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草原说课稿Microsoft Word 文档
《草原》说课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下面我将《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做一汇报。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通过学习,达到如下目标:、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内蒙古大草原景色美丽,感受到兄
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意。、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难点: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
下面从五方面谈一下本课的教学思路:
1、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环节。
我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中的“何忍别”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把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生气勃勃的美景与感悟蒙汉之间的深情厚意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教学环节,以避免逐段逐句的烦琐分析。
2、精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学习“天涯碧草”这部分内容时,我力求通过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个重点句自读课文,初步感悟语言;然后通(转载自本网http://,请保留此标记。)过同学交流、看古今草原的对比图片、教师导读、配合风光片段和音乐朗读等手段深化感悟,欣赏品味语言;最后在练习背诵的过程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3、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文中的叙事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在“读、画、批”的自学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四位成员共同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汉情深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重点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等,而且学生还可以边说边播放老师准备好的课件或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增强汇报效果。小组成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锻炼了语文综合能力。
4、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体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是本课的难点,为此我制作了课件,通过解放前草原的荒凉景象与
解放后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做比较,通过观看草原风光片段,通过配乐朗读,学生如同置身于草原之中,一种愉悦的、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心底油然而生。
5、自己选择作业,加强课内外联系。
在布置作业 时,我力求体现课内外结合。必做作业 是根据教材要求制定的,主要涉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选做作业 是根据教材的题材、体裁等方面向课外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使他们 “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第二篇: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一、首先我来说说对教材的理解
《草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精读课文。本文是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本文通篇文字兼美,又不失纯朴简练,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在单元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结合单元训练重点和教材特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三个维度,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为:
1、认识四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高歌”、“绿毯”等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词句,背诵课文1、2自然段。
3、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激发学生了解西部的兴趣。
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弄清文章思路,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难点确定为:学习作者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美好的风光及风土人情。
二、接下来说说我对教法与学法的选用
“教有千发,贵在得法”。本着“教为学服务”的教育思想,遵循以学定教,顺学而导和因材施教的原则,我将准备采用的教学法是:情景设置法、朗读感悟发等。学法上,我贯彻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读一读、议一议、说一说、写一写的训练中,层层推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从而建立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此外,我还准备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三、现在我来重点说说教学过程
为了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圆满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我准备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开课伊始,我将运用多媒体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并向同学们在大屏幕上展示草原的经典图片,让学生谈一谈对草原的认识和感觉,这样,通过声音与图片,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融入到本课堂的学习中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课前导读—指导学生自读之法
给学生自由朗读的时间,出示自读要求,让学生在自己的阅读实践中学会读书。
2.读中导读—指导学生的自读习惯
一导读正确,指导学生读准“渲”、“勒”等字的读音;二导工具书的运用,让学生通过查字、词典理解“渲染”、“勾勒”等词语,让学生养成借助工具书的好习惯。
3.读后导读——交流自读感知
让学生通过分组朗读,理清文章脉络,明白课文主要从风光美和人情美来表现草原的美
〈三〉、研读探究,品文悟情
抓住重点,体会是关键,引导学生围绕“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展开讨论,让学生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尊重学生的个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学生交流情感应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在品读重点句时,我将引导学生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的品味语句。
首先走进“风光美”(板书)
①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用绿色渲染,不用墨色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滴,轻轻流入天际。②在这境界里,连俊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草原的无限乐趣。(以上两句话分别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再现了草原的风光美,通过以上句子让学生进行朗读、探究,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妙处,并让学生也试着写一写这样的句子,此外我还将通过多媒体出示中国画的图片,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勾勒”、“渲染”等词语。
其次走进“人情美”
① 突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山丘出现了一群马,马上的男女老少穿
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②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的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这些句子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体现了蒙古人的热情招待,也体现了蒙汉人民之间的心灵相通,展现了人情美。抓住“飞”字换成“跑”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最后,我将带着同学们找找课文中其它描写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句子,更深入的去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并引导学生读中感悟。〈四〉、回归整体,升华感情
在学生读懂课文之后,联系实际,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通过合作探究,让学生明白,这都是因为我们蒙汉民族都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各民族都要互利互助团结友爱。这样的结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
〈五〉、作业设计
1.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句2.背诵1、2自然段。
3.让学生搜集各民族的资料和图片,使学生更加了解少数民族。
这样的作业设计,体现了层次性与科学性,照顾到学生的个性差异。
四,接下来我来说说我的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
歌颂了草原的美
人情美
这样的板书设计,条理清楚,是课堂上师生互动的缩影,起到回顾中心,升华主题的作用。
四、最后我来说说预期效果
这堂课,我处处坚持“教为学服务”的宗旨,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由扶到放,让学生在读、品、思、议、写的训练中,习得方法,有效的达到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发展
第三篇:《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草原》。
一、说课标
《草原》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重点课文,本单元主题为“民族之花”,设计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领悟民族之间和睦相处的美好感情,充分认识到我们的祖国是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的整体,只有各民族团结友爱,我们的祖国才会蒸蒸日上、兴旺发达。体会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
二、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课文语言清新优美, 线索清晰分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所以,对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的感悟是本课教学内容的重点。课文的结尾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浓缩了作者的情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二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掌握有关生字新词,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能力目标: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
情感目标: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情感。
三、说建议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将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
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开课之初(课件),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
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课件-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课件),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特别是对于“渲染”和“勾勒”这两个词的理解,可以出示国画图片(课件),通过画面的比较,让学生欣赏小丘线条柔和的形态美。在学生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要读出“高歌一曲”时的激情,读出“低吟小诗”时的陶醉。同时引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出示句子)一句,我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定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体会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飞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学文后的收获、感触并走上讲台朗读课文、赞美草原的诗歌或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课件),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体会草原上鄂温克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我能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能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2、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3、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第四篇:《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新课标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第一组的第一篇课文《草原》。
一、说教材
著名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五十年代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写下了《内蒙风光》,本文就节选自《内蒙风光》。《草原》这篇课文,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调,描写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风光以及受到草原人民热情欢迎的情景,表达了蒙汉人民的深厚情谊。
本文通篇文质兼美,堪称写景、抒情的典范佳作。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取舍教材是关键。因此,我将此文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我今天所要说课的是第一课时的教学。基于本文又是第一组“走进西部”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认读并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等词语。
2.引导学生根据语言文字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草原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并引发学生对西部了解的兴趣。
3.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并积累语言,初步学习作者抒发感情的方法。
依据教学目标,我确定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随着作家的叙述,展开丰富的想象,并通过多层次的朗读,感受草原风光的美好。
而对于生长于南方小县城的孩子,草原是遥远、陌生的,因此,如何让学生突破时空障碍,与文本对话,引导学生揣摩优美的语句,感受草原的景美,体会作者的感情,领悟课文表达上的特点,就成了这篇文章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怎样才能使学生与文本产生真正的共鸣,体会草原的景美呢?首先,我将注重以读为本,采用多种朗读形式,如:默读、自由读、范读、指名读、引读、配乐读。通过多层次的朗读,使学生体会草原的风光美,并品味语言的表达效果。其次,我将巧妙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帮助学生理解重点词句,启发学生想象,体会文中意境,并配合学生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训练,从而达到突破重难点的目的。
三、说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要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本文第一自然段的语句美,意境也美,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将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一边读句子,一边想象画面,用自己的经验去补充形象,丰富形象,从而体会文中表达的意境和情感,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及想象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和资源应用
《草原》这篇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语句美,意境也美,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图文结合,启发想象,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配合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美。教学过程具体如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再因为,本组的主题是“走进西部”。因此,开课之初,我首先多媒体播放配有画面的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把学生带入大草原绮丽的风光中:湛蓝的天空中飘着朵朵白云;一碧千里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正悠闲地吃草、散步。远处的小河像一条明晃晃的长带迂回曲折„„这样用音乐、图像渲染的情境,能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使学生“入其境,爱其美”,在感到喜悦、快乐的同时,让学生谈谈自己欣赏后的感受。此时,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就油然而生。于是顺势揭开课题,进入第二环节。2.师生配乐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这一环节是由师生配乐朗读课文,弄清课文写作顺序,主要写了那几个画面,是从哪两部分来写草原的,即“风光美”和“人情美”。学生对于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为后面的品读词句做好铺垫。3.朗读品句,感受“风光美”
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于是,我先课件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四人小组自读第一自然段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草原的美景,并把自己最喜爱的语句多读几遍,并在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在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再交流品读。
在品读重点语句时,我将引导学生一边想象画面,一边反复朗读;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草原图片,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词句。这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将把学生们带入那辽阔、美丽的草原风光之中,并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一碧千里”、“翠色欲流”、“渲染”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意境美,领会作者表达的特点,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在学生反复品读这些精美语句中,我还将不断回扣本段的中心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相信学生通过一次又一次地回扣中心句,不仅能更深切地感受“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意境,作者对草原深深的热爱之情也将在学生内心一次次升华。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老舍笔下的草原那如诗如画的意境,品读之后,我借助多媒体向学生再次展现一组配乐草原风光图画,引读第一自然段。在优美的旋律中再现草原美景,一定能牵动学生内心的情感。这一整体回读,也将使学生与文本、作者再次产生共鸣,在脑海中形成一幅蓝天共碧草一色,牛羊与骏马齐的美丽画卷。在此意境中,学生定能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当时的感受,激起他们对草原的无限热爱。
就当学生沉浸在此意境中时,我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让学生拿出课前收集的有关草原的资料。在优美的旋律中,学生互相交流展示并走上讲台朗读诗歌、展示亲自去草原拍摄的照片一级打印的草原风光图,使学生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个性再次得以释放,此时的课堂也将再次涌动着创造的生命力。
4.总结回顾,布置任务
授课至此,我小结过后,以布置下节课的任务结束本节课的教学:“俗话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在这美丽的地方,又孕育着怎样的民族呢?老舍先生又是如何表现草原的人情美的呢?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会会草原上的鄂温克族人民。”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谢谢!
第五篇:草原说课稿
草原说课稿15篇
草原说课稿1
一、教材分析:
《草原就是我的家》一课选自人教版一年级音乐上册第二单元的唱歌课,本课是根据蒙古族民歌《红旗歌》的旋律填词改编而成的,四二拍,羽调试,歌曲是一段体结构,由四个乐句构成。歌曲的旋律流畅,节奏规整,其中八度音的大跳突出了蒙族音乐的特点,音乐形象非常鲜明,表达了蒙古族儿童热爱草原家乡的情感。
二、学情分析:
一年级的学生活泼、好动、对任何事物都充满这好奇心,这是他们的天性,所以有很多不稳定的因素,但是整体的水平相差的不是很明显,而且学习的音乐的积极性比较高,也有很多学生能够积极发言,但是也有很多还不能自律的学生,那么就要加强课上的管理,才能保证顺利进行,一年级学生基本上在幼儿园的时候都学唱过儿歌,但是对于音乐感知,包括音准节奏等方面来还是比较弱,还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注意四度和八度音程的音准。
2、能用自然的声音演唱,不喊唱。
3、对蒙古族有所了解,能够学习几个简单的蒙古族舞蹈动作,随歌曲表演。
四、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够用愉快轻松的情绪熟练演唱歌曲。
难点:歌曲的音域跨度比较大,音准能否唱准。
五、教学准备:
课件、视频、图片等
六、教法、学法:
依据本课的性质及学生实际,我采取情境创设教学法,充分利用视频、教具,采用欣赏、提问等方法使学生了解本课的教学重点,为学生营造情境氛围,引出本课所学内容。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了解少数民族
师:同学们知道我们国家有多少个少数民族吗?都有哪些少数民族?
生:56个,蒙古族,维吾尔族,傣族......
师:小面老师来跳几个动作大家猜一猜(维吾尔族,蒙族)
2、播放介绍内蒙古的视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蒙古族民歌!
(二)新课讲授
师:请同学们来听听这首蒙古族民歌都唱了些什么?感受音乐情绪。
1、播放音乐。
学生边听音乐边看歌词,边听音乐。
2、师:请同学们跟随老师按照歌曲的节奏朗读歌词,熟悉歌曲当中的生字。边对边打节拍
3、第二遍读歌词,注意老师在结尾的时候拍了几下?
??学生回答
4、学唱歌曲,一句一交,指导音准不好的地方。
5、学生独立演唱,注意情绪的表现。
6、检测学生(可分男女生、请个别学生演唱)
7、请学生给每一句歌词加入自己喜欢的动作,老师可采用学生的动作,如果学生创作困难,老师再进行教授动作。
8、全班同学边唱边进行表演。然后请一组同学上来唱,一组同学上来跳,进行合作完成歌曲。
9、加入打击乐器,先认识乐器,然后进行学习,因为乐器有限,所以请个别同学上来体验。
(三)拓展
10、举行那达慕大会请同学上来,分别组建唱歌队,舞蹈队,打击乐队和项目比赛表演队进行整体合作。
11、在欢歌笑语中结束本课的学习。
草原说课稿2
一、把握教材联系,深入领悟教材
《草原》是一篇写景状物、抒情言志的范文,在本组教材中占重要地位。因此,本人认为本课的教学要求:一是读懂课文,从中受到伟大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秀丽,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二是品读课文,谈出自己的见解。三是学习本课生字新词,能找出课文中打比方的句子,并理解句子中把什么比做什么。四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本课分两课时进行教学,本人设计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确定为:学会字词,理解句子并体会思想感情;了解草原的辽阔壮美,受到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教育;尝试谈出自己阅读时的理解和感受,这是教学的重点。
二、强调以人为本,灵活选择教法
以学生为主体,灵活选择教法,大胆放手,尝试让学生自读自悟,教师适当引导运用以下教法:
(一)导读法。①导预读,激发学习兴趣;②导感知,理解清文章条理;③导理解,尝试自读自悟;④导运用,注重知识迁移。一句话,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施教之功主要体现在导读二字上。
(二)演示法。让学生边看录像边听诵。这样既缩短了学生的生活距离,又为认识草原的辽阔、秀美了借鉴,具体生动的图像把学生带到美的意境中,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了语言文字。
(三)谈话法。在教学中的分段学习、理解内容等过程,本人多处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读讨论,再以自由谈话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收获。这样,学生所理解掌握的内容能得到及时反馈,使学生在谈话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
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能力。这样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激发了认识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三、强调自读自悟,大胆更新学法
新课程标准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的职能不再是教学生会念书,而是要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的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以读为本,以读代讲。因此,教学中本人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一)预习方法的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的规律主要是感知语言,因而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同时,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
(二)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本人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由表及里地思考问题,如走了许久,远远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一句,本人引导学生从标点符号入手,注意句中为什么用!。体会作者见到河时,那分惊喜,这样的逐层设疑理解,能掀起学生层层思考的涟漪。
(三)读书方法指导:本人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是: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说出自己见解;大声朗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析表现手法,用以指导写作。
四、强调大胆尝试,优化教学程序
本课时教学,本人注重让学生大胆尝试,自读、自语、自动地发展。
(一)尝试预读,激起阅读兴趣
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草原美景的图片,上课时用实物投影展示给大家看,再放录像,让学生边看边想象,最后依据预习中提出的要求,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并尝试着在旁边注上自己的体会。
(二)尝试感知,理清文章条理
1、整体感知: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2、理清条理: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来叙述的?
(三)尝试感悟,谈出自己见解
这一环节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为本、以质疑研讨为主线,以自主发展为灵魂的教学思想,学生大胆尝试,问题让学生提出,疑问让学生自己讨论,方法让学生自己归纳,教师则点拨关键处,营造一个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使全体学生在积极的参与和协作中主动读书、自觉感悟、主动发展。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然后讨论,你认为哪句话最美?美在哪?
2、仔细品读课文,尝试大胆说出自己的体会和收获。
3、尝试有感情朗读,体会草原的辽阔壮美及作者喜爱之情。
这时,让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见解,教师适当点拨一些重点词句。如: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都像很无边的地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这里用比喻的,把羊群比作大花,具体恰当地描绘出羊群在草原上的情景。
(四)尝试运用,注重积累、迁移。
1、找出文中打比方的句子,仔细读一读,说一说句子把什么比作什么。把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2、观察一处景物,写一段话,用上打比方的表现手法。
本堂课,本人重点采用以读为本,以读代讲的教学方法,课堂上没有繁琐的一问一答,没有教师琐碎的分析讲解,而是让学生自读、自悟,课堂上书声琅琅,议论纷纷,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真正体会到了读书的乐趣。
草原说课稿3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篇课文是一首歌词,语言凝练、生动,草原的美以及草原人民深切的爱都浓浓地融于其中。词作者火华曾经感慨地说:“1975年我随兵团来到向往已久的锡林格勒草原采访,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草原,草原美景如画,蓝天、白云、绿地,风吹草浪,鲜花点头微笑。它那么坦荡,辽阔,让人的心灵得到净化,大地万物都包容于此,真有一种想喊想唱的冲动。我并不是在草原长大的,但是对它的向往、新鲜感和亲切感,到后来的熟悉感,让我真正觉得草原就是我的家。”为了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草原这份独特的美,感受到牧民对草原那份深切的爱,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认识5给生字,会写7个字。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感受草原人民对这片神奇的土地的深切的感情。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1、通过诗歌,感受牧民的幸福生活,产生热爱草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诗中出现的拟人、比喻等句子,体会草原的美,牧民的幸福生活。
教学难点:
理解“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深刻含义。
由于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去过草原,对草原不了解。因此我对本节课进行了精心的设计,具体流程为:
一、歌曲引领,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生边听边想,这首歌是你想到了什么?
2、你去过草原吗?能不能描绘一下你印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3、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体验发现。
教师配乐朗读,生边听边感受。
三、图文并茂,置身草原。
1、从题目当中你知道了什么?草原究竟美在哪呢?谁能说一说?
2、找出文章的比喻句和拟人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读书后的词语,想象画面。
4、指导感情朗读。
四、难点突破,拓展延伸。
1、幸福的生活哪里来?体会“牧民描绘幸福景,春光万里美如画。”的含义。
2、请你做小导游,介绍美丽的草原。
五、总结学习,课后拓展。
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注重课前的准备工作,让学生听歌曲,并让孩子说一说印象中的草原的样子,为学生想象,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感受草原人民对草原的热爱奠定基础。
2、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让孩子们和同桌交流识字方法。目的是让学生牢固地掌握生字,落实基础的字词。
3、注重教师的引导作用。因为歌词是抽象的,学生的语音积累有限,能感受到草原的景象,但未必能用生动,准确的语音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所以,教师的语音才力求丰富、准确、富有感染力,是学生受到熏陶。
4、在聆听与欣赏中感悟诗歌,培养学生表达独特见解的能力。学会聆听、学会欣赏,从中感受草原的独特的美。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孩子们读词想象画面,结合画面,反复读文,在读种思考,领会,提炼,进一步落实能力目标。
6、注重拓展练习,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课堂要成为一扇窗,打开它,可以看到五彩的世界。只有我们愿意动脑,就能看出最美的花朵。
草原说课稿4
各位评委老师们: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在中亚细亚草原上》。
今天的说课我从下面4个方面进行:
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
首先进行的是说教材
我采用的教材是人音版第十五册第4单元其中的一首乐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这是
一节以欣赏为主的音乐综合课。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了解这首乐曲的风格特点,对交响音画体裁有初步印象。
2、能力目标:能熟悉并背唱《在中亚细亚草原上》的主题曲调,感受主题音乐在不同音色、
不同节奏、不同力度的丰富表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标题音乐的热爱。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熟练演唱乐曲主题,并能用肢体语言表现乐曲。
本课的教学难点:解决乐曲中较难的节奏型。
本课中的教学方法是
创设情境法、小组合作法,拓展延伸等教学方法。通过创编节奏、感受体验等手段去激
发学生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方法是
通过体验与感受,引导学生在游戏中进行学习,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对音乐的热
爱。
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把它分为5部分:
分别是
课前准备
情景导入
感受音乐学习相关音乐知识
拓展延伸
课堂小结
首先是课前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铃鼓、沙锤,多媒体等。
第一个环节是情景导入
首先用多媒体展示油画并播放乐曲《在中亚西亚草原上》,然后,教师创设情景并引导学生
回答这首乐曲的名字,最后教师总结,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是感受音乐并学习相关音乐知识
首先初次欣赏乐曲,在欣赏的过程中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音乐分为几个主题。
2、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然后让学生进行讨论回答,老师总结。这为下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其次进行分段欣赏。
首先老师范唱第一主题,学生跟着钢琴进行模唱训练及对音乐要素进行分析。
在唱的过程中遇到较复杂的节奏型,单独进行解决(板书),这是这节课的难点所在。并
通过学生动一动、划一划,使学生充分的参与到课堂中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基于对这些音乐要素的掌握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音乐,引导学生体会并找出表现第一主题
意境的主要乐器及这些乐器在此曲中的作用。
对第二主题的学习同样采用此方法进行学习,
最后完整欣赏乐曲,并引导学生根据每个主题的不同特点设计商队在草原荒漠行进的情
形,教师将学生分为三个小组:第一个小组用沙锤模仿风沙的声音;第二个小组:用铃鼓模
仿马蹄的声音;第三个小组:用手敲击桌子为商队伴奏。
本环节的设计意图:
本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在体验感受中获取知识,在做中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这充分体现了
新课标要求的:以学生生为本的原则。
第四个环节是拓展延伸
本课的作者是鲍罗丁从小勤奋好学,醉心于音乐与文化,他的作品具有雄浑的史诗性和
深刻的抒情性。然后介绍这首乐曲的背景材料。
第五个环节是课堂小结
这节课通过对《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首乐曲的学习,使同学们了解了标
题音乐,然后教师布置作业。
最后教师播放《在中亚细亚草原上》这首乐曲,让学生随着音乐走出教室。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草原说课稿5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歌曲《我是草原小牧民》是一首以内蒙古民歌音调为素材创作的儿童歌曲。歌曲以明快的旋律、跳动的节奏,具有舞蹈性的律动感,表现了草原小牧民放牧时的喜悦心情。
歌曲为2/4拍,五声羽调式,为扩充了的一段体结构。四个乐句的句尾和句首基本采用了八度跳进,表现了小牧民手擎羊鞭、快乐欢唱的形象。第三乐句在节奏上作了变化,八分休止符的运用,尽情地抒发了对美丽的家乡的赞美之情。歌曲的衬腔“啊哈嗬”是该曲的扩充部分。舒展的节奏、富有动力感的旋律,表现了小牧民豪放的性格和放牧时的愉快心情。最后重复了第四乐句的曲调,天真活泼、自豪的情感表达了草原儿童对自己家乡和甜美生活的赞美。
(二)目标确定及分析
根据新课标和我对教材的理解,结合中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模仿能力强及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实践的能力增强的实际水平,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我将本课的目标定为以下三个:
1、认知目标:学习歌曲《我是草原上的小牧民》,能用欢快、自豪的声音演唱歌曲。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学唱《我是草原小牧民》等相关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热爱家乡的品质。
(三)重难点确定及分析
1、重点:音乐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积极、主动的体验与感悟音乐的过程,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授予,而在于相机诱导,必令生运其才志、勤其练习,领悟之源广开、纯熟之功弥增、乃为善教也。”为此,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通过唱、舞、奏、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
2、难点:教学难点则是歌曲节奏较密集,学生演唱有一定难度。
二、课前准备
铃、教学课件、教学光盘、范唱磁带等。
三、设计理念
让学生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我遵循音乐教学的基本理念,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努力为学生享受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提供机会。我的基本策略是,以“唱”为本,把“情”贯穿始终,尊重学生的独特的情感与创造体验,将现代信息技术和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将充分发挥评价的积极作用,努力使每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这将体现在我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师生的每一次评价、课堂的每一处声响。教师致力于创设一种亲、助、乐的人际情景,努力构建一个自主、民主、宽松、和谐、愉快、互助的真情空间。
四、教学过程
我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过程:
1、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2、学习歌曲,培养兴趣
3、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4、课后延伸,资源共享,今天我重点介绍第1、3个环节。请跟我一同走进教学过程进行策略分析,在这里,将呈现我的教法和学法指导。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
聆听着熟悉的旋律《草原就是我的家》,舞动着优美的姿势,进入教室,师生一起进行三拍拉手舞蹈,让学生一进教室就融入民主、和谐的氛围中,这样的情景引入,达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效果,无疑是师生间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音乐停止,师说道:现在老师给你们表演一段舞蹈,请你们猜猜是哪个民族的舞蹈?这样学生的兴趣一下子就给激发出来了,回答后趁势对他们说:你们想不想学?这时同学们的情绪又一次地高涨了起来。接下来跟师学动作然后配上音乐一起跳。这样让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去感受内蒙古歌舞的音乐风格,将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环节我还利用所创设的情境进行趣味发声,师由远到近模拟马蹄声让他们听听这是什么声音?随后请大家随音阶从低到高来模仿,这种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为后面的的歌曲教学及上好本节课做好了铺垫。
(二)学习歌曲培养兴趣
牳据大纲要求,我将继续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我安排了聆听录音范唱、生随琴模唱、随录音演唱、歌曲接龙(分角色)等几个小环节学唱歌曲,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多次聆听并在轻声跟唱歌曲的教学方法下,他们对本首歌曲的节奏就自然掌握了,教师抓住全曲中的灵魂句“草儿青青羊儿肥,美在心里喜在心”进行渲染,让同学们切实的从歌曲中感受到祖国山河的魅力,从而激发同学们热爱家乡的情感。无疑是师生间,同学间融洽互助学习,情感共鸣的第一个音符,达到作者的德育目的。
(三)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音乐创造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创造”是发挥学生想象力和思维潜能的音乐学习领域,是学生积累音乐创作经验和发掘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过程和手段,对于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创造性人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歌曲完成好以后,师引导:蒙古小朋友的歌声真好听,今天他们还要在美丽的大草原举行一年一次隆重的那达慕大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
这时媒体出示骑马、射箭、摔跤等画面,在孩子们带着好奇的心情下,师说道:你们想参加吗?那就得学会蒙古族人会做的事(媒体出示一组节奏)在这些动作的下面有一组节奏,这些节奏应该和哪些动作交朋友?
然后请同学们进行节奏模拟,在同学们的兴趣又一次激发出来后师说道:下面让我们也加入到他们的队伍中吧!我们排练一个节目为他们助兴,怎么样?
接下来把学生分为三组:舞蹈组、唱歌组、伴奏组进行分组训练,其中伴奏组分别用四分节奏和八分节奏进行伴奏。
在此环节中,教师到学生中间一同排练,并进行指导。
然后师引导:大家唱起来、跳起来、舞起来把!这时教室里有唱、有跳、有敲……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景、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情景、协作”对学习成功至关重要,所以我将充分利用多媒体和学生的角色扮演,尽可能营造逼真的学习情景,组织学生通过合作来再现歌曲形象,对歌曲进行二度创作。
师生一起跟录音表演,将课堂推向高潮,学生的情感体验,体态语言,声音表现水乳交融,师生情感相互碰撞,实现课我合一。这样气氛还愁表现不好歌曲欢快的情绪和小牧民喜悦的心情吗?这样的氛围学生不仅学好歌曲,心中对人生和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也会由然而生。
(四)课后延伸,资源共享
课堂也不是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渠道,我在教学本课后,就给学生留下了一个广阔的空间:课后可以发展特长;推荐欣赏;收集图片文字资料了解多元文化及各地风土人情;在下一节的课堂交流中实现资源交流共享。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这正是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要为儿童成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提供养料和机会。
总结以上过程和策略,我认为我的教学特色是:
1、面向全体学生突出学科特点
2、创造合作互动尊重独特体验
3、运用现代手段打破时空限制
4、实现学科整合了解多元文化
以上设计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在此,请各位领导和同行们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草原说课稿6
一、说教材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s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一篇写景的精读课文。写的是我国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大草原美丽而欢腾的景象,表现了作者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宽阔胸怀。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两部分。1——2自然段为一个部分主要写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3——4自然段为第二个部分主要写了草原的欢腾。
二、说目标
结合本单元的训练意图和本课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在第一课时已掌握了生字、初读了课文的基础上,我把教学目标确定为:
(一)、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二)、技能目标:默读课文,学会抓住重点句读懂段的内容,感受草原景色的美丽。
(三)、情感目标: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从而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段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有关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在读中展开联想,感悟作者所抒发的赞美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三、说教学理念:
我非常重视读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努力在我的课堂里贯彻“以读为本自能读书”的理念,引导学生在读中悟,在读中培养良好的语感,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
四、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欣赏图片直观教学法、小组合作学习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
五、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导入时,我通过边让学生看图片边听歌曲,把学生带入到大草原的意境中去,激起学生的羡慕向往之情,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分块阅读,读中感悟:
1、让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找出最能概括草原的词语。
2、师生交流,明确课文分为两部分,一、二自然段写草原的广阔、美丽,三、四自然段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有感情的朗读,捕捉关键词句想象体会,读出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并让学生通过“读一读划一划小组互相说一说的方式完成问题。(这样也培养了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
在确定学生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时可以出示幻灯片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来帮助学生理解难的句或词语,也可以帮助学生更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结合图理解“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引导学生说出这句是比喻句并让学生知道是把湖水比喻成宝镜)”这句话的意思比较难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湖水除了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可能映出什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你的想象。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回顾1——2自然段通过老师的引导学生知道虽然两个自然段都是写草原的广阔与美丽,但1自然段是慨括写了草原的广阔与美丽而2自然段是具体的来。
(三)学习第二部分
让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灯片出示这句:草原不仅美丽还是个欢腾的世界?可以讲一讲这句叫什么句有什么作用。
第二部分的第四自然段放手让学生自学,幻灯片出示自学要求。在这里我主要想让学生学通过自学讨论交流的方式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的过程中来。结合图来做练习我认为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降低练习的难度。师听汇报后和学生一解决问题(出示第四自然段齐读),有感情的模仿朗读
六、小结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草原的热爱之情
七、当堂作业
这节课学生是否都能完成基础知识。
草原说课稿7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共有五篇文章,分别是《春笋》、《雨点》、《小池塘》、《春到梅花山》、《草原的早晨》,本单元每篇课文均由图、文、生字表、练习、笔顺图、描红六部分组成。5篇课文中随课文教学识字28个,写字44个,课文内容具有头绪简、篇幅短、内容新、插图美的新点,具体表现在:⑴入选课文篇幅短,而且题材广泛,内容生动活泼,插图新颖有趣。⑵每篇课文均为全文注音,这样安排既可复习汉语拼音,帮助学生识字,也有利于进行朗读、背诵、训练、培养阅读能力。⑶课后练习都是两次,一次是朗读或背诵,一次是有关汉字基本笔画的学习和按笔顺描红。另外,每组课文之后安排了一个练习,练习的内容包括认读生字,巩固汉语拼音,复习笔画、笔顺,进行词、句训练和说话训练。6个练习自成系列又具有相对独立性。
《草原的早晨》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二册的一篇文字优美、内容新颖的散文,写的`是早晨,草原从睡梦中醒来,牧民在草原放牧的情景,展现了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本文意在培养学生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和牧民们的勤劳、欢乐;文章条理清楚,语句流畅,文字优美生动,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也是对学生情感熏陶的好课例。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改革和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针对低年级段学生的年龄特征并结合我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7个绿线条的生字只认不写,认识三个新偏旁(厂字旁、牛字旁、折文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特别是突出描写草原的辽阔,牧民放牧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文中对草原的描写,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
3、感受草原的美丽风光,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草原的早晨》描写的是北方的美丽风光,与我们南方小朋友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对于草原的认识,学生了解很少。但是让学生再现课文所描绘的早晨,草原繁荣兴旺的新气象并理解文本蕴涵的道理有一定难度。
其中目标1、2是本文教学的重点,而目标3既是教学重点,更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设计这一课时,紧紧围绕“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突破重难点”。
1、以读为本,创设情境,感悟朗读,体现语文课上的书声朗朗。
2、以鼓励性评价作为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手段,体现课堂评价的激励作用。
3、体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五、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谈话。
小朋友,几天来,我们跟着春风姐姐游了美丽的小池塘,逛了花儿盛开的梅花山。今天,我们要去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请大家欣赏歌曲《天堂》,猜猜我们去哪里?“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这是我的家;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还有你姑娘……就是我的家”。(欣赏歌曲《天堂》)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洁白的羊群,奔驰的骏马……这是哪儿呢?
2、根据学生回答,板书:草原学习生字“原”,宽宽一个“厂字头”,下半部分是白下面一个小,注意下半部分与“泉”的区别。谁来读好这个词?读准字音。
3、简介草原,导入课题:草原是我国西北边疆地区放牧的地方。那里的风光非常优美,那里的人民勤劳勇敢。当春天到来的时候,那里的景象更不一般,尤其是在春天的早晨。板书:的早晨
多媒体出示课题:
谁会读这个课题?指名读,听出来他哪个音读得特别准?“晨”是个前鼻音,又是个轻声。谁再来读。我们一起来读。
4、理解课题: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吗?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
5、教师以语言描述创设情境: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草原的早晨吧。
二、看图,初步了解草原。
1、(多媒体课件出示草原早晨的画面)早晨,我们来到了草原上,大家看到了什么?
2、交流感受:你喜欢草原的早晨吗?为什么呢?
过渡:让我们来读读课文,相信大家在读过课文后会更加喜欢草原的早晨的。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1、自由轻读绿色线和田字格中的生字,然后再读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碰到难读的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自读情况:
多媒体出示词语:
生词:
打破宁静羊儿圈门
无边牧民远处飘动
先逐个指名认读,相机正音;说说难读的字,分清前后鼻音,再一个词领读,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读。
绿色通道里的词:
鞭声黎明宁静铺满新绿跨上骏马
先一个词领读,再一行领读,去拼音开火车读。
3、再次轻读课文,读通句子,做到:不添、不漏、不错、不破,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4、检查自读情况:
(1)交流:本课共有几个自然段?(三个自然段)
(2)指名选择自己喜欢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根据实际情况,师生共同评议,随机校读,重点指导读好几个较长的句子: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第二自然段的第一句话及第三自然段的一句话。
(3)请读得好的学生介绍方法。
(4)同桌互相读读课文,发现问题及时互相纠正。
(5)再读课文,边读边想想,你现在又知道了什么?交流时指导学生用课文中的句子说话。
(6)集体朗读课文。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原、打。
1、出示生字:原、打学生认读生字,并口头组词。
2、交流记忆方法:重点指导学生把“原”的下面部分与“泉”区分清。
3、指名分析生字的结构和摆布,并说说书写注意点,同时教师在田字格内示范书写,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并随着进行书空。
4、学生练习描红、临写生字,教师巡视指导,及时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
5、反馈纠正:展示学生的作业并进行点评。
板书:
羊儿牧民
欢乐
作业设计:
1、找一找下面的六个字,哪两个很相似,比一比,再组词。
放问门外牧处
()()
()()()
2、照样子写句子
羊儿在草原上奔跑。
小鸟在。
我们在。
3、搜集与草原有关的诗歌、文章。
4、课外阅读:《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草原说课稿8
一、教材分析
歌曲《草原上》为4/4拍,羽调式,歌曲的音乐语言十分简练,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非常符合三年级小朋友的欣赏学习。歌曲的第2至第3小节运用了七度大跳,抒发了牧民舒畅愉快的心情,刻画了他们豪爽的性格。这曲调是内蒙古民族音乐的特有的旋律,可使孩子们得以触及到内蒙古特色文化,深刻感受中国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
2、有感情地唱好《草原上》,并进行即兴编舞,编配伴奏,以培养创造力。
3、唱准“3、5、6、”三音的音高,并进行即兴编曲。
其中教学重点设定为:在听、唱、奏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感受内蒙古地区的民族风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教学难点为: 唱准3、5、6三音的音高。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 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跟着已学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音乐声,做蒙古族骑马的动作进教室,师生共同律动。
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听、律动等形式,一定能对内蒙古民族音乐风格有大致的感触,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
二)创设情境
1、先请学生欣赏课件演示内蒙古大草原及人民的特色文化活动。
2、然后师生展开关于蒙古族风情的交流讨论。
3、鼓励学生照着课件上的舞蹈动作,学一学,动一动。
4、老师小结。使孩子们明确:蒙古族人民自古以来,以能歌善舞著称。骑马、射箭、摔跤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勤劳勇敢的蒙古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的北方,过着自由、幸福的游牧生活。
(在这个环节中,借助课件,通过欣赏、交流、学习舞蹈等方式,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许多有关内蒙古民族的风土人情,激起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又能促使孩子积极展开想像,引发创作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三)、练习3 5 6三音,创编旋律
1、课件紧接着上一个环节,创设“小羊找妈妈”的情境。
2、请学生跟着老师模唱这三个音,感受音高的不同。
3、在教师的组织下,听辨三音,找出相应的“羊妈妈”
4、老师任意调换三音位置,请学生听一听,唱一唱
5、以小组为单位,用已经掌握的3 5 6 三音即兴编自己的歌,唱一唱
(我在这个环节中设计了“小羊找妈妈”的游戏使枯燥的听辨练习变得生动有趣,更容易激起孩子学习的兴趣,也为学生学习歌曲,唱准音调打下基础。另一方面,通过学生相互合作,即兴编创,充分发掘了个人和集体共同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增强群体意识。)
四)、学唱歌曲《草原上》,表现歌曲。
1、播放歌曲,体验歌曲情绪。
2、出示歌词,读一读,感受歌词描绘的蒙古草原。
3、通过听录音范唱、和老师一起学唱歌谱,跟琴正确地填唱歌词等方法学会准确地演唱歌曲。
4、鼓励学生边唱边舞。创编恰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5、分组进行唱、舞、奏的表演
(一堂音乐课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愉悦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唱、舞、奏等创编活动,他们的兴趣、创造里、个性、社会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已完全沉醉在音乐本身的乐趣中,完全体现了“乐(音乐)既是乐(快乐)”的道理。)
五)、组织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在《草原上》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让孩子们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孩子们的学情,学习的习惯、爱好等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能成为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应该追求的境界!
草原说课稿9
一、说大纲
根据《大纲》要求,欣赏民歌的学习是音乐教学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民歌,从而加深同学们对祖国的热爱,并扩大音乐视野,提高欣赏音乐的能力。
二、说教材
1、教材分析:本课是第初一下册第四课的《内蒙草原》,本课将主要欣赏学习《草原上》和《赛马》两首民歌。《草原上》是内蒙古典型的民歌。
2、教学目标:
1)了解内蒙古民歌的特点与风土人情的关系。
2)能分辨出民族民歌的风格。
3)培养增进学生热爱少数民族音乐的情感。
3、教学重点、难点:
能按歌曲的旋律、节奏等特点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
三、说学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让学生能主动积极地学习,选择方法是很重要的。根据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我在学法的指导时紧紧围绕教学目标,主要通过“听”歌曲的旋律、节奏等要素,让学生去感知音乐,从而来分辨不同民族的民歌特点。通过直观图象来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
四、说教法
由于少数民族的民歌分布广泛,知识面涉及较广,歌曲的风格各不相同。为了能帮助学生了解民歌特点的形式与所居住的地域和生活习惯,使他们更好地掌握民歌的风格。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视觉图象法: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对我们汉族的孩子来说不那么了解。为了使他们更直接地了解到内蒙古族人们的生活习惯,我运用电脑软件制作了一些他们吃、住、穿等 方面的风情画面,给学生视听结合,避免枯燥的说教形式,使本来抽象的 内容变得具体形象化。
2、对比欣赏法:在了解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时,我运用画面表格形式将民族的人物作对比,将歌曲特点作对比,从而使学生更清楚的了解民族风土人情、歌曲特点。
在教学中我还运用了创设情景、兴趣引入法、感性到理性、音乐律动等方法 。音乐家修海林认为“音乐审美必须要求体验到音乐的意境”,在这一课,我充分运用了多媒体教学手段,尽量让学生体验到音乐的意境,从屏幕上看到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关系,听到民歌不同的风格特点。
五、说教学程序
本课主要是欣赏少数民族歌曲,了解歌曲的风格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目标教学模式进行。
1、前提测评
这环节中我运用创设情境,兴趣引入法。
1)首先了解学生对我国56个民族,知道多少?有没有谁到过其中一民族旅游?
2)然后我将会运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课本中一些民族的风情,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引起他们的有意注意及兴趣。
2、认定目标
我将口述3个目标(略)
3、导学达标
在这一环节中,我用感性的到理性的教学法。
1)采用听--想--观看--动的程序,首先让他们听《草原上》和《赛马》听歌曲的旋律片段,分辨风格相不相同?属哪个民族?想不想了解这两个民族的风土人情?
2)然后我将运用视觉图象的教学法,把学生“带入”蒙古。(师一边介绍一边出示图片)出示中国版图知道位置,了解内蒙古人们的吃、穿、住、生活风俗习惯,这样能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感觉,使抽象的东西变得形象具体化。接着让他们欣赏一首具有典型蒙古风格特点的歌曲《草原上》,《赛马》。(带着问题去听)
3)在一段长时间内的视觉图象后,为了让学生能松驰下,我将运用音乐律动法,感受蒙古风格的舞蹈。做简单的(压手腕、骑马、跺肩)动作,来调节课堂气氛,之后让学生给歌曲小结。
4)接着欣赏一段舞蹈,欣赏后让他们分组讨论。(它在中国版图的位置?对他们民族你了解有多少等等。)之后我用同样的方法进行简单的介绍风土人情。
6)最后运用表格形式对这两首乐曲的旋律、节奏等内容作对比。
4、达标测评
这环节我将紧紧围绕学习目标、教学内容,设计了三条练习,为检测学生对本节内容是否掌握达标。
1)听辨两首歌曲各属哪一民族?
2)分辨两个人物各属哪一民族?
3)找出两首民歌在中国版图上的位置。
草原说课稿10
各位领导、老师:
您们好!下面我将《草原》一课的教学设计向大家做一汇报。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着重记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通过学习,达到如下目标:
1、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内蒙古大草原景色美丽,感受到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意。
2、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一些方法。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指导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4、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难点: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
下面从五方面谈一下本课的教学思路:
1、围绕教学重点设计教学环节。
我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中的“何忍别”作为教学的突破口,把体会草原一碧千里、生气勃勃的美景与感悟蒙汉之间的深情厚意有机的结合起来,设计教学环节,以避免逐段逐句的烦琐分析。
2、精选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学习“天涯碧草”这部分内容时,我力求通过多层次的读,引导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受到情感的熏陶,享受审美乐趣。首先引导学生抓住“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这个重点句自读课文,初步感悟语言;然后通过同学交流、看古今草原的对比图片、教师导读、配合风光片段和音乐朗读等手段深化感悟,欣赏品味语言;最后在练习背诵的过程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
3、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培养语文综合能力。
文中的叙事部分是教学的重点,在“读、画、批”的自学基础上开展小组学习。四位成员共同选择适合本组的、能最大限度的表现蒙汉情深的汇报方法,如感情读、抓重点词句说、讲故事、想像描述等等,而且学生还可以边说边播放老师准备好的课件或展示自己搜集的资料以增强汇报效果。小组成员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锻炼了语文综合能力。
4、使用现代化教学设备,体现教学手段的最优化。
体会草原不仅一碧千里,而且生气勃勃是本课的难点,为此我制作了课件,通过解放前草原的荒凉景象与
解放后六畜兴旺的繁荣景象做比较,通过观看草原风光片段,通过配乐朗读,学生如同置身于草原之中,一种愉悦的、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在学生心底油然而生。
5、自己选择作业,加强课内外联系。
在布置作业时,我力求体现课内外结合。必做作业是根据教材要求制定的,主要涉及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方面;选做作业是根据教材的题材、体裁等方面向课外延伸,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做,使他们“得法于课内,收益于课外”!
以上是我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正。
草原说课稿11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草原是我家》,本课程选自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美丽的大草原》,教学对象小学五年级学生,课时为一课时。
《音乐课程标准》强调:音乐教学应以审美为核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精心组织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应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为学生提供发展个性的空间。我的教学目的有:
1.知识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蒙古草原的音乐及风俗习惯,学唱《草原就是我们的家》。体会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2.能力目标:通过学习,让学生做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学习用轻快、富于弹性的声音演唱歌曲。
3.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让同学们体会草原音乐的情感以及蒙汉的民族情深,激起学生了解西部,热爱西部之情。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看”“想”“说”“唱”等环节,重点是要求学生了解大草原,学会有感情的演唱歌曲《草原就是我们的家》。采用欣赏音乐、图片的方式,使学生置身于美的情景中,激发他们的情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学会歌曲。难点是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学会歌曲并有感情的演唱。我准备采用让学生通过欣赏的方式激发起对大草原的向往,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不是为了教,而是帮助学生学。同时新课标强调:教师应把课堂教学变成师生交流、合作、体验、创造、表现和享受美的过程;注重学生的发展,创造生动活泼、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因此,我在教授本课时,选择了探究发现教学模式。主要的教学方法有:创设情景法、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示范法、讲授法、比较法、讨论法、归纳总结法等。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法、讨论交流法等,让学生用亲身的感受、体验,主动的去掌握运用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钢琴、教科书。
教学过程:
1.引入
多媒体展示本课课题,背景音乐《草原就是我们的家》。教师提问:“同学们知道我国哪个民族是在大草原上呢?”学生回答。教师;“对,蒙古族是一个生活在大草原上的民族,它有一个特点就是离不开马,他们的劳动生活离不开马,行路离不开马,连吃住娱乐都离不开马。他们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马背上的民族’。说了这么多,那蒙古族生活在哪呢?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俗话说的好:‘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让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这一环节主要采用创设情景和启发式教学,很自然的为学生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欲望。
2、感受鉴赏
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欣赏草原图片。播放德德玛简介。了解的著名歌唱家德德玛。播放摔跤、射箭、骑马等图片。教师:“同学们看了这么多关于大草原的资料,相信对大草原又有了新的了解了,此刻同学们一定是对大草原充满了向往。同学们请欣赏歌曲:《天堂》。”老师提问两首歌的共同主题是什么?(都是赞美大草原,赞美自己的家乡)
3、歌曲学习
听完了歌唱家们对自己家乡的赞美,我们是不是也可以用我们的歌声来赞美一下美丽的大草原呢?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一首歌曲《草原就是我们的家》。
(1)、试听歌曲,体会歌曲的情感;熟悉歌曲旋律;教师讲解该歌曲演唱的情绪;
(2)、教师弹唱,学生随钢琴轻轻哼唱,讲解休止符,讲解换气点。“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了这首歌曲的基本情绪及应该注意的地方,接下来我们再听一遍歌曲,仔细体会一下刚才讲解的几个地方”;
(3)、分小组练习,每个小组学会一小段,学会后连起来演唱,教师钢琴伴奏。
(4)、全班跟着钢琴有感情的齐唱。
4、拓展
教师提问:“同学们还能想出那些关于草原的歌曲?”《骏马奔驰保边疆》、《吉祥三宝》《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呼伦贝尔大草原》《敖包相会》《草原之夜》。
5、评价总结
教师:“今天我们欣赏了蒙古大草原的风景,了解了蒙古人民的各种活动,还学习了蒙古歌曲,真可以说是满载而归啊。不过老师更希望同学们亲自去蒙古大草原看一看,亲身感受一下大草原的感觉,相信还会有新的感觉。好了,我们今天大草原的旅游到这里就结束了,同学们再见!播放歌曲《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草原说课稿12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音版第五册第二单元《草原》中的《草原上》一课,课标提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兴趣爱好为动力,面向全体学生,注重音乐实践,鼓励音乐创造,提倡学科综合。新的课标还需要我们转变观念,改变以往的教学思路,以全新的感觉来面对课堂、学生和教材,同时转变教师自身的角色。这也是我本次说课的理论依据。下面我从教材分析、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等方面,讲讲我对本课的教学设想。
一、说教材
《草原上》是一首4/4拍子的歌曲,所在单元“草原”,是本册书中唯一一个起到弘扬民族音乐的单元。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热爱祖国的音乐文化,增强民族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操。语言十分简练,只有一个包含两个乐句的8小节乐段。其节奏舒展,旋律优美,形象地勾勒出一幅风和日丽、绿草如茵的草原风光,使人置身于一望无边的辽阔草原情景之中。
基于上述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我对本课的理解,我将制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能准确地、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草原上》
2、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为歌曲伴奏等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
3、通过音乐实践活动,让学生初步感受内蒙古地区风土人情。
结合三年级孩子接受能力强,爱唱却唱得不够准确、动听的音乐能力;爱表现却自律能力较低的特点,确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我认为本课教学重点是通过唱、舞、创等音乐实践,感受内蒙古歌舞的民族风格。而教学难点则是全音符、二分音符、四分音符的正确演唱。
二、说教法(本课的教法我是这样制定的)
在歌曲教学中,我重视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审美活动中,让学生去感知歌曲、演唱歌曲、表现歌曲,使他们在爱学、乐意学的基础上获取知识、形成技能。依据课程标准和三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我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有:“示范法”、“听唱法”、“合作学习法”等方法,使每位学生都参与到活动中来。让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轻松地学习音乐、接受音乐、创造性地表现音乐。
三、说学法
本课教学中,我采用“听”、“说”、“看”、“唱”、“演”、“动”等多种学法,让学生主动参与实践,发挥想象和创新精神,以“学生发展为本”,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充分发挥多媒体的桥梁作用,学生在主动感知、体验音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达到情感升华。
四、下面我就说说本课设计的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以及学生认知规律,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以下几个环节,(出示流程图)接下来,请大家随我一同走进课堂,我将具体向大家说明本课的教学设计。
走进大草原
聆听着熟悉的旋律《草原就是我的家》,做蒙古族骑马的动作进教室,(演示)师生共同律动,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这一环节的安排,就是帮助学生感受内蒙古民族的音乐风格,学生通过听、律动等形式。一定对蒙古族音乐风格有点感触,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其次,也营造出了浓郁的音乐课氛围。于是进入我的第二环节。
(二)感受大草原
1、首先我提问导入:同学们你们知不知道我们刚才做的骑马动作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动作。(学生交流,预设回答蒙古族)
2、然后出示课件:介绍蒙古族的各种服饰以及草原、蒙古包:蒙古族是我们56个少数民族之一,他们长年在草原上生活,喜欢穿美丽的色彩鲜艳的长袍,漂亮的马靴。他们的房子不是用砖瓦盖成的,而是用木制的圆形的墙壁上面加一个伞型的顶组合成的,称之为蒙古包。这里我打算将草原上作为背景音乐,这样可以使学生反复熟悉音乐,为接下来的学唱歌曲做好铺垫。
3、接着介绍蒙古族舞蹈,鼓励学生照着课件上的舞蹈动作,学一学、动一动,做骑马,甩马鞭、鸿雁飞的耸肩动作)
【这一环节的安排,我的目的是借助课件,通过欣赏、交流、学习舞蹈等方式,使学生了解到许多蒙古族的风土人情,激起对民族歌舞的兴趣,又能使孩子们积极展开想象,引发创作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达到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的文化相互融合的教学理念。实现了本课的情感目标。】
(三)歌唱大草原
1、我谈话导入:小朋友们,我们一起认识了蒙古族,感受了蒙古歌舞的特点,辽阔的草原给我们带来了美的享受,而草原上小牧民的生活更是多姿多彩,他们勤劳、勇敢、放牧、欢歌,接下来老师为大家唱一首草原的歌,让我们一起到大草原看看(播放多媒体图片),师范唱歌曲出示课题。这里采用视听结合的形式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还为后面的的歌曲教学及上好本节课做好了铺垫。
2、然后提问:歌曲的情绪怎样?感受到蒙古族人民对草原的什么情感?讨论回答之后,我将继续根据大纲要求,采用听唱法学习歌曲,我安排了聆听录音范唱感受节拍,接着生随琴模唱、随录音演唱、歌曲接龙等几个小环节学唱歌曲,在此环节中,我让学生多次聆听并在轻声跟唱歌曲的教学方法下进行,因为歌曲比较简短,所以,这样下来,他们对本首歌曲很快就掌握了。(在这一环节中,采用了模唱法及听唱法等不同的学唱方法。教学方法交替使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在学唱—会唱—有感情地演唱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到歌曲的情绪,陶冶音乐情操,深刻体会蒙古族的风情,实现了本课的知识目标。)
(四)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1、首先运用讨论法、小组合作法让学生自己创编出节奏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然后进行录音,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的体验,通过这个环节,让学生感到新奇及感到的自己的能干,使学生对上音乐课提高了兴趣,并让学生作自我评价,从中得到提高。采用自编表演动作形式进行歌表演,再由学生进行评价,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同时也是对学生合作能力的一种培养。
2、为了拓展课堂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在顺利完成歌曲教学任务后,我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我对学生说:“蒙古小朋友的歌声真好听,今天他们还要在美丽的大草原举行一年一次隆重的那达慕大会呢,现在就让我们去看一看,他们在干什么?”(这时媒体出示骑马、射箭、摔跤等画面)
3、在孩子们带着好奇的心情下,我问:你们想参加吗?那就得多了解蒙古族,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蒙古族的骑马舞吧,欣赏完我又问:“你最喜欢骑马舞中的哪一个动作?你能模仿一下吗?”
4、在音乐中学生表演动作,这时我出示筷子,学生会觉得很好奇,我向学生说明:筷子是生活用具,但在蒙古族人手中它是可以用来跳舞的道具。随后我表演筷子舞,表演完一次之后,引导学生随着草原上的音乐来跳,进一步加深对歌曲的印象,通过自我展示,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良好的合作意识。
(五)课后延伸,资源共享(进入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
让学生欣赏著名的蒙古族器乐曲《赛马》、《牧歌》;欣赏耳熟能详的蒙古族歌曲《吉祥三宝》、《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等。
【因为一个、两个的音乐作品并不能让孩子们完全的认识、领悟蒙古族音乐的丰富魅力及内涵。我利用课堂上的有效时间,趁热打铁,让他们从多角度体验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这样富有弹性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音乐教学充满生机与活力。】
总之,这节课的设计是融合律动、歌曲、表演、创编为一体的较为全面的综合课。以学生发展为前提,以“主体、创新”为主题,以“草原”为主线贯穿整堂课,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通过走进大草原、感受大草原、歌唱大草原、体验创新,激发热情、课后延伸,资源共享几个环节的教学,圆满地完成了本课的教学任务,落实了教学目标。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所思所想,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走进大草原
感受大草原
歌唱大草原
体验创新,激发热情
草原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草原》是一篇叙事散文,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作者以生动、清新的笔触描绘了大草原美丽的风光,而且表现了这里的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深情讴歌了蒙汉同胞的民族情谊。通过对草原景色美和人情美的描写以及自己情感发展,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一个大家庭,这是一篇融自然美、人情美、语言美文质兼美于一体的佳作。下面我要说的是我为本课设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会本课的生字,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过程与方法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和学习中让学生感受草原景色美、人情美。
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受到民族团结友爱情感的熏陶,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领悟课文具体描写景物的方法,感悟、积累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依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认知结构,我将本课的教学难点确定为: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
二、说学情
小学五年级学生,他们拥有了一定的字词知识的积累,也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但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主旨方面,有待加强;学生对重点语句的理解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小学五年级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好动、爱模仿,学习积极性强,渴望受到老师的肯定。这些都将成为我在教学过程中要考虑的因素。
三、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
由于本文所说的事情和学生的现实生活距离较远,所以在教学中我会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现场体验、情感表演等方法,让学生投入感情,在特定的情境中让学生体会作者期待民族团结的美好心愿。
2.多媒体辅助法
我会运用课件出示图片、播放音乐,渲染气氛,达到教学目标。
3.朗读感悟法
正所谓“书读百遍,其意自现”,虽然与课文中的事情距离很远,但是我希望学生能够在我的引导下,采用朗读体会法,通过默读、有感情朗读、男女分组朗读等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同时,辅以问答法,通过抛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与回答,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四、说学法
1.质疑法
我倡导学生对文本质疑、对教师质疑,具有怀疑态度的学生才是真正自主学习的,通过质疑获得的知识也是能够牢记的。
2.自主学习法
根据课程标准,我们教师应该作为一个组织引导者出现课堂上,因此我们要给学生充分的学习自由,发挥自己的潜力,展示自己的学识,运用自主学习法,才可以在课堂上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学得更扎实。
3.小组合作法
在学习过程中,我不仅注重学生与教师、学生与文本的交流,也要让学生互相交流,通过此方法,可以让学生互相合作、互相竞争,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五、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我将进入说课的最重要环节:说教学过程。我的教学过程分为:导入、新授、情感升华几个部分。
(一).情境导入
1.播放一首蒙古民歌,让学生静静聆听。
2.由音乐的出处引出陈巴尔虎旗大草原,配合地图、图片进行简介,激发学生对这个草原的好奇心。
3.结合图片音乐,请学生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觉得自己就是作者,正坐在汽车上,进入陈巴尔虎旗草原,初入草原,感受环境。由文中句子体会到草原之大;接着请学生用眼看,用耳听,看看前后有什么区别。体会文中的比喻句的用意,然后由景及人,走进草原。
(二)新授
1.走进草原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草原的人们出来迎接大家的情景,这时我会让学生注意他们的穿着、行为等。讲解描写穿着的比喻句,说明草原人民对“我们”的到来郑重其事,所以穿得整齐漂亮;讲解他们不顾路途遥远,来接“我们”的情景,说明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讲解他们接到“我们”以后的欢腾景象,由男女生分别朗读文中的各种声音,最后融合一起,体会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的场景。由本段最后一句“看见了几座蒙古包”来过渡到下一自然段。
在教学过程中,我要让学生圈出重点词,划出重点句,让学生明白“不动笔墨不读书”的道理,并在今后的阅读中也养成此习惯。同时,整个体验过程以学生为主,把机会让给学生,请他们来谈自己的感受,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2.蒙古包外
我会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第3自然段,并谈谈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在学生的回答过程中,我要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图片,让学生“看到”人很多,感受到大伙在相互握手,相互交流,虽然是听不懂的语言,但是大家可以猜测,他们一定都会说的一句话,这是一句什么话?这时候就要把机会让给学生,给学生发挥想象力的平台,综合学生的回答,回归到文本——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蒙古包外的美好愿望,是怎样在蒙古包内表现出来的呢?由此衔接到下一自然段,蒙古包内发生的事情。
3.蒙古包内
首先请一位学生来朗读第4自然段。本段主要有两个事情,一是草原人们与我们欢饮,二是鄂温克姑娘为我们表演,大伙一起唱起歌来。为了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当时的情景,我将运用各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最后进行一个现场体验,教师播放音乐、出示图片,将学生分成两组,扮演两族人民,同时请几位女生扮演鄂温克姑娘,其他同学也可一起唱歌,既增添课堂气氛,也体会到当时两族人民的情感。接着让学生想象在这样丰盛的晚餐后,人们会做些什么,从而自然地过渡到最后一个自然段。
(三)情感升华
全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看到草原人们这样热情,客人们也忍不住一同欢跳,最后都不舍得走,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课文的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句话,我会引导学生回顾刚才学的内容,从初入草原到走进草原,接着进入蒙古包后的种种情景,再次体会草原人民的热情与希望民族团结互助的美好心愿,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意。最后,不需要累赘的语言,只要请学生带着深深地感情齐读这句话,结束本课。
六、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无声的教学语言。我的板书形象直观的展示了我在本节课的授课内容,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系统掌握。
草原
不舍草原——民族团结
内
走进草原——外
初入草原——景、人
草原说课稿14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写景的课文,为我们勾画出一幅辽阔美丽、充满无限生机的草原图画,表达了作者热爱家乡--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全文共有4个自然段,可以分成两部分。
第1、2自然段为第1部分,这一部分是从3个方面写出锡林郭勒大草原辽阔美丽的。先写广阔的绿色草原上,野草非常茂盛,突出了锡林郭勒“满眼绿色”的特点。接着写清亮的湖水在阳光映照下,神奇而美丽。最后写了草丛中的野花种类多。
第3、4自然段为第2部分,这一部分是从两个方面来描写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的。先写草原上各种各样动物的活动,再写蒙古包前小牧民放声高歌,反映出草原是个欢腾的世界。
根据新课程标准、本课训练的主要意图和我班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草原神奇而美丽的景象。 背诵第二或第四自然段。
(二)、技能目标: 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三)、情感目标: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感受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理解句子的意思 , 感受草原的广阔美丽和无限生机。
四、教法和学法: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选用 “读中感悟”式的教学方式,采用创设情境法、情感朗读理解法和欣赏图片直观教学的方法,带着问题一边读,一边思考。由于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教学中让学生通过朗读把大草原的美丽、神奇的感觉表达出来,并引导学生自学、讨论、交流和展开想象。为学生营造一个民主、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当中。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活情感:
课的导入时,通过直观画面,直接刺激学生的视觉思维,让学生充分的感受到锡林郭勒大草原的广阔美丽,产生喜爱这个地方的思想感情,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分块阅读,读中感悟:
这一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第一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的有感情的朗读,捕捉关键词句想象体会,读出大草原的广阔美丽。第二部分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找一找,在小组里交流、朗读,并利用图片帮助学生感受草原的热闹,读出大草原的欢腾的景象。
(三)、拓展创新,发挥想象:
“高低不平的草滩上,嵌着一洼洼清亮的湖水,水面映出太阳的七彩光芒,就像神话故事里的宝镜一样。”这句话的意思比较难懂,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那湖水除了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还可能映出什么?你可以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实际发挥你的想象。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学生感受到草原湖水的神奇美丽,又突破了难点,发展了学生的语言。
读完了第一部分,让学生想象一下,如果没有野草、湖泊和野花,锡林郭勒大草原将是什么样子?给学生一种假设,目的是从另一个角度引发学生的思考,从另一个侧面引导学生感受大草原的美丽、广阔,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
(四)、作业设计:
结合课文的最后一句,我设计了一项作业:学了课文,你最想歌唱草原的什么?回去思考,下节课我们一起创作一首草原新歌。从而既激发学生创作的欲望,又使学生产生热爱锡林郭勒大草原的思想感情。
草原说课稿15
一、说教材及学生
1、教材分析
《草原就是我的家》是一首原汁原味的内蒙古短调民歌。歌曲旋律明朗豪放,有着进行曲雄壮有力的特点,节奏较为整齐,表现了蒙古族儿童,对草原家乡的热爱。通过本课学习,让学生充分感受蒙古民族音乐的风格特点,了解蒙古民族风情,增进民族间的团结。
2、教学目标
根据我对教材的分析结合教材的要求,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初步认识、了解蒙古民族风情、音乐、舞蹈。
(2)能力目标:a、学会唱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并能感情的演唱。
b、学习简单的蒙古舞蹈动作,随音乐作简单的即兴创编表演。
(3)情感目标:a、通过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培养学生对草原及蒙古族的喜爱之情,增进民族团结。
b、通过集体创编表演培养了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同时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3、教学重难点
重点:结合既定的教学目标,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体会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的情绪,并能有表情的演唱并能用舞蹈动作表演。
难点:锻炼学生表演的能力,能够用悠扬的歌声和优美肢体动作来表演歌曲。
4、课前准备及学生分析
施教班级为一年级学生。一方面一年级学对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掌握水平还较低,处在初级水平,有待于教师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帮助他们积累音乐经验。另一方面这一学段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好奇、好动、模仿力强、嗓音自然、形体灵巧,适合采用歌、舞、图片、表演等相结合的综合教学手段进行教学。
二、说教法
1、模枋法
音乐新课标中提倡我们根据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通过模仿积累经验,为提高学生音乐素质,激发学生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奠定基础。(本节课设计:抓住一年级学生好模仿,模仿力强的特点,让学生模仿蒙古舞动作;模仿马蹄声、射箭声进行节奏练习;根录音模唱等环节,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模仿中学会演唱表演,提高其音乐素养。)
2、体验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提倡我们引导学生在聆听、演唱、表演音乐过程中充分体验音乐,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感受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提高学生音乐技能,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欣赏体验蒙古歌舞,并学习演唱蒙古歌曲,学跳蒙古舞蹈等环节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同时在学习中进一步体验蒙古歌舞的特色。提高学生的音乐感觉力、表现力及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3、合作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利用音乐艺术的集体表演形式和实践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本节课设计:通过让学生在二声部节奏练习中合作及集体创编表演两个环节培养学生的音乐合作意识)
4、综合法
音乐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将其他艺术表现形式有效的渗透和运用到音乐教学中,通过音乐为主线的综合实践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
(本节课设计:以音乐为主线,将音乐与舞蹈、民族知识综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更直观的理解音乐,并为学生创造了生动愉快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整体素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
5、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录音机、话筒、磁带、钢琴等
三、说学法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他们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探究的能力,更获得了学习的技能和激发了学习兴趣。” 因此在学法指导中我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年龄特点,紧紧绕教学目标,通过“听”“唱”“动”让学生在模仿学习表演体验中积极自然的去感知音乐、学习音乐、表现音乐。。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完成教学目标,本节课我运用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再结合教材内容要求及学生实际情况,作出了以下的教学过程设计,下面请跟我一同走进详细的教学过程。
(一)律动游戏,激发兴趣。
1、通过师生问好律动,端正坐姿,投入课堂。
(利用自然的节奏律动形式集中学生注意,引导学生在有节奏的模仿动作中自然的进入音乐学习)
2、听音乐,猜歌名。通过聆听有关草原歌曲并说出歌曲名称,练习低年级学生的聆听、听辨音乐的能力,提高了学习兴趣,同时引出美丽的大草原。
3、认识草原:通过讨论、看图片让学生初步认识了解大草原及蒙古族,引出课题)。
4、结合课本与课件图片,说说美丽的大草原上有些什么?
讨论小结: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青草地、牛羊多、骏马奔驰、雄鹰飞、还有善良的蒙古人。
(这一环节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了看图片,师生讨论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去认识了解草原,最后通过有节奏的朗读明确小结了讨论内容,引导学生更好的认识草原,感受草原的美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5、节奏练习
提问:草原上的人喜欢做什么?放牛、放羊、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等。
节奏练习:
xx xx xx x xx xx xx x
(师)我 们 一 起 来 骑 马 (生)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哒
xx xx xx x x- x-
(师)我 们 一 起 来 射 箭 (生)嗖 嗖
(分部练习-->二声部练习-->边做动作边念)
(利用综合法将节奏练习渗透到民族知识介绍中,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模仿骑马声,射箭声,积极主动的进行节奏练习,培养节奏感,符合了新课标中1-2年级学生创造标准中的要求,能够运用人声模仿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声音)
(二)学习歌曲,激活行为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什么?(聆听、听辨能力培养)
2、熟悉歌词
(1)听歌曲录音,说说歌曲里唱了些什么。培养学生听记能力。
(2)教师按歌曲节奏的以小快板的型式念歌词,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边打节奏边记歌词,以此培养学生节奏,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学唱歌曲(通过听唱模唱等方法完整学唱歌曲,指导学生演唱歌曲,培养学生音乐表现能力。)
(1)教师用钢琴伴奏范唱。(借助学生对蒙古歌曲的学习兴趣,自然的进入演唱教学,通过教师范唱让学生自然的进入歌曲学习。)
(2)师生一起拍打节奏,听录音模唱。(通过模唱完整学习歌曲)
(3)跟琴学唱歌曲。
(4)指导学生演唱。
(三)合作表演,展示才能
1、通过欣赏简单的蒙古舞,加深学生对蒙古歌舞的体验感受,及学习兴趣。
2、请同学来表演蒙古舞中的一些自己喜欢的动作,体验蒙古舞特色。(骑马、扬鞭、摔跤、鹰飞、耸肩、前后肩等)
(1)分组讨论怎样把同学表演的动作套入到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中去。
(3)学生分组表演。
(4)师生共同表演。(最后给学生一个舞台,让他们自主的愉快的演唱表演,从而即让学生以音乐表演中获得愉快感受与体验,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也在学生愉快的表演中自然的提高了自身的音乐素养。)
(在这一个环节里,教师把学习主动权完全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学习蒙古舞动作,以及表演,培养学生感受力表现力及共同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巩固知识
在这个环节上,我引导学生进行总结,组织讨论本节所学,让学生来说说自己在课堂上的收获并在讨论中总结学习方法,真正体现学生自主与合作探究学习,同时也能及时地反馈教学效果,便于教师查漏补缺。
五、说板书设计
根据一年级学生感性认识比较敏锐的特点的,我设计的板书力求简洁、直观、易懂,让学生更好的感受和理解。具体设计如下:
草原就是我的家
放牛、放羊、赛马、摔跤、射箭、唱歌、跳舞
六、说教学预测
在课堂设计中我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审美心理特征,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导入,我让学生通过有趣的猜歌曲游戏、多声部的节奏练习,让学生体验多层次的音响效果。在学唱《草原就是我的家》时,利用拍打节奏、歌唱比赛等来调动学生唱歌的积极性;在舞蹈表演时,我放手将舞蹈的创编放给学生,留给学生创作和表演的空间。
而存在的不足之处在于: 1、在草原图片的欣赏时,可以加入新授歌曲的曲调作为背景音乐,不仅能为歌曲的教学打下一定的基础,而且更能把学生的饿情绪来到蒙古草原中。
2、在表演的时侯,如果能给学生适当的示范,那么学生的舞蹈将会跳得更到位、更有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