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

时间:2019-05-15 06:43:3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

第一篇: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

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黄州区蔬菜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省蔬菜办点击数:165更新时间:2009-5-4

近年来,黄州区立足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确立以蔬菜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实现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新跨越。2008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8.5万亩,蔬菜产值3.03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58%,蔬菜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8.5%。黄州区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作法是:

一、抓招商引资,助蔬菜产业发展之力

黄州区在蔬菜产业发展进程中,遇到过蔬菜产品自销过剩、加工转化能力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规模化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等问题。该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培育和引进加工龙头企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抓蔬菜产业,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难题。2005年引进台商独资企业——黄冈市永通食品有限公司落户黄州工业园,注册资金325万美元,占地规模120亩,建成脱水蔬菜、速冻保鲜和调理食品三条生产线,年蔬菜加工能力3万吨,带动了3000亩蔬菜基地的发展。2007年引进了黄冈市康尔达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36亿元人民币,占地规模200亩,以加工具有地方特色的黄州萝卜脱水、淹制、泡制和饮品系列产品为主,设计年加工能力6万吨,发展黄州萝卜生产基地2万亩。目前,该公司的基建工程正在建设中,已建成500亩黄州萝卜种子生产基地,黄州萝卜已获得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地地理保护标志。同时,还发展了3个民营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带动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黄州区还积极引进蔬菜种植业主,已引进蔬菜种植大户5个,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

二、抓蔬菜协会,建蔬菜营销体系之网

蔬菜生产的千家万户经营模式,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黄州区2002年开始积极探索,引导和扶持菜农建立蔬菜专业协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六福湾村组建了全区第一个蔬菜专业协会,采取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生产投入品、统一产品收购价格、统一订单销售、统一结算方式、农户分户管理的运作机制,会员由开始36人发展到现在428人。六福湾蔬菜专业协会成立后,区政府加大对该村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相继投入近800万元,改善了基地的道路、排灌渠道、大棚设施等生产条件。协会从该村自身实际出发,大力实施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从提高会员的生产技能着手,邀请省内和区内蔬菜专家进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农民搭建起学技术用技术的平台。通过几年努力,该村农民种菜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得到同步提升,种菜收入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700亩,产值1560万元,人均纯收入5255元。全区已发展蔬菜专业协会8个,网络会员3121人,协会组织蔬菜种植面积达6356亩,组织销售蔬菜8000吨,占协会会员蔬菜生产总量的21.2%。

三、抓土地流转,走蔬菜规模发展之路

黄州区在蔬菜规模化生产中遇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一难题,黄州区选择南湖街道办事处进行土地流转尝试。该办事处为国营农垦农场,土地流转工作难度相对较小。2006年南湖街道统一规划、统一调整、统一地租,在做好原土地经营权农工工作的前提下,收回农工的土地经营权,由街道办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区、办事处两级共投资近600万元,建设1200余亩蔬菜生产基地,同时成立蔬菜专业协会,动员和组织36个种植大户实行规模化经营,并作为永通食品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原料基地,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黄州区积极运用土地流转政策,推广南湖街道办实行土地流转、规模发展蔬菜生产的成功经验,迅速掀起了土地流转、规模开发的高潮。黄州区在土地流转中,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农户自愿、有偿转让的办法,将三个乡镇6个村,涉及1163农户的3000亩耕地,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序地流转到5个种植大户进行蔬菜规模化生产,其它农户反聘种地取得务工收入。2009

年2月4日,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同志深入黄州大棚西甜瓜基地现场考察春耕备耕工作,对黄州区实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抓项目整合,融基地建设投资之源

与传统大田作物相比,蔬菜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建设高标准的蔬菜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地方财政投入和农业主管部门努力远远不够。该区用活、用足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政策,一方面对上积极主动争取农业项目,另一方面对内实行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做到基地建到哪里,项目资金投向哪里。近几年将农业、水利、农机、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等涉农项目实行捆绑,集中用于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新建渠道17公里,新建泵站4座,维修泵站3座,新建机井440口,架设农电线路13公里,硬化基地道路25公里,基地防护林栽植2.0万株,新建镀锌钢架大棚520亩,农民购置微耕机120台,大型旋耕机3台。仅2008年就投入资金1151万元,对6个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其中新建基地3个,基地规模扩大2000亩。通过实行项目资金的捆绑使用,有效解决了基地建设的投入,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效果,提升了基地建设标准,扩大了基地规模。

五、抓政策激励,立蔬菜产业发展之制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为了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该区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激励政策,对于蔬菜加工型企业落户黄州的,享受工业招商企业的同等优惠待遇;对于蔬菜种植业主,基地建设到哪里,涉农项目就跟踪落实到哪里,在硬件上保证建设的需要,在软件上实行“保姆”式服务,使老板引得进、留得住、干得欢。二是落实政策性补贴。2007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蔬菜产业化的意见》,明确规定蔬菜种植连片规模达到200亩的基地,对基地种菜农户每年每亩补贴50元;对农户建设永久性大棚设施的每亩一次性补贴600元。同时,将蔬菜办公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工作经费10万元。黄州区对蔬菜产业化建设措施得力,得到黄冈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黄冈城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黄冈城区“菜篮子”实行市、区共建,对黄州区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市、区1:1进行配套奖补,从而使黄州区菜农获得政府奖补资金由每亩50元提高到100元,大棚奖补资金由600元提高到1200元,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该区将蔬菜产业化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对发展成效好的乡、镇、街道、基地村、蔬菜专业协会、种植和营销大户予以通报和奖励。在2009年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对2008年度完成蔬菜产业化建设目标任务的乡镇,前三名每个乡镇奖励1万元;对实行土地流转,引进蔬菜种植业主的3个村,每个村奖励5000元;对3个优胜的蔬菜专业协会,每个协会奖励3000元;对6个蔬菜种植大户和4个蔬菜营销大户,每户奖励1000元。黄州区通过制定蔬菜产业发展政策,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有力的推动了蔬菜生产、加工和营销,促进了蔬菜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第二篇:依托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特色优势 发展现代农业

珙县课题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也是我国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珙县按照“经济要继续领跑全市、继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的总体目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整体质量、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强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

(一)加强农田水利化建设。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大中小微并举,新建、配套与病险整治并重,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思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进程。2011年,以沼气池、农村公路,烟水工程配套建设为重点,以户办、新村工程为载体,完成户办工程4500 户、新农村建设4 个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4000 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亩;实施绿化造林2.4 万亩;新增提灌机械70 台550 千瓦,解决2.27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二)推进耕地良壤化建设。在稳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和集约利用程度。今年重点抓好“金土地工程”实施,整理土地6800亩,新增耕地1045 亩。

(三)加快村道通达化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在前、资金保障为先、规范管理为要、责任落实为重、营造氛围为势,县财政计划三年内平均每年投入2500万元、项目及其他资金7500万元,强势推进“交通大会战”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全县100%的镇乡通水泥路(油路)、100%的行政村(至村委会所在地)通公路,镇乡客运通达率达100%,村客运通达率达90%,70%的镇乡

建有客运站。2011年,完成通村公路硬化60 公里,通村通达工程40 公里,新建乡村机耕道20 公里,整治改造乡村公路200 公里。加强对通村公路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等形式开展村道建设,除省、市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资金外,县财政对通村水泥路(油路)建设每公里配套补助15万元;群众自愿捐资投劳修建的农村通社公路,每公里奖励5000 元;对无通达工程项目和通村水泥路项目的乡镇,每公里补助1 万元;非煤矿山和煤炭经营环节税费,属县级财政收入部分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四)加强农业生产机械化建设。针对山区县特殊的自然、地质条件和农业生产分散化、小型化种植的特点,积极推广适合山区县特点的小微型适用农机具,并对农用运输机械的购买进行定额补助,运输环节的税费实行减免优惠。

(五)加强农业环境生态化建设。继续巩固我县8.6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天然林保护、改造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重点解决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搞好面源污染整治,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模式, 今年县财政投入300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口。

二、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加强引领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

坚持推行“科技兴农”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科技投入体系,确保县财政每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在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乡镇科技经费达到本级预算支出的0.5%以上,企业科技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2—5%,为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应用提供经费支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农技站改革,增强基层农技站服务功能,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的技术推广平台。重点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以及节本增效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宣传推广。继续实施“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工程、“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工程、“生物技术产业工程”,大力推广“室外蚕棚养蚕”、“抛秧新技术”、“玉米软盘育苗”、“脱毒马铃薯”和“节能型沼气”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积极推广园艺作物温室栽培、无土栽培、工厂化养殖畜禽等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大棚蔬菜、水果,普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专利支持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对申报专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5000—10000 元经费奖励。大力支持智溢茧丝绸、金鹰、金园、鹿鸣茶业、林海集团等龙头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培训基地农户,做大做强以智溢茧丝绸公司为龙头的蚕桑产业,以金园食品、金鹰食品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以鹿鸣茶业为龙头的茶叶产业,扶持林海集团“竹荪多肽特色味素”等生物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努力实现科技对发展山区农业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力争在科技示范区,实现科技带动人均增收150元,辐射区人均增收120元。

三、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因地制宜培育富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我县幅员面积1149.5平方公里,70%属山地,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终年少雨寡照,不适于精耕细作。如何突破传统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效率低、产业链条短、比较效益差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发展现代农业,我县进行了深入探索。在立足粮食平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48—50万亩,粮食总产量11—14万吨的基础上,坚持走因地制宜,特色富民的路子,利用国内特色独具的岩桂资源优势、适宜多竹生长的区位优势、全国大林业开发试验区和全国绿化“先进县”、“百佳县”优势,蚕桑、茶叶、烤烟等优势,大力发展蚕桑、烤烟、茶叶、林业、畜牧等“五大支撑产业”,建成4个10万亩基地(10万亩香精香料基地、10万亩笋材两用竹基地、10万亩园林绿化苗木基地、10万亩蚕桑、茶叶基地)。今年,我县坚持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亿元产业链、千万元产业镇、百万元产业村、50万元产业社”的产业发展目标不动摇,着力规划建设孝儿、底洞、下罗、上罗、洛亥等六个蚕业经

济区,全县新建成标准化桑园2万亩以上、蚕业百万元专业村10个,蚕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村3个。以“南烟北移”为契机,引进先进的经验管理理念,对烤烟生产实施自然灾害保险,着力推进玉和—上罗、王家、曹营—洛亥三个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和20个烤烟百万元村建设。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生猪、优质肉牛、特色土鸡、肉兔等,着力建设无公害家禽家畜基地,实现畜牧业产值10亿元。积极推进石碑红卫村、洛表麻塘村两个茶叶生产专业村建设,力争优质茶园突破3万亩,产茶突破2000吨。整顿和规范竹木经营加工市场,实现林业产值3 亿元。

四、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积极推进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化经营

(一)狠抓龙头企业集群化培育,重点围绕茶叶、林竹、烤烟、蚕桑、竹荪、香精香料等优势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发展“旗舰”。全县已培育出“林海竹荪”、“智溢茧丝绸”、“金鹰食品”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 个、市级企业2 个、县级企业10 个。

(二)狠抓专合组织多元化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以龙头企业、经济大户、中介组织为核心,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协会,通过“支部帮协会”、“专家+协会+农户”、“能人+协会”、“农村服务组织+协会”等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和建设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使专合经济组织在产供销、技术服务和培训、规程、标准化生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全县累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5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行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会会员达19846人,入会会员占全县总农户78000户的25.4%,带动农户73641户。

(三)狠抓特色品牌市场化打造。初步形成了“林海竹荪”、“上罗岩桂”、“下罗土鸡”、“底洞高山蔬菜”、“孝儿花生”、“洛表鲜果”等特色农产品。集中精力打造“品质优、叫得响、喊得亮”的特色农产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协

会申报注册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农产品商标,目前我县已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4个、“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 认证6个、“四川省无公害肉猪生产基地”认证1个、“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认证1个,注册完成了珙县“老寨土鸡”商标。

五、用高素质的农民建设农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一)在培育模式上,坚持走抓点带面、典型示范的路子。重点抓好农村经营人才、乡土技术人才和村社基层干部三支队伍建设,在各乡镇发展了一批专业大户、运销大户,造就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培养了一批对群众有感情、抓发展有办法的村支书、村主任。如我县青年农民王乾友多年潜心从事食用菌的人工栽培研究,目前已取得“玉米竹荪套作双高产栽培技术”、“人工三塔菇栽培技术”等食用菌人工栽培专利技术,已在全县推广种植,农民在玉米地内套种竹荪,亩收入可达2000-4000元。洛表镇茂林村农民林富海发明的静态爆破技术,市场前景广阔,不仅为其带来上千万元收入,而且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二)在培育渠道上,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县建筑工人、采煤工人品牌和全市农村劳务开发培训先进基地珙县职业高中,重点抓好村两委主要成员集中培训、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和农民工培训工程,推动培训工作下乡入户进农家,今年预计培训农民工4.7 万人。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在劳务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全年力争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2 万人。

第三篇: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绥阳县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蔬菜产业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直把“三农”问题放在重中之重,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三农”问题,省、市、县也作了大力调整,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我县作为山区农业大县,立足县情,解放思想,按照“坝区农业做精、山区农业做特”和“区域化、规模化、标准化”的要求,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培育蔬菜产业。实现蔬菜产业由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由小市场向大市场的转变,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

一、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绥阳县地处黔北,属亚热带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幅员广阔,有4个万亩大坝和15个5000亩大坝,交通便利,水利设施相对齐备,几乎无污染,为我县发展优质、生态、安全特色产业奠定基础。我县通过长期探索和一系列的示范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走出了一条蔬菜产业之路。2002年,我县实施夏秋反季节蔬菜,2004年获得无公害蔬菜产地认证和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点蔬菜生产合格县,2005年创建全国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同年获农业部验收,2010年获农业部颁发的《全国绿色果蔬之乡》。虽然我县蔬菜种植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蔬菜种植规模不大,种植杂乱,无区域性和产业(龙头)带动不明显的问题。2011年,通过下大力气抓规划,调结构,抓规模,重引资等措施,做大、做强、做优我县蔬菜产业。我县今年计划种植蔬菜10万亩,沿S207省道和S303省道沿线,按区域布置,建常规蔬菜产业带,北部山区建设以白菜、甘蓝、萝卜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目前已种植蔬菜7.62万亩,新引进投资1000万元的绥阳县大成食品有限公司1家,培育屿步等蔬菜专业协会15个。

二、我县蔬菜产业发展措施

(一)加强规划,促进蔬菜产业较快发展。我县总面积2566平方公里,耕地41.5万亩,东西宽56公里,南北长75公里,境内地形西北面较高,群峰连绵,多为山地峡谷,中部成鼻状隆起;东南地势开阔,丘陵盆地,交相错杂,最高海拔1802米,最低海拔540米,全县平均海拔950米。多样的地形地貌,使我县的气候存在一定的差异,对我县合理利用自然优势,种植蔬菜提出了要求,因此,我县提出了蔬菜产业规划:沿S207省道和S303省道沿线,建常规蔬菜产业带,北部山区建设以白菜、甘蓝、萝卜为主的夏秋反季节蔬菜产业带。在总的规划下,根据土质、水源等又划分了不同的种植园区,比如,洋川就在种植常规蔬菜上,又规划几十个园区,在不同的园区内分别种植了萝卜、蕃茄、白菜、黄瓜、大葱、西瓜、生姜、西葫芦、辣椒、马铃薯、甜玉米、南瓜、莲藕等等。通过规划,使我县蔬菜得到“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二)政府引导,推动蔬菜产业发展。今年,县政府拿出200万元资金对连片种植蔬菜100亩以上的大户或蔬菜专业合作社,每亩补助200元现金。同时,乡镇一级政府出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对蔬菜园区水利设施建设进行补贴,对沟渠清理进行补助等。政府的这些措施,进一步激发了蔬菜种植户的积极性,对蔬菜的种植起导了有效的引导作用。

(三)加强技术服务,保障蔬菜产业建设。在蔬菜连片种植区域,明确了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明确了技术标准,还向蔬菜种植户发放了技术服务卡,方便蔬菜种植户的联系和咨询,加强了技术指导。我们还根据蔬菜的不同时节,进行了专题培训,共开展专题培训40多期,培训2000多人次,发放资料4000多份,达到了蔬菜种植节水、省肥、苗壮苗齐、不务农时和移栽返青期短的效果,同时还推广了生物、物理除虫除害技术,保证蔬菜种植的生态、优质、安全、高效。

(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带动蔬菜产业发展。2011年,我县引进投资1000万元的绥阳县大成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建成热风干燥蔬菜生产线两条,可提供300个就业岗位,需各种新鲜蔬菜原料60000吨(主要以甘蓝菜为主),年产热风干燥蔬菜产品4000吨,公司生产工艺技术成熟先进,生产成本较低,与

国内大型的方便食品企业顶益(康师傅)集团、统一企业等签订供货合同,正在争取出口韩国、日本、欧美等国家和地区。公司采用“公司+协会+农民+政府(协调)”或“公司+种植大户+农民+政府(协调)”的模式已发展春甘蓝8000亩,年可发展甘蓝2万亩以上,力争3年发展甘蓝种植10万亩。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可带动近2万户农户户均增收800—1000元/年。2011年,我县培育的蒲场镇屿步蔬菜专业合作社与贵阳老干妈签订合同,每年为老干妈公司生产雪里蕻和鲜辣椒半成品,年需要种植雪里蕻上万亩和鲜辣椒5000亩以上,带动了全县蔬菜种植。

(五)部门协调,土地流转,做大做强蔬菜产业。要做大做强蔬菜产业,必须采取“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种植,因此,必须改变以前一家一户小规模生产的模式,采取土地流转,发展大户生产,才能实现规模化生产。我们采取部门协调的方式,帮助农户实行土地流转,实现了蔬菜种植的“规模化、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时,积极引导发展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社员的土地入股等方式参与合作社分红,扩大规模种植,提高种植效益。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6万多亩。

三、我县发展蔬菜产业的启示

(一)依托自然优势,选择主导产业是关键。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化分工更加精细,区域布局更加明显,因此,区位优势非常重要,我县充分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便利的交通、独特的区位优势,按照市场规律和自然规律要求,在蔬菜生长适宜区种植蔬菜,省时、省力、减少投资、节约成本,还可保障安全,因此,我县规划了蔬菜产业带。在蔬菜的生产上,我们走“高效、优质、安全、生态”的道路,这样既符合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生活需求,又能保障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通过实践证明,我县走的这条路是对的,也深信我县蔬菜产业能做得更大更强。

(二)培育龙头,带动产业发展是动力。大市场,需要大手笔,既要保证量,又要保证质,以前一家一户生产的模式,既不能保证量的供给,也不能保证质的优良,所以,必须要有企业或协会来发挥纽带作用,一头联系市场,一头联系生产,按标准生产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这样既保障了市场,又规范了生产,同时带动产业的快速发展。

(三)科学种植管理,是保障。蔬菜种植,必须实行规范种植,科学管理,才能保障蔬菜种植的“高效、低残、生态、安全”,否则生产出的蔬菜不是品质不优,没有市场竞争力,就是产量不高,效益低下,不能保障增收。我县通过一系列的试验、示范,总结出我县蔬菜种植、管理经验,再结合国内外先进生产管理技术,在蔬菜产业上取得了较好效果,蔬菜种植大户就蔬菜收入每亩在4000元以上。

(四)政府引导,是促进产业发展的活力。政府用资金进行补贴,一是可以适当解决一点资金困难;二是给大户或企业以信心;三是激发大户或企业种植的积极性;四是让大户或企业明晰产业发展方向。同时引导产业发展的规模化种植、规范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和无害化保障。

第四篇: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人民政府

(2011年4月日)

各位领导: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县政协的关心指导下,我县蔬

菜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培育出如香菇、芹芽、设施蔬菜、莲藕、鲜食大豆等规模化的蔬菜基地。多年来,***蔬菜年播种面积、总产量、总产值均位于宣城市第一位,在全省有较重要位置。

一、近几年我县蔬菜工作情况回顾

(一)大力发展蔬菜产业。2010年***蔬菜播种面积16.79万亩、总产量22.39万吨、总产值3.93亿元,蔬菜总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的15.34%。目前,全县共有专业蔬菜基地1.5万亩,其中常年菜地0.89万亩,季节性菜地0.61万亩,年产商品性蔬菜5.7万吨。其中大棚蔬菜基地0.31万亩,占商品性蔬菜基地总面积20.6%,大棚蔬菜产量2.25万吨,占商品性蔬菜基地总产量39.5%,种植县域主要分布在城市近郊。

(二)积极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工作。近五年来,累计培训人员1.5万人次,印发简报62期、技术资料4万余份、发放农业书籍1000册,结合农时加强田间现场技术指导,并在网上发布技术措施指导广大菜农科学生产,帮助菜农解决生产上的实际问题。

(三)加强蔬菜生产源头管理,确保蔬菜产品的质量。一是引导菜农使用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型农药。二是在重点生产企业

建立投入品档案,并在其醒目位置张贴“无公害蔬菜生产农药合理使用规范”、“无公害蔬菜生产肥料合理使用规范”、“无公害蔬菜生产禁止使用农药品种”、“无公害蔬菜生产推荐使用农药品种”等标牌。三是增加基地菜上市前的抽检频率,每年的5-11月份每月到基地抽检蔬菜样品不少于4次,其中2010年共抽检蔬菜样本30批次236个,合格率为98.31%。四是加大对供沪蔬菜产品的监管,2010年我县供沪香菇3400吨、鲜花生400吨未出现任何质量问题。

(四)推广蔬菜生产先进实用科技。通过技术人员联系生产大户、企业、生产基地和科技培训等多种方式,大力推广蔬菜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节水灌溉技术、抗灾避灾技术、棚室小型机械化耕作技术、蔬菜连作障碍预防技术等先进实用科技,并积极引进蔬菜新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促进了本地蔬菜产业科技综合水平的提高。

(五)指导、帮助蔬菜基地做好防灾、抗灾工作。近年来,我县每年的夏秋及冬季,都不同程度地遇到干旱、暴雨、强对流、低温、雨雪、冰冻等恶劣天气,为搞好防灾、抗灾工作,及时通过编发手机短信、印发或网上发布技术资料、现场指导等措施,指导、帮助广大菜农及生产企业做好防灾、抗灾工作。

(六)加强蔬菜专业合作社和品牌建设。目前,全县有22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或协会,对加快我县蔬菜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福雪”芹芽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溪口“华阳”香菇获绿色食品认证,**乡刘福村获安徽省“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

二、发展蔬菜产业存在的问题

一是城县没有一个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无法进行大宗蔬菜交

易,蔬菜产品的市场调控能力较弱;二是本地蔬菜产品销售状况不佳,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蔬菜基地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四是近郊专业菜地逐年减少,城县(特别是春淡、伏缺季节)蔬菜供应矛盾较为突出;五是蔬菜品质不高,缺乏产品深加工或冷链销售体系,产业链不长;六是基地规模较小,缺少生产或加工的龙头企业带动;七是蔬菜产业科技推广队伍不健全,基地乡、村基本无专职或兼职蔬菜专业技术推广人员。

三、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

(一)市场优势。蔬菜消费市场巨大,随着我国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蔬菜产品需求量也在不断增加,对品种、质量就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营销体系逐渐完善,蔬菜产品“大市场大流通”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调整产品结构、提高质量和档次,也为我县具有明显地方特色和产业优势的蔬菜产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二)效益优势。蔬菜生产具有明显的效益比较优势,在行业发展中潜在优势明显,露地蔬菜亩产值一般在2000-3000元,大棚设施栽培反季节蔬菜亩产值一般达万元,特色蔬菜(如五星芹芽)亩产值在8000元以上,其单位土地面积的产出率和创造的利润高于其他作物,是农业优势产业之一。

(三)县位优势。我县毗邻江浙沪,生态环境较好,与长三角城市群紧紧相连,交通便利,适合发展优质、高效蔬菜,可建设成长三角城市带蔬菜产品的供应基地之一。目前,长三角地县城市化率全国最高,对蔬菜需求量大,我县蔬菜生产的县域化布局已基本形成,基地建设初见规模,蔬菜产业发展极具优势。

四、下一步我县蔬菜产业发展的工作思路

(一)要进一步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

蔬菜批发、零售市场是蔬菜产业发展和保障蔬菜产品供应的桥梁和纽带。建议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着手筹建市县大型综合蔬菜批发市场,切实为菜农卖菜提供公平的交易平台,从而带动蔬菜产业的整体发展。把城乡蔬菜零售市场的改扩建和社县蔬菜店建设纳入城镇建设总体规划,完善零售市场的管理,城县蔬菜零售市场开辟农民自产自销专县,并免征摊位费和管理费,扶持蔬菜专业合作社或农户在市县设立直销窗口,实行农超对接等工作。通过批发市场和零售市场的建设,解决当前我地广大菜农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的问题。

(二)要进一步加强生产基地建设

按照 “科学规划、区域布局、集中连片、规模经营”的总体要求,重点抓好四大蔬菜生产基地建设。

1、城镇保障性蔬菜基地。以城郊和乡村集镇郊县为中心,建设设施蔬菜和商品蔬菜基地,实行菜地面积、产量的增加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协调发展,并实行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提高当地应季蔬菜供给总量和自给率。

2、特色蔬菜生产基地。以五星乡为核心,发挥地方特色和优势,重点建设芹芽、鲜食大豆、水生蔬菜(莲藕)等特色蔬菜产业,建设地方名优特色蔬菜生产基地。

3、食用菌生产基地。在溪口等山县建设反季节香菇、灵芝等木腐菌基地,在古泉、向阳、黄渡、水阳等地,建设秀珍菇、杏鲍菇、金针菇、草菇等珍稀草腐菌生产基地,加快食用菌产业快速发展。

4、瓜果类生产基地。在黄渡、古泉、向阳、洪林等地,建立-4-

大棚西瓜、草莓瓜果生产基地。

(三)要进一步加强质量安全体系建设

1、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从规范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与管理、规范技术措施着手,建设“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和示范园县,从源头上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2、引导和督促蔬菜生产企业、生产基地等委托农残检测机构,开展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并从规模化基地、专业合作社、生产大户入手,建立生产档案,逐步建立蔬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3、建立健全检验检测体系。建立健全宣州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在蔬菜批发市场、零售菜市场建立蔬菜农残检测室,有重点地开展农药残留等有害物质的检测;开展经常性的基地蔬菜农残抽检工作;主要生产基地、生产企业逐步建立蔬菜农残检测室。

(四)要进一步加强蔬菜科技创新建设

1、重视蔬菜产业科技推广队伍。对商品性蔬菜基地面积达1000-5000亩和5000亩以上的乡镇从编制、经费上配备1名和2名蔬菜专职专业技术人员;对商品性蔬菜基地面积达500亩以上的村配备专职或兼职的蔬菜生产技术负责人。支持、鼓励各蔬菜生产、加工企业积极引进科技人才。

2、积极进行蔬菜新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工作。引进适宜***生产的蔬菜新品种,有效提高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的普及率,建设优质品种示范基地。

3、推广新技术。大力推广设施栽培、节水灌溉、工厂化育苗、大棚连作障碍治理等多样化集成增效技术,发展蔬菜嫁接、水旱轮作、周年茬口搭配、有机化栽培等新型高效种植模式。增加精细高档蔬菜比重,扩大设施化和集约化生产规模,提高蔬菜产品产量、质量和档次,努力增加年亩产值超万元的高效特色蔬菜种植面积。结合设施蔬菜发展,因地制宜开发旅游、观光、休闲农业。

第五篇: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蔬菜产业发展工作总结

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坝上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调整种植结构,蔬菜成为**等坝上几县农村经济发展的特色产业之一。通过实施“优种优法、规模生产、市场引导、品牌销售”,大力推进蔬菜产业化进程,蔬菜产业已见成效,形成了种植规模化、生产标准化、品种多样化、质量安全化、销售一体化、服务多元化的生产格局,成为全省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县,是北方夏秋优质蔬菜生产基地。2002年**县被农业厅命名为“**省蔬菜之乡”。2008年被确定为北京奥运会绿色蔬菜生产基地。2012年被农业部命名为蔬菜产业重点县。

一、发展蔬菜产业的有力条件

1、气候条件独特,蔬菜品质高

**地处坝上冷凉地区,具有蔬菜生长发育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一是气温偏低年平均3.2℃,昼夜温差大,为9.4-14.6℃,比北京地区温差大2.8℃。蔬菜产量高、品质好、耐储耐运;二是光照条件充足,年照时数2908小时,比北京多202小时,七八月份光能更好,非常适宜露地菜生产;三是雨热同季,月平均气温不高于19℃,蔬菜生长旺盛,病虫害发生轻。

2、无公害条件具备

**县气候冷凉,地势高,空气相对干燥,冻结期长,限制了很多病虫害的发生。蔬菜病虫害发生种类少,危害程度轻,农药使用量少,农家肥多,化肥量少,这就减少了土壤、蔬菜的污染机会。所以**县是信得过的无公害生产基地。

3、错季明显区位优越

我县七月到九月份是蔬菜采收旺季,正是**以南地区的无菜时期,错季明显,互补性强。我县地理区位优势也明显,交通十分便利,有三十多家蔬菜贩运大户,与京、津蔬菜销售公司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市场活跃繁忙。

4、生产条件不断完善

随着蔬菜产业化的发展,农民种菜积极性高,蔬菜生产条件不断完善。全县大搞农田基本建设,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和节水灌溉农业。同时积极沤制购买有机肥,自发的加大投工、投肥、投资力度,蔬菜生产水平得以提高。

5、优良品种不断引进

为了提高蔬菜品质,从科研单位引进了一批抗病力强、品质优的蔬菜名、优、特新品种,如大白菜主推品种有:金美、金峰、金冠等及迷你星娃娃菜、金童娃娃菜;甘兰有:中甘

21、贝思特等;西兰花有优秀;莴笋主要是特大白尖叶;大白萝卜主要有春森、春蕾等;白菜花主要有:雪宝、椰莉亚等,逐步代替过时淘汰的品种。

二、蔬菜产业的发展现状

1、发展蔬菜种植,引进名优品种

**县蔬菜从1961年开始小面积种植,80年代全县种植面积不足万亩,平均亩产仅有750公斤,品种以农家品种为主,如晚熟甘蓝、油**菜和本地芹菜,这些品种单一,品质不高,所产蔬菜以自食为主。由于缺菜,特别是细菜,城镇居民食菜都需要从**、北京调入。进入90年代,蔬菜面积发展到5万亩左右,引进了各类蔬菜新品种,如大白菜、西芹、、早熟甘蓝、西兰花、接球生菜、莴笋、红胡萝卜、大白萝卜等。特别是近年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种植结构,按照“重市场、要效益、重时差、错播期”的原则和压粗菜,扩细菜,种特菜的种植结构,发展了三白二绿一红的优质菜,积极引进西兰花、生菜、架豆、彩椒、西红柿、黄瓜等细特菜。蔬菜面积的发展,产量的增加,品质的提高,使农民种菜效益显着提高。极大的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全县涌现出了如**镇细特菜、小二台白萝卜、战海大白菜等蔬菜特色之乡和陈羊沟、赐儿山、许晴房、灯干淖、王簸萁沟、西后滩、三号、战海等蔬菜专业村。到2012年全县蔬菜面积稳定发展到18万亩,其中大白菜8.2万亩,圆白菜3万亩,娃娃菜0.5万亩,芹菜0.9万亩,大葱0.6万亩,生菜0.8万亩,白菜花0.5万亩,西兰花1万亩,莴笋0.7万亩,大白萝卜0.6万亩,红胡萝卜0.5万亩,架豆0.2万亩,其它细特菜及蔬菜0.5万亩。7月上旬开始陆续上市,到10月中旬结束,历时100天。并实现了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平均亩产2500公斤以上,总产蔬菜70多万吨,销往北京、山东、江苏、广东、浙江等十几大中城市,部分菜还出口到日本、南韩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销售收入4亿多元。赢得了国内外市场和广大消费者的认可

2、加快基地建设,开展科技培训

蔬菜面积的发展,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民增加了收入,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种菜的积极性。全县涌现出**镇、馒头营、战海、三号、小二台、油篓沟、公会、二泉井等八个蔬菜万亩大乡,58个种菜专业村和重点村,蔬菜种植面积已占全村耕地面积的60%以上,种菜收入占种植业总收入的80%,这些重点村已成为我县稳固的错季蔬菜生产基地。实现了蔬菜品种大、中、小日期配套,同一品种不同播期播种,进而错期收获、分批上市,化解市场风险。为了种好菜卖好菜,县农牧局组织30名农业技术科技人员,深入到365个行政村,发放30期技术培训资料,培训农民8万人。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了农业科技培训活动,推广错季无公害蔬菜标准生产技术,提高农民科技种田水平。

3、发展设施大棚,推进节水蔬菜。

为提升蔬菜产业水平,多年来,我县一直把发展节水蔬菜,提升蔬菜品质放在首位,积极转变发展方式,大力推进高效节水蔬菜生产。以设施、高效、节水农业为突破口,实现蔬菜产业的转型升级。着力推进蔬菜种植实现由低质低效大路菜向精细特高端菜转变、由露天种植向设施种植转变、由无公害向有机种植转变、由一季向多季转变。2012年,利用巩固退还林后续产业设施农业项目资金,着重加大冬暖式大棚、春秋棚建设资金补贴力度,强力推进设施农业发展,促进蔬菜产业的转型发展。今年,全县新建冬暖式大棚310个、面积214亩,春秋棚3237个、面积2843.8亩,小拱棚33000个、面积2600亩,建设了市级蔬菜标准园9个。同时在全县范围内大力推广了蔬菜生产地膜覆盖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蔬菜节水面积在5万亩以上,推进了节水蔬菜的发展。并把食用菌栽培作为节水、节能、高效的**产业来抓,通过典型带动、科技示范等方式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目前,全县食用菌栽培面积达30万平米,形成了油篓沟乡玻璃彩村双孢菇种植基地、郝家营绿键食用菌繁育基地、馒头营乡胡氏菌业食用菌种植基地、大河乡食用菌基地、**镇食用菌栽培基地等食用菌基地

4、抓好安全生产,提升产品质量

从源头抓起,加强农药市场监管,保证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为加强全县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农业执法大队从蔬菜生产到销售期间在全县18个乡镇和县城内进行不间断的拉网式清查,发现问题及时查处,以确保种子农药化肥市场管理有序。同时搞好蔬菜质量检测,严把蔬菜生产质量安全关。我县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并多方自筹资金,配备了原子荧光仪、气相色谱仪、紫外分光光度计以及其它农药残留检测化验辅助设备,建成了**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每年分区域、分品种、分不同生育期对全县蔬菜定期进行采样抽检。同时为8个蔬菜主产乡镇统一购置了农药残留速测仪,指导乡镇开展蔬菜自检,确保了我县蔬菜生产质量安全。

5、完善服务体系,建设批发市场

为了提高市场竞争力,解决农民卖菜难问题,投资1.2亿元,建成了一座13万平方米的蔬菜批发交易市场。蔬菜日交易平均1500吨,日交易额120万元,除此之外还组建了蔬菜协会和50家蔬菜专业合作社,已建成蔬菜保鲜恒温库50座,培养了蔬菜销售中介人3000名。县乡及县有关部门积极做好蔬菜销售工作,并为广大菜农和客商营造了良好的蔬菜销售环境

通过上述措施,我县蔬菜基本能够卖得出,销的好。商品菜占蔬菜总产量的80%以上。蔬菜种植已经在我县形成了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格局。蔬菜已经成为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特色经济作物之一。

下载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发展蔬菜产业重要意义

    发展蔬菜产业重要意义 蔬菜产业已经从昔日的“家庭菜园”逐步发展成为主产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保供、增收、促就业的地位日益突出。......

    广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广西发展概况-发展优势-产业优势经过建国50多年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发展,广西培育并初步形成以制糖、有色、冶金、电力、汽车、机械、建材、食品、医药等为主的一批优势......

    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乡镇工业

    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乡镇工业 中共蓝山县委书记魏湘江 近年来,蓝山坚持“两翼推进”发展新型工业,把工业发展重点集中到发展加工贸易和矿冶开发上,大力依托人气、资源、传统优势,推......

    蔬菜产业发展先进村事迹材料

    ——**县**镇**村 **村地处泾崇路沿线,**区蔬菜产业发展中心地带,全村共4个村民小组,276户1224人。2008年以前,**村群众依山而居,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制约,群众收入主要以外出务工......

    做大蔬菜产业发展集体经济

    做大特色产业发展集体经济 2009年,孔湾镇引进了集冷链、加工、包装、销售、物流等多功能为一体的万景实业有限公司。2010年3月,镇党委、政府依托万景公司成立了宜城市宏阳蔬......

    麒麟蔬菜产业发展[合集]

    麒麟区蔬菜产业发展情况 2008年我区的蔬菜生产在麒麟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和高度重视下,在全区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支持下,蔬菜站认真组织规划,做好蔬菜产业发展的各项工作......

    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通渭县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近年来,我县按照“稳玉米、扩洋芋、种药材、兴杂粮、增果菜” 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思路,把加快发展蔬菜产业当作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关键举措,因地......

    依托党建工作 促进产业发展

    依托党建工作促进产业发展 0镇在党建工作中,紧紧围绕做大做强该镇的产业发展,把党建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富民强村和产业发展紧紧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致富带头人和业主促进该镇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