林业局大戏台河旅游 区的做法,与长白山旅游建设集团建立利益共同体或股份制公司实现资源共享、区位互补、扩展空间、打造精品旅游路线,形成长白山大旅游的格局的目的,(长白山旅游建设集团也有这的样意愿)。

四、关于促进生态旅游事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

(一)建立科学、专业、规范的旅游指导体系,我省林业生态旅游和湿地旅游已成规模,各项事业的发展都需要有专业指导相扶持,因此,省林业厅应该抽调旅游专业人员,成立专门的旅游管理机构,以适合生态旅游业的发展。

(二)应该建立起协调沟通机制,打破行业壁垒,特别是加强省林业厅与省旅游局的协调沟通,有利于旅游专项资金的争取、申报项目的扶持。

(三)省厅应该设立系统内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专款专用,促进系统内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四)做好保护政策的协调工作,特别是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问题上涉及到的政策性问题,能够帮助协调解决。

以上内容是汇报的全部内容,如有不当之处,请给予批评指正。

第二篇:发挥雷波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发挥雷波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摘要: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副业向农业支柱产业跨越,在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越来越显现出其产业优势。如何将我县畜牧业做大,做出特色,是我县各级、政府着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做大特色畜牧产业进行探讨。

【关键词】畜牧产业发展特色雷波资源

一、做大特色畜牧产业的优势剖析

(一)养殖优势。

我县为山地县,全县有可利用天然草场14.56万亩,一年生豆科牧草1.73万亩,芭蕉芋种植被面积8.5万亩,温差小,气候条件适宜,环境污染少,灌溉水质优,拥有养殖的良好环境。适宜的环境条件使我县畜牧业资源十分丰富,养殖历史悠久。

(二)科技保障有力。

我县农民从事养殖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殖技术和娴熟的技能。专门从事养殖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畜牧部门多年来与多个科研院、所、地区养殖基地等建立了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十几年来的努力发展,建立了动物防疫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1涌现了一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型人才,在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芭蕉芋发酵养殖、南江黄羊改良本地山羊、小凉山土鸡养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县拥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90多人,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4人,中初级畜牧兽医师35人,可以承接畜牧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任务。

(三)区位优势。

雷波位于金沙江中上游,距离国家级巨型电站—溪洛渡电站10公里,南接北接东与相邻。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获得了中央、省、州等各级政府的支持,畜牧项目源源不断地注入我县,无公害肉牛肉羊及芭蕉芋猪生产基地的建立、畜牧科技示范园区的建立。各种力量的汇集,可以更大范围调动、激活我县畜牧生产力资源,促进我县特色畜牧业的发展。

(四)产业优势。

我县拥有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山地乌骨鸡养殖基地、小凉山土鸡养殖基地、芭蕉芋猪养殖基地、黄牛细管冻精人工授精站,随着科技进村入户阳光工程的实施,一批高效养殖模式得到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涌现了一批畜牧科技示范户,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种草养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了资金投入,提高了广大农户发展养殖业,为快速发展我县特色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县做大特色畜牧产业的对策及探讨

我县要进一步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形成一体化、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强化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积极推广畜牧兽医新技术,着力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培育重点养殖场(户),招商引资搞好畜产品深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要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一)改变养殖模式,强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一是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大力推广高效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加快传统畜牧业的提升与改造,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畜牧科技水平,着力打造生猪、家禽、牛羊三大特色养殖。二是适度扩大养殖规模,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发展一批产业大户,坚持不懈的抓好品种改良工作,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淘劣扩优,去杂扩良,提升品质,增强效益,发展优质畜产品。三是建立联结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鼓励、支持现有农户与专业协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组建“协会+基地+农户”或“协会+园区+农户”的发展模式,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狠抓品种改良,优化生产结构

一是县委县政府加大种源投入,建2个纯种猪场、5个高标准种禽场和10个标准化的孵化场,形成生猪、鸡、良种繁育体系,力争达到年产各类种猪3万头,优质鸡苗300

万只,鸭苗200万只的生产能力。二是在全县范围内配套建设20个生猪人工授精站,20个黄牛细管冻精人工授精站,负责对各乡镇养殖小区、专业养殖户提供优质配种服务。三是大力发展母猪养殖专业场户和合作社,实现生猪生产的社会化分工。

(三)抓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建立健全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通过创建示范岗位、树立业务标兵、优秀学术领路人等形式,大力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把有技术、有思想、有做法、有胆识、有干劲的人才聚集起来,打造成一支精干、务实、廉洁、高效的畜牧兽医队伍,为广大农户提供药品、饲料、牧草种籽、畜牧机械等牧业生产资料及疫病防治、畜种改良、市场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服务,对农牧民的无偿服务逐步向有偿服务转变,以充分调动牧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不断壮大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与各农牧业研究院(所)、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创新合作,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或园区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合作机制,提高畜牧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三是加大畜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广牧业生产技术,转化、引进、运用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鼓励技术入股,提高畜牧科技含量,积极探索畜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四是狠抓畜产品后续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外界客商的洽谈与协商,积极引进后续加工生产线,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立足自主创新,提高和生产效率,提升畜产品质量和档次。

(四)培育龙头,整合资源优势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全力扶持、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养殖小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龙头,增强龙头的拉动力。坚持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为主要手段,放手让广大养殖场户进行竞争,按照市场原则,以实力强的养殖场户为龙头,按股份制方式整合本县畜牧加工企业,全力组建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牧业集团公司,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建立市场,活跃流通渠道,培植精品名牌。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以本地原料交易为主,产品交易为辅,集收购、储存、销售、餐饮、商务为一一体的特色牧业产品交易中心点。二是建牧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创新营销方式,着力搞活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养殖大户积极加入流通协会,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植其发展,使广大散养殖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是规范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创造宽松的畜牧业流通环境,实现诚信经营。三是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和畜牧项目,完成对我县肉类联合加工厂的创建,达到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年宰杀500万只家禽的生产能力。实现畜禽屠宰、分割、包装、冷冻“一条龙”服务,特别注重我县“芭蕉芋猪”、“小凉山土鸡”等精品名牌的打造。

(六)切实加强组织引导,搞好综合服务。

科学规划特色畜牧产业发展目标,以良种良法、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应用新技术、新信息、新装备,提升养殖和加工水平。加大对水、电、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出台扶持招商引资和加工厂的优惠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特色畜牧产业发展,在贷款方面对龙头养殖场户、牧业经营大户给予政策性优惠,并积极引导相关单位、相关部门参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七)唱响品牌旋律,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传媒体,集中力量推出我县特色品牌(芭蕉芋猪、小凉山土鸡等)。组织重点养殖场户参加各种推介会、交易会等吸引外地客商、企业来我县加强交流,全面推介畜牧特色品牌。对我县资源优势以及发展模式、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宣传。加强对我县特色畜产品质量及包装的管理,让品牌走出家门,进入市场,走向世界,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第三篇: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劳务产业

文章标题: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劳务产业

**县地处**,总面积2229平方公里,辖43个乡镇、486个村民委员会,总人口97.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8.9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达30多万人,是典型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财政穷县。为充分开发利用丰富的农村劳动力资源,发展地方经济,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政府推动、政策促

动、市场拉动、宣传发动、培训带动、有序流动”的工作思路,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十五”以来,全县共培训城乡劳动力36.5万人次,组织劳务输出146.5万人次,其中境外输出554人次,实现劳务纯收入45.5亿元,占全县GDP和农业总产值的30.1和41.1,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主渠道和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后被省政府、省商务厅、省劳务办、省就业局授予“劳务开发先进基地县”、“建筑劳务输出10强县”、“外派劳务基地县”、“劳务输出示范县”等多项殊誉。

一、强化领导,构建长效机制。县委、县政府把劳务输出作为破解“三农”问题,为民增收致富,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立县产业,纳入了“十五”和“十一五”发展规划,从多方面入手探索劳务输出新路子。一是完善政策体系。先后下发了《关于突破性发展劳务产业的决定》、《关于进一步做好劳务开发工作的通知》、《关于开展外派劳务基地县建设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制订了劳务输出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纳入各乡镇和县级相关部门的目标考核,为全县劳务输出工作提供了政策保障。二是加强组织领导。县乡(镇)两级成立了“一把手”挂帅的劳务输出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成立了“劳务办”、“外派劳务服务中心”,专门负责全县劳务输出的组织、信息收集等工作,在各乡镇建立了劳动保障站,在各村社、街道和社区成立了劳务输出联络站,聘请劳务信息员127人、劳务经纪人23人、劳动保障协理员38人,形成了县乡(镇)村(社区)三级管理服务网络。县财政每年安排100万元专项资金作为农村劳动力职业介绍、职业培训补贴和劳务输出工作经费,建立了补贴与职业培训、职业介绍效果挂钩的机制,做到机构、人员、经费“三落实”。三是严格督查考核。建立了劳动保障、农业、财政等23个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劳务输出联动协作机制,按时召开联席会,认真分析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坚持按季督查、评比、通报制度,逗硬奖惩。形成了党政直接领导,劳动保障部门牵头,相关部门紧密配合的管理体系和以县劳务办、就业局为龙头,以乡镇劳动保障站为纽带,以村联络站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的内外协调、上通下达的劳务输出服务网络。

二、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把宣传引导作为劳务输出的先导工程,始终贯穿于劳务输出之中。一是利用大众传媒抓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杂志、网站等媒休,强势宣传务工政策法规和致富典型,报道民工创业的典型经验和先进事迹,激励群众的务工热情。先后在《**周未》创办《务工政策问答》20多期,在县电视台开播《**人在广东》、《**民工走出国门》、《务工明星》、《培训_就业》等专题片50多期。二是开展主题活动抓宣传。每年相继开展了“春风行动”、“再就业政策宣传月”、劳务洽谈会、“职中学生双选会”、送政策、送技术、送信息下乡进村”等活动,集中举办务工知识讲座和创业明星事迹报告会58场次,发送《务工知识问答》等宣传资料30多万份。三是通过信息服务抓宣传。利用各种新闻媒体和发手机短信等形式,宣传务工知识,广泛分析和发布务工、培训信息,免费提供政策咨询、职业指导、职业介绍等服务。通过一系列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的思想意识由“固守种田、温饱即安、小富即满”的意识向市场经济意识转变,掀起了“跳出土地谋发展,走出家门天地宽”的务工热潮。

三、狠抓培训,打造劳务品牌。按照“先培训,后输出,不培训,不输出”的要求,实行“政府买单、学校接单、企业订单、培训免单”的“四单”模式,积极开展输出前培训。一是健全培训体系。考核认定了县就业训练中心、**职中、农广校、女子职业学校等8家公办机构和**饭店、联合科技等13家社会力量办学实体为劳务输出培训基地,充分整合培训资源,建立起门类齐全的社会化培训体系。二是紧抓项目培训。近年来,该县成功争取到“省级财政劳务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劳务扶贫培训工程”、“中英大龄女童培训项目”、“加拿大慈善基金孤残、特困女童培训项目(全国仅**实施)”等培训项目,组织各类培训80多期,培训各类人员达5487人。三是抓实引导性培训。坚持培训教师、媒体资源、人才培养、职业指导、职业介绍“五进村”,对外出务工人员进行岗前培训,重点从政策法规、职业道德、社会知识等方面予以引导,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力。自去年来,先后深入148个村社,开展引导性培训17.4万多人次。四是抓好实用技术培训。各培训基地根据劳动者的意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广泛开办建筑、缝纫、烹饪、电工、钳工、焊工、种植、电脑等实用技术培训班,今年已培训农村劳动力6248人次。五是抢抓订单培训。按照“政府搭台,学校唱戏,校企联合,互利共赢”的思路,引导各培训基地根据域内外联谊企业及用工单位的要求,开展定单培训,定向输出。几年来,各培训基地为潮阳富田制衣有限公司等56家用工单位组织订单培训14582人

。今年县就业局还与广东玖龙纸业公司联合举行了两次人才招聘会,王超等31名高考落榜生获聘,由玖龙纸业公司出资送往华南理工大学深造,学习期满后,直接到玖龙公司工作,探索出招聘、培训、就业为一体的委托式培训新模式。通过培训,打造出缝纫、家政服务、煤矿开采、电子操作、厨师为主的五大劳务品牌,劳务输出实现了由体能性向技能型、粗放型向品牌型转变,西兴职中、**职中、**农广校、**女子职业学校被市政府命名为劳务培训示范基地。

四、搭建平台,加大输出力度。按照“联合企业、外输内补、协调各方、促进就业”的思路,积极组织劳务输出。一是依托劳务基地往外输。通过聘请劳务联络员、外派劳务调研员、走访联谊知名企业、向经济发达地区派驻办事处等形式,先后建立起以广东、福建为主的东南沿海电子、玩具业劳务基地,以北京、山西、河南为主的建筑、煤矿开采劳务基地,以新疆、陕西为主的综合劳务基地,以成都、重庆为主的川菜、火锅餐饮经营劳务基地共92个,劳务网点65个,成为全县劳务输出的固定阵地,每年吸纳民工达8万多人。在劳务基地中积极开展“精品劳务基地”创建活动,开创出了“变廉价输出为高薪输出,变单工种输出为多工种输出,变输出个体为输出家庭,变输出民工为输出员工”的“北京大安山煤矿劳务合作模式”,使1851名民工、684个民工家庭走上了务工致富的“连心桥”。二是依托政府引导往外送。积极实施“走出去、请进来”战略,每年利用元旦、春节民工返乡和求职的高峰期,举办劳务洽谈会,吸引外地的用工企业来县内考察、交流,开展招聘活动,洽谈劳务事宜。几年来,通过劳务洽谈会成建制输出2万多人。三是依托劳务订单往外引。积极参加省内外劳务洽谈会,与各用工单位广泛联系,争取劳务订单。几年来,先后组团参加了上海、西藏、浙江等13地举办的劳务洽谈会,签订劳务订单1.5万余人,成功输出1.2万人。四是依托务工能人往外带。充分发挥务工能人的带动效应,组织亲连亲、戚连戚式的劳务输出,目前,全县已培育起6200多名劳务输出带头人、经纪人,每年有5万多名城乡劳动力依托谭鱼头公司董事长谭长安、上海财能投资公司董事长刘星辉等一大批务工能人实现异地稳定就业。五是依托外派劳务公司往外派。积极与成都国际、遂宁寰宇、乐山天顺、南充东方国际等10多家外派劳务公司联姻,发展境外劳务输出。先后向俄罗斯、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输出554人。六是依托产业发展本地转。随着农村城镇化、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创造了一大批的就业岗位。几年来,全县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万多人。在输出过程中,坚持组织输出与多元输出相结合,做到与企业没有联系的不输出、不向诚信度不高的企业输出、不向可能拖欠工资的企业输出,实现了由盲目自发型向政府定向型转变,由零星松散型向有序化、规模化输出转变,由国内输出型向境外输出型转变。

五、全程服务,维护民工权益。推行培训、就业、维权“三位一体”的工作模式,做到输前有培训、输中有护送、输后有服务,为民工提供贴心化、全程化服务。一是开辟“绿色通道”。在**县城建立了可同时容纳150人食宿的“农民工公寓”,免费提供住宿;每年春运期间,派出人员在成都、达州、宣汉三地的火车站设立民工服务站,帮助民工解决购票难、出行难等问题;在各村社成立了“助耕队”,各学校推行“留守学生寄宿制”,全力解决务工人员的后顾之忧。二是建立回访制度。将电话回访和实地回访相结合,进行动态管理,跟踪服务,每年组织民工慰问小分队,分赴各劳务基地慰问看望民工,走访用人企业和当地劳动保障部门,督促用工单位为民工参加相关社会保险,排查劳资隐患。去年,该县还推出“亲情农保万里行”活动,吸纳5482名务工人员参加了社会保险。三是构建维权网络。成立了“法律援助中心”、“维权服务小组”、“四川华西民工救助中心**办事处”和劳动争议仲裁院,在民工集中的广州、深圳、北京等地成立了10多个**民工工会和党支部,在北京大安山煤矿等20多个用工单位设立了维权协议员,负责管理当地民工,监督企业的用工情况,及时反馈信息,协调劳资纠纷和劳动争议。特别是2005年5月,该县为死于山西煤矿矿难的15名**籍民工追回赔偿金320万元,得到社会广泛称道,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争相报道,推介经验。几年来,先后成功调解重大劳务纠纷130多起,为民工挽回和索赔经济损失达1100多万元。

六、引凤还巢,反哺家乡经济。积极实施“回归工程”,鼓励、支持和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建立起劳务输出与返乡创业的良性互动机制。一是提供扶持政策。先后出台了《进一步优化发展软环境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推行“六不限制”和“五个优先”政策,将回乡人员创办的企业纳入农业产业化范围予以扶持,减免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土地租用等相关税费。二是开展创业指导。组建了由县级相关专业人员组成的创业指导小组,免费为回乡创业人员提供项目论证、政策咨询、业务指导、决策参考等服务,引导他们免费参加全县组织的创业培训等活动。三是进行创业激励。每年评选一批返乡创业明星,大张旗鼓予以表彰奖励,通过广播电视等媒体广泛宣传他们的先进事迹,营造起浓厚的创业氛围。今年,谭长安、张必海、何进等25位返乡创业人员还被市政府表彰为“农民工创业之星”。几年来,一大批外出务工人员完成了从“挣钱填肚子”到“攒钱盖房子”再到“筹资办厂子”的嬗变,全县有近6000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兴办各种经济实体6000余家,就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两万余人,产生了“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输出打工者、引回创业者”的社会效应。

《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劳务产业》来源于xiexiebang.com,欢迎阅读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加强劳务产业。

第四篇: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文化提升旅游,旅游传播文化。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得益彰,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传承中创新,挖掘中发展,立足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努力培育文化品牌,是我市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衡水湖和董仲舒是被誉为我市“不可复制的优势资源”。我市充分挖掘利用历史文化资源,发挥历史名人效应,打造了“大儒之乡”董仲舒文化品牌,挖掘整理“九州之首”文化资源,广泛弘扬传播“鼎立五千年,华夏第一州”的文化品牌,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衡水湖是国家级湿地和鸟类自然保护区,我市以衡水湖为重点,发展生态休闲、历史文化、文化创意、观光农业等特色旅游,着力打造“生态湖城、休闲之都”。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衡水湖的旅游资源,打好“水”字品牌,使衡水湖成为全国知名的精品旅游景区。同时,加大对深州蜜桃园、阜城万亩森林民俗生态园等旅游项目的建设开发力度,形成观光休闲度假旅游板块。叫响“九州之首”、“董子故里”品牌,充分利用宝云寺、窦氏青山、景州塔、中国景州(广川)董子园、周亚夫墓、封氏墓群、高氏墓群、庆林寺塔等文物保护单位,打造历史文化旅游板块。以武强年画博物馆、中国内画艺术之乡展览馆、老白干工业园为龙头,挖掘独特文化底蕴,打造旅游产业品牌,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板块。充分挖掘安平“两个第一”、衡水市烈士陵园、冀南“四·二九”烈士陵园等革命传统文化资源,与爱国主义教育结合,打造红色旅游景点板块。

第五篇:加快发展新郑旅游产业(本站推荐)

加快发展新郑旅游产业

近年来,在省、郑州市、新郑市三级党委、政府及社会各界大力支持下,新郑以黄帝文化为主的旅游产业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弘扬了中华优秀文化,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新郑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新郑旅游产业发展取得成果

新郑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的发祥地之一,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文化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主要有八千多年的裴李岗文化、五千年的黄帝文化、二千七百年的郑韩文化,而尤其以黄帝文化资源丰富多彩,优势独特,至今在新郑市区和具茨山等地还保留有轩辕丘、黄帝故都、轩辕庙、黄帝饮马泉、南崖宫、拜华盖童子处、嫘祖洞、仓颉造字台、天心石等黄帝文化遗址20多处,构成了新郑在河南省乃至全国的独一无二的黄帝文化资源优势。

轩辕黄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同始祖,对海内外炎黄子孙有着巨大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随着世界华人寻根热的不断升温,新郑黄帝故里故都文化开发和建设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支持。黄帝故里旅游区先后被列入河南省寻根游的龙头项目和“十五”期间重点培育的十八个精品景区之一及郑州市跨越发展的重点工程。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新郑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与时俱进,依托其丰富的黄帝文化资源优势,凭借其优越的交通、区位优势,大力发展黄旅游产业,多次承办了由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国古都学会主办的高级学术研讨会,权威认定:黄帝出生、建 都在新郑,编著了《东方大帝》、《黄帝故里故都历代文献汇典》、《黄帝传说故事》、《黄帝故里文化》、《炎黄二帝研究》、《中华文明始祖黄帝》、《黄炎二帝考略》、《始祖山八千年文化史志》等论述,先后修复和建成了国家4A级景区——黄帝故里,全国侨联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森林公园——始祖山,中国唯一将诗经摆到地面上的主题公园——郑风苑,中国藏车最多的车马坑——郑王陵博物馆,特别连续五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其规格之高,规模之大,议程之规范,主题之鲜明,媒体之关注,在同类活动中也是少有的,受到了海内外嘉宾及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海内外炎黄子孙前来寻根拜祖,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力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新郑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县级城市旅游竞争力二十强等荣誉称号,黄帝故里、始祖山先后评为国家4A、3A级景区,皇宫酒店荣膺三星级酒店。2005年至2010年,游客接待数量由70万人次增长到38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由2.1亿元增长到8.5亿元,均是翻倍增长。黄帝故里正日益向人们展示着其独特的寻根魅力和巨大的开发潜力及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新郑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和不足

新郑发展旅游业优势巨大。具体可以用“中、通、丰、根、优”五个字来概括。“中”:即优越的地理位臵。新郑地处中原之中,居郑、汴、洛、许四大古都和天下名刹少林寺所构成的黄金旅游线中间。“通”:即便利的交通条件。新郑地处郑州、开封、许昌构筑的“金三角”之腹,郑州新郑国际机场、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郑尧高速、石武高铁、107国道,形成了纵贯南北,承东启西的立体交通网络。“丰”:即丰厚的旅游资源优势。新郑是中华第一古都,境内古文化遗址星罗棋布,有8000年前的裴李岗文化,5000年前的黄帝文化,2700年前的郑韩文化,特别是黄帝文化底蕴丰厚,世界闻名,此外,新郑十万亩枣园和四万亩荷园等农业文化资源,为开发农业生态、休闲观光、水果采摘、农林科考等专项旅游产品提供了丰富素材。“根”:世界级的黄帝品牌优势。始祖黄帝对海内外亿万炎黄子孙具有巨大而永恒的吸引力。新郑拥有历史最悠久、积淀最深厚、别人无法比拟的品牌,那就是黄帝、寻根牌。“优”:即环境优势。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生命线。近年来,新郑市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活动,城市环境面貌得到历史性改变,并摘取了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省级治安模范市、省级文明城市等众多国家级和省级桂冠,软硬环境不断优化,构建了新郑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安全地带”。

在充分看到新郑在发展旅游业方面优势的同时,也要清醒看到,我市旅游产业发展与省委、省政府的要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和不足。突出表现在:一是小。旅游产业的总量小,在全市国内生产总值所占比重较低。二是弱。旅行社接待能力弱,地接能力不强。旅游产品开发深度浅,精品度不高。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旅游购物环节薄弱。三是散。即旅游发展管理体制较散,旅游景点经营分散,缺乏有效整合,缺乏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强。四是缺。全市星级以上旅游饭店较少,还没有一家四星级以上酒店,景区购物、住宿、娱乐设施不完善,旅游人才比较短缺。五是低。全市旅游从 业人员大多没有从事正规旅游培训,普遍存在着素质低,服务水平低,懂旅游、懂经营、会外语的旅游人才更是奇缺。面对这些差距和不足,我们必须认真采取措施加以解决。

三、新郑旅游产业面临的机遇

旅游业是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潜力巨大、带动性强的综合型新兴产业。一是旅游业面临着难得的战略机遇。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把扩大内需、促进消费确立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强调促进经济增长要更多地依靠消费拉动、依靠第三产业带动,要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社区服务等需求潜力大的产业,全面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同时国务院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提出了一系列有利于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提出要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二是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国民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将稳定增加,人民群众的旅游消费需求将大幅增长。随着国民休假制度的不断完善和带薪休假制度的全面落实,将形成巨大的旅游消费市场。我国政通人和,社会安定,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国内、国际环境。新时期,我国旅游业将进入更加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三是党的十七大提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新目标,黄帝文化作为中华优秀文化和源头文化必将得到进一步弘扬和宣传,黄帝故里作为中华精神家园,必将进一步得到更多中华儿女的认同和朝拜。四是省委、省政府和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和黄帝故里品牌建设,省市领导多次对新郑黄帝文化开发作出批示和指示,提出殷切要求,必将从政策、宣传等方面给予黄帝文化产业发展倾斜和 支持。我市旅游产业发展面临着全新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以黄帝文化为龙头的旅游业正逢其时。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解放思想、扩大开放,尽快把旅游业培育成为我市的支柱产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四、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的对策

根据河南省“旅游立市”战略和郑州市“旅游强市”战略,我们认为,新郑旅游业发展应采取以下措施:

1、旅游规划精品化。继续诚邀“大家”,借智借力为新郑旅游业把脉会诊,出谋划策,确保规划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确保旅游开发大气魄、高起点、大手笔,出精品,出绝品。一是编制好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围绕把新郑打造成中华精神家园、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原地区的热点旅游城市的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开发 “一城一山两带”的空间总体布局,形成一个重点突出、层次鲜明、错落有致的旅游发展系统。“一城”即以黄帝故里、郑韩故城、凤台寺塔、郑王陵、郑风苑等为主的中心旅游城,“一山”即以具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主、含陉山、老山坪、风后岭等山脉的西南旅游山系,“两带”以孟庄枣园、龙湖为主的东北部临郑旅游带和贯穿市域的南水北调生态景观带。二是搞好旅游景区的区域规划。要结合当前发展实际,重新编制黄帝故里、始祖山景区的旅游总体规划,把黄帝故里打造成与少林寺、龙门石窟比肩的国际品牌,把始祖山打造成中原城市群休闲健身中心,把孟庄枣乡打造成中原特色旅游购物中心。三是搞好城市旅游配套设施规划建设。在城市规划过程中,要把黄帝文 化融入到城市建设之中,城市建设彰显黄帝文化,从而实现黄帝文化产业和城市建设的完美结合;同时城市建设要有意识地体现旅游功能。

2、投资主体多元化。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原则,以项目为载体,以资产为纽带,依靠高品质的旅游资源、出色的项目准备、灵活的融资方式、优惠的旅游开发政策,积极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参与景区建设和经营管理,加快推进旅游景区(点)所有权、经营权和管理权分离,推进旅游经营企业化、运作市场化、管理现代化,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的新体制,从而实现旅游资源最优配臵,促进旅游业步入与市场接轨的良性发展轨道。黄帝故里景区要结合旧城改造,完成二、三期改扩建工程,形成一期景区圈、二期购物圈、三期商住圈的大旅游区格局;具茨山景区要结合森林公园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依托具茨山岩画、山顶原始聚落、石棺大墓,吸引社会资金、争取世行贷款、天然林保护、农业综合开发、农村能源、乡村公路、扶贫开发等专项资金,发展一批农家乐旅游项目,建成一批景观,形成独具特色的黄帝文化回归原始之旅。

3、节会活动市场化。旅游节庆是一个地方的城市名片。结合我市实际,要对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枣乡风情游等节庆活动,实行在政府主导下的市场化运作,即节庆活动由企业出面进行资本运作和企业化经营,采取社会捐赠、商业赞助等方式筹集资金,从而实现节庆活动常办常新,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一是认真总结历届拜祖大典的成功经验,坚持稳中求新、新中求好,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 现代文明相协调,体现时代性,保持民族性,不断赋予其新的活力和精神,增强其对全球华人的吸引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努力办成造福中华、造福中原的兴邦盛典。二是全面尝试通过市场化运作手段,办好一年一度的枣乡风情游、重阳节黄帝故里拜祖仪式等节庆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运作,减少政府投入,实现多方共赢的目标。三是通过不断策划具有轰动效应的节庆活动,提升新郑作为中华民族圣地的城市旅游形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4、宣传推介品牌化。要以黄帝文化为龙头,统领全市旅游宣传推介工作。一是学术研究正品牌。要继续邀请知名专家在黄帝故里举行相应的黄帝文化学术研讨会、论坛和笔会等活动,巩固新郑作为黄帝故里民族圣地的地位。二是广邀名人扬品牌。加强与上级统战、台办、侨办、外事、工商联等部门的沟通和联系,广泛联络海外知名华人华侨社团寻根拜祖;加强与陕西黄陵县、湖南炎陵县等资源同类地区的合作,相互促销,资源共享;加强与淮阳、卫辉等本省具有姓氏寻根资源县市的联系与合作,共同打造河南寻根品牌。三是强力推介树品牌。要经常举办旅游推介会、新闻发布会等活动,积极参加国内、国际旅游交易会,加强同境内外旅行社的合作,鼓励他们开发设计、经营我市具有个性和特色的旅游线路;四是扩大宣传强品牌。将新郑旅游形象宣传纳入全市对外交往和宣传计划,重大外宣、招商、对外友好、文化交流等活动要与旅游宣传有机结合,统筹安排;继续充分运用广播、电视、报纸、因特网等传媒,统一口径,统一内容,大搞宣传促销,扩大新郑旅游业知名度,树立起以黄帝文化为龙头的新郑特色旅游形象,使拜祖大典成为新郑的 “城市名片”。五是深度开发活品牌。要把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枣乡风情游、和元旦、春节、国庆节等长假确定为重大节会活动,统一策划,加强领导,形成旅游、文化、经贸“大合唱”,带来人流、物流、信息流,有效地拉动消费、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新郑一、二、三产业都要围绕黄帝品牌做文章、创名牌,形成能带动全局发展的综合经济效益。

5、服务管理规范化。要强化旅游行业管理,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巩固和扩大创优成果,提高城市旅游服务质量。一是全面提高旅游服务质量。要坚持科学管理、规范管理、精细管理,开展文明服务、人性化服务、细微服务。积极开展旅游景区创A、旅游饭店创星活动,不断提高旅游经营单位的管理和服务质量。二是强化旅游安全管理和监督。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旅游安全预报、突发事件预警和应急救援机制,增强处臵各类应急突发事件能力。三是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建立快速受理和处理旅游投诉的工作体系和网络。四是积极培养各类旅游管理服务人才,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思想文化素质和专业服务水平。

6、产业效益最大化。一是拉长产业链条,增强带动功能。要紧紧围绕吃、住、行、游、娱、购六大要素,鼓励企业大力发展有特色的绿色旅游食品、旅游商品,大力发展与旅游相关的商贸流通、交通运输、信息、金融、文化、娱乐、保健等服务业。二是进一步强化旅游购物功能,鼓励旅游商品开发设计创新,培育一批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建成一批经营规范、信誉良好的旅游购物场所。三是要进一步强化旅游娱乐功能。要积极研究我市文化优势,挖掘我市特有的文化内涵,运用科技、文化和商业手段打造旅游娱乐节目,吸引 游客、留住游客、延长游客停留时间。四是进一步落实国家和省、郑州市有关加快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引导非公有制经济进入酒店、餐饮、娱乐、旅游商品开发、旅游交通等旅游产业领域,壮大旅游产业力量,提高旅游产业综合效益。

总之,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建设文化新郑的重要举措,是实现新郑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党政主导,部门联动,企业参与、全民动员,做大、做强黄帝文化旅游业,努力把新郑建设成为一个历史文化旅游名城,建设成“华夏民族寻根拜祖圣地”,促进新郑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下载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共五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挥生态资源优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共五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

    加快本溪旅游产业发展 摘要:第十二届全国运动会为本溪市发展旅游产业、提高城市品位提供了良好契机,为此应通过展示旅游形象、改善旅游设施、加强文化建设和宣传、主办体育赛......

    发挥资源优势 培育特色品牌 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共5篇)

    发挥资源优势 培育特色品牌 推动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发展 伍仪章 (湖北省阳新县林业局 黄石 435200) 旅游是当今世界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新兴产业,是21世纪创造就业......

    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陡水旅游产业 文档[范文]

    如何发挥资源优势做大做强陡水旅游产业周赟婕刚进入陡水镇,立刻被秀丽的山川、美妙的湖泊所吸引。映入眼帘的,是群山环抱的陡水湖。湖面开阔,高峡平湖;波平如镜,烟波缭绕;湖岛相间......

    发挥资源优势,谋求跨越式发展

    发挥资源优势,谋求跨越式发展生态经济致富路郑荣胜(共淳安县委书记)从生产力发展的进程看,欠发达地区走上发达之路,大致都经历了把生态资源当做原料出售低附加值的生态资源原料化......

    把握发展趋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把握发展趋势 加快旅游产业发展 摘要: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同时,旅游产业已经逐渐成长为一个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日渐庞大的产业。当前我国旅游产业出现了新的趋势,我......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共五则范文)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林业产业2011年,我们实验林场在抓好营林生产中心工作的同时,重点围绕立足资源优势,推动产业发展做文章,建好公园开辟新经济增长点,抓林下产业带动职工增收致富。......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森林旅游

    立足资源优势发展森林旅游 来源:工业洗衣机 http://摘 要:内蒙古大兴安岭国有林区是我国4大重点国有林区之一,在发展现代林业、建设生态文明、促进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如何走出一......

    发挥资源优势促进绿色农业发展

    依托资源优势促进绿色农业发展陈彩能潘连公(执笔)(天水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甘肃〃天水741000)摘要:本文分析了天水市绿色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制约因素和发展潜力,提出了分类指导,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