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区域特色依托资源优势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立足区域特色 依托资源优势
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xx局长
党的十七大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上,党站在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定,建设新农村要达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
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要求。建设新农村不仅仅是建新房、修街道,它的本质和核心就是发展农村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
从区域经济角度看,在一个地区经济发展初期,大多表现出对本地资源开发具有一定的依赖性。资源优势的开发利用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必须立足区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就xx来说,农业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80%,是典型的农业大市,在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方面,我认为达州,有基础:2008年全市粮食总产量290万吨,肉类总产量76万吨,油料产量26万吨,苎麻产量6.29万吨,中药材产量9000吨。规模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8家,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670个,劳务输转人数120万,劳务收入46亿元。有优势:从区位来看,一是位居xx东北部,是xx东进北出和通江达海的东方通道。二是地处xx四省市的结合部,位居西部三大经济中心城市(xx)辐射的交集点,具有广阔的区域市场空间和较好的发展前景,具有成为次级经济中心的有利条件。三是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xx到xx等中心城市的交通便捷,随着xx高速公路的建设贯通,将会极大地促进xx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从资源优势来看,xx农业资源非常丰富。2005年,粮油优质品率达到54%,特色农产品基地126万亩,订单农业发展到200万亩。有全国百名产粮大县2个、肉类产量大县4个,尤其以我市xx为中心的xx平行峡谷区是全国最大的苎麻产区,是国家命名的苎麻之乡。全市油橄榄基地面积达到5万亩,是国家命名的油橄榄之都。富硒茶基地面积达到15万亩,xx黄牛、xxx黑鸡、地道中药材等10多种地方特色资源可供开发利用。有差距:三次产业结构比为34.1:33.8:32.1,农业比重仍然偏大,农产品加工增值低,农村经济仍然落后,200x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943元,居全省12位。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任务非常繁重,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与此同时,也有潜力,有巨大的发展空间。
增加农民收入,既要在农业、农村挖掘潜力,更要从经济发展的全局寻找出路;既要从当前出发,采取“吹糠见米”见效快的增收措施,又要着眼长远寻求解决农民增收的治本之策,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我认为关键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实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农业结构调整,不仅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措施,而且是农民增收的关键途径。实践证明,什么时候重视农业结构调整,什么时候农业发展就快;什么地方重视农业结构调整,什么地方发展就快,农民得到的实惠就最多。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立足一个地方的基础和优势,突出重点,明确主攻方向,发展特色经济;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按照优化结构、提高品质、培育特色、规模开发的思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必须进一步打破行政区域界限,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结合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巩固、扩大现有主导产业特色基地,做到同一品种规模化,优势农产品区域化,连点成片,连片成方,连方成面,形成集聚效应,把资源优势转化成产业优势,形成商品批量、加工批量、销售批量,使资源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达到最优,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从当前来看,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对农民增收而言是一条现实而有效的途径。一要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打造特色农产品加工产业链,要坚持“发挥优势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围绕龙头建基地”的原则,积极培植主导产业,努力开发“拳头”产品,发展区域特色农业经济,形成各具特色的农副产品基地。二要增强“品牌”意识。品牌是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抢占市场先机的通行证。现在农民对于农产品的品牌意识还相当淡薄,不能充分认识品牌对收入可能产生的有利效益,这是导致优质农产品发展滞缓的原因之一。要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着力打造生态经济品牌,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产绿色无公害食品。三要发展“订单”农业。“订单”农业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现在农民普遍感到不知道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和生产出来往哪里销售,已经充分说明了推广“订单农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要完善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公司+协会+农户等多种经营模式,引导企业、业主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紧密利益联接机制。四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到底是取决于科技的进步和推广。要积极发挥农业科技示
第二篇:做大做强特色林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做大做强特色林果产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我县特色林果业建设如火如荼
为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现林业的跨越式发展。今年,县委、县政府把特色林果业建设确定为20项重点工作之一,进一步加大建设力度,计划完成啤特果基地建设2万亩,核桃基地建设2000亩,花椒低产林改造2万亩。截止目前,在河西、莲花、南塬、北塬等乡镇完成核桃基地建设9100亩,栽植核桃苗木15万株;在路盘乡刘山、牟家、永胜等村集中连片完成啤特果基地建设9100亩,栽植啤特果苗木51万株;从天水先后引进秦安一号等花椒新品种30万株,在南塬、榆林、桥寺、莲花、北塬等乡镇完成花椒低产林改造2万亩。
今年的特色林果业基地建设中,主要分南北两片,突出三个特色。一是在西南片继续扩大啤特果基地建设规模。近年来,我县不断加大啤特果基地建设力度,啤特果基地面积累计达到5万亩。2010年产量达到3500吨,创产值350万元。2011年, 继续加大啤特果产业建设力度,计划在路盘、坡头等乡镇完成啤特果基地建设2万亩。在扩大基地建设的同时,注重技术服务,在秋冬季进行老果树改造和修剪1500亩,培训农民1500人次,努力提高我县啤特果产业的经济效益。二是在北塬片大力培育核桃新型产业。在莲花、南塬、北塬、河西等乡镇引进推广薄皮核桃15万株,逐步培育成 1
农民增收致富的特色新型林果产业。三是全力抓好北塬片花椒产业提质增产增效工作。截止目前,全县花椒面积累计达到30.12万亩,进入丰产期面积达到18.5万亩。2010年产量达1224.38吨,创产值6112.9万元。我县针对花椒起点低、质量和效益差的问题,2011年,重点抓好低产林改造和病虫害防治示范工作,抽调具有中级职称的业务骨干任教师,在榆林、桥寺、南塬、莲花、井沟等乡镇举办培训班12期,培训1000多人次。积极筹措资金15万元,购买石硫合剂、阿维菌素、辛菌安等农药和喷雾器、修枝剪等器械,免费发放给莲花、井沟、土桥、桥寺、榆林等乡的椒农,截止目前,已发放农药84箱,器械140套,涉及6个乡(镇),13个村,140户椒农。先后从天水调进秦安一号等花椒新品种30万株,免费发放给了北塬片十乡镇的群众,丰富了花椒品种。
为了把特色林果业抓出特色、抓出规模、抓出成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各有关乡镇,亲临现场办公,现场解决难题,督促指导。二是加强技术服务。林业部门抽调技术人员分片包乡,统一规划设计、统一定点打号、现场培训、现场指导栽植。三是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黑板报,张贴标语、悬挂横幅、印发资料、组织干部外出学习考察,召开乡、村、社干部群众大会等,大力宣传发展核桃产业的有利条件和市场潜力,激
发广大干部群众发展核桃产业的积极性。四是落实工作措施。县上早安排,早动手、创新思路,多措并举建设特色林果业;乡上认真落实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所有干部合力抓的工作责任制,严格推行定区域、定任务、定时间、定责任的“四定”措施,将栽植任务层层分解到村、到社、到地块;林业部门与供苗商签订购苗合同书,切实保证了苗木质量。
第三篇: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宋冬春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现代农业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知识化农业,这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年,中央着眼促进农民增收,以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在实践中,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重点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关键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学会使用现代技术装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创新培训方式,让农民学有兴趣
从当前情况来看,从事农村生产经营主要是两大群体。一个是散户经营型群体,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对新的科技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对学习科技知识并不是很积极主动;另一个是适度规模型群体,大多是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带头人等等,对科技知识需求多元化,一般形式的科技培训难以满足要求。为此,必须时刻关注多元多样的现状,不断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和覆盖面。
1.要注重用大众化的语言来讲解。就是用农民熟悉的沟通交流方式,把枯燥的科技理论知识用大众的语言讲清楚、道明白,真正让农民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近年来,我们立足农村和农民实际,组织一些高级农艺师、农村土专家,编写了一批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农业科技乡土教材”,比如《大豆良种繁殖技术手册》、《水稻施肥实用技术》、《柑桔大实蝇防治手册》等40多套乡土教材,由乡镇农科站技术人员、土专家进村入户上门讲解,实地操作指导。我们还注重发挥民间艺术团体宣传力量,将农民科技教育与乡村文艺节目有机结合起来,把农业技术知识糅合进艺术节目,以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出来,受到了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2.要注重按个性化的需求来授课。要针对当前农民培训任务、内容、渠道和受培训主体发生的新变化、新特点,把农民培训由过去的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农民“需求型”,根据农民群众的兴趣特点、知识盲点、关注热点来安排培训课程。近年来,我们紧跟农业科技知识的更新换代,每年都制作农民培训课程菜单,由农民群众自主看单点菜。去年下半年,我们应农民群众学习理财知识的热切要求,组织财政、经管、农教等部门技术骨干,专门编撰了《农民理财知识读本》,并到乡村组织开展了多场专题宣传解读活动,为农民科学理财、促进增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要注重以现代化的方式来传播。向农民群体传播农科知识,要注重提高传播的便捷性和时效性,运用快捷的方式把最新的知识传到农民手中。比如,在传授一些农业种养新的小技术、防治病虫害新的小窍门等等,就不宜组织集中学习,这样既耗时耗力,又不便农民及时掌握运用。在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整合现代网络通信资源,构建农科知识快速传播体系,采取在农民教育在线、常德科技信息港、常德科普网及各涉农部门单位网站开辟专栏,开通12396短信咨询服务台,分类建立农民培训QQ群等措施,及时准确地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农业生产经营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
二、拓展培训渠道,让农民学有载体
推进一项工作,有创新才有活力,有载体才有抓手。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必须充分整合各种优势资源,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培训品牌,不断拓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科技培训的渠道和载体。
1.要建立专业团队。要把区域内专门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业培训机构整合起来,建立农民科技培训专业团队,让农民群众接受专业培训、学到专业知识。近年来,按照这个模式,我们在市县乡村四级建立了专业培训团队和培训基地,市级层面建立了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培训基地,9个区县(市)建立了以农广校、党校、农职中为主的培训基地30多个,还将10多所民办学校也纳入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点,所有乡镇、40%以上的村也建立了专门培训阵地,吸纳专职科技培训教师500多人、兼职教员近1000人、乡土专家1000多人从事科技培训指导工作。
2.要凝聚社会力量。要广泛吸收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联合开展科技培训。依托开展“城市支援农村”、“机关联系基层”、“五送下乡”等一系列支持农村建设发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动员机关单位、社会机构等下乡进村举办科技培训。近年来,我们结合每年开展的支农惠农活动,引导市直部门邀请市内外农业科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下到乡村,培训了一大批农村科技实用人才。比如,市农业局组织开展了高效农业、柑桔高产栽培技术、农村带头人(经纪人)、柑桔标准园建设培训,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组织开展了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培训,市供销社组织开展了现代物流管理培训,市乡镇企业局组织开展了休闲农业培训等等,为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3.要利用企业优势。企业是科技研发、运用和推广的最佳平台,特别是农业企业在推广农业科技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要紧紧抓住和用好这一优势资源,鼓励引导农业企业面向农民开展科技培训。近年来,我们通过引导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支持企业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鼓励企业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组织农民进工厂、生产车间、实验室现场观摩学习科技知识,或委派企业技术骨干入农户、下田地、到养殖场手把手传授生产技术,先后组织金健米业、大湖股份、万福生科、双佳牧业等龙头企业,培训农民群众20多万人次。
三、注重培训实效,让农民学以创业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目的就是帮助农民创业致富。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把科技培训与创业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致富助推器。
1.要把培训农民与促进转移就业相结合。要积极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模式,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将普通农民培训成为产业工人,实现转移就业,提高经济收入。近年来,我们积极对接沿海地区大企业、大集团,摸清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钳工、电脑、财会、制鞋、制衣等多类就业培训,培训农民群众50多万人次,基本实现了定向上岗就业。桃源县向广东裕元、宝元集团输送制鞋工人近20万人,创造了“桃源制鞋”转移就业品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批农民工返乡,我们及时组织开展帮扶就业培训,培训农民工6万多人,为近5万人核发了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大批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2.要把培训农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要着眼从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推动发展特色农业、优势农业,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的战略目标,配套开展了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与推广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标准化、市场化,重点培育发展油茶、水果、烟叶、茶叶、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获得“三品一标”认定649个。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7%,增速创历史新高。比如,澧县开展葡萄高产技术培训,种植面积增加2万多亩,亩平增加收入1300元以上,获得了“南方吐鲁番”的美誉;西洞庭管理区开展朝鲜蓟高产技术培训,每亩增产150公斤,增加收入500多元。
3.要把培训农民与扶持自主创业相结合。要针对农民群众的创业需求,开展多个领域的创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近年来,我们将扶持农民自主创业方向集中到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重点工业产业配套、休闲体验农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业培训行动,为广大农民提供创业信息、创业技术、创业资金,一对一地扶助创业,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创业、带头致富的优秀典型。桃源县返乡农民工文凡初创办金固立油墨公司,为常德卷烟厂、长沙卷烟厂、红塔集团配套生产烟嘴、烟盒用油墨,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还被评为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临澧县下岗职工伍金香创办集会议接待、风味餐馆、农家旅馆、农业休闲、运动健身于一体的伍大姐休闲农庄,已发展成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年销售收入600多万元,解决8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带动8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四、健全培训机制,让农民学能持久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抓不懈。在工作实践中,既要坚持从操作层面着力,更要从机制层面着眼,实现培训的制度化、长效化。
1.要建立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开展、落实等多个环节上,建立全覆盖、全过程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培训工作专门部署、培训活动定期开展。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农村工作部牵头、农民教育办具体组织、各涉农部门协同作战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特别是要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把农民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要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是开展科技培训的关键,而仅靠政府财力难以解决,必须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出资、项目争资和社会捐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特别是要鼓励企业、个人和民间组织支持参与农民科技培训事业。近年来,我们积极对接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阳光工程、移民后期扶持、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整合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筹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会企业捐赠资金1000多万元,为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3.要建立完善培训考评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办法,制定严格规范的考核评估制度和体系,加大对各地各部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考核管理力度。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两项工作的考核评估,要以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是否实现增收作为硬指标,做到农民培训工作有督导,有考核,有成效,真正使农民培训工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
(作者系中共常德市委副书记)
第四篇:人民日报评论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人民日报评论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03月02日07:38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农民富则国家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主题。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多予少取放活”,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粮食生产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增长扭转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2004、2005两年平均增幅6.5%,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255元。
但是,应清醒地看到,农民增收困难,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存在。虽然这两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
农民不富,整个国家就不算富裕。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是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如果农民的收入没有较快提高,扩大内需就缺乏长期可靠的市场支撑,经济发展就缺乏持久的动力。同时,如果农民收入不能持续增长,农民生活得不到大的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如果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也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农民增收为什么难?这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剩余劳动时间多。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根本的努力扩大农民就业。因此,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既要鼓励部分农民走出去,又要引导一些农民留下来,还要支持出去的农民回乡创业。
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既要做足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又要做好草场、林地、渔场等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文章。既要发展精细农业、精品养殖业,又要拓展和培育生物能源、生态、旅游、休闲等农业的多种功能,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
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要拓展农业内部的增收空间。既要壮大县域经济,又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县域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发动机,也是农民就业增收极具潜力的增长点。因此,应当壮大县域经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升农产品档次,促进农民增收。
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农民外出打工是当前和今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必须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搞好就业服务。对务工农民要公平政策、平等对待,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
同时,要完善和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劲用在实处,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2006年03月02日 第一版)
第五篇: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几点建议
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全市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采取了多种有效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村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稳步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总体看,我市新农村建设工作已经取得了显著效果,但还存在一些不足。目前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没有完全建立;集约化经营尚未形成气候,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龙头企业少且带动作用不够强,有影响的亮点相对偏少;农民人均收入得到增长,但增长幅度不大;对农业的投入相对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发展还相对滞后,社会保障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乡村人才匮乏,高素质农民更加短缺。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认真研究,积极应对、切实加以解决。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农业现代化
1、加大农业产业化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适度压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扩大高效经济作物和特色农业种植面积。
2、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围绕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
3、提高农村综合实力和整体效益,形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产业优势,进一步完善农业补贴政策,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营
销机制。
4、积极发展集约经营,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协会、合作社,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立足实际,突出重点,加大对新农村
建设的投入,大力扶持和发展农业龙头企业,打造特色示范区,增加新亮点。
5、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建设,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全面
提高农业生产的优质化、专业化和现代化水平。
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增收特别是农民增收缓慢,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
一个政治问题。解决好“三农”问题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
保障,其中确保农民增收是关键。
1、要突出产业发展,壮大产业规模,合力做大做强;加强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提高效益,健全管理体制。
2、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把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促进农
民持续稳定增收,同时积极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和自主创
业,引导农民领办、创办、合办民营企业,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
动力。
3、积极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精品农业、生态
农业和特色农业,提高科技对农业的支持力度,提高农产品附加
值和市场竞争力。
4、搞好劳动力转移。一是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特别是
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和服务业。二是搞好劳务输出,农民外出打工
是目前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基层政府应当为其提供信
息、搞好服务,营造一个宽松的环境。
5、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对于承包土地者,可发展集约经营,增加投入,提高农业产出率,提高经济效益。
三、稳定粮食价格、控制生资价格、提高防灾能力
1、保持粮价稳定。近几年我市粮食喜获丰收,农民收入有
了很大提高,这与粮食价格的回升有密切联系。因此加强宏观调
控,加快建立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努力保持粮食及大宗农产品
市场价格的稳定是保证农民收入提高的重要措施之一。
2、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快速上涨的势头。从生产环节入
手,在政策上加大对生产企业的支持,努力降低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成本,防止生产企业将生产资料的上涨转嫁到农民身上。
3、提高我市农业防灾抗灾能力。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增强农民发展农业的信心。
四、实施科教兴农战略,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
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形成比
较完善的教育、科技、文化创新体系,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
教育,尽快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广大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的主力军,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加快新
农村建设、有效激活人力资源的有效途径。
1、加快农村教育事业发展。大力普及和巩固农村九年义务
教育,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稳定农村教师队伍,促进城乡教育
事业均衡发展。
2、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充分发挥农技部门和科技人员的作
用,分期分批对农民进行适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科学种田水平;
利用村广播、电教片、短训班等方式,传播新技术、新知识,从
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素质。
3、加强农村思想文化建设。提倡移风易俗,反对封建迷信,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风尚。
4、加强农村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创建一个稳定和谐的农村
生产生活环境,使农民充分发挥种植农作物、饲养大牲口的积极
性,提高农民的收入。
5、切实提高农民素质。农业的竞争,说到底是农民素质的竞争,全面提高农民素质,促使农民变“能民”,是农民增收的前提和基础。积极引导农民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在农村,谁的观念转变得快,思想活跃,胆子大,谁就能早富、快富、再
富。
五、切实转变基层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大学生村干部的作用
基层政府的职能不是不能转变,也不是不想转变。首先,上
级政府应该为基层政府松绑,让他们有更多的时间学习、贴近和
服务群众。其次,加强基层干部的学习和培训。基层干部大都有
一定的文化素质,受过较好的教育,有掌握新知识新技能的基础。
加强学习和培训,增强为农民服务的本领,这不仅是基层干的职
责,也是农民的需要。基层干部只有具备了新知识、新技能,才
能更好地去组织农民发展经济、稳定增收。当前,一些农村急切
需要技术性人才,大学生村官的到来就如一座桥梁,把大量的思
想、知识输送到农村,让农民看到了希望。大学生村官知识面广,能够用互联网等媒介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法律法规等,不仅增强
了农民的政策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农民自身的文化修养,还能够
帮助农民根据掌握到的一些知识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对于维护
社会的稳定、促进农民增收等有积极的作用。
提案委员会审查意见:
类第号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忻州市委员会
(三届一次会议)
提案
题目:关于促进农民稳定增收的几点建议第一提案者: 王海光界别: 青联
联系电话:***邮政编码:036100通讯地址:神池县贺职乡孙家湾村联名提案者:
市委市政府办公厅处理意见:
二O一一年八月二十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