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时间:2019-05-11 23:01:1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第一篇: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

——莆田市文化产业发展调查报告

市委讲师团

一、基础与优势

1、地方特色文化影响扩大

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底蕴,造就了莆田极为丰富的文化资源,千百年的积淀,使莆田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特色文化。妈祖文化、南少林武术文化、仙游祈梦文化在海内外影响逐步扩大。一是妈祖文化。莆田是妈祖的故乡,是妈祖文化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共有妈祖庙宇5000多座,妈祖信众2亿多人。妈祖文化已成为两岸民间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在台湾,信仰妈祖的民众约占总人口的2/3,每年来湄洲岛朝拜妈祖的台胞都在10万人次左右,迄今为止,已有将近1300家台湾妈祖庙到湄洲祖庙认祖归宗。通过举办“莆台妈祖文化周”、“中国•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天下妈祖回娘家”活动,与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以“两岸情缘”为主题的“心连心”慰问演出、“海上明月共潮生”和“今宵月更圆”为主题的中秋晚会等活动,极大地增进了台胞对妈祖祖庙、祖地、祖国的共识。此外,莆田市还成立了湄洲妈祖文化研究中心、莆田学院妈祖文化研究所、中华妈祖文化研究院,举办湄洲妈祖•海峡论坛,为两岸更深层次的交流提供了新的平台。2004年,国家民政部、文化部同意在妈祖故乡设立 唯一的全国性妈祖文化社团———中华妈祖文化交流协会。2006年,国务院先后批准湄洲妈祖祭典、湄洲妈祖祖庙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9月,妈祖信俗申报“世遗”获得成功,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也是我市第一个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标志着妈祖文化正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对保护妈祖文化、传承信仰习俗、挖掘文化内涵、推动广泛传播、扩大世界影响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二是南少林武术文化。莆田南少林寺是历史上的武林圣地,与河南嵩山少林寺遥相呼应,世称“南北少林”,是我国佛教禅宗文化遗产和少林南拳的发源地。千百年来,“南拳北腿”在我国已经形成了鲜明的南北武术流派。南少林武术远播五洲,名扬四海,是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1998年,南少林重建工程竣工,并开始向海内外开放。近年来,通过举办南少林武术文化节、南北少林武术公演、祈祷国泰民安世界和平大法会、赈灾祈福法会、暑期禅武体验营等活动,莆田南少林的影响不断扩大,有力地弘扬了南少林“禅宗武林”的武术精神,传播了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提升了莆田城市的文化层次以及旅游文化品味。三是九鲤湖祈梦文化。九鲤湖与武夷山、玉华洞一道,被称为福建名胜“三绝”,同时也是我国汉族居住区乞梦(祈梦)风俗的发源地,为祈梦者所崇拜的何氏九仙是我国民间流传历史最长、影响 范围最广的司梦神灵,也是历史上唯一被公认为全国性崇拜的“梦神”。九鲤湖流传的一套乞梦民俗活动的程式是其他地方所未见的,这套习俗自唐宋以来一直沿用至今,堪为我国祈梦文化的“活化石”。而供奉何氏九仙的九鲤湖寺是我国江南的名门古刹,历代达官显贵、骚人墨客来此朝圣、祈梦之风盛行,元朝太府卿郑露、宋代端明殿学士蔡襄、明代礼部尚书陈经邦、状元罗伦、江南才子唐伯虎,著名旅行家徐霞客、清代名宦李光地以及近现代一些政要都曾来这里游览、祈梦。近年来,仙游县着手对流传民间的梦验故事资料进行收集,并加以挖掘和整理,编成《九鲤湖百梦》等书,还成立“福建九鲤湖梦文化研究会”,以此推广九鲤湖特色祈梦文化。2009年11月仙游县被授予“中国梦文化之乡”称号。

2、文化产业发展活力增强

近年来,我市紧紧利用地方文化特色明显的优势,加强对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的建设,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发掘历史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打造具有莆仙风格的特色文化品牌,文化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是工艺美术产业日益壮大。全市现有莆田集友艺术框业有限公司、莆田工艺美术城、莆田大家之家古典家具有限公司等3家省级文化产业基地。2003年以来,相继荣获“中国木雕之城”、“中国古典工艺家具之都”、“中国珠宝玉石首饰特色产 业基地”、“中国银饰之乡”和“中国政务商务礼品特色产业基地”等五个全国性区域品牌称号,形成了拥有工艺美术产业、油画艺术产业、莆仙戏演艺娱乐业、出版印刷发行业等几大重点文化产业体系。截至2009年底,全市共有工艺美术企业4000多家(包括个体经营户),从业人员25万人,年产值超2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艺美术企业164家,完成产值78.56亿元,同比增长89%。至2009年9月份,全市工艺美术规模以上企业产值已完成十一五目标,比规划时间提前了十五个月。2015年,将实现工艺美术产业1000亿元的产值目标。二是文化旅游产业不断发展。莆田是妈祖文化的发祥地,近年来,通过做大做强妈祖文化,以妈祖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发展,并带动风光游、度假游及周边旅游线路的发展,湄洲岛每年均能吸引海内外信众及游客150多万人朝圣观光。同时,积极打造南少林武术文化、九鲤湖祈梦文化、工艺美术文化、滨海山水生态等旅游品牌,策划组合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线路,通过整体包装、组合营销,不断扩大莆田文化旅游的对外影响力。截至2009年,全市接待国内外游客718.9万人次(含一日游人数),旅游收入62.6亿元。三是莆仙戏演出业日渐繁荣。莆仙戏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戏曲,源远流长。它是在唐歌舞百戏的基础上,发展为宋时兴化优戏;又吸收南宋戏文的剧目、音乐和表演艺术,形成福建南戏的一支——兴化杂剧;明清兴化杂剧盛行,时称 兴化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莆仙戏。1000多年来,莆仙戏世代相传,至今仍完整保存了古代8000多个传统剧目和独特音乐唱腔及表演程式等传统艺术精华,是全国现存古老剧目最多、保存形式较为完整的古剧种。因而被称为宋元南戏的“活化石”。鉴于其独特性和出于保护的目的,2003年莆田市政府已将其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向联合国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我市莆仙戏剧团逐年发展壮大,全市共有3个专业剧团、120多个民间职业剧团,演职人员3500多人,加上编剧、导演、作曲、舞美、运输、制作、中介等后勤服务业,就业人员2000多人,是一支新崛起的文化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09年全年演出3万多天,6万多场次,吸引观众3000多万人次,剧团营业额达6000多万元,带动了城乡群众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四是会展业逐渐升温。做为一项新兴的现代服务业,会展业不仅能够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而且能带动交通、旅游、住宿、餐饮、购物等产业的发展,成为“第三产业的消费链”。会展业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会议和展览,吸引大量商务客和游客,促进对外贸易和市场开拓、技术进步和信息交流。莆田会展产业虽然起步晚,但发展快。近年来,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已经成功地举办了5届海峡工艺品博览会、4届木洽会、5届莆商大会、12届妈祖文化旅游节、3届南少林武术公演盛会、2届莆田珠宝会展,以及房车联展、医疗设备展等展会。会 展业的迅速发展,不但对莆田文化产品和其他商品的宣传、推介起到了积极作用,而且成为莆田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大有后来者居上之态势。

3、体育文化设施逐步健全

我市在成功申办第十四届省运会(同时承办省老年健身大会)后,相继投入近7个亿资金,建设“七馆六场一基地”等体育基础设施,其中包括综合体育馆、游泳健身馆、武术馆、重竞技馆、射击馆、网球馆、羽毛球馆;体育场东看台、网球场、射箭场、飞碟射击场、地掷球场、体育场;皮划赛艇基地。本着“共享省运,推动基层,全市上下共当东道主”的精神,各县区也依托中学或少体校各建新体育馆和体育场。目前各个场馆均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满足了省运会25个竞赛大项目、533个小项目和老年人体育健身大会的特殊比赛项目场地要求。体育中心共建成40个体育健身项目,已被批准为国家级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各场馆前还配以多达9万多平方米的四大片街心绿地,已形成了莆田市区生态型新中心。莆田市体育公园占地238亩,已建起射击馆、网球馆、射箭场、网球场、飞碟射击场等二馆三场及运动员村、运动会所等配套设施。总建筑面积31548.7平方米、刚建成后的飞碟射击场,是华东地区除上海外的第二个飞碟射击场,正申报国家级飞碟射击中心。在体育场馆建设功能上,莆田市的综合体育馆、游泳馆、射击馆、网球馆、重竞技馆、飞碟射击场等做到可承接全国或亚洲的单项锦标赛,特别是射击馆,经专家考察,可承担国际射击单项比赛。这些场馆还可以承办全国贺龙杯篮球赛、武术锦标赛、花样游泳表演赛等。为了发展体育比赛业和体育表演业,莆田市体育产业发展有限公司也应运而生。我市通过成功承办省运会,全面提升了体育设施建设标准和档次,为莆田后省运时代体育文化产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4、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

近年来,莆田市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在整合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组建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2002年,将原属于市委宣传部的新闻出版办与市文化局合并,成立市文化与出版局;2005年,将市广播电视局与市文化与出版局合并,组建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统一承担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和版权的行政管理职能,同时,撤销县区广播电视局。通过改革,市文广局的机构设置进一步精简,工作效率有效提高,行政运行成本大大降低。今年8月,又赋予了县区文体局广播电视管理的职能,进一步理顺了管理机制,提高了行政效能。同时,莆田市对区域内文化资源的整合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广电新体制的建立及报业资源整合取得了初步成效。2002年,莆田在全省范围内率先进行广电体制改革,收归所有乡镇广播电视站,成立事业单位性质的市广播电视中心,全市实行垂直管 理。2008年,广播电视总收入达9523.79万元,比改革前翻了一番多;广电总资产达3.8亿元,较改革前增长5倍。2004年,莆田晚报社并入湄洲日报社统一管理,合并后,两报各自定位明确,发挥优势,差异化特色更加明显。报社内部积极探索广告的管理和运行模式,完善广告经营目标管理责任制,尝试通过办展会,增加广告收入,日报、晚报广告营业额年内分别增长10%以上。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稳步推进。市电影公司通过内部改革,提高了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公司每年开展各种形式和服务不同对象的电影专题放映活动7000余场,观众达100万人次,实现了社会效益和自身经济效益的双赢。2010年7月,市政府出台《莆田市电影经营单位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市区的莆田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和莆田市人民影剧院两家电影经营单位作为试点,率先进行改制,组建新公司参与莆仙大剧院经营管理。

二、问题与困境

1、地方特色优势挖掘不足

莆田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在各方面都很独特很优秀,可以依据其突出的地方特色,深厚的文化内涵,开发出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但现在得到较大开发利用并成功推向市场的只有妈祖朝圣旅游、文物古迹观赏旅游等产品,品种不多,形式单调。文化产业在发展中尚未充分发挥地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及其蕴藏的巨大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在保护、开发、宣传、利用的力度上均显不足,对特色文化资源优势的挖掘尚处在起步阶段,对其整合开发利用很不到位。莆田人民地方特色文化知识养成和妈祖精神、南少林精神浸染的工作深度不够,全民妈祖文化、南少林文化意识不强。比如妈祖文化,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虽然在国内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是妈祖文化及其产业发展现状与妈祖故乡、妈祖圣地的地位很不相称,潜力没有挖透,优势没有用足。妈祖文化产业缺少精心设计和深度开发,缺少文化产品、文化精品。以湄洲岛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为核心的我市文化旅游业,遇到了来莆游客以朝圣观光为主、逗留时间短、消费不足等情况,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并不明显,南少林旅游、祈梦文化旅游尤甚。再比如,莆田人文荟萃,素有“文献名邦”、“海滨邹鲁”之称,自唐代以来,名人辈出,在各个时期勇领风骚,垂范后人,但我们在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方面力度明显不够,无法充分发挥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服务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这种状况,归根结底在于,我市文化产业在开发上尚未充分挖掘出地方特色文化内在的商业价值。

第二,文化品牌意识不强。文化品牌除了文化上的特殊属性外,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足够广泛的知名度,二是商业上的成功和延伸开发的可能性。由于我市在文化特色资源上挖掘力度不足,我市文化产业在商业运作及文化产品延伸开发方面尚未占据广阔的市场。文化产业对文化产品 和文化服务科技含量的开发和利用明显不足,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形态单

一、守旧,大大降低了文化产业自身的影响力,削弱了文化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制约了大众高层次文化消费的热情。目前我市缺乏骨干文化企业和知名文化品牌,文化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有待于进一步增强。南北少林,天下闻名,但仅在旅游开发这一方面,南少林难以望北少林之项背,差距相当大。工艺美术业是我市文化产业中发展最快的部分,“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85%,去年产值达到100亿元。但在这么大的产业中并没有涌现出像样的文化品牌。以仙作为例,仙游坝下仿古家具目前整体上仍处于“量大价贱”的低层次运转,缺乏文化附加值的注入,造成资源的浪费,甚至损害到品牌的未来发展空间。

第三,发展文化产业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有待优化 目前我市总体上尚缺乏文化产业化发展的有利环境。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我市的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意识不浓,文化产业的发展并未提到议事日程,大多数人仍然把文化仅仅看作一项社会公益事业。文化资源不能转化为文化财富和市场资源,不能发挥其应有的社会效益。管理部门和从业者的思想认识还未能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文化产业的发展限制多而扶持少,既无长远的规划,也没有相应的政策予以引导,尚未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的文化发展观。文化产业发展存在 较为突出的融资难问题,保障文化产业发展的资金渠道有待进一步拓宽。文化产业发展的配套政策也亟待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此外,莆田文化产业人才短缺,与文化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形成了供需矛盾。尤其需要引起重视的是莆仙戏人才的严重流失,传统的表演艺术濒临失传,脸谱、服饰和音乐声腔正在被外来剧种和其他艺术形态同化,艺术的独特性正在削弱。莆仙戏这一古老的剧种正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急需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扶持和保护。

三、对策与建议

1、制定科学规划

政府管理部门必须抓紧研究和制定符合我市实际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通过调整结构、合理布局,解决我市文化产业结构优化与产业升级中的关键问题。要利用国内名牌大学的科研优势,根据全市资源分布状态及产业调整布局方向,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制订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产业布局、重点行业、配套措施等内容,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指明方向。规划要充分考虑发挥地方特色文化优势,紧紧围绕打造地方特色文化品牌的发展思路,要和自然、人文、社会环境相适应,开发与本地实际相结合的特色文化产业,以特色创名牌,以优势争市场,把特有的地方文化融于产品、管理、服务和营销之中。艺术团体表演、群众 文化、文物景点旅游、艺术教育和培训等各个门类的文化产业,也必须合理定位,科学规划。要注重把发展文化产业和调整产业结构结合起来,把文化产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2、建立有效运作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推进我市的文化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政府引导、政策鼓励、市场运作的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

第一,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按照“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的要求,转变政府部门管理市场经济的职能。政府及有关部门要积极主动挖掘整理当地文化资源,主导文化产业发展的方向,调控和支配资源,同时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内外环境。成立市文化产业办公室,承担全市文化产业的规划制订、人才培养、政策出台、综合协调和检查考核等职能,统一规划、组织、协调全市文化产业发展。

第二,出台优惠政策,实施文化品牌战略。要参照国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办法,争取出台《莆田市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评选办法》,每年评选一批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促进国家、省、市三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网络体系的形成。设立莆田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采取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支持方向的文化产业产品、服务和项目予以支持;制订《莆田市文化产业投资指导 目录》,明确鼓励、允许、限制和禁止投资的项目,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条件和领域,鼓励非公资本及外资进入莆田市文化产业,在每年举办的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博览会上发布,吸引投资。

第三,创新机制,促进多元化投资格局的形成。通过改革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机制,逐步改变传统单一的国有国办文化事业的格局。除少数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外,将其他文化单位推向市场,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生存、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通过竞争,优胜劣汰,减轻市财政包袱。在确保盈利性文化机构正常运转的同时,加快盈利性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理顺产权结构,引入社会资金,鼓励资本运作,形成一批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产业群体。在文化产业园区的开发经营上尝试运营商介入模式,通过其对文化产业园区的推广、经营、活动组织,起到文化产业宣传“橱窗”的作用,取得社会效益和商业效益的双赢,实现政府对园区的零投入。探索建立国有的文化资产营运机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促成中外合资、合作经营的文化企业大量涌现,民营资本和跨业集团兴办文化产业取得新的进展,社会办文化企业成为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多元化竞争主体格局基本形成。

第四,促进形成比较完善的文化市场体系,为文化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进一步完善有关文化市场准入、交易、竞争以及监督、管理、服务等方面的法规制度,进一步健全文化服务市场、培育文化中介组织。

3、发展具有鲜明莆田地方特色文化产业

第一、妈祖文化产业。科学发展妈祖文化,紧紧围绕、主动对接、全面融入中央对台工作大局和海西建设大局,认真研究领会《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积极谋划先行先试的重大举措,开创妈祖文化发展的大格局。发动海内外妈祖信众和社会各界捐建“妈祖金像工程”,打造传世文化景观,筹建妈祖文化博物馆、闽台妈祖文缘馆,建设妈祖祖庙微缩景观工程和卡通文化园,搭建妈祖文化交流的大平台。高层次、高标准、高水平制订妈祖文化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方向、目标定位、及其重点任务,着重考虑和解决文化生产精品化问题,大力开展文化创意工作,形成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的优秀文化品牌,大力培育“妈祖学”,大力开发文化精品。

第二、工艺美术产业。加大品牌建设力度,进一步做大做强五个全国性区域品牌,加强品牌宣传,设计、注册相关区域品牌标识或原产地标识,鼓励工艺企业统一使用,拉动产业集群尽快扩大规模并提高效益。发挥工艺美术城产业集群平台优势,集合莆田传统工艺、人才技术、资源及品牌优势,改变莆田工艺美术企业原有分散的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状况,引导民资和技术回归,带动和拉长产业链,力求将工 艺美术品的生产加工、研发鉴赏、学术交流、物流配送、大型会展等多层次、多领域的功能进行有机整合,有效提高莆田工艺美术行业的市场竞争力。培育和发展会展经济,努力把中国(莆田)海峡工艺品博览会办成业界公认的国家级品牌展会,将艺博会打造成海峡西岸对台交流的重要平台,促进我市工艺美术行业的持续发展。加快推进中国•莆田工艺美术城配套生产加工基地、莆田油画产业园区、仙游县宝泉工艺产业园、秀屿区上塘金银珠宝加工园区、仙游县度尾艺雕加工园区等项目的规划与建设,吸引有实力的工艺企业入园,并努力提供资金、技术、管理和信息等服务。将现有园区打造成有特色、有规模、体系完整科学的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发挥集聚优势,做大做强一批知名企业和名牌产品。

第三、文化旅游业。加强资源整合,推出特色旅游产品。要在品牌打造、线路开发、环境营造、产品开发上下功夫。一要发展妈祖文化旅游。在海岛观光度假旅游的基础上,应进一步发展朝圣旅游,安排好两个重要节日(诞辰日和升天日)的庆典节庆活动,注意结合庆典挖掘和展示、丰富祭祀文化、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等。开发参与性娱乐性较强的妈祖文化旅游产品,使湄洲岛景区的旅游产品大大丰富,同时也大大地突出莆田特色的地域文化主题,增加产品的文化内涵,把湄洲岛建设成为世界妈祖文化研究中心和朝圣中心,延长妈祖信众在莆逗留时间,增加旅游经济附加值,把湄洲岛开发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海岛旅游的典范,力争莆田成为“海峡旅游”的重要目的地。二要发展南少林文化旅游。开展与北少林的文化旅游产业合作,弘扬南北少林武术文化。在南少林武术表演和寺院建筑观赏的基础上,结合南少林寺武僧反清复明斗争的故事,建立爱国主义教育纪念馆,宣传莆田历史名人抗元、抗倭的爱国事迹,并结合由此产生的“过大年”、“白额春联”等特有习俗,综合莆田所有习俗,建立莆田习俗展览馆。在这些纪念馆和展览馆中,借鉴福州“林则徐纪念馆”、长春“九•一八”纪念馆的经验做法,利用影视录像、图片文字、仿古表演、精彩解说,发掘文化内涵,激发旅游者的探索欲望、民族感情和爱国热情。三要发展九鲤湖祈梦文化旅游。在观光旅游、祈梦文化旅游基础上增加仙游鲤城民俗文化艺术区,展现具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产品,加强九鲤湖、菜溪岩及坝下工艺旅游点间的协作,发展专题旅游如红色旅游、“文献名邦”考察游等,形成以生态山水、宗教朝圣、红色土地、生态工业、田园体验等为特色的旅游功能区。四要发展莆仙历史人文旅游。通过整理历史人物传略专集、召开学术研讨会、修建主题公园、举行纪念活动等形式,宣扬莆阳先贤们艰苦奋斗、勤奋读书、清正廉洁、刚直无私、爱乡爱国的伟大精神与道德风范。通过挖掘历史名人文化,打造莆仙名人(蔡襄、郑樵、郑纪、钱四娘、林龙 江、梅妃等)文化旅游。

第四、后省运体育产业。莆田举办第14届省运会对我市体育产业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推动力,体育赛事能吸引赞助商投入巨大资金。举办省运会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扩大投资的需求,产生的几何效应、辐射效应和示范效应,将能够拉动我市的经济增长。一要加大体育市场培育力度,大力开拓竞赛市场、健身娱乐市场、体育培训和咨询市场、体育人才市场,打破体育产业的行业和区域界线,积极开放体育市场,欢迎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参与体育产业开发,吸引更多的体育产业经营者。二要充分认到体育无形资产潜在的巨大价值,合理开发利用。体育无形资产包括运动队、俱乐部、运动场馆、运动队的冠名权、重大赛事活动的电视转播权、运动队及运动员指定产品特许使用权等,要及时有效地开发无形资产的价值,通过适当方式推向市场,树立产权意识,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要加强体育市场体系建设,尽快建立健全体育商品市场、资金市场、人才市场、信息市场等各类市场推进体育产业一体化进程,加紧体育信息传递,人才交流,金融保险,赛事推广,商务代理,物流配送,商业服务等体育中介组织体系建设。政府在税收,价格,土地使用等方面采取有力的优惠措施,推动体育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第五,莆仙戏演艺业。莆仙戏演艺业目前的产值虽然不 大,但它是极富地方特色的一个文化产业,不可偏废。一要依托莆仙大剧院,继续发扬传统的莆仙戏演艺业,同时要突破区域限制,向闽南乃至全省拓宽莆仙戏演艺市场,做大做强莆仙戏演艺业。二要大力发展具有时代气息的新兴演出行业,在探索传统莆仙戏发展新路子的同时,积极创办现代话剧团和艺术剧团。三要大力发展文化艺术,包括表演艺术、视觉艺术、动漫、音乐创作等。四要推广“现代文明小戏”的成功经验,加强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组织引导文艺工作者和业余作者创造紧扣时代脉搏、体现地方特色、人民喜见乐闻的精神产品大力创作符合“三贴近”、群众买得起的文化产品,降低文化消费门槛,拓宽市场。

第六、地方特色会展业。完善提升莆田工艺美术城、医疗器械城、中国(莆田)木业电子交易平台和仙游古典家具交易市场等,推动我市专业市场上规模、上档次。拓展工艺美术城、莆仙大剧院会展功能,鼓励会展业开展与台湾业界联合,积极发展面向台湾及海外的会展业;创新莆田艺博会、木洽会、医疗器械展销会、鞋服博览会等大型展会,引领莆田会展业发展。

4、加强文化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要切实重视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一要注重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工作。政府、行业要重视文化人才培养工作,有组织、有措施、有计划地为文化企业创造培养人才的条件和环境; 依托莆田学院、湄洲湾工业技术学院、市艺校和各县区的技校为基地,创办工艺美术技术学校,有计划地培育文化产业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文化创意人才。二要加强人才引进工作。大力引进急需的高层次文化人才,高薪聘任海内外一流人才,邀请专家就产品市场开发、行情分析、企业管理、产品营销等方面进行专题讲座,适当引进理论研究、文学创作、专业编导、舞蹈艺术等高素质人才,以提高莆田文化产品的品位。三要加强人才与技术交流。通过“政府组织、企业参与”的办法,组织专业人才“走出去”切磋技艺、学习他人经验。四要加强特殊人才培养工作。不但要培养各类专业人才,如莆仙戏人才、绘画人才、雕刻人才、古典家具制作人才和金银珠宝饰品加工人才;也要培养文化企业管理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和产品开发人才;还要大力培养既懂技术、又善于管理,既掌握传统工艺技术、又能不断创新的复合型人才,提高莆田文化产业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促进莆田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篇: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

发挥地方资源优势 发展民族文化教育

——让民族传统文化走进教学课堂

内容摘要:继承与弘扬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是学校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在整个文化现象中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它既构成文化的本体又起着传递和深化文化的作用。这些来自民间的民族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在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落实“三个代表”的客观要求。

关键词:教育教学

民族文化

促进发展

一、认识民族文化的必要性

几千年来,先辈们为我们传承下来珍贵的民族文化,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造就了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特征。然而,随着生活的日益现代化、多元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威胁。越来越多的孩子对本民族的文化了解却越来越少,不够重视,不感兴趣。我们都知道,如果我们没有了自己的民族传统文化,就等于失去了本民族的本色、风格,就等于这一种民族文化的消失,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如何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如何让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长久不衰,这是我们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我们作为教师,作为一名文化知识传播者,让更多的孩子了解中国的民族文化是我们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是民族文化发展的两个轮子,也是办活教学,促进经济发展的两个轮子,我们要摆正这两个轮子。民族文化走进课堂,是传承民族文化新举措之一,我们继承民族文化,不是照搬照抄,也不是一味强调“原汁原味”,否则民族文化就会停止不前。当然,对那些濒临失传乃至快要消亡的文化。要尽力抢救,并将用各种形式保存下来,用来告诉后人。文化建设只有创新,才能充满生机活力,创新是在原基础上的创新,不能脱离原基调,要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所以,我们要开展了民族文化教育,促使更多的中国孩子对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的加深了解,继承优良传统,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民族风情发扬光大,使民族文化及其精神长久不衰。

在时代的脚步开始产生强大冲击波的今天,如何把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留住?这是我们每位教师都需要思考的问题。要想保护好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就得从小抓起,在音体美课堂教学中渗透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让民族文化教育贯穿于整个教学中,让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扎根于学生的心灵,是每一位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也是发扬光大民族传统文化重要渠道之一。只有把民族传统文化走进课堂,这样我们的民族文化才能得以保护和发展。

二、民族文化教育的形式、教学科目和方法

我在多年从事民族文化教学中发现,就当前教学内容涉及的民族文化教育教材很少,可以说少之又少。如果这样,对我们学生继承、发扬民族文化是很不利的,甚至使民族文化面临着失传的危险。由于他们很少接触,所以并不了解本民族丰富的文化遗产,更不会认识到本民族文化的重要价值。要想对本民族文化产生感情,对民族文化有一个正确的了解和认识,只有从小学习之,了解之,对民族传统文化才会有感情,长大后才会主动地去传承和发扬它。从而使民族传统文化得以保护、传承和弘扬的自觉行动。

中华民族民族文化具有流布广泛、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文化特征,这种文化的集合体,强有力地保存了民族文化的典型心态和样式。本人认为,首先我们在设立教学内容时,必须强有力地包容那些能够反映该民族典型心态和样式的动态语汇,突出能体现该族群人民神态面貌的特有风格韵律,并将这些动态语汇和风格韵律向学生分析讲解,分解为课堂教学的基本元素,对学生进行训练,并通过训练使学生能够准确掌握不同民族文化的风格特性,并培养学生运用身体语言生动地体现不同地区的民族文化。

如:在苗族文化走进课堂中,主要是在音、体、美课堂上和课余活动上实施,把苗族文化走进“音、体、美”课堂作为切入点。上音乐课,把课本上的音乐知识与苗族音乐结合起来,要求每个学生要会唱几首苗歌;上体育课,增设民族体育内容,结合苗族舞蹈的节拍、点子、基本动作编成苗族体操;上美术课,将苗族的剪纸工艺结合起来,使课本上的知识更贴近生活,同时也使民族传统文化具体化、系统化,民族文化同课本知识相结合,不仅较好地学到了书本上的知识,而且学习民族的东西就更容易了。通过摸索实践,逐步掌握书本和民族文化的异同点,从而掌握学习规律,如我校将苗族踩鼓舞蹈的基本动作要领按其拍节分解,学起苗族舞蹈来就事半功倍;有的学生在家刺绣苦于绘画、剪纸,通过学习,他们掌握了方法和规律以后,进步很大,回到家里亲自实践,收效非浅。民族文化同课本知识的结合,达到相互促进的目的。实践使我们感到苗族文化走进课堂,是我们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使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巩固率,减少了学生辍学率,教学质量也得到了较大的提高。

民族文化在民族民间文化中活动,自然综合,形成可生成的学习环境。民族地区土生土长的学生,其个人成长环境包括学生日常生活、情感经验、文化背景、科学认识等方面都与当地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民族文化教育与学生个人成长环境联系起来,从其兴趣、需要、情感表达、人际交流出发,这样学生的学习变得丰富多样、鲜活充实,并获得持久的动力。学生通过向家人询问或教师提供资料,了解某些技巧也较为容易,如:了解剪纸、刺绣、舞蹈形式等的象征意义,学习制作方法,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了解的内容告诉大家,这些都是学校艺术教育可借鉴的方法。

三、利用本土文化资源,促进民族文化教育活动开展

在教学中,各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应该重视民族文化教育,为了培养学生更高的学习兴趣,给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学校要建立一个以本民族特色为主的文艺团体,让学生有施展自己的一技之长之地。有条件的学校,尤其是民族旅游景点的学校可以与当地旅游事业部门联系,在当地旅游景点建立民族风情艺术团体。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不断锻炼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而且有利于弘扬民族文化艺术事业,促进民族经济发展。学生参与家乡的节日、庆典、联欢等活动(或观看有关录像资料),在活动过程中自然地学习了艺术技巧,同时也了解了它所蕴含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含义。

让学生参与社会有益活动,不仅使学生得到锻炼,发挥了他们的一技之长,而且使他们的学业得到了社会的承认,也能让他们在实践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中获取精华,以弥补自己的不足。多年来我校办学模式灵活多样,同时注重理论联系实践。

每一个地区都蕴含着丰富的本土民族文化资源,如:贵州省台江县被誉为“东方迪斯科”——反排木鼓舞的故乡,“天下苗族第一县”,“最古老的情人节”发源地,蕴含着许多宝贵的苗族文化教育资源:反排木鼓舞、芦笙舞、苗歌、剌绣、古建筑文化、自然景观等等。我们可以将这些本土特色资源根据学生特点进行精心选择、设计,引用到课堂教学中,使学生更好的了解了本民族的传统文化。

总之,民族传统文化进入课堂,是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造型强调想象力、自由表现、感情抒发;它的功能既能实用,又能教化,是精神的物化产品;它更能形象地、直接地、全面地体现中国民间和民族文化,激发了人们热爱祖国,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可见民族文化走进课堂并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门课,而是提高学生总体综合能力的一门课,是学生学以致用的一门课,是学生终身受益的一门课。因此,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训练学生的形体技能和心理智能,而且还要将我们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渗透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把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新一代民族文化人作为总目标,以此来促进中华民族文化的建设与发展。

第三篇: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发挥资源优势 建设文化强市

应代明

2010年第1期 ——文化建设

按照省委、省政府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指示精神,荆州市将积极推进人文资源大市向文化旅游强市转变,努力打造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文化中心。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学习“10·24英雄集体”为切入点,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感动全国的“10·24英雄集体”,是荆州精神文明建设成果的具体体现。我们将按照中央和省委领导的批示要求,大力组织“学英雄、见行动、树正气、促发展”和以“热爱祖国、热爱荆州、热爱家乡”为主题的教育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体现到“三大文明创建”的各项活动之中,坚持和完善“荆州好人”、“十佳公仆”等评选活动,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力争用两年的时间,把荆州建设成“卫生城市”、“文明城市”。

二、以构建现代传媒新格局为着力点,巩固和发展主流思想舆论。一方面,支持主流媒体做大做强。支持荆州报业集团办好《楚网》、《手机报》,实施报业印务产业园、名人馆等项目建设,做强主业,做大产业。加快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在全市形成以市县为中心、乡镇为依托、服务农户的农村广播电视覆盖网络。加大《垄上行》、《江汉风》等品牌栏目的开发力度,加快广电数字化和高清化进程,着力提升荆州电视台在鄂西生态圈内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新兴媒体。统筹有线、无线、卫星、互联网等各种传播手段,大力发展网络广播、网络电视和手机电视等新兴媒体,使广播影视节目通过多种网络传入千家万户。加大荆州新闻网等门户网站的建设力度,充实拓展网上外宣内容,打造一批对外宣传的网络文化精品,全面展现新荆州的独特魅力。积极履行属地管理职责,加强网络管理,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

三、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落脚点,健全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图书馆、博物馆、文化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城市文化品位、文化内涵和文化形象。加强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广场文化等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广播电视网络、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等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组织“春秋垄上行”、“消夏文化月”、“荆江艺术节”等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满足城乡居民对教育、科技致富信息、文化娱乐生活等基本文化需求。建立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专项扶持基金,加强鼓盆歌、马山民歌、荆河戏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促进地方特色文化的传承。加强楚文化、三国文化、水文化的研究,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促进荆州文学、美术等文艺创作发展壮大,不断提升文化荆州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以壮大文化旅游产业为支撑点,增强文化发展实力。积极开展与北京华力集团、北京锦辉集团、鄂西圈投公司和文物部门的合作,继续抓紧抓好十大项目:①熊家冢楚墓遗址博物馆。此馆要按照省领导提出的“国家一流、湖北品牌、地方珍宝”的要求建成建好。②荆州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力争把荆州博物馆打造成鄂西生态圈内历史文化的地标。③楚故都纪南城遗址公园。高起点规划,使之成为中国楚文化的遗址参观区、精品展示区和考古体验区。④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努力把八岭山公园打造成休闲娱乐、探奇观光的旅游胜地。目前,已完成了三通一平、山门等基础工程,修建起仿古长城、餐饮、住宿和娱乐等旅游休闲设施。⑤海子湖旅游目的地。依托海子湖生态景观资源,以江汉民风民俗为基础,把海子湖建成集食、住、娱、购、游于一体的一流度假胜地。⑥洪湖岸边是家乡。努力把洪湖岸边建设成为休闲度假区、湿地生态体验区、中高档生态宜居区、生态农业产业区、新农村建设样板区等多样性的湿地生态旅游新城。目前,规划设计、征地等工作已全面启动。⑦荆州关公文化园。合作双方已组建开发公司,完成了旅游规划设计。⑧长江水文化园。目前已完成了移民搬迁、土地收购,正在与投资方中国水务集团作更深入的项目洽谈。⑨川主宫水上民众乐园。目前正在与澳门崇源国际拍卖公司洽谈投资事宜。⑩游客集散中心。此项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正在着手征地、建设。同时,在剧目方面,着力打造 《荆楚风情》、《楚庄王》等一批具有浓厚荆风楚韵特色的精品剧目,促进旅游与楚乐楚舞、民间曲艺、现代演艺等艺术形式的结合,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互动发展。

五、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为突破点,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一是进一步深化管理体制改革、运行机制改革和产权制度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增强发展活力。二是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文化投资扶持政策、文化税收扶持政策和文化用地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三是设立四个基金,即文艺创作基金、新闻奖励基金、旅游发展基金和文物保护基金,奖励先进典型和项目,培植发展后劲。四是坚持“三个结合”,即党管人才与市场配置相结合、自主培养与积极引进相结合、科学管理与大胆使用相结合,推行“双聘制”,完善“公开招考制”,不拘一格选用人才,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组织和人才保障。■

(作者系中共荆州市委书记)

第四篇:发挥雷波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发挥雷波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畜牧产业 摘要:近年来,在县委县政府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我县畜牧业实现了由传统副业向农业支柱产业跨越,在拉动农村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逐年增加,越来越显现出其产业优势。如何将我县畜牧业做大,做出特色,是我县各级、政府着力探索的重要课题。本文就立足我县资源优势,做大特色畜牧产业进行探讨。

【关键词】畜牧产业发展特色雷波资源

一、做大特色畜牧产业的优势剖析

(一)养殖优势。

我县为山地县,全县有可利用天然草场14.56万亩,一年生豆科牧草1.73万亩,芭蕉芋种植被面积8.5万亩,温差小,气候条件适宜,环境污染少,灌溉水质优,拥有养殖的良好环境。适宜的环境条件使我县畜牧业资源十分丰富,养殖历史悠久。

(二)科技保障有力。

我县农民从事养殖业,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养殖技术和娴熟的技能。专门从事养殖试验、示范及技术推广工作均取得显著成效。畜牧部门多年来与多个科研院、所、地区养殖基地等建立了长期的紧密合作关系。通过十几年来的努力发展,建立了动物防疫和畜牧兽医技术推广站,1涌现了一批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型人才,在畜禽品种改良、疫病防治、芭蕉芋发酵养殖、南江黄羊改良本地山羊、小凉山土鸡养殖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全县拥有畜牧兽医技术人员90多人,其中高级畜牧兽医师4人,中初级畜牧兽医师35人,可以承接畜牧高新技术的推广与应用任务。

(三)区位优势。

雷波位于金沙江中上游,距离国家级巨型电站—溪洛渡电站10公里,南接北接东与相邻。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畜牧业标准化、规模化建设,获得了中央、省、州等各级政府的支持,畜牧项目源源不断地注入我县,无公害肉牛肉羊及芭蕉芋猪生产基地的建立、畜牧科技示范园区的建立。各种力量的汇集,可以更大范围调动、激活我县畜牧生产力资源,促进我县特色畜牧业的发展。

(四)产业优势。

我县拥有标准化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山地乌骨鸡养殖基地、小凉山土鸡养殖基地、芭蕉芋猪养殖基地、黄牛细管冻精人工授精站,随着科技进村入户阳光工程的实施,一批高效养殖模式得到推广和应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涌现了一批畜牧科技示范户,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把种草养畜作为重中之重,加大了资金投入,提高了广大农户发展养殖业,为快速发展我县特色畜牧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我县做大特色畜牧产业的对策及探讨

我县要进一步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形成一体化、一条龙的生产格局,强化畜牧业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积极推广畜牧兽医新技术,着力引进先进管理经验、技术,培育重点养殖场(户),招商引资搞好畜产品深加工,提高畜产品附加值,要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一)改变养殖模式,强化标准化规模化养殖

一是改变传统的养殖模式,大力推广高效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加快传统畜牧业的提升与改造,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提升畜牧科技水平,着力打造生猪、家禽、牛羊三大特色养殖。二是适度扩大养殖规模,建立标准化规模化养殖基地、科技示范园区,积极发展一批产业大户,坚持不懈的抓好品种改良工作,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淘劣扩优,去杂扩良,提升品质,增强效益,发展优质畜产品。三是建立联结机制。以经济利益为纽带鼓励、支持现有农户与专业协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组建“协会+基地+农户”或“协会+园区+农户”的发展模式,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利益共同体。

(二)狠抓品种改良,优化生产结构

一是县委县政府加大种源投入,建2个纯种猪场、5个高标准种禽场和10个标准化的孵化场,形成生猪、鸡、良种繁育体系,力争达到年产各类种猪3万头,优质鸡苗300

万只,鸭苗200万只的生产能力。二是在全县范围内配套建设20个生猪人工授精站,20个黄牛细管冻精人工授精站,负责对各乡镇养殖小区、专业养殖户提供优质配种服务。三是大力发展母猪养殖专业场户和合作社,实现生猪生产的社会化分工。

(三)抓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含量,建立健全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

一是通过创建示范岗位、树立业务标兵、优秀学术领路人等形式,大力营造有利于专业技术人员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把有技术、有思想、有做法、有胆识、有干劲的人才聚集起来,打造成一支精干、务实、廉洁、高效的畜牧兽医队伍,为广大农户提供药品、饲料、牧草种籽、畜牧机械等牧业生产资料及疫病防治、畜种改良、市场信息等为主要内容的多种服务,对农牧民的无偿服务逐步向有偿服务转变,以充分调动牧业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不断壮大科技服务体系。二是加强与各农牧业研究院(所)、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的创新合作,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导向,以基地或园区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以产业化为目标的合作机制,提高畜牧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三是加大畜牧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健全科技推广体系,大力推广牧业生产技术,转化、引进、运用畜产品精深加工高新技术,鼓励技术入股,提高畜牧科技含量,积极探索畜产品的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提高畜产品附加值。四是狠抓畜产品后续加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加强与外界客商的洽谈与协商,积极引进后续加工生产线,引进先进技术和设备,立足自主创新,提高和生产效率,提升畜产品质量和档次。

(四)培育龙头,整合资源优势

通过优惠政策,鼓励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全力扶持、培育壮大一批专业养殖小区、标准化规模化养殖龙头,增强龙头的拉动力。坚持以市场优化配置资源为主要手段,放手让广大养殖场户进行竞争,按照市场原则,以实力强的养殖场户为龙头,按股份制方式整合本县畜牧加工企业,全力组建生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牧业集团公司,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建立市场,活跃流通渠道,培植精品名牌。一是通过招商引资,吸引外地有实力的企业建设以本地原料交易为主,产品交易为辅,集收购、储存、销售、餐饮、商务为一一体的特色牧业产品交易中心点。二是建牧业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创新营销方式,着力搞活营销,提高市场占有率。鼓励养殖大户积极加入流通协会,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扶植其发展,使广大散养殖户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三是规范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各种违法行为,创造宽松的畜牧业流通环境,实现诚信经营。三是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契机,通过招商引资和畜牧项目,完成对我县肉类联合加工厂的创建,达到年屠宰100万头生猪、年宰杀500万只家禽的生产能力。实现畜禽屠宰、分割、包装、冷冻“一条龙”服务,特别注重我县“芭蕉芋猪”、“小凉山土鸡”等精品名牌的打造。

(六)切实加强组织引导,搞好综合服务。

科学规划特色畜牧产业发展目标,以良种良法、深加工为发展方向,应用新技术、新信息、新装备,提升养殖和加工水平。加大对水、电、路、环保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出台扶持招商引资和加工厂的优惠政策,简化行政审批手续,提高办事效率。在财政预算中安排专项资金用于特色畜牧产业发展,在贷款方面对龙头养殖场户、牧业经营大户给予政策性优惠,并积极引导相关单位、相关部门参与畜牧业产业化发展。

(七)唱响品牌旋律,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充分利用电视、网络、报刊等传媒体,集中力量推出我县特色品牌(芭蕉芋猪、小凉山土鸡等)。组织重点养殖场户参加各种推介会、交易会等吸引外地客商、企业来我县加强交流,全面推介畜牧特色品牌。对我县资源优势以及发展模式、政策等方面进行深入宣传。加强对我县特色畜产品质量及包装的管理,让品牌走出家门,进入市场,走向世界,做大做强特色畜牧产业。

第五篇: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座具有悠久历史和丰富遗产的历史文化名城,固原市紧紧抓住文化发展的良好机遇,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努力实现‚文化大市‛向‚文化强市‛转变。

一、立足文化资源,发展旅游产业,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抢抓历史机遇,推进科学发展的迫切需要。随着大众化旅游消费时代的迅速到来,旅游市场规模加速扩大,市场消费不断丰富,中国旅游进入最好的发展时期。《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提出,把六盘山区列入‚全国重点实施扶贫开发攻坚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加大力度扶持,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将奠定更好的基础。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促进固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把旅游业作为固原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加大了对‚六盘山红色生态‛旅游板块的支持力度。‚精心打造‘生态文化山城’,加快建设集工业、商贸、物流、旅游为一体的宁南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使固原旅游业在促进我区经济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国家、区市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为我市加快发展旅游业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发挥资源优势,提高城市品位的重要抓手。固原发展旅游产业具有许多自然禀赋和得天独厚的条件。

旅游资源优势明显,六盘山集雄、奇、峻、秀于一体,既具北国风光之雄,又兼江南水乡之秀,是消夏避暑、森林探险、生态观光、科学考察和生态教育的良好场所;中国工农红军四次经过六盘山地区,使六盘山成为胜利之山。固原是古丝绸之路东段北道的枢纽重镇,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形成了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民俗文化、地质文化、石窟艺术六大类型的文化旅游资源。固原又是宁夏回族人口最密集的地区,形成了独特而富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旅游资源。回族宗教文化、婚丧嫁娶、节庆习俗、饮食服饰、民间艺术等民俗旅游资源特色十分突出,是吸引异国异域游客的特色旅游资源。固原又处在宁东‚能源金三角‛和‚西兰银‛‚关中—天水‛经济带的中心位置,有着明显的区位优势。自治区建设‚宁南区域中心城市‛战略的实施,将进一步聚集固原的‚人气‛,随着人民生活质量、旅游消费需求的提高,旅游的经济含量将进一步增大。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选择。旅游产业具有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特点。发展旅游产业对于降低资源消耗、减少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步伐不断提速,国民收入不断增加,消费需求持续快速增长,旅游已成为人民群众日常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一般性消费相比,旅游消费具有综合性、可重复性、可持续性消费的特点,是最终消费、多层次消费和恢复能力较强的消费,对拉动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非常明显的优势。我市近年来‚农家乐‛旅游服务项目的不断发展,不仅探索出了旅游扶贫的有效方法和途径,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经营旅游服

务项目的积极性,对加快推进全市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具有重要意义。

二、坚持科学规划,打造特色产品,倾力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壮大

文化和旅游结合是旅游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将富有地方特色的历史文化内容融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中,能丰富旅游的内涵、提升旅游的层次。要立足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坚持文化搭台、旅游唱戏,按照‚逐步挖掘,重点突破,打造精品,提升形象,促进繁荣‛的思路,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

科学规划管理,优化发展布局。科学规划是文化旅游业发展壮大的前提和保证。要按照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发展目标的要求,邀请权威部门、高端专家学者对全市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科学修编《固原市旅游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和《2011年至2015年旅游市场营销规划》,提出和储备一批今后五至十年旅游开发建设的大项目。高起点、高标准编制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为重点的红色旅游规划和景区建设性详细规划,实现红色旅游与生态观光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休闲度假旅游的有机结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多形式、复合型的旅游产品体系。按照这些规划,将以优势资源为基础,以重大产业项目为带动,以骨干文化企业为支撑,努力把文化旅游产业打造成战略性支撑产业,实现文化旅游资源向文化旅游产品转变、文化旅游景区向文化产业聚集区转变。

突出品牌建设,打造精品线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紧紧围绕‚红绿六盘〃文化固原‛整体形象,着力打响‚高原绿岛‛‚长征圣地‛‚丝路重镇‛‚回乡风情‛四大旅游品牌。精心打造四大

旅游区: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将台堡红军长征胜利会师纪念园、单家集、乔渠革命遗址和任山河战役纪念园为重点的红色旅游区,以六盘山国家森林公园、野荷谷、老龙潭、胭脂峡、白云寺为重点的生态观光、消夏避暑、休闲度假旅游区,以火石寨国家地质公园、震湖为重点的地质观光旅游区,以固原博物馆、须弥山石窟、须弥山博物馆、萧关遗址文化园为重点的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区。大力培育精品线路:做大做强‚丝绸之路‛‚红军长征‛和‚万里长城‛三条国家旅游线路,不断完善‚清凉六盘消夏之旅‛‚长征圣地体验之旅‛‚丝路重镇文化之旅‛‚回乡风情探秘之旅‛四条精品线路。构建以固原为中心,辐射陕甘宁蒙的‚中国西部地区独具特色旅游目的地‛。

完善基础设施,培育旅游产业链。合理配置旅游要素,加强旅游通道和城市服务功能建设,构建和谐优美的旅游大环境,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坚持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旅游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建设,按照4A级景区标准,加强景区主入口、游客中心、停车场、厕所、安全警示和引导标识等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完善景区服务功能。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扶持代表城市形象的四五星级酒店和度假村,鼓励发展二、三星级酒店和经济型宾馆,积极支持‚农家乐‛等旅游服务设施建设。积极调动民间力量开发具有地域、民族特色的刺绣、剪纸、书法、绘画、草编、泥塑和野菜、野果、中药材等旅游商品,培植一批经营有特色、服务有品位的名吃、名店、名街区。

三、创新体制机制,加大扶持力度,形成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要开展精准营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旅游需求呈现出多层次、多样化的趋势,精准营销成为实现旅游业集约化、低成本发展的有效途径和基本营销策略。坚持在巩固传统旅游市场的基础上,采取差异化、细分化市场策略,精心策划一批高质量的营销活动,积极培育新市场。精心做好‚红绿六盘〃文化固原‛整体形象的包装,实施文化旅游宣传‚五个一‛工程(制作一套旅游景区系列宣传品,出版一套景点导游讲解丛书,摄制一套旅游系列宣传片,打造一台高水准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演艺节目,拍摄一部以六盘山为题材的影视剧),精心谋划举办全国性、地区性大型节会,提升和扩大六盘山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要创新工作机制。促进文化旅游发展壮大,政策是导向,机制是保障。要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社会参与‛,组建六盘山文化旅游集团公司,用足用好‚六盘山旅游扶贫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实行统一规划管理、统一项目管理、统一宣传促销、统一行业管理、统一优惠政策的‚五统一‛管理机制,打破部门、行业、地域的界限,明晰责权利,加快文化旅游资源整合开发。调整加强固原市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工作协调领导小组,完善县区领导机构,党政主要领导亲自负责,定期研究解决文化旅游业发展的重大问题。

三要加大产业投入。解决好政策措施和投入问题,营造全方位支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论证储备今后五至十年的文化旅游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支持。完善文化旅游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对接国家和自治区发展文化旅游业政策,配套完善固原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用地、税费减免、贷款担保、注册登记和奖励等具体办法,给予文化旅游投资开发和经营管理者最大的优惠,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合力加快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建立文化旅游服务质量评价体系,加强文化旅游行业自律和诚信建设,提升服务质量。

四要加强人才培养。鼓励社会教育资源合作,调动相关院校培育旅游人才的积极性,重点培养综合型旅游人才和旅游开发、经营管理、社会服务等专业人才。自治区安排的农村劳动力培训转移和促进就业专项资金,要安排一定的比例用于旅游行业人才培训。加强对在职、在岗管理人员的培训,选派管理骨干到旅游大省、旅游专业院校进行学习深造,提高管理、经营能力。定期举办导游员(讲解员)培训班,培养一支熟悉固原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的旅游服务队伍。建立旅游行业资格评定制度,健全职业技能鉴定体系。完善旅行社导游人员社会保障制度,确保旅游行业队伍的稳定性。

下载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发挥地方文化资源优势 大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整合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的优秀论文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发展文化产业,对加快城市文化事业发展,促进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阳泉市文化产业的总体实力不断增加,文化产品日益......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

    发挥旅游资源优势 构建独具特色的旅游文化 文化是兴县之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要求经济发展水平上一个大的台阶,而且要求文化事业有显著的进步。首先,文化是一个大文化的......

    李长春讲话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二、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有力支撑 刚才姚晓英代表讲得很好,文化承载着精神内涵。同时要看到,如果文化仅仅停留在......

    为什么大力发展文化产业5篇

    第一、文化领域新的实践,需要总结概括。党中央作出的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开辟了文化的新的境界,因为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都是新生事物,都是以......

    康定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康定县大力发展生态旅游文化产业 一是搭建统一融资平台,集中投向重点景区,完成跑马山核心景区开发,配套完善木格措、塔公旅游基础设施,全面提升接待档次和能力,努力把三个重点景......

    发挥资源优势+创建特色学校

    发挥资源优势 创办特色学校 摘要: 书法是我国的国粹之一,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的瑰宝。上坪小学为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提升学校的办学品位。在2009年重新创办就开始坚持把写字教......

    发挥资源优势创新工作思路

    发挥资源优势 创新工作思路 大力发展特色旅游 中共广宁县委 广宁县人民政府 (2007年8月28日)近年来,我县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来抓,充分发挥资......

    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产业化建设

    发挥资源优势,加强产业化建设 ――关于乐清巿智仁乡特色农业发展之路的思考 温州医学院金彬明 在今年省科技特派员和农村指导员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省委夏宝龙副书记的一句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