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 五项工程 为抓手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以 五项工程 为抓手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靖边是地处陕北的传统农业大县。近年来,我县坚持以农村“五项工程”为根本抓手,大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4年均增长36.5%。2008年,我县首次跨入全国百强县,居西部经济百强县第6位。
一是加快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农民要致富,基础设施建设是前提。我县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重点改善农村水、路、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为农民创业增收创造了条件。4年来,我们解决了近2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了农村人畜安全饮水目标;新修通村油路617公里,实现了全县182个行政村村村通油路目标;着力实施农村“光明工程”,解决了70个无电自然村通电问题,实现了农村户户通电目标,村村通广播电视;县财政还拿出专项资金在条件较差的白于山区建成高标准基本农田33万亩,有效改善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基础条件。
二是发展现代特色农业,拓展农民增收新途径。农民要增收,产业是根本。2006年以来,我县建成了富有陕北高原特色的现代农业基地,成为培植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县财政每年拿出1000万元扶持蔬菜产业发展,2009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12.4万亩,仅此一项,全县农民年人均增收300元以上;积极推进畜牧业由传统向现代转型,发展良种规模养殖,2009年,全县畜牧业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13%以上,成为全县农民增收致富的主要途径之一;着力推广优质高效马铃薯产业,2009年,全县种植马铃薯实现产值4.3亿元,对农民人均收入的贡献达到1000元以上;大力发展现代设施农业,2007年以来,我县在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示范种植中,连续创造了10项全国第一。
三是加强农民培训,推广适用先进技术。我县每年投入100万元用于农民培训,每年培训农民5万人次左右,提高了农民综合素质,增强了农民的市场意识。我县每年投入2000万元农业科技专项经费,用于引进和推广良种良法,先后引进试验示范新技术40多个,示范推广新品种100多个,实现了种植格局、品种结构向精细、特色、稀有品种转变。组织农民进行专业化生产,市场化经营,将合作社产品打入国内国际大市场,全县共建起131个菜、畜、薯等农民专业合作社,每年为全县农民外销增收千万元以上。
四是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为了调动农村基层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我县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的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从2009年开始,每年在全县选拔1名优秀的村支书或村主任担任副乡镇长,享受副科级待遇,特别优秀的可以选拔两名。这一举措极大地调动了农村基层干部发展产业、带领群众致富的热情和积极性。2006年以来,我们先后开展了新农村“创星达标”创建活动。4年来,全县共建成星级新农村44个,为全县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示范作用。
五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4年来,我县对年收入低于1000元的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0%以上;城乡居民住房保障工程累计完成投资1.64亿元,共建成廉租房4500平方米,农民安居工程500多户,为3400多户农民损毁房屋进行了重建和维修加固;实施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先后安置大中专毕业生800多人,开发公益性岗位600多个。
(作者:中共陕西省榆林市委常委、靖边县委书记)
第二篇:以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为抓手 促进农民增收
以建设技能型乡镇政府为抓手 增加农民收入
——白沙县促进农民增收典型经验
2010年4月22日
在新时期,如何采取有力措施,更好地贯彻落实省委五届五次全会及省政府《关于促进中部市县农民三年增收意见》(琼府„2009‟71号)等会议和文件精神?白沙县通过以 “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为抓手,建立乡镇干部学习培训、定点进村入户、实施科技帮扶制度,增强乡镇干部为农民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本领,改进工作作风,初步形成了“学技能,学业务,干事业”的良好氛围,从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白沙县做了很好的实践,取得了明显成效。《光明日报》对白沙县“打造技能型乡镇政府,帮助农民增收增效”的情况进行了报道,陈成副省长作出了重要批示,省政府成立以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府研究室、省农业厅为成员的专题调研组深入白沙调研。现将白沙县的主要做法及成效总结如下:
一、主要做法
(一)加强组织领导。2009年10月,白沙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在全县开展“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活动,11月2日正式下发了《白沙黎族自治县关于推进“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的意见》的通知,拉开了白沙县推进“技能型乡镇政府” 建设的序幕。为切实加强对“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工作的领导,白沙县委成立了“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县委书记严正任组长,县长王应才任第一副组长,其他分管的县领导担任副组长。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县委组织部部长盛小卫任办公室主任。各乡镇也分别成立了由乡(镇)委书记担任组长、乡(镇)长担任副组长的“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领导小组。县乡两级主要领导均作为“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的第一责任人,组织部门负责协调指导考核,宣传部门做好培训及宣传工作,农业、林业、科技、科协等部门各司其职。
(二)全面组织培训。一是做好培训准备工作,组织编写了《技能型乡镇政府干部读本》和《推进技能型乡镇政府科技丛书》等书册,并下发到各乡镇干部和农户手中。根据白沙县实际,主要学习橡胶种植管理技术、木薯种植管理技术、甘蔗管理技术、竹子种植管理技术、养殖技术以及公共知识、岗位需求等13项学习技能。发放专业技能申报表,每名干部根据当地主导产业选择必学技能,同时根据自身兴趣选学1-2门选学技能。如橡胶种植管理技术、甘蔗种植管理技术、生姜种植管理技术被列为邦溪镇每个乡镇干部的必学技能。二是采取多种形式全面组织学习培训。成立了县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宣讲团,从2009年12月开始,每周五依次到各乡镇对乡镇干部、村“两委”干部、村民小组干部、种养殖专业大户进行技能培训,到目前为止,宣讲团共授课113场次,培训4200多人次;邀请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等单位专家和农场技术人员对干部、种养大户进行培训;利用党员现代远程教育培训。到目前为止,乡镇干部人均参加培训10次以上,人月均入户指导10天以上,掌握农业技术最少的有1门,最多的有5门。
(三)建立规章制度。为确保“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有据可依,白沙县委县政府建立了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一是建立学考机制,明确了技能培训的任务和内容,并且将半月一课、一技一考上升为制度。二是建立服务机制,每个乡镇干部至少联系一个村、挂钩一个农户提供服务,并制定了三年服务计划,技能服务信息必须在农户门前挂牌公示。建立乡镇干部技能服务档案,填写干部技能服务表,每个乡镇干部做到学习培训有笔记,下乡服务有记录,并实行双月报制度,不定期抽查乡镇干部技能服务情况。三是建立考核机制,将干部技能测试、服务水平、与干部能力测评相结合,服务对象满意度与干部民主测评相结合,工作绩效考核与干部培养、使用、提拔任用相结合,促使干部积极学习技能。
二、初步成效
(一)形成了干部群众学技能、用技能的良好氛围。白沙县推进 “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以来,无论是县里、镇里的干部,还是广大农户,思考的多是学习,谈论的多是技 术,干部走村串户,和农民有了更多共同语言,村民闲暇集会、打牌的少了,更多的是在一起交流学习心得,比较技能高低,形成了学技能、比技术的良好氛围。如今,有技能的乡镇干部深受农民欢迎,广大干部学习技能的积极性得到极大的增强,从开始的“要我学”转变为现在的“我要学”,乡镇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二)乡镇干部积极服务农户。推进“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不仅仅要对农户开展种养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为农民生产、生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根据规定,每个乡镇干部要负责技术指导一个村,同时重点指导帮助1-2个示范户。自开展“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以来,全县乡镇干部共为民提供各种服务800多次,为民办实事好事300多件,县直机关共为群众办好事实事200多件。一是对农户进行种养技术指导。如牙叉镇干部学习瓜菜种植技术后,进村入户提供技术,使该镇种植瓜菜面积由原来的40余亩发展到620亩。阜龙乡党委副书记韦昌发帮助农民周国贤办起了立体农业生产基地,目前种植橡胶15亩,在胶园养鸡500多只,养猪50多头,养羊70只。邦溪镇镇委书记林明,指导农户陈强提高生姜管理及栽培技术,帮助陈强由原来亩产1500公斤提高到2000公斤。二是帮助农户筹措发展资金。金波乡党委副书记符建敏,针对所挂钩农户谭亚友饲养生猪资金匮乏等问题,帮助其解决启动经费1.5万元,扩大了该农户的 养殖规模。三是给农户提供市场信息。阜龙乡党委书记薛开壁,为农户周国贤提供了2000只文昌鸡种苗、1300只花锣鸡种苗,并在儋州、昌江等地为周国贤联系好了销路。
(三)提升了农民生产技能,促进了农业增产增收。通过“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广大农户的种养技能有了很大的提高,生产积极性明显增强。邦溪镇大米村委会南征村农民,在镇干部的服务指导下,利用胶林套种生姜,人均创收可达2500元;全村都采用了无毒脱菌甘蔗种苗和新的甘蔗栽培技术,甘蔗种苗两端吸收肥料,甘蔗的长势明显比对比的地块要好很多,而且没有一株黑穗,全村的甘蔗今年有望获得好收成。打安镇干部马道芳,通过学习割胶及管理技能,他家橡胶单株产量由2.5公斤增加为4公斤,预计他家今年的收入能从去年的12万增加至17万。由于他的带动,全村的橡胶单产也大大提高。田表村委会的养鸡专业户通过学习养鸡防疫技能,降低了发病率,鸡出栏数量由以前1.8万只左右提高到3万只。
(四)拓宽了与农民沟通渠道,密切了干群关系。通过“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乡镇干部挂钩支持农村党员、入党积极份子和种养大户,并通过他们带动广大农民致富,密切了干群关系。干部从原来的“要钱、要粮”到现在“送技术、送资金、送信息、送理念、送精神”,干部从群众敬而远之的“负担”,变成了群众抢着领进门的“红人”,基层干 部变得更加亲民、为民、利民。同时,各乡镇干部还把维护社会稳定作为一项学习技能,努力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和矛盾纠纷调处能力,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乡”。全县社会治安明显好转,党在群众的中的地位和威信日益提高。
三、体会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有关农民增收的会议及文件精神,白沙县委县政府采取了有力举措,在我省率先开展的“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是在新时期、新形势下,对转变基层政府职能的有益尝试,是对目前我省基层农技推广体系的有益补充,取得了明显成效。其根本目标是通过提高乡镇干部农业科技水平,增强服务经济建设能力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其主要手段是以乡镇党校为依托抓培训,以岗位为平台抓服务。一是坚持每周五乡镇干部学习培训制度。开展“一人至少学一技”活动,工作需要什么,干部学习什么,努力培养技能型、业务型乡镇干部。二是正确把握乡镇政府定位,把为农民群众提供技能服务作为乡镇政府的基本职能和乡镇干部的主要职责。每位乡镇干部运用各自所掌握的技能帮助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供技术、信息服务,解决生产技术等难题;帮助农民掌握实用技能和致富本领,重点培养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和效益农业、科技示范户,切实发挥出乡镇干部服务农村经济建设的作用,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白沙县推进“技能型乡镇政府”建设,使农民增收工作有了抓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有一些较为成功的经验。一是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是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前提。二是由组织部门牵头也是该项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障。三是强化技术培训学习农业生产技能是服务农民的基础。这些经验,值得总结推广。
第三篇: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宋冬春
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促进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新农村,发展现代农业,归根到底是为了促进农民增收。现代农业是科技创新驱动下的知识化农业,这决定了提高农民科技素质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今年,中央着眼促进农民增收,以一号文件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在实践中,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重点在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关键在加强农业科技培训,让广大农民掌握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学会使用现代技术装备,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创新培训方式,让农民学有兴趣
从当前情况来看,从事农村生产经营主要是两大群体。一个是散户经营型群体,大多年龄偏大,文化素质偏低,对新的科技知识接受能力较差,对学习科技知识并不是很积极主动;另一个是适度规模型群体,大多是种养大户、农村经济带头人等等,对科技知识需求多元化,一般形式的科技培训难以满足要求。为此,必须时刻关注多元多样的现状,不断创新培训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培训的吸引力和覆盖面。
1.要注重用大众化的语言来讲解。就是用农民熟悉的沟通交流方式,把枯燥的科技理论知识用大众的语言讲清楚、道明白,真正让农民群众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近年来,我们立足农村和农民实际,组织一些高级农艺师、农村土专家,编写了一批农民一看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的“农业科技乡土教材”,比如《大豆良种繁殖技术手册》、《水稻施肥实用技术》、《柑桔大实蝇防治手册》等40多套乡土教材,由乡镇农科站技术人员、土专家进村入户上门讲解,实地操作指导。我们还注重发挥民间艺术团体宣传力量,将农民科技教育与乡村文艺节目有机结合起来,把农业技术知识糅合进艺术节目,以通俗易懂、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解出来,受到了农民群众普遍欢迎。
2.要注重按个性化的需求来授课。要针对当前农民培训任务、内容、渠道和受培训主体发生的新变化、新特点,把农民培训由过去的政府“主导型”转变为农民“需求型”,根据农民群众的兴趣特点、知识盲点、关注热点来安排培训课程。近年来,我们紧跟农业科技知识的更新换代,每年都制作农民培训课程菜单,由农民群众自主看单点菜。去年下半年,我们应农民群众学习理财知识的热切要求,组织财政、经管、农教等部门技术骨干,专门编撰了《农民理财知识读本》,并到乡村组织开展了多场专题宣传解读活动,为农民科学理财、促进增收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3.要注重以现代化的方式来传播。向农民群体传播农科知识,要注重提高传播的便捷性和时效性,运用快捷的方式把最新的知识传到农民手中。比如,在传授一些农业种养新的小技术、防治病虫害新的小窍门等等,就不宜组织集中学习,这样既耗时耗力,又不便农民及时掌握运用。在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大胆实践,通过整合现代网络通信资源,构建农科知识快速传播体系,采取在农民教育在线、常德科技信息港、常德科普网及各涉农部门单位网站开辟专栏,开通12396短信咨询服务台,分类建立农民培训QQ群等措施,及时准确地为农民群众提供了农业生产经营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
二、拓展培训渠道,让农民学有载体
推进一项工作,有创新才有活力,有载体才有抓手。加强农业科技培训,必须充分整合各种优势资源,积极打造各具特色的培训品牌,不断拓展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科技培训的渠道和载体。
1.要建立专业团队。要把区域内专门从事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的专家学者以及专业培训机构整合起来,建立农民科技培训专业团队,让农民群众接受专业培训、学到专业知识。近年来,按照这个模式,我们在市县乡村四级建立了专业培训团队和培训基地,市级层面建立了以常德职业技术学院为主的培训基地,9个区县(市)建立了以农广校、党校、农职中为主的培训基地30多个,还将10多所民办学校也纳入了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网点,所有乡镇、40%以上的村也建立了专门培训阵地,吸纳专职科技培训教师500多人、兼职教员近1000人、乡土专家1000多人从事科技培训指导工作。
2.要凝聚社会力量。要广泛吸收社会资源,调动社会力量,联合开展科技培训。依托开展“城市支援农村”、“机关联系基层”、“五送下乡”等一系列支持农村建设发展的主题活动,组织动员机关单位、社会机构等下乡进村举办科技培训。近年来,我们结合每年开展的支农惠农活动,引导市直部门邀请市内外农业科技专家和科技特派员下到乡村,培训了一大批农村科技实用人才。比如,市农业局组织开展了高效农业、柑桔高产栽培技术、农村带头人(经纪人)、柑桔标准园建设培训,市畜牧兽医水产局组织开展了畜禽健康养殖技术、水产健康养殖技术、蛋鸡标准化规模养殖技术培训,市供销社组织开展了现代物流管理培训,市乡镇企业局组织开展了休闲农业培训等等,为推广农业科技知识、提升农民科技素质、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3.要利用企业优势。企业是科技研发、运用和推广的最佳平台,特别是农业企业在推广农业科技方面有着无法比拟的优势。要紧紧抓住和用好这一优势资源,鼓励引导农业企业面向农民开展科技培训。近年来,我们通过引导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支持企业与农户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济共同体,鼓励企业对农民开展科技培训,组织农民进工厂、生产车间、实验室现场观摩学习科技知识,或委派企业技术骨干入农户、下田地、到养殖场手把手传授生产技术,先后组织金健米业、大湖股份、万福生科、双佳牧业等龙头企业,培训农民群众20多万人次。
三、注重培训实效,让农民学以创业 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目的就是帮助农民创业致富。在培训过程中,要坚持学用结合、学以致用的原则,把科技培训与创业致富紧密结合起来,推动农业科技转化为先进生产力、致富助推器。
1.要把培训农民与促进转移就业相结合。要积极对接劳动力市场需求,采取“订单培训、定向输出”模式,加强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将普通农民培训成为产业工人,实现转移就业,提高经济收入。近年来,我们积极对接沿海地区大企业、大集团,摸清劳动力市场需求,开展钳工、电脑、财会、制鞋、制衣等多类就业培训,培训农民群众50多万人次,基本实现了定向上岗就业。桃源县向广东裕元、宝元集团输送制鞋工人近20万人,创造了“桃源制鞋”转移就业品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大批农民工返乡,我们及时组织开展帮扶就业培训,培训农民工6万多人,为近5万人核发了职业资格证书,帮助大批返乡农民工实现再就业。
2.要把培训农民与发展特色产业相结合。要着眼从农业内部挖掘增收潜力,大力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培训,推动发展特色农业、优势农业,提升农业经济效益。近年来,我们围绕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现代常德、幸福家园的战略目标,配套开展了现代农业生产科技培训与推广工程,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化、标准化、市场化,重点培育发展油茶、水果、烟叶、茶叶、水产等特色农业产业,获得“三品一标”认定649个。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27%,增速创历史新高。比如,澧县开展葡萄高产技术培训,种植面积增加2万多亩,亩平增加收入1300元以上,获得了“南方吐鲁番”的美誉;西洞庭管理区开展朝鲜蓟高产技术培训,每亩增产150公斤,增加收入500多元。
3.要把培训农民与扶持自主创业相结合。要针对农民群众的创业需求,开展多个领域的创业技能培训,鼓励支持自主创业。近年来,我们将扶持农民自主创业方向集中到优势农产品加工转化、重点工业产业配套、休闲体验农业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创业培训行动,为广大农民提供创业信息、创业技术、创业资金,一对一地扶助创业,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创业、带头致富的优秀典型。桃源县返乡农民工文凡初创办金固立油墨公司,为常德卷烟厂、长沙卷烟厂、红塔集团配套生产烟嘴、烟盒用油墨,年销售收入达到5000万元以上,还被评为湖南省高新技术企业。临澧县下岗职工伍金香创办集会议接待、风味餐馆、农家旅馆、农业休闲、运动健身于一体的伍大姐休闲农庄,已发展成为湖南省五星级休闲农庄,年销售收入600多万元,解决8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带动8000多户农户增收致富。
四、健全培训机制,让农民学能持久
加强农业科技培训,是一个系统的工程,也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长抓不懈。在工作实践中,既要坚持从操作层面着力,更要从机制层面着眼,实现培训的制度化、长效化。
1.要建立完善工作运行机制。要在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组织、协调、开展、落实等多个环节上,建立全覆盖、全过程的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培训工作专门部署、培训活动定期开展。要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党委政府领导、农村工作部牵头、农民教育办具体组织、各涉农部门协同作战和全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推进农业科技培训工作顺利开展。特别是要建立完善农民教育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农民培训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切实把农民培训工作落到实处。
2.要建立完善经费保障机制。经费保障是开展科技培训的关键,而仅靠政府财力难以解决,必须拓宽渠道,加大投入。要逐步建立以政府出资、项目争资和社会捐资为主体的多元化农民教育培训投入机制,特别是要鼓励企业、个人和民间组织支持参与农民科技培训事业。近年来,我们积极对接上级扶持政策,争取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阳光工程、移民后期扶持、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等项目,整合项目资金3000多万元,筹集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社会企业捐赠资金1000多万元,为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工作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障。3.要建立完善培训考评机制。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监督考核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价办法,制定严格规范的考核评估制度和体系,加大对各地各部门开展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考核管理力度。对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要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和效果。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业实用技术培训两项工作的考核评估,要以参加教育培训的农村劳动力是否实现增收作为硬指标,做到农民培训工作有督导,有考核,有成效,真正使农民培训工程成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希望工程、阳光工程。
(作者系中共常德市委副书记)
第四篇:人民日报评论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人民日报评论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三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2006年03月02日07:38 【字号 大 中 小】【留言】【论坛】【打印】【关闭】农民富则国家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任务,是“三农”工作的重要主题。
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多予少取放活”,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积极变化。粮食生产连续两年较大幅度增产。农民收入增长扭转了多年低速徘徊的局面,2004、2005两年平均增幅6.5%,200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255元。
但是,应清醒地看到,农民增收困难,仍是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矛盾依然存在。虽然这两年农民收入增长较快,但仍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的相对差距和绝对差距都在继续扩大。
农民不富,整个国家就不算富裕。对于我们这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来说,扩大内需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是我国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如果农民的收入没有较快提高,扩大内需就缺乏长期可靠的市场支撑,经济发展就缺乏持久的动力。同时,如果农民收入不能持续增长,农民生活得不到大的改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不可能真正实现,我国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国家。如果城乡差距继续扩大,也必将影响社会的和谐安定。
农民增收为什么难?这主要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多,农民剩余劳动时间多。解决农民收入问题,最根本的努力扩大农民就业。因此,既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容人之量”,又要拓展农村二三产业的就业空间,还要广辟外出务工经商的转移渠道;既要鼓励部分农民走出去,又要引导一些农民留下来,还要支持出去的农民回乡创业。
要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既要做足耕地精耕细作的文章,又要做好草场、林地、渔场等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的文章。既要发展精细农业、精品养殖业,又要拓展和培育生物能源、生态、旅游、休闲等农业的多种功能,着力发展特色农业、循环农业、生态
农业和旅游观光农业。
要拓展农业内部的增收空间。既要壮大县域经济,又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县域经济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发动机,也是农民就业增收极具潜力的增长点。因此,应当壮大县域经济,加快乡镇企业发展和小城镇建设,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增收机会。着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业比较效益,提升农产品档次,促进农民增收。
要广辟农村外部的增收渠道。农民外出打工是当前和今后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必须切实保护好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搞好就业服务。对务工农民要公平政策、平等对待,使他们的贡献得到充分肯定,使他们的劳动得到充分尊重,使他们的付出得到合理回报。
同时,要完善和强化对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国家对农业和农民的支持保护体系,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只要我们始终坚持把促进农民增收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采取更加直接、更加有力的措施,把劲用在实处,就一定能够逐步建立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不断开创“三农”工作的新局面。
《人民日报》(2006年03月02日 第一版)
第五篇:以农民增收为目标
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加快农村结构调整,努力推进城
乡一体化建设进程
各位领导、同志们:
我们大水塘村隶属老边区路南镇,地处营口市南门出口处,沿海基地北临。全村六个自然屯,在籍农业户1596户,4060口人,另有市企业住宅小区5个,人口4300人。全村有市、区企事业单位4个,村办集体企业家,个体民营企业15家,商、饮、服、修网点268个,具有一定规模和一般规模的农贸市场各1个,2个渔民码头,2个沙石建筑市场,现有各种马力船只87艘,各类运输车辆137台,有省级先进小学一所,在校学生500名,合格达标卫生所3个。2006年实现全村社会总产值54.962万元,人均收入达到6500元,是一个城乡混居相互接连,环境优雅、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生活富庶、人民安居乐业和谐向上逐步向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迈进的村。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后。2006年初区委、区政府按照上级的要求,将新农村建设具体形式确定为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有利举措,我们感到这不仅是区委、区政府站在一定高度面对现实,力足长远,着眼未来的工作布局,更为我们近郊村提供了展示的平台,插上了新形势下经济建设又好又快腾飞的翅膀。
二年来,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在区、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1
一、提高认识强核心,制定规划推进程
我们首先学习了区委、区政府下发的“老边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实施意见”和“老边区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等文件。在村两委班子及全体党员和村民代表中广泛开展了实施城乡一体化给大家带来的好处是什么,结合村情怎样搞好规划,如何推进建设进程等大讨论,在学习讨论中使两委班子、全体党员及村民代表对城乡一体化建设有了理性高度认识,统一了思想,看到了好处,提高了认识。大家一致感到这是我们村各业发展的良好机遇,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一定紧抓不放,乘势而上,思想得到了统一认识得到了升华。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就有了可靠的组织保证。我们成立了领导小组,并结合本村实际制定出了切实可行能够顺利操作的近期、中期、远期发展规划,并按照规划逐步实施。
二、围绕中心抓经济,富民强村为主题
近些年来,我们大水塘村得意于改革开放政策,借助于市边、海边、路边、产业基地边的四边优势,狠抓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不断盘活土地资源,使之不断向富民强村目标迈进。
1、让村办工业走出低谷,成为富民强村砥柱。
几年来,在村办工业持续滑坡的形式下,我们没有低头,而是持以恒心在困境中做大做强工业这篇文章,我们查找原因吸取教训,研究对策,细化措施借助优势,迎难而上。充分盘活土地和闲置厂房资源,运用优惠政策,借助地处市边、海边、路边、沿海基地边的强大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争取集体私营一起上,大项目小项目一起
抓的办法,兴办工业,使我村工业走出了低谷,逐步成为了富民强村的砥柱。二年来,我们共引进外资万元,新办企业家,使我村有中外合资企业家,村办企业家,个体私营企业家。今年底我村可实现工业产值亿元,上缴国家利税万元。
2、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实现农业农民增收。
我们大水塘村土地面积不少耕地面积却不多,大都是海荒滩,全部受盐碱侵蚀。几年来,我们因地制宜,极力做好产业调整这篇农业文章。先后投资万元,将靠海边的滩涂改成海水养殖基地,将靠盐场周围的耕地改为淡水养殖基地。在近几年,海水污染养殖基地出现种种病情的情况下,我们又多次带领基地养殖户到南方和养殖成功地区学习养殖成功经验,又用高新聘请水产专家亲临指导,不断更换耐火抗病品种,鱼虾混养、海参、海蛰饲养都获得成功。我们还积极推进养殖业,在村南离开居民区,开办了养殖基地,养鸡、养牛、养猪等,逐步向大户发展成为优势产业。海洋捕捞扩大面积,按季节收获,由于我们通过产业调整做大做强农业这篇文章,使农民真正增加了收入,逐步向小康方向迈进。
3、做实做精第三产业,强化为民服务理念。
几年来,我们充分利用“四边”优势,强化为民服务,三产兴村的理念,做灵做精第三产业。现在全村外出务工人员达人,拥有商引服务网点268个,农贸市场2个,沙石建筑市场3个,汽车销售维修站3个,运输车辆台,海洋捕捞船只艘,可以让三产真正给农民带来效益。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发展,城乡一体建设迈上了新台阶
几年来,在区、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由于我们聚精会神抓经济,一心一意谋发展,富民强村目标得到了实现,使我村农村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迈上新台阶。
1、投资1100万元修油漆路11公里,沙石路3869米,明排水7560米,暗排水5687米,使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投资430万元建教学楼1676㎡,配齐配全教育软件设施,使教育获得省级标准学校。
3、投资140万元为全村700名独生子女投保,使农民无后顾之忧。
4、投资52万元为全村村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保险,投资11万元改进村卫生所,解决村民看病难问题。
5、投资35万元建文化活动室、文化广场,购置设备,丰富了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6、投资28万元改善办公条件,装修办公室,购置电脑、打字机、复印机、传真机。
7、每年村里为60岁老人发放养老金1800元,解决了村民老有所养的问题。
8、投资3000元规范村务公开榜,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
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城乡化进程取得了,做了
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一是我们思想解放还不到位,不敢动大手脚,怕冒大风险,二是基础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大,三是增收领域不宽,部分农民思想保守,技能培训滞后,四是企业发展缓慢,五是科技服务水平与高效农业发展不相适应等。
今后工作重点,思路及措施
我们整体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一个中心,即经济建设为中心,突出两个重点,即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增加农民收入;主攻三个难点,即科技兴农,招赏引资上项目,富民强村;解决四个问题,即思想解放,敢想敢拼,村务管理财务公开,农民思想道德法制建设,为村民办几件实实在在的事。要以城乡一体化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揽全局,凝聚全村人民的力量抓住机遇,狠抓落实,团结一致,齐心协力,不断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做好“五个突破”“六件实事”。
五个突破是
1、实施项目工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工业强村上有新突破。
2、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在农业结构调整上有新突破。
3、拓宽第三产业领域,在门路总类上有新突破。
4、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在提高城镇化水平上有新突破。
5、加快新兴服务业发展,在转移剩余劳动力上有新突破。
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努力办好六件实事
1、加大农业投入,保证基础地位增收。
2、加大工业投入,实现以企强村富民。
3、加大教育投入,造福子孙后代。
4、加大基础设施投入,使大水更亮更美。
5、加大农村养老、医疗、文化、娱乐投入,让村民无后顾之忧,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
6、加大普法投入,以法治村和谐向上。
各位领导、同志们,我们将借这次会的东风,在区、镇党委、政府领导下,结合本村实际,加大力度,求真务实,用科学为发展观,审时度势,快速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力争此项工作,成为全区的先行村,特色村,典型村。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