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优美乡村

时间:2019-05-15 04:30:0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优美乡村》,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优美乡村》。

第一篇: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优美乡村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优美乡村

陈莉

沐川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幅员面积1408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196个行政村,人口25.9万人。县境内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林竹翠绿,空气清新,素有“绿色明珠”和“天然氧吧”之称。2008年成功创建成为乐山市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省级生态县。近年来,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发展生态旅游为载体,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生态文化培育为抓手,立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定位和“一站、一心、两片、三地、四县”的“11234”发展思路,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生态旅游县建设新路。

一、基本做法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于2008年全面启动生态县创建工作,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8名县级领导牵头分工负责,形成了以县委政府主导、人大政协助推、部门乡镇联动、业主具体实施、群众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按照《沐川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所确定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25个重点项目,强力推进生态县的建设工作。

(一)夯实基础,倾力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坚持实施大林业战略。多年来,我县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抓住了实施速生丰产林工程、国家速生丰产林项目和世行贷款造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项目的机遇,积极培育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发展龙头企业,落实林业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栽竹的积极性,推动了沐川林业快速发展,全县林竹面积151.3万亩,森林覆盖率69.5%,其中永福镇林竹面积达到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林业助农增收与林业产业发展居全省前列,并在全省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二是精心打造生态城市。确立了“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的精品宜居县城定位。大力实施“森林城市”工程,在县城区新栽种大树近300棵,形成了满城绿色的清新婉约风格。积极实施闸坝工程,建成了五道梯级拦河闸坝,蓄积溪水75万立方米,为群众创造了文化娱乐、休闲观景、动静相宜的理想环境,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现代气息。开工建设梨园街旧城改造、“碧水丹霞”景观工程和工业园区建设工程,与“一路两广场”遥相呼应,实现山、水、人的和谐统一,全面完成城市道路“白+黑”,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三是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把环境优美乡镇创建作为生态县创建的难点和基础工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对口帮扶制度,全县共有44个县级对口帮扶部门深入乡镇,从政策、资金、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创建过程中大力实施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四化”工程,注重“四个结合”,即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环保专项行动相结合,着力开展水、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综合整治,新建垃圾池、污水处理设施等,配备保洁人员,取缔27户小纸厂,栽植行道树,乡镇整体风貌明显改观。

(二)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一是以“林浆纸一体化”为重点发展生态工业。坚持实施以林促纸、以纸兴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促工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发展路子,着力打造“西部纸都”,永丰纸业通过连续5期技改扩建,成长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和四川规模最大的林浆纸产业龙头企业,其主导产品“永丰牌”打印纸荣获乐山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开展造纸固废综合利用,提高循环用水率,污染排放达到国家最新排放标准。进一步做大做强林浆纸产业,积极支持永丰公司与厦门建发组建永丰浆纸股份有限公司,新建成12万吨制浆项目,扩大禾丰公司卫生纸生产能力,全县制浆造纸能力达到30万吨,目前正在加紧20万吨高档文化纸项目前期建设工作。坚持走林竹资源综合利用之路,加快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国林木业、吉源木业等板材深加工企业,全县竹木板材加工能力达到10万方。目前正加快推进2万立方米竹基红木、5万立方米木材改性、10万立方米实木板生产线等板材加工项目。二是以“十大农林基地”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坚持以农业产业化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以标准化生产提升农产品质量。着力建设国家级林竹、大鲵基地,省级茶叶、中药材、猕猴桃、山地乌骨鸡等“十大农林基地”。大力发展茶叶、金银花、黄白姜、甩菜、苦笋、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以一枝春茶业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基地+农户”的茶业发展模式;竹类、黄(白)姜先后通过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全县整体获得全省首个无公害基地县认定,35个农产品分别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三是以“两大特色景区”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开发沐川竹海和五马坪特种旅游基地两大旅游景区。沐川竹海景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自驾游为一体,主要体现古寨子、古商道、古寺庙和原生态环境、原生态设施、原生态食品“三古三原”风格,目前已完成投资8500万元,全面完成第一期“一环线两入口八景点”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南、北两大门,成功打造萧洞飞虹、永兴湖、神龙池等景点29个。去年9月,正式成为沐川首个国家级3A景区,摘取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桂冠。今年“五一劳动节”共接待游客3.78万人次,同比增长25.1%,旅游综合收入1348.72万元,同比增长29.68%;其中门票收入5.37万元。沐川将成为“成都(绵阳)—乐山—宜宾—凉山”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形成“峨眉看仙山,乐山看大佛,沐川看竹海”的旅游品牌。

(三)增强动力,着力培育生态文化。一是开展生态文化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五大载体的生态文化创建活动。即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开展以实施节能降耗、废物循环利用、无纸化办公为内容的创建绿色机关活动,以“六个一”工程为主要载体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以培育企业文化为核心的绿色企业创建活动,以倡导生态、健康、向上、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绿色消费为目的的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以村容美化、周边绿化、道路硬化、环境净化为目标的绿色村庄创建活动。二是打造生态文化特色品牌。推出了“竹乡艺术节”、“欢乐竹乡”等特色文化活动。沐川草龙荣获吉尼斯纪录,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草龙,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与奥运会火炬传递等国内大型演出活动。既有书法艺术和国画的神韵,又展现独特工艺的风格和雅致的沐川竹编走进世博。《千手观音》、《梅兰竹菊》等沐川精品竹编在上海世博会精彩亮相,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去年在国庆节期间成功举办“中国〃沐川首届生态文化旅游节”,《中国环境报》专版报道,提高了沐川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加强各级干部的学习,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党校干部培训课程,增强各级干部的生态环保意识。开展“6.5”世界环境日暨创建省级生态县宣传系列活动、实行环保知识进社区,组织青年环保自愿者和巾帼环保自愿者开展“绿色环保行”、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生态环保的影响。

(四)狠抓关键,建立完善创建机制。一是决策机制。提出了“11234”的总体发展思路,确立了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打造中国西部优美乡村的战略目标。从2001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生态创建领导机构并下设办公室,县级领导亲自挂帅,抽调精兵强将,实行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了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二是投入机制。各相关部门向上积极争取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县财政配套补助,整合项目资金,实行集中使用,重点支持生态建设项目和重点乡镇,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能;通过市场运作筹集创建资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三是保障机制。县人大、政协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把生态县建设列入调研课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专题审议,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邀请上级科技环保专家学者学者来沐川视察、调研,指导创建工作,提升创建水平。

二、主要成效

通过近年来的实施,我县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社会体系和生态建设能力支撑体系五大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一)生态环境魅力进一步彰显。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淘汰关闭排放不达标制浆造纸企业健全竹海纸业公司。2009年,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了1004吨和124.61吨,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223吨以内。环境空气质量≥90%,龙溪河出境断面水质由V类变为III类,全县环境质量指数为优,列全省首批创建省级生态县第一位,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荣获“中国四川山鹧鸪之乡”的美誉。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和,全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二)生态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以生态资源的培育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县建设,沐川生态发展成功避免了“保护生态、留下贫穷” 的局面。昔日发展滞后的沐川,今天已是四川竹浆纸产能第一县,省级竹材林浆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富民增收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2009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66亿元,增长54.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900万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149元,增加586元,增长16.4%。

(三)生态文化活力进一步激发。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区域特色文化正在形成,生态文化逐步融入我县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绿色生活正逐步成为市民自觉行为和习惯。群众对生态创建的知晓率达95%以上,市民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沐川生态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四川生态省建设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县委、县政府为此提出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等六个三年行动计划,将紧紧围绕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五大体系,结合沐川实际,进一步做大以林浆纸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全面推进“沐绿参天”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加快建设西部最大的竹博园,通过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县,加大节能减排和农村环保工作,继续深化以国家级生态乡镇为重点的生态细胞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的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实现建设四川生态强县和中国西部优美乡村而努力奋斗。

第二篇: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优美乡村

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优美乡村

陈莉

沐川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南部,幅员面积1408平方公里,辖19个乡(镇),196个行政村,人口25.9万人。县境内气候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林竹翠绿,空气清新,素有“绿色明珠”和“天然氧吧”之称。2008年成功创建成为乐山市首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010年被省政府命名为全省首批省级生态县。近年来,县委政府始终坚持以发展生态旅游为载体,以生态保护为基础,以生态文化培育为抓手,立足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提出了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的战略定位和“一站、一心、两片、三地、四县”的“11234”发展思路,初步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实际的生态旅游县建设新路。

一、基本做法

县委、县政府认真贯彻《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生态省的决定》,于2008年全面启动生态县创建工作,由县委书记、县长亲自挂帅,8名县级领导牵头分工负责,形成了以县委政府主导、人大政协助推、部门乡镇联动、业主具体实施、群众广泛参与的创建格局。按照《沐川县生态县建设规划》所确定的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等25个重点项目,强力推进生态县的建设工作。

(一)夯实基础,倾力保护生态环境。一是坚持实施大林业战略。多年来,我县在加快经济建设的同时,抓住了实施速生丰产林工程、国家速生丰产林项目和世行贷款造林、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项目的机遇,积极培育生态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林权制度改革,发展龙头企业,落实林业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农民造林栽竹的积极性,推动了沐川林业快速发展,全县林竹面积151.3万亩,森林覆盖率69.5%,其中永福镇林竹面积达到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林业助农增收与林业产业发展居全省前列,并在全省率先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二是精心打造生态城市。确立了“城在林中,水在城中,山水相连,林水相依”的精品宜居县城定位。大力实施“森林城市”工程,在县城区新

栽种大树近300棵,形成了满城绿色的清新婉约风格。积极实施闸坝工程,建成了五道梯级拦河闸坝,蓄积溪水75万立方米,为群众创造了文化娱乐、休闲观景、动静相宜的理想环境,充满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和现代气息。开工建设梨园街旧城改造、“碧水丹霞”景观工程和工业园区建设工程,与“一路两广场”遥相呼应,实现山、水、人的和谐统一,全面完成城市道路“白+黑”,进一步提升城市形象。三是积极创建环境优美乡镇。把环境优美乡镇创建作为生态县创建的难点和基础工程,因地制宜,科学规划。实行县级领导和部门对口帮扶制度,全县共有44个县级对口帮扶部门深入乡镇,从政策、资金、技术与管理等方面给予支持。在创建过程中大力实施美化、绿化、净化、亮化“四化”工程,注重“四个结合”,即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相结合,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与灾后重建相结合,与环保专项行动相结合,着力开展水、大气、噪声、固体废弃物等综合整治,新建垃圾池、污水处理设施等,配备保洁人员,取缔27户小纸厂,栽植行道树,乡镇整体风貌明显改观。

(二)突出特色,大力发展生态经济。一是以“林浆纸一体化”为重点发展生态工业。坚持实施以林促纸、以纸兴林、以林养水、以水发电、以电促工的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坚定不移地走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发展路子,着力打造“西部纸都”,永丰纸业通过连续5期技改扩建,成长为国家级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和四川规模最大的林浆纸产业龙头企业,其主导产品“永丰牌”打印纸荣获乐山市首个中国驰名商标。开展造纸固废综合利用,提高循环用水率,污染排放达到国家最新排放标准。进一步做大做强林浆纸产业,积极支持永丰公司与厦门建发组建永丰浆纸股份有限公司,新建成12万吨制浆项目,扩大禾丰公司卫生纸生产能力,全县制浆造纸能力达到30万吨,目前正在加紧20万吨高档文化纸项目前期建设工作。坚持走林竹资源综合利用之路,加快延伸产业链条,大力培育国林木业、吉源木业等板材深加工企业,全县竹木板材加工能力达到10万方。目前正加快推进2万立方米竹基红木、5万立方米木材改性、10万立方米实木板生产线等板材加工项目。二是以“十大农林基地”为重点发展生态农业。坚持以农业产业化推动生态农业发展,以标准化生产

提升农产品质量。着力建设国家级林竹、大鲵基地,省级茶叶、中药材、猕猴桃、山地乌骨鸡等“十大农林基地”。大力发展茶叶、金银花、黄白姜、甩菜、苦笋、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加工,初步形成以一枝春茶业等加工企业为龙头的“公司+基地+农户”的茶业发展模式;竹类、黄(白)姜先后通过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全县整体获得全省首个无公害基地县认定,35个农产品分别获得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三是以“两大特色景区”为重点发展生态旅游。重点开发沐川竹海和五马坪特种旅游基地两大旅游景区。沐川竹海景区集生态旅游、休闲度假、自驾游为一体,主要体现古寨子、古商道、古寺庙和原生态环境、原生态设施、原生态食品“三古三原”风格,目前已完成投资8500万元,全面完成第一期“一环线两入口八景点”基础和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南、北两大门,成功打造萧洞飞虹、永兴湖、神龙池等景点29个。去年9月,正式成为沐川首个国家级3A景区,摘取中国最佳绿色生态旅游名县桂冠。今年“五一劳动节”共接待游客3.78万人次,同比增长25.1%,旅游综合收入1348.72万元,同比增长29.68%;其中门票收入5.37万元。沐川将成为“成都(绵阳)—乐山—宜宾—凉山”旅游环线的重要节点,形成“峨眉看仙山,乐山看大佛,沐川看竹海”的旅游品牌。

(三)增强动力,着力培育生态文化。一是开展生态文化创建活动。积极开展五大载体的生态文化创建活动。即在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中开展以实施节能降耗、废物循环利用、无纸化办公为内容的创建绿色机关活动,以“六个一”工程为主要载体的绿色学校创建活动,以培育企业文化为核心的绿色企业创建活动,以倡导生态、健康、向上、文明的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绿色消费为目的的绿色社区创建活动,以村容美化、周边绿化、道路硬化、环境净化为目标的绿色村庄创建活动。二是打造生态文化特色品牌。推出了“竹乡艺术节”、“欢乐竹乡”等特色文化活动。沐川草龙荣获吉尼斯纪录,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草龙,进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参与奥运会火炬传递等国内大型演出活动。既有书法艺术和国画的神韵,又展现独特工艺的风格和雅致的沐川竹编走进世博。《千手观音》、《梅兰竹菊》等沐川精品竹编在上海世博会精彩亮相,吸引了世界各地的目光。去年

在国庆节期间成功举办“中国〃沐川首届生态文化旅游节”,《中国环境报》专版报道,提高了沐川在全国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三是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加强各级干部的学习,将生态环境保护列入党校干部培训课程,增强各级干部的生态环保意识。开展“6.5”世界环境日暨创建省级生态县宣传系列活动、实行环保知识进社区,组织青年环保自愿者和巾帼环保自愿者开展“绿色环保行”、等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活动,扩大生态环保的影响。

(四)狠抓关键,建立完善创建机制。一是决策机制。提出了“11234”的总体发展思路,确立了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打造中国西部优美乡村的战略目标。从2001年开始,县委、县政府成立了生态创建领导机构并下设办公室,县级领导亲自挂帅,抽调精兵强将,实行目标考核,加强督促检查,确保了创建工作顺利推进。二是投入机制。各相关部门向上积极争取生态建设专项资金,县财政配套补助,整合项目资金,实行集中使用,重点支持生态建设项目和重点乡镇,发挥项目资金的最大效能;通过市场运作筹集创建资金,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三是保障机制。县人大、政协充分发挥监督职能,把生态县建设列入调研课题,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进行了专题审议,充分发挥科技支撑作用,邀请上级科技环保专家学者学者来沐川视察、调研,指导创建工作,提升创建水平。

二、主要成效

通过近年来的实施,我县创建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经济体系、生态环境体系、生态文化体系、生态社会体系和生态建设能力支撑体系五大体系初步形成,实现了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

(一)生态环境魅力进一步彰显。节能减排成效明显,淘汰关闭排放不达标制浆造纸企业健全竹海纸业公司。2009年,主要污染物化学耗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了1004吨和124.61吨,氨氮排放总量控制在223吨以内。环境空气质量≥90%,龙溪河出境断面水质由V类变为III类,全县环境质量指数为优,列全省首批创建省级生态县第一位,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荣获“中国四川山鹧鸪之乡”的美誉。实现天蓝地绿、水清人和,全县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融。

(二)生态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以生态资源的培育发展生态经济,以生态经济支撑生态县建设,沐川生态发展成功避免了“保护生态、留下贫穷” 的局面。昔日发展滞后的沐川,今天已是四川竹浆纸产能第一县,省级竹材林浆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实现了富民增收的有机统一,实现了全县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2009年,全县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66亿元,增长54.2%;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900万元,增长17.2%;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4149元,增加586元,增长16.4%。

(三)生态文化活力进一步激发。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理念深入人心,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区域特色文化正在形成,生态文化逐步融入我县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低碳绿色生活正逐步成为市民自觉行为和习惯。群众对生态创建的知晓率达95%以上,市民环保意识显著增强。

沐川生态县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和四川生态省建设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县委、县政府为此提出了“国家级生态县创建”等六个三年行动计划,将紧紧围绕国家级生态县建设五大体系,结合沐川实际,进一步做大以林浆纸为重点的生态经济,全面推进“沐绿参天”省级新农村示范片建设,加快建设西部最大的竹博园,通过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县,加大节能减排和农村环保工作,继续深化以国家级生态乡镇为重点的生态细胞创建活动,不断增强全县干部群众的生态理念和环保意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为实现建设四川生态强县和中国西部优美乡村而努力奋斗。

第三篇: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文明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生态文明

编辑:admin 时间:2011-1-31 21:19:00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强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贯彻落实这一精神,要求我们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加快发展生态经济,努力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加快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是发展生态经济的根本举措。《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适应市场需求变化,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必须始终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一核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实现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为此,应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特别是制造业,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产业配套能力,淘汰落后产能;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先导性、支柱性产业,不断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

大力开发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一方面,加强节能、低碳、环保技术的攻关和突破。从政府层面来说,应制定能源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的科技规划,加强领导和指导,加大财税金融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组织科研力量推进节能减排技术的研究开发和自主创新,努力在重大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特别是要根据现阶段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在煤炭资源清洁高效开发和循环利用技术、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利用技术等领域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技术改造项目。另一方面,大力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引导企业引进和采用国内外先进节能减排技术和设备,并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和装备。抓住落后产能相对集中的重点行业,依法坚决淘汰那些浪费资源、污染环境、安全生产条件不达标的企业,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注重总结推广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减排的先进经验。

促进能源资源的循环利用。能源资源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从一定意义上讲,能源资源决定着经济发展的类型和性质,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模式和布局。比如,建立在煤炭、石油等化石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工业经济,建立在土地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农业经济,建立在太阳能、氢能等资源基础上的经济是生态经济。从能源资源的视角来看,经济模式大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以煤炭、石油为代表的传统经济,其主要特点是资源不可再生、环境污染严重;二是以太阳能、氢能为代表的新型能源经济,其主要特点是资源可再生、污染少。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应逐步实现由以煤炭、石油为主的化石能源经济向以太阳能、氢能为主的新型能源经济或低碳经济转变。与此同时,还应重视废弃资源的循环利用,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近年来,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城市生活垃圾急剧增多。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的垃圾历年累积堆存量达60多亿吨,有200多座城市饱受垃圾问题的困扰,而许多城市现在仍然采取填埋、堆肥、焚烧等不科学的方法来处理垃圾。这不仅严重浪费可再生资源,而且严重污染环境。应改变以往把垃圾等废物视为包袱和灾害的观念与做法,将其视为再生资源和巨大财富,通过加快城市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等手段,努力防止垃圾造成的“二次污染”,并充分挖掘其巨大的资源潜力,实现“二次利用”。

重视利用荒野这一宝贵资源。所谓荒野,是指未受人类活动干扰或者人工改造较少的自然环境。在传统观念中,荒野是没有多少价值的。然而,在生态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荒野显得越来越重要、越来越有价值。荒野是一种具有原生性、多样性、开放性等特点的自然系统,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休闲价值、审

美价值。应进一步转变对荒野的认识,深入研究荒野资源的价值,在坚持开发与保护相结合原则的前提下不断创新荒野资源利用的方式,科学利用和合理开发荒野资源,努力做到以最小的资源消耗获取最大的社会和生态效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河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来源:人民网

第四篇: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江夏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生态江夏

胡亚波

2011年第5期 ——生态建设

近几年来,江夏经济快速发展,连续三年荣获全省县域经济排名第一名。区委、区政府在制定“十二五”规划时明确提出,江夏要在全省率先进入全国百强县市行列。“十二五”时期,江夏经济要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克服资源和环境的约束压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走生态立区之路。

一、突出园区特色功能,建立创新型的生态工业体系

生态工业体系是生态经济的核心。生态工业是依据生态经济学原理,以节约资源、清洁生产和废弃物多层次循环利用等为特征,以现代科学技术为依托,运用生态规律、经济规律和系统工程的方法经营和管理的一种综合工业发展模式。江夏将依托东湖高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开发区,围绕国家火炬计划·武汉江夏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的建设,打造特色功能园区,做强现代装备制造、光电子信息和生物医药三大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承接东部沿海和外资新兴产业转移;注重配套产业链,重点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推进生态工业体系建设。

一是做好战略性园区产业发展引导规划。重点突出庙山、藏龙岛、大桥新区三个主体开发园区的特色功能。藏龙岛以光电子信息和总部经济为主要特色,庙山以轻工机械制造和生物医药园为主要特色,大桥新区以重工业及配套产业链为主要特色。三个开发区在主体功能的框架之下,进一步细化若干个产业集群。南环线一带的乡镇街工业园区,以承接三个主体开发区辐射产业链和配套产品为主,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区。

二是按照园区功能分区落实项目。在划分三大园区主体功能的基础上,制定《江夏区经济开发区开发引进项目指导目录》,认真梳理现有项目库的项目和意向性的项目,采取协商和双向交流的方式,按照各园区的功能统一组织协调项目落位。利用各种机遇,组织大型招商推介活动,推进新一轮的大开放、大开发和大发展。

三是大力推进园区企业清洁生产。开发园区要积极打造清洁生产的要素环境,为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打好基础,进一步推进结构调整,促进企业节约、降耗、减污和增效,使产品、产业结构符合清洁生产的发展方向,逐步扩大区内清洁生产企业试点面,加强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健全促进清洁生产的激励性政策,强化清洁生产的监督管理。

二、突出南部生态特点,建立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体系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借鉴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江夏将充分发挥南部农业规模化的优势,重点发展都市农业、循环农业、特色农业,形成鲜明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基地和农业循环经济产业群,打造现代化的生态农业体系。

一是建设农业循环经济园区。以中化东方、金林等有机肥料厂为龙头,建设乌龙泉农业循环经济园区,引进国内外知名的农业循环经济龙头企业,配套发展与龙头企业相关的农业产业链,推进林果业、设施农业和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以一个企业带动一个乃至几个产业,富裕一方农民。

二是加快农业生态小区建设。以法泗怡山湾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农庄为示范,建设猪—沼—稻(林、果、菜、鱼)模式的农业循环经济生态小区。以全区35个万头猪场为中心,强化畜禽养殖小区污染治理,规模化养殖小区粪便无害化处理,大力发展沼气能源、沼液灌溉、沼气发电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逐步扩大覆盖范围,形成循环经济特色产业群。

三是加强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农业资源优势,重点建设特色优质农产品产业板块。加大龙头企业引进和建设力度,大力推进符合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的大棚农业、基地农业和生态农业,逐步形成 “八大产业化基地”,即以107国道为轴线的苗木花卉基地,以梁子湖岸线为纽带的有机绿茶基地,以江夏园艺场为中心的绿色瓜果基地,以范湖沿江和天子山大道沿线为重点的武嘉蔬菜基地和环城蔬菜基地,以法泗桂子米为代表的优质稻及莲藕基地,以舒安湖泗为主产区的藠头苎麻生产基地,以南部老区为主体的杉木丰产林基地和以梁子湖、汤逊湖、鲁湖等湖泊为环状的水产基地的产业化生产格局。

三、突出区位优势特点,建立独具特色的现代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体系

现代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是生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生态工业和生态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服务业。江夏将抓住山水、人文资源丰富和交通发达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物流和生态旅游业,逐步构建独具特色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一是大力发展水陆空联运的现代物流业。现代物流业作为新的产业形态,一方面该产业本身符合生态经济的要求,另一方面物流产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促进区域内信息与商品的快速有效流动和增长,拓宽区域价值创造的空间,优化企业的战略竞争资源,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从而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江夏将充分发挥郑店区域内京珠、沪蓉、青郑高速交汇京广铁路、长江水道、107国道等交通发达的优势,做大做强华中物流产业园,将该园区作为战略大园区来谋划,形成与白沙洲大市场相呼应的物流区域;加大招商引资推介力度,打造集建材市场、钢铁市场、家具市场、农副产品交易市场、汽车交易市场、日用工业品仓储物流以及综合运输调度信息服务中心为一体的华中地区最大的物流中心。加强与武汉港的联合,以武汉第二机场建设选址江夏为契机,逐步形成水陆空联运的现代物流中心,以物流经济带动全区经济发展。

二是大力发展现代商贸业。一是壮大发展连锁超市业态。全区将以中百仓储、武商量贩店为龙头企业,以纸坊中心城区发达的超市和仓储业为依托,建成一个功能完备、辐射全区的现代服务流通网络,促进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集中采购、配送。二是以江夏定位为武汉中等卫星城市的发展战略,快速发展大专院校、新增住宅小区内的服务业,发展壮大社区服务业业态。三是加快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壮大发展农村自由经济业态,为农副产品入市,为农民经商创建一个方便、舒适、快捷的场所。四是壮大发展电子商务等新型商业业态,引导零售业、餐饮业、宾馆等服务行业建立商业门户电子网站,支持无店铺销售有序发展,推行网上交易活动,争取在最大限度节约商业用地的情况下,使我区服务业更加优质、便捷和繁荣。

三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以《江夏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蓝图,围绕“一舰三湖三山”的旅游发展定位,做好生态旅游、文化休闲旅游文章,整合旅游资源,加强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拓展江夏旅游市场,精心打造中山舰、武汉巴登城、梁子湖风景区等江夏旅游主打品牌;抓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加快藏龙岛湿地公园、庙山麻雀湖湿地公园建设,着手规划三门湖、梁子湖青山岛等环湖旅游景区,引进开发森林公园(熊廷弼公园);积极打造以村为主体,集生产生活旅游为一体的“两型”低碳和谐的生态景区;大力发展环山、环湖、环路、环景区的农家乐旅游景点建设,完善周边配套设施,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力度,推动旅游休闲产业发展。■

(作者系武汉市江夏区人民政府区长)

第五篇: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

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和谐德州

山东省德州市地处鲁西北平原,改革开放前长期以传统农业为主,曾是全国30个贫困地区之一。近年来,德州市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在生态文明建设上进行了大量有益探索,取得明显成效,初步走出了一条发展地区经济与环境保护并重的双赢之路。

一、转变观念,坚定走生态经济发展之路

德州市在认真把握宏观政策、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认知发展规律、重新审视市情、广泛集中民智的基础上,对生态文明和生态经济的发展有了全新的认识,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和谐德州”的总体要求。德州市目前已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加速推进期,但产业层次低、人均占有少、财政实力弱的矛盾依然突出。从产业结构看,工业总体比重仍然偏高,农业大而不强,服务业相对滞后;从群众意愿看,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渴望拥有更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此,德州市围绕生态经济这一发展模式迅速付诸行动,努力破除扩大总量与提升质量的双重矛盾,近年来初步解决了全市存在多年的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资源消耗过大、高新技术产业比重低等问题,收到了发展速度快、质量效益优、生态环境好的多重效果。

二、强化支撑,全力构建生态经济发展体系

推进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立足转方式调结构,突出生态导向,以生态促转调、保转调,实现三次产业结构同步提升、协调发展。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成为全国首个“亩均吨粮市”和京津济地区优质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植壮大新兴产业,实现了质量、效益双丰收;发挥生态服务业优势,现代物流、专业市场蓬勃兴起,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达到41.5%。

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2010年第四届世界太阳城大会在德州市举办、被命名为“中国太阳城”以及德州作为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等机遇,抢占光伏发电开发利用领域制高点。同时,在风电发电装备制造、生物质能开发利用等方面培育前沿技术,延伸产业链条。目前,全市以低聚木糖为代表的生物产业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一。大力推进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实施“百万屋顶”计划和“千村浴室”工程,中心城区建筑太阳能一体化推广应用率达到90%以上,重要场所、道路、景区全部实现太阳能灯照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太阳城景观。德州也由此被评为国家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低碳中国贡献城市。

加大节能减排力度。探索建立了“点源—污水处理厂—湿地—河流”为一体的污染“递进式”治理模式,健全了市、县、企业“三级”环境管理和防控、预警、处置、保障、问责五大体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做好“水、绿、文化、生态”文章,构筑起主城带动、组团发展、城乡一体、统筹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格局。突出抓好一批事关长远和涉及民生的重点工程,城中村、棚户区、旧住宅区改造等得到群众好评。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中心城区、全市农村基本实现大地园林化。

加快生态文化建设。坚持把生态文化建设作为发展生态经济的重要内容,让生态理念成为广大群众共同遵守的规范,促进群众生态道德文化素质的提高。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积极开展生态文明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等系列活动,倡导绿色消费和生活方式,营造起人人参与保护环境、建设生态的良好风气。培育生态道德意识,把道德关怀引入到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中,把对生态环境的保护转化为自觉的行动。

三、健全机制,加快生态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大力推动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目标责任体系和监督考核机制。在指标体系上,更加注重建成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国民经济体系。在总体布局上,更加注重绿色环保、生态高效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强化科技、人才、体制支撑。在目标方向上,更加注重发展生态经济、改善生态环境、繁荣生态文化、构建生态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具体操作环节上,严把项目准入,抬高招商门槛,坚决卡死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的项目,依法加大违法惩处力度。鼓励各级党委政府在生态城市、生态园区、生态村镇建设等方面创新机制,把生态建设指标列入考核内容,作为衡量地方经济发展、评价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为德州未来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率先发展奠定了思想和工作基础。

(作者:中共山东省德州市委书记)

下载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优美乡村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展生态经济 建设优美乡村.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生态经济建设

    关于发展生态经济的一些思考 今天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GDP的增长步伐让全世界侧目。但是,在发展经济的过程当中,我们的资源消耗量、能源消耗量和生态环境的负担也都“领先”于......

    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活动策划书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环保协会 响应鄱阳湖生态经济建设 活动策划书 活动背景: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是以江西鄱阳湖为核心,以鄱阳湖城市圈为依托,以保护生态、发展经济为重要战略构想,......

    内蒙古生态经济建设工作汇报[推荐]

    内蒙古科右前旗巴达仍贵办事处地处洮儿河上游,总人口为1.02万人,蒙古族占95%。几年来,巴达仍贵办事处党政班子以生产发展为核心、农民增收为目标,瞄准国家产业扶持政策,提出“依......

    开展生态经济建设情况汇报五篇

    当前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人口不断增加,水、土地、能源、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会越来越突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形势日益严峻。面对这种情况,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大力发展我......

    发展民营经济建设和谐社会

    发展民营经济建设和谐社会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向全党和全社会发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动员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 打造中国西部优美乡村

    建设四川生态经济强县 打造中国西部优美乡村沐川县作为典型的盆周山区县,怎样抢抓发展机遇,规划好“十二五”、谋划好“十三五”,积极探索山区发展新模式,实现山区社会超常发展,......

    生态乡村标语

    生态乡村标语 1、 2、 3、 全村动员,人人参与,共建生态乡村! 重环保,建家园,男女老少齐动员。 家家生态好风光,人人幸福保安康。 4、团结一心,奋力拼搏,为创建生态乡村而努力! 5、全......

    谈谈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

    谈谈林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林业经济建设林业作为经济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以及人口的增长,对林业的资源的需求也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