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温州依托非公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温州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专 报
(温州市旅游局)
温州依托非公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非公经济在全国影响巨大。自上个世纪兴起温州模式的学习热潮以来,温州非公工业企业游逐渐成为温州旅游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项目。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温州经济探秘游发展到近几年的温州非公经济党建游等,温州工业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接待点不断增多,各接待点特色鲜明,接待服务日趋规范。依托非公经济优势,温州工业旅游正蓬勃发展。截止2008年,温州共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6个,分别是温州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温州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奥康鞋业有限公司、温州正泰电器集团、温州红蜻蜓集团、温州奥康集团,均为非公企业。
在温州参观非公企业不仅可以了解温州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获取工业知识和信息,同时也满足游客对温州经济温州模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企业通过开展工业旅游不但是免费做广告,变看点为卖点,变游客为顾客,更是拥有了宣传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提升品牌、促进销售、提高效益的新手段和新平台,是工业企业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通过发展工业旅游,提升了温州城市形象,游客在参观游览中认识了企业、认同产品、也认知了城市,达到企业、产品、城市“三赢”的目的。
温州旅游部门高度重视发展工业旅游,除开发纯工业旅游产品外,在开发其他旅游产品时注重将工业旅游和温州山水游线路相结合,如今年主推的2009 温州市十大旅游精品线路中就有“温州经济探秘与中雁生态山水精品线路二日游”。并予以大力宣传促销,同时对成功申报国家工业示范点的单位予以10万元的政府资金奖励。在温州大力扶持工业旅游的政策下,非公企业发展工业旅游的热情很高,具体表现在对工业旅游的投入,各个工业示范点普遍建立了大规模的展馆,设计了合理的生产线参观路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参观点。比如大虎打火机的创业展厅,康奈集团的员工之家,奥康集团的企业文化展厅,报喜鸟集团的西服生产流水线、红蜻蜓集团的鞋文化博物馆,以及正泰集团的立体式仓储设施展示等。
借助温州发达的非公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提升温州城市形象是现在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温州旅游坚持的原则之一。随着温州名品城的成功创建,相信温州工业旅游的一种新项目正在萌芽,更深层次的工业旅游开发正在来临。
(温州市旅游局 胡向兰)
第二篇: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乡镇工业
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乡镇工业
中共蓝山县委书记魏湘江
近年来,蓝山坚持“两翼推进”发展新型工业,把工业发展重点集中到发展加工贸易和矿冶开发上,大力依托人气、资源、传统优势,推动了全县工业加速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二产业在三次产业比中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增幅均居全市第一。
一、依托人气优势,发展加工贸易。
一是加强引导。随着农村生产机械不断推广,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增多,一部分已南下打工,另一部分不愿离开故土,我县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财富。一方面积极调整工业发展布局,有序引导中小加工贸易企业向永连公路沿线乡镇梯度转移,建设永连公路沿线乡镇加工贸易产业走廊;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农民进城务工,鼓励打工能人回乡创办加工贸易企业。二是加强扶持。先后出台《关于发展“三来一补”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进一步稳定和促进毛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毛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定加工贸易企业严格实行“无费”管理,使县城和乡镇加工贸易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到700余家,用工近4万人。三是加强服务。把今年定为“企业优质服务年”,以县委1号文件形式下发企业优质服务活动方案,对服务企业工作做了具体安排,所有在蓝企业女工享受免费妇检,所有在蓝务工人员同等享受居民医保、工伤保险、免费培训,同等享受子女入学、廉租房优惠政策。成立“蓝山县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下设“企业帮扶办”,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主任,开发区、经委、商务局等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限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今年以来,企业帮扶办共为企业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20多件,为企业正常生
产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矿冶开发。
蓝山铁锰矿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储量1.1亿吨,远景储量2.2亿吨,是全省铁锰矿储量大县之一。为把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委、县政府着力把矿冶开发作为蓝山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重要支柱来打造。一是科学规划。把规划作为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龙头”,借智借脑与中南大学实行校县合作,由中南大学对我县铁锰矿资源储量和资源潜力、铁锰矿产品的形势与趋势、铁锰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铁锰矿企业布局,以及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方向、产业定位等进行总体科学规划,使我县矿冶开发步入科学、有序开发轨道。二是合理开发。积极推进矿权审批工作,解决矿权与开发分离问题,为大规模开发奠定基础。同时,规划1000多亩土地建冶金工业基地。引进华夏基业、兴达锰业、盛世工贸等5家大型矿冶企业,目前华夏、兴达、盛世等三家公司已完成投资1.0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均顺利完工,并成功点火试产。阔冶、鑫烨两家公司正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进马来西亚最大财团——云顶林氏集团与华夏基业合作,一期投资3000万美元建设20万吨精铁粉生产项目,将占据全球精铁粉产量四分之一。三是加强保护。从国土、环保等职能部门和公、检、法等政法部门抽调17人组成联合执法整治工作组,作为政府常设的矿产资源整治机构,由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领巡查队伍专门负责在矿区巡查。今年以来,全县对非法盗采开展打击行动12次,依法处理非法盗采案件12件,扣押铲车9台,挖机2台,运输车辆45台,依法罚款70余万元,为近年来矿整力度最大、措施最到位、效果最明显的一年,全县非法盗采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三、依托传统优势,发展铸造产业。
一是立足长远优规划。立足于把铸造产业做大做强,完善铸造产业发展长远规划。按照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相对集中、分期实施、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大
洞工业园定位为主动承接“铸造湘军”产业辐射、广东铸造产业转移和开发利用我县铁锰矿资源优势,集冶炼、铸造于一体的工业基地,将早禾园艺场、石磳一带纳入蓝大冶金铸造工业基地规划,把大洞工业园建设成湘南冶金铸造产业的主阵地,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园区内规模工业由目前的7家增加到35家,实现园区内工业总产值达8亿元,年税收达1500万元。二是出台政策促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在用地、电价、税收、标准厂房建设、企业担保融资、征地拆迁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周边市县及沿海地区铸造企业落户投产。三是抢抓机遇抓招商。充分抢抓沿海高耗能铸造业向内地迁移的机遇,积极主动外出招商,引进了总投资超过1500万元、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生产格力空调压缩气缸及主轴的钜铭铸造有限公司、刀王刀具有限公司、深圳大族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康凌五金工具有限公司、佛傲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规模铸造企业。目前,全县铸造企业已发展到67家,其中规模企业7家,用工达到2000余人,产值超过4亿元;同时总投资达2亿元的8个铸造项目正在洽谈中。(来源:湖南社会科学报)
第三篇:依托山区优势,积极发展“农家乐”旅游
“农家乐”旅游不能再“山寨”
——对发展铜鼓农家乐旅游的思考
近年来,铜鼓县“农家乐”旅游持续升温,“吃农家饭、住农家屋、游农家景、享农家乐”已成为市民的一种时尚,“农家乐”休闲旅游已经成为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新增长点。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实现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提档升级显得尤为迫切。
一、发展“农家乐”旅游的比较优势
1、宜人的生态环境。铜鼓县地处赣西北边陲,修河源头,森林覆盖率高达87.4%,拥有世界最大的原始野生红豆杉群落,年均气温16.2度,空气质量达国家一级标准,负氧离子含量达7万个/cm,是一座典型的山水生态之城。
2、厚重的历史文化。1927年9月,一代伟人毛泽东在这里“逢凶化吉、遇难呈祥”,之后亲自领导和发动了举世闻名的秋收起义,2.8万铜鼓儿女为革命英勇牺牲,占全省在册烈士的7%,中国革命的燎原星火就此点燃;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别具一格的民风民俗,美味独特的饮食、古朴典雅的民居、崇文尚武的民风。铜鼓,更是一承载历史文化的魅力之地。
3、优越的区位交通。铜鼓地处南昌、长沙、武汉组成三角形正中心,向三地辐射,现已通车运营的武吉高速,正在修建之 1 3
中贯穿全境的奉铜高速(2012年8月建成通车),即将动工建设的宜万铜高速,再加上规划之中的九长和咸宜井两条铁路,发达的交通网络,铜鼓至宜春45分钟、到南昌、长沙1.5小时以及到武汉两个小时车程, 交通区位优势日益凸显,作为三地的旅游休闲后花园,铜鼓正成为一方充满希望的投资热土。
二、发展“农家乐”旅游面临的困难和问题
1、发展模式单一,互动性差,水平不高。现在的农家乐大多停留在“吃饭、打牌、钓鱼”上,以用餐为主,而且菜色品种不多,菜肴特色不突出,游客可参与性还不强,体现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内容尚未被纳入。
2、尚未形成气候,特色不鲜明,品牌意识不强。目前,大多数还是以被动经营为主, 简单复制,旅游活动项目单调乏味,缺乏对于民间、民俗文化和自身发展特征的挖掘, 没有个性和品牌核心价值,缺少市场开拓意识,甚至由于同质化竞争导致亏损,很难形成游、购、娱、食、住、行一体的产业链。
3、起步晚发展慢,组织程度不高,管理亟须规范。我县农家乐大多属家族化经营,服务不规范,小农意识明显,经营行为不规范,无标准农家菜谱,无统一烹饪标准,无规范服务行为,经营场地参差不齐、档次低,政府投资和集体经济投入几乎为零。
三、发展“农家乐”旅游的对策和建议
1、统一规划、加强宣传,努力扩大农家乐旅游的知名度。
要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精心制定农家乐发展整体规划,科学周密做好策划,实现全县农家乐点、线、面的有机结合。一是制定整体宣传计划。将农家乐旅游纳入全县旅游宣传促销整体工作计划,制作农家乐旅游导览手册,整体包装,加强对各类农家乐特色村、点的宣传推介,扩大农家乐影响力,推动更多市民走进农家乐、享受农家乐。要充分利用网络、报刊、电视、手机短信等载休,借助月亮文化节、农博会、旅游推介会等平台,加大农家乐休闲旅游的宣传力度。二是开展主题活动。举办采摘节、油菜花节、采茶节、葡萄节、草莓节、桃花节等文化娱乐活动项目,打响知名度,同时积极组织各种农家乐行业内的活动,如旅游展示会、农家乐烹饪比赛等,叫响“休闲在农家”。通过开展书画、笔会、摄影、竞赛、团购等系列活动,进行捆绑打包,扩大铜鼓农家乐的声势。三是加大户外宣传。通过在景区、入口、广场等人流交汇处悬挂宣传标语牌、办宣传栏、制作促销标志,提升品位。特别是要重视农家乐宣传推介进机关单位、社区、社团组织的工作,突出动态互动宣传和不同季节特色游的推介,增强宣传的吸引力,提高宣传效果。
2、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切实提高农家乐旅游的竞争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必须强化经营的特色和差异性,重视品牌效益,努力展现乡村旅游的魅力,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户一特”的发展格局。一是景区型农家乐,例如在天柱峰国家森
林公园和毛泽东化险福地等景区,增设配套设施,完善吃、住、游等服务项目,在周边发展农家乐;二是怀旧型农家乐,以民俗文化为依托,围绕我县客家风情,对院落、民居进行改造和包装,配臵相应的桌椅、传统农具,收集民间故事、民间服饰等发展农家乐。三是休闲型农家乐,充分利用“五小园”等农家资源,体验捣年糕、磨豆浆,垂钓、采摘、耕作、饲养小动物等农事趣味,当然,也可考虑设臵Wii、PS3、X360等电玩,融入时尚现代元素。四是文化型农家乐,通过沙龙、聚会,结合漫画、书法、摄影、美术、根雕、剪纸、刺绣等,与学校、各类协会、艺术团体联手,使有限资源无限升值。五是餐饮型农家乐,以农家特色美食,自助烧烤以及各色纯天然的野菜、野味吸引游客。六是运动型农家乐,在滚铁环、踢毽子、丢沙包、跳房子、竹竿舞等传统项目上,另设乒乓球、羽毛球、台球等活动场地,着力开发游客参与性强的项目建设,如骑马、登山、漂流、游泳、攀岩、攀越障碍、攀爬绳索、CS野战、射箭、射击、汽车试驾等有利于学生和干部职工的素质拓展训练项目,提升农家乐档次和人气,发挥“农家乐”市场竞争力。在此基础上,开发农家乐旅游产品、文化产品、服务产品,像中草药材、花卉盆景和特色饰品等,对笋、板栗、茶叶、干水果、食用菌、干鲜果、干鲜野菜、土鸡、土鸭等等农村产品进行包装,做好部分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开发,拉长致富产业链。
3、强化培训、规范管理,不断提升农家乐旅游服务水平。目前各地都在发展农家乐旅游,争夺客源的竞争非常激烈,农家乐旅游要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联合经营,以群体的力量形成规模效应,增加市场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一是要加强队伍建设。重点抓好从业人员烹调、礼仪、食品卫生、消防、保安等项目的培训,增强从业人员的服务意识、卫生意识、安全意识和诚信意识,提高管理技能,提升农家乐乡村游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二是要实行星级评定。为规范农家乐经营户管理,激励提升经营服务水平,定期对申报农家乐的经营户进行“星级达标”评定,凡验收达标的“农家乐”经营户实行挂牌管理,并及时落实农家乐的奖励政策,给予奖励和补贴。结合信用农户建设,开展农家乐经营户信用等级评定。根据信用等级,确定一定的授信额度,解决农家乐发展过程中所需的小额信贷。三是要成立行业协会。积极培育和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合作社、行业协会、旅游服务中心等中介服务组织,通过整合农家乐经营户的实力,对内加强统一服务和行业自律,对外树立品牌形象,统一参与市场竞争,将农家乐旅游产业向规范化转型,走精品、品牌化之路。
4、加大投入、倾力扶持,扎实推动农家乐旅游做大做强。农家乐旅游的发展,没有政府资金和政策的扶持,终究是小打小闹,上不了规模,成不了气候,更谈不上实现品牌化、产业化。一是要提供金融服务支持发展。充分利用再就业小额担保贷
款,引导和鼓励各金融机构积极为农家乐旅游发展提供贷款,并在利率上给予适当优惠,解决发展过程中所需资金问题。设立农家乐旅游发展基金,对开展农家乐从事规模养殖、种植和手工艺品加工的农户给予适当补助,对被评为星级农家乐经营户的给予奖励,重点对一些带动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特色明显、符合规划要求的农家乐品牌创建给予扶持。二是要出台政策鼓励发展。制定发展农家乐旅游特色项目的相关优惠政策,对项目临时用地审批、相关证件办理、税收、培训等进行费用减免,给予适当扶持,对落户在农家乐特色村内的旅游项目实行相关优惠政策,工商、卫生、税务、金融、土地、规划等部门根据各自职能扶持和促进农家乐的发展,调动参与农家乐旅游项目开发的积极性。三是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推动发展。要将发展农家乐旅游与整体旅游开发、农村扶贫、小城镇建设和保护生态环境相结合,特别是要紧紧抓住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契机,重点推广垃圾无害化处理技术,推广太阳能、沼气能在农村的使用,加大道路、通讯、水电、停车场、美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助推农家乐旅游规模化发展。
第四篇: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品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品
一要加快提升传统农业。大力开展水稻,玉米,小麦等高产创建活动,不断调优品质品种结构,努力提高粮食单产。引导农村土地加快流转,推进土地向大户集中,提高传统农业生产效益,打造四川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二要加快做精特色农业。大力扶持蔬菜,银杏,油橄榄,葛根,水果,生猪,水禽等特色农业产业,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扩大几滴种养规模,提高产品质量,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带动特色农业做强做精,打造川渝结合部特色优质农展品生产加工基地。三要加快突破新兴农业依托秀美的山水风光,迷人的田园景色,结合四川省乡村旅游师范县创建和新农村建设,大力发展科技兴,体验型,休闲型,度假型休闲观光农业,促进农业与旅游业的融合,开展农耕文化体验活动,打造成重庆,成都等大城市和达州,万州等城市的乡村旅游休闲度假基地。
着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一要推进基地规模化,进一步推广蔬菜,银杏,油橄榄,葛根,水果,蚕桑等基地面积。以农业四区建设暨特设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 为抓手,、高标准打造普安,广福,长岭和新街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加快建设农产品集中加工和现代牧业规模养殖小区,加强农业园区,产业基地的硬件投入和软件建设,着力提升园区,基地的形象层次。二要推进经营产
业化。加大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招商金子力度,扶持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第五篇:依托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特色优势 发展现代农业
珙县课题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也是我国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珙县按照“经济要继续领跑全市、继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的总体目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整体质量、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强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
(一)加强农田水利化建设。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大中小微并举,新建、配套与病险整治并重,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思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进程。2011年,以沼气池、农村公路,烟水工程配套建设为重点,以户办、新村工程为载体,完成户办工程4500 户、新农村建设4 个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4000 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亩;实施绿化造林2.4 万亩;新增提灌机械70 台550 千瓦,解决2.27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二)推进耕地良壤化建设。在稳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和集约利用程度。今年重点抓好“金土地工程”实施,整理土地6800亩,新增耕地1045 亩。
(三)加快村道通达化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在前、资金保障为先、规范管理为要、责任落实为重、营造氛围为势,县财政计划三年内平均每年投入2500万元、项目及其他资金7500万元,强势推进“交通大会战”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全县100%的镇乡通水泥路(油路)、100%的行政村(至村委会所在地)通公路,镇乡客运通达率达100%,村客运通达率达90%,70%的镇乡
建有客运站。2011年,完成通村公路硬化60 公里,通村通达工程40 公里,新建乡村机耕道20 公里,整治改造乡村公路200 公里。加强对通村公路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等形式开展村道建设,除省、市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资金外,县财政对通村水泥路(油路)建设每公里配套补助15万元;群众自愿捐资投劳修建的农村通社公路,每公里奖励5000 元;对无通达工程项目和通村水泥路项目的乡镇,每公里补助1 万元;非煤矿山和煤炭经营环节税费,属县级财政收入部分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四)加强农业生产机械化建设。针对山区县特殊的自然、地质条件和农业生产分散化、小型化种植的特点,积极推广适合山区县特点的小微型适用农机具,并对农用运输机械的购买进行定额补助,运输环节的税费实行减免优惠。
(五)加强农业环境生态化建设。继续巩固我县8.6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天然林保护、改造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重点解决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搞好面源污染整治,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模式, 今年县财政投入300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口。
二、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加强引领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
坚持推行“科技兴农”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科技投入体系,确保县财政每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在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乡镇科技经费达到本级预算支出的0.5%以上,企业科技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2—5%,为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应用提供经费支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农技站改革,增强基层农技站服务功能,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的技术推广平台。重点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以及节本增效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宣传推广。继续实施“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工程、“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工程、“生物技术产业工程”,大力推广“室外蚕棚养蚕”、“抛秧新技术”、“玉米软盘育苗”、“脱毒马铃薯”和“节能型沼气”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积极推广园艺作物温室栽培、无土栽培、工厂化养殖畜禽等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大棚蔬菜、水果,普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专利支持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对申报专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5000—10000 元经费奖励。大力支持智溢茧丝绸、金鹰、金园、鹿鸣茶业、林海集团等龙头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培训基地农户,做大做强以智溢茧丝绸公司为龙头的蚕桑产业,以金园食品、金鹰食品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以鹿鸣茶业为龙头的茶叶产业,扶持林海集团“竹荪多肽特色味素”等生物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努力实现科技对发展山区农业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力争在科技示范区,实现科技带动人均增收150元,辐射区人均增收120元。
三、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因地制宜培育富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我县幅员面积1149.5平方公里,70%属山地,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终年少雨寡照,不适于精耕细作。如何突破传统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效率低、产业链条短、比较效益差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发展现代农业,我县进行了深入探索。在立足粮食平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48—50万亩,粮食总产量11—14万吨的基础上,坚持走因地制宜,特色富民的路子,利用国内特色独具的岩桂资源优势、适宜多竹生长的区位优势、全国大林业开发试验区和全国绿化“先进县”、“百佳县”优势,蚕桑、茶叶、烤烟等优势,大力发展蚕桑、烤烟、茶叶、林业、畜牧等“五大支撑产业”,建成4个10万亩基地(10万亩香精香料基地、10万亩笋材两用竹基地、10万亩园林绿化苗木基地、10万亩蚕桑、茶叶基地)。今年,我县坚持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亿元产业链、千万元产业镇、百万元产业村、50万元产业社”的产业发展目标不动摇,着力规划建设孝儿、底洞、下罗、上罗、洛亥等六个蚕业经
济区,全县新建成标准化桑园2万亩以上、蚕业百万元专业村10个,蚕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村3个。以“南烟北移”为契机,引进先进的经验管理理念,对烤烟生产实施自然灾害保险,着力推进玉和—上罗、王家、曹营—洛亥三个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和20个烤烟百万元村建设。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生猪、优质肉牛、特色土鸡、肉兔等,着力建设无公害家禽家畜基地,实现畜牧业产值10亿元。积极推进石碑红卫村、洛表麻塘村两个茶叶生产专业村建设,力争优质茶园突破3万亩,产茶突破2000吨。整顿和规范竹木经营加工市场,实现林业产值3 亿元。
四、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积极推进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化经营
(一)狠抓龙头企业集群化培育,重点围绕茶叶、林竹、烤烟、蚕桑、竹荪、香精香料等优势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发展“旗舰”。全县已培育出“林海竹荪”、“智溢茧丝绸”、“金鹰食品”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 个、市级企业2 个、县级企业10 个。
(二)狠抓专合组织多元化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以龙头企业、经济大户、中介组织为核心,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协会,通过“支部帮协会”、“专家+协会+农户”、“能人+协会”、“农村服务组织+协会”等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和建设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使专合经济组织在产供销、技术服务和培训、规程、标准化生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全县累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5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行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会会员达19846人,入会会员占全县总农户78000户的25.4%,带动农户73641户。
(三)狠抓特色品牌市场化打造。初步形成了“林海竹荪”、“上罗岩桂”、“下罗土鸡”、“底洞高山蔬菜”、“孝儿花生”、“洛表鲜果”等特色农产品。集中精力打造“品质优、叫得响、喊得亮”的特色农产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协
会申报注册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农产品商标,目前我县已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4个、“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 认证6个、“四川省无公害肉猪生产基地”认证1个、“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认证1个,注册完成了珙县“老寨土鸡”商标。
五、用高素质的农民建设农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一)在培育模式上,坚持走抓点带面、典型示范的路子。重点抓好农村经营人才、乡土技术人才和村社基层干部三支队伍建设,在各乡镇发展了一批专业大户、运销大户,造就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培养了一批对群众有感情、抓发展有办法的村支书、村主任。如我县青年农民王乾友多年潜心从事食用菌的人工栽培研究,目前已取得“玉米竹荪套作双高产栽培技术”、“人工三塔菇栽培技术”等食用菌人工栽培专利技术,已在全县推广种植,农民在玉米地内套种竹荪,亩收入可达2000-4000元。洛表镇茂林村农民林富海发明的静态爆破技术,市场前景广阔,不仅为其带来上千万元收入,而且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二)在培育渠道上,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县建筑工人、采煤工人品牌和全市农村劳务开发培训先进基地珙县职业高中,重点抓好村两委主要成员集中培训、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和农民工培训工程,推动培训工作下乡入户进农家,今年预计培训农民工4.7 万人。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在劳务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全年力争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2 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