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勇: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5则范文

时间:2019-05-14 08:46:2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严勇: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严勇: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第一篇:严勇: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严勇: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访沐川县委常委、副县长严勇

来源:

沐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森林覆盖率71.5%。享有“中国竹子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等多项殊荣,被誉为“绿色明珠”和“天然氧吧”。近年来,该县在探索发展生态经济工作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为此,记者特地对沐川县委常委、副县长严勇进行了专访。

记者:请简单谈谈沐川县生态经济发展的现状?

严勇:多年来,我县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形成了以林浆纸、竹木板、电磷矿、种养加等为主的工业支柱产业,以林、茶、果、药、畜等为主的农业特色产业,以生态旅游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11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40.42亿元,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5.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46亿元,增长30.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7亿元,增长22.1%;农民人均纯收入5323元,增长18.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594元,增长14.8%。

记者:沐川县今年以来在国家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的重大机遇面前,是如何开展工作的?

严勇:我们坚持“两化”互动、生态发展,“三化”联动、全域布局,统筹城乡、绿色崛起的总体思路,全力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县。归纳起来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抢抓机遇增强发展后劲。紧紧围绕国家乌蒙山区连片扶贫开发和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建设,狠抓项目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增强后劲。目前,已编制完成《乌蒙山片区(沐川部分)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共规划项目1390个,估算总投资324亿元;启动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工作方案编制和建设项目论证、储备工作,目前已初步规划未来5年建设项目109个,估算总投资63.5亿元。

二是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工业“一园四小区”初具规模,生态工业小区、化工循环小区控制性详规通过评审,“两化”互动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永丰浆纸烟气脱硫技改项目全面完工,火谷电站第二台机组并网发电,60万吨焦化项目有序推进,焦炉尾气综合利用、乐山沐川鞋业工业园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

三是新型城镇化有序拓展。聘请北京清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初步完成我县城市新区控制性详规编制,相继建成梨园街棚户区改造一期、碧水丹霞景观工程等项目,有序推进生态廊桥、213国道绕城线建设,积极打造永福“休闲养生绿镇”、舟坝“水乡风情新镇”、箭板“历

史文化古镇”等特色乡镇,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房风貌改造,打造一批新农村综合体、新村聚居点。

四是农业现代化创新发展。完成《沐川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规划(2012—2016年)》,计划投资10亿元建设6大类30个产业规模较大、技术标准较高、生产设施较齐、农民增收较快、示范效果较好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今年已启动茶叶、猕猴桃、魔芋、生态鸡、生态兔等25个示范园区建设,完成投资1.26亿元。今年一季度,全县GDP实现10.84亿元,同比增长14%;今年1—5月,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率19%;固定资产投资额完成14.52亿元,同比增长29.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469万元、同比增长19.9%;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8亿元、同比增长15.2%。

记者:沐川提出,未来五年将继续围绕“两化”互动、“三化”联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全力推进“三个转变”,实现“五个翻番”,完成“两个跨越”,努力实现经济大发展,区位大提升,城乡大建设,民生大改善,发展可持续的远景规划,具体内容和做法是什么?

严勇:具体内容就是全力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传统工业向新型生态工业、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到2016年,全县GDP、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农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在2011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从而实现从生态资源大县向生态经济强县的跨越,同时,打通仁沐高速,彻底改变区位条件,实现由乐山一小时经济圈迈入成都天府新区一小时经济圈的历史性跨越。

具体做法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特色农业转变。加快建设林竹、茶叶、猕猴桃、林下养殖、生态水产等6大类3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争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到2016年,实现农业增加值16亿元以上。二是推进传统工业向新型生态工业转变。提升改造传统浆纸工业,大力发展有机茶、姜黄素、蘑芋精粉等生态食品和竹木板材等生态资源加工业,着力抓好“一园四小区”建设,着力打造“中国西部纸都”、“川西南板材加工基地”和“川西南有机食品加工基地”。到2016年,全县年浆能力达65万吨、木材加工能力达到125万方、生态有机食品产量22.5万吨,园区面积达到10平方公里,实现工业增加值40亿元以上。三是推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围绕“两线一河”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加快推进竹海、森林公园、中华竹博园和以金王寺水库为中心的环湖生态旅游地产项目,把沐川打造成为成都天府新区的“后花园”。到2016年,三产增加值达到17亿元以上。四是着力打造生态养生·休闲度假绿城。根据城市新区规划,按照“山为骨、水为脉、绿为魂”的城市建设理念,建设面积6平方公里的生态园林新区,实现“再造一座新城”;同时,改造提升旧城,完成“大千百汇·沐源欧城”城市综合体、醉氧天街等项目,打造绿色韵味城市。到2015年,县城建成区面积达8平方公里、人口8万人。

第二篇:依托山区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最终版]

依托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山上经济”

平阳县农村工作办公室

(2011年12月6日)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紧扣平阳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难点,把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和实施“共同跨越六大行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平阳是一个农业大县,全县有70多万人口是农民,其中有三分之二乡(镇)分布在山区,586个村中有153个是低收入农户集中村。如何根据山区农村的资源优势特点,解决山区群众的创业、就业、移民、环境改善等关键问题,大力发展“山上经济”,是加快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环节。

一、实施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大力发展扶贫移民经济。近年来,我县继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以增加农民收入和增强农民致富能力为核心,做好“特、迁、走”三篇文章,改善我县欠发达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提高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巩固脱贫成果。

一是加大扶贫政策支持和引导。2011年出台了《平阳县来料加工项目管理办法》、《平阳县扶贫农业产业化项目管理办法》等扶贫产业开发文件,草拟了《资金互助组织试点工作意见》、下 1

发《关于抓紧落实下山搬迁省补助资金的通知》,修订和完善了《平阳县下山移民搬迁五年规划》;二是加快下山移民的搬迁步伐。严格按照《平阳县欠发达地区下山移民整体搬迁规划》和《平阳县下山搬迁实施办法》(平政办[2010]74号)组织实施下山搬迁工作。抓紧落实下山搬迁补助资金,在省扶贫办下达我县三批下山搬迁资金的基础上,严格督促各乡镇抓紧落实下山搬迁补助资金,专门下发《关于抓紧落实下山搬迁省补助资金的通知》(平扶字[2011]9号)。目前,三批下山搬迁补助资金已发放24572000万元,资金报账1153.04万元。按照“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就近安臵”的原则,以整村搬迁为主要形式,引导高山、远山、库区和地质灾害频发区人口向中心村或是周边中心镇集聚搬迁。加快下山移民小区建设,新建续建下山移民小区(点)19个,已建成移民小区(点)16个,实现下山移民搬迁1968户8390人;今年新建移民小区3个(山门镇移民小区、闹村乡桥头村移民小区、桃源乡低收入农户集中(移民)小区),续建移民小区3个(腾蛟龙尾移民小区、山门、维新),已搬迁523户2220人;三是实施下山移民致富开发项目。针对下山移民户大多数文化程度低、掌握技术少、致富能力差的现状,启动实施了下山移民户致富开发项目,在政策、资金、技术等三个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确保每户至少掌握一种养殖技术,形成一项致富产业,彻底解决好下山脱贫户的异地搬迁脱贫问题,做到使山区村民移得下、留得住、富得起。积极扶持生态农业,新成立专业合作社19家,新建农业基地3815亩。来料加工产业稳步发展,新创办了来料加工点32个(累计179个),新增就业人数1333人,其中低收入农户就业494人,已经发放工资2106.1万元。新发展农家乐2家,累计达37家,营业收入达662.5万元,增加就业54人。据今年3月

份的统计局调查结果显示,全县低收入农户人均纯收入达到5712元,比上年增加797元,增长16.2%,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水平高3.8个百分点。人均收入比全市的平均水平多208元。

二、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多渠道促进农民致富增收。一是大力发展“农(渔)家乐”经济。根据农村的地理位臵和资源产业优势,通过大力发展以“农(渔)家”为主的乡村休闲旅游产业,是带动农村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捷径。目前,我县已创建了一批“农(渔)家乐”特色点、村,如西湾乡跳头村(渔家乐)、南雁堂基村(乡村旅游及婚纱摄影基地)、怀溪洋底村(番鸭)、晓坑杭坑村(冬泳基地)、水头龙涵村(水上娱乐)等,有效促进了所在村群众就业增收。据统计,全县累计发展农家乐村(点)132个,其中省市级示范点、特色村分别有2个、9个,2011年共接待游客172.2万人,营业收入2915万元;二是发展山区小水电产业。近年来,我县积极挖掘山区的资源优势,整合小水电分布格局,采取村集体、农户以林地、山地资源或资金入股的方式,积极鼓励村集体、农户参与当地山区小水电开发,从而带动当地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县山门、晓坑、维新、吴洋等地共有股份制小水电20座,年增加村集体、农户经济收入约300万元;三是发展“来料加工”产业。充分挖掘山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坚持把发展来料加工业作为农民增收的重要举措,不断加大来料加工企业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来料加工企业把来料加工服务网点建设到“低收入农户集中村”,重点吸纳低收入农户中富余劳动力从事来料加工业,从而实现山区富余人员在家门口就业增收。据统计,全县已累计设立来料加工点179个。2011年新增就业人数1333人,其中低收入农户就业494人,已经发放工资2106.1万元。来料加工已经成为我县实现农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的一条有效渠道;四是抓好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根据山区资源优势和就业市场形势需要,组织举办种养及专业劳动技能培训,解决农户脱贫致富和外出务工经商过程中遇到的“无技能、无技术”问题,使更多农民掌握一至多门农业技术、劳动技能,增强致富能力,增加劳动就业机会,提高劳动收入。2011年已培训5327人,完成任务数4900人的108.7%,发放培训合格证书和资格证书5103本,发证率95.8%,培训后转移就业人数2008人,就业率达83.7%。

三、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强力推进城乡统筹改革。今年来,根据市委1号文件要求,我县强力推进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中心镇建设为平台、农房集聚建设为切入点的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加快推进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目标。一是完成乡镇行政区划调整。我们采取统一步调、倒排时间、明确节点,快速推进行政区划调整方案的报批和实施。根据方案要求,在4月底前将全县29个乡镇调整为11个镇乡,其中4个为省级中心镇、4个功能区。同步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通过“转、并、联”等模式将全县606个村(居)调整为66个组团式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二是全面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出台《平阳县加快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平阳县万全镇农房改造集聚建设宅基地臵换实施细则》等文件,按照“政府主导、农民自愿,拆旧搬新、梯度臵换,整合资源、自求平衡”的原则,全面推进农房改造集聚建设。目前,全县已开工或即将启动的农房集聚点项目达13个以上;四是推进中心镇和功能区发展。我县高度重视中心镇培育工作,建立了县小城市培育试点工作协调小组,定期召开协调会议。全县区划调整后有10镇1乡,其中昆阳镇、鳌江镇、水头镇、肖江

镇(新增)等4镇已确定为省级中心镇,全县计划打造6个以上市级中心镇。在区划调整过程中,我们同步考虑功能区设臵问题。目前,市委市政府已批复同意我县昆阳中心城区、鳌江新区、万全现代产业新区等3个为都市型功能区,北港5镇为北港休闲生态旅游区。全县4个功能区涉及范围9个镇乡、面积957平方公里、占全县陆域面积的91%,人口75.8万、占全县88%。下步将进一步完善对中心镇改革发展考核评价体系的建设。

四、全面实施“优美乡村”行动。努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为主线,以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的,以建设整洁美丽的系农村为载体,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素质美、管理民主和谐美”,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农村社会建设体系等五大体系建设,基本建立城乡互补互促的体制机制,使我县成为新农村建设的先行示范县。今年来,积极实施“优美乡村”行动”。首批25个优美乡村创建村项目建设推进工作进展顺利。3月,我办牵头农业局、十百办、环保局等13个部门联合对25个创建村进行了考核验收,共有18个村分别被评为精品村、重点村、特色村,下达奖励资金235万元。2011年创建村工作已开始,共有昆阳镇雅村等38个村申报创建,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创建村各类项目建设及创建指导工作。

五、立足二、三产业布局特点,实现劳动力转移促增收。一是发展城镇产业经济。近年来,平阳县通过突出城镇传统二、三产业的优势特点,加大中小企业扶持力度,鼓励乡镇大力发展城镇当地特色的产业经济,培育了水头皮革、郑楼礼品、萧

江印刷包装、鳌江机械制造、南雁顺溪旅游等一批城镇产业经济,为当地群众及周边山区群众转移就业提供了较多的就业岗位;二是发展城镇服务经济。服务行业可吸纳大量劳动力,且范围广、品种多,就业门槛底,不同的人群容易找到自己合适的位臵,发展城镇服务经济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尤为重要。近年来,我们在全县各中心镇大力发展镇城餐饮住宿、交通旅游、保姆等服务行业,出台服务企业、个体经营户在招收农村务工人员方面的政策扶持政策,广泛吸收农村劳动力到城镇从事服务员、三轮车工、保姆、保安等职业。同时,我们还通过下山移民、县内人口迁移等措施,积极鼓励和引导山区农村群众离开他们的“一亩三分地”向中心小集镇转移,到城镇谋求新的就业增收渠道。三是发展农产加工经济。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对农户的辐射带动作用,把一产向二产延伸,调整一产的结构,延长产业链、增加户附加值,促使大量农户加入到农产品深加工的产业链中来,进而增加农民的收入。目前,全县已有规模农业加工企业20多家,下步,我县将通过建设现代农业加工园区,引进和培育更多的农业企业从事农产加工领域,带动农户就业增收;四是强化农民就业服务。做好农民就业增收服务平台和机构建设,在基层政府建立健全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的专职机构,并有一支热心于为农民就业增收服务的队伍。目前,全县11个镇乡已全部成立农民就业服务中心,有的镇乡将服务机构进一步延伸到村,在村级设立就业信息窗口(点),直接服务于农民。

第三篇: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加快建设美丽乡村

○赵传江 李伟嵬

近几年来,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在推进城乡统筹、新农村建设以及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农村的基础配套设施和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和提升,特别是去年已建成的“五朵金花”朱门农家和正在建设中的新“五朵金花”黄龙岘茶文化村,不仅打造了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的一张名片,更带领了当地群众增收致富。在发展的过程中,可以说成效显著,但也深刻认识到了发展上的差距与不足。

一、存在问题和不足

1.政府主导下的群众参与性不够。在美丽乡村建设中我们还未实现由“政府主导”向“政府引导”的转变,广大农民群众的“等、靠、要”思想比较严重,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

2.农村长效管理的机制仍不灵活。近年来,街道在新农村建设特别是村庄环境的综合整治上,成功打造了一批农村康居示范村的精品和亮点,但在村庄环境的长效管理上仍显滞后,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体系仍不健全。

3.美丽乡村经营体系尚不成熟。目前,街道辖区内特色的山水资源、乡土文化资源还未能得到深度有效地挖掘,缺少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文化的思路和手段,加之社区、农户的经营意识不强,影响了美丽乡村建设的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

二、江宁街道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工作思路

当前,江宁街道的优势是山水,潜力也是山水,生态环境是江宁最大的也是最为宝贵的资源。需要进一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深入做好经营山水、经营村庄、经营文化三篇文章,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完美结合。

1.创新群众参与的激励机制,激发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美丽乡村建设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件大事,单靠地方政府唱“独角戏”是不可能完成的,因此,要扎实做好政府部门由“主导”走向“引导”的角色转变,更加尊重群众的主体地位,发挥群众的智慧和力量。一是要充分激发农民创业的积极性。把“家家创业”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落脚点,积极培训农民,提升农民素质,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提升农民组织化程度。继续推进朱门农家创立的“1+3”管理模式,不断完善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现代化组织经营体制,激发农民的创业激情,激活农民的内生发展动力。要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群众共同创业致富,打造“家

家想创业、家家能创业、家家创成业”的发展格局。二是要切实增强农民参与管理的权力与义务观。建立健全村庄基础建设、环境保洁等激励和约束机制。政府对各村进行适当的财政补助,社区成立物业管理平台或农村社区管理服务中心,建立奖励政策,让农民承担适量的环境管理义务。通过成立巾帼保洁队、志愿者服务队等组织,负责对村内的环境保洁、文体设施、放心超市、卫生服务中心等村内公共设施的管理维护,大力倡导权利与义务的均等。鼓励人人都是保洁员和监督员,对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造成生态环境破坏的予以追究,树立“美丽家园人人护”的主人翁意识。三是要培养农民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积极实施村务公开、阳光党务、基层民主选举等一系列保障农民基本权利的措施,强化农民的主体意识,增加农民在村务管理中的话语权。通过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使农民自觉地投身到美丽乡村的建设和维护中来。

2.强化资源的深度挖掘,打造乡村旅游大景区

美丽乡村建设高于一般意义上的村庄环境整治,通过将生态文明理念落实到新农村建设和村庄环境整治中,将强大的生态储量转化为生态资本。作为一个拥有258平方公里广阔面积的涉农镇街,如何充分发挥自身卓越的生态、农业以及人文资源优势是江宁街道美丽乡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一是深入挖掘山水资源潜力。牢固树立品牌意识,提高经营意识和策划包装运营项目的能力。紧扣“既有个性亮点,又有区域特色”的规划原则,紧密结合江宁美丽乡村示范片区以及西部生态旅游大道的规划建设,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水系资源,以朱门、黄龙岘两个金花村建设为龙头,科学规划现代农业、都市生态休闲旅游业发展布局,扎实推进沿线南山湖、雁南飞等景区的提档升级以及牌坊水库等水体资源的开发利用,串点连线成片,因地制宜地打造一批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美丽乡村、休旅景区。通过分期、分批、分阶段实施,力求以最少的投入、最短的时间,上品味、出精品,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二是充分发挥特色农业资源优势。通过产业提升,重点推进高效生态农业品牌化经营、农村服务业最大化激活,积极培育产业特色村、示范点、示范带,延伸产业链,打响特色品牌。新“五朵金花”之一的黄龙岘村现有连片茶园2000多亩,除黄龙岘村外,周边村落也种植有大量茶园,村庄四周茶山、竹林环绕,地方茶习俗丰厚,茶文化底蕴深厚。街道将全力打造黄龙岘特色茶叶品牌,扩大种植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建立黄龙岘茶叶标准化的精深加工、产品包装及市场营销体系。同时,积极探索茶叶衍生产品和茶文化体验项目,建设一个以茶文化为主题,融品茶休憩、茶艺展示、茶宴调理以及特色茶制品生产-销售为一体的乡村特色茶产业,全力打造南京市特色茶文化休闲旅游“第一村”。扎实做好西部旅游示范区内农业产业的深化和外化文章,提高农产品深加工能力,提升农产品附加值,注重“示范区”建设与发展特色农业、庭园经济、农家乐旅游经济相结合,形成一村一品的特色村域经济发展新格局。三是深入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切实加强农村优秀民俗、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尤其是要做好红楼文化、茶文化、历史遗迹、风土人情等的保护和挖掘。坚持村庄改造的高品位、高起点、做足山、水、树、花的文章,在共性中追求个性,彰显魅力,打造以生态文化为主题的多元化乡村,体现“一村一韵”,使“农家乐”具有更浓郁的乡土文化色彩。

3.围绕资源整合,提升社会化的管理运作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面对街道有限的财力,如何通过社会化的参与、资源的整合以及政策的引导,从而实现“四两拨千斤”的工作效果是街道下一步发展的关键。一是强化社会参与,形成美丽乡村建设的合力。通过与交通集团的初步合作,进一步探索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开发,建立多方筹资、高效的发展平台和运作机制,切实加强对黄龙岘金花村、牌坊水库等旅游廊道沿线优秀的山水资源、人文资源以及重点产业项目的开发、运作。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建立旅游发展公司、旅游专业合作社、资产经营公司等市场化的经营主体,综合开发利用村域资源,盘活林地、山水、房屋等资源,通过市场化的运作手段,实现村级经济的发展壮大,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二是整合生态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旅游品牌。以产业优先,推动美丽乡村示范片区旅游资源的优化重组,创新经营模式,实现产业共享、发展共赢,使西部美丽乡村示范区成为一个整体性的可经营的商业品牌,成为江宁乡村发展新的源动力。全力打造西部旅游廊道精品观光带以及以朱门农家、黄龙岘茶文化村为代表的乡村景区。提升农家乐发展水平,通过合理布局,控制总量,提升质量,整合地方资源特色、风土人情,拓展内涵,建成集“吃、住、游、购、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农家乐。三是突出政策引导,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对照美丽乡村建设指标,细化责任目标,明确分管领导、驻村领导、责任部门和社区,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将创建考核结果与党政领导、部门以及社区的年终考核相捆绑,将责任延伸到部门副职领导,压力传递到部门分管领导。建立严格的奖惩机制,对建设成果显著的集体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任务指标未能按计划完成的进行追究。

(作者单位:南京市江宁区江宁街道农经站)

★ 责任编辑:张荣

第四篇:兴镇富民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兴镇富民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经济

为加快王店子镇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8月31日,王店子镇党委书记宋凤军、镇长苗厚利带领镇政府相关部门及双孢菇养殖户一行18人,根据镇党委、政府的安排,针对全镇发展双孢菇养殖问题,到唐山怡众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在遵化市刘备寨乡科道屯村投资1.2亿元兴建的千亩双孢菇生产及精深加工示范基地,进行了参观考察。走进该示范基地的浸泡车间,看到十几名工人正在抓紧往浸泡池里投料。这些小麦秸秆和畜禽粪便在这里浸泡十几天,再经过两次发酵,就变成了双孢菇培育原料。据唐山怡众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经理史国义介绍,公司的发酵料技术是从荷兰引进的世界先进技术,公司共有12条隧道,每条隧道每天能生产1000立方米左右,能够满足周边百姓对发酵料的使用。目前已竣工的一期工程完成投资5000多万元,主要是生产双孢菇培育原料,预计9月底正式出菇。

双孢菇是世界上栽培最为广泛的一种蘑菇,生产双孢菇最好的原料是庄稼秸秆和牛粪、猪、马、鸡、鸭等畜禽粪便。我镇现有农田4.8万亩,生产庄稼秸秆5万吨之多,可谓资源丰富。我镇境内及周边有奶牛养殖小区5个,丰富的牛粪资源,可满足500—1000个生产面积200平方米的大棚。目前,双孢菇现在北京的价格为4-5元/斤之间,每平方米产菇30—40斤,按4.0/斤的价格,每平方米产菇30斤计算,每平方米产值120元。占地200平方米的大棚通过架式栽培种植面积可达到500平方米,一个大棚产值可达到6万元,1000个大棚产值可达到6000万元。而一个大棚生产原料及所用菌种成本,需5000元,建一个占地200平方米的永久性大棚需资金3.5—4万元,而其年经济效益是花6—7万元资金建成的占地400平方米蔬菜大棚的二倍以上。所以,生产双孢菇产业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经过对刘备寨乡双孢菇基地实地考察,认为在我镇养殖双孢菇具有很强的可行性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我镇牛粪种植双孢菇项目的成功引进,必定推动本镇奶牛产业的健康发展,延伸了产业发展链条,实现了生态循环经济一体化,使全镇形成了玉米秸秆青贮喂牛-牛粪种植双孢菇-出菇废料生产有机肥-有机肥提高农作物产量的良性循环,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统一。

第五篇:依托生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依托生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城镇管理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梁文生

长宁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环境立县”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美丽、富饶、幸福、和谐”美好新长宁的发展目标。2007年,长宁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于同年底正式申请在2015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长宁县立足实际,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积极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新路子、新途径,较好地促进了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长宁县生态经济优势

近年来,长宁县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提高了生态承载力。加强对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保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力度,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200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2%。加大对龙头、双河、硐底等乡镇的矿区露天矿山边坡整治、复绿、景观修复和山体保护执法力度,狠抓水土恢复工程,积极推进小流域治理,加强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8个乡镇场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乡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与管理,加强对蜀南竹海垃圾处理中心的监管,在没有条件将垃圾转运到县城垃圾处理中心处理的乡镇都建立了小型的垃圾填埋场,促进了全县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加大了对企业的污-1-

染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削减任务。加大对饮用水源的监管力度,开展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开展了建设项目和决策环境评价,从决策和项目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和生态小区的创建活动,竹海镇通过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双河等乡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开佛乡佛犁村创建为省级生态村,长宁县电力小区和国税小区创建为省级生态小区,长宁县城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加强和完善环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长宁县城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水平迅速提升。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着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生态经济的含义

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的经济。

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

三、多措并举加快生态经济发展

(一)加大宣传,科学决策,为生态经济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生态环保教育宣传机制。利用县内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广泛宣传有关生态环保知识,在全县营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切实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决策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把生态环保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三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和扶持生态经济产业项目的发展,对引进高效益低排放高科技项目、开展减污减排技术改造、开发绿色生态环保产品、推广节能减排调备设施等为优化生态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予以奖励,不断强化生态有价的理念。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生态经济发展新思路。把握好生态经济的核心内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破除以GDP为硬道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破除以粗放型经营为主要模式,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破除以物质享受为幸福标准,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观念。全力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也能发展生产力;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辨证观;坚持发挥政府、企业单位和广大公众多方联动的合力观;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统筹兼顾观。

(二)突出抓好生态工业,为生态经济提供强力支撑。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壮大竹类环保等特色工业。在新建、引进工业企业时要注重环保,要有规划地发展企业,杜绝一轰而上,到处圈地,占而不用,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事发生。要大力发展产业循环经济,按照“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严格“三同时”要求,切实保护河流塘库不受污染,美化企业周边环境。在招商引资上,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建立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保证企业生产的清洁化和对环境污染的减量化、无害化,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三)统筹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夯实生态经济发展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改变人民群众的贫穷面貌,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避免经济和环境恶性循环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来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县是农业大县,要发展生态经济,就要积极培育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绿色食品是当今消费的一大潮流,要动员农户利用丰富的山地、塘库发展畜禽、水产等无公害食品,建立各种联合形式的、有竞争能力的商品生产基地。以打造绿色名牌产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副产品。积极扶持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建立结构合理化、技术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体系。依靠科学,通过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等手段,减小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从源头上保证主要农产品安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植树造林、参与林业生态规划保护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植树造林不仅可以致富,而且可以促进林、粮、轻工业以及各类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调节气候,建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要大力推广农村沼汽池等新能源建设,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通过沼汽池减少农作物的污染,减少对林木的破坏,省柴节能,实现间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做好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做好“农作物—畜禽—畜禽粪便—沼气—农作物”循环农业经济大文章。对农户住房按村庄建设要求集中修建,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给生态建设留出广阔的生存空间。

(四)全力建设生态城镇,为生态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城乡建设不仅直接拉动生活消费和相关产业的生产消费,而且以其巨大的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要通过生态城镇建设有效地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增强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地扩大城镇建设规模,要根据镇域人口、经济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旧城区改造、闲置土地搞建设,在建设中要把环境保护设施作为前置条件,放在首要位置来抓。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防止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要把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把城镇建

设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和群众入驻,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为生态经济增添强劲动力。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正蓬勃发展,但也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破坏,而一个好的旅游景区就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业是密不可分的,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重点,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景点,防止人为地破坏自然景点。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适度开发旅游产品,切实保护好有限的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有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群众能得到实惠,并在逐步提高收入的情况下,搞一些长远的基础建设项目和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生态建设与加工项目。处理好旅游业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互相配合,共同发展,使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下载严勇: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严勇: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解放思想大讨论学习心得今年以来,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学习沿海先进经验,加快“三个转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的热潮。为了实施民营经济发展战略,切实为我市民营经......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情况汇报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情况汇报 我区认真贯彻落实**同志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坚持以招商引资为重点,以壮大经济规模、增加财政收入和提高人民生活水......

    严勇个人工作总结

    二○一年上半年工作总结 燕子口镇政法委书记 严勇 2012年上半年,在区委政法委和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

    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5篇

    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省、市、县也作了大力调整,推进农业......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桂东的调查与思考

    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打造绿色桂东的调查与思考桂东县位于湖南省东南边陲,井冈山南麓,西傍资兴,南临汝城,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之一。自2002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列为全国第七批生态示范......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 (1)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

    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

    关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决定2011-11-28 16:32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转变发展方式,尽快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特色产业集群,努力实现商洛率先突破发展,现就大力发展循......

    关于大力发展商会经济的思考

    关于大力发展商会经济的思考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市场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自发调节和行政机制这只“看得见的手”双重失灵时,商会组织将会作为构架于市场和政府之间的“第三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