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读书笔记

时间:2019-05-15 06:22:1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读书笔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读书笔记》。

第一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从《局外人》看存在主义生死观

专业:汉语言文学

班级:2008级3班

姓名: 刘湘

学号:200804100

1【摘要】《局外人》是法国存在主义文学的奠基之作。作品刻画了主人公莫尔索间接地因为对母亲的死漠然处之而被判死刑,这种对待死亡的态度是莫尔索存在主义观点的合理反映,这个比较重要的情节也反映了存在主义作家的生死观。本文试从这一情节展开论述,对整部作品所体现的存在主义生死观作简要分析。

【关键字】局外人存在主义生死观

可以说,从人类有意识以来,就知道有生必有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死是人类最原始的恐惧,也是所有恐惧的终极指向。生命只有一次,故贪生怕死也成了人的本能与本性。可是,《局外人》中的主人公莫尔索却并不具备这种人的本性,他视死如归,认为他所度过的生活是荒诞的,没有什么值得留恋的;死也并不使人恐惧,只是一种“幸运的安排”。整部作品充斥着莫尔索的独白、想法和感受,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主观上的荒诞感,这种荒诞感是从莫尔索对妈妈的死表现出的冷漠开始的。他的这种对生死的淡漠很好地体现了存在主义生死观,一种关于荒诞的生死观。

小说一开始就写到了这部作品重要情节——“妈妈死了”。面对母亲的去世,莫尔索并没有像人们所认为应该的那样,显得悲痛欲绝,痛哭流涕。而且不仅如此,他还在为母亲守灵时喝牛奶咖啡和抽烟。在刚刚安葬完母亲回到阿尔及尔后,他就和情人玛丽去游泳、看喜剧和做爱。这种行为,按照社会所公认的价值标准和行为准则,显然是不能容忍的。后来他杀了人,站在法庭的被告席上时,被指控为“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一位母亲”,最终,他被判了死刑。

加缪曾经把《局外人》的主题概况为一句话:“在我们的社会里,任何在母亲下葬时不哭的人都有被判死刑的危险。”这似乎是在向我们阐释一个十分严酷的逻辑:一个要在这个社会中正常和顺利生活的人,必须遵循人类社会共同认可的基本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否则会被视为异类,严重者还会受到法律乃至被杀头的制裁。莫尔索就是这个异类,“他之所以受到谴责,是因为他不做游戏”。那么他究竟仅仅只是不愿意遵守游戏规则呢?还是真的漠视生死呢?

郭宏安的《多余人?抑或理性的人?》认为莫尔索并不是真的冷漠,他的感情只是被压抑了,深深地掩藏在内心。他在文中写到因为莫尔索亲昵地称母亲为“妈妈”,所以说“他在内心深处该是对母亲蕴藏着多么温柔多么纯真的感情啊!”还提到“他没有哭死去的母亲,但心里是爱她的,并曾努力去理解她”,“他觉得挂在嘴上的‘爱’并不说明什么”。事实上,我认为这样说很牵强。莫尔索并不只是不愿意遵守游戏规则,他根本就漠视这个生存的游戏。他显然是爱自己的母亲的,他抵达养老院后“真想立刻见到妈妈”;他显然也是了解游戏规则的,清楚地知道“他人”在母亲去世时应该做什么。可他就是不做,因为他打内心里认为“怎么样都行”,认为任何事都“没多大意义”,包括存在和死亡,即使说实话使他难为情,但他仍然要说。门房问他用不用开棺看看母亲,他回答说:“不想”,即使知道自己不该那么说;守灵时,他喝完咖啡后想抽支烟,虽然有犹豫,但还是抽了,因为他想了想,觉得“这不要紧”;后来坐牢时甚至对律师说,爱妈妈

“不说明任何问题”,“所有健康的人都或多或少盼望过他们所爱的人死去”。由此可见,莫尔索莫尔索的冷漠是由内而外的,不加掩饰的,他拒绝掩饰自己的感情,追求真实,无法说谎。面对生存和死亡,他漠然置之,这便是存在主义观点的反映。

存在主义认为人在无意义的宇宙中生活,人的存在本身也没有意义。反映在《局外人》这部作品中,就表现为莫尔索对亲情、爱情、友情、法律和宗教的全面反叛。对莫尔索来说,生活中发生的一切似乎全是偶然的,荒诞的,与自己无关的,甚至生命本身也成了可有可无的东西。这一点我觉得用庄子哲学可以很好地解释。庄子的妻子死时,他不但没有悲伤,反而鼓盆而歌,这与莫尔索对待母亲的死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庄子认为生是偶然,而死是必然,人的生命就如同赘瘤一般,死亡就如同疣痈溃烂,这个比喻既解释了生死,又超越了生死,令人觉得生命也不过如此,死亡也同样不必畏惧,同时也暗示为人的死亡而悲切是多么可笑。庄子强调顺其自然的超脱,莫尔索却更多给人一种把世事皆看淡的冷漠。

莫尔索的这种与社会脱离、反叛社会的状态,源于他认识到世界是荒谬的。“加缪认为,荒谬的产生是因为世界与他人中存在着非人性的因素,人在这种非人性的东西面前无所适从,由此而引起的堕落,就是荒谬。”加缪在这里想要强调的是存在的荒诞,个人在存在着非人性因素的荒诞世界面前无能为力,无法摆脱痛苦和危机。既然这一切都是无法抗拒的,就没必要再去为“毫无意义”的事情浪费感情,所以,母亲的葬礼上哭不哭是不要紧的,对情人爱不爱是毫无意义的,和邻居做不做“朋友”,“怎么都行”,“三十岁死或七十岁死关系不大”,总之就是视一切现存秩序和道德于不顾,自己选择自己要走的路,不去参照别人的想法做法,以一种无原则的荒谬和真实来对付这个社会有条理的荒谬和虚假。特别是在第二部分中,莫尔索被定罪时,他的命运是“被决定”的,案件的处理过程在没有他的干预下进行着,这真正使他感到自己的心已和这个世界隔绝了,他成了一个“局外人”。在决定着他的命运的法庭上,他仍心不在焉,一如平常地对他人的言论提不起兴趣,听着听着便感到厌烦。宣判以后,他才觉得死刑是“真正使一个人感兴趣的唯一的一件事”,可是他关注的仍不是死亡本身,而是杀人机器的模样和被处死是否能引起很多人注意。这种从根本上蔑视死亡的做法虽然荒诞,但却是关于荒诞的存在主义生死观的最佳体现。

存在是无意义的,死亡也是自然到来的事情,一切都“说明不了什么”,一切都“毫无差别”,唯一能赋予生活以价值的,就是是自我造就,就是反叛。这便是存在主义的生死观,也是莫尔索对待生活和死亡的态度。

【参考文献】

1、《加缪文集》.(法)阿尔贝・加缪/郭宏安等.译林出版社.1999年5月.

第二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之读书笔记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伍晓明译,英国特雷.伊格尔顿著。伊格尔顿是英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家和批评家,一般被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在英美文学界的最新代表人物。《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出版于1983年,是伊格尔顿向英国普通读者系统介绍和批评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的一本专著。本书的目录是:序,导言,1、英国文学的兴起,2、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3、结构主义与符号学,4、后结构主义,5、精神分析,结论:政治批评,参考书目,中外人名对照表,译后记。

本书确定本世纪文学理论变化发展的开端是在1917年,革命于俄国形式主义。首先,伊格尔顿在导言中分析论证了文学是什么,通过对文学定义的假设分析及对相关价值判断标准的判定,伊格尔顿认为“文学并不存在”。伊格尔顿在书中为我们勾勒了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发展的三条主要脉络。一条是现象学、诠释学到接受理论,一条是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到后结构主义,一条是精神分析理论。下面来分而述之:

一、现象学、诠释学、接受理论

海德格尔的方法一般被称为“诠释现象学”,以区别于胡塞尔及其追随者的“先验现象学”,因为它建立在历史解释问题而非意识先验问题的基础上。伽达默尔认为,在历史的天空下,沉思地综观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是一个起统一作用的本质—传统,一切有效的作品都属于这一传统。历史不是一个斗争、割裂和排斥的场所,而是一条连续的链,一条永远流动的河。

伊格尔顿认为,诠释学视历史为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并力图耐心地消除这一无止境的相互交流过程中的种种障碍,但却导致了一个系统性的交流失败,即诠释学无法面对意识形态这一问题:人类历史的这一对话至少有半数时间乃是权势者对无权势者的对白,交流双方,比如男人和女人,很少处于平等地位。

接受理论—现代文学理论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全神关注于作者的阶段(浪漫主义和19世纪);绝对关心作品的阶段(新批评);近年来逐渐转向读者的阶段。接受理论认为,是读者使得作品具体化,作品是一些空隙构成,需要读者填空和对话,阅读过程是一个动态的复杂运动。伊赛尔的接受理论基于一种自由人本主义意识形态。即相信,我们在阅读时应当柔顺虚心,随时准备让自己的种种信念成为问题,从而接受改造,一个具有强烈意识形态的读者很可能不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伊格尔顿认为,表面上看接受理论具有很大的开放性,但因为它的统一自我说(各部分必须前后一贯的适应整体)和封闭文本(读者与作品之间相互论证的封闭回路)却使这种开放性失去了意义。伊赛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严格的标准化模式去控制语言的无边无际的潜能,罗兰·巴尔特却赠送给我们一种私人性的、非社会化的、本质上混乱的经验。

二、结构主义、符号学、后结构主义

结构主义、符号学—―结构主义者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根据种种模式、原型、神话和文类等规律结构起来。全部文学从根本上归结为四种叙事范畴:喜剧的、传奇的、悲剧的、反讽的。符号学创立者皮尔士区别了三种基本符号:图形的符号;索引的符号;象征的符号。

伊格尔顿认为,结构主义完全否认了意向的存在,以前的批评理论坚持说者写者的意向对于解释来说是至高无上的,但结构主义却又走向了另一个极端。

后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则认为,语言更像是一张无边无际蔓的网,其中各种成分不断交流循环,没有什么成分可以被绝对地定下来,其中任一部分都与其他东西牵扯,意义乃是各个所指之间能够无始无终进行下去的副产品,而不是牢牢拴在一个特定所指尾巴上的概念,能指层和所指层并不存在一个和谐的对应的关系。

在论述了后结构主义的特征之后,伊格尔顿转向了对其历史地位及作用的讨论,他认为后结构主义是从兴奋与幻灭,解放与纵情,狂欢与灾难—1968—的混合中产生出来的,尽管无力打碎国家权力种种结构,但却可以颠覆语言结构。似乎成为逃避政治问题的捷径。但德里达本人却不想仅仅将解构发展为一种新的阅读方法,解构最终是一种政治实践,它试图摧毁特定思想体系及其背后的那一整个由种种政治结构和社会制度形成的系统借以维持自己势力的逻辑。伊格尔顿认为,也不应该将后结构主义当作一种简单的无政府主义或享乐主义,它与性别歧视、女权主义这些政治关切也是存有关系的。作为整体的后结构主义,其未来尚无法预测。

三、精神分析(略)

四、结论:政治批评

伊格尔顿认为:文学理论具有政治性,现代文学理论的历史是政治和意识形态史的一部分。政治批评中提出,应建立一种综合性的“话语理论”来研究文学这种话语。伊格尔顿倾向于多元性的文学批评和理论。

第三篇:二十世纪西方文学教学大纲

“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1、课程中文名称:二十世纪西方文学

2、课程类别:选修

3、总学时:36

4、总学分:2

二、课程的性质和目的

本课程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必修的基础课程。它主要介绍西方20世纪的文学成就,使学生在已完成《外国文学》课程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能够较深入地了解二十世纪西方文学中的重要文学现象,并形成较具体和较全面的认识。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地掌握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理解、鉴赏、分析外国文学作品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会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分析、评价外国文学。

三、教学基本要求

要求学生对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的发展有一整体的认识,了解发展线索,识记各流派的代表作家及作品,理解各流派的特征。教学重点——各文学流派的思想特征和艺术特征,各流派的主要代表作家及作品分析。教学难点——现实主义文学、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三者之间的关系;各文学流派的产生原因及其内在的联系。

针对教学目的对学生作出下列要求:

其一,必须要求学生将课堂听课与课外自学结合起来,阅读教师布置的教学参考书和根据自己的学习要求选择的参考书。

其二,必须要求学生善于思考,善于学习,不能仅仅局限在教材与教师讲课范围内,而应该开拓视野,活跃思想,培养自己的学术品格和科研能力,训练自己的理论分析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其三,必须要求学生理解基本观点、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学会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而不是死记硬背,架空理论。

其四,必须要求学生在课堂学习之外,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尤其是文学活动,培养文学创作、欣赏、评论的能力,增加对文学和文学理论的感性经验知识,以有利于教学和研究的广度和深度的开拓。

四、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第一章 导论(2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20世纪西方文学概况,理解并掌握20世纪西方文学的基本思想特征和基本艺术特征。

第二章 欧美现实主义文学(6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20世纪现实主义文学的大致发展脉络和特征,了解法国、德国、英国、美国等国家重要作家和作品的概况。理解德莱塞、海明威的主要生平和创作成就。深刻理解罗曼·罗兰的生活经历、创作历程及其重要作品《约翰·克利斯朵夫》的思想内容、人物和艺术成就。

第一节 概述

1、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流。20世纪现实主义的变化特征。

2、欧美各国现实主义的作家和作品。

第二节 罗曼·罗兰

1、罗曼·罗兰的生活经历、创作道路、艺术成就和文学地位。

2、《约翰·克利斯朵夫》的内容情节。克利斯朵夫的形象和小说独特的艺术风格。

第三节 海明威

1、海明威的生平经历。

2、海明威的小说创作。“迷惘的一代”。第三章 俄苏现实主义文学(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分期、主要创作成就和特征。了解马雅可夫斯基、肖洛霍夫的主要生平事迹与创作。理解长诗《列宁》和长篇小说《静静的顿河》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和艺术成就。深刻理解《母亲》的主题、内容、人物形象和作品。

第一节 概述

1、十月革命至1934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前的苏联文学。

2、1934年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至1954年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的苏联文学。3、1954年第二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至20世纪80年代末期的苏联文学。

第二节 高尔基

1、高尔基的生平事迹、创作分期、重要作品和历史地位。

2、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奠基作——《母亲》。

第三节 肖洛霍夫

1、肖洛霍夫的生平与主要创作成就。

2、肖洛霍夫的代表作品《静静的顿河》。第四章 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24学时)

学习目的与要求:现代主义文学是帝国主义时代资产阶级社会的产物,为19世纪末至20世纪在欧美出现的各种文学流派的总称。首先要了解现代主义文学的分期,非理性主义哲学基础,各流派的特征、代表作家、作品及发展状况。理解卡夫卡、萨特创作的主要成就和艺术特征。深刻理解艾略特、福克纳和马尔克斯在文学史上的地位、文学成就、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第一节 概述

教学内容与要求:概述与比较现代主义文学与后现代主义文学。了解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哲学基础。理解并掌握 “现代主义文学”,“后现代主义文学”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象征主义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象征主义文学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艾略特的创作及其《荒原》的分析。

第三节 未来主义与超现实主义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未来主义文学发展概况和基本特征,马里内蒂和马雅可夫斯基创作分析。理解并掌握达达主义的特点、超现实主义文学概观,布勒东的创作及《娜嘉》分析。

第四节表现主义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表现主义诗歌概况,表现主义戏剧概况及奥尼尔的表现主义剧作,表现主义小说概况及卡夫卡的小说创作。

第五节 意识流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意识流文学概况,乔伊斯创作特色及《尤利西斯》分析,福克纳创作特色及《喧哗与骚动》分析。

第六节 存在主义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存在主义文学概况,加缪创作分析,萨特小说戏剧创作分析。

第七节 荒诞派戏剧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荒诞派戏剧概况,贝克特创作特色及其《等待戈多》分析。

第八节 新小说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新小说概况,阿兰·罗伯-格里耶创作特色及其《窥视者》分析。

第九节 黑色幽默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黑色幽默小说概况,海勒创作特色及其《第二十二条军规》分析。

第十节 魔幻现实主义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魔幻现实主义文学概况,马尔克斯创作特色及其《百年孤独》分析。

第十一节 后现代主义文学

教学内容与要求:理解并掌握现代主义的发展概况,通俗和先锋文学发展的状况,后现代实验文学的基本技巧。

五、教学方法:

以课堂教师讲授为主,辅之以课堂讨论和多媒体教学手段,可适当引导学生对某专题进行讨论。课程教学要求理论联系实际,结合文学现象、作家作品,讲清理论观点和基本知识。讲授必须抓住重点、要点、难点,采用启发式,力求深入浅出,使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所学内容,注意培养学生的理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课程考核

以考查、考试、平时作业、小论文写作等形式进行。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注重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考核。识记题、理解题、综合运用分析题等等,比例要适度。

七、教材及教学参考书:

教材:《外国文学史》(修订版)郑克鲁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年 参考教材:

《20世纪西方文学》,刘建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外国文学史》(下),郑克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欧美现代文学史》,何仲生、项晓敏主编,复旦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0世纪欧美热点问题》,曾繁仁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刘象愚等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刘象愚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后现代主义文学作品选》,罗钢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断裂的世纪—论西方现代文学精神》,易丹著,四川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 《20世纪西方文学思潮》,龚翰熊著,河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吴晓东著,北京:三联书店2003年版;

第四篇:二十世纪中国史纲读书笔记

我们告别20世纪还不足10年。当代的大多数中国人都曾有过在那个世纪或长或短的生活经历,都是从那个世纪走过来的。但是,百年岁月是如此漫长,历史内容是如此丰富,社会变革是如此急剧,以致仅凭个人的切身体验,要深刻了解20世纪历史发展的全貌,实在是难乎其难。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金冲及同志以历史学家的眼光,根据大量历史资料,写成《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以下简称《史纲》)一书,把20世纪作为一个完整的发展过程来考察和研究,告诉我们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线索,特别是中华民族怎样从深重苦难中重新站立起来、又怎样大步走向复兴的基本历程。这就为我们对离现实最近的这一个世纪的历史作出深入理解和科学认识提供了重要帮助。如果要我用最简明的语言来形容这部书的长处和优点,就是两个字:真实。这是一部真实再现中国百年巨变的信史。

历史场景的鲜活复原

要保证历史的真实性,首先必须依据可靠的历史资料,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进行研究,既不能主观臆造,也不能随意曲解。在这方面,《史纲》的态度是十分严谨的。该书所有的历史叙述,都以经过仔细辨析、严格考证的资料为根据。书中引用的资料极为丰富,特别是大量引用了过去尚未公开发表过的珍贵资料。这不仅大大提高了该书的可信度,也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可读性。

社会现象是十分复杂的。如果只是胡乱抽出个别事实、罗列一般例子,不仅不能反映历史真相,有时还会起完全相反的作用。所以,列宁强调,必须“从事实的整体上、从它们的联系中去掌握事实”。《史纲》注重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努力探求历史现象背后的社会原因,这就大大提高了在揭示历史真相方面的深度。

客观历史又是丰富多彩的。史学著作在描述历史时,如果不是从历史实际出发,而是从概念出发,仅仅依靠一些范畴和定义来编织历史,抽去了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具体情节,历史就会变得枯燥乏味、晦涩难懂。《史纲》在纠正这种弊端方面,作了可贵的努力和尝试。对于譬如中国共产党怎样从幼稚一步步走向成熟等一些重大问题,《史纲》不依靠繁琐的概念堆砌、简单的逻辑推演,作抽象的空洞说教,而是通过对一件件历史事实的描绘,为读者勾画出一条清晰的演变线索。

历史现象的理性评析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谈到什么样的史学著作可以称得上是“实录”即真实的记录时,提出了两个条件。其一是叙事要质朴、确切,即所谓“其文直,其事核”;其二是评论要客观、公允,即所谓“不虚美,不隐恶”。如果对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褒贬失当、好恶任意,即使讲的确有其事,也会远离历史的真实。《史纲》在这个方面做得怎样呢?

简单化是史学研究的大敌,因为历史现象是极其复杂的。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历史事件的成败得失,往往存在多重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表现和影响,在两种对立的不同质的事物之间也常常有着多种中间的层次。任何简单化的做法都不能充分反映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史纲》对此给予了足够的注意。比如,在谈到孙中山思想的发展时,指出:“一个人的思想常常不是直线发展的,需要经过某些迂回和曲折,一种新的社会思想的产生,尤其是这样。”这样一种对待历史的辩证态度,贯穿在全书的各个方面。

透过历史现象揭示历史本质,才能不为表面现象所迷惑,不受某些假象的欺骗。比如,对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有人认为国会有了,约法有了,“责任内阁”也有了,西方国家那一套政治体制已经移植了过来,中国已经向民主政治跨进了一大步。其实,那些被称作民意代表的国会议员们,只不过是被军阀们玩弄于股掌之上的工具,同民主政治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正如《史纲》所说:“那些说起来很动听的东西,在西方国家也许取得过一些成效,如果不顾中国国情,硬搬到中国社会中来,却全然变样。”

历史规律的深刻揭示

回顾既往,不是为了怀旧,不是由于伤逝,更不是迷恋于发思古之幽情,而是为了从历史中获取智慧、汲取力量,以便深刻地了解现在,正确地走向未来。因此,一部优秀的史学著作不但要真实地描述历史、客观地评析历史,而且要努力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所谓规律,实际是指历史现象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主导趋势。《史纲》的最后一章着重讨论了20世纪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几个特别引人注目、特别发人深省的问题,这就抓住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本质特征,有助于人们从纷繁复杂的历史现象中逐步掌握其规律。

比如,《史纲》强调,“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成为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领导力量,是20世纪中国历史客观进程的结果。”事实证明,在中国,从来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组织像中国共产党这样集中了那么多的先进分子,组织得那么严密和广泛,为中华民族作出了那么多牺牲,同人民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在前进中善于总结经验、郑重对待自己的失误,以形成并坚持正确的理论和路线。正因为这些原因,才使得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这就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当我们在新的世纪,从新的历史起点出发踏上新的伟大征程时,重温刚刚过去不久的20世纪的峥嵘岁月,将会得到许多深刻而有益的历史启示。这也是《史纲》在今天出版的意义所在。

第五篇:二十世纪文学专题研究 汪曾祺

毛晨

张琪琪

汪曾祺的语言特色

汪曾祺当年在我国著名的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学习,是联大的一个传奇人物。为什么说他传奇呢?因为他学了几年没有拿到文凭,原因是什么呢?用我们现在流行的说法是什么呢?就是英语四级没有过,体能测试也不合格。所以他虽然学了五年连一本证都没有捞到。众所周知,该校师生的教与学,是自由的。汪曾祺就经常晚上看书,白天睡觉,或泡在茶馆里。但该校的制度是刚性的,没有一点通融的余地。汪曾祺本应在1943年毕业,因体育不及格、英文不佳,只得补学一年。但是他也很狡猾在填各种表格时,他只是写1939年至1943年在西南联大中文系学习.再做还没过四级的同学可以借鉴一下他的做法。.汪曾祺虽未获得毕业证书,但在校期间,他读书之博之杂,让后人称道,加上受名师熏染,使其打下了丰厚的精神底子。他的大学生活,在其一生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所作小说多写童年、故乡,写记忆里的人和事,在浑朴自然、清淡委婉中表现和谐的意趣。他力求淡泊,脱离外界的喧哗和干扰,精心营构自己的艺术世界。自觉吸收传统文化,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显示出沈从文的师承。在小说散文化方面,开风气之先。师从沈从文,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小说情节简介

故事的发生地点主要是在俺赵庄和荸荠庵,小明子和小英子的爱情成长过程是主线,中间又穿插了寺庙里的生活和小英子一家。

语言特色

王安忆说他是世故的天真

• 匠心独运,却难寻雕琢之色,——朴素、平淡、韵味无穷,字里行间有书香味,又有江南的泥土芳香。

以小说的结尾举例来说,真的美得像一首诗,他们把船划近了芦苇荡:芦花才吐新穗。紫灰色的芦穗,发着银光,软软的,滑溜溜的,像一串丝线。有的地方结了蒲棒,通红的,像一枝一枝小蜡烛。青浮萍,紫浮萍。长脚蚊子,水蜘蛛。野菱角开着四瓣的小白花。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原本在我眼里应该颜色单调的芦苇荡在汪曾祺的笔下五彩斑斓,紫色、银色、红色、青色、白色像一幅画卷,还有那热闹的小昆虫们,大自然的这些微小的生命们在这里精彩地活着,就像小明子和小英子一样让人赏心悦目。惊起一只青桩(一种水鸟),擦着芦穗,扑鲁鲁鲁飞远了,都好像能听到青桩翅膀煽动的声音一样,似一曲笙歌,给这良辰美景配上了同样美好的乐曲。

这篇小说就像是

就像是一杯家常的米酒,初见不纯,那液体有着些许的浑浊,初闻不奇,不过是农家最平常的粮食发酵的味道,可是入口甘甜,过后醇香,再渐渐沉入心底,余香缭绕心间,大有挥之不去之意。一如小明子与小英子的爱情,青梅竹马,两小无猜,一个画画,一个绣花,一起劳动,一起成长。这份随着他们的相识的时间变长而慢慢发芽的爱情,终于在小明子受了戒之后变得成熟,四年以后,明海就要做“将来能当方丈”的“沙弥尾”了,小英子要他不要当沙弥尾,也不要当方丈,天真的明海一概应下。当小英子问他:“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明海大声说:“要!”这对话没有海誓山盟,没有甜言蜜语,仿佛就像“你吃饭了吗”“刚吃过”这样的对话一样的平常,可是却让人切实的感动和欣慰了。因为这爱情,小明子放弃了当方丈的机会,小英子许诺了自己的一生。

俺赵庄这样一个至善至美的地方,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不过,桃

这样一个至善至美的地方,很难不让人联想到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只不过,桃花源总是带着一股逃亡的距离感,让人了然现实与梦的差距,每个人都明明白白地指导那样的地方只能存于脑中想象,是用来安慰在挣脱不了残酷现实的人们的。可是《受戒》里写到的庵赵庄却不是如此,它很真实,没有距离,读了之后你真的会相信世界上是有这么一个地方,并且,被它的原生态深深地感动。它但是的美好离不开它的世俗,它上演着最普通的人间烟火,它有着一种内在的欢乐,浸润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现世主义精神,令人想起《诗经》和古代乐府中那些欢快的民歌。如赞美诗一般,在灵性的语言里展示和传达健康纯朴的人性之美。曾有人问:“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当时老先生没有回答,只是带着一点激动说:“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他说,他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汪曾祺笔下的这个庵赵庄是后世真实的桃源。它美丽却不梦幻,世俗着,真实着,好像这都不是一本小说。通过小和尚明海与村姑小英子纯情的初恋,把“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佛地净界与生气盎然的世俗生活联系起来,人间的烟火气弥漫于寺宇内外。《受戒》并没有着力描述宗教对人性的异化过程或结果,而是以幽默的语言风格展示了宗教环境中世俗化的一面。他写出了和尚们的诸多的人生向往,展示了他们与普通人并无两样的生活,突现的人性的淋漓尽致。做和尚不等于出家,只是一份与弹棉花一样,是一份糊口的营生。不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庙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满了尘世的气氛。荸荠庵的小和尚过着很清闲的日子,连早课、晚课也不做,只是敲几声磐,然后挑水、喂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和尚中,大概只有一个老和尚最守规矩,他是吃斋的,但过年时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当家的”,掌管寺庙里里外外的俗务。二师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俩在庙里过起了逍遥自在的小日子。三师父精明能干,风流倜傥,能玩牌,会“飞铙”,还长于唱山歌小调。这个庙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他们也举行宗教仪式,可那欢快的场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有时,“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总而言之,这里的和尚不用守清规戒律且被人接受,而且仿佛他们生来就是这样不需要那些穷讲究。鲜活,有炊烟的味道。

《受戒》是汪曾祺晚年的作品,这是一个天生乐观的老头,贾平凹说他是一个天才的小老头,十年浩劫并没有夺取他的乐观与天真,他依旧相信并且努力地让别人也相信,这个世上还有很多没有杂质的纯真值得期待值得创造值得追求。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文革的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余华的《芙蓉镇》,在那种时代里的人性真的被压抑到了扭曲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地敬佩汪曾祺,在经过了那样的黑暗之后还能像个幼小的孩子那样纯洁、天真,依旧充满热情地活着。不得不说,这其中也有我们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在后文革时代的文坛,出现这样一篇赞美人性的东西,呼唤了人性的复苏,给了人美好的向往,就像无边的沙漠中蓦然出现的涓涓细流,能让人几乎流下泪来 后文革时代 汪曾祺《受戒》 展现了另一种世界

如桃源却比桃源来得真实

喜悦、热切的希望和并不盲目的奔头

•。巴金《忏悔录》 • 余华《芙蓉镇》

• 文革的锋利爪牙虽然消失了 • 文革的精神枷锁 • 沉重的基调

• 追忆、反思、忏悔、记录遭受的痛苦

曾有人问:“你为什么要写这样一篇东西呢?”当时老先生没有回答,只是带着一点激动说:“我要写!我一定要把它写得很美,很健康,很有诗意!”写成后,他说,他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美“一花一世界,三藐三菩提”的佛地净界与生气盎然的世俗生活联系起来,人间的烟火气弥漫于寺宇内外。,人性,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

给气氛沉重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之气。而这清新并不肤浅,它是能到达人内心改变一些什么的。《受戒》是汪曾祺晚年的作品,这是一个天生乐观的老头,贾平凹说他是一个天才的小老头,十年浩劫并没有夺取他的乐观与天真,他依旧相信并且努力地让别人也相信,这个世上还有很多没有杂质的纯真值得期待值得创造值得追求。曾经读过许多描写文革的作品,印象最深刻的是余华的《芙蓉镇》,在那种时代里的人性真的被压抑到了扭曲的地步,所以,我更加地敬佩汪曾祺,在经过了那样的黑暗之后还能像个幼小的孩子那样纯洁、天真,依旧充满热情地活着。不得不说,这其中也有我们不可忽视的时代意义,在后文革时代的文坛,出现这样一篇赞美人性的东西,呼唤了人性的复苏,给了人美好的向往,就像无边的沙漠中蓦然出现的涓涓细流,能让人几乎流下泪来

从这本小说里我看到了这样一种精神——不因丑恶而愤世,不因苦难而老成

• Andy Dufresne: Here’s where it makes the most sense.You need it so you don“t foget.Foget that there are palce in the world that aren’t made out of stone That there’s a---there’s a---there’s something inside that’s yours, that they can’t touch.安迪.杜德兰:这就是意义所在。你需要它,就好像自己不要忘记。忘记世上还有不是用石 头围起来的地方。忘记自己的内心还有你自己的东西,他们碰不到的地方。——《肖申克的救赎》

• 不以物喜,不以已悲——范仲淹《岳阳楼记》 •

士穷不离义,达不离道。——孟子

不被外界发生的事改变自己的心态

在遭受磨难之后依旧保持赤子之心 时代意义

《受戒》呼唤了人性的复苏,给了人美好的向往,就像无边的沙漠中蓦然出现的涓涓细流,能让人几乎流下泪来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 Remember, Hope is a good thing, maybe the best of things and no good thing eve r dies!记着,希望是件好东西,没准儿是件最好的东西,而且从没有一样好东西会消逝!——《肖申克的救赎》

写于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

这是一个天才的小老头——贾平凹

《老男孩》——筷子兄弟 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 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

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 看那满天飘零的花朵 在最美丽的时刻凋谢

有谁会记得这世界它曾经来过 当初的愿望实现了吗 事到如今只好祭奠吗

任岁月风干理想再也找不回真的我 抬头仰望着满天星河 那时候陪伴我的那颗 这里的故事你是否还记得

垂垂老矣,却童心依旧,四十三年前的梦,在漫长岁月的洗礼下轮廓更加清晰,颜色更加鲜明。也更加地动人。

下载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读书笔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二十世纪西方文学读书笔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十世纪文学专题练习题

    《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专题》 参考答案 一、填空题 1. 梁启超在《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中谈到:“近五十年来,中国人渐渐知道自己的不足了。„„第一期,先从器物上感觉不足。„„......

    西方文学赏析

    象征智慧与战争的女神。 雅典娜是希腊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罗马名字弥涅耳瓦(Minerva)。在远古的神话中,雅典娜是女天神,乌云和雷电的主宰者,丰产女神,和平劳动的庇护者。她教会......

    西方文学导读

    一、经典入门书 1、房龙的书: 外国文化汪洋浩瀚,培养兴趣的重要性胜于认真研究的迫切性。找到叙述精彩、深入浅出的入门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可以从可爱的房龙开始,他的普及型......

    文学读书笔记

    《文学回忆录》读书笔记 十九世纪,想起来真是音乐、文学的嘉年华。二十世纪时绘画的嘉年华。 无知的人总是薄情。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 不幸的童年,使人性尖锐。 拜伦说:我一早......

    西方文学复习资料2

    第一章 古代文学 西方古代文学包括: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它们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过渡时期的产物)。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中分别体现出来的世俗与人本......

    西方文学经典赏析

    《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代表剧作,创作于1601年。剧作写的是丹麦王子哈姆雷特对谋杀他的父亲、骗娶他的母亲并篡夺了王位的叔父进行复仇的故事。哈姆雷特是体现作者人文主义理......

    西方经济学读书笔记

    西方经济学是指流行于西欧北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理论和政策主张。它是15世纪西方经济学产生,18世纪西方经济学建产以来,特别是19世纪70年代以后一直到目前为止认为是能够......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西方哲学史》读书笔记 苏格拉底在其一生中没有写下只字片语.他的思想完全是通过他的两位学生色诺芬和柏拉图以谈话录等形式记录下来.色诺芬是个军人,他的思想是因袭守旧......