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乡镇工业
依托自身优势发展乡镇工业
中共蓝山县委书记魏湘江
近年来,蓝山坚持“两翼推进”发展新型工业,把工业发展重点集中到发展加工贸易和矿冶开发上,大力依托人气、资源、传统优势,推动了全县工业加速发展。今年前三季度,二产业在三次产业比中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规模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规模工业增加值、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增幅均居全市第一。
一、依托人气优势,发展加工贸易。
一是加强引导。随着农村生产机械不断推广,农业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步增多,一部分已南下打工,另一部分不愿离开故土,我县充分利用这一宝贵财富。一方面积极调整工业发展布局,有序引导中小加工贸易企业向永连公路沿线乡镇梯度转移,建设永连公路沿线乡镇加工贸易产业走廊;另一方面鼓励引导农民进城务工,鼓励打工能人回乡创办加工贸易企业。二是加强扶持。先后出台《关于发展“三来一补”企业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若干政策规定》、《关于进一步稳定和促进毛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扶持毛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件,明确规定加工贸易企业严格实行“无费”管理,使县城和乡镇加工贸易企业队伍不断壮大。目前,全县加工贸易企业发展到700余家,用工近4万人。三是加强服务。把今年定为“企业优质服务年”,以县委1号文件形式下发企业优质服务活动方案,对服务企业工作做了具体安排,所有在蓝企业女工享受免费妇检,所有在蓝务工人员同等享受居民医保、工伤保险、免费培训,同等享受子女入学、廉租房优惠政策。成立“蓝山县企业服务年活动领导小组”,下设“企业帮扶办”,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任主任,开发区、经委、商务局等职能部门一把手为成员,限时解决企业遇到的问题。今年以来,企业帮扶办共为企业解决各类矛盾纠纷120多件,为企业正常生
产营造了良好环境。
二、依托资源优势,发展矿冶开发。
蓝山铁锰矿资源非常丰富,已探明储量1.1亿吨,远景储量2.2亿吨,是全省铁锰矿储量大县之一。为把这一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县委、县政府着力把矿冶开发作为蓝山经济发展和财源建设的重要支柱来打造。一是科学规划。把规划作为统筹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的“龙头”,借智借脑与中南大学实行校县合作,由中南大学对我县铁锰矿资源储量和资源潜力、铁锰矿产品的形势与趋势、铁锰矿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铁锰矿企业布局,以及产业发展现状、产业发展环境、产业方向、产业定位等进行总体科学规划,使我县矿冶开发步入科学、有序开发轨道。二是合理开发。积极推进矿权审批工作,解决矿权与开发分离问题,为大规模开发奠定基础。同时,规划1000多亩土地建冶金工业基地。引进华夏基业、兴达锰业、盛世工贸等5家大型矿冶企业,目前华夏、兴达、盛世等三家公司已完成投资1.05亿元,基础设施建设均顺利完工,并成功点火试产。阔冶、鑫烨两家公司正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引进马来西亚最大财团——云顶林氏集团与华夏基业合作,一期投资3000万美元建设20万吨精铁粉生产项目,将占据全球精铁粉产量四分之一。三是加强保护。从国土、环保等职能部门和公、检、法等政法部门抽调17人组成联合执法整治工作组,作为政府常设的矿产资源整治机构,由一名副县级干部带领巡查队伍专门负责在矿区巡查。今年以来,全县对非法盗采开展打击行动12次,依法处理非法盗采案件12件,扣押铲车9台,挖机2台,运输车辆45台,依法罚款70余万元,为近年来矿整力度最大、措施最到位、效果最明显的一年,全县非法盗采活动得到有效遏制。
三、依托传统优势,发展铸造产业。
一是立足长远优规划。立足于把铸造产业做大做强,完善铸造产业发展长远规划。按照统一规划、配套建设、相对集中、分期实施、持续发展的原则,把大
洞工业园定位为主动承接“铸造湘军”产业辐射、广东铸造产业转移和开发利用我县铁锰矿资源优势,集冶炼、铸造于一体的工业基地,将早禾园艺场、石磳一带纳入蓝大冶金铸造工业基地规划,把大洞工业园建设成湘南冶金铸造产业的主阵地,成为全县经济发展的增长极。力争用3-5年时间实现园区内规模工业由目前的7家增加到35家,实现园区内工业总产值达8亿元,年税收达1500万元。二是出台政策促发展。出台相关政策,在用地、电价、税收、标准厂房建设、企业担保融资、征地拆迁等方面给予优惠,吸引周边市县及沿海地区铸造企业落户投产。三是抢抓机遇抓招商。充分抢抓沿海高耗能铸造业向内地迁移的机遇,积极主动外出招商,引进了总投资超过1500万元、年产值超过3000万元的生产格力空调压缩气缸及主轴的钜铭铸造有限公司、刀王刀具有限公司、深圳大族激光科技有限公司、康凌五金工具有限公司、佛傲非金属材料有限公司等一大批规模铸造企业。目前,全县铸造企业已发展到67家,其中规模企业7家,用工达到2000余人,产值超过4亿元;同时总投资达2亿元的8个铸造项目正在洽谈中。(来源:湖南社会科学报)
第二篇:性别优势及自身发展
性别优势及自身发展
在当今如此竞争激烈的社会生存,要想有不败的立足之地,就得不断地完善自我,提升自我。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想要成功,还得从了解自己开始。了解自身的优势劣势,扬长避短,取长补短。才能更好地帮助自身发展的完成!
说来或许是种巧合。目前网络盛行小说《杜拉拉升职记》,从话剧到电影到电视剧,无一不叫座、不大获成功。或许是宣传的效果,但也反映出了现实中人们对女性职业的关注度。基于本人也是女性,所以本文章主要探讨女性的性别优势及自身发展。
“男女平等”的口号已经喊了几十年,但是在职场中女性却往往会遇到性别歧视,受到不公正的待遇。加上婚育、家庭等一些客观因素使得女性在职场上相比男性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来获得很好的发展前途。其实决胜职场的并非只有性别的因素,更重要的应当是能力。如果女性可以合理利用自身的性别优势,同样可以笑傲职场而立于不败之地
“大学生就业难,女大学身就业更难”。某报记者如是说。许多调查数据表明了这样一个现实:能提供给女性的职业岗位远少于男性!并不是说这里有存在性别歧视。而是,行业本身有性别的偏向和选择。例如一些岗位工作量大、危险,又或许需要时常加班等等。这些显然都不适于女性就业。所以出于对生理差别的顾虑,许多行业的领导人更倾向于招聘男性,或不得不聘用男性!那么,女性该如何提高求职的成功率呢?
首先,我们得知道女性相对于男性有何性别优势。
女性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拥有远比男性精细灵敏的感觉能力
与男性相比女性的寿命更长
女性具有男性无法比拟的忍耐力
女性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感知力
善于言辞,沟通能力强
更善于人际沟通„„
以上,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生理还是心理上女性都不会逊色于男性。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女性在智力上并不比男性差。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科学研究等领域,杰出的女性不胜枚举。其实自古男女有别,男性和女性在生理和心理特点上都不相同。男性的专长和女性的专长结合起来才能形成一个有效地生存整体。善于发挥自身的各种特长,才能取得更好的工作效果。
如何将自身的优势运用于生活、事业中呢?要确保求职的成功率,首先得先选对适合自己的职业。毕竟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适合自身的行业类别将更有利益今后的发展。
已知细腻、善解人意是很多女性所特有的性格特质。所以在选择职业岗位的时候就可适当选择适合自身的。比如销售、文秘、护士、教师、运作等一些程序化的工作。
职场女性可利用自身直觉感强、敏感度高的特点,可很好的抓住市场信息,推进工作的进程。
敏感、细腻的女性在人际关系处理时也可以做到游刃有余,更好地推动她的工作。
在翻译、编辑、文秘、公关以及教育工作方面。女性可充分发挥语言能力的优势。
运用形象思维的优势,女性在担任工程设计、制定工作计划、构思规划方案等方面,往往使人感到优美、典雅、和谐、细腻和直观新颖。所以在文艺、文学、艺术等领域,承担细致周全的工作也是她们择业的好去向。
女性更加有耐性,与人相处和谐,并且有一定的交际才能,这些是公认的女性特有的优势,在工作环境中女性可以较好的与人沟通,尤其是女性特有的气质与人格魅力,会使她有较大较广的交际圈,使工作开展的更加顺利。
在管理方面,受过良好的高等教育的女大学生,个人修养好,善于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并认真分析、采纳,同时女性温和、谦逊的品格使她们易于与人共事,友好相处。加之人际交往方面的特长,更能够在机关、企事业单位管理中发挥自己的才能。
以上所说。都是关于女性在面对就业是该考虑的如何选择的问题。但还有一些女性事业发展的瓶颈让我们不容忽视。
1、生育及哺乳。这可谓是女性职场发展中最大的瓶颈之一。时间长及
无可替代的特点让很多职场女性很难在工作与生育哺育之间做出取
舍。
2、年龄在35~45岁之间的女性往往会面临家庭中上有老下有小的境地。
出于女性特有的社会意识和家庭责任感,这些因素往往会影响女性的正常工作和发挥。在家庭关注度与职场所需的精力之间产生对立
面,而使得女性平衡两者时产生问题。
女性在处理这些问题时适当调整滋生心态想当重要。
例如针对第一项,女性应该尽可能克服生理及心理上带来的影响,更好得发挥工作主观能动性。这会更多地挽回由于生育哺乳带来的工作上的损失。对于后一项,女性应当主动提升对工作的热情度,提高工作效率,以此最大程度的减低家庭对于工作的影响。
女性在更多追求职业成就感、家庭和谐度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自身的健康,学会排解生活工作带来的压力。弄清楚目标和方向。什么对于你来说是最重要的。然后根据事情的轻重缓急做出取舍、排序。为自己进行规划。更好的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做到更职业、专业,努力克服主、客观因素所带来的种种影响。
其实自身发展不只包括事业发展和生活方面。还包括自身真性情的塑造方面。一个优秀的女人,一种优秀的生活方式均与一个人的道德品性有关。培养健康的心态,促进自身发展。然而,心理健康的标准时什么呢?
1.有正确的自我认识,能够接纳自我;
2.能正确地对待他人,乐于交往;
3.能恰当的控制自己的情绪,热爱生活,保持乐观;
4.具有独立、完整、统一的人格,不过分依赖他人;
5.做事具有意志果断性;
6.智力正常;
7.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
在对自己做出了恰当的客观评价后,建立自我认知观。这样才能做好自己,不人云亦云,不随波逐流。不轻易为他人所迷惑,也才能正确地评价他人,有好
交往!从心理上独立,但也可适当依赖他人。如果适当的依赖能帮助他人建立信心,建立良好的自我认知,又何乐而不为呢?
善于自我激励。这包括知识激励和情绪激励。知识上的激励:是为了自我完善和终身的发展而终身的学习,知识使人自信,知识的激励是成为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必要手段。
而情绪上的激励:一个人的情绪好像一台发动机,不可能始终高速运转,常常需要“充电”。不断地激励自己,让自己的奋斗更有力量!
心存感激!心存善念,心中有爱的女人最美丽!有这样一句谚语:一个人因为没有鞋而哭泣,直到看见一个没有脚的人。只有心存感激的面对生活的每一天,才会发现值得我们珍视的东西太多了。才没有时间去抱怨和追悔,我们才能更好发挥我们的才智,人生才更有情趣和意义。
人们每天都在追求快乐。但快乐的定义是什么呢?快乐的意义在哪?其实想要快乐很简单!最基础的就是每天都保持快乐的生活方式。养成快乐的生活习惯,首先就是为现在而活!毕竟,眼前的,才是你所拥有的,不做无谓的等待。行动起来,为心理所想的去奋斗,去实践!或许并不一定能成功,但你一定能从奋斗的过程中体验快乐~
原谅自己或别人。这是现在的抉择。不用为以往的事懊恼,而耽误的眼前的人,眼前的事。原谅那些冒犯你的人才能常保快乐!
营造良好的心境。快乐的人不是得到得多,而是计较得少。例如:两个人处境相同,做同样的事情;两个人都有着大致相等数量的金钱和声望。然而,其中之一落落寡合,另外一人则欢欣愉快。是心态不同的缘故,所以说:境由心造。林肯说:“人快乐的程度多半是自己决定的。”人生际遇对快乐程度的影响,其实远不及我们对事件的反应来得重要。
成为优秀的女性,让你身上的优势更突出。
另外性别优势与和谐婚恋也有很重大的关系。曾经有人做过试验,让不同阶层的男人和女人用简笔画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家,结果发现男人的家和女人的家的范围和概念差异很大。女人画出的家往往是房间里详细的摆设以及院子里的样子,而男人画出的家房间里很简单,有的就是一个房顶,还有房子周围的公路,公路上的车,远处的山,近处的河,外面的树等等。可看出,在婚姻中,家庭对女性更重要。所以女性更应该应用自身倾听的能力、愉悦自己和他人的能力、尊重的能力、肌肤相亲的能力去维系家庭的和谐!
第三篇:依托特色优势发展现代农业
依托特色优势 发展现代农业
珙县课题组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现代农业是我国农业的发展方向,发展现代农业也是我国现代化的有机组成部分。近年来,珙县按照“经济要继续领跑全市、继续跻身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先进县行列”的总体目标,坚持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一以贯之的工作思路,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全面提升农业生产效率、整体质量、综合效益,实现农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加强支撑现代农业的基础建设
(一)加强农田水利化建设。坚持“远期、近期和当前并抓,大中小微并举,新建、配套与病险整治并重,开源与节流并行”的思路,加快农田水利建设进程。2011年,以沼气池、农村公路,烟水工程配套建设为重点,以户办、新村工程为载体,完成户办工程4500 户、新农村建设4 个村;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平方公里,发展节水灌溉4000 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000亩;实施绿化造林2.4 万亩;新增提灌机械70 台550 千瓦,解决2.27 万人饮水安全问题。
(二)推进耕地良壤化建设。在稳定耕地数量的基础上,着力提高耕地的质量水平和集约利用程度。今年重点抓好“金土地工程”实施,整理土地6800亩,新增耕地1045 亩。
(三)加快村道通达化建设。坚持科学规划在前、资金保障为先、规范管理为要、责任落实为重、营造氛围为势,县财政计划三年内平均每年投入2500万元、项目及其他资金7500万元,强势推进“交通大会战”建设,力争通过三年的努力,实现全县100%的镇乡通水泥路(油路)、100%的行政村(至村委会所在地)通公路,镇乡客运通达率达100%,村客运通达率达90%,70%的镇乡
建有客运站。2011年,完成通村公路硬化60 公里,通村通达工程40 公里,新建乡村机耕道20 公里,整治改造乡村公路200 公里。加强对通村公路的投入和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农民群众采取“一事一议”等形式开展村道建设,除省、市对农村公路建设的补助资金外,县财政对通村水泥路(油路)建设每公里配套补助15万元;群众自愿捐资投劳修建的农村通社公路,每公里奖励5000 元;对无通达工程项目和通村水泥路项目的乡镇,每公里补助1 万元;非煤矿山和煤炭经营环节税费,属县级财政收入部分全部用于农村公路建设。
(四)加强农业生产机械化建设。针对山区县特殊的自然、地质条件和农业生产分散化、小型化种植的特点,积极推广适合山区县特点的小微型适用农机具,并对农用运输机械的购买进行定额补助,运输环节的税费实行减免优惠。
(五)加强农业环境生态化建设。继续巩固我县8.68万亩退耕还林成果,实施天然林保护、改造工程和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重点解决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加快发展农村清洁能源,搞好面源污染整治,推广以沼气为重点的循环经济模式, 今年县财政投入300万元,新建农村户用沼气池5000口。
二、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加强引领现代农业技术的示范应用
坚持推行“科技兴农”战略,把科技进步与创新作为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科技投入体系,确保县财政每年安排科技三项经费在本级财政预算支出的1%以上,乡镇科技经费达到本级预算支出的0.5%以上,企业科技经费达到销售收入的2—5%,为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应用提供经费支持。完善科技服务体系,实施基层农技站改革,增强基层农技站服务功能,形成以技术指导员为纽带、示范户为核心的技术推广平台。重点加强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以及节本增效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宣传推广。继续实施“党政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工程、“科技富民推进行动”工程、“产业化科技推进行动”工程、“生物技术产业工程”,大力推广“室外蚕棚养蚕”、“抛秧新技术”、“玉米软盘育苗”、“脱毒马铃薯”和“节能型沼气”等先进适用技术的示范应用,积极推广园艺作物温室栽培、无土栽培、工厂化养殖畜禽等现代农业技术,发展大棚蔬菜、水果,普及地膜覆盖栽培技术;加快实施科技入户工程,着力培育一批科技大户,发挥对农民的示范带动作用。完善专利支持政策,鼓励自主创新,县每年安排一定的经费,对申报专利的集体和个人,给予5000—10000 元经费奖励。大力支持智溢茧丝绸、金鹰、金园、鹿鸣茶业、林海集团等龙头企业创建技术研发中心,引导龙头企业积极培训基地农户,做大做强以智溢茧丝绸公司为龙头的蚕桑产业,以金园食品、金鹰食品为龙头的畜牧加工产业,以鹿鸣茶业为龙头的茶叶产业,扶持林海集团“竹荪多肽特色味素”等生物技术的研制与开发,努力实现科技对发展山区农业的支撑、引领、突破和带动作用,力争在科技示范区,实现科技带动人均增收150元,辐射区人均增收120元。
三、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因地制宜培育富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我县幅员面积1149.5平方公里,70%属山地,呈典型的喀斯特地质地貌特征,终年少雨寡照,不适于精耕细作。如何突破传统农业经营规模小、劳动效率低、产业链条短、比较效益差和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的约束,发展现代农业,我县进行了深入探索。在立足粮食平衡,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保持全年粮食播种面积达到 48—50万亩,粮食总产量11—14万吨的基础上,坚持走因地制宜,特色富民的路子,利用国内特色独具的岩桂资源优势、适宜多竹生长的区位优势、全国大林业开发试验区和全国绿化“先进县”、“百佳县”优势,蚕桑、茶叶、烤烟等优势,大力发展蚕桑、烤烟、茶叶、林业、畜牧等“五大支撑产业”,建成4个10万亩基地(10万亩香精香料基地、10万亩笋材两用竹基地、10万亩园林绿化苗木基地、10万亩蚕桑、茶叶基地)。今年,我县坚持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建亿元产业链、千万元产业镇、百万元产业村、50万元产业社”的产业发展目标不动摇,着力规划建设孝儿、底洞、下罗、上罗、洛亥等六个蚕业经
济区,全县新建成标准化桑园2万亩以上、蚕业百万元专业村10个,蚕业产业化、标准化示范村3个。以“南烟北移”为契机,引进先进的经验管理理念,对烤烟生产实施自然灾害保险,着力推进玉和—上罗、王家、曹营—洛亥三个万亩优质烤烟基地和20个烤烟百万元村建设。大力发展三元杂交生猪、优质肉牛、特色土鸡、肉兔等,着力建设无公害家禽家畜基地,实现畜牧业产值10亿元。积极推进石碑红卫村、洛表麻塘村两个茶叶生产专业村建设,力争优质茶园突破3万亩,产茶突破2000吨。整顿和规范竹木经营加工市场,实现林业产值3 亿元。
四、用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积极推进辐射带动强的产业化经营
(一)狠抓龙头企业集群化培育,重点围绕茶叶、林竹、烤烟、蚕桑、竹荪、香精香料等优势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发展“旗舰”。全县已培育出“林海竹荪”、“智溢茧丝绸”、“金鹰食品”等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 个、市级企业2 个、县级企业10 个。
(二)狠抓专合组织多元化发展。坚持“民办、民管、民受益”原则,以龙头企业、经济大户、中介组织为核心,紧紧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组建农民专业协会,通过“支部帮协会”、“专家+协会+农户”、“能人+协会”、“农村服务组织+协会”等组织模式,大力发展和建设农村专合经济组织。使专合经济组织在产供销、技术服务和培训、规程、标准化生产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全县累计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5个,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等行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入会会员达19846人,入会会员占全县总农户78000户的25.4%,带动农户73641户。
(三)狠抓特色品牌市场化打造。初步形成了“林海竹荪”、“上罗岩桂”、“下罗土鸡”、“底洞高山蔬菜”、“孝儿花生”、“洛表鲜果”等特色农产品。集中精力打造“品质优、叫得响、喊得亮”的特色农产品牌,扶持龙头企业、协
会申报注册无公害、绿色食品等农产品商标,目前我县已获得“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认证4个、“四川省无公害农产品” 认证6个、“四川省无公害肉猪生产基地”认证1个、“无公害肉牛生产基地”认证1个,注册完成了珙县“老寨土鸡”商标。
五、用高素质的农民建设农业,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人才支撑
(一)在培育模式上,坚持走抓点带面、典型示范的路子。重点抓好农村经营人才、乡土技术人才和村社基层干部三支队伍建设,在各乡镇发展了一批专业大户、运销大户,造就了一批“田秀才”、“土专家”,培养了一批对群众有感情、抓发展有办法的村支书、村主任。如我县青年农民王乾友多年潜心从事食用菌的人工栽培研究,目前已取得“玉米竹荪套作双高产栽培技术”、“人工三塔菇栽培技术”等食用菌人工栽培专利技术,已在全县推广种植,农民在玉米地内套种竹荪,亩收入可达2000-4000元。洛表镇茂林村农民林富海发明的静态爆破技术,市场前景广阔,不仅为其带来上千万元收入,而且社会效益十分明显。
(二)在培育渠道上,坚持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原则,充分利用我县建筑工人、采煤工人品牌和全市农村劳务开发培训先进基地珙县职业高中,重点抓好村两委主要成员集中培训、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和农民工培训工程,推动培训工作下乡入户进农家,今年预计培训农民工4.7 万人。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全县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增强在劳务市场的整体竞争力,全年力争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6.2 万人。
第四篇: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
依托城郊优势 发展蔬菜产业——黄州区蔬菜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省蔬菜办点击数:165更新时间:2009-5-4
近年来,黄州区立足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确立以蔬菜产业化发展为目标,实现了蔬菜产业发展的新跨越。2008年,全区蔬菜种植面积8.5万亩,蔬菜产值3.03亿元,占种植业产值的58%,蔬菜生产对农民增收的贡献率达48.5%。黄州区蔬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主要作法是:
一、抓招商引资,助蔬菜产业发展之力
黄州区在蔬菜产业发展进程中,遇到过蔬菜产品自销过剩、加工转化能力滞后、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规模化发展一度停滞不前等问题。该区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培育和引进加工龙头企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抓蔬菜产业,解决蔬菜产业发展中的难题。2005年引进台商独资企业——黄冈市永通食品有限公司落户黄州工业园,注册资金325万美元,占地规模120亩,建成脱水蔬菜、速冻保鲜和调理食品三条生产线,年蔬菜加工能力3万吨,带动了3000亩蔬菜基地的发展。2007年引进了黄冈市康尔达食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36亿元人民币,占地规模200亩,以加工具有地方特色的黄州萝卜脱水、淹制、泡制和饮品系列产品为主,设计年加工能力6万吨,发展黄州萝卜生产基地2万亩。目前,该公司的基建工程正在建设中,已建成500亩黄州萝卜种子生产基地,黄州萝卜已获得了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产地地理保护标志。同时,还发展了3个民营蔬菜加工企业,年加工能力3000吨,带动蔬菜生产基地1000亩。黄州区还积极引进蔬菜种植业主,已引进蔬菜种植大户5个,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
二、抓蔬菜协会,建蔬菜营销体系之网
蔬菜生产的千家万户经营模式,组织化程度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差,严重影响了蔬菜产业的发展。黄州区2002年开始积极探索,引导和扶持菜农建立蔬菜专业协会,在群众基础较好的六福湾村组建了全区第一个蔬菜专业协会,采取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生产投入品、统一产品收购价格、统一订单销售、统一结算方式、农户分户管理的运作机制,会员由开始36人发展到现在428人。六福湾蔬菜专业协会成立后,区政府加大对该村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相继投入近800万元,改善了基地的道路、排灌渠道、大棚设施等生产条件。协会从该村自身实际出发,大力实施蔬菜无公害栽培技术,从提高会员的生产技能着手,邀请省内和区内蔬菜专家进村开展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为农民搭建起学技术用技术的平台。通过几年努力,该村农民种菜科技水平得到明显提高,蔬菜产品质量得到同步提升,种菜收入大幅度增加。2008年,全村蔬菜种植面积1700亩,产值1560万元,人均纯收入5255元。全区已发展蔬菜专业协会8个,网络会员3121人,协会组织蔬菜种植面积达6356亩,组织销售蔬菜8000吨,占协会会员蔬菜生产总量的21.2%。
三、抓土地流转,走蔬菜规模发展之路
黄州区在蔬菜规模化生产中遇到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瓶颈,为了突破这一难题,黄州区选择南湖街道办事处进行土地流转尝试。该办事处为国营农垦农场,土地流转工作难度相对较小。2006年南湖街道统一规划、统一调整、统一地租,在做好原土地经营权农工工作的前提下,收回农工的土地经营权,由街道办对农田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区、办事处两级共投资近600万元,建设1200余亩蔬菜生产基地,同时成立蔬菜专业协会,动员和组织36个种植大户实行规模化经营,并作为永通食品有限公司的蔬菜加工原料基地,形成了“企业+协会+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后,黄州区积极运用土地流转政策,推广南湖街道办实行土地流转、规模发展蔬菜生产的成功经验,迅速掀起了土地流转、规模开发的高潮。黄州区在土地流转中,坚持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实行政府引导、业主开发、农户自愿、有偿转让的办法,将三个乡镇6个村,涉及1163农户的3000亩耕地,在较短的时间内有序地流转到5个种植大户进行蔬菜规模化生产,其它农户反聘种地取得务工收入。2009
年2月4日,常务副省长李宪生同志深入黄州大棚西甜瓜基地现场考察春耕备耕工作,对黄州区实行土地流转,发展规模化经营的作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四、抓项目整合,融基地建设投资之源
与传统大田作物相比,蔬菜对基础设施的要求较高,既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又是资金密集型产业,建设高标准的蔬菜生产基地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靠地方财政投入和农业主管部门努力远远不够。该区用活、用足国家对农业的投入政策,一方面对上积极主动争取农业项目,另一方面对内实行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做到基地建到哪里,项目资金投向哪里。近几年将农业、水利、农机、交通、农业综合开发、林业等涉农项目实行捆绑,集中用于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资金8000余万元,新建渠道17公里,新建泵站4座,维修泵站3座,新建机井440口,架设农电线路13公里,硬化基地道路25公里,基地防护林栽植2.0万株,新建镀锌钢架大棚520亩,农民购置微耕机120台,大型旋耕机3台。仅2008年就投入资金1151万元,对6个蔬菜生产基地的基础设施进行改造和完善,其中新建基地3个,基地规模扩大2000亩。通过实行项目资金的捆绑使用,有效解决了基地建设的投入,提高了项目资金使用效果,提升了基地建设标准,扩大了基地规模。
五、抓政策激励,立蔬菜产业发展之制
一是优化发展环境。为了加快推进蔬菜产业发展,该区制定了一套完善的激励政策,对于蔬菜加工型企业落户黄州的,享受工业招商企业的同等优惠待遇;对于蔬菜种植业主,基地建设到哪里,涉农项目就跟踪落实到哪里,在硬件上保证建设的需要,在软件上实行“保姆”式服务,使老板引得进、留得住、干得欢。二是落实政策性补贴。2007年,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全区蔬菜产业化的意见》,明确规定蔬菜种植连片规模达到200亩的基地,对基地种菜农户每年每亩补贴50元;对农户建设永久性大棚设施的每亩一次性补贴600元。同时,将蔬菜办公室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排工作经费10万元。黄州区对蔬菜产业化建设措施得力,得到黄冈市政府的充分肯定,2008年出台了《关于加快黄冈城区“菜篮子”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明确提出,黄冈城区“菜篮子”实行市、区共建,对黄州区蔬菜基地建设按照市、区1:1进行配套奖补,从而使黄州区菜农获得政府奖补资金由每亩50元提高到100元,大棚奖补资金由600元提高到1200元,农民得到更大的实惠。三是建立激励机制。该区将蔬菜产业化发展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对发展成效好的乡、镇、街道、基地村、蔬菜专业协会、种植和营销大户予以通报和奖励。在2009年全区农村工作会议上,对2008完成蔬菜产业化建设目标任务的乡镇,前三名每个乡镇奖励1万元;对实行土地流转,引进蔬菜种植业主的3个村,每个村奖励5000元;对3个优胜的蔬菜专业协会,每个协会奖励3000元;对6个蔬菜种植大户和4个蔬菜营销大户,每户奖励1000元。黄州区通过制定蔬菜产业发展政策,建立长效的激励机制,有力的推动了蔬菜生产、加工和营销,促进了蔬菜产业全面协调发展。
第五篇:温州依托非公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温州市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
专 报
(温州市旅游局)
温州依托非公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
温州作为中国民营经济发展的先发地区与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其非公经济在全国影响巨大。自上个世纪兴起温州模式的学习热潮以来,温州非公工业企业游逐渐成为温州旅游的一个独具特色的项目。从上世纪末,本世纪初的温州经济探秘游发展到近几年的温州非公经济党建游等,温州工业旅游的内容不断丰富,接待点不断增多,各接待点特色鲜明,接待服务日趋规范。依托非公经济优势,温州工业旅游正蓬勃发展。截止2008年,温州共有国家工业旅游示范点6个,分别是温州大虎打火机有限公司、温州报喜鸟集团有限公司、温州奥康鞋业有限公司、温州正泰电器集团、温州红蜻蜓集团、温州奥康集团,均为非公企业。
在温州参观非公企业不仅可以了解温州企业的运作管理模式,获取工业知识和信息,同时也满足游客对温州经济温州模式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企业通过开展工业旅游不但是免费做广告,变看点为卖点,变游客为顾客,更是拥有了宣传企业形象、企业文化、提升品牌、促进销售、提高效益的新手段和新平台,是工业企业无形资产变为有形资产的一种有效手段。同时,通过发展工业旅游,提升了温州城市形象,游客在参观游览中认识了企业、认同产品、也认知了城市,达到企业、产品、城市“三赢”的目的。
温州旅游部门高度重视发展工业旅游,除开发纯工业旅游产品外,在开发其他旅游产品时注重将工业旅游和温州山水游线路相结合,如今年主推的2009 温州市十大旅游精品线路中就有“温州经济探秘与中雁生态山水精品线路二日游”。并予以大力宣传促销,同时对成功申报国家工业示范点的单位予以10万元的政府资金奖励。在温州大力扶持工业旅游的政策下,非公企业发展工业旅游的热情很高,具体表现在对工业旅游的投入,各个工业示范点普遍建立了大规模的展馆,设计了合理的生产线参观路线,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参观点。比如大虎打火机的创业展厅,康奈集团的员工之家,奥康集团的企业文化展厅,报喜鸟集团的西服生产流水线、红蜻蜓集团的鞋文化博物馆,以及正泰集团的立体式仓储设施展示等。
借助温州发达的非公经济优势,大力发展工业旅游,提升温州城市形象是现在以及今后一段时间,温州旅游坚持的原则之一。随着温州名品城的成功创建,相信温州工业旅游的一种新项目正在萌芽,更深层次的工业旅游开发正在来临。
(温州市旅游局 胡向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