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生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时间:2019-05-14 08:48:5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依托生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依托生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第一篇:依托生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依托生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

城镇管理局党组成员、纪检组长梁文生

长宁县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提出了“环境立县”的发展战略和建设“美丽、富饶、幸福、和谐”美好新长宁的发展目标。2007年,长宁县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并于同年底正式申请在2015年创建国家级生态县。在抓好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长宁县立足实际,把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经济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积极探索发展生态经济的新路子、新途径,较好地促进了县域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长宁县生态经济优势

近年来,长宁县实施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提高了生态承载力。加强对退耕还林、荒山造林、天保工程和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管理力度,森林覆盖率不断提高,2009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50.2%。加大对龙头、双河、硐底等乡镇的矿区露天矿山边坡整治、复绿、景观修复和山体保护执法力度,狠抓水土恢复工程,积极推进小流域治理,加强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和8个乡镇场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加大乡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建设与管理,加强对蜀南竹海垃圾处理中心的监管,在没有条件将垃圾转运到县城垃圾处理中心处理的乡镇都建立了小型的垃圾填埋场,促进了全县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对所有排污单位实行持证排污。加大了对企业的污-1-

染治理工作,全面完成“十一五”期间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削减任务。加大对饮用水源的监管力度,开展了城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环境整治,确保城乡饮用水安全。以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新农村建设为载体,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治理。开展了建设项目和决策环境评价,从决策和项目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开展了环境优美乡镇、生态村、生态家园和生态小区的创建活动,竹海镇通过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双河等乡镇通过省级环境优美乡镇验收,开佛乡佛犁村创建为省级生态村,长宁县电力小区和国税小区创建为省级生态小区,长宁县城创建为省级园林县城。加强和完善环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长宁县城亮化、绿化、净化、美化水平迅速提升。大力推广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着力改善农村水、电、路条件,农村生态环境持续改善。

二、生态经济的含义

生态经济是指在一定区域内,以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为核心,遵循生态学原理和经济规律,把区域内生态建设、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生态的恢复与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及城乡建设有机结合起来,通过统一规划,综合建设,培育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环境,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可持续发展和高度统一的经济。

生态经济的本质,就是把经济发展建立在生态环境可承受的基础之上,在保证自然再生产的前提下扩大经济的再生产,从而

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双赢”,建立经济、社会、自然良性循环的复合型生态系统。

三、多措并举加快生态经济发展

(一)加大宣传,科学决策,为生态经济提供有力保障。一是建立健全生态环保教育宣传机制。利用县内电视、报刊、网络等平台广泛宣传有关生态环保知识,在全县营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良好舆论氛围,切实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二是建立健全科学决策的领导机制。进一步完善干部考核体系,把生态环保建设纳入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三是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激励机制。引导和扶持生态经济产业项目的发展,对引进高效益低排放高科技项目、开展减污减排技术改造、开发绿色生态环保产品、推广节能减排调备设施等为优化生态做出重大贡献的单位、企业和个人,采取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予以奖励,不断强化生态有价的理念。四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生态经济发展新思路。把握好生态经济的核心内涵,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破除以GDP为硬道理,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观念;破除以粗放型经营为主要模式,忽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破除以物质享受为幸福标准,追求高消费的生活观念。全力做到“四个坚持”,即坚持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也能发展生产力;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协调统一的辨证观;坚持发挥政府、企业单位和广大公众多方联动的合力观;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分步实施的统筹兼顾观。

(二)突出抓好生态工业,为生态经济提供强力支撑。工业是立县之本、富县之策、强县之源。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着力发展壮大竹类环保等特色工业。在新建、引进工业企业时要注重环保,要有规划地发展企业,杜绝一轰而上,到处圈地,占而不用,浪费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事发生。要大力发展产业循环经济,按照“资源减量化、再利用、可循环”的原则,严格“三同时”要求,切实保护河流塘库不受污染,美化企业周边环境。在招商引资上,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发展技术含量高、能源消耗低、污染环境少、产品附加值高的新兴产业。建立完善激励与监督机制,引导企业加快技术改造,保证企业生产的清洁化和对环境污染的减量化、无害化,达到节能、降耗、减污、增效的目的,促进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三)统筹推进农村生态建设,夯实生态经济发展基础。发展才是硬道理,只有发展经济,才能改变人民群众的贫穷面貌,才能更好地保护环境。只有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才能避免经济和环境恶性循环的发生。因此,我们要在保持生态平衡的条件下,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有限的自然资源来发展生态经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我县是农业大县,要发展生态经济,就要积极培育发展生态农业。无公害绿色食品是当今消费的一大潮流,要动员农户利用丰富的山地、塘库发展畜禽、水产等无公害食品,建立各种联合形式的、有竞争能力的商品生产基地。以打造绿色名牌产品为突破口,大力发展有机、绿色、无公害的农副产品。积极扶持农村发展农产品加工企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加快建设“以生态为基础、以科技为主导”的新型农业发展模式,建立结构合理化、技术产品标准化、生产环境生态化、资源利用高效化的生态农业体系。依靠科学,通过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等手段,减小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从源头上保证主要农产品安全。充分调动广大群众植树造林、参与林业生态规划保护的积极性,使人民群众认识到植树造林不仅可以致富,而且可以促进林、粮、轻工业以及各类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助于调节气候,建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等。要大力推广农村沼汽池等新能源建设,优化农村能源结构,通过沼汽池减少农作物的污染,减少对林木的破坏,省柴节能,实现间接增加农民经济收入。做好畜禽养殖的污染防治工作,树立循环经济理念,做好“农作物—畜禽—畜禽粪便—沼气—农作物”循环农业经济大文章。对农户住房按村庄建设要求集中修建,减少对生态植被的破坏,给生态建设留出广阔的生存空间。

(四)全力建设生态城镇,为生态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城乡建设不仅直接拉动生活消费和相关产业的生产消费,而且以其巨大的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起到极大的拉动作用。要通过生态城镇建设有效地吸引生产要素的聚集,增强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但也不能盲目地扩大城镇建设规模,要根据镇域人口、经济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城镇建设规划,充分利用旧城区改造、闲置土地搞建设,在建设中要把环境保护设施作为前置条件,放在首要位置来抓。要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发展,防止城市环境污染向农村转移。要把城镇建设与生态保护结合起来,把城镇建

设成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城市,不断提升城市品位,吸引更多的投资商和群众入驻,促进区域经济快速发展。

(五)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为生态经济增添强劲动力。旅游业作为朝阳产业正蓬勃发展,但也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带来了沉重的破坏,而一个好的旅游景区就是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只有优美的生态环境才能吸引大量的游客。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和发展旅游业是密不可分的,要以保护自然生态为重点,科学、合理地规划旅游景点,防止人为地破坏自然景点。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提高从业人员的环保意识。适度开发旅游产品,切实保护好有限的自然资源,维持生态平衡。有效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使群众能得到实惠,并在逐步提高收入的情况下,搞一些长远的基础建设项目和一些投资少、见效快的生态建设与加工项目。处理好旅游业和自然环境保护的关系,互相配合,共同发展,使以生态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成为我县经济快速发展的新动力

第二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畜牧业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发展生态畜牧业

张锦林

〔内容摘要〕畜牧业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大力发展生猪、牛羊和奶牛、禽蛋等特色养殖,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将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关 键 词〕农业畜牧业发展对策

〔作者介绍〕六盘水市农办

近几年来,我市立足资源条件,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突破口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确立了大力发展生猪、突出发展牛羊和奶牛、积极发展禽蛋和特色养殖的畜牧业发展方针,积极采取措施,加快生态畜牧业发展。“十五”期间,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已成为全市农村经济中最活跃、最具发展潜力的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2005年,畜牧业产值达到10.57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36.12%,与“九五”期末相比,畜牧业产值增长91.38%,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增加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畜牧业部分占18.3%,畜牧业生产在“十五”期间取得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好成绩。

一、加强领导,把发展生态畜牧业放在突出位置

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畜牧业发展的意见》的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市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畜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在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中,把加快畜牧业的发展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2002年至2004年,市委、市政府把牛羊品种改良点建设列入“十件实事”之一,重点督办;今年又把培养中等学历的250名村兽医员列为“十件实事”的内容,完成招生计划。每年把畜牧业发展的主要指标纳入对县、特区、区党政工作目标的考核内容之一,实行专项考核,并严格兑现奖励。市对县、县对乡,层层落实工作目标责任制。市级成立了畜牧事业局,各乡镇也单设了畜牧兽医站,做到了机构、人员、经费、措施、制度“五落实”。

二、增加投入,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提供有力保障

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户投入为主体,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发展畜牧业。按照“捆绑用、集中投,渠道不变、各记其功”的原则,财政支农资金、扶贫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多渠道增加畜牧业的投入。市级农业专项资金逐年增加对畜牧业的投入,目前安排畜牧业专项资金已达570多万元,比2000年增长了5倍。积极利用小额信贷资金,扶持农户发展养殖业。尤其是利用小额扶贫信贷资金,走出了一条成功的路子。据统计,全市1998年以来累计发放小额扶贫信贷4.3亿元,累计到期2.68亿元,累计回收2.5亿元,占到期贷款的93.2%,其中70%是用于发展养殖业,对加快畜牧业发展产生了重要作用。在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下,社会资金投入也大幅增加,出现了六枝特区洒志乡刘德兴养殖场、盘县松河乡养牛户李再发、水城县南开乡凉山村科技养殖场、钟山区鹏翼养殖场等一大批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大户,有力地推动了畜牧业向前发展。

三、改良品种,为发展生态畜牧业起好龙头作用

发展生态畜牧业,抓好畜禽品种改良,既是前提,也是基础,又是根本,我市各级对此都有清醒的认识,不断加大品种改良力度。一是加强牛改工作,在巩固已建牛鲜配点的同时,加大牛冻配点的建设力度,提高输配率。二是加快羊改步伐,积极引进波尔山羊、南江黄羊等种公羊及冻精对本地山羊进行改良。三是巩固和扩大猪改点,大力推广人工授精技术,加快三元杂交猪繁殖点建设,提高优质杂交猪的比重。到2005年底,全市建成牛品种改良点254个,平均每4个行政村拥有1个;建成羊品种改良点130个,平均每8个行政村拥有1个;建成猪品改点601个,平均每2个行政村拥有1个。优良品种的推广,大大地提高了我市畜牧业生产水平。

四、种植牧草,为发展生态畜牧业丰富饲料资源

我市结合实际,坚持草随畜走、草畜配套的原则,积极引导农户转变观念,根据养殖规模种草养畜,发展家庭小草场,不断扩大人工种草面积。根据不同海拔区域和土壤条件,选择推广种植皇竹草、黑麦草、三叶草、紫花苜蓿等优质牧草,推行林间种草和粮草间套种,扩大饲草作物种植面积。积极利用冬闲田土种植一季牧草,改粮食作物、经济作物二元种植结构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三元种植结构,提高饲料作物比重和种植效益。全市累计人工种草面积达18.6万亩,其中林下种草3.5万亩。与此同时,大力推广秸杆青贮和氨化技术,提高农作物秸杆的利用率;大力推广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饲料添加剂,提高饲料的入户率。2005年,科技处理农作物秸杆13.25万吨,推广工业饲料8.47万吨。

五、推广科技,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注入持续动力

加快科技进步,是促进畜牧业发展、推进畜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针对我市畜牧业生产水平和科技含量较低的实际,始终把畜牧业生产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作为加快畜牧业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集中人力、财力和物力,突出重点和难点,不断加大工作力度。紧紧围绕以“三推广三普及四提高”为主要内容的畜牧业综合配套技术的推广工作,积极开展培训,认真进行指导,切实做好服务。大力推广林草畜、粮草畜、畜沼粮结合的生态养殖技术,优质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和小区规模养殖技术。普及畜禽人工授精杂交改良综合配套技术,人工种草、天然草地改良和青贮、秸杆氨化技术和动物疫病综合防治技术。提高畜禽出栏率和商品率,提高家畜个体生产能力,提高牧草、饲料转化率和秸杆利用率,提高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努力扩大秸杆加工、肉牛肉羊短期规模育肥、动物疫病监测控制、圈舍改造等实用技术的推广应用面。“十五”期间,全市共实施猪、牛、羊圈舍改造2.91万间,面积33.7万平方米。

六、示范引路,为发展生态畜牧业探索适宜模式

一是在畜牧业发展进程中,坚持走“小群体、大规模”的发展路子,探索总结出了“三统两分、适度规模、集中饲养”小区联户养殖新模式。“三统”即统一规划圈舍设计,统一水电路三通,统一技术服务;“两分”即分户投资、分户经营,农户自愿组合,牲畜集中饲养。这种小区养殖模式,既解决了养殖农户单家独户难以解决的许多生产上的实际问题,又有利于良种、良法、良舍、防疫等畜牧业生产技术的配套推广,提高了养殖经济效益,深受养殖农户的欢迎。目前,全市已建成“三统两分”联户养殖小区393个,参加养牛农户5762户,饲养黄牛2.02万头,户均养牛3.5头。二是将工作重点下移到村,大力实施“100个畜牧强村”建设。2005年,共投入各类资金5401.8万元,发展养殖大户1.2万户,其中养猪大户4803户,养牛大户4003户,养羊大户1923户,养禽大户1278户,养蜂大户32户。实现畜牧业收入1.5亿元,同比增长108%;户均收入2750.8元,比去年增加843元。

七、培育企业,为发展生态畜牧业建立产业支撑

“十五”期间,通过税收减免、贷款贴息、部门扶持等政策措施,我市畜牧产业化经营向前迈出步子。龙头企业从无到有,涌现出了钟山区凉都乳业公司、水城县奔牛食品有限公司、六盘水机械化屠宰厂、盘县冠博饲料有限公司、盘县富家路畜牧科技有限公司等畜牧业龙头企业。在企业的辐射下,形成一批初具规模的畜禽养殖基地,带动了农户的发展。同时,盘县优质肉牛基地、水城县优质奶源基地、钟山区奶牛项目、六枝特区优质肉猪基地、钟山区优质奶源基地等项目的实施,为全市推进畜牧业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基础。

第三篇:依托山水地域优势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依托山水地域优势 发展生态观光农业

——陕西省平利县打造龙头生态旅游村的启示

(王富礼 王 军 杜香平)县委党校2010年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日程安排中,学习期间必须组织学员外出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根据这一安排,9月26日,在县委党校的统一安排下,我们全体学员赴陕西省平利县龙头村考察学习。据了解,自2003年以来,龙头村“依托山水地域优势,走发展生态观光农业”路子,在经过短短7年的建设和发展,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贫穷落后小山村建设成了陕西省新农村建设的20面旗帜之一,并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村镇”荣誉称号。龙头村的变化,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一、龙头村的现状

龙头村属平利县城关镇管辖,距县城东南5公里,总面积12平方公里,有耕地2900亩,其中水田660亩,全村辖8个村民小组545户2026人,有中共党员66人,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958元。

龙头村是一个山环水绕的小山村,一条名叫冲河的小河贯穿村庄东西。河东山脉蜿蜒起伏,状如游龙,引颈于潭,其首突兀水岸,故名龙头。2003年以来,该村以实施绿色产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民居改造、特色景区、服务配套、基层组织、精神文明八大工程建设,成为全省新农村建设的一面旗帜;2009年,在平利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该村提出了以“赏农耕文明,游美丽乡村”为主题的旅游村发展思路,规划建设了生态茶园、水上乐园、登山步道、垂钓中心、农耕文化园、婚俗乐园、乡村客栈、传统作坊等旅游项目,精心打造“游山、玩水、赏园、品茗”为主的生态观光旅游乡村核心景区。

同时,按照“一村一品”和发展生态观光农业的要求,积极推进土地流转,鼓励“能人”承包经营,把农民从土地中解放出来,放手发展旅游业和劳务经济。到目前为止,已发展高效密植精品茶园1000亩、绞股蓝500亩;新建、改建徽派民居199户,普通旧房改造213户;完成村道硬化9公里,新修桥梁3座,把一河二岸的居民连成了一个整体,修建人畜饮水工程3处,解决了3个居民区的安全饮水问题;建设精品乡村客栈10家、传统手工作坊10家、特色产品销售门店15家,完成了社区服务中心建设。

二、龙头村发展的启示

龙头村同许多山区村一样,没有矿产资源,也没有文化古籍,没有地理优势,更没有交通的便利,仅有的只是与其它地方一样的山场资源和一条小河(冲河)和一条穿村而过的省级公路。它的发展,主要是把有限的山水资源打造成了丰富多彩的旅游观光农业,顺应了历史发展的需要。

思路决定出路。龙头村在发展初期,没有等、靠、要,而是主动出击寻找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子。他们瞄准了城市居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崇尚自然、安宁、休闲,调整身心,向往到农村去度假,摆脱城市的拥挤、污染、匆忙的实际,积极主动打造舒适、秀美、健身、体验农业与休闲观光旅游的田野场所,吸引城里人前来观光度假。正确的思路,带来了一个地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从龙头村的发展中,给了我们诸多的启示。启示一:结合实际,定位准确,目标明确,为龙头村的持续发展打好了基础。龙头村生态资源丰富、自然环境优美。多年来,该村守着这个“富资源”过着穷日子。2003年,平利县开始实施“生态立县”战略,该村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在综合分析了现代城市居民的消费观念后,确定了以“发展生态旅游村”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并把村民的住房统一规划设计成为“白墙、青瓦、格子窗”的徽派民居建筑。同时在平利县委、县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把“打造陕西最美丽乡村”作为建设目标,并以“游美丽乡村、赏农耕文明”为主题,以“自然情趣、回归自然”为灵魂,加快推进旅游新村建设。

路子明确,运作更快。为支持龙头村建设,平利县委书记和城关镇党委书记定点该村抓

建设,确立了“一个领导、一个实力部门带动一批项目、落实一批人员一定三年不变和一抓到底”的“四个一”要求,集中实施“生态环境、主导产业、特色民居、基础设施、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工程建设。围绕建设“山上林、坡地桑,川坝绞股蓝,河边柳、路边樟”的生态格局,整合涉农资金对山、水、田、林、路进行综合治理,使该村实行的“山顶造林戴帽子、山腰建园赚票子、川坝产业钱袋子、河岸樟柳变样子”建设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目前,龙头旅游新村基本形成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生态旅游格局,使游客在“游山、玩水、赏园、品茗”中体验到了乡村游的独特魅力。

启示二:健全机构,统筹安排,市场运作,为龙头村的规范管理和有序发展注入了活力。一是设立了独立的管理机构,具体负责管理日常事务。成立了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龙头旅游村管理办公室,明确为副科级全额事业单位,定编为6人;其职责为组织协调龙头旅游村各项事宜,抓好规划建设的实施和落实;县财政每年拨付业务经费14万元,主要用于公益事业的管理和维护。如:保洁、路灯、绿化等。

二是按照平利县委、县政府确定的“政府统筹、各方协力、捆绑资金、整村推进”的工作思路,整体推进龙头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坚持“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的原则上,仅县直部门扶持资金就达2000万元,全部用于该村的路、桥、水、绿化、民居改造等建设中。

三是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大力招商引资,积极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投入到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中。政府实行以奖代补的办法给予相应的扶持。如:招商引资近千万元建设的农耕文化园,政府就一次性补助200万元;农户新建客栈的,每家一次性补助5万元;建手工作坊的,一次性补助1万元;建住房的,每户一次补助5000元;投资生态茶园建设的,前5年,每亩每年补助300元等。

四是集中经营,分工协作,各得其所。为整体推进龙头村旅游事业的发展,发挥各自的特长,该村对分散经营的土地实行了有偿流转,集中经营,把大量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其它经营。流转的土地由政府负责“三通一平”,再交给有经营能力的“能人”经营,经营项目必须按不同规划区的要求进行,不得改作它用。

启示三:农耕文化,传统饮食,自然风光,一个传统的“农”字文化提升了龙头村的品味。乡村生态游,主要是游乡村美丽的自然景色,品可口的农家饭菜,观农耕文化。龙头旅游村主打了“农”字文化,建设发展的思路就是以“赏农耕文明,游美丽乡村”为主的,过惯了城里生活的人,假日乡村游是他们的理想去处。抓住城里人的这一生活方式,在建设中突出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人文景观。建设了农耕文化园,园内摆放的耕牛犁地、农民种地、粮食加工等传统的耕作和生活方式雕塑,让游人能从中了解到传统的耕作和生活方式;建起了老豆腐作坊、豆腐乳作坊、小甑家酒作坊等农家手工作坊。作坊建设全部按照传统的方式打造,既满足了城里人享受纯手工制作的食品,又学到了在书本中学不到的知识。同时依山就势建好了仿生古栈道、垂钓中心、“龙”文化建筑、花卉盆景园和婚俗乐园等。

二是自然景观。如拦河而建的水上乐园、生态观光茶园、依山而建的自然狩猎场等,人们在这里可享受到城里享受不到的自然风光,在狩猎场可享受打猎的乐趣。

三是农家饮食和乡村客栈,满足了游客白日游乡村美景、品农家饭、夜宿农家观乡村夜色的心愿。

四是精神文明建设。制定了村规民约、村民自治章程和公共设施管理办法,建立了卫生长效管理机制,定期组织开展“十佳青年”、“十佳好媳妇”等十佳评选活动。同时组建了锣鼓队,建立了农家书屋,活跃群众文化生活。

启示四:总体规划,标准管理,规范运作,保证规划蓝图的正确有序实施,杜绝了不按标准建设的现象发生。

为使旅游村建设规划全面、科学,聘请了湖北省武汉设计院专家依据地理位置科学设计了观光、生活、游乐、居住等区域规划。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平利县成立了由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相关领导组成的总体规划实施领导小组,具体由龙头旅游村管理办公室抓落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建筑工程管理。所有规划区内的建筑工程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其

一、凡是新动工建设且在规划区内的建筑,必须报县“四家”领导组成的小组审阅后,再对照规划方案实地察看,符合统一规划要求标准的,领导小组再签字通过,然后按程序申报建设。其

二、旧房改造由管理办公室按方案要求批准后方可改建。其

三、所有的房屋建设外型安装由统一的工程队负责完成。

二是队伍管理。龙头旅游村的管理人员全部公示上墙,上墙的内容包括个人照片、职务、职责等内容。群众可根据自己要反映的问题,直接点名某个管理人员负责解释或解决,并按规定的时间和要求及时处理。

三是公共设施及卫生绿化管理职业化。具体工作是保证规划区内的清洁卫生、四季绿化的建管、公共设施的维护等。

三、建议

龙头旅游村的建设和发展,给人以很多的启示,有很多地方值得借鉴和学习。为此,在新农村建设中,笔者建议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农村建设要体现一种文化氛围,突出地域特色。龙头旅游村的发展就体现在“农耕文化”上,如农耕文化园、民俗文化园、狩猎场等。

二是要集中精力打造示范村,目标确定后,要一张蓝图画到底。龙头旅游村就是因为总体规划确定后,所有的建筑都必须按统一规划的标准去做,保证了整个旅游村的完整和统一。三是要建管并举,保证建设的后续性和效果。

四是要明确责任,定人、定职、定责、定时间,保证建设的连续性和规范化。

总之,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做到以点带面,集中完成一个示范点后,及时总结经验推广。

第四篇: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湖南农业大学

选修课论文

课程名称生态信息学

论文题目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所在学院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

2011年5月9日

如何发展生态经济

————公益创业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

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它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

生态经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即包括物质代谢关系,能量转换关系及信息反馈关系,又包括结构、功能和过程的关系,具有生产、生活、供给、接纳、控制和缓冲功能.过去的二三十年,中国企业经历了高速发展期,其中许多企业的发展是以牺牲资源和环境为代价的。

如今,当“生态”已经成为全球共同面临的挑战,一些优秀企业举起了生态经济转型的大旗。现代商业模式应当与生态经济共同转型,实现公益与收益的并行,达成生态环保与经济利益的“双赢”,将消耗企业成本的简单公益行为,真正变成一种可赢利的投资行为,转化为企业积极的竞争优势。

那我下面就谈谈现在很热门的生态经济模式——公益创业。所谓的公益创业就是社会组织(企业、非盈利组织等)在经营过程中,将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创造性地融合的过程。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非营利机构采用创造性的商业运作模式提升其社会价值,二是企业通过创造性地满足社会需要而提升其价值。

公益创业主要就是指这一类。但是即使是创办非营利组织,也可以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产生经济效益,这样才能实现公益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经营所得

不是为个人谋取利益,而是将所得造福社会。

社会公益创业是最近新兴的事业,是区别于商业创业的事业。

商业创业,已经是妇幼皆知,简单说来也就是拿钱生钱。也就是用一定的启动资金去圈钱。它的目的性就是创造经济价值。

而社会公益创业则不然,其是一些人基于社会使命和责任感的要求,为谋取公众社会利益的创业行为。

社会公益创业指个人或者社会组织在社会使命的激发下,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效果,是一种面向社会需要、建立新的组织向公众提供产品或服务的社会活动。公益创业强调创业的社会利益的兼顾以及非盈利组织的创业。

公益创业的由来起源于欧美发达国家,早在十九世纪八十年代英国、法国、加拿大等国家就已经开始了创业培训,并且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果。而且已经形成了模式,也拥有系统的教材。如曾于2002年获得美国教育图书出版界最高荣誉“金灯奖”的《创业培训课程》。中国公益创业相对于发达国家来说,中国的公益创业起步比较晚。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还在解决温饱和发展的问题,所以就提出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然后走进共同富裕。”现在已经有10%人富裕起来,70%的人步入小康。已经具备了发展公益的土壤。土地有了,但还是荒地。值得庆幸的是已经有一些具有前瞻性的人士注意到了这一点,开始在一定范围内的小开垦。

这里我举壹基金为例。

壹基金的运作更像一个公司,整个管理、人事、公关、市场、业务、财务等,完全按照企业运营的方式来架构。为壹基金提供服务的咨询、公关、审计公司,都是世界一流的。麦肯锡、贝恩、奥美、德勤等等。

唯一差别是壹基金以公众效应、大众利益为目标,而不是以挣了多少钱为考量。可以说壹基金用公司的运营模式,融入了公益的内涵。

举一个例子说明壹基金应用商业机制和市场竞争来产生经济效益。

2009年8月27日,壹基金携手汇源集团在北京宣布战略合作。汇源集团向壹基金一次性捐助100万元善款,今后消费者每购买一瓶汇源果汁,将会有一元钱以汇源代捐的形式捐赠给壹基金。所有善款将用于双方共同关注的儿童、教育等领域。

当然,壹基金的运营模式在发展过程中也曾经受一些误解,正如壹基金计划执行主席周惟彦所说“懂的人会说你是公益创投,不懂的人会说你是在洗钱。”公益组织以企业化行为发展在中国似乎没有前车之鉴。而国外的公益组织的基金95%的钱是可以拿去做其他产业投资的,只要拿5%就做公益,就已经是一个发展正常的公益组织。所以公益创业理念的推广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公益创业作为一种生态经济的表现形式,自然给社会和人们带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好处。

创新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根本。党和政府一贯重视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战略方针,确定了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在转变就业观念、倡导自主创业的过程中,我们不能仅仅将创业限定在开公司、办企业等商业创业模式上,应当看到,公益创业同样大有可为。

公益创业是一个泊来概念,也译作社会创新、社会创业或公益创新等。牛津大学公益创业研究中心认为,公益创业具备“公益性”、“创新性”和“市场导向性”三大特点。“公益性”意味着维护公共利益;“创新性” 意味着新思想的产生或新模式的创建;“市场导向性” 表明了其绩效驱动、竞争性和前瞻性。由此可见,公益创业,是指在社会使命激发下,个人或社会组织追求创新、效率和社会利益的创业活动。

公益创业拥有庞大的社会需求。据民政部统计,我国有城市低保人口2200多万、农村

低保人口2620万,每年有近8000万灾民需要救济,同时还有6000万残疾人需要实施救助。随着中国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推进和“小政府、大社会”的日渐深入,一部分由国家供养、提供准公共产品的事业单位将改制为民办公助的非营利组织,从而为弱势人群提供服务。转型时期庞大的社会需求将为公益创业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

公益创业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据亚洲基金会调查,美国51%的医院、46%的高校、86%的博物馆、90%的艺术团体和58%的社会服务组织以非营利组织形态存在。中国非营利组织在服务业中的就业比重为0.34%,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0%。当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公益创业将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一个崭新的天地。

公益创业的低风险和高成功率有助青年大学生获得成功。

当下,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正在转变观念,将就业目光投向自主创业。但是,受社会和自身条件等因素制约,高校毕业生在商业领域的创业成功率并不高。但是对有意投身公益创业的大学生说,假设有两组各10个年轻人,在同样的学识条件和同样的热情投入下,第一组选择商业创业,第二组选择公益创业。结果是第一组成功者可能只有1到2个,而第二组成果者可能有8到9个,甚至可能10个全部获得成功!原因在于,商业竞争有排他性,你死我活,投入热情与成功率难成正比;公益创业目前竞争性较低,过多的是共同呵护发展,而且,公益创业的投入热情与成功是成正比的。

我国社会公益领域发展晚、发育慢、能力弱、人才匮乏,急需大量的青年创业者和专业人才。随着非公募基金会等第三部门的迅速崛起,非公募基金会财力资源与草根组织服务资源的优化整合,中国公益事业的发展生态正在悄然发生改变,一个青年人施展才干的大舞台已经摆在我们面前。如果把开发中国的社会公益资源比作挖井,这口百米深井现在或许才挖了3到5米,越来越多的资源正在深处等待人来挖掘。

为帮助青年大学生解决就业、创业难题,需要改进目前的学校教育方式,公益创业是必然存在的趋势。

生态经济作为21世纪人们提出的重要经济理念,反映了人们对生生态和经济发展问题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但发展生态经济,必须了解生态经济的特征,并为其选择合乎客观规律的路径,只有这样,生态经济才能进入良性的发展轨道。

第五篇: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渠经济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重渠经济

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方面如何在有限的土地上获取较高的收益成为农业发展的首要问题。重渠乡党委、政府对此十分重视,在发展金针菇产业的同时,思考大面积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发展重渠经济。乘借花生“倍增计划”的东风,重渠乡党委、政府认真规划,大力宣传,搞好服务,为重渠乡产业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一、认真落实花生“倍增计划”

重渠乡今年花生“倍增计划”面积6800亩,乡党委、政府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对全乡“倍增计划”认真落实,不折不扣的完成任务。

二、加大宣传力度,以花生种植的收益为主,大力宣传花生种植的优势,提倡广大农民扩大花生种植面积,提高单位面积收入。

三、成立科技服务体系。从全乡科技示范户抽选30名有文化、有热情的年青同志,组成花生种植科技服务队,对这30名人员先期进行系统培训,掌握花生的种植、管理、收获过程中的科技知识,然后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指导,以确保花生种植的科学性。

通过调查统计,重渠乡今年花生种植面积达15400余亩,较前年增长120%,每亩可增收1000余元,全乡一季能多增加收入154万余元,即增加了农民收入,又为国家油料安全做出了应有贡献。同时带动了花生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为发展重渠经济做出了突出贡献。

重渠乡党政办张乃周***

下载依托生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word格式文档
下载依托生态优势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经济.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工业园区济宁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立于1991年,1992年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开发区。近年来,济宁高新区管委会以发展循环经济为突破口,积极推动资源使用集......

    发挥生态优势 发展绿色工业

    发挥生态优势 发展绿色工业 我谈6个观点。一是对信阳工业发展未来态势的评价。信阳工业薄弱,但是要看到薄弱是信阳的劣势,更是信阳的优势。信阳虽然工业不发达,但是高污染、高......

    严勇: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5则范文

    严勇:依托自然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访沐川县委常委、副县长严勇 来源: 沐川县位于四川盆地西南边缘,森林覆盖率71.5%。享有“中国竹子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全......

    粮食安全生态经济

    粮食安全之我见 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人均耕地相对较少的大国, 粮食问题历来被党和政府高度重视, 粮食一直被视做特殊商品和战略物资。从理论上说, 粮食安全是个大系统。从......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优美乡村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优美乡村 陈莉 沐川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幅员面积1408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196个行政村,人口25.9万人。县境内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林竹翠绿,空气清新......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的建议大全

    关于加快发展生态经济的建议 民革温州市委会 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充分发挥生态优势,挖掘生态潜力,发展生态经济,做好生态文章,走出一条富有温州特色的创新发......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马铃薯种植材料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马铃薯种植 上化村位于河津市西北部边陲,卧吕梁枕黄河,地处两省三县交界处,与陕西省隔黄河相望,全村面积10公里。全村6个自然村,10个村民组,378户,2158口人。 村......

    海南省独特的自然环境让其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大全)

    海南省独特的自然环境让其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 海南省独特的自然环境让其具有发展生态经济的独特优势,这里气候宜人,有一流的空气和水源,这在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