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的优势
适应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全面提升蔬菜产业的优势
——临淄区大力实施标准化强区战略
近几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始终按照现代化农业发展的要求,采取有效措施,积极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步伐,打造临淄农业新的增长点,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现全区已发展到标准化生产基地5个,全区年产无公害蔬菜12.5亿公斤,产值近14亿元。来自蔬菜产业的全区农民人均纯收入2590元,占全区农民人均收入的58.7%。
一、制定行业标准,推进体系建设。
我区按照“无标制村、有标贯标、执标必严、违标必究”的原则,结合我区的实际,先后制定了“无公害蔬菜安全生产操作规程”、“无公害高效日光温室建设规程”、“大棚西红柿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大棚茄子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大棚西葫芦栽培技术操作规程”、“大棚甜(辣)椒栽培技术操作规程”、“食用菌无公害栽培”七大技术操作规程,全面推进标准化生产体系建设。
二、加强标准化生产宣传力度,形成良好的生产氛围。
在建设标准化体系中,我区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报纸等新闻媒休,多形式、广渠道的向农民朋友进行广泛深入宣传,无公害、绿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的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发放各类明白纸、画册5000余份,为发展标准化生产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三、切实做好技术服务,提高农民种植水平。
我区依托蔬菜技术推广中心加大对农民无公害生产技术培训,累计在全区举办培训班30余次,发放技术资料3500多份。同时,先后聘请了中国农科院王贵臣教授、省农科院蔬菜所何启伟研究员、省秸秆反应堆推广中心的张世明研究员等相关专家、教授,采取田间讲座、现场互动、培训班等形式,加强对农民的无公害、绿色蔬菜生产技术培训力度。
四、制定奖励政策,加大绿色品牌申报力度。
绿色品牌的认证是提高我区蔬菜产业竞争力和知识度的有效途径。为此,区委、区政府制定了奖励政策,鼓励企业争创名牌——“对年内获得国家绿色食品标志的,区财政一次性奖励企业5万元;对年内获得国家无公害食品认证的,区财政一次性奖励企业3万元;对年内获得省无公害食品认证的,区财政一次性奖励企业1万元”。通过这些奖励政策的制定,我区现已有“绿竹”牌芦笋、“绿宇”牌、“大后村”牌系列蔬菜分别获得绿色食品标志和无公害食品标志。并有“翠竹”牌系列蔬菜、“边河”牌食用菌、“尧王”牌西瓜、“京鲁”牌系列蔬菜等多个品牌正在申请绿色食品标志。
五、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以点带面、层层推进。
我区根据蔬菜品种的区域化分布和种植的主导品种,规划和建成了五个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以皇城镇南卧石村为中心,以千棚区为依托,建成了万亩优质西红柿基地;以东、西、南羊村、许家村为中心建成了千亩优质西葫芦生产基地;以崖付、于家、郑辛为中心建成千亩优质茄子生产基地;以皇城镇西上村为中心建成了千亩甜椒生产基地;以朱台镇高家村为中心建成了万亩优质芦笋生产基地。通过基地的建设,极大的带动了周边地区农民种植无公害绿色蔬菜的积极性。
六、加大综合执法力度,创造良好的生产氛围。
为确保标准化生产,区农业局联合工商、技术监督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伍,对全区的农资市场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整顿,对1605、氧化乐果、敌敌畏等毒性强、残留期长的农药进行了查封、扣压。通过几次联合行动,大大净化了我区农资市场,基本上确保了市场上所销售的农药、化肥符合标准化生产的要求。
七、实行新的销售渠道,确保蔬菜的零污染
一是实行专卖制度。在全区建设了25处无公害、绿色蔬菜专卖点、专卖店,由淄博京鲁生物有限公司统一采购、统一分级、统一包装、统一配送,实现了蔬菜由生产到“餐桌”的“零”污染制度。二是产品追溯制度。凡是由示范基地生产的无公害绿色蔬菜,在包装时均贴上生产标签。标签的主要内容有生产人、生产时间、品种、数量等组成。这样如果出现问题,将很容易的找到当事人。
临淄区农业局吕涛
二00四年十一月二十二日
第二篇:沙湾县现代化农业发展优势建议
沙湾县农业发展优势及典型经验的
建
议
农业现代化实现新突破,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到根本性改变,为探索出一条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道路,我县努力学习和借鉴县辖区内农八师的发展优势及先进经验,坚持以大幅度增加农牧民收入为核心,实现“农业现代化,沙湾必先行”。现对我县农业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一、加强兵地融合发展,合理调配我县地表水资源 沙湾县地处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总面积13100平方公里,境内共有六条河流,地表水资源总量合计为21.038亿m3,按历史协议与兵团分水后,沙湾县可利用的地表水资源量为4.958亿m3,每年利用量4亿m3。按历史协议,由玛纳斯河、西岸大渠、金沟河、巴音沟河每年分配给我县地表资源量3.351亿m3。地下水资源总量为3.18亿立方米/年,可开采总量为1.8757亿立方米/年。
农八师周边有三座大型水库,一座中型水库,总库容近4.3亿万立方米,调蓄能力大。我县现有三座平原式水库,两座中型水库,一座小(2)型水库,总库容3450万立方米,无法满足现有农业灌溉的调蓄能力。
沙湾县属典型内陆干旱区,农业耕地面积大,农业用水占全县用水总量的90%,水资源开发、节约与合理利用对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增加民生水利工程,增大我县地表水源的调蓄能力,全面实施高效节水面积,节水潜力很大。
二、完善水利基础设施,为实现节水目标打好基础 2011年我县总耕地面积154万亩,比“十一五“初期增加了38万亩耕地,大力实施高效节水的情况下,农业灌溉水量增加了1.43亿立方米。
近年来全县先后实施高效节水面积113.09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3.4%,由于地理环境、水质等原因,用地表水进行灌溉的高效节水面积仅占总高效节水面积的23%。因此,增加地表水进行高效节水面积的各项水利工程势在必行。
1、推进民生水利工程建设,大力保障农业用水,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增加县域内经济社会发展的民生水利工程,可改变“上游有水引不下来,下游灌区受旱”的情况将不再发生。由于大型骨干蓄调配水利枢纽工程设施不足,山区片控制性水源工程续建配套设施不完善,使每年3~5月份枯水期灌溉水源得不到根本保证。由于地理、气侯等原因,山区片种植结构单一,使原本单一的农作物得不到有效的灌溉,产量随之降低,农牧民生产、生活得不到提高。有效控制和利用上游地表水资源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对我县大中型骨干蓄调配水利枢纽工程的投资,通过逐级配套水利工程的完美,改变目前我县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的现象,提高地表水资源的利用率。
2、增加渠道改造工程,增加节水效益
截止目前全县已建成干、支、斗、农四级防渗渠道2434.5
公里,由于长年冲刷渠道已老化,四级防渗率达85.75%。
增大对各级渠道的新建和改建工程的项目投资,提高渠道防渗率,这样既可提高我县灌溉水利用系数,实现“十二五”末灌溉水利用系数由0.557提高到0.61,农业灌溉节约的水量可向工业生产输水,增加水资源在工业生产中的产出比重,同时增加我县的招商引资的力度,实现“农业促进工业的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增收的工业水资源费,可加大我县灌排工程的维修力度,并改善水利职工的生活待遇。
三、加强高效节水工程规模化、标准化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投资,实施优质高效示范工程,是推动高标准节水技术快速健康发展的关健
沙湾县农业种植是以每家农户为单元,因控制性水资源权属农八师,近几年我县也实施了土地整合,但推进缓慢,农作物灌溉时间落后于兵团,种植结构、规模、高效等方面仍与农八师有很大的差距。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农业产业结构,高标准、高水平建设高产棉花、辣椒、番茄、蔬菜林果、大力建设设施农业基地,增大高效节水工程规模化、标准化项目前期工作,争取国家投资,实施优质高效示范工程,是构建具有沙湾特色的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的前提。
四、推行水价综合改革,严格资源管理制定,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1、积极推进水价改革,用水水价调节杠杆,而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
水行业与其它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办法,提高农民节水意识。
2、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确立用水定额管理的目标与原则
(1)用水定额管理的目标:通过实行用水定额管理、解决好我县农业灌溉水矛盾问题,达到节约用水的目的,控制用水总量,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
(2)用水定额管理的原则:坚持“计划用水、定额管理、总量控制”的原则;坚持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的原则;坚持先计划内、后计划外的原则;坚持定额管理与水价调节、水权管理相结合的原则。
总量控制原则,根据综合灌溉定额,明确控制各村水量指标,明确各区域的水资源使用权,并根据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水资源利用情况,加大种植结构的调整。
分类计价原则,用水定额管理必须与水价调节相结合,改革现行不利于水利健康发展的水价政策,实行超额定额、超计划累进加价的措施,促进节约用水。
通过完善水利设施、新增高效节水、调整水价等一系列措施,不仅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可推动相关行业科技创新。每年将节省的水量转向生态建设和二、三产业用
水,有力地支持了沙湾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沙湾县经济建设有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沙湾县水利局 二0一二年四月十一日
第三篇: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
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黄州区蔬菜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省蔬菜办点击数:165更新时间:2009-5-4
近年来,黄州区立足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确立以蔬菜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实现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新跨越。2008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8.5万亩,蔬菜产值3.03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58%,蔬菜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8.5%。黄州区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作法是:
一、抓招商引资,助蔬菜产业发展之力
黄州区在蔬菜产业发展进程中,遇到过蔬菜产品自销过剩、加工转化能力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规模化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等问题。该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培育和引进加工龙头企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抓蔬菜产业,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难题。2005年引进台商独资企业——黄冈市永通食品有限公司落户黄州工业园,注册资金325万美元,占地规模120亩,建成脱水蔬菜、速冻保鲜和调理食品三条生产线,年蔬菜加工能力3万吨,带动了3000亩蔬菜基地的发展。2007年引进了黄冈市康尔达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36亿元人民币,占地规模200亩,以加工具有地方特色的黄州萝卜脱水、淹制、泡制和饮品系列产品为主,设计年加工能力6万吨,发展黄州萝卜生产基地2万亩。目前,该公司的基建工程正在建设中,已建成500亩黄州萝卜种子生产基地,黄州萝卜已获得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地地理保护标志。同时,还发展了3个民营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带动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黄州区还积极引进蔬菜种植业主,已引进蔬菜种植大户5个,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
二、抓蔬菜协会,建蔬菜营销体系之网
蔬菜生产的千家万户经营模式,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黄州区2002年开始积极探索,引导和扶持菜农建立蔬菜专业协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六福湾村组建了全区第一个蔬菜专业协会,采取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生产投入品、统一产品收购价格、统一订单销售、统一结算方式、农户分户管理的运作机制,会员由开始36人发展到现在428人。六福湾蔬菜专业协会成立后,区政府加大对该村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相继投入近800万元,改善了基地的道路、排灌渠道、大棚设施等生产条件。协会从该村自身实际出发,大力实施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从提高会员的生产技能着手,邀请省内和区内蔬菜专家进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农民搭建起学技术用技术的平台。通过几年努力,该村农民种菜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得到同步提升,种菜收入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700亩,产值1560万元,人均纯收入5255元。全区已发展蔬菜专业协会8个,网络会员3121人,协会组织蔬菜种植面积达6356亩,组织销售蔬菜8000吨,占协会会员蔬菜生产总量的21.2%。
三、抓土地流转,走蔬菜规模发展之路
黄州区在蔬菜规模化生产中遇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一难题,黄州区选择南湖街道办事处进行土地流转尝试。该办事处为国营农垦农场,土地流转工作难度相对较小。2006年南湖街道统一规划、统一调整、统一地租,在做好原土地经营权农工工作的前提下,收回农工的土地经营权,由街道办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区、办事处两级共投资近600万元,建设1200余亩蔬菜生产基地,同时成立蔬菜专业协会,动员和组织36个种植大户实行规模化经营,并作为永通食品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原料基地,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黄州区积极运用土地流转政策,推广南湖街道办实行土地流转、规模发展蔬菜生产的成功经验,迅速掀起了土地流转、规模开发的高潮。黄州区在土地流转中,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农户自愿、有偿转让的办法,将三个乡镇6个村,涉及1163农户的3000亩耕地,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序地流转到5个种植大户进行蔬菜规模化生产,其它农户反聘种地取得务工收入。2009
年2月4日,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同志深入黄州大棚西甜瓜基地现场考察春耕备耕工作,对黄州区实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抓项目整合,融基地建设投资之源
与传统大田作物相比,蔬菜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建设高标准的蔬菜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地方财政投入和农业主管部门努力远远不够。该区用活、用足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政策,一方面对上积极主动争取农业项目,另一方面对内实行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做到基地建到哪里,项目资金投向哪里。近几年将农业、水利、农机、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等涉农项目实行捆绑,集中用于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新建渠道17公里,新建泵站4座,维修泵站3座,新建机井440口,架设农电线路13公里,硬化基地道路25公里,基地防护林栽植2.0万株,新建镀锌钢架大棚520亩,农民购置微耕机120台,大型旋耕机3台。仅2008年就投入资金1151万元,对6个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其中新建基地3个,基地规模扩大2000亩。通过实行项目资金的捆绑使用,有效解决了基地建设的投入,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效果,提升了基地建设标准,扩大了基地规模。
五、抓政策激励,立蔬菜产业发展之制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为了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该区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激励政策,对于蔬菜加工型企业落户黄州的,享受工业招商企业的同等优惠待遇;对于蔬菜种植业主,基地建设到哪里,涉农项目就跟踪落实到哪里,在硬件上保证建设的需要,在软件上实行“保姆”式服务,使老板引得进、留得住、干得欢。二是落实政策性补贴。2007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蔬菜产业化的意见》,明确规定蔬菜种植连片规模达到200亩的基地,对基地种菜农户每年每亩补贴50元;对农户建设永久性大棚设施的每亩一次性补贴600元。同时,将蔬菜办公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工作经费10万元。黄州区对蔬菜产业化建设措施得力,得到黄冈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黄冈城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黄冈城区“菜篮子”实行市、区共建,对黄州区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市、区1:1进行配套奖补,从而使黄州区菜农获得政府奖补资金由每亩50元提高到100元,大棚奖补资金由600元提高到1200元,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该区将蔬菜产业化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对发展成效好的乡、镇、街道、基地村、蔬菜专业协会、种植和营销大户予以通报和奖励。在2009年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对2008完成蔬菜产业化建设目标任务的乡镇,前三名每个乡镇奖励1万元;对实行土地流转,引进蔬菜种植业主的3个村,每个村奖励5000元;对3个优胜的蔬菜专业协会,每个协会奖励3000元;对6个蔬菜种植大户和4个蔬菜营销大户,每户奖励1000元。黄州区通过制定蔬菜产业发展政策,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有力的推动了蔬菜生产、加工和营销,促进了蔬菜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第四篇:适应铁路科学发展要求 全面提升铁路服务质量
适应铁路科学发展要求 全面提升铁路服务质量
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铁路工作时指出,铁路作为国民经济大动脉、国家重要基础设施和大众化交通工具,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至关重要。铁路系统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是铁路发展的根本标准。这一表述是对铁路地位的新的更高定位,也是对铁路服务提出的更高要求。当前,在高速、快速、普速列车并存,大宗货物运输,快捷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等货物运输产品多头并进的形势下,铁路必须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最大限度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需要。
一、适应铁路科学发展要求,全面提升铁路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
铁路服务质量一直受到社会关注,特别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对铁路服务质量寄予更高期待,适应铁路科学发展要求,全面提升铁路服务质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充分体现铁路发展的根本标准
“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中国铁路事业的评价标准”是胡锦涛总书记在海南考察铁路工作时作出的重要指示。这一指示不仅明确了中国铁路事业的评价标准,也是对“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的进一步重申,为全面提升铁路服务质量指明了方向。不可否认,当前铁路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与铁路快速发展的要求还有着很大的距离。这就要求铁路职工必须牢固树立“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意识。始终坚持以人民群众满意作为铁路发展的根本标准。只有努力提供更加安全快捷、方便舒适和人性化的现代服务,才能真正体现“人民铁路为人民”服务宗旨。才能真正把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群众服务这一根本标准落到实处。
(二)有利于构建和谐铁路,促进铁路科学发展
科学发展是铁路发展的主题,是构建和谐铁路的重要基础。铁路科学发展的内涵,从铁路自身发展来看,不仅是铁路里程的增加、运营速度的提高,还包括铁路安全、运输服务、经营效益、管理体制、职工生活等方面的协调发展。其中能否提供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人民群众需求的高质量的服务,关系着和谐铁路建设的成败。部党组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出发,提出了“建设和谐铁路,服务人民群众”,把以人为本,提高客货运输服务质量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这是对铁路运输服务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也是促进铁路科学发展,推进和谐铁路建设的重要手段。
(三)有利于拓展市场,提高铁路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客货服务水平是一个国家铁路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运输方式在内的运输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谁能够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客货服务,谁就能赢得旅客货主,并在激烈的运输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权,占据主动地位。铁路企业面对如此严峻的运输形势,如何提高竞争力,抢占更大的市场份额,保证运输经营目标实现,除了物质设备的因素外,主要取决于客货服务质量。坚持以人为本,提高服务水平、服务质量,这是铁路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更是拓展市场,实现运输经营目标的重要保证。
(四)有利于打造铁路服务品牌,增强铁路企业核心竞争力 当今社会已进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品牌已成为客货运输的无形资产,成为其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只有深化创建服务品牌,加快服务品牌发展战略,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主导地位。多年来,在铁路发展进程中,围绕提高服务质量,已经创新出一些体现铁路特点,深受旅客货主喜爱,具有企业竞争力的服务品牌。适应铁路科学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铁路服务质量,增强品牌意识,打造服务品牌,才能增强铁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促进铁路企业的和谐发展和科学发展。
二、当前铁路服务质量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铁路企业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以“旅客满意”为目标,积极适应铁路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更新服务理念,不断加强服务管理,提升服务质量,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同时也应该看到,当前铁路服务质量与人民群众的期待还有很大的差距,与当前铁路发展要求还有着很大的距离。综合分析当前铁路服务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服务理念不到位 高质量的服务水平来自全新的服务理念。铁路企业目前的整体服务水平较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旅客货主至上的服务意识并没有牢固树立,服务态度生、冷、硬现象尚未杜绝。部分服务人员素质偏低、思想观念陈旧、文化修养不高、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还停留在较低的层次上、服务中刁难旅客货主的问题在日常服务中仍然存在。可见,旅客货主至上的理念并没有根植于心中、升华为一种思想,成为一种潜意识并将其变为自觉的行动。
(二)服务管理力度不够
目前,铁路企业服务管理工作在整体工作中表现相对滞后,突出表现在:一是对各级管理者而言,各级管理者对服务管理工作重视不够,总体上缺乏现代服务观念,缺乏强有力的服务管理机构和高素质的服务管理人才从事现代铁路企业服务管理的研究与实践;二是对职工而言,现代服务意识与能力的培养明显不足。由于铁路用工比较复杂,从业人员总体文化程度偏低,年龄结构老化,职工对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岗位混日子的情况较多,服务呆板,服务质量较差。亟需对其加强现代服务意识和技能的培训,但目前相关培训明显不足;三是服务监督力度不够。表现为干部对现场服务的监督力度较弱,对服务质量上客观存在的问题研究不深不透,既缺乏可操作的整改措施,也缺乏抓落实的有效机制。
(三)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不健全
完善的服务标准和评价体系是做好铁路服务工作的基础。铁路客货服务标准搞了很多年,标准也很多,但大多都是站车如何管理、干部职工如何管理的标准。铁路客货服务标准仍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旅客货主至上的原则。同时,当前铁路客货服务质量的评价工作主要由路内的上级主管部门完成,不仅透明度不高,还缺乏说服力和公信力。如何出台新的客货服务质量社会评价体系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以打破这一传统的评价体系,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定性为旅客货主意见定性,变以内部评价结果为主为以社会评价结果为主,以最终提高评价的透明度,是铁路企业服务工作函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四)服务方法和手段缺乏创新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城市区域间的人员物资流动日益加快,越来越多的人希望铁路能够改革原有的服务方式,为旅客货主提供多形式、多功能、多层次的服务。由于我国目前铁路运能与运量存在矛盾,在铁路运输中还有许多问题无法满足旅客货主的要求,这是客观事实。但在既定事实下如何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满足旅客货主需要方面,铁路服务工作做得并不能令公众满意。由于体制机制及传统势力的影响,铁路服务人员更多的习惯于传统的工作方式方法,服务方式单一,工作缺乏创新,新思路、新举措较少,服务工作不能紧跟铁路形势发展的需要。因此,如何改变过去相对单一的服务模式,使服务模式由被动服务向主动服务转变,由单一服务向多样化服务转变,由封闭式服务向开放式服务转变是铁路服务工作需要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三、适应铁路科学发展要求,全面提升铁路服务质量的对策 根据对当前铁路服务质量现状的分析,全面提升铁路服务质量应主要着眼于以下几点:
(一)以“人民铁路为人民”宗旨为导向,更新服务理念
“人民铁路为人民”是我国铁路的服务宗旨,也是更新服务理念,提高铁路服务质量的前提。要自觉站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铁路科学发展的战略高度,认真学习领会胡锦涛同志在海南考察铁路工作时的重要指示精神,广泛宣传深化铁路作为窗口服务行业提高服务质量的重要意义,教育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时刻牢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服务宗旨。引导广大干部职工不断更新旧的服务理念,形成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真心真情,优质和谐”服务新理念,真正实现由“忽视诉求、粗放服务”到“以人为本、优质服务”,由“轻视旅客、我行我素”到“尊重旅客、虚心整改”,由“无视发展、固步自封”到“与时俱进、改进创新”的彻底转变。归根结底,就是要实现由普速铁路时代“让旅客走得了”的低标准服务向当前“既让旅客走得了,又让旅客走得好、走得舒适,走得有尊严”的高品质服务转变。
(二)以完善制度机制为基础,加大服务管理力度 提升铁路服务质量必须以优化服务管理为前提保障,优化管理服务则要以完善制度机制为基础。首先,要形成“抓服务必须强管理,强管理必须严干部,严干部首先严班子”的管理思路,实行责任连挂、逐级追究,发挥各级干部抓服务管理的主体作用。其次,要积极推行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经营机制和健全管理制度,以达到整体系统的优化组合,增强管理的综合效能。同时还要强化监督机制,由自我评价向服务对象评价转变。向路外公布路风监督制度、收费标准,设置意见、建议和评议箱,聘请路外路风监督员等,增强对服务工作监督的可操作性,用制度敲开优质服务的大门。再次,要加强职工队伍建设,严把人员培训关,积极开展各类岗位练兵、技能比武、风采竞赛等活动,把提高职工的业务素质作为提高服务质量的坚实基础,切实提高职工服务技能。
(三)以铁路发展的根本标准为依据,建立健全服务标准与评价体系
让人民群众满意是铁路发展的根本标准,也是检验铁路建设、运营和服务等各项工作的根本标准。在服务领域,一方面要抓好服务标准的完善和落实,建立适应新形势要求的统一规范的铁路服务标准体系、服务模式。特别是要完善铁路客运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探索高速动车组列车、新型客站的服务模式,完善服务设施功能,规范服务行为,统一服务标准,打造一流的服务品牌,提高旅客满意度;另一方面要以社会公认为依据,建立和完善铁路服务评价体系。要从掌握旅客服务需求入手,了解旅客全方面、多层次、多角度的需求,建立旅客需求分析处理系统和服务评价机制,实现由自我测评到旅客货主测评、内部测评到社会公开测评评价模式的转变,建立统一、公开、公平的评价体系。
(四)以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为目的,创新服务方法和手段 用好现代化设施,完善多样化服务功能,还要以全面提升服务水平为目的,创新服务方法和手段,实现从单纯的技巧服务向综合的享受服务转化。一是要在大力发展客货运输核心业务方面提升服务水平。要按照人民群众的需求和市场规律,改进产品设计,改革运输组织。在客运上,形成高速、快速、普速合理匹配、适应旅客不同层次需求的铁路客运产品,最大限度地扩大铁路客运市场。在货运上,大力发展大宗货物运输,开发快捷运输、集装箱运输、多式联运等高端货物运输产品,拓展铁路货运市场。二是要在依托运输优势延长铁路服务链中创新服务方法。适应现代物流业发展的要求,通过铁路货运客户服务系统,统一受理货物运输以及接取、装卸、仓储、包装、加工、配送等业务,实行“一站式”办理、“一条龙”服务,实现由“站到站”到“门到门”服务的拓展,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适应旅客多样化、个性化服务要求,拓展站车商业和旅行服务,及时开发新线新站商业服务项目,推行站车商品集中采购和统一配送,建设站车餐饮采购、加工、配售一体化经营网络,为旅客提供全方位全过程服务;发挥铁路运输综合优势,大力发展广告、票务、旅游、饭店业务,努力把各种潜在的铁路优势转化为真正的资源和效益。
第五篇:曲靖市农业工作和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全市农业工作和蔬菜产业发展情况汇报
曲靖市农业局(2008年7月4日)
尊敬的周主任、各位领导:
首先,我仅代表农业局向尊敬的周主任和各位领导莅临我局检查指导工作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欢迎各位领导对我局的工作提出宝贵建议和要求。下面,我就全市农业工作和蔬菜产业发展情况向各位领导作汇报。
今年上半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主线,以促进农业稳步增产、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努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及早部署,精心组织,克服了凌冻、冰雹、洪涝等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狠抓各项关键措施的落实,为夺取全年农业丰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上半年全市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一)小春灾后恢复成效显著
抗灾救灾和灾后恢复生产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市小春粮食播种面积206万亩,超计划6%,总产量达2.2亿公斤,比计划减27%,同比减33%,损失程度由预期的70%降为目前的 33%;油菜籽产量达7774万公斤,比计划减14%,同比减13%,损失程度由预期的72%降为目前的13%。由于今年粮食、蔬菜、油菜等主要农产品价格上涨,油菜籽收购价格每公斤由上年的 3.4元增加到 4.7元,增幅 38%;小麦收购价格每公斤由上年的 1.4元增加到 1.48元,增长 5.7%;蔬菜价格与同期比增幅均在 19.5%以上,全市小春生产实现产值16亿元,同比增4%,农民人均产值达306元,同比增21元,增7%。
(二)大春生产形势较好
一是粮食种植面积扩大。按照“小春损失大春补”的要求,全市不断挖掘潜力,提高复种指数,大春粮食种植553万亩,比去年增加40万亩,增8%,其中:水稻栽插84万亩,同比增加4万亩;玉米种植243万亩,同比增加16万亩;马铃薯种植190万亩,同比增加15万亩;杂粮35万亩,同比增加3万亩。
二是高产创建活动成效明显。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高产创建示范样板102.8万亩,其中:部级样板4万亩、省级样板4万亩、市级样板10.8万亩、县乡两级样板84万亩。
三是科技推广力度大。八项重点农业科技措施推广859万亩,超计划8%。其中,推广优质稻69万亩,占水稻总面积的83%;优质专用饲料玉米196万亩,地膜玉米150万亩,脱毒马铃薯169万亩,旱作高产立体栽培技术136万亩,土壤测土配方施肥161万亩。在科研工作方面,完成国家、省、市级水稻、玉米、小麦、大麦、马铃薯、蚕豆、豌豆等各类作物各项试验200余项;开展了种子纯度盐溶蛋白电泳技术研究及应用,重点攻关种子室内检验工作;拓展了研究领域,开展水稻花培育种研究。
目前,大春农作物长势较好。玉米作物一、二类苗在90%以上,水稻作物一二类苗在85%以上。如果后期无大的自然灾害,大春粮食有望获得丰收。
(三)特色产业发展步伐加快
今年,全市大力培育蔬菜、蚕桑、魔芋、花卉、中药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区域化趋势明显,成为了上半年农业生产的新亮点。全市农业六大特色产业发展262.5万亩,同比增加61万亩,增30%。其中:蔬菜178.8万亩(辣椒32.5万亩,同比增加17.5万亩;生姜23.5万亩,同比增加5万亩,其它蔬菜57万亩,同比增加15.5万亩,秋冬马铃薯65.8万亩,同比增加6.8万亩),同比增加44.8万亩;蚕桑24万亩,同比增加4万亩;魔芋17万亩,同比增加3万亩;万寿菊14.5万亩,同比增加2.5万亩;中药材10.2万亩,同比增加7万亩。全市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同比增10%;水产品产量2.2万吨,同比增42%。各类“订单”农业的品种、区域、规模都在继续增加和扩大。全市已落实6个品种订单156万亩,同比增加27万亩。全市的粮、经、饲之比由上年的57:29:14调整为56:29:15。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的进展
今年,全市深入开展“一村一品”创评活动,在不断巩固传统优势产业的同时,加快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农产品生产向规模化发展。一是产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全市形成了优质水稻种植区、专用饲料玉米种植区、马铃薯种植区、杂粮种植区、油菜生姜种植区。二是优势特色产业逐步形成。全市形成了一批集生产、加工为一体的优势特色产业:万寿菊种植规模及加工水平居全国前列;魔芋规模化种植、有机魔芋栽培技术、魔芋产品加工开发居全国前列;三是龙头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经济效益和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全市固定资产规模50万元以上的龙头企业达160个,其中:全市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21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7个。农产品加工业较快发展,已经形成了以畜牧、杉木林、蔬菜、烤烟、蚕桑、魔芋、花卉、中药材、水产和粮食等为主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全市农产品加工企业240个,加工农产品127.2万吨,加工产值38.2亿元,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30%左右。以农业龙头企业为主的产业化经济组织覆盖全市各个优势特色产业,贸工农一体化、产加销一条龙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不断发展。农业产业链条中的产、加、销环节得到有机联系,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所提高。
(五)支农惠农政策效应明显 今年,全市认真落实中央支农惠农政策,财政、农业部门按照补贴资金下拨时间,分时段及时向农民进行了兑现,极大地提高了广大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全市通过“一折通”发放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资综合补贴、水稻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油菜良种补贴等补贴资金达3.77亿元,农民人均补贴71元,同比增加45元。
(六)农村劳务培训输出成效显著
全市各级各部门进一步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加快培育壮大农村劳务经济产业,促进劳务产业的快速发展。上半年,全市共培训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114732人,完成年计划的57%;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61759人,完成年计划的69%。累计转移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120万人,实现转移输出综合收入50亿元;其中 外出务工60万人,实现务工收入13亿元,人均劳务性工资收入2160元。
二、蔬菜产业发展态势良好
在确保全市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按照市委、市政府培育“十大特色种养基地”,发展“十大特色产业”的规划要求,全面实施到村到户的“1231工程”和农业龙头企业“127工程”,全市农业部门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进一步加快蔬菜产业发展。
(一)蔬菜产业目标任务
2008年的目标:全市生姜、辣椒、秋冬马铃薯、食用菌 和其它品种的蔬菜种植面积达159万亩,总产量达200万吨,总产值达27亿元,商品率达60%;科技措施推广比例达50%;农民科技培训5000人次。
(二)蔬菜生产情况
曲靖市蔬菜产业生产势头良好,据统计,上半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178.8万亩,其中生姜种植面积23.5万亩,辣椒种植面积32.5万亩,秋冬马铃薯种植65.8万亩,食用菌320万平方米,其它蔬菜57万亩。在已经种植的各类蔬菜中各项科技措施推广比例达到52%,农民科技培训达7800人次。预计总产量可达266.5万吨,比计划增33%,蔬菜商品率将超过65%,总产值可达29亿元。
(三)主要措施
一是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入春以来,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切实加强了对发展蔬菜产业的领导,各县(市)区均成立了蔬菜产业领导小组及技术指导组,并出台了有关培育蔬菜产业的扶持政策,加大了资金的投入,确保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
二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充分发挥各地比较优势,突出特色,合理布局,以发展露地商品蔬菜为主,利用外省夏秋季高温、冬季气温较低蔬菜生产较为困难,而我市夏秋季相对冷凉、冬季无严寒的气候优势,大力发展夏秋和早春反季节蔬菜生产,提高我市蔬菜在省内外市场的份额和比重,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在布局上,坚持沿路开发、集中连片、规模发展,依托蔬菜营销企业,推动商品蔬菜生产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同时,针对蔬菜品种的多样化、市场对蔬菜需求、供应的均衡性和高质量的要求,在安排茬口、种植品种、种植模式、上市季节等方面合理搭配,做到温室、大中小棚、地膜、山地菜协调发展,实现周年生产,均衡供应。
三是抓点示范,提升质量。围绕蔬菜产业的发展目标,组织实施好蔬菜优质示范样板工程,做到“五有、四统一、三到位”,即有组织领导、有技术方案、有田间观察记载、有测产记录、有工作总结;四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节令、统一规格、统一管理;三到位,即措施到位、人员到位、经费到位。全市共举办市级蔬菜高产优质示范样板4万亩(罗平1万亩以生姜为主的蔬菜高产优质示范样板;师宗、会泽各1万亩以辣椒为主的蔬菜高产优质示范样板;麒麟1万亩以外向型商品蔬菜为主的蔬菜高产优质示范样板)。
四是加强培训,提高素质。结合农函大、农广校及绿证工程的实施,采取逐级培训,组织科技人员进村入户,利用多种形式,进行全方位、大范围的各类蔬菜高产优质、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科技培训工作。据初步统计,全市共培训85余期,培训人员7800人次。通过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五是抓龙头,促发展。大力引进、培育和扶持蔬菜经营加工龙头企业,蔬菜产业紧紧围绕龙头企业和市场需求,认 真组织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基地建设,为企业提供优质原料和标准化蔬菜产品。1-3月份,云南慷葆食品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749万元,沾益珠江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100万元,宣威汇丰食用菌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实现销售收入1125万元。全市现有供港蔬菜龙头企业8户:麒麟区香港乐颐有限公司,以菜心、芥蓝等为主;麒麟区香港勇记农业有限公司以芥蓝、生菜、黄瓜等为主;陆良田园食品有限公司以芥蓝、上海青、生菜等为主;师宗振华食品有限公司,以青刀豆、朝鲜蓟、甜玉米等为主;沾益“富亿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春菜、油麦、奶白菜等为主;宣威北京四季康公司,以甜玉米、菜豌豆等为主;宣威宏苑食用菌有限公司,以时鲜蔬菜、马铃薯等为主;宣威宝山元宝公司以食用菌为主。8户蔬菜龙头企业共建设基地16500亩,产量20140吨,对全市蔬菜产业发展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是抓质量,树品牌。全市已认定无公害蔬菜基地23个,产地面积44.78万亩,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46个。实施无公害蔬菜产地整体推进14.08万亩。从2004年开始,每年开展3次蔬菜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全市共抽检蔬菜样品544个;抽检样品农药残留超标率从36.6%逐年下降至4.7%,农药残留例行监测合格率有了大幅度提高。
(四)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是蔬菜品牌创建不够;二是蔬菜产业订单比例不够高;三是蔬菜生产基地规模小;四是蔬菜产业基础设施较差;五是蔬菜生产中质量安全意识有待提高。
(五)下步工作意见 一是加强曲靖蔬菜品牌建设。
二是提高蔬菜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大力推广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
三是加强蔬菜新品种引进、培育、示范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